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化;初中;数学

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后的学习延续以及有效理解,对于初中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讲不可或缺,在初中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数学的学科特征直接促使学生之间较为明显的学习差异,从而致使数学科目学生分层、断层比较严重,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降低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睡觉、不认真听讲等不良行为。调查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不感兴趣,存在一定的拖延、应付、抄袭、乱写等现象和心态,从而直接导致数学成绩下滑严重。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仍然保留一些独树一帜的性格特点以及个性差异,由此可见,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直面学生的这种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初中数学老师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数学思维,严格按照我国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不断设计和创新出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多元化课后作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学课本和基础知识的层面之上,将丰富的教学内容蕴含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中,进而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数学自信心,确保初中生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一、多元化作业设计在初中教学中的目标

对于初中数学作业的多样化设计来说,最核心的教学目的就是顺应我国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教育号召,将学生的数学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同时提升,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树立他们的数学自信心。

二、多元化作业设计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作业设计模式适当创新数学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作业设计模式,可以优化和构建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体系。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彻底贯彻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条例。做到关心班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实力。初中数学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数学作业来订正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初中数学老师在设计课后数学作业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需求和渴望,以数学课本作为基础,全面分析班级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现状、疑问困惑以及相对薄弱的知识点,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数学自信心。2.设计有趣丰富的作业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接触知识和感悟知识最好的启蒙老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一名学者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人如果想要更深层次地对一种事物进行研究和探索,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对这一事物产生充足的兴趣,从而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当中拥有愉快的体验和情绪感悟,进而加深对这一事物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老师对于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就应该更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激发,设计出丰富有趣的作业内容,将灵活多元的数学作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上调动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比如在给学生讲过某一数学知识点之后,初中数学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灵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进而以多元化的方式对数学课本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和解析,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力以及相关核心素养。3.尊重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作业,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子,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课后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质,设计出分门别类、不同难度、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课后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当中。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工作任务,本质上是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实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的课后作业中,老师更应该注重的应该是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效果,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运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打下基础。4.设计开放性作业,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相对抽象、晦涩的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更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以及逻辑能力的挖掘。数学概念以及相关知识虽然看起来只有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烦琐生硬的学术概念以及数学公式,但蕴含在里面的知识都具有非常多元的组合形式以及深刻内涵。对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来讲,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作为主导人物灌输性教学,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和公式,进而通过大量的课后作业以及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掌握和记忆,教学效果甚微,一不小心就造成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固定化,最终导致,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只会想出一种固定的解题思路,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只产生了一批为应试教育而生的考试机器,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实力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的课后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的提前之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全面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5.依据班级学生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况,分层设计课后作业分层教学最近愈发流行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让数学老师依据班级学生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况,设计出针对性的数学课后作业。优秀的分层作业设计,可以全面体现出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因材施教等理念的有效性,确保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合理地设计和优化数学课后作业,不断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计算题目,而面对数学基础知识结构完善,成绩相对稳定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启发性较强的题目,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标准以及要求之后,教学部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教学目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以班级学生数学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自己班级的课后作业,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以及水准。

参考文献

[1]杨青林.初中数学设计多元化作业的策略与方式[J].家长,2021(27):38-39.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生活元素;实践活动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两方面,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论述。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往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过分强调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导致学生觉得数学课程学起来十分枯燥难懂,然而,数学知识都是因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每个数学知识点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元素,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生活元素进行大力挖掘,赋予数学课堂以生活化气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概率》这部分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商场购物时都遇到过有奖销售活动吧,这样的活动一般都是设立一个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分为不同的颜色区域,顾客转动转盘上的指针,指针停在哪个颜色的区域,就会得到不同面额的礼品。那么,当一位顾客转动转盘时,他获得礼品的概率是多少?分别获得不同面额礼品的概率又是多少?”这样,我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一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的事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我们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做好了铺垫。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完成了向学生传授数学文化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还应积极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心中数学课枯燥乏味的学习情绪,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这部分知识之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可以运用相似三角形知识去计算高度的事物和物体,如操场上的旗杆、甬路旁的树木、教学楼等,并要求学生将计算的过程及时地记录下来,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计算的心得和感悟。这样,我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数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进行整合,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并非是对数学符号、概念、规则等的枯燥学习,其中还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活元素,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抵触的心理,从而大大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3篇

