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1篇

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对于企业与员工双方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企业补充保险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企业补充保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企业补充保险的基本概述

企业补充保险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所谓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就是企业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基本养老保险费进行缴纳之后的附加保险,其需要的资金来自于企业的自有资金,在利税方面,享受国家的适当优惠。在企业效益良好的情况下,企业补充保险能够多补充,反之如果效益不好,对于企业补充保险,则能够少补或者不补。

三、企业补充保险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有待健全,从而造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地区贫富差异非常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非常艰难的。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存在着以下的困难:

首先,困难人群特别是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他们却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参保资金;

其次,在分担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同需求的保障渠道仍然未形成,存在着巨大的个人负担;

第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管理机制被一系列的原因所制约,仍然没有对不规范的医疗服务和不合理的费用增长带来一些改变;

第四,城镇其他人员仍然不能够享受医疗保障的现行政策,没有健全的法律来促进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推进;

最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非常大。

企业补充保险设计是和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息息相关的,因此,企业补充保险设计也面临着这些困难。

(二)企业补充保险的保险责任的灵活性非常差,不容易使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得到切实的满足

目前的企业补充保险设计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比较窄和保障水平过低的缺陷,但对于企业自身的需求而言,仅有以上七项责任还远远不够。在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企业往往要求商业保险公司根据本企业职工的工龄、级别、家庭收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退休在职比例等实际情况为其量身订做适合的补充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降低成本,而并不是采取简单的“一刀切”模式。有些企业甚至仿照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等等国家的方式,要求保险公司为这些企业设计出一整套的补充健康保险计划,在这一保险计划中,一方面涵盖了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另一方面,也涵盖了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连带被保险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女工生育保险、附加住院医疗津贴保险等一系列保险方案。但是,现在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不管是在设计保险的险种方面、积累保险经验方面,或者是在保险服务平台方面,都仍然很难使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实际需要得到切实的满足。可以看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发展受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的制约。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作为一种近些年以来刚刚开始流行的险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从最初开办至今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业务发展仍热是非常不成熟和完善的,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直接的造成了保险公司面临着非常巨大的经营风险。

(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现象非常严重

保险公司不是福利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其经营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防范风险、控制赔付率应该是保险公司开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业务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目前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市场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保险公司似乎乐于做赔本的买卖,明知所承保的业务可能产生高额赔付,仍然不惜压低保费,以期在与其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这种恶性竞争导致了整个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市场的混乱,而前面所提到的各家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普遍偏高与此也有直接关系。

四、企业补充保险设计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内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良好运作,进一步改革原有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医疗卫生监管部门必须大力促进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开大处方药、做大检查,开假证明、冒名顶替等弄虚作假行为必须严格禁止,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从而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顺利运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保险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突出保险市场的高效运转和健康运行,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保险公司必须加快行业自律

保险公司应从中国保险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大局和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根本要求出发,加快行业自律、杜绝恶性竞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单位也应避免短视行为,本着“长期合作、双方共赢”的态度来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保险公司,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会愿意永远做“亏本的买卖”。同时各参保企业还应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转变职工看病就医的观念和习惯,提高职工的合法保险意识。

(三)保险公司应加快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赔付规律的研究和统计

保险公司保险进一步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保险费率,同时,设计出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保险产品。因为非常不容易控制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风险,并且存在着较高的赔付率,现在不同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已经开始从简单的保障型险种转变成为报销型险种或者保障型险种结合报销型险种的方式,这也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举措,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四)保险公司应做好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应完善内部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核保、核赔的力度,做好风险的管理,进一步落实风险识别、风险选择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严格做好所承保的业务,不应该简单地根据规模做出考核,从而防止扩充承保范围、降低承保质量、降低社会效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人;上门医疗服务;医养结合

