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范文第1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空前。国务院总理xx、副总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多次来江苏调研。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张卫国副省长亲赴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期间,罗志军省长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均把旅游交流活动作为访问的重要内容。张卫国副省长还率团赴西班牙,与世界旅游组织共商旅游合作、应对危机事宜;二是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各级财政在大力节流的同时,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减反增。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引导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奖励旅游企业,比上年增长了1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南京全面实施旅游百企发展计划,引导银行业与旅游业合作。镇江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振兴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淮安和连云港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宿迁制定了《旅游地接奖励和高等级旅游企业奖励办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旅游产业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这一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壮大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国际旅游市场为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亮点频现。江苏国际生态旅游节、江苏国际旅游周、江苏首届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旅游氛围;基本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征集活动,并结合整体形象策划制作了新的江苏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美好江苏》风光片,展示了江苏旅游鲜明而又全新的形象;“百城旅游宣传周”、“同游大江南北,共享美好江苏”、“2010相约江苏·全国旅游广播网年会”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省内城市间客源互送、市场共促的喜人局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出访活动,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举办江苏旅游推介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促销成果。“苏台旅游合作交流年”、“苏韩旅游交流年”、“苏新旅游合作年”等活动,加强了与客源地的合作交流,旅游企业赴欧洲、东南亚各国开展旅游推介、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日本、东南亚、美洲、北欧等地的促销活动效果显著;为切实推进对接上海世博旅游市场,全省积极参加各项与“世博”有关的宣传促销活动,省局组织省辖市旅游局局长与上海市旅游局共商合作事宜,支持太仓建立世博江苏旅游集散中心,还精心推出了55条世博精品线路手册。

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一圈一轴三沿”的格局,五大省域旅游规划全面推进,《沿江旅游规划》已经实施,《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顺利启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过800个,投资金额突破400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启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正式启动,景区创a工作取得新业绩;“12301”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江苏省旅游咨询中心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地也就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探索性工作。同时,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成“江苏旅游装备品集散中心”、各地发展购物旅游、打造夜游线路。

四、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通过宣贯会、在线访谈等方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旅行社新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江苏省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编制《江苏省居民赴台旅游手册》,倡导诚信旅游,试行第三方暗访对星级饭店进行复核;《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标准》、《旅行社访查规范》、《散客旅游接待工作规范》等五个标准,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部分已经编制完成并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质量标准,有效增强旅游行业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应对和有效防范甲流的能力;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度过危机,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展包机业务、举办重大商务活动、为省(境)外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提供服务。

【2010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展望】 >>查看更多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旅游产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宁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对120多位旅行社总经理进行了专业培训,编写了《赴台旅游领队培训手册》培训教材,把境外促销与旅游培训结合起来,在新加坡开展了旅游营销人才培训,赴香港开展生态旅游培训和赴英国开展旅游饭店专业培训,顺利组织全省2万多考生完成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力推行岗位培训工作,全年共有616名旅游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岗位培训资格证书,全省持有旅游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11715人;为引导景区文明经营,省局还和团省委共同举办了全省旅游行业省级“青年文明号”负责人培训班,初步完成江苏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及其他旅游单位的考核标准。

2010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起始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10年江苏旅游工作指导思想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导,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完善政策促发展,应对世博抓机遇,拓展市场增客源,开发项目调结构,强化服务提品质,改革创新促转型,扎实推进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把江苏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站在2010的起点,展望江苏旅游工作,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表示,江苏旅游业要在现有较高发展平台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江苏、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多做贡献。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推动江苏旅游产业大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贯彻落实《意见》的思想统一到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省局将举办2—3期旅游局长轮训班,对全省旅游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分批培训;将开展大规模旅游调研活动,不仅要了解各市对于《意见》政策落实情况和政策建议,还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形成各地关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综合性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江苏旅游业的意见》初稿三项成果;适时筹备召开旅游产业大会,进一步部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上海“世博”为契机,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大市场

