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环境状况

宏观环境状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宏观环境状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形势 稳步发展 问题分析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情况分析

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呈现出按季度逐步回冷的趋势,映射出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将逐步放缓迹象。虽然经济金融发展按季度回落,然而其总体仍旧显现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仍然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放缓发展迹象,我们应针对宏观政策的综合作用影响展开分析,做好调控策略制定,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与持续增长。针对前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幅波动状况,我国逐步推行了货币从紧策略与稳步财政管理体制。 基于公关政策影响,经济快速增长趋势有所回落。而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下滑发展趋势 。为此,我国引入了财政积极调控策略,较为宽松的货币管控策略与激励经济计划,令我国经济由逐步回暖,并呈现了快速上升发展。基于刺激经济策略无法发挥持久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风险,形成显著污染与大量能耗矛盾问题。为此,我国由2010年初期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房产管理策略,并出台了银行监督管理调节措施,明确了节能环保相关要求。宏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令市场投资需求趋于缓慢,加之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令经济复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该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增长逐步放缓, 为此政府明确应有效预防经济宏观策略引发的叠加效应,抑制形成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各类调控策略的出台应秉承审慎态度。

三、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策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稳步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主体问题,并非持续促进经济市场增长,而是应做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降低金融经济市场不稳定矛盾因素影响,进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在稳定环境中有所发展提升。基于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应重点针对各类对经济金融健康形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细化管控,完善运行管控经济金融体制,做好价格信号调控,有效挖掘垄断市场格局,实施集成化管理,扭转分割市场局面,降低行政管控力量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的干扰影响,并全面激发市场对各类优质资源的调节优化作用。再者,应科学发挥相关政府单位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推进经济金融效率的优化提升,宏观策略的协调管控与合理融合。

(一)发挥财税体制积极调解作用。

经济金融形势调控发展管理阶段中,应激发财政支出管控作用,并令其针对支出与收入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节。 针对我国债务负担相对较为乐观的状况,结构体系中包含的不合理状况,应做好总体收支结构的细化调节、平衡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综合管控效率。同时应促进政府机构管控职能的更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优质建设,令政府由竞争发展领域逐步脱离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经济金融环境建设中。同时应更新重流量、忽视存量的发展理念,优化政府机构资产调节管理,促进存量盘活,进而创设良好的收益水平。 对于国有资产的分配收益相应组成与范畴应进行有效扩充,促进税费资源的良好更新 ,可科学实施结构减税管理,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调节力度,降低生产范畴财政投资,优化对社会保险、保障、环保降耗、三农以及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

(二)促进货币政策的中性回归。

针对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发展状况,较易引发不良经济金融危机因素。加之近年来,我国较快提升的资产价格,映射了货币宽松管控的负面作用。为此,应针对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管理控制,依据我国并无显著财政危机状况,应在经济体制与结构优化进程中,发挥财政管控调节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优化改革、中性回归。令相关企业单位、金融部门、个人、政府综合负债资产状况实施优化改善,推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提升市场发展信心,强化预期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面临一定通胀压力状况,无需发挥货币激励经济功能,应针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适应性货币策略的优化建设。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执法效能 体制环境 制约因素 实现路径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工商行政管理是这一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授权相应的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职能活动。

可以说,行政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核心内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其职能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一点已经被现实中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实践反复证明。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由于执法体制环境中存在的某些不利因素而导致执法效能不高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更多地关注。

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体制因素分析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体制的构成。行政体制是指围绕行政权力划分而形成的制度化的关系模式。体制关注以权力为核心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以及权力的运行机制,关注由此形成的行政系统中各种行政关系的状态以及制度的设计。在这一行政系统中,工商行政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职能的发挥对于当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用重大。当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到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时,我们对其体制的理解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由于作为承载特殊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是整个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整体上政府行政职能的配置和行政权力的状态及其运行是这种执法活动所面对的宏观体制环境,这种宏观性的体制状况对工商行政执法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但当我们考察工商行政执法活动自身时,无疑是从微观和内部的视角分析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的体制因素。从这一层面看,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职能设置、行政权力划分、机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制度机制和关系的总和。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状况。虽然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机关最近几年在行政执法效能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执法效能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应回避的是,当今行政执法效能状况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中的执法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强甚至执法难以推进等反映执法效能较低下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同样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当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突出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抑制,有些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查处,特别是当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长期存在,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行政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体制因素。从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所面对的体制状况分析,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不高的影响因素既有宏观体制环境的制约性因素,也有内部执法体制的制约。

