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规划分析

创业规划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业规划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1篇

一、研究背景

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成绩显著,例如美国伯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等成立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开办了电子商务经济、网络金融等专业;在日本定期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想法”大赛,为不同层次的创业者提供了展示机会。此外,创业孵化器、风险企业实验室、创业育成中心等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也迅速走进校园,各类电子商务大赛,如全国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深受大学生欢迎,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与创新实践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点。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指兼具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特征的人[1]。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从事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之前,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的意识、知识和能力[2]。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是倡导每位学生未来走进社会都去自主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熟悉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具有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有主动学习能力、有前瞻性的视野、能把握电子商务商机、有风险承担能力、有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使学生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有创新开拓能力、商机把握能力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2.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问题,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1)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小,学生存在不主动思考,不主动提问的状态。(2)在思维训练上,教师启发性问题少,结论性教学多。答案往往是标准且唯一的,求同性思维多,求异性思维少。不善于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导致学生独立思维训练少,缺乏从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层次上,浅层次的继承性知识性学习过多,而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培养过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为欠缺,探索性思维、创新意识尤为匮乏。(4)课堂教学知识陈旧,近些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新的电子商务形态层出不穷,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近年来我们一直探究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思维训练上,我们尝试从多角度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思路;在教学层次上,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主动探寻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在教学内容上,电子商务教学要紧密跟进社会发展,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将教学内容、案例内容、实践环节和企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共同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方案。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针对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根据电子商务适合于创新创业的实用型专业特点,构建一个以电子商务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模块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导向型”实践体系新方法,完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并以此提高大学生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进而扩大学生就?I机会,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社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分析。在对电子商务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电子商务企业需求按照职业方向进行大类划分,划分出技术类人才岗位、商务类人才岗位、综合管理人才岗位方向三大主要类型。再对每个电子商务职业方向下的岗位群进行细分。并针对每个细分出的电子商务岗位进行所需要的能力分析。同时再按照岗位能力由低到高进行层次划分,划分出实务层、实施层、管理策划层、管理决策层等层级,分析每种职业层级的能力要求。划分出的各层级岗位需求如下:(1)技术类人才岗位方向细分:①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代表性岗位:网站策划/编辑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工作;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代表性岗位:网站设计/开发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工作;③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代表性岗位:网站美工人员):主要从事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工作。(2)商务类人才岗位方向细分:①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代表性岗位:网络营销人员):主要是利用网站为企业开拓网上业务、网络品牌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②网上国际贸易(代表性岗位:外贸电子商务人员):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贸易;③新型网络服务商的内容服务(代表性岗位:网站运营人员/主管):频道规划、信息管理、频道推广、客户管理等;④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的推广(代表性岗位:网站推广人员):负责销售电子商务系统和提供电子商务支持服务、客户管理等;⑤电子商务创业:借助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利用虚拟市场提品和服务,又可以直接为虚拟市场提供服务。(3)综合管理人才岗位方向细分:①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管理(代表性岗位:电子商务项目经理):这类人才要求既对计算机、网络和社会经济都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项目管理能力;②企业电子商务综合管理(代表性岗位:电子商务部门经理):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工作。

2.以?业需求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了解企业电子商务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各知识点按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重新进行整合设计,以电子商务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模块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调整、优化现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电子商务职业需求出发,建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学培养模式,并将其融入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3]

充分和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在教学内容上,以企业案例为导入,从电子商务职业需求出发,按照不同层级的能力需求,进行岗位能力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在实践环节设计中,将企业实际需求和案例融入到实验教学、实习、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搭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情景环境,根据岗位类型、层次级别循序渐进地开展电子商务实务模拟,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前做准备。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挑战杯评审方案 AHP层次分析法 灰色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21-04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该竞赛主要借用风险投资的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的方式评出获奖者。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七届,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同时在提升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促进大学生创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如何科学地评判出优秀作品应该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关键问题。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不仅能够评价出优秀作品,更能够将其它作品与之对比,找出不完善之处,让没有能够获奖的同学找到差距、弥补不足,以此更好的推进本项赛事的发展。

笔者将设计创业计划竞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借助专家评价信息以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各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并配以算例来说明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一、灰色聚类分析的步骤

灰色聚类是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或灰数的白化权函数将一些观测指标或观测对象划分成若干个可定义类别的方法。一个聚类可以看作是属于同一类的观测对象的集合。按聚类对象划分,灰色聚类可分为灰色关联聚类和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笔者主要应用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分析。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主要用于检查观测对象是否属于事先设定的不同类别,以便区别对待。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评估要求所需划分的灰类数S,选取λ1,λ2,λ3为最属于灰类1,2,L,S的点(可以是中点,也可以不是,以属于灰类最大可能性为选取依据,称为中心点),将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也相应地划分为个S灰类,例如将j指标的取值范围[λ1,λS+1]划分为S个小区间。

[λ1,λS+1],L,[λk-1,λk],L,[λS-1,λS],[λS,λS+1]

第二步:同时连接点(λk,1)与第K-1个小区间的中心点(λk-1,0)以及(λk,0)与第k+1个小区间的中心点(λk+1,0),得到j指标关于k灰类的三角白化权函数fjk(・),j=1,2,∧;m;k=1,2,∧,S。对于fj1(・)和fjs(・),可分别将j指标取数域向左、右延拓至,λ0,λs+1可得j指标关于灰类1的三角白化权函数fj1(・)和j指标关于灰类s的三角白化权函数fjs(・)(见图1)。

对于指标j的一个观测值x,可由公式

计算出其属于灰类k(k=1,2,L,S)的隶属度fjk(x)。

第三步:计算对象i(i=1,2,∧,n)关于灰类K(K=1,2,∧,S)的综合聚类系数σik;

