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红经济;发展;对策

一、网红经济现状

网红经济是指依托网络红人通过社交、视频及购物推荐软件等平台展示网红在时尚、美食、美妆、游戏竞技等领域的技能、个性或智慧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类事物来吸引粉丝关注,并通过多种变现渠道将流量转化为收益的经济模式。据连续三年来艾瑞网与微博联合的网红洞察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红人数突破百万,其中粉丝数量超过10万的网红人数2017年,2018年环比增长率分别为57.3%和51%。2018年网红粉丝数量将近6亿人,实现收益突破2万亿,变现渠道日益多元,网红产业逐渐向规模化、虚拟化、职业化、多平台化纵深发展,MCN(Multi-ChannelNetwork)机构成为网红经济产业链核心,新领域、新变现形式不断涌现。网红经济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对我国经济及社会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红经济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兴经济模式,具有刺激国内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缓解就业压力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网红经济的监管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网红经济带来破坏社会风气、产品服务质量差损害消费者权益、投资过热资源浪费等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直面网红经济发展困境,克服规避其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贡献,促进网红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网红经济发展困境分析

(一)网红产业信任危机

网红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所造成的市场乱象都导致网民们失去对网红经济的信任,网红经济面临着较严重的信任危机。网红产业是流量为王的商业模式,急功近利的网红们为博取眼球以华而不实的噱头吸引观众,甚至不惜以性、暴力为内容获取流量关注,让观众面对噱头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唾弃、抵制那些产生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网红及其作品,同时网红们浮躁的代言、推广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商业欺诈行为,网红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新闻屡有发生,社会公众逐渐对网红经济失去信任。

(二)缺乏完善的配套监管体系

网红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正是由于其产业之新和发展之快等原因,内外部监管体系未能及时跟进,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一方面,网红经济缺乏正确引导及外部监管。随着网红的一夜蹿红,网红经济迅速侵入人们的生活,但由于缺乏及时、正确的发展引导,且政府及相关部门等监管机构未能做出及时的、全面的监管举措,导致网红经济犹如脱缰野马般肆意生长,出现内容涉暴涉黄影响社会风气、税收征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虽说近年来不同部门主体就网红经济监管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如出台《2016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2019湖北网络直播平台及主播管理规范》等,但我国仍然缺乏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等网红经济外部监管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网红经济内部监管不到位。网红经济中网络平台及相关公司虽对网红有一定的协议合同或公司规范等监管约束,但由于网红与网络平台存在着一定的商业捆绑,部分网红为获取商业利润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违反协议与法律,而双方利益息息相关的商业模式使得网红平台及公司对部分网红的媚俗行为及违约违法现象坐视不理、消极纵容,缺乏完善的内部约束制度及严格贯彻的执行力度。

(三)生命周期较短

随着网红经济的爆火,网红经济也暴露出更新换代快、生命周期短的致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网红经济过度依赖粉丝数量和网红质量。为保持一定粉丝量以实现商业变现,网红在维持自身稳定、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必须定期推出创新作品来稳定粉丝数量以保持自身影响力,一旦由于网红作品创意枯竭或个人道德素质低下而出现粉丝脱粉取关、网红被封杀等情况,依托该网红所发展的网红经济则瞬间陨落。二是部分网红个人及其作品的市场竞争力薄弱。质量差、等级低的网红及其作品在激烈的竞争中极易被替代。由于网红经济的轻易暴利及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网红日渐成为大众职业选择之一,无论网红自身还是网红经济所包含的内容都面临着巨大的行业挑战压力,能力素质差的网红、内容等级低的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具备优势,逐渐被取代或被淘汰。三是网红及其作品同类同质化问题严重。MCN机构日渐发展壮大情况下,流水线式的生产和包装导致网红形象缺乏多元性及创新性,极易引发大众审美疲劳及市场反感,进一步导致一夜爆红的网红们顷刻陨落,同时,在短视频井喷爆发、自媒体遍地开花、行业竞争强度大的背景下,由于网红产业细分领域有限及网红之间抄袭照搬等原因,网红经济中网红作品内容、网红产品等严重雷同,不具备市场优势。四是网红商业化与网民理性化带来的挑战。部分网红商业化气息太重,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不加选择的代言商品、植入广告,内容质量下降、原创内容减少的情况导致钟爱原创的粉丝开始脱粉,网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随之减小,而与此同时,网红经济中负面新闻不断也导致网络消费者开始理性地对待网红经济而不再盲目跟风,网红经济中那些由于网络消费者不理性、盲目从众所带来的红利开始缩减,网红经济萎缩。

