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发展总结

新能源发展总结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能源 能源强度 经济增长

传统能源的资源消耗和新能源的发展研究一直是我国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和传统产业的生产结构,造成了大量传统能源的开采与消耗。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还降低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力度,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新能源的需要,也可以改善我国的产业发展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一、相关概念认知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的,是可以进行再生产的能源,它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在世界上的总量非常丰富,而且都具有可再生能力。随着传统能源的总量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更加注重新能源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新能源具有传统能源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第一,新能源的分布较广泛,且具有可再生性,可以基本满足产业的能源需求,供人类长期使用;第二,新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不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第三,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可以弥补我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降低我国对国际能源的进口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安全性。

(二)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就是指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消耗总量与经济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经济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耗总量与能源强度成正相关关系,即能源消耗总量越大,能源强度就越大。但是,它们两者始终是与经济生产相联系的,能源开采与消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总值的增加。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较大,能源强度较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能源的生产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传统能源的能源强度,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

二、当前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要点

就我国以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基本是以传统能源为主体,通过对传统能源的开采与利用来获取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加重、气候极端变化,导致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要求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降低传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现状调整能源结构,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都依赖着传统能源的供给,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能等。大量传统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中国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传统能源都聚集在西部地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布局的影响,大量传统能源必须经过长途的运输到达东部发展区,才能实现传统能源的存在价值。可是,长时间的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成本。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需求,生态环境已经承受不住传统能源的频繁开采,传统的能源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的需要。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传统能源的减少,水电、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必然需要能源的大量供给。由于中国的能源的稀缺,很多传统能源只能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跟紧时展趋势,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期间,着重建立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体系,促进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各个产业要看到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和建设优势,将新能源发展特点和已建立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现况相结合,尽可能为新能源的发展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从制度规范等方面改善我国的能源发展结构,促进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发展,满足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

三、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发展在我国的发展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减少国家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强我国发展的可持续性。了解和明确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时代化。

(一)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区域、行业在固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在这段时期内,能源的使用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此地区、国家或者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和依赖性。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新能源的发展,可以减少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第二、新能源的建设发展还可以缓解我国因传统能源开采和生产而造成的环境压力,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减少了我国传统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强度,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

(二)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的发展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产业之间的共同努力与扶持。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因新能源发展技术的限制和知识的匮乏,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已经无法再长久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增快。新能源发展技术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产业发展的成本,从而增加了我国的经济收入,而新能源产业也成为了我国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新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四、结语

在未来的能源发展进程中,我国致力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调整和改善能源建设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因此,我国要更加注重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明确新能源发展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加新能源的研究投入,提高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技术,培养新能源建设人才,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我国的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为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方国昌.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11).

[2] 张意翔.探讨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2篇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退化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日益得到关注。1995年,Arrow提出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为倒U形关系的假说,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EKC假说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出现脱钩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利用发达国家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从工业物质消耗、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角度验证了EKC假说[2j,并且发现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还存在同步、U形、N形等关系形式。但是,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以及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的减物质化历程的研究还非常少。当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使得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双重制约。因此,从宏观经济、工业化进程和能源的综合视角,加强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对于滨海新区实现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计量模型研究主要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归纳总结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一般规律和经验。然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滨海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并据此提出对滨海新区未来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认识和建议。

2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2.1指标的选取基于代表性和数据易得性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单位GDP能耗作为能源强度指标,衡量能源消费相对减物质化水平;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衡量能源消费绝对减物质化水平的指标。

2.2数据来源和整理

滨海新区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天津统计年鉴))[,l、《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4];国际方面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2008年出版的((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8》[,]。由于数据源限制,滨海新区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一2007年,美国、日本、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时间跨度为1960一2005年,德国、韩国等国的时间跨度为1971一2005年。为便于横向比较以及消除价格因素影响,人均GDP按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能源消费总量单位统一折合为标准油当量(toe)。

2.3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有的EKC实证研究来看,能够用来模拟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响应关系的模型主要有三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方程。其中,二次函数曲线最为符合EKC曲线特征。但是,考虑到在较长时间跨度内,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会出现比倒U形曲线更为复杂的变化。因此,本文优先使用三次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如果三次项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再选择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夕=ax,+bx,+cx+d+‘(l)式中,a、b、。—回归系数;d—常数项;x—人均GDP;少—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或能源强度,“—回归残差。

