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时演讲的技巧

临时演讲的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演讲

一、英语演讲课的设置

1.教学形式

演讲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三类,即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论辩演讲。所谓命题演讲(prepared speech),就是由别人拟定题目或演讲范围,并经过准备后所做的演讲。即兴演讲(unprepared speech),又称即席演讲或即时演讲,它是演讲者在没有准备或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临时发表的讲话。论辩演讲通常是辩论赛的形式。由于论辩演讲耗费时间较长,我们课前通常采取的是前两种形式。在命题演讲上我们也突破了常规,不仅有老师命题的形式,也有学生自命题的形式。

在演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起着组织与点评的作用。这几种演讲形式在语言实践中可以交叉灵活运用,根据目的的不同而在使用上有所区别。在开始阶段,学生的演讲能力还较弱,可让学生进行自由演讲,即命题自定,题材自选。事实表明学生的选材很广泛,涉及故事、谜语、笑话、习语、格言、逸闻趣事或者风俗习惯等。随着自信心的增长,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即兴演讲。即兴演讲是一种临场发挥的演讲形式,也是最能反映一个人思维敏捷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口头表达方式。

2.建议教学方法

建议采用由易到难,由机械地、有准备地发言到即兴演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佐的方法进行课堂活动。比如教师前7周每次花30分钟简单地讲授演讲、修辞技巧及实例,然后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并提前给出下次要讲的题目。下次_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登台表演,并由其他学生对演讲者内容组织的逻辑性、语法、修辞、思想内容以及演讲的姿态作出评价最后评出1名最佳演讲者以示表扬。活动完成后,教师再讲授新内容,布置新任务给学生。后8周教师继续每次花30分钟左右讲授演讲技巧并进行名篇实例赏析,然后当场给出与技巧相应的情景与题目。让学生大声口头准备1刻钟(亦可写提纲),再上台演讲或分组进行辩论。学生上台后进行正式演讲,并注意语言,情感,手势,姿势等,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打分,给与评价。

二、英语演讲课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及要求

英语演讲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跨文化意识,及个人的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1.出色的英语演讲要以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基础。这对于英语是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想克服这个困难,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地、有计划地阅读英文原文和优秀的英文译文。阅读时应采用默读与大声朗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锻炼口才的目的。大量的、有效的英语阅读能够帮助学习者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质,这对提高英语的口头及笔头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掌握英语公共演讲的艺术也需要大量的语言以外的知识的积累。一个演讲者要受人信服只凭一些英语演讲的技巧和演讲稿的写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无论是用哪一种语言演讲,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都应该是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包括对东西方文化的深人了解。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人来说,熟悉西方文化是学习英语演讲的重要环节,但成功的英语演讲也离不开演讲者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和尊重。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能加大演讲者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使其演讲的内容更加丰富,演讲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3.要使演讲这门艺术臻于完美,演讲者必须处理好演讲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拘泥于形势,也不华文滥词。同时尽可能的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尽量表现出其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百科知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对于开设演讲课的几点建议

1选择好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这些书和内容应该涉及语言训练,文化训练,演讲技能训练及个人综合素质训练。这样才能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助手和参考工具。

2.从有准备演讲到即兴演讲分三步走。不急不躁,不贪多贪快,使学生从最基本的技巧内容着手,培养其好的学习习惯和演讲风格。

3.选题从文体到内容都应由易到难,由学生熟悉的到陌生的,并富挑战性,趣味性。除了极富争议性的议论文以外,还可给学生一些说明文体与描写文体的题目,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4.采取针对性措施。针对不同心态的学生,在演讲训练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1)鼓励胆小与沉默不语的学生。采用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开金口”2)激励鞭策胆大者。在演讲训练中,也有胆大者可能口若悬河,但仔细听之,虽然他们表意,但又无几句准确的句子。对于这种学生先肯定其优点,再在不经意中重复并指出其缺点,然后示范之。

5.教师既当观众也当演员。有些需要辩论的题材,需要对讲,这就需要群体的参与,这时教师站在某一边更能激发学生“发誓要把老师击败”的谈兴。于这种学生先肯定其优点,再在不经意中重复并指出其缺点,然后示范之。

四、演讲中语篇的设置

在演讲中除了必须以恰当的模式谋篇布局之外,各段落和要点之间必须有自然的衔接。英语的语篇注重形合手段的使用,在演讲中尤其要选择使用恰当的、有效的衔接手段。Lucas在其所著的“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一书中,归纳总结了常用的关连词语,主要有四类。

(1)Transition承上启下的词语例如:Now that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let me share the solution with you. Keeping this point in wind, let’s return to the sentence I have started with.

(2)Internal preview段内预示要点演讲者在Introduction里或其他段落中的结尾部分以句子的形式向听众陈述下文将要讨论的要点。

(3)Internal Summary段内总结段内总结常用于复杂的重点论述之后。例如,In short, palm reading is an ancient art. Developed in China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it was practiced in classical Greece and Rome, flourished during the Middle Ages, surviv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remains poplar toda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4)Sign-post路标型词语:包括序数词,first, second和next等,也包括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问句。此外,英语语篇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承上启下的模式“Summary introduction”。例如,著名英国散文家罗素在他的名篇“What I have Lived for”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模式。文中作者首先讨论了控制他一生的三种激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怜悯。作者在逐一论述了前两种激情后说道:“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作者将爱和知识总结为把人引向九天之上的崇高追求,然后语气一转将怜悯描写为把他带回到地面上来的真情,这既升华了已讨论的要点又引入了新话题。英语演讲有其特定的语篇模式,这是由西方修辞思维模式所决定的。为了有效地用英语进行演讲,我们必须力求起始段落的新颖和点题,结尾段落的呼应和强调,主体要点的合理布局,段落之间的衔接。谋篇布局合理,符合西方的修辞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2篇

一、演讲的特定目的和内容是决定演讲时限的本质因素

任何演讲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内容,人们据此一般把演讲分为公务报告、学术研讨、社交礼仪、专业比赛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演讲对时限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

