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方案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虽然,一直以来各类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但是要有所突破我们仍需努力。

因为高职高专近多年的连续扩招,造成多样化专业、差异化生源的现状。大学英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不是把该学科内容简单的拼凑和堆砌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课程界限,可以大胆地过滤、还原和重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分专业教学。

二、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改革设计理念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应用为目的,以知识为主线,以职业为背景,将普遍职场技能培养与其所需语言学习相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

2.教学改革方案

(1)多方调研,根据学生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课程

根据我院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化生源的实际现状,在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我院各专业师生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喜欢和有发展前景为价值取向,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实行分类分层分专业指导教学。

分类:根据各系学生的总体水平以及对英语的需求分为两个类别。

A类:经管系、有机系、印刷系为一个类别,选用高职英语A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进行较高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B类:其他系为一个类别,选用高职英语B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进行较低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分层:知识分层教学,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基础层:学生必需的基础综合英语知识(分为基础层A和基础层B)。

拓展层:各专业课所需的专业英语术语(最常用的50个词汇、术语)、英语故事/职场英语(参考《新职业英语》基础篇)、影视赏析(参考欧美经典影视作品)等;以基础层教学为主,拓展层教学渗透到基础层教学的全过程。

分专业:在基础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水平、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及需求,给不同的专业教授相关的不同专业的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等所需内容。

如图所示:

(2)设计任务――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设计考评

①设计任务,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以多媒体等形式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提出任务。

②过滤教学内容

选择日常交际话题(如介绍、问候等),一般涉外活动话题(如迎送、安排日程与活动、安排住宿等)以及经典美文的背诵,经典影视台词等实用实效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③设计课堂,重构教学内容

将英语知识教学内容和英语能力教学内容都融入专项活动中,减少语法理论讲解,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实践教学教学风格,并且课内教学可以向课外延续,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和活动。

④考核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增加听力、口语测试,并且分别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3)采用“基础英语部分”教学为主,“拓展部分”教学和“活动部分”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实景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常用专业词汇和语言运用能力。

(4)教学与活动、比赛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之余,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周才艺展示、英语广播员选拔与辅导、省级口语比赛培训与选拔、英语听力测试等活动,意在娱乐学生,以活动促教学,以比赛促教学。

(5)进行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

一年必修课完成高职英语的第1、2册的教学任务,系统教授语言基础知识,培养语言基本技能;一年必修课的过程中或者第三学期(周四或者周六下午等公休时间),开设专升本、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四级考试等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对英语继续提高的个性要求。

(6)设计考评

三、教学改革实践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完成新的教学大纲(大纲分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部分)。

第二阶段:根据新大纲、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编写新授课教案。

第三阶段: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学期末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和考试试卷分析,总结教改成效,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第四阶段:继续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学年末组织学生问卷和考试试卷分析,进一步总结教改成效,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结题验收。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临床医学在本质上属于“经验学科”,学习和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检查方法以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知识,是临床医学教学要求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临床医学教育始终面临着学习内容繁多而教学学时极少的矛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学习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此外,大课教学课程设置与临床诊疗实践脱节的现象常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效果。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在教学方面更存在诸多特点①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②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各部都是狭窄的腔洞结构,解剖精细,功能复杂、其解剖形态多数难于窥清,教学难度大③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多未涉及,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其它二级学科的最大区别是耳鼻咽喉科学内容在基础医学前期学习中几乎皆未涉及④学生对考查课程重视不足⑤实践时间少,感性认识不足。因此,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一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难点学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了广泛的教学改革工程。针对耳鼻咽喉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在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学本科生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1],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学制与七年制临床医学学制的异同点,对原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方案进行了系统改革,建立了新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分别在二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7级,99级)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包括①课程体系改革②教学方法改革③教学手段改革④实习方案改革⑤考核方法改革等五个方面。

 

1.1大课教学打破原来的章节体系,大课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疾病,以疾病群和重点病症为单元进行重点讲授。

 

