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按照委党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的安排部署,近期我们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到招商部门学习、座谈,了解当前招商形势、相关政策,分析、梳理服务中心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工作建议。

一、今年来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及问题

去年以来,我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全员招商的决策部署和下达的任务指标,积极外出考察,搜集各类投资项目信息,把招商引资与和项目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对照县里下达的任务和党委会确定招商任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1)从招商项目来看:

1、现有招商项目成功率较小,虽有意向性的项目,但并未真正落到或落地困难很大。

2、项目建设推进力度不够,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去年我委引进的温泉旅游项目截止目前没有开工建设。

3、在谈项目少,招商线索很少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提供线索或者信息的很少,几乎没有,广泛动员,积极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关注招商工作、提供招商信息、提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从招商人员来看

1、干部职工重视程度差别很大。反映在工作上有三个方面:一是承担招商任务的科室人员认为招商引资工作主要责任和工作量都集中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工作中只局限于本职工作,对招商工作热度不够;二是部分中层干部、大部分职工认为招商引资工作是承担任务科室的责任,其他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对招商工作的关注度很低。

2、从事招商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普遍较低。服务中心自去年开始承担招商引资工作,应该说工作人员文化层次、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多数工作人员还只是局限于考核型的工作状态,掌握一些县里的考核标准和政策,而对招商的有关知识,对企业的立项、登记、管理、相关法律知识等非常匮乏,有的对招商工作一知半解,有的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招商政策、项目备案流程都不知道,无法承担相应的工作。

3、对现有企业沟通较少。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是不能及时了解新招企业的进展情况,二是不能及时了解企业在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需求。

(3)从招商方式来看

1、招商信息来源匮乏。亲朋或者关系客商是获取招商信息的主要方式,获取招商信息的渠道狭窄。没能很好的发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参与招商积极性。

2、招商宣传方式欠缺。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招商宣传方式。

3.招商活动市场化不够。对市场缺乏调研和考察,外出招商准备工作较少,针对性差,难以把握有效的招商信息。

二、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

3.9全县召开了招商引资推进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招商引资任务,继续实行全员招商政策,调整和细化招商考核方案,目前招商引资工作考核细则还未下发,准确任务数还不能确定,但可以确定今年我委招商引资任务仍然压力较大,面临形势严峻,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党委领导参考:

1、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要完成招商引资工作的突破,必须首先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一要找准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何将来自招商引资工作的压力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传递到位,特别是加强中层以下人员的压力,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二是正确对待问题,实践证明,能否克服困难,不在条件在自我,不在客观在主观,关键在领导,关键在思路。

2、规范招商工作运行机制。要想做好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我委自2016年开始承担县招商引资任务,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成立了委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但没有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招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从招商考察、与客商接触、洽谈、签约,项目报备、立项、审批到筹建、投产等等诸多环节,往往需要一年或几年的时间,期间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变化,需要协调解决,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很难完成这项工作。建议重新规范工作机制,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流程、任务分工、岗位职责和奖惩办法。

3、加强招商工作队伍建设。调整充实现有的招商工作人员,抽调事业心强、有开拓创新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突出的人员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对招商工作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全县招商政策、项目备案、审批流程等方面涉及的工作规则和专业知识,打造一支专业、精干招商队伍,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4、创新招商方式。实行精准招商、产业招商、招商,探索与专业招商部门特别是载体单位(经济开发区、各镇街)共同引进招商项目等方式。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招商项目多、投资额度大;各镇街在土地指标、区位、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各有优势。加强与开发区、各镇街的沟通联系、加大协调力度,在共引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争取共同引进招商项目。

5、健全招商奖励激励机制。去年委党委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对除国家公务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实行奖励,取得一定效果。今年探索建立招商工作人员奖励激励机制,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成绩突出、超额完成任务的工作人员在职务晋升、评先树优、考核鉴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探索在相关规定允许范围内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可能性。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立足共青团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一是开展第八届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1月初至2月中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八届“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演出和比赛,在全市农村掀起了一股青年文化热潮。1月19日,我们在胶州市举行了第八届“乡村青年文化节”启动仪式。市委常委、原团市委书记张惠同志出席仪式并观看了青年演出的节目。我们还在现场向农民朋友赠送了1500余本文学、科技类图书。本届文化节中,胶州市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乡村青年文化活动先进县”,即墨市柳腔剧团解本明被评为“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

二是开展农村青年发展状况调研。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青年思想、经济、就业状况以及他们的实际需求,为团组织引领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与市社科院联合,共同开展了农村青年发展状况调研。研究设计了调研课题可行性分析,三易其稿制作了调研问卷。5月份,在五市三区选择20个调研点发放了1000份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认真统计和归纳,掌握了详细的第一手数据。目前调研报告正在撰写中,预计7月中旬可以成稿。

三是开展农村青年荣辱观教育。以“知荣明耻树新风”为主题,在全市农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市农村团员青年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教育活动。4月27日,在崂山区小河东举行了启动仪式,团员青年代表宣读了倡议书,进行了实践“八荣八耻”宣誓。教育活动中,各区市组织农村团员青年开展了“上一次团课、过一个团日、听一堂讲座、做一次奉献、搞一次宣讲”等五个一系列活动,带领青年走村入户,发放“八荣八耻”系列漫画和《青少年素质教育读本》,清理村庄街道卫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

四是举办共青团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会议于5月24日在胶南市举行。五市三区团委书记、青农部长及相关镇村代表40余人参加了座谈。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胶南市共青团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参加了农村青年中心青年开放书架揭牌仪式,认真听取了青岛市两位专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告,并进行了互动式交流发言。对于引导各区市团组织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方式和方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六月份,我们重点筹备了青岛市“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推进会,为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进一步动员和部署。

二、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

联合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市志愿者协会,以“我为奥运种棵树,建设美好绿家园”为主题,发动全市各级团组织采取多项措施,开展植树造林和绿色文明宣传。

一是开展绿色奥运志愿者林建设。3月18日,举行了绿色奥运志愿者林启动仪式,市委副书记王文华,市委常委、原团市委书记张惠等领导出席仪式并参加植树活动。我们还联合太平人寿开通了“绿色奥运直通车”,免费接送市民参加植树。志愿者林建设在往年工作基础上已经形成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积极支持,今年在没有公布招募电话的情况下,仍然有1500多人踊跃报名。至今,绿色奥运志愿者林建设活动已经进行3年,共建成林地600余亩。

二是进行绿色生态公益宣传。结合全民义务植树25周年,我们联合两家广告公司专门设计制作了绿色公益宣传片,通过香港中路“奥帆屏”、“屏”两处大型LED广告屏以及部分公交车车载电视循环播放,激发广大市民植绿护绿、美化家园的热情,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全市各级团组织共发动青少年3万余人次,建设“青少年绿化基地”、“共青团林”、“青少年林”等各类林地138处,预计建成总面积将达到1500余亩。

