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会计实务”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高职教学的要求,从课程内容重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团队打造四个方面,进行了基于工作流程的“农业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索。

关键词 :高职;农业会计实务;课程改革;工作流程

基金项目: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会计实务”精品课程项目

作者简介:高萍,女,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财务管理;吴政春,男,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19-03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热切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在教育领域被淡忘了近20年的“农业会计”又将重新得到教育界、会计界的普遍关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三农,培养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熟悉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物流与营销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农产品物流、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具备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统计分析、农产品营销、农产品仓储管理、农产品配送管理等实务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乡镇经济管理部门、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农村社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岗位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农业会计实务”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高职教学的要求,课程教学团队对“农业会计实务”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农业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从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实践教学环境的建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打造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力争面向“三农”,培养合格的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

一、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兼顾不同农业经济组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以公司型农业企业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参考初级会计师专业资格考试大纲重构教学内容;兼顾不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增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等内容[1],丰富农业会计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二)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摒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组织模式,而根据课程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若干项目进行组织。

2.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应以工作流程为导向,针对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本课程可按照要求学生掌握的会计核算业务,将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按会计岗位业务构建新的内容体系。如:按照出纳岗位核算、往来结算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岗位核算、工资管理岗位核算、费用岗位核算、财务成果岗位核算和主管会计岗位核算8个项目模块进行教学,将课程教学和工作流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在上述公司型农业企业会计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学内容,突出为农服务特色。如表1所示,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与公司型农业企业会计的差异方面,选择其特有的经济业务开展教学和训练,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

(一)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立

1.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农业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2]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农村三资管理综合实训室、“乐实”农产品销售公司。在农村三资管理综合实训室里配备了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必需的硬件、软件、材料,实训室布局按照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了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提供完备的实训资料,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训。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自编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公司型农业企业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实训资料;同时,师生共同参与“乐实”农产品销售公司的实际运营,采用公司实际的财务数据进行会计实训,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立

为了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除了在校内建立实践教学模拟环境外,还必须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

1.与上海市农经站对接,学院教师和学生经授权后可以登录上海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查看全市有关财务信息,研究和分析上海农村经济情况。

2.与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经管所对接,学生可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3.学院出资与上海渔浪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建了校外实训场,其水产养殖、农家乐餐饮等业务和宽敞明亮的培训教室,为学生现场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4.学院专业老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申报农业会计科研课题;共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会计技术指导,为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家庭农场主等开展农经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农业企业人员提高职业素养;并与企业建立了互信、互助的良性关系。

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要打破原来“根据所给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简单的会计教学方法,而是以真实的原始凭证为案例进行农业会计的教学。一直以来,各院校在农业会计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字形式来描述经济业务,学生根据所给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做得好一点的学院,可能会要求学生填制真实的记账凭证,但对于记账凭证后面应附的原始凭证多数不作要求,造成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后面应该附什么样的原始凭证,而这些原始凭证又怎么填、如何取得、怎样审核?

在现实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发生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往往在拿到原始凭证后不知道怎么进行业务处理,这就是教学和实践不能有效接轨导致的尴尬结果。针对这个问题,教学团队专门开展教学研究,编写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业务为主线的综合实训指导书。该教材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从合作社成立业务的核算,到正常经营运作的日常业务核算,到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都是以合作社发生的原始凭证样张作为学习训练的资料,为学生手工账训练再现了真实的业务场景;同时,还开发了与手工账相配套的电算化环境下的综合实训库,学生通过手工账和电算账的训练,既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软件的操作原理,牢记业务的处理方法。

(二)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要打破原来单一的教学组织模式。

1.提倡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先将项目交给学生做,学生碰到问题查找资料,根据完成一个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补充学生所急需的理论知识,同时,引企业专家进课堂,带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探索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实现理论和实训教学的有效融合、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紧密对接,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2.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课程网络资源,如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表、PPT课件、教学视频、实训指导书、习题库等。鼓励学生课余进行自学,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指导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学做兼备、工学结合,融课堂与实训基地于一体。

