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科学的优势

人文科学的优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1篇

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2、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现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好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2、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文素养 人文科学 反馈机制 教学手段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一方面,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本文试从英语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来探讨人文素养教育。

一、在导入中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设计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在上模块2 Unit1 Reading―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时,首先展示一些unexplained pictures in the world 给学生看,配以问题:Do you believe in unexplained things such as UFOs, Yetis and monsters? Why or why not? What other unexplained things do you know about? If you saw a UFO or a monster some day, what would you do? 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激发他们探究世界秘密的求知欲,当进行Reading教学时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又如,在上到Stand-up for your health时,导入一些关于Laughter is good for you 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laughter is good for your health.从而进一步了解到stand-up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当引入与之相关的故事、报道、民歌、民谣等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联想。如在讲到An adverture in Africa 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敢于挑战极限,向他们介绍外国自然风景的同时,重点强调我国的名山大川,文化古迹,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在上到Amazing people 时,向他们讲述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背后,无不洒下艰辛的汗水,如Beethoven, Mother Teresa, Zhang heng and Bill Gates.以此来教育他们不畏艰难,深入研究,勇于牺牲自我的时代精神。

三、利用考查反馈机制贯注人文素养教育

高中阶段的练习、考试都比较频繁,尤其是高三阶段。每次试卷评讲时,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适当的题材。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及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例如,2010年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阅读理解A篇,讲述作者和一位穿着朴实,其貌不扬的人吃早饭,并为他付了钱。离开后方知道他是Mr. Galbreath.,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Churchill Downs, one of the world’s richest and powerful men! 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对待所以的人,我们都应秉承相同的尺度,心存敬畏,心怀善意,不应凭衣着、外貌识人、断人。再如,2010年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阅读理解A篇,主要描写作者和父亲在暴风雨过后拯救搁浅鲸鱼的经过,揭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愉悦。号召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积极维护生态环境。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实人文素养教育

利用所收集到的全国名山大川的照片和平时从所订阅的杂志上剪辑的照片作投影材料,辅助课堂教学;适当放映与课文有关的电影电视,拓宽视野,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欣赏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音乐和歌曲,陶冶艺术情操等。总之,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万物都能为我所用。业余时间,精心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制作大量课件,使得课堂教学风格灵活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所以,加强课外人文素养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全新的格局发展;英语,也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变革形势的到来。英语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需要思想的有力碰撞,需要智慧的自然交流,需要情感的融洽倾注,人民教师,肩负重任,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让人文素养教育如影随形,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牛津高中英语.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出版美学;编辑审美;艺术图书;主题出版

一、出版美学的提出与分类——从新兴小众走向专业领域

(一)出版美学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研究热潮。此时,一些业内学者将美学引入了同样属于新兴学科的出版学研究中,于是“出版美学”一词应运而生。随着出版学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当作为其下属分类时,出版美学也逐渐被人们接受。虽然出版美学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提出,但拥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历史上,编辑出版与编辑审美早已闪耀着傲人光芒。无论是现存的古籍善本、竹木简牍,还是卷帙浩繁的线装书;无论是木活字、铜活字、泥活字等印刷技术,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都彰显我国古代的书籍审美与编辑审美的艺术水平。(二)出版美学的双重属性。自出版美学提出以来,业内专家学者就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属性及划分进行广泛讨论,可以说出版美学是既属于人文科学的美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学的交叉学科。第一,出版美学是作为出版学的社会科学。出版学是指探讨出版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而出版工作流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其实践性与应用性,也就是体现在编辑、出版、印制、发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中。第二,出版美学是作为美学分支的人文科学。编辑和出版的日常流程中,处处体现着审美意蕴。从编辑对选题的发掘、策划,到美编对封面、版式的设计,以及出版物发行过程中的宣传与销售,都依赖于各职能人员的审美素养。因而体现出了出版学作为美学分支的人文性。综上所述,出版美学的双重属性相互交织,社会科学属性寓于审美的人文科学属性,而人文科学属性体现在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之中。

