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生态安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是这些因素加剧着青年人的痛苦、延缓其发展的步伐,并削弱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力。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都有义务开发并利用青年人的创新精神。青年人充满活力和创造性,但需要体制支持以帮助他们发挥才能。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一些不公平现象正在剥夺着青年人的机会,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资源来解决。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和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城市青年赋权和生态安全项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培训和社区活动,这些项目可以激励青年人发挥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作用。我们应该给青年人提供充足的机会,以增加其力量,使其努力获得生存技巧和一技之长。青年人应得到工作、有所可居,并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创建可持续的、安全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赋权与城市生态安全项目将持续四年,旨在改善青年人的生活水平,向其提供经济机会,包括通过研究培训、指导和企业发展绿色工作。这个耗资两百万美元的项目由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和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共同签署,意在提供培训,提高企业精神和生态安全意识,并为提高世界青年人的生活水平献计献策。
此项目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实施,以正在进行的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青年项目为基础。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自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首次被人们关注以来,一直不断加大对城市青年的关注力度。住区大会之后,各国政府意识到青年人的需求,并通过了多个管理委员会决议,旨在加强青年人在联合国居住工作中的参与度,提高城市青年的生活水平。通过贯彻实施一站式青年中心、城市青年基金会、更安全城市项目、青年企业家精神培训活动等以及城市青年状态报告的,青年项目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联合国人类居住规划署,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以及各目标城市政府通力合作,贯彻实施青年赋权与城市生态安全项目。此项目的四个目标是:
一、提高青年男女的能力和技术,以在目标城市中创造绿色工作。
二、通过与目标国家之一的中国进行战略合作,加强生态安全研究和培训。
三、提高目标城市运用工具的能力,进行项目实施,增加青年人获取参与生态安全和绿色工作的机会。
四、增强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对于城市青年和生态问题的认识。
在此项目的第一阶段期间,我们希望能够惠及来自柬埔寨、中国、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泰国特定城市中的超过6000位青年男女,此后,帮助面还会扩展到其它国家。我们将通过以下措施达到此目的:
1、年度中国城市青年调查报告;
2、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态技能培训和青年就业培训;
3、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城市生态安全指数排行;
【关键词】: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绿地网络;
Abstract ]: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green space network,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perfec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an provide a good living and recreation space for city resident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udy of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network system, maintenance of city ecological space patter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are discussed.
[ keyword ]: city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and design; green space network;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城市生态廊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生态廊道评价指标的建立最终是要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经营和决策服务,应能综合评价城市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并能指导其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布局,发展模式与建设标准的确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概括起来说评价指标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判断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城市生态廊道在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是否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当地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和谐合理。(2)判断城市生态廊道在功能上是否能满足需要,主要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以及游憩功能三大方面。
1.1 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指标
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宏观尺度主要是景观的尺度,相关指标包括城市生态廊道的总面积、总长度及其比例、廊道连通性和廊道环度;中观尺度主要反映某一具体廊道的外部基本特征,如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以及形状指数等等;微观尺度主要反映具体廊道的内部结构特征,如乔灌草结合度、树种多样性等等。
1.1.1 宏观尺度结构指标
(1)总长度、总面积及比例
总长度与总面积是描述一个城市的生态廊道概况的最基本数据,而城市生态廊道总面积占整个城市面积的比例则是描述一个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总体水平,就如同城市绿地率一样,是从宏观尺度上对城市整体绿化水平的说明。
(2)连通性
连通性是描述廊道网络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经由廊道达成的连通程度。连通性通常用r 指数表示,它是指一个网络中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的比值。即:
其中,L 为连接廊道数;V 为节点数;LMAX 为最大可能的连接廊道数;r 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0。r 为0 时,表示没有节点相连;r 为1.0 时,表示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
(3)环度
网络环度同样是廊道网络复杂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α指数测量,即网络中独立环路的实际数与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环路数之比。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L 为连接廊道数;V 为节点数;L-V+1 表示网络中独立环路的实际数;2V-5 表示网络中的最大可能环路数。
α值的变化范围为0~1.0,当α=0 时,表示网络无环路;当α=1.0 时,表示网络具有最大可能的环路数。
1.1.2 中观尺度结构指标
(1)曲度
廊道曲度的生态意义与生物沿廊道的移动有关。一般来说,廊道越通直,距离越短,生物在景观中两点间的移动速度就越快,而经由蜿蜒廊道穿越景观则需要很长时间。
(2)形状指数
通过计算某一廊道的形状与相同面积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来测量其形状复杂程度。形状指数越大,表明形状越复杂,可以发挥较多的边缘效应。
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P 为廊道周长,A 为廊道面积。
(3)宽度
一般地说, 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由于廊道为线性结构,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随着廊道宽度的增大,廊道内的边缘种和内部种具有不同的数量变化的格局。