3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国际经验和规律总结

3.1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及规律

对主要工业化国家人均GDP与能源强度指标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1%0一2005年时间段内,除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能源强度曲线为倒N形外,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曲线均为N形见表l。由于数据源限制,本文缺少1960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不过根据Reddy等人对1840一1960年时间范围内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变化的分析来看,美国、德国等第2代工业化国家的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1920年前后,分别为0.9toe/1000$和0.8toe/1000$。该时期的美国、德国正经历着第2次工业技术革命,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阁。1960一2005年工业化国家能源强度与人均GDP关系曲线见图1。日本作为第3代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1950年左右,这一年日本的钢铁、化学等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最高的54.6%。进人后工业化时期,由于部门能源强度持续上升,结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再度开始上升,并且在人均GDP达到10000$之后,各国的能源强度曲线相继出现了第2个波峰,对应于表1中N形曲线的第l个拐点TPI。其中,德国在人均GDP为10428$(1971年之前)时出现,而美国和日本则出现在人均GDP为15000$左右时。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韩国的能源强度曲线实质上为倒U形(曲线第1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为O$)。自1973年韩国政府发表《重化工业化宣言》开始,能源强度伴随重工业化过程持续上升。1991年,韩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巅峰的74.3%t7],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能源强度在这一年也达到了峰值,随后便开始持续下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在特定时间段内,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曲线可以验证EKC假说。但如果将研究的时间段分别向前和向后延伸就会发现,总体上各国的能源强度变化表现为震荡下行的趋势。(2)能源强度与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不断上升,并且在重工业比重达到顶峰前后,出现首次能源强度峰值。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来临,由于服务业比重提升趋缓及能源效率持续负增长等因素,在人均GDP达到10000$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出现了第2次能源强度峰值。(3)工业化较晚的国家能够在相对较低的能源强度水平上完成工业化。这些国家工业化周期较短,能源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较低。美国、德国等第2代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峰值要低于英国,较晚工业化的日本则不到美国的1/2,韩国的峰值虽然高过日本,但仍远低于美国、德国的水平。这说明较晚工业化的国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吸取先行国家节能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更为节能的工业化过程。(4)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于推动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缺一不可,兼顾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可以实现能源强度的迅速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结构节能的局限性将会显现。在相继出现1960年以来的第l个能源强度峰值后,受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的推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能源强度开始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其中,日本在1975一1990年期间能源强度下降了21%,而美国在1970一1990年期间下降了36%。但是,当这些国家服务业水平高度发达、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时,能源强度又都开始出现上升。

3.2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及规律

在研究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相对减物质化历程的基础上,对各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GDP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在1960一2005年时间跨度内,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曲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美国、日本为同步增长曲线,德国为N形曲线,符合“重组假说”所描述的情况,韩国为倒N形曲线,而法国和瑞典则呈现出典型的倒U形曲线,验证了EKC假说。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EKC假说并不普遍存在于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曲线之中,只有法国和瑞典的关系曲线为倒U形。其中,瑞典目前已处于能源消费EKC曲线的右半侧,而法国将在人均GDP达到41602$时出现拐点。(2)能源消费曲线是否为倒U形与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强度的高低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瑞典的人均GDP低于日本,能源强度与之对比则相对较高,但却先于日本实现了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3)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源消费曲线可能暂时表现为倒U形,但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仍有重新组合的可能。德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曾在人均GDP达到17166$时开始下降,但当人均GDP增长到22583$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重新藕合。(4)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是实现绝对减物质化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美国和日本的能源消费曲线之所以迟迟未出现拐点,主要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降低所带来的节能量。(5)后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演进、缩短工业化周期、推广节能技术等途径,在相对较低的人均GDP水平上,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自1960年开始工业化以来,韩国工业在进行短暂的进口替代之后,立即转向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导向模式。并且,在电子信息、造船、汽车等产业达到政府重点扶持的同时,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也并未受到影响,即便在1991年韩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时,其工业占GDP比重也仅为42.6%,而服务业比重则达到了49.4%。因此,韩国仅用30多年即走完了欧美国家经历了1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按目前的发展趋势,韩国将在人均GDP达到14465$时,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明显低于德国和瑞典脱钩时所对应的人均GDP水平。

4滨海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

利用公式(l)对滨海新区2000一2007年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总量的响应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滨海新区能源强度及能源消费总量曲线方程的三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未能通过t检验,但一元线性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目前,滨海新区能源强度是持续线性递减的,已处于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阶段,而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则处于高度藕合的状态,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快速上升。经进一步分析,2000一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年均节能率为4.75%,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2.5%,工业经济比重由63.9%上升到68.6%。这说明,现阶段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由技术节能因素驱动,而经济规模的迅猛扩张,则是导致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美、日等国的经验,按照现有产业结构演进及GDP总量增长的态势,滨海新区未来很难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甚至会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能源政策

一、 引言

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少,资源人均量低,并且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发展方式是资源密集型,造成污染非常严重,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方式仍旧以传统化石能源消费为主,新能源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范围产业洗牌,我国应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提高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倒逼我国能源结构性改革。

二、 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

1.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取得飞速发展,GDP总量从1978年的3 650.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 46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2元增长到2014年的46 652元。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状况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

(1)能源消费总量增大,但近年来增速放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是加快的,1980年~1990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38%,1991年~2001年为4.31%,2002年~2014年为15.8%,但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节能减排力度增大双重影响,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速放缓,2011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1%、3.9%、3.7%、2.1%,均低于近年来的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经济体量大并且仍旧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我国目前仍然是能源消耗大国,能源消耗总量节节攀升,由1998年的136 184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91 448万吨标准煤,近年来,这一总量保持增大,2014年已达425 806万吨标准煤。

(2)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首先,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在降低。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一直在70%上下浮动,90年代以后,我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对煤炭的开采迅猛,煤炭消费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近年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2014年的66%,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但这一比例仍旧远远高于欧美等国家近40个百分点。在我国,仅次于煤炭消费的就是石油消费,石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上下,90年代末20世纪初这一比重较高,均在20%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2%下降到2014年的17.1%,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旧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

其次,火比重在下降,新能源发电比重增大。火电发电装机容量由2000年的74.4%下降至2014年的67.3%,下降了7.1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7.3%上升到2014年的11.2%,上涨了3.9个百分点。其中核电、水电发展迅猛,核电2014年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风电2014年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太阳能近年来异军突起,虽然2011年才开始起步,到2014年已经占有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9%。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2. 能源供给结构。虽然我国幅员广阔,蕴含自然资源丰富,但其实是一个“富煤、少油、贫气”的国家,优质化石能源储量相对不足,我国煤炭储量为1.5万亿吨,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且总体开采条件恶劣。石油储量为70亿吨,排名第六,储采比低。天然气储量为33.3万亿立方米,排名第十六。

