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特色人才;环境地质;收效

石家庄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原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属全国专业整理后专业内容调整较大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管理专业之一。如何搞好这一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调整之后的重要任务。作者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进行多年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改研究,获得本校重点教改项目资助,本文即依据项目研究报告撰写而成。

一、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1.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整理中将原属地矿、冶金、海洋、农林、交通等一些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专业划归环境工程,不仅大大增加了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更增加了专业方向的多重性。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许多院校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形成了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多元化。因此如何立足环境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成为本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首先,该专业是1999年由原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而来的,具有良好的环境地质方面的基础,特别是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教学资源。其次,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着发挥自身特长,办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本校的资源配置和专业特长,进行专业建设,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培养既有一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基础,又掌握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与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一方面按传统的专业分工,他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解决涉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把地学与环境科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解决诸如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勘查与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问题。

经多次培养方案的调整,该专业现在形成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两个柔性方向,以环境地质为特色,培养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与污染控制,环境评价等方面工作,服务于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等。

二、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届第六次会议对该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其起步阶段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会议精神的总体框架制定的,并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薄专业”的高校改革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基础课程、人文课程、特色课程及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可以说起步之初就站在了新的人才培养的起点上。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在环境方面的投资不断地加大,环境问题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基本建设过程中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专业队伍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针对这些情况,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习和科研等方面及时调整,注重实践教学和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经过几年调整,逐步形成目前的人才培养框架模式,即适应市场人才需要,占领环境地质市场,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地矿与环保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的以环境地质为特色的环境治理、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既系统地掌握宽厚的工科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又受到良好的环境工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毕业生掌握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面向环境保护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等从事有关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 培养计划的调整

从1999年到2005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几经修改。其中1999-2000级教学计划,基本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制定的课程框架体系安排课程,其特点是: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占有相当大比例(58.2%),在体现本校专业特色方面不够突出,只安排环境地质学基础、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少量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能满足本校多年来形成的就业渠道中(地矿系统)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进行了调整。2001-2002级教学计划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所占比例为53.7%-53.9%),对专业课进行较大调整,将矿物岩石、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专业领域;将专业调整为环境水文地质、水污染控制两个方向,但其反映的专业面偏窄,仍不能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对2003-2004级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所占比例调整为55.7%;进一步调整拓宽专业必修课内容,增加土质学与土力学内容,将专业方向确定为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工程。

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再次进行调整。其特点是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措施;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与学分;明确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调整后的课程具体安排是: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37.37%;专业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17.17‰专业必修课按照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两个方向分别设立课程,环境地质方向开设地下水

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污染控制方向开设给排水工程、物理性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实验等,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4.65%。专业选修课开设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环境地质与工程、清洁生产、环保设备基础、CAD辅助制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实验结合课程讲授进行,约占6.61%的学分。实习环节包括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教学实习和三年级生产实习,分别占总学分的1.02%、2.50%、3.03%,并且针对实习内容分别建设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或生产项目,依据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进行论文答辩。该环节约占总学分的7.55%。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环境工程的特点,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验室方面,投资百万元建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和环境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进行常规的水污染控制实验和微生物实验;完善了水力学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渗流实验室,可以进行水力学实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和净化机理演示实验,可以进行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的水质分析检测。结合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能动手实验的同时,增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习方面,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保证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针对三次实习分别建了三个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具备完善的生活实施和实习场地,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培养动手能力,了解从事生产工作的方法、思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特色人才培养的效果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到2006年已经有四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教育教学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用人单位的办学思路。结果反映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去向、考研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等均取得的良好效果。

1.毕业生就业率(截止到当年7月)。1999级(2003届)为86%;2000级(2004届)为95.4%;2001级(2005届)为95.8%;2002级(2006届)为100.0%。

2.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情况。2003届考取1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7.6%,占报名人数的37.2%;2004届考取9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3.9%,占报名人数的34.6%;2005届考取2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8.4%,占报名人数的51.9%;2006届考取1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7.2%,占报名人数的39.0%。

