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重要概念 概念引入 概念建立 概念传递

一、概念及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最大的变换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或修改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概念是把客观对象的特点加以概括,在人脑中形成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理解,它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根据不同的标准,概念有不同的类型,如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等。

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为一条通向真知的重要途径。概念教学以完善和纠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为根本任务,把单纯的教知识变为教知识结构,加强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一般概念和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引入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的基础是对生物学概念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作为生物学领域基本的语言单位和思维单位,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原理及规律本质的阐述,也是对迅猛发展的生物科学的基本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生物学概念是对事实信息或事实知识的一种直观体现。

一般概念与生物学重要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英国教育家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提出,科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科学教育应该致力于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和科学本身的概念。所有科学的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大概念的理解。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迁移价值和持久价值的关键性概念。这些概念源于学科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和解释体系。无论是温・哈伦提出的大概念,还是埃里克森认为的核心概念,其实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生物学重要概念这一中心议题。

对于一般概念或生物学事实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有时受到时间或技术限制不能观察测量的,往往只能是被动告知,记忆和复述是其检测的主要形式。例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即范・海尔蒙特实验以及普利斯特莱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讨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的实验等。而生物学核心概念需要学生对大量的事实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归纳推理,抽象概括得到,这是主动获取的过程,检测评价时一般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应用。例如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探究活动、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系列事实知识的铺垫,学生再消化综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即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的实质即在生物体活细胞内,细胞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等重要概念。

传统教学往往强调对一般概念的记忆和背诵,而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必然涉及到对重要概念的组织。埃里克森则强调,课程与教学应该超越事实。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事实作为铺垫,围绕学科的重要概念进行。教学中心应从讲授事实转移到运用事实,学习中心应从记忆事实到重建知识结构。研究证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越清晰,越利于学习新知,越利于知识的迁移运用。由此可见,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应该建立在事实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区分事实信息和重要概念,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认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要“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这尽管是课程目标提出的明确要求,但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来说,学生能否准确、牢固地建立起反映生物学思想的、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的生物学核心概念,这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换言之,引入并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我们应该将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放在知识教学的首要位置。

如何帮助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而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重要概念从引入到形成,本质就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深度和广度,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从而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所有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特性和关系。例如细胞是生物体机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它的内涵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等有密切关系,它是理解水、无机盐吸收的基础。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细胞核能控制生物体的生长;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对理解细胞分裂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对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的学习。

教者应围绕重要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弄清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区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充分挖掘概念内涵,形成概念框架。在实践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也是进行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概念的教学依赖一定的情境,把重要概念嵌入具体问题情境之中,以问题教学驱动概念的教与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利于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建立单细胞生物重要概念时,教者在展示单细胞图片、播放草履虫生活的视频、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等情景材料之后,提出问题: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生殖等生命活动吗?学生带着疑问,展开探究和讨论,大大缩短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探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形成概念”的操作模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应注意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来源于学生日常生产、生活经验,事例要鲜明突出,问题不要过多、过难。

四、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转变、传递

对于多个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概念图的形式来呈现。例如:介绍性状和遗传时,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等重要概念的联系可以画概念图;介绍花的结构时,雌蕊和雄蕊等重要概念的关系也可以画概念图。利用概念图可以形象地展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思维过程,促进了概念的理解。当然,概念除了内涵外,另外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概念的拓展。概念的传递实际上就是概念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例如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学习,我们知道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生物对周围的环境能产生影响。教学中,教者除了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不妨从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等角度谈谈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面作用,从而达到知识从课内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概念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在探索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前概念的利用、概念的拓展、错误概念的消除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深入、实践的证明,这些问题终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1.

[2] 林静.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生物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3] 汪忠.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生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3.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生物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语言要生动、形象,讲究趣味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外在因素或个体的自身原因,在学习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就可以克服这一点。

1.形象贴切的比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笔者在讲各种《组织》时,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用与生物学相关的文学形象比喻:分生组织――雨后春笋;机械组织――不屈不饶;输导组织――藕断丝连;保护组织――出淤泥而不染。事实证明,通过教师形象贴切的比喻,并运用具有感彩的语言,把生物学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语言富有感染力,学生听课津津有味,课后余味无穷,且记忆牢固。

2.有声有色的比拟。为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印象,在讲到《生物的适应性》时,采用比拟讲述。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xx”。运用比拟讲解,既能使课本内容表达得形象,新鲜,又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跳跃性,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生动有力的数据。在讲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过度繁殖时候,教师激情讲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野心勃勃,称雄称霸,想把地球占领。请看一组数据:家蝇每10天就能繁殖一代,每代产卵1000个,如果这些卵都能成蝇,那么一对家蝇在一年内的后代就能覆盖地球表面。当学生听到这些形象的直观的数据时候,不得不对生物的繁殖能力惊叹不已!

