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1篇

—、情感的概念

人们对情感的概念不尽一致。一般来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是大脑的机能,它伴随着认识和活动而产生,是客观刺激物影响大脑皮层的结果。是在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中枢神经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是人对客观的特殊反应。

情感是有客观性,是由客观刺激物引起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由于外界事物的千差万别,对大脑的刺激也就千差万别,千差万别之刺激必须发生不同的回答,就使人心理产生不同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学习、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其他人,眼看耳听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这些事物无不在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既有成功的喜悦感、胜利感、幸福感,也有失败的苦涩、困惑、急躁、恐惧等情感。这些不同的形式的情感产生于认识过程,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情感,有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消极情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控制学生的消极情感。

二、情感与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心理德积极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要调动学生全部心理的积极性。我们知道,人的全部心理因素尽管形形,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却不外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因素”,学生的智力因素只有当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兴趣意向等)参加进去以后,智力活动才会有积极性。为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感情,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指向,动力、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情感可以给学生以学习指向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能始终不移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情感可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成为激励因素,引起、维持学习以致达到成绩的愿望和意念,从而使学生从严要求、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情感又强化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和坚韧的意志能力,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即使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内容多,也会有坚强的意志来保证。

三、情感与师生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这两者在教与学中产生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时心情愉快,心理平衡,有时焦虑烦躁,心理出现冲突,教师对学生有爱有恨,有时又有“很铁不成钢”情感;学生对教师有感激有信赖,也有不满和怨恨。在一对矛盾中,教师的矛盾是主要方面,学生依附教师,需要教师政治思想上引导,知识上解惑,生活上关心。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有钦佩、尊重的心理,希望有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工作认真、教学有方的好老师,同时也希望与老师交流情感,希望被老师所了解、理解和谅解,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爱护,哪怕是六、七岁的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反映也是非常灵敏的,教师的一言一语,对学生的情绪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一句表扬话,可能使其从沉默中觉醒,成为学生一生奋斗的动力;教师的一次挖苦或不适当的批评,可能伤害自尊心,使感情破裂,从此掉队。如此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定要热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鼓励学生,通过一切形式加深师生情感,使学生精神上没有负担,内心得到满足,受到鼓舞,永远有前进的内驱力。

只有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在教师面前才能解放思想,思维活跃;只有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才能热爱老师,也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样就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产生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内因基础。

四、情感与智力

智力是人类的一种无形资源,最宝贵的财富,但人的智力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原因是智力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在人们从事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差别的关键往往是社会实践,同样的条件为何会有智力的差别呢?常言道:“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有如乐知者。”乐至者的实践要比被迫者的实践的内容丰富的多,体会深刻的多,体会越深情感越深,即而成为社会实践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强烈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高度集中,观察细致周到,想象丰富多彩,思维敏捷灵活,记忆较快,各种器官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课堂上做到眼看、耳听、嘴说、手动、大脑积极思考等多种器官并用,者必然促进学生智力快速发展。就一般学生而言,随着兴趣的多样化,能力发展也有明显的分化。学生的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又是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学生学习兴趣经历着一个对学习活动中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再到把学习兴趣和未来生活愿望与祖国建设前程联系起来的过程,即由不分化到分化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知识情趣的不同,影响学习兴趣的不同,学习兴趣就产生明显的分化,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强,文学创造方面才能也快速发展:学生喜欢绘画、唱歌、歌舞,他们的文学创造才能就会快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集体活动,善于分析人的心理,研究做人的工作,就会增强长知识才能。。。。。。不仅如此,在每一方面,学生由于情感兴趣的影响,其能力还会表现出更精细的分化。为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情感与智力发展的辨证关系。

五、情感与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通过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他给学生以感性、形象而具体的知识,减少了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情。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知到理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形式:直观感知—建立形象—初步抽象—概括提高,从此可以看出直观教学的作用,学生思维能力越差,越需要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兴奋点;唤醒;技巧智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38-04

所谓教学兴奋点,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有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现代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大多数人都具有非凡的潜在能力,但这种潜能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一种相对睡眠状态,客观存在一旦被唤醒,就会做出许多令人神奇的事情[1]。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时,总是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兴奋点,促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兴奋的积极状态。一般说来,唤醒教学兴奋点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考,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点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为领悟到知识内蕴的真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的整个意识会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思维更为开拓,探究欲望更为强烈,课程资源更为鲜活,课堂情境更为生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更为丰富。

