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内涵
1.低碳理念。随着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与生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谓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含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开发新能源来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顾名思义,要求在自然、环境、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节约各种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光能,风能,生物能等物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以避免人们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的费用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角度来看,包括投资、能源、非能源运营、维护和废除或拆迁上的费用。从要素上可以分为,材料含能、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处理三个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输入量。高含能材料导致更少维护费用以及更高循环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优的选材会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实现成本的极大降低。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为通过整体和细部节约措施的有机组合,如制冷和照明节约方案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后期处理是指技术过时、建筑功能废弃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换等。在最开始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的长寿和多适用性、节约建筑后期处理的成本。
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具体表现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国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质排放量更超过世卫组织标准的数倍。为响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低碳理念,我国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虽然绿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国内广为流传,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开发建筑单位为博取消费者关注,往往只是打着“绿色”的旗号,将园区简单绿化植被环境夸大宣传,歪曲绿色建筑的实质,故意误导消费者,达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相去甚远。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建筑者无法真正掌握绿色建筑的内涵,无法潜心钻研相关建筑技术,更因担心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况及未来收益,因为害怕风险过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还在于使开发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经济利益方面取得认知,这也是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运营费用;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等。
间接费用为项目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投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的采用投资回报;绿化面积;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等等。
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
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间接效益可以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来衡量:机会成本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如果预测开发工程在产生正效益的现值,超过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那么应当选择开发。
替代市场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借助周边房地产或其他商品服务市场信息间接地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带来的损益。
四、总结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建筑,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物排放,更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之所以强调绿色会计发展,关键在于其是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必然要求、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那么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虽然如此,但现实中的绿色会计发展并不顺利,且面临着诸多发展障碍,显然不利于其重要作用的发挥。故基于低碳经济下,研究绿色会计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措施势在必行。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概述
1.基本内涵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主要是围绕如何补偿自然资源消耗展开的,简而言之,就是以会计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丰富的计量方式为手段,用于反映、考核、报告会计主体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维护和补偿,进而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参考,以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1];同时具有经济内容核算不确定性、会计研究方法多样性和财务报告形式综合性的特点。
2.发展现状
由于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对于扭转环境污染和破坏现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顺利发展。但因其涉及会计、社会、环境以及空间和时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所以在实际推行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尚未形成,会计准则普遍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难以满足会计实务需要;因存在法律和政策漏洞,致使环境执法不严和不力,进而限制了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和热情;而企业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重视程度不足,也缺乏深入研究和人才储备,从而导致其所运用的绿色会计操作规范尚不统一,计量手段有失合理,环境资产负债评估有误,会计信息披露操作性差,不仅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也不利于绿色会计效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加强绿色会计研究十分必要。
二、顺利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研究
1.着力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规定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视角,切实将环境和资源因素纳入绿色会计范畴势在必行。因此建议由财政部发挥组织作用,综合会计学会、会计师协会、法律专家、环保专家、经济专家以及会计实务人员公共完善绿色会计法律规定,如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视为会计要素,并对绿色资产、负债、费用、收入的确认,以及绿色信息的计量、记录和披露等操作规范加以修正和健全;而针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制定严厉、可操作的惩罚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以此为绿色会计的推广应用保驾护航。
2.加大绿色会计宣传和执法力度
由于部分企业单位忽视绿色会计建设、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与宣传不力、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与推行绿色会计的关系和意义,以期使其更快更好的被企业、市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其中企业是教育和宣传的重点对象,以此督促其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尽快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实务工作中;而执法机构更应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依法处罚不法行为,以此改善环境执法效用,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从而消除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促使更多的企业投身于绿色会计建设中。
3.逐步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
绿色会计实施规范的不统一也是制约其顺利发展应用的一大障碍,故统一其操作规范迫不及待。如针对四要素论,可以企业资产的内在规定性确认绿色资产;以企业负债未来支出的概率、相关性确认绿色负债;以企业费用由企业活动形成、属于会计主体资产的转化形式、可能会引发利益流出以及计量可靠确认绿色费用;以经济利益计量可靠、准确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确认绿色收益;而在计量了绿色会计要素时,则可借助机会成本、人力资本、恢复费用等直接市场法,工资差额、资产价值等间接市场法以及专家调查、比较博弈等假想市场法实现;此外还应从账户设置和会计处理两大方面用于记录绿色会计信息。
4.强化监督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针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应立足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分布分阶段进行,以免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如基于资源资产、资源折耗、应付环保费、环境机会、破坏、治理、保护成本、绿色收益等相关科目的设置,实施独立式或补充式报告模式。其中前者要求企业每年独立编制环境报告书,以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简介、环境标准、事务指标、污染物排放、绿色业绩、审计结果等信息进行披露;后者要求企业对资源资产和折耗、绿色费用和收益等表内信息,以及环境规定落实情况、质量状况、废弃物利用水平等表外信息进行披露,并由融合多个专业领域的专门机构加以评估和审计,以此提高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会计,而绿色会计涉及面广,系统庞大,问题复杂,这无疑加大了其顺利推行的难度。因此当务之急是正确认知绿色会计的内涵要求,明确分析其问题和不足,并立足实际,在政府、企业、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可行而有效的发展途径,以此推动绿色会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署生.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5):12-13
[2]张脉.浅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07):21-23