(二)语言要严谨、准确,讲究科学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仅不要有趣味性,而且要有科学性。①对生物学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如不能把动脉血说成干净血,把静脉血说成脏血。②对生物学观点的传授要严格。如不能把生物适应环境的某些结构说成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③在指导学生作实验时,教师示范的同时指导性讲述一定要准确,语言的科学性更显得重要。④有些专有名词的部位不能讲错。如手不等于上肢,足不等于脚等。

(三)科学设疑提问,讲究语言的启发性

1.问题式的语言。如在讲《呼吸系统》一节时的开场白中,可设计四个启发性问题作为导言。(教师)什么是呼吸?(学生)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教师)为什么要呼吸?(学生)不呼吸就会死亡。(教师)为什么不呼吸就会死亡?(学生)迟疑,少数答因为没有氧气。(教师)为什么人没有氧气就会死亡?学生答不上来,急待教师讲解。这样设置悬念,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2.探究式的教学。如在讲《新成代谢》时,讲完酶的这一生物学概念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学生,酶在什么地方合成?(学生)活细胞内。(教师)具体说,活细胞中哪个细胞器合成酶?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多数很快答出核糖体。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追问,培养学生跳跃式思维,即酶――蛋白质――核糖体。并对现代酶概念作进一步延伸。

3.发问式的小结。即教师在讲完一节课后,可设置一组问题,步步紧扣,层层加深,进行发问,以达到总结的目的。

二、生物学语言的规范化

l.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用普通话教学,还要注意准确读音,许多生物学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如萎蔫(nian)不能读成萎蔫(yan),两栖(qi)动物不能读成两栖(xi)动物,等等。

2.语言的穿插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原理,或反映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的成语型练习题启发学生挖掘其中内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加强生物学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大有裨益。例如,“作茧自缚”的昆虫处于变态发育的蛹期。“油光满面”是人的皮脂腺活动加强的表现。“蜻蜒点水”指产卵。“金蝉脱壳“是指蝉若虫的蜕皮习性。生物教师把这些问题穿插课堂当中,不仅能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语言的科学性

(1)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真实、确切。(2)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上的科学。例如,如果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该肯定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3)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例如,我们平时习惯于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青筋,把鸟类的喙说成是嘴等等。

4.语言的针对性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言的。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不可能都像大学生物学那么严谨,它的科学性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中学生物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要用高一级的语言代替教学,自以为科学性强,实际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及中学生的教学要求。

5.语言的口语化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是指教学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又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教学语言口语化的修养。要把备课的过程当成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口语化的教案要求教师在口头表达上有一定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语气声调等变化的艺术性,并逐步做到声情并茂,诙谐幽默。

6.语言的趣味性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概念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7-01

"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相关精神和理念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试行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已奠定了初中生物教学的基调,根据几年试行情况反馈的信息,修改后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较之于试行版课程标准可谓"大同小异"。

"大同"证明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方向性、内容科学性是达到教育部门认可的,试行版课标施行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大同"而忽视了"小异",作为一线生物教师,在继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既要坚持"大同"的课标要求,更要重视"小异",一定要摸清"小异"的原因,找准落实"小异"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和后继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积蓄正能量。

我认真研读了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教学课程标准》,也参加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标培训,认真聆听了专家对2011版课标的解读,2011版课标相比试行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提出了以"概念教学"为主要内容,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方法。"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这里所指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概念"。这里的"概念"并非对一个词语做出的解释,而是指一些生物学常识。一位专家这样解释什么是重要概念:比如光合作用学,学生在毕业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时老师是如何执教学的,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完成了什么生物实验,播放了什么教学多媒体都已忘记,但至少知道光合作用是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在光下才能进行,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入出氧气的过程。剥离了所有修饰物而留下的最本质的基本知识就是"重要概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概念教学"呢?