σik fjk(xij)・ηj

其中fjk(xij)为j指标k子类白化权函数;ηj为指标j在综合聚类中的权重,笔者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第四步:由,判断对象i属于灰类k*;当有多个对象同属于k*灰类时,还可以进一步根据综合聚类系数的大小确定同属于k*灰类之各个对象的优劣或位次。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灰色聚类分析要求首先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分为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两部分,笔者考虑到大赛的公平性、科学性以及此竞赛参赛作品的特点,对两部分分别建立指标体系。

1.书面评审。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它详细叙述了关于某项创业项目的全部内容,包括创业的种类、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预估、行销策略、可能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规划等,创业计划书的评审主要涉及:方案可行性,技术高新性,效益评价,市场前景,报告全面完整性等五个目标,五个目标的相关因素又有以下12个,具体描述如表1。

依此建立创业计划书评审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

2.答辩评审。创业计划竞赛的答辩部分分为秘密答辩和公开答辩两部分。其中公开答辩是基于秘密答辩的表现进行的第二轮答辩,评出两个单项奖,在此不列入研究范围。秘密答辩由团队成员通过文档、图片、产品样品等进行项目介绍,并回答评委针对该项目提出的问题。其评审主要涉及:团队陈述,自由问答,团队精神面貌。

以上三项目标的相关因素分别为:

(1)团队陈述方面: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公司战略及营销策略、团队能力和经营管理、企业经济、财务状况、融资方案和回报、关键的风险及问题的分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陈述。

(2)自由问答方面:正确理解评委提问、及时流畅作出回答、回答内容准确可信、特定方面能作充分阐述、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回答。

(3)团队精神面貌方面:整体答辩的逻辑性及清晰程度、团队成员协作配合。

具体描述如表2。

依此建立答辩评审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

三、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两部分分别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1.书面评审。书面评审的指标权重确定,邀请4个专家对具体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分为1、3、5、7、9五个等级,数字越大表示越重要,得到4个判断矩阵,将4个矩阵中的相应指标求算数平均值,得构造判断矩阵如表3。

经计算得权重分别为:0.356,0.25,0.159,0.156,0.078

参照上述方法,第二层指标的权重:

0.083,0.226,0.56,0.13,0.333,0.667,0.667,0.333,0.667,0.333,0.833,0.167

经检验,每个矩阵的C.R.

2.答辩评审。采用同上的方法得构造判断矩阵如表4。

经计算得权重分别为:0.268,0.627,0.105

参照上述方法,第二层指标的权重:

0.028,0.048,0.333,0.070,0.097,0.169,0.236,0.020,0.040,0.074,0.142,0.261,0.483,0.75,0.25

经检验,每个矩阵的C.R.

所以,每个层次C指标针对层次A的权重为:

0.008,0.013,0.089,0.019,0.026,0.045,0.063,0.005,0.025,0.046,0.089,

0164,0.301,0.079,0.026

四、算例

用一个算例来说明本方法在作品评审上的有效性。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采用本方法分开计算,最后以书面评审10%、答辩评审90%的权重计算综合聚类系数,评出优劣次序。

由聘请的专家根据各队伍的表现,按照创业计划书和答辩的指标,为五支参赛队分别打分,分数为百分制,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灰类,对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可构建三角白化权函数分别为:

并将灰类向不同方向延拓一类,称为“更优类”和“更差类”构建白化权函数分别为:

1.书面评审。专家分别对作品1、作品2、作品3、作品4和作品5的创业计划书评分,得到表5:

以作品1为例,计算得各指标聚类系数,如表6:

根据得到如下结果。作品1:

σ1k={σ11,σ12,σ13,σ14,σ15,σ16}={0.017,0.216,0.439,0.287,0.040,0}=

0.439?圯σ1k*=σ13

以此类推得到作品2、3、4、5结果如下。作品2:

σ2k={σ21,σ22,σ23,σ24,σ25,σ26}={0,0.081,0.193,0.465,0.252,0.006}=0.465?圯σ2k*=σ23

作品3:

σ3k={σ31,σ32,σ33,σ34,σ35,σ36}={0.017,0.436,0.483,0.062,0,0}=0.483?圯σ3k*=σ33

作品4:

σ4k={σ41,σ42,σ43,σ44,σ45,σ46}={0.237,0.720,0.041,0,0,0}=0.720?圯σ4k*=σ42

作品5:

σ5k={σ51,σ52,σ53,σ54,σ55,σ56}={0.027,0.299,0.398,0.224,0.061,0}=0.398?圯σ5k*=σ53

从以上分析可知:作品1,作品2,作品3,作品5评价等级为良,作品4评价等级为优。且同属于良灰类的四个作品按指标聚类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作品3,作品2,作品1,作品5。由此可得,创业计划书的排名顺序为:作品4,作品3,作品2,作品1,作品5。

2.答辩评审。专家分别对作品1、作品2、作品3、作品4和作品5的队员答辩情况评分,得到表7。

以作品1为例,计算得各指标聚类系数,如表8:

根据得到如下结果。作品1:

σ1k={σ11,σ12,σ13,σ14,σ15,σ16}={0.013,0.063,0.566,0.356,0,0}=0.566 ?圯σ1k*=σ13

以此类推得到作品2、3、4、5结果如下。作品2:

σ2k={σ21,σ22,σ23,σ24,σ25,σ26}={0,0.016,0.257,0.525,0.201,0}=0.525?圯σ2k*=σ24

作品3:

σ3k={σ31,σ32,σ33,σ34,σ35,σ36}={0.054,0.727,0.217,0,0,0}=0.727?圯σ3k*=σ32

作品4:

