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模经济特点

规模经济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规模经济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索;经济发展;道路运输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93-02

道路运输规模经营作为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经营。随着道路运输总产出的逐渐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道路运输规模经济。道路运输业的规模和经济范围同一般工商业看似大抵相同,事实上也有所不同。相同点是: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量增加而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围经济是指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成本低于分别生产时的成本;不同点主要是因为运输产品的特殊性所产生的,若想将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者相互包含,那么,必须将多产品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概念直接引用到运输业中来,从而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难以分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运作,这就构成了道路运输经济。

1规模经济性是道路运输的明显特性

根据现代运输经济学所持的观点来看,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的应用,甚至包括道路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方式,均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而这一特性在道路运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路运输的基础建设设施较为完善,道路运输路线众多,四通八达,是公共的运输方式,具有密度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公路网体系把这些特性集聚一体。因此,为道路运输的合理有效运营提供了保障,为道路运输规模经济性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对道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具有极强的社会性,这是使其实现条件变得简便的重要原因,运输企业不是一定要投资道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运输能力、与相关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使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运输生产的过程中得以加强和提高,如若想使运输规模经济的效应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就要以现代化运输的组织技术以及不断加强和提高现代技术的应用为基础要素。

(3)道路运输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因为道路运输利用机动的交通工具,具有灵活性,使工作进行更方便快捷,更能适应先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应用范围更广泛。道路运输的弹性相对较大,道路运输的规模具有经济性,但是并不表明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就建立起规模经济,运输结构是影响道路运输规模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最主要因素,规模经济会对一定时期的道路运输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作用,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对规模经济的形成也是有直接影响的。

(4)竞争性运输结构中存在着经营主体过多、结构较为零散、服务代替性较强等特点,这些对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会产生阻碍。垄断性运输结构存在经营主体较少、服务有较大差异性、集中度过高等显著的特点,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提供了很大便利。虽然,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通常都是在较大规模的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产生。通过在动态的道路运输竞争过程的观察来看,对于个别区域和时期来讲,道路运输的经济容量相对而言是固定不变的,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不得不进行激烈残酷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最终,只有少数的大型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道路运输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使得经济集中度大幅度地提高,形成了垄断性质的经济结构。道路运输企业在积极追求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规模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形成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过程。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要更好地促进国内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时代潮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我国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

虽然,现今人们对运输规模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因为竞争性的运输经营结构逐步形成,使之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道路运输规模经济效应所到达的状态还不是很理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表现:

2.1道路运输经营企业众多,导致管理很难集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道路运输经营型企业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其中,小规模的经营单位所占比例较大,从道路货运市场和客运市场来看,集中率过低,对在运输服务和汽车维修等市场所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所得市场集中度也是非常低的,大多数都是个体运输企业,组织较为零散,工作运输组织化程度过低,使得运输能力难以发挥,其利用率较低,仅达到一半的要求。因为此类现象的存在,导致道路运输市场集中度较为低下,因此,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同时,为了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造成了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巨大经济损失。

2.2货运过程中信息传播慢

货运信息是在运货生产的过程当中反映出的有关生产要素的所有信息内容,其中包括运输途径、运输工具、货物来源、运输资费以及与物流息息相关的诸多信息内容。在国内,运输信息受到实际状况与所标注内容不相符的现象,受这样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扭曲的现象,而且现今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高低也是制约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由于货运中介和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大多数都是小型的货物配送载运站,经营规模较小、所能掌握到的信息量并不充分,因而导致货源信息和运力信息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分离,使道路运输变得不灵活,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够重视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运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等诸多环节。应当创立信息交流平台和与其相关联的运营保障体制。

2.3经营方式死板,技术应用跟不上科技发展

有很多道路运输的企业,其经营规模看起来很庞大,但是因为在竞争日益剧烈的运输经济结构下,为了能够得以生存,很多小型的运营企业和个体运输的部门,普遍采用了以单车进行承包或者是以单车租赁进行承包为主要形式的道路运输经营模式,这样,就将道路运输过程中有机衔接起来的各个环节给割裂开来,十分不利于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今社会生活对运输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抓住客户的心理,知道他们的所需,使服务更得客户满意,不断地完善经营方式,探索高效的运营手段,能够灵活的变动,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各种东西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因此,道路运输企业要考虑到货物运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对每个环节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良和创新,从而提高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借助高科技的发展来优化企业经营结构,使得技术的应用在道路运输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3切实有效的对策

3.1调整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内容

将道路运输企业中的运力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和不断的优化,使运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保持较为良好的动态平衡;对运输路线和工具进行优化调整和改良,从而提高运输的工作绩效;不断地完善企业运行结构,提高运输能力,改善组织过于零散等弊端,从而使企业提高运输组织化的程度;对企业的经营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拓展运输的范围,加强各种信息的传播,掌握好工作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3.2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

要不断地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要不断地扩大其发展的空间范围,使得工作的效力有大幅度地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在道路运输的过程当中,切记不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而忽略了企业运营的基本目标。不要使用科技较为落后、不合运输要求的工具参与到运输中来,要大力提倡以正常合理的速度来发展经济。万万不可盲目的追求高速度,而不注重安全性。

3.3建立组织运输中介

要加大投入对道路运输过程中所需的中介进行的建设,这样,更有利于道路运输市场的完善,使得道路运输更方便、快捷、有效。同时,还要促进中介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掌握更为充分的工作资料,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便利、安全有保障的服务机制。

3.4建立企业制度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小型企业难以立足。因此,要根据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决策,建立起合理的企业制度。这样,企业的运营才有所保障,从而走向规范化。

4结论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令人瞩目,不仅运输能力大幅增强,覆盖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所述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其基础设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运输需求各异,因此,要大力对运营结构进行调整。希望企业领导职责大力加强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实施,使道路运输的市场经济得以在平稳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润芝.加快道路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思考[J].长沙航道管理局,2011(4).