(四)网红影响的群体有限

通过分析微博联合艾瑞国际于2016-2018年连续的3份网红经济研究报告,我们发现80、90后年轻一代为网红经济的集中影响群体,年龄处于19-39岁间的网红粉丝在2018年占粉丝总人数高达81.9%,而其他年龄群体的粉丝占比不到20%,网红经济影响的人群范围有限,消费群体及市场边缘有待进一步拓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年人及老年人群中智能手机及自媒体APP普及程度并不高,且这类人群网络消费参与率低。二是因为当下网红经济中的内容局限于年轻一代的娱乐取向、消费理念以及产品需求,而鲜少有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产品及服务。但我们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中老年群体参与网红经济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因此要扩大网红经济影响人群,深化开拓市场。

(五)网红经济运营机制落后

随着网红经济发展扩大,网红孵化公司等平台的内部运作经营机制没能及时得到更新完善。就网红孵化公司而言,旗下签约网红规模及其背后电商规模的同时扩大,对公司大数据管理、平台运营技术以及资金供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大多数网红孵化公司为了先抢占市场,单纯扩大规模,只注重前端网红数量而不保证后端团队质量,管理水平落后、科技支撑薄弱、资金供给受限等问题使得很多网红孵化公司都处于光烧钱而无利润可言的尴尬境地,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及更新落后于网红经济的发展。

三、困境破解对策

(一)政府完善监管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

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及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及提升监管执行力度以加强对网红经济及网络生态环境的外部监管。1.完善网红经济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网红经济之所以出现不良社会影响,除自身缺陷外,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网红经济监管法律空缺,违法成本低甚至不会受到法律惩罚。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法律形式规定网红经济的合法内容、合法宣传手段及相关违法惩处措施,并针对网红经济中的不同主体严格明确其行为规范,既要加强对网红及网红孵化公司等平台监管,又要加强对网络虚拟和实体产业的监督,严禁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宣传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让网红经济中的主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保护国家经济利益,保证网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加强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设。网红产业涉及征税纳税、公司制度、网红行为、流量变现等多方复杂内容,需要我们加强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制定及组织机构建设。如针对网红经济中的税收制度问题,我们应完善网红经济税收体制,针对网红经济的各大收益主体及相关变现获益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税收政策。3.协调社会各界加强监管执行力度。除完备的法律规范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外,监管的实际效果最终还取决于监管执行力度的强弱。政府应发挥协调统领作用,形成社会组织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联合的社会监督执行体系,通过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力度如主管网络信息产业的工信部制定监督制约网红产业的产业规范标准和人民群众直接高效的线上线下举报等途径对网红经济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网红经济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形成对网红、平台、产业强有力的监管环境。

(二)消费者升级需求倒逼网红经济发展

网络消费者是消费网红经济的主体,为促进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使得网红经济能够给消费者们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网民们应该用消费需求的升级来倒逼网红经济。一方面,网民们应树立理性消费观。网络消费者应对网红产品加以辨别,不盲目跟风自己喜欢的网络红人而不加选择的购买劣质产品或自身不需要的东西,应货比三家后选择质量上乘、适合自身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加强自身思维判断能力,减少使用“无营养”的网红经济快餐,坚决抵制违法乱纪的网红经济产品及服务,用需求升级反逼网红经济供给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网民们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意识。网红经济中的社会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防范抵制可能对自身权益造成伤害的个体及其行为,监督检举至有关部门,同时当自己权益遭到侵犯时应冷静、理性地采取正确方式进行维权,严厉惩治网红经济中的奸商和不法分子,在社会公众的广泛抵制与监督下逐渐消灭网红经济中的市场乱象。