改革前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大课教学目录及学时数"1.2增加系统小讲课,小讲课安排在临床实习中完成,内容为教学大纲中规定而大课中未讲授的部分,以及对大课内容进行巩固。方法主要是结合临床实习中的具体病例进行系统讲授,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并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补充和扩展。

 

"1.3改变以往在门诊实习的单一模式,开展以病房为主,专家门诊、检查室及治疗室相结合的综合实习方法,扩大实习范围,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效果。

 

"1.4门诊实习中参加教授专家门诊,开展“以问题为基础(PBL)”的现场教学,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病房实习中结合疾病开展讨论式教学方法(Seminar教学)及PBL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1.6确定主题(Topic),要求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提高学生追踪学科动态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疾病本质的科学发展观。

 

1.7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1.8参加本学科举办的耳鼻咽喉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拓宽对本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认识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9改革考试方案改变了以往单纯以理论考试来衡量成绩的办法,改为综合考核,方式包括①大课理论考试;②实习技能考核;③中-英文病历书写;④seminar专题讨论⑤实习表现评估。将部分理论考试融合于实习中,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考查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实习效果。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锅炉 典型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65-03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发电厂热力设备运行及检修,所以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锅炉设备及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后续课程如单元机组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泵与风机、热力设备检修等课程都以它为基础。这门课程由于是理论课,理论性强,在教学中由于锅炉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学生不能认识全部设备及系统,同时设备在生产中,无法看到设备内部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感性认识少、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等问题。比如学生站在锅炉旁不知道锅炉在哪里,把省煤器当作空气预热器,再热器当作过热器,混淆上煤系统与制粉系统,混淆风烟系统与汽水系统等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研究和解决实践教学中产学结合、工学融合问题。因此,我们从2012年开始开展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探索,成立了教改课题组。本课程改革是根据课程理论内容,以典型工作岗位定位能力技能,设计了五个能力训练任务,本着模拟现场、激发兴趣、创新制作、手脑并用的教学思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创设锅炉设备及系统模型制作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机械、电工、锅炉设备及系统原理等知识,制作微缩版锅炉设备模型,掌握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模拟现场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掌握现场运行参数调整方法及事故处理技能,通过“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完成本课程学习。

在2012-2014年的本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按照改革初期制定的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课堂组织、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影响了本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从2014-2015两个学年我们对存在的常见典型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及论证,制订了相应改革对策,修订了改革方案。通过两个学年184人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是有效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解决了改革初期课程改革方案存在的典型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常见问题

按照初期制定的教学改革方案,根据课程内容,以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选择典型锅炉设备及系统,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五个能力训练项目,见表1。

表1 锅炉设备及系统能力训练项目及核心能力目标

序号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 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制系统图 1.能绘制系统图

2.能在现场辨认出系统全部设备及说出全部设备作用 了解系统设备组成及各设备结构及作用,重点掌握制粉系统设备组成及各设备结构及作用

2 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 1.能制作锅炉本体设备模型

2.能说出锅炉本体各部件名称、结构及作用 了解并掌握锅炉本体各部件名称、结构、作用

3 发电厂技术文件解读 1.能看懂发电厂技术文件

2.能看懂并会计算发电厂常见经济安全指标

了解并掌握燃料及锅炉基本知识

4 发电厂锅炉主要参数运行调整 能根据模拟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主要参数运行调整 掌握发电厂锅炉主要参数基本运行调整方法

5 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能根据现场数据及图片进行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的处理 掌握发电厂锅炉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在五个能力训练项目中,主要问题发生在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及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这两个能力训练项目,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训练项目。

(一)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1.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

在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这个项目内容制定不合理。由于制粉系统设备比较多,系统复杂,学生虽然到发电厂看过相关设备,也绘制了相应的制粉系统图,但是因为设备庞大、系统复杂,学生不能认识全部设备及系统全貌,同时设备在生产中,无法看到设备内部结构,所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一知半解,经常混淆设备,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还是没有理解整个系统设备结构及系统组成及作用。所以这个教学项目内容设计是不能满足本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