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吸引尽量多的游客来江苏,我省将以“相约世博、走进江苏”为主题举办系列宣传活动,整合42家长三角世博旅游精品示范点,推出世博精品旅游线路,举办世博服务明星评比和迎世博江苏美食月,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世博旅游年”启动仪式等旅游促销活动;力争举办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对话会议,并做好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会议代表考察活动、国际旅游洽谈会(itm)等,同时还将继续举办和支持各地举办品牌影响大、资源整合强、群众参与度高的旅游节庆活动;抓住即将出台《国民休闲纲要》的机遇,有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推行教育旅游,提高居民出游率。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制订方案,推出系列推广活动。加快乡村游、自驾游、养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推广力度,加大国内旅游招徕奖励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客源地市场。如围绕江苏省和爱知县建立友好县省30周年的契机,拓展日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好“苏台同辉”互送灯展活动。抓住加拿大成为我国旅游目的地的机遇,积极组织赴北美旅游推介;突出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邀请海外媒体和旅行商来江苏考察踩线,并利用各类媒体、媒介进行江苏旅游形象推广,使宣传促销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大调整

首先,大力完善规划体系。在积极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华东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洪泽湖旅游圈规划》。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进度;其次,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严格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做好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补助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活动、联盟等方式为投资商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其三,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年力争新评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0家,做好5a创建工作。与商务部门联合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与建设部门联合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展省级生态旅游区。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评星定级工作,建成首批“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打造我省商务会展旅游、包机旅游、海上旅游专线等新业态。第四,继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和江苏旅游咨询中心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积极推广《江苏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指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支持有关城市打造面向游客市场的大型演艺活动。

【2010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以市场整顿为手段,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加强管理。大力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新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通过年审和检查,强化市场监管。举办全省旅行社发展论坛,帮助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开展饭店星评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并在酒店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评选。倡导低碳旅游,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开发实施旅行社出境业务管理平台、推广第三方暗访星级饭店、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等;二是服务企业。完善入境游奖励办法,推出对国内旅游的奖励。推广旅行社责任险统保工作,提高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开展第二批省级诚信示范旅行社评选。在旅游企业和投资商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投资商来江苏落户。三是确保安全。针对世博、黄金周等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方案,联合督察,实行安全值班制度,建立安全员网络。继续做好应对甲流的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意见》的精神,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宗教场所的旅游安全工作。四是完善标准。试点完善《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完成《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和《旅行社综合评价体系》的编制。

五、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旅游队伍素质大提高

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方面,将根据国家旅游局“名导进课堂”工程的部署,建立江苏导游师资库,进一步扩大优秀导游份额。组织名导进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以“讲道德、比技能、赛服务”为主题开展江苏省导游讲解员大赛,并拍摄优秀导游员讲解技能示范片。继续做好导游员的各类考核考试工作,抓住中国导游网建设的机遇,推进导游员年审网络化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江苏旅游信息网和诚信网等平台,加快建设全省导游员网络培训、考核的软件体系;开展各类岗位培训方面,将加大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开设产品策划、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专项培训。加强与境外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人才培养、酒店管理等专题培训。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加快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并与时俱进,修编系列培训教材。在开展旅游人力资源调查研究方面,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摸清各类旅游人才机构状况,分析旅游人才资源规律和特点,为实施人才强旅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在转变机关职能方面,将积极做好江苏省旅游协会的换届工作,组织成立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乡村旅游和旅游教育等专业分会,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服务企业的职能。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免耕栽培;存在问题;推广机制;成效;安徽蒙城

免耕栽培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集生物、化学、机械和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于一体的重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蒙城县通过不断创新机制,落实各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蒙城县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对免耕栽培技术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二是大型农机具数量较少,农忙时节难以满足需求;三是免耕栽培技术不规范,秸秆处理不理想,下种不匀,缺苗断垄和病虫害发生严重;四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妇孺难以收拾秸秆,因此,秸秆还田技术仍待改进。

2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机制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成功的前提[2-4]。为更好地实施该项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蒙城县是产粮大县,小麦收获后接茬种植玉米大豆是一种主要种植模式。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秸秆焚烧严重,抓好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实行秸秆还田,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为此,县政府对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高度重视,成立了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委、农机局、水利局、气象局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免耕栽培技术的组织、协调、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县农技推广中心成立免(少)耕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小组,负责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为项目区乡镇技术负责人,县农技推广中心包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员配合农技站长开展工作,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负责各村的示范推广。

2.2明确技术要点

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人工将田间小麦秸秆撒开,覆盖地表,选用大型拖拉机作业,配套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播种,播幅2.2 m,种3~4行玉米,行距55~60 cm,去掉行间旋刀,以减少作业动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种时行内浅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由于不动土层,播种时失墒少,玉米出苗快,并将秸秆直接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湿保墒,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2.3实行农机农艺结合