教学实践中唤醒教学兴奋点离不开教学智慧,这种智慧首先体现在教师灵动地运用娴熟的技巧、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形式触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兴奋激动,产生求学钻研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激励学生形成学习动力的加速器。其次,教师要打破陈旧教学方式,以新颖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惊讶、有趣,轻松、舒畅,让学生在一种新奇、亲切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观照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一言堂”变“群言堂”,使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教学气氛的活跃。还有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美只有通过具有审美价值观的教师以多元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才会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迹,这种美的种子会随着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出现而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一、唤醒教学兴奋点,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教学亦然。课堂教学必然有波峰,也有浪谷。教学兴奋点是调动学生凝神思考、认真识记、深刻理解、消化吸收、灵活运用的高潮,它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唤醒教学兴奋点,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时机要恰当。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2.兴趣性原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及其它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导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唤醒教学兴奋点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主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3.适度性原则。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灵魂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要求过高过低,学生就难以产生兴奋。形式和手段过多谈不上唤醒兴奋,没有形式和手段的辅助,亦没有了兴奋点。因此,唤醒兴奋点应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把握要点,适度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4.直观性原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尽量通过直观的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展示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5.情感性原则。情感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学生思维会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它不仅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唤醒教学兴奋点,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内部状态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2]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注意设计教学兴奋点,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1.要注意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是原认知结构与新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过去习惯于备好课以后讲课,现在要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就不是简单地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过程。”[3]小学生的依赖性及好奇心、好胜心比较强,感性认识胜于理性思维,所以,设计教学兴奋点要注意从学生兴趣、特点及原有认知结构情况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使新知识能组织到认知结构中去,求得“教”的可进入和“学”的可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元化。语言是信息传递最直接的重要工具。准确简洁、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洒脱自如的语调,条理清晰、丝丝入扣的分析,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解答,绘声绘色、风趣幽默的讲解,以及适度的体语都是剂和催化剂,注意协调配合和运用,会使课堂教学兴奋点迭起。教学媒体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既有能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与运动状态的功能,又有即时重现和适时再现的功能,还有较为简易的操纵和控制的特征。媒体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感知教材,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共鸣,形成教学高潮。

3.要注意以美感激活悟性。课堂教学在准确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教学兴奋点给人一种美感,一种享受,让学生的悟性得以提高。因此,要突出一个“巧”字,时机“巧”,能掀起教学高潮,产生教学兴奋点;形式“巧”,能因势利导,促进教学效果生成。要展现一个“美”字,师生的形象美、人格美、合作美会使教学动态构成整体的、和谐的、生动的美,给人以朝气、灵感,使教学犹如一组如诗、如画、如歌的交响乐。要呈现一个“新”字,新的东西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激活学生的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促进智力向着高层次、高境界的方向发展。要强调一个“情”字,教师心中充满激情的紧张度,学生会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师生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就会因情感升华,使教学深悟其理,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要增添一个“趣”字,具有趣味色彩的事物图像或语言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能使记忆神经发生强烈持久的兴奋,犹如潮起大海波澜,久久不能平息,会使学生轻松的印记知识内容,幽默更是一个人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是瞬间闪现的语言火花,能增添语言的趣味和生动,起到“调料”的作用,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享受。

4.要注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导有指向,学有心向。导只有通过学的主体,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智慧,所以导什么,以什么形式或手段导,是需要教师设计智慧的。以本为本,能导得流畅、平滑、无牵强之处,会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启迪思维。以生为本,能观照学生立场,尊重和信任学生,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为本,能融情于本,移情于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的相融与升华。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唤醒教学兴奋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要注意以正确的教学思想为前提。教学兴奋点切忌形式主义,那种只注重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一时兴奋的教学行为,或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或以过偏的言词事例,所谓的幽默来逗学生哗众取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首先必须按照正确的教学思路,贯彻科学的教学思想,创设条件唤醒教学兴奋点。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兴奋点生成时,学生的大脑活动非常活跃,思维敏捷,联想丰富。教师应把握这个时机,揭示规律,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提出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观点或想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得到多元思维的训练。再次,要注意以发展的眼光,着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感觉到自身的智慧力量,体验到脑力劳动成功的快乐。