目前我国老人仍以居家养老为主,由于大多数老人长期带病生存,行动不便,特别是由于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他们病情平稳,但经常为了更换胃管和尿管来往于家庭、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老人院内感染的机会。为了切实解决病情稳定的老年人群医疗问题,我院近年开展了各种针对老年人群的上门医疗服务,比如到患者居住地提供简单医疗操作,到附近养老机构查房和体检等。上门医疗服务方便了行动不便的居民就医,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深受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欢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1年4月~2015年9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北京市东城区老年病医院)客服中心登记,由北京市隆福医院客服中心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患者。入选标准:年龄≥60岁。

1.2收集资料 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址、医疗保险、老人目前看护人等。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应用日常生活功能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BI)。上门医疗服务费用,包括人力费、车费、医疗操作费用等。上门医疗服务内容。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评价由第三方进行匿名填表形式调查。采用改良的患者满意度量表(Pat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PSQ),分别从安全性、有效性、方便性、及时性以及费用负担等几个方面来判断满意度。分别在上门服务后1 w通过电话随访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

2 结果

2.1基本资料 2011年4月~2015年9月我院客服中心共进行上门医疗服务3140人次,598人,其中男280人,女318人,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所居住地均为北京市东城区,其中居家老人上门医疗服务1850人次,附近养老机构上门医疗服务1290人次。

2.2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极严重功能缺陷221人,严重功能缺陷125人,中度功能缺陷136人,轻度功能缺陷96人,能自理20人。

2.3上门医疗服务费用 我院实行的上门医疗服务费中出诊费收取50元,要求患者自付,包括1名主管护师出诊费20元,1名主治医师出诊费20元,来回车费10元(只要在东城,无论距离远近),其车费的收取远远低于“120”或“999”救护车的收费,也低于出租车费用;减轻了老人的经济负担。抽血、换药和换胃管等医疗操作费的收取,按照国家对公立医院医疗收费要求,无任何自行调价,有医保的老人,医疗操作费可按医保报销。

2.4上门医疗服务内容 预约挂号22人次,抽血1522人次,换药32人次,送出入院50人次,置换胃、尿管1433人次,静脉输液12人次,肌肉注射69人次。入户输液为老人迫切想解决的项目之一,但由于输液全程需医护人员陪同且可出现输液反应等医疗意外,在目前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开展此项目难度很大,近年我们也是针对极少数老人开展此项目。

2.5患者服务满意度 2011年患者满意度为85%,2012年患者满意度为90%,2013年患者满意度为92%,2014年患者满意度为95%,2015年患者满意度为96%。

3 讨论

无论是"9064"养老格局,还是"9073"养老格局,有96%以上的老人在医疗机构外养老,在养之外的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养老机构和居家老人的重要问题。据研究,我国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余寿中,有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1]。2011年我院对东城区4个社区60岁以上近2000名老年人进行了医疗需求调查,发现96%的老年人患有1~4种疾病,且同一个体患多系统疾病为东城区老年人群的普遍问题[2]。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的日益削弱,养老模式的变革给各地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3]。

2015年11月11日,总理职称召开国务院常务会h,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为养老机构和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方便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就医,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解决了部分养老机构医疗不足问题。以我院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人员为例,日常生活能力中度以上功能缺陷的老人占到80.6%以上。从医院的角度讲,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需要在医院的软硬件及人力上有较大投入,但所获的收入与成本支出不成正比,经济效益明显低于社会效益,因此许多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很少从事这项工作[4]。

我院作为二级甲等医院,地处北京市东城区,周边有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和军总医院等三级医院,积极转化思路,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优质而持续的医疗服务;改变传统的就诊模式,将坐等"患者走进来"转变为"医护走出去",将社区和养老机构作为我们更广阔的服务空间,在为附近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及时发现很多急症老年患者,将他们接入住院系统治疗,使病情得到及时缓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院病源不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由于目前我国上门医疗服务的提供远远低于需求。一方面,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上门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鼓励更多的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弥补上门医疗服务中的亏损。另一方面,目前卫生法规中还没有对上门医疗服务进行具体界定,上门医疗服务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基本是各医疗机构自行界定。虽然居家老人和无完善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迫切需求上门医疗服务,但其合法性尚有待界定。呼吁国家积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将医师执业范围合法性定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某个单位。另外,有关部门需出台相应的上门医疗服务的行业标准,从而有利于上门医疗服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老年人寿命的健康状况分析-老年人余寿中的平均预期带病期[J].人口研究,1993(05):27.

