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高等教育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重新调整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并特别强调教育信息化,例如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能否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传统机制和思想观念,而不在于技术应用本身。

1、重视技术运用,忽视理念转变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更多的是考虑技术层面的应用,而较少领导和教师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来转变教育理念、教学观念,这样所建成的数字化校园就与真正的信息化教育相去甚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种应用系统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2、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动态探索和实践过程,需要有有力的支持机构和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应该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高校的宏观战略中来,明确其实施的强有力的队伍,确定符合实际的资金支持,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工作实施小组来对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全方位跟踪,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3、应用不集成,数据不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岛”

由于建设校园信息应用系统时,缺乏整体架构观念,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独立建设,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研发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软件技术,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应用系统各自独立,同时由于没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系统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从而导致校园内己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大量“信息孤岛”。例如学生管理部门中的学生信息与教务管理部门中的学生信息存在数据格式不一致、无法共享等问题。

三、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从高校现阶段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来看,建立统一的信息与应用规范、消除信息孤岛、提供集成的个性化的服务,应该是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三个重要目标。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流程通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1、建立完善的网络运行环境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与服务组织体系,保证校园信息化的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实,营造“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证,经费是保障,领导是关键”的网络运行环境。具有完善的管理维护体系,细致周到的信息技术服务、严格的日常管理,灵活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2、管理数字化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教学数字化

构建包括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培训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4、产学研数字化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

5、学习数字化

以相关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自主协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探究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数字图书馆,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读者与图书馆零距离接触。

6、生活数字化

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及门禁管理等。

7、建立高效的信息门户

建设成一个统一的门户平台,利用先进的门户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的内容访问,建立高效的信息门户,按用户的逻辑提供内容服务。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和管理规范体系,实现信息的分级分类;完成信息的权限确定与规章制度建设;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字校园的各种信息;实现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大大加强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利于信息化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实现信息集成,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去。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必然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及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有关部门的利益,所以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2、加强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培训

师生是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使用者,数字化校园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这取决于全体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因此要采取措施进行强化培训。使教师不仅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开展科研活动、开展网络教学,提高工作效率。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门人才建设队伍。只有保证人才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平,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它需要有统一的建设规划、统一的组织管理以及统一的实施方案和足够的资金保障。它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实施数字化校园一定会触及到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优化等敏感问题,仅依靠一个技术部门是难以胜任的。在数字化校园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统一全校教职员工对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认识,加大各个二级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考核力度,将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一个人人支持的大环境,使得全校师生员工投入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环境中来。

参 考 文 献

[1]赵国栋.数字化校园:理想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2]杨字涵.浅析数字化校园的组建[J].教育信息化,2007,(2)

[3]路春辉.数字化校园相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大众科技,2011,(7)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7-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改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涵盖宽及依赖工具”等特点,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模拟测量”、“数字化测绘”,并逐步走向“信息化测绘”,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2]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测绘专业课程普遍被压缩,还存有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体系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下很难保证较为系统地完成测绘专业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实施“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笔者根据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断整合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科学定位,逐步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

1.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传统测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很多教材目前还未涉及现代测绘仪器装备技术,无法让学生及时熟知新的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

2.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教学实习仪器陈旧,无法接轨现代测绘需要的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内容,很难实现技术领先和卓越。

3.校内实习场地狭小,综合实习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松散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在校期间很少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训,缺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认知,更谈不上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测绘学科的办学经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集中学习,期间穿行企业实习(计入对应课程学分);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充分参与下,联合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3]。重视校企联合平台在测绘实践体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根据测绘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建立有特色的测绘实践体系。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相对自由的实践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建设开放式校内实习场,拓展实践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利用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各类实验室的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各专业原有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兴趣和团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学单位和实验室的教师在不影响日常课间实习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这种相对灵活、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开放的实践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4]。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内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优势,让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虚拟化的实验室环境;还可利用校园网将一些常规实践操作性过程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根据开放式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开放式实践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缓解实践教学设备不够的问题,实现校内教学实习的现代化。

