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场勘查报告

现场勘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场勘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高层建筑;技术;问题;措施

1 常见问题分析

1.1 场地变形

在高程建筑工程项目中常常会出现场地变形问题,这是由于在施工地地层中存在基岩风化带或者地层土松软所致。若施工场地发生变形问题,则对高层建筑地基会造成影响,主要的影响几种在持力层以及软弱下卧层的影响。基底层的岩性、水文条件、土体结构、场地同地层活动地带的距离以及抗震条件等会引发高层建筑物场地变形问题,结合城市地震基本烈度进行综合考量,需要对高层建筑建筑场地进行严格规划。通过准确的地质勘探能够了解建筑场地地质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施工方才能确定最佳的施工场地。

1.2 工程地质论证由基础形式予以确定

高层建筑基础结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所使用的基础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箱式、桩形以及复合等基础形式。在不均匀地基以及软弱地基中,常使用箱式基础,该种基础具有较高的抗弯刚度且底面积大,整体强度高。且该种基础的中空部分还可以作为停车场使用。筏板基础能够避免由于地基不均匀而出现沉降。施工所使用的桩基础能够现场灌注也可以进行预制或直接使用钢管桩,该种基础适用于软土层地基,由于桩基承载水平相对较高,且沉降量相对较小,能够依照实际的施工条件以及施工地质特征进行确定,因此适应性相对较高,而符合基础则是依照实际的施工场地状况混合使用桩基、箱基两种基础,从而避免使用单独的基础形式致使承载力过小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基础形变过大的状况。另外采用复合基础还能够提高土体的密实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压板荷载试验是在基础完工后必须进行的一项试验,试验结果符合验收标准后方可验收,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环节相对复杂,施工成本相对较高,因而施工前勘查人员必须依照建筑的实际需求勘查施工所在地地理情况,从而保证施工方案的制定合理、科学。

2 地质勘查过程分析

2.1 划分勘探区域

依照现有的报告以及勘查经验,对施工场地的稳定性进行鉴定,同时对施工地区地质状况进行初期分析。

2.2 统筹规划

施工场地划分区域后需要针对建筑工程条件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地质报告,便于建筑功能带以及建筑特性的规划。这一环节中,主要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尤其在地质测绘中,需要结合施工地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结构、地貌特征等,并且需要注意,勘测的序曲应当大于实际的施工区域,必要时还应当进行实验室研究,并派驻勘探人员对施工场地进行长期观测。

2.3 详细规划

完成统筹规划后应当进行具体的地质勘查工作安排,主要针对施工区域地质条件、结构以及活动层分布、水文状况等进行勘查。以建筑地质资料为基础,针对建筑及其配置条件进行确认。该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查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勘探、研究、外部条件试验、地形测绘与观测等内容。

2.4 局部设计

地质勘查工作在进行局部设计时主要是向结构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岩土勘查报告以及基础的地质资料。从而确定建筑施工项目所需要的基础深度以及建筑形式,并初步对工程造价以及工期进行评估。这一阶段,勘查人员需针对基坑埋深以及测点间距进行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并选取大面积勘查区域,因此勘查量相对较大。

2.5 针对局部建筑物设计勘查报告

高层建筑地质勘查工作需要为施工提供有效准确的地质数据,在设计地基结构以及地基的加固和地质条件的改善中,地质勘查数据资料作为基础要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局部建筑勘查报告中还应当针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对坑孔深度的判定、各层物理指标的确认,依照实际需要还需要进行抽水以及载荷试验。

3 地质勘查质量保证措施

3.1 明确规章制度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将施工所需要的各类地质勘查规范予以明确,在开展勘查工作钱详细掌握施工所需要的各项岩土勘测内容,从而明确勘查内容。勘查过程中以书面形式将工程结构体系、用途以及使用荷载表述出来。同事结合施工实际环境针对勘查工作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并依照实际的勘查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时间表,对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依照资料整理土工测试结果报告的步骤推进勘查工作,勘查标准中应明确规定取样试验指标、原位测试指标以及钻探施工指标等。在勘查中一旦出现同规范要求不统一的问题,应及时对资料技术进行调整。

3.2 加强现查监管,提高勘查质量,保证勘查结果符合施工标准

在开始勘测前,要对建设方给出的前期测绘图纸做好现场情况的复测工作,确保其有效性。同时还要核对钻机设备的钻杆长度与尺寸,保证其各部分技术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岩土勘测过程中,对应原位测试要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等制度规范的要求,采取科学的钻井方式,在进行岩层钻井时,需要按照岩层强度来判定钻进速率,在钻井深入地下水位下部的砂土、粉土以及软弱土层时,可采取泥浆护壁钻井法,并严格控制钻井速率,除此以外加强取样管理,在进行土体取样时,勘察人员应控制钻杆尺寸,严禁通过切取岩芯管方法来获取原状土样,对原状土样需要及时贴定标签并妥善保管,在测量水位和高程的时候,其中确定高程时首先确定黄海高程,如果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假定高程,尤其是把基准点埋置在不易受破坏的区域,应在完成工程施工后统一测量地下水位,工程师需要对外界资料保持核对与沟通,并做好验收准备工作,确保持力层取样与原位测试两者的个数符合要求,除此以外,还要重视强化持力层的控制与起伏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异常区域进行小范围钻探,同时探明实际情况。

3.3 工作人员加强勘测数据方面的提取,重视地勘报告数据与有效性

做完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勘查数据之后,还应在结合项目情况及周围情形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从而确保土层划分合理性与数据测量准确性,并加强与结构设计人员互相沟通,详细说明差异较大参数,确保设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地质情况。

