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前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只会存放在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管理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数字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常规博物馆藏品管理方式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是―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可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两部分。实物管理是指每一件藏品经历的从征集入馆到鉴选、登记、分类、拍照、清洗、消毒、修复、保养、入库等一系列程序。藏品实物管理的主要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的原状,尽可能地减少对藏品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使其得以长久保存。藏品资料管理也是藏品全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记录资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馆藏文物的收入凭证、编目卡、文物总账、分类账、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许多博物馆的藏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是分开管理的,给查找和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况且,手工妙写难免出现笔误疏漏.形成数据或信息的误差,一点误差更会增加查询、核实的难度。对于馆藏数量在万件以上的博物馆来说,要在成千上万的藏品中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难度是很大。所以,传统的藏品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制约着博物馆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定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发展。

二、藏品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展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检索系统。但由于我国博物馆属于文化教育、宣传、非赢利的事业单位,所以,其财力、人力上的不足.使各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据库大多规模小,建设速度缓慢,难以真正地形成博物馆发展之规模效应。同时,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各博物馆往往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藏品信息管理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自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各博物馆藏品种类及管理状况不同;导致所建立的藏品数据库标准大都不统一。虽然各个系统的针对性较强,但适用范围有限,基本不具有通用性,从而造成博物馆存在着数据库影响力小、覆盖面小、藏品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的现状。随着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增多,藏品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不一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文物藏品的利用与开发,成为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障碍。所以,如何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数字化技术在藏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施博物馆文物藏品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文物宣传和利用、收藏和安全之间矛盾的必然手段,能有效地拓宽藏品资源信息的途径,是进一步提升文物库房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文物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一是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二是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三是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四是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放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实时监控,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对于保证文物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藏品数字化管理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和框架。在有限的条件下,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的投入,以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参与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在―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效能,推动博物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件: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人性;管理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文化享受有着迫切的需要。所以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如何高度重视和全力搞好博物馆管理,就成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作用之关键,更是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业务效益是否明显,也作用于是否能为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方面。

一、对于藏品科研保管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对于保管人员要求

1. 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

2. 明确执行保管法规,履行保管手续,坚持保管原则。

3. 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可适应推进博物馆数据化建设。

文物藏品都是经由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征集、发掘、采集等途径获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以资源而论,藏品是不可再生资源,藏品保管员首当其冲要担负起保护此“资源”不被灭绝的责任。国家和地方为发挥文物藏品潜在价值出台了系列文物政策、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藏品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藏品管理人员应遵纪守法,模范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不利用业务之便谋求私利,不参与文物营利活动,不收藏文物。这不仅有利于藏品保管员集中精力工作,也利于提高自己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自身也应当具备识辨真伪的技能,明确职能。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规范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当然这种规章制度产生于实践基础之上,并不断地被完善、被修改、被补充。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整个社会其他产业相比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有法不依。因此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鉴定明确,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二十四字方针,遵从《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日常工作,以达到“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要求。

为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保管员要加强保护技术的学习。保管员应明确藏品的损坏不仅受制作材料的影响,还跟不适宜的温湿度、光辐射、虫霉等客观环境因素有关,要相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藏品的科学保护。

藏品保管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大量的各类账册、卡片、档案、表格都需要人工填写,数据量大且处理时间长,甚至凭个人有限的知识、资料不能解决问题。利用电脑处理藏品保管中的许多工作,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保管人员繁杂的事务,而且也能准确快捷地收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多种途径。要运用电脑管理藏品,逐步实现博物馆业务活动自动化。首先,保管员要规范地做好人力保管藏品的工作。藏品的定名、分类、计量计件、登记账册、填表制卡都要求规范化。运用国家文物局从全国各博物馆、纪念馆筛选出来的科学而适用的方法进行藏品管理,实现数据规范化,这是藏品数据库管理的前提准备工作。其次,保管员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对藏品进行检索、统计、出人库调控、藏品存量、藏品档案贮存的有效管理。这避免了直接核对藏品,动手翻找浩如烟海的资料,可以随机查询有关信息。运用微机进行保管环境的自动调控,使库房成为适于藏品存放的环境。利用电脑报警系统做好库房、陈列室的安全防治工作。藏品管理电脑化对于惯用笔墨工作的保管员是不小的困难。形势的发展,要求藏品保管员要活到老学到老,把握时代脉搏,迈出时代步伐。