从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来看,由2001年的143 875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4年的361 866万吨标准煤,翻了2.52倍。各种能源生产量随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其中,增量最大的原煤生产量,这也与我国以煤为中心的能源结构有关。而原油的生产量变动不大。近年来由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对新能源的重视,水电、核电、风电的生产量快速上升。从我国能源生产的增速来看,近年来有所降低,2008年和2009年能源生产增速为5.4%,此后除2010年小幅上升之后其余年份一直下降,2014年增速为2.2%。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煤仍旧是能源供给主体,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72.9%,2014年为72.82%,变化不大。原油生产量占比由2001年的16.3%下降到2014年的8.4%,原油生产总量增加,但占比降低。对其进行替代的是天然气与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天然气占比由2000年的2.6%上升到2014年的4.8%,上升2.2个百分点,水电、核电和风电占比由2000年的7.7上升到2014年的13.6%,上升了5.9个百分点,新能源发展迅猛。

3. 我国存在很大能源缺口。从我国能源供需状况看,我国仍旧存在能源供需缺口。1992年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能源生产总量,供需缺口为1 914万吨标准煤,此后供需缺口一直拉大,到2014年供需缺口达到63 940万吨标准煤。中国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均需依靠进口。其中煤炭和原油除个别年份外进口量逐年攀升。2011年起,中国首超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2014年我国煤进口2.912亿吨。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破60%,这严重威胁到我国石油供给安全。另外近年来天然气和电力也需要进口,2014年进口天然气591亿立方米,进口电力68亿千瓦小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供给量已经远远跟不上需求量,如果不改变能源结构,我国能源缺口会越拉越大。

三、 我国高能耗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增长迅猛,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由1980年的38 986万吨标准煤增长至2014年的295 686.44万吨标准煤,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一路高歌猛进,2014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9.4%,这远远高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比例。显然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所占能源比例如此之高与我国目前工业所处阶段即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有关,并且以重化工业为侧重。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的重工业化发展迅速,主要带来的是高能耗产业的增加。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出口替展出口工业,随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越来越偏向重化工业化,这虽然带动了经济发展,逐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实现,但同时也使能源消费的增加加快。随着21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全球统一市场逐渐建立,产业分工突破国界,我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的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产业转入我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世界工厂”的身份带来了能源消费快速上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依靠转移来的高能耗产业参与世界分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改变高能耗的能源现状首先必须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传统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借鉴欧美等国发展新能源的经验大力发展新能源。

四、 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的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发展高度重视,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个国家更是将其作为振兴经济的手段之一,在实践中积极调整和完善新能源政策,布局完整的能源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对我国新能源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欧盟:2000年,《欧洲能源供应安全战略》绿皮书出台。2000年3月,欧洲理事会通过《里斯本战略》,目标将环境与能源挑战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力,使环境保护、能源政策和经济竞争力实现最优结合。2006年3月,《欧盟能源政策》,将能源政策与经济政策、气候保护政策相结合,并把新能源战略作为三个大问题的基础,确立了以能源供应安全、减排和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能源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盟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借新能源支撑欧洲经济复苏。2008年,欧盟各成员国发起“欧洲经济复苏计划”,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各种新能源项目建设。2009年3月欧盟宣布投资1 050亿欧元支持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欧盟通过一系列能源政策的出台和推行,全面开发新能源,占据了新能源开发的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新能源发发展最快的国家,通过发展新能源作为战略政策之一拉动美国经济,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奥巴马政府对新能源的发展不仅采取了政策支持,更投入巨大资金支持。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支持和巨额的资金投入。奥巴马政府制订了完善的新能源战略措施,对新能源产业进行扶持和补贴。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法案来促进新能源发展,包括《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2009年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等。从世界各国对新能源扶持力度来看,美国对新能源的支持最完善。

五、 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新能源政策驱动,盲目跟风造成产能过剩。新能源是在国家依据宏观战略指下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等,通过研发、设备制造和利用三个环节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在研发环节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研发的回报时间长,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对研发热情不高,热衷于在成本低、见效快的产业链环节上培育龙头企业,避开上游戏配套环节。在利用环节不足,主要是政府在未充分考虑电网成本的情况下对新能源的补贴在发电环节,这就造成新能源并网困难。研发和利用环节的不足造成设备制造环节的投资过度,而我国新能源的销售主要依赖于国外市场,一旦产能无法在国际市场消化,国内并网又遇到问题,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牺牲成本和收益极力保护低端产能项目,更加剧了产能过剩。自2010年我国大规模发展新兴产业以来,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详细调研的情况下,短时间出台大量新能源产业的规划,造成这些规划缺乏可行性和前瞻性,基本停留在战略层面,再加上政府的过度扶持,政策利好时,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一哄而上,但是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市场需求减少,产能短期出现过剩。

2. “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造成我新能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网络低端。中国新能源技术水平不高,并且“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处于全球价值网络低端锁定状态。中国企业只负责原材料加工,而原材料提供、设备制造均由欧美企业提供,并且最后在欧美市场销售。所以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低环境成本沦为“加工厂”。我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状态不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盈利和良好运转。“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使得国际市场的政策一旦出现变化就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重要原材料、工艺与设备,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所以我国新能源成本较高,我国企业获利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并且浪费资源。

