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行医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合和协同,是国际医疗体系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20余年间,美国的医院数量在缓慢下降,但美国集团化医院或者医疗服务整合体系的数量却呈直线上升。英国的整合医疗网络和德国的疾病管理计划也是如此。换言之,医疗服务体系的整合协同是国际化趋势。这是各国政府在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和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经验。
医联体是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和协同的一种有效途径。即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协作联盟或医疗集团,成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医联体不仅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发展方向,也顺应了中国医改的要求。医联体能够促使大医院的医疗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这是一个疾病预防、保健、康复的最佳成本效果的政策措施,而且使医疗更加贴近患者,形成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跨专业、跨层级、全覆盖的医疗服务模式。
医联体的建立分为实体和联盟。实体的主要做法是形成联合并兼并,成立所有权。医疗机构间责权利的关系有三:一是技术支持与合作,医疗机构间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二是通过管理权和支付方式的联结,机构间保持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三是在所有权或产权形式上,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提供实体。
中国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各有优势。从镇江的一体化、到上海紧密型的医联体、再到北京的协约性医联体;从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资源配置的利用、提升基层机构的服务能力、实行分级医疗以及综合等角度分析,结果发现,联系得越紧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的难度越大。
关于医联体的障碍,众说纷纭,体制、机制、利益的障碍皆有。在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下,本就存在着体制和机制的深水区。因此存在障碍合情合理,关键是如何跨越这些障碍。我认为,3个方面可以作为关键点:一是以“自主激励”为核心的治理结构转变;二是以“价值激励”为核心的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医联体的核心所在;三是以“团队激励”为核心的服务流程再造。
【关键词】人文关怀 和谐 医患关系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ateri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evel also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nervous but beca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humanistic solicitude, the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basic medical behavior enough and defensive produced lead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 tension , Puts forward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 to establish patient-centered modern medical mode to build humanized medical service process, establish humanized communic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favorable hospital.
[Key words]Humanistic car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引言
如今医患关系不融洽、甚至有过激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行业创建现代化医院,加快自身科学、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医患关系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数量明显上升,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有组织的“医闹”现象,医院设置灵堂,堵塞通道、威胁、谩骂甚至殴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侵犯了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有调查显示:全国三甲医院中每所医院年平均发生医疗纠纷30起左右;全国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73.6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用的现象;61.48%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去世,病人家属在医院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表明,医患关系越来越不融洽,和谐医患关系迫在眉睫[1]。
2、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2.1 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技术性科学正获得极大发展,而人文社会学则有日益边缘化的趋势,这在医学领域则显得更加突出。
2.1.1 只见“病”不见人
目前,许多医务人员认为病人仅仅是疾病的载体和医疗技术实施的对象,只是把病人当作一个生物体进行治疗而没有把病人当作一个社会人进行治疗,忽视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尊重,客观上拉大了医患间的距离。国内专家的研究统计表明:60%以上的医患纠纷并非首先是因为医务人员的技术操作出现差错,而是因为他们恶劣的服务态度引起的,有些医务人员态度差,语言生硬,缺乏耐心和热心,病人觉得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感到在医院受了气,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当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有副作用时,便会成为医疗纠纷的诱因;其余40%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直接诱因则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医疗技术或者是硬件设施,检查设备以及环境卫生等方面不满意。
2.1.2 只见“钱”不见人
由于医患双方的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医生往往为了赚钱而诱导病人消费,用进口药、开大处方、进行大检查,这样往往就造成了过度医疗,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小病大治的局面,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而且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浪费了医疗资源,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而且患者往往会认为,花的钱越多,用越贵的药就能把病治好,但是其实这是不成正比,因此这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2.2医患沟通不够
长期以来,一些医务人员由于单纯生物医学观点所形成的定势,加上缺乏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只重视仪器、理化实验室检查及躯体检查的疾病诊断结果,单纯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把病人完全置于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忽略了病人的情绪态度,不重视对病人全方位的治疗要求,不愿与病人多交谈,甚至视病人的痛苦而表现出职业上的感情抑制,常导致患者失望与误会,致使医患关系紧张对立。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因为医患沟通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对医院在信任度,使得患者在接受诊治时持怀疑态度,往往考虑诊疗是否属实,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3医院服务流程缺乏人性化设计
