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耕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57-02

人们生存要以食物为基础,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又必须从耕地中获取。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粮食”。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农业兼营化和副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鹤岗市耕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耕地利用现状

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43279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48%,其中水田面积约41 90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8%;旱地面积约387 768.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6%;菜地面积3 21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2%。

(二)耕地利用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鹤岗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也相应不断提高。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鹤岗市耕地复种指数高达236%,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51万千瓦,机耕面积扩大为19 464.2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9.53%,耕地保灌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农用物资使用量均有所增加。同时,复种指数的提高、耕作技术的改进和良种的推广应用也大大地促进了耕地利用率的提高。

近年来,鹤岗市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优势,提出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增收富民”的基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特色药果、特色花卉盆景、特色家禽家畜等优势农业产业。通过耕地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二、鹤岗市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农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水利等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使该市耕地资源逐年递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42248.7公顷;2007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32 790.6公顷,11年间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9 458.1公顷,减少的耕地多为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今后,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鹤岗市耕地被“蚕食”的趋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农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乡镇企业的兴起,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耕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耕地生态环境污染,农田普遍受到钙、汞、铬等的污染,土地质量和生产力逐年下降。再者,由于技术落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大,对土地的污染破坏也较严重;另外,广大农村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经营,造成农业基础薄弱。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本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耕地资源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只要珍惜耕地资源,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才能保证高效节约,经济合理和永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资源生产率。在利用国土资源上,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现状、耕地资源的特点、耕地资源数量、耕地资源供需关系及影响耕地资源的有关条件,提高人们持续利用耕地资源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总体布局与开发治理相结合

耕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是耕地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宏观调控起指导作用。只有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长远规划指导下进行安排和部署,才能保证耕地资源利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才能使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统一规划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

(二)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利用的同时加以保护,才能使耕地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高,反之,则逐渐衰竭,甚至使耕地资源上的一些资源消失或灭绝。在对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统筹兼顾相结合

由于耕地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用途,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人们对耕地资源的生物资源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耕地资源利用上,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满足各个方面对土地的需要,并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耕地资源节约利用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耕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节约用地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控制耕地资源减少的重要手段。

四、耕地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资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保护耕地,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了耕地,就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就为各项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法加强耕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日常动态管护和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鹤岗市制定了对乡(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考核办法,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减少。

(二)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占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与前几年相比,鹤岗市非农建设用地所占耕地面积略有下降,但是耕地面积仍在减少,而且非农建设用地多为城镇近郊的较好质量的耕地。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管理,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如果必须占用耕地时,应通过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复垦措施加以补偿,做到“占一补一”,严禁“以质抵量”或“以量抵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

(三)做好耕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

土地开发和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003年鹤岗市通过土地开发所占新增耕地的比重达到62%。今后要把重点放到对区域内耕地总面积2/3的中低产田进行整理。通过中心村建设、退宅还耕、渠道整理特别是对田间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内部挖掘,既能增加耕地数量,又能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资源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紧缺的矛盾。

(四)保证耕地质量不再下降,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

全市耕地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56.1%,严重制约着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今后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保护优产高质耕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山区重点抓好梯田休整、山坡地改造、小流域治理、培肥地力等;平原区重点抓好合理深耕、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低洼盐碱地区要平整土地、蓄水压碱、修台田条田。合理深耕,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物质、科技投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一、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3.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二、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1.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都需要通过县级城镇的管理工作来落实和实施。我们应该认真调研,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县级城镇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0(04).

[2]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3]汪卫民,赵大晖.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01).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耕地;质量;现状;问题;建议;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53-02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现对白城市耕地质量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 白城市耕地现状

1.1 数量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趋势。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 养分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1.3 理化性状

一是耕土层退化。由于垄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二是犁底层增厚。近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土地分散到农户个人,导致大量的大中型农用机械数量减少,耕翻整地深度不够[1-2]。三是耕作层板结。由于多年连续大面积种植玉米,使得原来的土地轮作制度难以实施,土地耕作层板结,难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