1.1.3 微观尺度结构指标
(1)乔灌草结合度
廊道内部群落结构的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廊道生态效益的发挥,是衡量城市生态廊道内部特征的重要指标。乔灌草结合度指标主要反映生态廊道内部群落中乔、灌、草种类比例配置的合理程度,乔、灌、草的比例与具体生态廊道类型的功能发挥相协调度以及生态廊道的具体立地条件的适宜度。
(2)物种多样性
在人口积聚、产业发达的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为重要,因此,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对于物种的多样性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尽量提高绿化树种的种类,形成不同景观的植物群落。具体计算公式为:
Pi 为第i 类树种占所有树种的数量比例,H 为物种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树种多样性越高,其生态效益越好,稳定性越高。
2、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结构布局设计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结构是指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即城市绿地是如何通过城市生态廊道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系统。城市生态廊道的联结包括廊道与廊道、廊道与斑块、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联结。通过城市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斑块不同程度和不同等级的联结, 构成了城市的绿地系统网络。因此,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结构布局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各城市自然环境、城市风貌各不相同,决定了每个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的多元化。
2.1 环状布局
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城市生态廊道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限制城市的扩展蔓延,周边卫星城镇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英国的大伦敦规划,通过保持环状绿带的永久开敞性,阻止城市的蔓延,限制和调整城市开发的空间尺度和模式,保护农村、林业和其他相关用途,促进城市的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2.3 带状布局
绿地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 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带状布局不仅可以联系城市中其他绿地使之形成网络,还可以很好的引入外界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
2.4 网状布局
城市中的生态廊道网络主要是由一些线状的生态廊道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状布局,这通常表现为城市的绿色道路廊道网络。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行列式和非行列式布局。
2.5 树状布局
在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中以一条主要的生态廊道为主干,两侧以树状分支的形式向四周伸展,这种布局形式多表现在以绿色河流廊道为主的城市中。这种布局形式的环度相对较低,绿地斑块的廊道连接数较少。在树状布局中较大面积的节点斑块的分布具有较重要的生态意义。
3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和分析
3.1城市绿地空间的遥感解译和分析
确定城市绿地的景观类型,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对多源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地理配准,并建立解译标志,对各类绿地景观类型进行判读,建立城市绿地地理信息系统,生成各类绿地景观类型的图层,分析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属性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标;选取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结合GIS 空间叠置功能,进行城市生态综合敏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尤其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重要意义的“生态源”空间要素的辨识,评估潜在的城市生态廊道需求空间。
3.2 城市生态廊道现状综合评价
3.2.1 城市生态廊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根据城市现有生态廊道现状特征,建立城市生态廊道结构和功能分类体系;在城市绿地信息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判读城市生态廊道,建立不同类型生态廊道的图层,建立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空间分析和相关指标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2.2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现状分析
提取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图层和属性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整体空间格局模式和特征;统计廊道网络指标相关如密度、网络联通度、环度等,分析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总体属性特征和潜在问题。
3.2.3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现状分析
根据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统计分析相关指标数据,如廊道长度、面积、曲度以及内部结构特征;总结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现状特征,分析其主要功能、存在的问题发展及其潜力和重点;结合城市现有自然资源和城镇空间,分析各类生态廊道建设的潜在空间,进行各类廊道建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3.3 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布局规划
确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目标及原则,拟定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的各项指标;基于不同规划场景下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空间布局形式确定;多方案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格局在生态效益、游憩价值、景观价值、不同对象低阻力通道可达性等多方面的评估和比选;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林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分析;生成基于复合功能最优化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规划,整合所有
现存的、当前的和被建议的绿道和绿地规划,并提供相关数据统计表。
3.4 城市生态廊道分类规划
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和规划指标;确定各类城市生态廊道的布局、位置、范围、性质、功能、规模等控制要求;确定各类生态廊道的典型断面形式和内部群落结构等。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一个城市科学的生态系统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08年2月,廊坊市通过了国家17个部委的考察,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城市生态作为廊坊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效能。
一、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城市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城市生态是一个庞大且科学的系统,城市生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在城市中尽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即如此。生态城市建设正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所必须选择的路径。