(三)网红群体完善内部监管及相关运营体制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38-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范围来看,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家或地区间合作的一种趋势。作为我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产业转移是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方式。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本身既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对象,如何正确界定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所在。无论从京津冀复杂的政府关系出发,还是从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出发,研究京津冀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和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是区域产业一体化(叶堂林,2011),也就是区域内的产业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状态。魏后凯(2005)从产业转移效应入手,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问题是企业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大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陈红儿(2001)认为,产业转移不论是对转出地还是对转入地来说,都会为它们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刘修军(2009)认为,产业转移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对于产业转移理论和实证等多方面的研究对推动产业转移理论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本文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学科层面总结京津冀一体化中推动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政府定位等问题,提出政府推进产业转移的建议。

1京津冀产业发展环境及政府作用机制

1.1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地域相连、文化相近,同属一个经济区,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京津目前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和重型化,并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产业从根本上说与京津资源和环境特点不相适应,并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理论和现实中可以发现,京津的一些产业出现了正加速向河北转移的趋势。

京津冀实施产业转移具有可行性。京津冀三省市有各自的要素优势,京津拥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河北省农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京津形成良好的互补性。从空间上,京津冀三省市地域联系紧密,交通设施齐全网络发达;其次,从社会文化上来看,京津冀三省市文化交流频繁,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工业企业可以跨区域进行投资;再次,从区域发展政策上来看,京津冀各区域政府正试图打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行政区划差异所造成的彼此之间思想和体制障碍,主动制定规划并达成共识,互相开放市场,构建合理有序的竞争发展环境。

北京提出建设知识型加服务型区域,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高端服务业,如今,北京的服务业已经占到经济的77%;天津也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服务型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比重里也逐渐上升,逾50%;10 年前的河北,基本属于资源装置型工业,随着北京逐渐退出一般的制造业,其中包括部分的高端制造,加上天津因为土地资源有限而无法接收的制造业,河北也已经走向资源深加工的产业结构。

1.2政府干预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依据

京津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是北方的经济发展中心,对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增长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但是京津冀区域发展并不平衡,甚至,随着京津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它们与河北的经济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京津冀地区由于存在不合理的经济梯度,大城市处于绝对优势,其他城市不能很好地衔接,城乡之间二元结构明显,导致产业带动能力差。

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京津在传统第二、三产业方面已经失去优势,而对于技术密集度比较高的第二产业及金融业、文化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有比较优势,而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多为传统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京津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如果京津的产业出现大规模的转移,而新兴产业又没有及时培育发展起来,那么,这种产业转移将有可能导致京津经济的衰退,产业竞争力也将随之下降;北京作为“龙头”城市,对环渤海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聚合功能却明显不足,大量从这一地区抽取资源与资金,却没有反哺区域经济;京津两大都市比肩而立,产业结构非常类似,经济竞争的动机强烈而开展互补性合作的动机很低;对河北省而言,产业转移也并非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三省市经济差距的缩小,都需要加快当下的产业转移以使京津特别是北京有更大的空间迎取国际产业的注入,从而为河北省带来更多经济技术的发展机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干预有利于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维护区域经济安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1.3政府在京津冀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方式和表现

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转型时期,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再加上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形成的地方利益冲突,地方政府在推动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在经济市场化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级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经常对经济发展进行合适或不合适的干预。

1.3.1产业转移中的政府作用的主要方式

一般包括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两种方式,前者包括直接投资和行政干预,后者包括政策诱导和法律规范。

1.3.2在京津冀产业转移中政府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弥补市场失灵,规划引导产业转移方向。②协调地方政府利益、维护区域的经济安全。③政策诱导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④营造产业转移环境,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政府作用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是实现经济发展、缩短差距的重要工具。

2政府推进产业转移的建议

作为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对于促进该区域本身开发开放水平和环渤海区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都有重要的决定意义,政府在产业区域转移中要发挥组织、领导、协调、服务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利用优势地区的空间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与行业发展规划,有效指导产业转移承接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经济中心必先为市场中心,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有赖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打破地方行政力量对经济的不适当的干预和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作用,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促使地方政府行为真正适应市场化进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市场的融合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运作环境,实现产业转移的可持续性。

其次,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之间实现双赢。为了更好地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必须加强转出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双方要实现互利共赢,全面制定落实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规划,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构建京津冀的区域产业链的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京津冀地区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应注重发挥创新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堂林.“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整合研究[J].开发研究,2011(1):23-26.

