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活动设计课 区域活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5-01

区域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区域活动组织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课的教师深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当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现状不容忽视。

(一)活动区空间位置安排不合理

活动区空间位置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教学的过程中, 区域位置的设置往往存在问题。例如,表演区与数学角相邻。活动区安排没有考虑到要动静分区,区域之间互相干扰、互相影响,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作用。

(二)提供材料单一,不丰富

区域材料是区域教学目标实现的物化载体, 但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锁,区域活动材料制作又费时费力等原因。活动区材料的设计、制作及数量的提供上, 往往是长时间一成不变的。例如:在中班的表演区中, 教师提供了纱巾、公主头饰、小魔仙棒和三个纸房子等材料。幼儿刚接触到表演区很新鲜,把所有的物品都拿出来进行表演创设。一个月后,表演区的材料基本没有变动过,孩子们把这些材料也已经利用殆尽。所以,进入表演区的幼儿越来越少进而荒废了起来。因此,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目标明确, 根据在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保持和促发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

(三)教师角色定位不足,指导随意性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的作用有哪些?很多幼儿园教师把幼儿的区域活动时间当做幼儿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在此期间进行自己的活动,偶尔进行随意的指导。这样随意的指导有可能干扰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这样的行为违背了《纲要》与《指南》对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的要求。不能真正的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

作为学前专业的一线教师,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改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状呢?笔者认为,现在能做的见效快且收益大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提高其区域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做好职前的准备。

针对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当前活动设计课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这方面需求的。所以,针对所教授的活动设计课有如下改革建议

(一)纠正教师思想、丰富区域活动的相关知识

当前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不是要以区域活动取代幼儿园的集体教学呢?回答当然是“不”。活动区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两种活动在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要纠正思想,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当前的活动设计课的教学,给予学生有关区域活动的学习内容,仅仅有科学领域的一个单元。这样少的学习内容对于当前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加大对区域活动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时数。同时,要为学生准备最新、最科学的区域活动教学内容。

(二)提高学生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增强其重视程度

在当前活动设计课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接触少之又少。整体对区域的重视也不够。所以,要加强学生对区域活动的正确认识,充分利用见习的时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需求,进而提高自学生对区域活动学习的重视。

(三)提高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做好职前准备

区域活动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是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困惑。作为教师如何解惑?我有如下建议:

1.提高校内实训水平,为学生职前做好准备

我校的活动设计课是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授课的。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室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例如,在进行授课前我们可以把学生按小组或按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内容,按照主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实训室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教师与学生要即学即评,从做中学。

2.提高校外见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校外见习中,可以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与一个幼儿园的班级结对子。帮助所在幼儿园班级进行区域活动设计。通过这样的对接锻炼,学生即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所得所感了解幼儿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不断调整自己在活动区设计中的不足,也可以服务于幼儿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之,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以上的几点建议是不足以解决幼儿园活动区建设所产生的问题的。但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 真正做到活动区是幼儿的活动区,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让幼儿真正在玩中求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宝凤,李志英.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州: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报,2011.37

[2]赵庆梅.谈幼儿园教学中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 [J].东方青年,2010.9

[3]刘占兰, 沈心燕主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M] .科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健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5]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4)

[6]王艳.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剖析[J].考试周刊,2009(8)

[7]李云.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22―25

[8]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廖迪娜,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办公厅巡视员、民族宗教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

案题:《关于加快推动粤东西北科学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有人评价,江浙是一群狼在飞奔,而广东是两虎两狼带着一群小绵羊在跑步。

广东经济及区域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有人评价,江浙是一群狼在飞奔竞跑,而广东是两只老虎两匹狼带领一群小绵羊在跑步。源于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关注,也源于在清远市工作了九年,对欠发达地区的了解激发了一种责任感,我在2013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动粤东西北科学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这个提案。此前我准备了两三个月,在清远、河源、惠州等市县进行调研,收集的各类文件资料超二十万字。在提案中,我详述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和原因,并从配套措施、生态补偿机制、公共服务、县域经济等六方面提出建议。