2 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2.1 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导致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2.2 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改造费15 000元/hm2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 000 hm2左右,以这样的改造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hm2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现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全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20世纪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2.3 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虽然采取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等措施,但都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如何提高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的改良目标。特别是如何进行农田污染防治、秸秆还田等改良土壤的措施,国家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2.4 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我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缺乏保障措施,很难做到有效地使用资金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t(折纯量为17万t),施用强度接近730 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 kg/hm2,利用率仅为30%,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高、回收量低造成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了先污染,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3 建议

3.1 加强针对性培训

结合当前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提高。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如何更好地进行耕地质量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对耕地质量相关的污染防治、土壤退化与防治、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等方面进行联合研究。同时,对农民加强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促进科研成果实施。另外,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让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不缺乏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把这项任务做好。

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3]。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4]。

3.4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规划体系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尽快扭转农田生态变劣、耕地质量下降的局面,确保耕地的永续利用和生产力的稳步提高,达到农田生态环境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实行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部门,规划资金投入,为科学保护耕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地方性规章立法,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促进耕地保护规划体系。做到保护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科学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17):3557-3564.

[2] 李涛,孔祥斌,梁颖,等.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3):101-107.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4篇

一、摸清耕地利用现状

县现有耕地44.73万亩,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在这次耕地地力调查中将其划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地为高产类型田,种植玉米,常年平均产量约为600-700公斤/亩,其面积为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7%;二级地和三级地为中产类型田,种植玉米,常年平均产量约为500-600公斤/亩,其面积为27.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43%;四级地和五级地为低产类型田,种植玉米,常年平均产量约为400-500公斤/亩,其面积为14.5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60%。

二、挖掘存在的问题

县垦植已有百年历史,原始植被早已被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开垦的耕地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很快,粮食单产由百斤增加到千斤以上,伴随粮食产量的提高,从土壤中摄取的养分数量不断加大,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含量数据和这次地力评价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土壤肥力变化趋势是走下坡线。

1、土壤肥力明显下降

通过这次地力调查中的土壤样本化验结果可以看出,各种肥力指标基本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耕层有机质含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们长期耕种,有机质不断分解,不合理开垦,只施化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以及坡度过大的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原因所造成的。

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灌溉方式仍比较落后

旱田生产中仍然是靠天降水,易受春旱威胁。水田和菜田虽能进行排灌,但方式落后。水田基本上仍然采用土渠的输水方式,管道输水基本没有,防渗渠道也极少。所以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严重。水田发展节水灌溉,旱田实行水浇,是县今后农业生产发展中需要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

3、土壤侵蚀比较严重

县地貌属长地,立地类型以台地、沟谷为主,平均海拔700-800米左右,平均相对高差150-200米,全县耕地70%左右为坡耕地,这类土壤侵蚀较重,黑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地下水位较高,易产生水土流失。侵蚀原因一是风侵,二是水侵,因此防止土壤侵蚀是我县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内容。

4、肥料施用仍存在施肥量过大、养分比例不合理和重化肥轻农家肥等诸多问题。

一是肥料施用量过大。特别是氮肥的大量施用,不但造成肥料的浪费,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且容易造成农产品品质降低。

二是化肥施用比例不合理。目前全县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0.32:0.27,应向科学施肥比例1:0.37:0.3进行调整。

三是重化肥,轻农家肥。各级政府在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和扶持政策上抓得不够,秸秆的弃置乱堆和焚烧现象还相当普遍,造成有机物料的大量流失。

三、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提升了耕地质量,建立了农田可持续利用模式。

1、调整种植结构

县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连年种植高产、喜肥的品种,使得耕地养分入不敷出,地力每况愈下,得不到休闲恢复。合理轮作可以有效防止土壤退化。由于近年粮食价格的上涨及中央鼓励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我县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为了更好地缓解耕地压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在推广玉米2:2空、玉米留茬少免耕、玉米秸杆还田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通过电视、报刊、现场会、讲师团等形式,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宣传到村、培训到户、指导到田。2019年共举办电视专题讲座2讲,电视报导3条,召开现场2次,开展技术培训班2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份。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全面的技术培训,使全县农民及农村干部都了解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的目的、意义和主要技术环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实现全覆盖。

为提高我县耕地地力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耕地用养结合的目的。为了确保我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立足山区资源优势,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高效示范区建设力度,在示范区全面开展林区野生经济植物驯化工作,加快新型特色产业的建设步伐,开创我县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2、实施保护性耕作