σ4k={σ41,σ42,σ43,σ44,σ45,σ46}={0.164,0.746,0.088,0,0,0}=0.746?圯σ4k*=σ42

作品5:

σ5k={σ51,σ52,σ53,σ54,σ55,σ56}={0.019,0.193,0.367,0.425 ,0,0}=0.425?圯σ5k*=σ54

从以上分析可知:作品1评价等级为良,作品2、作品5评价等级为中,作品3、作品4评价等级为优。且同属于中灰类的两个作品按指标聚类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作品2,作品5。同属于优灰类的两个作品按指标聚类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作品4,作品3。由此可得,创业计划书的排名顺序为:作品4,作品3,作品1,作品2,作品5。

五、评审结果

仍以作品一为例计算综合聚类系数。作品1:

σ1k={σ11,σ12,σ13,σ14,σ15,σ16}={0.013,0.078,0.553,0.349,0.004,0}=0.553?圯σ1k*=σ13

以此类推得到作品2、3、4、5结果如下。作品2:

σ2k={σ21,σ22,σ23,σ24,σ25,σ26}={0,0.023,0.251,0.519,0.206,0.0006}=0.519?圯σ2k*=σ24

作品3:

σ3k={σ31,σ32,σ33,σ34,σ35,σ36}={0.050,0.698,0.244,0.006,0,0}=0.698?圯σ3k*=σ32

作品4:

σ4k={σ41,σ42,σ43,σ44,σ45,σ46}={0.171,0.743,0.083,0,0,0}=0.743?圯σ4k*=σ42

作品5:

σ5k={σ51,σ52,σ53,σ54,σ55,σ56}={0.020,0.204,0.370,0.405,0.006,0}=

0.405?圯σ5k*=σ54

综合以上结果可得:

1.根据综合聚类指数,作品1评价等级为良,作品2、作品5评价等级为中,作品3、作品4评价等级为优。且同属于中灰类的两个作品按指标聚类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作品2,作品5。同属于优灰类的两个作品按指标聚类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作品4,作品3。由此可得,创业计划书的排名顺序为:作品4,作品3,作品1,作品2,作品5。

2.从分项指标来看,作品4答辩和书面得分都是最高的,作品2虽然创业计划书比作品1得分高,但是答辩得分较低,所以总体得分低于作品1。

3.在实际中,灰色聚类分析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决策方法。笔者研究表明,它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优秀作品的评审中的应用不仅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大大提高了评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并且改善了大赛各级、各届评审规则不统一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手册

2.黄海清,吴高艺.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0)

3.韦惠兰,周平,张晶.区域循环经济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统计与决策,2008(8)

4.刘彬.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社会风险灰色评估.管理观察,总第378期

5.罗鑫.基于AHP方法的评估分析.科协论坛,2010(8)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人匹配;职业性向;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锚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实践最初是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是指个体基于对主客观职业因素的多种分析,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的规划,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生的规划,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最先提出的,他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费尔德曼认为“在21世纪,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生产性工作来说,能够最大化个体的职业潜能,对于国家和机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能建立或保持在有竞争力的经济边缘”。[1]我国学者王兆明等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这一观点与诺斯威尔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界定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主要有: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

一、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金森教授提出。1909年帕金森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它特征。二是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3]

职业-人匹配主要分为两大类型:(1)因素匹配。比如,需要较强专业知识技能的职业与掌握该特殊知识技能的择业者相匹配――飞行员、药剂师等职业;劳动量大、强度高、时间长、条件差的职业,需要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工地建筑者、环卫工人等职业。(2)特性匹配。比如,具有独立、创造精神的人适合做科研工作,富有想象力、理想化的人适合做艺术家,原则性强的人适合人事、调查等工作。

二、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

继帕森斯之后,霍兰德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的人格特质等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和延伸,同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而具备共同人格特质的人对许多事件的反应模式也是极为相似,他们创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职业工作环境。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会增加个体的职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霍兰德假定大多数人可以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而工作环境类型也可以分为这六种。因此,可以用霍兰德的理论来考察人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性。霍兰德还设计了一个名为自我定向的问卷来测试个人的类型模式。[4]

霍兰德相信人们对职业有固定的乃至刻板的印象。就像我们会根据衣着或行为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我们也会以职业来判断一个人。对于各种职业类型的人的特征,我们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出一些未必准确但很有用的判断。我们会认为会计比较严谨刻板、商人能言善辩、科学家拙于言辞等等。这些看法并不都是正确的,但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把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别包含几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成长期(0-14岁)。成长期属于认知阶段,个人自我概念会发展成熟起来,学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空想期(4-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参考因素,角色扮演这个时期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决定个体的抱负和活动;三是能力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个体能力逐渐成为活动的推动力。第二阶段:探索期(15-24岁)。这个阶段个人在学校学习、生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考察、角色坚定和职业探索,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这个阶段也包括三个时期:试探期、过渡期和尝试期。试探期处于10-17岁,这一时期,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和机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和工作中作试探性地选择。过渡期处于18-21岁,这是个人着重考虑现实,并结合需要、兴趣、能力等,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在现实或环境中寻找自我实现的时期。尝试处于22-24岁,验证并初步确定职业选择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如果不适合则进行调整,选择新的职业方向。第三阶段:建立期(25-4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自我与职业的结合,获取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努力使其成为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并谋求发展。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尝试期(25-30岁),寻求安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则力求调整。二是稳定期(31-44岁),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定,大部分人处于最具活力时期,是实现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关键阶段。第四阶段:维持期(45-64岁)。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于是开发新的技能,维持这种成就和社会地位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第五阶段:衰退期(65岁以上)。这一时期,人的健康和能力都在衰退,会逐渐退出职业舞台,开发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代替和满足需求,适应退休后的生活。[5]