目前,病人到医院看病,往往在排队、守候、焦灼、忍耐花费掉大量时间,而医疗、问诊却匆匆结束,造成医疗时间不充足,医疗纠纷增多;还存在部分医院环境差、门诊病房拥挤、标识不清晰,病人就诊找不到方向的现象。
2.4 防御性医疗行为渐露端倪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且某些医生为了避免责任,在为病人进行诊疗时把所有能用上的检查全都用上,回避收治高危病人或进行高危手术,无形之中使得患者的负担再次加重。
2.5 现行医学教育制度缺乏人文教育,导致从医人员素质较低、自身修养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在医疗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主要表现在:对分科界限不清的疾病或复合性疾病的患者相互推委,以致延误诊治;对急诊患者或疑难患者怕担责任,一推了之;对患者态度生硬,无视患者就医权利;不认真在执行规章制度,对病人缺乏同情心,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在影响,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3、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3.1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
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的健康观、医疗观发生了重要变化,然而有些医务人员仍坚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看不到或不重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要和谐医患关系就要改变以往“病人来医院是看病,医院对病人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模式,各项工作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尽可能从患者出发,为患者提供性价比高的服务,并在医疗过程中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
3.2 打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流程
医院应根据门诊量大小和不同时间门诊量的特点,合理配置导诊人数、当班医生人数和诊室数量,努力客服“三长一短”现象,确保服务流程科学、合理、有序;开设简易门诊,划价,收费,取药在一个窗口完成,辅助检查科室布局相对集中,缩短病人就诊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科室布局;在医院开设网上和电话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缩短病人挂号时间,特别是缩短病人挂专家号的时间。
3.3 建立人性化的沟通制度
作为患者,身体的伤病往往带来心理创伤和脆弱,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往往特别焦虑,因此在期望得到治愈伤病的同时,还渴望得到人格尊重。这时候医生及时与患者沟通,耐心的为病人讲解病情以及相关的诊疗信息,如不同治疗方案的可能结果、可能的康复时间、费用等,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帮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可让身处弱势的患者感受到尊重,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3.4 打造诚信医院,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医疗机构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各种“开单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收费情况,让患者放心;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树立诚信医院的良好形象。
3.5 完善医院的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的投诉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从医院发展战略的角度思考,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患者投诉,正确认识患者投诉,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诚恳收集患者和相关公众的意见,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投诉处理体系和制度,不断探索投诉处理的方法,把处理患者投诉作为再次赢得患者,塑造医院形象的机会,将投诉转变为医院的利益,促进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荒生 邓 倩 推行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21)112-113
【2】 张永志 李王军 武志东等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与对策 2008:60-61
【3】 李晓艳 浅谈中医药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中国保健 2008(16):363-364
关键词:儒家五常 医师宣言 医生职业精神 中国传统医德 医学道德观念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社会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古时的医学领域,“五常”思想对确定传统医学的性质、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五常”之首“仁”
传统的儒家“仁学”思想对形成中国传统医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德认为,“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关爱病人是一个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孙思邀在其《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求医生给患者以“人”的对待,对患者要深切同情、真诚关爱,将仁爱之情注人医患关系之中,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中国传统医德以仁爱为核心,与当代医生职业精神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列其为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异曲同工,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同彰显了医生职业的人道主义性质,体现出医学救死扶伤的道德意义。
孔子的“仁”由“爱亲”发展到“爱人”体现为“泛爱众”原则,提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泛爱众”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德领域衍生为一视同仁,平等待患的医德原则。孙思邀指出:“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媛,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儒家由“泛爱众”、博爱进而把济世与救人统一起来,主张以济世为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儒家博爱济世思想影响下,传统医学就已经将医生之“仁”赋予了社会责任的意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家行医济世的观念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当代医生职业精神提出医生应该具有促进享有医疗的责任和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责任,体现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和当代医生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与儒家文化赋予中国传统医德的道德内涵相契合,反映出医学责任内在的统一性。
2“五常”之“义”
“义”,原指“宜”,适宜和正当,后泛指一切道义,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医济世,廉洁行医。孙思邀曾提出:“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宋代名医张呆在《医说·医通神明》中说:“凡为医者,粗守仁义,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凝凝求利也?如或不然,则葛以至姜抚占誉之惭,通华佗之矜能受戮乎?”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体现医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古代医者淡泊名利、一心向善,为了救治病人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范例比比皆是,这都是儒家重“义”思想在医学职业道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反映。