3.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情况。为反映毕业生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状况,我们对2003届至2006届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单位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以从事地学类及其相关工作为主体,其所在单位为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等单位。2003、2004、2005、2006届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分别为37人、45人、72人、67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0.7%、69.2%、75.8%、72%;从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为7人、6人、14人、15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7.7%、9.2%、14.7%、16.1%;从事地热、石化、公务员、高校及其他行业的分别为47人、14人、9人、11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1.6%、21.5%、9.5%、11.8%。

4.考取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主要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地质与矿产资源、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等为主。其中2003届毕业生考取这些专业的学生分别为2人(占12.5%)、2人(占12.5%)、5人(占31.3%)、0人、4人(占25%)、;2004届分别为0人、4人(占44.4%)、3人(占33.3%)、1人(占11.1%)、1人(占11.1%);2005届分别为4人(占14.8%)、8人(占29.6%)、5人(占18.5%)、2人(占7.4%)、5人(占18.5%);2006届分别为1人(占6.3%)、6人(占37.5%)、6人(占37.5%)、0人、2人(占12.5%)。

5.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在对4年来学生就业单位的信函调查的反馈评价意见中,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服从组织领导、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占88.2%;认为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优秀的占23.5%,良好的占64.7%;认为实际工作能力优秀的和良好的各占41.2%;认为开拓创新精神优秀的占29.4%,良好的占52.9%;认为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优秀的占64.7%;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优秀的占64.7%。在是否愿意继续招聘本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85.1%的单位作了肯定的回答,4.9%的单位作了否定的回答,10.0%的单位作了不明确的答复。

四、结论

1.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于地矿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源于水、工、环一体的已有地矿系统专业模式,在1998年专业整理后一度按照该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框架进行人才培养。

2.经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关系的实践证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不能放弃原有地矿系统对环境地质人员的需求市场,为适应这一市场的需要,必须确立本校环境工程特色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专业目录的框架下培养环境地学特色型人才。

3.特色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使其既贴近生产实践需要,又不脱离专业目录限定的框架,形成宽基础、厚专业、重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4.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适应工作单位的需要。

5.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本校的毕业生比较满意,认为可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证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校学生培养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要求。

6.为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及时调整与拓宽专业领域,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开设适当的专业方向对专业人才培养致关重要。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0-02

自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成立环境工程专业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高度重视提高实践教学,先后建设了19个校内外实习基地,主要有8个公司企业,6个污水处理厂,4个环境保护保事业单位和1个自来水厂。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学生实习场所,同时拓展充实了他们的实习内容。校内实践支撑体系的建设也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主要包括新校区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三性实验设计和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教师培训,SRTP科研训练项目等。如对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进行改革,使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更符合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该课程原由轻工学院教师承担,由于其本身专业方向的限制,所开设的实验内容更偏重于生工系学生所需掌握的实验方法,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就业用人单位所需学生掌握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知识,更侧重于三废处理过程中所需掌握的内容。因此,课程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对微生物的分析从原先的观察酵母菌和真菌,改为观察活性污泥及藻类,达到实验效果与目的。通过校内和校外专业实践支撑体系的建设,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可以培养出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但是离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差距甚远。部分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反映我们的学生离实习单位的用人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尚待提高。要达到以上要求,拟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实践,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验室实践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首先应注重环境工程实验装置、设备的流程化组合。现有的实验室已经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单体实验装置,学生可以通过对单体实验装置的使用加强对各实验装置工程性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实验装置还可通过一定的有机组合、搭建成一个个完整的处理或净化工艺,即具有流程性。如在水处理工程实验室中,可以实现给水处理中的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石英砂过滤工艺;也可以实现废(污)水的初沉-生物处理-二沉处理,其中生物处理可以是常规活性污泥曝气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或塔式滤池等形式。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程、工艺以及设备的运作有一个更完整的认知和掌握[1]。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组织综合性实验内容。现有的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这三者之间具有由浅及深关系,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应该针对某些具体废水、废气,要求学生自行构思(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方案等的选择)、设计并实际运行的处理工艺实验,以便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目前我们应尽快完善水处理工程方面(包括给水和废水)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同时可以考虑在综合性实验层次上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某些工艺、设备的理解程度与偏爱,挑选自己喜欢的实验,当然这对于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开设实验的数量上、实验内容的全面性上需作出充分的准备[2,3]。