除了舒伯把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以外,按照年龄进行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的学者还有格林・豪斯、埃德加.H.施恩、利维古德等人。

格林・豪斯从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一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其年龄一般为0-18岁;职业进入阶段,其年龄一般为18-25岁;职业生涯初期,其年龄一般为25-40岁;职业生涯中期,其年龄一般为40-55岁;职业生涯后期,其年龄一般为从55岁直到退休之前。[6]

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埃德加.H.施恩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生理、家庭问题及其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九个阶段:一是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二是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三是基础培训(16-25岁);四是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五是职业中期(25-40岁);六是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七是职业后期(40岁-退休);八是衰退和离职阶段;九是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尽管埃德加.H.施恩基本按照个体的年龄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九个阶段,但其阶段划分更多地依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身心及家庭工作等问题。

利维古德将职业生涯分为六个阶段:青年期,是觉醒时期,开始从现实出发选择职业,但选择往往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成年初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职业世界中不断探索,找寻自我的价值。组织阶段,职业趋于稳定。继续阶段,努力维持现有的职业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危机阶段,随着体力与精力的下降,对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晚年阶段,开始总结自我的职业生涯。但此时人的发展出现新的分化,有的人会出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高峰。[7]

以上几个学者依据年龄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不同阶段性划分,都强调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尽管不同学者划分的年龄差异很大,但是还是有一个普遍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年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有很大差别,其年龄划分只是给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不同阶段存在着年龄交叉现象。

四、职业锚理论

施恩后来又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也称职业系留点,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点,是一个人在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确定了五种基本的职业锚类型:一是技术(或职能)型。技术(或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或职能)领域的进步,以及应用该技术(或职能)的机会,为了获得在技术(或职能)的成就感。二是管理型。管理型的人青睐于管理职业,致力于管理能力和权力的提高。这种类型的人可以独立负责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跨部门进行人事、财力等方面的管理。三是自主(或独立)型。自主(或独立)型的人希望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的是宽松、自在、独立的工作环境,少受外界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摆脱外界的约束。四是安全(或稳定)型。安全(或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的安全取向主要有两类:一是职业的安全;二是情感的稳定。五是创业型。创业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或成果,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和独立探索能力。

以上四种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理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强调了自身主观条件与职业的客观环境进行平衡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进行合理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霍兰德根据职业特征将人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每种类型的人对应不同的职业,考察人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与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以及施恩后来提出的职业锚理论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强调个体的主观特性与职业的客观特性的匹配。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将职业也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职业,只不过划分的标准存在着差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尽管各位学者的划分侧重点各有倚重,但突出的一个共性是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参考文献:

[1] Samer khasawneh,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jordan[J].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volume 19,number2,2010:43.

[2] 王兆明,顾坤华.大学生职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27.

[3] 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53.

[4] 韩景旺,沈双生,田必琴.我的生涯我做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7.

[5] 朱世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9-30.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认识上存在误区。一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就是在教授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只适用于想创业的少数人,对不想创业的大多数人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部分人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就是一场实践演练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家讲座等来丰富自己的简历。这样偏颇的观点,极大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在学生中的影响力。[1]第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课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是其主要开展形式,或者请几个当地的企业家举办几场创业讲座。也有一些高校做了创业模拟系统来模拟企业的运营情况,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管理难度大,缺乏各个环节的有效指导,使得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等活动覆盖范围较小,也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第三,教师团队的素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通常是由其他岗位的教师兼职担任,很难做到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就业创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上来。而且大部分的教师自身并没有相关的创业就业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很难讲出实质性的有效内容。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鼓励高职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业指导则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从而保证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创造、创业”核心素质的人才,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结合,能覆盖到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了创业者的能力,用创业来实现就业,又提升了就业者的素质,加强了就业者的职场竞争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品格,并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开创自身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规划。

(二)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部分中,教师通常会以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经历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使学生在课程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第二,自我认知。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充分了解自我,对自身职业价值观的误区予以纠正,并学会正确看待、评价他人。第三,职业认知。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应当带领学生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经济局势变化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敏锐度,并加强对相关行业领域中各大企业的组织架构、专业岗位设置以及岗位需求特点的关注度,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经营自己的学业。第四,择业准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招聘和求职的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以及职业标准等要求有所了解,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信息采集、处理、甄别以及整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增加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能力。第五,创业准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对企业的模拟运营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市场的调查方法、企业的经营程序以及融投资、企业计划、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计划、统筹、决策、组织、协调、管理以及执行等相关能力。[2]

(三)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普遍存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专业水平不足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团队的素质建设工作。例如引进社会经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加入到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素质的提升。或者邀请政府、企业、社区人士以及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就业指导教学中来,和学生分享他们的相关经验和认识。同时也要做好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训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到各专业企业中进行调研、实践,开阔教师的就业视野,改善教师对就业指导教学的观念,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水平。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创成果;权利;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48-02

前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着力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高等院校的各个学科,在高校里推动科研创新普及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推动成果的转化,就必须对于成果进行确权。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也是产学研相互结合的较好形式。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种类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类,从理论上界定较少,多数高校科研部门有自身的划分标准。从学科门类、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以及项目的资助级别、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来进行划分的较多。

从学科门类上划分,团中央等四部委的“挑战杯”赛事具体分为自然科学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又分为计算机及软件类作品、机械类作品、通信与电子类作品、能源与化学类作品与相应工艺改进方案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又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及调研报告。

从研究资助额度上划分,具体成果取得有重大型成果、重点型成果以及一般资助项目成果、自主项目成果等。一般来说按照研究资助额度进行划分,均由同一级别的自主机构进行资助,这种划分的方式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分级。