1.研读课标,提高自身认识和提炼概念的能力

课标是教学的"葵花宝典",是指导教师展开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策略依据。试问,连学科课程标准都不清楚的教师怎能熟练地掌握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所以我们翻开课本准备一节课时,若你的头脑中对本章节的"概念"有点弄不明说不清,那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下课程标准了。

"关注概念教学"是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中第三点的内容,通过研读新课标,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而且对于掌握各章节的重要概念也有帮助,以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的层面,通过抽象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起知识框架。

在研读各章节的"重点概念"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列表或建立概念关系图的方式,找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实施教学,例如我们在执教"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时,通过对课标上所列出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可以建立起如图的概念关系图,在教学中抓往重点,有序施教,学生的头脑中也会潜意识地形成如此的知识网络。

2.挖掘教法,教学过程中贯穿概念

准确地把握各章节的重点概念,是我们在执教时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多样择优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巧妙性,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时间、环境、学情、校情选择教学方法,当这些影响教学的因素一定时,虽说也有多种教学方法可选,但对于不同意义的概念,自然也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相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这个重要概念,只以书本上的内容来讲显得空洞,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候鸟来去、蛇蛙冬眠、保护色和拟态等以及植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来引导学生概括,效果就更好了。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从课前准备、课上引入、课中引导等方面应多管齐下,在教学"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概念时,通过观看农民播种的视频(松土、浇水、施肥、盖土、覆膜……)或学生亲生感受播种等引入,到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观察与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从结论中抽象概括出概念,使学生体验概念产生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获得的概念,肯定印象深刻,便于理解。

3.做好巩固练习,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学生能掌握概念,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除了能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以外,还应巧妙设计巩固训练,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应用,在实践中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准确解读两个文本,领悟其精神实质

1.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历经8年研究和修订,作为我国生物学课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011年版课程标准终于在年初颁布实施。对照实验稿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本次修订的基本特点:修订后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重大方向、思路和架构等方面仍然保持稳定,没有进行颠覆性的改变;增强了课程标准内容和图文描述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可行性;强化了课程性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内容;内容标准具体描述了适合7~9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生物学重要概念。[1]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3个方面:

(1)明确了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本次修订进一步廓清了生物学课程性质,将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彰显生物学的理科本性,让初中生物学真正成为一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因此生物学教师应领悟“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2)凸显了重要概念。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最显著变化是确立了50个重要概念,并且是以揭示内涵的方式表述这些重要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而在具体内容部分仍然保留了教师们习惯的“行为动词+术语”的表述方式,如“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种继承和发展的直接意义在于:进一步明晰教学重点,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防止教学中人为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进一步改善初中生物学的概念教学,为学生自主建构重要概念腾留较为充裕的时空;进一步明晰教学评价标准,有助于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

(3)强调了探究教学。2011年版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明确指出:“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2.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教材修订

诚然,教材不是圣经,但是对于中学师生来说,教材是教与学中最重要的文本材料,对于教与学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材料无法超越的,因此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是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就以江苏省主流的苏科版教材修订为例,简要说明其主要变化。

(1)优化教材结构体系,强化教材特色

教材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打破了国内过去按照生物学分支学科构建教材体系的传统做法,从“人—生物—环境”的视角鲜明地突出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教材结构体系方面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增写第1单元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在教材开篇初步介绍观察、实验、科学探究与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学学习的关系,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又突出了科学探究这条主线;将原教材的第5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调到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之前,将原教材第10章“水中的生物”调到第9章“地面上的生物”之前,既强化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较好地适应了实验取材的季节性;在“水中的生物”一章中增写“扁形动物”,在“土壤里的生物”一章中增写“线形动物”,具体内容主要放在信息库中;删除了原教材第9章第3节“地面上丰富的生物资源”,将原教材第1章第5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修订后调整为修订版教材新增第1章第2节,将原教材第13章第4节“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纳入修订后的第27章“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增设“重要概念”、“主要活动”、“探究技能”等栏目,进一步明确重要概念及其相应的探究活动,以呼应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修订。

(2)增设“探究技能”专栏,强化探究性学习

原教材在内容呈现上以“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问题解决建构知识”为序,探究活动、自主讨论贯穿于各章节,成为与知识主线并列的另一条能力主线(见下图)。为了强化探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凸显教材的“知识—能力”双主线特色,本次修订增设了“探究技能”专栏,按照两个年级四册教材整体构思进行了系统设计,从而实现学生探究技能由浅入深地螺旋式提升。

(3)重点修订“本章学到了什么”栏目,强化三维目标检测

原教材因为有配套的练习册,故“本章学到了什么”栏目中题型相对比较单一,主要考查和检测基础知识。根据教育部调查反馈意见和教材编写组专项调查反馈信息,本次修订将“本章学到了什么”栏目作为重点之一。其修订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国外先进的图形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的形式,加强概念图学习工具的使用,引导学生填写概念图,从而对本章重要概念进行归结;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地关注,加强单元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自我检测和诊断,为教学反馈与提升提供可靠依据;“本章学到了什么”包括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两个层次的题目,所研制的题目少而精,典型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层次性。