二、出版美学的实践与探索——社科与人文的综合

由上文可知,出版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但其也具备宏观层面的内涵:“广义来说,还应包括知识产品本身的和谐与秩序、编辑学的发展对美学研究和美学实践的影响、编辑审美力的培养、编辑美育教育等。”(一)审美对象角度——传统图书和数字出版物中的美。提到出版美学,人们第一反应都是书籍的美,也就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出版物自身的美。第一,形态美。传统出版物一般指纸质实体形态的图书、报刊等。对图书来说,其装帧形式、纸张选择、版式设计、书籍整体装饰等,都与美学分不开,这些出版实践中必须涉及的环节既是编辑设计人员需要思考与创新的内容,更体现出出版物必须遵循的形式美规律。与内容完美融合的装帧设计往往会增加图书受欢迎度,“中国最美图书奖”就是为综合内容与设计的双重标准而评选出的优质图书而设。第二,内容美。一本“美”的书,不仅仅满足于形式美,更要有优质积极的有价值的内容,而外在装帧实质是衬托内容、吸引读者的部分。在国内常年设置的几大出版奖项,如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奖、文津奖等,其评奖标准都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政治思想、文化蕴涵以及优质的编校水平。第三,创新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进入数字化时代,出版美学由此获得新的发展。一方面,数字出版物以音频、视频、虚拟动画等方式呈现,使出版物极大地提升了审美活动对审美主体的愉悦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成为网络文学阅读方式的主流,读图时代和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也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发展与创新。(二)编辑主体角度——工作流程、环境和审美素质。出版美学的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在出版美学框架下,可以找出其学科分支。所谓“编辑美学”,就是专门研究编辑工作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学科。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其审美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审美效果。第一,流程美。图书出版活动主要包括“编”“印”“发”三大环节,“编”指编辑人员从选题立项到完成三审三校的流程。在编辑加工中,除去对不同内容种类、装帧和印刷形式的书稿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编辑与校对外,还会面临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编辑与行政部门间的沟通、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结算稿费等,这些繁杂又细致的工作流程,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统筹协调能力,使各个环节顺畅、高效且愉悦地进行,就是流程中出版美学的体现。第二,环境美。众所周知,编辑室堆满了书稿、样书,总编室的铁皮柜中存放经年累月的图书档案与合同;出版印制部和发行部库房垒起成品图书的座座大山,凸显着编辑的年年战果;还有越来越庞大的电子文档存储等等。怎样才能使堆积如山的书稿不致杂乱,合同档案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这需要每位员工充分运用审美思维。环境布置清新整洁,培育绿色植物美化环境、防治眼疾,线上及线下数据库资源及时清理、规整,也是出版美学的实践性体现。第三,职业素质美。编辑人员如何把图书做得美观、吸引读者,除了作者写作的质量与书稿内容质量以外,还取决于编辑“做嫁衣”的审美素养。编辑如果能够时常关注艺术领域、多读好书,勤逛书店,善于学习,那么其知识层次、学术眼界、选题策划能力,以及美学思维都会得到提升,长久坚持下去就会如虎添翼,做出更多美丽与实用兼顾的好书。(三)读者角度——选择与阅读体验映出审美。市面上的图书琳琅满目,不同种类的图书形成了细分之下的众多读者群。其读书取向可以反映出读者的审美需求。第一,选择美。体现在读者的购买动机上。读者可以从年龄、性别、学历、爱好、职业等诸方面细致分类,青少年偏爱青春校园文学,中老年喜欢读名家作品和历史故事;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和学生会挑选专业书籍,而一般读者往往会购买国内外畅销小说。不同读者群体的购买动机反映了读者的审美需求,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爱逛书店的人也越来越多,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往往依靠美观的封面和新颖的设计吸引读者眼球,进而为人们提供阅读选择,直到产生购买动机。第二,阅读美。有的人喜欢传统图书的纸张质感,有的人喜欢电子阅读器的便捷。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因价格实惠、折扣较低而选择在电商平台购书。各大图书网站的主页设计、图书分类、排行榜单设计布局是否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读者的选择。