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关键环节是播种,重点是农业机械。要实行农机农艺相结合,学农机的技术人员要了解农艺,学农艺的要懂得农机,在生产中要互相学习,勇于创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4抓好宣传培训

首先要加大对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会议、电视、广播、现场会、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途径宣传培训,让农技人员、县乡村干部、农户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义和技术措施。全县共召开免(少)耕栽培专题会议12次,发资料10万份,开现场会32场次,培训农民15万人次,并组织了观摩评比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5强化技术服务

为把免(少)耕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到项目区,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开展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2.6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推广的前提和基础。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时,认真的组织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麦秸秆处理试验、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不同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种与播期试验等,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县农委和农机局分别在漆园办事处前王村、乐土镇杨桥村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片,各乡镇和农场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点抓了王集一个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机播、统一施肥、统一田管、统一机收。同时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技术服务和物资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7实行物化补贴

为推广免(少)耕栽培技术,蒙城县整合玉米振兴计划资金32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万元,超级产粮大省奖励资金20万元,高产创建资金40万元,实行物化补贴。其中,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2 700 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统一供应尿素,面积2.4万hm2,统一采购大颗粒尿素运到乡镇所在地1 635元/t,供应尿素375 kg/hm2,向农民收取1 315元/t,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了技术措施,推动了项目顺利实施。

3推广应用成效

免耕栽培实行秸秆还田后,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和污染,减少翻耕环节,不动土层,土壤蒸发量小,失墒少,同时表土细碎,保墒性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播种后出苗快、苗齐、苗壮,利于高产。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7.03万hm2,其中免(少)耕栽培推广5.33万hm2,平均单产6 465 kg/hm2;建立示范区6 667 hm2,单产7 890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单产9 525 kg/hm2。大豆面积3.25万hm2,均为免耕栽培,平均单产1 545 kg/hm2,其中示范区6 667 hm2,单产2 295 kg/hm2;核心示范区667 hm2,平均单产2 475 kg/hm2。与全县平均产量相比,玉米免(少)耕栽培平均增产495 kg/hm2,节本增效1 410元/hm2;大豆免耕播种比翻耕播种增产180 kg/hm2,节本增效1 170元/hm2。

4参考文献

[1] 张忠民.安康市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6(12):21-22.

[2] 严士贵,丁金海.加速安庆市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75-76.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范文第3篇

于强:主持人好,网民朋友好!很高兴再次来到省政府网站。

主持人:我们在乡村走访调研的过程中,能看到我省农村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收入也增长得很快,总体上看,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强:你说得没错。2006年,我省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7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力推动,专项投入不断增加,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帮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主持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您能否从这几方面介绍一下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于强:好的。在农业生产方面,2006~2012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的7年,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时期。特别是2012年,是我省新时期以来农业农村形势最好、发展最快、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668.6亿斤,粮食单产水平平均亩产966.8斤,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同比增长13.5%;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畜牧业、林业和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经济呈现出多业并举、提质增效、互促共进、良性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生产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较高基数的基础上又跃上了新台阶,达到8598元,创造了“十二连增”的佳绩。

于强:7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公益事业,我省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35万公里,解决了67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35万户,全部完成76.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同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已经提高到人均301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五保补助资金达到5958万元。

于强:在文化建设方面,实现了5554个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100%;实现“乡乡通宽带”,建设开通行政村宽带互联网5254个;建设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截止2012年末,已累计扶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624个,实现了省内全覆盖;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6000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4.4%;扶持建设社区文化中心271个;“送戏下乡”1.5万场。全省60个县区都建有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全省行政村配建健身设施总数已达3741个;全省建立贫困村、民族村屯、边疆哨所书屋400个,向全省农民工提供生存技能和保障类图书200万册、期刊200万份。

主持人: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对我们辛勤工作的最大鼓舞。在下乡的途中,我们常常看到农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很多农民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上了沼气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于强:你说得没错。这得益于我们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这项工程的重点是加大村镇改造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7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村镇共完成产业项目22006个,总投资达648.2亿元。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835个,修建村部4539个、农民夜校2640个、卫生室6050个、农家书屋7249个,科普画廊2850延长米;新建大型秸秆气化站30个,建设室内水冲和户外卫生厕所54.8万个,公共厕所2.1万个,修建垃圾处理场点5.5万个,全省近2.1万个村屯达到绿化美化标准。

于强:目前全省达到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完善配套、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的标兵村300个,先进村达到400个,占第一批示范村建设的70%,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很多部门都在发挥作用,您刚才介绍的农村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的工作就涉及水利、建设、交通、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很多省政府职能部门,同时,这项工作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扶持与帮助。

于强: “众人拾柴火焰高”。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省各个部门的扶助与支持,我们在全省落实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和大专院校、1000家企业的帮扶责任,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的推进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措施,形成了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帮扶制度,促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据统计,2006~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达到355.25亿元,其中,各级帮扶和社会捐助投入达到24.34亿元,占6.8%。

主持人:在具体工作怎样广泛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呢?