1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尽管表现性评价具有实施费时费力的明显不足,当前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推广度、实施度及落实度都不尽人意。但事实上,简要来讲,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新课改的实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正处于身也发展关键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初中生们,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的关注(如学业成绩),而应多角度关注、多方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长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标准》的“实施建议”版块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即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他,评价重心也转移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非最初的检验学习结果(即数学成绩)。根据表现性评价的特性,在完成实际任务时,随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其评价标准也会有一定的不同,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更改的。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多维性,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不至于太过片面。同时表现性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结语,有利于消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

1.2 当前教师培养模式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多数学校都会利用暑假期间对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通过送种集中培训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养。同时,随着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表现性评价的传播度与应用度正逐渐加大,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1.3 大众的认可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实施便利

一个评价体系要想得到良好应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优越性,更取决于大众的认可度。基于教育体系中评价体系的主要实施场所为学校,要想获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必须首先获得学校的认可W。同时,由于评价的对象为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更是实施的关键。此外,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也要争取获得家长的认可。而表现性评价其特有的实践性、过程性、发展性、整体性及人性化,获得了学校、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认同,为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实施便利。

1.4 教材编制与考题设计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充足条件

作为一口逻辑严密的自然学科,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定义、定理及运算规律的简单记忆,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际生活应用题被编制于初中数学教材中,同时开放性试题在中考考题中的设计比例正日益增大,促使教师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越来越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充足条件。

2 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1)认真研究学生的身也发展规律,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任务。同时,基于学生所处年级、所在学校的不同,在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性,依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任务。例如,对于初中生,教师可制定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任务,当然难度要适中,测量等侧重考察计算能力的简单任务为主。

(2)考虑到一些表现性任务往往较为耗时,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在设定表现性任务时,应尽量避免实施时间过长、参与人数过多的任务。良好掌握代数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

所谓数感,就是获取有关数量关系、数与数量W及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所谓符号意识,实际就是对于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准确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够运用符号进行运算与推理,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并帮助其深刻认识到数学表达与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之一就在于符号的使用。而数感与符号意识的建立,是初中生进行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初中生们必须良好掌握代数送一部分内容。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初中代数中,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及建模过程,逐步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巧中代数课堂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与总结,经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与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作为代数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式的证明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亦是难点。不等式的证明为应用案例,展开表现性评价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学生以后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及情感价值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其目的是纯粹的,也是明朗的,那就是实现学生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想让学生树立一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针对目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淡、难度系数较大的情况,本人以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发现,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感受环境,发现并利用身边的数学教学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不善于观察,还没有形成感悟生活、善于总结的逻辑与思想,即使遇到与初中数学相关的生活场景也与学习的内容连接不上。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学习的是自身熟知的知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如果能找到知识中的生活模型,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和感悟能力则会远远高于课堂上老师枯燥的解释。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认清学情,以学生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做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只要数学教师能结合学情,整合数学知识,就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觉思考,这样学生对于学习就会感到一种宽松感,还可以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及学习的价值。在校园,很多生活化的数学知识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操场的面积、多媒体的体积等,都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数学问题。

二、学以致用,结合日常生活就地取材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喜好主要取决于对事物的熟悉程度,熟悉的事物就可能会喜欢,并乐意去做,反之就会出现反感。在初中阶段,他们的经历和阅历都比较肤浅,对抽象复杂的事物一般比较漠视,提不起兴趣。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已经出现了生活化的教育,但是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情,还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及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习内容,整合教学过程,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概念性的知识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讲解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实践,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日常生活中,许多这样的具体、直观的现象虽然我们经常看到,但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弄懂其中的道理。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分析这些现象,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

