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定量调查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青河县
1地质灾害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简介
新疆阿勒泰青河县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是在开展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地质灾害定量评价建模;②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构建及数据处理方法;③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模型的应用。评价范围为青河县全县范围。本次评价所依据的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是由项目组野外工作人员、专家组以及定量评价建模人员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情况,结合前人理论及相关认识经反复讨论、总结而成。崩塌灾害具体介绍如下:崩塌理论及野外工作人员的实地调查研究,本区的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构造;③地质构造;④水文条件;⑤地振动的影响;⑥人为活动的影响。本次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采用打分法,并在以上6个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对崩塌影响作用较强的影响因子,分类别包括:①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坡向;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以工程岩组为主;③地质构造:断裂分布;④水文条件:年降雨量、水系分布;⑤地震动:以地震加速度峰值为主;⑥人为活动的影响:道路、矿山的开采以及居民点。基于崩塌灾害点与各影响因子空间分布关系及统计数据以及野外工作人员的实地考察,并综合专家组以及定量评价建模人员的意见,建立相应的各个影响因子的打分标准,进而得出单个影响因子与崩塌间的定量关系,最后汇总各个影响因子,得出崩塌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
2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2.1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
依据崩塌、滑坡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以及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首先需要建立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本次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数据、中间过程数据以及评价结果数据3个方面,其中中间过程数据以及评价结果数据是在定量评价过程中和完成时的数据。其中基础数据主要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以矢量要素点存储;第二部分为影响因子,包括:①DEM数据,以连续型栅格数据存储;②土地植被覆盖类型,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③工程岩组,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④构造断裂,以矢量线要素存储;⑤年降雨量,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⑥水系分布,以矢量线要素存储;⑦地震峰值加速度,以矢量面要素存储;⑧人为因素(包括道路),以矢量要素存储,居民点及矿点以矢量要素存储,部分矿点以矿区范围表示以矢量面要素存储。中间过渡数据指对基础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过程数据,包括坡度、坡向、断裂密度分布等等,以连续型栅格或整型栅格数据存储;评价结果数据包括单影响因子得分数据以及定量评价综合得分数据等,主要以整形栅格数据存储。本区空间参考系为投影坐标系Xian_1980_GK_Zone_16,地理坐标系为GCS_Xian_1980,投影方式为高斯克里格投影(Gauss_Kruger),中央经线为93°,采用6°分带,为16°带。
2.2数据处理方法简介
在确定地灾易发性定量评价范围内的空间参照系及相应的数据结构及数据组成后,进而建立起了地灾易发性定量评价空间数据库(以下简称空间数据库),进一步需要做的是对基础数据进行集成、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可视化操作,其中数据数据处理主要包括:(1)矢量—栅格转换;(2)密度分析;(3)距离分析、空间配位分析;(4)坡度分析;(5)斜坡运移势分析;(6)斜坡落差势分析;(7)坡型分析;(8)重分类分析;(9)栅格数据空间运算分析等空间数据处理方法。
3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模型应用
依据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概念模型,参与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的条件,包括: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③地质构造;④水文条件;⑤地震动;⑥人为活动。分别对上述6类别所包含的影响因子,根据数据分析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进行单影响因子分析,该过程包含对各影响因子打分标准的确定,得出单影响因子对崩塌灾害的易发程度影响,按类别汇总各个影响因子,得出每一类别对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最终集成,形成调查区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
3.1地形地貌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地形地貌类别所包含的影响因子包括数字高程、坡度、坡向、高差,定量评价范围内经调查验证的灾害点个数为229个。
3.2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在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与崩塌灾害点的定量评价中,选择的影响因子以工程岩组为主,工程岩组打分标准的确定依据野外实地调研验证的崩塌灾害点与工程岩组的空间分布关系,以及野外工作人员的现场踏勘验证,考察不同地区的岩性受剥蚀、风化等因素的影响程度,最终确定打分标准。
3.3地质构造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地质构造选择的影响因子为断裂分布,采用的分析方法为线密度分析,搜索半径为3320m。
3.4水文条件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在水文条件方面主要考虑的是年降雨量及地表水流量影响因子;水系距离分析与泥石流灾害的定量关系根据定量评价范围中的DEM数据通过空间分析中水文分析提取定量评价。
3.5水系分级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基于ArcGIS提供的水文分析模块,根据DEM数据分析出研究区水系分级,并在水系分级的基础上做线密度分析,并以水系分级为权重间接反映汇水量大小对崩塌灾害的影响程度。
3.6地震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3.7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崩塌灾害的定量关系
人为活动对崩塌灾害的影响因子为道路、居民点、矿山开采;道路距离分析得分标准的确定及得分评价。
3.8崩塌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结果
依据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概念模型,参与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的条件包括: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③地质构造;④水文条件;⑤地震动;⑥人为活动。分别对上述6类所包含的影响因子,根据数据分析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进行单影响因子分析,该过程包含对各影响因子打分标准的确定,得出单影响因子对崩塌灾害的易发程度影响,按类别汇总各个影响因子,得出每一类别对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崩塌,崩塌易发性定量评价结果、崩塌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专家打分结果及崩塌易发性。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青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6.
[2]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青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2012-2020年)[R].2012.
[3]新疆地质工程公司.新疆青河县城北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R].2013.
