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1篇

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明确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高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各个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各高校的思想认识、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差异,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二是个性化门户。三是应用支撑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个性化门户是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在应用支撑系统方面,应当起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电子备课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智能答疑、BBS等。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管理效率和质量,使烦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告管理、请示报告、总务管理系统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5)目录服务系统。随着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校园网上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增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显得烦琐和困难,因此,使用户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就需要采用目录服务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系统是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均应考虑的基本应用支撑系统,其中,教务管理、教学学习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最基本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牵头环节,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以上五个方面的应用支撑系统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一不可。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91-02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了《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规划纲要》调研内容和重点问题。本文仅就“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谈谈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为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

组织建设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层次研究人员、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师、接受高等教育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这一类读者需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变化,对相关文献信息、研究动态有着强烈的需求。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各种电子资源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能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机构做不到的,也是传统图书馆做不到的。

(二)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网中的信息资源中心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校园,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网络化,即在校园范围内实现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也包括校园网与互联网的互联。在校园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校园网信息资源的收集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它是校园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网中信息资源的枢纽。

(三)高校图书馆是学科导航的专业机构

学科导航是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数字化图书馆的学科导航能有效满足高校师生在特定专业上的研究需要。学科导航建设是以学科为背景,以专业学科馆员为桥梁,实现学科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等(包括学科介绍、专家学者、教育机构、专业出版物、数据库、研究机构、科技报告、会议信息)内容。考虑到学科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可从知识体系入手,基于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建立起覆盖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资源,基本覆盖本专业领域的其他主要资源,选择性地覆盖相关学科的核心资源,与其他学科信息导航有机地链接,组成网络化资源服务组织体系,并支持用户系统或其他学科信息系统对自己信息的搜寻与集成。

数字图书馆成为学科信息导航门户有着明显的优势。它拥有大量的各类专业数据库,而且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数字图书馆的学科信息导航库中,它有清晰的专业目录体系,数字校园的用户可方便地从目录体系中找到自己专业领域的学科信息导航库。

(四)高校图书馆是用户信息教育的课堂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迅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在数字化校园中有课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一卡通、电子文献资源系统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之上的。要熟练运用数字校园中的各种资源,就必须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而图书馆能很好地承担起用户教育的任务。用户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数字校园及其子系统的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分布及查找的一般方法;各类型数据库的检索、查询、下载方法;信息资源导航、网上参考咨询等。在培训方法上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如网络课件、视频点播、网页导航、网络信箱、BBS、一小时讲座、开设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等形式。

(五)高校图书馆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人们渴望得到各种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发明者,又是培养各类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师生面对不断更新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都迫切地需要学习提高,终身学习也是高校师生的必然要求。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高校图书馆作为互联网上的接口,将本馆的公共目录检索、专题数据库及特藏与互联网相连,同时还大力开发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以弥补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如我馆的办馆方针就是:“馆藏资源数字化、网络资源馆藏化、资源管理一体化和服务形式多样化”。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项目的实施,把全国高校图书馆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深化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并且还在不断改善自己的信息基础设备和网络环境,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设。有些高校图书馆已研制出CALIS课件,其系统包括教师、学生、题库、管理等模块,涵盖了教学大纲、教材、学习资料、编目条例、全文及索引、目录等内容。它的建立为终身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代图书馆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作为一种正规教育的补充,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六)图书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主要是探索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它更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的培养,造就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数字图书馆丰富的知识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网上基地,是大学生拓展知识、开阔思维的第二课堂。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传统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丰富的网上资源,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有针对性的学科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信息来源的便捷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次,网络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境,在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第三,网络的无障碍性,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第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规划纲要》的提出为高校设定了未来发展目标,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拓展平台,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张苏里.当代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8).

[3]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省略/html/2005/10/2005102552972.shtml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1-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信息交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而在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软件的建设。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将改变农村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农村学校,教师们讲课都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手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理念深入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校园网等)进入农村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农村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育信息化将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和环境的制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接受新知识与学习空间狭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随着农村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和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解决,让农村学校的师生够通过教学光盘、卫星接收、网络等方式与城里的师生一样能获取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公平、均衡的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将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农村的深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生转变,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课堂,提高了农村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农村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合追随时代潮流,不适合攀比追求品牌与配置,而应注重选择经济实惠、适合实用的设备, 以避免因计算机等教育信息设备更新速度过快而造成的经济负担,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实际的量力而行,建设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信息化设施更新快,损耗大,因此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首先各级政府要保证教育的基本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尤其要向农村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对能带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但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比较难的。因此,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而且还可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要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一批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条件。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4篇

有消息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可望于近期出台。其中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或者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真正能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基于这样的理解,远程教育要像所期待的那样,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显然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使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包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以及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都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在实际应用中探索这些可能性的实现路径。信息技术始终是推动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引导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力量,包括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技术动力”也和“社会动力”一起,被认为共同构成了所谓“双驱动模型”。可以断言,教育信息化将为远程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会有许多难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