3.4 勘查成果归档,重视勘查复核

在进行地质勘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施工场地土层层位状况进行仔细核查,准确掌握施工所在地附近是否存在暗涌、防空洞等地质状况。为了确保地基质量符合施工标准,通过对地基质量进行检测,指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另外,勘查人员还应当针对已经竣工的高层建筑定期进行地质复查,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同地址勘查报告不一致的地方应当明确记录并进行分析。依照勘查报告对施工场所地质勘查结果进行总结,从而保证勘查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查工作在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环节。所以必须对建筑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予以保证,确保勘查内容没有遗漏,并确保基础结果方案以及处理科学可行,同实际需要相适应,从而保证后期的施工中,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田之旭.高层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5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机动车行驶证以及扣押的物品。道路交通事故调查结束后7日内,案件主办民警应当与协办民警共同向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机构负责人提交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火灾调查;程序;问题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推进,人们装修装饰使用过多的化学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的创新与运用,使高楼大厦越来越美观舒适,但是在五彩缤纷休闲生活的场所中,带来了较多的不安定因素,火灾隐患随之提升,社会上火灾发生概率越来越大,给人们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火灾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火灾发生后,通过科技做现场调查、事故发生地点咨询查看,进一步明确了各类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对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1 火灾事故调查程序

根据多年的经验,对火灾需要进行调查,只有充分的调查,才能了解火灾成因,对今后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进行火灾事故调查时,需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

1.1 充分建立火灾调查组织

火灾调查是专业机构进行的工作,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火灾现场调查与取证,一般情况下,火灾发生主要是由所在地消防机构调查处理相关问题,通过程序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对一些疑难火灾案件和重特大火灾事故,就需要相关上级单位联合成立火灾调查专项小组。专项小组可以是消防机构和发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人员构成,也可以同时邀请劳动、监察、检察、法院、工会、科研单位以及有关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形成权威的调查结论。调查组负责人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由消防机构领导或火灾调查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担任,这样就能够快速形成一级专业组织,通过统一领导、科学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火灾调查相关工作取证。

1.2 做好火场记录并保护现场

如果火灾发生后,相关部门人员需要快速进入现场,特别是火灾调查人员一定要通过对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把握,形成观察、记录,一般需要对燃烧部位、物质、火焰的颜色、气味,火势变化情况、风向、风力、气温等气候状况、灭火战斗进展及现场人员表现进行记录,便于事后进行分析与研讨,明确火灾成因与破坏力。当救援人员组织灭火以后,要由专业人员对现场做好良好的保护,对相关可疑地点、物品进行保护,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进入保护区,保留火灾痕迹和物证。

1.3 实施现场勘查和访问

当进入火灾现场后,就需要对起火点明显、原因较清楚的一般火灾,进行记录,可以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功课进行正确快速处理,保证勘查步骤简化明了,对相关人员可以放宽条件,可直接与有关人员进入火灾现场,笔录、拍照、绘图、简捷地达到验证现场情况和提取物证。对那些复杂,破坏性强,重点不突出的火场,需要严格进行环境勘查、初步勘查、细项勘查、专项勘查等,通过程序勘验,确保调查取证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已经认定属于放火嫌疑的相应案件,需要立即移交公安刑事侦查部门,同时消防机构要进行调查的配合。

1.4 核定火灾损失

火灾中,会有一些损失,那么就需要按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火灾统计管理规定》进行认定,火灾损失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概括为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产损失等几大块,按公安部规定进行核算。对单位或个人隐瞒、虚报的情况,需要提交司法程序处理。

1.5 科学进行技术鉴定

对火灾现场发现收集到的各种物证材料,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做好技术鉴别和判断,必要时,也可以运用模拟试验进行复制,对现场情况进行综合模拟与分析。综合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取证材料、物证鉴定等各方面资料,形成全面分析研究报告,找到火灾原因并分清火灾责任。

1.6 火灾原因调查报告的档案保存

通过综合分析后,一定要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上级主管机关进行汇报,同时整理存档,作为火灾档案长期保管。制作火灾档案需要有如下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性,为今后预防类似事故,提供借鉴与参考。火灾档案的内容由火灾报告表、火灾扑救表、现场勘查笔录、调查报告、证明佐证、技术鉴定、责任认定、成因认定、火灾现场图、火灾现场照片、火灾扑救总结和火灾处理报告等内容构成。

2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调查、访问工作应做到迅速、及时

通过作者的工作经验发现,有一些火调人员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工作,调查意识不强,总认为火灾事故调查只是阶段工作,火灾被彻底扑灭前没有必要出警,还有一些认为火还没扑灭无法进入现场不能进行勘查、现场人员忙于灭火没有人回答问题等借口,耽误调查访问,形成不了现场一手材料。但恰恰相反,当火灾发生后,参与灭火或抢救物资的群众处在兴奋阶段,灭火、救人、抢救物资过程所见所闻记忆犹新,保持了一个最初的思维与认知,思维意识没有受到外面的干扰与影响,而火灾肇事者或违法行为人还未来得及建立掩饰违法行为的攻守同盟,火灾现场的破坏相对也较轻,这时如果开展调查,能够最多的获取真实口供,行动迟缓则会失去有利时机,好找条件稍纵即逝,证据往往就会破坏导致不足,火灾原因就会难以界定。

2.2 火灾现场保护不容轻视

对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环节是对火灾现场进行良好保护,因为没有受到破坏的现场,能够展示真实情况,现场保护关系到能否迅速及时地查清火灾原因。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有一些调查人员对火灾现场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现场不能按程序进行操作,火场警戒线设置不到位,没有专门人员看守保护现场,同时也不带任何火灾录像、照相和现场绘图设备,无法记录现场第一手材料,反映不出现场真实景象,在进行勘查时也随意挖掘、翻动,破坏了现场的与物品位置,非火调人员也随意出入火灾现场,导致调重。

2.3 调查访问与现场勘查应做到有机结合

火灾调查时,火调人员不能有效进行工作,把调查访问和现场勘查分开进行,这样就导致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效率降低。一些火调人员没有责任心,工作中怕麻烦、图省事,只是走走程序,简单地调查询问没有进行现场痕迹、物证等的收集与鉴定,仅靠证人证言就形成逻辑推测,证据在法律面前站不住脚跟,如果证人证言是假的,就无法真实的反映出现场情况,会导致火调工作陷入僵局。举例说明,一百货商店仓库深夜大火,损失几十万元,现场只有一名仓库值班员。火调人员排除外来纵火情况,同时也一一排除掉了电气、自燃、雷击、吸烟等原因,那么就通过对仓库值班员访问入手,但仓库值班员拒不交代原因,调查进入僵局状态,最后,火调人员又重回现场进行了深入取证,找到了起火点是仓库值班员休息床的附近,这个位置没有电器线路和自燃物品,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值班员只好交代照明蜡烛忘熄引起在大火。