2.学习任务内容设计单一

在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学习任务中,锅炉设备模型制作图纸参照电厂煤粉锅炉结构进行设计。由于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所以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图纸要求进行统一制作,制作出来的模型结构单一,全班同学制作出来的模型基本一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没有个人的思想,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是完全的模仿,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锅炉制作的具体过程和要求,只要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还没有逃脱传统教学的禁锢。

(二)教学安排常见问题

1.教室安排不合理

由于课程改革初期还是沿用原来传统教学的多媒体公用教室,学生上课没有专门教室,学生每次上模型制作课都必须从宿舍将材料拿到教室,做好局部后再拿回宿舍,下次需要做另外连接部分又需要拿到教室,所以经常发生材料损坏事故,影响学生模型制作速度及质量。另外教室座位间隔很小,不能满足模型制作要求的空间。由于采用了小组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些作品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进行,而公用教室每行12人,分成6排,非常不利于小组活动,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小组交流,很多学生都是独自完成,本来应该小组完成的项目,最后都是个人完成,无法有效沟通,最后导致学习任务完成质量差。显然这样的教室是不适合本课程“做、学、教”一体化改革要求的。

2.课时安排不合理

由于本课程改革初期还是沿用原来传统教学的教学计划,总课时96节,安排13周完成,每周6个课时,每次课3课时。这样的安排对于理论教学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对于本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是不合理的。因为本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做、学、教”一体式教学法,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这个学习任务,由于有些部件学习制作时间比较长,3节课是无法完成的,而学生每星期只上两次课,学习时间间隔长,经常发生这节课忘记上节课内容,又需要重新复习才能接着进行下一步教学,而且每个步骤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完成,打乱了学习任务的整体性及连贯性,非常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及巩固学过的知识。

(三)考核评价常见问题

成绩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本课程成绩考核分为3部分,由平时素质、平时模型制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组成。本课程改革初期平时模型制作成绩主要由老师及小组长组成评委团。每个评委都必须对每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最后成绩。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但是事实上由于每个班级有40-50人,评委要对这么多的学生逐个评分,很容易导致评分疲劳,导致评分出现阶段得分差异,反而严重影响了分数评价的公平性。

二、高职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改革常见问题对策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发电厂系统认识及绘图项目内容制定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改革内容,修改了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增加制粉系统设备模型制作项目,通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力项目培养目标。

针对发电厂锅炉本体设备模型制作学习任务内容设计单一问题,我们将老师设计、学生模仿制作模型这个环节,改为学生根据锅炉厂实际锅炉图纸进行按比例放大制作,而且锅炉种类由原来的煤粉炉改为循环流化床锅炉、链条炉排锅炉、甘蔗渣锅炉、煤粉锅炉、燃油燃气锅炉等多种型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能动性,鼓励和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看图、动手制作及创新能力,不再是单调的模仿。

(二)教学安排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针对公用多媒体教室不适合课程改革需要的问题,我们特别安排了专门的锅炉实训室,实训室里面共有8张桌子及50张椅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材料工具储藏箱。这些桌椅可以自由组合,完全满足小组学习及制作要求。

在课时安排方面,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本课程安排教学时间为6周,其中两周到柳州电厂基地参观学习,其他四周在校内学习,每周16节课。这样的安排可以将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保证能力项目训练的整体性及连贯性。

(三)考核评价常见问题对策研究

模型制作成绩评价方法由原来的每个评委都必须对每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权得到该学生最后成绩,改为老师及小组长共同评分。小组长共8人,两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首先由老师对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示范,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然后每两个小组长根据评价标准负责1组学生的评分,并最终选出本组最好的两个作品,最后全体评委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再一轮评分,选出最优2-3个作品作为班级优秀作品入选样板展厅,成为下一届学生的学习参考模版。

(四)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蒸发设备(5学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对蒸发设备组成有大致了解,并能说出各部件作用,能制作蒸发设备模型。