[2]张桂欣.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

[3]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11(9).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2篇

规模经济早已被世人所认同,并写入经济学和管理学教科书。企业的年度规划通常是以增长为导向的规划。企业之所以对增长那么关注,甚至以增长作为考核经理和员工的主要指标,就是基于对规模经济的认同。他们坚信:既然规模很小的时候能赚钱,那么规模做大了岂不更赚钱

然而,现实并非理论的简单推理。我越来越认识到,规模经济或许是个伪命题,甚至是一个诱人的陷阱。

在培训中,我无数次向老总学员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一家乳制品企业5年前的销售额是1亿元,公司成长非常快,现在已经达到3亿元。那么,这家乳制品离死亡更远还是更近了?”

或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就有提示的倾向,多数老总学员们的回答是:“这家企业离死亡更近了。”

紧接着,我会提出:“为什么规模的增长并没有挽救企业,反而把企业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很多老板马上会回忆到,企业最赚钱的时候恰恰规模并不大,很多白手起家的老板就是在规模并不大的时候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规模的扩大,很多企业反而慢慢走向了死亡的边缘。

这是怎么啦?难道公认的规模经济理论失灵了?

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的前提

我发现,多数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理论前提之下的。比如,多数企业会把自己的增长目标确定在30%左右,这是非常舒适的发展规划。30%的增长速度并非高不可攀,同时,又足以让各方满意。

5年内从1亿元增长为5亿元,恰恰就是30%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增长,属于“死亡陷阱”的增长。为什么这么说?

所有理论都有前提。规模利润也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行业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盈亏平衡点是稳定的或不变的。只要行业盈亏平衡点不变,销量增长就一定能够带来利润的增长。也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前提是:只有你的规模在增长,而行业格局没有变化,竞争对手也没有变化。然而,这个前提在中国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基本不存在。

原因很简单,当你的规模增长时,你的对手的规模也在增长。当所有对手的规模都增长时,盈亏平衡点就在变化。所以,年终盘点时,虽然销量增长了20%,利润却下滑了30%。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企业的集体增长改变了规模经济的所有前提。

当一个企业的对手的销量也在增长时,企业的利润增长就不取决于规模的增长,而是取决你的增长速度与对手的平均增速之差。如果你的增长是30%,而你的主要对手的增速是50%,那么,你的利润不是增长了,而是下滑了。

随着行业的发展,盈亏平衡点也在提高。10年前,一个销售额只有1000万元的企业活下来了,因为那时行业的盈亏平衡点可能低于1000万元。现在,销售额10亿的企业可能倒下了,因为该行业盈亏平衡点可能已经提升到15亿元。

如果企业的增长速度无法赶上盈亏平衡点的增长,那么规模经济就不会发生作用,增长无法改变命运,只不过会死得更晚一点而已。因此,当企业确定增长速度时,首先必须预测行业盈亏平衡点的提升速度,增长速度必须高于盈亏平衡点的提速。

超过行业盈亏平衡点的增长

目前,中国多数行业已经进入了产业集中时代。产业集中时代的特点就是盈亏平衡点的提速非常快,这个时期也是行业淘汰率最高的时期。多数经历创业期九死一生的企业就是在规模做大后,死在产业集中的超常规增长上。

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特点。中国经济是追赶型经济,国家和行业的集体增长非常快,10年时间可能要经历发达国家30年的发展过程。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中国行业的盈亏平衡点在快速提升。正因为盈亏平衡点的不稳定和快速变化,决定了规模经济的基本前提不存在,也决定了规模经济或许是个伪命题。这与西方发展国家的市场环境差别很大,因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环境变化比较慢,盈亏平衡点的变化比较缓慢,规模经济的效应就比较明显。

那么,规模经济理论是否在中国就完全失灵了。非也。企业短期内的爆发式的销量增长仍然符合规模经济理论。

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三年之内迅速做到行业第一。这样爆发式的增长一定是符合规模经济规律的。因为格兰仕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行业盈亏平衡点的增速。

最惨的是格兰仕的竞争对手。因为格兰仕借助规模优势,采取快速降价的方式迅速提升行业盈亏平衡点。格兰仕可能每年把行业盈亏平衡点规模提高一倍,除非其它微波炉企业的增长速度能够达到100%,否则,销量增长不仅不能带来规模效益,企业反而会在增长中死亡。格兰仕的对手们难道没有增长吗?只不过他们的增速没有赶上行业盈亏点的增长速度而已。

爆发式增长的特点就是行业格局和对手状态在短期内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盈亏平衡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规模经济的命题是成立的,因而爆发式增长能够带来利润的同步增长。

爆发式增长

中国每一个在产业集中过程中活下来的企业,几乎都曾经经历过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过程。当爆发式的增长获得了行业支配地位时,就获得了决定行业盈亏平衡点的资格。谁掌握了决定行业盈亏平衡点的资格,谁就有可能随时“清理门户”。当年,长虹的倪润锋决定通过降价“清理门户”,降价的实质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了盈亏平衡点,从而使得数十亿规模的企业迅速走向死亡。

爆发式增长,这一点对中国企业特别重要。按照西方的某些理论,爆发式增长是非常可怕的,因为爆发式增长是非常不稳定的增长。跨国公司特别重视企业的安全、稳定,因为他们本身是远离盈亏平衡点的。而安全、稳定却恰恰是中国企业的致命伤,因为如果不能快速逃离盈亏平衡点,企业就永无安全、稳定可言。

由此看来,仅仅关注增速是没有用的,同时还必须高度关注盈亏平衡点的提速,因为盈亏的提速会抵消增长对利润的贡献。

盈亏平衡点的提高抬高了行业门槛,使得低于盈亏平衡点的企业被淘汰。因此,我们提出盈亏平衡点增速就是企业增速的底限。

在确定企业增速时,人们或许会参考GDP增速、行业增速,比如国家GDP的增速是9%,行业增速是12%,那么,低于9%或12%的增长算不上真正的增长。

但是,哪个企业的确定增速时参考了行业盈亏平衡点的增速呢?但正是盈亏平衡点的增速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行业盈亏平衡点提升的增速是20%,那么,企业增长速度低于20%其实就是在慢性死亡。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年年都陶醉在增长时,但若干年过去了,死亡却悄然降临的原因。