于强:一是明确重点责任部门分工,根据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对重点建设任务实行部门和行业包保责任制,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保障措施、完成时限,整合全行业力量,集中投入支持示范村建设。

于强:二是落实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制定本行业项目规划,落实部门建设责任和标准,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危房改造、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形成合力。

于强: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主持人:前面我们对近些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什么?

于强:2013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在较高起点之上向更高目标推进的重要一年。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思想,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升、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主持人:请您跟我们谈谈具体都将开展哪些工作,完成哪些任务。

于强:今年重点要完成这样几项工作。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在发展经济方面,一个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围绕“五大一强”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棚室蔬菜提升、人参振兴、食用菌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再一个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合资合作、股份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形式,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兴办各类企业或农业公司,实现合作共赢和利益分成,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另外,还要积极推动全省2000个示范村建立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特则特、宜商则商,大力发展专业村屯、工商企业和乡村旅游,突出地域产业优势和民俗经济特点。

于强:第二项工作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3个1000”,抓好第一批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工作,抓好新启动的第二批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基础设施的突破工作,抓好1000个跟进村的基础设施推进工作。主要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桥涵、村屯排水设施、安全饮水工程、清洁能源开发、村部和休闲广场、卫生厕所、垃圾集中处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绿化美化、路灯等方面的建设。

于强:第三项工作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于强:第四项工作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2013年开始,我省重点推广8种环境整治模式:“三线一环”整治推进模式、整体改造推进模式、功能分区推进模式、综合建设推进模式、农村社区推进模式、生态村推进模式、旅游村推进模式和移民村推进模式。在整治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在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加快建设。

于强:第五项工作是强化帮扶工作。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要求,对新选的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打捆使用涉农资金,增强新农村建设合力。

于强:第六项工作是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宣传各地典型好经验、好做法,烘托典型效应,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同是,我们还将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民群众考察省内外新农村建设典型,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于强:第七项工作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目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主持人:我们省从地域上讲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西部为草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否也要因地制宜,针对这样不同的地域,我们的建设思路和侧重点是不是也有所不同?

于强:是的。我省新农村建设按照城市郊区建设城镇化村、中西部建设社区化村、东部建设特色化村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创新思路。一是在大中城市、县城以及重点镇周边,充分利用城乡联结紧密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现有各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城镇增容及功能分区基础上定位规划。通过政府推动、政策驱动、规划指导和市场运作,引导农民拆除旧房,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

于强:二是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选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人口集中度高,现代农业发展快的中心村,以产业建设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村居住社区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发展为方向,实施合村并组集中建设农民社区。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创建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

于强:三是培育特色化村。在完善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屯一特”,围绕建设高效农业村、工业主导村、商贸聚集村、休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等类型,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突出、经济效益较高、人口聚集能力较强、知名度较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化村。

乡村振兴的总结与展望范文第4篇

强化队伍建设

在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中,人是决定因素。如何建立一支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靠得住、有本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太和县财政局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念。

强化五个意识,全面提升财政干部政治素质。即脚踏实地,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奉献意识;奋勇争先。真抓实干的效率意识;依法行政,宽严相济的公正意识:陶冶情操,拒腐不沾的廉洁意识。

积极突出五个围绕,做好五篇文章,即:围绕崛起做财政发展文章,围绕和谐做工作协调文章,围绕效能做作风建设文章,围绕管理做规范理财文章,围绕民生做惠民惠农文章,全面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快速发展。

强化财源建设

狠抓财政建设。坚持做到国税地税并重,大、小税种并举,预算内、外兼收,并下大力气清理欠税和漏征漏管户,充分挖掘增长潜力,狠抓均衡入库。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