第三应加快环境工程专业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建设。根据部分院校近几年来对计算机仿真系统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益评估,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明显的效果[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仿真系统所提供的反复操作条件,为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

二、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

首先由于我系校内实验支撑体系相对偏弱,结合“产、学、研”发展的路子,并利用社会广泛的资源和实践基地,才能为我系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以克服教学设备陈旧与不足的缺陷,因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在现有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因进一步精心挑选实习地点,兼顾考虑为学生就业,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以往为保障实习的有序进行和实习的质量,每年安排学生进行实习都提前着手将实习计划及实纲发到各个学生手上,但没有分发到各实习基地。我们应与各实习点加强联系,并将实习计划及实纲分发给校外指导老师,请他们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完善各实习教学计划或大纲,增加或改进具体的实习内容,这样可以保障整个实习过程顺畅有序,为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习任务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其次实结方式宜多样化。目前我系十分注重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准备和交流。在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时,在指导上采用三段式,即精心准备-加强指导-实习后交流。实习经验交流会安排在单个或全部实习结束后。但目前的实习交流形式单一,基本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学习的成份较大。可以考虑在以后的实习中开展实习分组,每个实习组分别介绍自己的对主要工艺的理解,畅谈实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团队精神,每组都不甘落后,都主动积极合作收集资料,动脑思考并拍摄各种图片,互通有无,在制作PPT时各尽所能,以充分展示实习成果;又能提高实习效率使每组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他实习点的情况有所了解,并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克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知识掌握存在的弱点[5]。

第三安排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努力做到实习、设计、就业一体化。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所有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之后的最后一次实践环节。在安排毕业实习时,我们把它作为毕业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按照学生就业意愿来对学生进行分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我们还采取允许一部分同学单独实习的方式,让他们到有意向接收学生的公司及与相关的环保部门,增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在以往的毕业实习工作安排中,我们往往注重对实习内容的安排,而忽略了对学生实习态度重视和教育。目前部分实习单位反映部分实习生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实习态度,没有团队精神,这种现象在野外监测和实践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毕业实习前,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保证实习阶段的任务高效率的完成,同时给实习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为基地建设添砖加瓦。

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宗旨,积极指导学生科技活动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考虑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因素,而现有的教学计划培养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学生能力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因此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将极大促进其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6]。目前本科生大部分参加了SRTP科研训练项目,但是相对来说,我系开展的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或创建绿色校园活动等实践活动仍显单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参与教师现有的科研课题研究,促进其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暑期社会实践,如流域环境调查及宣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环境专业的热爱。

总之,通过上述多种方法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状态,使其扮演的角色从被动转向主动,不断改善我系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以达到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对我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满意的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将不断地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努力改善学生实践条件,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红,张治国,宋晓梅.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2):58-60.

[2]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112-115.

[3]华兆哲,陈坚,堵国成,等.以特色求创新以科研促教学-江南大学环境工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69-73.

[4]孟庆建,何志勇,许宁.计算机仿真系统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4,(4):66-68.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专业实习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一)实习教学现状多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教学分为污染源调查实习和毕业实习。2010年以前,污染源调查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的1~3周[6],目的是在开展专业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噪声控制工程、矿山环境保护等)教学之前,让学生认识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就业前景等,激发学习兴趣。2010年以后,污染源调查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3周,目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后,强化已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深入性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毕业实习一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的1~4周,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尝试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以便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社会工作。毕业实习通常和毕业设计(论文)一起分配给各位专业教师,结合学生的就业或考研情况,实习形式相对灵活自由,非本文阐述的重点。污染源调查实习由4名专业教师指导,实习前2周联系好学校周边的6~8个企业或单位作为实习教学点(表1),递交实习计划书,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协商实习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准备好现场教学讲义。实习当日,学生约30人一组,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参观现场,讲解生产工艺流程,详述关键设备功能、设计尺寸、操作参数等。学生在认识企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分析环境污染物(废水、废气、固废和噪声)的产生环节、排放特征和防控措施等,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与生态恢复措施。此外,对现场涉及化工原理和环境管理课程的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学生的实习成绩由3部分组成:考勤(20%)+答辩(40%)+报告(40%)。通常在实习两周内完成校外实习点的参观与学习,期间有两次指导教师答疑。第三周学生制作答辩幻灯片、撰写实习报告。考勤成绩还包括学生在校外的纪律表现等。答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5~6人,自由选取1个实习基地,根据实习内容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选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并回答指导教师问题。小组代表的答辩成绩在小组平均答辩成绩基础上适当增加5~10分。报告成绩根据学生对实习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评定。由1名指导教师专职负责实习的纪律安全与成绩评定管理工作。目前,学校环境系专职教师共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博士学位教师11人,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开展专业课程讲授和实习教学。同时,依托环境系环评研究所与周边重点企业单位的业务往来,保障实习教学的开展和实习地点的相对稳定性。