[2]卢艳丽,田志军,李敏.北京市东城区老年人医疗需求调查[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24(09):5720-5721.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3篇

养老社会保障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国务院于2014年8月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业内称之为新“国十条”)更是明确了保险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激发养老保险需求,释放养老保险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养老养生产业。

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人寿)布局老龄化产业,前瞻“大健康”市场持续已久。

2015年4月23日,中国人寿旗下国寿社区健康养老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简称国寿社区)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项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健康养老示范工程,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构建“养护+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养老体系。

在人身保险和投资理财需求方面,中国人寿的传统和核心优势明显。以中国人寿与深圳市的上述合作为例,如何联动保险业、医疗健康、金融以及政府机构,探寻“大养老、大健康”方案成为中国人寿前瞻养老产业布局,履行保险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议题。

“三点一线、四季常青”

中国人寿启动“大健康、大养老”战略布局,充分依托保险主业的健康管理优势,把健康养老产业作为保险服务的有效延伸,打造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优势。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及其子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22465.67亿元,位居国内寿险行业榜首。据中国人寿官网介绍,该公司向个人及团体提供人寿、意外和健康保险产品,涵盖生存、养老、疾病、医疗、身故、残疾等多种保障范围。

更具体来看,中国人寿通过整合国内外知名医院、医疗服务机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养老服务管理机构、养老核心地段土地等有限优质资源,并以新“国十条”颁布为契机,为广大投保人提供专享的全方位、一站式、优质高效保险健康养老服务。

2014年11月,由国寿投资公司专业运作,国内养老方面规模最大的中国人寿北京健康养老体验中心在北京大兴顺利开业,苏州阳澄湖项目合资管理公司完成设立、天津空港项目新的医养结合养老产品线也即将建立。同时,海南、贵州、北京项目加速推进,“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据了解,中国人寿在北京、海南等地的试点项目将围绕居家、机构、社区建立连续的服务节点,形成活力养生、健康养老等不同的服务产品,协助政府构建层次多样、品质优良、普惠适民、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探索养老健康全产业链

此外,中国人寿主动探索开展包括养老金融、养老养生服务以及医疗健康服务等在内的养老健康全产业链服务,使养老金的资金管理与养老健康服务有序衔接。中国人寿联合各相关方共同打造健康养老示范工程,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构建了“养护+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养老体系。

在健康服务领域,中国人寿与国内外顶级医院、健康服务管理机构以及与医疗健康有关的金融机构广泛接触并开展合作,战略入股香港上市公司康健国际医疗;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未来政府社会养老压力,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以前述合作项目为例,业内人士表示,福田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大,养老压力与日俱增。

目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有6.4万人,占比7.6%,预计未来5年,将突破9万,占比近10%,进入老龄化社会。福田区近年大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引入国寿养老服务后将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同时,中国人寿、本地社区双方以养老产业作为合作的切入领域,国寿社区将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投融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与能力,在社区开展创新探索,在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出品牌项目。中国人寿将在试点项目地区健康养老产业进行持续的支持与投入,支持本地社区健康养老产业建设。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4篇

嘉乐汇养生苑项目总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酒店式老年公寓及相关配套设施,公寓房间总量达到2600间,可容纳5000人在此养老。按照计划,该项目将于今年封顶,明年投入使用。

中标集团提供的一站式养生养老运营服务被政府有关部门称为“中标适老模式”加以推广。中标集团开创的文化型、智慧型、生态型养生养老的模式主要包括六大业务模块,即各自运营又相互关联,为入住嘉乐汇养生苑的长者提供360度无缝完美生活方式。