3.鼓励学生与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沟通。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QQ在线解答或通过电子邮箱交流解决。

四、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打造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大部分院校缺乏专门的农业会计教学师资队伍,会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缺少农业会计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因此,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教与学缺乏互动[3],再加上农业会计确认、力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等特点,使学生缺乏理解的基础,导致培养的学生缺少职业特色。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学院专业教师必须深入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第一线,通过到农业企业、镇会计记账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实践,亲身体会农业生产中自然再生产的自然属性,了解和熟悉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与分配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内容及财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知识,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获得统一。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安排两名青年教师到市、区级农经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到学院自建的“乐实”农产品销售公司参与实践,从而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得到提升。

(二)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要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课程实训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并通过团队建设、课题研究、社

会技术服务等形式,密切校内外教师的联系,形成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总之,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农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学生通过边实践边学习,更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要求,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希玲,王素义.我国高校农业会计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13(5):83-86.

[2]汪诗怀.构建基于工作流程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09(5):74-75.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经济学是国家级特色学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辽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这个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最大的特色是每学期都会按成绩重新分班,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见的。毕业生中几乎会有1/3有资格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

经济学基地班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学的研究型人才,其奖学金多而高,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几率也非常高,但想进入这个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学不久参加分班考试,考试科目为数学和英语,前若干名才有机会进入基地班,所以想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开学时也要做好准备。

法学院是省内第一所全日制法学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经常聘请一些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的专家、法官等担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届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实习。

广西大学

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动物科学研究世界领先,有多项科学技术重大成果。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和加工基地,制糖业十分发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被列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类学科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这个学科也是理工类的高分群,毕业生一般都进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电公司工作。

广西大学的爱国民主记念碑

广西还是有色金属富矿之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之一,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是迎合广西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的需要,建设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科实行按类招生,在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出50名学生分别进入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学习。

蒙古语言文学是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一般的学校是没有的。大学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

内蒙古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生态与环境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态学及农牧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科学群,本科设有2个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也实行按类招生,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10名学生进入国家生物学基地(生态学专业)进行学习,学制四年。

新疆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专业方面,在全国排名较高。

人文学院是由中文系、中语系、历史系、中亚文化研究所、阿尔泰学研究所组建而成的规模最大、专业门类齐全的文科学院,号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旗舰之威”,位居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此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凭借地域优势,新疆大学的俄语专业也一直是王牌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动物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民族学、法学均是新疆大学新增的重点学科。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的英语学科在国内小有名气,多位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他们对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刑法专业有一定特色,已经受到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认可。

电力与能源工程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关的自动化、采矿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也将得到加强。

化学学科拥有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绿色药物工程也被列为“211工程”项目之一。

此外,采矿工程、植物保护、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州,朝鲜族特色氛围浓厚,朝语系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它的小语种也不错,亚非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延边大学依山而建

师范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高,就业很好。

医学院也比较有实力,临床医学和药学都不错,麻醉专业很好。

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影像学3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附属医院3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

农学是石河子大学的校级品牌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有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传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经贸学院下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围绕新疆农垦经济、绿洲农业经济、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是海南大学极具办学特色的学院,办学模式灵活多样,部分方向还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和旅游企业、国际酒店进行广泛的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等灵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专业还是旅游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管理、营销策划、旅游接待与高端服务工作。

海南省具有热带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大的特点,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就是针对这一地域特点设置的专业,现开设了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海洋学院。其中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还是我国农业部的重点学科,近几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园艺专业也成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此外,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也是特色专业。

青海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青海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有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成绩好的毕业生将有机会直接保送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教学和科研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面向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和青海省资源开发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藏医学系、公共卫生系等四系16个专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地方病学等特色学科专业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此外,资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青海的盐湖资源及旅游资源优势,盐湖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大有前途。

宁夏大学

应用化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科目,以就业率高著称,在南京扬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业建立了理工科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宁夏大学前茅。

