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冻伤现场处置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应急处置
引言
运输环节遍布于危险化学品从生产、销售到储存、使用的各个阶段。在运输过程中,如因交通意外或其他原因,造成危险品泄露,就会引发安全事故。轻则污染周围局部环境,重则发生燃烧爆炸,造成大范围环境污染,危及运输人员和周围人群生命安全。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运输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现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中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大家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1 危险化学品运输中的注意事项
1.1 严格实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业准入制
鉴于危险化学品运输所具有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必须严格实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行业准入制,严格审查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资质条件。对于未经资质认证、不具备要求条件的单位,坚决禁止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相关人员,如管理人员、驾驶员、装卸人员、押运人员等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并经政府交通和安全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要对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特殊性和危险性有着清醒认识,只能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企业进行危化品的运输工作。交通、工商、质监、安全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化品运输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危化品运输企业档案,严厉打击少数企业的非法运输现象,保护消费者和正规运输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危化品运输行业的风清气正。
1.2 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
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能否顺利安全完成,运输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提高危化品运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是保障危化品运输安全的重要措施。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发生事故后的处置方法也不一样。相关企业单位要经常组织日常工作与危化品接触的人员就本单位、本部门所涉及到的危化品性质、危害、应急处置、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对于运输人员还要加强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学习,并定期组织危化品应急演练,熟悉劳保设施和消防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强化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危化品危害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对危化品危害的认识。
1.3 正确使用包装容器
危化品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要保障运输安全,必须选择正确材质的容器,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包装存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储存的容器必须由专业企业定点生产,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要规范执行运输规程,化学品分类摆放,做好隔离,尤其是性质不同、乃至冲突的化学品,更不能混装混运。配装货物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包装务必做到牢固、紧密,不能出现漏点。很多化学品都具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包装材料的选择尤其要正确,防止容器遭受腐蚀破损,化学品泄露的事故发生。如溴素应选用抗氧化性高、耐酸的陶瓷坛盛装。同时,由于溴素氧化性强,遭受机械冲击易依法爆炸,所以包装衬垫材料要选用具有缓解冲撞和摩擦、吸附作用好的无机难燃轻质材料,如矿渣棉、岩棉、硅酸铝棉等。有些材料,比如草垫、草套、木箱、瓦棱纸等,虽然也具有较好的缓冲功能,但不耐腐蚀氧化,一旦溴素泄漏,就会与这些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发火灾,所以不能使用。
1.4 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运输车辆、容器要在显眼的位置做好危险品标示。随车配有检验合格的消防器材和应急工具,比如铁锹、警示牌等。随行人员要配有防护服、防毒面具、护目镜等。出车前,对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保障车辆正常运行。针对运送的物品种类和容器大小、外形等,还要做好必要安全措施。比如装运易燃易爆物品,车厢的底板若是铁质的,应铺垫木板或橡胶板进行隔绝,并加挂静电导出链。
2 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2.1 立即报警,组织抢救
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现化学品发生泄漏,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泄漏进一步扩大。同时,要隔离现场,在事故现场周围设立危险源警示牌,疏散周围群众,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2 杜绝火源,防止起火
