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草生态安全

林草生态安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草生态安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1篇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核心是“防”,强化宣传是“防”的关键。一是多次组织召开镇村干部大会、村级党员大会或村民大会,集中学习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及相关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州、县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通报森林草原火灾、野外违规用火典型案例和查处情况,宣传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和安全避险等基本常识,特别是群众参加灭火的注意事项和安全常识。通过组织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干群思想认识,强化群众敬畏心和警惕心。二是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人口普查等当前重点工作,走村入户宣讲森林草原防火相关法律法规及火灾扑救知识,宣传森林草原火灾报警电话12119,做到人人皆知。三是各村组自查宣传横幅、防火标语是否完整,并及时补充完善,在重点林区地段、人群聚集地、坟园墓地、交通要道等醒目处张贴书写森林草原防火标语。四是各村建立护林防火工作专卷,联系村领导及包村组干部结合当前开展的防汛减灾、镇代表选举、人口普查等工作,入户宣传森林草原防火相关知识,检查并及时完善护林防火保证书张贴情况。四是在传统祭祀期间,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祭祀,在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的基础上,用植树、送花、网络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方式进行祭奠。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明确相关责任

对照县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了我镇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完善了《镇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处置办法》、《镇护林(草)员考核管理办法》、《镇村组干部考核管理办法》等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相关制度规则,指导各村完善《村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及《各村村规民约》,明确细化了辖区各学校、林区各企业、各村各单位职能职责,将“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禁止野外用火,造成火灾的追究其责任,取消该户本年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等内容纳入各村村规民约。

三、进一步加大责任落实及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到位

一是各村按照我镇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的要求,切实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严格落实包片责任制度。二是各村组建了不少于30人的群众义务扑火队伍,结合防汛减灾开展应急防灭火演练。三是清理各村的扑火物资储备情况,并登记造册。

四、进一步强化值班值守及巡山工作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村级主要负责人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建好值班工作台账,做好值班记录。二是村两委、生态护林员、护草员按照各自的网格划分区域进行巡护检查,重点对坟园墓地、输变电线路、项目施工区,要实行全天侯巡查,禁止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宣传引导群众文明祭祀,做到不间断、无空档、全覆盖,真正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生态护林员和护草员正确使用巡护定位app,认真填写巡查日志并按要求每月上报。三是组织各村组火险隐患再排查,对林区边缘杂草进行清除作业,建立防火隔离带。重点要针对坟源集中地、林区输变电线路、建设施工区,对梳理出来的火险隐患多,火源难控制的地区,巡查人员要每日必巡,一旦有出现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镇防火办,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2篇

一、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毗邻八个省区,临近京津,属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处于东北和华北水源地上游,全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而且又是大陆北方季风的主要通道,风蚀沙化十分严重,既是沙尘暴的路径区,又是重要的沙尘源区。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建设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自治区的生态安全,而且也关系到“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我区在全国来讲,即是森林资源大区,又是荒漠化大区,全区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以及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全区森林面积3.55亿亩,占全国的12.1%,居全国第一位;林木蓄积13.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6%,居全国第五位;森林覆盖率20%。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712种,野生植物2178种。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有143处,总面积1.6亿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面积4242万亩,居全国前列。全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等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大面积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26亿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52.2%,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3.5%。沙化土地面积6.22亿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35.05%,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95%,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90个旗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我区有宜林地2.37亿亩,占全国的1/3,全区每年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000多万亩,约占全国的1/9,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承担着重要责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在战略定位中,第一条就将我区确定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自治区的自身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对我区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全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造林补贴试点、森林经营抚育试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国家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切实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取得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我区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双增长”,与2003年比较,森林面积增加了473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72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据2009年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持续了“双减少”,与第三次监测结果比较,荒漠化土地减少7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188万亩。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了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重点治理的科尔沁和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已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

我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形势仍然严峻,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仍很艰巨和繁重。

一是我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备,生态还很脆弱,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我区大部分地区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而且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地点正在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的远山大沙推进,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越来越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是经过保护和治理,治理区林草植被不断扩展,盖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巩固建设成果、保护林草植被任务繁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点

