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能量流动的意义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本节内容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需使学生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和会简单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这些内容是对之前已学的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容的延续,又为第二节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2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问题;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的关系;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2 学情分析

2.1 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W等内容;并且已经掌握了能量、能量传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涉及到模型的构建,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2.2 思维基础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2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思维迁移能力、处理数据及运算能力、构建模型能力及动手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4 教学过程

4.1 课堂导入――荒岛求生,设疑激趣

教师结合教材第93页“问题探讨”,课前找三名学生(一人扮演求生者、一人扮演母鸡、一人扮演玉米)彩排一个小的情景剧,上课进行表演。

求生者:我好饿啊,这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只能把你们(母鸡和玉米)吃了啊。

母鸡:敬爱的主人,别吃我,您用一部分玉米喂我,我能给您下蛋,这样玉米和鸡蛋您就都能吃到了。

玉米:傻主人,你应该先吃鸡,不然的话它就会和你抢着吃我啊。

求生者:我该听谁的呢?谁能帮帮我啊?

教师:为了帮到这位可怜的求生者,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本节课中寻找答案。

4.2 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导航,层层建模

教师围绕学生熟悉的一条食物链“草兔子狼”层层设问,引导小组讨论。

(1) 草的能量来自什么形式的能量,通过什么途径获取?

学生根据已学的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回答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且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构建能量输入过程的模型(图1)。

(2) 草固定的能量哪里去了?

教师通过幻灯片播放一段有关小草的Flas。

小草:我是一颗小草,我最矮,我的兄弟姐妹们都笑话我,我想长大,所以我利用体内的叶绿体拼命的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可我旺盛的生长一直在消耗我的有机物。唉,什么时候能长大呢?

老草:我是一颗老草,我马上就要入土为安了,地球上将不再有我美丽的身影,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的死将换来来年更多的生机。

死草:我是一颗死草,我死的好冤啊,我还没来的及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就被一只山羊一口吞进了肚子里,呜呜呜……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分析出草固定的能量去路,构建生产者能量去路的模型(图2)。

(3) 兔子摄入的能量全部流入兔子体内了吗?

学生根据常识回答兔子摄入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余的才流入兔子体内。教师顺水推舟,告诉学生流入兔子体内的能量称为兔子的同化量,从而得出“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的关系,继续构建概念模型(图3)。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兔子产生的粪便最终也是被分解者利用,所以对生产者能量的去路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图4)。

(4) 流入兔子体内的能量又有哪些去向?

学生借鉴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分析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去路,并构建模型(图5)。

(5) 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路都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狼作为此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它的同化量没有哪个去路?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能量流动的模型(图6)。

4.3 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小结,生成概念

通过以上5个问题,学生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小结:

(1) 能量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 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3) 能量转化: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4) 能量散失: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4 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案例,巧构模型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每个小组有九块木板(图7),A1至A4四块木板之和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B1至B4四块木板之和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木板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结合本图解写出每个小木板表示的能量去路及其数值,写完后将同一营养级的四块木板拼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最后将拼成的三块长方形木板按食物链的相对位置摆放。小组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并修正模型(图8)。

通过模型演示,学生定性分析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定量计算此案例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学生通过变换模型的位置,构建能量金字塔(见图9)。

4.5 解决实践问题――释疑解惑,首尾呼应

为了更科学地帮助鲁宾逊做出决策,教师用课件提供以下实例:假设鸡自身重1.5 kg,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策略1先吃母鸡;策略2中有1/5的玉米给鸡吃,剩余的玉米给人吃。则两种策略人的体重各可以增加多少?

学生计算如下:

策略1:1.5×20%+15×20%=3.3 kg。

策略2:(15×1/5×20%+1.5)×20%+15×4/5×20%=2.82 kg。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模拟,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了由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方法。

5 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采用角色扮演,创设荒岛求生的情境,设疑激趣,最后释疑解惑收尾,首尾呼应。

问题导航,层层设问,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构建概念模型的过程中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攻克了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和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关系这两大难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利用简易材料构建模型,既加深了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同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最后再利用模型构建能量金字塔。

教师注重学生的评价环节,采用小组竞争机制,在提问环节,学习委员记录各组答对问题的次数,评出最佳小组,模型构建环节,组组之间展示、评价及修正。

参考文献: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高考;单项选择题;解法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供选答案两部分组成,能设置较广泛的情境,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及有关知识的应用等多个目标,因此,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有些学生在考试中或因选择题得分过低,或因选择题耗时过多,影响了其他题的解答,导致考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选择题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的方法不当,思维方式欠妥等。笔者为此对快速解答单项选择题(通常为四选一)的一些经验作一总结,供参考。