深入抓好税源调查,建立税源档案和纳税户台账。强化目标责任制和源头征管,细化收入总量。并将任务分解到位,认真落实。集中力量狠抓了医药、建设安装和交通等重点税源的征管。并实行“以旬保月,以月保季”,抓管促收制度,做好分类指导工作,确保了财政收入均衡入库。

强化政府非税收的征收管理。一是切实把政府非税收入计划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加强了票据管理,坚持“以票管钱”,坚决做到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了预算外资金由“两权不变”向“两权归还”的转变,“专户储存”向“综合预算”的转变,有效杜绝坐收坐支现象。2007年非税收入28880万元,占年度预算的386%。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450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25660万元,罚没收入94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000万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68万元。二是加强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先后对全县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摸底调查,对城区房屋进行划片,设定最低价,做到应收尽收。2007年年契税入库1100万元。

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太和县的财政制度的改革。率先成功试行了一系列新的财政管理新规,使太和县在管财、理财上创造出一番崭新气象。

强化会计核算。以公共财政改革为重点,严格遵守会计核算业务流程,认真做好全县统管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的会计结算、会计资料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保证了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同时。认真审核报具单位的收支票据,严格把关,规范了收支行为。基本杜绝违规违纪支出、白条、铺张浪费、“乱收乱支”和私设“小金库”现象,提高了财政运行质量。优化了财政收支结构,强化了财政监督。同时,严格执行招待费“三单台一”制度和大额支出转账制度,使单位的招待费、汽车燃油费、维修费及设备购置费等支出明显下降。

扎实推进政府采购。以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重点,全面加强政府采购工作机制建设。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采购”,在每次采购前,公开采购内容、办事程序、采购方式。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实行采购主体、验收主体、支付货物主体三分离制度,采购办实施物品采购,采购单位负责购进物品的验收和签单,结算中心支付货款,形成钱与物、验收与付款相分离的采购新机制。同时,邀请纪检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质检部门等单位参加政府采购项目评审,增强了采购工作的透明度。预防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强化乡财县管。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加强乡镇财政支出专户的监督管理。在管好乡镇财政结算专户、工资专户的同时,对乡镇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监督。首先把乡镇的退耕还林资金、粮补资金、灾减资金,下派干部项目资金由结算专户拨到支出专户,工资和民政资金由工资专户拨到支出专户,然后对各专项资金和乡镇业务支出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保证了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有序。

积极做好涉农补贴资金发放。一是做好涉农资金发放。2007年组织发放了18项涉农补助资金。补贴资金总额10776万元。二是建立了层层负责补贴工作责任制,成立了太和县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按照“三个统一”、

“三个公开”和“五个一”的标准规范操作。严格执行“六到户、六不准”,向农民提供优质服务,较好地防止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完成了总投资1000万元的三堂镇(2005年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总投资900万元治理面积2万亩的三塔镇(2006年完成)土地治理项目,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三重效益。

现在,太和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走上了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实现了由拐点到亮点的实质性转变。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完成村级区划调整。成立了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组织、纪检、监察、宣传、民政、财政、建委、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级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太和县村级区划调整实施意见》和8个配套文件。严格程序,规范操作,顺利完成村级区划调整工作任务,全县村级组织由804个调整为312个,调减率为63%。新建制村“两委”班子干部为2517人,比调整前减少1346人,调减35%。并做到以“四个一律”(原村“两委”公章一律收回,原村“两委”干部职务一律终止,原村“两委”组织一律停止活动,原村委会建制一律取消)为要求。以“六个有”(新村有统一的财务账目和管理制度,新村有统一档案资料。新村有统一的工作制度,新村有统一的办公场所,新村有统一的办公设备,新村有一支新的村级干部队伍)为标准。以“三个抓”(抓关键。抓核心,抓根本)为目标,认真落实新建制村各项工作。

全面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明确了乡村债务清理核实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原则。确定了清理对象、范围、内容、统计口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查清、查细、查实。整体工作分为八个阶段:即宣传发动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全面清查阶段、分类登记阶段、审查核实阶段、张榜公布阶段、确认阶段、汇总上报阶段。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基本摸清和掌握了乡镇政府和村级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底数,全县乡镇政府债务总额为14204.56万元。债权总

额为1073万元。全县村级债务总额为5188.6万元,债权总额为1130.4万元。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管理,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实行会计核算中心县级集中管理,初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费提供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行了“两免一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2007年投入D级危房改造资金973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7550平方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由原来的812所调整到583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07年太和县新补充招聘中小学教师300人现已分配到各校任教。