三、新时代下出版美学的启示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出版业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对编辑、美编和发行人员的审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文以艺术类图书和主题出版物为例,探寻新时代下出版美学的启示意义。(一)艺术类图书。艺术类图书内容本身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更加凸显出版美学的内涵。如根据题材的不同可以从各个艺术门类划分为音乐、美术、电影、戏剧、文学等;根据体裁的不同,则可以分为画册、古籍整理、学术专著、文学畅销书等。美术类、电影类图书往往包含精美的绘画或雕塑作品以及电影海报、剧照等,因此对版式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极高;而音乐图书中的乐谱,包括五线谱、简谱以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减字谱、工尺谱等,亦需要专业编辑和美编的排版、修图与编辑加工,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则很难将原始作品、现场实景完美地呈现出来。(二)主题出版物。主题出版工作是各出版单位的中心任务,编辑要想做好主题出版,就必须紧跟时代形势,本着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掘新选题,出版符合新时代的优质好书。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主题出版的中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寓着历久弥新的智慧与美学价值。文化艺术出版社常年出版非遗类图典、传承人大典以及非遗代表性理论丛书等,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逐渐建成庞大的图片和文字数据库,并形成品牌特色,彰显深刻而精到的美学蕴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文学图书来说,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出版理念创作小说,就是新时代文学类图书的出版主题,如何组织、策划、编写、出版更多展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文学作品,既是出版人时刻思索的问题,也是出版美学在主题出版领域中的映照。出版美学是一门小众的新兴学科。出版工作是和社会生产息息相关的工作,因此它的美是和出版活动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本文从出版美学的提出、分类,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分析了出版美学的学科内涵。无论从出版物自身还是编辑与读者角度,都体现着出版美学的深刻内涵。随着新时代下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编辑出版领域的审美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也成为推动出版美学发展的契机与动力,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靳思源.编辑美学的研究对象[J].编辑学刊,1992年版.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4.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MMCAI课件横向联合、发挥优势。

多媒体MMCAI课件的教学工作,是一项涉及专业水平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横向联合开发MMCAI课件是迅速开展MMCAI教学工作的捷径。因此发挥体育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相配合的优势,是顺利开展MMCAI工作的关键。[摘要]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企业家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56-02

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而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尝试把青年企业家成长障碍划分为外部环境障碍和自我内在障碍两个方面。

一、青年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障碍

外部环境障碍包括社会环境障碍和企业文化环境障碍两个方面。

1.传统的人文环境对企业家的认可、鼓励、支持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市场交易中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企业家市场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企业家的价值还有待于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建设还没得到高度重视,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仍然制约着企业家成长和发育。

3.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加强创业和创新教育。学校教育应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培养年轻人具备批判性的观察事物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与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教育应与实际社会紧密联系,才能使市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和工商精神。教育改革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现代工商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注重创业和企业创新教育。

4.企业内部缺乏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内部管理者安于现状的心理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家放弃寻求更多可能的创新方案,各个部门之间互不信任,造成内耗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会使市场环境受到破坏。所有这些表现都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契合,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难以成为企业家追求进取与创新的精神源泉。

影响青年企业家进取与发展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不是单一的一种因素,而是一种多线式的、交叉网络式的复杂机制所造成的。对青年企业家构成影响的既有间接的渗透式的影响因素,如地域人文传统对青年企业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有对青年企业家构成直接影响的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社会体制、法律法规及其价值取向、私人权益和财产保护制度、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现代企业制度、充分竞争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企业家人才市场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家的成长和青年企业家的创新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

1.缺乏不断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经营者的重要素质之一。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企业家称为“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社会职业阶层”。“鼓励个性”、“充满好奇”这两项正是创新精神所必须的品质。