三、对于管理工作

1. 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

2. 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3篇

一、藏品登记著录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美术馆是博物馆26种类型中的重要一类。既然是博物馆则应适用博物馆管理的基本原则。根据博物馆学界的普遍观点,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藏品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鉴于藏品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藏品的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2004年版)将藏品管理工作的内容划分为合法所有权、长久保管、档案记录、提供利用和负责任的处理五个部分。在这五个部分中,对藏品信息进行科学、完整的登记著录,建立一套“登记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查用方便”的藏品档案,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确保博物馆临时或永久接受的一切物品得以恰当地、全面地作出记录,以利于证明出处、鉴定断代、记录状况并进行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专业职责。”国际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委员会(CIDOC)认为,没有完整登录的藏品不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藏品”。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也明确规定: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账、分类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总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藏品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家底情况不明确、登记标准不统一、账物相符有难度等等,对于准确了解博物馆藏品的资源、建立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为全面掌握我国博物馆藏品家底情况,提高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促进藏品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2001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旨在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化领域国情资料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截至2011年,“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共完成全国31个省市2,636个文物收藏单位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13775件馆藏一般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拍摄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数据总量达15.16TB,成功廓清了全国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情况,为国家掌握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其中有些美术馆也参加了这次调查工作。

目前,国家文物局在取得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正着力推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并已在相关地区和系统启动了试点工作。这是完善藏品登记著录、加强藏品科学管理、有效发挥资源作用的重要举措。

二、藏品普查

开展馆藏品普查工作是藏品登记著录的集中表现方式,现就有关问题思考如下:

(一)基本认识

美术馆作为保存、研究、展示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收藏单位,其藏品体系齐全,品类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展美术馆藏品普查,对全国国有美术馆藏品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揭示文化内涵,对于一座美术馆、整个美术行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美术馆自身而言,通过开展普查,全面掌握藏品信息和保存状况,可以加强对于藏品的管理,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藏品流失、毁损,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藏品信息并建立藏品电子档案之后,美术馆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在线开展藏品研究、组展、宣传等业务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与藏品本体的接触,避免藏品因搬运等造成的毁损几率。与此同时,美术馆还可以利用普查数据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美术信息资源,满足公众需求,传播文化知识,提高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于美术馆行业而言,行业管理部门通过普查,摸清全行业收藏家底,有利于在制定行业管理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珍贵艺术品征集、保护设施配置等方面,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状况,有效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对于整个文化事业而言,国家通过普查,可以加强对于国有美术作品这一重要国家文化资源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此外,通过开展普查,还可以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提供基础资源素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

(二)操作技术

1.范围和内容

美术作品收藏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国有美术馆到民办美术馆再到美术创作机构,从文化系统到其他行业甚至到驻外使馆都有美术作品资源,美术馆藏品普查范围的准确界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普查工作内容将涉及到藏品清查、认定建档、数据采集、摄影拍摄、登录汇总、审核等。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将涉及:藏品基本信息(名称、年代、类别、级别、质地、数量、尺寸等);藏品保存情况(完残状况、保护条件等);藏品管理和利用情况等。

2.技术手段应用

从实践情况看,按照登记著录的载体不同,博物馆的藏品登记著录工作,大体经历了纸质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档案管理两个阶段。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登记著录具有明显的优势。与藏品实体的唯一性、分散性和不可再生性相比,藏品数字登录信息是无限的、可关联(共享)的、可再生的。一方面,可以被无限地复制、储存、加工,通过网络和其他介质任意传输,利用博物馆内的数字播放和投影、PDA导引点播、人机交互平台等虚拟信息展示系统,也可被制成各种产品投入市场,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供用户浏览和下载,有利于博物馆藏品及其所附着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藏品数据资源还可以将不同地域的藏品以一定的特征关联起来,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检索和查询藏品数据,改变藏品本体分散保管在各个博物馆中很难集中研究和展示的现状,为研究和集中虚拟展示藏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鉴于数字化手段的特殊优势,在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内容将涉及到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传输、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

3.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是科学普查的前提和基础。标准规范是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描述博物馆藏品时所有规则的集合,其内容包括指标著录规范、影像著录规范、信息技术规范等。为了规范馆藏品登录,国家文物局曾先后颁行过《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拍摄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并在文物调查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和实施。近期,中国美术馆参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结合本馆藏品特征和管理工作实际,研究编写了《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试行)》,其内容包括2个指标群、29个指标集、99个指标项,但就整个美术馆行业而言,尚无可适用于馆藏品普查工作统一的、成熟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这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是值得特别重视的。