医生之“义”指医生对维护人的健康应尽的职责和道德义务,其最高原则就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人们常常把医生誉为“白衣天使”,无数位白衣天使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鞠躬尽瘁,履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白衣天使”们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奋斗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上,医护人员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赞扬。
在坟川抗震救灾中,抗震救灾医疗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救治灾民,尽管伴随着余震的一波波突袭,医务人员仍然坚守岗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任何抢救伤员的努力。
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医生重“义”思想的闪光。
3五常之“礼”
“礼”指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指礼仪文饰。唐代名医孙思邀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晒;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馈迭荐,食如无味;蠕酥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昔毁诸医。”提出了医生的医疗行为、待患行为及自身行为的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的医生行为之“丰"。
现行的一些基本规范包括:(1)医生待患行为的规范,如医生要说话得体、和蔼可亲、举止有度、主动周到,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与患者建立一种平等、信任、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重视患者的躯体疾病,更要了解患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既要治“身”,也要治“合”。(2)医生医疗行为的规范:医生要操作严谨,一丝不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疏漏、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应有的伤害。医师职业精神中“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对职责负有责任”的要求都包含了对医疗行为的要求。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医学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3)处理医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医际关系是指医疗卫生部门内部人员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业缘关系。川医际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团结协助、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共同服务于人民健康。
【关键词】农村;卫生机构;病人;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58-1
20世纪以前,医学是在生物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生物学因素为出发点,着重在个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使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同时患者也向医疗机构提出了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因此,为了实现综合健康这个目标,就要求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更应该满足患者的需要和需求,更新与转变服务观念,以下就有关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行探讨。
1我国农村卫生机构现状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村卫生机构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观念的转变,服务理念落后,以医疗为中心,轻视病人的需要;服务模式单一,习惯于坐堂行医,不适应群众需求的变化;落后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不能适应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卫生需求。在农村出现了“大病到城市,小病到个体,乡镇卫生院病人少”的哑铃状现象。现行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机制布局和服务方式,客观上形成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规模扩张与效率低下并存的局面,基层卫生组织运行的低效率,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总体要求。
2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建立
2.1“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开展
1)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以创“文明行业”为宗旨,“以病人为中心”为核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医疗”、“文明科室”、“文明个人”活动,加强人事、经济、医疗管理,并制定出相应的评比标准和奖惩办法,真正地做到“视病人为上帝”、“视病人为衣食父母”。
2)狠抓社会上反应强烈的吃回扣、收红包、开大处方、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把药品的虚高定价降下来,真正的让利于病人,让病人得到实惠。
3)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也是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评价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对医院的各科室人员都要制定出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对待病人要态度端正,语言和蔼、亲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让病人在医院时确实有家的感觉。
2.2“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措施
1)要在医院的大厅里设置各科室的指示牌
乡镇卫生院里来的病人大都来自农村,而有些病人又都是年龄偏大,对医院的就医环境不了解,找不到就医的门诊。一些急诊的病人苦恼就更大,病人东找西窜,延误了治疗,容易怨声怨气,对医院的服务产生不满。如在大厅内安装有指示牌或设置导医台则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真正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2)在各科室的候诊区设置候诊椅
本身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就受疾病的困挠,身体比较虚弱,如若无候诊椅,患者只能站在走道里,甚或一些年老体弱及残疾人只能坐在地上候诊,这样既影响医院的形象,又容易让患者有一种被遗忘或冷落一旁的感觉,这样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对医院的不友好的感觉。
3)在医院的各楼层候诊区设置饮用水
4)对出入院的病人,免费用救护车接送
向社会公布医院的值班电话号码,只要有病人及家属打电话到医院来就诊,免费向他们提供救护车接到医院。对一些出院的病人,免费用救护车送回家,这样极大的方便病人,不需要病人找车,或自己家属开车到医院,那样既不安全,也增加患者的负担,还让患者产生医院把病人的钱赚去就不管不问的感觉。免费用车接送,既有利于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感,又可以作为医院免费的宣传,病人对医院的正面宣传有医院自己做广告所不能比拟的效果。
5)开展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
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从一些琐事中彻底的解脱出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病房巡回观察,做一些护理工作,充分发挥整体护理工作的作用和优势。在乡镇卫生院开展整体护理,第一改善了护患关系,第二改善了医护关系,第三可以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最大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