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一战略目标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全区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现代林业进程,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美丽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3篇

一、加强组织保障。一是为加强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协同县森林公安局及时成立了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坚持把疫情防控工作、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两防”并举,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全体在家人员参与。三是县森林草原专业灭火大队集中驻训,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为防疫、防火工作保障人员基础。

二、加强源头防范。一是加大巡护监管力度。“网格化”落实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巡护工作,加大巡山力度,做到山头地块有人巡、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查,无死角。充分利用巡护工作,监测野生动物疫病疫源动态工作。二是保持信息通畅。1、巡护监测信息实行“日报告制度”,确保第一时间掌控信息,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2、及时转发下达省、州、县级防疫、防火工作来文,把文件信息送到每乡镇人民政府,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到位发挥作用。三是积极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发放防护物资口罩、洗手液、消毒液等,做好自我防护培训、指导,定期打扫清洁卫生,每2日开展办公区域及住宿区消毒工作。

三、加强督导检查。一是协同县市场监管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森林公安局对农贸市场、超市、饭馆等场所开展突击检查工作2次,25处,坚决打击非法加工、销售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二是组织人员赴各木材检查站,巡查督导野生动物非法运输情况15次;三是在全县范围内排查、清查人工养殖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四是不定期排查隐患,检查野外用火情况,重点时节组织人员清查管控各煨桑点,确保森林草原“不冒烟”。截止目前,共出动人力400余人次、车辆60余台次。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4篇

摘要: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往往会造成破坏地貌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进行探讨,供类似水利工程在水土保持实施中借鉴采纳。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土壤流失量

近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加大了投入,许多水利工程项目逐渐动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往往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破坏地貌植被,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毫无疑问,水土保持是水利施工的关键任务,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水利施工和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1.1 项目建设概况

某水利工程总占地1909.31hm2,其中枢纽工程建设占地383.6Ohm2,是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效益。枢纽电站总装机容量80MW,最大坝高34.00m,属于Ⅱ等大(2)型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和渠首建筑物。

1.2 背景水土流失概况

该项目区植被覆盖较好,工程建设及影响区水土流失程度轻度。根据广东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00年7月的《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工程所在地属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1.3 水土流失防治设计概况

本工程项目建设期永久占地面积22.8hm2(不含移民安置及专项建设区和水库淹没面积),临时占地面积91.4hm2。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主要是耕地和荒地。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共计761.35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719.0hm2(除上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外,还包括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及专项建设区),直接影响区面积42.35hm2。根据本枢纽工程建设的特点,结合工程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确定工程建设期重点防治区域为枢纽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土料场、弃渣场。

本项目为建设类项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按照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执行。由于该项目区位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00mm以上的区域,且侵蚀强度属轻度侵蚀为主的区域,因此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其执行标准提高2%,土壤流失控制比其执行标准提高0.3,并结合水保方案,确定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六项目标值为: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5%,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25%。

1.4 监测工作实施概况

监测范围:依据批复的本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该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为761.35hm2。根据工程设计与施工进度安排,动态监测工程建设期的实际扰动面积、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及其相应的防治效果等。

监测分区:根据工程建设布局、特点及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将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5个监测区域:枢纽工程区、施工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料场、弃渣场。库岸影响区因库岸边坡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只对稳定性较差的库岸进行观测。

监测重点区:依据工程建设特点,结合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类型、强度等,确定本工程项目监测的重点对象为易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区域弃渣场和取土场。

2 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

2.1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经查阅主体工程资料、监理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监测和实地测量,确定项目区建设期实际防治责任范围为633.21hm2(包括水库淹没面积550.77hm2),其中项目区永久占地面积为614.29hm2,临时占地面积为18.92hm2。项目建设实际发生的防治责任范围面积比批复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面积减少了128.14hm2。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

(1)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扰动土地面积根据批复的本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本工程项目建设期扰动地表面积114.2hm2,其中永久性占地22.8hm2,临时占地面积91.4hm2。