草业科学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担多个国家开发项目。

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十分特别,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时与信息和计算科学一起按数学与信息科学的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破专业界限试行“滚动制”教学,为三、四年级实行“分流培养”奠定基础。多年来还承担着师范生培养任务,就业前景一直较好。

此外,宁夏大学的农学、生物科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大学

藏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藏语言文学和藏族历史两个专业是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药学(药方向)学科是大学医学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自治区独特的地域和传统优势,将高原医学和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藏族基因组学研究等相结合,而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目前与一大批国内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对口援助关系,并有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农学(植物生产类)和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服装界是很有名气的,不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眼球,而且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装行业的目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场国际品牌的会在这里举行。 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服装设计师前来开设讲座。

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在天然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在纺织方面的应用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学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还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几乎凡是与纺织有关的各种纤维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纺织工程实验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员的服装,东华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科研任务。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类,包括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也是不错的。

如果对电子、通信方面感兴趣,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不错的选择,其中通信专业录取分数在福大首屈一指。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 管理 创新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变化,随之其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下要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而快速的增长,我们应该跟踪国际经验,尽早提出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1.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突破那些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继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营造出一种能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有创新思维,才能够打破经济管理的条条框框,创建出新的体制。因此,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必不可少的过程。

2.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现代农业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想要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只能从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方面入手,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抓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3.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可以使得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社会几乎每一个领域的创新都发展迅速,尤其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1]。农业经济的管理不但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1.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创新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波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波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落后,农业的波动会随着制度的变迁而波动,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给农业带来了低效率。

一般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管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信息的时代,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薄弱,农业的科研人员经济收入水平也不高,农业的科研装备也比较落后,农业经济整体来说投入不足,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2]。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改革不够造成的,只有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建设[3]。

2.农业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创新在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内容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在条件和资金的管理方面的创新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的开拓经费来源,通过各方面来经费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能力。我们针对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调整,在改善科研条件方面多下功夫。第二,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优化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最后在成果的管理方面,我们应该不断进行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提高成果的含金量。

3.农业经济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方面,我们首先要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在进行全方位、开放式地认识问题的同时,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由于以前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我们应该摆脱以前的思想,用新的眼光看问题。其次是要在我们心中树立服务意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服务是每一个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如果我们没有服务意识,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4.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建设方面,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科研人员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才能尽快实现农业创新。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们应在这样的氛围下,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总结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不等同于守旧型管理,管理创新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参考文献:

[1]梁文慧.关于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2]张伟力,张怡,李桂君.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新西部,2008.4

[3]夏文胜.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2.1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应用

统计学属于应用数学方面的分支,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针对系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这个系统为以后的发展来进行预测,从而为以后的决策提供参考标准。事实上,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国民经济管理,保证市场经济稳步前进成为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统计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要有效运用统计学相关的知识,提高公众对于市场经济方面的认识,能够有效的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一、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作用

作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有效工具,统计是制定一些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数据基础。统计通过调研、整理与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提供相应的数据。把统计学知识应用到经济管理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其中经济管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一般是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状况,经济成果等;另一个方面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性质的揭示,通过统计分配关系以及所有者关系的资料来说明状况;第三个方面是社会与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反映,像两个现象中的依存关系、结构变化等。充分的利用统计资料,能够对事物的本身进行分析,还能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领域方面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加上经济领域的开放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以物资管理、市场营销以及证券投资等方面为例来分析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领域方面的应用。