人为限制。比如比赛性演讲,”比赛”就是在特定的目的下,机关、单位或者团体、组织为了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而集中组织多人参加的演讲活动。为了防止参赛者因信口开河而浪费时间,一般都有”三至五分钟”这样的明确要求,参赛者虽或多或少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但不得不按这个特定的时限要求精心准备。一旦出现超时现象,就会削弱演讲效果从而导致”失分”。又如在一些国家的公众性发言场合,为了防止一些”雄辩家”漫无目的的长篇大论,还采取手拿冰块、打铃警告、单腿站立这样一些”新奇”的办法,这也是人为限制演讲时间的表现。

非短不可。如社交礼仪类中的欢迎辞、贺辞等,主要讲究规范性、程式性和礼仪性,大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冗长罗嗦,就会显得”失礼”而贻笑大方。比如在文艺晚会上,观众对精彩节目望眼欲穿,此时若有不识时务的领导或”贵宾”手执话筒就老掉牙的所谓”意义”唠叨个不休,一定会引得嘘声四起,从而影响了演讲的效果。

非长不可。比如学术研讨类的演讲,一般是就某一门类专业知识进行说明和论证,讲法语理论性、逻辑性和科学性,要求把所讲述的观点和所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演讲者如果急于求成,一味求”简”,就会降低演讲本身的学术价值。据载,古希腊的一位国王曾要求欧几里德用最经济、最简洁的语言把几何原理讲清楚,尽管欧几里德尽了最大的努力,国王还是不能听懂,欧几里德只好坦率地说:”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皇家走的坦途,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坎坷小路,但是在几何学里,大家只能走同一道路。走向科学,是没什么皇家大道的。”由此可见,这类演讲是不能用几句话就说得清的。

以上说的是演讲的特定目的和内容是决定演讲时限的本质因素,但是演讲的目的和内容一旦确定,是否就意味着演讲时限被彻底”定格”了呢?实践证明,演讲者还可以根据听众和环境的变化在演讲过程中随机应变地调整演讲内容和演讲时限。这就涉及到了演讲时限的”机变”艺术。

二、演讲时限的机变处理

任何演讲都既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过程,又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社交活动。一般而言,尽管演讲者在演讲前都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受演讲中主观和客观诸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就应酌情予以机变处理,调整内容和时限就是一种重要方式,而调整内容和时限通常有两种情况: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3篇

首先,要指出的是,即席演讲应该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困难或可怕。很多人对这件事似乎习惯地或莫名所以地过度反应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临大敌”面对它。广义而言,日常生活中与人会话便是一种即席发言的基本形式别人说一句,你跟着响应一句,双方你来我往,进行未及事先准备的对话,这件事一般人都认为很轻松平常,为什么一碰到“即席演讲”就认为很困难很恐惧呢?一般聊天会话属于非正式的“即席发言”,而所谓“即席演讲”则大都是面对众人,场合较为正式的谈话。这是两者的基本差别所在,但两者具有“即席为之”的共通之处。有了这点认识,再以平日“即席说话”的丰富经验作为基础,相信我们就能够渐渐降低以往对“即席演讲”所抱的那种已被夸张的恐惧或焦虑了。

事实上,临时被要求发言,或多或少感到紧张是很正常的。只要不会紧张到“语无伦次”或膛目结舌愣在那儿总还算是无伤大雅。适度的紧张有时反而有益,因为这样往往更能流露出演讲者的坦诚与热诚,因而更容易赢得听众的共鸣和赞许。毕竟,听众对即席演讲者期望是比较不那么苛刻的。

即席演讲应做到十六字箴言,就是“从容上台”、“镇静构思”、“热诚发言”及“大方表演”。当你在毫无预期的心态下突然被邀请上台时,千万不要任令“紧张”这个“捣蛋鬼”把你整个人给控制住。你必须设法很大方很从容地接受那“突如其来”的“任务”,这是最要紧的第一步!如果你一时控制不了紧张的情绪,使得心脏骤然间怦怦然乱跳一通,那么你很可能在一霎那间浑身冷汗直冒,手脚发软,牙齿打颤,紧接着脑子里一片空白。如此一来,如欲顺利完成此项任务恐怕就少有可能了。因此,“从容上台”(或不必上台,只要起立或端坐即可)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步。这四个字代表着镇定迎接任何“挑战”的素养——你得告诉自己:“不要怕,不必怕,临时说几句话没有什么大不了!”一旦完成了这种最根本的心理建设后,你就能面带微笑,气定神闲地抬头挺胸,以健康优雅、充满自信的步伐走上讲台了。

在迈出这极重要的第一步的同时,当然要做好“镇静构思”的工作。严格说来,这两件事必须同步展开并且几乎同时完成。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即席发言场合中,“镇静构思”的成果好坏直接决定该次讲话质量的高低。一般人往往误以为“即席演讲”是连一点准备时间都没有的。实际上,从被点名上台的一霎那算起,到走上讲台或从座位上起立站妥为止,通常都能“偷到”三十秒左右的宝贵时间。有经验的即席演讲者通常都能好好利用这段难得的一丁点时间,很镇静而又迅速地展开“构思”的任务。即席演讲最让人着迷的妙处也许就在这里。即席演讲最困难的地方,说穿了就在于能否紧急动脑筋想清楚要说什么和怎么说,因此,如何做好“临场构思”便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课题。

第一,要马上确定你针对讲题想要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并依据你对听众背景和需求的了解,想要为着何种发言目的而表达什么主旨。你可以从信息性、说服性、鼓舞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选项中择定你的发言目的。同时据此急速敲定你打算呈现的基本立场和核心题旨。通常这种演讲都仅有几分钟长,所以你必须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把焦点集中在一两点,或顶多两三点与讲题有关的论点上。即使你一时有很多话可说,你也不宜贪多,必须加以取舍剪裁,只挑具有实质意义的重点来说。

