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U492.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化工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化工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化学原料的运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运输作为化工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国内危化品运输企业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扩张企业的规模,但在发展的同时,过高的事故发生率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些不和谐,2012年1月30日,湖北孝感107国道上,因运输硫酸二甲酯的大型半挂槽车发生泄漏,造成101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重症中毒2人,中度中毒4人[1]。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受到运来越多的重视,沈小燕等(2012)对2004~2011年866起危化品物流运输事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8%的事故由交通事故引发,其中车辆单独事故占44.1%,车辆碰撞事故占38.7%;9.1%的事故由罐体及附件泄漏和阀门失效引起;就事故形态而言,67%的事故因人员因素导致[2];王海燕(2009)以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危险品运输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体系为核心,构建了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总体框架,研究了基于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的危险品运输预防性的管理手段[3]。

为降低运输事故率,企业在逐渐重视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在企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摸索着如何使安全管理更加的科学与合理化。

1 危化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频发的危化品运输事故映射出的是危化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合理,企业在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安全管理的“不安全”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根据对多起事故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危化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人员素质是导致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行业中人员从业门槛过低,部分从业人员并未获得国家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即存在着无证上岗现象,且危险液体化学品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从业人员所进行的安全培训不足,致使人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缺乏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频繁出现违章驾驶、疲劳驾驶等行为,为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带来了隐患。

(2)导致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事故当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输车辆不合格。车辆是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企业在日常运作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但是我国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企业对于车辆的管理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运输企业至今未建立车辆管理信息档案,从事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的车辆车况不良,加之缺乏合理的保养与维护,未达到国家的一级车况要求,出现“病车”上路现象;车上安全设施不齐全,车辆内部GPS监控设备损坏,不能正常使用且长时间不进行维修;为扩大装载量对车辆、罐体违法改装,罐体清洗与维护不当,危险货物混装、超载等现象频现。

(3)运输过程管理是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过程中最复杂也是最难以控制的管理环节。目前,我国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企业中众多企业缺乏对于运输中车辆的安全行驶记录,没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应用安全管理方法对事故进行预防性分析;运输过程中对驾驶员、押运员起到制约作用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除此之外,多数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过低,对于运输过程监控手段不足,导致对在途运输车辆的状况不清,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差。

(4)应急事故响应机制是危险液体化学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危险液体化学品事故发生时,由于企业平时的事故应急演练不充分,导致了应急救援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救援能力的不足,加之企业普遍缺少应急救援协调组织以及缺乏应急预案的设定,处置现场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应急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容易错过最佳的事故控制时机。

2 改善危化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

面对上述危化品运输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成为避免事故发生的核心。危化品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是由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投资以及人员安全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所共同决定的。而在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投资当中,既包括企业为了增强安全管理水平而进行的安全设备、设施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了企业根据政府政策法规,制定安全作业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行为细则并保障其实施,还包括进行员工的安全培训、宣传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投入。因此,在危化品运输企业改善安全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做到投入的平衡,切忌出现佩尔兹曼效应[4]。

危化品运输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人、车、物的安全管理问题,因此,本文的危化品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是建立在信息化系统基础上,从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运输过程管理和应急事故响应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框架见图1)。

2.1 严把人员管理关

做好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必须要把好人员管理这道关,据统计我国危化品事故中,70%~80%是由于人为因素所引发的[5]。人员管理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1)人员招聘。危化品运输企业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人员招聘程序,从资格审查、理论考试、道路考试、场地考试、评定到最终的录取层层把关,不可放宽招聘门槛,对于人员素质水平的硬性资质如驾驶员准驾范围、相关车辆的驾驶经验、驾驶员危险品道路运输资格证、身体状况等必须经过认真审查,务必在招聘这一环节避免“南郭先生”的出现。

(2)人员培训。人员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对相关从业知识和从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从业人员在录用后,要进行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通过之后才能上岗。除此之外,为了使从业人员与行业发展同步,从业人员每年都需要接受货物知识培训、货物品种更换培训一次以上。企业应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可根据最新法律法规的文件精神,进行培训学习。在培训期间,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书面考试检查,未能及时参加培训的人员,需进行补充培训,保证每次培训率均达到100%。

(3)人员培养。为了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危化品运输企业应与当地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公司的关键岗位提前培养和储备优秀人才。

2.2 完善车辆管理流程

对于危化品运输企业来说,车辆无疑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具,车辆管理水平体现了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1)购买车辆。在车辆购置方面危化品运输企业应当选择优质的生产商,对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前桥、挂车罐箱、后桥与轮胎等进行优化配置,确保车辆具有良好的运载能力与安全性能。

(2)车辆检查。合理的车辆检查是车辆保持优越性能的前提条件。应当注重车辆的日常检查,严格遵守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和年检制度,确保所有车辆达到一级技术标准,并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对于像车辆顶盖密封、紧固螺栓、各阀门关闭度等影响车辆密闭性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经常性的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进行修复。

(3)车辆保养与维修。车辆的保养主要根据车辆运行的里程以及车辆使用年限按照保养标准及保养内容进行保养和维修(如表1所示),尤其要做好具有使用生命周期的车辆部件如轮胎等的使用及更换记录。

2.3 运输过程管理科学化

运输途中由于企业对于车辆的管理有限,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运输前的预防性安全风险识别、路线规划以及车辆监控方面。

(1)预防性安全风险识别。在运输之前,公司安全部门应当有专业人员根据车辆、货物的化学及物理性质、路线、具体作业活动等具体因素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法进行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将部分可控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常见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包括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树分析法(FTA)、事件树分析法(ETA)、预先危险分析法(PHA)等。

(2)路线规划。危化品运输企业应当严把线路风险的评估关。由于线路制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车辆在途的安全,因此对于每一条新开发线路的规划企业都应当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线路安全风险评估,通过实地的勘察,将高风险路段和事故敏感点进行拍照,并汇编至企业线路图中,通过培训等方式告知驾驶员注意事项与防范措施。