该园区仿苏州园林式设计,园区内水系环绕,四季花园横跨其间,设有透明开合式顶蓬,可依据四季气候的需求开启与闭合。公寓单元室内采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兼具备PM2.5过滤功能的新风系统,实现环保绿色生态的生活理念。园区内采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人体智能监测设施,全天候对会员的身体状态实时监护,包括会员的动态,脉搏,体温时刻受到呵护。

“北京嘉乐汇养生苑”与中国人民总医院涿州医院联合设立嘉乐汇医院,为会员制定健康管理档案,为会员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由医生制定个人健康管理计划;根据会员的健康状况与营养配餐师一道定制健康饮食计划。

“北京嘉乐汇养生苑”为会员提供全球范围的医疗旅游、文化主题旅游及制定旅游线路,集成各个服务和交通节点;通过与外部专项服务机构的合作,向会员提供如艺术品收藏p包机p名医会诊等一系列各种类型的高端私人定制服务。

通过搭建专业化的平台服务,借助会员间相互交流p探讨与合作,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由园区协助,通过对作品的制作以在圈内传播,并进一步发表或达到专著出版。“北京嘉乐汇养生苑”还与国家各部委共同开办长者大学,为有需求的会员充实各种知识,会员通采用俱乐部会员制运作模式, 通过作为会员的已退休(资深)文化人之间的团队合作,策划p设计p主持和参与文化提升活动, 开展尊者智库的智慧成果研发与推广活动,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并可通过全国老龄委主办的《中国老龄》向政府各部门推广,让精英长者的智慧用于社会,让退休精英群体这一宝藏再次发挥出耀人夺目的光芒。

(责编;孙展)

本月寿星

何生清 黄子祥 郭纪文 蔡柏松 李墨林 张绍俊 杨宗华 赵景喜

叶飞影 王 路 喻中升 安凤然 陈文杰 乔积蓄 邸福生 姜 F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商业保险重要作用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保险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速度却相对较慢。目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也就成为我国保险的发展重点。

商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抵御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和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农业保险赔款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群众抗御农业自然风险设立一条“保障线”,在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人寿保险大都具有储蓄性质,通过保单抵押提供小额贷款,能够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好逐步发展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就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消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返贫、致贫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经常大面积发生。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本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中去,对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在经济上使这些家庭致贫,而且会造成家庭邻里、亲友不睦,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形成社会问题。而商业保险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资金投入就能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业务的赔款与给付支出108亿元。中国人寿的“两康”产品自开办以来累计赔付约42亿元,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业保险公司在8个省(区)的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加农合农民1874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6%。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类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以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例,截止2005年底,农村寿险业务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为稳定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行业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养老、医疗、意外风险、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保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

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以河南省为例,城市每百人拥有4张寿险保单,而农村每百人还不到1张保单。其覆盖面很低。各家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城轻乡、重效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是造成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保险产品缺少个性,基本没有针对农民研发的险种,买难卖难,成为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在人身保险险种方面,近几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战,忽略了农村广大农民的保障需求,没有开发针对农民的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产品。

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农村保险市场开发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公司尽管在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赔钱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人身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保险监管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农村保险的发展环境。要利用各种会议宣导和主动上门沟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关部门干预保险经营。积极与工商物价部门联系,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制定发展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体制。确保农村保险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提供支撑。创新监管思路,促进对农村保险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和预警监管,及时扼制恶性竞争和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关注而不干预,既有灵活性,又有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监管部门要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的支持。要完善农村机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时效,对农村网点机构要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业一个,规范一个。建议对农村业务员实行资格授予制,使那些热爱农业保险,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业务员得到展业资格,保证农村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公司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还应服务、服从于国家,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要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力争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就目前来讲,农村保险成本高,费用大,见效慢。从长远看,农村保险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保险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急需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一方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抢抓机遇,建站设点、扩大队伍,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增强认同度,为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在宣传中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充分利用墙体广告,流动宣传车、诗歌比赛、运动会、保险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农民接受保险知识。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保险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宣传内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编成故事、写成歌、绘成画,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唱,展览给农民看。突出重点,要彰显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宣导理念,使其潜移默化于农民大脑里;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利用一些赔案,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宣传范围要广泛化。在农村进行保险宣传,范围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人群要包括,农村干部和教师、中小学生、乡镇企业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险公司要加快调研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调查研究要分别不同类型进行,量体设计地为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保障水平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改造。要加大险种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乡镇企业年金及农民养老保险产品;适合农民购买的一张保单保全家,一笔保费多保障等方面的产品;适合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险等等。条款要通俗化。要让农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简单,手续简便,理赔快捷方便,有利于农村业务员宣讲和推销。