六、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路径

1. 鼓励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发展具有较强外部性,离不开政府支持,更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应继续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借鉴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需加大财政补贴投入,同时平衡好在消费、生产、投资三方面财政补贴政策,避免政策主导的盲目投资,而忽视生产和消费领域。政府鼓励新能源的发展要制定目标明确、着眼长远的的新能源政策。能源的发展特点之一是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趋势往往不一致,新能源发展同样如此,这就要求能源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短期形势而忽略长期发展趋势,只顾眼下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以新能源政策为导向形成向心力,引导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共同努力,促进新能源发展,降低社会能耗,使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应注意我国新能源发展应将长远规划与我国能源发展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开发适合本国资源优势的新能源,不能继续追求这种片面地追求规模和集中开发的模式,在新能源开发上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同时应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有序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能源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技术门槛进行规范化,完善新能源研发制度避免恶性竞争。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两种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得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突出,难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联系密切,过去我国出口的产业集中于粗加工,所以高耗能产业居多,现在要着力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投资,进而降低其出口,逐渐将出口产业转型为精加工、低能耗产业。另外,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注重配套的第三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转变高加工度产业为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制造服务业"更好的服务于第二产业。虽然高新产业是高附加值、低耗能的产业,但是他们的发展不能脱离第二产业而孤立发展,在推进工业结构高端化的同时,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将服务业提升作为企业在全球竞争的新增长点。优化能源结构同时是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下,能源结构才能得到调整。

3.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新能源发展属于“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危险性。当国际形势良好的时候,国内新能源产业形成羊群效应,一窝蜂似的投资,当在欧美等国出现贸易摩擦,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损失严重。所以要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保证新能源市场的稳定和盈利空间。国内市场需求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首先应把国内市场需求打开才可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推动国际出口需求。培养全民节能的良好意识,提生新能源的认知度。政府起到带头作用,进行基础设置建设的时候首选新能源设备,带动国内市场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促进国内市场需求的开启。另外政府可以对新能源消费进行补贴,鼓励新能源消费,培育国内对于新能源的需求。

4. 淘汰产能,资源优化配置。我国新能源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尤其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存在大量低端产品生产厂商。应保留行业中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规模经济同时质量与信誉良好的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优质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在制定降低能耗等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避免“缺位”和“越位”。在经济发展中,避免由于政府掌握过多资源配置权力,在生产要素使用过程中制定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不恰当参与、干预造成原材料、人力、资本等要素价格的扭曲,这是政府“越位”的行为。要改变地方政府为了盲目追求GDP的而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的短期行为。在制定结构调整政策和选择重点发展的行业时,要依据不同行业经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和对原料和产品市场未来供求趋势的预测,并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不能盲目追求GDP。同时,在提高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开发等技术创新机制制定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这方面政府不应出现“缺位”。尊重市场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借助优胜略汰机制淘汰掉发展潜力低的小厂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完善退出保障机制和强制退出机制,帮助存在过剩产能的企业快速过渡冬天。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欧盟2020年能源新战略[J].国际资料信息,2012,(4):1-4+47.

[2] 苏西,耿国彪.新能源机遇和挑战并存[J].绿色中国,2009,(21):56-59.

[3] 韩秀云.对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风能和太阳能行业为例[J].管理世界,2012,(8):171-172,175.

基金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项目号:13JJD790037)。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节能效应 脱钩指数

一、引言

2006年初,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指出,我国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首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该纲要还对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我国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2012年,我国制定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提出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面对节能减排的新目标,“低能耗,高产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被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应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强化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截至201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31.6亿元,比2005年增加25.94%,达到北京市工业总产值的24.77%;2012年12月份,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1.3%。那么,高新技术产业在极大地促进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节能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跟预想的一样能够实现其在节能方面的优势,促进北京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脱钩理论,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能源消耗脱钩指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合理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作用

国外学者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对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能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并不多。Erin Baker,Ekundayo Shittu (2008)通过研究两种公司(即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研发费用(R&D)对征收碳税(Carbon Tax)的反应,发现传统企业在征收碳税之后增加了其研发费用的支出,而且先于高新技术企业做出反应,从侧面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具有优势,更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Surender Kumara,Shunsuke Managib,Akimi Matsuda(2012)以日本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而导致的能源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洁能源公司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从而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优势作用,但研究只局限于研究碳价格与公司股票价格的关系,并没有具体分析这种贡献度的大小。

国内学者也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等(2011)对2000―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的能源消耗量与工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增量比2000年增加了99.8%,年均增长率10.5%;和2000年相比,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总量增加111.6%,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比2000年下降了49.7%;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王仰东、范毅、李享等(2011)认为,经济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衡是影响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高新技术产业能够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各种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使用率,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吴永林、李立委(2011)在《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力分析》一文中,说明了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是提高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指出高技术产业的功能之一是改进工艺,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争取消耗较少资源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符合现阶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节能减排问题,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中的节能减排效果的研究较少,具体定量研究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减排效应的研究则更少,很少见到有关此类研究的公开发表的文献。

三、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及其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1、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

按照北京能源统计年鉴对行业的划分原则,北京市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全部制造业可划分为两种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包括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在规模上有所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而且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成为北京产业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如表1所示,200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3家,这是在“十一五”期间数量最大的一年,虽然此后数量上有起伏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201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十五”末期实现了翻番,年增长速度约为16%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以上。2011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利税总额达到3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201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总额达到2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主营业务收入在2012年达到3410.6亿元,比2006年增长20.4%,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首都经济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调整首都产业结构的重要产业,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功能的支撑力量。