2、城市生态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各类资源进行消耗和影响,包括日常的消费、废物的排放、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交通等。城市生态就是要在保持一个各环节、各领域相对平衡的前提下,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以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并且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作为城市生态建设,所要求的目标和终极也就是要实现整个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建设才会有目标,可持续发展才会有载体。
二、廊坊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廊坊毗邻京津,区位优势独特,但是作为一个水资源和土地紧缺的城市,城市生态建设更加迫切。
1、因地制宜。目前,城市生态建设在全世界都有不同的建设方法和内容,巴西以增加公园面积和改进公共交通为主线;日本以解决环境污染为主线,澳大利亚以恢复退化的土地为主线。而廊坊市城市生态建设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又要找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瓶颈制约,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节约资源。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地、大气、水和生物资源的使用,以保护为主,适当利用。
3、循环利用。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都要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实现“再生”利用。
4、科技支撑。城市生态建设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科技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采取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优化配置土地、开发新型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5、以人为本。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的最大诉求,以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愿望为目的,使城市的发展不要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推进廊坊城市生态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结合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多渠道社会融资体系,坚持“谁投入、谁受益”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城市生态建设的社会事业和环保事业。
2、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利用产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实现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努力促进“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向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一是引导产业选择,推动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发展生态与高科技农业,启动无公害粮油基地环评和认证工作。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倡导产业间资源共享及和谐共生,加强产业实质性联系,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打造环首都科技产业带和环天津科技产业带。三是实施循环经济补链,推动资源的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开发培育木质能源林和速生丰产林以及经济林,实现“青城长在,永续利用”。
3、缓解水资源压力。以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和水市场管理制度,建立水淘汰的宏观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节水农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促进城建、生产和生活节水,推广节水器具的应用。
4、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按照“生态宜居休闲商务中心”定位,中心城市采取“三点组团”(市区+开发区+万庄新区),各组团靠高等级道路连接,用大面积森林隔离,避免城市建筑连成一片。二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三是构建城市公园网络,提高居民进入公园的便利性,发挥城市公园的生态、休闲和娱乐功能。四是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为城乡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五是采用生态建材,提高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六是发展公交系统,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强力推广使用燃气汽车。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小家政、小诊所、小餐桌、小超市等“工程”。七是优化社区生活环境,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独具北方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我国城市的绿化基础普遍较差,不少城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绿化覆盖率。某些决策者急功近利、缺乏规划,城市绿化出现一些偏差与失误,造成自然地貌植被破坏、土地资源极大浪费等后果,而且对城市绿化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的关注明显不够。
一、城市绿化存在问题分析
1.急功近利
一些城市对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或者移植大树进城。目前很多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如果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就会影响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绿色泡沫”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绿化工程与城市现有规模不相适应,增加了财力负担和绿化后续管理的难度。
2.造假工程
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也就是在绿化中大量使用以水泥、塑料等人工材料制造的仿真林木花卉。这种现象首先由北京发端,而后蔓延到北方各大城市,并开始影响南方城市,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贪大求洋
由于很多城市大搞“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盲目“崇洋”,其结果是千城一面,被有关专家称作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这种以“包装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绿化美化,反而造成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景观垃圾”,不仅违背了通过美化城市促进招商引资的实衷,而且不利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造就。
4.规划缺位
城市绿化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不能从本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坚持因地制宜抓好城市绿色的规划工作,绿化工作仅停留在“见缝插针”的水平上。加之绿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各城市间相互攀比,有些地方见邻近城市绿化动作大,于是便搞出比邻近城市大得多的绿化工程,成为体现地方领导政绩的一个“形象工程”。
5.忽视安全
首先是忽视生态安全。面对绿化植物种类和品种不丰富的现状,许多经济发达城市加大了植物引种的投入。如上海市2000 --2002 年绿化植物从不足500 种增加到800 多种,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善了上海绿地长期存在的物种比较单一的局面。但如此大规模的引种应用,是否符合科学的试验周期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外来物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名单,它们是紫茎泽兰、微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飞机草、水葫芦、假高粱、互花生米草、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16 种植物。为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我们不仅要针对国外,而且要防止国内异地植物引种所引发的“植物侵害”。