三、推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

上半年,我们以推广使用“农村青年中心综合服务和发展能力测评体系”为抓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农村青年中心活力和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农村青年中心能力提升月活动。4月份,开展了“农村青年中心能力提升月”活动。通过根据工作实际设计的测评体系对全市所有农村青年中心进行考核,根据测评结果,查找缺项和不足,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对策。指导各区市统筹城乡资源,开展了为农村青年中心捐赠科技文化书籍、微机、电视、

影碟机等,为农村青年中心配备了科技、文化等“专业理事”,并特别针对弱势青年群体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各区市团组织分别抓住一至两个有特色的牵动项目,抓点带面,有效实现了“提升服务能力,发展青年中心”的预期目标。二是加强青年中心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品牌铸造”计划,不断扩大和强化青年中心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形成了即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青年中心“农业技术专家热线”、城阳区北部人力资源青年中心“培训就业一卡通”、开发区黄岛青年中心“人海有书香”等多个特色品牌。以点点光辉塑造了农村青年中心这个闪亮的大品牌。团中央20__年第2期《青年中心建设工作简报》,专门编发推介了我市农村青年中心建设情况。

三是推荐了一批青年中心命名和表彰项目。推荐胶南铁山青年中心成为全国优秀青年中心,黄岛区成为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区。同时,推荐胶南市铁山青年中心青年转移就业培训、胶州市胜利村青年中心山鸡养殖与山鸡蛋销售申报了全国农村青年中心新中基金发展项目,推荐胶南铁山青年中心、即墨农业高新区青年中心申报中国移动爱心书屋,推荐胶州市胜利村青年中心为中国移动支援计划示范点。

2月份,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青年中心工作队伍建设会议上,黄岛区作了典型发言。

四、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一是开展“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活动。1月20日至2月20日,根据团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了“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活动。一方面广泛联系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安徽宿州等外地团组织,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劳动力交流网络。安徽宿州团市委还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到我市佳元水产集团进行了实地洽谈。团省委还专门推荐西部地区团组织与我们进行劳动力输出合作。另一方面,引导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9个,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67次,培训农村青年1600余名,为青年送岗位7600余个,帮助3850名农村青年顺利转移就业。团中央《青农工作》简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二是开发推出农村青年创业项目。我们从解决制约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项目、资金等瓶颈问题入手,经过多次的协商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开发了海尔乡村星级服务项目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扶助项目。结合海尔售后服务进入农村市场的需求,我们开发了海尔星级服务项目,通过培训服务联络员、建设镇级服务站和村级联络站,使加盟项目的农村青年不离乡土,不误农活,就可以从提供信息、维修服务和销售产品中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中国共青团》杂志、《山东共青团》杂志、团省委《山东青农工作》对该项目作了专题介绍。结合农村青年创业资金需求和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需求,我们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争取到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利率、贷款数额、贷款期限上的诸多优惠,为广大农村有志青年创业提供不等额度的贷款,有效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

三是注重对农村青年典型的培养。推荐李泽兵、张作庆等8人获得了20__年度全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服务农村青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推荐牛兆学为全国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个人。推荐王芝锐、刘祥成为省杰出青年农民联谊会会员,方合存成为副会长。重视培养农村对青岛市杰出青年农民和农业标准化生产青年示范户、示范基地下发了表彰决定。青年经纪人队伍,正在探讨与工商局合作,成立青年农业发展促进会经纪人分会。

四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2月26日,在平度市江北农业技术市场举行了“真情伴青春”送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朋友赠送了200多本农业科技书籍,发放宣传材料3000多份,提供咨询100多人次,达成了20多个种植、养殖合作意向。4月27日,还邀请专家到崂山王哥庄浦里社区,为种茶的农村青年讲授了春季茶树管理科技知识。

五、接待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来青视察

3月10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来青视察,重点考察了农村共青团工作。考察了莱西市水集一村、保护母亲河—大沽河绿化工程、即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详细了解了村团总支参与为民服务情况,听取了保护母亲河—大沽河绿化工程林地建设情况,以及青年中心服务农村青年的情况。

在迎接领导视察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前期工作。与团省委及时沟通,对领导视察日程和有关后勤事项进行了细致周到地安排;撰写了包括农村团的工作情况、农村青年中心建设等大量的汇报材料;先后4次到视察点督促指导,推动了基层团组织规范建设和农村青年中心发展。村为民服务工作和农村青年中心运行质量测评体系、农村青年创业海尔星级服务项目引起了团中央、团省委领导的关注,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认可。

六、加强部门建设

上半年,我们大力加强了部门建设。一是加强作风建设,召开了2次部门民主生活会。二是深刻挖掘整理部室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了部门徽标、部门工作理念等,制作了新的文化刊,充分展示部门精神面貌。撰写了大量读书笔记和团情日记。三是加强了部门数字化工作手段的打造,设计开发了“数字青农”档案管理系统,改版充实了部门e文化网站。四是严格考勤制度,及时填写上报周、月考勤表、工作质量记录表。对20__年部门

档案进行了整理装订。七、上半年的收获和不足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了作业和学生自学、调研环节,课堂教学逐步转向提问讨论式的研究型教育教学,考试内容提升了阐述题形式,注重理解和知识运用问题的考察。

 

天然气是清洁的燃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随着中国对天然气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快速增强,对天然气开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大大提高。气藏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阶段的重要专业课程,是天然气开发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伴随国内数字化油气田建设,气田开发生产数据大幅增加,对天然气开发工程师分析数据、解决开发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目前气藏工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相态、储量与产能评价,并主要侧重理论分析、数学模型推导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上主要为课堂讲授,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无法适应气藏工程师未来的工作需求,有待于进行课程的改革。本文基于目前气藏工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系统性不高、理论性过强、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增加了气藏的储层评价、试井分析、动态分析等内容,并探讨了在保持为32学时的情况下完成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案。

 

一、课程概况与改革目标

 

气藏工程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设置为32学时,2学分。教材为李士伦教授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天然气工程》(第2版)。本课程分绪论、天然气物理化学及相态特征、气藏物质平衡、储量计算及采收率、气井产能分析与设计、气藏动态监测五部分。根据目前的教学大纲,气藏工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天然气在多种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特点及规律,掌握气藏物质平衡方法、气藏储量计算方法与气藏采收率计算方法,掌握气井产能试井理论、方法与工艺,了解气田、凝析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流程与确定气井生产工作制度等知识。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作为未来天然气开发的技术工程师,应具有系统完备的气藏储层、渗流、油气藏工程与开发开采等理论基础与工程知识,便于在未来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通过本次课程改革,有效实现以下目标:(1)气藏开发知识体系的建立。(2)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的紧密联系。(3)知识学习过程与技术应用过程的有机统一。(4)学生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有效转变。