(三)条件保障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4篇

1艺术性与数字化的融合

1.1 数字美术博物馆概念的解意

数字博物馆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从共性而言,数字博物馆是指一种以博物馆藏品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实现数字化馆藏、数字化展示与远程教育等数字化博物馆功能的数字化过程。其中,博物馆藏品是其核心,数字化技术与过程是手段,艺术化设计与展示是形式。以个性而论,数字美术博物馆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在互联网上建立博物馆网页,向公众展示博物馆中馆藏艺术品、艺术展览,并提供藏品、展品的各种背景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资料信息,回答公众的各种咨询。同样,艺术藏品是其核心,数字化技术与过程是手段,艺术化设计与展现是形式。不同的是,艺术藏品的展示内容、形式、技法有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更突出地强调专业的艺术性、审美性与创新性。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就属于美术类数字化博物馆。

不管是科技、自然类数字博物馆,还是人文或美术类数字博物馆,都是藏品展示的艺术性与数字化融合的结晶。其本质是人类文化的技术化、技术的人文化,也是人文与科学的艺术化。从藏品“物”的数字化层面来说,博物馆数字化既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化过程,而数字博物馆则既是博物馆数字化的结果,也是博物馆艺术化的结果。从“人”接受数字化的藏品“物”层面来说,人们使用数字博物馆既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中的互动和艺术化过程中的共享过程,也是人们使用博物馆数字化互动和艺术化共享的结果。

1.2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价值的解读

与其他学科数字博物馆不同,美术类数字博物馆的馆藏重点是各种艺术作品,这里既有纯欣赏性的、古今中外的书画艺术藏品,还有实用性的、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设计艺术藏品;既有美术理论的史料、文献,也有民间民俗艺术的史料、文献。这些藏品、史料与文字直接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艺术趣味与审美价值,体现其社会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意义,对今天的美术研究、艺术创新与美学赏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美术类数字博物馆――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美术、设计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且对于国际间的美术、设计艺术、文化交流与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科学真正的昌明还要考察艺术历史的成就。艺术历史表面上看最没有实际用处,却是关系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教养和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尺。衡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文明程度有两个端点,一个是以尖端科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另一个就是以艺术历史为代表的人文底蕴。所以,从学术的需要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与中华教育有效提升的需要出发,必须、也应该建立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美术类数字博物馆。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丰富而经典。内容不仅涉及到纯欣赏性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民间艺术,还涉及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食、住、行、用的艺术设计。博物馆为我们搭建认识、理解和研究中国美术、设计艺术的一个高端平台,使我们或从审美的角度、或从设计创造的层面、或从理论历史的语境、或从人文哲学的内涵来探究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恢宏气度,激发当代的艺术创造智慧和设计创新灵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科研、普及美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使不了解中国文化、艺术、设计的西方人从数字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增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美术类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让“静”态的艺术品“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使之“有用”――“有趣”――“有艺”――“有魅”。

2艺术与科学的共生

2.1 艺术与科学融合共生的解构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特色在于经典艺术藏品与科学技术应用有机融合。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了规划,在艺术上进行了统筹,还在艺术与技术融会兼用上下足了功夫,使数字博物馆在给受众提供越来越丰富艺术知识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受众接受知识的难度,力求数字化一一智能化――艺术化“三化设计”。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艺术性、趣味性、直观性得到有效提高,成为一种现代化知识传递形式,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1)艺术藏品数字化――视像化

清华美术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收藏了中外艺术品近3万件,居于国内高等美术院校艺术品收藏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古代陶瓷、古代家具和古代织绣艺术品最具特色,已有数量众多的古代陶瓷、古代家具、古代织绣艺术品收录在国家最具权威的《中国美术全集》之中。某些藏品如明式家具、古代织绣等享有一定的世界声誉。1983年,在文化部组织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全国性书画鉴定、编目活动中,博物馆收藏的近1300件历代书画艺术品中的215件被选为国家级精品,如明代吕纪的《雪梅锦鸡图》、文征明的《行书七言诗》等。同时,清华美术学院还收藏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吴冠中等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作品200余件。此外,学院还藏有大量民间美术品、古代石刻碑刻拓片和自然、人文景观、美术品图片。这些藏品经过数字视像化后建成的数字博物馆,不仅是学院与学校专业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了解中华艺术的窗口。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首先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馆藏品以数字化的方式纳入计算机网络程序中。其中,藏品的数字化全过程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化摄影、摄像和扫描设备,邀请学院专业的摄影、摄像专家采集图像和影像,保证获得最高质量的藏品影像数据及图像资料,为作品的研究、保护、传播奠定了基础。美术藏品的数字化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可视精确度高的数字信息,强调图像作品的可视 性、真实性与艺术性,无论哪一类的美术和设计作品,都通过可视的形象与人们进行视觉交流。展示信息中的图像比文字更为重要,所以建立高品质、高分辨率的数码影像是最重要的工作。

