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素质;理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131-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组织和人生中。“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

1管理素质概述

素质又叫胜任特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素质的养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作用的共同结果,但主要是经过长期内化学习而凝结起来的,一经形成便对个人与群体起长期作用。管理素质是指管理活动的主体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格、行为倾向等个人特征。管理素质培养在于引导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和社会,最终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及多维视野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管理素质的内容丰富,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主要针对于理工科学生管理素质培养这一目的,着重探讨以下管理素质:①决策素质。决策素质是管理素质中一项最重要的管理素质。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对策等的制订,为组织所有的经营活动提供及时正确的市场依据,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②沟通表达素质。沟通素质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具体需要强化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对各种表达工具深入了解,达到管理者应有的程度。③人际协调素质。人际协调素质是指掌握疏导技巧,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进行组织成员的沟通,为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制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④动机激励素质。动机激励是指依据人的行为动力系统的活动规律,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持续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其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⑤团队协作素质。所谓团队协作素质,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素质对于一个团队至关重要。

2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管理素质的必要性

理工科教育由于能够直接形成学生的具体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具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理工科大学课程设置中片面性太强,科学技术课程压力过大。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缺乏管理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作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国家的兴衰、企业的成败、家庭的贫富,无不与管理是否得当有关。如果说理工科大学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话,那么,管理学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 “做好”。理工科大学生更善于理性逻辑推理和数字运算思维,而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修养、行为心理等人文社科知识思维方面有一定的缺乏,尤其管理素质的缺乏容易导致挑战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并且对事情不能做出全面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决策、沟通表达、人际协调、动机激励、团队合作等管理素质,是复合型人才,因此理工科学生需要学习管理学,需要懂得管理学知识,这对理工科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3管理学五种基本职能的含义

管理学研究对象在于人和组织及其管理问题,它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实践艺术性,又具有理论的科学性与抽象性。关于管理的基本职能分类,管理学界说法不一,但都是对管理职能内容的基本概述。本文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计划职能。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是组织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方案对其各种经营活动及其所需各种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作出具体统筹安排的工作。

(1)组织职能。所谓组织是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组织职能是管理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与职务设计,配备人员,并合理的确定各自的职责与职权以及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得认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

(2)领导职能。所谓领导是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贡献”。领导职能就是领导运用法定的权力,主导和影响下属,使之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主要包括解决冲突、选择沟通渠道等活动,单核心是发挥领导的影响力,激励调动下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控制职能。控制职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检测、评估和调节的活动。同时它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控制活动对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4)创新职能。我们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领导者要善于机动灵活地变换原定的领导策略、形式和方法等以适应任何变化。创新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

4学习五种基本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4.1学习计划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计划职能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计划工作的程序,了解战略的类型,战略分析的方法;学会网络计划方法,SWOT分析方法等具体的管理技能。计划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问题,逐步培养系统意识、强化系统观念,培养制定战略目标和实施正确决策的素质,目标引导行为素质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制订各种计划,例如对于自己作息时间计划、任务完成进度计划等。

4.2学习组织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通过了解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了解组织文化的构成;集权与分权的作用;掌握职权配置的方法;理解规范化管理;掌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关系;学习人员配备的原则方法;掌握组织变革的知识。这些组织的基础内容对理工科学生快速接受岗位职责,融入组织文化,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发展,对团队合作意识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3学习领导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领导职能使学生了解权力的实质,掌握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掌握各种激励理论与方法的比较;了解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如沟通表达素质,人际协调素质,动机激励素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相应的管理素质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4.4学习控制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在掌握了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的类型,预算控制;控制的过程,控制标准的制定,预算控制的制定和执行等有关控制职能的管理知识后,有利于我们熟悉企业流程,提高管理控制素质。预算控制制定的学习能够是学生学会报表的阅览,有助于培养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沟通时需要具备的表达沟通素质。

4.5学习创新职能提升管理素质

学习创新职能的内涵后能够理解创新的含义和创新的基本内容;了解创新的过程;能够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创新的解决办法。当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善于机动灵活地变换原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形式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是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创新应变素质。创新存在于整个管理活动,创新素质是各种管理素质的基础。对创新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思考怎样提高效率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超越。