这个提案能列入书记牵头督办的系列提案,我感到很幸运。在本次提案办理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相关职能部门对提案办理高度重视的政治责任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办公厅牵头,省发改委、经信委等33个职能部门参加会办的提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将系列提案所提意见建议归纳为8个专题35项建议,确定了8个专题牵头单位和25个会办单位。各承办单位将提案办理列为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多次召集提案委员参与座谈会、协商会。2013年12月,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汇报会,听取提案办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并与提案者座谈。在整个提案办理过程中,主办部门和会办部门都会针对提案给委员详细的书面答复,最后这份答复意见稿(见图一),我在2013年12月9日收到,是之前各部门答复的一个汇总版,长达2.7万字。

这个系列提案非常有特色的是一边办理,一边落实,在过去一年的办理过程中已成效突出。提案中的很多建议已被采纳落实。如针对“开展推动粤东西北发展的专题调研,制定粤东西北崛起的十年发展规划”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工作会议,书记亲自部署。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崛起的总体规划,《决定》既明确了粤东西北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又提出加大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具体政策措施,并在五年内统筹安排672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快人心;针对“加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筹资补助标准,给予山区教师、医护人员特殊职业补贴”建议,省财政予以回复,并已加大对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65元,首次安排13.1亿元给予山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月人均津贴不低于500元的岗位津贴,稳定了教师队伍也保证了教学质量。作为提案者,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已形成良好局面,我倍感欣慰。

作为广东省政协常委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我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几种协商方式各有优势,相对而言,提案办理协商有其自身更明显的优势——可以有多次协商机会,委员可通过协商会、座谈会、单独会面等与职能部门多次沟通,更好地表达意见。如本次提案中我建议“提高省级生态功能区县(市)的补偿标准”,这个依据来源于基层,因为目前的补偿标准远低于为生态建设关闭传统产业等造成的损失。以粤北连南县为例,按规划要求作为生态发展县,连南县关闭了该县第二大支柱产业的矿产企业,造成税费损失5000多万元。而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连南县仅能得到2000万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这样的补偿额度不科学。在多次协商会上,我坚持自己的看法,并言明理由。最后,经反复协商论证,相关职能部门终于接纳了我们的建议:省财政在2012年安排4.5亿元的基础上,2013年增加到6个亿,使重点生态县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大幅度增长。如清远市5个省级生态县的补偿额从上年的6129万元提高到16242万元,增长了165%。在整个协商过程中,作为政协委员,我能够充分建言献策,而办理部门也真正做到办理态度让委员满意、办理过程让委员满意、办理意见让委员满意、办理效果让委员满意。

本次提案办理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与各职能部门多次协商探讨共商良策中我深深体会到,政协委员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不断学习,关心大政,关注民生,才能写出立意高、分析准、建议实的高质量提案;切实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才能做到朱明国主席要求的“张口能说,提笔能写,有事能干,无事能谋”。对于该系列提案的落实,我还有两点希望: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追求经济总量上的平衡,而是追求人均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相当。目前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珠三角地区的差异还很大,因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等造成基层一线优秀人才奇缺,人才的缺乏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多途径为这些地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开发协调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对煤炭、铁、锰等11种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了开发现状,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建议。

一、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一)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开发利用

所谓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经过矿产资源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所获得的矿产资源蕴藏量的总称。我国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采取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维分类模式,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 、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 [2]。本文以基础储量为基础开展分析研究(在未加说明的情况下,下文的“储量”、“资源储量”均指基础储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指根据矿产资源的秉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勘探、冶炼、制造等技术手段等,使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进行服务的活动。矿产资源的开发要与矿产资源的储量保持协调性,要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区域开发协调性主要是指资源的储量与大中型矿山的开发、资源的节约及综合利用、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相匹配和相协调。