如果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具有可燃性质,应立即消除现场附近的所有可以引发燃烧的因素。车辆停车,关闭引擎和电气设备。现场的手机全部关机或远离现场后再开机使用,避免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或可燃粉尘。要对破损的容器进行应急处置,尽快堵塞漏洞,防止危化品进一步泄露。堵塞漏洞可使用的物品有软橡胶、胶泥、塞子、棉纱、棉被、肥皂等。
2.3 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化学品伤害
泄露的化学品,如果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的话,要立即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其危害强度,防止对人员、环境造成伤害。如是氯气泄漏,可用大量水对现场进行喷洒,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可以使用弱碱性物质和氯气进行反应,生产无害物质。比如在水中或地上加入苏打粉(碳酸钠),或者把漏气的钢瓶破损处放置于石灰乳水中。不但能加大氯气溶于水的速度,利于氯气被吸收、收集,而且最终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对人体和环境没有毒性。如果是氨气等碱性物料泄漏则在用水稀释的同时,用酸性溶液浸泡。进行处置时,工作人员应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防毒靴、护目镜等,防止化学品通过呼吸、皮肤沾染等方式与人体接触,避免伤害人体。另外,有些危化品,比如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等,在处理过程中除了防止燃烧、爆炸、毒害以外,还要防止冻伤。由于上述物质使用加压液化的方式存储,一旦出现破损,液化的气体会因为外界气压下降而迅速气化。气化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造成局部空间温度急剧下降。处理人员如果没有做好防护,很容易发生冻伤。
2.4 加强对现场环境监测
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过程中及之后一段时间,还应对现场环境加以监测。特别是剧毒或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泄漏更要注意。安全、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和检验设备现场检测,对泄漏的化学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测定其性质、种类、危害程度、扩散范围和泄漏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后续处理方案。该项工作要持续进行,直至判明危险源已经受到完全控制,并消除干净。对于危化品污染进入周围水体、土壤,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的情况,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危害的发生。
3 结束语
危险化学品安全运输是推动国民经济顺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相关企业要针对危化品运输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保障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形成企业、人员、监管单位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危化品的运输安全。
2006年,中国第一家针对国际学校户外教育项目的公司“中国攀岩”,把WMAI的课程引进到中国,中国地区负责人孙灵野当时作为学员也参与了那次课程,并从此后担任了WMAI 所有急救课程非正式的英译中的翻译。在配合教学的过程中,萌发了他学成讲师的念头。之后,孙灵野多次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成为第一位华人领导及讲师。2011年至2013年,WMAI 的课程正式用全中文教学并集合中国背景针对中国学员。至今,WMAI 在中国已举办了60届培训,培训了近千人次的学员。
找到活着的命门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课程。之前作为户外培训从业人员,我曾经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的两天急救课程,为了进一步学习野外急救知识,也为参加美国登山向导培训做准备,我报名参加了WMAI在北京四天的WAFA课程,初步了解到一个野外急救的整体思路。那次课程,老师是来自加拿大的讲师和中国内地第一个WMAI认证的中文讲师孙灵野。
2013年初,得知WMAI要在阳朔开办为期三周的讲师课程,我立刻就确定了参加意向。经过这几年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户外事故,我深刻感觉到自身及国内户外从业者对野外急救知识的匮乏。这是WMAI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区举行的讲师培训课程,共有四位讲课老师:主讲老师是野外医疗协会的创始人David Johnson和资深讲师Fay Johnson,两位助理讲师兼翻译是来自台湾的林政翰和内地讲师孙灵野。被精挑细选来的14位同学来自,职业背景主要是医学及户外两大领域。三周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周是教授野外急救医学知识,第三周为教学技巧的学习。
野外医学急救课程是建立在“氧合”与“灌注”这两个最基本的生理学原则之上,针对偏远地区及成熟医疗环境不能到达的环境下的一套体系,围绕人体三大关键系统,通过病患评估系统(三个三角形),得到问题清单及处置方案,将混乱的情况变得较为有条理。一些基础的技能包括基础生命维持技能,也包括诸如失温、冷伤害、高海拔、雷电、毒素等环境医学,在偏远地区的如胸痛、腹痛、眼耳鼻喉等疾病的及时处置。
前几天的课程,由于我本身没什么医学背景,许多医学上的概念对我而言是陌生的,我只能一边努力记忆,一边以自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故进行比照,通过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当时该怎么做会更好,哪里做的不对。一天下来,脑袋中满满的。还好两位主讲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同时穿插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动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DJ和Fay的讲课风格各异,但都有深厚的野外医学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经验。