6)要树立“经营”服务观念
十年卫生改革,医疗卫生单位不讲核算,不会经营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从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看,卫生部门仍缺乏经营服务观念,不精于服务经营。从服务方式上看,往往习惯于群众找上门的服务,而忽视自己送上门的服务;从服务内容上看,对直接的健康服务的看的多,而对于间接的、大量中介的健康服务则认识少,利用少;从服务结构看,忽视了预防保健康复中的有偿服务,仍然“捧着金碗讨饭吃”;从服务手段看,不善于将多层次的生活服务与健康服务有机地结合,没有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增强内部服务意识
[关键词] 医患关系;沟通;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51-02
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医院内的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传统关系正在被平等互助关系所取代, 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对医院管理、规范医务行为和避免医疗纠纷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医患关系的现状
1.1 医患关系“器械化”
临床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生通过各种机器、仪器、设备等技术获得患者的生化指标等数据,并日益成为诊治的重要依据。这种以机器代替人脑思维的趋向,逐渐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忽视了社会、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医生拿着“报告单”看病,成了“开单机器”。
1.2 医患关系“商品化”
我国人口多,现有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一方面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情况,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实行了所谓的“特殊政策”,如点名手术等,出现了商品化倾向。
1.3 患者要求“复杂化”
现在的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存在诸多差异,与医疗卫生行业现有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的要求十分苛刻,根本无法满足。
1.4 医患间缺乏信任
很多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
1.5 医患沟通不够
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极易导致纠纷的产生。
1.6 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太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他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认为既然花了钱,就要达到期望的目的,而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急救过程中,患者的病情一般十分危重,都希望能迅速摆脱病魔的困扰,甚至起死回生,当医务人员尽全力抢救仍然无效的时候,大多家属很难接受,进而对正常的医疗活动进行挑剔,甚至极端不理解。某些患者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
1.7 医务人员心态失衡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职业道德低下,态度不到位,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1.8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炒作和错误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
2 医患关系的解决对策
2.1 增加经费投入,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随着医改的正式实施,着力解决病房病床少、医疗设备落后、福利待遇低等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另外,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宏观的调控。
2.2 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之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人事制度、质量控制制度、价格体系进行改革,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2.3 健全卫生相关法规,创建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强化法制建设是调节、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设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措施,要强调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各种职责的法律责任,使各种法规和制度成为医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依据。使医院工作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2.4 加强自身建设
医方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同时呼吁全社会在要求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尊重科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执业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不要随意打断患者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加强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5 强调团结互助
要求医生之间、医护之间、兄弟科室之间、兄弟医院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要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6 适应现状
医疗机构管理者及其医务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医方各种行为所具有的法律性,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的归责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使患方处于有利的诉讼地位,加重了医方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学习《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卫生法规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诊疗行为。保证患方的知情同意权、自主选择权、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权利不受侵犯。
2.7 加强对各种医疗文书的规范化管理
医疗文书是客观性资料,是进行医疗诉讼时的主要证据,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2.8 正确的舆论引导
政府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呼吁全社会要正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与医疗行为的风险性,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尊重,理性地对待医疗风险,即使发生了医疗冲突,也应该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解决。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仍是当前医疗服务中一个突出问题。诚然,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不容乐观。紧张的医患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重要的一环,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呼吁全社会关注医患关系状况,对医患关系状况有更加充分而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秀萍.医疗质量营销手段初探[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1):70-71.