2.4 火灾调查技术鉴定需要重视

火灾调查技术鉴定、审查、分析、检验,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是鉴定部门实施火灾原因认定的重要依据,火灾现场提取检材较多,最多的可达十多份。火调人员凭经验、凭主观进行的调查比比皆是,对火灾原因妄下结论,容易引发行政诉讼的不真实性。

3 结束语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火灾事故案件办案质量,有力打击火灾事故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严肃性。

参考文献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4篇

基坑降水是工程施工的先行工作,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和地下水的毛细上升作用,地基土中的空隙几乎为水所饱和,地基土的粘度很大,造成开挖和放坡困难,为了确保土方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开挖前10天以上进行降水。

人工降水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和管井井点等,施工中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条件,选择经济合理的降水方式。

工程概况

1.1工程建设概况

沧州博物馆工程,拟建场地位于沧州市区西部。拟建场馆南北长121.1m,东西宽110.8m,主体结构外轮廓为88m×88m正方形,框架结构,地上四层,高约24m,地下一层,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板,筏板厚度为500mm,筏板顶标高为-5.3m,预计基础垫层及地下防水做法厚度共计160mm,因此估计槽底标高为-5.96m,相当于绝对高程4.94m。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自然地坪标高为绝对高程7.88m,地下水位埋深1.5m。基槽挖深为2.94m。地下水位绝对高程为6.38m。

1.2工程环境概况

场地南侧和西侧为村庄,但与工程基坑边距离均在9m以外,据此确认,基坑开挖不会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场地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干渠,可作为降水排水通道。

1.3降水方式选择

结合本工程实际地质水文条件,对各种降水方法施工可行性和工程造价进行综合比较,认为管井井点降水是本工程较理想的施工方法。其优点在于:降水效果好、作业条件简单、运行管理方便、操作维修简便、运行成本低、可塑性大。

降水井泵供电线路直接从电源总箱引出,严禁与其他用电设备共用电源线,保证供电连续稳定。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情况

2.1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显示结果,除上部地表土外,其它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河湖相沉积物和上更新统冲积、河湖相沉积物。主要分为:粉土、粉质粘土和粘土。其渗透系数为:

层号 1 2 3 4

垂直渗透系数(cm/s) 1.9×10-8 3.3×10-6 2.1×10-6 2.5×10-5

水平渗透系数(cm/s) 1.8×10-8 1.9×10-6 1.9×10-6 3.0×10-5

2.2工程水文情况

地表下有一层地下水,属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蒸发为主要排泄途径。施工期间稳定地下水位埋深1.5-2m,稳定地下水位平均标高6.38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1-2m。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等腐蚀性。由于场地土未受外来物质污染,地下水可直接排放。

井点设计

3.1依据

地质勘查报告,工程施工图纸,《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111-98),附近工程降水成功案例。

3.2管井降水计算(按潜水非完整井)

3.2.1基坑涌水量

Q=1.366K(2H-s)×s/log(1+R/r0)

Q――基坑涌水量

K――土壤的渗透系数,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取K=0.0216m/d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自然地坪标高取7.88m,地下水位标高为6.38m,降水井深度取30m,则:

H=h-(7.88-6.38)=30-1.5=28.5m

S――基坑水位降深

S=6.38-2.64+0.5=4.24m

R――降水影响半径

根据经验和地质勘查报告,对降水影响半径按下式计算

R=2S(KH)1/2

R=2×4.24×(0.0216×28.5) 1/2=6.65m

r0――基坑等效半径

r0=(A/3.14)1/2=(A/3.14)1/2=51 m

其中A为基坑面积

Q=1.366K(2H-s)×s/log(1+R/r0)

=132m3/d

3.2.2单井出水量

q=65∏rsLK1/3=11.37 m3/d

q――单井出水量

rs――过滤器半径,现场采用直径400mm的管井,故rs=0.2m

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按L=1m计算

3.2.3管井数量

n=1.1 Q /q=13

由于管井降水时,群井同时作业互相形成干扰,单井实际出水量会减少,故考虑适当增加管井数量。

3.3方案设计

3.3.1管井布置

根据施工经验,每个管井的降水影响半径一般为15米左右,在基坑周边按30米的井距布置管井,共布置12口井,由于基坑为90m×90m的面状基坑,且面积较大,故为增强降水效果,在基坑中部按30m间距再布置4口井,该四口井随着挖槽进度,逐步将上部井管拔除。管井总数量为16口。此外,由于工程工期紧张,桩基施工完毕即开始进行挖土施工,因此,降水时间较短,为保证降水效果,沿基坑四边每边增加一口降水井,总井数达到20口。

基坑中四口井保持三口井工作状态,另外一口井观察静水位标高,确定是否达到开槽条件。待基础筏板施工完毕,用抗渗混凝土作封口处理。具体做法为在筏板高度范围内做DN400的防水钢套管,并加设防水翼环,筏板钢筋遇套管断开并和套管焊接,同时附加双层同筏板主筋同规格的钢筋,钢筋长度2.4m,双层共16根。