第二,要看现场需要,在时间许可范围内处理演讲内容的布局事宜,亦即依照开场白、主体和结语三段组织来把所欲表达的内容有系统地架构起来。

第三,要善于利用现场各种可用的资源,包括描述现场某些布置所带给你的某些联想,或评述其他刚讲完话的演讲者的某些与你讲题发生巧合关联性的话语。这样做,很容易激发听众的高度兴趣和认同,而且你的机智表现也能有效增强你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第四,要养成“站着思考”的习惯,增进边说边想的才能。倘若来得及的话,可以将上台前紧急脑力激荡所获得的主要论点,用几个关键词写在小纸条上,如果时间不允许这么做也没关系,只要心中记牢重点并依序妥为申述就行了。在边想边说的过程中,可以尽量运用联想法、发问法、归纳法、演绎法、对照法、引述法、比喻法和举例法等思维方法,以便扩展“站着思考”的空间,并灵活打通有助于连结讲题的思路。只要讲题不致太过于生涩艰难,大概就能侃侃而谈,乃至出口成章了。

第五,要在平时依照经常强调的“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多观摩、多演练”的演讲方法,尽力多下功夫,假以时日,应该就能培养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来迎接即席演讲的挑战了。这方面的信心与能力确实要靠长期积累的学养、胆识、眼光和经验才能逐步培育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说,即席演讲是可以而且需要事先准备——有赖一辈子持续不断准备的一门才艺。

成功演讲的首要条件乃至于内容既新鲜又丰富同时表达既生动又自然,所以通过上述“临场构思”的步骤之后,尚须实践“热诚发言、大方表演”法则,将一流的内容透过一流的技巧发挥出来。

即席发言构思方法(运用培训发散思维的方法):

a、表达强烈愿望——愿为事业献身——指出必胜的光明前途——表达感激之情。

b、欢迎众人到来——表达高兴心情——表明自己观点(联系实际)——表达祝福。

c、(答谢词)表示感谢——回顾过往生活——两者间相互促进——升华思想、感情

d、引出话题——介绍关系——双方情况说明——表达希望与祝福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演讲比赛;培训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08-2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即兴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教学竞赛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更应该从与英语演讲相关的培训与训练中有效促进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等综合技能。

近年来由国家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等单位面向全国举办英语竞赛活动。其中以口语形式为主尤其是英语公共演讲的赛事由于其集挑战性,受众广泛,娱乐性等特点,经过宣传,媒体,网络等报道,在国内外往往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参加赛事的高等学校,院系或学生个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笔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师范大学设立了“大学生英语竞赛与口语培训”项目,为我校学生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以参加国内省内各类英语竞赛。该项目对学生英语素质及英语公共演讲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该培训项目自实施以来,经过项目培训的学生往往在校级和省级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和我省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和外研社举办的国家级英语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学校在省内国内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为参赛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另外由于近年来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及教师招聘考试也加入了即兴演讲环节,由此使得英语演讲比赛培训具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培训模式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一)培训模式的目的

探索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旨在设立优秀英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储备人才库,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选拔机制,以随时准备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内及国内的各类英语口语类竞赛,改变过去每次英语演讲大赛前临时指派指导教师、临时组织学生参赛、比赛成绩欠佳的多年被动模式,避免国内大赛前临阵磨枪,优秀人才不足的困局。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确实为我校学生在全国演讲大赛的表现带来了质的改变。

该培训实践具有长期性,流动性(学生入学,毕业)和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优秀英语口语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优秀英语人才,并且使英语教学更加切合实际,贴近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该培训模式在青海省内为首创,适合以我校为试点,在培训项目成功后可在省内推广。

(二)培训模式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有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意愿,却苦于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等难以突破的障碍,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口语训练。除了少数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词汇局限、结构松散、内容浅显,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看,语言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难有明显的提高。课后由于缺乏语伴,缺少指导,自己主动进行的口语训练计划也难以实施下去。因而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成为语言学习的瓶颈始终难以得到提高。而针对竞赛的口语培训重在信息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浅层次的口语交流,就某一话题进行挖掘阐述。通过真实的有准备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输出,英语学习者有机会真正盘活所学的词汇、句法,把消极易忘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另外,国外高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提出新鲜的观点一般都是以鼓励为主。为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作为语言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发大脑,养成认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的习惯,苦思多疑,多提问题,并学会推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演讲实践的语言活动中,要做到吸引听众,就必须有新鲜的见解或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因此有必要提醒学生在准备演讲时避免人云亦云,空发议论,不具体,无例证的思维习惯,在选择话题或表述方式时要有独立性思考。口语培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得体的语言。要提供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语言材料,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必然要深入思考,发掘新鲜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要让听众听懂且印象深刻,还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语体并对重点信息的适当重复。整个过程都需要积极思考,如对听众的需求分析,内容安排,组织结构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习拓展思维能力、搜索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及其它在实际工作中有重要价值的各种素质。

(三)培训模式的原则

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培训模式应遵循英语口语教学的原则。首先,增强学生适应语境的能力,重新激起他们练习口语的积极性,营造综合运用语音的交际环境,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其自信心。在具体的操作中,训练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不同话题的反应, 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提高谈话质量。其次,克服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困难,鼓励大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努力增加信息的输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广泛涉足英文报纸、新闻、电视节目等,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又吸取各家之言,拓宽眼界,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事物。信息的积累和丰富能够增加学生的谈资,使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再者, 在不断积累扩大词汇量的同时, 突破纯语言形式的操练, 将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 自行发觉总结词汇的使用规律。并且, 应该进一步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行为习惯, 努力摆脱母语的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尽量采用适合于目的语语境的语言形式。

三、符合现状的培训模式:长期培训+赛前集训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与实践,笔者采用将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与演讲团队集训相结合模式,为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培训人才并取得一定成绩。实践证明:该培训模式是目前适用于我校及我省的有效培训模式。