2.更注重眼前利益,创业精神不足。理性主义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韦伯的理性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在严格的簿记和核算的基础上的对金钱的追求,新教伦理造就了美国移民的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历史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上海的十里洋场,为生活、为未来而打拼、奋斗,富有远见和小心勤奋地做着发财梦。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松懈和倦怠者将很快被社会淘汰。青年企业家在奋斗精神、创业精神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反映到思维观念上,是一种保守的、封闭的思维方式。一部分青年企业家还缺少那种刻苦勤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创业意识和敬业意识。

3.对金钱和财富以及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很多人认为 “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认为“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 “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一些青年企业家对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认为“有权就有一切”,这样的价值取向严重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育,说明了市场机制的建构和政府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同时也能够从社会心理层面反映青年企业家受“官本位”影响的经营价值取向以及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4.对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的概念认识不清。公与私,在有些人的观念中,并不是指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而是指公家与自家的关系。自家是指以己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又可以扩大到由单位而形成的社区。自家不是指个人,而是指包括个人在内的一个群体。正是由于这样来划定群己、人我边界,当人们认同一个“私”的单位(自家)时,他不会问为什么,会下意识地将个人与自家联系起来,他认同自家就是自己。虽然这些人也可以把自家扩大到所在的社区,但在对自家认同基础上的行动,不需要也不会进行理性算计,而是依据个人的本能来尽义务,而对于自家以外的事情,则一定会精于理性算计,以从中谋取所有可能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主义的负面效应。相比较来说,把金钱、家庭等放到了较次要的位置,以企业生存与发展为重,把个人的利益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之中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优秀青年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

5.亲情主义价值观念泛化。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待人接物时以特殊主义而不是普遍主义为基础行事,对圈里人和圈外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把这种价值观念泛化到商业伙伴上,反映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便是毫无原则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等品格特征。

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创新障碍,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也就是说包括青年企业家群体在内的所有企业家应该注重自身修养,自觉克服创新障碍,而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成为培养工商精神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摇篮。

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创新特质及其所构成的主要要素诸方面,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问题、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及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五个方面。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的是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障碍,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

三、优化青年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对策思考

1.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推动青年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型步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区域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在人文环境优化过程中积极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改革,健全各类法规制度,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环境,加大企业家人才市场建设工作力度,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营造健全的企业生态,加强创业的宣传教育。

2.区域文化创新,营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文化理念。要进行区域文化创新,必须要实现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七大转变:一是要弘扬创业文化,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二是要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的转变。三是要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四是要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提高信任度。五是要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六是要倡导精细意识,实现从浮躁盲从向务实坚定转变。七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文化,政府应着力打造重商、亲商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合理的政商关系。

3.积极培养青年企业家的“商性”观念。所谓“商性”即重视“工商”的市场经济文化精神,体现了人们在市场经济规范中注重功利,细心经营,以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从广义来看也可以说是与市场和商品交易相关的沿袭着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文化精神传统。从“商性”视角来培育企业家乃至青年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更能体现企业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4.加快人文科学的建设,提高青年企业家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科学的建设和普及应从三个方面做起:(1)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全社会都来关注人文科学的发展,(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该鼓励高等学校发展人文学科,加大对人文学科的投入,促进人文科学成果的呈现;(3)采取各种方式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中做好人文科学的普及与传播工作。

5.塑造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企业家对国家和企业所作的贡献,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各级政府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抓先进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创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

6.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作用。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发展需要在职能定位、职能开放等方面作积极的探索,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组织领导青企协工作,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实现整体工作格局、工作节奏系统项目的创新发展。要严格按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健康发展,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手段,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企业家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广大青年企业家铺路搭桥,真正把青年企业家协会办成会员之家,做到既重视青年企业家的作用,又关心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更能帮助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浩仁.企业家成长环境和培育机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2007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6篇