(2)通过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我校很早就尝试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来促进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会同相关测绘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9届学校测绘技能大赛,并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3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全国测绘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建立了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测绘数据采集及内业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还能发现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测绘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测绘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通过课程相关专题设计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数字测图实习为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举办一次软件应用比赛,让学生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扫描矢量化过程,还能在数字测图外业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软件进行大比例尺图式符号的设计,熟练掌握地物、地貌的绘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竞赛,学生迅速从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角色。

(3)产教研结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产学研结合是途径,建立校外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基础。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应挑选一些技术实力强、项目类型多的单位,这样的单位涉及的科研课题多、项目类型全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课题的机会,实践操作技术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强实践教学,我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测绘行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到企业讲授,学生现场观摩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企业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或增设“工程实例型”选修课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指导集中实习或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突出工程教育,注重能力训练,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开发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为有效。

(4)基于导师轮换制度的测绘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为依托,以项目总负责人为导师制度,导师轮换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各测绘小组间导师定期的轮流交换。通过校企联合的运作模式,项目总负责人做整体指导和讲解,实施分组作业的导师引导模式,各分项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技术设计、现场踏勘、组织人员设备、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提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该类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成果的验收的整个过程,也是宏观认知项目管理的过程,使学生100%接受工程训练和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同类型项目的把控能力[5]。

四、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学校和企业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结果评议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进行评估。任课教师(包括实验室人员、指导教师)对每门课程是否达标负责,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从实习小组细化到每位学生,全面考核学生的测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合理的考核机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6]。

五、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为实现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测绘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2009.

[2]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7.

[3]朱庆伟,孟鲁闽,留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4]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热工自动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君(1971-),男,山东莒县人,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教改项目“数字化电厂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项目编号:JG201003)、南京工程学院教研项目“热自专业建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GY201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32-02

南京工程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方向)创办于1995年,2000年开始招收首届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生,是南京工程学院专门为火电厂热工专业而设立的人才培养方向。多年来为华东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能源政策方向的调整、电力生产模式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电厂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对于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以来,各电力企业确定了以建立“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网、信息化企业”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1]“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方向为:一是建设绿色电力,发展清洁能源;二是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三是加快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四是加快电力信息化,实现智能电力。[2]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全面数字化电厂建设将成为发电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发电企业对于热工自动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将产生较大变化,因此,“热工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也必然要适应发展的需求而进行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数字化电厂的提出,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电厂是实现高效、安全生产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综合应用技术。[3]它以先进支撑平台和实时历史数据库为计算和分析平台,通过仿真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集监、控、管为一体,以创新的在线仿真分析技术、历史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先进诊断优化算法为手段,分析机组、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水平,提高计算运行效率,实现电厂的精细管理、精确控制,达到经济运行、安全运行,并减少污染排放。其核心是服务于生产,达到高效、安全生产的目标。

由此可见,数字化电厂更加强调综合技术的应用。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不仅要求“专、精”,而且要求知识全面。目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必须要适当调整,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企业需求。

2.低碳经济、绿色电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电厂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电力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

面对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电力发展的新要求,面对低碳经济的时展潮流,电力企业尤其是发电企业的经营转型与管理变革具有必然性,更具有必要性、急迫性和长远性。

发电企业的经营转型与管理变革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热力系统的检测技术及自动控制方面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发电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每个发电企业都配备有专门的热力系统检测及自动控制系统维护人员,由此构成了专门的职能部门——热工车间。以装机容量为2台60万千瓦的机组为例,总计需要热工技术人员30~40名,而热工车间一直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发电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后,取消了热工车间的配置,仅保留10名左右必要的日常维护热工技术人员,并将这些技术人员纳入检修部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亟待提升,也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革必须开展的原因之一。

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现场总线的飞速发展,使高校的教材建设落后于生产现场的技术应用

发电企业在我国过程生产领域中的技术更新速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就造成了高校的配套教材往往落后于实际生产现场技术应用的现状。采用落后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满足工业现场需求的。如何使专业教材具有前瞻性,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项改革的第三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知识面宽”与“术业专攻”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数字化电厂、智能电厂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其关键是如何在保留原有应用型热能与动力工程院校专业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处理好“知识面宽”与“术业专攻”的关系问题。