(3)车辆监控。由于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危险性大,危化品运输企业应当对整个车辆在外运输的全程进行监控与控制。目前我国已经强制要求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GPS全球定位系统,确保车辆的运行情况能够被控制。除此之外,危化品运输企业应当使用视频监控技术来提高车辆监控能力,危化品运输车辆中有4个部位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此,随车监控摄像头要能够将驾驶室、油箱、装卸料口和前方道路的实施情况拍摄出来,并通过3G网络将信息实时传输至企业监控室,使监控人员能够密切掌握车辆情况,并能够强化驾驶员的自律能力,确保驾驶行为和车载货物的安全。

2.4 全面制定应急事故响应机制

应急事故响应机制犹如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张底牌,应急事故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事故危害的程度。为尽量的避免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应详细制定应急事故响应机制,减轻事故的危害程度。

(1)建立企业应急事故响应领导小组。危化品运输企业为了能够更有效率的组织人员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理,在企业内部需建立应急事故响应领导小组,确定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和每个成员的职责分工。一旦事故发生,每个成员都能迅速的到达自己的位置,领导员工展开事故处理工作。

(2)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工作规划,应急预案应当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的依据,危化品运输企业应当根据公司营业范围内的所有货物的化学及物理性质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并不断的完善。对于重大节假日或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也要制定工作预案。除此之外,危化品运输企业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还应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 结束语

上述的每一个环节看似简单,都必须凝聚了危化品运输企业无数的心血和精力才能真正的达到。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不断受到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更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的完善需要逐步的规范危化品运输标准,提高危化品运输的精细化,努力打造安全、绿色、和谐的危化品运输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全昌.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须警钟长鸣[J].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2(11):36-37.

[2] 沈小燕,李小楠,谢培,等. 886起危险品罐式车辆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1):43-48.

[3] 王海燕. 危险品物流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管理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1-74.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2篇

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泄漏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2013年“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中,正是由于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最终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7.5亿元。

国内外资料表明,在化学事故中,因泄漏而造成的事故占35%~40%。由于危险化学品泄漏而引发的事故,具有事发突然、发展迅速、易引发次生事故等特点,因此提高泄漏处置效率,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泄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当前国内外带压堵漏技术的研究方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中,将“危险化学品快速堵漏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列为未来5年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支撑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研究进展

早期的封堵技术采用的是“带压密封技术”,是20世纪初在美国问世的。这项技术采用的是“热注塑造型原理”,只能处理压力1.0 MPa、温度200℃以下、化学性质较稳定的蒸气类介质泄漏的带压密封,操作繁琐、成功率不高,而且堵漏是在停产的情况下进行。进入21世纪,带压堵漏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几乎涉及所有的流体输送和储存工业领域,服务指标也扩大到14 MPa和-100℃~400℃,尤其在石油化工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带压堵漏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70年代有了一定发展。当时为“带压粘接密封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在密封器具的使用性能上、在密封材料的可注射性、耐介质性能和使用寿命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21世纪,针对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的主要技术是“带压密封技术”,其中常见的方法又包含了低压粘接堵漏、固定夹具堵漏、强磁堵漏、钢带拉紧堵漏等。这些方法有着各自的技术特点,但同样也在适用的温度、压力、介质、泄漏部位,以及封堵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工作原理

危险化学品泄漏快速封堵技术,是一种针对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或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突发性泄漏进行“即时带压封堵”的应急处置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不停车、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无需现场测绘、无需夹具,在泄漏发生后30 min内即可完成对一般泄漏点的应急封堵操作,能安全高效地对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尤其适用于直管根部、法兰错口、螺纹、异形构件等难点部位,解决了传统封堵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生产装置中因某种原因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时,泄漏介质处于带温、带压和向外喷射流动状态。该技术采用专用密封拉紧装置,将新型防爆柔性密封装置(专用索具带)紧密贴合在泄漏部位上,产生由外向内的向心力,从而形成新的密封结构,再采用大于介质系统内压力的外部推力,通过注胶装置将专用密封剂注入到孔道和缝隙中,并充满整个封闭空腔,堵塞泄漏孔洞和通道,直至漏点无泄漏,从而达到消除介质泄漏的目的。(见图1)

技术优势

危险化学品泄漏快速封堵技术区别于传统封堵技术,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安全、可靠地消除泄漏,从而避免了由于介质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封堵速度快

新型防爆柔性密封装置选用了一种防爆高强度柔性材料,作为包裹泄漏部位的主材,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用其制成不同规格的柔性专用锁具带,可在现场即时组合安装到泄漏部位,不受原有设备尺寸、形状、环境、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应急处置速度快,机动性强,在30 min内快速安装到泄漏部位上,第一时间有效减少危险化学品的流失。该装置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注胶工艺采用专用注胶装置,其中包括预埋式注射器和专用密封剂。注胶时,将注射器预埋在法兰间隙中,通过注射器将专用密封剂直接送达泄漏点四周。由于专用密封剂具有良好的工艺流动性和膨胀性,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可快速流动膨胀变形并充满密封空腔各部位,同时填充泄漏孔洞或裂纹,达到快速封堵的目的。专用注胶装置也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应用范围广

该技术不受原有设备形状的影响,可封堵法兰、设备管道上的孔洞、裂缝、焊接缺陷,填料函泄漏等,特别是对异形构件(方形法兰、椭圆形法兰、大尺寸装置等)和难点部位(容器出口直管根部、法兰错口)的封堵具有突出优势。同时,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各类生产装置的快速封堵,基本覆盖连续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中各类生产使用装置,满足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的要求。

该技术密封装置所选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用其制成的专用索具带,通过检测其锁紧力可达32 MPa,其适用的系统压力可达18 MPa,完全满足快速封堵操作中对于系统压力的要求。