1.统计学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应用经济统计学,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信息方面的保障,能够为物资采购、产品储备与销售等提供数据支撑,为获取经济利益打基础。因为统计学的应用能够对物资的使用以及消耗状况进行全过程监控,并且通过各种报表、抽样调查等方式来科学判断物资状况,这样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让物资管理处在最好的状况下。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用报表等形式上交给上层领导决策人员,让他们及时了解库存状况,还有各个生产计划的实施状况。这样能够更好的让领导决策人员找出问题的原因,从而尽可能的节省物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统计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随着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统计学在市场营销的应用也变得普遍起来。比如,可以运用统计学来统计顾客满意度,在市场营销中运用因子分析方式来细分市场,还可以运用统计特性来找出产品跟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关系,以此作为价格调整的依据等。这些营销管理过程都能体现统计学知识,并且能够在市场策划时期发挥关键作用。我们以客户满意度为例,著名学者科特勒曾经提出:“所谓满意度,主要是顾客通过产品或者服务能够感知到的效果跟期望的效果比较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所以,也可以说顾客满意度就是期望值以及感知效果的差异函数。通过统计学来感知顾客满意度,就能明确顾客是否对这个产品产生信赖与重复购买的欲望,为后期营销方案调整做准备。再以统计与市场细分为例。因为消费者可能具备相似的需求,也就是在某一个群体中,有着相似的购买行为,这种行为会让消费者再次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消费群体,这就构成了个性化的细分市场。统计学就能够为市场细提供信息依据。总之,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广泛统计信息,科学处理信息才能保证市场营销策划的准确性。不管是在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市场调查阶段,都需要统计学的应用来甄别数据以及进行数据分析。

3.统计学在证券投资业中的应用

在金融行业,统计学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信息,统计学是进行数据分析最好的工具。事实上,我国证券投资行业在前期的时候就把统计学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在证券投资行业,统计学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我国的统计部门还是受政府的领导,业务上又受到上一级的统计部门领导,这样的体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表现在证券行业就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统计报表不真实,只是报喜不报忧等;另一个方面,我国证券投资行业处在发展初期,不是特别稳定,很多统计数据难以把真实的问题反映出来。像行情报表不能很好的反映变化的趋势等,主要是因为一些股市大户联手操作股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给予重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提供的数据信息和模型为经济管理研究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加快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朝英,翁丽玉.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赵彤.案例教学法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1(12).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2]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13.5(下).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Chen Shiji; Luo Zhendong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摘要: 本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8 个重要指标做层次分析,确定所研究的全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位次,找出主要因素和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为决策部门提供经济发展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并用贵州省每个年度全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例子说明回归模型及层次分析法对经济强县特征分析作用。

Abstract: A regression model for economic stronger county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which includes eight key indicators influenc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 is analyzed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such that the sort order of precedence of an integrated strength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ies could be determined and the major factors and varying sizes for all impacting factors are also sought out so that som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provided for policy-making body. Moreover, it is shown by examples of the sort order of precedence of an integrated strength of the annu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that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of regression model for economic stronger county is feasible and efficient for analyzing case of economic stronger county.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经济强县 层次分析法 回归模型

Key words: county economy;economic stronger count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regress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1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09-02

0引言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论。该方法的优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是针对多层次、多目标规划复杂决策问题的有效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运用了人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解决那些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复杂问题逐层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形成层次结构模型,将难于直接做出决策的问题转化为人或专家对各层因素的两两对比判断问题,将人的思维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简明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目前层次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成果评价、人员测评等。

通常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域简称为经济强县。据我们所知,目前很少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经济强县特征做分析的报道。因此,本文建立经济强县的回归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重要指标:①人均GDP;②非农产业产值比例;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④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⑤农业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⑥农民人均纯收入;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⑧人均粮食产量做层次分析,确定每个年度所研究的全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位次,找出主要因素和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探讨该地区全部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依据,为决策部门提供经济发展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1]。并选定贵州省2007年排在全省前列的21个县域,作为经济强县例子,验证层次分析法在分析经济强县特征,归纳出经济强县4种不同的类型,讨论影响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有利因素,探讨贵州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揭示地区差异的真实程度,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经济强县特征做分析,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确定经济强县的方法

1.1 经济指标的选取为了评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高低强弱,需要对一系列影响县域经济的重要指标进行选取。选取原则和依据是:所选指标必须具备县际横向可比性,能提供数量化比较排序,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贡献率较大;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不可代替性。结合贵州实际,选用8个指标[2]: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业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根据这8个指标值测算每个年度每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序值,用于确定该县域在全省的排序位次[3]。