在全县采取增加生物覆盖、少耕、免耕、深松、深耕及宽窄行留茬轮换种植等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措施,取代传统的耕作方式,可以防止耕地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土壤有机物料的投入,提高地力等级,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培肥地力

一是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料一能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增强微生物活动能力,为作物提供养分;二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缓冲土壤的障碍因素,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三可以提高化肥肥效和利用率。每年每公顷施入有机质含量12%以上的优质农家肥15吨,就能保证土壤中有机质的平衡。

二是秸秆(根茬)还田。包括机械粉碎灭茬、留高茬、积制秸秆肥等方式。实践证明,在增施化肥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随着生物学产量的增加,将有更多的根茬留在土壤里,这些根茬又是以非腐解态有机物留在土壤中发生作用。非腐解态有机物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腐殖质,使地力常新。其对土壤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加植物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保持与改善植物的土壤营养环境条件,达到培肥土壤、恢复和保持地力的作用。县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广留茬少免耕技术,调查结果表明,连续十几年实行根茬还田的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速度明显减缓。目前全县玉米根茬还田面积已达到80%,除根茬还田外,玉米秸杆直接还田面积也正在逐年增多。

三是种植绿肥作物。种植绿肥作物,尤其是豆科绿肥作物,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还能够起到提高地力的作用。

四是科学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推广平衡施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土地产出量也逐年增加,仅靠自然循环和补充有机肥料,远远不能满足养分平衡,必须通过合理补充矿物质养分弥补土壤肥力的消耗,即通过肥料的合理施用实现营养物质的补充。显而易见,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是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⑴围绕施肥结构调整,优化肥料资源配置

目前,县在化肥资源的地域配置上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高肥地区投肥偏高,往往出现超量施肥的现象,导致施肥效益下降;低肥地区投肥偏低,往往出现投肥不足的现象,达不到经济施肥量。二是各种养分配置不平衡。相对比较而言,氮磷肥多,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不足,有限的钾肥资源也未能做到按需定向投入。由于化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加之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导致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应当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施肥结构,优化肥料资源配置,平衡土壤养分,提高施肥效益。

今后县在肥料施用上应当本着“稳定氮肥,减少磷肥,增施钾肥、补充微肥、配施有机肥”原则进行。要在满足作物对养分需求的基础上,控制施肥总量,调整施肥比例,改进施肥方法,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特别是要控制高产田的施肥量,稳定中低产田的投入量,提高肥料的投入产出比。

⑵围绕种植结构调整,针对不同作物品种采取相应施肥技术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粮食作物品种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专特用作物品种和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过去只注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肥料投入,施肥模式也是以单纯提高产量为主,以高投入求得高产出。今后,必须在稳定粮食作物产量的同时,按照不同作物品种的品质要求和喜肥特性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实施因土、因品种施肥,达到以低投入求得高品质、高产出和低污染的目的。

⑶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倡导科学安全施肥

随着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已逐步发展成为我省的外向型大产业。今后县将全面启动绿色食品行动计划,重点扶持特用玉米、大豆和中药材产业。为了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在肥料使用上必须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农业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执行,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在施肥品种上,提倡优先使用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在上述肥料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允许配施部分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无机(化学)肥料和叶面肥料(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生产AA级绿色食品除外)。在施肥数量上,要以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作物需肥规律来确定科学的施肥量,禁止过量施肥,避免肥料浪费,保证产品品质。在施肥方法上,要注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科学配比。有机肥料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方可施用,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要严格控制最后一次追肥的时间,杜绝肥料残留和污染。在做好科学安全使用肥料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辟有机肥源,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以满足绿色食品产业和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

4、围绕旱作节水农业,建立抗旱施肥体系

近年来,由于春季干旱时有发生,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生产上只注重耕作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从而忽视了肥料在抗旱中的作用。今后县要针对大量施用氮肥,忽视钾肥及中微量元素施用,致使作物抗旱能力下降的问题,在全县推广抗旱施肥技术,建立抗旱施肥体系。通过测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分析植株养分吸收与土壤供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施肥品种、数量及施肥方法,做到平衡施肥;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增加磷钾肥、及微肥的用量,增强作物的抗旱性;针对近年来春季旱情逐渐加重的实际,改进施肥方式,全面推广抗旱底肥分层深施技术和氮肥的分期追施技术,杜绝“一次性施肥”的做法。通过抗旱肥料的施用,刺激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促进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做到以肥调水,以水促肥,提高肥料和水分的利用率,达到抗旱节水的目的。