专用密封剂是应急快速封堵操作取得理想封堵效果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密封剂为高温膨胀型密封剂,可在高、低温环境中使用,性能稳定,适用系统温度范围为-195℃~850℃。该密封剂耐介质性能广泛,具有极强的耐压性、柔韧性、可塑性,抗高、低温、抗腐蚀性,可适用于各类危险化学品介质。

防爆 安全

该技术中新型防爆柔性密封装置和拉紧装置,采用防爆材料作为主材,可用于易燃易爆介质,耐高低温,耐化学腐蚀,防火阻燃,冲击时不产生火花,从而保证了该技术在危险化学品泄漏环境中应用的安全性。

不破坏原有设备性能

快速封堵技术在应用的各环节中,不会对原有设备产生破坏性影响,封堵操作完成后,可保持生产装置正常使用一个运行周期。检修时,封堵部位易拆卸。

操作简便

快速封堵技术操作简便,组装简单,易学易掌握,利于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危险化学品泄漏快速封堵技术与其他封堵技术相比,其优势特点对比见表1。

实战应用

2014年4月17日20时45分,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杨崔公路与宝武路交口处,一辆装载26.5 t丁二烯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发生泄漏事故。(见图2)

泄漏事故发生时,事发地点周围环境较为复杂,西南400 m处有两个村庄,村民1 380余人;东侧1 500 m处的天津世通华茂胶业有限公司储存区内,有丁二烯储罐10个,储量达600 t,苯乙烯储罐8个,储量达300 t,已构成一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西北1 200 m处有一个液化气站。一旦处置不当,将造成附近村民群死群伤和引起企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留学生教育

1加强留学生实验安全防护意识

1.1加强实验课程管理,纠正留学生不良习惯留

学生相对自由散漫,纪律性较差,常常不穿白衣,脚踩拖鞋就进入实验室。试剂药品使用后随意摆放,不及时盖好试剂瓶盖,部分有毒药品可能挥发扩散甚至打翻泄露。手机、衣服、书包甚至食物都随意丢在实验台上,甚至有实验室内打闹、吃喝行为。所以,必须加强留学生实验室行为管理,严禁实验室内吸烟、饮食,保持实验台面干净整洁,实验过程中不得离开实验台,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定,杜绝不良的实验行为[2]。

1.2加强仪器设备规范化操作

医学实验使用接触大量仪器,使用这些仪器有一定危险性,如操作不当,可能发生事故,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留学生实际操作前,先观看并学习教师规范化现场操作或演示视频,熟悉原理方法和危险后才能操作,严禁随意触动仪器,避免损坏甚至发生事故。

1.2.1安全使用加热设备

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实验需要沸水,如不戴手套操作极易烫伤,水浴锅开机前要保证有水,防止干烧。禁止在烤箱微波炉内烘烤易燃易爆品。以上这些仪器运行时都要有人看管,杜绝火灾发生。细胞培养实验因无菌条件常常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因压力极高需谨慎使用。待灭菌的物品要用一层牛皮纸或锡纸包好,溶液瓶和EP管要轻微开口,避免因高温压力过大而膨胀开裂。灭菌结束后自然冷却到50℃以下,慢慢打开排气阀排放余气后再开盖取物。

1.2.2高速离心机的使用

高速离心机转速可达到每分钟上万转,会产生极大离心力,因此,运行前务必配平,盖好防护盖,防止高速转子因不平衡而飞打出来,击伤人员。留学生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束后要检查和清理机器,预防安全隐患。

1.2.3超净工作台

细胞传代培养因无菌操作环境,需要提前打开紫外灯消毒。在实验操作前半个小时关掉紫外灯并打开通风,留学生不可未关紫外灯直接在台面操作,否则皮肤和眼睛会被紫外光线灼伤。此外要注意氧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会生成刺激呼吸黏膜的臭氧,因此,打开风扇也有“排毒”的目的。点燃酒精灯后周围会形成一个无菌环境,但要提醒留学生规范使用酒精灯,严禁“灯点灯”、“口吹灭灯”等危险操作,酒精量保持在三分之二左右。如不慎起火能迅速找到灭火器熟练灭火,熟悉安全通道和逃生方向标识,保护自身安全。

1.3加强化学品安全防护意识

医学生物学实验使用大量易燃易爆、有毒危化品,这些药品如使用不慎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危害人身安全。所以,加强留学生使用化学品安全防护意识刻不容缓。除学校自身加强危化品管控外,对参加实验课的留学生使用化学品的行为也要严格要求,取用须登记,药品来源和使用途径都应明确。①提取DNA时用到的氯仿-异戊醇试剂。氯仿具有麻醉作用,主要作用于人中枢神经系统,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都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损害肝肾;异戊醇可被口鼻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其蒸气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长时间接触有麻醉作用,故此混合试剂不仅使用时要在通风橱进行,存放时也应在通风阴凉处。②核酸鉴定实验中常用到的溴化乙锭是一种强烈诱变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凝胶中的DNA,可与生物DNA结合而导致基因突变,因此属于强致癌物。实验操作中必须做好防护,将琼脂糖凝胶冷却到60℃上下再加入EB,防止挥发。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纯度的实验需要称量丙烯酰胺粉末,其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如不慎口鼻吸入易积累在体内;制胶时需要滴加四甲基乙二胺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其在分子生物学中常用于配制SDS-PAGE胶,它有微腥臭味,易燃、易挥发,有腐蚀性、强神经毒性,使用后务必盖紧瓶盖。这些实验步骤都要求学生戴口罩、手套在通风橱内操作,做好保护工作,严禁接触皮肤、吸入口鼻。在蛋白印迹中,滴加剧DAB显色的操作应限定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确保污染降到最低,实验结束后由老师统一处理。④实验室常用试剂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强酸碱,使用时要熟悉其理化性质,操作时要做好防护,如不慎接触皮肤、眼睛,要熟练使用洗眼器,将危害降到最低,伤势严重者应迅速就医。留学生须规范化使用以上试剂,防止其不慎接触有毒物品甚至将毒化品带出实验室,谨防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留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1.4培养留学生废弃物合理处理意识,加强垃圾分类处置