二、针对教学现实问题,彰显理科本性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两者的本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许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因为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若隐若现地表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更多的人认为,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和技术,才能产生力量。环视周遭生物学教学的现实,我们难免为一些现象而忧心忡忡: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记忆,教学以记住事实、概念为主要目标;不少校长、家长甚或部分生物学教师都认为生物学科是文科,或介于文理之间,是记忆性学科;一些学校的课程表中出现了生物学科的早读课;网络中被热炒的《生物学科经典语句》成为学生曲不离口、本不离手的速记手册,就好比学生手中的英语单词本;背诵和默写成为一种教学与评价手段进入生物课堂,同时还是家长关心、检查和督促孩子学习的杀手锏;高考、中考中生物学科的高分一度被记忆能手斩获,高分低能至今还被人们挂在嘴边……如此看来,生物学科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知识被过于强化的今天,注重能力培养、呼唤能力回归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切实的行动,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屡屡重申“注重能力”、“能力立意”。生物学科是理科,理科的本质特征在于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因此课堂中如果一无理性思维的流淌,二无探究活动的开展,那么生物学就已经被驱逐出理科世界。鉴于此,践行2011年版课程标准,其核心使命在于彰显生物学的理科本性。生物学课程是理科课程,理科课程要讲理、求理,让生物课堂流淌思维理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变得心灵手巧。

1.在概念学习中发展思维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结果,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它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因此概念教学是教学及其研究的重要领域。现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和严峻的现实。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让学生记住生物学事实和概念定义,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自主建构生物学概念,并以此解决新情境下的相关问题。用哲学观念来分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无论是建构概念还是应用概念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概念的获取需要从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出发,教师提供各种各样代表性的事实只是为概念形成提供支撑,概念的获取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获取。

现在以苏科版教材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教学为例,简要探讨一下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与策略。本章共有4节内容,依次是:“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的宗旨并不在于告知营养物质的概念、类型和作用,合理膳食的原则与方法,消化吸收的过程和机理等等。这种结论式的告知实质上是一种外加的强力灌输,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没有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揭示本质,而且没有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因为没有观察与分析、理解与迁移,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因此,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设计:第1节内容的学习以验证性实验获得感性认识,从而知道食物的主要成分;第2节内容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活动为主,从中得出关于不同食物的热价不同的结论;第3节和第4节内容的学习则以前面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感知和活动探究为基础,对人体合理膳食和消化吸收等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见下页图)。[2]

在概念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问题,因为思维往往是在问题的引导下起步的,然后在过程中历经“艰难险阻”、跨过“千山万水”,到达成功的彼岸,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创设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下面是几道美国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USABO)试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①你的父母在你8岁、高4英尺时,为你建一树屋。树屋放在离地5英尺的枝条上,树高20英尺。现在你已经17岁、高6英尺了,而树高已达50英尺。问树屋现在离地多高?②假设你找到一块木头化石,拿给考古学家鉴定,他认为是棕榈化石,其依据是什么?③小鱼在捕食时,都会像球一样迅速集合,这样做是为了什么?④一位农民养了三头公牛,一天他的一头母牛进入期而闯入公牛牧场。结果,这一冒险举动生了一头小牛,这头小牛的父亲是谁(附DNA指纹图)?这些问题情境鲜活而生动,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的关键则是如何引导学生透视问题的内在本质,这需要教师进行层次性引导,构建思维阶梯,实现有序过渡;让学生充分思考,进行深度交流与互动。

2.在科学探究中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是我国理科课程标准的共同理念之一,它不仅是学生“做科学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而培养这种习惯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探究性活动标准化、格式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科学探究”显然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过是一种封闭的、固定的程序,教学目标始终锁定的是“模仿”,没有发现和创造,培养出来的最多是一个实验的“熟练工”。因此,科学探究需要突显自主性、探究性,如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标准化”实验步骤为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等。例如,关于“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我们的教学体会和建议是[3]:

(1)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课题,不能囿于教材内容,不能只局限于食物颜色和气味与觅食行为的相关性,除此以外,食物的形态、大小、位置等都可以列入探究范围。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创造始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充分想象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自主选择课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重视解决问题,而忽视提出问题。