企业在制订规划时,一定要有规划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就是掌握盈亏平衡点的决定权,从而决定对手的命运;下限就是追着盈亏平衡点走,只要高于盈亏平衡点的增速,才能免于死亡。

格兰仕正是因为掌握了决定行业盈亏平衡点的权力,所以行业对手的命运由它决定,而其对手们却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规模利润太不可靠

中国市场太独特了,一些在西方不需要提示环境前提的理论在中国往往不适应。其实,并非理论错了。而是对理论的理解必须悟透其得以成立的前提。

什么时候把理论的前提悟透了,才算理论参透了理论。

规模利润本来不是个伪命题,但理解和应用不当,就是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规模利润其实是个陷阱。只有当对手没有规模时,规模利润才成立。当行业经过多轮淘汰实现产业集中,剩下的都是行业巨头时,规模利润就基本失灵了。家电行业最风光的时候其实是规模并不大的时候。现在,因为剩下的都是巨头,所以规模利润的前提已经不存在。

规模利润太不可靠了,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定要摆脱对规模经济的依赖。很多靠快速增长支撑的企业,当企业增速放缓时就迅速走向了衰亡,最有名的案例是曾经贵为世界PC之王的康柏,一旦停止高速增长就陷入困境,并被HP收购。HP收购康柏时,PC的规模远不如康柏,但HP赢利状况非常好。因为HP早已摆脱了规模经济的赢利模式,进入了品牌利润和结构利润的赢利模式。

规模经济时代,盈亏平衡点是由行业决定的,因此,企业的命运也是由行业决定的。这是非常可怕的。在品牌利润和结构利润情况下,盈亏平衡点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企业因而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3篇

一、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引进外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其结果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对外开放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市场国际化过程。而市场国际化对决定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国际化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规模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假如企业只在国内市场上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1.国内资源可供量的限制。因为一国的资源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稀缺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因获取资源的代价太高反而使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甚至有可能根本无法获得所需的大量资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所需的资源,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例如,目前上海“宝钢”所需的铁矿石9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等国,其规模经济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大。

2.国内市场需求量的限制。在特定时期内,一国对任何产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企业若一味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往往会造成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迫使企业又不得不缩小其生产规模。而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突破了产品需求的制约。

3.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大通常是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总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而一国的技术水平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在那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中,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这对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突出。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引进高效率的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就能较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总之,市场国际化突破了国内市场的种种限制,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具有多层次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许多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并大有继续发展之势,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将进入区域一体化、集团化新阶段。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3年1月就宣布建立在12个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并设想在21世纪中期,把欧洲经济区扩展到东欧和南欧的周边国家,把欧洲建成“全欧洲经济联盟”;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美加墨自由贸易协议》,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89年11月,亚太地区12个国家的部长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首次会议,组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1月,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达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于“东盟”成员国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因此,两者是处于不同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此外,还有不少新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尚处于酝酿或筹建之中。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间的进入壁垒,加强经济合作,而对非成员国则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如欧洲共同体(欧盟)达成建立西欧统一市场协议后,先后制定了限制纺织品进口、保护西欧电子产品市场、提高进口产品关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从70年代末开始,在80年代普遍化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在90年代将继续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为摆脱经济“滞胀”、高失业率和贸易逆差急剧上升的局面,纷纷制定各种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对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设置很高的进入壁垒,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便形成了“大区域进入壁垒小区域进入壁垒特定国家的进入壁垒”这样一种多层次、复杂的进入壁垒体系。

(三)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是跨国公司寡头主导型竞争。由于国际市场为企业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多层次的进入壁垒,这就使仅靠对外贸易很难开拓国际市场。因此,8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纷纷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设立境外子公司,利用当地资源组织生产,并实行就地销售,从而使对外直接投资取代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对外贸易,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就市场集中度而言,据美国《幸福》杂志的有关资料,早在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工业公司的销售额为5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1992年在全球2万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占主体,仅占1%的大型跨国公司,其对外直接投资额就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而世界最大的几百家跨国公司分布在各主要产业中,特定产业被少数几家寡头企业所垄断,这就意味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是跨国公司寡头主导型竞争。

二、中国市场结构与市场国际化不适应性分析

市场国际化把我国企业逐渐推向国际市场大舞台,而从国内市场竞争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转变,要求相应地调整我国的市场结构。但就企业自身而言,有一个相当时期的适应过程;就国家宏观管理而言,有一个探索、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市场结构存在着与市场国际化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规模经济明显的重化工、电子等产业中,例如,根据目前的国际标准,汽车工业中单个整车生产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为40万辆以上,而目前我国整车生产企业有120多家,超过美国、西欧和日本厂家的总和,但年产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众3家。据统计,90年代初我国有钢铁企业1598家,约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1/3,而我国的钢产量只占世界钢产量的1/10。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企业分散、规模偏小的现实。不仅如此,我国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又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的总体平均规模很小。例如,在1990年我国500家最大的外贸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500万至1亿美元的就有357家,占71.4%。这同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较反差很明显,这些国家为了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视“企业规模效应”,其跨国公司的规模往往比国内其它企业的规模大得多。可见,我国企业的规模本来就较小,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又大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两重因素必然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因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度过高,内部摩擦大,交易费用高。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的外贸经营权逐渐下放,这对加快我国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国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造成很大的内部摩擦。这在出口方面表现为,同类产品在向同一国家或地区出口时,多头对外,为了抢夺生意而对外竞相削价;在进口方面,则多家进口企业竞相抬价,相互争夺货源,其结果是让外商从中渔利。在引进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过度竞争现象十分严重。同时,由于我国许多刚开始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过去同国际市场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缺乏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企业单枪匹马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去熟悉市场环境,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寻找顾客,签订并执行交易合同。而且,由于单个企业的贸易批量小,单位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购销费用就高,因而一笔交易的交易费用很高。