目前,我校已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极大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留学生垃圾分类概念相对淡薄,不知道如何将废弃物回收和分类,这就导致了实验室污染、危害环境,因此,留学生实验废弃物处理工作仍有待加强。我校针对实验室内废弃物、废液处理工作已有明确规定。留学生需分清生活垃圾与实验垃圾,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放到黄色桶,与实验无关的垃圾放入绿色桶,这样可以减少学校实验垃圾处理量,降低能耗费用,减少污染。实验废液按照规定倒入废液桶内暂储,注意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碎玻璃、金属器械、注射器等利器丢弃时须放利器盒中,小心划伤。对于含有放射性、爆炸性、病原性、毒害品等物质的废液需要由老师特殊处理,如质粒小量提取、重组子筛选鉴定实验中,因培养皿上含有变异的大肠杆菌,故交由实验技术人员回收统一高压蒸汽灭菌处理,谨防生物污染。实验动物处死后尸体也要放入专用袋中,冰箱冷冻存储,最后由校相关部门统一焚烧或掩埋处理。

2加强留学生实验安全管理工作

2.1加强安全教育

教师通常在实验前或绪论课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具体陈述安全操作,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但安全教育除了课堂上,还可以有更多形式,如讲座、选修课、网络课程,消防演习等。实验室安全讲座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常见危化品种类与应急方法,提高留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实验安全知识相关理论和技术,培养安全意识并全面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为其日后开展基础科研课题、高效完成科研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网络课程是线上学习形式,便于留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相较于被动的课堂传授模式,留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课视频、PPT课件、实验操作演示和实物展示视频等模式主动学习。消防演习可以培养留学生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使其规范化使用灭火器灭火。以上这些课程都极大丰富了安全教育形式,有助于加强留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培养。

2.2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各级部门协同执行

学校还应当加强管理留学生实验行为,强调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做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①大型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成像仪等每次使用后都要填写运行时间、实验用途和运转情况等,仪器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做到有章可循。②实验使用的试剂、耗材、仪器、动物等,都需要清点数目,每一项物品使用后的去向要明确,废弃物按要求处理,实验用具合理存放。③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门诊急诊;管理;质量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

急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急诊护理活动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活动。急诊科医生和护士从事着高强度、高风险、高技术的工作。由于所抢救的都是病情危重、有生命危险的患者,所以护理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直接影响护理效果,甚至出现差错和纠纷,从而影响了急诊护理质量的提高[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护理人员应该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以服务质量为核心, 建立急诊护理标准化制度,把人性化服务有机地流入整体护理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服务能力。本文通过对我院临床急诊护理实践,就如何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 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1.1 快速反应意识 这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没有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患者的需要。反应快、动作迅速、操作娴熟、配合密切,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1.2 院前急救意识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即能迅速组织好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具有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院前急救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搬运至救护车上,途中的不间断救治。

1.3 现代监护意识 首先要具备现代监护设备;掌握各种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方法;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掌握各种管道的使用和观察技术。其次,病情观察,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提供最新临床资料,帮助医生确立或修改治疗方案。以上这些是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

2 规范服务流程,创新管理模式

2.1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切实保证急、危、重患者的快速就诊[2]。为了提高急救效率, 确保危重伤患者转危为安, 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对急危重患者设立专门急诊印章。②强化急诊出诊环节的管理。③重视急诊科软、硬件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如安装中央监护系统、除颤心电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氧动心脏按压器、呼吸机等。④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加强护理人员急救业务培训, 提高专业急救技能。

2.2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落实急诊交接班制度、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2.3 制定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大批伤员抢救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

2.4 提供各种便民措施 为无陪侍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为危重患者检查提供全程陪伴服务,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提供开水、茶杯、轮椅、便器、拐杖等临时用品用具。

3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严格质量管理

制定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衡量护理工作,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3]。急诊科要以“零缺陷”为最终质量控制目标,并有相应的考核制度来进行管理。①定期对科内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抽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②制定质量控制目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80%;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100%;急救物品完好率 100%;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③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④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⑤制定并落实急诊患者告知制度,如:出、入院告知、特殊诊疗告知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

4 加强业务培训和建立协调机制, 推动急救护理工作

4.1 联系工作实际, 加强业务学习 为增强各级护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 我科将护理质量管理融入了日常护理工作中。①通过参观学习、举办培训班、学历教育等形式加强业务学习。②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操作技能及抢救技术,如心电监护、气管插管、洗胃机、人工呼吸机、吸痰器等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③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④强化上岗前培训等措施,推动护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4.2 加强协调管理 加强与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理顺各方面关系,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有效防范医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 确保急诊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4]。由于我科坚持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护理管理, 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急救技能不断提高,门诊急诊护理质量到持续改进, 保证了护理过程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理管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24328.

[2] 胡俊萍.浅谈如何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护理与临床,2009,11(4):9798.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5篇

第一部分 医疗质量管理(医、护、技人员掌握)

一、医疗质量管理的概念:

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医疗质量管理三大要素:

1.是由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构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其要素包括:人员、技术、物资、时间、制度等。

2.环节质量:指医疗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又称过程质量。包括: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关键环节。

3.终末质量:指医疗质量管理的最终结果,主要以数据(即诊断质量、治疗质量、工作效率、医院感染等指标)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是评价质量的主要内容。

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四、医疗质量控制内容

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培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五、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十八项)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6.疑难病例讨论制度7.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8.术前讨论制度9.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病历管理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六、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1.正确识别患者身份2.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3.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4.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5.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6.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7.提升管路安全8.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9.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10.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中国医院协会2019年5月31日)

第二部分 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掌握)

一、优质护理内涵及目标

内涵: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

总体目标:服务好、质量好、态度好、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我院内一科、内二科、妇产科、外一科、外二科、重症医学科、儿科、感染科8个科室已被评为优质护理科室。