其次是忽视交通安全。在具体规划和养护管理中忽视转弯路口的视角、绿化带过高或开口设置不当,都会留下交通安全隐患。道路绿化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不能片面强调绿化的组织交通与美化城市的功能,而不重视绿化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设置绿化隔离带时, 对开口设置、转弯路口安全视角、花坛及植物高度等重要安全指标应按安全标准严格控制,并辅以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栏杆等隔离设施,使道路绿化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美化市容环境,改善城市生态。
二、城市绿化新理念
1、生态功能优先原则: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的重要功能,它不仅仅局限于作为视觉欣赏对象,还应树立城市绿化的外在美观形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协调城市居民和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在积极进行新城区绿化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老城区,使城市公共绿地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这样既可减少资源的消耗,又能收到较好的多重综合效果。
2、生物物种多样性原则: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在保护物种的时候,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按照各地区的差异建立自然保护地。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使各物种生态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各方面都满足本区物种的同时,还可以引进更多的野生动植物,这样既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还可以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城市森林公园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较为突出。它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我国地大物博,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土生土长的国产植物,对我国气候、土壤等环境比较适应。因此,选择植物种类时,重点还是原产我国的物种。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长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受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鉴于此,应尽量采用叶面大,叶片宽厚、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植物,可以提高群落光合作用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4、绿化安全为重原则: 重视绿化安全问题,建设和谐美丽城市
道路绿化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不能片面强调绿化的组织交通与美化城市的功能,而不重视绿化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设置绿化隔离带时, 对开口设置、转弯路口安全视角、花坛及植物高度等重要安全指标应按安全标准严格控制,并辅以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栏杆等隔离设施,使道路绿化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美化市容,改善城市生态;在城市快速干道中的绿化隔离带,应尽量避免单一色调植物过长,单调容易使人疲劳, 从而诱发驾驶员昏昏欲睡而产生事故。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摒弃一城一种树、条条道路一个样的低层次绿化,尽量在植物的色调、色叶树种的应用上下功夫,使我们的城市更生动更安全。
无论是老城的改造还是新城的建设,绿化用地始终是一些低洼地、破碎地, 并混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绿化植物的生长十分不利。因此,绿化工程保护好表土、用好表土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防止绿化用地污染的重要一环。
三、结语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代替不了的,是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城市以至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相应的推动作用。面对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设刚刚起步的境况及城市的高速发展,绿化规划和种植养护压力增大,极易引发错综复杂的问题而造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浪费,甚至产生某些不恰当的绿化引起人身安全问题。如果城市管理部门及绿化科研人员从生态、物种安全角度加以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建设和管护的过程中有绿化安全意识,重视城市绿化的人文关怀,将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从而使城市绿化朝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文伙.道路绿化不能危及交通安全
[2]张燕.林业和园林区别及其他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0 引言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加骤,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同时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自然生态受到人类强烈干扰,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城市生态平衡失调,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绿地,我国目前多数公园主要强调美化和造景,将公园等同于花园或旅游点,自然景观多被人工景观取代[1]。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正是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持有多种阐述[2-6],总结其共同点是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在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的基础上,以保护或营造具有地域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目标,选择乡土树种,建立自然的、生态健全的景观,提供了一块自然化的城市绿地。城市生态公园与一般的城市公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生态性”[6],是以城市生态保护与恢复为前提规划设计的城市绿地。以便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区,恢复和重建乡土动植物种群,满足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4,7]。
我国城市生态公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不成熟,使得各城市在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评价标准,只能从视觉、感性上模糊的判断。只有少数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如成都的活水公园、中山市岐江公园等等[8],但大多建设成的生态公园,虽然冠以生态公园的帽子,其实并不符合生态建设的内涵,生态公园建设标准及如何发展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综合多种手段不断研究探讨。
1 目前城市生态公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生态性的内涵
生态,即尊重自然。城市生态公园的第一属性是其自然性,也是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核心与内涵。生态性就是城市公园不仅要为市民休闲、娱乐、游憩提供重要场所,而且要更好地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系统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但许多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等同于以往传统的城市公园建设,生态性基本不突出,或对其冠以“生态”的帽子,以假乱真;或表面上追求“生态”, 却重视美观与统一,用人工景观代替自然景观,大量运用观赏植物,不分析其生态适宜性,也没有通过栽植乡土树种或地带性植物形成具有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
1.2 追求商业化、大尺度