三、唤醒教学兴奋点,要彰显奏效的技巧智慧

文本充盈着情美的意境,它以独特、具体、生动的文字体现着普遍的理性内容。要使学生对文本如入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对其蕴含的理性内容透彻理解,心领神会,要有奏效的技巧智慧,让学生在丰富知识时,激起与教学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这对形成教学兴奋点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迫切期待的悬念智慧。悬念在心理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困惑的教学情境,就很难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必要的悬念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唤起兴趣,刺激兴奋神经,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迫切期待的教学魅力。如教学《少年王勃》,课前教师不妨有感情地朗诵一小段《滕王阁序》,让师生共同沉浸于诗文描绘的意境中,然后设下悬念,告诉学生这不是教师背得好,而是一位14岁的少年写得好,学生不禁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少年究竟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奇才?他又是怎样写下如此动人的诗文?兴趣的涟漪悄然被激起。

2.动人心弦的感染智慧。文本呈现着丰富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和精心设计去感染学生,通过以情传情,去开启学生的感情门扉。“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4]真挚的感情才能感人,故作姿态则会引起学生反感。所以激活教学兴奋点需要教师在教学关键处凝理注情,以动人心弦的设计,奏出教学的最强音。如《二泉映月》一文文笔优美,真挚感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讲,阿炳与他创作的《二泉映月》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要让学生体会名曲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并通过课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的确有难度。让学生选择“舒缓、跌宕、映月”三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听听音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相关课文。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同时,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在感悟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形象具体地表达学习内容。学生披文入情入境,从而感悟出课文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蕴之美、音乐之美,继而发出内心深处的咏叹:惠山的泉,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便是那生命中一只不沉的舟。

3.善于点拨的启导智慧。教学兴奋点的“胜”境,往往是由教师“引人”而“入”的,善于点拨的教师总是能“循循然善诱人”的。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最能触及学生认知、审美和道德心理的深层区域,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如教学《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赏析两首诗歌。学生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感受了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读懂了这两首千古流传的诗所蕴含的亘古不变的读书道理,进而对历代文人墨客们读书感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提笔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两句自己读书的感受时,又怎能不迸发智慧的火花?

4.适度介入的竞赛智慧。竞赛能使学生产生适度的紧张或形成教学的兴奋点。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说:“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竞赛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5]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指定背诵的课文,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背诵、积累的兴趣。学生登台朗诵,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声情并茂,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尽情地展现。这样的竞赛不仅激励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变“要我背”为“我要背”,而且学生熟读成诵,语感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5.出奇制胜的应变智慧。“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也是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顺势应变,使课堂教学结构增添几分波澜和灵气,形成教学兴奋点。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当学生都沉浸在关爱的氛围中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问:“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雨衣给萨沙呢?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丽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他们一个“爱”的引导,谈谈自己的看法。“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文本的难点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更透彻了。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更是彰显师生教学智慧的过程。

6.调动参与的表演智慧。课堂离开学生的参与是无法产生教学兴奋点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可使学生产生课堂主人的意识,表演是调动参与的一种趣味形式,学生在表演中不仅能强化认知,而且情感能受到熏陶,教学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如教学冰心的儿童诗《雨后》,让学生用神态、语言、动作尽情地去扮演诗中的小哥哥、小妹妹的角色,不仅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亲近感,而且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自然移入所扮演、担当的角色之中,于是,玩水的快乐成了每一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表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展现了教学的内蕴,走进了充满智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安东尼·罗宾.唤醒心中的巨人[M].节津编译.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顾明远.教育方式的一场变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3篇

1.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1.2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通常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就能把所学的内容弄懂、弄通、弄熟、巩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时,就会联系到所学知识,这样就会加深理解,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更高,老师不去督促,他们也会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会自己做一些老师不布置的课外习题,遇到难题他们会找老师、同学共同商量解决。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物理产生这样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所以说“兴趣”与“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策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寓教学于乐趣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如下:

2.1上好序言课,引发学习兴趣

上序言课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去。例如: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会飞到太空去呢?下雨的闪电、打雷难道真是雷公、雷母吵架发怒,双方擂鼓、敲锣的声势?费劲流汗,汗水飘落下来吗?雨过天晴,一轮彩虹挂碧空。同学们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选用一些精彩、新奇的演示实验来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可用茶杯装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再倒置过来悬空而水不会洒到地面上。把新鲜鸡蛋放入烧杯的水中会下沉,连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鸡蛋会慢慢地浮上来。让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物理这一门课又重要、又新奇、又有趣,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今后学好物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2上好实验课,培养学习兴趣

实验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实验可以将抽象知识变为较直观,可以将静变为动,将枯燥乏味变为形象生动有趣。有趣的实验课是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必然途径,最容易使学生大脑产生兴奋。老师演示实验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试。”学生自己操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2.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环境引起学生新旧概念的冲突,从而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如在上到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上,问:“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肯定有大部分同学说:“用力推小车就会运动起来。”教师边演示边问:“用手推小车,小车运动。当手停止推小车后,小车将处于什么状态?”学生都说静止。停止用力后,小车静止,让学生提出看法: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将小车正放桌上,轮子朝下,用手推动小车达到较大速度时,使手与小车脱离后,小车仍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路程。问:“没有力的作用,小车为什么仍然运动?”这样一来,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就象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学习兴趣就会激发起来。

2.4重视引导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不但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电能表”这一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认真看家里的电能表结构及电线接法,一个月家里用多少度电。讲授“家庭电路”这一内容后,还可以布置学生给家里安装一个电灯等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作用是极为广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

2.5用风趣的语言,深化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例如,在讲摩擦起电时,给学生打比方,摩擦起电的原因,好比我们学校各个班都是一张长的桌子两位同学同坐,如果同桌间发生摩擦吵架,一个同学由于生气跑到另一个班的教室里,这样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单独坐,那位跑到另一个班的同学也是单独坐。这时相当于两个班都带了“电”。通过教师教育后,他(她)们和好,那位同学又回来了,他(她)们又同坐了。这时两个班处于中和状态,不带“电”了。则摩擦起电与此相似,原来,物质内部的正、负电荷是一对一对存在,这时物体不显电性。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就是使正、负电荷分开,使物体带多余正电荷或负电荷。如果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互相接触时,正、负电荷又结合,这时物体不带电,处于中和状态。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6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家的故事,增强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能结合物理教学,把课堂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在引入课题时,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2000米高空飞行时,从脸旁抓到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而飞行员却“安然无恙”的故事,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讲授“大气压”时,从故事引入: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格里克,他把两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连16匹马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或者只有费了很大的劲才能拉开它们。”市民问:“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合得这么紧呢?”市长回答说:“空气产生的大气压力。”如果将铜半球上的阀门拧开,空气经阀门流入球内,用手一拉球就开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讲述这一故事,学生对大气压力真有那么大产生怀疑。为了证明它的真实性,他们就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

2.7教育学生常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巩固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冬天,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冰棍“冒”出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学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形成许多尚未解决问题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提高和巩固。

参考文献

[1]符远翔.《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五种途径》广西教育,2004年7、8期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兴趣培养

一、引言

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理论与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论题,也是每一个物理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杜威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在其专著《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中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结果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已经有很显著的成就,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科研成果,并且结合自己对物理教学的一些认识,系统的阐述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希望它能给广大物理教师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实践帮助。

二、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清代王均也说过:“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这两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兴趣在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基本上两种:

1.兴趣的定向作用

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常常是由自己的兴趣来定向的,特别是志趣,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其事业的基础,兴趣的这种定向作用,还可以表现在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上。例如:一个从小就很喜欢讨论风、雨、雷、电、云和雾等天气现象奥秘的儿童,长大之后就可能去学气物理学或气象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以免产生定向性的错误。

2.兴趣的动力作用

所谓兴趣的动力作用,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学生对于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就会推动他们满怀乐趣地去进行钻研,人的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着的。如: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如影随行,如响应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的兴趣乃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同样,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善于唤起并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特点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进入中学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化,物理学习兴趣特点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观察兴趣(学生对奇异现象感兴趣)