从研究项目的资助级别划分,有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试验项目成果、省级学生科研学术项目成果、市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项目以及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项目成果,项目级别不同,其资助额度相应不同。一般来说资助级别越高,其产业转化的可能性越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属性分析

(一)按照《专利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专利法》对于发明创造分为发明、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三类,多数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都向专利部门申请了相应的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较多,发明专利较少,这是因为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要求较高,也比较符合科研学术的规律。

但是对于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资助学生的科研项目成果最终的界定存在争议,许多学校在其学生科研管理办法中对于学生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成果规定为学校所有,但忽视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问题,直接剥夺了学生对于科研成果的分享权。按照《专利法》对于职务发明以及委托发明的规定,学生科研项目成果均不符合规定,例如,学生并非高校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并非与学校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体,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只有和单位存在用人关系期间,发明创造的成果属于单位所有,单位应当对于发明人给予相应的报酬或者奖金,以资鼓励;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未签订委托开发协议的情况下,学校向学生科研提供资助,是一种教育公益行为抑或投资科技开发的行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科研项目研究,属于接受第二课堂的教育,因此学校完全剥夺学生的科研成果权利,是忽视学生科研劳动的行为,因此应当参照职务发明或者委托发明的相应规定,赋予学生相应的发明专利权益。

(二)按照《著作权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对于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作品予以了相应规定,该条第(一)、(七)、(八)相应规定了文字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及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属于著作权法调整的作品的种类,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出的成果多数有原创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或者调研报告及含有独创性内容的自然科学论文,亦有机械制造、建筑工程以及电子电路图、规划图等作品,也有一些计算机软件,但对于开源软件,应当赋予其相应的专利权益。这些作品一经创作,其权利属性当然为著作权,作为作品创作人的项目科研负责人,多数为大学生群体,享有相应的著作权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并具有相应的著作权许可权益,从中取得相应报酬。对于由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的作品成果被界定为著作权时,其权利归属应当按照著作权法相应的规定进行界定,例如项目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作品,其著作权由项目组共同享有,对于由出资单位资助的项目,且由指导老师全程进行规划指导的,代表资助单位意志的著作权作品,其著作权应当由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基金等资助机构享有。对于约定不明确的,应当参照著作权法第16条职务作品的规定,其著作权归项目组成员共同享有,但资助机构有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免费使用。

(三)按照《商标法》规定的大学生科研成果权利属性

一些学校建立了创业学院、创业指导中心或者创业基地,通过内部转化,使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通过小额投资得以商业化运作,但是多数学校的创业公司属于虚拟公司的形式,不是公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规定的经济机构,其产出的产品或者服务也并未进行商标注册。资助单位也重视这些成果的专利及著作权方面的保护,而忽视商业化运行后的商标权益保护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推动过程中,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要公司化运营,并且管理该项目的标志、标识等明显以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的商业标志,符合条件的,资助单位应当鼓励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商标注册。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及保护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并非是国家科研体制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及团中央等部委将其视作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管理及保护工作较为忽视,少数高校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从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请到最终的成果展示及转化,全程管控,全程建立档案,特别在一些重点环节衔接的阶段,资助方引进企业或者投资机构实施这些科技创新作品,或者通过本校的创业学院、创业基地等转化实施一些投资额度小,实施较易的科技创新作品。一些高校为学生建立科研学术活动档案,出资鼓励学生申请专利、申请注册商标等,建立全校性的科研成果权利备案表等。

高校的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学术性、应用性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现象,学生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多为本校本专业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与学生之间存在师生关联,在评审过程中多有情感因素甚至利益因素的考量,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科研评审的中立价值,这说明需要对学生科研成果应加强项目立项评估、项目应用评审等环节中的严格管理,只有前期的严格管理,才能为下一步的权属确定建立基础。

四、促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保护的措施

(一)对项目立项申请及结题环节评审进行严格管理

高等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学生学术管理机构,该机构应当包括项目管理组、项目评审组、项目成果转化组,项目管理组负责学生科研学术项目的立项、初审以及日常组织工作,项目评审组负责项目的实质审核和中期审查、终期审查等工作,项目成果转化组负责学生科研项目的确权,向企业及风险投资机构推介学生科研成果的工作。其中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审组,按照专业门类的不同,建立含有本单位与外单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的评审专家库,在立项评审、结题申请等环节,由外单位专家和本单位专家共同组织单数评审小组,实行专家回避制度,建立较为中立、公正的学生科研学术评审机制,这才会使得较为优秀的作品或者项目成果被遴选出来,予以确权。

(二)建立学生科研学术档案及学术成果确权登记制度

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建立档案,包括每个在籍注册研究生、本科生,这不但有利于高等院校统计学生的科研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进度,更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学业和研究水平。对于一些确实具有重大性的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建立阶梯式的滚动资助方式,推动研究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对于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出的优秀作品或者成果,应当推动其申请专利和申请注册商标或者确认其著作权属性等,对于学生与高等院校间在科技创新成果权益分享上做出合理安排,建立对于优秀研究型的大学生进行激励的机制。

(三)与企业及投资机构紧密联系,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商务部积极推进产学研体制的建立,但该种科技创新模式并未在中国广泛实施,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衔接,需要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组与企业及投资机构紧密联系,将相应的专利及注册商标在产业中实施,高等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创业园等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推动学生科研成果进园,通过小额投资、政策扶持等办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梁卫华.引入竞业禁止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产权保护[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7).

[2]陈国平.论我国高校专利的保护与管理[J].科研管理,2004(6).