(二)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区域占比情况

本文以煤炭、铁、锰等11种矿产为例进行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多数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各区域分矿种的矿产资源储量差异较大。11种矿产资源储量区域占比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 11种矿产的大中型矿山主要以中部和西部为主。煤炭资源大中型矿山以中部和西部为主,中部地区占比4929%,西部地区占比3681%;铁矿大中型矿山四大区域均差距不大,东部占比最高,其次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锰矿大中型矿山主要在西部地区,占比8333%;铜矿大中型矿山以西部和中部地区为主,西部占比6082%,中部占比2577%;铅、锌矿大中型矿山西部地区占比 分别为7174%和75%,中部地区占比分别为1957%和15%;铝土矿中部地区占比5405%,西部地区占比4595%;钨矿大中型矿山以中部为主,中部占比8666%;锡矿大中型矿山全部分布在西区和中部,西部占比6667%,中部占比3333%;锑矿大中型矿山全部分布在中部、西部和东部,中部占比50%,东部和西部分别占比25%;磷矿大中型矿山西部占比7049%,中部占比2541%。

(二)原矿产量占比

截止到2013年底,原煤产量为306亿吨,铁矿石产量7257195万吨,锰矿产量69235万吨,铜矿产量1493113万吨,铅矿产量151996万吨,锌矿产量232906万吨,铝土矿产量234404万吨,钨矿产量154565万吨,锡矿产量8096万吨,锑矿产量10321万吨,磷矿产量667901万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资源产量占比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除铁矿外,原矿产量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煤炭产量西部占比5279%,中部占比3451%;铁矿产量东部和西部较高,分别为3715%和2916%,其次是东北和中部,占比分别为201%和1359%;锰矿产量西部占比7792%,中部占比1682%;铜矿产量中部和西部差不多,中部占比4457%,西部占比4517%;铅矿产量西部占比6397%,中部占比291%;锌矿产量主要在东、中、西,西部占比692%,中部占比1576%,东部占比1396%;铝土矿产量全部集中在中部和西部,中部占比5283%,西部占比4717%;钨矿和锡矿产量主要在中部,占比分别为8379%;和8192%;锑矿产量99%在中部和西部,中部占比7952%,西部占比1994%;磷矿产量西部占比6844%,中部占比2592%。

(三)矿业产值占比

截止到2013年底,煤炭矿业产值1116723亿元,铁矿矿业产值164186亿元,锰矿矿业产值5285亿元,铜矿矿业产值34907亿元,铅矿产值12138亿元,锌矿产值14599亿元,铝土矿矿业产值3748亿元,钨矿矿业产值10203亿元,锡矿矿业产值7306亿元,锑矿矿业产值2799亿元,磷矿矿业产值16075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矿业产值占比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煤炭资源矿业产值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占比4571%,西部地区占比369%;铁矿矿业产值区域分布比较均衡,东部地区占比3470%,中部地区占比1785%,西部地区占比2859%,东北地区占比1886%;锰矿矿业产值主要在西部地区,占比891%;铜矿矿业产值主要是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占比6149%,中部占比2423%;铅矿和锌矿矿业产值主要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占比分别为7554%和7271%,中部占比分别为2016%和2118%;铝土矿矿业产值全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占比6793%,西部占比3207%;钨、锡、锑矿业产值主要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钨矿和锑矿矿业产值中部占比最高,分别为6793%和7985%,西部占比分别为3207%和199%;锡矿和磷矿矿业产值西部占比最高,分别为8661%和7588%,中部占比分别为1331%和186%。

三、 区域矿产资源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分析方法有比值法、离差法、弹性法、贴近度法和灰色关联法等。比值法源于经济学,假定经济系统中各变量符合一定的比例才称为协调,此法常常用于衡量不同资源要素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等[3]。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分析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性。计算公式:C=M/J,式中C代表协调性系数,M代表区域大中型矿山占比或矿业产值占比,J代表资源储量占比或产量占比,大中型矿山占比除以资源储量占比,如果C

四、结论及建议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矿产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而且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区域协调发展[5]。优化煤炭布局,稳定铁、锰供应,控制铅、锌开发强度,保障铜、铝土资源开发,稳定钨、锡、锑资源开发,确保磷矿战略性资源开发[6]。构建保金山银山和保绿水青山并重的新的发展原则。