DJ讲课和回答问题的出发点经常是从最本质的点上展开,Fay则具有更多的户外探险背景,曾经加入过K2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的探险,现在还是雪崩课程培训老师及居住地区救援队的成员,所以她讲课十分形象生动,模拟一些症状的情况惟妙惟肖,让我们对讲解的知识一下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林政翰和孙灵野两位老师都是在美国完成了讲师课程和考核,参加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他们精准的翻译和补充讲解使大家极大地避免了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实际操作与实际场景的演练贯穿整个课程。一些简单实用的技术,如脱臼的复位,经过讲解和练习,让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的同学感到豁然开朗。学员们在模拟实际情境的演练中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伤患,一组作为救援者。救援者根据得到的场景信息和在现场了解到的实际伤患的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置;而扮演伤患的学员通过化装及症状形态的模拟,呈现出特定伤害和反应。这种演练,不但使救援者能练习和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伤患的扮演者从另一个角度也对症状、判断和处置操作流程有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这次学习,使我对器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比如最为基本的急救医药包,针对某个特定的活动、什么器材和药品是最有用的、怎么正确熟练地使用,是急救包的关键。否则,携带的急救包只是具备形式上的安全感。
最后一周是讲课技巧的学习。通过前两周的技能学习,大家基本有了一个对野外医学课程教学感性的认知。老师们挑选一个野外医学主题的讲授,小型和大型演练的设计和实施,使大家逐步对野外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个阶段完成后,会进行一个集体反馈,同学和讲师对讲课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每天课程结束前都会有一个个人小结,表述当天自己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点。这让每个人都对当天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也会从别人的见解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来自深圳急救中心的伟哥和虹姐是急救方面的专家,来自上海的外科医生曹医生是运动康复专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对一些概念的阐释,给予了其他同学极大的帮助。14位学员背景各异,每个人都从自身所熟悉的领域或之前的经历中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往往会给予其他人启发性的帮助。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彰显出了不同的个性。曹医生的刨根问底,曾山同学跳跃性的思维,伟哥和虹姐总结性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布和老师对教材的整理归纳,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三周课程转眼就结束了,我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野外医疗系统。WMAI的课程不是生硬地进行特定技能的训练,而是更为注重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员能够面对紧急情况,在理解操作规程后面的医学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一套完整的逻辑判断和实用的手段,第一时间对伤患实施处置,并做出风险评估。虽然距离实际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相信,随着相关培训课程在中国的推广,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己也会逐渐深刻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野外救援这一系统,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况中解决问题。而此次课程的14位同学,也会像星星之火,将所学及自身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国传播开来。最后感谢孙灵野老师通过近两年的沟通,让本次课程最终在国内得以实现。
打通任督二脉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次培训,我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如同我们所知,在野外不同于城市没有精密的仪器、大量人力与医院系统来对于患者急救,所以如何将理想环境转化到现实状态,便是野外医学的重点。DJ除了是WMAI的创始人外,同时也是急诊室医师,他的授课除了让WAMI课程的精髓传达给受训的讲师们之外,也藉由DJ的医学素养,让本次的讲师课程不单单是教授野外医学知识,也更深化了医学理论的素养。Fay在课程中则展现了不同于东方的教学技巧与思维,第一阶段的野外第一反应员的课程中,Fay采用不同的教案与方式来授课,由于第二阶段所衔接的为讲师培训,所以第一阶段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示范了不同的方式,如:讲义讲解、玩游戏、在做中学与技巧示范等不同方式,让受训学员可以有更多的视野来看“教学”这个议题,不单单只是传统的讲义讲解。
鲜少到内地受训与讲课的我,在本次培训中结识了许多第一线又顶尖的医疗与户外从业人员,课程中也因大家的脑力激荡,分享了工作过程中所遇见的案例,让课程不再只是单单的知识教学。加入WMAI的大家庭,身负推广野外急救与促进野外活动安全的重要责任才刚刚开始,而讲师之路的磨练也才开始。
Keep Going! Face Any Challenge Anywhere!
思维是王牌
这次误打误撞参与WMAI在阳朔的讲师培训,在急救思维、培训方式、人生态度上给了我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所在的深圳市急救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广急救知识,在授课中我们会更多地注重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WMAI的课程让我深深认识到思维是王牌。培训教授的就是一种思维,一种简单、实用、辨证的急救思维。伤患评估系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简单的三个三角形,把急救现场的处置清晰地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头脑中对急救现场的判断就是清晰的,思维仿佛是骨架,而技术是一块块的肌肉,只有思维明确了,技术才能正确运用。