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从初中的二年级开始的,启蒙阶段学生普遍对物理学习有一种新奇感。绪论课的几个演示实验就能把学生对物理学习引进一个绚丽多彩、新奇无穷、运动变化的世界,奇妙的物理现象将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刺激,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由于这种兴趣是停留在被观察的物理现象的表面上,并没有深入探究其原因和内部规律,因而这种兴趣是个不稳定的,会随着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结束而消失。

2.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比观察兴趣要持久,他会促使学生产生动手的愿望,以便了解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在初中三年级物理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一抽象概念教学时,演示两快表面干净而被压紧的铅块吊起重物的实验,当教师把钩码一个一个加上去后,两块铅块仍不分离。教师问:有谁愿意到前面来,将这两块铅块拉开?当学生把铅块拉开后,下面的学生还想用手摸一摸那两块铅块的接触面,似乎想捕捉到一些什么。这种操作使学生的兴趣尤然而生,又进一步激发了认识的兴趣。

3.因果认识的兴趣

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学习兴趣更加的集中,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同时起作用。所以,学生学习兴趣的中心已经由了解怎样改变现象发展到了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理解它的物理实质。但知道了一个物理现象的原因时,兴趣已在驱使学生了解这个现象发展下去将会有怎么样的结果,也就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感兴趣,这是中学阶段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兴趣。

4.概括认识的兴趣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化,逐渐领悟到世界上更多的事物乃至整个物理是有规律的,物理规律在科学与生产技术的发展中是举足轻重的,当学生把学习兴趣与自己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后,认识兴趣就能长期稳定下去,并发展为志趣,个性心理特征也趋于基本稳定。

四、教学中兴趣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地“教”书,“以书为本”,不善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不去考虑学生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的需要,只是死板的套用课本和习题集,致使学生认为物理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原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也被冲淡得一干二净,再者,对于当前的应试教育下,我们更多的学校在高三或初三的这一年里都在备战高考或中考,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匆忙的完成了所有中学物理必修课的内容,所以,三年级的物理课都是以“复习”为主,而复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处理大量的习题,并且伴随着频繁的单元测试、章节测试、校内小考、校外大考等等。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习题、习题还是习题”。主要精力是做练习,以便掌握好高考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只能寄托于大量的习题上,学生在这种固定化、单一化的学习程序下奋战,其结果只能是大量的学生败下阵来,从而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恐惧。在我教育实习时,有一位学生曾对我说过:“没有高考,我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一下物理和实际的问题,探索一下物理的奥秘。”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高考的价值,中学生对物理的厌学已经成为普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工作。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生影响的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是由学生主体活动和学生求知需要发展所决定的。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象历届学生,努力争取成功。”

二、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易中难比例尽量简单些,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纯看分数只要看到进步都要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单一性关注,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从而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便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只要不是过份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四、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思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思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五、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最终大部份要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建设者,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使用地膜时也应注意当雨水过时时适时揭膜的目的。

六、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七、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与学习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理障碍 认知能力 学习动机

师专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造成师专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数学的基础薄弱和认知能力较弱

学习基础与教学内容和要求之间的差异是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之一。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智力活动而理解掌握的,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所教的学生情况来看,凡是在初中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师专以后,尽管老师和学生本人已付出了努力,但成绩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依然跟不上教学。可见,由于学生在以前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而导致继续学习就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的进展必然会遇到障碍。

此外,认知能力是顺利地完成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内部因素,它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着学习。数学认识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识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一般来讲,师专生的认识能力较差,他们不能全面地观察实际材料的背景,不能准确地理解描述数字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语言,导致不能正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师专生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上来。做题时,由于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运算等中介能力差,使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中师生既不能再认基本概念和公式、定理,又不能根据所解答的问题追溯其背景和原则,这样就不能把过去形成的能力迁移到所解决的问题上。在记忆过程中,不能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旧知识有区别地联系起来,而是二者之间相互干扰,这也是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