二、科室管理:

患者“十知道”,患者一定能说出责任护士、主管医生、主要用药。

三、药品管理:(医疗、护理、药剂人员掌握)

(一)急救药品管理:

急诊科配备32种,其他科室配备19种。有急救药品、物品登记本,班班交接,有记录,用后及时补充,管理人员每周质控,并按日期调整使用(按左进右出摆放),效期在三个月内的应提醒护士长及时与药剂科更换,护士长每月检查,药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五定”(定品种、数量、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

(二)毒麻、精神药品管理:

1.毒麻药品和第一类精神类药品:实行“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临床各科室应做到专人,专柜管理,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每班交接有记录,做到帐物相符。使用后的空安剖和贴剂的废贴应核对批号及数量,做好记录,退交药房。未用完的注射剂余药,两人在场销毁,并在处方后签名。

2.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白色处方,右上角在“二精”字样后的方框内打钩,普通处方每张只能开3日量,特殊慢病每张处方最多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住院患者口服实行单剂量配发,严格按医嘱使用,严禁外借或私自使用。

(三)固定备用药品、高危药品管理:

1.固定备用药品:指科室根据日常工作需要申请备用的常规药品。由科室向药剂科、护理部提出申请,经审核备案后科室配备,药品要求:品名、数量、剂量与申请表一致,高危药品有标识,按左进右出、近效期先用的原则管理,班班交接,科室管理人员每周质控,护士长每月检查并记录。

2.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高危药品引起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高危药品应设置明显标识(警示标识)。药品标签采用红色,标签上加高危药品字样(红底黑字)。

(四)口服药发放:

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长期口服药时,应按照给药时间发放,并进行用药交代,亲视服药。临时口服药需双人核对无误后发放,并交代用法、用量、注意事项。

四、病区管理要求:

病区安静、整齐、无异味,无过多物品,床下无杂物。落实晨晚间护理,湿式扫床,一床一巾。护士做到及时入院宣教、评估、介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关知识。患者做到“六洁、三短、三保持、四无、四及时”

六洁:口腔洁、头发洁、皮肤洁、手足洁、会阴洁、洁。

三短:头发短、指(趾)甲短、胡须短。

三保持:保持引流管通畅,固定妥当、定时更换;保持床铺清洁、平整;保持病人卧位舒适,符合治疗、护理要求。

四无:无压疮、无烫伤、无坠床/跌倒、无液体外渗。

四及时:及时巡视;及时观察病情;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处置。

五、不良事件上报及管理(医、护、技人员掌握)

1.发生安全(不良)事件后48h内,当事人或其他发现人员按照要求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至医务部。

2.不良事件分级

Ⅰ级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六、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及专科:

1.危重患者管理:

接收危重患者时,护士应通知医生,准备好病床及抢救用物,并做好患者病情交接。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2.危重患者转科制度

2.1 危重患者转出时,护士应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告知患者姓名、年龄、诊断、病情、特殊要求及转出时间等。

2.2 转出前做好病情评估并记录;建立静脉通道、人工气道、吸氧等抢救治疗措施。

2.3 由主管医生及护士共同护送患者至转入科室,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 转入科室按需求做好接收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呈待用状态。

2.5 交接患者病历及检查资料,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病情、诊断、手术名称。根据病情妥善安置患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6 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清点整理用物,交接双方认可后签字。

七、仪器设备使用操作流程(医、护、技人员掌握)

所有仪器设备都要有运行标识、管理信息牌、使用流程。

1.定位放置:

各种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等放在易取放的位置,并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

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所有护理人员均应具备识别主要报警信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定期检查:

每班专人清点记录,开机检查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管理人员每周检查一次对仪器上时间进行校准,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设备科定期巡检并记录。

4.定期消毒:

一般仪器设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再擦拭一次;监护仪屏幕等较精密仪器用75%酒精擦拭。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院外。

八、护理人力资源情况:

(一)全院

护士总数:190人 ;总床位数:300 张;床护比:1:0.63。大专及以上学历:173人,占全院护士比:91.05%。在编护士:56人 ;聘用护士:134人; 聘用护士占比:70.53%。高职:20人(聘16人),中职:21人,护师:45人,护士:104人 持证率:100%。临床护士182人,临床护士占比:95.79%。

护理管理人员:副院长:1人,护理部人数:2人;护士长人数:13人。

九、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输血制度(见十八项核心制度)。

十、病区动态,科室进入监控的高危患者。

十一、护理质量控制:

我院护理质量为三级控制,护士——科室——医院,护士时时质控(核对、核查),科室每周质控,护理部每月对科室进行质控。

第三部分 感染控制管理(医、护、技人员掌握)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一)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是什么?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感办)、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二)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其主要的职责是:

1.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并按要求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处置工作。

6.做好对清洁员、陪护人员、探视者的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

7.配合感染管理科做好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按时参加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三)医务人员为执行具体工作的医院感染管理直接责任人,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6.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积极治疗病人,控制蔓延。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并积极协助调查。

(四)医院感染管理十项核心制度有哪些?

1.感控分级管理制度2.感控培训教育制度3.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4.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5.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6.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7.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8.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9.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10.感控风险评估制度

二、手卫生

(一)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指什么?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目的是去除暂居菌,减少常居菌,防止交叉感染,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机会。

(二)什么叫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三)卫生手消毒剂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减少暂居菌

(四)什么是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五)外科手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清除或者杀灭暂居菌,减少常居菌

(六)速干手消毒剂的特点是什么?

作用迅速,但不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七)外科手消毒剂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作用缓慢,但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八)有效的洗手设施包括哪些必备要素?

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洗手流程图。

(九)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十)哪些情况必须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预计被特殊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特殊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十一)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十二)对医务人员手有哪些特殊要求?

1.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2.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3.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

(十三)洗手不可以忽视的环节有哪些?