教育信息化的阻力及其对策的研究,可能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教育信息化所要解决的,说到底不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技术应用问题,更是教育改革问题,甚至是社会发展问题,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甚至暂时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在远程教育实践中,即使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也难以避免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本能的抵抗”。理念的转换、模式的创新、文化的重构和体制、机制层面的制度性变革,还有资源重组、流程再造、利益关系调整以及各色人等的再适应,更涉及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从中应该还是不难体会到,国外学者很久以前所说的“各教育体系对于变化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抗拒”……

教育部最近决定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并提出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性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据此,或许有必要特别强调试点的“增量”效果,更加聚焦于它在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再就是对已有成果的集成利用,以及试点成果推广应用的实际成效。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教育信息化肯定会得到更多财政支持,会有更多的钱通过工程、项目、课题及试点花出去,各方面恐怕都不能不更多地体现出对纳税人负责任的态度。比如从顶层设计到操作层面,是否都有必要警惕政绩冲动和技术迷思而导致的误区?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精神,江苏省教育厅特颁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推动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理解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一)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特色、彰显特征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中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见》的出台,一是明确了加快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标准、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机制,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二是提出了科学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省级以上示范学校达标率为95%。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建成以“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省、市、校三级管理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师生人人开通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均达90%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的职责更加明晰,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经费投入渠道更加广泛。到2020年,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部署了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一个提升、一个完善、三个推进、两个创新、两个加强”――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加强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与重点: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包括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信息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意见》提出了“突出应用、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轻软件、轻资源”的片面认识,确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职业院校网站、省辖市职业教育网、省级职业教育网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省市校三级“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二是重点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一批开发基地,协作开发省级教学资源;加快校级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各地自主开发数字资源,择优遴选和汇聚各地各校资源。立足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务评审、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达到师生能力共同发展之目标。

(三)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了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认识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普及,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观念不清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内容很多,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涉及范围也很广。例如,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各个方面。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对信息化理解的肤浅,认为使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认识的表面化造成的,以至于不少职业学校片面追求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结果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同时,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应用能力薄弱。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增加,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急剧攀升,但是,大多数院校都是在中专基础上发展而来,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师资、计算机与网络、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实验实训条件等远未得到加强,大量资金用于解决校园校舍,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疏漏了。因此,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缺少数字化教学环境,缺少培养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学生可以操作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偏少,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辨别、获取、处理、加工能力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设计教学、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足,在职业教育院校中,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有一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各种信息等方面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必然影响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惧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大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倾斜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较少顾及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二是投入机制不活。职业教育信息化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要,资金来源范围狭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相应政策措施滞后。三是建设标准不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缺乏明确和导向性的建设标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出现盲目与低层次问题。因此,应拓宽投资渠道,将企业捐助、基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纳入投资主体范围,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开拓职教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寻求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和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习,统一规划、分层实施,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全面融合、特色发展”的原则,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多种适合职业技术特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校地联通,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多方投资、共同受益。三是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将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实效,让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四是全面融合、突出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体系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融合,整合院校、企业、行业优质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二)加强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是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应用系统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了数字化教育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的方向,克服职业教育资源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努力促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学校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相关专业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校本资源,建设好后可以共享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保证质量。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引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主要教学方法

1.内容呈现法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完全依赖板书和口头讲述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老师上课负担较重。一节语文课下来,不仅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内容,还要不停地进行知识讲解,相当累人。有时候由于课程安排,需要几节课连着上,这就更让人吃不消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板书和普通话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老教师来说,板书等基本功较为扎实,但在普通话方面就有所欠缺;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普通话基本过关,但板书、粉笔字等又有了相应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电脑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第三,由于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讲述内容较多,体现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且没有经过自身实践的知识,掌握起来始终不过踏实。同时,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板书这种单一模式对于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而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问题。

而采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课堂效率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2.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图画、音乐、视频等资源,将不同时空的事物或情景呈现在课堂上,以创设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主观想象力的不足,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较繁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2]。

三、语文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形象性,情境性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有助于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培养情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课件的评价包括课件内容、课件结构、练习与反馈、技术水平、交互效果等五个方面,根据每个指标体系的再次进行细分:

多媒体课件内容:教学目标清楚明了;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富有内涵,具有引导、启发作用,能激发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呈现内容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实践,言简而意赅,量少而质高。

多媒体课件结构: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问题设置与教学引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同步并循序渐进;课外拓展有利于学生积累,并能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

练习与反馈:练习要注重语文教学常规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并适应初中学生的学段目标,反馈应及时,客观公正,且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保有语文学习的兴趣。

技术水平:课件安全可靠,页面设计简洁大方;但能吸引学生目光;不同的文体教学,风格不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多样且富有变化,符合课程实际。

交互效果:交互响应及时,能满足师生不同的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参与性高、思维敏捷;师生沟通融洽,学生主体体现,教师辅导到位。

四、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的局限及相关理论理解的不透彻,在教学理念上往往容易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实施方法上走入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影响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笔者调查了学生对语文对媒体教学的看法,情况如图一所示。