一、直选法

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其程序是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例1.为研究果实贮藏效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将质量相同的苹果果肉放在氧气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一小时后测定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结果如表1。

根据材料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氧浓度为3%时,每小时葡萄糖有氧分解量为005mol

B.氧浓度为5%时,每小时葡萄糖无氧分解量为0mol

C.仓库中贮藏苹果时氧气相对浓度为5%时最好

D.贮藏苹果时还可以采取低温、干燥等措施

解析:本题因为D选项与题干中所说内容无关,可直接选出D项。A、B选项需根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个反应式进行定量计算可算出。

答案:D

二、找题眼法

找题眼法就是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找出某一作为解题切入点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其中最先使用的条件就是题眼。

例2.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会阻止染色剂的进入而不着色;如果细胞死亡,则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染色剂可以进入而使细胞核着色。所以本题的题眼是细胞膜透过性,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答案:D

三、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成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化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

例3.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小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小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但以圆形面积的形式出现,增大了试题难度。

解题时,首先可以根据图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将它们的关系转化为熟悉的食物链形式。从图中不难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写出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丙丁甲乙。然后根据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推理其数量变动情况。当甲的数量增加时,丁因大量被甲捕食,数量将会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数量将增加,乙因甲增加,食物来源充足而数量增加。

答案:D

四、联想法

有些试题的答案,直接根据已知条件很难找到,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先采用不同的联想方式,找到与已知条件相关联的已掌握的知识,再根据这些知识得出答案。

例4.首先在一堆垃圾的有机物中检测到放射性,随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接着又在其周围生活的动物体内也检测到放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是来自某一种元素,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 )

A.O B.C C.N D.H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附近”、“周围”。该放射性元素由垃圾堆植物动物;联想到植物吸收的是矿质元素,所以该元素最可能是矿质元素。

答案:C

五、拟稿法

有些试题,虽然已知条件简短,但推导过程却很复杂。在解答这类题时,应采用拟稿法。拟稿法是指在推导这类试题的答案时,通过打草稿,将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以降低答题的难度,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例5.一雌蜂和一雄蜂产生F1,在F1雌雄个体产生的F2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种,雌蜂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时,必须首先明确雄蜂是单倍体,它是由上一代雌蜂的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成的,因此雄蜂个体的基因型及种类,应该与雌蜂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相同;雄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与雄蜂本身的基因型相同。然后还得明确题干中提到的“亲本”,不是指F2的亲本(如果是指F2的亲本,直接提F1就行了),而是指F1的亲本。解题过程图解(从F2的个体的基因型开始,逆着基因的传递方向列出)。

答案:A

六、图示法

图示法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思维过程,简便、快捷。

例6.氧气分子由肺泡扩散进入红细胞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过程,至少需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 B.4 C.5 D.10

解析:由题意可画出示意图(如上图)氧气分子穿过肺泡壁经过了两层生物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经过了两层生物膜,穿过红细胞经过了一层生物膜,至少需穿过5层生物膜,而每层生物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

答案:D

七、筛选淘汰法

有些试题,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找答案,有可能找不到、找不全或找不准。可以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答案即为正确答案。

例7.基因型RrSs与rrSs的个体杂交后,子代的表现型之比是( )

A.1∶2∶1 B.3∶1∶3∶1

C.1∶1∶1∶1 D.9∶3∶3∶1

解析:A项是三种表现型比例,直接淘汰;C项是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D项是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均与题中条件不符,一一淘汰,所以答案只能选B项。为求准确,也可单独分析每一个性状,第一个性状分离比为1∶1,第二个性状分离比为3∶1,两个性状结合则为3∶1∶3∶1。

答案:B

八、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出与答案相关的若干要素,再利用这些要素推导出答案。

例8.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解析: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碱基,能够标记上15N和32P,而蛋白质含有氨基(-NH2)和甲硫氨基(-SH),能够标记15N和35S。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噬菌体,只有DNA进入噬菌体,并利用细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和子代DNA,因这些原料没有放射性元素标记,所以在子代中,只有在某2个噬菌体中可以找到含15N和32P的DNA单链。