宏观体制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第一,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核心是围绕行政执法权力配置构建行政执法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当前行政权力体制影响下,地方保护主义的客观存在同样反映在工商行政执法领域,执法权威和执法效率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仍不可避免。第二,财政保障体制与高效率的行政执法不相适应。执法活动的高效离不开财力的支撑。如果体制上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就会相对突出。第三,职能部门的配合弱、执法管辖交叉与错位现象仍较普遍。当执法活动涉及多个执法权力部门时,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度和配合度是体制发挥优势作用的关键。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中仍难以形成这种协调与配合。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受到内部执法体制的制约而影响执法效能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体制是在旧有体制的基础上经改革而生的,因而如何在垂直管理体制下以精简、统一、高效为原则积极推进内部体制的创新,可以说既是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环境影响的推动。但是从当前的执法实践看,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体制的改革远没有完成,内部体制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第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机构设置上的改革工作尚未真正到位。第二,从纵向执法权的配置看,传统的区局执法体制向分局执法体制演进中,各分局之间、分局与工商所之间在执法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执法的互动及联系配合上仍需磨合。第三,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行为的内部监督制度的缺失,特别是执法责任制和考核评议制的不落实使得执法行为的规范缺乏制度保障。执法责任难以划清,执法效能的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执法行为自然难以规范,执法效能也难以提高。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体制环境优化与建设的路径探析

以强化执法效能为核心的宏观体制环境的优化。宏观体制环境是否在执法活动中得到根本性改善,是未来工商行政执法环境是否真正优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宏观体制环境的改善作为一项体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从实现的途径看,可以落实在三个环节:

第一,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实践已经证明,各级政府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对工商行政管理正常执法活动的不当干预行为的经常性存在,必然会导致工商行政执法职能的弱化以及执法不到位问题的反复发生。因此,克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遇到的地方保护主义,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中的干扰,才能真正保障行政执法的高效。

第二,实现财政保障体制的优化。由于组织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组织内部财力要素的支持,所以,优化行政执法的宏观体制环境也应当在财政保障体制的建设上加快步伐。执法一线的快速反应能力,执法力度和深度都需要积极的政府财政支持。特别是在当前“执法前移”体制改革中,基层执法机构执法办案经费的保障更应予以特殊关注。从办案所需的必要经费到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等都应有统筹安排,使执法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执法办案活动,摆脱“边执法、边筹饷”的困局。

第三,构建集中、协调的执法权力体制。宏观体制环境的根本性改善还应当体现在执法活动中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活动的配合与支持上,这是执法形成合力并提高执法效能的关键因素。因而,优化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环境,实现政策与法律的有效执行还需要在权力体制的构建和协调上有所突破。要充分认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主线构建未来综合的执法权力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将质量监督、卫生防疫、公安执法等部门的相关职能适当向工商部门集中,从宏观体制上避免机构重复设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推诿扯皮现象。为了形成这种以工商行政执法为主的执法合力,使这种执法体制真正得以实现,政府在宏观上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非常必要,只有如此,才能在多部门执法的格局中构建出易于形成合力的执法权力体制,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突破内部执法体制与制度的障碍。如果说,宏观执法体制的改革与优化离不开政府自身的统一协调,那么突破内部执法体制与制度的障碍则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从着力调整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结构入手,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应当将重点放在着力解决当前职能框架的重构上,以新的改革思路构建体现合力、突出协调、强化监督的内部执法体制。

执法合力的形成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关键环节。基本思路是围绕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界定工商行政管理的经济执法职能,对涉及危害经济秩序的行为,无论是市场主体准入及退出行为还是违反公平交易、商标、广告及市场监管的行为,实行“一揽子”执法。形成合力还体现在内部执法力量和执法机构的整合上,目前很多地方工商部门在统筹各执法职能基础上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办案权”的做法值得推广。内设对外统一代表工商局行使执法职权的稽查部门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成功经验。当然,改革的目的和核心必须有利于整合内部执法力量,有利于形成执法合力以提高执法效能。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监管;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

Abstract:Th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has been proposed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i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urther strengthening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stick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have become a trend among world’s major financial regulators.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test research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proposals have been made on how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inspire China’s banking supervision.