 

二、教学知识体系优化

 

系统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是吸引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成效的基础。在目前气藏工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程内容与先修课程有重复现象。如作为课程重点内容之一的天然气物理化学及相态特征,占用了本课程6个学时,但近4学时的内容与油层物理课程完全重复,在物质平衡、储量计算等方面与油藏工程也有重复之处。

 

(2)内容过于聚焦,延展性不强。虽然讲授了储量、产能、工作制度制定等重点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在气藏开发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应用的时机,学生并没有系统性的认识。(3)知识体系过于理论化,没有体现出作为工程类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改革探索过程中,逐步构建以“气藏”为线索的,涵盖气藏评价、开发、管理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突出现场应用实践的教学特点,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5部分增加为7部分,调整精练了气藏流体特征,调整充实了气藏开发管理,梳理提炼了天然气渗流机理,新增了气田开发地质和气井动态评价(试井)两部分内容。

 

三、气田开发案例库建设

 

案例教学自兴起以来在医学、法学等各个领域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工学领域也受到欢迎。气藏工程课程内容复杂,理论知识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以建立气田开发案例库的形式,分析整理了大量气田开发实际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穿插至不同的课堂中。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遵从案例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将教学目的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着眼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上。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对其应用方法、结果分析及理论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气藏工程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课程理论知识、气田实际开发理论与技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针对国内含水气藏、凝析气藏、致密气藏、高含硫气藏、页岩气等各类复杂气藏,分析整理经典应用案例,建立了满足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需求的案例库,以专题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案例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开发区优选案例;气田开发方案;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研究案例;动静态储量计算与核实案例;产能试井实施方案与解释成果;不稳定试井实施方案与解释成果;气田动态分析研究案例;气田开发调整与挖潜案例。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和建立的与之对应的案例库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性以及与现场应用联系的紧密性明显增强。在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案例库建设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气藏工程教学改革中,针对课堂、课下和课程考核三个环节,围绕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

 

1.课堂研究型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堂讲授注重提问启发式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思考与推演,加强新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辅以理论知识、现场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案例,能有效提升理论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调研汇报和讨论课。针对布置给学生小组的课下完成的调研内容,除上交调研报告外,还抽取部分小组进行课上的调研汇报,提升调研质量。针对开发方式、工作制度及某些现场开发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讨论环节,针对有些多解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下调研与自学。在气藏工程教学中,针对课程重点、气藏开发热点等关键性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课题调研。在2015年的教学中,共完成了不同特点凝析气藏开发方式分析、低渗岩性气藏储量核实等4项调研课题,从随后的调研汇报结果看,学生调研热情高,知识学习效果好,提升了写作与总结能力。针对与其他课程有重复的教学内容,要求同学在课下自学,在课上以提问的形式请同学简单讲解,既加深了理解和印象,又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设计了50余道代表性题目的习题集,作为学生的作业题库,供同学选作或自学之用。

 

3.注重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创新是确保气藏工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保证。此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考试的形式比较单调,题型也多为名词解释、简答、公司推导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多集中于教材内容,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主动开展实践调研的动力。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均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30%~40%,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再仅仅关注出勤,而是将作业、调研汇报、课堂提问等均纳入其中。二是对考试题型和考试重点进行优化。考试中,设立侧重考察学生内容理解、知识运用、现场实践等方面的题型。

 

气藏工程课程旨在把学生所学的有关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以解决实际气田的开发设计及气藏管理这一系统工程问题,该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学生对气藏工程知识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基于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气藏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革实现了建立合理气藏工程知识体系的目标,强化了学生气藏开发地质概念,增强了气藏开发管理系统化观念,突出了现场案例教学特点,建设了满足学生未来工作需求,与国际化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2016第一书记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2016第一书记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根据省、市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被选派到我们单位的双联行动联系村镇原县新集乡岳庄村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7月15日到村报到后,为了尽早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农民生活状况、主导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我迅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入户开展调研,实地考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岳庄村的有关情况。

一、村情现状

岳庄村位于新集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4公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川塬兼有,共辖6个村民小组,共387户1687人,其中贫困户285户1176人,贫困面高达72.2%。全村有党员27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干部3人,平均年龄40岁,均为党员,年龄构较为年轻,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总土地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6547亩,人均仅9.8亩,且多数为山地,全村共有砂石路28.5公里,群众出行、耕作较为不便。全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68元。

二、致贫原因

岳庄村与其他村相比,贫困表现和贫困原因具有特殊性,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岳庄村地处山区,距县城、乡镇较远,交通条件差,农户居住分散。总体来看,各方面的发展欠账较大。二是贫困程度深。岳庄村贫困面高达72.2%,近年来,因学、因病、因婚、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致贫、返贫率较高,在全县89个贫困村倒排序中处于22位,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由于扶持力度有限,岳庄村基础建设十分滞后,目前有80户群众没有接通自来水,全村没有1条建成的水泥路,村组道路以砂石路和土路为主,将近60%的耕地为山地,土地质量差。全村只有2个自然村进行了农电网改造,4个村民小组群众农电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低,经常发生用电故障。村部年久失修,已属危房,影响了基层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四是群众增收难度大。岳庄村经济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低2231元。一半以上的村民以传统种植为主,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缺乏像样的主导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岳庄村多数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留守人员年迈体弱,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缺乏种植、养殖技能,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六是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该村文化设施缺乏,全村没有公共活动场所。村里无法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缺乏先进文化传播的氛围,群众普遍存在求稳怕乱的守旧观念、狭隘封闭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守摊理念,等、靠、要思想严重,各种消极思想相互交织,导致村里缺乏发展活力。综合分析,路、电、水、田、房、业、智是制约岳庄村脱贫的七大瓶颈,也应是帮扶工作的重点。

三、调研启示

一是基础建设是利民之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好贫困村水、电、路、气、田等基础工作,不断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对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加快农村社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产业培育是增收之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构调整,寻找一项适合岳庄村的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广泛推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农业、土地、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支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同时,有序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才能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基层建设是治本之源。积极引导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重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政策等内容,组织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提供思想源泉。

四是农民培训是授渔之法。在开展双联六送及进村入户培训活动中,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合,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培训,使农民能够学得进,用得上,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上乘之法。

