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加快推进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5-02

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为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着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的思路,榕江县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还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对“如何加快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现特作如下调研报告。

一、大力推进中的榕江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1. 自然条件与区域、文化优势。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深切,中间地势低落,山地特色明显。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超过310天,十分适宜居住、避暑休闲旅游。是苗族、侗族祖源地,生活着24个民族,主要以侗族、汉族、苗族、水族和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84.66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榕江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拥有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B级景区、4个A级旅游村寨、5个B级旅游村寨和“都柳江精品线”、“古榕群”、“苗王庙”、“两汪超短裙苗族风情”、“晚寨琵琶歌”五个特色旅游品牌。

2. 基本格局和前期投入。根据《黔东南州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两高一场,两江一河一景”的具体要求,将车江1―5村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示范村,将四格、宰省、头塘、章鲁(车江四村)、寨头(车江五村)、荫塘(车江六村)、江边寨、晚寨、建卫、乌公、小丹江和空申等12个区域优势明显,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基础较好的自然村寨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她们在地理上南北相呼,东西相应,有连接成片,也有一枝独秀。目前围绕规划编制、摸底调查、拆迁安置、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截止2013年上半年,示范村2013年计划投入11200万元,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推进村2013年计划投入2983万元,已完成投资1996万元。

3. 主要做法和美乡村“雏形”。按照“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滚动发展、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的原则要求。(一)是加强组织,目标明确,稳步实施。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根据“黔东南新村组发[2013]4号”文件精神,确定了5个示范村,12个推进村,并已经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工程,示范村启动整体打造工程、新聚居点、景观步道、寨内游览步道、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等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100万元,完成工程进度35%。推进村主要以风貌整治项目为主,截止2013年6月,共计完成风貌整治提升1238户,完成投资1996万元。(二)是突出特色,扶持产业,努力做到“形神兼备”。“美丽乡村建设绝不能仅是涂脂抹粉”。“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因此,榕江县拟在示范村大力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家乐、民族工艺等项目的打造和建设,在推进村大力推进民族建筑、民族歌舞的建设和发展,以最终达到百姓受益,群众满意的目的。目前,已建成1个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和1个村刺绣作坊,扶持示范村20户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建设,推进建成村种养殖场累计6个、民族歌舞文艺队累计5个。建筑方面,以侗家鼓楼、风雨桥为招牌,辅以吊脚楼点缀其间,现代建筑与侗家木楼完美结合,得宜居和美观为一体,山山水水之间,独有一道亮丽风景。

二、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老百姓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到农民的东西就开口要钱,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

2. 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时间紧,任务重是不言而喻的,至于资金投入,我县虽高度重视,但毕竟财力有限,在投入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重任务。

3. 规划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虽然我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尽量地精心规划,努力寻找一种既体现乡土特色,又禁得起历史验证的风格和模式,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基础设施怎样才能体现其最大化作用,基础设施怎样才能融入地方特色等问题都还需要实践的验证。同时,由于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相关机制都还未曾形成,尤其是长效机制,比如建设该如何立足长远,统筹发展,以及建设成型后又该如何科学管理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建设标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榕江美丽乡村建设,除示范村外,大多还停留在拆迁整治,风貌提升,道路改造层面。但诸如民主管理、产业带动、和谐文明等事宜,还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思考

在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面前,面对种种可见和潜在的问题,如何取长补短,因地制宜,走一条属于自己路,势在必行。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大力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老百姓即是建设的主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百姓主人翁意识,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下,我们仍未得到老百姓大力支持,跟他们的“不理解”是有很大关系的。工作中,应该通过村民大会、村干、宣传单、张贴告示、走村入户等方式,以服务的姿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2. 多元化投入。可学习先进,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分解安排,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二)是财政“以奖代补”。以政府资金解决村庄建设前期启动资金问题,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推进较好、达到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实行整体策划、分村包装,积极向国家和省、市申报建设项目。(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榕江美丽乡村建设。

3. 因地制宜、特色定位,在实践中推进科学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定位,除了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外,有必要聘请专业的或者是从本土走出去的乡土人才参与其中,合力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支点,提升高度。同时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走科学之路,形成长效机制,长足发展。

4. 狠抓产业强村,推动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发展、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经济发展。(一)是考虑“做强一产业”。即利用各方资源,在美丽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新格局。(二)是扎稳根基,狠抓“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榕江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民族工艺、蔬菜水果,名贵药材产业,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三)是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纵深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示范园、香猪产业、小香鸡养殖、葛根种植等优势,采用“寄养+代销”、“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带动建设中的榕江美丽乡村的发展。(四)是统筹布局,协调“农林渔副”综合发展。注重发掘和发挥林业、渔业和副业在建设榕江美丽乡村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2篇

“三格”和美教师

学校引导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起点和条件,结合学校的发展愿景,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学校提出了和美教师的三重境界:一重境界就是“和美”良师(入格),是指认真、严谨、扎实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入格教师。二重境界就是“和美”能师(升格),是具有教育智慧的研究型教师。能师要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有优秀的教学成效。三重境界就是“和美”名师(风格),是具有扎实的教学素养,有个人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有出色的教学成效,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校成立了“和美教师成长工作室”并组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开放教室、共同创造教学的合作性同事关系,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既能独立自主又协同合作的个体。同时,集中开展系列培训学习、交流以及竞技活动。这样,在学校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公开教学、互相提出建议或意见,共同提高,向着学习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学校以现有蓬江区或区级以上名师为支点,成树状结构延伸开去。例如学校现有三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均为区级或区级以上名师;每位主持人大约结对5名“校级名师”或“骨干教师”;每位“校级名师”或“骨干教师”又大约结对5名青年教师或业务能力较为薄弱的教师。这样,形成一个三级培养的梯队,与和美教师的三重境界(和美良师、和美能师、和美名师)有机结合,通过编写《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手册》、开设“和美大讲坛”、搭建“和美大展台”、年度评选学校“十大和美教师”等措施打造一支优秀的“和美团队”。

“三维”和美德育

学校通过构建“和”、“爱”、“美”三维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凸显我校和美德育特色。

和在人心中,构建德育全课程。和谐能产生美,萌发爱,寻求真,能使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泽,传递永不枯竭的正能量,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为此,学校提出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体现它的全面性和全员性。特别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资讯的时代。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谓是应有尽有。如何筛选资源,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如何利用好资源,这应该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能力。另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德育课程的中心,把德育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实践和谐统一起来,使其赋有生命活力,达到学科无痕教育的德育佳境。