【关键词】报告质量 问卷调查 水平质量一、定量调查的方法及选取
(1)定量调查方法:市场调研常用的问卷定量调查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街头定点拦访,电脑协助电话访问,网上定量调查等。随着电脑的普及率急剧提高,在线定量调查未来10年内将逐渐成为市场调研行业的主要调研方法。
(2)调查方法的选取:各种定量调查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下表),因此,调查方法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调查报告的质量,所以研究人员应该根据各种定量调查方法的优缺点,恰当地选取相应的调查方法。
要想控制费用成本时,最好选择在线定量调查;对于涉及到敏感信息时,保密性较高时,采取的方法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或者在线定量调查;问卷较长,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氛围有关的研究,通常采用入户调查;街头定点拦访常用于需进行实物显示或特别要求有现场控制的探索性研究,或需进行实验的因果关系研究,如广告效果测试。
二、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调查报告的质量。问卷调查调查的质量越高,报告的水平和质量也就越高;反之,质量控制的效果不好,报告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问卷调查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而控制问卷调查质量的关键是找出调查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及时纠正调查过程中已经发生的错误并预防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导致定量调查质量降低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研究员对市场背景了解的不充分,对抽样总体的选取的偏差,选取的抽样方法不当,问题设计的不清楚或者太专业,答案不完整或相互包容,访问员调查水平低下,记录或登记错误,研究员数据分析有错误及报告撰写时任意拔高或降低结论等等。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控制体系基础上, 使问卷质量在问卷设计阶段、问卷执行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阶段都能得到控制。
问卷的质量管理思路为:以问卷调查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为目标,以通过对参与该调查的工作人员系统的组织培训, 及时搜集资料, 再进问卷修改、审核并检查结果的反馈, 最后得出结论进而加以开发利用。根据以上质量管理思路的, 本文认为定量调查中的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客观控制原则。即对调查质量的衡量与评价应当是客观的,不能随便改变评价标准。第二:全面控制原则。即对调查的整个流程全程控制,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参与调查人员都要进行质量控制。第三:超前控制原则。也就是说调查人员根据调研项目的背景和经验对已经出现的误差进行修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误差加以预防控制。
(一) 问卷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决定调查的成败及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与否取决于问卷设计的科学与否。
首先,在问卷调查设计之前,问卷设计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调查项目的背景知识,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搜集相关信息,只有充分了解项目背景之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问卷的质量。其次,问卷问题设计应该通俗易懂,措辞得当,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确保所有的被访者对问题含义的理解一致;同时,还得避免出现复合的问题,即一个问题会出现两个方面,例如:你喜欢苹果手机和惠普笔记本吗?这样的话,被访者会不知道怎么回答。再次,涉及到敏感问题时,访问员应该尽量安抚被访者,向被访者宣传此次调研的严格的保密规定, 使他们相信个人信息不会被第三方知道,那么,被访者就能够顺利而真实地做出回答。另外,研究员对问题顺序的安排也得下一番功夫,将最具有价值的题放在问卷中间。最后,调查问卷确定后, 最好在小范围内进行问题的预调查,对问卷进行必要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检验评价,只有经过评估证明可信度和有效度高的问卷才能进行正式测量。在评价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效度和可信度没有达到要求,则必须对相应的问卷项目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评估,直至得到较为满意结果为止。
(二) 问卷执行中的质量控制
问卷执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本次调查的质量高低。因此访问员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访问员具备的素质如下:敬业,有责任心,良好的沟通技巧,一定的市场调查经验。但是在问卷执行之前,不仅要对访问员进行调研项目背景知识的培训,还有访问技能、职业道德、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
在调查进行阶段,访问员务必要按照培训的方法进行, 依照问卷上的问题逐字逐句进行提问, 不能擅自更改问题的措辞或次序。当访问员没有听清楚被访者的回答时, 应立刻请被访问者复述他们刚才的答案。在结束前应把问卷答案重新核实一遍, 有错误时立即向被访者进行询问,待审核问卷答案合格后,方可赠送纪念品给被访者, 并请被访者离开。
访问的进程中, 访问督导应该主动及时检查访问员的答案, 检查整个问卷答案的完整性,看是否有问题漏答的现象,并及时采取适当的追访措施。假如督导发现问卷有逻辑错误或者问卷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时,应该及时反馈给问卷研究人员,等待研究人员的反馈。问卷访问结束之后,督导要对问卷进行逻辑检查,以此来判断被访者是否是认真答题,假如被访者应付作答,相应的问卷应立即作废。
提高问卷的回答率。问卷的回答率是指选中的样本中能够接受访问的人所占的比率。部分符合条件的样本不接受调查是一个复杂并且重要的调查误差的来源,甚至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影响调查的质量,因此,提高问卷的回答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提高问卷的回答率的途径有如下几种:(1)、加大市场调研的宣传力度,使公民了解调研的目的,并且让他们知晓他们的信息及隐私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让他们放心地接受调查。(2)提高访问员的访问技巧及个人素质。(3)采用最新的网上调研方法。将互联网调查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的技术运用到调查中, 可以大大提高问卷调查的质量。
(三) 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编码和数据的录入两个方面。
编码是一种答案转化成数字或者把数字转化成字母的规则。通过编码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在编码和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提高了问卷调查的质量。其中开放题的编码值得注意。具体操作如下:(1)、抽取一定比例的问卷进行编码。500份以内要抽100份以上,样本越多,抽取的样本比率也就越低,1000份问卷时,只需抽取10%的样本就可以了;(2)、根据研究目的合并相同的答案。研究员制定编码表时应该了解它和研究目的关系,应该考虑多方面的情况;(3)、正负两方面对应的答案尽量使用相对应的代码;(4)、“其他”/“无”/“没有”/“不知道”或那些含义相距甚远的可以用“其他”来概括为一组;(5)编码员对全部回收问卷的开放式问题答案进行编码。
数据录入是一个影响问卷调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数据录入的正确率是提高调查质量的一个途径。所以,数据录入一定要有经验的录入公司接手,保质保量的完成数据录入。
最后,将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之后,数据主控督导还得进行数据检查,假如发现数据有错误立即和问卷执行部门联系,查找原始问卷,看是访问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是问卷设计出现了问题。假如问卷设计出现了问题,那么采集的数据立即作废,同时通知研究人员立即对问卷审查,修改出现的问题,并重新进行数据采集。
三、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
(1)数据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得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项目的了解,撰写数据报告分析大纲,然后再将数据报告大纲转发给数据分析人员,数据人员运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数据报告。
(2)报告撰写阶段。调研的结论和建议最终都得通过报告呈现出来,因此报告撰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调查的质量。首先,研究员选取合适的分析模型,接着从数据报告中寻找具有研究意义的数据,用合适的图表和语言描述出来。可以看出,研究员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对研究员也要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的撰写技巧等。
四、小结
通过合适的调查方法的选取,对问卷设计、问卷执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等阶段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都会得到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得到保证,问卷调查报告的水平也就会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隗斌贤.调查统计学[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2]曾五一.黄炳一.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
信息论坛,(20).