(2)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监测结果根据实地监测,建设期实际扰动土地面积82.44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积63.52hm2,临时占地面积18.92hm2。

2.2 开采土(石)方监测结果

设计开采土(石)情况:本枢纽工程需开采土料33.01万m3。石料需要总量为66.5万m3。开采土(石)量监测结果:枢纽工程开采土(石)方总量为54.7万m3,其中土方36.5万m3,石方18.2万m3。总的开采土(石)方总量比原设计的开采土(石)方总量86.01万m3少31.31万m3。

2.3 弃土(渣)监测结果

设计弃土(渣)情况:枢纽工程总开挖量为58.45万m3,可利用17.78万m3,弃渣40.67万m3。弃渣全部堆放于优化设计后的左岸坝上游的冲沟弃渣场内。弃土(渣)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根据设计,左右岸各设置一个弃渣场。其中左岸一期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共计47.4万m3(自然方),除部分可利用外,共计弃渣31.62万m3(自然方)。弃渣堆放于左岸坝下游的坡地上,弃渣高程34.00~42.00m,坡比1∶1.5,弃渣场面积8.1hm2,弃渣场容量44.50万m3;右岸二期主体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共计11.05万m3(自然方),除部分可利用外,共计弃渣9.05万m3(自然方)。弃渣堆放于右岸下游距坝轴线1.0km的河岸边,弃渣高程26.00~32.00m,坡比1∶1.5,弃渣场面积1.0hm2,弃渣场容量12.9万m3。

弃土(渣)量监测结果:根据查阅主体工程施工及监理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监测,枢纽工程建设期实际总开挖量为49.5万m3(不包括土、石料场开采量),利用了25.8万m3,弃渣23.7万m3。临时弃土主要为土料场的表层腐殖土,临时堆存于土料场未开采部位的空地上,目前已平整恢复植被。弃渣主要为未利用的开挖土、石料及建筑垃圾,全部堆放于左岸坝上游弃渣场。

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1 工程措施

通过查阅主体工程施工及监理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监测,实际完成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为:散抛石护坡16500m3,土工膜16545m2,碎石4963m3,浆砌石排水沟1820m3,干砌石护坡1200m3,浆砌石护坡200m3,砂浆抹面262m2;浆砌石挡渣墙1495m3,土地整治23.47hm2。

3.2 植物措施

完成的植物措施为:绿化面积32.21hm2(撒播草籽420kg,植树27309株,灌木花卉11325丛)。

3.3 临时防治措施

(1)表土剥离措施:表层土壤施工过程中单独堆存,并使用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表土用于植物措施的换土、整地,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

(2)在施工过程中对土方开挖统筹考虑,杜绝重复挖填,开挖的土方及时回填,减少临时堆土场的堆放量。临时堆土在大风季节采取适当遮盖措施。

施工完成后,根据原占用土地类别,分别采取复耕、种植等措施恢复或改善原有的施工现场状况。

4 土壤流失量分析

4.1 各阶段土壤流失量分析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监测时段分为施工期和林草恢复期,我们按照开工、施工以及完工时间对各分区进行监测。

(1)工程建设期

根据枢纽建设区、施工道路区、施工生活区及弃渣场区各监测小区的检测结果,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总量1864.45t,减去原地貌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769.37t。

(2)林草恢复期

林草恢复期水土流失量监测时段为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根据枢纽建设区、施工道路区、施工生活区及弃渣场区各监测小区的检测结果,林草恢复期水土流失总量166.93t,减去原地貌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量为79.54t。

4.2 各扰动土地类型土壤流失量分析

根据土壤侵蚀模数监测结果,枢纽工程区土壤侵蚀模数为6481t/km2·a,施工道路区土壤侵蚀模数为6524t/km2·a,施工生产区土壤侵蚀模数为3457t/km2·a,弃渣场土壤侵蚀模数为12712t/km2·a,工程项目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769.37t。