【关键词】 港口;低碳;绿色;环境保护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建设下,包括大连港、青岛港在内的许多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l展规划》也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1 国内外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1.1 国内港口
从整体上看:
(1)国内对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内人士就港口的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节约问题提出相关绿色发展理念,到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以青岛、蛇口、天津等港口作为试点进行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人们对港口发展理念的认识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操作层面。
(2)政府部门成立并健全绿色港口的相关职能机构,逐步完善绿色港口相关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带头建立了综合规划司、环境保护处、政策法规司、节能减排处等环保部门,并陆续出台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方港口的绿色发展事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在码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无论是在码头的设计规划期,还是在码头建成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都有完善、合理的制度给予规划和指导。“油改电”、岸电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港口的节能减排水平。
从各港口来看:
(1)青岛港围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两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港口环保建设。2007D2012年,青岛港共投资15亿元购置和建造环保设备。2013年,青岛港更是斥资22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节能技术应用、码头装卸工艺系统改造、港口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实施27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技术改革、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积极促进港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在“以港兴市”的战略倡导下,青岛港将更加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港口,全面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带。
(2)大连港开启了港口的“生态模式”建设,以多种方式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比如在港区建立挡风抑尘墙,有效抑制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染废弃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高效节能减排;港区实施“油改电”、海水源热泵、太阳能照明等节能改造,通过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来降低能耗;港区内52万m2的绿化面积约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随着环保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大连港的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3)上海港为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缓解环境保护与港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15年7月正式提出了《上海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D2017年)》,到2017年底,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7%,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9%,主要港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港从船舶治理、港区治理、港口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比如:为减少PM2.5的排放,上海港一半的码头将于2020年使用岸电系统;上海港计划建立国家海事与地方海事、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检查船用油品质量,监督船舶油污排放,并对检查结果定期公布;在水源地保护区,上海港将实行船舶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零排放”措施,以保护市民饮水安全。众多举措将确保上海港绿色港口的顺利建成。
1.2 国外港口
与国内港口相比,国外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起步较早,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长滩港作为美国第二大港口以及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是“绿色港口”的提倡者之一。长滩港要求船舶在港区航行时降低航速,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2005年1月,长滩港正式推出名为“绿色港口政策”的环保方案,针对保护海洋水质和空气质量、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以及缓解海洋交通压力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长滩港通过拨款900万美元作为奖金,对参与其绿色港口相关计划的船舶所有人和码头运营商进行奖励。长滩港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提升港口整体管理水平,使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悉尼港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港口,也是最早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港口之一。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悉尼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从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生物多样性、垃圾管理、危险货物管理、环保教育及培训等7个方面制定了“绿色港口指南”,规范港口的生产管理行为。[2]与此同时,悉尼港意识到绿色低碳港口的建设需要包括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与各方协调,开展了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政策宣传教育在内的多项工作,并在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英国利物浦港则通过建立污染检测中心,对港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针对煤炭码头货种的特性,港口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安装先进的洒水系统等设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日本东京港则是将绿色发展的眼光放在了土地利用和港区布局方面,通过建立港区景观公园等,平衡生态与生产之间存在的发展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港口缺少绿色发展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初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整个大环境,环保意识都比较弱,因此我国普遍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港口在其发展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预可研”及“工可研”中。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港口自身,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但其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在新港口的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绿色低碳方面专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帮助港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2 缺少地方性的关于港口绿色低碳建设的 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
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但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各个码头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采取的发展措施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并不足以使港口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根据各港口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才是适合不同港口发展的正确途径。
2.3 港口间缺乏交流合作
虽然各个港口都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但是港口之间的交流十分缺乏。许多港口在功能上大致相似,在地理位置上也较为相近,但彼此并未进行合作,也没有整合资源优势形成港口集群。事实上,功能结构相近的港口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好的发展措施,并加以改进利用,以期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成功。港口间只有协调合作,避免盲目竞争,实现资源共享,才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2.4 港口与社会之间缺乏协作
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协作。从目前来看,尽管港口与政府之间合作较多,但港口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大对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状况了解甚少,在港口建设上也不能给予有效支持。
2.5 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概念认知依然存在局限
我国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发展上所作的努力更多集中于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何增加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而对于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怎样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规划、环境对港口的发展有何积极反馈等方面的考虑仍不够全面,未从根本上入手解决港口的绿色发展问题。此外,对节能减排这一理念的诠释,也仅仅是从生产运输操作流程的某个环节或港口企业的某个操作部门着手,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操作系统。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使得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绿色低碳发展除了包含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之外,效率的提升、程序的简化也是其重要的方面。
3 发展对策