其次,艺术藏品数字化也在利用方便、快捷的高科技手段对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存档、藏品图像加工、藏品陈列展示等相应数字化管理工作。这样藏品的资料才准确,才会建立起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学术性、研究性、权威性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管理方式。

(2)艺术藏品信息化――语言化

艺术藏品数字视像化后,还需要相应的视像信息语言化。即艺术藏品图像的直观展示必须与作品的内涵、背景知识的语言解说相结合,方能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由有形形象到无形思想,全方位地传达藏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品位。这种语言化包括音频语言解说和视频语言文字。2002年,笔者应邀参与清华美术学院《馆藏中国古代织锈图像文字》部分的撰写工作,涉及元、明、清时期的织锈实物作品201件,约6万余字,就对每一幅织锦或刺绣藏品,从形式到内涵,从视觉的图案、色彩到工艺、织造,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做了分析研究和较详细的阐述。这样使藏品在数字视像化、直观化的同时有了更具体、更深层次的内容信息。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馆藏品为基础,配之相关联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通过音频与文字语言同步解说达到传达藏品历史与内涵知识的目的,力求达到“视听艺术”综合效果和“视听艺术”交融境界。

2.2艺术与科学共生互动的解悟

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共生是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最鲜明的特征。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首先是和智能化机器互动创作,然后数字博物馆的数字藏品才能与观众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而且根据观众的理解完成对作品的认识并产生结果的共生与共鸣。

(1)艺术藏品与大众互动

数字博物馆的最终受众是大众,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艺术藏品与大众互动”,这是建设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时重要的设计规划之一。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受众将是所有上网者,既有国内人士也有国外友人,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观众。因此它的建设力求艺术藏品展示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共生,达到雅俗共赏;力求让各类“游客”随时上网浏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观看博物馆中的众多藏品,并能“真切”地感知它们。“游客”的主动性得到最充分显现,可随心所欲做出自己的选择,可看图像与文字,也可听解说;可看平面藏品图片,也可看藏品的立体展示,实现藏品资源的共享。

在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博物馆库房中不宜展出、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观众可以借助三维、全景摄影、摄像、3D图形等现代化手段,随心所欲地从各个角度欣赏古代陶瓷、明式家具等经典藏品,仿佛身临其境。数字博物馆还变“给你看什么就看什么”为“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个性需求。专业人士和博物馆同行也可借助数字博物馆与国内外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藏品研究信息共享。

(2)艺术藏品与表现互动

艺术藏品与表现互动是指表现形式与展示藏品有机而高效的互动。清华美术学院博物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使艺术藏品与表现形式构成了有效互动,包括形式要素单独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种形式。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博物馆;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64-02

文物是祖先为后代留下的珍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珍惜、保护文物。现阶段,文物的保护工作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呈现出共享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 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概述

(一)博物馆文物信息化的含义

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保护文物的主要目的,文物的保护还可以为自然界与人类的发展演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博物馆是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机构,它可以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遗产保存、学术研究、传播文化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文物信息化正是为这三个功能服务的。具体来说,文物信息化就是利用键盘录入、扫描、照相、摄像等技术获取博物馆实物藏品的影像资料,再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料存入系统中,方便需求者检索与使用。文物信息化包括文物本身的数据化与对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和建立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就是文物信息化。

(二) 现代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技术

1. RFID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此技术识别目标对象、获取相关数据的方法主要利用射频信号,不需要人工进行识别工作,射频标签与阅读器是其组成部分。我国对文物的全流程管理主要是利用RFID、GIS、GPS等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首先RFID物联网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硬件环境的搭建要在进行库房建设时展开,然后利用博物馆RFID藏品管理系统,系统化操作藏品登录、库房管理、文物修复、影像管理、藏品使用、藏品跟踪、巡检盘点、安全门禁、智能监控、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工作,全程跟踪管理藏品的整个管理流程。为了实现全过程计算机管理,藏品的数字化录入、藏品接收、整理编目、藏品利用及藏品移交等工作,要建立馆藏文物信息数据库。