5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1 扰动土地整治率

通过实地监测,扰动土地面积为82.44hm2,扣除土料场淹没面积26.63hm2和石料场淹没面积3.2hm2后52.61hm2。共计完成扰动土地整治面积50.71hm2,其中,建筑物及场地硬化面积13.48hm2,工程措施1.79hm2,自然恢复面积3.23hm2,绿化面积32.21hm2。项目建设区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6.4%,高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95%。

5.2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通过查阅主体工程施工及监理资料,并结合现场调查监测,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总面积39.13hm2,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37.23hm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5.1%,高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95%。

5.3 土壤流失控制比

根据批复的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确定枢纽工程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结合实际监测结果,项目建设区治理后的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1,高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1.0。

5.4 拦渣率

根据调查、定点观测及统计分析,计算出弃渣堆放点的弃渣流失量,用弃渣量减去弃渣流失量即为拦渣量,算出该弃渣堆放点的拦渣率,同样采用加权平均法最后算得该项目的拦渣率。本项目弃渣量为23.70万m3,拦渣量为22.99万m3,故拦渣率为97.0%,高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95%。

5.5 植被恢复系数

根据实际监测结果,项目建设区内的林草类植被面积为22.61hm2,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为22.98hm2,故植被恢复系数为98.4%,高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98%。

5.6 林草覆盖率

根据实际监测结果,项目建设区内的林草植被面积为35.44hm2,基准面积为52.61hm2(项目建设区面积减去土料场淹没面积和石料场淹没面积),故林草覆盖率为67.4%,高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25%。

6 结束语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是保护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水土流失监测,为水土保持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制定出合理有效水土保持措施,从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先斌;水土保持与水利的可持续发展[J];才智;2009年05期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5篇

按照要求,现将XX林草局2020年上半年营造林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营造林工作开展情况

受疫情影响,2020年营造林生产任务进度略有滞后,旗林草局严要求,抓落实,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营造林任务进度。截止目前,累计完成各项春季造林生产任务11万亩,任务完成率100%

(一)2020年造林补贴项目

2020年造林补贴项目人工营造灌木林5万亩,计划下达资金120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人工营造林5万亩,发放资金1000万元。

(二)乡村绿化美化项目

额济纳旗2020年乡村绿化美化涉及8个苏木镇18个嘎查,总投资240万元,计划使18个嘎查绿化率全部达到30%以上,截止目前新增绿化面积952.5亩,中幼林抚育583.4亩。

(三)“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

该项目总面积58610亩,建设内容为种植柽柳424万穴、胡杨10万株,辅以围栏围封、筑埂打坝等辅助工程;总投资2583万元。由新佳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额济纳旗园林绿化工程部、阿米拉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绿草地荒漠治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福淼种苗专业合作社、宁苗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乌斯太分公司负责实施。建设地点位于旗巴彦陶来苏木乌苏荣贵嘎查,赛汉陶来苏木赛汉陶来嘎查、孟克图嘎查,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因受到疫情影响,建设进度缓慢,目前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养护。

(四)“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二期工程

2020年由鼎腾建设有限公司实施“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二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种植胡杨、榆树、沙枣、花棒等365亩,总投资395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6篇

榆林沙区位于位于我国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也是沙尘暴发生的源区,整个地理环境相当复杂且脆弱,干旱,风沙,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发,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不仅对于本地的农牧以及认识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东部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整个榆林沙区的水资源匮乏,绿洲的位置也决定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整个沙区绿洲星罗棋布,它的发展也依赖着浅层地下水以及径流资源,但是当地人民不善管理,使用大水漫灌方式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地下水位急速下降,进而导致了大量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干枯死亡。在进行能源的开发过程中,较为传统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地表陷落,植被枯死,浅层地下水干涸等现象,同时洗煤水以及油污水的乱排乱放也引起了严重的水污染。

二、榆林沙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大力加强榆林沙区林业资源保护,打牢发展基础

积极弘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当地人民意识到林业资源的基础地位以及重大作用。因地制宜,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运用人工进行干预,改善林质,提高林业资源的产出率,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发挥其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多作用。制定出详细合理可操作的林业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同时构建一支执法严厉的退伍,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违纪违规的行为。