5、改善生态环境

坡度5°以上的侵蚀性土壤易产生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是保护侵蚀性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封山禁牧、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等;农田工程可以修筑梯田、横山挖截水沟、冲蚀沟内修固防、横山打垄等。

6、建立长期的地力监测体系

在地力调查的基础上,在暗棕壤土、白浆土、新积土、沼泽土、泥炭土、草甸土等土壤类型上建立长期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护耕地,培肥土壤,实现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的有机统一。

采用实时记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空白区和常规施肥区田间生产、施肥、作物产量,分析测试监测点土样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方式,对监测点的施肥量、产量、基础地力、养分状况等监测信息进行数据积累。通过综合分析监测点监测数据及其变化,评价监测区耕地土壤的基础地力、养分状况及其演变趋势,为指导耕地质量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7、贯彻《耕地面积保护条例》

对县的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不仅是数量保护,而且要加强质量保护。对破坏耕地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保护耕地并有一定效果的应给予相应奖励。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田保护;土地发展;基本农田;经济补偿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号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禁止破坏和闲置荒芜基本农田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保护了大量高产优质农田区,改善了占用耕地现象,在农田水利建设及中低产地的改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我国目前农田保护补偿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农田规划的方法不够科学

农田规划保护应该针对质量高、产量大的那一部分耕地,对于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风险的陡坡耕地,或是土坯层非常浅薄的耕地、遭受严重污染的耕地等,都不应划入耕地保护区,更不应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范畴。

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与《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都明确指出所保护的基本农田是根据科学合理划定、针对优质耕地的保护,需要将基本农田保护当成主要的规划目标,严格把握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还要控制好质量要求及其数量指标。对于那部分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都很低的,产量不稳定且退化严重又影响生态环境的耕地,应该退耕,恢复林草植被。

至于如何界定优质耕地的范围,笔者建议可将以下区域的耕地考虑在内:集中连片的耕地;城乡结合部交界处的各种农用地,包括花卉苗木地、果园、出产能力高的平原耕地,以及各高速交通主干道沿线的农用地等。但是当前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方法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模式,把地方经济建设摆在第一位,而将基本农田规划在经济建设需求范围外的耕地,舍近求远、存劣去优的现象普遍存在。

1.2农田保护缺乏真正的执行主体

在理论上,农民日夜耕种以此养家糊口,应当视农田耕地为其生存的保障,尽力保护耕地。但在事实上,目前农业生产效益低,广大农民心中已逐渐形成“保护子孙田”与“保护贫穷”的落后心态,由此对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并不高。

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负有管理义务,农民集体对耕地享有所有权,但目前这种农村集体组织早已不复存在,法律赋予的权利亦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政府、村民、村委会都没能成为耕地真正主体,尽管法律年年疾呼要保护耕地,但因鞭长莫及而收效甚微。

1.3保护农田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无法均摊

在社会享受保护基本农田所产生的种种好处的同时,应当对此支付相应补偿。但基本农田的使用者、所有者并没能实现非农化带来的土地增值,他们放弃了农田发展权,社会却没有对他们所放弃的农田发展权作出替代补偿,导致保护成本全由他们自行承担,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基本农田保护的有效性,也是保护农田的执行主体缺乏的根本原因。

1.4农田占有补偿方案有失公允

《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必须对此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以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不会减少。

但是,法律与实际操作过程仍存在相当大的赶超空间。实践中,对于质量相当的标准并无可操作性的硬性指标,“占优补劣”已成为普遍现象,比如,在占用位于高速公路附近的优质农田后,用于补偿给农田所有者的却是那些地处偏远、土质贫瘠的耕地。整体上看,农田的数量没有变,但质量却大大降低了,从而导致农田总生产力的降低,与最初农田保护占补平衡的要求背道而驰,同时对农田所有者也是有失公允的。