(2)让学生集体讨论方案。通过学生制订的实验方案,我们可以欣赏到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当然其中肯定也存在谬误和欠缺。这些谬误和欠缺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集体讨论,可以在相互启发中自我纠正、自主建构。因为讨论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妥善诱导,特别要关注探究课题的价值、单因子变量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主要环节。如,食物的选择问题,每个小组提出的食物种类不尽相同:有的用红色糖果与黄色糖果,有的用方形糖果与球形糖果,有的用白糖与红糖,还有的用白芝麻与黑芝麻,有的甚至用白糖与黑芝麻等。其中用白糖与黑芝麻作为食物的实验方案,虽然存在科学性错误,但是极具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以此为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验可比性、实验结果与分析结论等方面加以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一定只是追求形成规范的术语表达。再如,学生们还可能为实验地点而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在实验室中进行,有的则极力主张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教师可以从实验科学性、可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分析,也可以站在蚂蚁的本能立场上启发学生:“蚂蚁被捉回实验室,它们最迫切的欲望是什么?它们最急于要做的事是什么?”

(3)让学生交流分享成果。应重视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因为总结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回顾和借鉴,还是一种合作与分享,更是一种评价与激励。

参考文献:

[1]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J].生物学通报,2012(3).

[2]赵敏慧.“营养物质的作用”的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1(12).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1)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 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

(2)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

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3)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科学思维的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对学生进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在人们的实践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

些知识和方法。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 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学素养这一概念。

1989年,June 在《美国生物教师》发表了题为“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讨论了美国公民缺乏科学素养,及生物学课程等问题。

1992年,Gibbs 等人研究了公众科学素养与高中、高校生物学教科书的关系,指出,这些教科书作者本人科学素养不够,会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质量,并影响了学生。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讨论生物学素养,但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 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BSCS 是“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的缩写, BSCS最初是由美国生物科学协会的教育委员会于1958年提出的国家级项目,目的是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静态课程,在各个方面促进生物教育,使学生通过中学生物课程的学习,在离开高中进入社会时具有生物科学领域所需的基本技能。

BSCS 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

BSCS 描述的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表现特点:

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现实与反思:

刘海洋伤熊事件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他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审。

2002年1月29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2月23日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刘海洋认为他最喜欢的是生物。比之数理化,比之电机,这是一个与有机的生命最为密切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他反而去伤害生命呢?中学生物课讲授的内容,从植物、动物到人,再到DNA 、细胞、遗传变异等,注重的是知识层面的介绍,缺少的是那种把地球看作所有生命的家园的平等意识,也很少谈人类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这回事。虽然最新编订的生物课本,已经想到要“加强动物与人的关系的内容”,并且重视“渗透思想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是,它的具体内容仍然不断显露出狭隘的生物观和对动物的歧视。动物被分成有益和有害的,对人的价值则主要是“有用”。

甚至在初中生物课本里就开始写上“野鸭肉味佳美,羽毛可以作被褥的填充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蟒和其他大型蛇的皮可用来制作皮革和乐器,很多毒蛇的毒液能够用来制作药酒,蛇胆„„可以做成中药材”;而“哈士蟆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著名的滋补强壮剂”!在这样的介绍里,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也不顾了。这的确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潜意识在起作用:生物如果不是为人所用的又有什么价值呢?

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社会对待自然、对待生命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氛围,都会显现到教育中来。如果说要“分析刘海洋”的话,其实也应该同时分析一下我们的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

一位记者在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现行中学生物课本上很轻易地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于是,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在试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活青蛙或者小兔子生生地开膛剖肚,看看它的心脏是怎么跳动、怎么通过神经反射而颤抖,直至如何死亡„„这种凌迟杀戮般的“实验”有必要吗?!

国际动物福利的五个标准

1、免受饥饿的自由;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

4、免受身体热度不适的自由;

5、表达所有自然行为的自由。

二)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调查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2003年对迷信的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情况

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即1千人有19.6人达标。比2001年1.4%增长了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局部增长的趋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逐步开展了有关调查工作。 )

2、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3、外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情况: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进行集科学性、社会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比例为17%,1992年,欧洲共同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

小结:通过上述的调查和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较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又由于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有效期途径

四、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6篇

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7篇

1 承导功能

每一章的开头均有一段配有说明的插图,它具有引入新课的功能。但不是简单、生硬的“开场白”,而是以它为知识背景或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它为背景既可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生物概念,又可带着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生物概念的过程,还可给学生说明生物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而存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的事实。