认真清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制定了《太和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清理范围、清理方法、工作要求,按照计划安排,分宣传发动、核实登记上报、审计部门核查、汇总上报四个阶段,基本弄清了截至2005年12月31日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债务。债务总额为2724万元。2007年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化解债务总额的55%,2008年底前完成全部债务化解工作。

建立乡镇政务中心。按照太和县《关于全面推进为民服务全程制的意见》(太办发[2007]45号)要求。在乡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村级设立了为民服务代办点。做到了统一挂牌,统一制度。明确服务项目,规范服务程序。为农民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

全面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

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太和县将进一步落实“民生工程”目标任务。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石,丰富和谐社会的内容,提高和谐社会的程度,让百姓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按照动态管理和有关规定的审批程序,对所有已保的五保对象和自愿申请的村民。进行了重新审核、审批,共核定五保对象11650人。其中分散供养对象11207人。集中供养对象400人。同时建立了五保供养对象个人档案和数据库并发证。

2007年太和县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实现:分散供养标准人均达到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人均达到1500元。为确保资金安全发放。五保供养资金全部实行“一卡式”社会化发放。

积极做好社会保障。一是稳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二是全面开展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出台了《太和县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规定了城乡医疗救助年度一次性定额标准,城镇3000元农村2000元。

太和县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早在2006年就开展部署。目前,已救助城乡特困居民549人次,投入资金115万元。同时,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已核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982人。确保了社会保障对象的工资和有关补助的正常发放。

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完成7个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

2005年以来,太和县先后投^2000多万元。为2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门诊楼或住院楼,建筑面积达3.55万平米,2007年上半年全部投入使用。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有连桥、西大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了市级验收。同时,太和县已完成31个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将乡镇卫生院三权上划,进行了25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奠定了基础。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学杂费。实行“两免”“一补”。目前,县财政已将5992万元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拨付到各中学,以满足学校假期房屋修缮、教学设备配置等教学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选置、统一勘察设计、统一招标监理、资金统一管理、工程统一验收决算”的“五个统一”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007年投入1685万元。

计划建设改造学校52所。现已完成29所,在建33所。2008年可全部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校舍。实现中小学校舍无危房的目标。

同时,强化“一补”工作,核定在校贫困学生1760人,住宿生活补助按每生239元晖进行补助。

强化农村饮水安全。2007年太和县解决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按照目标任务,把饮水安全工程分两批分解到苗集、三堂、原墙3乡镇。工程总投资1117万元。建设集中自来水工程6处,其中新农村示范村供水工程2处。目前,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

展望2008宏伟蓝图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只有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秩序和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新的一年之际,太和县财政局不满足现状,积极探索出一套新模式。

强化收入管理。一是强化目标责任。把收入目标,任务细化到各股室及直属机构,与各征管单位、征管人员层层签订责任状,按季考核。兑现奖罚。二是突出税收征管。强化重点税源监控,规范税收减、免、退程序,不断优化服务,规范征管。三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的可用度。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收入体系,确保完成全年3.6亿元预算收入目标任务。

狠抓财源建设。一是抓好工业财源建设。通过新上项目、兴办企业,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地方可用财力,促进财政工作迈向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并进的良性发展轨道。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为已引进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争取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县发展。三是强化税收经济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税”的思想,始终把支持、服务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税收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提升财政服务职能。―是激活各种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整台,扶持有利于科技创新和资源优化的项目发展。支持第三产业优化升级,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强化支农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扶持政策。探索和建立农民享有公共服务、公共保障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实行直补的范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优化支出结构。一是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追加,2008年财政支出预算的重点要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对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二是保证重点支出。继续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把确保社会稳定所需资金放在优先的位置。一要保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二要确保科技、教育、农业等支出的增长。三要确保社会保障支出。

推进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和完善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加速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围绕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征缴程序和支出拨付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简化操作程序。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四是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入,财政统筹”的新型管理运作模式,建立统一、规范、高效、有序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实现非税收入的“国家所有,政府调控,财政管理”。

积极向上争取财政政策。认真编报项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项目是争取资金的载体,项目质量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争取资金工作的成效,因此,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等政策机遇,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项目争资金、抢份额。

“深化财政管理,构建和谐太和”,这是太和县全体干部员工崇高的追求。太和县委书记刘家坤盛赞财政局全体员工求真务实。开拓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