降水井井深30m,采用反循环泥浆护壁钻孔成孔施工,钻孔孔径600mm,井管采用DN400的混凝土滤水管,管井位置另附平面布置图。

水泵采用可自动启停的潜污泵,扬程达80m,管径100mm,塑料管,每小时出水量为8m3。

3.3.2不可预见情况预防

地下室电梯井、集水坑等部位基坑较深,如降水井降水不能达到所需水位降深,可配合采用集水明排的方法。

3.3.3地表排水

在基坑周边距坡顶1m位置沿基坑防护栏杆布置排水总管,排水总管采用DN300HDPE管。分两个出水口向南排入排水沟。排水总管过路部分埋地并采取保护措施。

施工工艺

4.1工艺流程

设备进场井点定位管井施工试抽水开始降水结构施工、回填管井封闭设备退场

4.2管井定位

根据总平面布置图用经纬仪、钢卷尺进行定位。

4.3成井

采用泥浆护壁反循环钻机钻进成孔,成孔后要洗井,冲净孔底沉渣,并连续下入井管和滤料。

4.4安装井管

井管采用DN400的混凝土滤水管,长度为2m,管与管连接口附箍竹片,用铅丝绑牢。井管外填滤料,滤料采用粗砂夹碎石,灌至地面。井管要扶正,确保井管整体垂直。

4.5洗井

井管安装后,及时安装水泵抽水洗井,水泵安放于地下28m处,采用可自动启停的水泵。防止闲置时间过长,滤管堵塞。

4.6抽水

洗井12-24小时后,流出清水,即可连续抽水。如出现出水浑浊并大量含有泥沙,要调细滤料。

4.7施工控制

降水过程中要注意地下水位观测。在基坑开挖前及开挖过程中,管井全部启动降水,并根据水位观测情况和天气状况适当调整降水井数。抽水过程中,专人对出水量和水质进行观测,如出现水量不足或泥沙夹带过多等异常(尤其基坑中四口井),及时通知项目部技术人员妥善处理,防止过量抽吸影响桩基承载力。

4.7管井处理

降水井自洗井完成后,保持连续抽水,待基槽回填完成,降水井退出工作,将上部井管拔除,所留孔洞用砂砾填实,上部500mm用粘性土填充夯实。基坑中四口井利用刚性防水套管加焊盲板封堵并灌注微膨胀混凝土。

质量保证措施

1、原材料均由合格供应商供应,进场材料做好复检工作,复检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2、安装管井质量是降水效果能否达到要求的前提条件,管井施工选用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施工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重视成孔直径、安管及投入滤料等关键环节。

3、降水过程中,专人巡视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降水工作应连续进行,昼夜不停,以加快施工进度,缩短降水周期,避免长期降水造成对环境的影响。

5、抽水泵供电线路采用专用线路,现场配备发电机,防备停电。

安全环保措施

1、钻井施工过程中现场设沉淀池,排除泥浆经沉淀后再排放污水。

2、钻机由专人操作,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降水过程中,值班人员轮流值守,24小时不间断,进行必要的巡视检查,防止水泵干抽发生事故。

4、降水施工中,各管井尽量保持同一水位,防止水位差过大造成桩基倾斜或土体开裂。

5、专业电工接拆线缆,实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制度,并经常检查线缆破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井;教师新村滑坡;滑坡勘查;滑坡治理

引言

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复杂型滑坡滑带进行精准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勘查中如何应用探井进行滑坡勘查,有效而精准的确定滑带深度,接影响滑坡治理的整体造价与治理有效性,有时也可能影响到治理施工的难度,在巫山县新县城教师新村滑坡勘查工程中通过简单而实用的探井技术圆满的完成了勘查任务,作者通过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出,利用探井进行滑坡勘查是最好的简单而实用勘查手段。

1、地质地貌背景

巫山县新县城教师新村滑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长江北岸新县城,处长江左岸岸坡地带,巫山新县城属于中、浅切割褶皱剥蚀中低山,总体上为北西高南东低、倾向长江的顺向坡地形,局部边坡高15~39m;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组成;勘察区主控构造为巫山向斜;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滑坡体于2008年11月中旬变形、开裂现象加剧,威胁到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整体或大规模滑动,将造成约8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该滑坡勘查技术上的主要难点在于有下四点:1、勘查区内灾害体较多,存在一个滑坡、一个高切坡、一个变形体,各灾害体相互关联;2、现场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存在多层滑面,磨光面和蠕动擦痕情况较普遍,分布不均匀、深度大;3、滑面物质组成复杂多变,稳定性计算参数选取困难;4、滑面情况复杂,仅采用钻探难以查明及取原样,故布置了较多数量的深井,由于探井较深,对施工工艺、技术、安全要求较高。

2、探井的类型及实用性

滑坡勘查中的探井类弄主要有两类

1、圆井 井口、井底为圆形,上下一样大,圆井直径根据勘查工程的实验及取样需要进行确定。圆井主要适用于滑坡体较破碎,岩质滑坡,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滑坡。

2、方井 井为正方或长方形。其长宽也根据勘查工程的实验及取样需要进行确定,主要适用于土质滑坡,实验要求比较高的滑坡。

3、探井在教师新村滑坡中的应用

考虑到安全及技术难度,教师新村滑坡中探井采用为圆井。原本设计钻孔14个,探井4个,在勘查过程中,钻探、物探工程的作用不明显,根本无法准确定位滑带,钻探基本趋于无用,勘查过程中变更了勘查设计,探井数量从4个增加到了8个探井,探井深度最深达到45.60m,见下图3所示滑面1为次级滑带,滑面2为主滑带,其下更发现了古滑坡的滑带,由于深度较大且已趋于稳定,影响小,图3上没有标出。图3简单展示重庆市巫山县教师新村滑坡主滑剖面采用两个探井(TJ4、TJ7)中获取的滑带样品,准确的确定滑面①、滑面②的深度,并采取了滑带样品的实例,见照片1、照片2。

4、结论

简单而又实用的探井技术在教师新村滑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确的反映出了滑坡中存在的多层滑带特征,在众多的滑带中简单直观的获取了滑带的样品,实验参数。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正确的参数,抗滑深度。探井技术在滑坡勘查中的准确性、实用性是其它任何勘探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6篇

    委托人 汪美华(系彭远汉之妻),1960年5月5日出生,住址同上。

    委托人 胡智泉,系湖北卓创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 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硚口大队(简称硚通大队),地址本市铁桥村特1号。

    法定代表人 郑佑武,大队长。

    委托人 张幼军、胡文俊,系该大队干部。

    第三人 张阳,男,1972年7月2日出生,系武汉电车公司三分公司司机,住本市万松园小区9-4-7-2号。

    委托人 叶文杰,系武汉市电车公司三分公司干部。

    第三人 武汉市电车公司,地址本市武胜路121号。

    法定代表人 刘居正,系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人 张纲、叶文杰,系该公司三分公司干部。