一、人文学科教育――人文教育的直接载体

人文学科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直接载体。中国古代六艺中的“礼”、“乐”,古希腊“七艺”中的“哲学”、“文法”、“修辞”、“音乐”等,可谓今日人文学科教育的历史渊源。文学之典雅瑰丽、史学之博大浩瀚、哲学之深刻睿智、艺术之美仑美奂……所有这些,无一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大学讲坛上,其通过知识教育的方式,履行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之使命。麻省理工学院(MIT) 和加州理工学院(CIT) 作为全美乃至全球最负盛誉的理工科大学,以其门类齐全、水平高超的人文学科,对学生施行人文教育,培育其人文精神。

享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美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 不仅在自然及工程科学方面极具造诣,亦在人文科学领域有所建树。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以其深厚的学养传统,为学生提供卓越的人文学科教育。其中,历史学科开设了70余种课程,其涉及领域之广阔精深,令人叹为观止。MIT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课程包括基础性的人文教育课程和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交流等能力为目标的技能类课程。与此同时,MIT自2000年起,每年选派约30名品学兼优的大三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交流,以便于学生通过在异域接受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感受欧洲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并内化为人文精神与素养,这也彰显了麻省理工学院人文教育的国际化特征。

美国另一所重量级的理工科大学――加州理工学院(CIT) 虽以“小而精,小而美”为办学宗旨,却坚持在仅有的六个系中为人文学科留有一席之地。其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常年设置人类学、历史、语言与文学等专业,并安排历史学博士后名额,学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另外,CIT要求学生只有修读完必修的核心人文课程后方可毕业,以此保证每名毕业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

淡化专业界限,开阔学科视野,开展跨学科综合人文研究,乃是当今高等院校人文学科教育的一大趋势。对于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教育而言,更不必囿于系统知识的讲授与承传,而可将其它形式如人文讲座、经典导读等作为重要方式,坐落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喻家山麓的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可谓创造并应用此种形式之先驱和典范。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率先举起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1997年,学校又成功创办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其开创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举办人文讲座、力倡中国经典诵读、出版“文科学术丛书”等做法,均使学生受益无穷。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文史哲艺的分科教学,抑或是人文综合的跨学科教育,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领会人文学科所体现的思维、方法,体悟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不单单是对人文学科的智识。

二、文化氛围培育――人文教育的环境依托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起着统领的作用、规范的作用、激励的作用、熔炉的作用,能够凝聚师生的意志、规范师生的行为、激励师生追求卓越、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涵盖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体现人文属性、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将为一所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可靠的环境依托。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这所原本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演变成为一所以“土水建机动电”等工程学科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绝对优势的多科性工业大学。挖掘人文传统、昂扬文化自信,无疑是清华大学在当前建设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全局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现谨以清华大学为例,透视文化建设在理工科大学文化氛围培育和人文教育实施中的意义与作用。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即学校实体文化,既包括校园环境、设备设施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者、研究人员等人才资源,其共同为学校进行人文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生态背景和人才支持。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指出,“校园环境的设计和气氛是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无形的潜在课程”。每当在清华园中徘徊徜徉,总有处处人文景致值得我们驻足赏鉴,凝神索思,感悟人文。“园中园”让我们忆起“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名句;“荷塘月色”让我们领悟自由、细腻、超脱之心境;“校园第一碑”让我们铭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学校中央所立日晷上的铿锵话语“行胜于言”,激励莘莘学子砥志砺行,不辱使命。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充溢的校园环境,使清华人于无形之中接受了最为珍贵的人文教育。

在教师遴选上,清华一向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并特别注重延聘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可谓代表清华大学人文传统的一枝独秀,其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均为中国近代人文学者之典范。除却学术造诣和建树,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笃实的处世精神与广博的胸怀境界对清华学子的影响深厚绵长、跨越百年。时至今日,学子每每慨叹清华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无不感念先师,并于清华园内濡染观摩,不断汲取融民族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人文养料。