(一)优化煤炭开发利用布局

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能源开发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去产能的路还很长、任务艰巨。由统计数据看,我国煤炭资源储量7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大中型矿山占比仅为37%,原矿产量仅占全国的50%左右,矿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69%,资源开发与资源储量,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系数介于05―07之间,协调性较差。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生产与消费不协调。建议优化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提高大中型矿山占比,优化资源开发利用,降低因煤炭开发对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矿产业附加值。中部和东部地区协调性好,建议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同时跟随工业的迁移,做好煤炭资源开发西移战略。

(二)稳定铁、锰资源有效供应

铁矿分布四大区域差距不大,西部地区占比较高,为3134%,中部地区最低,为1976%;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均相差不大。从协调性来看,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占比协调性较差,系数介于06―09,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系数除西部地区在13以上外,其他3个区域介于09―10。面对国内铁矿石储量下降和铁矿石消费量稳步攀升以及国产铁矿石市场进一步被挤占的态势,建议进一步优化西部和东北地区大中型矿山结构,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加快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提升矿业产值,促进资源进一步协调开发利用。

我国锰矿储量仅占世界锰矿储量的7%,平均品位只有18%左右,锰矿多为中小型矿床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7319%,大中型矿山占比和资源产量占比西部地区也是最高。从协调性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协调性差,协调性系数介于01―08。我国锰矿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60%,为确保我锰矿资源供应安全,在加快建设国外锰矿供应基地的同时,建议优化东部和中部地区锰矿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大中型矿山占比,实现资源开发与储量相协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矿业产值。

(三)适当控制铅、锌矿资源的开发强度

铅、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最高,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也是西部地区占比最高。从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来看,东部地区协调性系数介于01―07,协调性差;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来看,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铅、锌矿协调性系数介于03―06,协调性差,建议提高中部地区铅、锌矿大中型矿山比例,优化矿山开发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度,优化东北和中部地区产品结构,在确保环境不因矿产开发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加快下游产业调整和整合。

(四)保障铜、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铜矿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下西部地区。从协调性看,中部地区协调性系数为054,协调性差。我国铜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铜表观消费量已占全球40%,中国铜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铜表现消费量已占全球40%。建议提高中部地区铜矿大中型矿山比例,优化矿山开发利用结构,加快下游产业调整和整合,化解过剩产能,尤其在对铜矿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环境优先战略。

铝土矿资源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占比5242%,西部占比4489%,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业全部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较好,但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来看,中部地区稍好,西部地区较差,需进一步优化结构,抓住“新常态”经济低速增长的有利时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铝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因铝价下跌引发整体行业的颓势。

(五)稳定钨、锡、锑资源的开发利用

钨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来看,均是中部地区占比最大。从协调性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差,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看,中部地区协调性差。建议提高东部和西部地区钨矿大中型矿山占比,优化中部地区钨矿开发结构,延伸产业链,在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发挥好优势矿种的价格机制,提高产品附加值,合理有序开发钨矿资源。

锡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大中型矿山占比、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均是西部地区最高;从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的协调性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协调性较好;从矿业产值与产量的协调性来看,东部协调性差,中部地区协调性较差。建议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大中型矿山占比,改善锡矿开发结构,降低开发成本,确保国内的供应量相对充裕。

锑矿96%以上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最高,为6816%,中部地区占比286%;从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来看,中部地区却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从协调性看,西部地区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的协调性差,仅为037;从矿业产值与产量协调性看,西部地区协调性系数为1,协调性较好;建议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锑矿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和矿业产值占比,加快资源整合,重视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型升级,力争供需市场平衡。