三、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优化中国市场结构的基本战略

基于对市场国际化给市场结构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市场结构现状与市场国际化不适应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国际化要求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并降低国内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度,形成协同竞争格局,以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却规模偏小,企业间存在过度竞争,内部摩擦大,与有效竞争相差甚远。因此,在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优化我国市场结构的基本战略思路是: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跨国经营的主力,以充分发挥国际市场所提供的规模经济潜力;适当提高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降低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度,减少内部摩擦与交易费用,以协同竞争力,冲破国际市场上的多重进入壁垒,增强与国际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需要研究以下两个具体战略问题:一是我国如何形成大型企业;二是在特定产业如何确定国际化经营的核心企业,以协调产业内各企业间的关系。

(一)形成我国大型企业的主要战略及其途径。借鉴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成长经验,我国可采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这三种一体化战略不仅存在各自的经济性,而且具有层次性。作为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水平一体是垂直一体化的基础。通常,企业规模的扩张是从水平一体化开始的,由于企业可利用原有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原来的业务范围内扩大其规模,故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企业通过水平一体化达到一定规模后,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就需要进而实行垂直一体化。如美国,大型企业形成的历史就是把大规模生产过程和大规模流通过程结合于单一企业中的历史,到1917年,在资产额为200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企业中,将近90%的企业是经由垂直一体化而形成的。而在经济波动幅度和频率日益增加的今天,企业要保持原有的市场地位并持续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就要求企业努力分散经营风险,稳定企业收入流量,这就迫使企业采取混合一体化战略。同时,当今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要求实行跨国产业经营的大型企业作为物质载体,这也刺激企业采取混合一体化战略,以最终形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就实行各种一体化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的基本途径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可供选择:一是通过企业自身积累以增强经济实力,逐步扩大其生产经营范围,实行各层次的一体化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二是凭借其经济实力,通过兼并产业内横向、纵向企业以及不同产业的企业,以形成大型企业;三是突破部门、地区界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显然,前两种途径(特别是第一种途径)形成大型企业需要较长时期,而通过第三种途径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大型企业。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还受“条条”和“块块”限制,造成分散经营、多头对外的过度竞争局面,而通过组建跨部门、跨地区、经营多个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则有利于消除这种混乱现象。因此,这一途径体现了我国今后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方向。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4篇

公路客运和铁路客运是人们中短途出行的主要运输方式,两种运输方式一直以来保持着合作和竞争的关系。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两种运输方式的需求也持续快速地增长,同时公路客运和铁路客运分属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规划着自己的未来。2007年4月l8H零时,全国铁路实施第6次大面积提速,有超过6000km铁路的列车运行速度超过200km/h,部分区段时速达250km/h。这些高速动车组的开行给公路客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J。从2009年4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增直达旅客列车89对,其中动车组4l对,直达特快列车6对,到2012年,铁路部门将在所有客运专线上开行800组以上的动车组。同时对铁路中长期规划和高速公路网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铁路中长期路网规划和高速公路网规划很多地方是重叠的。铁路的战略目标就是构建四纵四横和实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城际快速客运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战略对公路客运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意味着公路客运还将可能遭受全方位、深层次的更大冲击。公路客运正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那么,公路客运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l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必然性

公路客运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机动灵活、直达性好、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但是近年来公路客运为什么在与其他客运方式竞争的过程中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呢?究其原因,一是在外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公路客运没能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不清晰。在现今的形势下,公路客运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将目标定位在中短途和铁路延伸不到的线路,避开和铁路的正面接触,大力开发和挖掘这些线路的价值,是公路客运新的生存之道。二是公路客运行业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运力与运量失衡,运力资源浪费严重。由于人们对高速公路客运的特殊要求认识不足,对经营者的准入条件要求不足,进入门槛过低,使公路客运在一些区域市场陷入完全竞争的格局,使客车使用公路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地体现,运输的整体效益不佳。

2)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加上人们对竞争的理解偏重于形式,把“准入”作为放开市场的控制条件,这就造成经营者分散、独立。

3)客运组织秩序混乱,妨碍运输网络的形成由于运输经营主体众多、分散,利益主体很难统一不利于运输组织的统一调度,给公路客运的高效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公路客运存在的问题,以目前的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是很难解决上述问题的。公路运输是网络运输,只有网络化,集约化,才有规模经济。要做大做强客运行业,就必须走一条兼并重组的道路。并购引起产业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导致垄断,垄断产生市场竞争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改变。只有完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有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公路客运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决定了公路客运企业必须走并购集中的道路。

2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模式选择

一般来讲,按照行业相互关系,企业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3种并购模式。客运提供的是服务,按照客运服务特性和目前整个客运市场竞争的状况来看,公路客运与铁路客运和航空客运更多的应该是客运服务链上的上下游关系。铁路客运和航空客运经营的自然垄断性以及铁路和航空巨型集团公司的存在决定了公路客运没有实力进行上下游的纵向并购。况且,纵向并购最主要的目的是节约交易费用,在公路客运自身经营没有达到最有效配置和远离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纵向并购是不现实的。在混合并购方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并有扩大的趋势;但多元化经营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相反很多情况下混合并购严重地损害了公司利益;公路客运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所以其经营的专一性尤为重要。同时,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行业处于成长阶段及成熟阶段的初期,那么在这个行业中的企业随着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和竞争压力的增加,进行横向并购来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可以为它争取到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如果一个行业处于成熟阶段,行业集中度已经很高,产品的供给能力过剩,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则该行业中的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就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此时,如有进一步横向并购的空间,企业仍会选择横向并购。

增长率是判断一个行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成长期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产业系统的平均发展速度。该产业经过一段快速发展之后,其产出量趋于平稳,增速放缓,市场容量相对稳定,同时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潜在作用也基本得到了发挥。此时,表明该产业己从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根据这一判别标准,借鉴文献[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公路客运行业目前处在成长期的后期阶段。近10a以来我国公路客运总量和旅客周转量基本处于平稳增长态势。另外,发达国家的资料显示,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前,公路客运运输需求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在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后,公路客运运输需求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2006年我国人均GDP2042美元,距公路客运运输需求增长趋势明显减缓的临界点4000美元还相差甚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引发公路客运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因此,通过对行业周期的分析可得出横向并购是公路客运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向选择。