2.制度文化建设

民主自由,既是大学的文化追求,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自由之于大学,除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和学习自由外,以大学自治作为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在清华百年的发展史上,既有师生为实现“专辖废董”而不懈努力之史实佳话,更有历来注重以制度建设保障大学自由自治之传统。素有“低调寡言、宽容民主”之称的梅贻琦校长大力提倡“教授治校”,并建立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等,使学者既有机会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又享有进行学术探究的充足时间与广阔空间,在教学、科研和行政诸方面施展才华。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而制度建设并非局限于规章条文,它也是一种努力付诸实践的行动,更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是一种能够内化于心的精神和信念。在梅校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使今日清华可延续其传统,民主自由之风盛行:设立学术委员会,恪守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鼓励中西方学术交流,拓展学生人文视野;规定学生入学后有四次选择专业的自由,为学校自由学风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等等。

3.精神文化建设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7篇

你真的全力以赴了吗?

偏科,是我高中时期最常听到的别人对我的评价。当时的我总是觉得,我天生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这种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对于高三生而言,叛逆期与紧张的学习时期正好重合,如果不是我清晰地意识到了问题,可能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服当时的我。

而这个改变的契机,是高三一次重要的模拟考。

到现在为止,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拿到语文试卷时的心情,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最有自信的作文竟然拿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只因为偏题。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时候的那种无所适从。

在办公室里,老师等我哭完才说了一句:“你很喜欢写作,这我知道。但F在的你根本就不算为了你的梦想全力以赴,你应该是去努力站上那个能够真正实现梦想的舞台。”

忆起当年,不免觉得自己能遇良师是非常幸运的。是啊,我真的有为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吗?太多人的理想就是这样被磨灭的,年轻的我们总会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中,从而失去了真正实现理想的机会。我们总是会评论现在的教育模式为“硬式教育”,批评中国教育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特长,殊不知对于还没有建立完整价值观的我们而言,这种言论无疑是我们不去拼搏的“挡箭牌”。

其他科目我也一样可以学好

我开始把每一门科目的学习任务都当作我实现梦想的跳板,之前掉下的课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补上来的,不过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到――自己的梦想,需要自己去捍卫。

我一遍又一遍地刷数学题,每天中午减少自己的休息时间,站在走廊上背文综。一开始真的很痛苦,毕竟在本来就任务繁重的高三,进行这样的改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我知道如果放弃了,那么一切都白费了,我还没证明自己,我不甘心。

所幸付出都是会有回报的,当我看到自己原本弱势的科目稳步前进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快乐,这是以前语文获得多好的成绩都没能带给我的。我开始有了自信,上数学课我也敢抬起头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试卷上的最后一道大题我有时候也能顺利解答出来,我发现自己有点喜欢上曾经最讨厌的数学了。我甚至会在语文写作中运用其他科目的知识,这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新的亮点。

后来高考,我的数学获得了非常好的分数,甚至比我的语文分数更高――我看着自己的成绩单,拿着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觉得自己当时的醒悟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站到更高的舞台上

高考填志愿时,我选择进入武汉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一个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就是因为高中时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了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

人文科学的优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社会本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85-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迈向知识经济社会,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高速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规模、速度和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的优势地位及其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也为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种单纯的对生产力基本要素――人的培养仅以科学和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科教育”模式已愈加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和延伸。对于理工高等教育来说,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成必然。