2、开展农田保护补偿工作的有效途径

2.1构建基本农田保护的补偿机制,实现农地的发展权补偿

针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侵害农地发展权的问题,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应当具有外部生态效益性质,应当为受保护的基本农田所有者提供生态效益补偿和农业支持。即以“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向造成基本农田生态破坏的单位或个人征税,建立生态破坏者与保护者对称索赔机制。虽说我国现行法律中仅有规定资源税、消费税,但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征收排污费、环境税等方式向排污破坏者征收补偿费,用以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补偿基本农田保护者。

2.2完善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的配套政策

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基本农田的保护只是依靠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协助完成。笔者通过多次走访基层农村与农户交流,对完善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提以下建议:加大宣传保护基本农田的理念,与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提高基本农田规划的科学性,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的可操作性,比如优先将生产条件好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确保现场与图纸一致;扩大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农民在经营基本农田中的经济收益实现实质性突破,比如政府补偿的方式可多样化,选择与水利、农业先进技术推广项目结合等措施。

2.3针对基本农田补偿方式的创新建议

笔者认为,由于多数农民不善于理财,在农田补偿款的管理与使用方面,应当站在保护农田所有者的利益角度出发,作以下方面引导:

其一,对于按年度征收的资金,比如建设用地的税收,可按年度以合理的比例向基本农田所有者发放补偿。

其二,对于一次性支付的资金,如征地补偿、安置费等,可由村委组织设置专门的账户统一管理,抽出部分作为村委专项社会保障基金,余下部分全部分发给农田所有者。

参考文献:

[1]唐健.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与对策[J].中国土地,2004(7):24-28.

[2]陈关球,周丙娟,邓爱珍.当前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114-118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生产活动

1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首先,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其次,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只有实行好的规划,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建设好生态环境;再次,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一方面,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净化农村环境,沼气使用量的增大。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提倡节约用水,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1]。

2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研究,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实施在行动中,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农民不能失去了基础,更不能失去了耕地。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坚决不能触动底线,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组织农民,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主管的农业部门,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2]。

3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这就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4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够尽快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必须提倡宣传教育,这一点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首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其次,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使人民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的激情,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促进,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使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同人民一道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

5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大事,需要全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人民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要积极利用环境科学手段,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坚定的方向,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各阶层的百姓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张铁亮,周其文,郑顺安.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12,(12):27-29.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PSR模型;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12-03

Abstract:Intensive use of arable land is a basic policy adopted by the state to solve the land problem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gional data,this paper chooses the representative evaluation index,establishes the PSR model,uses the Delphi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and finally uses the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intensive degre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 Suixi County,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intensive use structur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Suixi County needs to be improved.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use level by 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implement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Intensive use;PSR model;Suggestion

人多地少是我的基本国情。当前全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形式的用地明显增加,因此我国土地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而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故而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及推行集约用地,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久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1]。从推行至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的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者的耕地面积普遍都很小,这样不利于合理利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从而不利于提高劳动产出,也不利于应对现代经济社会给农民带来的风险。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有必要推行集约利用土地,扩大农业生产者的耕地规模,实现耕地集约化经营。

1 研究区概况

濉溪县是安徽省淮北市辖县,北靠淮北城区,南接毫州市蒙城县,东与宿州市相邻,西北与河南省永城市交界,总面积1 987km2,2015年底总人口111.7万人,全县下辖11个乡镇。该县在北纬34°附近,属于中低纬度地区,以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年均气温在15°左右,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全县地形除北部靠近淮北市区有少量山地外,其余皆为平原地形,随着采煤的进行,也出现不少塌陷区。农作物主要是小麦,黄豆和玉米,少量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家庭生产以单家独户为主。

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1 指标的可行性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地区实际情况,不能片面追求选取指标的全覆盖性,这样会导致指标体系实用性和可评价性不足;指标在操作时应具有可行性,选取指标应考虑数据搜集的难易、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权威性,要保证数据的连续性。耕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兼顾考虑各方面问题,被选指标应体现出耕地集约利用从投入产出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做到既有代表性又不重复。

2.2 结合实际和有针对性 例如政策因素、人均土地拥有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利用状况不尽相同,发展目标也有差异。因此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要因地制宜的选取,结合地区实际,选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这样更能反映地区真实情况[3]。

2.3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 定性分析通常是对事物进行综合的、宏观的描述;定量分析可以准确、深入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两种方法是相互结合,互相统一的。在研究耕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将二者结合,用定性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然后用定量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值。