(六)确保磷矿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磷矿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占比5773%,中部地区占比3534%;从大中型矿山占比、原矿产量占比、矿业产值占比来看,西部地区均最高;从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系数协调性来看,东部地区差,中部地区较差;从矿业产值与产量的协调性来看,东北地区差,中部地区较差。建议进一步提高磷矿大中型矿山占比,优化资源整合,逐渐适度降低磷矿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大中型矿山与资源储量协调性发展;进一步优化东北和中部地区磷矿开局,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控制小磷矿开采,提高准入门槛。磷矿为我国战略性资矿产,面对磷矿很可能在未来迅速枯竭的态势,建议早日出台《中国战略性资源保护法》,确保战略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参考文献:

[1]朱思才,⒑头⒂泄乜蟛资源储量计算及储量报告评审认定的几个问题[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8):647

[2]胡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修订方案[J].中国矿业,2010(1):7―10

[3]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110―112

[4]刘建芬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矿产资源价值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08):38―39

[5]陶信平,王潇雅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2(12):39―40

[6]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Z].2016:29―31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本文将以在1986年成立的环渤海区域市长联席会为例来研究公共管理在区域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公共管理职能对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就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区域合作组织中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此次会议的宗旨及原则,并从中剖析公共管理职能是如何应运而生的。首先,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的宗旨:以国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中心、以增强经济合作区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而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扩大经济合作区域内的交流合作、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联席会的组织原则是“在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合作中,坚持政府协调、市场运作、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的合作原则,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工作原则”。从宗旨和原则中不难看出在章程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公共政策理论在实践中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利益倾向性、整体性、合法性与强制性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区域合作组织要想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为了适应公共政策理论落实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也为了满足区域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区域合作组织通常都有《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宣言》等文件,可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协议、宣言落到实处,而不是束之高阁。这就需要通过公共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推进经济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创新。进一步发挥公共政策和共同决策的重要作用,围绕区域合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进行综合调研和比较分析,而这一过程正是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关于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建议

在促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陈瑞莲曾经对合作组织进行过比较研究,他提出,虽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但是缺少实质性推进,其主要原因是区域城市政府间没能够形成统一、合理、公正的公共管理体制,导致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无法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公共管理体制是否能够让人满意,是由公共管理的职能范围等因素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区域合作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难题,其最终的解决往往是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分不开的。在促进区域合作、地方政府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实现公共管理职能,曾有很多学者提出过自己的建议,本文归纳后得出主要应当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加强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

职能不可缺少的支撑。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共同利益驱使,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国家的参与,要有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鼓励与引导。

2.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机制

这样的官员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区域合作中的政府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有效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扩大。

3.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要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存在的冲突,并不是否认地方政府追求各自的利益,而是可以通过一种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发挥政治协调的积极作用,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同时实现政治协调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最终实现区域合作组织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三、结束语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交通物流服务 体系建设

1 建立健全区域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区域交通物流是一个地区物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机制健全、快捷高效的区域交通物流体系不单可以促进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甚至还能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大帮助。加强区域交通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最主要的是先要确定物流服务体系设立的目标,然后要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实际物流需求相适应,定制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最后要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工,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2 加强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要求

(1)传统交通物流企业应与时俱进、改革转型。传统交通物流企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营服务理念和高科技通信技术,对管理方式和运营体制进行改革,将陈旧的物流设备更新换代,增强传统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例如,在仓储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更新整改,在运输方面可以对传统运输设备进行类型结构调整,在通讯方面可以利用物流中心的公共信息互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2)政府应全力支持大型交通物流企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对一些在本行业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施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便利,使大型物流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形成大规模、现代化的连锁产业。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还可以进行战略结盟,在本地区内成为功能最齐全、服务水平最高、能力最强的物流企业,甚至可以连通国内外物流渠道,形成国际化、规模化的交通物流产业链。

(3)交通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应得到提升。不同类型的交通物流企业具有不同的服务特色,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具体途径有:第一,本土传统的物流企业可以与外来的新型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二,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提升专项服务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如何加强区域交通物流运力体系的建设

区域交通物流运力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施行与本地区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运力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运输方式,结合先进的通讯手段和物流信息共享技术,主要为本地区的核心产业提供服务。建立科学的运力结构和体系是交通物流的基础,为区域交通物流产业提供了运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具体建议如以下几点。