3.1 研究制定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作为指导港口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规划能够针对不同港口的不同特点进行绿色低碳规划的研究。在基础的“预可研”和“工可研”中,对必要的设施设备作出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港口周边环境调查、港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以及国外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和经验分析等研究基础上,从港口所处的地理环境、建设期和运营期长短以及贸易强度等多方面出发,合理制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目标,规划其生态功能,并选择合适的港口进行试点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3.2 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港口评价体系
针对港口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港口城市的实际发展状态,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政策,以促进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有利于政府及监管部门对各港口的绿色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使港口发展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根据港口的绿色发展状态,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及评价体系,对港口的发展水平作出有效衡量,也便于港口根据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调整。
3.3 强化港口间的规模化协作
地理位置较近且经营业务相似的港口应积极进行外部联合,实现高效合作和信息共享,针对业务的互补点形成错位发展,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无序、低效的竞争,提高港口整体的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对规模化港口群体的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形成有利影响,实现各港口在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发展上的互惠共赢。
3.4 加强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力度
针对港口与社会协作较少的问题,可从加强宣传这一角度出发,强化港口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如深入社区的港口环保教育、邀请高校师生深入码头实地了解其绿色发展情况及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媒介向群众进行宣传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更多地认识到港口进行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港口进行环保建设,也能够更好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集思广益,帮助港口高效发展。
3.5 拓展并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事实上,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采用何种清洁能源时环境的改善程度最大、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环境内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被影响及破坏程度最小等。同时,绿色低碳发展不是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去除,而是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将生产操作程序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率。
4 结 语
绿色低碳港口作为当前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非一日之功可以建设完成。通过对国内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了解建设的弱点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各个港口管理者应抓住发展时机,帮助港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建筑,节能减排,能耗,研究进展
1概述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高涨,全世界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组织正积极开展低碳研究[1-4]。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建筑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通常认为低碳建筑是在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同时,通过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的建筑。低碳建筑在设计阶段以及全寿命期内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明确要求,其目标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回顾总结低碳建筑的设计原理、研究进展及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探讨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2技术背景
2.1低碳建筑的内涵
其目标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尽量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低碳建筑的内涵要求建筑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即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以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低碳建筑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人类、自然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综上,低碳建筑会在设计阶段制定详细的减排方案,而在建筑的各使用期内会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其能耗与排放均小于常规建筑。
2.2低碳建筑的特点
总体来说,低碳建筑主要有4个特点: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与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不同,低碳建筑的概念更广,它考虑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将低碳技术作为考量标准之一,尽可能使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由于低碳建筑不仅包括建筑自身,还与交通和市政配套等相关,因此,可认为其包含了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相当于它们的进一步延伸。从设计理念上看,除了达到节能的目的,低碳建筑还将提高空气质量、增加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设计目标,最终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建筑研究的深入,其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反而更接近。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相当于建筑领域的一次新革命,其意义已经远超节能、绿色等目的,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
3低碳建筑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近几十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节能减排相关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政策和法规上看,英国在2007年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承诺了2020年以及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年后,英国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该计划涵盖全国土木、工业等多个领域,表明该国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美国,政府在2003年的政府文件《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中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此外,美国还在各个州采用减税的形式支持低碳建筑的发展;德国在2002年制定了建筑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法》,对国内所有节能材料和设施均作出统一规定和节能要求,新法规可使能耗较之前的规定进一步降低约30%;在日本,节能减排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降低能耗甚至覆盖到节能管理工作中,且政府会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跟踪。除上述国家外,其他欧美国家也有使用一些节能减排手段来建造低碳建筑并与节能减排经验丰富的国家合作。从节能技术上看,英国主要运用常规节能技术和创新节能技术,前者从护结构和新能源利用出发,主要利用节能材料、设施、清洁能源等实现节能减排,后者从智能角度对传统电器进行改造,制造出智能空调、绿色洗衣机、节能灯等;美国、德国等国家则将节能技术划分为建筑本体的节能、建筑设备的节能和建筑热环境的节能,其实质和英国的节能技术划分基本相同。
4低碳建筑在中国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的能耗减排量将比2005年的进一步减少约40%。在政策上,我国当前有两部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此外,国家和地方均颁布了许多法规和鼓励性政策,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强制规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惩处措施。随着科技发展与深化合作,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主要有以下方面: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这项技术从控制角度出发,能极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2)热泵应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实质在于采用少量电能来完成热量的转移,其利用对象为水热源和空气源。如能量桩技术,通过在桩身布置一定数量和长度的地埋管,利用电能循环液从地表流向深层并返回地面,由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层温度较稳定,基于换热条件,夏天可降低循环液的温度,冬天可提高循环液的温度,再辅以空气压缩技术,则可完全实现建筑的制冷和供热,同时保证环境的清洁;3)变频空调技术。这项技术实质在于根据电量负荷变化智能调节送风量,该技术可大幅降低风机动力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此外,空调余热回收技术、热电联产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也已经在建筑中使用[5-8]。
5结语
本文介绍了低碳建筑的研究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低碳建筑是一种新兴产业,尽管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国家、政府的推动,低碳建筑未来必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GQ,ChenH,ChenZM,etal.Low-carbonbuildingas-sessmentandmulti-scaleinput-outputanalysis[J].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2011,16(1):583-595.