答案:B

九、搭桥法

有的试题,在题干中涉及不同章节的知识,构成思维上的鸿沟。需根据生物学原理和规律找到其联系点,搭起思维上的桥梁。

例9.水稻的一个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在一般情况下,水稻的珠被细胞、胚细胞和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24、24、24 B.12、12、12

C.12、24、36 D.24、24、36

解析:此题涉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植物的个体发育,思维跨度较大。根据已知条件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寻找思维的桥梁,即体细胞为24条染色体,那么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和极核均为12条染色体。珠被细胞属于体细胞,染色体为24条;胚细胞是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其染色体为24;胚乳细胞是一个与两个极核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其染色体为36。

答案:D

十、综合法

从题干中所给材料、表格、坐标图或矩形图等获取信息,结合课本中有关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例10.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可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如表所2示,“-”表示停留时期。

由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加入过量胸苷抑制有丝分裂的最可能原因是抑制了DNA的复制

B.要观察细胞内的染色体最好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

C.低温抑制分裂主要是抑制了有关酶的活性

D.过量的胸苷引起了基因突变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习;思维障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75-01

生物学科本来是一门与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学科、也是学生们兴趣性极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初中的生物知识大都是一些浅显易记忆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并不觉得有多难,但进入高中以后,有不少学生感觉到生物越来越难学,说难不难、说容易却总是得不到自己理想的分数。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原来建立的学科兴趣和探究热情就会逐渐消退。

一、思维障碍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但在这个过程中就存在着以下问题:

1、概念、定义的混淆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概念清则思路通,而学生往往是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所学概念的影响,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性混淆,如:把蘑菇当做植物、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等,另外,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同类概念相互干扰,也是混淆的主要原因。如酶与激素、单倍体与染色体组、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生物与原核生物等等。

2、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一般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对生物及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严重不足。像常见植物的形态、家禽家畜的习性、农家肥和一些动物的捕食关系等我们觉得是十分具体的事物在他们大脑中却十分抽象。如:不知道鼬就是黄鼠狼,当然就更不能准确画出食物链与食物网以及相关能量计算问题。

3、思维定势带来的思维障碍

思维定势具有双重性,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思维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解题错误。如对单倍体育种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光合作用中有关二氧化碳是吸收还是利用等问题。

4、忽视对教材知识的阅读和记忆形成的思维障碍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高中生物有半文半理的感觉,要想考个理想的成绩很不容易。这是因为高中生物中基本概念多,相关知识散布于各章节中,不少同学因为平时不注意记忆和积累到后来会觉得生物知识内容越学越繁杂,由于记忆的缺陷造成后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难度加大,从而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如由于对减数分裂知识的模糊造成对遗传规律理解困难、尽管学了不少生物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则不知去“想”哪些知识。

二、克服思维障碍的对策

1、分析概念的构成要素,解剖概念,运用生活实例,展开对比,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将概念图解化,构建知识网络,建立概念组(如把遗传相关的概念整合在一起)、精选概念习题等。高中生物的概念很多,我们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的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当然,除了课堂上教师正确引导、讲解之外,学生还需通过记忆、反复练习,增加实践的机会,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进而形成科学的生物学体系。

2、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实验课、课外活动等,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努力让学生最大程度的获得感性认识,也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更多的展示给学生相关信息,以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学习原核生物时,除了利用书中的插图外,当然可以看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形成对原核生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总结出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等理性认识。

3、重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审题的自觉性。通过典型的练习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接触缺少信息、信息冗余、信息隐蔽的题目,分析区别形似质异的题目,使学生逐步提高对题目中信息的敏感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可设计变式型习题,通过一题多变型习题和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解题训练。要指导学生适时的进行解题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案例演变教学法;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具有更高的代码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易维护等特点,是开发大型软件的主流方法。据TIOBE编程协会2013年2月最新编程语言流行趋势排行榜显示,在前5位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中,C++仍然在列。国内高校一般都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探索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高效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这一核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C++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知识讲解并辅以针对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编码实验,而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面向对象程序分析能力和实现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偏离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为后续课程教学增加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在C++课程学习中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并有效提高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建设一系列适合课程知识点可持续进化的案例,以项目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促使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运用并切实提高程序设计实践能力,改变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特点,提高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1.理论及实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由于语言类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语言类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尝试,一般的思路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如开展案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增加课程设计环节等,部分高校还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笔者也在改进语言类课程教学方面作出大量尝试,如加大实验教学环节比例、引入在线评判系统和案例教学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案例库的训练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这些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教学案例缺乏整体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以往的案例是围绕知识点进行设计,导致各章节的案例相互独立,案例之间缺乏关联。学生在这种案例的实践中,很难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一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做到承上启下、整体性的理解,在课程学习中没有主导线索并忽视对知识链的构造。