3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3.1 PSR模型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最早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用于研究环境状况的模型。该模型设计了3类指标,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压力指标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等;状态指标是特定时间阶段的环境状态情况,包括利用程度、农作物产量等;响应指标指社会如何行动来预防、减轻和恢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环境变化进行补救,包括提高农业技术,加大投入等[4]。

3.2 评价指标选择及权重确定 选取指标要以有利于评价农村耕地集约利用为原则,依据该县农村耕地使用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价指标;不仅要体现耕地的投入状况,还应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等状况。根据上述原则及分析,采用理论与文献研究和经验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本地区农村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耕地集约利用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

3.3 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3.3.1 指标无量纲化 为了使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采用直线型法对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原始稻菸蘖扛伲公式如下:

其中Ii为各指标值标准化后的值,Xi为现状值,Ai为各指标目标值的上限值,Bi为各指标目标值的下限值[5]。

3.3.2 集约度计算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耕地集约度,公式如下:

Y=[Wk・(Ii・Wi)]

其中Wk为各准则层权重,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I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后的值,N为准则数量,M为指标个数,Y表示集约度,Y值越大表示集约度越高[6]。本文采用2006到201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濉溪年鉴》的数据,利用以上公式计算的土地集约度如下表2。

3.3.3 计算结果分析 从上表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濉溪县耕地集约利用总趋势是上升的,但是也应注意到本县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总体上升,说明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力度是不断加大的。与这两个指标相反,压力指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这应该引起深思:濉溪县近10a来耕地总面积虽有所增加,但是人口增加的速度快于耕地增加的速度,故而人均耕地在持续减少;同时濉溪县的非农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这与濉溪县经济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不够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协调耕地不足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应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4 对策建议

4.1 树立和强化耕地保护意识 农用土地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对这一重要资源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层面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全县上下都要树立资源忧患意识,重视耕地使用的严峻形势,改变重经济发展、轻耕地保护的错误认识,大力实施国家关于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政策,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另外还需对全县宣传土地国情和国家政策,宣传耕地保护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形成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社会氛围[7]。

4.2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 濉溪县耕地资源形势严峻,一是在人口增长与经济薄弱的压力下,耕地短缺情况日益突出;二是耕地利用浪费严重,管理不当等现象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这样不利于耕地的集约利用。故而需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制定居民用地,工矿用地的标准;复垦塌陷区实现土地再利用等。可以参考以上计算,制定各地土地利用规模和利用计划的标准,这样有利用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施科学管理。

4.3 优化用地结构以提升效益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投入产出和利用程度的提高,同时也需要土地供应结构合理。濉溪县的土地集约利用还存在用地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已成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实行优化区域用地结构,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严格土地开发利用,杜绝闲置浪费是促进本县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措施[8]。

参考文献

[1]伍学林.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与集约利用方向[J].社会科学家,2011,5.

[2]濉溪县概况.濉溪县人民政府网,2015,8.

[3]何佑勇.潜江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2007.

[4]窦妍,南灵.基于PSR框架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5]王松奎.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

[6]骆东奇.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平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字:道路工程;审批;征用土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oad construction are increasing. The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inevitably involves requisition lan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oad engineering for land process, with reference to do.

Keyword: road engineering;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Requisition land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地预审

项目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 建设单位就应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县、市国土局调整用地指标组卷初审后上报建设用地预审报告给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用地的特点, 最新的用地政策, 工可研报告中土地利用的章节、规划选址情况、用地总规模和用地类型、补充耕地资金落实、计列费用标准等情况进行预审, 并将项目用地列入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然后向国土资源部请示批复。

国土资源部根据项目用地是否列入当地规划, 对是否从严控制用地规模, 集约利用土地角度对用地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对项目用地占用耕地是否保证占补平衡, 补充耕地资金补偿标准和落实情况进行审查, 对项目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安排, 对被征地农民失去耕地后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保障措施进行审查, 全部审查通过后, 对项目用地预审进行批复。

2 相关行业审批

( 1)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评估报告, 确定工程概况、环境概况, 设置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和专题, 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调查沿线环境功能区划、规划,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拟建公路选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确定沿线环境保护目标的数量和功能, 明确线位、取弃土场、施工便道的占地选位, 施工和生态恢复措施, 污水排放去向和污染防治措施, 水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等。报国家环保部评审批复。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其中要专列一章水土保持方案论述, 在工可研审批前取得批复。