五是村级民主是和谐之本。对村里的重大事项加强指导,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和程序操作,制定完善村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把村党支部工作和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创造家庭和睦、乡村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六是文化建设是动力之基。经常组织开展村民集体活动、精神文明评选、文化下乡和文艺晚会等活动,协调帮助联系村健全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思想文化教育教育,营造农村文明新新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都有着极为长远的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是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充分利用岳庄村地理位置特点,大力发展苹果、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强对村上兴盛园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有序引导群众入股参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畜牧专家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组织村干部、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扩大群众种养规模,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把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岳庄村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使耕种也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每年定期将流转租金及时拨付群众,从而能使土地最大限能地发挥助农增收的效益。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20__年4月8日,本人与2名工作人员组成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调研小组,分别与市、县(市、区)、乡、村四级的医疗单位、部分医务工作者和群众、出院患者等进行了调研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小组与部份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认真讨论,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__中部,现辖利通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5个县(市、区),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0.8万,其中回族人口65.6万,占总人口的50.2%,是名副其实的回族之乡。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811所(个),其中:公立综合医院6所、中医医院4所、妇幼保健院(所)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所、卫生监督所5所、中心血站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所、乡镇卫生院40所、村卫生室54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5个,民营医院18所、个体医疗诊所(社会办医)155所;共开设床位3464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2.66张;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245人,其中执业医师1751人,执业助理医师1451人,注册护士1383人,乡村医生779人。

二、 存在问题:

1、当前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反映的突出问题。

当前社会上对医疗卫生服务反映的突出问题也是群众“不放心、不满意”的问题。

调查显示,“收费不透明问题”和“服务不到位问题”是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产生“不放心、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有的医院的收费标准和药价公示制度、住院费用一日清单等制度坚持的不够好,开特殊药、做特殊检查没有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协商。医务人员的“开单提成、搭车开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部分服务环节薄弱,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未如人意。目前,不少医疗机构都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但是,群众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仍有意见。部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对病人或敷衍搪塞;或缺乏同情,态度冷漠,言语生硬;

2、医疗卫生行业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首先,风险高、压力大的职业特点引发了医务人员的畏难情绪。调研中了解到,面对医疗这个风险高责任重的职业,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医生每日面对病人,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和处理,及时向病人家属交待有关事项,若有欠缺或差错,便有可能受指责,甚至遭打骂、上告。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医务人员曾经因工作压力过大,产生畏难情绪,有过转行的念头。新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在医疗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更使医务人员感到困惑。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会导致医生为自我保护而在医疗上变得保守。

其次,对医院长期实行差额管理,大部分医院仅能维持人员及日常业务开支,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基础设施及大型设备购置上,普遍有等、靠、要的思想。再加上引不来人才,医疗队伍后继乏人,已直接影响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 原因分析:

1、医疗体制欠明晰,导致医疗机构主体责任的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医疗体制改革却大大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机构的体制与投入机制不相适应。医院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经营”,成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合格”的经营主体。目前,我国的公立医院定位为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提供价格合理的优质医疗服务为宗旨。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应保证其资金供给。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除了基本建设和特大型设备外,日常经费拨款还不到在编人员工资额的50%。

医院是当前我国药品消费的主要渠道,必然成为药品生产和供应商推销产品的目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切商业行为的终极目标。尽管我市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但高价格、高利润可以说是目前医药两家的共同需要,因此,市场上高价药品越来越多,即使不是新药,也要想法子换包装,把价提上去,医院也乐于使用;而平价药利润少,如今便是无厂家生产,也少有医院愿意使用。其结果必然是医药费用支出居高不下,群众不满情绪日涨。

2、传统的医德教育方式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新形势的要求。

医德教育是医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塑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医德医风这个话题一直在讲,活动也搞

得不少,但医疗卫生行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一路走强,近年甚至成了群众投诉意见最大的行业之一。“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有被“白衣狼”侵害的危险。在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一种合理的要求,讲求经济效益成了管理者追求的一项重要指标。一部分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出现重经济轻医德的倾向。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相当重视医德医风教育,但教育手段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仍然沿用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或采取“一票否决”等形式主义管理方式,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能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使本属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变成突击性的运动化形式,时抓时停,结果不但收效不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不如实上报情况的现象。

四、建议:

1、加快改革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医疗卫生体制。

民意调查显示,老年人群及低收入人群担心在医改中把医院推向市场后将会显著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反对意见颇多;其他人群则表示医院应该走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需求呈现多样化,一方面高收入阶层“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弱势群体”仍徘徊在寻求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上。这为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分类经营管理提供了必需的社会条件。医疗卫生机构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健康保障服务,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推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体制应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近年我市实行医保制度的改革、医疗单位分类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定位,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设计,以确立医疗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科学合理的经营”地位。医疗卫生部门是以保障广大人民健康为宗旨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国家对于公共卫生的监控、疾病预防及基本医疗服务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列入政府工作规划及公共财政支出计划,提供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经常性资金保障,使其成为真正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集中精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外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及项目,应改行市场化经营,允许国家、集体、民营或外资多种投资主体,在符合医疗卫生机构准入条件的前提下,以独资或合资形式经营,竞争发展。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在资质认证、服务范围、质量标准、价格和税收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实施有效的监管。

2、加大对基层以及乡村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

建立城市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是适应我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民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的迫切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政府已注意到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要全面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除了增加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新思维,重组整合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要按国务院的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和相关的标准,全市统一标准和要求,分步分乡达标完成,力争在三五年内构建起可靠的公共卫生保障网络。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规定简化双向转诊手续,合理分流病人,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市整体医疗资源效益,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准入制度,并运用竞争上岗、实绩考察、末位淘汰等形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准,增进群众对社乡卫生服务站的信任度。

3、理顺药品流通渠道,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政府要下大决心从机制上切断药品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源头。要降低虚高的药价,必须对药品流通环节进行宏观控制,并从药品生产审批的源头抓起,由卫生、药监、物价等部门共同实施。重点加强对新特药品和外来药品进入市场的管理。一要加大药品定价的透明度,规定合理的利润空间,严禁抬高药价;二要规范药品的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三要扩大药品公开招标范围,严厉惩处经销商联手抬高药品标价的行为;四要禁止医疗行政机构、医院非相关部门的公职人员与药厂、经销商、医药代表的联系,对因违规而获得利益者应给予严厉处罚。此外,要积极实行药品单独核算制度,对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的药品进货、库存、销售、利润等情况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加强外部监督。

4、改进思想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医德医风。

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内在素质是在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医疗活动中修养积累而来的。当前,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既继承了传统医德,又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强烈影响。各人的医德基础水平不同,职业道德行为有异,更增加医德医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医疗卫生行风问题,要改变教育管理模式,要从建立具可操作性、能持之以恒的制度入手,把医德医风建设真正作为日常工作内容长抓不懈。一要强化学校教育,把医德教育列入教育大纲,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医德修养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二要严格岗前培训,强化医德继续教育,结合临床正反两方面实例,细化对医德行为规范条文的理解;三要强化医德考核手段,制定公平、公开的奖惩办法,把医德医风表现同个人考核、晋级、薪金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自觉性,逐步使其成为一种自我修养行为。