[2]TuohyP,RoafS,NicolF,etal.Twentyfirstcenturystandardsforthermalcomfort:fosteringlowcarbonbuildingdesignandoperation[J].ArchitecturalScienceReview,2010,53(1):78-86.
[3]OmerAM.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8,12(9):2331-2357.
[4]DaGracaCarvalhoM,BonifacioM,DechampsP.Buildingalowcarbonsociety[J].Energy,2011,36(4):1842-1847.
[5]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32(5):79-80.
[6]王崇杰,薛一冰.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J].工程力学,2010,27(S2):42-47.
[7]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29(10):89-92.
[关键词]低碳经济;汽车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35-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加,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伴随而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也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汽车是碳排放大户,有研究显示,一辆轿车一年排放的废气是其自身重量的4倍左右。2009年我国就宣布到2020年国内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而目前车市的火暴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低碳经济时代构建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显得尤其重要,是解决车市产销火暴和减少碳排放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1 低碳经济与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内涵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政府提出来的,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2 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含义及特征
汽车绿色消费观念就是指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在消费汽车这种产品的时候尽量减少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使汽车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对汽车的需求。汽车绿色消费观念体现了如下的几个特征:
第一,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是一种适度消费。汽车绿色消费观念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将汽车消费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反对过度消费以及在消费中的挥霍和浪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少人把拥有一辆豪华私家车当做自身价值的体现,本来作为代步工具,一辆小排量、油耗低的车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可为了所谓的面子却买了一辆大排量、油耗高的车,这显然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是一种生态消费,其本质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扬弃。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人们消费的汽车数量越多那么获得的总效用越大,也意味着社会福利越大,于是人类对更高福利的追求就转化为对汽车的需求。有一些家庭的私家车不是一辆,而是两辆、三辆甚至更多。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我们知道消费是总需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扩大总需求都把刺激汽车消费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消费模式。当人们意识到能源紧张以及尾气排放引起的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时候,人们就会转向汽车绿色消费模式,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考虑生态因素,实现汽车的可持续性消费。
第三,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是一种公平消费,它所体现的公平理念既包括同世代公平又包括跨世代公平。汽车同世代消费公平指的是同世代内不同人对汽车的消费公正、平等。一方面它认同个人消费的自的同时强调个人消费不能影响其他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它认同个人消费的合理差距的同时强调每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汽车跨世代消费公平是指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在消费上的公平,这就要求现在我们对汽车的消费不能影响后代人对汽车的需求。汽车绿色消费观念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为了实现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尽可能地减少汽车消费的负外部性,节约资源和能源,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与构建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关系
2.1 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汽车绿色消费观的指导下有助于人们养成低碳生活理念,比如多步行、多骑车、多乘公交车少开车等。这样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锻炼了身体,是一种双赢。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选择低油耗、低排量、环保节能的汽车也能够在使用汽车的时候节能减排。由此可见,消费者在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引导下,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2 低碳经济促进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绿色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汽车业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这些技术在汽车生产中的运用必然会带来汽车产业自诞生以来最深远的一次产业变革。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和消费方式会随着低碳技术在汽车生产领域的运用而发生改变,“节约消费”、“生态消费”、“健康消费”等绿色消费观念将逐步形成。
2.3 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是低碳经济在汽车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部分,其目标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等方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实现。因此,低碳经济不仅仅涉及生产领域还涉及生活领域,如今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们以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为荣,以奢侈浪费的高碳生活为耻。我们可以说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是低碳经济在汽车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和使用汽车的过程中都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3 构建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路径选择