(一)长期培训: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

英语公共演讲课的设立在青海高校属首创,在全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处于探索性阶段。目前国内试开设本课的学校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少数高校。笔者在青海师范大学开设“英语公共演讲”的全校公选课,旨在促进我校英语口语教学的长期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参加英语竞赛的实力。传统的口语教学由于长期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操练和语境教学的导入流于表面化,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多年后仍然开口困难,该课程的设立帮助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突破基本的会话层面、培养其在公共场合连续发言的能力。培养具备高综合素养的外语人才。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逻辑思维力、组织构架、自信心的培养等。提高了学生社交能力,为学生今后求职打下基础,使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英语公共演讲课是英语口语教学新课型,同时旨在突破传统口语教学单纯语言训练队的模式,在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已扎实的前提下运用语境教学,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有效交际、成为成功的交流者作为最终训练目标。以2013年为例,选修该课的学生人数达到99人,另有未能选修此课,前来旁听的学生合计人数为106人。学生出勤率较好,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一些学生在完成必要的任务以外,还积极主动地要求在全班演讲,并请老师和同学们给予反馈意见。该课程的设立为我校培养了优秀的外语毕业生人才,也为我省培养了优秀的具有过硬语言能力、胜任多种语境的立体型外语人才。

(二)长期培训: 建立演讲团队

该演讲团队培训对象为全校范围内的优秀英语演讲人才,主要为全国各类英语演讲赛事及教师技能大赛选拔,培养,储备人才。鉴于演讲团队英语授课和培训的性质,对入选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及出色的英语基础,要求学生至少通过国家公共外语四级考试。在经过自我测评、教师评估等环节后,第一轮入选演讲队的选手应按要求选修或旁听英语公共演讲课。在进行几周教学课后,笔者会通过平时课堂观察和学生表现,第二轮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演讲大赛集训团队,该团队成员人数固定在5-6名,实行末尾淘汰制。以每周二次实践课的形式授课,上课期间采取高强度、反复操练、定期内部比赛的模式,在全国演讲比赛前三到四个月确定最终的2-3名种子选手,再进行赛前突击培训。

(三)赛前集训

赛前集训即为比赛前三到四个月对种子选手进行的强化训练。培训主要分为单独培训与团体培训两种方式。单独培训即根据每个参赛选手的特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选手量身定做赛前准备进度、听说读写任务及与指导教师赛前演练时间。团体培训即请各位种子选手到场,根据比赛流程模拟比赛,各选手参加每一环节并在每一比赛环节结束后互相点评,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点评,团体培训的目的为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两种培训模式结合,使赛前培训的节奏紧张有序、选手能合理安排赛前宝贵时间。实践证明该模式效果良好,帮助选手从容应战并且捷报频传。

四、培训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一)课堂应用与实践

近年来笔者为青海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开设英语公共演讲公选课,具体操作如下:本人在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担任专业课的任教,同时担任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公共演讲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主要教材是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同时应用的其他教材有:《英语演讲选评100篇》、《英语演讲实训指南》和《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此课程主要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教学课,一种实践课。公共演讲的教学课是这样进行的:开始上课时,请学生就上次布置的演讲题目进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教师及同学给予点评和反馈,内容包括语言特色、礼仪知识,着装要求等知识。上课开始向学生发放讲义,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补充材料,目的是为学生演讲准备和演讲技巧提供基本指导。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演讲范例(主要来自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和《英语演讲选评100篇》两书的配套光盘),进一步为学生解释讲义内容要点。教师以双向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对观看的演讲视频进行点评、并介绍与之有关的演讲技巧,如身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教师布置即兴演讲题目,请学生就题目准备两分钟后上台来演讲,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二)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应用与实践

这种以上教学课为基本形式,辅助以团队集训并层层选拔的比赛选手培训教学模式,在近几年内为我校培养了多名优秀的演讲大赛参赛选手。未能入选集训队的同学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对英语公共演讲的极大热情,并且以优秀选手为榜样,激励自己更加勤奋地学习。该培训模式成功地将我校学生推向全省乃至全国的英语演讲舞台,历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在英语演讲大赛中屡屡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二等奖,并分别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二等奖的成绩。该培训模式的实践和对学生的培养在全国英语竞技舞台上大大提高了青海师范大学的知名度,提升了青海省英语口语教学的形象。同时我们培养的参赛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中,常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争取到好的工作,历届获奖选手纷纷以自身过硬的综合素质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全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名列前茅,目前均就职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五、结语

总之,“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两项全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也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英语能力大赛。而在全国范围内,我省的学生起点较低,从资讯、能力、学习外语环境方面与省外学生有差距,在全国大赛中很快显露出不足。由此培养并提高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完善并实践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力争我们的选手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将是一个长期且极具意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Lucas,S.E. 2010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10th Ed)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李少红.论大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多途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8,(8).

[3]宿玉荣.英语演讲比赛参赛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基本功大赛;通用技能;口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07-04

自2012年起,江苏省启动了全省范围内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既是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全省各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质量的检测,对教师教育工作具有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有幸担任了大赛第四届小学教育组“口语表达”项目的专家评委,在此,结合评委经历与平时的教学研究,对“口语表达”项比赛略谈拙见。

一、设计理念

“口语表达”作为师范生的一项通用技能,在大赛中覆盖面较广,遍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艺体教育各组。在第一届至第三届的大赛中,皆命名为“即兴演讲”,自第四届起更名为“口语表达”。赛题由简单的短短一行字的命题式,变成提供教育教学实际案例的材料式,比赛时要求选手就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以口语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名称和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凸显了实践取向的转变,反映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符合学校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践行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精神。该《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

大赛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根本原则,将“即兴演讲”改为“口语表达”,由形式比较单一的“命题式即兴演讲”转变为综合性的“材料式口语表达”;由单纯考查师范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转变为紧扣师范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查,更强化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切实满足《意见》提出的“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能力,为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的目标要求。