3并购的规模经济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横向并购一个最重要的动因是追求规模经济,其原理是谋求利润最大或者单位成本最小。按照现代运输经济学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包括公路客运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均具有规模经济性,而公路客运规模经济性更为明显一些。这是因为:公路客运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网体系具有四通八达、公用、高密度的特点,从而为公路客运网络化运营和不断提高其规模经济性奠定了基础;公路客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社会性使公路客运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得到简化和便利,运输企业可以不投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仅从自身运输能力的提高、拓展与相关同类企业的合作,强化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适时采用现代运输组织技术和加强现代技术应用等方面,就可以形成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公路客运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如机动、灵活、方便、门到门运输等,其社会需要更具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要高。公路客运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并不是说公路客运企业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形成规模经济。竞争性运输市场结构由于更多地表现为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服务替代性强等特征,非常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由于更多地表现为经营主体少、集中度高、服务差异性大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从动态的运输市场竞争过程来看,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期而言,其市场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企业为追求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战胜小企业,最终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格局,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垄断性市场结构。客运企业追求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运输规模经济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是实现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的基本途径,而企业并购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要实现运输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 沉淀成本

中图分类号:F22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42-03

一、自然垄断的界定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自然垄断进行了定义。

在工业化之前,自然垄断概念很少被提及。穆勒(1848)首次使用“自然”这个词,他认为在许多私人没能力投资或不愿投资的领域,供水、公路、运河和铁路等由政府来投资和运行是合理的;Kaysen and Turner(1959)将自然垄断描述成竞争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情况;萨缪尔森认为,当一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此之强有力,以至于只能有一个厂商能够生存下来时,就会产生自然垄断;Sharkey(1982)认为如果整个行业由一个厂商生产的总成本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厂商生产总成本低,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张维迎(1999)认为自然垄断是规模经济造成的一种状况,它使得某一行业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时才是最有效率的。{1}刘树杰(1999)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条件或规模经济的要求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而形成的垄断。{2}

从上面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自然垄断的定义是从几个角度进行阐释:穆勒主要观察了发生自然垄断的行业领域,但是并没有对自然垄断概念、自然垄断行业特点进行论述;而Kaysen and Turner、萨缪尔森、Sharkey、张维迎、刘树杰等人研究的共同特征是从产生自然垄断的原因出发,对自然垄断进行定义。虽然Kaysen and Turner把自然垄断定义为竞争不能够很好发生作用的行业,但是并没有说明导致竞争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而萨缪尔森、Sharkey、张维迎、刘树杰则是从导致自然垄断的真正原因出发来进行定义,这个真正原因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正因为于此,在一个行业内部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最有效率。其中,刘树杰把原因定义的更全面一些,因为他不但包括了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而且他还认识到自然资源条件同样可以造成自然垄断。例如龙井茶,这类产品市场上独一无二,消费者又愿意出价来购买,资源所有者就拥有排他性的独占权。由独特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垄断,往往不能够达到垄断一个行业的目的,因为往往有很多竞争者或者替代者来与其进行竞争,例如“龙井茶”,这种产品会有“毛尖茶”与之竞争;但是由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所造成的自然垄断,则可以达到垄断一个行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给出本文自然垄断的概念:自然垄断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一定技术、需求、制度等条件下,由于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所导致的只能有一家企业生存下来的状态。在这里就可以看出,自然垄断的概念被赋予了动态特性,即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空、技术、需求、制度的转换而变化的。例如,上海市最初只有虹桥机场,但由于需求扩大,一个机场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需求,所以上海市又新建了浦东机场。

二、自然垄断与其他垄断类型

在经济学中,垄断作为市场结构的一种,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和否定,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强有力的控制力,往往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低效。但是如果对垄断进行细分,就会发现有些垄断并不坏,受到经济学家的支持。

根据垄断形成的原因,张维迎(1999)把垄断分为自然垄断、法定垄断和行为垄断;张光远(2001)把垄断分为经营性垄断、自然垄断与政策性垄断或行政性垄断;{3}常欣(2002)认为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法定垄断、经济性垄断;{4}周其仁(2002)把垄断划分为五种,即由资源的天赋特性带来产品的独特性、发明的专利权或者如可口可乐配方那样的商业秘密、赢家的垄断、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强制形成垄断。{5}

几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张维迎、张光远、常欣的“垄断三分法”只是对于垄断类型的叫法不一致而已,而实质是一样的;相对来讲,周其仁对于垄断的划分更加细化,使分类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这种分类使读者很容易区分各种垄断的好坏,但不够简洁。本文比较倾向周其仁的垄断分类。

1.由资源天赋特性,带来产品(服务)的独特性。比如龙井茶、王菲的歌。

2.发明专利权或版权,或者如可口可乐配方那样的商业秘密。政府如果不通过法律保护专利和商业秘密,发明和创新的供给就不足,对经济增长不利。

3.赢家的垄断。凡竞争就有输赢,竞争的胜出者可能凭实力和策略,一时之间将所有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如微软公司,不是别人不可以做软件,而是一时之间没有谁做得过他们。

4.基于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一些产业需要一次性巨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成为“沉没成本”。在这些产业,新进入者面临很高的“资金进入门槛”。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很难容两家来进行争夺,造成只能有一家厂商来提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垄断”。

5.强制形成垄断。是指运用非经济的强制力量,清除竞争对手,保持对市场的排他性独占。这种强制势力,可以是高度非制度化的,如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也可以是高度制度化的,如政府管制牌照数量,或由立法来阻止竞争而产生的行政性垄断。

对于1和4属于自然垄断;3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2则属于法定垄断;如果5的强制是政府通过政策和法令所导致的,那么这种情况属于法定垄断或行政垄断,但是如果企业采用一种非正当性的行为,如欺行霸市、控制价格,那么这种垄断就是经济垄断。