汽车绿色消费观念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消费者汽车消费意识的觉醒,需要汽车生产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
3.1 开展绿色教育,增强消费者汽车绿色消费观念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杂志、报纸等多种媒体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鼓励有车一族尽量少开车、多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特别是在交通拥挤路段或者是难以找到停车场地的路段。其次,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普及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教育环节,在公民中树立牢固的绿色消费观念。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宣传引导功能。我们可以利用汽车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招募一些高素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环境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名人担任汽车绿色消费的代言人和志愿者,积极受理消费者在汽车绿色消费中的各种投诉,增强消费者购买各种低碳汽车的消费信心。
3.2 加快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鼓励生产低碳汽车,以生产促消费
汽车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之后要让消费者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价廉物美的低碳汽车,低碳汽车的生产和技术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凭借价低质高的低碳汽车本身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汽车消费问题。我们一方面从长期来看,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每一根产业链条,使得新能源汽车形成技术和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量生产和鼓励消费者购买及使用小排量汽车对于节能减排更有效果。众所周知,排量越小的车的油耗越低,尾气排放越少。如果我们在汽车的产品结构中增加小排量汽车的比重、减少大排量汽车的比重,并且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车,在短期内马上就能实现节能减排。
3.3 政府政策引导促进汽车绿色消费观的形成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大量的财政补贴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汽车。目前许多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低碳汽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比普通汽车的价格高出许多。以比亚迪汽车为例,其F3DM双模电动车比F3普通车型的价格高出10万元。我们假设家用车每年行驶2万千米,那么电动车每年可以节省5000元的油费,20年才能节省10万元。所以如果没有购置补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完全没有购买低碳汽车的经济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能够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低碳汽车的补贴,而且这种补贴直接发放给低碳汽车的购买者的话,必然会使得消费者具有购买低碳汽车的冲动,必然会产生对低碳汽车的大量需求,这样低碳汽车产业就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到那个时候,即使政府不再给低碳汽车以补贴,低碳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也会具有竞争优势,最终取代传统汽车。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购置税减免吸引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碳汽车。免征或者减征低碳汽车的购置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税费,同时对提前报废非政府鼓励类汽车转而购买低碳汽车的消费者提供各种税费奖励,以迅速启动低碳汽车消费市场,体现国家向环保节能车型倾斜的政策。政府还可以考虑对于传统汽车特别是大排量污染严重的汽车征收环境税,将所得税款的一部分用来支持低碳汽车起步阶段的生产。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 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4):71-72.
[3] 任志新,何秋雨.低碳经济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4):73-74.
[4] 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5):60-63.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低碳经济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低碳经济理念的结合下,注重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俄熔岩,低碳化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更加注重行业格局的调整。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的优化调整中,主要是做好商品贸易的格局优化,将传统的石化能商品进行不断的调整,并注重资源消耗性的商品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有效发展,注重国际贸易的综合性发展。在新能源以及绿色能源商品的应用中,实现高科技新材料商品的有效性应用,将节能化环保特点实现,注重国际贸易相关比重的不断提升,注重商品贸易结构的一种优化和调整。其次,对于地区贸易格局而言,在优化调整中,就要结合经济结构的一种优化调整过程,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形势,在低碳技术的应用中,体现出生产低碳化的商品过程,做好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发展,注重国家贸易地区的平衡性发展。最后,低碳商品的生产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一种重要发展过程,结合资金技术的优势发展,做好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联系资金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和谐有效性发展,最终从根本上调整国际贸易的一种地区格局发展。
二、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内涵的拓展
现代化低碳经济的一种背景发展中,就要联系国际贸易的基本内涵,在内涵的拓展中,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内涵,实现碳金融理念的不断融合。碳金融的服务过程中,通过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减少,将人类社会活动对于环境的危害逐渐降低。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领域的发展,更是联系金融制度规范的相关标准,注重金融交易活动的充分讲解,在碳金融活动的基础发展中,实现资源上的有效分配,并在资金的不断配置中,做好排痰技术的不断支撑和应用,实现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低碳经济的创新发展中,就要实现国际贸易内涵的不断拓展,在国际贸易服务内涵的广泛拖住中,结合国际贸易的相关参与者的动向,做好低碳性的环保,在碳金融发展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更好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有效性的追求。
三、基于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技术的创新