    第三人 张双英,女,1935年2月18日出生,汉族,住本市琴断口街汤家台52号。

    第三人 周廷良,男,1968年1月1日出生,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现在本市打工,暂住本市建设一路武钢宾馆工地。

    第三人 陈珍建,男,1959年9月4日出生,汉族,武汉市人,系武汉市汽运一公司司机,住本市罗家墩479号。

    第三人 祝光顺,男,1941年6月15日出生,汉族,武汉市黄陂区人,系湖北省汉川县刘家隔镇码头村农民,住址同上。

    第三人 胡乾平,女,1947年1月25日出生,汉族,武汉市黄陂区人,系湖北省汉川县刘家隔镇码头村农民,住址同上。

    第三人 罗姣娥,女,1971年10月1日出生,汉族,武汉市黄陂区人,系湖北省汉川县刘家隔镇码头村农民,住址同上。

    第三人 祝兆峰,男,1994年4月10日出生,汉族,武汉市黄陂区人,学生,住址同上。

    法定人 罗姣娥。

    原告彭远汉不服被告硚通大队00第763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一案,向本院提起诉讼。2000年12月12日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2001年1月9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彭远汉及委托人汪美华、胡智泉,被告硚通大队委托人张幼军、胡文俊,第三人张阳的委托人及武汉市电车公司委托人叶文杰、张纲,第三人周廷良、陈珍建、祝光顺、胡乾平、罗姣娥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0年7月24日约21时50分,被告接群众报案后,即到交通事故案发现场勘查、取证,事后对事故车进行鉴定,对死者彭远友、祝志勇尸体和相关人员的血迹进行鉴定等,2000年9月22日被告作出00第763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1)张阳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2)彭远友、祝志勇负此事故的次要责任;(3)陈珍建、周廷良在此事故中无责任。原告不服向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简称市交管局)提出责任重新认定申请,同年10月24日市交管局作出武公交责重(2000)127号重新认定决定书,原告仍不服,遂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诉称,认定书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撤销00第763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重新作出新的责任认定。

    被告答辩称,2000年7月24日21时50分许,驾驶员张阳将鄂A-32969扬子江大客车(简称大客车)交给无驾驶证的车务员彭远友驾驶,当车顺发展大道由西向东行至湖北天宁医药药材公司门前时,遇前面同方向行驶的武汉市黄陂区个体司机祝志勇驾驶的无牌号、无灯光的手扶拖拉机,大客车右头面撞上拖拉机尾部,大客车改变方向越过道路中心黄线驶入对向车道,大客车左头面撞上对向行驶的武汉市汽运一公司陈珍建驾驶的鄂A-34779号东风自卸车(简称自卸车)左侧,造成彭远友、祝志勇二人死亡,拖拉机上的搬运工周廷良受伤,三车受损的重大交通事故,我队在查明事故原因后,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正确的,请求法院维持该责任认定书。

    第三人张阳和武汉市电车公司共同述辩称,张阳将车交给非客车驾驶员彭远友驾驶造成事故,彭远友是造成该事故的直接原因,而张阳的行为并不是造成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间接原因,认定书对张阳与彭远友这起事故中所负责任认定不准确,对祝志勇驾驶无牌号、无灯光的手扶拖拉机的违章行为,认定所负责任过轻,请求判决撤销责任认定书,重新作出认定书。

    其他第三人共同述称,对被告作出的责任认定书无异议。

    在庭审中,法院对被告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合法性进行了审查,被告、原告及第三人分别进行了举证、质证,本院当庭进行了认证。

    被告所举证据有:(1)现场勘查笔录、事故现场图、交通事故车辆技术鉴定书、武汉市公安局对彭远友、祝志勇尸体的法医鉴定书、同济医科大学对彭远友尸体外表检查报告书、事故现场照片。被告提供上述证据证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该事故造成二人死亡,三车受损的客观事实。(2)对彭远友、祝志勇、张阳血型检验鉴定,对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的血迹鉴定、检验鉴定的结果为彭远友的血型与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的血迹的血型一致;调查笔录:张阳未报案,没有送伤者彭远友到医院抢救,而是同彭远友一起乘的士离开现场回到张阳家中;武汉市电车公司对张阳及彭远友职业的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被告提供上述证据的目的是证明司机张阳将大客车交给无驾驶证的彭远友驾驶,以致彭远友在驾车途中肇事,张阳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彭远友、祝志勇负次要责任,陈珍建、周廷良在此事故中无责任是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的。

    经质证,原告对被告所举同济医科大学对彭远友尸体外表检查报告书,认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的证据,并对大客车方向盘上血迹来源提出异议,但对其他证据和有关技术鉴定的真实性表示不持异议,第三人张阳和武汉市电车公司对被告举证无异议,但共同认为彭远友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应负主要责任,而张阳是间接原因,应负次要责任,被告对责任认定不准,其余第三人对被告所举证据均无异议。本院认为,被告所举证据除同济医科大学对彭远友尸体外表检查报告书一证,本院当庭不予采纳外,被告所列举其他证据足以证明当时的事故现场,客观地反映了事故现场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血型鉴定和对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血迹鉴定,确定彭远友与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的血型完全一致,从而认定彭远友驾驶大客车肇事,被告搜集的证据来源正当、合法,本院依法予以采信。原告认为被告所举证据不能证明大客车系彭远友驾驶,第三人张阳和武汉市电车公司认为被告对彭远友、张阳责任认定不准,但原告及张阳,武汉市电车公司又提不出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