就如我们从小到大上学时一样,以往的急救培训往往是老师授课为主,有时会留有一部分时间进行操作。而WMAI的培训强调学生的学,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操作为主。从四天的WAFA课程到二十多天的讲师培训,和国内一天的急救普及培训相比,WMAI的课程时间很长,原因是对急救培训质量的要求,知道一件事和掌握一个技能之间是有区别的。野外急救技术对于在医疗资源缺乏的紧急情况下,是至关重要、可以救命的技术,必须是真正掌握的,而真正的掌握需要学员开动大脑去思考,开放双手去练习。印象最深的就是包扎的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会学习某个部位(比如下肢)骨折的标准包扎(利用标准装备的规定包扎)。而WMAI的学习,只简单告诉包扎的基本原则,就让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装备,自己选择部位去练习包扎,再一起按照原则一条条去对照、讲解,让学员印象深刻。就如小孙老师说的那样,WMAI的推广靠的是质量和口碑,质量是关键。
真实的模拟
“远离城市的乡村小道上,单车跟货车相撞,骑车人昏迷,货车引擎未熄前门无法打开,驾驶人没反应,副驾驶头破血流,加之天气恶劣,手机信号也很微弱,怎样对伤员救援成了救援小组的棘手任务……”这是WMAI课程中的一幕,最终骑车人被抢救后恢复意识,副驾驶却因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压增高在还没来得及排除脊柱损伤前就晕倒了,而驾驶人因心跳停止抢救无效当场死亡。这样紧张刺激的教学内容贯穿培训课程始终,同学们每天既期待又胆战心惊地迎接新的挑战。模拟真实现场,大家都绷紧神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各种复杂的野外事故。这就是WMAI培训,我们要做到冷静恰当地处理任何复杂医疗紧急现场。作为有相当急救经验及拥有不同机构急救证书的医生,这些事故现场依然让我倍感压力。有别于一般急救课程,在野外,天气、地形、资源、病情等因素都不断变化,经常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运送到医院,判断和处理需要不间断衡量和分析各种变数,及早做出预防和应变。还要考虑整个救援小组的资源和安全,考虑风险、利益权衡。
一般的急救教学机构教你如何处理问题,而WMAI提倡的是发现问题,创始人DJ有一句名言:“You can't fix if you don't see, whatever you don't see that can kill you!”,说的就是“你没看到的问题足以害死你。”有时救人一命的不一定是你的技术而是理念―这是本次课程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地方。WMAI为我们传递了一套独特又科学的急救理念,你要花时间体会才可以完全理解和消化,但你只要理解它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原来急救医学也可以那么简单。
David Johnson 野外医学之父
第一次知道David Johnson的名字,是在WMAI的2013年讲师招募的宣传页上。一位精神矍铄的男子,手指着你,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外向、直接。真正与DJ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北京,2013年11月,DJ和孙灵野老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WMAI的推广讲座。我帮助安排了场地。由于准备时间紧促,在进入场地前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在我们解决问题时,DJ在一旁静静地等待。DJ的个子不高,面容清瘦,一头银发,有一点点腼腆,跟我之前的印象有些不同。可当演讲开始后,DJ则焕发出严谨的专业性和强大的控制力,像磁石般紧紧地抓住了台下的听众。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在近30年的培训生涯中,DJ的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智利、巴西、德国、冰岛、澳洲、新西兰、肯尼亚、坦桑尼亚、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彰显出了一种沉稳而谦逊的气质。
转眼,阳朔的培训开始了。DJ和Fay在开课的前一晚才到达阳朔,第二天上午就神采奕奕地进入了课堂。在三周的课程中,DJ在讲课时并不完全按照PPT课件所展示的顺序,而是常常介绍最新的学科知识和观点,学员们则被他精辟的见解所吸引。尤其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他会从问题最根本的点上出发。对待医学方面的专业问题,会告知引用了哪项最新的研究,对待一些实际的案例,会清晰简洁地用逻辑关系来阐明观点。
在阳朔三周的培训结束后,两位老师又奔赴拉萨,对登山学校和登山队进行了三天的野外医学初级培训,我有幸作为翻译陪同他们一起去拉萨讲课。DJ为此专门针对高海拔登山的特点设计了课程,内容除了基本的病患评估系统外,还包括“高海拔环境对人的影响”、“冻伤及外伤的处理”等相关小专题。在课堂中,讲课风格则更为深入浅出,经常会确认所讲解的知识点是否所被大家理解然后才继续。虽然他希望多了解的自然和文化风情,但是更希望多一些时间能够为登山学校的学员们讲授野外急救的知识。在拉萨的三天中,两天半都是在讲课。他曾对我说,他的目的是努力将野外急救的知识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
我在美国进行登山向导学习的时候,曾经跟随过一位老师,Tom Hagens,进行学习。他年近六旬,在训练过程中,所有的攀登路线都可以领攀,而他近40年的攀登经验,更是教学中的精华。在国内这几年的滑雪登山活动中,我有幸多次与韩国的滑雪登山教练柳汉奎先生一起工作。刚认识他时,他55岁,看上去却像四十多岁,在活动中,他一直身体力行,不止是技术,甚至体能很多时候也不输与年轻人。
像DJ、Tom、柳先生,他们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户外领域内的专家。他们的年龄,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认识中已经到了老年,是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可他们却还充满活力地活跃在户外相关的领域中,自身依旧保持着对户外运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尽可能多地将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教授给其他人,将自身对户外运动的热忱传递给其他人。
他们是值得尊敬的户外培训老师,他们将是我的目标。
OUTDOOR:您是何时开始从事野外医学救援的相关培训的,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件事情?