三、革新教学策略,实现重难点的生活追踪

教学工作其实就是通过教授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教学举措都不能偏离教学内容,都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探究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优化教学策略,突破教学困难。情境教学需要依据学情,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难点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学生对其学习也是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在情境教学中,一定要优化重难点情境教学的措施,简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就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较合理的几何体,比如设计一个灯塔、一个艺术造型等。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还是有趣的,对于课堂的教学重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总之,初中数学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占有的分值还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很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很难内化到素质的发展。其实,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教学中往往脱离生活、高于生活,使学生不易理解。为此,要想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开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局面,就要与时俱进,敢于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尝试,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学生开辟成功的便捷之路。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情境的价值与功能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了积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全方面的去培养、提高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给我们充分的阐述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因此,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积极的给学生创设喜爱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讲“无理数”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学生必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又如,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可以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通过这样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莫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孔子也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这就指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积极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探究以及新问题的提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旧知识的相互矛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知识之间的矛盾都会引起学生对新兴事物的质疑。为此,在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抓住这一特点,结合新旧知识的特点,给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实践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 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找到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们可设计如下一题:“我要去购物,甲超市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点五折销售,而乙超市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4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通过这样实际情境的展示,学生有了思索的方向,在有效的有引导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开展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渗透思想;教学方法;课堂模式

数学作为一门以思维为基础的科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对理论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想要构造先进的数学教学课堂,就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1、注重渗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灵活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进行单一思维的思考模式,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比较呆板和单调,没有新意,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渗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整体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正确意识到渗透数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探索数学的新领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横生的数学课堂,对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教师可以让课堂充分活跃起来,定期组织一些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利用渗透思想,发现目前教学的优缺点,并讨论出解决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构建更好的数学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如下例题中,已知AD长度为3,BC长度为2,AB长度为2,求总面积。由题意,学生要拥有充分的数学渗透思想,总面积为两个三角形的叠加,即 ,就完成了题目的解答。

在数学渗透思想的教学过程中,笛问题是教学的主导因素,是核心内容,教师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要做到“敢想、敢做、敢说、敢实践”,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课堂中,专心致志地听课,发现数学问题,动脑思考,用心感悟,最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了“数学渗透教育思想”,能带给课堂极大的教学效率,但是只有训练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加大训练模式强度,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而且,教师要时常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学生只有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的同时,自主创新出更好的学习方案和做题模式,锻炼做题的速度和能力。例如,在解答如下题目时,题目要求证明DE=BF,由题意,可以知道要证明DE=BF,即证明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D全等,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本质问题,有效利用“渗透思想”,加强学习能力。

2、加强渗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渗透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渗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并有效和合理地选用教学题材,配合课本内容教学,在例题里充分融入数学知识,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紧跟老师的课堂节奏。数学是一门复杂的理论学科,要求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践问题相结合起来学习,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感知力需求特别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技巧和能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完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利用“初中数学渗透”教学方法的多能性,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并实施正确教学,才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渗透思想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答技巧。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给学生灌输数学的渗透思想,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因为创新精神是一个名族的进步标志,是一切探索的起源和学习的灵魂,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是被动地学习,要积极从数学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想办法解决。学习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思考和不断探索的学习能力,掌握创新型的数学学习方法,而教师要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实效性”,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合作,才能有较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时常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推陈出新,淘汰传统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教学漏洞和缺陷,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

3、优化渗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求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做出解答,而数学渗透分析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思考,认真感悟数学中的真理和知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解题模式,不仅让学生增大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换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数学这样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构造多元化数学课堂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和建立问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全身心综合发展。

初中数学的渗透思想,不但要求教师起到一个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自行解决,而不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对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由于教师提供的训练思维问题太简单或者没有探讨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形成过度的依赖思想,而且传统教育模式太呆板,导致许多学生对书本上的公式产生依赖性,自我思考的能力比较薄弱,做题时习惯套用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题,这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由于数学是一门多方位思考的科学,仅仅凭借一种解题思路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面对题目时,有更多的分析技巧、创新开拓和解题思路。“渗透思想”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的核心内容,认真思考,反复总结知识重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全方面的分析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而言之,渗透教学法是初中数学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数学科目的教学理念基础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满信心,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形成严密的思想,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拥有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四香.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55-56.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数学 美育教学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应用教师提供的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材料进行自学,然后将自学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活动,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相应练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的激发有利于推动美育教学的展开,因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当与初中数学美育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一、翻转课堂模式下开展初中数学美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展开学习的前提,开展美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之美,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会预先为学生准备电子资料,以供学生进行自学,这些资料中包含视频资料与音频资料,这些资料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切实的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往往无法理解数学教育的真正含义,甚至认为数学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思想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遇到情绪还极有可能对数学产生抵触与厌恶的情绪。而翻转课堂中,教师准备的资料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与知识相关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从而对科学、生命、对自然规律有所感悟。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之美的感悟