(1)增加重型车和集装箱车的数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物流量越来越多,运输量大而又节能的重型运输车和集装箱运输车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物流企业应增加重型车和集装箱车在运输设备中的比例,对企业运力体系的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

(2)运输车辆专用化。对不同货物的运输使用不同类型的车辆能够提高运输效率、提升运输质量,因此物流企业应该专车专用,根据运输货物、地形路线的特点对车辆进行选择,合理安排,减少浪费。例如,运送砖头、大理石、煤炭时可以选用半挂车、自卸车;运送鲜肉、水果、蔬菜时则应选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车辆或能够密封保温的专用车辆。

4 如何提升区域交通物流保障体系的建设

由于交通物流行业覆盖范围大、涉及方面广,需要地区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来保障物流服务。

(1)建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政府应为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网络共享提供支持,将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信息共享平台的网络与交管部门、海关、铁路等相关单位的网络互联,建立并完善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2)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的支持,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与本地区市场实际相适应的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第二,对企业的经营资质进行严格的确认,严格遵守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第三,对交通物流市场实施严格的监管;第四,物流企业应建立有效的信用制度,为企业树立优秀的形象。

结语

当今我国网络产业发展迅速,伴随着人们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希望通过对区域交通物流体系在产业、运力、保障三个方面的建设提出建议,为区域交通物流的管理者在对物流产业体系进行技术革新、管理运营和改革发展等方面提供战略意见。

参考文献

[1]海峰,程志,江琪斌.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储运,2005.(2).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审计区域要遵循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科学划分,要全面考虑各项污染指标,同时兼顾审计力量配比,提高审计效率。在划分审计区域时,首先,要分析敏感区域或敏感人群的受污染情况,对其有影响的污染源都要进行筛选,建立污染源与敏感区域或人群的联系。其次,根据效率原则,将影响敏感区域或人群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区域划为审计区域,同时考虑污染源的叠加效应,适度考虑其他污染源的影响。第三,根据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配比情况,确定采用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浓度模式还是污染迁移轨迹模式。例如针对雾霾治理效果的审计,可以采用地面最大浓度模式,将雾霾发生较为频繁的人群聚集地作为调查对象,审查雾霾治理资金投入后的治理效果;对于独立污染源造成的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则采用污染迁移轨迹模式最为合理,全面分析污染源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理后的效果;如果审计目标仅确定为污染源资金投入与环境质量达标之间的评价,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有限,可采用污染源模式。

二、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重点。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审计评价的重点和范围应全面具体,在模式选择确定后,应从污染源、污染路径和被污染区域等敏感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敏感区域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层次设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原理,设计了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对于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的单一性和特殊性,既不可能确定统一标准,也没有必要确定统一标准。对于污染源的治理效果,应从治理前后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污染源治理目标进行评价;对于敏感人群和区域,可从治理政策和措施实施前后的环境质量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在环境、经济和健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经济综合指标评价污染源对污染区域的影响程度,发现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判断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从环境制度层面发现问题。

三、审计建议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摘要:京津地区作为我国北方的区域经济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京津区域的崛起对该地区的金融服务和体系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地区的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创新滞后,已经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本文在分析京津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京津金融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一体化;不平衡;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一体化中的核心地位与主导作用不断凸显。金融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经济一体化高级化的结果。一般而言,区域金融越发达,社会资金活动、资本配置和金融交易就越活跃,越能吸引国内外产业及资本的流入与合理配置,区域和城市竞争力越强。

京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京津区域的崛起对该地区的金融服务和体系配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较,被称之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却愈发显现出滞后的发展趋势。

一、京津金融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利于货币资金的合理分布,造成大量货币资金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加大了货币金融管理难度,成为金融不稳定的新来源。

京津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区域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也十分显著。天津地区的企业求“资”若渴时,北京的银行存贷差却高达数千亿元。这种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京津地区的贷款率占比过大,贷款利用效率低下,过度依赖银行体系。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相比,京津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