(二)重点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以及植树造林活动

仅仅依靠现有的林业资源不足以应对强大的风沙危害,所以需要展开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活动,这也是一项重大任务,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育林规划,理清具体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够达到理想的育林效果。积极鼓动全民义务植树,推动社会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造林格局。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发展培育目标,紧抓防沙治沙的重点工程,全面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封沙育林,圈养牲畜。同时严格根据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以及重建要求,进行合理配置,适地植树,从组成,养分,结构,生物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等多个角度改造低产低质量的林地。第二是宣传发展节水林业,在育苗以及大棚中发展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严格管理控制地下水资源,严禁过度采掘。第三因地制宜发展径流林业,改变降水的分配格局,在煤矿排水区建立大型蓄水库,环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第四就是创新育苗技术,改进育苗方式,从源头上提高苗木的整体质量,创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提高榆林沙区的林地质量以及生产力水平

在历史上榆林沙区的植被覆盖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有众多河流,湖泊流经,畜牧业相当发达。但是反观现在,森林面积稀少,生产力以及质量低下。而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就是林地的低生产力水平,这需要从光合生产潜力,水生产潜力以及遗传生产潜力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提高整体森林生产潜力。也需要从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诸多方面去进行详细核算。森林草木在困难条件下的存活,生长需要详细掌握各种抗性生理机制,以及植被交替规律,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危害,并且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地,拥有更好的景观效应,提高林地结构的合理性,进而增强生产力水平。

(四)进行林业资源产业化经营,增强林业自身发展活力

林业主要是以基础种植业为基础,同时第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综合产业,进行林业差产业化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林业不进行产业化发展,就难以实现再生产,进而难以取得经济效益。榆林沙区林业产业化需要对林业资源的内部潜力充分挖掘,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类型,延长整体产业链,进行林草资源的复合经营,打破传统林业建设的被动局面。

三、结语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7篇

通辽市是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广、程度较重、危害较大的地区。由于干旱、多大风等特点,加之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昔日的疏林草原逐渐退化为风沙活动频繁的沙漠化土地。通辽市的沙漠化土地已达2.72万平方公里,占通辽市总土地面积的45.5%。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0.38万平方公里。全市有36个贫困苏木乡镇分布在沙区,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老哈河两岸和西辽河南岸与养畜牧河以北地区,其中,以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期、库伦旗最为严重。全市土壤盐渍化面积0.27万公顷,占通辽市土地总面积的4.46%。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等地区。根据调查及遥感影像分析,全市退化草场面积达0.39万平方公里。草场退化严重的库伦旗草场退化占草场面积的56.02%,科尔沁左翼中旗草场退化占草场面积的28.01%,扎鲁特旗草场退化面积也达10.30%。草场退化导致草群变矮、覆盖率下降、不良牧草比重增加,自然生产力下降。

二、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一)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布局

西辽河平原、教来河冲击平原、老哈河沿岸地区、新开河沿岸地区等通辽市主要粮食生产区,作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对于保障通辽市粮食安全、促进优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科尔沁沙地等地区,因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需要,适度安排生态退耕面积,有利于全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

在确定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布局时,考虑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沙区防沙治沙、林业生态治理等工程用地布局,也考虑了通辽市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的任务安排,支持国土整治、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其他土地资源作为农用地开发利用,综合分析其潜力及实现的条件与可能性,加强开发评估与论证,避免盲目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建设用地布局紧密结合全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促进城乡环境形成的目标要求,把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首要的位置考虑,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加强对其负面影响的控制。

(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1.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

抓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治理、退耕还林、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四期、绿色通道、村屯绿化等生态工程,抓好高效生态农业、科尔沁沙地生态产业,实现“三生结合、三效统一”,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屏障。