5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成为社会组织和群体发展不可缺乏的关键因素,在组织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管理素质的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管理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组织安排和发展,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理工科学生在面向社会组织择业时,一般将自己定位于一定层次的技术与管理的岗位,《管理学》课程能够促进对理工科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与管理能力的提高。管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其日常生活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对工作产生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管理素质的培养能够使理工科学生日后成为既精通技术,又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周建临管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 何种秀现代管理学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 何亚卿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践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2)

[6] 纪尚革,钟怡海,岳新利管理学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个性差异比较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6)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2篇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内容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内容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农业企业管理学还广泛地吸取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等学科为农业企业管理学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在20世纪初,欧美的农场经营学和农场管理学,主要研究劳动力诸要素的选择和利用、生产组织与管理等问题。本世纪50年代以来,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地运用决策理论和技术,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计划和目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来考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效果;运用信息和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以便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等。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农业企业的形式、特征,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任务,企业管理的体制与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生产诸要素的合理结合和利用,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农产品的销售,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入分配的管理以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等。

由此可见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远超过了经济学科的范围,我们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去掌握它、研究它,以便更好地为农业企业管理实践服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对象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生产力的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上层建筑的协调等。

在研究生产力的组织方面,主要是研究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在质上的相互联系性和量上的比例性。如企业内的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生产调度、不同生产要素在时问和空间上的合理组织和利用等。

在研究生产关系的调节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经营权与所有权。生产责任制中的责、权、利关系,产品分配中的三者利益关系等。

在研究上层建筑的协调方面,主要是研究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领导方法,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等。同时还包括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中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上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接受市场调节的推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决定了企业管理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体现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性质决定的,起调节生产关系的职能,即管理的特殊职能,这一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农业企业管理学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去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再去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农业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除了研究农业企业管理的规律和理论外,还必须研究管理的方法、技巧及其应用。把力量、方法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农业企业管理学研究内容和对策相关文章:

1.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

2.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3.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4.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 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 2003)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 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 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 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 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 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 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 1993) 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 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11 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 1996) 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 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 范畴) 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 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 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 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 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 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 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 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 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而激活人的智力, 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 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 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 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 二者永远无法交融, 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 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 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 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互动作用, 实现整体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 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 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 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 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 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 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 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 1975) 认为, 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 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 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 paradigm) 理论最初是由库恩( 1968) 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共同的信念; 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 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 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 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 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 , 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 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 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 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的揭示, 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 罗珉, 2001) : 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人,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relations) 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 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群体(group) 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 组织善待员工, 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 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 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 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 在两个范式之间, 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 异例是指范式i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危机是指范式i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 革命是指范式i 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 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 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 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 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 指出, 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 1924,1925) 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 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 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 , 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 的元凶。因此, 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 2005)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 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 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 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 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 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4篇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一)教学案例的特征成功的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应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而选择或编写。但它又是对事实和环境的客观描述,应具有典型性、客观生动性、真实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案例的获得渠道

1.从现有出版物中选择相应案例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不同,从现有出版物中选择相应案例。如果某次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就应选择现状评审型案例。学员在分析这些案例并进行决断时,就会搜索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把知识与现实联结起来,这时也就悟出了知识的真实涵义。笔者在第四章《计划工作》之后,就选择了案例《北京松下的事业计划》让学员来分析。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学员对计划工作的含义及特征、计划的类型、计划工作的作用等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如果某次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员的实践能力,就应选择问题分析型案例。实行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给学员提供典型的实例,让学员通过思维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调动起来,通过与实践的化合积累自己的结构概念。案例教学是从这一意义上起到培养学员实践能力的作用。笔者在第八章《组织结构设计》之后,选择了案例《萨拉授权了吗?》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个案例,学员们就可知道为什么这个公司的某个部门的主管与下属会产生矛盾,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思考怎样才能改进他们的关系,解决矛盾。这样就可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由任课教师组织编写的案例(1)由教师亲自进行专门调查而编写的案例这种案例获得方式是在先确定教学目标后,再进行调查,难度是最大的。不过,这样的案例在教学应用中很容易产生效果。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编写了案例《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在高层领导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北京西南物流中心的企业文化建设》。(2)通过资料摘编形成的案例由于资料提供的素材不是为案例教学服务的,直接用于教学显得不够完整,因而还需要进一步加工,使其符合案例教学的需要。笔者就利用榆树庄投资总公司的2006年的工作总结编写了案例《以经营为龙头,带动企业发展——榆树桩的经营方针》。(3)案例教学引伸出来的案例在成人学员中开展案例讨论,他们不会停留在现有案例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总会要联想起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通过与学员的频繁接触,了解到可以形成重要案例的线索,之后在学员的协助下进一步进行调查,获得所需材料,编写成案例。笔者曾利用学员提供的线索,根据调查和文字资料,编写出案例《以质量和科技创新打造榆树桩品牌》。(4)以学员为主体进行调查编写的案例成人管理教学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十分熟悉所在单位的情况,发动他们去进行案例调查,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让学员参与案例调查,应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进行。先由教师向学员讲解编写案例的基本知识,提出调查和编写案例的主要要求,然后让学员分组或自由组合去进行调查。笔者在《管理学》课程的最后阶段给学员们留了一项作业:结合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一个500~1000字的管理学案例。每个教学班都有几名学员的案例编写得相当不错,几年积累起来,笔者已收集整理了几十篇学员编写的管理学案例。