2.文物藏品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物保护、展览辅助系统也由此衍生出来。此系统也是博物馆网站虚拟文物展示的基础。现阶段,功能单一是国内博物馆采用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此系统只能管理信息化的藏品,实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实现,如以 Internet技术与JAVA平台为基础的i-Muse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实现了博物馆基础的流程化与规范化管理。软件部署主要采用B/S方式进行,是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主体的要求,藏品信息管理中藏品管理、检索统计、影像管理、流通管理、智能监控、修复保护、系统管理的功能也不断增加,其中,藏品管理是最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征集鉴定、藏品登录、藏品入柜、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盘核、藏品注销、账册管理。保存的藏品信息主要由藏品的基本信息、研究记录、提供记录、鉴定信息、损坏记录、底账记录等组成。其中,创新之处是保存底账功能。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博物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经费不足等因素限制了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博物馆库房面积往往比较小,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馆,库房乱摆、乱放文物现象突出,导致文物在无形中被损坏。第二,防潮防湿设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缺乏,使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第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登录账户专有、科学的字段搜索及对内统合所有服务器、对外建立应用服务等的要求,与一些软件系统的应用要求不相适应,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系统缺乏安全性与适应性的影响。

(二) 专业服务系统不健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保证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的基础系统是专业的服务系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发展,为了加强与公众交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许多博物馆也注册了官方微博、微信帐号。随着人们不断追求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博物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建设专业服务系统的能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信息化进程中受到数据库系统不完善、宣传管理系统缺失等现象的影响。

(三) 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相对低下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还必须熟悉掌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受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陈旧、网络运用不娴熟等的影响与限制。

三、信息化形势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策略

(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第一,从政策与财政角度,国家政府必须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博物馆的库房条件必须投入资金进行改善,以最大限度降低文物的无形损伤,保证文物藏品的保存时间更加长久。第二,依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相应的现代化设备开展工作,将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三,博物馆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适应性需要技术力量的帮助进行提高,或根据不同类别文物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防止软件系统会因硬件设施优化升级出现风险。比如为了防患于未然,建立文博信息专用网,从而使文物管理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得到提高。

(二) 建立专业服务系统,优化文物保护方式

第一,建立、完善数据库系统,藏品数据库、研究资料数据库和业务资料数据库等数据库子系统,尤其注重建设基础数据库――藏品数据库。第二,构建藏品资料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完成由数据管理到服务现实的转变。第三,构建展览管理系统和宣教管理系统,有效统计博物馆内陈列和展览的所有文物、展厅中放置的文物安全及参观的人流量,并根据不同文物实际情况,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文物保护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升级。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文物保护内容

第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严格提高,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工作人员采用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树立正确的用人思想,做到不仅仅将学历、资历作为选择标准,更加注重按能力选择,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第二,由于专业性极强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必须不断加强,如派工作人员去文物鉴定班及文物保管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并定期评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最后,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员工福利的适时、适当提高,针对工作突出的员工给予提供深造机会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促使工作人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

四、 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充分把握、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根据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实要求,结合适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注重建立专业服务系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使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水平与文物的保护方式得到改善与优化,文物保护内容得到丰富,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俊峰.博物馆信息化及RFID技术在馆藏管理中的应用设想[J].苏州文博论丛,2012,(3).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132-03

Digital Assets Management System in Museum

SHEN Xiao-feng, WAN Jian, WANG Qing

(Data Center of Suzhou Museum, Suzhou 215001,China)

Abstract: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initially as a "mass data storage"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It describes process of the electronic data management. The museums are concerned, the increasingly large number of heritage photographs, the work of pic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 resources. Need to rationalize the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to facilitate electronic document storage, organization, modification and re-us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echnical points,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museum; digital assets management system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为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之中一直隐藏着一对矛盾,即博物馆藏品保护和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角度来看,应该取消一切可能对藏品造成损害的利用;而藏品的利用,无论是研究、传播还是展示,对藏品本身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如何解决博物馆功能之中的这种矛盾,已成为困扰博物馆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将为这一困难提供新的解决方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数量日益剧增的文物照片、工作图片,视频资源,使得管理、利用这些资源显的具有局限性,需要合理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以方便电子文件的储存、组织、修改和再利用[1-2]。