2.知识目标:了解蒸发设备组成,掌握蒸发设备各部件作用及常用形式。

3.素质目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任务

1.制作蒸发设备模型

2.模型评分及评讲

三、活动设计

1.在专用锅炉实训室教师应用多媒体讲解蒸发设备结构、作用,安装位置原理理论知识。

2.学生按照5人组成圆桌小组,教师下发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选择锅炉图纸。

3.教师根据上一届优秀学生作品进行蒸发设备模型制作示范教学。

4.学生根据图纸要求讨论分析蒸发设备组成。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5.学生根据图纸尺寸按比例放大依次制作蒸发设备。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6.学生将制作好的蒸发设备安装到锅炉钢架上,教师全程指导,指出并纠正错误。

7.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完成制作情况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蒸发设备各部件的名称、结构、安装位置、作用是否掌握。

8.制作完成,教师对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指导评委进行评分。

9.评委对学生作品评分。评委两人一组,分别对10个学生作品进行评分,并选出1-2个优秀作品。

10.评委对选出的4-6个优秀作品进行最后一轮评分,评出2-3个最优作品。

11.最优作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结构、作用解说及制作步骤经验介绍。

12.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讲及总结。

四、相关实践知识

锅炉厂相关锅炉资料。锅炉制造的一般知识。

五、相关理论知识

电厂锅炉常见锅炉蒸发设备结构介绍。

三、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课题组对纳入课程教学改革的班级进行了全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在2012-2014学年实践班级中,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有242人,占总人数的77%,认为这种模式实践能力有提高的学生有263人,占总人数的83.5%,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学生有282人,占总人数的64%,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有15人,占总人数的4.8%,认可这种模式的学生有267人,占总人数的85%。在2014-2015两个学年中,我们根据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调整改革方案,采取了相应对策,修改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及考核评价方法。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经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有162人,占总人数的88%,认为这种模式实践能力有提高的学生有175人,占总人数的95%,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学生有184人,占总人数的100%,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有27人,占总人数的8%,认可这种模式的学生有169人,占总人数的92%。

表3 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统计表

问卷调查情况 人数 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 模式认可度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有很大提高 有一定提高 没有提高 十分认可 较为认可 不认可

2012-2014 315 46 196 73 98 165 52 97 106 112 5 10 300 154 113 48

2014-2015 184 40 122 22 120 55 9 142 42 0 7 20 156 122 47 15

对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改革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改革模式认可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所以可以认为我们采取的对策是有效的,它不仅适用于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项目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9(24)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智能仪器设计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引言

智能仪器设计是为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智能仪器设计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该课程集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涉及传感器、单片机、测控电路、自动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数据通信、可靠性与抗干扰等多种现代技术的综合学科[1]。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并与其他先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延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结合我校实际办学特点,开展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工程设计的主要方法,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创新意识。

2.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智能仪器设计课程体系结构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系统地阐述了智能仪器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典型模块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法,课程体系包括智能仪器的概述、数据采集技术、人机对话与数据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仪器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技术等[2]。课程内容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等为基础,从整机的角度阐述智能仪器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因此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实践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

2.2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之前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慢慢会跟不上进度,因没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最终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影响到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内容覆盖面不广,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

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目前实验教学部分主要是围绕课程理论内容进行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思路的扩展与实践创造力的发挥,而且由于学时限制,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部分不能做到有效过渡,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分别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以下改革方案。