二、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归因模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主要由于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构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对事业富有冒险精神,并能全力以赴,希望成功;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公正评价,并不过分重视个人的名利;这些人能约束自己,不为周围环境所左右;他们把成败常归于自己能控制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他们倾向于对未来成就抱较大的希望。学业不佳的学生,或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最后厌学弃学;或归因于教师能力差,水平低,教法不当,讲得不清,板书不细;或归因于学校学风不浓,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也有学生是因过早偏科,从而缺乏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学习动机不良是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心理障碍。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结;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规范,思路不清晰,做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考试总想方设法作弊,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学习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想学时学点,不想学就不学,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学习焦虑紧张,害怕测试考试,情绪惶恐多思、抑郁沉闷,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但不深刻,是肤浅和一知半解的描述。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情绪紧张,常担心被教师喊到回答问题,一旦被提问,常因过渡紧张使问题表达缺乏层次。感情脆弱、意志不坚,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时,兴趣越高信心越足,但稍有不如意,就消沉自卑,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力求趋近的认识倾向,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能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能自觉地思考和探索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具有化难为易,转苦为乐的作用。

四、学习数学的意志不坚定

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去解决。师专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我的记忆力不如别人”,“我的脑袋没别人灵活”等,往往产生自卑和畏难情绪,缩手缩脚,固步自封,他们经不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坚强的意志是师专生学习数学的又一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影响师专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消除其心理障碍,才能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学习的能力,笔者以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1.爱心关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从对教师的尊重、信任、期望中获得学习力量,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2.教学法改进。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兴趣引导。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它能让我们进入科学的大门。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50-0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征,作为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根源,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特点

1、中学生情绪活动具有丰富性。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展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进一步发展起来。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心理健康更趋完备。

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学生大致占百分之十。情绪是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的主要指标,它影响广泛持久,若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则很容易导致心理患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着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使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强、自理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其表现为情绪带上了纹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比如说,此时对某一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既可以表现的不在意,也可以表现出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却由于自尊的原因,会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的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于是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深恶痛绝,对弱者则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唯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怄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动下,他们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而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就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2、中学生的情绪在实践上比小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发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留在心头,这种拉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畅,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干什么事都有劲,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好,则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或欢乐愉快,或安乐宁静,或一语低沉,高兴的情绪会元虚成良好的心境,苦恼的心境也会延续成闷闷不乐的心境,而这种不良心境的元虚不仅会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中学生的情绪内容日趋复杂,但其高级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的简单性。中学生的情绪有时十分的强烈,有时又温和细腻;有时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有时又相对稳定,不易改变;有时袒露率直,有时又纹饰内隐甚至封闭内心情绪,这就是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二、中学生学习情绪障碍辅导策略

1、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师教师可从改变认知结构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经历,寻找自身优点;引导学生展望美好前景,设想自己走出心理阴影,重新热爱学习的情景。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分析设想中,重建其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让这种积极心态逐渐形成、巩固,从而重新建立一个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认知结构系统。通过几次这样的辅导,可以重新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 成因 转化对策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大,对学习没有积极性,激不起学习兴趣,尤其是许多学困生存在数学水平偏低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本文通过分析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科学措施进行转化,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1.缺乏意志失去兴趣是首要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程度。一个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内心就会有无穷动力,学习中其认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就强,学习起来就显得相对容易,信心也会越来越足,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中,自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反之就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有兴趣而缺乏意志,也难以将兴趣保持下去,所以意志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2.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是造成绩下降的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小学,其思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直接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过渡,并且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变化过程比较快,这使得很多学生不习惯,一时跟不上,造成分化。学生不善于抽象思维,尤其是对于字母表示数,出现了代数式,产生了不能肯定的现象。其原因,除学生的个体差异外,关键是抽象思维没有培养起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不起来。所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不改变或者改变不彻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观原因。

3.知识不全面、不系统是造成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不连贯、知识有断层,造成了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给以后的学习制造了障碍,长期下去,学习就会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4.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学困生往往受到冷落,上课时很少受到关注。教师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的学生。学生的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使得本来在学习品质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较差的学生变得更消极和被动,从从而导致他们怕学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能动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学习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很多,首先要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还要利用教学中图形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竞赛环境,充分发挥趣味教学的作用。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因此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就是设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法、学有得。在教学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培养讨论的习惯,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小组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课时小结慢慢过渡到章节小结;培养阅读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后回答,看谁回答得全面,课后阅读,看谁体会深,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3.强化抽象思维训练。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掌握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的任课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习惯。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学校和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在抓“转困”的同时,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始终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向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心和耐心,认真总结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我们的汗水一定会得到回报,一定能够大幅减少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人数,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