[2]魏后凯.北京工业发展优势、战略定位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R].北京: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委托项目研究报告,2005.

[3]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2001(4).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快递行业;竞争力;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5/N9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20 -03

一、引言

快递服务(express delivery service) 是指承运方将托运方指定在特定时间内运达目的地的物品,以最快的运输方式,运输和配送到指定的目的地或目标客户手中。快递的市场基础是对时间比较敏感的广阔的运输需求。中国快递企业的开端是1979年“中外运――欧西斯公司”的成立。1980年中国邮政EMS的成立并快速壮大,标志着我国快递市场初步形成。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是1993年成立的“快可达”快递公司,随后大量民营快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东方万邦、宅急送、申通、顺丰速递等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每年的业务量都以120%~200% 的速度递增。目前,外资快递业巨头、中国邮政EMS和国内民营快递三方角逐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面对强大的市场,以及外资和国营快递对策压力,民营企业如何在强大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民营快递企业现状分析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引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互联网购物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民营快递量指数式增长。目前中国民营快递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19.5亿件,实现业务收入1541亿元;国有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8.2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91.5亿元;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4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04.2亿元。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13.4%、85.6%和1.0%,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14.7%、75.3%和10.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快递市场增幅较大,发展迅猛。特别是民营快递,其业务量是国有快递的6.3倍,业务收入是国有快递的5倍,比外资企业更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民营快递业务量市场份额和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并不是同步增长,二者相差负1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有快递与外资快递相应指标差值为1.3和9.9,说明民营快递在市场竞争中其业务附加价值低于国有快递和外资快递(表1)。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13.0%、55.3%和15.4%;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5.4%、72.3%和2.3%。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以邮政EMS为主的国有快递企业凭借其网络、品牌等优势,把握着国内异地业务的主动权,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外资企业具有全球服务网点、资金雄厚、技术强大、管理与服务标准化的优势,使其占有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主要份额,目前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非邮政企业占80%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则具有机制灵活、成本较低、服务方便以及从业主体多的优势,在同城快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占同城快递市场份额的75%以上。由此可见,由于主体优势层次分明,我国快递服务业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

民营快递企业活跃于同城快递市场,与国际快递和国内快递业务相比,同城快递是高度劳动密集性业务,它既不需要发达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发达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尖端的信息监控技术,网络运营和管理技术也不复杂。它更多依赖的是一套能够充分调动业务员积极性的灵活的管理和分配机制。灵活性较高,成本较低。然而其自身的这些特点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整体而言,目前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货物晚点,货物丢失、损坏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赔偿标准;信息化水平低,缺乏运作标准,效率较低等等。

三、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宏观层面上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邮政专营范围过宽,民营快递企业遭遇不公平竞争;民营快递企业的合法性不能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行使权力得不到保障;由于缺乏有较大威信企业的担保,银行为避免风险,不愿为民营快递提供贷款,民营快递企业大多数面临担保难、融资难的困境。这些因素普遍存在于整个民营快递行业,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法律机构给予相应支持,本文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分析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即统计多个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关联聚类模型确定最终因素。

虽然我国民营快递行业的业务量在不断增加,但我国快递行业的申诉量也在逐年攀升,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的2014年全年的投诉量(见表2),可以看出,快递业的申诉量呈现整体增长趋势,且一直占据邮政行业申诉的95%以上的比例,是邮政行业申诉的主要来源。而每个月已处理的申诉量还不到申诉总量的50%。由此可见,我国快递企业发展还不成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将阻碍我国快递行业未来的发展。