早期的城市生态公园是利用城区的小块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通过引进乡土植物及抗逆性强的物种等进行改建,1977年建成的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表明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城市生态公园的规模与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生态保护和修复而言,当然面积越大越好。但这往往与城市用地紧张形成矛盾[9]。但发展至今,大多城市生态公园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大肆宣传成为旅游胜地,植入了更多的商业色彩,里面的农家乐,采摘园,游乐场才是最为突出的主题。生态恢复与保护成为其中的附属品,人们是为了旅游而来,而不是感同身受地去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乐趣。而为了使利益更大化,我们更多的是有意识的选择地段较好的一块地而并非荒废质地作为生态公园的用地,为了炫耀业绩,还必须是大尺度才能成为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良好展示与经营,这本身就与其初衷有所违背。
1.3 本土特色的建设不明显
我国各地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趋向都有差异,而这些地域特色差异也应体现在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中。拿来主义与复制主义很具有中国特色,对城市生态公园的成功案例的模仿是城市生态公园速成的根本,求新、奇、洋、假,大规模引种非本地树种,人为控制乡土树种,从而使得丢失了其本土特色,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千园一面”的现象。
1.4 忽略现场条件,缺少人的参与
生态公园是将城市空置地转化成自然化的公园,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和拓展。那么建设中就要依据空置地的自然条件与景观布局而建设,而不是人为地制造景观无山而堆山,缺水而引水。
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必须注重公众的参与,具有社区保护的特点[10]。因此,生态公园在体现其自然性特点的同时,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参与认可,并在休闲游憩过程中参与保护,才能体现其价值。这些都是城市生态公园和传统的城市公园所不同的。而现今大多生态公园在设计和管理过程中,都没有进行民意调查或邀请民众参与管理监督。
2 城市生态公园发展对策探讨
2.1 合理的营建理念
城市生态公园是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自然植被的结构和过程,以保护与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俞孔坚等设计中国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运用生态原则,通过综合设计,将城市原有的工业或商业废弃地环境改造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动态生态系统。这是中国城市生态公园的成功典范,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营建理念。
2.2 天人合一的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返璞自然的愿望越发强烈,城市生态公园正好为城市中忙碌的人群提供了接触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选择、安排满足人的回归自然要求,就要通过合理的“介入形式”,使人对自然的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得以重建自然[11],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说在城市的生态公园,对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不应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应遵循生态原理,合理介入,引导人的活动,创建天人合一的心灵家园。
2.3 生态观念的充分运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生态设计,是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关键。能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启示,风能、太阳能都可以很好运用到生态公园中,以实现生态公园内动力系统的自给自足。建立蓄水池回收雨、雪和充分利用园区湿地系统进行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利用这些非常规水对园林植物进行灌溉,可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园区内的水循环。另外,园区内的落叶及可分解的垃圾及公厕内产生的污秽都可转化成有机肥以改良土壤等等,这些生态建设的开发利用,可以使我们充分享受着“绿色”能源。
2.4 合理的生境设计与创造
城市生态公园要最大程度的接近自然,就必须有最为合理的生境设计与创造,最为关键是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借此就要结合当地现存的生态特征、利用状况和潜力,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通过生态演替规律,创造充分利用自然繁殖的植被和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的、生态健全的景观,以满足各种生物生存的合理生态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野生生物的觅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空间,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也可结合食用园林的设计,配置果树、浆果、灌木和蔬菜等,为人类和鸟类提供食物,将园艺和绿化相结合[12]。
3 结语
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中,由于理论和经验的缺乏,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走一些弯路。但只要善于总结城市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通过合理布局, 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前提,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城市生态格局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进步,就能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完善服务设施,集健身娱乐、景观艺术、文化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
(收稿:2013-07-06)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16(2): 32-35.
[2]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2,21(3):61-64.
[3]朱子斌.城市生态公园--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园艺,2005,16(6):14-15.
[4]黄国宝.城市生态公园[J].福建环境,2003,20(6):88.
[5]陈立新.城市生态公园--营造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08-209.
[6]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探悉[J].南方建筑.2004(02):50-52
[7]Jaclyn.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 [M].London: Ecology Unit,1990:73-87.
[8]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国歧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7-20.
[9]周翔.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24):72-74.
[10]赵振斌.试论城市的自然保护及绿地建设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 2002,2: 1-3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1、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态建设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
2、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2.2.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2.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2.2.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3.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总之: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是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设计;思路;策略;
1.前言
廊道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廊道兼有生态环保、游憩观赏、文化教育等功能。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不仅可给城市人员提供游憩观光的场地,而且还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景观廊道设计,不仅仅是绿带、道路系统,更是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2.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设计基本思路