1.2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要求构建层次结构,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为目标层,本文中要求达到的目标是确定每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排序值;中层为指标层,选用前述8个重要指标,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与所有指标的重要程度之比为aij;下层为因子层,包括组成这些指标的因子。

首先将本层次要素(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按照T.L.Saaty的方法,给出要素两两比较时确定aij值的9级标度。采用9级标度,分别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结合决策分析人员经验,对所选8个经济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出指标aij相对于每个指标的独立记分,取多个方案平均值,如表1。

利用这些标度构造判断矩阵:a■■=a■■将定性认识转化为定量分析。求解判断矩阵是计算此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选用方根法解算。

先计算■■=■a■■,

再进行归―化处理,得ω■=■/■■■,W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它的每一个分量W=ω■,ω■,…,ω■■就应是n个指标中每一个的相对权重[4]。

1.3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值前述8个指标的指标值设为Bi,需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果指标值Bi越大越好,用公式bi=Bi/maxBi(其中maxBi为该项指标值中最大者)求变换后指标值(比值bi)。若某项指标值越小越好,则改用算式b■=1-B■/maxB■,取bi值乘对应的权重ω■,得对应的排序值ci:ci=bi・ω■。同一县域的8个指标排序值合计(∑ci),得该县域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值。文献[2]已列出2007年贵州省23个经济强县;文献[5]已列出贵州省2006年有22个较发达县(市、区)。本文选用排序值∑ci居于全省前21位的县域,作为2007年经济强县。

表中的B1代表人均GDP(元)、B2代表非农产业产值比例(%)、B3代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B4代表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B5代表按农业人口平均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元)、B6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元)、B7代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B8代表人均粮食产量(公斤)。表中数据引自文献[2],并经过整理计算。

2经济强县特征分析

2.1 经济指标特征人均GDP具有县际横向可比性。2007年贵州除遵义县外,其他20个经济强县的人均GDP排序皆在第21位以前,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排序位次几乎完全一致。人均GDP较高是经济强县的主要指标和显著标志。

贵州境内县域非农产业产值比例的高低分布趋势与人均GDP的分布趋势相一致,经济增长态势与非农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联。设非农产业产值比例为(%),人均GDP为■(元),采用贵州省全部县域(n=88)建立此二者的指数函数回归模型,得出:■=318.730209e0.040621x。

相关系数r=0.8831证明是高度正相关,说明x值的增加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因素,GDP的增加要依靠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和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比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反映经济强县市场繁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007年除盘县、遵义县外,其他经济强县的此项指标值排序位次皆居全省第21位以前。

表3列出,经济强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超过2500元,只有福泉市、盘县还低于此标准。人均GDP较高的多数县域,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较高。

遵义县人均GDP虽然只达到第23位,但该县域的B8、B3、B5、B6等4项指标居全省第5-11位,因此,该县已跨入经济强县行列。

2.2 经济强县类型以2004-2007年为例,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经济强县位次变化出现4个类型(如图1)。

①稳定型,位次变化不大。包括:白云、云岩、小河、南明、红花岗、汇川、乌当、花溪、清镇、凯里、都匀。

②上升型,呈现强劲上升势头。包括:钟山、仁怀、兴义、盘县。

③波动型,升降明显。例如息烽、遵义、修文、开阳。

④下降型,例如西秀。

3结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本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重要指标做了层次分析,确定了每个年度所研究的全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位次,找出了主要因素和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为探讨该地区全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方法,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经济发展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并用贵州省每个年度全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例子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对经济强县特征分析应用,能比较好确定贵州省每个年度全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序位次,使得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公平、公正,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归纳出经济强县4种不同的类型。经济强县一方面支撑和拉动着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牵动着广大农村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形成起着显著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只作了初步的尝试性的探讨,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对一些指标、标准等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欧向军.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结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25-29.

[2]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2-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邹君.湖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16-19.

[4]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0-311.

[5]熊康宁,梁玉华,郑建.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408-415.