2.保持传统优势就业领域与开拓新的就业领域

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随着发电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力企业建设峰谷的变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仅在发电企业就业显然无法满足就业率要求,为此必须要拓展就业领域。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必然涉及到对原有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变革中,保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发电企业的就业优势。

3.保持专业知识体系的前瞻性

教材的建设,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立之初就得到了高度重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编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在新的技术发展浪潮下,始终保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材的前瞻性,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问题。

4.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实验室是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创新的基地。完善的专业实验室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配套设施。如何在发电企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构建一个适用、实用、高效的实验室,是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改革的另一关键问题。

三、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1.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

首先,对国内原同属电力部门的高校开展广泛调研,如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了解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举措及成败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其次,对于发电企业,特别是苏、浙两地的发电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走访和调研,切实了解企业对于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最后,对南京工程学院最近五年的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在企业成长、发展中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具体措施的实施,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按照数字化电厂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重组课程体系。

2.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改革

南京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苏、浙、皖等地的传统发电企业就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非常受用人企业的欢迎。在保持这些传统就业优势的基础上,也应适当开拓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用人市场。具体措施可在广泛调研这些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办法加以实施。通过实施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力争在3~4年的时间内,既保持传统就业门路,又能在2~3个行业内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3.教材建设改革

教材建设是一项教学基本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教学水平,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为了保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材前瞻性,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加快教材建设步伐。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将组织和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十二五”规划教材或者精品教材的建设。目前,项目组已有两本教材获得“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批准。

4.实验器材及实验手段改革

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有限,然而电力行业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完全依靠学校的有限投入完善实验室条件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完善实验器材及实验手段。

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的具体措施为:一是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实验室进行调整,建立由学科科研型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体系。二是对于新建实验室,做好规划、建设、验收、管理四个方面的工作,将每一分建设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三是继续加强和推进校企实验室共建项目,依靠企业的投入解决资金缺口。四是加强与兄弟院校、电力研究院、电力设计院、发电企业之间的联系,对于确实没有能力或条件开展的实验,可在上述部门的帮助下进行。

四、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最新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结合新形势下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实践为主线,统筹设计整个改革方案。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纳国内外最新成功教学改革案例,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培养了热工自动化学科学生所需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形成了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成果,具有先进性、有效性。在行业变革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有益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业,吴冰.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报告[R].China Computer Association,2009:227-236.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一、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信息化革命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高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信息化与在教学管理中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效管理尤为引人关注。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高校信息化进程中,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思想与观念上进行了一次深远的革命,给高等教育的模式、目标、内容及方法上都带来了深刻的革新,促进高等教育从封闭性从向开放性。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促进了远程教育、网络大学、虚拟教学的出现, 带来了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特点,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数字化与多媒体化,实现了数字校园的构建,使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安排更有弹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更有针对性。二是教育信息化对于原来固有观念下的师生关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和谐,不再是传统观念下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交互性更强,通过网络、教学群、Internet网、小组讨论等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紧密和深入。三是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的加快,让高校的办学行动更加的透明和具有开放性,学生可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促进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转变。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特点任务,按一定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变革,更是理念的变革,给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长期的。

三、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可便捷的获取信息,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一是教学管理中的交流质量受到影响。在高度信息化的工具广泛应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被信息技术工具代替,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产生心理的隔阂,对教学管理与交流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在教学管理中信息的实证信较难把握。由于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信息量,信息获取便利,但是信息的真实性缺少考证,信息社会人们对于速度的追求往往让部分人忽视了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求特别注重信息与实际的结合;三是教学管理信息的安全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弱点,易造成信息泄漏;四是教学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量的增大,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影响管理或决策的质量;五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管理人员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下降。

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建议

1.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进行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基础。在信息化背景下,要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实现管理创新。要创新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决策的信息化观点来构建起科学管理体系。借鉴国内外教务教学管理改革的良好经验,从学校的管理系统出发,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投入, 探索合适的改革方案,探索适宜的管理新方法,为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开发创造适宜环境。