爱在活动中,倡导实践德育模式。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创新形式开展养成教育、传统节日以及“校园六节”等,并着力打造“和美”活动文化,同时以“书法+书香”为龙头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写好字、人人读好书”的氛围,努力达到“翰墨飘香蕴和美”的境界。结合我校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蓬江文化特色,并组织学生开展“爱我蓬江”社会实践活动,编辑《蓬江文化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蓬江的情感。此外,积极探索家校、社区共同教育的德育新模式,开展“晒家风 创和美家庭”、“家长义工服务”活动,开展与贫困学生、外来工子女、乡村学校、社区孤寡老人手拉手活动,同时结合“红领巾废品回收献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爱、传递爱的情感,通过爱心活动凸显和美德育的内涵外延和拓展。目前,这几项活动已经成为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德育品牌活动,擦亮了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这个品牌。

美在艺术中,以美育促情感德育。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铸就学生真善美的品德,完成心灵塑造,这是教育完整的人的必然要求。我校的校风是“和于心 美于行”。心灵美德和行为美感,就是德育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当我们把“美”提到“德育”之前时,顺序的置换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德育途径――美育。近年来,我校通过“和美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加大了对学生的美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性”和美课堂

和美教育提倡在课堂上发现教育之美,让学生的精彩在课堂绽放,让孩子的生命在课堂绽放。因此,“和美课堂”以“自主性、开放性、有效性”为特质体现,以“自主开放 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以“三和”、“三美”为课堂评价追求,通过教师的研究“和美课堂”、展示“和美课堂”、反思“和美课堂”等探索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提倡自主性学,奠定“和美课堂”的根基。美国学者埃德加・代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而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达到或者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和美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创设和谐、和乐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通过以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等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追求主动发展。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3篇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扎实推进“四美”行动开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领导在部署“四美”行动暨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现场会,更是一次加压鼓劲的推进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要求,对“四美”行动进行再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打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去年×月×日“四美”行动启动以来,市妇联、文明办全力推进,先后走访调研了×个镇街的×个村听取意见建议,印发了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家人美”“家居美”“环境美”“家风美”的四美创建标准,选定了×个镇街的×个村进行试点推进。

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行动机制,各镇街成立了“四美”行动领导小组,党委分管负责人亲自抓,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市妇联每月调度推进情况,进行总结点评,下拨×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工作开展。广泛宣传发动,组织专家和讲师巡回到试点村进行授课、举办座谈会,在报社、电视台开设“四美”行动专栏,发出行动倡议,行动标准要求,报道美丽庭院典型。层层开展指导。

市妇联分组包靠×个试点村,开展“每月一串门”活动,定期入户指导,实地查看推进情况。试点镇街由妇联主席牵头,包靠×个试点村。试点村实行网格包靠制度,由村妇联执委担任网格小组长,联动每家每户。举办专题培训。举办了×市“四美”行动专题培训班,对×名试点村妇联主席进行培训,组织到×参观学习。

举办全市三级妇联干部培训班,对×名妇联干部进行“四美”行动的再宣传、再推动。组织市镇妇联干部和骨干村妇联主席,到×等地深入学习取经×次。举办对标交流会,邀请×市×街道×村、×村×名好媳妇好婆婆来×交流经验。这一系列措施,在全市营造了注重“四美”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对“×”行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前期工作中,各镇街区也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出点子、想方子:有的把“四美”行动纳入村庄卫生集中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内容,和村民福利直接挂钩;有的发动妇联干部分片区包靠重点户,规定完成时限,工作开展迅速;有的村“两委”和妇联干部带头进行家庭卫生整治,为村民树立了榜样;有的通过举办饺子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推进工作开展,各有特色。

刚才,大家参观了×、×的×个现场,听取了经验介绍,这×个村经济基础一般,但镇村两级班子对“四美”行动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希望认真学习借鉴,活学活用。×同志的表态目标明确、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希望×街道全体人员全面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效。下面,我就今后工作开展,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美家”行动的认识

从前期工作来看,各镇街都比较重视,工作推进各有特色,但也有个别镇街和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行动迟缓、落实不力。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四美”就是打扫家庭卫生,开个会安排安排,妇联和村委的同志发发明白纸、大喇叭吆喝吆喝,工作就算开展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应付心理严重。有的妇联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工作标准低,没有铺下身子干、狠下功夫,更谈不上深入群众摸情况、做动员,宣传发动不到位,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也有部分群众“窝囊财主”做惯了,不想下力气整治,“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都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书记在市委×届×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做了明确要求,这是全市当前的头等大事,各镇街区要认清形势,把“四美”行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定时限、定责任、定奖惩,突出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的六化、十二提升,对“三堆”、卫生死角、三不管地带和家居环境进行重点整治,对推而不动、措施不力、影响进度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确保整治任务和“美家”行动按期限、按标准完成。

二、持续发力,把四美行动推向深入

“四美”行动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工作干劲。

一要深入宣传发动。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和村民卫生习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一放松就会反复,甚至反弹,搞一次突击整治大家都没问题,但要长期保持就需要下大力气。坚决摒弃那种浮在表面、水过地皮湿的方式方法,要深入群众家中,串门走访、摸清情况,让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深入人心。

妇联干部要扑下身子、下村入户、动腿动嘴,调动起妇女的积极性,发挥她们在清洁庭院、美化环境方面的优势,积极投入村庄和家庭的环境卫生整治。要利用好网络、微信等媒体的优势深入宣传,把工作做到日常,教育引导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把环境卫生整治变成群众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

二要抓住关键环节。要抓住“家人美”“家风美”这个核心,突出抓好村民的习惯养成、素质提升和家风培养。要抓住“家居美”“环境美”这个突破口,借助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抓住春节前群众进行卫生清扫的有利契机,趁热打铁搞好家居、村庄环境整治。要善于啃硬骨头,通过集中整治、个别突破,让后进变先进,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受到思想的触动。

三要发挥先进典型力量。要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常态、长效的评选表彰机制,各镇村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评选表彰活动,评选结果不仅要在公开栏上展示,还要采取披红挂花领奖、敲锣打鼓送喜报、把荣誉牌挂到大门口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宣传表扬,让典型和先进“榜上有名、脸上有光”。近期,市妇联在电视台、报社集中对全市特别优秀的示范户进行了宣传报道,社会反响很好,要持续跟进,把更多好家庭展示出来。下一步,我们要对工作推进有力的镇村进行表彰,对排名落后、问题突出的,进行通报批评,见事见人,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三、精心组织,确保“四美”行动取得实效

“四美”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社会影响面广,抓好是典型,抓不好是负面。今天的参会的人员,回去后要把会议要求向主要负责人汇报好、传达好。各镇街区要把“四美”工作列入中心工作,抓住重点环节,明确细化分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4篇

一、建设成效

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省第一批省级特色示范区,示范主导产业——茶叶,茶园示范面积5.2万亩;核心区位于区北部山区(乡境内),示范面积1.7万亩。

1、主导产业发展强劲

2020年现代农业示范区茶叶产量1900吨,产值2.01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15.2%、17.8%;茶业综合产值10.03亿元。企业订单大幅增加,鲜叶收购价格稳定上升。最高鲜叶价格达到520元/公斤,创历史新高。