――――――――――――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定性分析法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截止2011年6月,已经接近3.2万亿美元。如何衡量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成为学者研究重点。本文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及结论建议等几个方面叙述。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主要以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法、回归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外汇储备规模。

1.1 比例分析法

早在1960年,Robert Triffin提出利用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间的比率来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进口比例法。他认为:一国外汇储备应与其进口额度保持一定比例,40%最合适但不低于20%,且低于30%后应采取调节措施,一个国家至少保持三个月进口额度以上的外汇储备规模[1]。约翰逊等人以外汇储备与广义货币的比例为研究指标。他们认为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一国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时,供给剩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得该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规模减小。遗憾的是约翰逊等人没有给出比率的一个合理界限。

比例分析法是静态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此法只从单一因素出发考虑外汇储备需求,未全面考虑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具有片面性。所以采用比例分析法研究外汇储备时应采用多项指标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衡量。

1.2 成本收益法

成本收益法又称机会成本法,代表人物有Heller、Fleming、Agarwal等人,主要代表模型有:

1.2.1 Heller模型

该模型假定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概率为50%,融通t时间内一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储备需求量R=Ht=Hlg(rm)/lg0.5,其中H为一国外汇储备的平均变动量、m为边际进口倾向、r为资本社会收益率与持有储备本身收益率之差,表示持有储备的边际机会成本。Heller从外汇储备收益最大化定义外汇储备规模,模型中r的测量比较困难[2]。

1.2.2 Agarwal模型

该模型公式为:

其中R为外汇储备最适量;w为国际收支逆差,用以往年份经常项目最高逆差额表示;p是国际收支逆差出现的概率;k是资本―产出比的倒数;是追加资本的进口含量;是进口生产性物品占总产出的比例[3]。

成本收益法对机会成本的计算很难精确量化,个别参数难确定。它仅考虑交易性和调节性用汇需求,具有一定片面性。但Agarwal模型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特点,适用研究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

1.3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又称需求函数分析法,由M.J.Flanders、J.A.Frenkel、M.A.Iyoha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他们利用经济计量技术方法结合影响外汇储备的因素建立需求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同国情,构造不同的储备需求函数,从而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这标志着对外汇储备研究进入了动态分析,主要代表模型有Flanders模型、Iyoha模型和Frenkel模型,对应储备需求函数为:

1.3.1 Flanders模型

其中L/M表示国际清偿力与进口额度的平均比率;F/L表示一定时期内官方储备与清偿力的年平均比率;表示储备变动率;GR表示生活水平指数减去通胀的GNP比率;D表示本币贬值程度;Y表示该国人均GNP占美国人均GNP的比率;X表示出口变动率。Flanders结合实际对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该模型具有一定猜测性,不能准确测算一国外汇储备需求[4]。

1.3.2 Iyoha模型

其中R表示一国外汇储备需求;表示预期出口收入;表示进口支出变动比率;r表示持有外汇储备的利率;O表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和表示前一期和前二期的外汇储备规模。Iyoha利用发展中国家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检验比较理想,该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需求研究有很大成效[5]。

1.3.3 Frenkel模型

其中,R表示外汇储备需求量;m表示进口倾向;表示国际收支变动比率;M表示以进口额表示的一国国际交易规模;分别表示R对m、和M的变动弹性。通过对需求函数参数的估计,Frankel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需求量对该国国际交易规模变动的弹性大于发达国家,而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弹性小于发达国家。所以,Frankel认为应分别分析这两类国家的储备需求函数[6]。Frenkel模型虽然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储备水平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仍以静态分析为主,未反应外汇储备需求与相关因素的动态关系。

1.4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由R.J.Carbaugh和C.D.Fan等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他们通过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定性分析一国外汇储备,归结为:一国国际收支动向及一国经济状况、一国外汇储备资产质量、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合作态度、一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一国采取调节措施的谨慎态度、一国国际清偿力的来源及稳定程度等。

定性分析法较全面地对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为确定一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提供了一个有用方法。但这种方法局限于理论,没有给出具体计量模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难于操作。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对外汇储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定性分析,即直接分析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因素;一方面是定量分析,即计算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判断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文章将研究文献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种,如下:

2.1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论

汤澍涵(2010)[7]认为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未必同时发生,两者直接相加计算偿债性储备需求不恰当。他对原始的Agarwal模型通过取外债还本付息需求与外资撤离用汇需求的最大值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新模型检验我国1997-2008年的外汇储备,得出结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且超出适度外汇储备的偏离程度随时间越来越大。

2.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小论

朱掸婷(2005)[8]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与误差修正模型,通过经济因素的视角分析了我国1982-2003年期间的宏观经济数据,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小。

2.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论

李巍、张志超(2009)[9]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形势下,通过研究外汇储备与金融稳定、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实体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测算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并选取1992-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处于适度范围内。

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研究从定性分析、比例分析、静态分析逐渐发展到数量分析和动态分析,并且运用协整理论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但仍存在缺陷:1)学者选取的理论思路和方法侧重点不同,结论上很难达成一致;2)“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定义比较模糊,带有片面性;3)多数学者主要根据主观经验选取研究外汇储备规模的变量、方法和数据,缺乏可信的理论根据,因此国内没有在分析结果上达成一致,缺乏普遍认可的测定外汇储备的方法和理论。

3.国内外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协整理论出现以后,西方学者开始利用协整理论研究外汇储备均衡与否的问题。Jeanne和Ranciere(2008)[10]基于Ben-Bassat和Gottlieb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对跨时期动态均衡框架下代表性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新兴市场最优外汇储备水平大约是该国GDP的9%。Bamichon(2008)进一步发展上述模型,并对有特殊国际收支制约的中低收入国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自然灾害和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加勒比国家最优外汇储备对进口的比率为1.78,非洲撒哈拉地区国家为4.13。

我国学者在协整理论出现后开始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我国外汇储备。李斌、李岸潮(2009)[11]运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外汇储备模型Lres=f(Lex,Lim,Lbp,Lm2)进行选择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变动趋势基本一致,1985-2006年(剔除1993年)外汇储备规模处于超额状态,且有2个阶段有严重过量倾向,2002年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迅速,过量趋势不断扩大。所以,综上外汇储备未来研究趋势是利用协整理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结合其它研究方法分析外汇储备。

4.建议

我国当前外汇储备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处于过剩状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应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美国次贷危机后,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多角度多因素综合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制定一些策略和对策抑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1)积极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支付货币,从而避免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2)构建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积极的多渠道利用过剩的外汇储备,减少机会成本;3)鼓励国内企业改革,引起技术、购买机器等,刺激国内消费,减少顺差,减缓外汇储备增长态势;4)鼓励对外投资,限制盲目招商引资,避免“热钱”的大量涌入。

参考文献:

[1]Triffin Robert,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0).

[2]Heller,H.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Economic Journal(1966),Vol.76(June).

[3]J.P.Agarwal,Optim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CVII(1971).

[4]M.J.Flanders.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No.27,1971

[5]M.A.lyoha.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Distributed Lag Specific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6

[6]Jacob A.Frankel,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by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ies,Economica(1974),Vol.41,February.

[7]汤澍涵.基于改进阿格沃尔模型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4(10).

[8]朱掸婷.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分析[J].武汉金融,2005(3).

[9]李巍,张志超.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兼论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J].经济研究,2009(8).

[10]Olivier Jeanne and Romain Ranciere.The Optim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f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Formulas and Applications.IMF Working Paper,2006,06/229.