调研中发现,年龄大、资历深的医务人员

被病人刁难的机率较少,而年龄和资历较浅的则反之,这是医德形象和信誉的一种反映。医德形象具有公开性、示范性和社会性。社会主义医德,讲究的是要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制度是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市应把对医疗系统的行风检查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坚持下来,通过具有公信力的行风检查,加强社会对医疗卫生系统的监督。同时,要及时发现、宣传医疗卫生界的新风尚和好人好事,表彰要形成制度。建议2-3年搞一次评议表彰活动,让全社会广大群众都来参与评议,以弘扬医疗卫生界的主旋律,让群众了解医务人员,增加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信任。此外,建议由政府搭台,社会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扶持卫生事业发展的专项奖励经费。 5、完善医疗法规,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舆论环境。

鉴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风险性及其医疗单位的公益性等因素,应考虑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与普通民事纠纷的损害赔偿加以区别,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从刑事、民事、行政法规的统一角度制定处理医疗纠纷的地方法规。这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措施。

健全医疗事故鉴定的监督机制,并加大透明度和公开性。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医疗界、法律界等有关人士参加,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的合议委员会,增加医疗事故鉴定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消除患方对鉴定结论的怀疑,减低处理医疗纠纷的难度。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西安作为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不仅作为中国重要的文明古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罗马、开罗、雅典)之一。

从地域上来说,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环绕(渭、泾、沣、涝、、椤骸㈠保,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市包括9个管辖区,分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和长安区。

从历史上来看,西安有三千一百年的建城史,并且有着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它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悠久的历史留给了西安宝贵的财富,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为西安留下众多宝贵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6月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 9月7日上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深入合作,加强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早已出现,但由国家元首在公开的国际场合正式提出,尚属首次。而西安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旦该经济带建设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国际间人员的往来将倍增,毫无疑问,这将为西安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无论是将西安建设为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将会有力的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进程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复兴,而与此同时,新的历史语境也将刺激整个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样,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需要冷静客观的考察整个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充分分析出其先天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其发展期间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所遇到的瓶颈,通过全面、客观的分析出西安当下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针对切实可行的文化方案和对策。

首先应当看到,西安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曾经有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悠久,于是便有了“长安无处不遗址”的说法。目前,西安市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54处,市级23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余座,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安市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稳步推进自身的城市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安市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城市建设紧紧结合。具体到西安下属的各大辖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区、哄鄙态区、城墙景区、临潼和秦岭北麓文化旅游带等七个文化产业板块已初具规模。培育了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为发展重点的“六大行业”,并规划实施了西安城墙景区工程、大唐不夜城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十二个重大项目,建立相对健全的立体化文化产业格局。这些项目有机的将西安文化艺术资源的娱乐性和市场性调动起来,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具备强大的消费性。通过这一有效地转换,使得西安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然而在文化产业与市场化相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西安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没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整个文化产业的仍旧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加强文化艺术输入和输出。由于闭塞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西安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及推广形式相对欠缺。其次需要整合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从古至今西安都作为沟通东西南北的重要的纽带,它的文化艺术也应该起到横贯东西文明,贯通南北文化的效果,但是由于沟通不通畅有碍于西安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一直停留在本土,没有更好的展现及发扬出去。同时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同样也会形成一个刺激,也会更好的推进本土文化的发展。西安不仅要在“走出去”方面下大力气,而且也要更好的做到“引进来”。这样才会在接下来的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中有所突破和提高。

第二,宏观着眼,西安文化艺术市场需要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品牌永远是文化艺术市场得以持久健康的重要保证。虽然西安文化产业市场一直在做类似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纺织城、文艺路、大唐西市打造了一个文化艺术社区,可当前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能形成独特风格、别具特色的,并且铸有“西安”的品牌相对来说略有不足。虽然也推出了“梦回长安”、“长恨歌”等品牌,就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第三个存在的问题,平台丰富,资源众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文化资源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据有竞争优势。整个西安文化艺术资源产业总量有待提高,整体结构有待完善。当前,文化市场的主体竞争力不是很强,企业投、融资渠道较单一。西安文化艺术发展有待加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为动力支撑,一定程度会制约其快速高效的发展。

第四,政府方面要加强引导。近几年来,西安市政府积极推进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承办了各大项目,因地制宜,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将成为西安市的支柱型产业。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便充分整合了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人文资源,同时注入了生态、低碳、绿色等大环境理念,构建了“培育三大街区、建设四大园区(基地)、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培育六大重点行业,形成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西安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有关文化艺术部门进行主动的适应市场,逐步转变以政府主导的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严格招标、集中高效采购、变换奖励机制、社会多方面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激活文化精品生产,以此激发文化单位发展活力。在有效组织和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享受财政基本投入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覆盖面。同时,从挖掘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入手,着力发展有特色、有潜力、有优势的文化品牌项目,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从而使得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因此,为了更好的整合西安文化艺术资源,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西安文化发展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西安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做成调研报告。通过对西安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透彻的实地考察与科学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把制约西安文化艺术发展的瓶颈抓出来,从而能更深入而不流于表面的考察整个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这样思考出来的对策也会更贴近西安的实际情况,使得相应的对策更落到实处。

(第一、第二、第四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第三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通知要求,我们就全市城乡、区域统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走访有关乡镇,发放情况调查表,与近100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实地察看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同时到诸暨、丹阳、句容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成绩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统筹的理念指导决策,以统筹的方法分配资源,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工作,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城乡和区域统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但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惯性作用依然强大,统筹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薄弱。“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4.6%。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3.5倍、2.7倍,年递增28.2%和21.9%。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0026元和9338元,是2005年的2倍和1.8倍,年递增14.3%和12.7%。虽然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支撑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可用于统筹发展的财力明显不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603元,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两倍多,达10688元。2005年,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老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只高出1130元,但2010年,这一差距拉大到近3000元。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压力较大。至2010年底,全市349个村中,村集体经济无纯收入的村39个(黄桥老区32个),低于3万元的99个(黄桥老区84个),村级债务总额2亿元,村均58.1万元。

城乡、区域部分指标对比表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05年

2010年

沿江地区GDP

亿元

57.41

155.14

老区GDP

亿元

72.42

154.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28

20026

农民人均纯收入

5125

9338

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5950

11489

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4820

8575

注:黄桥老区乡镇12个(黄桥镇、古溪镇、珊瑚镇、分界镇、姚王镇、河失镇、张桥镇、广陵镇、新街镇、宣堡镇、元竹镇、根思乡),面积825.6平方公里,占全市70.6%,人口73.38万人,占全市61.2%。