2、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2020年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示范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产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茶叶股份、、紫、农业科技和;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3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0多家;小型茶叶加工厂50多家。

3、品牌建设再上台阶

等商标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牌、“”牌、“”牌、“”牌、“”牌和“”牌毛峰相继荣获省著名商标,并先后被评为名牌产品,“”毛峰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2017年我区毛峰再次列入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4、清洁生产全面提升

2020年建设生态茶园5000亩,示范区累计建成生态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000亩;全区茶园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90盏,给贫困户发放生物农药2500瓶。同时加大加工企业的清洁化改造,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生产线。全区现有大型生产线12条,中小型多功能生产线65条。

5、特色保险助推发展

2020年,在乡2年试点的基础上,全区在茶区乡镇全面推行,为全市首个在境内全面推开的区县。2020年全区参保茶园达3.77万亩,国元保险公司及时兑现理赔款134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活力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区扶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项目验收办法》、《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评比奖励办法》等资金补助扶持政策,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奖补,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2、加强资金整合,有力促进经营主体发展

2020年区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投资示范区建设,同时引导经营主体自身及配套投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各级农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对示范区的倾斜。

3、创新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三产融合机制

一是将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等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联合体,发展二三产业,现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毛峰茶产业)联合体1家。二是推行“茶叶+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公司先后建成了茶文化博物馆与生态茶园融为一体的茶产业“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茶博园的“吃、住、游、购、娱”等一条龙特色旅游服务。、还与全国各地学校开展了研学游活动,2020年两公司接待研学团队60多个,人次达2.6万人次。示范区茶产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2020年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县”称号

4、提升农业科技,鼓励智慧农业创新发展

示范区茶业企业与安农大、省农科院茶叶所、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和产品研发,先后组织实施了《基于耐储的绿茶加工工艺研究》、《紫茶研发》、《抗小绿叶蝉的茶树新品种选育》等省市科技项目,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示范区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全区茶企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现全区茶产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7项,省级茶树新品种1个。

5、贯彻绿色发展,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区政府2020年3月了“在毛峰核心产区禁止销售和使用禁限农药的通告”,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核心示范区销售和使用禁限农药。示范区内全面推行农药集中配送。2020年共建立各类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2家,生态美超市42家,推广生物农药4241瓶(桶壶),茶园绿色防控面积达3.5万亩。

6、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业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商业企业投资农业,通过“筑巢引凤”、“回家工程”,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为示范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从实际出发,稳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茶农的财产性收入。支持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田园综合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打好整合和撬动两张牌,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大扶持园区“三品一标”的申请,加强农产品地域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的地域品牌价值,积极发展农村电商。

7、组织产品推介,扩大示范区茶叶品牌影响力

举办了“2020第十届毛峰茶文化节暨开采节开园仪式活动”;协助省农委拍摄了“毛峰”专题宣传片;组织、等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织、参加北京国际茶业展,加大我区茶叶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示范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存在畏难情绪,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上方法不多、措施不实;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还不够;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新品种、新技术在示范区推广力度不够。

四、意见及建议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恩施州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是对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恩施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考量。一是关于对 “美丽中国”的理解与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来看,理解、认识“美丽中国”都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出发点,同理对“美丽恩施”的理解与认识也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然而,“美丽中国”中“美丽”二字,是彰显美学价值的一个印证,生态环境除能给人类带来生态价值之外(如清洁的空气和水),更能带来“舒适感”(如青山碧水给人带来的舒适),这种“舒适感”即美学价值的体现。因而“美丽恩施”不仅要求环境清洁、安全、健康,更要突出环境舒适与鉴赏,比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有更高的要求,是在治理污染与保育生态基础上对环境美学价值的一种追求。二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上,学者从理念、制度、法制等多方面给出建设建议,各有侧重,但仍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我国地域辽阔,提倡“处处美丽”就会自我矛盾,处处不“美丽”。旅游业是“鉴赏美丽”的产业是展现“美丽中国”的载体,也是体现“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建设“美丽恩施”中,旅游业应该率先作为,发挥“龙头”作用,链条式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美丽经济;其次“美丽恩施”的建设还应区别对待,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品牌景区建设;同时落实到城市、乡村上,逐渐形成类型多样、点-线结合的空间网络,形成立体可感的“美丽恩施”。由此可知,对于“美丽恩施”的建设,旅游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对二者关系的能为从旅游视角建设“美丽恩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其对应关系框架如下(见图1)。

二、“美丽恩施”因何而美:美的形成因素

“因何而美”是“美丽恩施”建设的基础,也是对其形成因素的分析。在其漫长形成过程中,地貌、历史文化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旅游资源的关键原因。

(一)地理构造有形。恩施州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东缘,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境内有四大山脉,即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娄山山脉、大巴山山脉,最高海拔3032米,山峰高度呈倒“U”型分布,高于1200以上的与低于800米以下均不足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800―1200米之间。境内地势呈正“U”型,中部较低,西北、东北部高;阶梯状地貌显著,加之多有河流分布、地表常年冲刷,沟壑纵横,形成了奇形怪状石林、溶洞、冲、槽等。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晚秋勤、夏无“桑拿”之苦,冬天寒冷时间较短;雨水充足、云雾缭绕,在垂直海拔上分布清晰。恩施州内众多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都与之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地理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地貌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它的形成、发展和分布,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历史与文化并重。恩施州始于春秋,所辖区域固定形成于1936年,名称的改变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与传承,从巴子国地到楚地,从郡到县,后设土司。1949年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1983年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演替、螺旋前行,从未间断,留下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是恩施州作为民族地区的形象符号,也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境内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兼有其他少数民族,世代居住,成了巴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的出生地,后有融合了汉文化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分别在建筑艺术、民间文学、歌舞演艺等方面形成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仅歌舞与地方戏曲就多达20多种,其中黄四姐、龙船调等曲目都是享誉世界的民歌。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元素,源源不断地为旅游发展注入动力,展示着一个民族的魅力与灵魂。

三、“美丽恩施”到底多美:美的评价与比较

“到底多美”是“美丽恩施”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通过评价、比较更能清晰认识其恩施州美的特征点。其实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美丽恩施”中部分美的特征点已为众人所知晓,2015年,唐崖土司的申遗成功更是恩施州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件要事,必将成为旅游市场新的最大的增长点。