[3]王瑛.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关键词]效益评估:定量方法:主观感受调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18-06
“效益评估(impact assessment)”一词常见于项目评估,是确定目前或提议的行动所带给未来的预期后果的过程,用于确保所开展的项目或实施政策能够做到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公正及可持续发展。其具体界定是指“旨在更为广泛地确定项目是否给个人、家庭和机构等带来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判断这些效益是否由于项目干预所带来的。”(Baker,2000)通常情况下,评估研究会关注于过程或投入/活动和产出,很难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归因于投入或者确信观察到了项目的结果或效益。项目效益评估会确认干预是否给个体、家庭或社区的经济收入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可以归因于所关注的干预。效益评估关注的是更高层次的项目结果。效益评估、过程评估和项目监控之间的不同,可以通过项目监控与评估框架中五个不同要素(效益、结果、产出、活动和投入)来体现(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对实施的监控作为效益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效益评估关注结果和效益,但结果、效益的产生源于投入、活动和产出。
一般来说,项目效益评估通常有两类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定量效益评估的最基本组织原则是应用一种明显的对照分析。定量效益评估能够通过项目参与者所观察到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来将特定项目所带来的效益剥离出来。由于这种对照和比较分析,定量效益评估能够明确说明估计的项目效益,这种效益评估方法更为权威而且通常作为严谨效益评估的重要参考。当然这种比较的不足在于用了同一组个体(如。项目参与者)并观察这一组个体在结果上的暂时变化,由于这种比较会将结果的变化归因于项目,往往会导致评量项目效益时出现偏差。而定性效益评估有赖于对认识理解过程(如,如果A发生了,有可能B会发生,然后c会发生等等)、观察行为(如消费)和条件变化(如学校条件)。其评估的类型通常会从对项目实施过程回顾、与项目利益相关者访谈得到个人的看法、进行焦点座谈、分析支持性的二手数据的过程中得出推断或结论。定性方法的典型做法是通过项目参与者对于项目各方面的感受和观点来反映由项目带来的变化。
一、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效益评估方法
测量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要将某一因素,如ICT所带来的影响分离出来,更需要深入分析的方法。从国外的各项研究来看。测量和评估ICT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益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
如何判断ICT应用效益的产生并对其程度开展评估,以上的单一方法都不足以构成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国外研究机构在阐述ICT对学校教育教学应用效益方面都做了不同方法组合的尝试。当然。其中各大研究所用的方式方法都是有所侧重的。
(一)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是在要阐明一定因子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实验所要求研究因子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种实验为对照实验。一般情况下,对照实验需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就是接受实验变量干预和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叫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关变量影响是相等、平衡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在实验结果上(即因变量)的差异。则可认定是来自实验变量(即自变量)的效果,这样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对照实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效益评估方法,最能清楚地说明干预及其效益问题。由此产生的ICT效益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选取一组从没用过ICT的学生作为控制组,相对应另选一组应用ICT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ICT的应用之后,通过随机测试的方式。测量ICT对两组学生学习的影响。分析差异以表明ICT的教育教学应用效益,如图2所示。但在现实中由于伦理及别的原因,这种对照实验的方法很少在教育领域应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进展,很多国家都已经将ICT的应用作为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ICT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政策,这样使得控制另一组学生不应用ICT往往既不被政策也不为实践所允许。虽然这种理想的测量评估方法在现实中不具备操作性和可行性。但也为我们改进的评估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主观感受调查法
对于英国而言,因为有全国统一的学业测试,可以以学业成绩为效果来进行定量评估,但对于很多没有统一学业测试的国家而言。这种定量评估就实现不了。第三种方法是基于问询与ICT应用相关的群体。通过他们对ICT效益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进行ICT效益的评估。这种方法能够为基于学校复杂的日常环境的背景来评估ICT效益留出了空间。以这种方法来测量效益,无法证实ICT应用与学习效益之间的直接关联。但通过询问那些经历和体验过ICT效益的参与者,能够清楚他们是如何评估效益的。作为一种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主观感知的效益,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效益,但的确是应用者自身所认定和表达的关于他们应用ICT的实际结果。
这主要基于教师、学生对每个项目特定调查问卷的回答。辅之以案例研究分析的重要发现,旨在表明ICT应用对于教、学过程变革的影响。研究结果反映了对ICT影响和潜力的积极观点。但由于这种方法主要基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会假定这些证据对于证实实际效益,即ICT对课堂教学互动、学习成就的影响并不很充分,能够作为效益重要的研究结论部分,但不能全面反映效益。
事实上,这一数据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于学习应用ICT的结果的认识和看法,不能充分表明实际的效益。虽然这一方法提供了有用的深度的质性数据(如。表明主观感觉到的积极影响,尤其是与学科相关的成绩,如,学生基本技能、动机、自尊、信心和独立学习的改善),但其并不能提供足够具体的测量应用ICT进行学习的数据。除非增加更为详细的数据,如,为什么教师和学生和其他人认为ICT教学有效以及在哪种情境下有效,这些只能在深度案例研究中得知。
采用这种方法,调查参与者要被问到“如何体验到ICT效益,都体验到了ICT应用所产生的哪些影响”?这种方法能够为以学校复杂日常情境为背景评估ICT效益提供一定空间。如:教师评价ICT对学生绩效的影响,问题11.1:你估计一下你在教学中应用ICT对学生的绩效影响有多大?家长评价ICT对学生绩效的影响,问题3.1:你认为学校应用ICT对您的孩子影响有多大?我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更多了,还是更少了?学生评价ICT对自己学习的影响,问题5.1:你如何评价学校内计算机的应用?你认为在学校应用计算机让你学的更多了或是更少了?在调查参与者明确ICT应用效益界定的情况下,这种主观感受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CT真正的应用效益,采用这种主观感受调查法。最好辅之以深度案例研究,方能提供信息化效益的更为深入和详细的研究证据,也更具说服力。
二、国际研究项目中{ag技术教育应用效益评估方法应用
对于如何判断ICT应用效益并对其程度开展评估,以上的单一方法都不足以构成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国外研究机构在对ICT在学校教育教学应用效益的实证研究做了不同方法组合的尝试,其中不同方法各有侧重。
(一)英国Becta机构侧重定量辅之定性方法的评估
由于英国拥有国家统一学业测评的基础,英国Becta机构才得以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统一的学业测评的定量分析来说明ICT应用所产生的效益。即从国家层面,在ICT应用与学生的国家考试分数之间建立起一定的统计关系,看是否有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定量方式说明ICT的影响。当然,对于这种方法,很多研究者会存有一定疑问,即国家考试中所证实的传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是否对应于ICT应用所导致的能力的提高,如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于是Becta机构在基于这种定量方法基础上又辅之以一些定性研究方法,如通过广泛的研究文献分析来提供影响的有关证据。
英国Becta机构的Impact2研究包含了60所学校,包括30所小学、25所初中,这些学校根据以下不同的标准来选择:一是最近(1996)Ofsted报告和Ofsted对于ICT资源的评估,基于最高1至最低7级的评价。二是参与PIPs或YELLIS项目,目的在于应用两年之前测试的初始成绩和之后标准测试(2001年6月国家测试或GCSEs)之间的测量展示增值。三是人口统计学指标用于确保样本学校群体的代表性。每所小学选择20名学生样本,代表K2的能力水平。每所初中选择2组相同样本,分别代表K3、K4的水平。在这些样本中,每名学生都有初试成绩,同时要回答一份三段式调查问卷,关于一年来ICT体验和经历(2000夏季到:2001夏季),成绩标准来源于:2001年的国家测试(K2/K3)和同时期的GCSE测试(K4)。三套数据(初试成绩、ICT经历和终试成绩)一起考虑提供分析ICT效益的必要信息。