苏州博物馆信息中心在实践中发现,目前苏博对于各类数字媒体的操作模式,无论是对于文物,还是重大活动等这些媒体资源的存储、访问与管理,仍旧以手工进行的,尚未实现数字化的登录与信息化、个性化管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并难以检索和统计。而且,各种类别的图片、视频资源越积越多,分散的刻录在光盘上,安放在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来不仅使用起来非常麻烦,也没有发挥资源本身的效益,更加不会为某些特殊的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数字媒体的针对性访问服务。而这些,就需要建立一个符合苏博各部门工作特点,并能够满足对于全馆的数字媒体资料进行综合管理要求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平台,它是不同类馆藏与非馆藏数字媒体的客观反映。系统主要目标为包括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的各类数字媒体的信息收集与录入、组织与管理、审核与、检索与统计并且加入相当程度的个性化设置及工具等方面的内容,用于构建数字博物馆开发环境。由于数字媒体库主要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局域网,按不同的权限对全馆的数字媒体进行录入与访问。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随意录入、更改或查阅。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独立于现有的藏品管理系统。

苏州博物馆建立计算机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1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定义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AMS)是一系列软件,它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支持对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创建、管理、存储、归档、检索、传输和显示,其中包括图像、视频、声音、文本和电影剪辑等。这些基础软件是内容创作(例如,生成数字内容的应用程序)的积木块或软总线,也是资产管理(例如,对数字资产存档、浏览或查询的应用系统)以及数字传输和显示的基本构件[3]。

从本质上说,一个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必须支持所有的数字资产,包括图像、视频、电影、声音和文本等。在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基础之上创建的应用程序必须能适应不同的格式和各种分辨率。平台必须支持格式转换、多种分辨率资产的创建,以及能够从逻辑上把同一资产的所有格式和分辨率组织在一起[4-5]。

2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技术要点

程序利用PHP、MYSQL技术通过数据库服务器与数据库进行实时的互联。考虑到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相对独立,安全密级要求较高,且登录、管理及检索的权限不同,应用系统目前由苏州博物馆自己使用,因此设计系统采用B/S结构。系统开发主要使用PHP、JAVAScript、HTML等语言和技术,开发工具采用Zend Studio等。

2.1 PHP技术

PHP是一个嵌套的缩写名称,是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缩写。PHP是一种HTML内嵌式的语言,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PHP是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去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要高许多;与同样是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java script相比,PHP在服务器端执行,充分利用了服务器的性能;PHP执行引擎还会将用户经常访问的PHP程序驻留在内存中,其他用户再一次访问这个程序时就不需要重新编译程序了,只要直接执行内存中的代码就可以了,这也是PHP高效率的体现之一。

2.2 MYSQL技术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它使用C和C++编写,并使用了多种编译器进行测试,保证源代码的可移植性;支持多线程,充分利用CPU资源;优化的SQL查询算法,有效地提高查询速度;提供用于管理、检查、优化数据库操作的管理工具;可以处理拥有上千万条记录的大型数据库。本系统正是考虑到它的这些特点,选择其为系统的数据库。

2.3 B/S模式

B/S(Browser/Server)即为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器去访问Internet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Web服务器产生的,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客户端除了WWW浏览器,一般无须任何用户程序,只需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苏州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就是利用了这样的一种模式,使每个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对系统进行访问。

3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概述和目标

为了苏州博物馆自身对数字媒体操作的业务需要,针对博物馆各部门的工作特色,开发一套适合苏州博物馆使用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国际先进并代表主流发展方向的技术,建立高水平的系统环境,订制开放式、可伸缩、可扩展的数字资产库体系和元数据组织方案,开发专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系统的先进性要体现在对文博数字媒体资源的描述、扩充、采集、管理、、展示等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系统的经验,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

苏州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使数字媒体的存储、查询、调用流程变成无带、无纸化的综合网络,因而对网络的整体性能要求较高;系统的响应时间也是最关键的,它取决于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服务器性能、系统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以及内部局域网的带宽和当时的流量。具体响应时间待系统安装调试完毕以后,根据具体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估和补充。

3.2 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3.3 系统流程

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需要具有符合一般博物馆工作程序的工作流程控制,同时为了保证编目等重要信息的安全,工作流程的设计要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系统库中的记录,只有在用户拥有了相关权限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上传和修改。以下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主要的几个流程:

4.4 主要功能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将对有关有价值的数字资产信息,包括描述数字资产基本情况的编目信息等,根据不同的类别,可以灵活建立一个个不同标引字段的数字资产数据库表,完成数字资产的基本结构。对于各种图片类、视频类、音频类数字资产由拍摄者提供并完成对数字资产的采集、处理、扫描和标引后,录入、、修改和维护等工作,在这之后,可以给专业人员提供高效的字段检索,克服目前数字资产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端。同时提供基于这些功能的面向流程的管理,赋予不同角色不同的权限,并且对某些用户开发其个性化的检索功能,解决目前传统数字资源更正、补充的权限不明确、资源操作难以跟踪记录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5 结束结

随着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博事业中的考古、保管、陈列等各个方面,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逐渐加深扩大,也必然会对文博工作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数字资产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是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新的需求,苏州博物馆在充分了解了系统的需求后,自主研发了这套管理平台,并在全馆范围内设定了适用权限,实现了对数字资产的科学性、安全性管理,为业务部门及行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总之,从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而言,我们既要有效地利用系统软件,同时也要考虑到系统的不断充实和完备,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使数字资产的管理工作达到最佳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红京.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J].中国博物馆,2006,1.

[2] 曾智德.博物馆的图片资料与数字化[J].中国博物馆,2005,4.

[3] 张恩元.利用媒体资产管理提升信息管理水平[J].现代电视技术, 2004,11 .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物馆,人才,培养

引言:什么是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学要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博物馆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也关系到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向,因此,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但目前博物馆学术界对此认识莫衷一是,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廓清,以明确博物馆学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端正博物馆经营的理念和方向。

一、博物馆展望与未来

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无疑,博物馆学是以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此,要回答什么是博物馆学的问题,首先必须从弄清现代博物馆究竟是个什么机构开始。博物馆是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为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对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保管、研究、传播和展出的非营利的永久开放机构。

二、博物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文博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现有博物馆已经超近约三千余座,文博从业人员已达数数万人。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始终是一项必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国家文物局教育处早在1991年6月就曾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几项措施。一直以来,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多是提倡岗位培训、自学成才,国家文物局先后建立起十来个个培训中心,并曾多次举办各种专业学科的培训班,使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要想使文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得到大幅度、高质量的提高,单靠业余培训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发展文博教育事业,加强正规的专业教育,是文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藏品管理学课程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藏品管理本身在博物馆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在我国,藏品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同时藏品管理又是履行宪法和法律的职责。关于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次,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一方面,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也进一步决定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学课程在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简析

21世纪以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藏品管理工作经验的讲授,理论性和系统性都有所不足。1996年,吉林大学率先出版了《藏品管理学》教材,使得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教学内容开始重视藏品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理论问题,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知识,有助于本科生正确理解藏品管理在博物馆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藏品管理学课程在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文物、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以及全民收藏热潮的兴起,我们在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时地加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物的鉴定与定级问题的讲授,及文物价值的评估、拍卖等相关内容。同时,还注重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随时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得藏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需求。

2.其次是教学形式方面的改革。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教学形式的改革对于加强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逐步改变了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形式,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课堂讨论,一般事先布置讨论课题,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查阅资料的时间,这样,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在讨论中加强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权重比例,增加了动手操作的实践程序。例如,在涉及到藏品总账的登记、编目卡片的编制、藏品保护(主要侧重保护仪器设备的操作)、藏品管理数字化的电脑录入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地操作,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接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程序与措施的机会,使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也有助于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有效地缩短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3.再次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问题并达到教学目的的门路、措施、程序等,而教学手段是为进行教学工作并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们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尽可能地使用教具和教学标本。例如:在讲到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鉴定和定级问题时,我们一方面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大量播放文物藏品的彩色图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摆出实物,给学生进行实例分析与讲解,不仅增强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更加深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印象与吸引力,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们对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的鉴定和定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加入到文博队伍之时,能够胜任博物馆的文物鉴定研究工作。

四、结束语

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的改革也为我国文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今后,我们会把经验发扬光大,继续坚持教学改革,为我国文博事业培养高水平的合格人才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美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浅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

[2]申红,高校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山西财经大学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管理数据库;统一标准;人员素质