(一)生态之美与自然恩施。恩施州境内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天然的氧吧”,植物资源已知215科、约3000种。森林树种171科、1264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被誉为华中“天然植物园”、“种质基因库”、“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国家一级、二级、三级保护种类均有分布。以植物品种多样、种类齐全、森林覆盖高等较为全面地诠释了恩施州的“生态之美”,不仅如此,还为丰富的动物种群提供了栖身之地。已知的动物资源有146科、500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多在此繁衍生息。动植物与境内民族民众自然和谐,向世人展示着恩施州独具特色的一面,立体演绎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人文之美与魅力恩施。放在大的历史中,恩施拥有众多历史遗迹,距今120―25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遗址;建于元代且保存完好的咸丰唐崖土司皇城遗址;中国南方最早的摩崖石窟、川湘鄂边区佛教活动中心的来凤千年古刹仙佛寺;建于清代初年的土家李氏庄园―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目前保存完好的土家古寨―利川鱼木寨;历史遗迹种类较为齐全、时间跨度大,是恩施州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丰厚历史底蕴的直接见证。另有土家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形成的歌舞文化,如女儿会、摆手舞、哭嫁歌、板凳龙、四道茶、傩戏、撒尔嗬等精品文化,其中利川民歌《龙船调》,是世界最优秀的25首民歌之一。从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历史遗迹与民族歌舞都具有区域文化价值,部分已具有世界级价值,这是人文之美与魅力恩施的体现。

四、“美丽恩施”美有何用:美的效应与价值

“美有何用”是对“美丽恩施”的效应与价值的追问,既是从旅游利用的角度对旅游吸引力和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认可,也是对“美丽恩施”蕴涵旅游资源人文价值的考量。

(一)旅游的经济效应是旅游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总和。截止2014年底,恩施州拥有5A级景区1个,8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4个2A级景区,其中主要以山、洞为主体旅游资源开发的,占到75%。自2005年起,恩施州接待游客逐年攀升,2010年接待游客首次过千万,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2012年,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119.55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旅游综合收入过200亿元(见图2)。另外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地区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正的经济效应,其直接经济效应为8%左右,外部效应为7%左右。咸丰唐崖土司城的“申遗”成功定会推动恩施州旅游发展提级升档。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形成和带动的产业链较长,围绕“行、吃、住、游、购、娱”六要素,29个经济部门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相关的部门已超过110个。据测算,旅游消费对住宿业贡献率最高,超过了90%;相比对餐饮业和零售业的贡献率最低,但也超过了40%;其他的文化娱乐业超过了50%,对民航、铁路运输业超过80%。旅游业每投资1万元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旅游直接就业1人带动间接就业4.3人[2]。如恩施州土家女儿城以文化做支撑发展旅游,自开园之日起,场面异常火爆,成为到恩施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地,带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旅游业是对外交流与宣传的主要的窗口。旅游不仅仅是在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等的观光游览,更是不同人群之间、民族之间交流的窗口。在对外宣传上,也是一个地区在建设成果、地域景观、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展示,恩施州旅游的兴旺使民族文化面向世人,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加深对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认识。

五、“美丽恩施”如何更美:美的建设及策略

“如何更美”是“美丽恩施”建设的实践,在建设过程中,品牌景区的建设既能塑造“美丽恩施”独特形象,也让人们能够感知和体验到具体的美丽,并且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吻合。

(一)亮点营销,凝炼“美丽恩施”城市形象,提高形象的亲和力、美誉度、知名度

在“十”之前,中国许多省市已在旅游开发和营销中注意树立自己的“美丽”形象,譬如“大美青海”、“美好江苏”、“美好安徽”、“晋善晋美”、“美在广西”、“美在北国”、“醉美多彩贵州”,“雄浑西部,秀美塞上”等;恩施州提出“美丽恩施”是旅游区域形象战略提升的必然选择,作为民族自治州,要深度挖掘资源所富有的内涵,凝炼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具有标志性符号的“美丽恩施”城市形象,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手段提高这一形象的亲和力、美誉度、知名度,打造成恩施州旅游业的“金子招牌”。另各县市要围绕这一形象践行美丽建设,为“美丽恩施”品牌形象提供重要支撑。

(二)品牌建设,围绕旅游“六要素”做精做细,打造具有较高水准的旅游目的地。

2015年,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现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可否概括出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前者为旅游基本要素,后者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恩施仍以“行、吃、住、游、购、娱”为主打造“进得来、散得开、吃的嗨、住的安、玩的爽、购不尽”的旅游目的地,所谓“进得来”是指进入恩施交通,目前已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通高速;2010年,通火车;2013年机场扩建竣工通航;2014年,通高铁;制约“瓶颈”趋势变小。“散得开”是指从城市到景区的道路以及城区的道路,已在逐步改善,但要加快步伐。“吃的嗨”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和系列餐饮,虽有但与民族文化结合不精密,牌子要响亮。“住的安”是指住宿水平,仍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提升城市智能水准。“玩的爽”是指景区和娱乐设施的建设,加强品牌景区建设,南、北合理布局,彰显恩施州自然美与人文美。“购不尽”是指旅游小特产,要让游客选择余地大、品种名气大,目不暇接,已有“柏杨豆干”、“玉露茶叶”、药材、葛仙米、绣花鞋等小众品牌,仍缺少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品牌,在这领域要向江、浙一带发达地区学习,既注重品牌开发,又具有推销特产经验。

(三)注重环保,保护好青山绿水,营造好的旅游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者关系十分紧密。恩施州现代旅游已经过10多年的的发展,正在逐步变大、变强,游客规模与数量增长迅猛使生态环境接受严峻考验。穿越州城的母亲河―清江正在被污染,丹霞地貌被挖的遍体鳞伤,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后果是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下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被阻碍。因此,州委、州政府必须通过地方立法,严格制度,加大惩处,还生态环境一个正常的秩序,提供清洁、安全和健康的外部生态环境。

六、结语:“美丽恩施”是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环境基础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城乡广告 反哺 统筹发展

一、广告在农村市场受阻的原因

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实质上消费主力是5亿多城市人群,而7亿多农村市场却还没有得到开发。大家都知道把握了农村市场,就等于拿到了“金饭碗”。但为什么到现在它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呢?从农村市场的现状来看,广告的威力在农村受阻,企业主望着广阔的农村市场“有心无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大众传媒力量薄弱,难以形成足够的有效到达率。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没有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造成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2.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业模式单一。

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等问题,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不好。

农村整体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交通不便利,电网陈旧,通讯设施落后,限制了一大批商品进入农村,如电价高、电压不稳、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许多电器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同时,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原因,也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4.缺乏适销对路的商品,假冒伪劣充斥市场。

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而农村最需要的优良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方面新产品也相对不足。同时农民又很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加之农民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5.农民消费观念陈旧,缺乏品牌消费意识。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二、农村广告出现疲软,政策倾斜为其开辟蓝海

面对难以启动的市场,产品销售的开路先锋――广告也显得“寒酸”。总体来看,农村广告的质量低下,缺乏创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模仿的痕迹过重,雷同现象普遍。二是广告缺乏必要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行业中,虚假的坑农广告随处可见。三是广告的表现方式单一。大部分的农业广告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文字表现上,以告知型广告为主。广告的制作也不够严谨,比如农药电视广告,在镜头中就简单地出现一大片稻田或是一大片果树,贴上农药的外包装,再加上一行字就完了,很是粗糙。总体状况可以归结为:现状不容乐观,意识有待加强,前景发展广阔。