(二)实习教学不足(1)学生问题。环境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迫切希望通过专业实习来强化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2011级56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可知,61%的学生认为污染源调查实习较其他课程重要,38%认为实习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然而学生对实习目标的了解却相对不足:实习前仅有14%的学生了解全部的实习目的,64%部分了解,20%很少了解;实习后学生了解全部实习目的人数比例增加到44%。同时,学生在现场自主提问相对较少,实习报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不到位。这些既反映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的不够,也反映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对应用性知识点的重视度相对不足。(2)教师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容易与学生沟通,活动力强,然而实习经验少,不熟悉企业现场,难以胜任实习指导任务。尤其在给学生辅导答疑环节,指导教师对部分现场问题不能解答,学生对实习答疑的满意度偏低(27%)。此外,指导教师在实习前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沟通,现场教学讲义准备不充分。企业现场讲解人员通常按照生产流程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但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关注的重点(“三废”产生环节)讲解偏少,清洁生产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内容更少。(3)企业问题。尽管企业与学校可通过科技项目合作,在扩大社会影响,获得优秀毕业生等方面形成长期互利关系,然而多数企业认为学生实习难以带来短期经济利益,更担心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此情况下,企业不愿意与学校签订长期的实习协议。企业在准备现场教学讲义方面表现不积极,部分资料不愿意提供给指导教师,学生在现场如果提问则回答,不提问则不讲解,讲解内容随意性大,导致前后批次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异大。由于担心商业秘密泄露,企业技术人员讲解更侧重生产工艺流程、反应原理等定性的描述,很少涉及对设备设计、操作参数、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定量的描述。为避免安全事故,企业也会尽量压缩学生现场实习时间,个别生产环节一带而过或不参观学习。此外,企业个别技术人员的普通话程度差也影响学生的现场实习效果。(4)学院问题。学院缺乏对实习基地的长期建设和投入。签订协议的实习基地目前只有2个,其他实习点根据企业意愿开展实习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对已签订协议的实习基地,长期的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习教学材料,如教学模型、现场展板和生产仿真软件等;缺乏学生住宿条件,不能满足后续毕业实习的需要;缺乏与企业联合的研究课题;缺乏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岗位互换的机制,青年教师在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少;培养的毕业生缺乏现场实践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由于企业接待时间相对不固定,实习安排需优先考虑企业的时间,学院应积极调整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其他课程教学、学生课程考试等安排,以避免时间上的冲突。此外,由于实习点都是学校周边企业,学院对指导教师并无实习补助,实习中缺少经费的支持,这直接影响指导教师准备现场教学讲义的积极性。企业讲课费还需从学生的实习补助中收取,这也降低了学生对实习经费安排的满意度(33%)。

二、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讨

“卓越计划”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通过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工程人才。而“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是当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教育的突出问题。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现状而言,7周的实习教学(污染源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难以满足“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面从实习内容目标和质量保障方面,提出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中长期改革思路。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5],本专业“三大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改革方案如表2设计。考虑到与首门专业基础课程———环境科学概论的教学目标相似,将认识实习划入该课程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安排,到学校周边的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站等单位进行环境认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毕业实习的内容和方式保持不变。严素定等和肖继波等认为生产实习应至少持续6~8周,最好3~6个月,且宜放在第六、七学期中间的暑假展开。对学校而言,暑期岗位锻炼可避免过多的经费投入,暑期前后的实习环节便于教师的集中指导,从而保障实习质量。对学生而言,可以由参观阶段过渡为操作阶段,甚至评价与改进阶段,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对企业而言,愿意培训实习学生,使其胜任某一岗位,独挡一面,在感到企业责任的同时,也获得短期或长期利益。因此,充分保证实习时间,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赢。生产实习设计为4个子环节:企业参观认识、企业仿真实验、暑期岗位锻炼和企业环境监测。通过企业参观认识子环节,学生可认识所有类型的企业环境,全面掌握专业实习内容。通过企业仿真实验子环节,利用学校微机实验室资源,学生可熟悉重点企业的工艺操作,达到拓展学习的目的[16]。暑期岗位锻炼子环节,学生分组(<10人)重点熟悉某一企业环境,企业相关岗位分配到个人。