二、比赛特征

“口语表达”项比赛由选手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热荩根据所给材料,独立准备10分钟后,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限时3分钟。

(一)检测综合性

相对于一般演讲而言,“口语表达”项更能反映选手的综合素质。大赛不仅考查选手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演讲技巧、心理素质等综合水平和实际能力,也能考查选手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案例材料分析能力、教书育人领悟力等。

(二)赛题规定性

“口语表达”项的内容和主题是选手现场抽题确定的,这种形式好处在于选手不必苦心构思主题,然而不足之处是限制选手发挥,无法表达自己最擅长、熟悉的话题。

(三)发挥即时性

相对于过去有准备的“命题演讲”项而言,“口语表达”项要求选手限时10分钟准备。一些选手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分,临时发挥时出现思维短路、表达不畅、语无伦次甚至词不达意等情况。

(四)表达时限性

“口语表达”项的时间要求是3分钟,比赛现场利用投影倒计时,超时将被扣分,不足2.5分钟也要被扣分。有些选手可能边讲边想,刚刚转入正题,却因时间问题不得不草草收场;有些选手可能因过分紧张,准备的内容也没有充分展开,三言两语便结束比赛。因时间限制的比赛规则,选手在表达深度、广度以及完整度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赛题类型

大赛“口语表达”项赛题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内容集中在教育、教学、教师等主题范围内,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要求选手对材料中某种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用有关教学、教育理论等阐述观点、表达见解。

(一)教育语录评析类

有的赛题摘录中外教育名家如夸美纽斯、第斯多惠、杜威、于漪等语录,要求参赛选手谈认识、说理解、析观点,可以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与回答,也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评析。有的则选录某个片面教育观点如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等,让选手辨析对错并以相关教育理论评述判断依据。

(二)教育理念认识类

赛题涉及的理念主要有:教书育人理念,强调既要“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以生为本理念,强调重视、理解、尊重、爱护学生;教学主体性理念,强调“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个性化理念,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义务教育理念,强调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依法治教;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等。

(三)教师道德评议类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与灵魂。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赛题甚多,涵盖对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行为、师德习惯等层面的评议,如爱岗敬业问题,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崇高的事业来做,不以教师职业之便谋取私利;严谨治学问题,要勤恳认真,诲人不倦,认真备课上课;学生问问题,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学生严爱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等。

(四)教育教学策略类

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上,所以赛题有一大半涉及到教育方法的探讨问题,尤其是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途径、功效等,诸如班主任工作、班集体建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后进生的转化、校园暴力问题、网络成瘾现象、安全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涉及这类案例的表达,不要简单地判断哪种方法更正确,关键是要讲清判断的依据、由此所产生的效果或后果以及个人见解和看法。也有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等有关教学层面的案例分析。

四、u价内容

(一)综合的专业素养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师专业素养,方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口语表达”项评价重点为师范生应该拥有的教师专业素养,即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涵盖了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1]

(二)系统的分析能力

“口语表达”项比赛时,选手抽到的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各种案例材料,并按照指定的要求发表个人看法和见解。这就考查了师范生对案例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选手须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占有材料,对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整合,通过文字表面迅速深入到事物本质上去认识,把符合要求、切合主题的材料组合、凝炼在一起,找出有深度的主线,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围绕观点去条分缕析的阐述或论证,连贯成文,以免事例繁杂、游离主题。所以,选手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注重阐释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三)流畅的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是师范生将来从业的工作用语,不仅仅要发音准确清晰、语调自然、语流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更要注重科学、简洁、形象、审美等,体现教育口语的针对性、说理性、引导性、感染性和可接受性等要求,体现教师口语表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针对性和直观性等特征。该项设计旨在检测师范生的教师口语表达水平。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劣,关系到教师能否胜任各种复杂的教学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才能起到稳定和催化作用。“口语表达”项对选手的心理素质作了重要的检测,虽在评分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它却通过选手的具体表现得到反映,它比书面表达更能检测一个师范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因为口语表达是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尤其是面对专家评委专业的眼光,选手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在表达交流中神态自若、心绪镇静、表意明确、表达流畅,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这唯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做到。[2]

五、表达技巧

选手要针对赛题中的教育教学现象或论说进行分析评判,精准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合乎专业要求,格调积极向上;表达的观点明确,紧扣赛题,且有个人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表达时思维清晰,说明、阐述、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表达语言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注重礼仪风貌,仪表整洁得体,举止自然大方,上场致意、下场致谢。在现场比赛中,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题,明确表达的指向点

“口语表达”项赛题大多数是提供一则有关教育教学的案例材料或言论观点。选手须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快速审题立意,对之进行分析归纳,明确话题的指向点,搞清楚要求你表达什么。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赛题最后通常明确要求从某个方面(如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或请用德育规律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其实是指明了答题的角度和方向。

(二)紧扣赛题,找准表达的切入点

确定表达的指向范围,明确将要说什么之后,就得寻找恰切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能够将主旨与话题、主题与材料、观点与论据联系起来的某种关联物,如赛题中提供的某件事、某句话、某个场景、某个教育对象等。由此切入,引出赛手的观点与见解,再以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原理作依据进行论证,便能应对题旨针对表达。须注意的是:切忌脱离赛题,自说自话,一点不提及材料,泛泛而谈。

(三)调动储备,丰富表达的中心点

能否将内在知识体系外化为对各种教育教学现象的理解、分析和评判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决定此项比赛成败的关键。选手在明确表达的指向点、找准表达的切入点之后,应着力于调动丰富的知识储备,以简明清晰的语言,科学规范地阐述有关教学教育理论思想,并作为科学有力的论据,佐证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使表达显示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广度。

(四)语言生动,激起感情的爆发点

在比赛中,很多选手只注重表达内容,而忽视了口语表达的语言特点,表达不够规范,声音缺乏激情,语调平直无趣,缺乏节奏情感,面部表情僵滞,眼神交流不够等等。选手要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应积极调动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声、色、姿、情, 激发深埋在心中的最深厚、最真挚的感情积淀,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浓淡相宜和语音的轻重缓急等语言技巧,爆发出内心深处的思想火花,打开情感表达的闸门,调动自己和评委的情绪,达到感染评委的良好效果。[3]

大赛将“即兴演讲”演变为“口语表达”强化了教学实践环节,反映了实践取向的转变。各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更新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提升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硕林.师范生即兴演讲的准备[J].语文建设,2012(20).