数学教育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艺术、文学相似,数学教育同样具有品德教育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是潜在的,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初中生年纪较小,身心发展都尚不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思想的可塑性极强,初中生的这种特点为美育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学之美在于形式上的见解、图形上的对称、结构上的严谨以及布局上的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数学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逻辑思维的养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因此初中数学教育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之美,感受到自然规律的神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对数学之美有更深的领悟,例如在讲解多边形镶嵌知识时,可首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瓷砖进行观察,然后为学生展示体现着镶嵌知识的美术作品,利用颜色与图形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甚至可以自己进行相关创作,这一能够更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创作,接着让学生展开对多边形镶嵌问题的探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了解镶嵌中蕴藏的规律与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即通过感知身边的事物,找到其中蕴藏的规律并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数学的形式虽然是理性的、抽象的,但是其中不乏有感性的内容,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美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在进行定理、公式的讲解时,直接的讲述不仅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在美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数字、符号设计不同的造型,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赋予公式或定理新的形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美育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例如,在讲解黄金分割数时,但就0.618这个数字来看,教学是枯燥的,但是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如当人体温度为37摄氏度时,而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体是最为舒适的,而23与37的比值恰好为0.618,当教师引入这一例子后,学生会来时想象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满足这一关系,然后主动去验证。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开展初中数学美育教学的途径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实际情况,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当准备好想要的教学资料,如视频、音频等,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在观看资料的同时能够对知识有着基本的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与数学审美意识。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料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外,还应当对引入具有数学特点的艺术作品,使其能够带给学生最为直观的审美感受,提高数学美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尺度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适当把握自主学习的尺度。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应当保证材料内容不宜过度,一般来说,视频资料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观看教学材料时做好笔记,将有效的知识与不理解的知识记录下来,便于课堂讨论的展开。同时,教师应当告知学生不应给自己过大的压力,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所了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与数学审美能力,而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难点是很正常的,学生应当正视自主学习。

(三)积极开展课堂交流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后还需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对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美育教学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外,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到交流中,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提高美育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自学成果予以评价,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对美育教学的成果予以肯定。

三、结语

美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与想象力,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料、课堂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完成美育教学,提高美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慧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美育教学[J].教育信息技术,2014,(04).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31-0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遍深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等,把“以学生文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实际、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到最终“我要学”的转变,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各种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一、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素质

要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因为没有正确者的思想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作为教育改革执行者的教师要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因为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创造型的老师。我国的数学教育较之于外国的优点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这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所必须的,是必要条件。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保证。当人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试图去解决时,必须把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足时,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应该看到知识和技能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提倡问题解决的时候更应该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结合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生活经验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能吸引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只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三、改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有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数学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一题多解反复练习,由此进入了一轮又一轮的题海战术之中。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此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虽使知识点得到强化和巩固,但其学习方式是单一的, 被动的 ,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节重视不够 ,缺乏自己亲身体验去观察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生只能形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初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大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创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的改革纲领中,明确阐述了教师不只是当前新教学纲领的执行者与贯彻者,而是全新教学纲领的改革者与创新者。所以,当教师们在为学生们进行新课程的传播途径时,必须将旧的观念转变成当代社会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教育,注重师生间情感世界的沟通,是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当务之急。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情感沟通的优与差,直接影响到我们数学教育全新改革与创新纲领实施的优与劣。只有师生们建立了朋友般的友谊,良好的感情,方能更加激励学生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能将部分比较内向的孩子逐渐转变成开朗。让学生们将勤问勤学当作是一件幸福与快乐的事情,来提高我们整体的教学质量。

五、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由于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学生之存在的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独有相应的要求,进行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学生的真题进步和提高。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娄月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