[3]刘慧.天津市高等院校科研活动专利情况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人生定位是否准确,是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个人的个性、才能、价值观、所处的环境等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特点,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职业学校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学校,是通向职业世界的阶梯,是职业生涯中的“加油站”。目前,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绝大多数企业的一线人员紧缺。因此,职校生的就业情况较为乐观,他们的就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动手能力强:旅游专业比较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相关的证书,而企业就喜欢这样的员工。(2)工作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校企合作,学生有了上岗实习的经历,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能力强。(3)放正心态:职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摆正位置,从基层干起,忠于岗位,吃苦耐劳,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们要了解所学专业的优势、前景和职业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实施步骤。职业生涯的发展要通过职业理想来引导,每个同学在校期间都应该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一)职业能力的培养?良好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职业能力。例如:1.职业实践:旅游专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导游讲解、餐饮中西餐摆台、客房中西式铺床、对客服务等一系列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训练,为自己尽快的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2.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理论和技能知识,能够使学生锻炼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职业生涯规划?1.确立目标:恰当的目标是我们漫漫职业生涯路途中灯塔,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有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产生强大的动力,才会有实现的可能。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是指个人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某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2.制定措施:(1)分解目标:按照时间划分确立的目标分为1年、1——2年、3——5年、5——10年来制定实施。(2)合理评估:自我评估包括对自己学习任务、岗位能力、技能培训等现状分析。自我剖析时,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展望未来。(3)差距分析:根据本人职业目标要求,将来应达到的水平,对照自己现有水平,在任务、岗位等方面认真分析,找出差距,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的要求提升自己,及时补短。比如一位旅游专业学生,分析自己的职业目标差距如下:我目前的水平距离理想的职业目标还有着很多的差距。3.我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依然欠缺;2.我的实际操作能力(餐饮摆台、中式铺床、导游讲解)不熟练;3.我的旅游专业人际交往圈还未建立;4.我的导游资格证书还没有拿到。

(三)就业方向?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着培养从事旅游业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般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心理学、概论、礼仪、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餐饮管理、旅游英语、法规、形体、导游业务、餐饮、客房操作等。每学期安排高二学生去宾馆实习一个月,真正意义上做到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从事的工作具体如下: 1.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来从事旅游局或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学生可以在星级宾馆从事领班、经理等职务。2、旅行社:旅行社各职能部门有:负责旅行社产品的营销策划,招徕组团的业务部;旅游线路设计及报价的计调部;接待来咨询的客人及来访的其他人员的接待部;安排导游带团的导游部;旅行社在外地的代言人,经常到其他城市宣传该旅行社的外联部 3、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策划等业务。4、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毕业生可从事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已经形成我国旅游业的半壁江山,这些景区遍布全国各地,任何一类旅游景区都是一条就业出路,如此众多的旅游管理景区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创造了良好机会。

因此,作为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际需要,个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发展职业兴趣。如:日常生活中、专业学习中、职业活动中来培养兴趣,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永于探究,为实现就业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编写组编. 《职业道德就业创业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7篇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需求的必然趋势。可通过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重构、教育对象确定、教师激励与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等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实,从而在精细与效率之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资本集聚与内育的耦合互动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G111)和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CZ020)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备受重视,有学者宣称“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对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国家层面上做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工作成果尚未能固化,所以系统性和实效性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求合理的理论支撑,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蓬勃发展,是目前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于1998年率先引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创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之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选取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十几年来,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类高校均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理念、实施基础、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目标认识偏差

由于缺乏对“创新”与“创业”本质和内涵的正确认识,很多高校仍然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企业家”的速成教育,仅仅传授给大学生获得财富和利润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些高校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大多认为因就业困难,才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自己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不愁就业,所以参与热情不高,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此外,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只是未来一小部分人的选择,只需对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即可,因此对创新创业课浅尝辄止,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部分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小范围教育。以上都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够、教育理念滞后的具体表现。

(二)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组织实施,更有甚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与职业生涯规划画等号,只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内容。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忽视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造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边缘地带。

(三)与市场脱节,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实现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到后工业化、知识驱动和深入交互的创新体系的转化,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学校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实践平台短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浮光掠影、内涵空洞。很多高校以社团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但因为指导和帮扶不到位,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又没有相关技能,同时缺少资金支持,社团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更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时,也多以比赛为目的,无法与社会需求接轨。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除了具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相应的创新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自身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只能停留在表面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且多为纸上谈兵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教师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团队,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更无从发挥整体效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

三、从精细化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作为一种建立于常规管理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通过将规则进行细化和系统化,以标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即用具体、清晰的量化标准代替含糊、宽泛、不具体的管理要求,变抽象的战略或决策为详尽、明确的发展举措,从而实现组织内各单元的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发展。“精细”不仅是一种意识和态度,还是一种文化及理念,“精”意指切中要点、精确精准,“细”指量化具体、细致细化。精细化管理经过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锤炼,已跳脱出一般意义上的“精细”和“细节”。现代管理理论将管理划分为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三个层次,精细化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将其引向深入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精细”的思路,准确把握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分步骤进行,架构起符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首先,精细化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应按照精细化管理理论,紧紧抓住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对其中包含的若干核心概念、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由表及里的辩证分析。其次,精细化管理是全员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员教育,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对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进行细化、分解和落实,确保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能够有效实施并发挥作用。再次,精细化管理是全过程管理,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精细”无处不在,各个环节环环紧扣、道道把关,都不能松懈或疏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经历和超越精细化的过程,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技术、师资配备、质量评估等“细”“末”之处见真功。最后,精细化管理是从规范管理到个性化管理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没有精细化,个性化就无从实现,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人才,即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综上所述,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定义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单元)得以精确细致、高效协同地持续运行,从而获得更高效率和更好效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文化。