[2]刘志刚.患者的权利与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186.
[3]尹秀云.医患关系认知中的两个误区及伦理[J].医院管坛,2005,2(100):37-39.
[4]李彦博,法云智,夏侠.浅谈医生与病人的交流[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1):59-60.
关键词:医疗纠纷;人文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11-02
1 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1 医生的职业使命
在我国古代,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医乃仁术”,“仁者爱人”,说明医家应成为仁人之士,孙思邈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命名,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两个方面,其中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有高尚的医德,明确提出了学医的人首先要具有仁爱的“大慈侧隐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洁正直,不得追求名利,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认真负责,不得浮夸自吹,诋毁别人等。《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也指出要以病人的利益为重。这些都表明了前人重视医德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的思想,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物欲的冲击,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部分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现阶段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1.2 医疗纠纷的预防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在和诊疗相关的民事活动中所产生的纠纷,泛指发生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所有纠纷,据2007年我国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中被杀害的比率为6.67%,被挨打的比率为63.33%;被侮辱的比率为74.50%;被谩骂的比率为82.67%;被恐吓的比率为69.80%;被威胁的比率为69.80%;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呈现比较紧张的局面,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呢?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一是医德医风确有滑坡现象,二是群众的法律意识在提高,三是媒体的误导,媒体不切实际的将大量非医疗事故或纯属医疗意外的医疗事件渲染成了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事故;四是最高法院的错误的司法解释,无限扩大了医疗纠纷的受案范围与赔偿范围,也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医患之间沟通不足导致缺乏信任;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缺少人文关怀;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等,而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则认为,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这一模式之下,医学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应具有的奉献和仁爱精神的养成,最终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
综上观点不难看出,医生人文素质的不足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个显见的原因。
那么提高医生人文素质、就成为预防医疗纠纷的一个必要途径。而医学生,也就是将来医生的储备力量,他们在学校中,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养成,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提高将来医生的人文素质,就是有效预防医疗纠纷的必要途径。
1.3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的发展。医学从来就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一门科学,医学教育除了传授医学知识、学习医学技能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除了身体素质外,就是指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而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
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愈发显得必要。
2 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医学人文科学是研究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研究医学领域中人际关系的学科群,由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组成,医学人文教育就是使学生对有关的法律、伦理和医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具有依法行医的观念和一定的人文精神、职业道德,能从医学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等高度上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对国家宏观管理机制的关注和参政意识显著增加,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关爱之情。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现行课程设置上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我国的医学院校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片面追求纯技术水平的提高,严重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并且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医学课程门数不断增加,这样,不断加剧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课时冲突的矛盾,直接冲击到人文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面,人文课程类型单一,没有形成多种课程类型并存和互补的局面。在课程内容上,许多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的现象,而且没有很好的把现代、国际化的科学知识与传统思想文化结合起来,把培养基本素质的公共性人文课程与培养专业素质的专业性人文课程结合起来。
(2)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相对薄弱。
医科学生大多是理科生,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而大学阶段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应用能力较差,另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宠爱造成一些学生自我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导致在参加工作后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 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二零零八北京国际医学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在当前世界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中,唯独医学教育制定了全球性的教育标准。而相对落后的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若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高水平,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与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才能全面提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整体实力。
国际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GMER)”中列举了职业态度、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七大基本要求,其中与医学人文课程直接相关的就有四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与之相对照,相吻合度较低。
国家要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并且对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这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3.2 课堂教学方面,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
我国的医学院校很多都是和综合性大学合并了的,在这些合并后的院校里,人文学科有的较强,而有的相对薄弱,针对这些人文学科较弱的合并院校。以及本身人文学科较弱的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师资力量配给,引进入文学科方面的人才。已有人文学科背景知识的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这些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传授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底蕴。当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教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努力内化知识,自觉提高自我修养。