课本中还有一些“想一想”和“插图”具有一定的承接功能,如“第一册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内容中有一插图描绘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向导管移动的两条途径,这正是从初中学过的水分代谢这一知识入手,更进一步理解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过程。植物的矿质营养中以“想一想:初中学过程的N、P、K、B在植物生活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引入矿质营养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学习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最后通过总结缺乏这些元素植物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这样既学习的新的知识又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它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衔接初中生物的重要一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直接回忆什么是激素及激素的作用,来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由此我们发现这些内容有些既是旧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的铺垫,学生从中往往会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好每一章这些内容,使生物思想方法充分得到渗透,使学生逐渐领会,理解甚至掌握其中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客体性内容的承导功能。

2 德育功能

生物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德育渗透于生物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翻开高中生物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学家及生物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了“生物”这门科学。研读它的历史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心灵上受到熏陶,精神上得到享受,有助于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还有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小知识与思考题,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懂得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如:教材的绪论部分对达尔文、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新陈代谢中介绍了斯巴兰让尼的发现;教材中让学生思考臭氧层的破坏对植物和人体有什么危害?如何保护臭氧层?等等。

上述内容,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可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积极投身保护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3 消化功能

高中生物新编教材设计了许多“辅助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新授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

如:第一册中绪论中“想一想: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对所学的应激性的概念再次检阅。教材细胞分裂中“想一想:细胞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歇期’,这时的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对吗?”对细胞周期这一知识的再次巩固。生物的个体发育中“想一想:同一植物胚和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吗?”可以检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及双受精的熟练掌握程度与准确性。等等。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所设计的这些辅助内容同样起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功效,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对待,可以相信,这些内容一定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新知识,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 拓展功能

新教材在许多章节后都增加了“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在正文旁也加了“小资料”,这些都是正文的拓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材中安排了“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植物性神经调节”、 “‘试管婴儿’的问世”、 “生物圈漫谈”等课外读的内容;还安排了“红螺菌”、“同位素标记研究法”“细胞识别的原理”等小资料及“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和“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诸如此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高中升学考试中很好的命题素材,我们不仅应当看到这些内容的实际价值,更应该认识到它们潜在的拓展主体性知识的功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5 探究功能

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内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某些成果,特别是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新编生物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小问题”有助于将学生带上探究之路。如在光合作用中恩吉籽尔曼实验旁提出“恩吉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讲利用生长素能获得无子番茄、黄瓜等时提出“能不能用其它方法培育无子果实?”在植物的其它激素(功能)中提出“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就成熟了。这是为什么?”等等,这些小问题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从中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课本中还安排子大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也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6 启示功能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非选择题 题型 解题思路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少的学生对非选择题的解答感到非常的茫然和困惑,主要表现为读不懂题意,不明白解题的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不知道题目问什么,不能从文字、图表等材料中筛选有效的信息和挖掘隐含的条件,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案等,从而导致解答不全,失分过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原理、重要概念等掌握不牢,没有有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和掌握阅读材料等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因此,笔者对初中生物学非选择题命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题的基本思路,例析了非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题技巧,希望对日常的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培养学生的审题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生物学知识,提高解答非选题的正确率,减少失误和失分。

1 命题特点

(1) 命题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三维目标,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凸显重要概念,彰显学科特色。

(2) 注重学科之间及学科内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渗透,综合性比较强,只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题目较少,更多是考查多个知识点。

(3) 题型多样化,主要有识图题、表格题、文字叙述题、实验探究题、概念图题等类型,全方位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原理及实验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让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5) 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 解题思路

审题就是对所给题目中的文字、图表等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沉重加强非选题的审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

(1) 整体感知题目。对每道题提供的文字、图表、曲线等题干及问题进行整体把握,理解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厘清大致的解题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 阅读理解题意。不凭经验盲目做题,应认真研读题干,理解题设,注意题干与题设的关联,对考题的方向和考查的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找出已知条件,避免思维定势,不能急于求成。

(3) 获取有效信息。对每一道题都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挖掘隐含信息,排除迷惑条件,找到简化条件,筛选可能考查到的概念、原理、实验等知识点,进行有效地整合。题目中未明显写出的信息一定是隐蔽给予的,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中获得。

(4) 明确答题方向。对题目中文字、图表、曲线走向、对照实验、实验探究过程等的关键之处,应注意易混淆的概念,细心领会,排除干扰,弄清题意,明确方向,厘清思路,全面组织语言表述再做题。

3 非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题技巧

3.1 识图作答题

识图题可比较形象直观地表示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调节和实验操作过程。识图题有单一识图题和组合识图题两种类型,组合识图题的考查频率越来越高。这类试题源于教材,以图为主,并注重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整合运用。