2.城市在区域金融中功能定位模糊

区域金融分割,行政管理分散,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存在典型的多中心倾向,都想争夺金融主导权和控制权,京津两城市在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模糊不清。

京津金融业的发展出现群龙无首的不合作状态,金融合作密切,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金融合作是京津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推动两地金融一体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两地间的金融一体化受到区域分割管理的限制,合作渠道不畅,近几年虽有改观,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还有较大差距。

3.结算渠道不畅和金融创新滞后

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方面,结算手段与渠道是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益的关键问题。目前现状是,跨地区结算时间太长,不够便捷,畅通程度不够。天津居民在北京购置房产,却不能使用天津当地的银行卡办理按揭;手持信用卡到异地存取款,都要付出不菲的手续费。因此,两地迫切的需要建立清算系统,统一结算。

4.高层次人才短缺

金融是一个高智能、高科技、高自动化产业。近几年来,大量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业面临直接进入知识化、国际化的压力,金融业必须在技术优化、改造、升级上做文章。这就要求金融业中出现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现实情况是,金融业高级人才的短缺正是我国金融业的短板之一。

二、对策和建议

1.消除行政壁垒,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金融的一体化发展客观要求金融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而行政区划壁垒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资源缺乏协调机制,不能够实现最优配置。随着我国地方政府事权的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必定会参与到金融资源的调配中,过多过少地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控制本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源,不希望本地的金融资源与他人分享,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强烈追求。

在京津金融一体化中,政府应以服务者的角色,为区域金融一体化提供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和各类区域经济信息服务。政府部门、金融部门都应积极真实的披露信息,最大限度地增加金融一体化的可预测性,降低风险性。

2.建立金融协调监管机制

加快金融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建议做好以下的工作。一要加强金融法规建设,研究京津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制订适宜的监管政策和法规;二要适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监管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三要密切关注区域性风险传递的新特点,跟踪异地贷款等异地金融合作的风险指引,引导金融机构正确处理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3.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形成种类齐全的金融市场。种类齐全的金融市场,将使各种金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二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这些规模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数量、融资规模、辐射能力以及金融业经营状况。三是形成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主要是健全聚敛功能、配置功能、调节功能和反映功能。

4.完善信用信息平台

金融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来协调,其覆盖范围应该超出行政区划。良好的信息系统需要打破垄断,形成拥有统一数据标准和机制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统一的客户预警和风险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查子安:《推动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访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郭庆平》,《中国金融》2006年第1期.

对区域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区域差异理论;上市公司;对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11-02

区域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区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及生活习惯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该区域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电信业的发展与当地环境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域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电信业区域发展的差异因素进行研究。

1 山西联通内部经营单元的区域差异及问题

山西联通区域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2011年北部分公司人均产出20.77万元,南部分公司人均产出21.52万元,中部分公司人均产出32.2万元,最高的分公司人均产出是最低分公司的2.55倍。从分公司内部经营单元看,产出及资源配置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收入最高与最低的分公司间差距32倍。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客观上要求研究区域差异并建立多层次的区域间评价体系。

目前山西联通本地网公司(即地级市一级公司)及网格(区县级公司及其以下的经营单元)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1)业绩考核体系不考虑或欠考虑区域差异,不能根据发展阶段差异而提出个性化管理要求。如市场饱和的区域应以利润获得和客户维系为主,市场份额不足的区域应以客户获取为主。(2)考核目标设定因素单一,多采用历史因素法设定考核目标,不能体现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3)尚无本地网内部和跨本地网的对标体系。

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区域差异因素,量化区域要素的优势度,构建区域要素体系,搭建网格间比较平台。

2 区域差异理论、区域界定、数据采集及研究方法

2.1 区域差异理论

区域差异理论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不相同现象。本文以第三种观点为基础构建区域差异模型,分总量和人均两个维度选择相关经济指标,仅在个别指标上考虑发展速度的差异。