2.莫力庙等水库水源供给区

抓好莫力庙水库等水源地供水工程。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完成70万人饮水安全,重点解决氟砷病区改水问题。尽早实施 “引乌济通”工程,积极筹划和争取建设跨流域的“引淖济辽”工程。规划用好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水资源匮乏及有条件地区,要适当发展集雨工程。全市水库蓄水总能力达到15.7亿立方米,辽河干流堤防全面达标,防洪标准提高到50—100年一遇,辽河、霍林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通辽市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50%,农牧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达到50%,生活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50%。

3.通辽市环境污染区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步伐。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保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用地工作。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工程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重点抓好发电厂脱硫和工业点源治理工程、危险废物及医疗垃圾处理工程。推广清洁能源,发展集中供热,提高重点城镇集中供热率,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有效控制噪声、污水、垃圾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三废”处理率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区达到95%以上、旗县市所在地达到90%以上,各主要河流和流经城市段河流水质达标。

4.通辽市农牧草场保护区

建立健全草牧场动态监测体系,草牧场保护区内动态监测体系应与土地变更调查结合进行,并根据需要,充实有关动态监测内容。建立草牧场的用地补偿制度。利用草牧场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注意保持和培肥地力,用养结合,严防地力下降。实行占用农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要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草牧场保护区,需要占用保护区草牧场的,在取得土地管理部门核发的《占用基本农田草牧场规划许可证》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

5.通辽中部坨沼牧区

保障基础设施和生态移民搬迁的建设用地需求,保障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出境和跨区铁路、公路的建设用地,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比重。严格生态用地的用途管制,重点加强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积极开展草原沙化的防治和沙地的综合治理工作。这些措施有利于解决该区域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草场植被破坏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多样性面临威胁、湿地质量下降、矿山环境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林草生态安全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东大河林区;封山育林;成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24-02

封山育林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为前提,以植被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森林更新理论、森林可持续理论为基础,通过人工辅助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为森林、灌丛或草本植被的育林方法,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新造林法”,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恢复植被、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全国广泛应用,对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巩固荒山绿化成果、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东大河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封山育林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为森林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1 东大河林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东大河林区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冷龙岭北麓,地处北纬38°01'-38°10',东经101°24'-102°10',以中山和高山为主,山势南高北低,海拔2700-3800m;林区属大陆性山地半干旱气候,全年日照2000-2300h,降雨量280-350mm,多集中在7-9月。≥10℃积温1000-1900℃,无霜期约100d;发育有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森林灰褐土(阴坡)、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棕漠土等土壤类型和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森林、草原、山地荒漠等植被类型。林区面积34560.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883.2hm2,非林业用地面积18676.8hm2;林业用地中,乔木林面积4331.3hm2,灌木林面积8829.1hm2,森林覆盖率38.1%。东大河林区属石羊河流域上游,是东大河和西大河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每年为东大河、西大河提供约4.44亿m3的出山水,是金昌市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

2 封山育林的成效

2.1 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使封山育林工作顺利实施,东大河保护站先后维修和新建了新城子、南坝、老人头、三岔、西大河护林站,约2400m2,新建护林点190m2,改善了护林条件;维修道路130km,保证巡山查林、围栏建设、护林防火工作稳步推进:建设围栏110km,建设封育门10个,为封山育林有效开展和取得明显成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 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实施细则》的要求,修改和完善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制度25项,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完善检查验收制度,健全责任制考核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封山育林工程中,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考核、按标准验收,严把设计、招标、材料、施工、验收、管护等“六关”;认真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森林资源检查制度、巡山查林制度、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制度、封山育林资金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各项经营管护措施。保质保量完成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的封山育林任务,做到封山育林建设规范化管理,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3 科普教育与宣传

在封山育林开展的同时,东大河保护站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林业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台等公共媒体和各种会议广泛宣传有关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封山育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农牧民集聚区、村镇、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印发科普宣传材料,宣传护林防火知识和封山育林的意义;在封育区各交通要道设置封山标志牌、宣传碑牌等设施,书写宣传标语。据不完全统计,东大河林区共设置封山育林碑28块、牌180多块,书写标语3500多条。同时,还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利用天气预报时间反复播放宣传口号,使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封山育林和护林防火知识逐步进入当地农牧民家中,科普教育与宣传取得显著成效。