二、案例教学的形式及过程控制

(一)案例教学的几种形式

案例教学的形式主要是设计在教学中什么时候用案例,应当用什么样的案例,应当怎样应用案例。总结教学经验,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一章内容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案例分析讨论。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在重点章节后面都设计了案例讲解或案例分析讨论。

2.在课堂教学中随时用具体实例说明问题。管理学所涉及的概念多,且抽象,难理解,在讲到主要的概念时,举一两个实例,有利于学员对概念的理解消化。

3.在某些篇章结束后,发一些案例让学员去阅读。因为成人业余学员的课程时间有限,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而有些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经验对学员又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就只好采取让学员自己去课下阅读的办法来吸收知识。

4.把案例分析布置为课后作业。在进行了几次课堂案例分析讨论后,学员对案例分析对教学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留这样的课后作业。这是对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的一个补充和深化。作业式的分析可弥补课堂讨论在时间、语言表达、发言机会等方面的不足,让学员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全面表达对案例的意见,使教师能了解全体学员的情况。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控制

选择和编写案例仅是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实现案例教学还要安排好教学程序,控制和引导好教学过程。

1.阅读案例有些学员不重视阅读案例这一环节,认为读懂案例是很容易的事。其实,有的案例乍一看较为简单,但品味起来内涵很深,不认真阅读就会使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流于简单化,以后的发言就没有深度。教师应认真组织学员阅读案例,一是反复读,二是有指导地进行阅读。如果案例后附有思考题或教师已给出讨论的问题,那么,就要围绕思考题或问题进行反复阅读。阅读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分析问题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考查学员的决断能力,也主要看其在分析问题时的见解是否深刻。在问题确定之后,就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寻找原因不能仅凭猜测,而应进行分析,应当采用不断排除假设,逐渐缩小原因范围、减化条件的办法,这样分析出的原因才有说服力。

3.讨论决策最后进入讨论阶段,要求学员进入角色,假设自己就是经理应怎样决策。应当给学员较充分的时间陈述决策的理由,但也要有时间限制。学员的发言过程一定不要被打断,在发言之后再展开讨论。讨论中欢迎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也是必要的,但态度一定要友善。应特别鼓励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丰富新的见解。讨论会结束,教师要进行小结。小结只是对讨论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而不是对大家的发言作结论,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案例讨论只要达到锻炼人的创造力的效果就是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6篇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旅游活动;应用;探讨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0

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九大知识体系和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五个过程组。它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用于计划、组织、控制工作活动,以依据规范标准按时按预算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

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组织旅游活动之中,既可以丰富旅游管理体系,也对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组织旅游活动与项目管理存在诸多共同特征。本文把项目管理与组织旅游活动联姻,也是一种创新尝试。旨在对如何组织成功的旅游活动,实现或超出干系人预期旅游效果进行尝试和探索。

1 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引入的必要性

1.1 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探索管理项目的科学方法。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界和各大企业的管理人员纷纷为管理各类项目寻求更为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技术。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起源于华罗庚推广“统筹法”,我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从统筹法的应用开始而逐渐形成。从统筹方法至今,我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学科体系趋于成熟、应用领域呈多元化发展。项目管理已经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竞相发展,项目管理资质认证也日益科学规范。