2.2 本文的区域界定及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为山西地级市和区县两级区域。按通信行业习惯将地级市分公司统称为本地网,将区县级分公司及下属经营单元统称为网格。

山西本地网区域按地级市行政区划有11个,为第一层次的聚类区域。以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85个县等119个行政区划,作为第二层次的聚类区域。本文主要对第二层次搭建聚类模型,将宏观环境差距较小的地区放入同类区域中,实现区域间的对标分析。

2.3 数据采集及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2012》、各地级市2011年统计年鉴、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各地区统计信息网站、国图经济统计信息库。根据以上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计算与分析,同时运用多指标和综合指标测度的方法,量化了两个层次的聚类区域在用户规模、消费能力、经济实力、服务成本、行业竞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构建的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用户规模类要素体现通信产品的潜在用户规模,消费能力类要素体现个人客户的潜在价格区间,经济能力类要素体现商业客户的潜在价格区间,服务成本类要素体现服务难度、人工成本要素价格区间,信息化程度类要素则体现行业发展空间。五方面相辅相成,构成对区域要素的评价体系。

3 要素体系描述

3.1 用户规模类要素

总人口是通信用户的发展基础,是影响个人用户规模的关键因素;城镇人口反映相对较高质量的用户群,产业活动单位反映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是影响商务用户规模的关键因素,两者修正总人口要素。

2011年相关数据显示,三个指标的拟合程度较高,119个区域中只有12个区域指标离散度较高。对离散度较高的区域分析发现,部分地区受矿区影响导致产业单位个数较低,其它地区均因农业化程度较高导致产业单位数量较低,前一种情况对系数进行微调,后一种情况认为符合实际情况。

3.2 消费能力类要素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映当地个人客户的消费能力,是影响户均通信收入的关键因素;城镇人口比重系数体现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映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两者修正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

3.3 经济能力类要素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反映当地的全部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地区总值增长系数反映三年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幅;非农产业产出率反映不含第一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总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三者结合体现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区域特点。

2011年相关数据显示,三项指标的拟合程度较低,119个区域中有46个区域拟合程度高。我们选择偏离度最大的40个区域,并与当地实际经济状况验证,发现基本符合经济增长规律,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产业产出与产值增长在一定程度呈背离状态运行。

3.4 服务成本类要素

通信行业服务成本与当地生产经营环境及人力资源价格有较大关系。人口密度为总人口占地域面积的比重,表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城镇面积比重为城镇面积占地域面积的比重,表示地域环境的优劣;两者结合表示人口集中度和城镇范围对通信企业经营成本和维护成本的影响。国有单位劳动报酬则代表当地国企员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通信企业的人工成本水平。

3.5 信息化程度要素

电话普及率表示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量,是衡量地区信息化程度的标志。联通的主要产品是固话、移动电话和宽带,三项业务的普及率综合反映当地的通信业务发展难度。

3.6 总体区域比较要素及聚类结果

综合以上五类要素测算,我们将全省119个行政区按系数由高到低排序划分为八类。存在以下特点: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呈由中部向南北递减的趋势,太原、阳泉、晋城半数左右的区域处于前四类,长治、晋中、朔州半数左右的区域处于五类和六类,吕梁、运城半数左右的区域处于后二类,大同、临汾、忻州70%以上的区域处于后二类。

4 应用建议

(1)宏观要素影响客观存在,在制定对本地网和网格的考核政策中不容忽略。应根据宏观经济发展阶段,分类制定考核办法;应建立多元素的考核目标设定机制,客观反映当地经营环境。

(2)根据要素禀赋形成的聚类结果,能代表一定程度的当地情况,但为保证适用性,政策制定时要与当地实际反复核实,避免指标的片面性。

(3)根据宏观要素构成合理选择对标指标。对标指标建议选取收入、用户量和成本使用效率三类。由于本模型未考虑投资影响因素,不建议应用于投资分析。

(4)通信企业的网格组织,其范围可能小于行政区域,但由于宏观数据的局限性,建议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网格均适用本档次对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