2.1城市生态廊道景观规划原则
在城市廊道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一下几项原则。
(1) 遵循自然优先原则。在进行城市廊道景观设计中,廊道建设应建立在保证生态自然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基础之上。应将廊道建设在文化古迹区域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以便确保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2) 遵循区域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廊道景观建设的目的,就是保障生态区域协调稳定发展。合理的廊道空间布局,不仅可确保城乡之间物质流、信息流能够畅通循环,而且还可增加城市的舒适度与美观性。
(3) 遵循可持续原则。城市廊道景观建设中,在确保生态自然特性以及空间结构合理的情况下,应保证其与城市的功能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使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进行高度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廊道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方法
2.2.1水系规划方法
廊道建设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建立河坝、河堤,保护湿地,继而对河道进行整治,确保河流廊道运输、美观、水源供给的生态功能。
2.2.2道路规划方法
道路廊道对于其他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道路廊道两边的绿化带,给城市的生态建设添加了不少活力,可大幅度减少城市生态食量下降的负面效应。在城市道路廊道建设中,应选择一些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这样可有效减少粉尘、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2.2.3公园森林规划方法
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增加公园绿地,对于生态斑块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公园森林规划建设中,应以乡土树木种植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群落模式,夹杂一些其他树种和灌木,但是应确保树木生长之间的协调性,使公园森林建设应具有自然本底特色。
2.2.4山脉规划方法
山脉是城市生态建设屏障,山脉不仅可给各种动植物提升生长与繁衍之地,而且还可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中的山脉廊道,应禁止非法破坏,如伐林、采石等,此外,对已遭破坏的山脉廊道,应进行及时的植被覆盖。
3.城市廊道景观设计策略
3.1加快城市生态廊道规范化建设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可知,河道绿化带的宽度应大于三十米,这样才能保证河道绿化带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继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外交通干线边绿化带的应大于六十米,以便进一步满足动植物的繁衍与迁移。环城绿化带的宽度应在500-1100米,这样不仅可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城市的美化程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此外,在城市生态廊道假设中,应根据城市具体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廊道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廊道建设与城市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从而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
3.2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廊道
在城市生态廊道规划中,一定要对其功能、类型、结构等进行准确定义以及合理规划,以生态廊道自身的法定权利,对廊道非建设区进行严格管制。此外,在廊道建设的详细层面,应对城市廊道控制的细则,进行充分说明,并予以明确,如黄、紫、蓝、绿线的准确位置以及具体方位,一次来作为廊道建设的整体程度以及实施导则的参考依据,同时城市的建设规划也应与廊道的建设规划相符合,以便从根本上使生态廊道建设,可大幅度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良好性以及城市的美观程度。
3.3确保廊道空间划分及管制的合理性
一般情况下,城市生态廊道空间主要划分为两种形式,即缓冲区以及基本保护区,具体如表1所示,应明确每个区域的管制细节和措施,避免城市生态廊道空间划分出现碎片化现象。通常情况下,基本保护区是生态廊道划分的重点区域,对该区域应采取科学、全面、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商业开发以及经营,以便确保其充分发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功效[2]。城市生态廊道的缓冲区,可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但是,应确保商业假设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廊道出现过于商业化的现象。
表1生态廊道区域空间划分图
生态廊道区域空间划分
基本保护区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禁止经营开发
缓冲区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展林果、花卉等休闲娱乐设施
3.4加强城市廊道整体规划的创新
加强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与规划的整体创新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4.1加强对非建设用地的控制
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对于廊道规划与管理应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将生态廊道重点由引导向控制转变,应严格控制非城市建设用地。由于在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非建设用地的规定与要求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一定要对非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以便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3]。
3.4.2制定与生态廊道建设相配套的政策要求
为确保生态廊道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向符合,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出一套与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相配套的政策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加大城市边缘建设。城市边缘地区是影响城市生态与空间划分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城市生态以自然区域最接近的地方,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经济投入,以便突破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
(2) 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应注重资金引入,拓宽资金引入渠道。如加强林场改革工作,进行公私合营,实现生态林场的资金保值增长[4]。此外,还可对相关产业链进行拓展与延伸,促进旅游、商业经营等活动的开展,以便从劳务费等方面的费用,实现经济与城市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4.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不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且还可给动植物提供生长与繁衍的地方,同时还可确保城市动植物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应以维护生态空间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此外在城市廊道建设中,应使廊道具有较强的自然特色以及乡土特性,应尽量避免廊道建设过于人工化与现代化,使得廊道建设与自然天性相贴近。同时应确保廊道建设的宽度与相关规定与要求向符合,若廊道宽度过窄,不仅起不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还有可能给城市的生态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省市生态廊道建设中,一定要确保廊道规划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玉,吴承祯,李灵,陈坚.世界遗产地风景旅游城市新区廊道景观规划--以武夷新区为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3(21):12-17.