——极化效应不断放大,但增长极整体辐射能力仍不强。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培植经济增长极,重点园区和乡镇发展势头良好。整合园区资源,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一区四园”为市直管园区,重点加以扶持。2010年,“一区四园”国税开票销售达到全市的70.5%。加快实施“三城四片五重点”规划,稳妥实施部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改革城关镇管理体制,设立济川街道办事处,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黄桥副中心镇域面积不断扩大,常住人口不断增加,黄桥小城市和黄桥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为黄桥老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部分重点乡镇、园区财力增长仍处于起步、积累阶段,辐射能力有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乡镇、园区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制度,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欠发达地区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经济带和增长极亟待培育。

——民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二元结构矛盾仍突出。“十一五”时期,围绕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各项改善民生举措向所有人群覆盖。基本完成区域供水工程,全市百万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长江水。按计划组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增至90万人。调整、优化交通发展布局,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成农村公路1653公里,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质化,全市“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农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全面落实。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以上,筹资标准由35元提高到15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520元。但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政策和制度未能得到根本修正。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上学、住房等政策还没有完全剥离,农村户籍进入城镇的“门槛”依然存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历史欠账还很多,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标与思路

城乡、区域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和必然选择,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实现“共创更高水平新小康、共创文明和谐新**、共创领先苏中新辉煌”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理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应突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摆脱传统的就“三农”抓“三农”的固有思维,将农村建设置于城乡大系统中来谋划,将农业发展置于产业大系统中来推进,将农民问题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来思考;应致力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为城市发展增添后劲,努力使城乡发展的“加法效应”(甚至是“减法效应”)变成“乘法效应”;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全部乡村变成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而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共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应围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早日形成“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为“三个共创”、“六个争先”提供重要支撑。建议按照“一年有新进展(2012年),三年有新突破(2015年),五年上新台阶(2017年)”的基本思路设定目标任务。到2012年,统筹发展的制度基本形成。统筹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建立,各项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到2015年,统筹发展的体系基本完善。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17年,统筹发展的效果基本显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充分融合,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拥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及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权利。

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先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以民主促民生,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严格依法依规依政策办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创新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四是系统思维。既看到局部、眼前,也充分考虑全局、长远;既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也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既考虑所要做的事情本身,也考虑它所涉及的相关因素。

五是注重实效。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步实施、逐步到位,走有序推进、统筹推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对策与建议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工作中,我们建议:

1.

坚持统筹规划“一张图”。规划是统筹发展的龙头和基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必须从规划入手,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需要,整合全市的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域**”的理念,将市域117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把农村作为与城区、小城市、重点镇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作为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与市民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城乡、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修编城镇建设总规、控制性详规及覆盖城乡的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规划体系,克服单项规划、局部规划、零散规划的不利因素,从规划层面为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依据。促进规划与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严格做到小规划服从大规划,近期规划服从长远规划,局部规划服从整体规划。当前,重点要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主要发展方向,实施“3+4+5+X”战略。“3”即主城区和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其中,主城区为优化开发区域,要按照重心向北转移、中部加快改造、东部快速提升、南部适度拓展、西部有序开发的思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技术型、资本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为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4”即四大片区,西片为优化开发区域,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东片为重点开发区域,提升发展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种养业。北片为适度开发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南片为适度开发区域,着力发展特色富民强镇产业。四大片区努力实现区域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区域内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沿江和黄桥老区的协调互动。“5”即古溪、广陵、河失、宣堡、新街等5个重点镇。在四大片区区域内,5个重点镇与其他一般乡镇组团发展。

“X”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科学定位、服务基层”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市为单位,统一编制农村社区规划,把农村社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村庄搬迁、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和“双置换一转化”为抓手,采取镇村主导、园区推动、村企共建和项目带动等方式,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约、功能配套、生态美好的农村新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2.

坚持产业发展“一盘棋”。一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举全市之力发展“一区四园”,是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基础。当前,在进一步明晰各个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继续推进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实施园区联动发展战略,尽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推动园区间的良性竞争、有序发展。结合单位面积产出、龙头企业规模、税收贡献、能耗指标等参数,尽快建立园区产业合理化布局发展的评价标准,指导园区产业实现合理化布局。不断拓展园区内企业的横向集聚和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态势,全面提升园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不断强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信息咨询和中间服务等生产业,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完善研发、通关、国际投资、工业设计、科技咨询、金融、物流、人力资源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等,努力打造便捷优越的商务环境和适度超前的载体环境。促进经济开发区与主城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虹桥新城和黄桥副中心建设,提高各园区对中心镇的辐射能力。进一步优化配置,活化思路,建立全市统一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由各园区孤立发展向市域内综合开发转变的局面,充分体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推进农业开发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走产业化、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加强引导和扶持,尽快形成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和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发展城乡互助型农业,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同时,加快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开创城乡发展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三是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把富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努力形成农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能、较强企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创新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继续开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活动,用利益把农民和市场更紧密、更直接地联系起来,让更多农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建立稳健的强农惠农政策机制,整合涉农政策资源,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把各种政策性资金统筹捆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研究奖励和补助办法,调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的积极性。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投资的,都应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使农村经济发展由政府投入为主逐步转向社会投入为主。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不断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异地发展型经济,重点扶持标准化厂房建设。从2012年开始,可每年扶持一定数量的经济薄弱村在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一区四园”内兴建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确保有稳定的年租金收益。大力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全面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台账,实行市乡联网管理。村集体资金资源一律由乡镇资源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发包,提高资源发包收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工作,为广大农民拥有的“三大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所有权)进行流转或交易创造基础条件,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路子。鼓励村集体规划内的非农建设用地或开发价值高的其他集体土地,依法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继续加大村企共建和机关帮扶经济薄弱村力度,实施“造血”帮扶,培育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3.坚持基础设施“一张网”。针对城乡、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大,互通性和共享性差等问题,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倾斜力度,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联网、共享互通。一是构建“大建设”格局。按照生态、人文、大气、宜居的定位,加大城市建设改造力度。积极规划实施如泰运河、羌溪河城区段断航改线工程,加快沿河景观风光带建设,努力形成彰显城市形象、品位、内涵的新亮点。重点规划建设好小南海、东部新区和东北老龙河等地块,全面启动城市北部地区整体改造,积极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浓郁、配套功能完善的新片区,打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新家园。进一步加快老小区、城中村和后街背巷改造建设步伐,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城市绿化结构体系,推进星级酒店、精品商场、高档休闲场所建设,完善城市各类综合配套设施。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城建成一座绿水相依、宁静隽美的生态宜居城市,一座功能完善、富有品位的现代开放城市,一座人文深厚、大气包容的文明幸福城市。二是构建“大交通”格局。积极实施334省道改线工程,加快推进南部沿靖干线规划建设、北部古高公路升级改造、**城区连接泰州和宣堡银杏森林公园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造“四纵四横”的市域交通骨干网络,构筑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实施“连心桥”工程,努力实现路况等级明显提升、路网结构明显优化、通达深度明显提高的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实行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建立以主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终端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统一车型、统一线路、统一站点、统一排班、统一发车、统一票价,提高车辆覆盖面和通达率,实现村村通公交,让农民出门就坐车,一票能到达。结合学生上学、市民购物、职工上下班等,开通公交专线,完善交通体系。三是构建“大环保”格局。结合“四城同创”,对每条河流进行“控源、截污、活水”,落实专人负责,实施清沟亮底、疏浚污泥,贯通内河水系,取缔排污口,消灭盲肠河、龙须沟。进一步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对确定的污水处理工程,要加大督查推进力度,确保按时完工。同时,按照“宜建则建、宜输则输、城乡统筹、分区处理”的原则,在城区、乡镇(街道)、村(居)聚集融合点全面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市、镇、村(居)三级覆盖。四是构建“大城管”格局。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全面提升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水平,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向乡镇、农村延伸的机制,通过城市管理工作的提前介入,将镇区、农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城管部门业务统一指导的范畴,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的共同提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乡镇、村(居)成立环卫保洁服务中心,将镇区、村级道路保洁、垃圾运送推向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护水平。认真研究生活垃圾处理费与自来水费捆绑收取工作,采取“水消费系数法”收取垃圾处置费,确保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到位。五是构建“大供水”格局。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变区域分割、多元化的供水格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建立同网、同质、同水的一体化供水格局,实现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加大乡镇、村管网更新改造力度,降低产销差率。合理核定城乡水价,探索阶段性定价机制,将自来水使用分为生存需要和消费需要,对生存必需量以内的水实行低价格,提高超出部分的水价,市财政适当对乡镇水价进行一定差额补贴,确保全市用水安全、正常。