1.初试成绩
小学生样本的初试成绩数据来自1999年PIPS测试。在K4阶段。基于同时期的YELLIS测试分数。在K3阶段,K3的平行分数不可用(学校样本同K4),相应地K2的国家测试分数作为初试成绩的测量。
2.ICT经历
所有的学生样本都要完成:2000年7月和2001年7月的一份调查问卷。这些问卷与他们上一年的ICT经历相联系,第二阶段的结果将用于估算关键时期的ICT经历。问卷包括学生在课堂时间;课堂外的校内;校外(包括家庭应用)应用计算机学习特定学科领域的程度。
对于不同学科领域,这些问题会重复问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采用五点式量表,从“从不”到“最多”,允许各情境下五点式得分的转换,之后对各门学科得分进行平均。为了研究某学科学生整体应用ICT的效果,学生被分成两组,基于他们所处阶段某门学科问卷中得分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在中位数之上和中位数之下的两组。即应用ICT频率高的学生群体和应用ICT频率低的学生群体。
区分学校的平均ICT水平,对学校进行分组。学校之间的比较会基于最初的选择过程,但ICT条件和应用的变化速度会很快。最后用与学科相关联的ICT分数的平均数(5点量表)作为每所学校内部每门学科各自ICT水平。通过统计,参与调查学校会被分成(每门学科、每个阶段)为良好的ICT条件、中等和较低三组。
3.相对得分
因为样本校的招生区域有变化,由家庭和社区来提供机会。对于校内学生也有同样的考虑,仅仅以国家测试和GCSE原始分数作为这些学生最后学习效果的标准不太适合。大量证据表明,计算相对得分来测量个体或小组一段时期的进步以修正最后的原始分数,考虑基于一次或多次相关测试的初试预期分数。这种计算要努力为所有比较而营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之后是基于学校分组和学生分组(基于ICT条件和ICT应用经历)对相对分进行比较。将基线分数与国家测试或GCSEs中的学生的最后等级相比较,能够允许为每个学生计算预期分数,实际得分和预期得分间的差异作为学生的相对得分。如相对得分为0表示这名学生的国家测试得分与基线测试预期得分一致,正向分表明这名学生超出预期,负向分表明这名学生没有取得预期得分。某名学生相对分的大小能够表明这名学生与同等水平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下图中。学生A比学生B测试分数要高。但其比预期差,得到了负的相对分。相反学生B比预期要表现更好,得到了正的相对分。如图3。
如图4,基于学生在特定学科中应用ICT的水平将其分成应用ICT频率高的学生、应用频率低的学生,计算每组学生在每个国家考试和GCSEs中的相对得分的平均数,然后进行比较,其相对得分平均数的差异能够表明ICT的应用效益。但也有专家指出,从科学统计角度来说,这种效益评估方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将ICT和其他可能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分离的难题。
(二)北欧数字化学习项目2006(Nordic 2006)的定性评估
北欧数字化学习:2006项目主要采用定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校实地考察等方式,以校长、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感受来判断ICT的应用效益。具体来说:通过调查学校内不同的关键参与者,了解应用ICT的亲身经历,对于ICT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认识。通过询问不同的调查对象,获得各种对于效益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以确保能够基于实际情况提炼研究结论。
1.问卷调查
主要通过基于网络调查来开展。该项目在224所北欧学校内开展了调查,参与调查的有8000多人,包括5年级、8年级、11年级的教师、三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校长。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该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包括:
(1)5年级、8年级、11年级的学生:学生作为干预的目标群体。也作为调查的参与者之一。学生认为ICT对他们的学习以及他们在教学情境下的行为是否产生了影响?由于学生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水平有限,在调查中。学生很少直接被问到影响。这样将更难于评估ICT对学生的影响,这些局限性将会在调查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加以考虑。但学生的回答为研究提供了来自学生视角的关于ICT效益的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2)教师: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老师也作为重要的调查对象。教师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基于教学情境的经历。他们与学生一起体验课堂教学,了解ICT的应用方式并有对ICT效益的直接体验。
(3)校长:校长作为研究中另外一组被调查对象。校长负责制定本校规划及确定达成目标的策略手段,负责提供应用ICT的条件(如,设施设备的数量和类型,能力发展和支持),校长了解ICT作为工具的应用情况、学校目标的达成度和自己所体验到的ICT效益。
(4)家长:家长会根据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ICT应用的了解,为了孩子去说服学校,给学校管理及政府施加压力。虽然家长们很少能够出现在课堂,也缺乏关于学校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但研究中对家长必须予以特别关照,他们对ICT效益的体验多是基于自己跟孩子的对话以及参与学校某些活动而获得的,这种视角也将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5)基于网络的调查:该项目在224所北欧学校内开展了调查,参与调查的有8000多人。调查对象包括5年级、8年级、11年级的教师、三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校长。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
2.实地考察
该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对十二所学校的实地考察,包括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和政府代表的访谈。实地考察过程中关注到对调查结果的评价以及进一步的视角来看这些结果。这些学校是从参与调查的224所学校中选择的,以代表ICT应用的不同类型。学校实地考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和换一种视角看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是效益的不同领域。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要参与访谈。另外,政府代表和负责学校ICT教学法或技术的教职员工也要参与访谈。政府代表和负责学校ICT教学法或技术的教职员工、校长都要单独访谈,其他群体采取座谈形式。
学校实地考察的结果既用于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但同时也用作报告中的短小的典型案例。应用主观体验的调查方法,并不一定要去证明ICT应用与学习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但通过调查那些体验过ICT效益的群体。实际上在表明这些调查对象是如何评估ICT效益的,这种效益是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主观感知的效益。虽然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效益,但却是应用者自身所认定和表达的应用ICT的实际结果。
(三)STEPS项目的综合评估方法
STEPS项目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提供一份对于欧洲27国ICT与小学教育整合的主要策略及其效益、未来发展远景的报告,预期确认ICT对学习和学习者、教师和教学和小学发展规划和战略的主要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提供针对ICT与教育整合的一整套建议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指出有效应用ICT的主要推动力,在考虑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的同时为政策制定者、各个层面的责任人的提供建议。
STEPS项目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见图5。STEPS项目中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小学中ICT应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他们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愿景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很复杂。不可能是单一的答案。需要教育系统不同方面的投入,国家、地区或区域层面的政策制定者、代表学校和课堂教学层面的校长、学习者。研究证据的研究者。每一类群体都需要不同的方法,对ICT效益的先前研究表明,所采用的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STEPS项目则应用综合性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以提供多维度视角下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高研究证据的信度和效度。