2、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总量

2006年以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该产业能源消耗的突飞猛进。伴随着“863计划”、“火炬计划”的推出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带动能源消耗总量的上升。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量的统计,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种类主要包括煤炭、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热力、电力)按标准煤计算,2006―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攀升。由图1可以看出,2006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95.9万吨标准煤,此后的每年(除了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基本上都在增长,到2012年达到108.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到5%。由于2008年“绿色奥运”在北京举办,促使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降低,2009年能源消耗有所下降,降至95.22万吨标准煤。2011年北京市步入“十二五”时期,伴随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将得到更快的发展,能源消耗总量也将持续攀升。

3、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能源消耗强度,即单位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量,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能源消耗强度= (1)

基于上文中对能源消耗量的计算,图2给出了2006―2012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两类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的数值及变动趋势比较。

从图2可以看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非常低。其平均能源消耗强度只占到传统制造业的3.5%,就能源消耗量来讲,虽然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量仅占到传统制造业的1.92%,但是工业总产值却占到了传统制造业的54.4%,这使得高新技术产业“低能耗、高产值”的产业优势得到充分的展现;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低能耗强度使得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消耗强度大大降低。以2012年为例,虽然传统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为0.83万元/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仅为0.027万元/吨,最终使得全部制造业的平均能源消耗强度为0.14万元/吨,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在能源消耗强度方面比传统制造业有明显的优势,为北京市的节能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发展的能源消耗脱钩效应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发展的能源消耗脱钩效应是指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与其自身能源消耗增长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在借鉴Tapio脱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脱钩指数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剔除能源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在单位和数量级上的不同。对于能源消耗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测度,本文使用的脱钩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DIE-GIO=(E/E)/(GIO/GIO) (2)

公式(2)中,DIE-GIO代表能源消耗脱钩指数,其中E/E代表能源消耗增长率、GIO/GIO代表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依据工业经济总产值与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减状况,对脱钩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当工业经济增长率大于0时,脱钩含义分为四种情况:脱钩指数大于1.2时表现为负脱钩,表明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快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脱钩指数介于0.8与1.2之间时表现为连结,表明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接近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脱钩指数大于0小于0.8时表现为相对脱钩,表明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慢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脱钩指数小于0时表现为绝对脱钩,表明当工业总产值增长为正时,能源消耗增长为负,这是脱钩效应的理想状态。当工业经济增长率小于0时,脱钩含义分为以下四种情况:脱钩指数大于1.2表现为相对脱钩,表明能源消耗比工业总产值下降得多;当能源消耗量增长率小于0且脱钩指数小于0.8表现为负脱钩,表明工业总产值比能源消耗下降得多;当能源消耗量增长率大于0表现为负脱钩,表明工业总产值下降能源消耗却在上升;当脱钩指数介于0.8与1.2之间时,呈现出一种连接的状态。脱钩指数的具体含义见表2。

为了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与工业总产值在2006―2012年期间的脱钩情况,需剔除这段期间因价格因素变动对工业总产值(GIO)产生的影响,本文以2005年的价格为基期价格重新计算历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GIO)。因为北京统计年鉴中历年工业总产值使用的是当年价格,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设2005年价格为100,以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基础,通过各年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数重新计算2006―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然后以可比价格工业总产值计算GIO增长率,得到2005年可比价格的GIO增长率。由于北京统计年鉴中没有对文中所阐述的五大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状况做直接的统计,因此就需要手工计算出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制造业行业的分类规定以及统计年鉴中记载的有关行业,依据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所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计算出五大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量。由于能源消耗量是用万吨标准煤表示,因此不受价格因素变动的影响,所以,在计算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时可以直接用各年的能源消耗总量数据计算得到。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5篇

盘点2009年陕西经济,靓丽的数据让陕西人兴奋!

增速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未因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减速”。全省“两会”上,在讨论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时,省委书记赵乐际动情地说:“对陕西这样的落后省份讲,每几年必须要上一个新台阶,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最近3年,我省经济连续保持13.5%以上的增速,连续超越了江西、广西、山西等3个省(自治区),在全国GDP排名中排在了第17位,进入全国中游行列。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82美元,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广东、山东、江苏经济总量更是高达3万亿元。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陕西人正迈开大步奋起直追,正在向经济总量万亿元挺进!

抢抓机遇

陕西谋划进入全国发达省份

2月21日,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沣渭新区、泾渭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启动。

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期。全国第17位,这个位次陕西在改革开放前曾经达到过,在东部率先、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地处西部的陕西一度掉到全国23位。为区域均衡发展,1999年,国家适时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令,提出西部赶超。陕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强省”方略的提出,经济增长率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增速更是达到了二十年来的最高——15.6%,位列全国第四。

在即将到来的又一个十年,关中——天水经济区蓄势待发,立志成长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将与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三角鼎力,成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西咸新区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承载着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任。按照国家规划布局,该区域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资源深加工以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到2020年,经济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超过5万元。

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赵守国教授告诉的数据更让人振奋,按照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陕西省正谋划到“十二五”的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8万亿元,到2020年“十三五”末达到3万亿元,人均1万美元,进入全国发达省份行列。

按照这个目标,到2020年,大西安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亿元,延安、榆林1万亿元,陕南三市5000亿元,关中的渭南、宝鸡、咸阳、铜川等市5000亿元。

陕西经济具有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基础坚实等有利条件,西部大开发前十年,为陕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十年,据此谋划,3万亿元的目标完全有可能达到。

理性分析陕西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9年,内蒙古GDP同比增长17%,增幅连续七年全国第一,重庆14.9%,四川14.5%,广西13.9%。面对西部全面赶超的大趋势,陕西人清醒地认识到:站在全国看陕西,我省依然是一个欠发达省份,虽然经济总量超过了广西、江西,但差距不大,人均水平更低,迈上3000美元的台阶比全国晚了2年。前面的内蒙古、黑龙江2009年经济总量都已超过9000亿元,后面的山西、天津更是步步紧逼。虽然近年来陕西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问题依然突出。