关注农村的国家政策,给农村广告市场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农业税彻底取消,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医疗投入方面“真金白银”的数字。回望2006年广告实践,CCTV黄金时段出现第一个农资产品广告:山东省临沭县化肥基地的5秒标版广告。同样,中国有着众多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以往大多由当地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推广,市场行为介入不足,这为本土广告公司参与营销提供了多种选择路径。

同时,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为农村的消费市场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其目标是力争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连锁经营的“农家店”,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此工程鼓励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商品,重点开发日化、食品、家用电器三大类农村销量较大的商品,丰富农村市场。这些领域是广告发展的另一片海洋。

由于政策的积极推动和农民的广告意识觉醒,农村广告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目前,不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农业生产资料或是农业生态旅游,生产经营者在抓质量的同时,都借助广告的力量来加强产品的特色,力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另外,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广告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城乡广告统筹发展的建议

开发农村广告市场,其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市反哺农村。但是农村广告环境有其特殊的背景,呼唤中坚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是农村广告市场开拓的前提。

1.城市企业应积极加盟农村。

农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城乡的统筹发展要求城市反哺农村。对于城市的企业而言,加盟农村是一种积极的反哺方式,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是合作双赢办厂式。在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中有一个情节:王小蒙豆制品厂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到上海清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取经并最后决定加盟,此举也得到该公司支持,特委派相关人员协助筹办北方工厂。这一剧情具有现实意义。在现有经济体制下,一些有知识的农民也想办厂致富,但由于缺乏经验、资金等问题,往往很快就倒闭。城市企业在衡量市场前景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加盟或合作办厂的形式。这样既可开发农村市场,又可带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

二是企业利用农村资源式。农村很多地方有土特产资源,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城市企业可利用当地的土产品进行深加工,如汇源集团的建立。这样既可解决农民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又可扩大企业的生产。

三是传统的方式。现有企业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积极在农村进行推广,这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在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吃、穿、住、行等问题上得到改善。关注农村,生产适销产品到农村销售也是企业反哺的重要形式。

2.专业广告公司应关注农村品牌建设需求。

中国广告公司大多云集于大中型城市,地理距离决定了他们和“三农”的非亲密接触。在城市,就算一个中小型企业的提案,也会赢来十余家广告公司的比稿。而在中国农村,许多中小企业、农户为寻找广告专业人员而头疼,连政府职能部门也为拍摄电视宣传片而四处打探。农村市场在呼吁中国专业广告公司的加入。工商总局2006年初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已注册农产品商标约19万件。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出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大潮,他们需要专业的广告公司的倾力关注。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搏斗之后,中国广告公司与工业企业一样,已经练就了一身武艺。他们最缺乏的,并不是创意,也不是资本、方略、理念,而是对中国农村民生的关注,所谓的整合优势资源获得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动力,农村的市场也是一片有待开发的空间。

3.媒介面向农村――政府、媒体、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牵头,积极引导媒介深入农村。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倾斜。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在有线电话、光缆铺设等方面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入户费用,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其次要通过政策引导,对“农”字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采取直接补贴的办法,鼓励他们走进农村。

从媒体来说,要以身作则。面对“三农”的电视广播节目应真正“姓农”――贴近农民实际,了解农村生活,服务农业生产,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真正为“三农”服务。媒体下乡入村,既可满足农民的需求,又可提升媒体的影响和经营。

同时全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各类企业应站在公益事业的角度,为农民订报纸、建报栏。一些生产农资产品的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效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和乡村科技人员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向农民传授文明思想和科技知识,全方位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水平,农民的消费观念也会在这些信息的获取中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给中国广告业到来的基于和挑战[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3).

[2]樊剑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广告业的蓝海[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6).

[3]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7篇

一是加强旅游安全监管。深入开展旅行社专项整治活动,重点针对旅游用车、旅游合同等内容,查处9家承包挂靠等不规范的旅行社。巩固旅馆业联席会议常态化机制,联合区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清剿火患402处。组织14家旅游饭店开展了消防安全技能比赛,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行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行业教育培训。举办“2012旅游大课堂”进活动,进一步强化行业优质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重点开展饭店英语培训等行业技能赛,124人次获得饭店英语B、C级证书。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组织183名导游员参加网上培训;31家旅行社参加安全防范培训,不断规范旅行社行业秩序。三是开展行业标准化建设。重点完成蓝宫大饭店、寰鑫富贵天地大酒店等6家星级旅游饭店复核工作,劳动模范度假村成功升级为三星级旅游饭店。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协通大酒店成功创建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指导推进本区A级旅行社的创建工作,依法审批设立11家新设旅行社。华亭人家、太太乐分别被评为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示范单位。

以拓展发展平台为思路,旅游基础项目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是推进两大市级项目。跟进北郊湿地前期动迁和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同新安亭公司的沟通协调,对项目开展及时地跟踪和服务。积极做好马陆葡萄艺术村乡村旅游度假区前期准备工作,与新城(马陆镇)研究确定由现代建筑设计院开展项目规划,加强与区发改、规土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定了度假区旅游概念规划。二是指导高星级酒店规划建设。商务会议和旅游休闲设施加快推进,颖奕皇冠假日酒店和中青旅纽宾凯酒店于年内正式开业,喜来登和美爵酒店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开展新城等重点区域酒店招商服务工作,与施泰根博阁、万豪等酒店管理公司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对保利凯悦、艾美和凯悦HyattPlace等酒店项目的跟踪服务。三是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级。完成对古猗园、州桥、马陆葡萄艺术村和南翔景区等6家A级旅游景区的调研工作,重点针对景区管理和运营等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国际汽车城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鼓励支持宝马、菲亚特等公司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以促进商旅联动为导向,旅游节庆活动得到进一步创新

一是成功举办2012汽车文化节。成功举办五大版块13项活动,15万名观众目睹了汽车文化节开幕盛况。区旅游局开展了旅游综合项目招商活动,邀请喜达屋和雷迪森等品牌酒店管理方负责人来考察酒店业发展环境;组织3000多名市民游客参加“看F1•游”活动;开展“动感穿越千年”汽车文化主题摄影比赛,200多名摄影爱好者递交了2000多幅作品,网上点击达2万多人次,获奖作品网上二次传播达上百万人次。二是全面开展旅游节系列活动。今年旅游节以“游购”为主题,共举办了安亭•国际汽车城购物旅游节、孔子文化节、南翔小笼文化展、曹安购物旅游节和华亭乡村欢乐之旅等五大类54项活动。本届旅游节由原来3个月压缩到30天,整体安排与旅游节相互吻合,活动项目紧凑有序。开幕式当天,旅游节花车巡游在安亭举行,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体验欢乐与美好。本届活动累计接待市民和游客191万人次。三是积极引导特色假日旅游活动。2012马陆葡萄节于7月隆重开幕,让市民游客品位葡萄美味,体验新城宜居宜业;第26届全国荷花展在古猗园开幕,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60余名代表前来参展。州桥、安亭和南翔等景区开展了迎春系列活动,形成了迎新春、闹元宵的喜庆氛围。华亭人家•毛桥村和紫藤公园纷纷举办了以赏花踏青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受到了市区游客的青睐;首次举办的工业区第一届沥江田园文化旅游节,吸引了3万余名游客体验沥江果园农家乐和灯塔草莓采摘游。菊园新区北水湾举办的第三届龙舟赛,给端午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旅游宣传成效得到进一步放大