STEPS项目认为,单独的研究证据都不足以提供ICT为什么或如何造成教学质量差异的解释。要在研究所涉及的30个国家开展大量定性和定量调查活动,包括政策制定者的调查、教师和校长调查、文献研究、学校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STEPS项目对教育部门和相关组织政策制定者的定性研究将提供小学ICT的政策背景,并概括出小学ICT的日常应用方法。通过对2006年欧洲学校ICT条件和应用标准的重要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27个欧洲国家从事小学教育的6449名校长和12378名学科教师访谈的定性分析,为欧洲国家间重要指标的可比性提供有意义的视角。另外,小学层面的实践经验案例的记录,将作为最主要的策略类型的例证。基于学校调查和来自国家信息员的反馈和建议。发现实践经验案例学校,并与所参与学校建立联系。通过实地考察学校、进行课堂观察和与高级职员、教师及学生的访谈,开展14个国家的25项STEPS案例研究,从国家和学校背景、实践经验(主题、学科、活动类型)、实践经验产生的效益(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保障条件以及障碍(如,技术应用、成功因素)四个方面,来描述好的实践经验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通过案例研究以进一步深入问题,阐明背景,进一步探索基于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教、学及学校实践。应用这些综合方法。得以在第一时间以连贯一致的系统方式,收集到研究项目所涉及的30个国家的研究证据,从而得出整体结论。
三、方法评述与启示
(一)可测影响无法全面反映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益
可测和不可测的影响都可能是应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效益,也都很有必要,但考虑到研究的操作性,可测的影响数据如果要有信度,需要严格的控制,需要剥离除信息技术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需要前测与后测数据: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的比较等等。这些在教育教学现实中难以实现,本研究将基于以上国际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现在的教育实际情况,通过主观感受调查、典型案例研究来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信息技术可能给相关人群带来的影响和效益。
与此同时,这一方法也存在风险与偏差。我们所认识到的ICT效益会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影响,而现有的考核评估体系与这些影响方面不相匹配。一些研究仅仅看到ICT对于传统教学过程和知识掌握的改进,这就可能出现当用于测量学生学业成就和学习结果的方法与应用信息技术改进的学习活动和过程关联越大。才会出现更多的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益的分析。而能否以及如何将匹配的测量考核内容渗透进已有的考核评估体系,这成为研究ICT应用效益需要处理好的一大难点。但有时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测量传统教学过程和知识掌握的改进和提高更为容易,而相应地那些随ICT应用而带来的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高往往不在测量范围之内。
在某些情况下,预期效果包括测量方法与不同ICT环境下学习应用的本质不相匹配,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过程来评估ICT应用活动所带来的对学习的促进和技能的改进。在关于ICT应用效益的研究中,仅仅只有其中一些研究通过提供国家或其他测试分数来表明ICT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由于英国的国家统考或统测,这些研究大多在英国进行,这些研究通过找到与教育标准的真实差异旨在回答对ICT投入的回报问题。每个定量方法应该辅之以深度的定性数据。以能有充分的数据作为基础。
(二)主观感受调查对于应用效益的证明缺乏权威和信度
主观感受调查作为一种定性评估,是在对定量评估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运用定性评估。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评估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评估对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定性评估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定性评估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不是一般研究人员能达到的;其次,定性研究也的确存在主观性,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定性评估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主观感受评价,其典型做法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者对于信息技术各方面的感受和观点。来反映由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变化。将信息技术应用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加以量化,能够更为深入地反映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等等。但由于定性评估是基于参与者的故事和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境性观点。会经常被质疑缺乏严谨和内部效度,包括数据的主观性。缺乏可信的对照组。由于小样本缺乏统计的严谨性。
(三)有机整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全面评估信息技术应用效益
关键词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方法,模糊定量
分类号G633.7
1问题的提出
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次调整将高中物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尚属建国后的首次。必修课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学时长短,教学要求深广度等方面还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特别是必修课内容选取,既要照顾所有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又必须考虑其内容与初中物理、高三选修课的过渡衔接。因此高中物理必修课教材内容的选取成为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选取高中物理必修课内容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因素
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对学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实际情况,选取必修课内容应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后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般需要,应选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知识。
2)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大多数劳动者在基本技术上的需要,应选取实际上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3)学生学完必修课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应选取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都应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确定必修课教材内容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概括为三个因素和一个必要条件。即必要条件+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逻辑因素
3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
这里,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是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权重集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因素权重集A~,A~=(0.4,0.38,0.22)。0.4为逻辑因素权重,0.38为一般需要因素权重,0.22为应用因素权重。
3.1.2逻辑因素评价集X1~a)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点——物理学中重点知识,x1~=(1,0,0)b)对过渡性知识点——物理学中重要知识,x1~=(0,1,0)c)对延伸性知识点——物理学中一般知识,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该因素集可选择在校文科大学生为样本,由对他们进行物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得到。比如对某知识点的调查项目分三项:较多用到,经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应序号为2,1,0。选择合适数量的样本对该知识点进行调查,其每项应答结果的百分比可作为该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的量化指标,则这个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应用因素评价集该因素评价集可由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开展的社会十六个行业对中学物理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调查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技术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需要,分别对各项物理知识填写“0”、“1”、“2”、“3”四种符号之一。其中“3”表示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对某知识点,它的应用因素评价集,X=(2.0以上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间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