赵守国分析认为,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的风险在于,70%以上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非常有限,工业拉动主要靠陕北能源,能源工业几乎占GDP一半。除了资源拉动,非资源产业拉动较小,缺少新兴产业。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其增长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因此必须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6:52.7:37.7,2009年第一产业首次下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上升了4个百分点,但国际上合理的比例是:一产不超过5,第二产业40以下,第三产业超过50。与其相对应的指标是城镇化,目前我省城镇化率是43%,发达国家都是70%以上,城镇化水平偏低导致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不发达。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要求,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60%。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陕西行政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贵孝分析指出,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我省的这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经济总量上万亿,根本还是产业问题。我省经济主要靠石油、煤化工、有色等资源支撑,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偏重于能源化工,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仍然是调结构的重点。

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工业增加值绝大多数都在1500亿元以上,而西安的工业增加值只有740多亿元,达不到其他城市的一半。工业增加值是国际上衡量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比例,西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经济总量不大,主要原因是产业不强。

延长集团作为陕西最大的龙头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实现利润78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471亿元,实现利润70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622亿元,实现利润100亿元,2009年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调影响,虽然销售收入再上新台阶突破800亿元,可营利却不足60亿元。

既要上规模,更要讲效益,这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好的问题。

我省经济总量要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培育优势产业,培育大型企业。目前,我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只有16个,而山东省就有50个,江苏省则有60个。

作为典型的能源大省,我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首先要在能源的深层次、深加工上做文章。为此省上特别提出,今后新建能源化工项目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50%,以此实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为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结合陕西实际,我省已提出从新能源、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入手,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

资源科教

陕西拥有的两大后发优势

资源就是资本。在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下,我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就是加快发展的资本。纵观全省,能源开发已具规模,深度转化正在推进,既能确保当前的快速发展,也为今后较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陕西科研院所众多,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聚集着巨大的发展势能。加之区位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优势明显,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说:“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的今天,依托科技优势,要大力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智囊团,省决策咨询委的专家团队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大功率LED的建议,在实施国家十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省上特意加入了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产业规划。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今年被列为全省‘一号工程’。”

按照郭卫东的描述,近年在深入调研中进一步发现,陕南以丰富的有色矿产资源为基础,发展新型材料工业潜力巨大。该区现已探明有各类矿产87种,预测资源潜在价值高达8900亿元。

同时,镇巴地区还蕴藏着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这些都将对陕南突破发展,以及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去年在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国家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西部大开发新跨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省关中、陕南、陕北都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对陕西来说,在现有基础上再保持三五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我省经济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

经济总量与调结构

陕西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异军突起,并不是一件特别让人意外的事情,因为以陕西的资源禀赋和科技优势,这一天应该来得再早一点。

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两个制约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困扰陕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桎梏。正像经济学专家指出的,经济总量要上万亿,根本还是产业问题。我省经济主要靠石油、煤化工、有色等资源支撑,在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偏重于能源化工,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与粗放的增长模式并存,问题十分突出,亟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关键所在。

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要解决单纯资源性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资源就是资本,在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下,我省拥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就是加快发展的资本。但过分倚重能源的发展模式会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从全省情况看,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基本上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天然资源的优势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滚滚财源。但从产业结构看,这些能源产业的比重过大,且大多数停留在直接出售资源或对资源仅仅进行初加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一种短视和低端的做法。因此,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就要尽可能地培植其他产业,并尽可能延长能源产业的产业链,谋求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价值。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把陕西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另一种方式。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装备制造业;Eviews模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29

1引言

1.1研究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在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做了研究,一部分学者从第一、二、三产业变革的角度,分析各个行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研究发现第二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大,电力、煤等的生产和供应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1]。在对第二产业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发现装备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对综合国力有推动作用,更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2]。能源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尤为明显,有学者按人均用电量的方法预测2020年国家对能源消费的需求[3],当进一步对能源效率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产业结构变动的初期,其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不能马上得到体现,需要到中期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趋势才能扩大化得显示出来[4]。也有不少学者专注于各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研究,在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分析中发现辽宁省存在严重的新能源发展落后、明显低于全国的现象[5],虽然各能源消费量存在着短期的波动,但是在长期依然处于煤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6]。

1.2全国能源消费情况及能源装备制造业状况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在1990年有5219万吨标准煤的剩余,2000年出现了10483万吨标准煤的缺口,到了2009年缺口达到了32029万吨标准煤,能源短缺成为一种上升的趋势。按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缺口将会越来越大[4]。

1.3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升级转型

辽宁省作为我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头省份,是重要的老型工业基地,省内拥有的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资本存量和一批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但是,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给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对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压力加大,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辽宁能源装备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单位产值和能耗高、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大等,因此辽宁省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

2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标体系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玉燕等人对企业转型升级战略评价体系设计的主题层为: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结构优化、智能化率、绿色驱动。我们进行选择和修改后设计了如下的4大主题层。第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将企业向经济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常规能源投资比率。第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衡量企业是否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应该以高技术进行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和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装备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第四,绿色驱动。绿色驱动是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2.2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2004年到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43078万元到2009年的1381.95万元,再到2010年的2371.35万元,之后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从2004年的01086,2008年的02到2009年的014,再到2010年和2011年的018,然后是2012年的015,2013年的017。这里的常规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其他的投资主要是新能源投资,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2005年的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最大,为0374。第二,技术创新。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量、2005年为3897项,2006年为4583项,2008年为5959项,2009年为8760项,2010年为8145项,2011年为7416项,2012年为8641项,2013年为8568项。可见,2004年的新产品项目数最少,之后的几年项目数都比2008年的高,并且保持着较高的数量,保持较稳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在2004年至2013年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第四,绿色驱动。在2004年至2013年,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工业废水及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有所波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除2010年至2011年波动较大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变化则渐趋平缓,说明辽宁省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近年来向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转变,这推动着整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3辽宁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费总量