Key Words:banking supervision,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systemic risk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6-0045-03

“宏观审慎监管”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就意识到仅加强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二十世纪80年代,“宏观审慎监管”一词正式出现在国际清算银行的公开文件中,之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4月,20国集团伦敦峰会《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的工作报告提出: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一、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审慎原则是金融监管的核心价值,但传统的监管理念体现为微观审慎,注重对特定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而缺乏对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关注。历次金融危机证明,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但微观审慎监管却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场外交易规模的增加和金融动荡的加剧,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逐步认识到,作为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一国的金融监管者应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后者可以更有效地监测和及时解决金融系统中过度的流动性、杠杆率、承担风险等有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宏观审慎分析的重点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而微观审慎分析则以单个金融机构为重点。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标志着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的调整,将是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含义

宏观审慎监管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以减少金融危机事件对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为目标,关注各家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并认为整体风险是由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累积引起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监管。也可以说,宏观审慎监管是把整个金融体系当作一个投资组合进行管理,注重的是对整体尾部风险的控制,而微观审慎监管考虑的是各机构的尾部损失,对单个金融机构损失对系统的影响关注较少。此外,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机构之间能够相互影响,而且能进一步作用到金融资产价格、交易量和活跃程度等方面。微观审慎监管将风险看作外生因素,认为单个金融机构的决策和运行对市场的资产价格、市场借贷和经济活跃情况影响较小,习惯采用对一家机构的指标进行一系列分析,忽略了其对经济的作用(见表1)。

三、宏观审慎监管对风险的测度方法和指导原则

宏观审慎监管对风险进行测度时,主要考虑了风险在横截面上的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一是特定时间内风险如何在金融体系内传播,二是整体风险如何随时间推移累积变化。

(一)横截面上风险的分布及其指导原则

横向层面上,宏观审慎监管面临的是如何处理金融机构间共有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金融机构直接暴露的共同风险,也可能是机构间业务交互而间接暴露的共同风险,共同风险解释了多家机构同时倒闭的原因。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关注此类风险,将金融体系损失风险控制在局部,防止“尾部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实体经济损失。与之相应的指导原则是使之与单个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相匹配,监管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系统性尾部风险进行量化,计算出单个机构对此风险的贡献度,再相应地调整审慎监管工具,这意味着对那些造成较大影响的机构应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标准。

(二)时间层面上风险的累积及其指导原则

金融系统性风险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变化,金融体系内部相互作用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会放大系统性风险,呈现顺周期性。其本质是风险的内生机制,在经济扩张时,风险认知能力下降、融资约束减弱、杠杆率提升、市场流动性提高、资产价格激增以及支出增多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规模过度膨胀。反之,经济不景气时则加重金融危机。此外,金融制度的设计也具有顺周期性,如:信用评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等,这些顺周期行为和制度会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放大经济波动,产生加速效应,在危机时会加剧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下挫幅度。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抑制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与之相应的指导原则主张调整监管工具以鼓励在经济运行良好时建立更多的资本缓冲以备危机出现时使用,使整个金融体系具备更强的承受力以减少金融危机的损失。此外,建立资本缓冲等在某种程度上类似限速的装置,可限制经济扩张时期的风险追逐行为,在第一时间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架构

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在监管框架中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宏观审慎监管而言,要对其两个层面的风险进行指导和调控,都会涉及到单个金融机构的相关指标和运行情况。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不但需要微观主体的配合,更需要政策层面的协调和支持。

(一)宏观审慎监管要与银行逆周期监管有效结合

首先,对金融机构要提出差异化的资本充足要求。对不同资产规模和风险特点的银行机构提出不同的资本监管要求,这是增强银行抵御潜在金融风险和损失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下行时期则可以下调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当局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针对特定的业务提出特殊的资本要求,对银行贷款的首付比例、抵押品、还款期限、保证金比例等提出新的监管要求。其次,实施动态拨备政策。当经济出现好转时,扩张信用的内在冲动会促使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因此,在经济上升时期,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银行机构提高拨备水平,以限制信贷资产扩张;在经济下行时期,可以要求银行机构降低拨备水平,以扩大资产规模,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宏观审慎监管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从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上看,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监管政策,而且还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事先设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目标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资产价格泡沫;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房地产交易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利息税等税率,在减缓泡沫的程度、促进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此外,金融危机造成的最终损失基本上由国家财政买单是财政部门参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另一重要理由,而且一国财政的中期稳健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三)宏观审慎监管要有科学果断的相机抉择政策

一旦确认能够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正在积聚,且判断出金融系统内的非均衡现象已经上升到较危险水平,监管当局就可以对银行业自上而下地直接采取干预行动,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现金储备水平,提高流动性要求,提高房地产贷款首付比例,对投机性的金融交易提高交易保证金要求,提高损失拨备等,从而限制信贷投放的速度和水平。