通过6周的暑期实习,学生既可熟悉某一生产岗位环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达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也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思考企业的主要环境影响,为下一子环节做准备。通过企业环境监测子环节,学生小组选择企业主要环境影响的2~3个关键指标,设计监测点、时间、频率,选择测试方法等,提交监测方案,联系校内相关实验室,安排测试时间、仪器和试剂等,最终完成企业相关环境要素的现状评价,从而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习各环节需提交相应实习材料,具体见表2,其中暑期岗位锻炼子环节的实习日志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评阅意见,所有实习材料均需校内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和成绩,以保障实习教学质量。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改革后的实习教学突出了生产实习的地位和重要性。生产实习前承认识实习,后继毕业实习,增加此阶段子环节,学时从3周增加到14周,学分从3.0增加到8.0,从而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给予了时间和内容上的保障。生产实习从单一的参观认识,增加了仿真实验、岗位锻炼和环境监测的子环节,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动手与创新能力也一并得到培养。改革后的实习教学需要学院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经费投入,将6~8个实习条件良好的企业建设成长期的实习基地,以保证实习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从购买或制作配套教学模型与展板、实验中控软件,到提高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实习补助等。此外,应增加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机会,定期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到学校作报告,参加科研问题讨论,促进科技项目合作和科技成果的共享与应用等。

三、结语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将校外实习单位: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含污水厂、中水厂、生态湿地、大气处理、垃圾填埋场)、大港石化分公司污水处理厂、辽河石化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的高碑店污水厂、清河污水厂、昌平污水厂、北小河污水厂、酒仙桥污水厂、阿苏卫垃圾填埋场等作为以参观实习为主的实习基地,而将校中水站和学院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作为校内生产实习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污水处理站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问题,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解决了学生实习只能参观,不能跟班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的效果。将原有的“校内动员+校外参观”的两阶段实习形式调整为“校内动员(新增实习指导)+校外参观+校内中水站生产实习+总结报告与答辩”的四阶段实习形式,使学生能够带着实习内容与任务进行更有效的实习。

编制实习指导书,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为使学生在实习前对专业知识和将要进行实习企业有个相对全面的预先了解,以便更清楚在实习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学校环境工程实习的带队老师主导编写了《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和阶段性实习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教师进行检查和验收。在实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并诱导式的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遇到难点时查找资料、学生互相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同时,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实习成绩根据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总结)、模拟实验报告以及实习纪律(含实习鉴定)和分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评分按等级成绩进行,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达标,70~80分为中等,80~90分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和格式作出具体规定,写入指导书,避免实习报告过于笼统,学生在报告中泛泛地谈收获、体会和感想,对实习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的问题。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考察每名学生真实收获的目的。

四位一体实习内容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和北京市城市污水厂为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根据《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指导》和《环境工程生产实习指导》所列内容,考察典型的水、大气、固废等环境的污染及治理。现场讲解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基本环节及设计原理,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方式及防渗措施等。通过感性参观实习,学生对工作区的环境现状有了深刻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为校内的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内中水站进行跟班实习,通过跟班实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具体生产方式和操作运行管理程序,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工程运行与维护的能力,同时通过调整运行参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与实际生产接轨打下基础。在学校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进行水样的分析、化验和实验数据整理并编制实验报告。通过此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得到可信数据。每位学生根据指导书,认真归纳、编写技术报告,包括各实习单位情况,认识和收获等内容(见指导书),最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并提交综合实习报告(含分组多媒体报告和实习报告)。通过此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总结,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使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入。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构建完整可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互为补充,要想培养出好的毕业生,被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整个的培养体系中,就应该有一套可行性高、教学效果好的集中性教学环节。我专业学生普遍对实践部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好,喜欢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应用能力指标,为确保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方案的实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环节单独计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实习为主,包含了军训、认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专业,在实习中慢慢认知社会,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基础实验课为主,主要内容为各主干课程的专业实验,要做到理论基础实验与工程设计实验并重,为理论课提供辅助理解,为综合设计实验打好前期基础。实验课程由主讲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及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指标;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的考核指标,单独设课、单独计学分,实验操作与技能的考核应占实验成绩的50%~60%。