2.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在教学管理的手段上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充分利用软件来实现日常教学管理,在教务、学籍、排课、选课、考试等工作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效管理,改变教学管理中效率低下、管理手段落后的现状。同时,通过校园网可实现用户的实时查询,构建了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点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规章制度

制定规范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建立起规范、严密、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保证制度的严谨性、合理性,实现与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高度一致性。用现代化手段保证管理,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教务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加强信息的反馈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实现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提高对日常教务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通过体制的改革,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的重心方面来,使教务教学管理部门能更专心的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4.做好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

充分发挥高新的知本力量,让高校内部知识和技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发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满足本校软件的适用性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与可操作性。在规划整个信息系统时,要合理的统筹安排,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快捷、高效运作。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度审视并有效地解决图书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实现资源建设、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7-02

2014年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目前,随着高校转型的热潮,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改变思维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摸索并探讨转型发展的走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校和地方的信息枢纽平台,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的联盟,参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一方面达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壮大图书馆规模、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1遇瓶颈,剖析亟待解决问题

1.1宏观认识存在欠缺

从表面上看,高校图书馆转型只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图书馆转型与高校顶层设计、图书馆领导的理念以及图书馆整体改革都有直接的联系,其不仅涉及战术层面,更关系到战略层面。因此,高校图书馆转型必须要着眼宏观,熟悉当前国际上图书馆领域变化的进程和特点。图书馆领导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先行的理念,从而影响学校关于图书馆转型的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加大图书馆转型的力度,提升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内涵建设不到位

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图书馆在内涵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馆目标,构建服务教学科研、贴近学生实践教育的服务体系,以内涵提升为抓手,加强资源建设,优化内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使图书馆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变。

1.3转型依然存在许多发展的障碍

图书馆如何转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大空间大流通格局;如何构建严肃的科研服务与阅读多形态、休闲文化方式等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如何协调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大体系建设和新增专业、应用专业集群建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建设与数字联盟和移动网络飞速发展下的数字资源之间的并重发展,这些都是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3]。

2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切入点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结合实际,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服务方式,建造新的服务环境和社会交流空间。图书馆要积极融入地方发展,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搭建高校院系与地方联合的平台,形成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在缩小社会上新出现的“技能鸿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机制,立足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走出一条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特色之路。

3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3.1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重新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并重发展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资源建设多元化,其理念主要体现在:①馆藏结构多元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龙头,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并向重点学科、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倾斜,以“应用型”为支撑,以重点学科为主,集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②数字资源多元化。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应将科研型和应用型数字资源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建设,既引进科研类数据库,提高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又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类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列入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购买、自建适应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数据库以及适应用户需求的应用数据库。③人才培养多元化。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聘请知名的社会学者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④资源建设渠道多元化。图书馆应注重高校专业建设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取向的发展,引进应用型的书籍,扩展资源的获取渠道,从而使资源建设能支撑专业发展、贴近读者需求、适应阅读趋势。

3.2空间设计多元化

对于现代图书馆空间的认识,必须注重两个层面。①虚拟空间的建设。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核心,首先就要让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其通过将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报纸、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种文献系统地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获取文献、整合数字资源,形成科研参考、视频教学、网络自修、电子阅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成为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的数字资源学习中心。②物理空间的设计。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的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图书馆在设计和布局上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要在原有的传统阅读大格局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氛围建设,优化微环境,建设多元学习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述求[4]。

3.3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重点和中心任务是要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互联网、高校与地方的网络服务平台,以功能现代化为标准,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多媒体导读系统、通信系统、咨询系统以及文献查阅系统等,从而使整个图书馆的流通借阅系统和信息输送服务系统更具现代化和自动化效果。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创建智能化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建立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以电子资源为切入点,以网络联盟为途径,整合基础设施资源、人才资源、网络资源、读者资源,扩大流通领域和流通渠道,变拥有为付出,变静态为动态,变分散为整体,变自足为共享。图书馆要积极搭建政府信息网络中心与高校网络中心联合的平台,借助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构建集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所三位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大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开展咨询解答等,形成集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

3.4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应用技术大学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高校领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的支持以及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创设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需要图书馆以追求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服务一流、流通多元化、读者满意等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信息个性化为突破口,在开发、整合、流通、传播、应用等工作中实现创新。对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矛盾、分析矛盾、逐一化解矛盾,从而切实解决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宣传,创设有利于馆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以及数据库,建立应用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5]。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联盟平台,发挥图书馆在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服务职能。

4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是紧密配合地方高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挑战巨大,涉及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因此,其应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进程,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ZK(#]张祺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44-48.