[2]周国柱.即兴演讲成功的四个要点[J].工会论坛,2006(5).

[3]曹毅梅.浅论即兴演讲的审美标准[J].洛阳师专学报,2000(2).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德育课课改误区

为积极迎接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贯彻新课改教育理念,很多德育课教师都在积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这其中不乏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和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误区一:整合=简单删减和拼凑

新课改要求德育课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授课内容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多渠道地搜集和更新素材,把课本内容、现实热点和学生实际三者相结合,做到勤读书、勤备课、勤钻研。这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未能正确理解整合的确切含义,要么觉得课本内容过于陈旧,毫无用处,完全抛弃,上课随意性很大,想到哪讲到哪,把上课上成“侃大山”、“吹牛皮”,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目的性;要么把自己不熟悉、没掌握、不好讲的内容一律删掉,留下自己喜欢的、熟悉的、能够找到素材的,甚至可以搜集到现成教案、容易展开教学的内容,忽视授课对象的个性和特点,忽视大纲的要求,忽视社会的需求。

误区二: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单纯追求表面的华丽和热闹

课改推行的这几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很少有老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讲座、讨论、演讲、辩论、表演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模式,并且配有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片面追求课堂的华丽和热闹。学生在看完视频后,教师不能及时分析讲解;学生讨论或辩论完后,教师不能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总结;制作的课件,只是对课本的重复,而没有进行提炼和升华。更有甚者,把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作为自己可以少讲课或是填充上课时间的工具,一节连着一节课的辩论或表演,一堂接着一堂的电影观摩。这样一来,学生对枯燥的德育课也许会产生兴趣,也许很少再有同学在课堂上睡觉,但一学期下来,学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毫无印象。一味播放影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获取知识转移到好玩好看上,弱化教育的功能,且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强烈要求看电影,而不再关注课堂内容。到时,再怎么改革教学模式和手段也于事无补,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将显得特别被动。

因此,教师每讲完一个环节,就要注意及时总结,并能把相关知识点写成板书,或落实到课本具置,让学生看得明白、想得明白、学得明白。

误区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随意评价

过去,德育课教师在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地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和衡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平时作业抄袭应付,考前凭借小聪明强记强背,尤其后来实行开卷考试后,即使上课不听,也能通过考试,甚至取得高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课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开始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

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期中考试不再统一出试卷,而改成任课老师随堂以小论文或演讲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但有些教师本身对一学期的内容缺乏整体把握,又没有提前对所想考查的知识点做反复的推敲和筛选。于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临时、随意地想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表现出不满、对教师的命题能力表示质疑,又没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

又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等)也被纳入评价范畴中。但有些教师没有把这种方式当成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而是作为惩罚的工具,且事先不作任何解释说明和鼓励或警告。比如,有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没人响应,为了不使课堂冷场,这位老师没有继续引导解释,而是说我下面提问,回答出来就加分,回答不出来就扣分。这样一来,下面的学生也许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开始紧张了,但很少有学生能在这种氛围环境下积极思考,相反祷告教师不要喊到自己。一旦多次在这种情况下被扣分,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敌意,甚至破罐子破摔,站起来直接说,你扣分吧,我不会,这反而更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也影响到教师应有的威信。

误区四:课改=改革局限于课堂

课改的“课”范围很广,既指课堂中,又包括课前和课后。但一些教师往往注重课堂,而忽视课外。比如上完了一节精彩的课,却布置了几道抄书题,或是出的题目漫无边际,学生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做法,完全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节课的成果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而不能在课堂外得到有效的巩固,更谈不上让知识和能力在课堂外得以延伸和拓展。

也有老师注意了课外的改革,并且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或者成立各种学习小组,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或者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访问、实践。这种想法和出发点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学生具有一定的惰性,且能力毕竟有限,此时如果教师不能带队督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时地安慰鼓励的话,学生往往容易半途而废,要么草草了事,要么直接上网下载现成资料来应付,最终导致改革流于形式,而达不到任何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华,闫素梅.课改形势下政治教学应走出三大误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1).

[2]李华.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上旬版,2007,(4).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科发展

1前言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是为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而设立的。课程的设置、学科的形成,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其能否满足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还取决于这门学科本身的发展〔1〕。

一个学科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点。那么,体育项目英语课程都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呢?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呢?笔者在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筛选的基础上,又结合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所帮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2.2研究方法

这里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教育学书籍,为研究打下基础。

2.2.2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类。

2.2.3逻辑分析法

按照数学逻辑分析、归纳、筛选、推导。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分类与介绍

3.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其特点是能够迅速、准确而大量地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针对体育英语的学科特点,讲授法又可演化出双语教学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按照教育内容要求,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观念的方法。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二,讲授要有系统性;第三,要组织好语言;第四,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力求克服讲授法的缺陷;第五,恰当地运用板书和直观教具。

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

(2)双语教学法

这里的双语教学法特指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3〕。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然要使用英语教学;要让学生更清楚明白地了解体育英语的专业性知识和术语,要使英语和汉语相结合教学。

体育项目英语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效率也就提高了,如此教学进程也会大大提高。然而,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学生有可能只注意汉语意思的理解而忽视了英语表达的学习和记忆。这便需要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和弥补了。

3.1.2以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相宜、形象生动的特点。将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形成了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将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背景等教学信息以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理解知识做好准备。