二、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打破了以往的课程内容,不再以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为主,采用综合设计类实验,每门实验课除了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操作点外,多给学生布置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重样、不单一,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形成各实验小组,查找资料、选购药品,在与指导老师商量确定后独立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指导,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1.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几门专业实验合并为一门大的综合实验,分几学期完成,实验内容为将以前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项目变为现场取样,回实验室测定项目,把大的综合实验命名为学校环境质量调查表,学生去下水道取水,去操场测噪声和空气中污染指标,回来后分析结果,给出结论,最后完成后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校。

2.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几门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实验,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实验课开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找一些操作性强又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污染案例,大家热情空前高涨,各组将找到的资料与指导老师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出去采购实验耗材,已完成的题目比如江鱼体内重金属残留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实习保证,专业要求的能力指标都不能落到实处,没有好的实习基地,实习也不能有针对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没有好的实习和实习基地,就业率也很难有高水平的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担负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特色人才的重任,因此不断拓展好的实习基地和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把“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纳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中。针对本专业特点,根据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已分别与黑龙江省省环境监测站等监测单位,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哈尔滨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新琦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蓝天沛儿膜科技有限公司等监测检测、研发设计、工程施工等有特色的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进行生产实习,实施开门办学。

四、现有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类教学环节都普遍存在一种共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一般高校特别是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的高校和专业培养模式与科研型院校混同,导致了学生导向不明,就业方向不明的问题。本专业非常注重学生专业特色的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制约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实践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实习基地教师有实践经验,但理论指导方面有欠缺,而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能指导上去,但实践能力不足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主动地去“下场充电”,去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五、结语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认识实习;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资助: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资助;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Y201123)研究成果

大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有认识实习,仿真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该专业安排最早、涉及专业知识最广泛、最难讲解的实践课程。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存在一些不足。

1、存在问题

1.1、 认识实习与专业课程脱节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此时学生还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没有学习,普遍缺乏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直接导致认识实习学习的盲目性。尽管实习时,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会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但是短时间内要学习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困难。面对大量陌生的名词,学生感觉难度较大,理解掌握的情况并不好。随着近几年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安排和管理方面压力增大,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雷同比例也不断增加,实习效果不够理想。等专业课程开始学习时,认识实习所参观学习内容基本遗忘。

1.2、 认识实习学习模式单一

目前认识实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在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大部分人走马观花,学生参观完后,对其中的工艺和工作原理不清楚,达不到实习要求,其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实习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以实习日记或实习报告为主并参考实习纪律确定实习成绩,有的甚至以实习报告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唯一依据。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实习报告成绩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利于保证实习效果。

1.3、认识实习资源匮乏、经费有限

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保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接受学生实习,一些单位的污染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转,不情愿为学生实习而承担“额外”的运行费;另有一些单位不愿意为了学生前来实习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这就使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认识实习资源匮乏。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实习费用全面上涨,但学校按学生人数配发的实习经费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院校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校附近的单位,采用租车的形式,当天来回,节省经费。

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实习双方为了节约时间,大量的学生同时进入实习场所,干扰声音多,技术员介绍时大多数同学听不到、听不清,造成实习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效果的下降。

2、实习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2.1、发掘校内资源,建立校内认识实习基地

为了解决实习基地建设困难较多的问题,本校积极发掘校内资源,整合专业实验室,建立集实习、实训、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弥补校外实习中学生只能看而不能动、缺少实际操作训练的不足。同时在校内实习基地中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设备使用操作方法以及数据的来源,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2.2、完善认识实习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规定明确的实习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实习目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环节中,除了参观、讲座,还安排了实验操作内容。