掌心、手背、指缝、大拇指、指关节、指尖。

(十四)六步洗手法是指哪六步?(内、外、夹、弓、大、立)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注:整个揉搓过程不得少于15秒。

(十五)如何保证卫生手消毒的效果?

1.速干手消毒剂要足量,确保湿润揉搓;

2.速干手消毒剂要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

3.揉搓步骤像洗手步骤一样,确保消毒效果;

4.揉搓直至彻底干燥,确保消毒时间。

(十六)WHO提出的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是指什么?

二前三后;

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和污染物品后。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

(一)什么叫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含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者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

(二)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三)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耐药菌加强目标性监测?

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实施目标性监测。

(四)发现多重耐药菌后如何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发现后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临床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应如何处置?

1.无论是感染还是定植病例,医生都应下“接触隔离”医嘱,做好登记,并上报院感染管理科;

2.感染病例还应填写“感染病例调查表”;

3.护士根据医嘱采取相应措施。

(六)什么情况下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七)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进行检查、转科时如何处理?

1.离开隔离区域进行诊疗时,应先通知该诊疗科室,以便及时做好感染控制措施;

2.转科时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四、医院感染、感染暴发与处置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分几类?

可分两类,即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三)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四)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五)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第一责任人是谁?

1.医院对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应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法人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院感染科负责人为医院感染暴发的责任报告人;

2.各科室应及时向院感染科报告医院感染病例,经管医生为医院感染暴发院内责任报告人,科主任为本科内感染暴发事件报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八)医院发现哪些情况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九)医院发生哪些情况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十)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

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上报分管院长上报院长

(十一)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措施是什么?

1.积极救治病人,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4.对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感染,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5.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十二)医院感染暴发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1.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早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3.加强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5.加强病人的探视和陪护管理;

6.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位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

7.及时反馈临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8.积极参加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十三)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及隔离。

(十四)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五、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的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认真执行手卫生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

3.及时正确处理使用后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4.小心处置锐器;

5.注意环境控制,对环境进行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三)什么是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边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应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评估和确定。

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预防,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进行评估和确定。

(挤、冲、消、包、报、医学追踪观察)

(五)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报告流程?

职业暴露发生后局部处理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院感办检查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定期追踪随访

(六)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七)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其中针刺伤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八)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九)戴手套的指征是什么?

1.进行无菌操作之前。

2.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前,不管是否进行无菌操作和接触非完整皮肤与粘膜组织。

3.接触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的患者和患者周围区域之前。

(十)更换手套的指征是什么?

1.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要更换手套;

2.戴着手套从同一个患者身上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3.接触污染部位后、接触清洁部位或周围环境前要更换手套;

4.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避免重复使用手套。

(十一)怎样正确使用口罩?

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六、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

(一)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45°。

2.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4.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5.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最大限度的消毒屏障,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3.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

4.静脉穿刺点无菌敷料: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专用贴膜7天更换一次,有潮湿、污染随时更换。

5.每日评估是否能拔除导管。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手术备皮: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时,可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备皮;

2.血糖控制;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6AM血清血糖应≤200mg/dl,即11.1mmol/L;

3.预防用药:有预防用药指征时,首次用药应在切开皮肤或黏膜前0.5~1h内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若手术时间≥3h而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失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一个剂量,必要时可再次追加;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室,术前使用一剂即可。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4.术中保温: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o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四)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1.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3.保持导尿系统的通畅和密闭;

4.断开导尿系统时,包括,应做手卫生;

5.尽早拔除导管。

七、消毒与隔离技术

(一)什么是隔离?

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wujun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二)什么是消毒?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三)什么是灭菌?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四)接触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单人病房或床边隔离、手卫生、手套、隔离衣、仪器/设备专用。

(五)安全注射包括哪些内容?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害;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他人无害。

(六)隔离标识有哪些?

蓝色:接触传播的隔离;

黄色:空气传播的隔离;

粉色:飞沫传播的隔离;

(七)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有什么规定?

1.已打开过的无菌包内的物品在未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24小时。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小瓶装的碘酒、酒精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

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

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八)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灭菌?

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2.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

(九)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消毒?

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

(十)体温表如何消毒?

75%酒精消毒:每周更换2次;含氯消毒剂消毒:每天更换;容器须加盖,更换消毒剂时消毒。

(十一)次性吸氧管应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在连续使用期间并不需要常规更换,保持清洁即可。

(十二)吸引系统如何消毒?

1.吸氮管一用一换。

2.连接管每天更换,用后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0min,洗净后晾干备用。

3.吸引瓶使用过程中,瓶内液体不宜超过2/3,应及时倒出,并清洗吸引瓶。

4.吸引瓶停止使用时应清洗消毒后干燥备用,备用情况下应保持外观清洁,并每周清洁消毒1次,瓶外注明消毒日期及责任人,罩防尘罩。

(十三)隔离的目的是什么?

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经,保护易感染者,最终控制或消灭感染源。

八、医疗废物管理

(一)什么是医疗废物?

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使用后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敷料、棉球、纱布、手套等)、使用后一次性医疗器械、各种传染病人用品等。

(二)医疗垃圾分为哪几类?

主要为五类。损伤性废物、感染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病理性废物。

(三)医疗废物载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2.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3.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4.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5.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

6.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7.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工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四)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多少时应进行封口?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五)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该如何处理呢?