2.4 植被的恢复

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迅速恢复,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质量提高。封育后2-3年,草本植物的高度增加5-20cm,盖度提高30%-50%封育3-5年,灌木林的盖度增加10%-20%。林下苔藓层增加59%-10%;通过造林和幼林地的科学管理,有244.1hm2的造林地郁闭成林,森林面积增加了1860.2hm2。通过封山育林,改善了森林植被和林分结构,在郁闭度0.4以下的林下,灌木层得到良好的发育,促进了林下更新和幼苗幼树的生长;有母树的疏林地、灌木林地,青海云杉幼苗密布于灌木林下,植被恢复效果非常显著。在封山育林区。采用适当的人工促进和改造措施,改善生物群落结构,林分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昆虫天敌数量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5 水源涵养能力

东大河林区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昌市唯一的天然水源涵养林区,随着封山育林力度的加大,林区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在东沟、西沟,干涸多年的河流逐渐有了间歇性的流水或水量增加;青海云杉林下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林内湿度增加,部分地段青海云杉树干上的苔类、藓类植物增加;灌木林和草地的盖度和地表枯枝落叶增加,减少了地表土壤的蒸发,苔藓层逐渐发育。

2.6 野生动物种群数置的变化

经过10多年的封山育林,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在东沟、中沟、西沟、二沟、四沟等海拔2700-3100m的青海云杉林、灌丛和林缘裸岩山地,先后多次发现了马麝(Moschus sifanlcus)的新鲜粪便;在整个林区,青海云杉林及其林缘、灌丛和草地,甘肃马鹿(Gervus elaphus kansuensis)的活动足迹、新鲜粪便随处可见,近5年护林员每年在巡山查林中收集到的鹿角都在100kg以上;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也频繁出现在灌木林地,其他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3.1 与周边社区的矛盾

东大河林区的行政区域属金昌市永昌县,与张掖市肃南县和山丹县、武威市凉州区毗邻,周边共有2市3县约5万人的农牧民。封山育林后,偷牧、偷挖药材等一些人为活动受到限制,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受到影响,使林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加剧,封山育林和巡山查林的难度加大。

3.2 矿产开发与植被保护和恢复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迅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和个体户无视国家法律法

规和林业政策,非法占用林地的案件时有发生,矿产开发与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成为新的矛盾。

3.3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差

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要求。东大河林区也开展封山育林地的监测,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监测技术的系统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护林人员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加上监测手段落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要求。

3.4 存在森林火灾隐患

封山育林3-5年后,灌木林、草地植被迅速恢复,地表积累大量的枯枝落叶,增大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护林防火的压力加大,特别是冬。春季林区干旱,枯枝落叶大量失水,灌木林和草地极易发生火灾;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林区道路不畅,灭火水源严重不足,更加增大了火灾隐患。

3.5 生态旅游与植被保护的矛盾

随着林区周边市县(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林区内的云庄寺石窟群人文景观和地貌、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进入林区的旅游群众逐年增加,封山育林设施受到威胁,植被保护、巡山查林、森林防火的压力逐年加大,如何开展生态旅游、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是林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发展对策

4.1 林草植被的合理利用

随着封山育林的不断深入,林区植被盖度迅速增加。地表枯枝落叶和有机质大量积累,使森林火灾的隐患增大,木本植物种子的天然更新受到遏制,对目标植被的恢复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林草植被的科学利用规划,开展林草植被利用的途径、方法、强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林草植被,促进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

4.2 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是传播生态保护知识、构建生态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现代林业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唤醒和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要从教育入手,编制生态旅游规划。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发展生态旅游转变“死封硬守”或“死守硬堵”的封山育林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倡导文明旅游,满足人们了解自然、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发展。

4.3 矿产开发与封山育林的协调发展

按照《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实验区经过县、市、省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办理相关征占用林地和相关手续后可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要理顺各种关系,妥善处理封山育林与矿产开发利用的矛盾,改善林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