3.1理论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可采取不定期组织课程组教师集体备课及定期修改教学大纲等措施。由于智能仪器设计是在一系列先修专业课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应当做到与这些专业课在授课重点上保持协调,避免因上课内容的重复而浪费时间,同时使得学生在思路上衔接流畅而增强其成就感并最终提高学习兴趣;课程组集体备课使得各门专业课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加强交流,同时在教学手段及方式上也可以互相学习并促进提高;随着科技进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的目的就是及时地把行业内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成熟,部分相应的内容甚至可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课程,如“虚拟仪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最初都是在智能仪器设计这门课里由专题讲座扩展到一章的内容,再到独立的一门课程,由此反映了智能仪器设计这一门课程可促进并带动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提高。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可采取多名教师轮流分章节主讲,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专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各教师的专业技术特长,又可以极大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及学习兴趣,同时专题讲座的加入也使得更多更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与时俱进、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2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思路与措施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体系[3]。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实现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软件设计与硬件设计相结合、模拟实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教师命题与学生自主命题相结合,并据此构建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是核心环节,教学内容不但要涵盖相关的智能仪器基础设计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更要与技术发展同步、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即实践教学应当能够较好地体现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实践教学各教学内容的难度还要适当区分,通过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目的层次分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实验内容设置方面:应改进或整合原有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的课时,保留部分经典实验和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重要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在实验指导教材中删除详细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全局观;通过设置创新性实验项目,模拟工业现场的实际工况,实现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手段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和趣味性的要求,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功能[4]。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达到图文并茂的感官刺激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深度,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积极开发网上智能仪器设计虚拟实验室,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从而增强预习效果,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通过对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在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方案。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构建出符合社会发展、技术发展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祁.智能仪器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2]程德福,林君.智能仪器-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李书记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李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取向,始K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心灵深处,切实把新闻写在内蒙古大地上。”此话道出了新闻媒体的人民性,对新闻媒体来说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作为全国唯一一张用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的生活类报纸――《内蒙古生活周报》,始终以广大农牧民的火热的生产生活为报道重点,经常深入农村牧区,体察民情民意,努力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反映广大民众的喜怒哀乐,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以人民群众活灵活现的生活,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引领、激励、推动各族干部群众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而奋斗。正如李纪恒书记所说,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为自治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持续用力,整体策划、板块推出、协同联动,把妙笔、把话筒、把镜头聚焦到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上来,形成强大声势,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李纪恒书记的这段话,明确表明了怎么策划、怎么改革、怎么报道、见什么效果等新闻媒体的重要命题。《内蒙古生活周报》为了落实李书记的讲话精神,今年策划了一整套新闻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

版式重新设置。基于当今报刊的发展趋势,将之前双页左方、单页右方的报眉改为上方位置,左上方为页数、中间为“内蒙古生活周报”、右上方为版面名称,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以页脚形式置于右下方,显得美观大方,秀气整洁,一目了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口语教学 英语教育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nglish Recruit Reform and Rural Junior School

Spoke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LIU Xingdong

(Bama Yao Autonomous County Fenghuang Township Junior High School, Hechi, Guangxi 547511)

Abstract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presented oral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measures.

Key words oral teaching; English education; examination reform

1 我国英语考试改革与英语口语教学兴起的良机

不久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考试招生改革方案的部分细节。在高考改革中,英语教育首当其冲,将探索英语不再统一进行高考。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全国各省相继传出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其矛头也主要指向英语。其中,北京在这场改革竞赛中充当了急先锋,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分值由120分降到100分,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我国教育体系去英语化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很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仍然听不懂外国人说话。“这是我们教与学的方式问题,必须要改。”将从科目设置、试卷结构、分值比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更注重基本应用能力、更贴近课标。李奕还透露,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哑巴英语,北京还将对英语课时进行调整和改造。李奕表示,正在研究具体的办法,今后将会出台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加强了英语教学。”

从官方的表态和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趋势来看,我国针对英语的招生考试改革表面是是削弱了英语教育,其实是英语教育的“拨乱反正”,回到重视语言教育的应用性的正常轨道上来了,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也迎来了她的春天。

2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语音教学,学生不敢开口。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点和语法上。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语音项目,然而很多教师只是“教教材”,语音训练仅限于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学生在朗读、对话时语音、语调不准确。照着念都读不准,学生怕被人笑话,不敢开口。语音教学是口语教学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口语课被淡化忽略,课堂教学组织无序。学生练习口语的主要场所在英语课堂上,大班授课方式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口语操练,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口语练习。在考什么学什么的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英语口语教学容易从主观上被淡化和忽略。初中学生大多是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缺乏严格自我约束能力。农村初中学生基本上是农民子弟,自由散漫和刁钻古怪的习气常有显现。教师在口语教学时更应该加强课堂控制力,提高口语教学的实效性。