1.2 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国内外实践证明,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开阔思路和视野,养成系统思维习惯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工作方式。实施项目管理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性,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标。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和个人进行嫁接移植,推广到更多的旅游项目中,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极大地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2 项目管理在旅游活动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组织旅游活动与项目管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旅游活动与项目管理的特征对比分析如下。

时限性:旅游活动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例如苏州三日游,长城一日游,欧洲七日游等;项目管理强调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多目标性:旅游要达到休闲、观光、度假等目的,同时,也有安全、经济、舒适等要求;项目管理的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通常有成果性和约束性目标。

冲突性:任何一次旅游活动都有预算、时间、旅游内容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项目管理既有时间、成本的效率约束也有范围和质量的效果约束条件。

依赖性:成功的旅游活动必须考虑到旅游景点、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部门协作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工作过程;项目管理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工作组成。

约束性:旅游活动需要在旅游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安排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重要任务;项目管理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必须有人力、资金、技术、时间等约束条件。

独特性:旅游活动也具有独特性。每次团队的组成各不相同,线路和景点的选择不同使组织活动行为各不相同;项目管理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

一次性:旅游活动具有旅行结束后,活动任务完成、旅游结束团队解散的特征;项目管理特指一次性任务。

通过以上二者特征的对比分析,把每一次组织旅游活动当成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将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旅游管理活动是可行的。

3 旅游活动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及过程

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阶段划分称该项目的生命周期。本文按旅游项目阶段活动的目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按照过程本身的作用把旅游活动过程共分为:起始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

3.1 启动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寻找项目机会,组织好可行性论证,确定项目目标,初步确定项目规划。在这里我们以一次异地两日游为例。组织者(项目经理角色是导游)和被组织者(团队是旅游团成员)就旅游项目的背景、目标内容、项目需求、制约因素等签订旅游合同即项目章程,保证在游览线路上和项目上最终达成一致,包括景点、时间、价钱、交通工具、餐宿标准及服务质量要求等。导游需了解熟悉团队成员特征(如职业、年龄、嗜好等)、有无特殊服务要求,提醒告知成员的责任权利及注意事项。

3.2 计划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主要包括项目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和质量计划,组织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件准备工作。就本例异地旅游而言,参观游览的旅游景点构成了范围目标的主要内容,为完成最终的范围目标必须完成相应活动,例如交通、游览、购物、餐饮、住宿等活动,为此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下一步为完成这些活动分配资源。首先把活动进行排序并且标出每个活动计划完成所需时间。例如从住宿到景点往返需40分钟,游览需要3个小时,午餐花费1小时等,即通过活动排序、活动历时、活动资源估算制订出一份详细的行程(进度)计划。其次是计划费用预算。

为防止参观景点时,人员走失、疾病等“意外因素”做到“不意外”还必须制订应急计划,即风险管理。例如把团队分成小组,每个组选出负责人协助管理。到目前为止,明确了目标,细化了目标实现的步骤,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对非正常情况做了应对,下一步就可以按计划出发了。

3.3 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按照计划实施项目,保证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按照计划完成。获取实施的实际状态,对比计划过程判断是否存在偏差,当存在偏差时,或者纠正实施过程,或者变更计划。

在旅途中,导游是整个旅游计划的实施掌控者,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计划是什么,还要了解实施的真状态。例如询问小组的进展情况即实施沟通管理。当导游认为不符合预定计划时,就要进行干预:加快行程或变更计划即实施控制。

质量控制即在导游组织实施计划过程中依据接待计划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根据天气、环境、游客情绪、餐饮、住宿等因素的变化及时做好沟通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旅游环节的各种服务质量。

3.4 收尾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做项目结束后的收尾工作,包括评审、鉴定和项目交付,主要活动是进行项目成果验收。就旅游项目而言,旅游的计划有效实施,行程安排和服务过程得到旅游团队成员的满意评价和接受,标志项目的顺利完成,宣布旅游结束,项目组织团队正式解散,进入总结归档评价的收尾工作。总结和评价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为改进和提高下一个项目工作带来启发。

4 结 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组织旅游活动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管理体系,而且对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学计划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管理素养

一、引言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主要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实践艺术;不仅奠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管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养,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力。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剖析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管理学”课程,该课程目前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听、记、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缺乏对学生综合分析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二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侧重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管理现象。三是突出管理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途径,引导学生实践管理艺术。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完整地传授管理理论,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二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管理现象,认识名企名人,但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处在较浅的层次;第三种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是目前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实施难度较大。