调查统计发现主要的申诉问题有快件延误、投递服务、丢失短少、损毁、收寄服务、违规收费等。通过归纳分析法,把影响民营快递业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服务水平:快递业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直接与消费群体相联系,服务水平决定企业的差异性,服务涉及到快递的每一个环节。

价格水平:快递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具有同质性强、差异化小的特点,由此价格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价格弹性表示顾客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安全水平:货物的安全问题是目前快递行业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快递行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服务安全可靠,才能形成稳定的顾客群体,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网络水平:快递企业的配送网络和信息网络是快递企业的物质基础,广阔的网络范围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是全面及时有效服务的前提,也是快递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快递行业的发展水平以业务量和业务收入来衡量,快递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段时期快递业的发展水平。

四、影响快递企业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的收集和标准化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调查获得我国快递业各项发展指标的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表3)。其中,业务量数据由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获得,货物丢失损坏投诉比例数据由 315 电子投诉网快递行业投诉统计分析报告最新公布数据所得,快递延误投诉率和快递网点数由国家邮政局每年年度统计所得。年业务收入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开的业务数据所得。价格水准是以北京到上海 1kg 重量物件标准,综合各快递企业价格取平均数来衡量的。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影响快递行业业务量发展的因素。

(二)确定灰色关联系数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快递行业业务量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度,则确定参考序列为: A0*=(1,1.1996,15825,2.2031,3.0098,4.2701)用灰关联分析公式分别计算出第i年j项指标与A0 的灰色关联系数:

最后求出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即是我们要求的关联度: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STAV 7.0)求解邓氏灰色关联度。令ξ=0.5,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得γ01=0.8283,γ02=0.7042,γ03=0.6726,γ04=0.6862,

(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可知,γ01>γ07>γ06>γ02>γ04>γ03>γ05 。

通过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比较可知关联度超过0.7的有4个,分别是投递服务申诉率,快递服务网点数,快件延误率,受理服务满意度。其他3项的关联度也在0.6以上,大小顺序为:快件丢失申诉量,平均价格,快件损毁申诉率。

投递服务水平在代表影响快递业务量的7个指标中关联度最高,达到0.8283。投递服务水平是衡量快递企业服务质量的最基本的指标。投递服务水平关联度高,主要原因是快递业作为我国的新兴现代服务行业,快递服务已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其特有的上门取件、上门送件的面对面的服务方式使投递服务水平成为影响快递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民营快递企业应重视对快递人员的培养,建立一套标准的培养机制,提高快递人员的素质,减少投递服务水平的投诉率,提高我国快递行业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使快递行业快速平稳的发展。

快递服务网点数是影响快递业务量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服务网点的数量限制了快递业务量的接受范围,是快递业务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快递企业应该注重服务网点的建设,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乡镇以及我国西北部等偏远地区快递网点的建设。快递企业既要满足人们对快递的需求,也要统筹规划,加强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确保我国快递服务网络正常有序地运行。

快件延误率是影响快递业务量的第三大因素,与快递业务量的关联度为0.7095。快递延误分为一般延误和彻底延误。快件的投递时间超出快递服务组织承诺的服务时限,但尚未超出彻底延误时限属于一般延误,超出《快递服务标准》规定的最长送达期限的是彻底延误。快递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快”,它隶属于物流业,但比普通的物流物品轻,速度要求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快递服务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如今大部分的生活用品、家具、服装、化妆品、电子、电器、零食、果蔬、图书等等都可以使用快递邮寄,类似于果蔬类的物品对时间要求比较苛刻,快递延误会造成物品的变质,是客户选择快递企业考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民营快递企业既要注重自身的实力的提升,避免长期价格过低而造成企业投入不足,也需要加强企业体质、加盟商等环节的管制,尽快消除快件延误现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服务满意度关联度也在0.7以上,顾客满意度是考核快递业服务的重要指标,受理服务满意度综合考察快递服务水平,包括受理服务、揽收服务、投递服务以及售后服务。能够综合反映出我国快递行业的服务水平状况,2008年11月份开始,国家邮政局网站上定期每月的快递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顾客满意度逐渐成为国家邮政局的重要监管对象,逐渐提高了对顾客心理诉求的重视。