3.3 丰富教学形式,引进情境教育
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是教改的内容之一,在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中,进行情境教育,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对医学生,可以采用伦理学教学馆或模拟法庭等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以情达理,启迪学生的思维,砥砺他们的志向,为他们走上正确的从医之路奠定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和医疗需求等均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不但要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疗风险意识,强化伦理道德,提高临床技能和创新及写作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逐步过渡到医生,但目前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轻视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及社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使其不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医疗法律法规、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医疗法律法规教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本身的局限和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利益,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医疗法规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等。同时,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生还必须懂得和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等。
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疗风险意识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程度,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可使研究生明确医疗风险观念,有效防范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及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同时,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刻意用各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侵犯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大了各种医疗工作的风险。
医学研究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加强研究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培养研究生在懂得和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风险意识,正确面对各种医疗问题,理智解决,学会保护自己。
三、科研诚信与伦理道德教育
医院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坚定的科研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遵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谨、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尊重前人的工作,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把一切成绩据为己有。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医学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治疗患者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在目前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下,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个体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社会利益中体现个人价值。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救死扶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献身医学,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做到“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信仰和隐私保密的愿望。
四、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的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普遍不太高,临床知识视野狭窄,体格检查顺序不正确,手法不规范,病历书写不完善,病程记录不详,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病情分析缺乏逻辑性等。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带教经验。
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可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负责人或导师本人主导,制定全面详细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严格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临床操作训练。要求临床研究生定时定点查房,接触患者,从接诊、检查到治疗,从门诊到病房,完全按整个医疗程序培训;要求研究生动手锻炼,规范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生珍惜临床实践和操作机会,跟随带教老师值班,掌握诊疗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以便获得各种临床经验和教训,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疗病历书写
转贴于
质量的培养,最好根据病历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认真检查研究生书写的病历,一对一指导,因人施教,及时纠正错误。
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医院要健全严格的临床考核制度、临床能力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客观、有效、公正、公平、规范地评价。建议分学科系统进行,各有所不同或侧重,如外科系统主要考核手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内科系统主要考核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检查。
五、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出医学人才、医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阶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提供条件,组织研究生选修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课程或参与有关的科研讲座,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完善培养的激励机制,对有创新思路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发创新意识,催生创新成果。
指导老师要启发、诱导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思考,鼓励主动寻找方向,主动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途径。老师不干涉研究生对实验设计的想法,鼓励有独立见解,但要关注,放手不放眼,不能由其胡思乱想,要有科学的态度。选题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基础,要求研究生在查阅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文献资料达一定数量之后,结合文献和临床实际,考虑有无创新性来确定科研选题。注重选题与临床的关系,与过去和将来研究的联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以形成系列研究,既易于出成果,又易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开题后,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要严格监管科研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和指导。
六、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作为衡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所做工作和进行科研的总结,是多年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语等每一个部分各有要求,论文要有创新性,文字要明白、通畅、精炼,反复修改,达到发表水平。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可组织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情况,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医院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评选优秀研究生可作为先决条件。