辽宁省正处于经济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依托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但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不断扩张必然增加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从2000年以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增长阶段,2009年至2013年的增长率依次为73%、92%、82%、3.8%、2.8%。

3.2能源消费结构

总体看来,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依旧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虽然天然气消费量和原油消费量的比重在增加,但是原煤消费量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原煤消费占比高,石油、天然气等消费量占比低,辽宁省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与全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特征基本一致。又由于辽宁省核电以及风电的缺失,导致辽宁省水电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先传统老工业基地又使得原油消费量及其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仅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还反映开源和节能的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越高,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低。经过对辽宁省与全国2005―2013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比较,从2005―2013年,辽宁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值为066,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2,辽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辽宁省与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5―2008年都处于一个缓慢降低的过程,在2009―2011年略有回升,而后又存在下降趋势,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趋势基本一致。

4模型分析与检验

4.1变量选取

经分析,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驱动。为此,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源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X1,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项目数X3,能源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经费占其销售收入比重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工业废气排放量X6,工业废水排放量X7。

根据已知数据,本文将辽宁省能源消费函数表示为:

Y=β1+β2lnX1+β3X2+β4lnX3+β5X4+β6X5+β7lnX6+β8lnX7

其中,Yt为第t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X1为企业利润总和(万元);X2为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3为新产品项目数(项/年);X4为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X5为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X7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为估计模型参数,从辽宁省统计年鉴收集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4.2模型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Yt、X1、X2、X3、X4、X5、X6、X7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4.3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企业利润总和每增加1%,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7634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常规能源投资比率每减少1%,当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0017920%;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532005%;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121898%;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每降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008564%;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每降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280799%;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每降低1%,平均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加0163081%。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不一致。

(2)统计检验。该模型R2=097861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03781,F检验值13.07660,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不仅所有X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而且X6,X7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该模型中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修正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X7的一元回归。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Y=8329183+0015952X2-0513537lnX3-0092704X4-0016233X5+0293701lnX6

T=(1077253)(4.4800612)(-4.420264)(3.709751)(-2.961766)(-3.399382)

R2=0976312 R2=-0946702F=32.97209DW=2.739423

这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常规能源投资比率X2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X6每下降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015952%、0293701%;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项目数X3、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X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5每增加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下降0513537%、0092704%、0016233%。

5结论

第一,常规能源投资比率越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越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二,新产品项目数越多,新产品经费占销售收入越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三,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第四,能源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程度越高,能源消费结构越优化。

参考文献:

[1]袁菲菲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孙韬,赵树宽,乔壮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5):38-41.

[3]程钧培能源装备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和对策[J].发电设备,2011(25):1-4.

[4]王强,郑颖,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6):741-749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7篇

能源问题在理论上的研究可以追索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研究,其最具代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着重强调了能源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这种研究成果进而引起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成为各国经济学家们的重要研究方向。Rashe(1977)首次将能源使用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中,证明了能源的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进而定量地描述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张明慧(2004)运用计量经济的方法证明了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存在着Granger因果关系[2]。韩智勇(2004)等人在得出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果,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性[3-4]。郭志军(2007)通过用协整方法实证了三次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间也存在着相关关系[5]。随着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能源储量却逐渐减少,能源安全问题成了许多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大量使用石化能源造成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环境恶化,这是人类面临的另一重大挑战。因此,面对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二难选择,研究和发现新的能源,进而寻求以代替以往的传统矿物质能源,以最小环境代价来获取高速的经济增长,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新工艺为基础正在积极研究或正处于开发利用阶段,有待推广的可再生能源。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一定产能的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及生物质能在内的其他可再生能源。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0-2010年份中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新能源(水电、核电、风电)消费数据和传统矿物能源消费量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如表1所示:

三、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在说明X是引起Y的Granger变化。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中,检验的程序是决定因变量的加入是否显著地增强了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它仅采用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滞后值。为检验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假设以下的两组回归方程:Yt=∑α1iYt-i+∑α2iEt-iμt(1)Et=∑β1iYt-i+∑β2iEt-iνt(2)其中,Yt=Yt-Yt-1,Et=Et-Et-1,Yt为国内生产总值(GDP);Et为新能源消耗(本文以2011年国家统计年鉴中的水电、核电、风电作为新能源)。则回归方程(1)和(2)因自变量的系数不同,有以下四种可能的因果关系:如果∑αM2t=0且∑β1t≠0,则Yt对Et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如果∑αM2t=0且∑β1t=0,则Yt与Et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αM2t≠0且∑β1t≠0,则Et对Yt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如果∑αM2t≠0且∑β1t≠0,则Et与Yt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新能源消费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选取滞后期为2时的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新能源的消费确实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单一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新能源的消费是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本文研究发现,当滞后期5期及以后时,国内生产总的增加也会带动新能源的消费变化。滞后5期的格兰杰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通过图1和图2检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短期内,新能源的消费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从长期来讲,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使国家经济能够持续高速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是必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把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接受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经济概念,在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GDP的增长,实现GDP和新能源的双向发展。