解}技巧:① 理解图形的结构名称及功能,箭头表示的含义,阅读题干的文字叙述和图像所包含的信息;② 注意图与图组合、图形与实物图的关系,按照由局部到整体、由外到内、从上到下的顺序解读图形;③ 图像与教材中相关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原理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注重知识的有效迁移。

【例1】 图1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 细胞最外层坚韧的薄壁是[①] ,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具有的基本结构包括 [②] 、[④] 、和[⑥] 三部分。

(3) 水果中的汁液通常存在于细胞的[⑤]

中。

(4)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填序号)中。

解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中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的进出的功能,细胞质中含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而水果中的汁液存在于液泡中,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动植物细胞具有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答案:(1) 细胞壁 (2)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3) 液泡 (4) ④

3.2 概念图题

概念图一般要求纵横各层面,通过连接词将不同的概念建立联系,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与小概念之间的辨证关系。概念图成为近年各地中考命制生物的新题型,试题形式一般是给予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图要考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给予补充,或根据试题所反应的内容提出相关信息,回答若干问题。

解题技巧:① 识别图中概念与箭头,通过箭头的方向寻求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整个图形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② 寻求图形中信息与知识储备的“契合点”,快速达成知识迁移;③ 根据设问具体指向,具体分析作答。

【例2】 图是2与神经系统有关的概念关系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请将概念图补充完整:① ;

② ;③ 。

(2) 从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执行“醉驾入罪”政策。凡是酒后驾驶,检测到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80 mg/100mL,就视为“醉驾”,处3~6个月或以上的拘役。请问:“醉驾”过程中,由于酒精麻醉了脑部的

,使驾驶员的操作不协调,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我们应大力宣传“醉驾入罪”政策,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在红绿灯路口,当驾驶员看到红灯亮时及时停车等候,这属于 (选填条件、非条件)反射。

解析:抓住概念图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箭头的连结,把握概念图中神经系统、反射和反射弧3个核心概念,因此①是反射、②是脑、③是神经中枢。小脑主要是调节人体的身体平衡,“醉驾”主要是酒精麻醉了小脑所致。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当驾驶员看到红灯亮时及时停车等候属于条件反射,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答案:(1) 反射 脑 神经中枢 (2) 小脑 条件

3.3 坐标曲线题

坐标曲线题是通过数学方法来描述生物的生理代谢、生命活动过程、生物与环境等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内容广,变化多,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技巧:① 看纵横坐标。仔细阅读题干,结合题目设问,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一般而言,纵坐标表示自变量,横坐标表示因变量。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② 看曲线关键点。观察曲线的起点、顶点、转折点、交叉点、最低点、终点等关键点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

③ 看曲线走向。观察曲线变化趋势,分析曲线上升、下降、平衡所表示的含义以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等。特别要注意多重坐标曲线分别揭示的不同方面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3】 图3中A、B、C、D代表人体内不同部位的血管,a、b分别代表血液里气体含量在人体不同部位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1) 若横线的A段为组织内毛细血管,则b为 的变化曲线,原因是在A段血管中,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 并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由 血变为 血。

(2) C段血管最可能为 毛细血管,原因是 。

(3)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尿液的形成与肾小球的 和肾小管的 有关。

解析: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不同部位的血管,纵坐标表示血液中a、b气体含量的变化关系;A、C段两个交叉点和B、D段两个平行线的含义;这样可判断a、b两曲线在A、C段血管中的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B、D血管中的血液气体含量没有发生变化。特别要注意题干中横线的A段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这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可以推断a代表氧气的含量变化曲线、b代表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曲线,原因是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氧气与血红蛋分离,氧气扩散到了组织细胞,氧气的含量降低,b二气化碳的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C段表示肺泡内的毛细血管,当静脉血流到肺泡内毛细血管时,b扩散到肺泡内时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而肺泡内的a扩散到血液中时氧气的含量增加,这样血液就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

答案:(1) 氧气含量分离(迅速分离) 动脉 静脉 (2) 肺泡内 氧气含量迅速增加 (3) 滤过作用(过滤作用) 重吸收作用

4 表格题

表格题通过文字叙述生物的特征、生理特点、实验处理方法、生命或实验现象,并用数据来说明实验结果,通过分析比较揭示生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解题技巧:① 要读懂文字材料叙述的意思,注意隐含的条件,明确解题的方向;② 以横或列为单位进行比较,然后整体把握,解读表格中的项目名称和数据的含义,或者是文字表达的意思,注意运用给出的数据和标准参考数据比较;③ 结合题目设问,运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或规律,根据数据列出等量P系式,用数学方法进行推导或是比较,并分析总结相关结论,回答相关的问题。