(四)及时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

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在确保一国金融稳定方面,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要加强境内外金融监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交流,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房地产市场风险、市场集中度风险、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等方面,要做到信息及时共享。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风险预警机制,共同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五、几点启示

(一)银行监管应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稳健的影响

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金融业风险状况与宏观经济状况联系紧密,宏观经济的状况势必影响到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宏观经济受到市场效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影响,不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会造成金融业的风险隐患,因此,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监管视野应当囊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讲,要做好地方银行业审慎监管,也必须了解和掌握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行业发展特点。

(二)银行监管不应仅以金融机构为重点,还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关注

传统的审慎监管以金融机构为主要监管对象,缺乏对金融市场风险状况的关注与判断。现代金融业发展表明,风险不仅存在于金融机构中,也潜藏在金融市场中,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由汇率风险引发,但汇率本身并不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仅通过监管金融机构无法全面、真实地衡量风险。目前,国际社会已就加强对金融市场监管达成共识,G20伦敦峰会提出“扩大监管措施的适用范围,将所有对整个金融系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涵盖在内”。可见,监管视野从机构向市场拓展是未来金融监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宏观审慎监管要防范外部风险的传染和保持金融机构的内部稳定

当今金融危机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其传染的迅速性,在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紧密业务联系或相互持有大量头寸的情况下,危机具有传导性,尤其是对同类机构的信任危机会导致市场交易萎缩和流动性枯竭,原本稳健的机构也会受到冲击。金融风险兼具外生性和内生性特征,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健程度是其能否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宏观审慎原则的指导下,监管机构不应仅在特殊情况下对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以防止风险的传染,同时,更应在日常监管中重视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健。

(四)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运行情况

传统的审慎监管关注的重点是对金融机构已有风险的化解,并通过防止风险扩散防范系统性风险,对风险的起源―金融产品缺乏应有的审查和控制。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类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增多,传统监管视野的缺陷日渐暴露。因此,银行监管不仅应关注已暴露风险的规制和监管,还要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准入设置必要的审查机制,对风险过高的金融产品应设置必要的交易限制条件和定期审查机制,在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下,适时抑制金融创新过分而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势头。

参考文献:

[1]Avinash Persaud,07-2009,“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Crisis response”,the World Bank.

[2]“The Need and Ways to Improve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省略.

[3]E Philip Davis and Dilruba Karim,Brunel University and NIESR,London,06-2009“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the Missing Policy Pillar”.

[4]Claudio Borio,07-2002,“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cesifo.de.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化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市场发展和企业规划,准确地把握行业内的市场环境,才能根据外部的市场环境,合理的避免财务风险。基于我国特色的市场发展经济形势,化工企业要进行市场分析,通过国家宏观经济规划政策,调整企业内部生产经济活动,再根据内部管理角度分析,结合一些重要的产业资源,不断地进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针对政府相关行业的要求,达到节能节约的目的。但是,现阶段的化工企业大部分没有面向市场,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充分的利用好宏观经济政策,没有从企业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出发,进行政策的有效利用,并通过政府的政策优惠,避免财务风险的影响。(二)化工企业内部制度及资金结构不够合理。同行业竞争下,化工企业本身具有明显的内部资金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负债规模、企业资本结构,以及负债期限等相关内容。大部分化工企业都是负债经营,运营过程中的资金没有有效的利用,运营收益风险较大,特别是一些过高的负债比重,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面临着破产的边缘。另外从资本结构来看,大部分化工企业借入资金较高,导致存在的债务较多,如果经营状况一旦不够理想,就会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的资本运转,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这一问题对企业来说会产生严重的威胁。另外,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其内控制度仍需进一步的完善。(三)内部财务关系及管理意识淡薄。化工企业很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较为混乱,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生产部门所产生的内部核算关系较为混乱,导致很多化工企业难以进行资产管理,利润分成管理,无法规范各个部门的相关经济活动,缺少有效的管理,导致化工企业会存在资本管理漏洞,不能正确的协调会产生经济效率低下的状况,最终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另外,很多化工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层忽视财务风险的规避,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如果不重视财务风险的规避,将影响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严重会影响企业运营机制,造成一定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而产生经济损失,所以化工企业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财务人员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能够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提高思想意识,要从时代背景出发,不断的完善内部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建立严格规范的人才选拔机制,从财务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出发,全面武装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培养财务人员专业的职业素养,在技术方面提高层次。企业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让财务人员真正掌握财务分析方法,才能提高管理效率。(二)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国家针对化工企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也较多,化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综合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合理的规避纳税风险。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税费政策,保持与政府部门的高效沟通,充分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政府的指引作用,成功地规避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的高效,财务方面注重市场调研,注重财务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正确地进行内部监控,结合外部经济环境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还能降低财务风险,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环境,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才是目的。(三)统筹各方资源,加强内部管理。首先注重财务管理,才能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实施内控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财务监督作用,构建起一套适合企业内部管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中,要注重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注重相关精细化管理内容,将企业资源和降本增效相结合,采取创新相关管理手段,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建立具有科学谨慎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产业技术,充分高效地利用相关资源,促进企业长远快速的发展。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例如可以建立财务预警咨询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这样再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充分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的同时,要充分的结合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内部的财务内容,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及时的规避财务风险,并将风险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重视企业管理,注重内部的财务风险规避,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加大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实现财务风险的最小化,最终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仁.论防范化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与方法[J].财经纵横,2013.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实践;机制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及物质能量流的载体,其后续产品状况及其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中的运行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认清调控形势,总结调控实践,建立调控机制,对于新形势下构建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产资源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深入推进,矿产资源保障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紧、任务重。