对于上述垄断类型,经济学家的态度往往不同。对于1持支持态度,因为这种垄断毕竟会有其他产品与其竞争,其垄断是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兴风作浪。对于2都是持支持态度,因为这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对于4的态度属于又爱又恨型,爱的是自然垄断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因为独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最低;恨的是由于在一个行业中仅仅存在一家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莱宾斯坦所说的“X效率”,且企业具有利用其垄断地位来制定垄断价格的倾向,这种两难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困境”。对于3和5的态度比较复杂,如果是通过合理竞争行为取得的垄断地位,且企业没有滥用市场地位,那么这种垄断还可以接受,但如果滥用垄断地位,则强烈反对;对于由政府政策强制形成的垄断,态度也是如此。

三、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

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往往属于基础设施产业,由于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引起学者对于这些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这些行业的经济特征,下面是一些学者的归纳总结。

法罗(1902)是第一个阐述自然垄断经济特征的学者,认为自然垄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该产业提供某种必需产品或服务、该产业的厂址有天然优势、产品不可储存、存在规模效益;用户需要协调的供给安排,而这种供给制度在垄断条件下才能实现。马歇尔(1927)首先指出垄断地位与某个产业的生产和成本条件有关,他认为在成本递减行业,垄断的安排可能优于竞争;而成本递减的也就是指存在着规模经济。自此,经济学家开始把规模经济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余晖(2000)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网络性和连续性、固定资本投资的巨额性和沉淀性、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6}唐晓华(2002)认为规模经济性、资源稀缺性、网络性、范围经济性、固定成本沉淀性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性。{7}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每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平均生产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因此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目前理论界对自然垄断规模经济性这一定义提出了修正,而把“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作为区分一个部门是否属于自然垄断的标准。

2.具有大量前期投入成本和巨额沉淀成本。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铁路网、固定电话网、供水管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形成巨额“资本沉淀”。大量资本投入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独有特征,其他一些行业同样也存在,但在自然垄断行业,资本投入形成的资产难以转做他用,大量资本沉淀造成了市场不完善,如果允许多个企业进行竞争,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3.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特点。传统自然垄断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公益性特点,这些产品或服务都是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而且这些产业往往是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如果这些产业发展不好,既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又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

4.具有各自网络。分析传统自然垄断行业,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即其经营往往需要一套网络才能够把其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例如铁路网、供水管网。离开这些网络,企业就不能够把其产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同时这些网络具有网络经济性,即用户越多,那么这套网络价值就更高。

5.由国有企业来经营。在放松管制这股风潮发生前,大多数国家的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往往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包括西欧的英、德、法等西方国家。对此肖兴志(2001)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化是属于国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一种管制方式。{8}造成这个特征的一个逻辑是:私人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公益品时,往往不能够从全局角度来为整个社会大众谋福利,相反会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制定垄断价格;政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就会采用国有方式进行经营,以便实现帕雷托最优。

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五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具有前期大量资本投入和巨额沉没成本,决定了规模经济的存在;同时这种巨额投入往往表现为巨大的网络资产,这种网络资产恰恰是公益品的输导设备;这样也决定了国家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干预这种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者,确保这些产业资源配置有效性。

注释:

{1}张维迎.信息、管制与中国电信业的改革[J].P239

{2}刘树杰.自然垄断行业的政策与法律的调控[J].P67

{3}张光远.垄断产业价格改革试探,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P9

{4}常欣.三重破垄论:中国基础部门反垄断问题的分析[J].2002P42

{5}周其仁.竞争、垄断与管制[J].北京经济研究中心,2002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3页)

{6}余晖.受管制市场中政企同盟[J].中国工业经济,2000(1)P23

{7}唐晓华.不完全信息与网络产业的激励性管制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2(6)P71

{8}肖兴志.美英日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的共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P50

参考文献:

1.萨缪而森.经济学(第16版)[M].华夏出版社,1999

2.李季.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喻立新等.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理论与改革[J].经济论坛,2004(1)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5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03- 02

如何在新形势下既保持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又降低医院规模扩大带来的风险,确定最适宜的医院规模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1 医院规模经济理论基础

医院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效益随着医院规模扩大而递增的现象,即经济性增加的现象。经济性可以表现为单位成本下降、医疗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和医院价值增加等。具体可体现在医院的门急诊人数、住院人数、医院收入等方面的增长。医院规模经济就是研究最适宜的医院规模,即在哪种规模下医院效益达到最优,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不同于一般企业和商品生产,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每一所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都会因医院制度、医生水平、病人具体需求方式不同而使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因此,医院规模经济的研究也显得较为复杂。

2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分析

医院通过扩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床位等方式扩大规模,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是医院规模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必须的固定成本,如医疗设备、医疗用房、管理人员等。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业务量没有关系。医院成本特点是固定成本总额大、比例高、经营杠杆高,表现出医院的收支结余对业务量的变化很敏感,即平均分摊到每一单位的医疗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且下降速度大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经济程度明显。②学习效应是医院规模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随着医院规模扩大,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增加,医护人员重复某一活动(如手术、操作医疗设备等)次数增加,使医护人员熟练程度增加、工作方法和流程改进,产生 “熟能生巧”的效应,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磨练”了医生技术水平。并且大规模医院拥有开展高难度医疗项目技术的能力,这一能力与医院临床专业化程度加深和临床专业数量增加有关,促使医院成立更多和更细分的临床专科,使分工专业化。③管理优势是医院规模经济的又一优势。医院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伴随着发展而形成一套完整且相对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从而产生品牌效应,使各个科室可以共享医院品牌优势;并且及时对不同生产过程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增加价值。此外,由于医院规模大,需要大量的卫生材料、药品、设备等,增加医院采购的讨价还价能力,即采购的规模经济。

医院通过新建医疗用房、加大设备投入、增加开设床位扩大规模,会使卫生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床位大规模增加,相应的人员总量和设备配套也增加。同时,也使日常工作中的资源浪费(如卫生材料的消耗、办公费用的增加等)随之增加。规模扩张也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医院总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每床日费用、平均住院日和医护人员数。每床日费用的增加、平均住院日的延长以及医护人员的增多都将引起总支出的增长,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来自于财政的补偿有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寻求社会的补偿,甚至诱导不合理医疗消费,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费用负担。