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联系低碳技术的一种技术支持,在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实现低碳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国家贸易的发展中,更要注重技术上的不断擦红心,将国际贸易的有效性发展全面实现。在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商的发展中,就要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特点,并在资金技术的过多投入中,实现技术上的不断革命和创新,在自身经济的低碳发展中,将经济的低碳发展综合性的实现,注重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新技术革命的根本创新和发展。这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中,做好新一轮技术的有效性革命,在国家贸易技术的转移中,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实现国家之间的有效性技术合作。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就要联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中,注重低碳经济的单边贸易过程,避免各种贸易规则的产生,最大程度上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一旦碳标签的出现,就要联系发达国家的相关发展过程,注重使用和推广的过程。碳标签在始终中,往往是结合相关产品的一种原材料制造,并注重制造储运相关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在标签的形式分析中,对消费者告知。关于贸易壁垒的打破之后,就要结合低碳经济的有效性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对碳关税措施制定,并将碳的排放量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做好碳排放量的根本控制。
四、结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75-02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推行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是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式,摒弃“三高”经济增长模式,倡导“三低”经济运行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专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认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总体要求指出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节能环保,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旅游业发展科技支撑,丰富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与中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推行低碳旅游、倡导低碳消费是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
二、低碳经济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了对高能耗产业市场准入管理,停止审批焦化、电石、铁合金、化学制浆(草浆)、酒精等项目,从严控制产能过剩的电站项目和规模小的化工项目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天然气和煤气、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一些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减排效应显著,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旅游产业,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虽然河南省旅游业在经济产业中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作用也更加突出。但是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利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开发旅游景区(点),在旅游景区(点)的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使得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同质化严重,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损害和浪费。同时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弱,知名旅游品牌不多,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并且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景区游客容量超载,从而增加了碳排放量,导致旅游景区(点)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差。
其次,旅游企业运营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旅游企业运营中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和运输业的参与者,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一些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使用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产品,不仅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最后,旅游参与者低碳环保意识的不足。
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高碳化趋势,虽然大多数旅游参与者对低碳旅游持积极态度,但是多年的生活习惯成为落实低碳措施的阻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旅游参与者对低碳认识水平不足和存在误区,导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低碳行为。
三、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把旅游产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充分发挥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优势,全面释放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能,倡导旅游参与者从低碳技术、碳汇潜力和低碳生活方式三方面大力推行低碳旅游。
(一)积极发展和运用低碳技术
1.旅游资源开发
为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法则,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结合国际相关绿色环保标准和国家出台的政策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环保与开发的地方性法规,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审批、景区容量规模的控制、景区配套设施智能化、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从而降低碳排放量,实现创建低碳循环型景区。并且在河南省大力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时应采用低碳循环型景区的示范推广机制。目前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跨越的“栾川模式”。把这些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典型模式,在不同层面进行经验总结,积极稳妥全面规范化推广低碳循环型景区。
2.旅游内容确定
(1)旅行社
在旅游行程中,旅行社企业为了树立绿色品牌,可以通过低碳绿色营销,为游客设计出可行的低碳旅游产品和线路。特别是在旅游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交通方面,相关资料显示,航空飞行交通占总排放量的3%,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7%,其他旅游交通、住宿和相关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3%。因此,当旅行社在设计线路和选择交通方式时,结合河南省各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优势,应采用低碳技术装备、降低燃料消耗的交通工具,尽可能实现低碳组团。
(2)旅游餐饮住宿