3.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2.1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个知识点,都可写出其因素评价集,X1~,X2~,X3~,则它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x1~x2~x3~
3.2.2模糊综合评判A~。R~=B~(结果为模糊集合)
3.2.3计算综合评判值为了计算综合评判值,通常设立一组成等差数列的数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转置矩阵MT=531则综合评判值为b=B~oMT。根据上式,可以计算现行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评判值。
4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
【关键词】 流感;暴发;实验室检测
2012年春季,南平地区浦城县某学校发生集体性发热事件 ,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判断为疑似流感暴发。为确定引起暴发的病原,以便为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采集病人咽拭子,进行荧光定量PCR快速诊断检测和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现将疫情调查处理情况和实验室检测进行分析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1.1发病情况
2012年 2月 1-18日,浦城县某学校发生以发热、咳嗽、咽痛、流涕等为主要症状的流感样疫情,全校共706人,共发病76例, 罹患率10.8%(76/706)。其中确诊病例8例,临床诊断病例68例。首发病例患者于2月6日出现发热(T39℃),咳嗽、咽痛、流涕、喷嚏伴腹泻,末例到6月17日,发病高峰时间在2月12日-2月14日,占全部病例数的73%。2月14日下午学校采取调课措施后,病例迅速下降,2月16省市疾控调查组介入调查,至18日已无新病例出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2临床表现
主 要为发 烧 (76例均有发热其中3例超过 40℃)、咳嗽(76例)、流涕(53例)、咽痛(48例)、头痛(32例)。76例病例中,大部分病例临床症状普遍轻微,均居家进行治疗,病程一般为 3~5天左右,患者均无肺炎等并发症,无住院病例。
2.实验室检测
2.1 材料
2.1.1 标本采集 由浦城县CDC用 DMEM液采集典型病例咽拭子 8人份.冷藏保存送到实验室,进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和病毒分离,不能立即分离的置一75℃保存。
2.1.2 标准血清A/天津津南/15/2009(H1N1)、A/福建同安/196/2009(H3N2)、A/四川/SWL1/2009、B/重庆渝中/1384/2010(Victoria)、B/四川安岳/139/2011(Yamagata) 由国家流感中心提供 。
2.1.3 MDCK细胞培养: 用常规胰酶消化细胞传代,DMEM培养液含1O%小牛血清。
2.1.4 1.5%人红血球悬液:用 Alsever氏血球保存人红血球。用前以PH7.4的PBS洗 3次(前2次1200 r/min离心5 min,末次经 1200 r/min离心 lO min),最后用PBS配成1.5%浓度 。
2.1.5 六孔塑料板、2O~200 移液器。
2.1.6荧光定量RT-PCR快速诊断试剂: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试剂盒(QIAGEN公司),荧光PCR法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2 方法
2.2.1荧光定量RT-PCR快速诊断检测使用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试剂盒(QIAGEN公司),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
2.2.2流感病毒分离采用组织培养技术,按《2011流感监测技术指南》将传代狗肾细胞(MDCK cells)经胰酶消化后分铺细胞六孔板上,细胞长成单层后,每份标本接种 2个细胞孔,在35℃含 5% 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7 d后收集细胞液,用1.5%新鲜人“0”型红细胞作血凝(HA)试验,作为初筛[1]。HA阳性标本用国家流感中心提供的标准血清A/天津津南/15/2009(H1N1)、A/福建同安/196/2009(H3N2)、A/四川/SWL1/2009、B/重庆渝中/1384/2010(Victoria)、B/四川安岳/139/2011(Yamagata)做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HAI),进行型别鉴定[1]。
3 结果
3.1 流感病毒分离培养
采集的8份咽拭子接种MDCK细胞培养。将细胞病变的(CPE)培养液用1.5%人红血球做血凝试验。第一次传代编号为NP120109~116,血凝效价分别为 1:16,1:32,l:16,1:32,1:16,阴性,l:32,l:32。第二次传代编号NP1201114血凝效价为 1:32见表1。
3.2病毒分型鉴定
用标准血清A/天津津南/15/2009(H1N1)、A/福建同安/196/2009(H3N2)、A/四川/SWL1/2009、B/重庆渝中/1384/2010(Victoria)、B/四川安岳/139/2011(Yamagata)对分离的8株流感病毒进行分型鉴定。结果与B/重庆渝中/1384/2010(Victoria)凝集效价均为﹥l:1280,与其他凝集效价均< l:2O或l:4O。将南平(NP120109号~NP120116号) 8株流感病毒株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确定为B型维多利亚株。
3.3 结果 荧光定量RT-PCR快速诊断检测8例病人咽拭子,阳性8 例,均为 B型,阳性率为 100% 。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检测 8例,第一次培养 7例阳性,分离率由87.5%(7/8)。只有1份为阴性,将阴性标本做第二次重培养,才出现阳性,均为B型(Victoria系),病毒培养分离率上升为 100%(8/8)。
4 讨论
4.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荧光定量RT-PCR快速诊断及病毒分离,经标准血清和人“0”型血球鉴定,确定浦城县某学校发生流感爆发疫情,是由B型维多利亚毒株导致。从 2011年 8月开始至 2012年南平地区一直是 B 型流感病毒在流行。 由于学生未接种疫苗抗体水平低下,造成局部暴发流行。提醒我们加强学校流感疫苗接种和流感监测工作,防治流感大流行。
4.2 首发病例2月6日出现后由于卫生室按一般的感冒治疗。未引起重视而没有隔离治疗,导致全校76人发病,罹患率为10.8%(76/706)。2月14日经过卫生院疫情报告后,浦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使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控制。
4.3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引起暴发疫情 ,其临床症状与普通感冒等疾病相似,经典的实验室诊断采用接种鸡胚与狗肾传代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进行疫情判断,但由于这些检测方法的检测周期较长,有可能会贻误疫情的控制。近年来逆转录 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 一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等方法被用于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 ,大大保证了检测的时效性[2-3]。 由于流感在症状上与普通感冒难以鉴别,因此流感快速检测对基层疫情处理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进一步明确病毒株种类又是区别A型、B型流感的主要方法,目前甲型H1N1流感是全球关注的重点传染病,明确诊断可避免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4]。此次疫情结合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的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快速诊断8份咽拭子阳性率100%,指导在用 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的方法时,提升培养阳性率使二者结果一致。荧光定量RT-PCR阳性而病毒分离为阴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荧光定量RT-PCR更敏感一些,也可能是由于PCR扩增产物污染而产生的假阳性[5 ],还有就细胞分离流感病毒未培养好,这是需进一步探讨。而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流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与传统的病毒培养相比较,我们采用的荧光定量 RT—PCR快速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所需时间短的优点,为疑似流感暴发疫情的实验室应急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1] 《2011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附件2—流感监测实验技术操作规范:23-32
[2] 史雯,卢亦愚,严菊英等.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快速检测甲1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核酸[J],中国计划免疫,2005, 11(5):356—359
[3] 李婵,卢亦愚,严菊英,等.荧光定量逆转录 一聚合酶链反应(RT — PCR)法与RT—PCR法及细胞培养法检测甲3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比较 [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60—363
[4]刘陶宣,廖承双. 一起学校 B型流感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09,5(15):280-282.