新能源发展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能源;低碳经济;发展瓶颈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在带给国际能源市场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之前,国际能源市场就已经率先复苏。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全球新能源市场在2009年取得了比较亮眼的发展。展望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新能源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抢滩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2010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还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未来10年,包括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在内的新兴能源产业将累计获得5万亿元投资。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6年以来,中国新能源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中国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已达到12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2008年11月起陆续公布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也毫无悬念地出现了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的投资计划,天然气、核能、水能已经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2009年中国新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8.4%提升至9.9%。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新能源消费量要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要达到15%。根据中国中长期能源规划,2020年之前,中国基本上可以依赖常规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能源需要,到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对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将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较快,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

1、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同样发展迅速,其中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引起世界瞩目。根据国家新能源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方面,我国居世界首位,其保有量一直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据太阳能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突破4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50%,保有量达1.45亿平方米,占全世界总量的70%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

2、风力发电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其背景是风力发电排出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较少、成本较低,被视作石油的替代能源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已经建成了100多个风电场,其发展速度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世界风能理事会(GWEC,总部比利时)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一年内全球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3750万千瓦,相当于25座大型核电站,总发电量比08年增长了31%。其中,美国和中国的风电建设大潮最为引人注目。09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是中国,为1300万千瓦,连续两年实现了倍增。其后则是美国的992万千瓦和西班牙的246万千瓦。

3、生物燃料近几年在能源市场的发展更为迅猛。2009年,美国再生燃料协会发布报告表示,2009年美国乙醇行业的产量达到318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巴西乙醇总产量约为3653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4.5%。欧盟2008年燃料乙醇产量为359万吨,比上一年度增加56%。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乙醇生产国家,截至2009年底的年产量约为2000万吨,燃料乙醇产量已接近172万吨。根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环所的测算结果,到2020年,我国可供燃料乙醇生产潜力为1401万吨,2030年将达2547万吨。

我国新能源面临发展瓶颈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快,但纵观新能源产业的推进进程,几乎每个子行业都被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体制制衡、供需失衡等传统工业的弊病所笼罩。新能源产业沾染传统工业体系的弊病将成此项规划未来十年执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激励与市场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新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发展成本过高。

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时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尽管某些政策已经明显向新能源倾斜,但与传统能源相比,期待政策扶持的新能源还是弱者。

2、产业虽呈爆发增长,但许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隐患显而易见

新兴能源产业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使许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的周期太短,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大干快上”的隐患显而易见。数据显示,我国光伏产业近5年每年增长近150%,风电增长也翻倍。多个省份在申请或已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大多数打出太阳能和风能牌。

3、随着风能产业的飞速发展,风电出现过热增长、并网尴尬等发展“瓶颈”

我国大部分风电基地位于西北地区,当地用电负荷低,自身消化能力弱,风能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决定了大部分电量需在更大范围进行消化。然而,这需建设大量远距离输电线路才能实现。同时,由于风电的不稳定性,远距离输电需与火电或水电捆绑,电网企业缺乏积极性。因为风电规模比例越大,电网的风险、附加的服务成本越大。按照现有的电网架构和调峰能力,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风电并网容量最多达到1亿千瓦,而国家规划的装机容量目标是1.5亿——2亿千瓦,有1/3甚至更多的装机容量无法并网,扩大装机规模的动力一旦消失,风机需求会有停滞的风险。除此之外,风电产业还面临来自上游制造业的价格战和核心技术的短板等一系列考验。

4、粮食安全问题和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的不可持续性

生物燃料在减排上取得的成效,更是加大了人们对它的信心和期待。在巨大的生产潜力面前,生物燃料产业仍存在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世界粮食短缺危机的出现、可用耕地的减少,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受到各界质疑。大量种植粮食的土地改为种植生物燃料作物,导致粮食减产,全球粮价上涨。目前,我国已经有64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处于0.8亩的警戒线以下。农业部规划研究设计院、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认为,基于这种中国耕地资源和人口发展现状,近50——100年,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不现实,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生物燃料未来发展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我国低碳之路的思考

1、节能提效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

我国目前在节能提效、发展传统能源中相对低碳部分从而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就实现低碳经济而言,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改造,传统企业的能效管理改造,远比往前途未卜的新能源领域投大量的资金更加靠谱。星巴克换了一种节能灯,结果省了20%的电费。电还是原来的电,但换一种使用方法,能耗就下来了。制造企业更是如此,生产同样的东西,只要重新设计工艺流程,就能大大下降低能耗。20年来丹麦的GDP增加了60%,但能源消费一点没增加,靠的就是能效提高。因此,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把大力开展节能放在首位,从节能和减排的一致性方面强调低排放发展。

2、天然气、水电和核能等作为近期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排放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企业,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存在很多浪费性需求的条件下搞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措施是节能,要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3、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除技术因素外,政策障碍依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新能源产业在相应发展规划的推动下,必须依靠政策的扶持。面对世界新能源发展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完善新能源定价机制,加强对新能源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的投资补贴、产量补贴或贴息贷款,向新能源企业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加强对新能源发展的投融资支持成为重点。同时,必须加强区域间协调,合理布局、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防止陷入一哄而起、无序竞争状态;要提高准入门槛和技术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行业内整合力度,完善产业链布局。

此外,加强宣传,强化普通公民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探寻中国“低碳”之路,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要以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减排为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植政策,大力支持和指导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快速发展。当然,会有很多的困难,所以必须从现在起就要加强领导,结构调整引领,规划、政策先行,技术进步开路,产业链和谐发展,全国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重芳.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大众用电,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