旅游活动中餐饮住宿占用了旅游消费大部分的能源和水资源,为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餐饮饭店应坚持低碳清洁生产和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比如利用风源热泵系统或地热提供热水和蒸汽,利用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综合节能效果。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从而使旅游餐饮住宿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二)在旅游中发展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能力。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因此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根据河南省林业厅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502.02万公顷,森林面积336.5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16%(林木覆盖率26.53%);与2003年相比,全省森林面积净增66.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3.97个百分点。特别是,栾川县地处洛阳市区西南,栾川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3.3%,名列河南省第一,有“中原肺叶”之称。河南旅游各地可根据自身地理森林特点,增加景区森林覆盖率,加大绿化面积,有效的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保护和美化旅游区环境。
(三)倡导低碳旅游生活方式
1.发挥政府引导宣传作用和加大政府执法监管力度
低碳旅游应以政府主导为动力,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河南省的低碳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全省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切实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环境执法力度,严格禁止批复耗能高、排污量大的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资源循环使用以及低碳项目开发的,政府应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融资信贷渠道等方面进行扶持。
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告等多种媒体,以及举行一些低碳公益活动,加大对低碳旅游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低碳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和资源,倡导低碳排放,增强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从而使公众积极自觉的低碳旅游。
2.积极倡导低碳消费
在旅游活动中,积极提倡公众低碳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使公众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主要从购买旅游产品和娱乐旅游两层次引导和实现低碳绿色消费。旅游中绿色消费行为是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适度节制性消费。对于低碳旅游产品的包装是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力求所用材料最少、易于回收和再循环的的适度包装。也就是说,倡导公众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产品,用环保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等。而娱乐旅游以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目的,多采用在旅游目的地可以就地取材,旅游者参与性强的活动或游戏。
四、结束语
河南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之一,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具有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留下的丰富文化史迹。依托这种资源、区位交通、文化等特色和优势,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不断提高河南省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关键词:低碳标识;视觉符号;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40-02
随着全球污染日益严重,“碳”污染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是因为“人类在追求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时,忽视了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1]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仅有的生存空间,增强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需要一种从观念到行为的深度探讨。
标识(英译:Sign)和海报(英译:Posters)都是以图形符号的形式传播明确的观念和思想主题,从视觉上给予人们明确的符号指向,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及观念意识。基于标识和海报的文化传递特质,“环保标识”和“环保海报”就成为最具信息力和视觉力的大众媒介之一。面对“低碳时代”,“低碳标识”的开发,以特有的内涵通过视觉符号传达“低碳”观念,提高人们对低碳的认知能力,促使人们做到自主低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质的改善。
一、倡导生态环保下的“低碳生活”
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川不断溶解,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面临生态系统遭受的严重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平衡,更加关注“低碳生活”。
“低碳”(英译:low carbon),直译为降低“碳”,“碳”则是指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气体。“低碳”包涵“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这两个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2]其实人们对低碳环保生活的认识早已经开始,例如统一归类在“生态环保”中汽车尾气排放问题、“白色”污染(塑料袋污染)、节约用电等等。在国际方面,各国对“低碳”问题非常关注:英国在最早提出了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文件,并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日本随后在2007年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同年美国也提出了经济发展文件《低碳经济法案》等。在低碳的实施上,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日本发起了“碳中和”行动;哥本哈根推广节能建筑;丹麦打造自行车之城;德国“电动交通”等等,足以看出国外对此的重视。就我国而言,我国是打造“低碳生活”行动最快的国家,较为完善的“低碳”相关文献,如《低碳之路》、《低碳经济论》、《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以及《中国低碳年鉴》等。但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不同,普及速度慢,导致我国仍然是一个“高碳”国家。“低碳生活”作为这个时代与环境之间摩擦而生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倡导生态环保下的“低碳生活”,以正确的态度认知“低碳”与生活的关系,更是社会肩负的传播责任。
二、“低碳标识”引导高效的“低碳生活”
标识,即为“标志”,是指具备设计意识,并通过设计所完成的视觉表述,从而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标识涉及领域广泛,例如:交通安全标识、商业形象logo、公共导向标识等等。法国符号学家皮埃尔·吉罗在其《符号的概论》中说过:“符号的功能是靠讯息来传播观念。”[3]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接收并认知的信息是有限的,通过把信息浓缩进“标识”的手段,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潜移默化的传播给人们,置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在传媒飞速发展的当下,“低碳标识”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依据“碳”污染问题的相关信息来向人们传播有关“低碳生活”的观念,从而广泛并高效的引导人们“低碳生活”。