3 医院规模经济效益的努力方向

随着医疗改革的继续深化,医院寻求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l 医院规模发展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导向,坚持适度原则

医院是否应该扩大规模,并非仅是医院微观层面上规模发展的问题,还影响到宏观层面上地区卫生资源投入总量和结构的问题。医院规模的扩张要以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原则来作为医院是否扩大规模、增加床位的决策依据,确保规模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规模建设要与医院长远发展相适应,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合理控制医院发展规模,注重发挥技术和专科优势,引导公立医院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于医院长远发展而言,规模建设只是基础,内涵建设才是关键。在抓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医院要注重发挥技术和专业优势,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医院的规模建设和内涵建设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3 医院的发展应积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并非是一种合理的“繁荣”景象。在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有相当比例,实际上在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分工中,大型综合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但是,目前却承担了许多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医疗改革目标的明确,医疗保障制度和转诊制度的完善,群众就医“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壮大,城市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体系将进行战略调整和资源重组,将使大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大量减少,那么医院大规模扩张状态将难以消化。

总之,医院规模扩张应遵循规模经济原则,立足于自身战略综合考虑医院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确定医院最优规模,寻求医院规模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以实现医院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7篇

零散型产业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环境,在一般情况下,零散型产业由很多中小型企业构成,其中许多是私人控股。

零散型产业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在以下领域尤为普遍:服务业、零售业、分销业、木材和金属制作业、农产品和“创造性的”行业等。

身处零散行业,可通过一些结构变化来克服产业零散;若零散不能被克服,可通过一些替代方法来对付零散。

克服零散

克服零散的含义是:清除造成零散结构的基本经济因素。一些克服零散的基本方法如下:

创造规模经济或经验曲线。正如肉牛业一样,如果技术变化造成规模经济或重要的经验曲线,集中就可能发生。有时,在经营范围的某一部分创造出规模经济可能造成的好处超过另一部分的不经济性。这种程序涉及显著的规模经济、资本投入和复杂的技术,并为这一产业中集中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使多样的市场需求标准化。迄今为止,产品或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可使多样的市场需求标准化。如:一种新产品的产生可能引起顾客一致的兴趣,意向设计变化可以喜剧性改变某标准式样的成本,并导致顾客对标准产品给予比昂贵、定做式样的产品更好的评价。

在市场营销中造成规模经济的创新也可以造成产业中心集中。如:电视网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的广泛应用造成了显著的产业中集中,提供融资和服务的专营、全过程商的出现造成推土设备制造商的集中。

使造成零散的主要因素中立化或分离。有时,造成零散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某一两个方面,如生产规模的不经济性或零散的顾客口味。克服零散的一种战略是设法使这些方面同经营的其它方面分离。两个最有力的范例是野营地和快餐业。这两种产业都依赖于对严密的本地控制和保持良好服务的需要。他们也必然是由小的、个别的地点组成,因为任何在营地或快餐业方面的规模经济的潜在能力都被靠近顾客的需要,或靠近许多主要公路或休假地点的需要所抵消。在历史上野营地和快餐业两者都是零散的,由数以万计的业主进行经营。然而,在这种产业中,规模经济在市场营销和采购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实现全国性饱和时就可以使用全国范围的广告媒介。在这两个产业中,零散通过采用向业主经营人出售各个独立地点的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来克服,业主经营人在一个全国性组织下进行经营,这个全国性组织负责提供品牌宣传,统一采购和其它服务。这样近距控制使得服务水平都得到保证,规模经济也得以实现。在这种原则下产生了一些巨大企业,如在野营地产业的KOA,在快餐业中的麦当劳、必胜客等。

通过收购获得临界批量。在某些产业获得显著的市场份额最终可得到某些利益,但因为造成零散因素的存在,增加市场占有率极端困难。例如,如果当地人脉在销售方面非常重要,则入侵其它企业的领地以便扩张就极端困难,然而如果企业能达到某一市场份额界限,就可开始获得任何重要的规模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当地企业的战略可能是成功的。

尽早发现产业趋势。有时产业在成熟时自然发生集中,特别当零散的基本原因是产业新建,或其他产业的趋势可改变零散的因素并导致集中。在计算机服务部门的例子中,替代产品的威胁通过改变顾客需要而触发了集中,因而刺激了越来越具有规模经济性的服务的变化,这种服务正是规模经济中不断增长的主题。在其它产业中,顾客要求的变化、批发渠道结构的改变和数不清的其它的产业趋势,会直接或间接地对造成零散的原因发生作用。

对付零散

每个产业最终是不同的,所以没有一种通用的最有效方法在零散产业中进行竞争。但是存在数种可能的战略方法去对付零散结构,这些方法在考察任何特定情况时应该被考虑。

严格管理下的零散化。零散产业经济具有如下特点:如需要严密协调,本地化管理趋向,重个人服务、近距控制等,因而一种重要的竞争方法是紧密管理下的零散化。

“公式化”设施。另外一种与前一种有关的选择是:将经营中的重要战略变量视作在多个地点建设有效的和低成本的设施。这种战略涉及设计一种标准化设施,无论它是一个工厂或服务部门。使以最低成本建设和运行这些设施的过程科学化。

增加附加价值。许多零散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是一般性的商品,或者是很难实现歧异化的。如许多分销商,他们的库存如果不是一样,也很接近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系列。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有效的战略可能是给经营产品增加附加价值,如对销售提供更多服务,从事产品的最终构造(如裁剪尺寸或打眼),或在产品卖给顾客前对零部件进行分装或装配等。提高产品歧异化,由此产生更高的利润,这些在基本产品或服务中不能实现的功能在这些战略行动中将得到实现。