4.坚持公共服务“一本账”。基本公共服务应突破以身份和地域来确定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能力、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广大农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享受更高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卫生保健、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更和谐的社会氛围。针对我市实际,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可持续”的原则,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优先确定在生存服务和基本发展服务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内,优先考虑制度覆盖全体居民,满足基本需求,从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一个阶段集中力量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为老百姓提供急需的公共服务,再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提高均等化程度。凡涉及公共服务“硬件”投入的,要遵循“三城四片五重点”等全市空间布局规划,避免重复投资、浪费资源。当前,要创新思路,加快农村和黄桥地区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一是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坚持就业优先,突出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减免相关税费、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创业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努力增加就业渠道。营造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创业意识,使更多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制定教育均等化发展指标体系,将短期内均等化工作重点放在“投入”类指标上,按照适度集中、资源聚集、规模发展的思路,确保公共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缩小城乡教育在硬件上的差距,然后逐步向“产出”和“效益”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功能,“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机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基本药物使用,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体系。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政策和经费上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给予优惠,使卫生资源从医疗领域向预防保健领域流动,从大型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从城镇向农村流动。加大乡村医务人员的资质培训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卫生人员待遇,吸引更多医疗卫生人才到乡村,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把强化社会保障作为普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在逐步完善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辅助、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建设“农家书屋”,解决农民“读书难”;实施阅报栏廊建设,解决农民“读报难”;抓好文艺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科普宣传队等六支队伍,解决农民“看戏难”和“看电影难”;添置体育设施,解决农民“文化活动难”和“健身难”。二是创新公共服务载体。以服务农村群众为目的的社区服务中心,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集中办理,实现公共服务基层化、便利化,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要坚持从居民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中介服务、互助服务”全覆盖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为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在每个社区设立服务中心,把市和乡镇的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卫生医疗、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等纳入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办结。面积大的社区可在中心村建一个服务中心,下设多个服务场所,形成“一中心多场所”格局,让居民就近、方便享用一些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金融、邮政、电信等机构在社区设立网点,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农资超市、便民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市场化服务。大力发展产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中介组织,积极支持发展就业服务、信息咨询、房屋租赁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为社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活动。三是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认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转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做法,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民间等多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调合作、高效灵活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充分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放宽准入限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咨询制度,强化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开发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在作风建设中,*市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作风建设作为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我就我市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把作风建设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重点,列入市委20*常委会工作和党建工作要点之中,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心协力,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全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书记作为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部门作风建设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范围内的作风建设机制。年初,对全年的作风建设进行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年中,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市纪委将于8月上旬召开常委会专题听取27个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年终,结合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进行专题检查,促进作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二、健全学习长效机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夜学”、领导干部学分制考核及综合知识考试等学习制度,充分运用“*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兴学习之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全年累计不少于12天,每季安排一次理论辅导或知识讲座,每年集中2-3天组织一次作风建设专题读书会。中心组学习及机关干部“夜学”在年初提出学习计划,确保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次数、学习效果“五落实”。把作风建设教育纳入党校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重点保证课时。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抓住当前领导干部在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廉洁从政规定、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继续开辟作风建设宣传教育栏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今年2月,在全市开展了“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项目推进、破解难题、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出“六破六立”。通过大讨论活动着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改革束缚创业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弊端,改正缺乏全局观、维护部门利益的做法,去除只求过得去、无所作为的思想行为,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

1、健全领导干部蹲点调研联系制度。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直、县(市、区)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选择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产业(企业)、一个低收入农户、一项重点工作或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中蹲点调研。蹲点时做到确定一个主题,形成一个调研报告,理出一个工作思路,帮助联系单位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4月份以来,*市级领导干部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分别到各自联系村蹲点调研,加强工作指导,重点帮助解决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难题。上半年已有14位市级领导干部开展专题蹲点调研。在市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55位市直单位负责人、220位县(市、区)领导干部、1200多名县属单位负责人、1300多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相应开展了蹲点调研,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撰写蹲点手记、蹲点感悟和“创业创新建议书”300多篇。

2、建立实事承诺制度。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市、县、乡每年确定为民办事十件实事,并对确定的实事内容、责任单位、责任领导等有关内容进行公示,公开承诺,确保群众知情、参与、监督权。今年3月,市直各单位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共梳理出了今年要办的实事和要做的重点工作共计461项,并将此工作作为“实事实办461”项目在《*日报》上公开。4月,市委市政府在*各主流媒体上公布了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为进一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市委将6月定为“为民办实事推进月”,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推进月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办实事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努力实现完成一批、启动一批、推动一批。市委书记陈荣高对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和市直部门“实事实办461”项目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子跃要求切实抓好电网、路网、水网、“天网”等“四网”建设,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各位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也都按照工作分工,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截至目前,*市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进展顺利,“实事实办461”项目已完成94项,基本完成40项,正在有序推进中327项。