(3)口语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互动较多沿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简单评价”的方式,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偏少。农村初中课堂除了领读单词时学生有洪亮的朗读声,一涉及到口语,教室马上就冷清下来,整个班除个别学生能说上几句,大多数学生置身事外。课堂上教师话语量远远超过学生话语量,师生交流时学生紧张、焦虑情绪明显,不敢主动用英语交流。农村初中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导致学生开口机会减小,而且多数多媒体课件是粗糙的。

(4)口语学习动力不足,说英语氛围淡薄。在高考中考形式结构的指挥棒下,所有学校都面临口语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农村初中,英语口语连鸡肋都算不上。城市学生有一部分还有部分希望出国留学的群体,以及将来可能用到英语口语的岗位(比如外企和涉外机构),部分学生尚存在口语学习的动力,农村学生完全视之为累赘,一种痛苦的事情。另外,受农村学生家长有限的认识和学习经历的影响,英语口语学习也得不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3 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应对

(1)设法让学生开口,循序渐进。多加激励,增强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学习口语主要是为交流,能让大家听懂就是成功。对个别口语很差不愿开口的学生,初始阶段甚至允许他在口语中夹杂少量汉语。在耐心和开导和激励下,解决了大部分学生金口难开的状况。在口语教学中,教师的宽容既是品德,更是策略。

(2)营造口语学习氛围,提升口语学习动力。除了课堂英语口语教学氛围营造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英文歌曲演唱,情景剧等等,给每个学生取一英文名,鼓励学生课中课后互相以英文称呼,鼓励学生“炫耀”英语水平。把学到的口语运用到生活中,带到家庭和校外,比如父母或长辈生日或在其他节日的时候用英语问候家人,表演英语节目。农村家长一般都感受不到孩子学习英语的变化,如果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也会促使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引导他们在交流中用电脑和手机互发英语语音信息。

(3)分层设计教学,促进共同进步。笔者在八年级的实践可资借鉴。在班级范围内举办英语背诵比赛,为了引导学生多读教材,比赛材料均取材于当期教材中。比赛分A、B两组,每组各分别指定三篇文章供选手选择。A组三篇文章在篇幅、句子长短、内容、语言风格上均难度高于B组的三篇文章。评委由两名教师和十名学生组成,评分各占50%权重。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规定平时英语成绩在班上排名前15名的学生只可报A组,不得报B组,但其他学生可报B组,也可报A组。两组各取前三名,合并称为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奖品和称号不设区别,参照体育比赛中的以重量级分组的方式。这次比赛结束后有两个亮点,一是B组的设立,给了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因为不用担心做“高手”的炮灰,全班同学参与热情高涨,超过60%的同学报名参加比赛,掀起了一个背诵英语的小;第二个亮点是,有两名平时排名15位以后的学生“不信邪”,勇于向“高手”挑战,越级报了A组,其中一人出人意料获得A组第二名,极大地鼓舞了班上中下成绩的学生,班级中英语学习也初步形成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良好氛围。

(4)加强口语教学力度,设置相对独立的口语课。传统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是穿插在语言教学中的,口语教学融于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效率低下,甚至被淡化。英语语言教学中知识点多,许多知识点对农村初中生而言,又非常难理解,在教学时时间操控性不强,有时一个知识点学生难理解,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只好占用口语训练的时间。而口语教学目标相对明了,可以比较准确操控时间。因此,可以设立单独的口语课。比如,一般初中英语每周开课4~5节,其中3~4节仍然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仍然融合口语教学,但每周专门划出一课时用于英语口语强化训练。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健美操 专项课 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重视发展学习者的能力,教育目标转变为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新的三级层次。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不止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能力,为此,对山东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健美操专项的学生能力培养设计框架