四、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的实施途径

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满足群众对教育更高需求的必然趋势,具体实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目标定位精细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并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按照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做到目标明确、定位合理。首先,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宏观层面来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系统。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依据人类活动的三个层次——科学活动、工程活动、技术活动划分人才类型;我国有学者在贝尔纳的人才类型基础上提出,将创新创业人才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型和技艺技能型四种类型。由于高校对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价值认同和侧重有所不同,所以应根据高校的层次或类型来划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类型的人才交由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培养,各类高等学校也应确定好适合本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这样将有利于我国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形成。其次,从学校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除了根据市场需求将宏观的、大的目标分解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使用的细化目标之外,还要突破传统办学思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将专业能力标准、道德教育标准、职业素养标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清晰、具体,而且有效、可测量。由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无缺位、不越位的目标体系,通过对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细化和落实,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

(二)课程设置和重构精细化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构建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的进阶式课程体系。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造不能再以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理论逻辑需求作为出发点,而应对行业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进行精确分析,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做到课程设置与岗位对接,同时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整个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界定,形成新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开设研究方法、专业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向全体学生开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应彻底改变实践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现状,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创新创业需求对接。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支持大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加强与行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探索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和高等学校将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扩大覆盖面,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项目落地转化。高校要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机制,促进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还要以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形式,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在线开放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教育对象确定精细化

由于大学生性别、生源地、成长经历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确定创新创业教育对象时,要以分层分类管理为基础,依照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划分教育群体,以年级、专业、素质和能力、职业兴趣等因素细化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分类施教、个性化培养是精细化管理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无论是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还是差异性都明显增强,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质差异,采取分类指导、分层实施的方法,从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催生大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大数据技术,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规律,形成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智力共同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发辉,从而在个体创新能力培养和生成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四)教师激励和培养精细化

高校教师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知识扩散和创新变革的重要角色,通过有效途径让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不过,对教师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要从细微处着手,在激励机制、培训模式、考核评价、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教师培养的精细化。第一,要充分了解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特征和激励要素,通过对教师工作或学习状态的数据采集和跟踪分析的精细化,推导出教师的驱动性需求,挖掘教师内在需求的个体差异及彼此关联,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激励,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第二,改变以往粗放、宽泛主题下的专家课程组合式的培训模式,满足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分层制定培训目标,精心设计培训主题、培训课程和培训任务,突出以创新精神和具体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第三,在高校内形成逐渐发展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带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支持教师以自主创业、作价入股、对外转让或合作转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从而为高校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刺激,促使他们从视野狭隘的科学研究跨越到综合性的创新活动中。第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完善兼职兼课教师聘任制度,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到学校指导专业课或创新创业课程;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制度。第五,明确和落实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必考”项目。近年来在美国,诸如匹兹堡大学等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聘用和晋升文化。我们可以将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移植,建设一支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相结合、学术研究和创业实务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五)质量保障和监控精细化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要素、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所以在制定教育教学保障措施时,要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对所有与教育教学质量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系统调控,也就是不仅要对确定目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总结等各方面工作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还要对全体师生实行全员管理,确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模式,“全员”是指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所有人的工作质量都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可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通过明晰岗位职责、规范管理制度,使全员的工作质量都能够得到提高。“全过程”是指从学生入学、在校读书到毕业离校,甚至用人单位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精细化质量监控的要素,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全方位”是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及方法,从创新创业教学的基本建设到教学质量评价,从制度建设到文化建设,从队伍建设到组织建设各个方面的管理。在实施措施保障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每一个特定的过程目标,确定参与该过程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和权限,执行过程中需要什么设施和教育环境等资源。制定相应的岗位标准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作标准,部门和人员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按照事先制定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并用标准进行监督、控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下一步预防等措施,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机制,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同时,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便捷等原则,在“精、准、细、严”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过程及时修缮,不断进行有效反馈,形成循序渐进的“PDCA”闭环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至高境界。

作者:李越恒 张彦忠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ynamic,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or the entrepreneur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interact to form networks,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concep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o build a measur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environment such as in the cluster context, so as to clear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build good environment.

关键词: 创业网络;网络结构;网络关系;网络根植性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network structure;network relationships;network embeddednes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05-03

————————————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课题“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网络环境评估及优化策略”(编号:D12GL12)。

作者简介:徐优丽(1980-),女,浙江永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增长的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业活动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我国,据高建等应用GEM模型的研究显示,我国的创业活动状态比较活跃。研究发现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于创业环境的适应性。2010年GEM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中企业失败率高达70%。企业失败率高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技能缺乏;另一方面,创业环境的制约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培育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业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创业环境现状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包括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及模型的选择。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构成要素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如:GEM中国报告中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认为创业环境包含九个要素,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等。但是在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环境评价不仅要考虑这些要素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还有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对新创企业的影响。集群的本质特征是网络性,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就是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资源交换与整合。主体间彼此作用,从而构成集群复杂关系结构网络的过程(杨莉莉,2008)。[1]Birley(1985)将网络概念引入创业环境,提出创业网络指企业创业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2]

Granovetter(1985)提出采用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的二维结构来研究创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最经典的创业嵌入分析框架,自Granovette以来,创业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只与创业者有关的孤立现象,创业被看成是嵌入某个社会经济网络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创业网络环境为创业者设定了活动的框架,并对整个创业活动施加影响。[3][4]Donckels和Lambrecht(1996)研究显示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的成长有影响,特别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家和机构之间的网络联系,他们发现了在创业网络和创业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Marie在(2006;2008)分别指出创业网络作为影响因素,对创业者机会的认知和开发的影响;创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手段,能以比市场手段更低的成本获取关键的资源,从而对新企业创建、成长以及绩效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环境研究中来,将新创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个复杂系统看作一种网络,将创业网络环境定义为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重点考虑创业网络中的各种因素对创业的影响,探讨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的构建问题。