( 2)地质灾害评估的批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评估报告, 主要对路线所经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要素进行阐述, 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研究, 对冰胀融陷、水土流失、河岸坍塌、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提出防治措施, 指导工程设计和实施。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进行专家评审, 通过评审后出具批复意见。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建设项目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 地灾评估结果要在工可研审批前取得批复。其他项目地灾评估批复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

( 3)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情况证明的函。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评估报告, 主要对线位处进行地质勘查储量, 形成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处进行专家评审, 取得评审意见书。根据评估报告明确的线位进行涉及采矿权、探矿权的协议签订工作。携带评估报告、评审意见书、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再次进行是否准予压覆矿产资源的申请。

省国土咨源厅根据评估结果及矿产资源管理相关政策, 确定是否准予压覆占地范围内的矿产资源, 并出具批复文件。如果占地范围内压覆的是重要的矿产资源还需提交国土资源部进行复审。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非压覆重大矿产的项目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4)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通过项目概况简述, 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方案实施措施等进行研究形成报告并经审查后由省水利厅初审后报水利部进行批复。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前出具水土保持初步意见编入环评报告单独一章参与环保审批, 水土保持方案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5)文物调查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建设单位申请省文化厅基建考古办公室进行路线区域文物调查勘探工作, 委托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现场调查勘探, 取得省文化厅批复的证明书, 落实相关文物保护方案。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6)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建设单位提出森调申请,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林地外业调查, 编制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与被占用或被征用林地的单位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协议。材料组卷, 占用或征用防护林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的,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 公顷以上的, 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上的, 由国家林业部审核; 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面积低于上述规定数量的, 由省林业厅审核。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林区林地的, 由林业部审核。征用森工总局所属林业的,必须上报林业部审核。此项工作可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但根据规定宜在初步设计批复后进行, 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7)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审核意见。建设单位提出申请, 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分市、县出具征用集体土地数量、耕地数量, 涉及农业人口人数, 劳动力人数, 征用土地前后人均耕地情况说明, 说明失地农民下步生活和社会保障措施情况, 提出结论意见后上报国务院。此项工作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3 土地报批

土地组卷以市、县为单位, 内容包括: ( 1)关于工程建设用地的初步审查意见; ( 2)建设项目用地申请表; ( 3)“一书四方案”, 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 农用地转用方案, 补充耕地方案, 征收土地方案, 供地方案; ( 4) 人均耕地统计表;( 5)建设用地拟征(拨)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 ( 6) 工程建设征收土地补偿措施说明的函; ( 7)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准备情况的说明; (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说明; (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面积表; (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实施影响评估报告; ( 12)涉及市县国土局出具调整规划结果证明; ( 13)工程项目规划调整占用指标情况的说明; ( 14) 征占土地听证会记录及签字; ( 15)集体土地所有证(土地证); ( 16)土地利用现状图。

上述所有材料准备完毕后, 和取得的工可研批复, 用地预审批复, 初步设计批复, 地质灾害评估批复, 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情况证明的函, 水土保持方案批复, 文物调查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社会保障情况审核意见等批文一同组卷, 进行上报工作。

4 土地初审

市或县国土资源局完成的土地组卷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由耕地保护处统一接受并进行登记和初审, 在两个工作日内初审完毕; 对材料齐全的, 耕地保护处分别送土地利用处、地籍管理处、政策法规处、执法监察局、规划处、计划财务审计处进行部门审查; 各会审单位接到送审的建设用地报件及《建设用地会审表》后, 按审查内容及分工, 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任务, 提出审查意见, 所有会审单位完成建设用地报件审查并填好《建设用地会审表》返耕地保护处后, 由耕地保护处起草《建设用地审查意见汇总说明》。会审会议由主管副厅长主持, 各有关单位派人参加。对已通过会审的报件, 由计划财务处通知报件县交纳有关费用。对不需要修改或补充完善的报件, 由耕地保护处起草呈报文件, 待接到计划财务审计处出具的收款凭证后, 办理签批手续。办理完签批手续的组件和批文装订之后, 上报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请批。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