2)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过去的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实验环节在总课程中的比例,但是实验教学任务仍然由教师根据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设计,包括大量验证性实验及部分设计性实验。这种模式的实验设计由于是为了配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往往强调离散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对课程综合知识体系的学习,因此学生很难得到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与此同时,以往的实验设计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用统一的实验要求并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实验内容往往显得较为平淡,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2.基于工程案例演变的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2009年起,围绕切实提高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核心目标,按照由简入繁的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思路,加大教学案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进力度,形成了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2.1演变教学法概述

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中,引入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由若干教学案例和一个实践项目组成。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首先确定教学主线,提取出核心知识点授课思路并以此为设计案例的基本依据。教师通过小型教学案例解析基础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核心概念和技术。在完成上述环节的教学任务后,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一个教学项目整合所有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并加以实践。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逐步完善现有的教学项目,实现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也是知识和技能的进化过程。

根据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特点,我们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将课程知识体系分为4个层次: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重载与多态、流与STL。围绕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逐步提高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将这4个层次的知识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案例和阶段实验案例,设计以演变教学法为核心思想的递进式教学案例和教学过程。C++演化教学实验案例的设计如图1所示。教学案例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将逐步提高,而训练的逐步推进将形成一个小型的程序设计项目,然后再以项目为驱动综合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各层次知识体系的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目标。

2.2基于演变教学的案例设计

基于演变的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选择将典型性、完整性、实用性的案例实践贯穿于理论知识中极为重要。教师在案例的设计中应当遵循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随着理论知识的深入,可以进一步将教学案例迁移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并逐步对教学案例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经过滚雪球的叠加方式,不仅令理论知识得到积累,还完善和扩充项目软件功能,保持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性,使得程序也越来越贴近实际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进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这样的教学案例是关键。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目前我们已总结出一批教学案例,对其中两个案例予以简单介绍。

1)简单的食物链。

该题目意在通过程序模拟一个简单的食物链,通过模拟食物链生存规则观察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生存状态。食物链的选择可以有多种,如青草野兔狐狸狼、河谷类植物昆虫食虫鸟鹰等。

2)员工管理工具。

该程序设计实现一个小型企业的员工管理软件。一般的企业包括普通员工、财务人员、管理人员3类人员。案例需实现企业基本信息管理、工作任务安排、财务管理等。

案例的讲授过程分成4个层次,对应理论教学过程中的4个阶段。案例分析过程见表1。

2.3基于演变教学的实验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负责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实现手段,实验教学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强化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程序设计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根据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思想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题目。该系列实验题目之间在知识点应用上具有进化性的特点,每一个题目在知识点应用上都是承上启下、层次推进。同时,我们在题目选择上也允许学生不但可以选择新的题目,而且可以对前期题目进行重构改进,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实验题目,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项目实践,既验证了所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下一阶段学习信心。在连续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共设计出12个作业题目,见表2。

在设计这些题目时,我们给出不同的层次实现要求,可以将这些题目做成一个小的控制台程序,也可继续扩展,如通过加入MFC、QT等UI设计后开发成一个小软件工具,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的习惯。与此同时,在实验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实验管理以及实验考核等问题,并且在这些环节也进行了改革。

1)加强管理。

提前分发作业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题和作准备。

2)考核。

程序考核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只注重程序的运行结果以及是否具有丰富的功能,而忽略设计过程。我们采用小答辩方式,由教师提问,考查学生的程序设计情况,同时参考运行情况和实现的功能,既可以全面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避免相互抄袭现象。

3)案例的可复用性。

该课程所用案例可同时用于同期开始的课程或后续课程的分析案例,如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工程、软件过程分析、项目管理等课程。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演变教学法改革效果

在应用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无论是在理论环节还是在实验环节都受到了充分训练。在理论环节中,通过教师对彼此相互衔接且具有知识点进化特色的案例群的讲解,学生逐层理解了理论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在实验环节中,以项目为驱动的方式实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验证,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目前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演变教学法已推广运行了两届,共计300名学生接受了课程训练。案例项目演变教学法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教学的推进而进化和更新。通过一个从基础到高端、从理论到技能的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从简单的小案例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项目锻炼实践技能。经过案例群和课程项目的训练,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不仅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还能感受到技术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更多的开发经验,提高了职业素养。