皮革加工业是我国轻工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污染最大的部门之一。年排放废水 1 亿多 t、COD20 多万 t、悬浮物 15 万 t、固体废弃物100 多万 t。皮革加工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的开展,有利于完善制革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施环境管理从结果管理到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另外,通过技术筛选和评估,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鼓励采用污染防治最佳的可行技术,可以使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制革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技术筛选过程中,建立技术指标体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类型和特点,确定定性评价指标,它包括技术特性指标和产品特征指标。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相关技术数据,确定定量评价指标,它包括节约消耗指标、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固体废弃物减排指标、经济性指标等。定性评估指标主要通过专家打分,用于定性考核污染防治技术的先进性与否。定量评估指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等有关污染防治技术最终目标的指标,建立评估体系模式。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值进行赋值转换,并根据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综合考评污染防治技术的先进性与否。
1 筛选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1) 应贯彻污染综合防治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 应当遵循客观、科学、公正、独立的原则,采取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人员与评价专家相结合,工艺技术人员与行业管理人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 在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受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4) 在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工作启动之前,应制定明确的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编制工作程序,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开展制定工作。( 5) 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应体现技术的动态发展,随着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更新,纳入合理的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筛选的创新发展、持续改进与推广应用。
2 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2. 1 筛选指标的建立
( 1) 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论证的过程是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采用基于专家经验判断的定性评价方法,对初步确立的技术指标进行指标确认评分。推荐使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为专家咨询法。( 2) 技术指标体系论证的工作流程。A) 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类型和特点,确定定性评价指标,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技术特性指标和产品特征指标。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相关技术数据,确定定量评价指标,包括节约消耗指标、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固体废弃物减排指标、经济性指标等。各一级指标下设置更容易评分及定量化的二级指标。B) 列出指标确认评分表,征询专家意见。C) 收集、汇总指标确认评价表。D) 向专家反馈指标确认评价汇总表,重新咨询; 然后,收集、汇总专家调整后的“指标确认评价表”。如此循环 3 ~ 5 次或专家意见趋于集中或2 /3 以上专家不再调整时为止。( 3) 根据专家打分统计结果,确认“指标评价体系”。确认方法: 2/3 以上专家建议删除的指标才可删除。
2. 2 筛选方法的建立
2. 2. 1 技术调查
( 1) 调查方式分类调查方式分为书面调查和现场调查 2 种。书面调查是以发调查表的形式对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调查。现场调查是以实地考察的形式对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调查。( 2) 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备选技术清单,选择代表不同规模、技术类别、应用时间、区域环境、用户管理水平的代表性工程项目,确定被调查单位的名单。( 3) 开展技术调查A) 根据已确定的技术评价指标,对企业正在应用的污染防治技术进行调查。B) 根据已确定的技术调查指标,制作针对技术应用企业的调查表。调查表格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书面调查和现场调 查 在 调 查 方 式 和 内 容 上 的不同。C) 函调。制作函调书面调查表,发往被调查技术的应用单位; 被调查单位应如实填写采用此类技术的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参数,对不能填写的项目要说明理由; 调查表填好后及时反馈给评价机构。D) 现场调查。制作现场调查表,到被调查技术的应用单位,实地考察设备运行情况,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和运行参数; 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检测; 将收集、记录、实测等方式得到的数据填入现场调查表。( 4) 在技术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 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B) 调查过程中若发现调查对象确定和 调 查 表 设 计 有 问 题 应 及 时调整;C) 现场调查一定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细致实地观察,收集尽量详细的资料和信息。( 5) 数据审核补充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分析和总结,如果发现某些关键数据信息缺乏、不符合要求或难以确定其可靠性,则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补充调查。( 6) 数据整理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 2. 2 经济性分析方法、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生产实际及专家咨询,确定经济性分析方法、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3. 1 筛选指标体系
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含了中性盐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硫化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铬盐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节水技术筛选指标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本文以硫化物污染防治技术( 图1) 、铬盐污染防治技术( 图 2)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 图 3) 为例,给予详细说明。由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出: 硫化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体系和铬盐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体系,都包含了相同的一级指标。其中技术特性指标、产品特征指标及经济性指标包含了相同的二级指标。在节约消耗指标中因为铬鞣工序涉及蒸汽加热,增加了节约煤耗指标。在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固废减排指标及循环利用指标中,针对不同工序涉及到的污染物排放、固废排放及循环利用材料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二级指标。
3. 2 筛选方法
3. 2. 1 经济性分析方法
体系根据皮革工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特点,选用的经济性分析方法为成本效益分析法[1]。首先收集备选技术的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未使用污染控制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相比较,即可计算各种备选技术不同污染物的削减量。其中未使用污染物控制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可以选用污染治理设施入口处的污染物总量。污染物削减量 = 未采用该项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 - 采用备选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根据不同污染物的单位排污费用,计算各种备选技术由于污染物削减所带来的节省费用。其中,节省费用 = 单位排污费 × 削减量。备选技术的环境收益是指某备选技术各种污染物排污节省费用的总和。备选技术的平均年度经营成本按( 1) 式计算:通过计算各种备选技术的环境收益( 节省排污费) 与技术年度总成本的比值,即可获得收益率,作为比较备选技术综合表现的指标。收益率 = 备选技术的环境收益/备选技术平均年度经营成本