从行为和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大多时候会受其所看到图形的影响,在潜移默化的受影响过程中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或是方式。而“低碳标识”的系统设计就是通过对标识的核心开发,展开系列的具有“低碳”内涵意义的标识设计,以图形符号影响行为,告诉人们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实现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当一部分人受到“低碳标识”影响而实行低碳行为的时候,其他一部分人也会随之去做相同的行为,这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低碳行为,从而使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变得更加美好。“低碳标识”促进了人们认知并实现自主“低碳”。“低碳生活”更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指导人们的行为模式。当一种行为成为了习惯,就会持续在周围扩散,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时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一种“低碳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观。可见“低碳标识”体现出信息传播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转变,让“低碳”标识成为共创“低碳生活”,共建美好家园中具有民生意义的一种推动、促进作用。
三、“低碳标识”视觉符号系统新开发
标识是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独特存在价值,“它以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4]从设计角度上来说,设计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或者说是内容的活动。低碳标识的设计则是通过满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活动。低碳标识的设计离不开低碳理念的启迪,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更多的引导与重视,更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配合与实践。完整的“低碳标识”符号视觉系统的建立是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的视觉符号设计。
1.“低碳标识”的符号视觉设计
(1)注重设计理念的信息传递
“低碳标识”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低碳”主题内涵的独特信息基础之上,以视觉瞩目率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充分体现图标的核心价值和延展价值。低碳、环保、可循环,这是“低碳标识”设计内涵的出发点,展开各领域的主题信息设计,充分体现节能、节源等子主题标识,例如“低碳饮食”、“低碳出行”等,发掘其设计的内涵指向,所以,“低碳标识”设计必须做到图形简练,表达直观,涵义明确。
(2)注重视觉元素的简洁表达
独特、鲜明的视觉图形,是低碳标识区别于其他标识的属性体现,必须通过策略性的思考,简化提炼最合适的图形语言传达给观者。“低碳”标识的设计需要做到简洁生动、以少胜多,从复杂的事物中凝练表现出来,这是对信息的高度概括,以达到内涵丰富、形体简单的目的。
低碳标识的图形表达必须通过简洁精妙的创意获致,为了能够与其他的绿色可循环设计的图标进行区分,“低碳标识”设计的基础图形摆脱了一直以来的绿色可循环标志的圆形框架,采用了组合构成模式,以英文单词“CO2”的首字母“C”作为“低碳标识”的主体框架,并置入简洁的“节能、节源、节电”等相关图形,带有箭头的“C”字母经过艺术处理,形成同心圆的半环状,既表达出循环的低碳生态资源利用的理念,又传达出降低“碳”污染、保护家园的理念,在中心位置加入提炼的各方面的简化图形,经过艺术手法的几何抽象图形明确地展示出独特的造型特色,凝练出寓意深刻的内涵。在规整统一的主架中加入凝练出的图形符号,旨在让人们认知该行为的实施是可以降低“碳”污染的,使人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做到“低碳”观念的置入。
(3)注重标识色彩的警示表现
“低碳标识”大胆使用了黄色与黑色的搭配方式,摒弃传统绿色的大量使用,目的区分其他环保标识。从色彩与印象的视觉角度看,色彩的识别作用是标识设计中增强视觉传达力的重要元素,黄色与黑色的视觉对比更加突出“低碳标识”的色彩警示,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瞩目的视觉效果通显色彩的情感张力,从而高效的引导人们的“低碳生活”。
(4)注重设计开发的整体性
“低碳标识”设计是一整套的系统图标开发,即VI视觉设计开发,通过二维的视觉识别符号,以及各种不同的应用形式,展开全面而有效的传播。在“低碳标识”VI视觉开发中,以标志为核心展开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设计,标准的图形、标准的字体、标准的色彩构成了不同组合的形式,体现出标志基础要素的规范性,在核心标志的引导下拓展“低碳标识”的应用性设计,并运用树形方式视觉呈现,这对“低碳标识”规范化设计、规范化应用具有指导作用,更具有传播意义。
2.“低碳标识”的海报设计
“海报艺术作为信息传播的交流媒介,以图形语言和注入文化理念的主题设计碰撞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成为最具精神浸透力的传媒之一。”[5]通过公益海报创意传递低碳标识的主体信息,引发人们的低碳生活行为,激发人们低碳生活观念的转变。
(1)主题创意表现
海报主题创意表现,是对主题创意策略的形式整合,通过主题理念的支撑把多样的想法归类提炼,旨在达到易于人们理解和展开联想的目的。在实践中,“低碳”公益海报的设计通过三个方面的主题展开,即:低碳足迹、我的低碳生活、低碳饮食。立足这三个方向的主题定位囊括范围之广,使人从自身出发思考“低碳”的价值意义。系列化是主题海报内涵体现重要手段,从视角上更易捕捉,除了关注生活中的水电或是汽车的排碳,更加关注关于低碳食物和出行时的洁具使用等内容,以间接形式传授低碳生活更多的观念信息。
(2)视觉语言表现
“图形设计的依据是基本的平面构成原理,而图形设计的灵魂则是创意。”[6]在“低碳”公益海报的设计中注重创意在整个设计的生命动力,联想、置换、同构不同概念的运用为海报设计注入视觉张力。
在海报的形式上,采用了最简化的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手法处理,力图通过最简化的图形传达最多的“低碳生活”理念。在创意中巧妙运用了点、线、面元素的版面经营,运用平衡、对比、节奏、组合、变形、强调等构成手法,例如将图标中“C”字母组合上藤蔓,置换中间图形,改用实物,再将设计理念与图形文字组合创意,实现图形语言的视觉创造。舍弃具象的形象,注重图形的简洁设计,简化的线性图形,通过对现实物体的图形提炼,体现了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系列海报色彩的表达充分调动色彩的属性,通过色彩语言传递海报的内涵,突出设计主题,延续阅读的新鲜感,体现出统一的视觉风格,更好的为主题服务。文字最具说明性,也最能技法思考,设计中采用了最简化的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手法处理,力图通过最简化的图形传达最多的“低碳生活”理念。
四、结论
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实现低碳生活要从身边做起,关注低碳理念的包装设计,让随处可见的标识logo加深人们的低碳意识,这是必要的。“低碳生活”时代,立足于低碳符号性的视觉系统开发,倡导“视觉观念行为”的思维开发模式,探求以“低碳标识”为核心的视觉表现与广告媒介宣传,以寻求“低碳”观念对人们视觉上的认知以及行为规范的一致性。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创新“低碳标识”的VI视觉系统开发及公益媒介的传播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
通过视觉符号的内在置入性观念,引导人们外在行为。倡导视觉影响观念,观念带动行为的思维开发模式,从内在的观念意识去体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这一核心思想,并通过视觉引导触发观念的改变。围绕“低碳生活”开发设计一系列的低碳标识,并以图标元素拓展一系列的环保类广告研究,融入到生活中,使公益广告的视觉传播能像爱心一样被传递,而这探究的过程,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指导教师:屈梅)
参考文献
[1][5]屈梅.感悟信息时代公益海报蕴涵的文化特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16).
[2]邓凤艳.谈如何在化学课外活动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J].教师:海南出版社,2013,(4).
[3]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M].怀字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