在两届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发现演变教学法相比其他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适合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案例项目演化教学法,始终能体会到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和实验教学中获得实践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提升过程,并且由于在案例解析中的高参与度,学生提高了主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成下一阶段任务的自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简答题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简答题知识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用来提取较纯净的细胞膜的原因是没有核膜和其他的细胞器膜;

其他的动物细胞提取的膜面积大于细胞膜2倍的原因是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增大了膜面积;不能用其进行DNA的粗提和鉴定的原因是没有细胞核而无核DNA,难以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称为原核细胞的原因是红细胞幼小时是具有细胞核与细胞器的,只是后来发育过程中才丢失细胞核,所以仍是真核生物。

2.病毒不能在细胞外独立增殖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酶系统、原料、能量与特定的结构。

灭活的病毒可用作疫苗的原因是它没有感染性而有抗原性,使机体不患病又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含单链核酸的病毒容易发生突变(或不易制备疫苗)的原因单链的核酸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

3.植物细胞可看成一个渗透装置的原因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而细胞内外存在着浓度差。

用一定的硝酸钾溶液能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因是硝酸钾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使植物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但当硝酸钾被植物细胞吸收后,使细胞液的浓度升高,细胞又从外界吸水而使质壁分离复原。夏季晴天,植物光合作用会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光照强,植物失水过多,气孔关闭,使CO2固定减少,光合作用效率下降。

4.同一生物体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发生了分化,但是其核基因组成相同原因是它们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产生,遗传物质保持稳定。

5.在动物细胞核移植克隆动物时用卵细胞作受体细胞原因是卵细胞大利于操作,细胞质中有使细胞核基因得以表达的物质和条件。

6.动物激素广泛分布在体液中,但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只有靶细胞才有与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神经元间兴奋的传导具有单向性原因是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神经递质,而后膜不能。

7.将置于低温下的酶和高温下的酶重置于常温下催化物质反应,结果与原因是低温下的酶又能正常催化反应进行,因为在低温下酶的活性并未遭到破坏,高温下的酶不能催化反应,因为其结构已遭受破坏。

8.在光合作用强度与光强度关系的曲线图中判断阴生和阳生植物的理由是阴生植物达到光合作用效率的最大值时所需的光强度比阳生植物要弱,有机肥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有机肥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产生NP等无机肥供植物根吸收,同时又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9.水淹的植物或无氧储藏的水果容易死亡或烂掉的原因是供氧不足,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过多,对植物细胞起毒害作用。

10.免疫接种过的人或动物能预防特定的疾病的原因是免疫过的人或动物当再次受到抗原感染时,抗原能刺激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及时地消灭入侵的病菌。

11.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是男性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含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且这两种与卵细胞结合的机率相等。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原因是,F1产生含有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两种等比例的雄配子以及两种等比例的雌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12.近亲结婚能使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是近亲结婚使后代隐性的致病基因得以纯合的机率增加。

13.隐性遗传病判断的理由是,父母亲表现型正常而子女患病;

显性遗传病判断的理由是父母都有该遗传病子女中有表现型正常的孩子。多基因遗传病不宜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是发病原因复杂,易受环境影响。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判断的理由女性患病者多于男性患者,且父亲患病,女儿全部患病。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判断的理由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母亲患病儿子全部患病。

14.鱼类的捕捞时间在K/2时进行,原因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即可获得最大的产量,又能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大量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有:污染环境,易使害虫抗药性增强,破坏食物链,使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由于缺少天敌或生活条件适宜而大量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使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减弱,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受到破坏。

15.动物细胞培养时取幼龄动物的组织细胞,原因是幼龄动物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

目前使用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是10代以内,原因是细胞核型没有发生改变。

16.植物组织培养时要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杂菌会跟培养物争夺培养基中的营养,且杂菌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对培养体起毒害作用。

17.胚胎移植时对同种哺乳动物进行同期处理原因是使供受体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

18.防治害虫时只是控制害虫的数量,而不是将害虫消灭,原因是消灭害虫会破坏食物链,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19.细胞分化能提高生物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原因是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趋向专门化。

20.不能由蛋白质的结构准确推出基因的结构的原因是同一种氨基酸可由不同的密码子决定,基因中还存在一些不能编码的区段。

21.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引起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是突变后的部位可能编码的仍是同一种氨基酸,或是突变发生在非编码的区间,或发生的是隐性突变等。