[2]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3]何青芳,姚俊兰.“第二届(2014)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8):110-112.

[4]王丽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基于在美国的访学感受与体验[J].图书与情报,2014(3):92-96.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教学模式;改革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分析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现状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不够,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学生被动学习多,利用网络有效辅助学习少。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还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弱应用的现象。

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关于教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如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理论提出了“信息加工的(认知的)教学模式、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和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等四种教学模式。谢幼如(2005)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有情景探究模式、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利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和基于互联网远程协助学习模式等。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马奇(1995)创建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课程的教学与万维网有关,所以命名为“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假设情景或一项任务,学生根据因特网上的有关资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李华峰(2009)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在分析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由“资源整合、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自主探索、课题小结、网上测试和课题延伸”等七个环节组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协助作用,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定位的错乱。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错位,大学教学中心地位偏移,导致教学模式改革动力不足。高校定位是每所高校在社会大系统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通过横向不同类型的高校和纵向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比较,结合高校的使命与责任和自身发展的实际,确立其发展的坐标点。我国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目标趋同元个性、盲目攀高、重规模扩张轻教学建设等问题。在高校定位研究中存在着对高校定位的前提基础缺乏思考、缺乏对高校定位过程的理论分析等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课程门数多,教材内容厚,给教学模式变革带来时空难度。高校开设较多的课程原因有二:一是出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通过开设广泛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二是科学技术的突飞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不得不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是一个常数,课程门数的增加,教材内容增多,无形之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给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困难。

教师缺乏深厚的教育专业素养。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大学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日益扩大。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的需要,大学教师队伍不断膨胀,特别是大量青年教师涌人大学任教。这些青年教师学历比较高,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着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但是,在大量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中,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养的人数不多,许多青年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甚至连一点教育学科的知识都没有,更无法谈及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素养,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高校教育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没能充分发挥效用。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和日益普及。为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模式转变

高度重视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条件建设。在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积极探索课堂现场学习和利用网络不限时空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批判性和网络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习得过程的模拟和对教育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互动反馈式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在沉浸体验中,我们需要时刻掌握自己的进程,好像音乐家时刻都能听到自己演奏的每个音符,并意识到它是否正确一样”。以互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沉浸式教学,条件之一要求运用“反馈”机制,进行学习的同步反馈。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老师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不仅如此,老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展开,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要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对于学生产生的不同观点与见解,教师也应虚心接受。

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足够的教学反馈。在不断反馈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忘我学习、沉浸式的最佳体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反馈犹如一座桥梁架起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三)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

有效的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有重大关系:鼓励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寻找自我满足,而不是给过多的报酬;让学生参加与他们兴趣有关的和以内容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因此,沉浸理论和任务型教学都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沉浸体验是在人们从事一项任务(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产生的,任务型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某项任务进行的教学,二者方式相似、便于结合。因此,通过任务型教学来引发学生的沉浸体验应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语言的可理解输入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各种逼真的交际活动情境与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有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资源学习、网络师生互动都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又可以使师生开展讨论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教学,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改革服务。

(五)积极创设第二课堂、拓宽学习环境

我国现代大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不是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而往往是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实验活动、实践体验才是磨炼人才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尽管很多时候知识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这种不够理想的现实环境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认为课外教学活动即第二课堂在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安排、引导得当,它能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的课堂得以延伸。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教师要研究文化氛围的形成策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来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一般说来,课外活动大致包括知识延伸学习、实践基地建设、社团组织建设和各类文艺演出等,简单概括即“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最大限度克服在书本知识教授的环境因素的限制,营造了一个类似在真实环境的沉浸式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3]潘成云.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12).