一是丰富旅游宣传内容。设计制作了新版旅游地图,推出了“车游”自驾游线路,受到了市民游客的欢迎和喜爱。制作Timeout“车游”别册,通过汽车文化游主线全面介绍旅游信息,投放高端旅游市场。策划印制了20余万份“夏一站,”和“游购”宣传折页,通过市区各大旅游咨询点、地铁站点等人流集中的场所进行发放。二是巩固传统旅游宣传平台。积极参与青岛国内旅交会、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主题展会活动,宣传旅游和城市形象。2012自驾游博览会成功举办,3天吸引15000多名游客观展,为打造长三角品牌自驾游产品交易会夯实基础。继续以四季旅游信息为平台,推广四季旅游产品和特色活动;与《环球时报》和《中国旅游报》合作,进行全英文及专题类报道。巩固报刊、广播等传统宣传平台,投放节庆活动和旅游产品信息。三是拓展新型旅游宣传渠道。与《旅游时报》、驴妈妈旅游网合作制作摄影、旅游节专题,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与ICS频道等合作拍摄“夏一站,”和“游购”形象片,在人民广场换乘通道显示屏、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和徐汇六百播放。着力做好微博宣传,通过旅游月月送等活动,跟帖和转载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微博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是开展旅游形象策划调研工作。为整合我区旅游资源,策划设计定位准确、形象生动、独特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通过市场招标、优中选精,确定了由诺狮策划公司开展旅游形象课题研究工作,并形成“风雅”的主题形象和口号方案初稿。

以服务民生理念为主旨,旅游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深入

一是建成旅游集散中心。依托新建的客运中心区位、功能等综合优势,新辟专用售票窗口、游客通道、车辆集散区,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分中心,借助长途车站、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的大交通平台,满足市民赴长三角中短途旅游出行的需求。围绕新发线路,积极做好在范围内的宣传推广工作,提升旅游集散中心的知晓率。二是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安亭、南翔和新城等6个街镇完成了市政府实事工程——旅游e点通触摸屏的安装工作,进一步方便了市民游客的出游咨询需求。加强旅游咨询中心门市接待人员配置,提升了旅游门市服务接待质量,全年,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接待国内外市民游客近10.5万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4万份。三是开展旅游便民服务。广泛开展中国旅游日、国庆等节假日的旅游咨询活动,参与区内“雷锋就在我身边”、消费维权日等活动,旅游咨询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色;赴松江、徐汇等区开展咨询服务,宣传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充分创新新产品,自主开发旅游纪念品,扩大了旅游市场影响力,荣获市局“2012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最佳组织奖和“2012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大赛”纪念奖。全年共进社区20余次,发放旅游资料4万余份,旅游纪念品500余份,接待社区居民各类咨询5000人。

以推进政风建设为抓手,旅游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今年旅游局领导班子进行了内部分工调整,继续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科室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顺利完成了旅游局迁址工作,形成了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氛围。保密、档案、和财务等行政管理工作高效规范,井然有序。二是提升自身修养。认真学习十精神,号召党员同志学习王荷波、杨匏安和李林森等同志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机关“学习论坛”和主题培训活动,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团队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岗位创优当先锋,旅游发展促和谐,人人争当宣传员”为主题,完善和推进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激发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推进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保持领导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作风。建立廉政教育培训制度,召开了2012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基层调研,联系群众,保障业务工作有效开展。推进政务公开,落实《区旅游信息宣传公开制度》,加强旅游信息报道,切实抓好旅游管理部门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

2013年,我区旅游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继续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重点,按照区委五届三次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巩固旅游产业发展成果,“创新”旅游服务管理、旅游宣传推广和旅游节庆赛事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监管、推进旅游基础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融合互进、拓展旅游综合发展平台,为把打造成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发挥积极作用。2013年全区旅游行业目标完成游客接待量1521.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2%。结合我区旅游“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形势,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将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围绕“转型发展”,着力加大旅游项目推进力度

一是推进旅游重大项目。按照嘉北郊野公园(北郊湿地)年内项目建设计划和规划深化实施的要求,配合嘉北郊野公园联合工作组加强服务对接,共同推动基地现状调研、踏勘和任务书编制等工作,把握项目进度,为项目开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汇同新城(马陆镇)和区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推进小组和工作机制;按照概念性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进一步推进马陆葡萄艺术村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按照两大市级旅游项目自身特点和配置需求,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对接,积极联系旅游投资企业,开展招商服务与项目储备工作。以州桥景区为重点,理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运营工作的体制机制,适时研究成立区级旅游项目开发主体公司,统筹景区资源有序开发、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二是加强酒店项目配套服务。委托中青旅开展全区商务会展和酒店业发展布局的课题调研,制定出符合发展趋势的项目规划、提出酒店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建议,为建设商务会展和休闲体验旅游目提供支持。做好颖奕皇冠假日、中青旅纽宾凯两家品牌酒店运营管理、宣传营销、标准化创建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继续加强喜来登、美爵、保利凯悦和凯悦Hyattplace等在建酒店项目的跟踪服务,保持与艾美、茂盛宾等项目的联系对接。开展对明发集团等酒店投资方引进国际酒店管理品牌的准入评估工作,开展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建设等环节的服务指导。继续梳理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和经济型连锁酒店的招商名录,优化招商企业数据库。三是培育新型旅游市场。搭建市场对接平台,举办会奖旅游企业沙龙,引进有品牌、有品质的商务会议活动,为我区酒店及会展企业拓展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协调推进重点旅游会展项目,支持东浩会展举办好第三届(国际)自驾游博览会,通过整合区内外相关资源,加强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使逐步成为长三角旅游推广的对接平台。加强同中青旅、景域集团等旅游会展及项目策划企业的沟通交流,适时引进相关主题类展会、互动类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形成创新化、多样化的旅游市场发展新局面。