调查所示,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1.缺乏新意,形式代办,仅是框图式总结;2. 没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质,忽视语文学科特点,多媒体的应用没有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观念。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更无从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运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为了应用而应用,只套用最简单的单一形式,这只能是一个糟糕的开始,当然不会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课堂效率的提高当然可望不可即。但同样地,仍要走出一个误区――以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全然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全部呈现,没有问题的阶梯性,没有引导的循序性,教学模式仍旧单一,教学效果依旧低下,那运用多媒体的最初目标都无法达成,更何况是其它更高层次的目标了。

2、掌握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你可以引用视频、音频,你也可以插入课堂相关图片,你还可以制作动画、配上音乐??而这一切,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行的。通过技术培训,掌握多种方法,才能综合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技能,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

五、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主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才能满足新生代的学生需求,而多媒体的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图文并茂、声情益彰的形式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7篇

记者:《规划》强调了“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好处?

王珠珠:“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是《规划》提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首要任务。我国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我国在现阶段能够较快推动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的现实选择,是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程,也是贯彻国家课程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过去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促进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教育信息化发展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可能会加大实现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的教育公平的难度。这一点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规划》要求的相关举措正在落实之中。

记者:教育信息化是手段,培养人才是目的,《规划》提出要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您认为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人才培养模式会有哪些突破?

王珠珠:信息化是人类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人才离开信息化难以工作和生活。教育信息化可能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改变教育者的角色,改变学习评价方式……教育观念的改变,将使人们对固有的知识与不断在实践中生成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体验。通过信息化手段,人们将会对“学习什么,怎样才能学得更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形成共识,从而使学习者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效的学习上。学习内容的改变,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促使教师更好地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习评价就能够更全面而准确。这些是人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就有了人人成才的条件,也就具备了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实现人们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方面成为“大家”的可能。

政府引导开放合作

记者:《规划》特别强调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方面,需要实现哪些突破?

王珠珠:此次十年规划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方面的要求,是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也应该是体现教育信息化成效的标志性成果。在内容上,教育资源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拓展,不仅是数字化的内容,还要包括工具、平台以及在使用中不断生成的内容和方法。

在媒体功能上,不仅要能够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应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习者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但就其重要性而言,最核心的还是应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是教育资源发展的命脉。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育资源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

目前,教育部正在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资源建设以及增强资源使用者自主选择和购买资源,并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政策和机制的突破,这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较大区别,必须创新。

记者:在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时,引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规划》中指出“采用引导性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如何理解“引导性投入”?

王珠珠: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还面临许多阻碍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优质资源短缺、企业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使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引导。我理解的引导性投入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有教育需求,或教育需求比较大,但社会一时还开发不出来,或对开发的方向把握不好,这时需要政府投入引导。政府投入的目的是解决急需,引导企业投入持续发展。第二种是一线的教育教学暂时还没有呈现出现实的需求,但从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上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教师教得更有效、学生学得更快乐,这时政府需要投入,引导企业向这个方面研发,引导学校向这个方向应用。这是一个扩大需求、培育市场的过程,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积极参与推动资源建设

记者:随着《规划》的正式公布,中央电教馆对下一步信息化工作有哪些安排?

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范文第8篇

>> 智慧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新阵地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幼儿教育信息化新典范:成长的智慧树 郑州:建立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区 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 智慧教育新范式驱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错误实验”――启迪智慧的钥匙 用实验点燃智慧的火花 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 一项富于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 智慧的物理教育:从学生自主实验入手 信息化智慧拼图 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 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研究 试论会计实验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7] [8] [9]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6] 余胜泉.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5~9.

[10] 钟义信. 高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理论的新阶段[J]. 计算机教育,2012,(18):6~11.

[11] Dey A K. Providing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Building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12] Dey A K,Abowd G D,Salber 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1,16(2):97~ 166.

[13] 陈凯泉,张凯.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J]. 远程教育杂志,2011,(5):50~57.

[14] [15] [16] [17] 贺斌,祝智庭. 学习环境给养设计研究透视[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1):30~38.

[18] [19] [20] 贺斌,薛耀锋.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21] 王觅,贺斌,祝智庭. 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 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2] [25] Millan-Almaraz J R,Torres-Pacheco I,Duarte-Galvan C,et al. FPGA-Based Wireless Smart Sensor for Real-Time Photosynthesis Monitoring[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3,(95):58~69.

[23] [26] Gorghiu L M,Gorghiu G,Dumitrescu C. Implementing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Achieved in the Frame of VccSSe Comenius 2.1. Projec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2):2952~2956.

[24] [27] Gorghiu G,Gorghiu L M,B?zoi M. Setting up of A Web Educational Video-Clips Exhibition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2):2906~2910.

[28] [33] Sládek P,Válek L P J. Remote Laboratory――New Possibility for School Experiment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2):164~167.

[29] [34] Stefanovic M. The Objectives,Architectures and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 Laboratori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9):250~262.

[30] [35] Wojciechowski R,Cellary W. Evaluation of Learners’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in ARIES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8(10):570~585.

[31] [36] Hwang G J,Yang T C,Tsai C C.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onducting Complex Science Experi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9,53(2):4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