加强农村保险的渠道构建,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不充分,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可谓是新生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银行、信用社、邮局、农机站、计生办等代办机构网点,不断丰富农村保险营销渠道。

“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农村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保险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措施、组织体系、调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农村保险新体系。

参考文献: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商业保险重要作用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保险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速度却相对较慢。目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也就成为我国保险的发展重点。

商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抵御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和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农业保险赔款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群众抗御农业自然风险设立一条“保障线”,在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人寿保险大都具有储蓄性质,通过保单抵押提供小额贷款,能够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好逐步发展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就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消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返贫、致贫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经常大面积发生。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本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中去,对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在经济上使这些家庭致贫,而且会造成家庭邻里、亲友不睦,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形成社会问题。而商业保险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资金投入就能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业务的赔款与给付支出108亿元。中国人寿的“两康”产品自开办以来累计赔付约42亿元,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业保险公司在8个省(区)的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加农合农民1874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6%。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类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以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例,截止2005年底,农村寿险业务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为稳定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行业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养老、医疗、意外风险、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保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

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以河南省为例,城市每百人拥有4张寿险保单,而农村每百人还不到1张保单。其覆盖面很低。各家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城轻乡、重效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是造成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保险产品缺少个性,基本没有针对农民研发的险种,买难卖难,成为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在人身保险险种方面,近几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战,忽略了农村广大农民的保障需求,没有开发针对农民的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产品。

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农村保险市场开发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公司尽管在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赔钱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人身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保险监管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农村保险的发展环境。要利用各种会议宣导和主动上门沟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关部门干预保险经营。积极与工商物价部门联系,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制定发展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体制。确保农村保险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提供支撑。创新监管思路,促进对农村保险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和预警监管,及时扼制恶性竞争和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关注而不干预,既有灵活性,又有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监管部门要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的支持。要完善农村机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时效,对农村网点机构要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业一个,规范一个。建议对农村业务员实行资格授予制,使那些热爱农业保险,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业务员得到展业资格,保证农村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公司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还应服务、服从于国家,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要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力争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就目前来讲,农村保险成本高,费用大,见效慢。从长远看,农村保险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保险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急需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一方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抢抓机遇,建站设点、扩大队伍,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增强认同度,为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在宣传中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充分利用墙体广告,流动宣传车、诗歌比赛、运动会、保险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农民接受保险知识。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保险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宣传内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编成故事、写成歌、绘成画,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唱,展览给农民看。突出重点,要彰显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宣导理念,使其潜移默化于农民大脑里;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利用一些赔案,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宣传范围要广泛化。在农村进行保险宣传,范围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人群要包括,农村干部和教师、中小学生、乡镇企业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险公司要加快调研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调查研究要分别不同类型进行,量体设计地为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保障水平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改造。要加大险种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乡镇企业年金及农民养老保险产品;适合农民购买的一张保单保全家,一笔保费多保障等方面的产品;适合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险等等。条款要通俗化。要让农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简单,手续简便,理赔快捷方便,有利于农村业务员宣讲和推销。

加强农村保险的渠道构建,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不充分,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可谓是新生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银行、信用社、邮局、农机站、计生办等代办机构网点,不断丰富农村保险营销渠道。