[4]冯玉芳.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5]张忠华.论影响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8).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麻醉本科生 传统教学多元化 现代化教育技术

【Abstract】With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healt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medical level.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has also been behi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herefore, the anesthesia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BL and PBL teaching methods to mobilize students' initiative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skills online trai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Anesthesiology undergraduates、Diver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导语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高校要从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因此,为了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t学院的麻醉系,我系肩负着培养出更多实用性麻醉师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我们教育的关键。结合时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传统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我国医学教育一直是以大众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各大高校存在着“学生多,资源少”的现状,课堂也一直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善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对麻醉本科学生采取以团队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

2.1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 Based Learning,TBL)是以团队为基础,以测试问题为中心的,针对出错问题进行团队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练习与讨论。它的精髓在于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中去。

中国医学教育一直存在着“学生多、资源少”的现状,TBL这种在大班课堂上进行小组教学的模式,弥补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医学大课系统讲授法的不足。此外,研究表明,TBL 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临床思维。美国的Pileggi 等曾将TBL 教学模式运用于诊断学教学中,发现TBL 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技巧和临床思维能力;南京医科大学的李晓楠等在儿科专业儿童保健学的教学中运用了TBL 教学模式[3],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它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汇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在已有的学科框架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主要是先由带教老师结合麻醉临床经验及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鼓励组内同学通过教科书、互联网以及图书馆等途径寻找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组内相互协作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带教老师主要负责讨论进行的时间和深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传统角色,让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学习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充分地发挥了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网络技术在麻醉本科教学的应用

由于医学信息量较大,传统医学教育大多以灌输为主,强调记忆、背诵。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挤占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不同的是信息化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层次的多元化,可以把操作步骤直观再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1 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数字化改革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多屏互动;移动终端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2-0038-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都对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具有较高外语能力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增加,外语也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存在教学过程与目标不吻合;教学模式与平台不匹配;教学手段与现代化设备不配套等多种问题。这都迫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从业者提出更切合实际、顺应科技发展的改革方案。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移动终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英语学习模式和资源的获取方式更为多元化。将移动终端app应用程序藉由多屏互动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之中,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英语教学技术革新。本文通过分析移动终端app程序运作特征及方式,探讨移动终端app介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演绎多屏互动的革命性影响。

一、移动终端app和多屏互动的概念

App是移动终端设备中的第三方软件程序,来源于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随着以iPhone和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赖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应用软件,app的蓬勃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屏互动指的是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兼容的跨越操作,实现数字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可以同时间在不同屏幕显示内容,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跨平台操作、远程操作等功能。多屏互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突破空间界限、改善交互体验、淡化课堂界限,为教师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授课平台,为学生创造便捷、趣味、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二、政策引导

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提出“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并发表了《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指出“各高校应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不断推动大学英语学习朝着立体化、个性化、自主式、交互式的方向转变,达到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要求“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三、多屏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课堂焦点的实时切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他提倡由学生自主地追求、探寻知识,而不是教师的主观传授知识。传统课堂是以讲台为核心,学生注意力聚焦在教师身上的聚合式教育模式,如同会议室的方桌,由教师为主体,采取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输信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有别于其他科目,以重要程度来说,参与大于聆听;运用知识大于汲取知识,整个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换句话说,在英语课堂上最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教师,相反要提升学生参与度,弱化教师中心,把方桌变为圆桌,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参与权利,而要实现这一构想,移动终端多屏互动是良好的途径。移动终端在现代大学生群体普及度极高,校园wifi网络也已基本普及,多屏互动所依赖的硬件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多屏同一网络下零延迟互动,可以任意切换课堂中心,每一台移动终端都可以通过显示内容,跨平台操作,传输数字多媒体信息等方式,对课堂进行暂时性主导,有效地打破了教师中心,符合语言科目教学的基本规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网络媒介的最佳演绎方式