快件丢失、损毁申诉率关联度排名比较靠后,说明快件丢失、损毁对快递业业务量的影响比较一般。一方面,由于2008年2月12日我国交通运输部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快件丢失和损毁做出了赔偿规定,对快递行业进行了法律约束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e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购物交易规模的激增以及移动购物市场的飞速发展,未来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仍以2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网购将拉动我国快递业的发展。所以快递丢失和损毁情况是客户考虑选择哪一家快递企业的因素,但对整个快递行业的业务量影响一般。需要指出,快件丢失、损毁是快递服务的重要安全因素,是继市场规模因素后影响快递企业竞争力第二大因素,快件丢失、损毁投诉权重达到了0.226,是各快递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快递价格对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影响较为薄弱,从宏观层面上看,快递业的价格是受市场调控的,快递业各企业之间的价格相互制约,是一种隐形的机制,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运行,不会对整个行业的业务量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从长远来看,一味降价并不能获得较多的业务量反而会降低业务空间,而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服务网点建设等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

五、结论

民营快递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融合信息交流、物品递送、资金流通的复合型新兴服务业,具有促进商品流通能力强、拉动居民消费作用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在便利民众生活、服务社会生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局面,我国快递业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知,我国民营快递业应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应该注重快递服务网点的建设,快递业的“走出去”和发展农村市场战略不失为很好的出路。拓展快递服务网络,由城市及东部地区向乡镇和中西部延伸,开拓国际市场,完善网络布局。

在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积极响应《快递服务“十二五”规划》,以实行差异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为重点,着力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和质量。引导快递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根据商务快递与网购快递不同服务需求,细分市场,调整完善产品结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体系。大力拓展快递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融合型业务。统筹区域、城乡快递服务发展,缩小服务水平差距。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操作流程,降低快件延误率、损毁率和丢失率。

参考文献:

[1]薛建改,浅析民营快递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管理,2015,(01).

[2]王道平,杨永芳.我国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02).

[3]范维维,宗贺贺.我国快递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及启示[J].物流科技,2011,(03).

[4]薛建改.浅析民营快递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管理,2015,(01).

[5]2014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N/OL].国家邮政局网站.

[6]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6,(34).

[7]杨永芳,王道平.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预测, 2011,(02).

[8]张洪斌,赵玉敏.我国快递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09): 34-37.

[9]谢如鹤,李志锋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探讨及实证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周靖.基于信息熵与灰关联的我国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11]薛蓉娜,赵会娟.中国邮政快递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6,(02).87-90.

[12]金培等.竞争力经济学[J].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0.

[13]杜培全,陈森发.面向B2C及C2C业务的快递服务网点选址优化模型与算法[J].物流科技,2008,(11).

[14]快递市场管理办法[S].2012-12-31.

[15]张国红.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11.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特征;VaR;风险测度

一、文献概述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人,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步向先进的利率风险测度模型演进,从而跟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水平接轨,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VaR被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虽然VaR方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的接受,属于较为成熟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应用VaR作为市场风险的管理手段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已经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尝试运用VaR方法对外汇资金业务进行市场风险管理。

目前国内将VaR用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测度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贺国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博士论文)报告中采用VaR基本模型进行分析并就其风险测度运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王春红、曹兴华在“VaR方法在国债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4.1)中利用VaR方法对国债的利率风险进行了测度。李成、马国校在“VaR模型在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研究》,2007.5)中采用VaR模型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每日加权平均利率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基于GARCH模型的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风险测度VaR模型。李志辉、刘胜会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研究――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06.3)中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综合来看,国内这些研究中主要是对VaR在利率风险测度中的理论层面进行了阐述并进行了简单的实证检验分析,如戴国强的研究报告,或者采用VaR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于利率风险的VaR的测度以及适合模型的理论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综合的阐述研究。本文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进行实证分析,综合分析利率序列的现状和特征,运用ARIMA-GARCH模型对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基于VaR风险管理的模型形式,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理论阐述和详细分析。