DJ:我从事野外医学救援的相关培训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这些年以来,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一直致力于从简单的辅助医疗到医疗急救护理的实践当中。在城市里可以实施的救援解决方案在偏远的野外地区却不一定适合,或者说难以做到。而且在野外,救援设施和人员护理经验都会相对匮乏。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直并将继续寻求更加可行的解决方案,让人们在野外的活动更加安全,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更迅速地寻找到合理的救援方案。这也正是我创立国际野外医学协会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OUTDOOR:您认为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遇到需要救援的突发状况时,救援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DJ: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野外救援人员,一是要有准确而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地区分哪些是确实紧急的情况哪些不是,还要判断能否处理,这就决定着这支正在进行户外活动的队伍是需要下撤还是可以继续留在野外。我们对于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拥有潜在危险的疏散很有兴趣,当然这有赖于相关的技术培训。另外,保护伤者避免由于野外环境极端因素引起的病情恶化,也是我们关注的方面――比如,高海拔的影响,下雨、雷电等极端天气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各种恶劣情况等等。
OUTDOOR:野外医学救援培训的课程内容与通常的红十字急救培训相比,主要的差别是什么?
DJ: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是没有区分优先次序或者对处理的紧急程度进行分析的,那种培训更加侧重的是稳定伤者的情况,在把所有人送到医院或者至少是能够找来一名医生的这段时间内进行相应的处理。而我们的野外医疗急救培训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去准确地判断谁真的需要紧急的帮助、谁不需要,首要判断的是运送伤者的紧急度,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你在野外所能找到的一切物资来解决问题,比如树枝、衣物、帐篷甚至登山杖等等。
OUTDOOR:您一定亲身经历过多次的野外救援行动,从中得到最重要的是什么?
DJ: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野外活动首先一定是要计划周全的,正确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并且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能够尽可能早地介入,这些是防止疾病和伤害蔓延及恶化的最好方式。能够收获这些并且将这个理念传播给我的学生们,我感到非常幸运。
OUTDOOR:中国近些年各种户外运动都在迅速地发展,但相关的医疗救援体系还不够完善,您觉得我们最应该加强的是哪方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省交通部门与公安交警共同启动了《恶劣气候工作预案》及各项预防措施,路警联动,联合勤务,全力开展恶劣气候条件下公路交通保畅工作。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全省各级交通部门联手广大交警,发出了铮铮的迎战誓言。
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交通动脉的畅通
由于气温持续下降,我省高速(高等级)公路一度全部封闭,国省干线公路大部分阻断,全省道路交通运输基本处于中断状态,造成数万辆车和10余万人滞留,引起部分地区货物短缺,以及供电、供水及通讯不正常。
气候日益恶劣,灾情不断加剧,省交通厅在交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开始采取“高速公路低速运行”的办法缓解交通压力,逐步发展为“限时、限量、限速、保通”的措施。
“限时,即在有利时间段组织车辆上路通行。限量,即限制车辆上路通行量。限速,即在受灾路段限制车速。保通,就是力保公路基本畅通。”交通厅宣教中心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在这一新举措实施以来,因恶劣天气造成的道路运输阻滞情形大为好转,确保了旅客运输基本正常,煤、电、油及救灾重点物资运输和“绿色通道”也得以逐渐恢复。
“三限一通”措施实施以来,尽管恶劣天气后来上升为“红色预警”,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总体上滞留的车辆和人员比初始阶段下降了80%,因恶劣天气造成的道路运输阻滞情形大为好转。