七、个人素质培养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人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要求医者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院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研究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具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素养。
1.着装举止
医疗工作中,医生的个人形像非常重要。要培养研究生注重仪容仪表,个人的面部、头发干净利落,不留长指甲,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诚恳,面带微笑,与患者谈话时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适当安慰性接触患者,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障碍是导致患者不满引起医疗诉讼的首要原因。现在的患者应被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体,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患者诉讼的主要原因80%以上是由于沟通和交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医院要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可举办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实地训练,或者组织研究生观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要用患者熟悉的词汇简洁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手段、检查目的等,熟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医患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拉近医患关系,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行为中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得到充分配合,利于诊断和治疗,出现问题时也能协调解决。
3.换位思考
人们的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患者对医
转贴于
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日俱增,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人”,不仅是健康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还是健康教育者。“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导老师不仅要做好良好医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还要培养其学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仁心医者,学好做人,学好本领,大医博爱。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换位思考,不凭想当然地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而实施治疗。多替患者考虑一点,双方矛盾随之减少一点,医患关系则会得到缓解。
4.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现阶段的研究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整体协作能力不强,医院要鼓励研究生融入团队活动,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包括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与所在科室及轮转科室主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培养研究生尊敬长辈和上级,虚心请教、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能在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健康、开心、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5.终身学习习惯
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变,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医院要培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的关键。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医患关系应该是和谐健康的。但是,近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并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行业是社会和谐的窗口,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医院管理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当前医患关系的状况
一直以来,医患关系基本是健康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疗行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紧张演变成为医患矛盾,困扰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据中国医师协会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医疗纠纷的数量与案件增长较快,每年约以30%的速度增长。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余80%是由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同时,由于医疗纠纷增多,导致部分医生在工作中因缺乏安全感而采取规避风险的“防御性医疗行为”,不愿施行风险性较高的诊疗手段,原本凭经验就可以诊断的病情却增加了许多检查项目,不仅浪费了卫生资源,也使医患关系陷入继续恶化的怪圈。
(二)医患纠纷形式各异。近年来医患纠纷形式多样,内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医疗态度、医疗收费、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医疗美容、医用产品质量等纠纷。例如,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整形美容行业兴起的近10年来,因美容引起的投诉平均每年有2万起,成为医患纠纷的新内容。
(三)医患矛盾尖锐化。近年来,我国因医患关系紧张而导致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因矛盾激化引发杀人和爆炸等恶性事件。
(四)医疗诉讼明显增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纠纷日益突出,医疗事故侵权纠纷案件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不断增多。
二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疗行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直接关联的特殊行业,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在医疗费用、药品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普通百姓自然对医疗服务的改善寄予厚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事实却难尽如人意。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
(一)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同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不相称。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有公费医疗,加上昂贵的外国药品、设备不能进口,病人所需支付的医疗费并不高。改革开放后,进口药、贵重药、大型设备检查等逐渐增多,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另外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逐步推行,患者自负医疗费用比例增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医疗商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体系还远未完善,建设滞后的医疗保障体系,导致很大一批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支付医疗费用较困难。如:一些困难群众和下岗职工、退休职工等对医疗收费特别敏感,医疗知识欠缺的他们,当对医院过高的期望值未能达到时,往往针对医疗服务价格问题,对医务人员抱不信任态度,小题大做,无理取闹,甚至无视法律,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二)患者的完美期望与现代医学预期疗效不相符。从哲学的观点而言,人体属于一个“灰箱”,现代医学对其既不是一清二楚(即所谓“白箱”),又非一无所知(即所谓“黑箱”)。这样,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以估计到的治疗效果只是一个概率(正如现在天气预报的降水概率一样)。也就是说,尽管医生尽心尽力去治疗每一个病人,仍然有一定比例的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疗费用、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期望值不相符所引起的。当病人在付出自己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用而治疗效果又不够理想时,有个别人就迁怒于医院和当事医生,引发医患矛盾,使医院和医生蒙受本不应承担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