    经审理查明:原告彭远汉系死者彭远友之兄,第三人张双英系原告及彭远友之母,第三人祝光顺、胡乾平、罗姣娥、祝兆峰依次为死者祝志勇之父、母、妻、子。2000年7月24日约21时50分,武汉市电车公司三分公司驾驶员张阳,将大客车交给同车没有驾驶执照的车务员彭远友驾驶,当大客车顺发展大道由西向东行至湖北天宁医药药材公司门前时,遇前面同方向行驶的武汉市黄陂区环城街个体司机祝志勇驾驶的无牌号、无灯光的手扶拖拉机,大客车右头面撞上拖拉机尾部,造成祝志勇重伤经医院抢救无效当日死亡,拖拉机上搬运工周廷良受伤,当时大客车撞上拖拉机尾部后改变方向越过道路中心黄线驶入对向车道,大客车左头面又撞上对向行驶的武汉市汽车运输一公司驾驶员陈珍建驾驶的自卸车左侧,造成彭远友受伤,嗣后,张阳和彭远友自称去医院就诊,实际乘一辆的士离开现场后一起到张阳家,次日彭远友死于张阳家中,张阳离开武汉去襄樊,同年7月27日张阳在单位领导陪同下投案。事故现场由被告接群众报案后,于2000年7月24日22时20分赶到,并对现场进行勘查,制作勘查笔录,绘制事故现场图、拍照。事发后被告还调查走访,对当事人、证人询问,对大客车、自卸车进行鉴定,武汉市公安局法医室对彭远友、祝志勇的尸体进行检验鉴定,对彭远友、祝志勇、张阳的血型进行检验鉴定三人血型分别为AB型、A型、A型,对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的血型也进行了检验鉴定均为AB型。被告经原告申请在作出认定书后又请同济医科大学对彭远友尸体外表进行检查鉴定。2000年9月22日被告作出00第763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张阳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彭远友、祝志勇负此事故的次要责任,陈珍建、周廷良在此事故中无责任。原告不服,同年9月28日原告向市交管局提出责任重新认定申请,市交管局于同年10月24日作出武公交责重(2000)127号重新认定决定书,除对原认定书适用法律条文予以补充外,即维持硚通大队作出的00第763号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现原告对被告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提出异议,认为被告确认彭远友驾驶大客车肇事依据不足,请求判令撤销责任认定书,令其作出新的责任认定。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被告硚通大队在处理该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过程中,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拍照,对肇事车辆进行鉴定,对死者尸体进行检验鉴定,对相关人员血型和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的血迹进行了鉴定,确定彭远友的血型与大客车方向盘、引擎盖上的血型完全一致,从而为确认大客车系彭远友驾驶找到了科学依据。被告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原告声称对被告举证认为大客车系彭远友驾驶证据不足,第三人张阳,武汉市电车公司认为被告对张阳、彭远友责任认定不准,但未能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维持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硚口大队00第763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7篇

一、总则

(一)目的

建立健全我镇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原则

1.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和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各村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镇政府统一领导全镇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各有关单位按照本预案规定和职责分工,认真落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4. 依靠科学,处置有力。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村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依靠科学,果断处置,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保持社会稳定。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食物(食品)种植、管理、加工、包装、流通、储存、消费等过程中发生的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有科学依据证明可能对社会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潜在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根据食品安全应急工作需要和形势需要,设立新街镇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5个职能小组。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指挥救援、排险等应急处置工作。现场指挥部的总指挥由到达现场的最高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其他相关负责人担任。

1.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日常事务的开展和5个职能小组的协调安排。

2. 抢救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救援、抢救行动方案;协调有关部门的救援、排险行动;及时向现场指挥部报告抢险进展情况。

3. 后勤保障组。主要职责是:负责调集排险救援器材、设备、药品等物资;解决全体参加抢险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问题。

4. 医疗救护组。主要职责是:紧急调用各类医药物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展开抢救工作;准确统计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现场的卫生防疫工作。

5. 善后处理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做好对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协调落实遇难者家属抚恤金和受伤人员住院费等问题;做好其它善后事宜。

6.事故调查组。主要职责是: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核实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严格控制有害渠道,监督召回有毒有害食品;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三、隐患监测与事故报告

(一)隐患监测

各村、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坚持日常监管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收集、掌握食品安全的有关动态信息。(二)事故报告

1.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按照有关规定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2. 下级向上级报告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事故责任单位及有关部门须按有关政策,对事故伤亡人员或家属给予安抚、补偿。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社会、个人和外国机构向受灾人员捐赠资金和物质,统一由政府接受,并加强管理和监督。

(二)事故通报与调查报告

事故处置过程中,事故调查组要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勘查和取证工作,及时掌握事故的有关情况。事故处置完毕后,事故调查组尽快完成事故的调查报告,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三)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现场勘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1,预加固理念

为加强上边坡防护,采用经济合理的防护措施,必须高度重视和预加固的理念,进一步加深对边坡滑坡体变形失稳破坏机理的认识,提高边坡防治的有效性。 在边坡未发生坍塌、滑坡等病害前,往往先有局部变形、开裂,尚未引起整体变形,若任其发展将会引起整体失稳,形成大范围的变形破坏而强度逐渐衰减的性质,因此应对局部变形预加固,从而限制其发展,这样整治工程耗资小,可以达到早治小治的目的。不但能争取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节约资金,保障施工安全。

2, 重视设置截排水系统

33省道浒溪线在对路堑边坡开挖施工后当时未发生滑坡现象,后受暴雨等原因影响,边坡发生土体移动,边坡上方出现大量裂隙,并且大面积的塌方情况。山体是个易汇水区域,地表水的下渗引起土体含水量增大,重度增大,湿润范围加大,粘性土抗剪强度随土的含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滑动面上抗滑力减小而下滑。因此,应重视在滑坡坡面上的排水,根据地形和已有自然冲沟设置截排水系统。

3,钢柔结合多层防护

对上边坡防护目前大多是刷缓+挡墙、挂网、喷浆、抗滑桩、框架方格。也有采用新技术如:预应力锚索、钢花管注浆、压浆锚固、斜向钢锚管框架等。33省道浒溪线采用挡墙加主动防护网较多,从前期防护的效果来看,钢柔结合多层防护实效性好,在浒溪线K96+440-K96+570段左侧边坡岩体上采用重力式抗滑锚杆挡土墙钢性工程防护,上层采用植物生态柔性防护。钢柔结合,结构简单,造价低,技术成熟,易于质量控制;从各自的条件出发为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工程完工2年多历经2012海葵2013菲特等数次台风暴雨,工程主体结构稳定。

关键词:抗滑;挡土墙;边坡;整治;