【例4】 有无耳垂是人的一对相对性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部分家庭的耳垂遗传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统计如表1。请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1) 表1中第1组家庭的父母都有耳垂,子女中却出现了无耳垂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2) 父母控制耳垂性状的基因是以 为“桥梁”传递给后代的。

(3) 根据表中第1组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控制有耳垂性状的基因是 基因。

(4) 若让第2组中某个家庭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有耳垂的可能性是 。

(5) 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则第3组父母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如果第3组家庭中的一对夫妇,第一个孩子无耳垂,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几率是 。

解析:表格中调查了3组家庭人员的性状,分析了每一组亲代的性状和子代性状的关系以及子代性状中的数据比例,按照遗传规律进行推导。这样第1组家庭中亲代与子代性状的差异是变异,生殖细胞是亲代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桥梁”。第1组的父母有耳垂,而子代中有耳垂与无耳垂之比约3∶1,可以推断控制有耳垂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第2组中父母均无耳垂,子女中不可能出现有耳垂,这样有耳垂的可能性是0。第3组调查结果分析,母亲的基型是dd,而子女中既有耳垂,也有无耳垂的出现,可以推断出父亲的基因型是Dd,子女的基因型是dd和Dd,这样子女中有耳垂的概率是50%。

答案:(1) 变异 (2) 生殖细胞(或和卵细胞) (3) 显性 (4) 0 (5) Dd dd 50%(或1/2)

5 文字表述题

文字表述题是通过文字描述创设的情景材料,关注社会热点,将生物学知识等信息融入或隐含于其中的一种题型。学生对题干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来解答问题,常常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是中考常见的题型。

解题技巧:① 粗读,对考题的方向,所考查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② 细读,领会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涉及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找出已知、未知条件;③ 精读,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限制性词句,并与相关的知识点结合,排除题干中干扰因素,挖掘隐含条件;④ 表述,答题做到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

【例5】 现在,健康饮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前段在市场上发现有一种所谓的瘦肉型猪,这种猪几乎没有什么肥肉,人们戏称为“健美猪”。调查发现,河南多地生猪养殖中使用瘦肉精,养出的“健美猪”流入各地屠宰市场,流入了双汇集团。专家介绍,瘦肉精是一种不易分解的化学药品,在猪的代谢过程中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的转化分解。其残留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致使人体渐渐地出现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 “健美猪”相对于普通猪而言 组织发达,皮下脂肪很少。

(2) 人摄取“健美猪”肉后,残留在猪肉中的瘦肉精主要在消化道的 被吸收,然后通过 运输到身体各部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 “健美猪”的血液通过肾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 作用以及肾小管的 作用形成尿液,因而尿液中含有瘦肉精。通过检测猪的尿液,可查出在生猪养殖中是否使用了瘦肉精。

(4) 就上述“瘦肉精”事件谈谈你对目前食品安全的看法: 。

解析:粗读文字叙述所表达的含义;细读“瘦肉精”“健美猪”等与题目问题之间所蕴含的生物知识;精读所给材料,抓住含有“瘦肉精”的“健美猪”肉被人吃入之后在尿液中检测到“瘦肉精”这一线索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利用已学的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答题。因此,“健美猪”的肌肉组织比较发达,“瘦肉精”在人体的小肠被吸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血液再流到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瘦肉精是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尿液中含有瘦肉精,并针对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答案:(1) 肌肉 (2) 小肠 血液循环 (3) 过滤 重吸收 (4)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对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加强法制教育等

6 探究实验题

实验探究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学生要对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和经典实验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熟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操作要领,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解题技巧:① 纵观全题,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② 理解实验题中提供的文字叙述、表格数据和记录、操作图及曲线的走向等各种材料,注意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关注操作的注意事项,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强调对照实验等;③ 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设计和完善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④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生物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知识要点认真答题。

【例6】 某班级的学生想测定花生仁和核桃仁中的能量,于是,他们设置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研究,各小组测得的实验数据见表2。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 比较表中两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2) 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果才更可靠? 。

(3) 1 g花生仁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实际约为23 500 J,1克核桃仁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实际约为31 800 J。与各小组测得的数值相比较有较大差异,请解释原因(答出三点即可):

① ;

② ;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