具体地讲,将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英语教学中具有三大优势:第一,多媒体模式可以弥补以往单向教学和教师资源不足的缺点,资源信息的反复使用和共享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均可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第二,体育英语并不像单纯的英语教学,而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方向性,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必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1.3以实际训练(锻炼)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方法要求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这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1)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运用到实际社会环境中,通过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将书本中的“死”知识转化为“活”能力。体育英语教学中,除部分文化知识必须在课堂完成外,大部分教学如能在电视机旁、运动场上、体育馆内完成,必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篮球、足球、藤球、网球等各种运动的体育英语知识,一旦现场一一对照教学,各种复杂的规则、术语的学习难度就都大大降低了。同时,还可以把课堂延伸到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商店等地方,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学习体育英语知识。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便于学生的英语交流与学习〔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交际活动、运用动作表示情景、创设交际情景氛围等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创新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执行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学习、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小组活动,例如,进行讨论、做游戏、解决特定任务等。任务活动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体会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使其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全面发展。例如,近期有什么大型的体育赛事,就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小组,收集与该赛事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其诞生、历史、发展以及规则变化等,待到上课时再让他们按小组进行探讨、交流与学习。

3.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学生具有较大的活动自由,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1)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第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使学生明确结论及依据,及时纠正错误、模糊、片面的认识等。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

(2)话题演讲法

话题演讲法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提前布置好要演讲的话题,让学生课下准备,等再上课时挑选一名学生或按一定顺序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搜集、积累和记忆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老师在课堂上临时给出话题,让学生临场发挥,说多少算多少,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话题演讲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于多媒体,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话题,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3)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仔细分析、自行发现规律和建立概念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本身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学,都可以运用指导发现法。

指导发现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产生兴趣,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引导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进行归纳发现,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2体育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研究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目的并非简单地堆砌和罗列,而是要具体地研究出这些教学方法在体育英语课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一般来讲,选择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基本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第二,依据学科内容和性质;第三,根据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第四,根据教师自身素质及其具备的条件;第五,依据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5〕。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如何依据学科内容和性质有效地选择适合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

体育英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文化、赛事、规则和技战术。

文化部分的内容多而杂,然而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仅供学生了解,为学习其他模块奠定基础。因此,该部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地讲授,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该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教学效率高。例如,讲奥林匹克的知识,学生刚开始都不太了解,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可以很快地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以便于深入地学习。此外,文化部分还可以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更多地了解相关文化信息。

赛事部分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话题演讲法。赛事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赛事并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选取一些明星或著名赛事作为话题,让学生做好准备后用英语进行演讲,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此外,讲授法、讨论法也都可以使用,以增进学生对赛事的理解。

规则部分细节多,难度大,主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双语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把规则细点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既了解其汉语意思,又懂得其英语表达。通过情景教学法,模拟比赛场地、参赛队员及比赛流程,可以让学生对规则的含义、使用时间、适用范围及对象都有个透彻的理解。当然,这两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讲足球中的offside,一方面要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越位的含义和判罚,懂得其中英相对应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越位的含义,尝试着进行判罚。此外,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技战术部分也是体育英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这部分主要可使用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在场地现场观看比赛,甚至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参与比赛,在比赛中了解各种技战术的使用必然会收到比普通讲解好得多的效果。例如,讲篮球pickandroll,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完全明白。可一旦来到篮球场上,让学生观看一两场比赛,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挡拆站位,很快学生便能完全地理解。此外,双语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也都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关于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梳理,便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

(2)体育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相应的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4.2建议

研究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择体育英语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英语教学效果,促进体育英语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资料和水平有限,作者不能将所有与体育英语教学方法有关的内容一一进行研究分析。今后将继续从不同角度对体育项目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研究,以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而有用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红梅,周春玲,马玉霞.教育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181-189.

〔2〕刘志刚,张艳红.我校体育课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的调查和探讨〔J〕.邯郸: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1):89.

〔3〕付华,李春风.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37.

临时演讲的技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口译能力;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2-021-05

引 言

当前,我国口a译教学培训工作方兴未艾。不论是BTI还是MTI,口译教学的目的都是在于培养能熟练运用口译工作语言、掌握专门的口译技能、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职业口译员。但是目前很多教学单位面临的口译教学现状却是,学生语言水平达不到口译学习的必需水平却又热衷于口译技能的训练。本文将以本科口译教学为出发点,从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的角度谈谈口译教学中如何在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语言知识。

一、口译能力构成及发展模式

口译活动是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梅德明,2000),具有很强的即席性,“是把人的语言能力逼向极限,是要调动其所有的知识潜能才能够承担的一项任务” (王立弟,2007)。

口译活动对译员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的。译员必须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和语言代码转换,然后用译入语表达出来。那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一)口译能力构成

释意派理论的代表Seleskovitch把口译员的能力归结为几大模块:

模块A:双语支柱;

模块B:个人的社会、文化累积;

模块C1:百科知识;

模块C2:专业知识(可以是临时性的)

这些模块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在智力结构上所必备的基础,既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包括出色的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足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以及很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其中尤以措辞能力、组句能力、修辞能力和文学修养为重),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内知风土人情,外晓国际风云,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

仲伟合也提出了译员知识结构的板块组成模式,即:KI = KL+EK+S(P+AP)。在此公式中,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双语知识板块);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百科知识);S(P+AP) =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职业口译技能+艺术表达技能)。从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对口译员的培训必须从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及口译专门技能三方面着手。

(二)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要想使学生达到职业口译员具备的能力水平,就必须了解口译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口译员的精力分配模式:

同声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SI = L+M+P+C (listening and analysis + short-term memory + speech production + coordination)

即:同声传译 = 听与分析 + 短期记忆 + 言语表达 + 协调

连续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

Phase I:CI = L+N+M+C(listening and analysis +note-taking+short-term memory+coordination)

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 聆听与分析 + 笔记 + 短期记忆 + 协调

Phase II:CI = Rem.+Read+P (remembering+ note-reading+production)