三、“管理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

1.“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有两类:一类是经管类学生,作为专业基础课或学科基础课修习;二是非经管类学生,作为公共选修课修习。本文主要研究面向经管类学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据调查,在各大高校的培养计划中,“管理学”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刚入校的学生对企业、管理、市场运行规则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普遍缺乏,但是他们处于思维的活跃期,愿意接受和尝试突破初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面对这些学生,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满意度较差。2.学生学习目标和意愿调查为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对天华学院的经管类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学生和部分毕业生,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33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1)学习目标调查课题组从管理思维、管理视野、管理技能、知识体系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寄予较高期望,学生希望实现的目标依次是:培养管理思维(25.0%)、拓宽知识面(23.2%)、提高技能(22.8%)、掌握课程知识体系(19%)、通过考试(8.0%)、其他(2.0%)。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学生更重视学有所得,不再把应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2)教学方法偏好调查“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团队学习法、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情况调查结果见图2。图2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比较认可的教学方法依次是:案例教学(23.3%)、情景模拟(20.5%)、团队学习(18.7%)、企业实践(16.6%)、管理游戏(13.2%)、教师讲授(7.7%)。这说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不受欢迎,学生渴望活跃的课堂气氛,愿意参与课堂、寓学于乐。

四、以活力课堂为抓手的课改构思与举措

1.以“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为课程改革总纲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综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偏好,课题组确定了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管理素养培育为目标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理念。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和学习热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组提出了“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的课改总思路,构建了活力课堂模型,如图3所示。①教师和学生突破传统“教”与“学”的角色束缚。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引导;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探讨并反思管理理论与实践。②营造“互动型课堂文化”。师生教学角色的突破,为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师生的双向沟通与多维互动,践习合作学习理念。③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成长。由调研可知,学生渴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鉴于此,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图3确定了“自主学习能力-思辨探究能力-分析创新能力”的培养主线。2.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学设计纵贯线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图3展示的活力课堂模型,充分契合了建构主义的观点。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即互动型课堂文化,遵循“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规律,完善教学过程设计。①课前阶段:教师主要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制订课程实施计划(Syllabus)、教学大纲、教案,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引导案例;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知识预习和案例初探。②课中阶段:教师根据教案中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重点是根据讲授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应用学生认可度较高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和技能测试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思维,分享观点、发挥创意。③课后阶段:学生在章节学习结束后,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后思考题和项目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和创新;教师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能力成长情况进行综合反馈与评价;教师的反馈与评价促进学生新一轮能力培养和能力成长。3.以“自主学习-思辨探究-分析创新”的能力成长规律为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索“学有所成”、“学有所得”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亦是“管理学”课程的课改目标。根据课程改革总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结合大一新生的学习和思想特征,课题组确定了“自主学习-思辨探究-分析创新”的成长型能力培养主线,作为课题改革的目标与归宿。其中,自主学习能力侧重课前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完成知识预习和案例初探;思辨探究能力侧重课中环节,要求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思维,分享观点、发挥创意;分析创新能力侧重课后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程感悟和项目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和创新。4.以结构化考核为课程评价的新方式侧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带来了考核方式的改革。课题组制定了能力培养导向的结构化考核方案,如图4所示。图4所示的考核方案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和管理感悟;期末考核包括创业方案和情境案例面试。其中,平时考核侧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核。课堂表现侧重考核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思维活跃度和观点的贡献度;随堂测试将传统的卷面考核分化为章节的重要知识和内容考核,弥补了期末情境面试难以考核基础知识的不足;管理感悟则记录了学生在思辨探究和分析创新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火花的沉淀。期末考核侧重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核。两者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型团队,创业方案考核学生的商业意识、逻辑思维及书面表达能力,情景案例面试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快速思考、思维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形式之一,具有传授知识、培养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多重功能。“管理学”课程以“点燃课堂活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为总纲,以“营造互动型课堂文化”为核心,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主线,以“师生双向沟通和多维互动”为纽带,在坚持不懈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努力“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学生精神焕发、充满兴趣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2(10):230-231.

[2]杨丽莎.以创新性案例为主的“管理学”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产业,2011(4):68.

[3]丁俊武.面向90后大一新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176,178.

[4]韩民,吕雪敏.基于“卓越”理念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