22.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原因是: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另外隐性基因在杂合体中通常不表现。

(或基因表达受时空因素的影响)。

23.一条Y(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能全部表达相应性状的原因是:另一条性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也是隐性基因,或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24.要保证种群基因频率保持相对的稳定应具备的条件是无基因突变,无自然选择,无迁入与迁出、群体数量大且能随机等。

25.土壤中的小动物不宜进行标志重捕原因是其活动范围小,体形小,不利于观察分析。

26.果蝇、豌豆等生物常用于遗传杂交实验的原因是:生长期短,具有明显易分的相对性状,易培养,繁殖能力强,子代数量多利于统计分析。

27.对照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利于观察到实验结果的变化,同时还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充分证明实验结果的变化仅由自变量引起。

28.低温对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是:低温降低了酶的活性,使呼吸作用减弱,为根主动吸收离子提供的能量少,低温还会影响根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活性,使运输效率降低。

不同植物的根吸收离子具有选择性原因是: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与数量不同,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

29.判断豌豆(植物)的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不用测交,原因是不用寻找隐性个体,不用去雄处理。

30.判断二倍体生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像,其理由是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31.除去细胞核的细胞还能存活一段时间的原因是细胞中原有的蛋白质

还可维持细胞一段时间的代谢,已转录的信使RNA还可翻译成蛋白质维持细胞代谢。除去细胞质的细胞核寿命较短原因是没有细胞质为其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32.洋葱表皮细胞不能作为有丝分裂材料原因是细胞已分化,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用洋葱根尖作为观察染色体变异的材料的原因是:分裂期在周期中占的比值大,同时染色体数量少易观察。

33.用动植物做实验材料时不用一个而是用多个的原因是:排出个体差异(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多个个体,取其平均值,获得较准确的数据。

34.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使药效降低的原因是: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性个体逐渐增多,从而使药效下降

高考评分时的原则1.“多种答案”原则

在一些开放性试题中,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合理的均得分;有错误的,根据错误的性质。参照评分参考中相应的规定评分。

2.易于辨别,修正清楚原则

凡是辨别不清的,皆为“0”分。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要很漂亮,但须十分清晰,即首先不能过分潦草,而且要十分清晰,易于辨认。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是学生在修改答案时,改动不够坚决和清楚,如由A改成B,由B又改成D。中间修改不清楚,难以辨认;其二是不排除学生有投机心理,让评卷老师去猜。另外有些学生开始答卷(题)时,没有把握,用铅笔答题,最后也没有用签字笔重新确定,导致扫描时图像不够清晰,造成重大失分。

3.“见空给分”原则

在连续多个答案中,为了便于操作。通常采用“独立操作,互不牵连”的原则,即前面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影响后面答案的给分;同理,如前者正确,而后者错误,也按步骤照样给分,虽然此法可能让部分人占了便宜,但也不能冤枉一些人,而且便于操作。

高考中的答题要求1.答题时要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

注重理解多种类型的术语,如对于生物学概念、原理、形态、生理功能、比较概念间的区别联系,尽量用课本用语进行表述。对说明性的表达,常常可以落脚到课本上的结论性语句上。

2.答题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综合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学生最容易出错、失分的都在概念表述不准确方面。因此,注重细节,强化课本概念性语句的准确掌握是学生复习的关键。这要求学生对课本中重要概念、专业词语有准确的记忆和表达,在答题时,要尽量用简练、精确的生物语句,话要说完整,要使别人能看明白,而不仅仅是自己心中知道。

3.答题既要准确也要做到层次清晰。

答题时,要全、准、简,即审题时先分析出有几个要点,回答时既要答全点,又要正确、简短;注意语言一定要紧贴题意,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语句不能有语病。

4.在解答问题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回答基本概念时宜“小”不宜“大”。

生物学概念很多,其中不少概念的字词相近或相似,而且大概念中又包含了若干个小概念,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导致张冠李戴,甚至把大概念当作小概念用。在用概念术语回答生物学问题时,适合小概念的不宜用大概念,即答的内容要具体。如回答叶绿体的功能时,宜答“进行光合作用”,不宜答“进行新陈代谢”。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生物教学;高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04-02

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概念知识,它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内容。在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对生物概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手段也相对单一,过多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生物概念难以形成深刻透彻的理解,进而影响下一步的生物知识学习。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相关经验,对如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关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概述