[2]袁艳华,徐建刚,张翔.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城市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以古都洛阳为例[J].遥感信息,2014,3(12):22-25.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25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for Guizhou Province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LIAO Qian
(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str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With abundant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has formed in Guizhou affected by its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Guizhou, the paper will discuss how to pla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how to utilize the favorable ecological resources advant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istrict.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conservation
城市化是经济、科技飞速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时代主题,那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可以为解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对于当前贵州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许多专业人员都以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所有研究都进一步说明,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背景的发展中城市,其发展过程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城市建设进程和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有关。在认识贵州城市景观特点的基础上,对贵州城市景观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管理维护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是十分有益的。
1 贵州城镇景观的特点
1.1 景观的规模性
贵州城镇除贵阳市以外全是从建国以后设立的,建立时间晚,再加上山区城镇的特点突出,城镇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存在大中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问题。2006年全国有建制市652个,贵州有13个,占1.9%,建制镇613个,贵州黔中、黔北、黔西都有大、中城市,而黔东地区只有较小城市,全省也只有一个特大城市,设区的市只有4个,排名全国倒数第4位;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比重为0.33%,贵州只有0.21%,全国每个城市平均建成区面积为44.8 km2,而贵州仅为28.6 km2,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3.84%。
由于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06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9%,东、中、西部城市化平均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而贵州城市化率只为27.5%,排名全国倒数第一;分别比全国和东、中、西部低16.4,27.1,12.9和8.2个百分点,比的28.2%要低0.7个百分点;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6%,相当于全国1991年的水平。
1.2 景观的稳定性
贵州省大多是山区城镇,城镇周边生态条件较好,给绿地规划创造了优良的自然条件,而另一方面因城镇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建设用地较少,现在要争取国家级园林城市,绿地率必须达到国家的有关标准且分配合理,这对于老城区来说比较困难。现在大部分城市市中心的绿地普遍较少,而有较好绿化基础的地方绿地情况稍好,但各种绿地分配不均的情况仍较突出。以贵阳市为例,城市周边荒山秃岭形成了一条长70 km、面积8 666 hm2的环城森林绿化景观带。城市中心城区各类绿地总面积已达20 157.13 hm2,绿化覆盖率为40.47%,绿地率39.26%,其中公园绿地12.03 hm2,人均公园绿地为9.26 hm2。
1.3 景观的脆弱性
由于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使城市在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之间难以权衡。贵州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生态景观布局的加速变化,尤其对贵州这种多山体林区的城市来说,城市景观带的变化尤为突出,作为调节城市生态功能的景观完整性和连续性被迫衰退和简化,导致本就失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更加脆弱。另外,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和开发区的人类活动干扰作用显著,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系统活力降低,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处于严重退化状态。再加上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健康度的降低。
2 构成贵州城镇生态景观的四大特色
区别于其他城市,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贵州城镇独特的景观,这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根基,同时也是打造生态景观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条件下,利用这些有利的优势资源创造贵州城镇的特色生态景观比较容易。
2.1 城市山体公园
贵州城镇景观中的城市山体公园、城市绿地和林地斑块,构成了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山体公园又是贵州城镇的一大特点。就山体公园一项,根据“贵阳市山体公园系统总体规划”,贵阳市调查了中心城区及金阳新区范围内的118座自然山体,将其中条件适宜的91座山体纳入总体规划范围,规划建设娱乐主题山体公园23座、儿童科普主题山体公园28座、人文历史主题山体公园6座、生态保护主题山体公园34座。
2.2 城市水系
贵州的地形地貌多为山地,无论城市与农村都是起伏不停的低丘缓坡,在平地稀缺的情况下,向山要地成了贵州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山地区也自然多水,山水城市是贵州城镇生态景观的标志,可以利用自然条件加以合理规划设计,打造以“山为秀、水为美”的特色生态城市。以贵阳市为例,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干支河流共98条,其中长江流域90条,珠江流域8条,全市河道总长度2 107.1 km,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26 km。另外,天然湖泊、水库、地下水资源也是贵州城镇生态景观的典型特征。
2.3 山林资源
贵州山林资源也是一大特色。以“林”为名的城市,当然少不了以“林”为主的公园,不论在市区或郊区都有大大小小的森林公园供市民休闲游憩。这些贵州独有的山林资源不仅为城市生态起到调节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支柱。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省会城市的贵阳就建成长70 km、宽1~7 km的第一条环城林带,森林面积1.95万hm2,开创国内城市独一无二的森林景观;从2000年开始,贵阳又投入第二条公益林带的建设,至今森林面积达到12.75万hm2,建成一条外沿长304 km、宽5~13 km的新环城林带。如今贵阳市环城林带总面积已达到14.7万hm2,这些人工森林资源将原先零散的山林连成一体,形成贵阳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巨大作用。
2.4 人文景观特色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民俗地域文化突出。近年来,贵州城镇建设过程中多以体现人文风情的景观设计彰显人文景观特点,凸显民族文化为符号的景观形象,如民间雕塑、服饰绘画形式的图案、民居建筑风格等,树立文化品牌概念,从文化根源上探索具有贵州民族风情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生态景观形象。
3 贵州城镇景观的生态规划思路
3.1 保持景观多样性
现代城市景观变化过程往往导致自然景观要素较少,景观趋向均质化。
现代城市规模的发展使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条件从基本需求逐渐向要求转化,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消费品。例如,城市商业园区、城市工业园区、城市居住区、办公区等都有最低景观条件要求。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等早已成为城市消费场所,而正处于城市当中的山体公园成为近期开发的热门项目。
作为城市绿地的景观要素斑块,其性质各异,功能也有所不同,以自然或半自然形态存在的城市绿地具有生态学和美学功能。城市山体、水体,自然保存的或者人工改造的,都成为贵州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景观要素斑块是贵州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其数量、大小和分布状况对于贵州城市景观整体的功能、质量和生态承载力有很大的影响。增加各种大小、形状和内在结构的自然斑块,调整和优化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将会极大地改善贵州这座西南城市的景观生态功能。