1.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障压力加大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呈减少趋势,从国内已探明储量来看,我国45个主要矿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仅9种,其中铀、铁、锰、铬、铜、铅、锌、铝土矿、镍、铂族金属、金、钾盐、金刚石等13个紧缺矿产的供需形势尤为严峻,国内保障能力不容乐观。二是矿产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37.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22%;其中,石油消费量达到5亿吨,比2009年增长30%。我国精炼铜、铝、铅、锌、镍、锡的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三是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高。2013年我国铝土矿、钾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逼近60%,铜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铬对外依存度高达97%。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尾矿利用率不到10%,采、选、冶总回收率比国际水平低10%至20%。二是矿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矿山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层次的原料生产和加工端,出现初级产品出口与深加工制品进口并存的现象。三是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大,全国每年各类矿山排放废水30亿吨,排放废气5400多万立方米,矿产开发产生的废石、尾矿、废渣等固体废物以每年约10亿吨的速度增长。

3.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一是矿产资源配置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增强,金融资本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矿产资源的投资需求和财富需求影响和冲击着对矿产资源的实体需求,并通过预期和反身性机制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和全球均衡。二是全球矿产品市场垄断程度加剧,一些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大多数优质资源、储量和产能,极大增加了供应风险。例如,淡水河谷、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家公司铁矿石出口量,智利国家铜业、必和必拓及英美资源三家公司铜矿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均超过60%。三是以矿产资源定价权为核心的全球矿产资源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一些矿业发达国家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获得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产品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形成矿产资源价格垄断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矿业市场上缺乏定价权,包括稀土、钨等优势矿产资源贱卖现象十分严重,贸易争端接踵而至。

二、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探索与实践

自中央赋予宏观调控职能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实践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在保障矿产资源供需平衡、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引导矿业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1.完善供应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探索完善资源供应政策、保障矿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监测统计工作,统筹调控矿业权投放数量、结构和时序,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出台矿产品收储计划,启动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工作等,不仅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运行对矿产品的需求,而且有效抑制了部分工业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促进了结构调整。

2.加强规划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

规划是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是调控总量与结构最有力的手段。当前我国正积极研究编制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首次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四级三类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并全面落实。通过规划实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供需保持了基本平衡,矿山结构和布局得到了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3.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现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是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2005年以来我国全面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2009年起又开展了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行动,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年度检查制度,开展“三率”检查、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通过整规、整合工作的开展,治散、治乱、治本取得重要进展,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宏观环境状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气分析;城市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5-02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既包括人口的聚集,也包括产业的聚集,还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的聚合,形成了缤纷的城市世界。随着建设园林城市和花园式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一夜之间上百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这座城市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崛起的新型园林城市,正如江总书记说的那样,包头变的美啦!包头变的洋气起来啦!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包头市的未来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增加经济亮点?包头市的城市绿化事业是否已经到了饱和阶段?笔者就这一问题,利用景气分析这一统计实物,浅谈一下园林绿化在包头市的发展前景。