三、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机制

1、推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围绕中心工作,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梳理出一批难题,按照“一题一组一策”的要求,实行难题交办制,逐一落实责任领导。对确定的难题,将难题项目、责任人、破解方案、拟完成时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市领导根据职责分工,确定一批联系的重点项目。各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向联系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今年按照市委开展“创业创新年”活动的总体部署,5月,围绕项目推进集中开展了蹲点调研解难题活动。市级领导根据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度,分赴所联系的重点项目,通过现场进行调研、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对项目存在问题进行协调落实,提出具体方案措施,解决了一批存在困难和问题。同时,深入有关企业,对用地用房、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税费负担、招工难等重大共性问题进行调研,逐一进行分析研究,要求有关市直单位协调落实,对一些不能解决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2、推行领导下访包案销号制度。领导干部针对所包案件,安排时间集中下访。简单问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落实责任时限,共性问题出台统一规定。实行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按照“谁包案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不推诿、不扯皮。职能部门对涉及问题跟踪督办,及时了解问题解决进度。实行难题破解销号制,问题不解决,不销号,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下半年*将集中开展稳定问题包案调处活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重复上访和破解疑难问题,切实做好涉奥稳定工作,确保实现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省委提出的“三个坚决”。安排市委常委到联系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对稳定面上工作进行督查。同时安排市政府副市长对市区重点疑难案件包案化解,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党政领导稳定问题包案调处活动,争取7月底前基本实现息诉息访。

四、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1、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带着办法、带着感情下移工作重心,走向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指挥协调、解决问题,力求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促成、业绩在一线创造。通过推行“一线工作法”,形成党员干部在一线体察民情、化解矛盾,在一线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全面、广泛地听取群众呼声,问计于民、完善决策;解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不够,了解民情不多,具体工作不会的问题,加深对群众的感情,提高工作能力。上半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群众的送服务活动,市卫生局等部门牵头开展“百名名医送医下乡服务”、“百名法律工作者送法下乡服务”、“百场戏进农村服务”、“百名农业专家送技术下乡服务”、“百场普及科技知识展”和“百名优秀教师进农村上示范课活动”等“六个百”活动;市妇联等单位在工业区水阁行政村,开展“关注外来人口,关爱母婴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2、继续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住村干部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建立住村干部双向选择机制,对住村干部进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次双向选择。考评结果作为乡镇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对因执行制度不到位而引发的负面案例,及时查处和通报,并严肃处理当事人。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1—2个村,每年到村召开两次以上的“民情分析会”。同时,要求各地围绕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推进村级组织换届、巩固和深化村级民主管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乡镇党委政府结合新一轮“先锋工程”创建活动的实施,把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作为“创五好”工作的主要内容,加以健全和完善。自6月份开始,由市主要领导带队,到各乡镇、村进行夜谈,对“住村联心”工作情况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防汛抗灾、农村社会稳定等工作开展督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至目前,已组织夜访16次,走访乡镇16个、村18个。

3、加强技能型乡镇政府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明确乡镇政府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组织建设三个重点方面的职能定位,及时组建以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站为主体的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结合乡镇机构改革,以内设机构调整为契机,设立“一办若干中心”,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和末位交流淘汰制度,合理优化人员、机构配置,理顺乡镇政府的工作运行机制。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和重点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由乡镇干部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科目,规定每人每年至少取得1门以上技术证书。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把培训延伸到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示范户、低收入农户、企业主身上。依托“住村联心”流动辅导团对乡镇干部分片、分类、分批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乡镇干部统一参加技能考试,考试合格的,统一发给乡镇干部技能证书,并将干部的技能学习培训及认证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400多名乡镇干部通过技能培训,考取技能证书。坚持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市级机关向全市农村选派了4批共400多名农村工作指导员、2批共100名科技特派员,在为农村直接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极大充实了乡镇、村干部技术培训师资力量。

五、健全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继续开展“两减一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施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对不符合“两创”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依法予以改正、修改、取消或者废止。今年确定废止规范性文件22件,修订24件。确定修订的24件规范性文件,6件已完成修订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发文实施,有8件已基本完成修订草案。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实行重大项目审批会审制度和一般项目审批主办部门负责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和联合审批,推进审管分离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快审批管理、监督、运行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行网上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被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和后续监督工作,防止借机不作为和把备案、核准变成变相审批。

2、进一步推进机关行政行为规范化。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力度,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逐步建立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全面推进政企分开,加快对依附于职能部门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脱钩步伐,加大监管力度。行政机关不得借行业协会、学会等名义乱收费、乱摊派,不得与行业协会会计合账或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行业协会必须独立设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实时监察系统,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社会监督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目前市本级电子监察系统已经完成审批平台的初步改造建设,市直34个部门已经有19个部门212个行政许可项目进行网上审批,进入电子监察系统,占全部行政许可项目的63%,实现数据自动生成,受理和办结二个节点的实时监察。

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长效机制

认真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简化公务礼仪,切实做到“同城不吃请、乡镇廉政灶、村级零招待”。财政部门严把单位接待费用核销关,按季度汇总上报。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必须有关规定执行。出国学习考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列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一律从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严格执行《*市财政性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办法》,项目概算超过一定数额的要报原批准机关重新审批。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财政直接拨付资金制度。目前,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后,也将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七、健全激励引导绩效考评长效机制

健全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效能建设、效能监察和效能投诉“三合一”工作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机关绩效考评办法。将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范围,作为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由市委书记、市长等9位常委带队组成的检查组,到九县(市、区)对落实作风建设情况、长效机制贯彻落实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召开社会各界人员座谈会,了解他们对作风建设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不断推出和宣传身边的作风建设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示范教育;定期剖析典型案例,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范,大力表彰先进事迹和优秀干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

八、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监督员作用,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制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按照“为百姓说话,让百姓说话”的要求,整合投诉资源,健全投诉网络,完善群众诉求机制,依托“百姓热线”等载体,深化“开门听诉、公开办理”等活动。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民主评议活动。在今年市“两会”期间,代表们对市直各部门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办事公正和廉洁自律、工作实效和社会影响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议,把评议结果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龙泉市还开展了“万人评议职能科室”、“局长作风大家评”活动。松阳县开展了“百家企业评涉工部门”、“星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加大效能监察的力度。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今年1-6月,全市各级监察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1965件,已办结1902件,办结率96.8%。其中市本级受理1432件,已办结1421件,办结率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