由于城市景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类型和比例都有很大差异,使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效应也有明显差别,斑块之间相互影响。如兴建城市工业园区就成为潜在的恶性污染源,城市商业区的污染物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处理污染物,阻止污染扩散是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关键问题。另外,除了污染带来的影响外,贵州城市正处于发展阶段,城市景观斑块也正相应地发生着显著变化,斑块大小、面积、形状、空间分布和关联程度除受自然因素干扰外,人为活动也是造成景观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所以破坏或修复、改良或提升等一系列复杂的景观生态学过程成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保持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此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做好城市景观斑块的科学规划与设计。
3.2 维护景观斑块
首先,要维护贵州城市景观生态斑块的原生态特色。在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基础上,以保持连续并完整的斑块配置为前提,发挥贵州城市景观斑块特点,如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城市山地等城市景观的敏感斑块,或者特色的文化古迹,使其在发挥自然属性的作用下给贵州的城市景观带来更多的城市原生态特色。
其次,调整景观结构、维护景观的生态功能。城市景观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景观要素较多,要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就应该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更多的城市绿地廊道,发挥自然或人工水体、林带的生态功能,充分开发人工植被环境,创造更优化、结构复杂的群落关系。
再就是要保障城市绿地的使用率。贵州的生态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应当做城市土地利用率和环境综合效应相匹配的优质利用。城市产业用地、居民居住用地等应该合理划分,增加林业用地、农业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增加工业用地,确保城市生态效益,提高环境质量。
4 贵州城镇生态景观规划建议
4.1 保持环城林带的建设
贵州生态建设的最大优势在于城镇周边的自然结构状态较好,生态健康是贵州城镇建设的有利条件。近几年贵州城镇建设步伐逐年加大,环城高速的建设保障了贵州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稳定,打破了主城区与各区县的差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城林带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也取得较多成效。只要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就完全能够实现环城林带对城区的生态功能效益。
4.2 保持主城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
城市化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贵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区内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贵州城市的经济指标偏低、城市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过高、可利用资源较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与城市化建设速度不匹配等因素都会影响城市生态的健康水平。由于这些制约贵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短期内不能有效地解决,所以主要城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恢复因为城市化建设而遭到破坏的城市生态系统,并加以合理地保护,使城区内的生态指标处于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
4.3 人口分布与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城市扩展的基础,人口的合理分布是城市扩展和建设的重点问题。以贵阳市为例,据人口计生报表统计,2012年,全市总人口453.6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564.63人・km-2,市区中心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对于生存空间质量、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建设用地资源成为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用地资源是决定贵阳市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子,必须加强调控城市区域性绿地和环城绿地带,构建城市发展空间与绿色生态相协调的复合型生态城市。
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注定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科学性,之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遗留下来的城市问题就是前车之鉴。当贵州作为发展中城市飞速成长的过程中,贵州原有的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除了生态效益之外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已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以怎样的模式维护生态环境资源、又能发展经济的方法,创建一个新型生态城市,必须探索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特殊经营模式。
如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就是贵州城市景观的特色。贵州在旅游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一个具有独特生态景观的城市具备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的自然资源,创造一个格调分明的生态文明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关注,这也是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的良好开端。
自然生态景观是贵州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影响很大,从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来看,贵州新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创建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景观生态环境,就要从景观生态学、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生态景观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在城市原有山体的利用以及开发上,探寻城市生态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欧静,杨远庆.从创建园林城市看贵州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25(1):73-76.
[2] 刘肇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城镇化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96-99.
[3] 张玉彪,容丽,谷花云.基于GIS平台的CBERS-1卫星数据的应用研究――以贵阳市生态环境调查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38-43.
[4] 魏媛.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适度人口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75-180.
[5] 雷陈.贵阳市城市水环境规划与污水资源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6] 高钰.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角色及其政策――以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17-21.
[7] 杨学义,朱立,孙超.黔东南州森林生物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8):709-710.
[8]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
[9] 杨开忠.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
[10] 肖化顺,付春风,张贵.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88-92.
[11] 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25(1):74-78.
[12] 刘福智,谭良斌.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2(6):255-257.
[13] 刘殿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1995,8(5):7-12.
[14] 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9.
[15] 周志翔.景观生态学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64-267.
[16] 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17]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6.
[18] 刘福智,谭良斌.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2(6):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