交通 治理位置图

一,工程概况

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改建工程,主线起自小麦地头西侧,经四明桥水库西和姚家西侧,过董村后跨越筠溪,沿鸡东线依亭下水库而行,终于江拔线K19+600处,全长13.997公里。连接线起于徐凫岩景区西侧(原浒溪线K96+185)处,向西沿山势而行,在岭脚村西侧折向东南,在小麦地头西侧与主线相接,全长5.285公里。设计行车道宽度为8.5米,硬路肩两侧宽各0.75米。施工队在2011年6月份下旬对K96+440~K96+570段进行路堑开挖施工,当时边坡未发生滑坡现象,后受暴雨等原因影响,边坡发生土体移动,边坡上方出现大量地裂隙,对工程建设及农田安全构成威胁。

二、工程地质条件

由宁波市金甬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该地区进行地质勘查。

通过本次勘查,经室内分析、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

1)、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基本查明B-B`测线处的构造或滑动带发育情况,根据物探成果推断一条主要滑动带。

2)、通过地震折射法勘探基本查明A-A`、C-C`测线处的覆盖层厚度。

A-A`测线长115m,第四系(覆盖层)厚7.5~11.5m,vp

B-B`测线长308m,第四系(覆盖层)厚0~16.5m。

C-C`测线长115m,第四系(覆盖层)厚5.5~10.5m,vp

该段山坡上覆盖层含砾粉质黏土由全风化和强风化的白垩系紫灰色砂砾岩、砂岩及粉砂岩组成;黄褐色,可塑,含较多碎石及植物根系,属普通土,天然含水量ω=24.4%,可塑性好,空隙比e=0.798,液限指数IL=0.38,饱和度sr=83.1%。本身易产生崩塌滑落,滑体的主滑方向基本是垂直路线,滑体结构软弱面很可能是覆盖层和基岩的结合部位。

离公路比较近的位置,裂缝比较小,宽度在10cm~20cm。

三、滑坡体特征

3.1滑坡的破坏现状

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改建工程K96+440~K96+570段进行路堑开挖施工,当时边坡未发生滑坡现象,后受暴雨等原因影响,边坡发生土体移动,边坡上方出现大量地裂隙,主要是后缘及两侧多处见拉张裂缝,局部沉降,裂缝最长的60~65米,最宽0.4米,最深1米左右;裂缝范围纵向达到130米,横向100米。

离公路比较远的位置,裂缝比较大,宽度在30-40cm。

根据多月监测,初期裂缝发展较快,后慢慢稳定,目前滑坡尚未发生整体滑动。在不良气候条件或施工干扰时,有可能产生整体下滑,稳定性将被破坏,极可能导致滑坡失稳。

3.2滑坡的破坏模式

由于路基的开挖,加上雨水的作用,由于断面下平上陡,上部土体推动下部土体引起的,造成山体该断面滑坡体失稳。

3.3滑坡边界的圈定

由于滑坡尚处于发展阶段,从滑坡裂缝的形态、性质、分布范围大致圈定其边界,下图红线为后缘及两侧拉张裂缝范围比较清楚。

滑坡范围

四、滑坡形成机理

4.1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

①根据现场观察和工程物探勘查报告, B-B`,A-A`和C-C`为计算断面,B-B`断面位于K96+505左右,断面有效测线长230m,上覆土厚约0-16.5m,A-A`断面位于K96+555左右,断面有效测线长115m,上覆土厚约7.5-11.5m,C-C`断面位于K96+470左右,断面有效测线长115m,上覆土厚约5.5-10m。

②边坡上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软-可塑状,厚度变化较大,下伏为强-中风化层凝灰岩(K1g),凝灰质砂岩,为相对隔水层。中风化基岩层面倾向南,岩层产状为17O∠8o。

③山体最高点标高279m,滑坡区地形为山凹状,自然坡度上陡下缓,标高220米以上坡度为30-45度,以下坡度平缓,一般为15-20度。

④根据地面调查,地表有许多老裂缝表明以前曾发生过滑坡,为一个古堆积层滑坡。

4.2滑坡形成的条件

4.2.1人为因素

①路基开挖,将原来的盆状山体单侧开挖形成沟槽,使北侧山体上土层失去支撑从而导致滑坡。

②山体上方长期种植花木,经常移植或栽种,土体,大气降水渗入。

4.2.2地表水、地下水作用

①地表水沿裂缝渗入土体,增加山坡土体的含水量,使土体达塑性状态,降低土体稳定性,当水渗入到相对隔水层或中风化层基岩面上时,使接触面湿润一饱和,降低了摩擦力和粘聚力,使山体失去稳定而下滑。

②地下水本不发育,但山体是个易汇水区域,地表水的下渗引起土体含水量增大,重度增大,湿润范围加大,粘性土抗剪强度随土的含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滑动面上抗滑力减小而下滑。

五、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验算

根据现场观察和工程物探勘查报告,本次就可能的滑体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依据计算结果(滑体剩余下滑力)对滑体的稳定性作定量评价。计算参数根据工程物探勘查报告取值。

①计算断面

选取与主滑方向一致的工程地质剖面B-B`断面位于K96+505左右, A-A`断面位于K96+555左右, C-C`断面位于K96+470左右为计算断面。

②滑面计算参数

天然重度:γ=20KN/m3。

滑块的粘聚力:C=8kPa,

内摩擦角:φ=15.5°。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K=1.25。

③附加力

滑床在地下水位以上,滑体内的裂隙不充水,前缘亦无地下水排出,因此不计水压力;工程所在区域为6度烈度地震设防区,故不考虑地震力。

④计算公式的选用

滑坡潜在滑移面纵向上呈折线型,依滑移面形态,选取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

式中: ,――第和第滑块剩余下滑力(kN/m);

――稳定系数,

――第滑块的自重力(kN/m);

,――第和第滑块对应滑面的倾角(?);

――第滑块滑面内摩擦角(?);

――第滑块滑面岩土粘聚力(kN/m);

――第滑块滑面长度(m);