在灾难面前,机关也变成了抗凝一线,基层更是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作战。从1月13日至2月10日,交通部门全省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累计投入资金近4227万元,共出动路政、养护、保洁等人员近100359人次,救援车辆、机械设备近27486台次,向凝冻路面撒融雪盐7775余吨,防滑砂73921多立方米,设置警示标志和反光安全锥筒若干,压速引导车辆行驶等方法疏散车辆96157辆次、人员约30多万人次,组织运力12.4万车次,抢运电煤56.2万吨,救灾物资2.1万吨。通过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在各级交通干部职工的连续奋战下,道路拥堵情况明显缓解。
全省各级交警部门把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作为抗灾救灾的首要任务,迅速启动了雨雪凝冻天气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紧急预案,果断采取“警车开道、撒盐溶雪、铺沙防滑、重车压冰、小车先行、客车压尾、低速行驶、分段分时放行”的措施,还迅速绘制全省高速公路抢险除冰信息地图,对容易结冰的涵洞、桥梁、风口路段进行标注,发到各市、县公安局。同时针对大面积冰冻雪凝天气状况,开展防冻防滑安全行车提示性宣传教育,有效缓和了凝冻天气造成的紧张气氛,营造了浓厚的交通安全氛围。
“贵州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实行限时、限量、限速,保公路畅通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在贵州检查抗冻保畅工作中对贵州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效联动,确保滞留旅客能够回家过年
由于受到持续凝冻天气的影响,贵阳至铜仁地区思南、德江、沿河、印江等地班线停运了较长时间,滞留了较多旅客。春运启动以来,道路运输主管部门积极的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因路况一直未有好转,行车没有安全保障,上述方向旅客滞留越来越多。
1月31日,省交通厅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陈骏和省运管局局长欧小海在贵阳客运总站现场了解旅客输送及滞留情况后得出结论:如果按照常规输送方式,情况根本得不到好转。
非常时期就用非常手段。在与贵阳市运管处、贵阳客运公司协商后,交通厅决定立即组织运力成立紧急运输车队疏运上述方向旅客,由运管和路政等部门全程护送,暂定每地6车,共计24车。
在做出成立紧急运输车队的决定后,省交通厅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发明传电报,请求地方政府对这一行动提供支持。随后,交通厅召开了有省运管局、公路局、高管局、贵阳市交通局、贵阳市运管处、贵阳客运公司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制定出实施方案:省交通厅负责交通系统总协调,并向沿线政府通报行动内容,请求给予援助和支持;省运管局负责运输组织以及协调各地运管机构,安排落实护送及交接事宜;省公路局负责沿线除障保畅工作,并落实护送任务;省高管局负责沿线高速公路的引导、保畅工作;贵阳市交通局、运管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次集中疏运滞留旅客的行动;贵阳客运公司负责组织足够可靠运力,并对车辆编号;贵阳客运站负责售票以及引导旅客乘车。一切都是那样的紧锣密鼓,又是那样的有条不紊。
经过4个小时左右的紧张工作,下午2点30分,共有28车的紧急运输车队满载旅客顺利启程。按照这种模式,在1月31日至2月2日三天时间,交通厅共组织181辆客车,通过各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安全运送德江、思南、沿河、印江、织金等方向的旅客6500多人。
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战胜灾害
省道207遵义至正安路段,是遵义往北部诸县市的重要通道,为了该路段交通畅通,绥阳公路管理段职工在段长兰盛强的带领下,连续奋战在抗灾保畅的第一线。
1月28日,兰盛强的哥哥打电话来说,母亲突发急病,要他回遵义看看。抗灾现场离家仅十几公里。但严重的灾情让他无法抽身,兰盛强只是在电话中安慰母亲:“妈妈,路上抗灾保畅正是关键时候,等凌冻结束了我马上回来看您”。慈祥的母亲要他放心工作,并嘱咐他注意安全。
这次通话竟成为他和母亲的诀别。下午5点多,还在207省道上组织抢险的兰盛强得知:母亲与世长辞。噩耗传来,热火朝天的抢险现场,铮铮汉子泪水长流。
和兰盛强一样,全省各地交通部门的干部职工在凝冻加剧、保畅难度越来越大的艰难时刻,用坚毅和刚强迎着严寒守护在一线。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灾情就是战斗,一线就是战场。饿了,啃几口干馒头,渴了,喝几口冰得透骨的水,每一个人的意志都那么坚定。
年过五旬的贵黄四大队老民警李东安,每天都要依靠药物控制高血压,雪凝灾害发生后,他主动要求和大家一样上路值勤。1月19号,恰逢李东安值班,由于清镇高速公路全线封闭,许多车辆都绕道贵黄公路行驶,恶劣气候条件下交通事故频发,李东安不顾过度劳累会导致血压升高而发生危险,每接到一起报警,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处置交通事故。整整一夜,他都在寒风冻雨中忙碌着,直到第二天9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大队,顾不上休息,他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