2.3、完善实习考核系统

改变过去仅凭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的现象。本校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实习表现、实习报告、笔试考核、口头考核等。实习表现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实习报告要求有实习内容和实习分析、感想内容。实习结束时,除提交实习报告外,还需进行工艺过程、处理机理及处理效果等内容的笔试考试,最后进行实习答辩,通过制作PPT文件,学生总结和介绍实习内容,接受实习教师提问,同时结合实习表现给出实习综合成绩。实习考核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实习,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认识实习学习效果。

2.4充分利用开放资源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内容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另外,还有本校的特色专业内容:电力环境保护工程。本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多家污水处理厂、污泥发电厂、环保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对这些水系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进行了有效的整治,为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

2.5认识实习运行模式改革

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由动员、参观、撰写实习报告三个环节构成。近年来,许多高校提出认识实习的五个阶段,分别由认识实习知识准备阶段、现场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总结考核阶段及实习延伸与拓展阶段组成[2]。本校将认识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即动员准备阶段,现场实习阶段、研究型实习阶段、总结考核阶段。认识实习的延伸拓展阶段只在部分优秀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如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认识实习单位实习,部分学生进入老师研究团队。

本校认识实习动员准备阶段由指导教师对实习目的、意义等进行讲解,提出实习纪律要求。这一阶段安排资深教师进行讲座,针对实习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介绍,为认识实习进行知识准备。现场实习阶段主要是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而研究型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将现场实习阶段的问题带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总结考核阶段要求学生总结认识实习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习报告。并根据认识实习内容进行考试。

本校认识实习运行模式的改革,丰富了学生认识实习学习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提高了认识实习教学效果。

3、结语

认识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实践过程的体验,将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实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4-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西南交通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卓越工程计划试点专业。本文将以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定位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通用标准要求,西南交通大学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和定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将继续秉承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昇先生提出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企业阶段实践教学的学习,将课堂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工程实践锻炼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联合培养能够解决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环境问题的本科工程型人才,主动适应新能源产业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事业大发展对高端工程型人才的需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1.具有一般性、专门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了解行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工作纪律、基本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的工作性质,能够较快适应行业的相关工作,熟悉行业的行业背景,了解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的关系;熟悉环境工程领域技术标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

2.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具有一定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工程训练,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善于对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中出现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并具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对环境工程项目变化的需求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具备污染物处理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改造的能力。

3.具备环境工程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管理环境工程项目方面的思想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具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应对环境工程项目需求变化的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具备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危机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参与评估环境工程领域设计的工程项目,具备提出项目改进建议及工程过程改进建议的能力。

4.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语言,基本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建、运行、管理、协作团队方面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职业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工程师角色定位。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对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及科学研究、普遍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校内外五结合,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构建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与中铁二院建设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初步构建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设计与工程应用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围绕环境工程“环评、设计、监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展开。

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重点放在了各类工程实习、技能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四个线性层次上的实践环节,并将部分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环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

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构建了新型工程实训考评体系和面向工程应用的论文(设计)考评体系。

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实践教育考评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训考评体系。以面向工程应用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毕业论文(设计)考评体系。根据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能力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环境工程人才能力评价矩阵法”,依托能力评价矩阵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实现质量开展面向执业能力提升的全面考评。

五、师资力量的配置及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

1.师资力量的配置

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负责制。学校导师由学校所在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责任心,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队伍中遴选。企业导师经校企双方商定后,由学校(或学院)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中聘任,并签订指导合同。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成立指导小组,研究和解决进行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学校导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企业导师,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要经常沟通信息,协调指导事宜。

2.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

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一方面确保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的完整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为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通过深入企业现场指导学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人才引入机制,确保了企业中个别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进校讲学并参与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六、工程实践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

工程认证是对学生工程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认证,能够提高工程实践的效率,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实践报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通过相应部分的工程认证。工程实践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实践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成绩合格且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由中心颁发工程认证证书。

表6-1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

七、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其中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此次“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2]王涛,王爱国,刘美.工程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5):29-32.

[3]宋珍霞,徐建平,蔡昌凤,徐大勇,唐海.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1):80-83.

[4]冯磊华,鄢晓忠,李录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2):71-72,94.

[5]赵韩强,赵树凯,刘萍萍.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