网络媒介和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常用的手段。网络资源使现代学生获取知识极为便利,运用网络资源学习英语已经是大学生的常识性技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引导,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处于割裂状态,移动终端往往被禁止带入教室,上课禁止接入网络,这是传统教学的误区,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微博、微信等高效的获悉途径也无法为学习知识所用。移动终端多屏互动可以作为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桥梁,将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师将实用的网络信息直接传输到学生的移动终端,并利用微博、微信课上课下实时资源,学生也可以利用app快捷的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学习信息、心得、感悟等,甚至直接通过英语沟通交流,由于移动终端app的强大功能,交流对象不局限于学校的教师和同学圈,理论上可提供无限广阔的学习视野,几乎无止境的交流范围都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果。

3、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互动

以电教媒体为手段实现教学互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做法,电教媒体直观表达、形象生动、鲜明活泼、画面感强烈,优秀的课件兼顾图文、声色、形体、意境,为学生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在活跃的气氛下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从教学互动的层面看,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却极其有限,借助电脑播放音频、视频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供学生观摩,对电教内容有诸多限制,电教资源只能是预先制作好的内容给学生被动接受,本质上没有改革一对多的授课方式。移动终端多屏互动的引用让教学课件不必拘泥于视频动画一类预先加载的内容,学生手中每一台移动终端都可以独立的进行app应用程序的即时演算,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对电教课件进行个性化操作,并直观的把自己的理解以多媒体的方式传输到每一台移动终端。可操控的电教设备只有一个,可操控的人员只有教师,放送的内容不可变更,这样的带有局限性互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可操控的电教设备人手一台,每个移动终端都可操控,放送的内容可以编辑,并实时共享到所有的终端,这是只有借助移动终端多屏互动才能做到的,也是英语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效果,即真正意义的教学互动。

4、教学模块化整为零,植入生活无处不在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母语的习得过程,母语学习速度快效率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语言作为一门知识其获取过程需要遵循规律,我们在学习母语过程中将语言信息进行统筹管理,不同的信息分门别类储存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之后我们会根据逻辑需要将信息进行延时,以在提取的时候方便快捷,这个过程人脑会通过不间断地提取信息加以巩固,因此我们学习母语并不觉得困难。以学习母语的方式学英语是无疑是最高效的做法,但外语学习最大的障碍在于频繁提取信息加以巩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语言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大高校出现了外语角、外语俱乐部、外教茶话会等活动,人为地营造语言环境加强英语听说训练,以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然而改革的效果极为有限,因为其本质上和传统课堂没有区别,都是在封闭的环境、固定的时间进行单调的行动。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教学模块,模块化的教学不仅是英语,也是我国所有科目都整齐划一地采用的教学方法,而母语学习恰恰因为去模块化才如此高效。植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渗透于生活才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运用移动终端多屏互动教学,完美地解决了英语教学模块化的问题,将原本固定封闭的模块化整为零,不受时空限制将英语教学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1)打破固定时间。教师将英语学习资料实时同步于每一台移动终端,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阅读,在方便的时间学习英语,不必统一时间学习,上课时间并非是每个人适于获取知识的时间,移动终端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时间学习,看似打破了大块的时间,实际上延长了学习时间。(2)打破封闭空间。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得其可以被随身携带,利用4G无线网络技术和遍地的wifi覆盖,学生可以在绝大多数区域下载学习资源,完全打破空间的限制。(3)打破圈子束缚。大学生活两点一线较为单调,限制了英语学习的交际范围。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交流成长的过程,有限的交际圈不仅限制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限制了应用知识的范围,移动终端app可提供广阔的交际平台,学生分享学习信息、心得、感悟等都十分便捷,也可以直接通过英语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互动同样不受时空限制,提升英语水平的效率极高。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上级号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移动终端多屏互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粉碎固有教学模块局限,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先天优势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种种弊端。真正做到以应用和互动取代填压和灌输,将高科技信息技术转化为英语学习的动力和效率,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思维拓展。

参考文献:

[1]JeromeSeymourBruner.TheProcessofEducation[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9.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中国教育报,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温荣芬.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