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概念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基本都涉及到概念教学,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之所以存在问题,一方面是概念本身抽象性较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对概念教学长期存在忽视问题,对概念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概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较为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对概念有深入的理解,这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发展。因此概念教学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意义重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二、优化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1、将概念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是从具体的逐渐转为抽象的,对于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来讲,同样是从具体中抽象而来的,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联系实际,尽可能与学生的年龄和特征相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同化作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展教学:“我们知道,马和羊都为素食动物,虽然吃的同样都是草,但马长的是马肉,而羊长的是羊肉,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作用,即生物体将获得的营养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再例如学习“遗传与变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来引入知识点。通过联系实践来引入概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利用直观感性元素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概念不仅是事物的本质,也是抽象的概括,但究其根本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要与生活相联系,运用具体的实例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的概念。

在生物的教材中配套了很多模型,通过这些模型能够将生物的结构、形态都比较清晰的呈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积极发挥出模型的作用,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学习“DNA结构”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模型来引导学生观察结构模型;在学习“食物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画出“草、兔、鹰”的图解来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式教学法来对概念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在学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来对二者进行分析,有效的将概念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3、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概念导入过程。当前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段单一,缺乏兴趣引导,致使概念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导入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概念导入过程,激发学生的概念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利用谚语或巧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物概念,将生物概念自然而然的带入到课堂之中,激发对知识的渴望,避免教学导入过于突兀或直接灌输。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对遗传现象做出宏观的解释,从而进行概念导入。

4、利用比较法避免概念间的混淆。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单个的概念能够把握的很好,但如果出现相似的概念就容易混淆,因此要利用比较法来避免混淆问题的发生,便于学生更好的区分、掌握概念。

例如在学习“异养”和“自养”两个概念时学生会很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细菌异养与蓝藻自养的区别与相似之处,以此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再例如“种群密度”和“丰富度”也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别对二者的概念进行比较,所谓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反应的是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而后者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总数目,反应的是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通过比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概念,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5、抓住概念间的联系,建立概念体系。高中生物里的概念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完善的概念体系,强化知识内容与知识内容间的贯通,一方面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完善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概念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旧拓新,强化内在联系,也可以利用概念图示,直观的展现概念联系。

例如,在进行“神经调节”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采用了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概念图手段,将概念内容与概念体系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建立了生物知识的概念框架,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知识内容,强化知识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概念图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只有当学生深入透彻的掌握了生物基本概念后,才能更为系统的进行生物学习,形成更高水平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提高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打好基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优化概念教学的手段与模式,最终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7篇

生物学科是20世纪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并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在学习科目中逐渐凸显主导学科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科概念繁多,知识零散,文字叙述复杂,需要记忆和理解,而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降低[1]。笔者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能力差异较大,学习行为习惯不良,惰性较强,因此存在典型的学困现象。生物学困生在生物学科学習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基本概念不清楚,模棱两可;知识多为割裂存在,不会整合;知识应用能力差,不能学以致用。究其原因,生物学困生虽然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所授知识,但由于落实不到位,而导致基础薄弱、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我们根据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校生物学困生实施一些方法策略,帮助学困生改变生物学科学习现状,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帮助生物学困生提高学科素养并完成转化。

2  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2.1 提高生物学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失去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成为生物学科学困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建立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做了如下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1)开学第一课,我们的教师首先将学科地位、科学前沿与生物、社会热点与生物、职业规划与生物、生活实际与生物的关系进行整理并做成PPT,让学生大概了解该学科在其学习生活中的必要性。(2)通过短视频、Flash、微课、希沃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如人体的奥秘视频、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Flash、光合作用微课、有机化合物的鉴定的希沃软件实验操作,可以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视觉化,让知识的传输更加轻松有效。(3)编写校本教材,学校作为本市的植物教学基地,我们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知识,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去感受生物学知识近在身边,同时学以致用理解相关知识。

2.2 注重课堂落实,提高落实有效性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的课堂表现直接关乎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怎样利用好课堂,帮助学困生掌握课堂所授的重难点,如何将知识落实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概念知识的落实,我们采用先分后合的原则对相关概念进行剖析,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授课时,首先将整个概念拆分成输入、传递、转化、散失4个部分去理解,再结合已学有关能量的知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ATP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总结得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3 建构生物知识清单,落实基础知识