一、包头市园林绿化的渊源及景气分析的产生背景

包头市地处黄河上游下段,北纬40°14′36″至42°43′49″,东经109°10′12″至110°26′25″,地形由北向南由高原、山地和平原组成。自然气候属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总面积27691平方公里,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内蒙古治区西部。解放前夕,在东河区南门街只有63株行道树和转龙帐街百余株树。为了防沙治沙建设包头、美化包头,开展了大搞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普遍绿化,集中栽成片林,造一片绿一片的方针,上下齐动员开展绿化工作,园林绿化从此拉开了序幕。经过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包头市的绿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容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表1:

从统计表不难看出,园林绿化事业在逐年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类广场孕育而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成为人类追求文明,崇尚文明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出现了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的人文景观。为了珍惜现有成果,推测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必将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其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经济背景。城市绿化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平衡,要不断地从社会中取得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而给社会提供的生产物一般却不通过售卖阶段,得不到价值补偿,因而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能简单地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的,但它却有着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主要看它为城市提供的公益效能的数量和质量。(2)统计背景。传统的统计通常是对发生过的现象做出描述。如何对现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现象进行描述,既是市场经济对统计的要求,也是园林统计发展的自身要求。正是从这种要求出发,才产生了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和预期走势,描述园林生产、经营现状和预期发展的景气分析。(3)决策背景。广泛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者对宏观形势运行态势的判断和预期、对园林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以综合对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进行总体判断并指导园林生产,既是宏观决策的需要,又是园林规划决策的需要。(4)环境背景。园林绿化建设以改善城市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给城市居民创造自然环境,提供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大量的广场、行道树、小游园及部分拆墙透绿的公园,只有投资建设,而无法收回投资,人们享受它的环境效益并不付出代价,只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人们欣赏享受,因而也就产生了环境背景。(5)社会背景。园林绿化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事业,它要产生大量的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人们公共使用、公共享受的文化事业,它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或是社会公益事业性质,起到了美化市容、增加城市色彩和生机的作用,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利用景气分析的意义和目的

园林绿化是利用绿色植物,城市中创造自然环境,健全城市生态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替代不了的,有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的城市设施。它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城市以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其意义是:(1)园林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是属于非物质生产的部门,它不以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主要目的,社会需要它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和事业。(2)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任务在于美化城市,改善环境,减轻城市污染,健全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游览、休息和锻炼的场所,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为城市创造防护功能和公益效能。因此,评价园林事业的发展要从三方面进行,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只有从这三方面进行评价,才能正确反映园林绿化实际效益。

众所周知,景气分析是对企业景气调查中的企业家关于景气变动状况定性判断的定量描述,用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景气分析同样能全面地反映园林绿化发展状态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它的意义体现在综合评价,采用一种用以综合反映调查总体所处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景气指数,包括:(1)宏观景气指数是学者对园林发展的信心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对当前宏观园林状况进行态势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乐观”、“一般”、“不乐观”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学者对宏观园林状况的看法和信心。(2)园林综合状况景气指数,它是根据学者和游客对当前园林绿化状况以做出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期(通常是指对“良好”、“一般”、“不佳”的选择)而编制的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园林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园林事业的发展全过程,才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抓好园林工作,才能造福于人民。

三、利用景气分析预测包头市城市绿化的发展前景

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包头市园林绿化事业日新月异,这样的变化不仅美化城市,而且也给包头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商机,经营城市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位决策者脑中,市民整体文明水平大幅度提高,体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观,从绿化角度来看,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笔者将近五年的城市绿化状况进行统计,统计指标见表2:

从上述统计表中不难看出,包头市的绿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绿化业务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社会效益来看, 2007年在广场、公园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游客呈现出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对1045名游客进行跟踪服务调查,调查结果见表3:

从社会对游客的调查情况来看,游人量增加,呈现出游客对公园广场的评价良好,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看好的态势。2000年在包头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园林风景学会上调查的结果看:对参加会议的74名学者进行了包头市绿化美化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调查,98%的学者对包头市的绿化美化给予肯定,对未来发展表示乐观,4%的学者对包头绿化美化,提出了政府在资金上投入力度不够,对未来发展表示一般,1%的学者认为由于包头市近几年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城市绿化出现近乎饱和的状况,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从市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来看,2002年1~8月,来包头旅游人数13913万人次,同比增长速度54%,旅游收入达7.85亿元,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可达12.3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占GDP比重达4.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主业增加值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通过上述景气分析不难看出,园林绿化的发展必将成为包头市新得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旅游事业新亮点。

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态势,发展前景良好,这就需要决策者大胆构筑,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包头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戚少成.企业景气调查概述[J].中国统计,2000,(9).

[2]戚少成.景气指数的概念、种类和数值表示方法[J].中国统计,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