(一)横向能力模块设计

我们结合健美操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将六个学期的专项能力教学设计为:竞技模块;学校教学模块;俱乐部健身模块;综合提高四个能力教学模块,以每个能力模块目标的实现达成社会、学生、课程三维一体的能力目标设计思路。

(二)纵向能力教学设计

纵向教学设计是对不同的能力教学模块进行纵向排列,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以保持健美操专项教学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的学校教学、训练工作、社会健身指导工作三个层次进行纵向能力教学设计,最后对前三个能力教学模块进行综合提高。同时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1]。

二、健美操专项的教学改革实施内容

(一)能力模块目标设计

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从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维课程观构建健美操能力模块分类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拓宽健美操理论知识口径,补充新知识,删除陈旧内容,加强典型知识,增加健身理论、教学理论与相邻学科知识的融合,不断改进健美操教学内容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用性、健身性、艺术性(见表1)[2]。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有利于学生能力、知识的提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引入健美操专项教学中,使教学重心由注重教授逐渐转到学习构建上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创造性学习。

(四)考评内容及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和能力提高。我们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将健美操考核设计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封闭式与公开式考核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见表2)[3]。

三、小结

健美操专项课程能力设计是依据新时期体育人才观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对健美操专项教学改革的探索,它为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提供了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当然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增加学生的适应性、灵活性,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完善健美操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96.8:41.

媒体融合改革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不仅老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开办了该专业,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红火的办学热潮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重庆文理学院于2003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几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培养途径、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等方式,建立起较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全面,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时量的增加还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学院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希望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2008年初,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举措,学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采取了变补充为融合的思路,充分肯定社会生产实践本身的重要地位,从一种相互融合的思路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由于学校远离省会主城办学,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在该专业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进一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如2010年暑期,该专业有3名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晨报》和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学习,时间为30天至40天。教师不仅熟悉了业务,也提升了能力,更新了知识。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又进行了3次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培养途径:从多渠道到全方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革初期,学院把重心放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在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内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于此同时,除了专业教师,邀请学生管理人员、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将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舞台,构建出一套学生大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通过教研室研讨,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纪录片创作》等传统理论课程明确要求拆分出理论教学课和实训教学课时,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期末以项目制的形式交出作品。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参加校内外重大活动期间的短期实践,例如如学校所在地重庆永川区的近几年的房交会、旅游艺术节和学院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都由该专业学生承担了摄影摄像、新闻采写、网页制作与维护等相关工作。此外,学院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了“新闻采写与选题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一至二个小组。指导教师督促小组成员每学期独立或合作完成至少l件作品。

2.拓宽专业能力培育平台。学院以学生社团星湖写作社主办的报纸《星湖》、学生刊物《清风》、星湖网站以及校园电视台为基地,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点。经与其他学校和其他院系联系,把该专业的学生以学生通讯员的形式配备到学校各部门和其他院系,承担摄影摄像以及新闻采写工作。学生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经相关部门教师指导并经领导审核后。发表于校内外各媒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建立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改革前该专业学生指导队伍主要由该专业任课教师构成不同。经过学院的组织和挑选,建立了由一支稳定的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指导,学生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报刊、网站和重大活动报道。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的指导,学校兄弟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教师负责对学生通讯员进行指导,校外专业人士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指导教师都能尽职尽责,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三、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到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

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

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

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评价机制:从考试到考核

1.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配合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学院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部分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改变原来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例如《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前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5%、期中作业20%、书面考试70%,改革后为课堂讨论10%、实训10%、期中作业20%、影片评价60%。

2.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学院变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为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接受社会评价,如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的成果、学生通讯员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以及工作室所承接任务产生的作品。一部分成果接受师生评价,这种评价是柔性的,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这部分成果主要是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节目。另一部分成果由学院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部分成果主要是兴趣小组、技能训练、学生项目产生的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