连续传译(第二阶段) = 记忆 + 阅读笔记 + 译语产出

从这个精力分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是进行信息的传达,精力的分配所导致的翻译效果显然与口译员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紧密相关。如双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口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和信息的听取,也关系到译语表达的质量。语言能力不足势必使得译员增加投入到聆听分析原语以及译语产出表达的精力,进而影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而百科知识的储备是口译员理解领会发言人意思的基础。译员与发言人的知识层面越接近,越容易听懂发言人的意思。反之,知识的匮乏就会增加口译员听力理解任务的难度,从而加大精力投入,导致精力的分配失衡。这些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磨练的。这也正构成了口译员能力的发展模式。

Anderson认为,认知知识的习得要经过一个从“陈述性知识阶段(declarative knowledge)”过渡到“程序性知识阶段(procedural knowledge)”的过程。蔡小红认为,在口译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语言知识的提高与口译技能的获取都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在陈述性阶段,译员的注意力更多要集中于低级处理程序上,要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控制处理,所以速度比较缓慢。而到了程序性阶段,对信息的控制处理则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并且会超越意识的控制。在这一阶段,译员的知识、技巧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程序化的程度,因而注意力多集中于高级处理程序上。但是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单项任务处理能力,才能将处理单项任务所占用的精力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达到口译过程中精力的分配合理,从而顺利完成口译任务(蔡晓红,2001)。

因此,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中,语言、知识教学是基础,而口译技能是核心。既不能为了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又不能规避学生因语言基础不过关而出现的口译问题。

二、口译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口译的思维理解过程中,首先是对原语的听辨。在听辨过程中,译员的大脑会启动双语语言长时记忆库中的语义经验和句法经验,对原语声学刺激做出自动化语音反应。但是这一过程必须是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以语言或语言外知识(如话语主题、语境,译员的个人经历、语言和社会经验、常识和百科知识,译员的专业知识等)为参照,而这几方面又是以某种“整合”性质的智力加工模式作用于译员的理解过程。也就是说,译员在进行听辨的过程中,几乎在同时就启动了口译的理解程序,参照语义编码、话语主题、语言环境等各种信息开始对语义进行查检,结合语义、语言外信息加工出原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员的双语语言水平达到相应的水平,同时还要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储备。所以,没有合格的语言水平和应该具备的背景知识,目的语的表达过程就会困难重重。杨承淑在其著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中也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技法。因此,口译技能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种本科口译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口译练习点评中强化语言知识,提高基础语言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语言能力应该由传统的语言学习课程负担,口译课就应该专注于技能的训练,但往往在课堂口译练习中,学生常常会更多地暴露出语言知识上的弱点和缺陷。一般情况下,口译练习完成情况不佳往往就是因为语言水平不足,阻碍了对原语的听解,或是目的语的表达词不达意,句式语法应用不当。正如单其昌指出:“……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30%,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70%”(单其昌,1990)。那么对于即席性很强的口译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能给予适当点评和纠正,会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言知识,积累相应的表达方法,从而促进语法、词汇、表达等语言基本知识的提高。

比如虚拟语气这一语法现象是学生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难点。在一次课堂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It is crucial that we reach a deal on cut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关键是我们要达成一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

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到该句中所使用的虚拟语气的结构,而直接就翻译成了“关键是我们已经达成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这就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过关导致翻译任务失败的典型例子。所以在点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指出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督促其课下系统学习。有了这样的语言知识积累,再遇到虚拟语气的语言点时,就会大大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正确率。比如主席2006年访美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有一句:“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我真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解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虚拟语气并在表达中正确处理,以顺利完成信息传递。 (二)主题报告中了解背景知识,提高各专题语言能力

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其重点并非如传统的语言学习那样仅仅学习一些语法、词法,扩大词汇量而已。具体来讲,就是口译工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专门的“工作语言”,既有别于文学用语,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语阈级别相对较高。因此,口译专业的语言学习与传统的外语专业的语言学习是不同的,既不能把语言能力的提高只看成是语言学习课程的任务,也不能仅仅单纯依赖传统的语言学习法。

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主题报告的环节,要求学生就国内外某个热点问题做报告,然后其他同学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个练习环节,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事或组织的背景知识,掌握一定的专有名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跟踪时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同学之间的讨论问答还可以锻炼报告人的应对技巧与即兴演讲的技巧及大家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本学期的课程笔者安排学生先后就出席APEC会议、大气污染治理、美国政府停摆、苹果新产品、星巴克价格问题等国内外热点进行了汇报,使学生在今后的口译练习及口译实践中遇到相关话题就会有相应的前期准备,从而减轻理解和翻译时的压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可以督促学生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无形中就促使学生学习英语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熟练掌握口译工作语言的必备词汇。

(三)多主题口译练习扩展背景知识,强化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在清除语言障碍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法,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语篇推断和思维能力,以期为口译技巧的学习与运用服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口译活动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议主题多种多样;而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发言人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角度。笔者曾在一次教育博览会上遇到一名发言人把教育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对比。主题是教育,可实际内容涉及到大量世界知名汽车企业汽车品牌,这就对译员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课堂口译练习材料需要尽量涉及各种题材各个领域,使学生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熟悉不同题材所需的语言及背景知识,认识并掌握各个领域不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把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使长时间记忆中的知识储备处于活跃状态,以有效运用到实际口译工作中。同时,还要强化学生译前准备的意识,每次课都要把下次课堂的主题布置下去,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词汇,查找阅读资料,强化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结 论

口译活动作为一种多任务的语言操作活动,要求译员在熟练掌握口译技能之外,要具备良好的双语知识,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而如何在口译技能的学习训练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每个口译教师都不能规避的一个教学实际问题。本论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口译能力构成和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要在口译练习点评中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主题报告中积累语言知识以及注意多主题口译练习的建议,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巧并重的情况下,提高口译能力。同时必须认识到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知识和口译技能的提高,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职业口译员。

参考文献:

[7]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8]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2.

[9]王立弟.翻译培训如何提高翻译质量[J].中国翻译,2007(1):56-58

[10]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