产品类型或产品细分的专门化。当造成产业零散的原因之一是产品系列中存在多项不同产品时,一种有效的实现高于平均水平结果的方法是使一组严格限制的产品专门化。一个产品专门化与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有趣案例是伊桑・艾伦(EthanAllen)公司――美国零散的家具产业的一家成功的从业公司。Ethan Allen公司从事于早期美国家具生产,提供全系列产品,允许顾客挑选单件家具组合而成专业化设计的房间:“我们不仅销售产品本身,我们还销售‘你怎样利用这些产品’的服务。我们向中产阶级提供以往只有富人才支付得起的服务。”纵向整合原则使Ethan Allen公司对其产品收取高达20%的溢价,然后把它用在巨大的电视广告支出。该公司也只通过一个独立的专门的零售系统进行销售,这使公司增加了产品歧异化并避免了百货店和折扣商店严厉的讨价还价。虽然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3%,但其利润却远远超过平均水平。

顾客类型专门化。如果因为零散结构而造成激烈竞争,一个企业可专注于产业中一部分特定顾客而从中获得潜在效益,可能这些顾客因购买量小或规模小而造成讨价还价能力低下;或可专注于一部分对价格很不敏感的顾客或需要企业随基本产品或服务而提供的附加价值的顾客。像产品专门化一样,顾客专门化可能限制企业的发展前景。但作为回报,企业可得到更高利润率。

规模经济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长尾理论;范围经济;相关联“冷门”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101

在中国,“尾巴”一直是一个很敏感、很沉重的话题。当我们还在中学时代时,班主任会对班级里成绩倒数的同学加以责骂,因为他们是班级成绩的尾巴拖累了班级整体的排名。告别学生时代,当我们奋斗在职场时害怕被领导或同事抓住尾巴,从而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一个名叫克里斯•安德森的人和他的《长尾理论》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对“尾巴”的认识。

“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对长尾理论的解释。

怎样做到边际成本递减呢?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一个很具优势的特点就是初始固定投入高,而边际投入低,边际成本递减。

1需求方的规模经济

新经济的特点在于需求方规模经济,而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是生产方规模经济。个性化定制要想成为经济,它的生命力在于普及。一个不为众人和市场所知的个性化产品,内容再好,也不可能成为“经济”。而长尾则是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形成的规模优势。

在过去的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总规模很大,但单品需求量较少的需求长尾,也就是90%以上的小批量产品,被生产者砍掉了。而互联网时代,这个长尾规模成功的“复活”了,长尾以其总量上的而非单品上的规模巨大、成本极低,实现了不同质的需求加总后形成的表现在总营业额、利润上的突破。

2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

范围经济就是解决协调问题的经济,是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需求方规模经济就是范围经济。也就是偏重品种,区别于传统的规模经济。很多研究经济学的人发现,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与钱德勒的世界名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写法上虽南辕北辙,但在内涵上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可以说,规模经济就是短头,范围经济就是长尾。前者是分工,后者是融合。前者指向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后者指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变得越来越大,协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在生产水平低时下降是因为专业化增加,而在生产水平高时成本增加是因为协调问题增加。这是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中谈到什么是规模不经济时接触到的实质性问题。所以协调创造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抵消交易费用。

范围经济就是解决协调问题的经济,是融合创造财富的经济。分工的本质是品种越少,协调成本越低;融合的本质是品种越多,协调成本越低。

3如何抓住长尾市场――抓住相互关联的“冷门”

对于如何抓住长尾市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三项原则:

(1)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获得。(Make everything available.)

(2)将价格减半,现在让它更低。(Cut the price in half. Now lower it.)

(3)帮我找到它。(Help me find it.)

实际上,“长尾”理论是统计学中帕累托分布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但它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即“二八定律”的颠覆。它很好地描述了诸如亚马逊和淘宝网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的成功所在。然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对“冷门”的准确把握。

安德森说的冷门,实质就是指关联、协调。思路其实是:多品种=冷门;多品种协调是长尾。而这个冷门在一定的深入理解后,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集聚后的协同。协调、融合、集聚的对象才是人们说的多品种,引申成单一品种(大热门)之上的所谓的冷门。这个冷门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不那么需要,不那么值钱的小量产品。事实上,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冷门,往往是高附加值产品。比如,一种小批量汽车的车模,是冷中之冷,但是对拥有这种车的车主来说,价值却可以很高。它对不相关的人没有价值,而对于相关的人却是超值的。接下来就是如何把有价值的小事物融为一炉积攒成大利润,这就涉及到刚刚谈到的多角化协调的问题了。

波特还将关联具体分为三类:市场关联、技术关联和生产关联,它们都与专业无关,而是相反的资源共享,或者说是打破界限的融合,是范围经济的效益之源。“市场导向的多角化战略致力于向共同的买主、分销渠道或地理市场推销新产品,以便获得市场关联的好处。生产导向的多角化战略致力于使用共享的生产价值活动生产出相似的产品”。这与钱德勒有关资源共享的分类异曲同工。

然而,人们一定会思考:这种从对协调要求较低的单一生产、规模经济,向对协调要求较高的多种经营、范围经济的转变,是受到什么压力和挤压才出现的呢?

环境的变化往往减少对现有产品的需求,并产生密切相关的产品的市场。基本的技术革新(例如,电子和内燃机)、人口统计的变动、战争和经济萧条,都影响着产品市场。此外,随着对现有产品需求趋平,以及随着生产能力变得与现有需求一致或超过了现有需求,这时,对于新产品的探索就会加紧了。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会从大热门的短头,被挤压到少数热门已经饱和。人们进入长尾这样的范围经济,除了需求的拉动,还有供给方面的推动。促进多种经营最通常的激励因素是企业主要职能单位――生产、经销和研究现有范围经济的潜力。而这三个方面与波特分析的关联的三个方面也是对应的。今天看来,最大的推动力量、导致质变发生(指范围经济由从属力量变为主导力量)的力量,应该还是互联网。

长尾不是让你放弃主流,而是告诉你应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个现象、一类效应,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畅销商品带来的利润越来越薄;愿意给长尾商品机会的人,则可能积少成多,积累庞大商机。长尾理论不只影响企业的战略,也将左右人们的品味与价值判断。大众文化不再万夫莫开,小众文化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唯有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在未来呼风唤雨。

4长尾理论在中国商业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