当滑坡体最后一个条块的剩余下滑力,小于或等于0时,滑坡稳定;当大于0时,滑坡不稳定。此值可作为设计支挡工程结构所承受的推力。

⑤计算结果

各断面滑坡体的剩余下滑力如下表:

滑坡体下滑力计算结果

5.2 滑坡稳定性评价

据稳定性计算结果:断面A-A` 和C-C`的滑坡体剩余下滑力均小于0,此两处断面处于稳定状态。断面B-B`的滑坡体剩余下滑力大于0,滑坡不稳定;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断面滑坡体失稳是由上部土体推动下部土体引起的。

六、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根据稳定性计算表明,目前断面B-B`附近滑坡体随时都有可能滑塌,对滑坡前缘的路基施工及山上农田设施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根据本次勘查结果建议可能采取的防护措施有挖土卸荷和抗滑桩(或)局部抗滑桩。考虑挖土卸荷法本工程地势平坦,土体联动性大,滑坡治理横向长度在300米以上,整治面积在62亩左右,会严重造成田地损坏后果,这种方案根据地势情况不现实也不合理,取消该方案。结合地质勘查单位建议,根据本滑坡的特点,结合周边施工条件,对本滑坡考虑了以下治理方案:

6.1.1方案一

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工程支挡措施,并配合坡面排水等措置对边坡进行防护加固处理。抗滑挡土墙应根据滑坡剩余下滑力和库伦土压力两者之中的大值设计,其高度和基础埋深应防止滑体从墙顶滑出或从基底以下土层滑移的可能。本工程采用重力式挡墙,设置于距平台前缘不小于2m的基岩上,基础埋入基岩(中风化层)不应小于0.6m,并设置锚杆进行加固。经设计计算确定了挡土墙断面尺寸设计值(见下图)。经验算,当采用此断面尺寸的挡土墙对B-B`断面的滑坡体进行边坡防护时,挡土墙的各项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加固锚杆不参与计算)。

挡土墙各项安全系数验算结果

6.1.2方案二

采用抗滑桩工程支挡措施,并配合坡面排水等措置对边坡进行防护加固处理。

抗滑桩是一种常用的抗滑支挡结构工程。本工程根据B-B’断面滑坡剩余下滑力以及锚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计算设计得出在路侧边沟外0.8处布置一排桩心距为5m,桩柱截面尺寸为2×2m的抗滑桩(最长桩长33米),即能有效稳固滑坡体。

抗滑桩断面图

6.1.3 K96+470~K96+550段方案比较

根据方案比较,从造价、施工角度出发本工程推荐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工程支挡措施,并配合坡面排水等措置对边坡进行防护加固处理。

6.2 断面A-A`(K96+440~96+470)和C-C`(K96+550~K96+570)

此两个断面采取预防性防护,防护形式采用重力式挡土墙。

6.3 截排水措施

降雨入渗是加剧该滑坡活动的触发因素。因此,应重视在滑坡坡面上的排水,根据地形和已有自然冲沟设置截排水系统。

6.4 锚杆挡土墙

考虑到路基开挖时以及抗滑重力式挡土墙基础开挖时可能破坏墙底基岩的整体稳定性,为了防止基岩开裂和保证修建于基岩上的抗滑挡土墙的稳定安全,路基开挖后,如岩石边坡岩层发生破坏或者岩体裂隙发育,应在滑坡隐患路段的路侧岩质边坡上修建锚杆挡土墙以保持路侧岩质边坡的稳定。锚杆挡土墙拟采用肋柱式,单级墙不宜大于8m,高度大于8m的岩质边坡,应设置多级墙,上下级墙体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m的平台。

锚杆挡土墙断面图

6.5按推荐方案,总造价为300.3万元。

6.6 其他措施

1、施工前应先用粘土回填边坡上已有拉张裂缝并夯实,并对滑体范围内原有边沟进行边沟沟底铺砌,防止降雨时地表水大量渗入滑体内,进一步恶化滑体的稳定性。

2、施工期安排在比较晴朗的季节,待土体干燥时施工(建议雨后3天后);尽早施工,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完成,按设计基坑开挖坡度进行基坑开挖,施工时应逐步推进,建议按施工缝每10米一段分段施工,施工长度如超过10m,应确保施工期间边坡稳定,尽量避免对坡体的大量扰 动。 3、施工期间对滑坡进行人工监测,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变形检测、施工安全检测和治理效果监测。目前滑坡体处于活动阶段,治理施工之前应进行滑坡变形监测,以便及时做出灾害预报,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安全监测,治理施工完成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治理效果检查监测,治理施工完成后较长时间内的台风,雨季或暴雨季节,还应加强巡视和检查工作。

4、监测要求具体内容:

1)在进行监测项目前,首先要建立监测控制网,以及时准确的反应监测项目、测点的变化情况,监测点要有代表性也便于监测。

2)施工监测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实行24小时跟踪监测,掌握支护体系的动态特性,测试次数按监测项目的要求进行,边坡施工完毕后每7-10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如变化趋于稳定,改为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时间不少于二年。如遇台风、暴雨等特殊情况,不管在何阶段,要增加观测频率,必要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监测。

现场施工人员每天不定时随时用肉眼观察坡体、支挡结构、坡顶及周边设施的变形等情况,及时做好标记及变形发展速度。详见下表

边坡监测频率表

注:根据边坡的进展,在较危险的断面特别是雨后等要增加观测次数。

3)本项工程施工时应随时观测滑坡体的位移变化;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暂停施工,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安全。

【结束语】

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工程为背景,论术抗滑重力式挡土墙即能有效稳固滑坡体,且节约资金,保障施工安全,经济实效、同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及农田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对整个工程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先根据工程全路段仔细分析各种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对存在的风险应预先做好各项准备,消除或者降低风险值。在施工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本工程各施工段的难点及控制重点项目,对有困难的部分重点说明,编制针对性较强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在进行施工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同时保证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及时做好排水工程,对于排水设施的设置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挖方边坡地质与设计有出入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边坡坡率调整,并对坡口进行圆滑处理等。

1、《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改建工程K96+440~K96+570边坡工程勘查报告》。

2、国家行业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030-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9)。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