[11]李斌,李岸潮.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NO.5,2009.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林产品贸易 贸易比例 增加值核算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间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最终产品、原产地等原则的传统统计一国贸易额的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在全球生产链背景下各国的实际利得。各国学者及国际组织等纷纷探究并提出了各种新的贸易统计方式。其中,测算贸易增加值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认可。同时,我国林产品存在明显贸易逆差等问题。中国目前的国际分工多属于中间林产品的加工制造,为了在全球化生产链下更加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进出口实际情况,我国亟需准确统计林产品国际贸易数量,以了解其发展真实情况,维护我国林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当权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增加值贸易是由Hummels等人提出的垂直贸易概念发展而来,由于垂直贸易的假设要求进口中间产品的增加值必须全部来源于国外,应用范围狭窄。由此,众多学者都在此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Daudin(2011)等人明确提出了增加值贸易概念,利用更高质量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数据库的国内投入产出表数据,规避了垂直贸易下的严格假设[1]。Robert Koopman等提出了KPWW方法,将产品的每一个用途具体在每一个来源进行区分为中间进口品与最终产品,将一国总出口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部分[2]。对贸易增加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单一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或构造国家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进行的产业层面的研究,因此难免会忽略企业的微观特征。国外学者将研究更多集中于以外国附属机构统计、VAX比率、投入产出表等方法建立模型,忽略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统计制度的影响,以及从微观角度上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加值部分的核算。

综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增加值贸易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但国内对增加值贸易理论研究尚未成熟,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对增加值贸易的核算主要应用于中国工业企业贸易进出口总额方面,将其引用到林产品贸易的理论研究也较为少见。而伴随着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出口型林业企业有必要进行增加值贸易核算。由此,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清楚认识我国林产品贸易出口现状,合理测算出自身的林产品贸易增加值,应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成为林产品贸易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林产品贸易出口分析

(一)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变化

如图1所示,2000―2013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大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额相对下降,在2008年后,贸易额有所回升,并在2009―2013年迅速增长。其次,我国在2000―2013年,林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我国的林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且两者之间的差额逐渐扩大。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内部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我国对国际林产品(原木、锯材)的依赖度逐年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本土森林资源。林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我国整体贸易顺差,但西方国家仍对我国林产品筑起了绿色贸易壁垒。而加快林产品国家贸易市场增加值统计方法的核算,可减轻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敌意,从而减少我国贸易纠纷案件。

(二)中国林产品出口市场金额占比

通过表1,得到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金额和我国出口各国的林产品贸易金额,两者相比,得到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市场占比。

由图2可知,2000―2013年,日、美、韩是我国林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英、加、德次之,从总体趋势来看,以上六国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占比先上升后下降,在2005年达到峰值。2005年日本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的48.78%,将近一半,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2006年以后,美国市场占比超过日本市场占比,可达11.48%。自我国加入WTO后,双方的贸易摩擦加大,对我国林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进行微调,可有效缓解我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林产品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由于我国制浆、制版技术相对落后,纸浆和胶合板大量进口,林业企业大多进行来料加工,中间投入较少,贸易增加值甚微,所以以贸易总额来衡量一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的传统统计方法严重影响我国林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林产品贸易投入产出表对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图3分别展示了我国出口原木、人造板、木质纸浆、锯材等主要林产品的出口国金额占比较高的国家,由图可知,我国原木主要出口国是美、日、韩,2000―2013年期间,美国对我国原木的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远远超过日本和韩国两国,而日韩两国进口我国原木的趋势变化大致相同,近年来,我国对美日韩出口原木的比例逐渐下降,表明我国限制原木等自然资源的出口、关税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人造板主要出口国为美、韩、日,与原木相似,韩日两国金额市场占比趋势相近,近年都有下降的趋势,而美国起伏波动较大;我国纸浆出口国主要是美、印、德,其中最为明显变化的是印度,在2011年以后对我国纸浆的需求突然骤增,2012年金额占比约达85%,而2013年又骤然下降。了解我国林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我国林产品出口在各国的金额占比,有利于我国与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进行合作,核算林产品贸易增加值,有利于各国清楚认识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核算林产品贸易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种,但目前来说都存在一定缺陷或在现实情况无法实施的情况,所以在探索林产品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建立新的贸易统计制度的同时,更要求我们结合世界林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特点,来完善和发展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Daudin G,Rifflart C,Schw-

eisguth D. 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2011,44(4):

1403―1437

[2]Koopman R,Powers W,Wang Z,

et al.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