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六)怎样正确收集医疗废物?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卫生现状;调查;评价

某啤酒厂采用国际一流水平的设施,年产20万千升啤酒,受其委托,对工作场所[1]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检查等。

1.2 评价方法及依据

采用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法等,依据主要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7号,《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10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等法规、标准以及用人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 检验检测方法

现场采样方法及采样点位设置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执行[2];粉尘浓度检测采用滤膜称重法,氢氧化钠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3],盐酸采用离子色谱法[3],硫酸采用氯化钡比浊法[3],硫化氢采用硝酸银比色法[3],氨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3],二氧化碳、噪声采用仪器直读法[4]。

2 结果

2.1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用人单位使用的原辅材料料分析,该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矽尘、谷物粉尘)、毒物(氢氧化钠、盐酸、硫酸、硫化氢、氨、二氧化碳)、物理因素(噪声、高温)。

2.2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粉尘、毒物控制措施:采用自动化的PLC控制系统;原料输送皮带,糖化锅、过滤罐、发酵罐均为密闭设备;制冷站设置氨浓度检测器及事故排风装置;发酵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设置二氧化碳回收系统,经冷凝后成液态二氧化碳;谷物投料及破碎工段设置除尘器;在包装车间、危化库、发酵罐区、公用工程、理化实验室、污水处理站安装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防噪声措施:优先选用噪声较低的设备并在设备相应位置配置减震装置和消声器;将噪声较大的设备置单独不知,并安装减震基础和隔声罩。

防高温措施:产生高温的车间纵轴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有利于热量的扩散;高温车间设有天窗,墙壁设有轴流风机和窗户;高温设备如糖化锅、换热器等外壳设置保温层;对外表面温度高于50℃的设备、管道及附件置隔热层。

个人防护用品:护目镜,防酸碱手套,耳塞(型号:3M 8100),防尘口罩(型号:3M N95)。

2.3 应急救援

该企业可能存在以下急性职业危害:

(1)酿造部糖化工段糖化区存在氢氧化钠、硝酸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及高温烫伤和中暑;

(2)酿造部动力工段制冷间存在贮氨器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急性氨中毒;空压机房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泄漏,产生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空压机房换热器存在高温烫伤;

(3)酿造部污水处理站加酸间存在盐酸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集水井间、IC间、压力调节室存在急性硫化氢中毒;化验室使用硫酸、盐酸时产生化学灼伤;

(4)包装部洗瓶机操作工位存在氢氧化钠储罐及管道泄漏时产生化学灼伤、及高温烫伤和中暑;包装部瓶场存在高温中暑;⑤化验室使用硫酸、盐酸时产生化学灼伤。

急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1)可能存在急性中毒的工作场所设置有应急通风设施;

(2)可能存在化学灼伤的工作场所设置喷淋洗眼装置;

(3)办公室配备应急药箱,急救箱内配有常见的急救药品;厂区设置有应急通道及风向标。

2.4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用人单位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安环部,配有专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建立有《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卫生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管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预案》。现场查阅资料,该厂均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6 职业健康检查

从该厂连续三年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分析:用人单位每年对一线作业工人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5]GBZ188-2014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体检项目有: 内科常规体检、肺功能、胸部X射线检查、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显示均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

3 讨论

3.1 评价

用人单位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辅助卫生用室的设置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健全,现有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基本满足实际防护需要。

3.2 建议

(1)发酵工段硅藻土添加处设置除尘设施,污水处理站集水井间、污水处理站IC间设置强制通风设施,污水处理站化验室设置通风橱及喷淋洗眼器;

(2)污水处理站集水井间、污水处理站IC间设置强制通风装置及与排风系统相连锁的硫化氢报警装置,污水处理站压力调节室设置与排风系统相连锁的硫化氢报警装置;

(3)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点位应覆盖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4-201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眼科 围术期 危害困素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30-02

在人体器官中,眼球具有结构精细、脆弱和复杂的特点,故在手术期间做好周到、精巧、细致、移准、精细的护理,全面了解患者围术期危害因素的护理对策,对患者安全渡过围术期和确保手术质量有极大的保障作用,本研究选出我院眼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回顾分析其围手术期内存在的危害因素与其所采取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84岁。其中,白内障手术30例,视网膜玻璃体手术7例,屈光手术50例,青光眼手术6例,斜眼矫正术5例,其他手术2例。

2 心理护理

2.1 手术前护理。一是护士对患者要有热情的态度,关切的语言,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患者及其亲属交谈,以掌握其思想、情绪、性格、家庭经历等情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务、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给予适宜地解释和引导,二是向患者详细耐心地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情况和治疗方法,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并让以前接受过眼部治疗的康复患者与患者相互交流,进行心理沟通,消除病人疑虑和紧张心理。同时,护士要帮助患者在病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互相照料,互相关心,消除孤独和不安的情绪,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三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患者及家属自愿接纳有利于眼部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2.2 手术后护理。一些眼科患者在手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为此护士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在术后应注意的事项,解除恐惧担忧的心理。同时,少数患者手术后根据病情的发展,失明是不可逆的,容易情绪激动或低落,对于这类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护士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用一些身残志坚的事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伤残,逐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唤起生活的信心。

3 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3.1 应激反应。眼科围术期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前存在紧张、焦虑、胸闷、失眠、血压升高和心悸等心理因素,易产生以手术为应激源的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严重的会诱发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甚至引起严重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至使手术延期或放弃手术。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提供手术信息、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患者提问并取得信任,使患者缓解紧张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安全渡过围术期。

3.2 环境因素。眼科手术患者常见于老人和小儿,因其调节外界温湿度的能力差,加之患者精神紧张,会出现畏寒,诱发心律失常,呼吸道在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护理对策:手术室应保持恒温,安静,通常室温在24—26℃之间,相对湿度为40%-60%。

3.3 血压改变。手术患者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以及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本酚胺增加,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在术中牵拉眼肌神经反射会造成血压下降,严重者患者会出现心脏骤停。护理对策:术前应对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了解,对有高血压的患者把血压控制在稳定状态,对高危人群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备好急救药品。营造温馨氛围,避免患者紧张情绪。

3.4 眼心反射。常见于视网膜和斜视手术等内眼手术,因在术中牵控眼肌和压迫眼睛致迷起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比较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心脏骤停。护理对策:术前了解患者有无心动过缓等潜在危险因素,若有异常停止牵拉眼肌,及时向医师报告情况,若心率低于40次/min以下时,应用阿托品肌肉注射缓解症状。