由于生物学科概念繁多,知识零散,文字叙述复杂,需要较多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学生在落实过程中容易出现丢三落四、前记后忘、知识网络构建困难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采用了知识清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知识清单的形式主要有表格、流程图、概念图、备注等。(1)针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蛋白质和核酸的联系、不同细胞器内容的汇总这一类易混淆、零散的知识我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梳理,使碎片知识整体化,易混知识清晰化。(2)针对选修一中泡菜、腐乳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实验操作的讲解时,我们利用流程图的形式让学生先整体掌握实际操作步骤,然后在各步骤旁注明操作要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将大面积的文字转化为学生易掌握的、要点突出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明了、快速准确。(3)针对多知识交叉点处的知识,我们通过构建概念图的形式使知识模块化,例如:细胞中的水这一知识点,我们从存在形式、作用、产生、利用、吸收、调节6个方面引出6条线对相关知识构建概念图。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好的概念图一目了然地明确知识间的联系。(4)针对某些知识点对应的特例或需要注意的琐碎知识点我们采用备注的形式,在其知识点框架下做列举式备注,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他们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2.4 利用实验操作落实生物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我们以“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一实验为例说明实验操作对于生物知识落实的重要性。

(1)通过触摸和使用显微镜,了解它的基本构造,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实验中,同学们可以直接观察并比较目镜和物镜在结构上的区别:有无螺纹?镜头的长度和放大倍数的关系?如何调光、光圈和反光镜在低倍镜下和高倍镜下如何选择?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区别低倍镜下和高倍镜下观察标本的不同点,并以表格的形式落实。

(3)对于显微镜的呈像特点和物像移动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落实。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片,上面用极细的笔写上字母b,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同学们在视野中将会看到字母q,这样就会理解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立的像。再比如,在观察装片时,同学们可以通过移动装片,观察物像的移动规律并判断污物是否在装片上。

(4)通过显微观察蚕豆叶下表皮、水绵、大肠杆菌、人血涂片等不同的永久装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结构,从而构建对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和概念。

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质和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后,学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的内涵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教的效益,也要关注学生学的效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生物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很多生物学理论要记忆,因此生物教学的高效率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人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如下几点探索:

一、精心准备,奠定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备好课是上好课,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知识结构、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想做到有效备课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备教材和课标

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感悟教材内容布局和文字运用的准确性;要尊重教材,源于教材,也要敢于超越教材、质疑教材;要把握教材特色,与教材平等对话;要弄清重点难点,抓住核心内容;要瞻前顾后、注意横向与纵向联系,注意必修与选修联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备学生

传统备课中的“备学生”一般只是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教师能讲什么知识。而有效备课则要求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减数分裂以马和驴的图片抛出问题“为什么马和驴爱情的结晶――骡子,却不能有自己的后代呢?”再以学过的有丝分裂为例一步步假设推理,最后引出减数分裂的学习,以此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3.备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们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应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让学生爱学,愿意学,主动学。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事情只要是学生愿意做,主动去做,那都不是难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主动性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发现身边的生物学。

生物学中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其中就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知识。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反映的是遗传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反映的生物变异的现象;“一山不容二虎”反映的是生物的种内斗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反映的是食物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就一定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巧设疑问,营造课堂气氛,提高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可以缓和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乐学,好学。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既要设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疑、追问、补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一直在关注他们,这样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时,通过视频播放生命演化的过程,进而设问最早提出进化论的人是谁,然后学习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论观点,通过对他们观点的评论,引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方向,最后设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的问题串扣住学生的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热闹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注重习题课的讲解,合理利用,提高作业点评的有效性

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教学应该进行习题精讲,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疑。而要解决学生的难、疑所在,是要下功夫的。每次批完作业或试卷之后,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一个统计,可抽样调查,统计各题的错误率。对于错误率在30%以下的题目,不予讲解,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教把问题解决,也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错误率高的试题,可以先让班上的尖子生讲解,对于学生听不懂的再由教师给予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改变了过去老师满堂包的现象,学生们也感兴趣。教师轻松,学生开心,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效率自然也会跟着提高。

五、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性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高中课本中设有很多学生实验,这些实验内容既是对课本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课外实验小组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并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他们看到了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要想使高中生物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只有“用心”把学生放“心”里,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堂时间都用在“刀口”上,讲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疑;同时教师应多总结多反思多钻研多实践,只有做到“心中有生”,才能在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廖胜波.浅谈构建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课堂.2013(1).

2.高慎英.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