“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农村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保险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措施、组织体系、调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农村保险新体系。

参考文献: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7篇

最近的热点新闻,不论是延迟退休还是养老金缺口,都从经济账本的角度来考量着中国养老出现的各种现象。但一片争论之声过后,焦虑加深,大家集体陷入了无解的茫然。

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家庭养老式微

89岁的黄耘田退休前是处级干部,如今,每个月退休金3500元。这个数儿,在北京这个地方不高不低,说“不高”,是因为这点钱远远不够住进养老院;说“不低”,是因为大部分退休人员还拿不到这个数儿。

四男三女,有七个孩子的黄耘田在年轻时压根没为养老发过愁。“过去老人没收入还都有儿女养着呢,何况我自己有退休金。”可如今,摆在面前的事实是,孩子们照顾自己根本不现实。

“儿子们都60多岁,自顾不暇!老大自己腰腿都不好,其余的孩子忙于照顾孙辈,累得团团转。就小女儿没有负担,可她没退休呢,家里还有婆婆要照顾。”就这样,儿孙满堂的黄耘云前几年一直一个人生活,单位分的房在5层,没有电梯,下趟楼不容易,只能靠儿女们隔三差五买来的菜对付着,两三天吃一次新鲜饭,平时就热点剩的。

年初,在全家人的催促下,黄耘田到保姆市场请回个最便宜的保姆——1800元/月。“每月3500元,刨去给保姆的钱,电话、水、电、煤气费,剩下的只够我和保姆的日常吃饭和开销了。”一下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遇上亲戚朋友有个红白喜事,要往外掏钱时黄耘田颇费思量,“最怕保姆说要涨工资,为这都换了3个保姆了。”

黄耘田只是上亿家庭养老大军中的一员,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超过80%甚至90%的老人都选择在家养老。可与其说是家庭养老,实际情况却是自己养自己。“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众多老人生活在高龄、空巢、孤独、病残的状态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的老人已在家中过世多日,直到邻居报警家人方才知晓。

生于1930年的蔡女士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养老问题。

“感触最深的就是近20年来退休金的变化。”蔡女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她退休时,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不过几百块钱;那时,不同性质单位的差距也比较小。”可近几年,她和老同学之间的退休金已经有超过一倍的差距了。

而在农村,那些没有退休金的农民则只能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老年生活十分不易,有病几乎不敢看,生活没有保障,有的甚至没有尊严。

特别是近十年,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他们刚刚走向社会,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一位老人感叹,身边的老人都尽量不去麻烦自己的孩子,一是考虑到现在的孩子们生活也不容易,负担重;二是怕过多的要求招致孩子嫌弃,“平时有什么事,能不麻烦就尽量不麻烦孩子” 。

中国家庭已经进入“421”型的倒金字塔结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面临巨大的赡养风险。中国式养老难题如何求解?

三十年难兑之承诺——

政府养老死结

延续了30多年且仍在执行的独子政策,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乡失去照料的老人越来越多。依靠家庭成员赡养的养老方式,显然已经步入泥潭。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大变局。

“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这是当年的口号,也是言之凿凿的承诺。它说明政府对独子政策的长期后果早有预见。但如果承诺只停留在口头,那就是空头支票,后果将是几代人对于生育权的部分牺牲,得到的却是老来尊严的丧失和子女的不堪重负。

最近的实例,就是个别地方十几年前制定的缴存一定数额养老金的措施,到头来只能每月兑现两元。

显然,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已经正在逐步显现。

即便在社会保障覆盖的范畴内,通货膨胀正造成养老金购买力的不断缩水,老人经济上难以独立。因为穷,失去赡养的情形在不断扩大。更何况,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还远远不够。

在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凋敝,五保户、敬老院等传统的福利体制难以为继。老年人无奈于眼前,年轻人惶恐于未来。