3. 2. 2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系统权重的形成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层次分 析 法 ( The 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 简称 AHP) 由美国运筹学家 T. L. Saaty 提出,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待评价或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由专家或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或权重,从而得到最基层指标对于总体目标的重要性权重排序。层次分析以其系统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和多方案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决策。本研究中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首先是构造层次结构模型、进行指标权重调查,通过权重调查数据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2],一致性检查通过后对矩阵进行计算[3],得出最终的权重数值。
3. 3 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流程为定性指标评分、定量指标赋值转换评分、加权平均法计算、依计算得到的综合评价分值大小,对备选技术排序。请所有专家对于自己所在领域工序的备选技术进行定性评估。评估规则: 用 1 ~5 标度法对各技术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该技术在该指标下的表现越好。定 量 指 标 评 分 采 用 赋 值 转 换方法。定量评价的二级指标从其数值情况来看,可分为 2 类情况。对于指标数值越高越说明该项技术优越性的指标,即正向指标,其计算公式见公式( 2) 。对于指标数值越低越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指标,即逆向指标,其计算公式见式( 3)评价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各项防污技术综合评价以后按照最后得分进行排序,得分高者为最佳可行污染防治技术。
【关键词】恶性肿瘤,生命质量,现状
为了全面地评价疾病和治疗给病人造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影响,在20世纪30-40年代,医学领域提出了生命质量的概念,70年代后形成研究热潮。目前,生命质量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慢性疾病和肿瘤临床研究必不可少的评价内容之一。
1、生命质量定义
生命质量又称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最初是社会学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Calbraith JK 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将生命质量定义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生命质量的评价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1948年,Karnofsky和Burchenal用功能状况量表测量癌症化疗病人的身体功能状况,现代生命质量研究始于1976 年Priestman 等人,1993年,WHO 成立了生命质量研究组,1994年成立了国际生命质量研究协会(ISOQOL),研究组将生命质量定义为: 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989年又将生命质量测定作为肿瘤临床试验和慢性病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
2、生命质量的评价方法
按照目的和内容的不同,生命质量的测定也有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有访谈法、观察法、主观报告法、症状定式检查法、标准化的量表评价法,目前标准化的量表测定是主流。1991年,WHO成立了生命质量研究组,本着国际可比性的要求,在美、英、俄、日等国家建立了15个研究协作中心,同步研究跨国、跨地区、多文化、多语言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我国生命质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初的工作主要是翻译和总数国外的有关文献及研究进展,但生命质量测定应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研制和应用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也是必要的,目前,我国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系列与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研制,已完成的有肺癌(QLICP-LU)、乳腺癌(QLICP-BR)、直肠癌(QLICP-CR)、头颈癌(QLICP-HN)、肝癌( QLICP- LI) 、胃癌( QLICP- ST)等。我国学者已经研制本国特色的量表仍存在许多问题,量表评价中需要测定多少例数还有待解决。
3、我国生命质量研究现况
靳艳军指出生命质量量表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于健康人群、肿瘤及慢性病患者。李向云调查了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日常生活能力、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关系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张芳对出租车司机生命质量进行了调查。
万崇华、罗家洪等人对癌症病人生命质量研究概况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一些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以及测评的应用状况,李雪飞的研究指出经济状况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命质量、心境状况的重要因素,马红霞采用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 C30( V3. 0) 中文版对183名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指出文化程度是影响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王恺、吴彬对大肠癌患者进行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年龄、饮食情况、体育锻炼、家庭经济负担是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对学生存在不同要求的实际情况,选取必修课内容应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后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般需要,应选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知识。
2)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大多数劳动者在基本技术上的需要,应选取实际上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3)学生学完必修课后继续学习的需要,应选取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都应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受的可能性。把上述确定必修课教材内容的三个方面和一个前提条件概括为三个因素和一个必要条件。即必要条件+一般需要因素应用因素逻辑因素
这里,模糊定量化处理方法是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1因素模糊集合
3.1.1因素权重集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大量调查后得因素权重集A~,A~=(0.4,0.38,0.22)。0.4为逻辑因素权重,0.38为一般需要因素权重,0.22为应用因素权重。
3.1.2逻辑因素评价集X1~a)对核心与主干知识点——物理学中重点知识,x1~=(1,0,0)b)对过渡性知识点——物理学中重要知识,x1~=(0,1,0)c)对延伸性知识点——物理学中一般知识,x1~=(0,0,1)
3.1.3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该因素集可选择在校文科大学生为样本,由对他们进行物理知识需求情况调查得到。比如对某知识点的调查项目分三项:较多用到,经常用到,很少或不用到,相应序号为2,1,0。选择合适数量的样本对该知识点进行调查,其每项应答结果的百分比可作为该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的量化指标,则这个知识点的一般需要因素评价集为X2~=(填2的百分比,填1的百分比,填0的百分比)
3.1.4应用因素评价集该因素评价集可由1985年全国物理教学研究会开展的社会十六个行业对中学物理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得到。当时调查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和技术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需要,分别对各项物理知识填写“0”、“1”、“2”、“3”四种符号之一。其中“3”表示较多用到,且需要定量掌握;“2”表示较多用到,但只需定性了解;“1”表示较少用到;“0”表示不需要;对某知识点,它的应用因素评价集,X=(2.0以上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2.0-1.0之间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1.0以下需求行业占16的百分比)
3.2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2.1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每个知识点,都可写出其因素评价集,X1~,X2~,X3~,则它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x1~x2~x3~
3.2.2模糊综合评判A~。R~=B~(结果为模糊集合)
3.2.3计算综合评判值为了计算综合评判值,通常设立一组成等差数列的数组成一普通集合。如M=(5,3,1)M的转置矩阵MT=531则综合评判值为b=B~oMT。根据上式,可以计算现行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综合评判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