Harrison提出的基于结构学说的创业网络作为一种结构而存在,基于结构学说的创业网络可反映出创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和能力。对创业网络进行分析的许多文献都在力图揭示创业网络结构来描述创业网络对新创企业的影响。Nooteboom (2005)研究发现创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之一是通过关系嵌入来实现的。另外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20世纪中期首创 “根植性”这一概念,他特别强调经济行动的社会和文化根植性,以及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格兰诺维特发展了“根植性”的理论,他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网络、制度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王发明(2010)研究了创业网络的根植性,并指出高度根植性的创业网络对技术性新创企业产生重要影响。[5]本文借鉴 Granovetter(1985)在发展“嵌入性”概念后所提出的网络结构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二维划分法和格兰诺维的根植性的概念,将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网络环境构划分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根植性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创业网络环境进行构建。

1 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创业网络环境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创业网络环境的状况。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可行性、系统性、定量指标为主辅以定性指标的原则。

1.2 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表1)

1.2.1 创业网络结构

创业网络结构可反映出创业企业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对创业网络进行分析的许多文献都在力图揭示创业网络结构对新创企业的影响。创业网络结构一个最直接的测量维度就是网络规模,即新创企业所在网络的企业数量,(Aldrich &Reese.1993,Steier & Greenwood 2000)通过纵向的案例研究提出,创业者的第一任务是与足够多的所需资源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6]另外有学者希望通过测量网络密度(McEvily&Zaheer,1999; Burt&Raider,2000),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联结的疏密情况。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最大数量比例,Renzulli & Aldrich(2005)的研究证明,网络密度越高,企业资源提供者来自网络内的比例就越高;[7]同时(Hara&Kanai,1994;Zhao&Aram,1995;Baum et al.,2000Silverman & Baum,2000)研究指出异质性也是网络结构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Renzulli,Aldrich,&Moody(2000)使用纵向样本数据通过多元对数回归模型证明,创业网络中的异质性水平越高,新创企业成功率越高,因为异质性水平高的网络使企业拥有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8]最后Romanelli的研究,网络开放度一种持续的价值来源,也是影响创业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他的研究网络开放度由以下构成:[9]接受新成员的意愿和集群外组织联系程度函数。因此本文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异质性和开放度这四个维度来测量创业网络结构。

1.2.2 创业网络关系

Granovetter(1985)认为网络关系强调互惠预期为基础的关系,在网络关系维度方面,侧重于考察网络二元关系特征,本文选取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两个变量来考察网络关系;Granovetter指出影响关系强度的是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的内容。而Nooteboom提出了网络关系的7个维度,分别是:范围、对互惠理解的程度、频率、持久度、机会控制、奖励控制、信任和互惠开放度。Szulanski(2000)将关系质量定义为组织间行为互动和情感交融、亲近、友好的程度,它主要用来衡量网络成员间合作和联系频率、信任和共同认知的程度,其中信任有助于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忧。[10]这些专家的维度划分有相互重合的部分,根据实地的研究本文将网络关系分为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期中关系强度主要由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来衡量,而关系质量则由信任和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信息的机密性和准确性来衡量。

1.2.3 创业网络根植性

网络根植性是指集群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资本)的依赖性。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社会网络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Morris和Schindehutte(2002)研究发现以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对新创企业有很大的影响。[11]文化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团体或社区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文化包括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同时制度政策,政府的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活动,Levie和Muzyka(1996)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制度政策对新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影响。发现其中融资渠道和进入壁垒对新创企业影响较大。另外Cullen和Gordon(2002)也研究了税收和创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个人所得税税率高于公司所得税时,更多的人选择创业。所以本文将制度政策指标分为:融资渠道,进入壁垒和企业税率水平。[12][13]另外有研究发现新创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对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社会资本,是指由个人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很稳固的网络,它是信任、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基础。[14]原因在于创业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化活动,是创业企业通过动用、维持和构建社会资本来发现创业机会并获取开发机会所必需资源的行为过程。在此意义上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与机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等)之间的客观联系,它是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组织中的各个连接以及这些连接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网络连接形态,基于此本文将社会资本用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数量来度量。综述所述本文将网络根植性分为三个维度:文化,制度政策和社会资本。

2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环境评价中来,构建了一套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这套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根植性。在这三个维度下,本文又设置了如创业网络内的企业数量等19个具体指标,这为全面评价集群背景下创业环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如果结合实际的数据和方法,可以对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这为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莉莉,王宏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8,(2):7-10.

[2]Bailey, C. A., A Guide to Field Research [M]. Pine Forge Press: London New Delhi. 1996.

[3]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481- 510.

[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inMarsden, P.V. and Nan Lin,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1982: 113-132.

[5]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10(5):63-66.

[6]Steier, L. &. Greenwood, R.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angel financial networks [J].OrganizationStudies, 2000, 21(1): 163-192.

[7]Renzulli,L. A. & Aldrich, H. Who can you turn to? Tieactivation within core business discussion networks [J]. Social Forces, 2005, 84(1):323- 341.

[8]NohriaN.Introduetion:150networkperspeetiveause-fulway of studying organizarions?[A].NohriaN,Ee-elesRG..The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eture, Form, And Action[C].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ehool Press,1992, 1-22.

[9]Romanelli,E.,Khessina,O.M. Regional industrial identity:clusterconfigur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344-358.

[10]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11]Morris M H., Schindehutte M., Values as a Factor in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A Comparison of Seven Sub-Cultures[J]. Babson College: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2.

[12] 崔启国,基于网络视角的社会环境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D].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