围绕“安全质量”,着力提升行业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巩固旅馆业管理机制,推进星级饭店新标准的贯彻落实。做好颖奕皇冠、中青旅纽宾凯等新开业酒店的服务保障,继续推进酒店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旅行社年度复核,探索实践旅行社分级管理,形成旅行社培训和监管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旅行社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级,重点指导安亭•国际汽车城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积极支持南翔景区和古猗园加强空间联系和活动互动;适时推进工农业和文信企业发展产业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好假日旅游工作。围绕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策划假日旅游系列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假日旅游产品。依托节庆组委会,依托节庆组委会、旅馆业联席会议和街镇旅游管理部门等工作机制,加强假日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假日旅游安全、平稳、有序。继续做好节假日旅游活动跟踪、指导和服务,落实好统计、信息等工作。三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加大旅游集散中心分中心的宣传推广力度,逐步推出品种多样、方便市民游客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推动第二批6个街镇完成旅游e点通触摸屏的安装。进一步规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门市接待流程,做好商务、政务接待服务工作。制作旅游消费手册、开发旅游纪念品,为游客和本地居民宣传旅游、普及旅游常识,进一步打造旅游服务进社区公益品牌。

围绕“商旅联动”,着力打造旅游节庆品牌特色

一是筹办好全年旅游节庆活动。明确2013年旅游节庆工作思路和框架方案;征集各街镇节庆活动方案,召开节庆分管领导工作会议,形成2013年区旅游节庆工作总体方案,指导全年旅游节庆活动筹办工作。举办2013汽车文化节。进一步巩固汽车文化节办节机制,重点策划好汽车文化节开幕式和系列活动安排,进一步明确活动主题,细化活动版块、丰富游客参与项目和活动内容。继续加强与F1中国大奖赛运营方久事赛事公司的合作,围绕赛场资源、宣传阵地、赛事推广、票务服务和招商配套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交流平台,深化合作成果;借F1中国大奖赛这一国际平台,更好地扩大影响力,实现融合互动和互利共赢。重点开展2013旅游节系列活动。举办好南翔小笼文化展、孔子文化节、安亭购物旅游节、曹安购物旅游节和华亭人家乡村欢乐之旅,为旅游节营造喜庆氛围。协调指导特色节庆活动。开展古城、古镇迎春系列活动以及清明、端午、中秋节假日活动,做好马陆葡萄节、古猗园竹荷文化艺术节和外冈蜡梅节等活动的协调与筹办工作。二是优化旅游节庆综合服务平台。以现有旅游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和举办有潜力、有魅力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不断搭建好旅游节庆的综合服务平台。巩固节庆品牌、培育节庆亮点,继续通过市场对接、企业参与等方式,引导节庆活动向节庆产品转化,吸引游客和市民广泛参与。依托旅游节庆载体功能,发挥挖掘优势资源、促进商旅联动,传承文化经典、塑造城市形象等综合效应,形成一镇一品的节庆品牌新格局。

围绕“主题形象”,着力拓展旅游宣传推广平台

一是深化主题宣传。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区旅游资源特色,深化“风雅”旅游形象品牌方案策划工作,对四季旅游活动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品牌包装,形成定位准确,主题鲜明的四季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风雅”主题形象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巩固旅游宣传平台。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旅游地图和旅游消费导刊,增加节庆活动和旅游线路等板块,丰富和完善导览信息;继续与《环球时报》、《中国旅游报》、驴妈妈旅游网等媒体合作;借助四季旅游信息平台,推广四季旅游产品和特色活动的组合产品;进一步加强与轨道交通公司合作,利用好轨交11号站点布置旅游形象宣传广告;着力拓展旅游宣传资料发放渠道,继续在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和市区相关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增加旅游对外宣传品投放量和投放点;加强新浪、腾讯等旅游官方微博宣传,开展微博互动活动。三是开展旅游宣传评估。在现有媒体和阵地的基础上,结合我区旅游宣传推广的重点和亮点,综合其优势与劣势,对目前旅游宣传推广进行梳理和评估。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将宣传资源进行划分,重点培育有潜力、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媒体和阵地,更好地发挥旅游宣传效应。

和美乡村建设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为需求;旅游分析;海淀区大西山;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59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72-04

大都市近郊游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如何从大都市复杂的旅游结构中筛选适合一日游要求,符合旅游者行为的产品成为关键。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和需求可以应用于帮助旅行社企业监控市场需求和旅游者行为的变化,评估旅游产品的优劣,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策略,更有效地设计和推销旅游产品[1,2,3]。本文以北京市民近郊游的行为与需求作依据,通过探讨大西山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为大城市近郊旅游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北京海淀区大西山旅游区与皇家园林旅游区、稻香湖旅游区并称海淀三大旅游区,地处北京市“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游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海淀北部新区,北起凤凰岭自然风景公园,南至寨口沟,并由此东延至百望山,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区域内共有已开发旅游景点6处,重点文保单位11处,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村1处,成规模的采摘园20余家以及数量众多的各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是北京重要的城市生态涵养区之一,是环城游憩带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十一五”时期北京重点建设的35个旅游景区[4]。

(二)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西山旅游区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市场调研,主要调研的方法有市场监测、随机抽样、入户调查等调查方法。

(1)对京郊游与大西山旅游市场进行的专题调查数据。整理了近三年来的市场研究成果数据,基本上以3个月为一周期,跟踪北京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2)访谈式调查,调查机构在凤凰岭、大觉寺、鹫峰、车耳营、徐各庄、七王坟、管家岭等7个点采取提问的方式随机访问了400名游客及社区居民,了解他们对大西山旅游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评价与建议。

(3)入户调查数据,通过访问海淀、朝阳等北京城区居民300户,获取相关数据。在曙光花园、远大园、大西山美墅馆、汉荣家园、清河小区、壹线国际、嘉和丽园7个小区入户调查300户家庭,数据来源于问卷统计。

二、分析结果与结论

(一)分析结果

近3年平均结果来看,大西山凤凰岭、大觉寺与鹫峰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43.8万人次,民俗旅游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占京郊旅游市场比重的2.3%。游客最满意的指标集中于先天性因素,最不满意的指标集中于旅游开发因素,需增强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西山乡村旅游与怀柔、密云、昌平等周边地区相比,规模小,缺少品牌与龙头产品,处于竞争劣势。

1.游客最满意的指标集中于先天性因素

在大西山旅游调查问卷中,游客最满意的指标集中于先天性因素,它们分别是:优良的生态环境(提及率为30.8%)、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景区风光(提及率为22.1%)、古香道及宗教文化(提及率为17.6%)、清史文化(提及率为13.2%)、曹雪芹及红学(提及率为9.7%)、其他(提及率为6.6%,如景区与乡村结合紧密、旅游花费低等)(图1)。

2.游客最不满意的指标集中于旅游开发因素

在多次抽样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中,游客最不满意的指标是旅游接待(提及率为27.5%)、管理混乱(提及率为19.7%)、视觉环境缺乏美感(提及率为17.3%)、信息不畅(提及率为13.0%)、交通(提及率为11.0%)、景点品位与特色(提及率为9.0%)、其他(提及率为2.5%,如采摘单一、缺乏旅游商品等)。旅游接待差主要反映在硬件设施内部布局不合理、外观缺乏特色、接待服务质量缺陷、服务技能不娴熟等方面(图2)。