3.5 球后出血。见于在进行球后浸润麻醉时球后血管不慎被针头伤及,会出现眼睑不闭合,眼球突出,眼张力下降的现象。护理对策:协助医生立即进行压迫眼睛和加压包扎,必要时紧急止血或冷敷。对其生命体征做好观察。

3.6 角膜损伤。在全麻时因眼瞬目反射消失,造成泪膜破裂,对眼角膜失去了保护和湿润的作用,易造成暴露性角膜炎。护理对策:在全麻时应防止意外损伤,做好对侧眼的保护,防止角膜干燥可给予眼膏涂抹,防止角膜擦伤。

3.7 意外损伤。多见于老人、小儿和视力偏低者,老人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对外胃反应迟缓,会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变化或头晕等。小儿机体低抗力差,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易出手术意外,视力过度低下者会行动不便而发生意外损伤。护理对策:应对高危人群加强安全防范,给予全程监护,对术前环境器具规范化摆放,防止患者出现滑倒和碰撞。

3.8 查对不严。因眼科手术会出现连台进行,若查对不严会造成客户信息资料或左右眼混淆,易引发医疗事故。护理对策:应在术前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了解,严格查对,术前做到七查、十二对、三到位制度,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使医护人员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4 小结

通过了解眼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加强术中生命体征监测,确保了患者安全手术的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医患关系,缩短了住院天数,使患者成功渡过围术期,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眼科的护理管理是专科护理的重要内容,工作琐碎,接触新病人多,有些病人可能一生就接触这么一次。这就要求门诊护理工作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的工作态度。要提高护理质量,在就诊环境、医患关系、医疗处置、健康教育方面处处为患者着想,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者,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这次就诊而解除或减轻了身心的痛苦。

参考文献

常见危化品处置方法范文第8篇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和保卫处针对目前研究生是高校实验室人员主体以及大部分研究生缺少安全经验的特点,自2004年开始共同为新入学研究生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10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灭火、逃生的基本技能,达到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教学目的。

1 研究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类型与内容

1. 1安全教育课程的类型  

 材料学院开设的研究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有2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适用于在材料学院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包括留学生和其他院系的学生)。课程名称为“实验室安全学”,8次课程,16学时,1个学分。根据材料学院的要求,研究生没有这1个学分,不能毕业,不能获得学位。另一种是选修课,课程名称也是“实验室安全学”,4次课程,8个学时,没有学分,适用于物理类等其他院系的研究生安全教育。学生不完成教育培训,或考试不合格,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1. 2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  

 研究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有所不同。

    (1)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授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绪论、实验室电气安全、燃烧与灭火基本常识、化学品安全、实验室其他安全以及安全管理与规章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讲解部分,主要通过多媒体介绍分析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强调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介绍安全用电常识及电气火灾的预防、化学品的危害性及实验室常见化学品事故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物质燃烧三要素、灭火基本方法等。  

 (2)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由于课时较少,讲课的重点是电气安全和化学品安全,而灭火知识和灭火演习、逃生知识和演习则与学位课程的相同,充分体现了重点突出、侧重实践和实用的原则。

2 研究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经过10多年的实践,研究生安全教育课程在以下4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提高了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大部分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或开始一项实验前、或使用一种危险化学品前,或使用一种有可能引发火灾危险的设备之前,都能够做到首先考虑到消防安全事宜。在实验工作中能按规范使用危险化学品、按规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规范做实验,从而减少了实验室的火灾隐患,同时也减少了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概率。 

  (2)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安全学”课程中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教学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检查电气线路敷设、用电设备的安全情况、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查找实验内各种不规范的现象和错误的做法等隐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排查和消除火灾隐患,让学生自觉地把学到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各种实验中的安全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助力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消防安全环境。“实验室安全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对保障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这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实验设备器具、材料要规范放置;实验室内严禁存放私人物品;实验废弃物处置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要求,集中、分类放置,不能随意倒入水池中、不能随意放置在实验台上,更不能随意堆放在地上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能主动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放置实验室内各项物品,营造了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环境。  

 (4)减少了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及危害。自2004年对全体研究生开设“实验室安全学”课程后,材料学院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明显减少。据统计,2000年至2004年5年间,材料学院共发生6起由学生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2005年至2013年底9年间,此类事故仅发生1起,平均每年下降90.8300(见表3)。这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安全学”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有效地避免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培训后的研究生具备了处置初期火灾的基本技能,即使出现一些事故,也能在第一时间有效、正确地处置,明显地减少了严重火灾事故的发生。这充分说明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多设置一些提问环节,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和实验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强化师生互动,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对身边安全问题进行思考。

 (3)实践内容仍偏少。在“实验室安全学”10多年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尽管有很多实际困难,仍在16学时中安排了灭火演习、逃生演习、实验室安全检查约7个学时的实践课内容,前期教学中还安排学生参观公共安全馆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意识。但实践课内容仍相对较少,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增加室内消火栓的使用、模拟化学品泄漏进行人员疏散演练,模拟中毒急救,掌握心肺复苏等必备技能等。另外,参观公共安全馆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教学内容,条件成熟时应恢复。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验室安全教育才会开展得越来越好。

3 “实验室安全学”课程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虽然“实验室安全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在保障实验室安全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少。对于燃烧及灭火基本常识、化学品安全两节课程,明显感觉时间不够,一些重要的内容来不及学习和讨论,如化学品安全课程中,学生希望更加细致地讲授更多防护知识,以及增加培训个别典型的危险操作,如叔丁基锉的取用与处理等。   

(2)互动不够。目前“实验室安全学”的教学任务主要安排在暑假小学期进行,每年参加培训的研究生在150名左右。由于学生多,在教学方面主要还是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很多情况下还无法开展课堂讨论与互动。在讲解危化品的分类、法律法规等有些抽象、枯燥的内容时,部分学生会不感兴趣,在课堂上看其他书籍、手机、电脑等,课堂气氛不活跃。如果教学安排允许,可以尝试小班授课,采用课堂讨论这样的启发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