养老问题,让社会的几乎所有个体,都陷入了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之中。

未来尚可缓冲,眼下的问题已经岌岌可危。尽管眼下城市里各街道、社区一般都设有公立的养老机构,但硬件差,环境也不好,只具备低级的吃住功能,没有尊严可言,根本谈不上所谓的“养老”。

本刊记者走访北京市和平小区时了解到,这个小区有人口15000人,其中30%以上为老龄化人口。子女赡养不足,社区也没有高质量的养老机构,使得小区绝大多数老人处于养老缺失状态。该小区不久前建起了一家小型的养老机构,但每月数千元的昂贵费用,使得入住者寥寥。

各地多年前已开始了一轮大建养老院的运动,也吸引了部分资本的投入。但养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使得这些养老院因豪华而远离老人。比如北京的大型养老院都在五环以外,有些还有高尔夫球场和室内游泳池——其可以实现部分人的养老,但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

眼下和未来遭遇的养老难题,是发展所欠下的账。所以,为群众养老,是政府的责任,只能考虑社会效益。纯商业化的养老机构,其立意和动机与养老问题背道而驰。但是,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前,几年就会换届的地方政府显然有自己的考虑。

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范文第8篇

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人们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是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确保我国经济一直健康发展,许多企业已将重视社会保险工作,其中也包括电力企业,其在发展过程中,社保工作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提高社保工作的服务质量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所以本文中提出几点建议。

二、我国电力实施社保工作的必要性

1.电力企业员工缺乏保险意识

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加快发展社会保险工作,已经相应颁布和完善与社会保险工作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另外有一部分企业开展保险工作只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保险工作的本质,同时,有些员工思想较为传统,都认为只要有孩子,就不用考虑晚年生活问题,不会去缴纳社会保险金,其他则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不用把钱浪费在购买保险上等等,这些现象让我国电力企业的社保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2.电力企业对养老保险缺乏专项制度

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就是企业需要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其中的一项,换言之,企业需要在员工工作时间符合一定时间,直到员工退休,企业需要定期为员工发放工资,作为养老资金,解决员工的养老问题,员工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建设中,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从电力企业发展现状可以说明,企业没有专门建立专项制度是关于员工养老保险的,这种现象造成企业内部秩序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电力企业持续性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同时也给电力企业开展社保工作增加了难度,社会保险工作优越性难以发挥出来。

3.完善社保管理体制的要求

我国有法律明确规定,在工作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要签订一分就业合同,合同上需要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一一列出来。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电力企业还是没有重视员工的社?保险工作,造成电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科学性不足、针对性不全面等等,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凝聚力,使许多员工工作表现不积极、效率低下,最会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做好社保工作的优质服务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社保工作体制

为了解决电力企业目前社保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负责电力企业社保管理的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快完善社保工作制度,让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应该更加规范,重点是养老保险方面,能够获得内部员工的认可,从而让员工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防止员工和企业之间因为利益而发生矛盾,给企业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负责社保工作的管理部门需要更加重视,意识到做好社保工作优质服务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另一方面让企业发展走可持续路线。

2.提高社保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从事电力企业社保工作的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时,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应当重视这份工作。部门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社会保障人员,让其服务意识能够得到提高,电力企业其他员工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社保服务。电力企业通过某种渠道加强宣传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的重要性,让社保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内容和职责更加明确,进而让社保工作顺利进行。

3.提高社保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已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各行各业工作内容得到优化,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电力企业如果想要提高社保工作的服务质量,部门管理人员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技术让社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且社保人员必须较好利用办公软件,提高社保办理速度,优化社保服务,从而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可。另外,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管理模式,让管理手段更加科学,给社保人员营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才能有利于社保服务水平的提高。

4.加强社保工作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的社保服务质量与社保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相关,所以电力企业已应该培养一支合作意识强的社保工作队伍,实施奖惩制度,让各个员工之家相互监督,相互鼓励,这样才能够提高社保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其思想上认识到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社保工作相关制度,确保服务质量满足电力企业其他员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