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不难看出,这里所指的人才是具有深厚而广博人文精神特征的科学精神的人才。科学技术发展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实现已经是单独具有科学技术素养但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家、企业家所难以胜任的了。过去那种以“单兵作战”形式、经过个人艰苦卓绝奋斗以完成科学重大发现、发明的科学大师已辉煌不再。针对这一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专家从教育发展战略出发,积极倡导并强化科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塑造,强调了学科的交叉渗透和人才的“社会本质”及其意义。他们在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体制等进行了改革。在积极实施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了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关于人的需要层次论中就提出并论证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和需求结构的人文社会性及其实现人的价值途径和人文意义。现代西方学者法兰克福学派后期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他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也曾研究并深刻阐述了将科学与人文片面化发展的弊端,同时也论证了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这里他指出:在当代社会仅仅重视科技进步而忽视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专家和政府普遍认同和倡导的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程,面对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和我国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并暴露的问题,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谈到我国的MBA培养时说:“中国培养的MBA一要有人文精神,二要有科技背景”“一个企业要搞好,需要人文精神。我常常反思:中国培养的MBA,要有中国的特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一定要有胸怀,一定要有人文精神。”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高素质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及足社会需要的服务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无论是在政府还是企业,人才是多方面的,其中尤其是人文精神具备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必然。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要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青年学子得到扩展,想象力得到开发和实现;让他们学会自我反省,能够追求真、善、美;让他们学会倾听,并且理性对待生活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学还应该成为文化与精神传统的承继者和传播者,它需要集中一些有文化素养与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不仅传播知识、造就人才,而且传递和发展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

针对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理工科大学积极倡导和实施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这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和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书育人的经验,尝试着在教育活动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教育。我们是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专业学科教学为契机,以开设人文选修课、社会科学专题报告等为具体形式,以教育改革为动力,在探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人文教育教学体制,从而努力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教育及人才素质的片面理解而单纯重视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得现在大学生在人文科学上很是欠缺,正如专家们指出:在传统教育体制中“人为地造成一种科学与人文疏远和隔绝”。尽管“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文理分科现象在西方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但都没有象当代中国这样突出。”(吴国盛:《科学与人文》)所以,“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中国传统式的教育体制在这方面很是不足,学科之间距离和内容的搭配不协调,使得各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不仅仅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有理想,追求真、善、美。因此说,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把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和共同发展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既要坚持科学技术的专业教育,更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扎实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教育,而这种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者重视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人文和科学教育融合统一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符合并顺应了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趋势。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多年来我们在具有理工专业特点的高等教育教学中,在结合专业技术教育教学同时,在加强“两课”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设不同类别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大学生不仅在知识结构上得到发展和完善,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关于科学与人文教育结合问题上,我国的教育专家提出了将科学精神、道德精神、艺术审美精神等追求真、善、美的崇高文化精神看作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的观点 。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人文精神特征的科学精神的人才。因为今天的人才是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而发挥作用并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伴随人类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愈益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总体趋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发展也恰恰正是有这样的一大批充满献身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把全部精力倾注到科学事业上的人们的存在,他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从其生命的根底上意识到了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对于人类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神圣感,从而激励着他们在充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进行艰辛探索。人类的“真、善、美”意义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正也是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应弘扬的方面及当代大学生所承担的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重担的重要素质条件。

在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力过程中,理工科大学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机制是培养大学生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古人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素养和其人格魅力是极具有感染力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的精神,更要有“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论语・子罕篇》)的知识蕴涵。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倡导继续教育并不断加强教师的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专业特点,从国情和未来社会发展出发,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为:“在教育共同体中,教师的活动并不是个人行为,事实上,教师是代表国家、民族、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教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而是一个崇高的和神圣的事业。”(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所以,要实现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发展,成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教育者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人文学,是对人的智慧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例如这些学科就是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法学、环境学等,它们都是在塑造大学灵魂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们应该和理、工、农、医配合起来成为大学精神的共同组成部分。一个大学只突出理、工、农、医,但人文水准不强,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一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并创造各种形式及条件,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体制和课程配置,诸如法律、哲学、思维科学、伦理、艺术、心理学等,使人文科学课程系统化、科学化以满足广大学生对人文科学知识内容及其知识结构的需求层次要求。激励广大教师开设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及加入WTO所需要的课程知识,创造校园浓厚人文氛围。我们还应从学分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机制上推动和促进人文与科学精神教育的融合,使生活学习在充满人文与科学精神的校园的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1998-08-29.

[2][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