3.游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

一般来说,游客停留时间长短与旅游收入成正比。海淀大西山地区一日游比例高达90%,远高于怀柔、密云的40%(表1)。比全市平均值高出5个百分点,是北京一日游比例最高的地区,是典型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这种区位特点对应了消费少、停留短等一般旅游者行为特征,使得海淀大西山地区旅游收入难以提高。海淀区大西山地区景区从停留时间的角度讲,具有郊区景观、市区公园的特征。

4.游客平均旅游花费相对较低

由于海淀区大西山地区一日游比例奇高和旅游产品线问题,游客在大西山地区的平均花费以200元以下为主,低于全市平均值,比怀柔和密云景区的游客花费相差大。

5.公共交通使用率相对较高

游客去大西山景区乘坐公交车的比例最高,而自驾车的比例远低去怀柔、密云的游客。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大西山景区郊区景观、市区公园的特征。

6.以“2030”与“6070”人群为主体

调查结果显示,去怀柔、昌平和密云的游客40岁以下游客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值,而海淀大西山地区的游客55岁以上的明显高于平均值。考虑到大西山地区一日游比例达到90%,大西山地区成为部分老年人及退休人员日常健身、休闲的公园。

7.以全职的上班族为主体

全职的上班族占总体市场的比重为36.3%。在工作状况是全职的工作人群中,昌平、怀柔地区均高于平均值,在海淀地区游客中,退休及没有工作者的比例是平均值的二倍。

9.处于京郊游目的地选择排名的末位

以客流量计算,怀柔、昌平、密云等拥有山区旅游资源区县是京郊游目的地的首选,而同样拥有山区资源的海淀区位于第十一位,在整个京郊游市场中处末位。

10.还未形成品牌影响力

北京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外地来京游客而言,传统景点如故宫、长城是首选旅游景点,而北京游客首选是密云、怀柔景区。同时新景区如世界公园、欢乐谷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海淀大西山地区品牌知名度非常弱小,调查中,提及率非常低,形象趋于碎片化。

(二)结论

(1)大西山旅游市场定位应以京郊一日游为主;

(2)现状定位为中低端大众市场;

(3)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游客对大西山旅游的基本认知,是核心竞争力;

(4)游客呼吁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增开公交线路;

(5)家庭、学生结伴、中小企业团体等有可能成为主要旅游形式;

(6)餐饮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将成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

(7)休闲放松和登山健身已经逐步成为最旺盛的旅游需求;

(8)北京已经形成一个中高档的休闲市场;

(9)大西山在京郊游中排位靠后,缺乏知名度;

(10)香山、颐和园等的客流过饱和可能分流;

(11)游客对大西山最满意的集中于先天性因素,尤其是本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游客对大西山最不满意的集中于开发性因素,主要是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人为地对景观进行破坏;原始粗放的经营模式,造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都较低。

三、基于消费行为和需求的大西山旅游产品开发

在确定旅游市场时,要从大众性旅游需求出发,满足旅游者需要。在市场定位前,需要利用营销学理论对市场进行细分。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将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群划分成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市场细分从消费者需求差异性出发,寻找具有共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组成一个细分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别比较明显,而在每个细分市场内部,需求基本倾向一致。通过市场细分,企业或组织能够向目标市场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及其相关的营销组合,从而使顾客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有利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而旅游市场细分对于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实现战略目标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5,6]。旅游市场细分可以通过地理因素(包括客源国、自然环境、空间距离等)、人口统计(年龄、性别、收入等)、心理因素(出游动机、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行为因素(旅游时机、旅游方式、行为特征)等方式。对于大西山旅游区利用者行为导向型的旅游资源而言,通过行为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研究更有目的性[7,8]。

通过对大西山旅游区游客需求和行为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本区是以北京居民周末登山健身、观光采摘、文化探访等为主体,以节庆活动、科考、养生保健、短期度假等为补充,通过差异化和联动发展,分享景区客流,通过特色消费项目和业态创新,培育中高端市场,形成立体的多层次市场结构。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三个核心产品。

(一)乡村旅游

立足大西山的农业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促进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的规范提升,培育市民农园、教育农园、都市农庄等专项产品;积极推出采摘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乡村主题餐饮、购物、菜地果园认养、田园劳作等深度体验活动,打造高品位、高参与性的乡村旅游产品。

(二)文化休闲

依托大西山丰富的皇家文化、文人文化,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开展文学访古、遗迹探访、禅茶品评等活动;开发森林酒吧、树屋酒店等个性休闲项目;充分利用中关村高科技和教育资源,积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区发展,举办游戏软件、国学教育等主题活动,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产品。北京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层的细化和旅游需求多样化明显加强,在同质化的旅游地基础上开发出具有满足高层次、宽覆盖面的文化旅游产品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依托大西山区位优势,建设类似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大型电影拍摄基地等具有明显都市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树立大西山人文旅游的品牌[9]。

(三)生态旅游

利用大西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古树名木、森林景观、地质景观、野生动物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大科研和科普投入,加强生态涵养;提升植物温室、花卉大棚等设施的旅游接待水平,开发具有参与性和科普性的旅游活动,适当发展大地艺术,打造具有独特性卖点的生态旅游产品。

四、结语

(1)大西山旅游区是城市近郊游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以自驾车为主的一日游,游客行为和需求主要集中在特色的休闲活动、餐饮等方面,花费构成比较单一,对生态环境优、基础设施全、休闲活动好的旅游目的地认知度高。需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旅游设施的改造和完善,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是大西山旅游区发展的有效方式。

(2)大西山旅游发展以满足北京市民休闲登山、观光采摘、文化探访等为主体,总体定位是最便捷的生态休闲胜地。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三个核心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节庆、会议培训、科教旅游、宗教旅游四个辅助旅游产品。对旅游景观系统进行提升和完善,促进大西山旅游的发展。

(3)大西山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自然基质上营造与自然环境协调、对生态环境有利的新景观,提升本区生态资源的品质,是保持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4)大城市近郊区旅游发展的主体市场一般是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应注重对城市居民需求与行为特征的研究,依托核心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产品,树立旅游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5)优良的旅游景观系统是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大西山旅游区丰富的生态和人文景观,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和有效保护利用,构建优美、自然、和谐、文化氛围浓郁的景观系统,可以有效推动大西山旅游区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MZ029)资助。

参考文献:

[1] 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03):10-11.

[2] 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张林英.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27-30.

[3] 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63-69.

[5] 王莹.旅游区服务产品特性分析及管理策略[J].旅游学刊,2002,(04):35-39.

[6] 张伟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 Tianyu Ying, Yongguang Zhou. 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96-107.

[8] Barnwell B, La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M].UK: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 1994.

[9] 赵毓秀,于汉生.海淀景物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李磊(197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方面的管理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