文物管理,对于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商店等来说都至关重要,它担负着为国家保藏珍贵文物和重要文化遗产的使命,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可以尽量延长其寿命,保持其自然属性长期不变;同时,文物管理还要对文物进行整理研究,为馆内各部门和其他社会人士的使用提供高质量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全民所有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登记,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谈到文物管理工作的目的,其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其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然而,传统的方法完全依靠人工进行,要反复抄写多份档案、卡片和登记表,需要花费业务人员大量精力。许多文物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是分开管理的,给查找和研究带来不变,且反复的调用文物,对文物本身也会带来损害和潜在的危险。因此,文物的信息化日益被提上日程。21世纪后,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大面积普及,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当下所需。2004年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在“2005年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信息化标准与规划专家研讨会”讨论稿中就已提出――建设目标:以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文物信息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实现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主要任务:逐步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规划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完成以国家文物数据库中心为核心、以文物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的文物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以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国家文物物技术数据库建设;以基本信息资料数字化为基础,推进考古发掘、大遗址保护及文物保护工程的信息化工作;利用信息监测和网络通讯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监测预警与安全防范能力;继续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加紧开展中国数字博物馆技术框架研究;继续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现文物保护科技信息充分开放与共享;全面开展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文物管理部门日常事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2-3个行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基地,建设一批省级信息化成果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适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工作队伍。2007年,“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在试点省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将该项目在全国进行了推广。文物信息化管理的最大好处,就是它可以随时储存、加工、处理,和快速接收、发送、查询信息数据,进行网生速递;可以超越时间与地点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陕西省文物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从起步到了初步发展时期。信息化概念、知识已经得到了初步了解和认识。信息化技术逐步得到认可和使用;信息化工程项目初步建成;信息化机构不断增设和完善,目前,“陕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管理系统”初步建成,已录入全省三级以上馆藏文物10余万件(组),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管理和有效应用打下了基础;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各文博单位的“信息中心”等机构不断增设、完善,已成为文博事业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民办博物馆的数量的不断增长,省文物局已经着手建立民办博物馆信息管理体统,这将大大促进和扩展了本省文物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笔者走访了陕西省文物商店,听了商店总经理关于本商店文物信息化管理的介绍,并进行了实地参观。了解到了在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之后与之前纯粹的人工管理的区别。之前以手工制作登记卡、分类账、编目卡、拍照、测量和建立档案等形式进行。其缺点为劳动量大、效率低、易出错,在重复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忽略了信息管理的实际内容,有的到今天都没有健全的藏品信息资料。这种信息管理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博物馆发展的要求。现今,此文物商店已经和一家网络公司合作,开发建立了自己的文物信息管理数据库,每件文物隐蔽的地方都有自己唯一的“身份证”,将文物的进出库、储藏的位置、销售、去向等登记一目了然。这样一来方便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必要频繁的与文物接触,因而减少人为的对文物的损坏,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文物的安全。另外,总账只有最高负责人掌握,而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只是掌握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部分;文物出入库需要负责人签字的话,各个环节是成流水线的工作模式,一方签字,系统会自动到下一方;销售人员只了解销售价格的信息,而购买人员只了解购进的文物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信息安全,有立于规范化管理。在文物的安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利用先进的报警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控制全库房,甚至各个房间、各个陈列柜内外的所有电子门锁,而且可以实现整套安全监测装置,管理员通过指纹唯一识别身份。目前,大部分国有博物馆和文管所已经有了一套关于自己的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但是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却由于资金、技术、人才、观念等因素,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馆藏文物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文物甚至连馆内的主要负责人都不知道去向。

建设一个可靠、安全、实用的藏品信息数据库绝非易事。截至目前,政府部门尚未出台有关促进或者规范文物信息库建设的规定、办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复杂性。藏品信息的多样性与数据信息检索条件的唯一性矛盾是关键之一。藏品的多样化决定着藏品信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就单件藏品而言其所携带的信息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数据检索需要唯一的条件。通过唯一标准条件检索海量的藏品信息,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这时就需要模糊检索即制定多重的条件。这也就是藏品信息多样性和检索条件唯一性矛盾的关键问题即检索条件或者说指标项的设定问题。这就要求文物藏品管理要有统一的标准。

另外我们也还应该强调人的因素。科技以人为本,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文物信息化管理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路决定出路,由于历史社会问题,文物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主要采用的是传统式的管理办法,对信息化、科学化的文物管理概念模糊,对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上的使用和学习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文物管理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要对文物历史了解,同时也要掌握现代化的技术。这就对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转变观念和提高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当前必须之举。

参考文献:

[1]陈谊,浅谈文物信息化管理[N]贵州政协报,2008.09.05(第B02版)

[2]刘彦博,陕西省文物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文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