二、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特性分析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管理,同业拆借利率由交易双方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自行确定,开始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之初的1996年拆借市场交易额仅为5,871.58亿元,至2007年交易量已达106,508亿元,是1996年的18倍,其中隔夜和7天的同业拆借额分别为80,304亿元和21,780亿元,占全部交易量的95.8%。且通过其时序变化可以看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围绕2.2910上下波动,在2007年下半年有几次较大波动,最高值达到9.7140;在2006年12月之前相对波动较小。

我们选取2003年1月l日至2007年12月31日同业拆借市场七天每日加权平均年利率中的1254个观测值为样本数据。文中数据来源为中国货币网省略,数据处理使用Eviews 5.0。

三、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基于VaR模型的建立

1.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时序性进行建模

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初步看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时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对这个信息来进行分析,采用ARIMA技术来进行建模,来对利率进行短期预测,可以更好地为VaR进行利率风险的测度提高准确性。

由图5.4一阶差分序列D(rt)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分析得到,该序列存在弱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阶数较低的ARIMA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IC准则)、SC和对数似然函数值选取最终适合的模型。拟合模型形式包括:原序列rt的ARIMA(1,1,1)模型、ARIMA(2,1,1)模型、ARIMA(2,1,2)模型、差分序列的AR(1)模型(即原序列rt的ARIMA(1,1,0)模型)、AR(2)模型(即原序列ORI的ARIMA(2,1,0)模型)、MA(1)模型(即原序列ORI的ARIMA(0,1,1)模型)、MA(2)模型(即原序列rt的ARIMA(0,1,2)模型)。

在所有拟合的ARIMA模型中,ARIMA(2,1,1)模型的AIC,SBC值最小,而对数似然函数值相对较大,所以综合考虑我们选取ARIMA(2,1,1)模型:

D(ORI,1)=0+[AR(1)=0.83895,AR(2)=-0.06994,MA(1)=-0.978529]

同时模型总体拟合效果不错,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其残差具有聚集性的特征,由于GARCH模型可以进一步提取残差的信息,来增强我们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大量实证研究表明,GARCH模型适合预测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因而,本文对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性估计在前面的基础上采用GARCH模型对残差进行新息提取。

2.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异方差性进行建模

(1)ARCH-LM检验

对残差序列进行3阶滞后检验,通过检验得知式ARIMA(2,1,1)的残差序列存在ARCH效应。

(2)GARCH模型的构建

在建立GARCH模型时,我们分别基于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和广义误差分布(GED)三种不同的残差分布假设在GARCH族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检验,模型阶数分别取(1,1)、(1,2)、(2,1)、(2,2)。

根据模型AIC、SBC和极大似然值的计算结果,我们确定EGARCH(2,1,2)为比较适合的模型,其误差分布服从t分布。后又对EGARCH(2,1,2)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我们综合比较确定模型的形式为:EGARCH(2,1,1)。

LOG(GARCH)=-0.1310+0.5103*ABS(RESID(-1)/@SQRT(GARCH(-1)))+-0.3526*ABS(RESID(-2)/@SQRT(GARCH(-2)))+0.1604*RESID(-1)/@SQRT(GARCH(-1))+0.9966*LOG(GARCH(-1)

(3)基于VaR技术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测度

我们在利率风险的测度中综合采用历史模拟,参数方法和蒙特卡罗的方法进行VaR的计算,并进行对比说明。

由上可知,同业拆借利率序列的残差序列选择EGARCH(2,1,2)模型。为了拟合的需要,我们分别用Eviews5.0计算的正态分布、t-分布和GED分布假设下EGARCH(2,1,2)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上表中,广义误差分布中参数估计结果v=1.1990小于2,说明此序列是尖峰厚尾的。

对待VAR的计算我们分别采用历史模拟方法、参数方法和蒙特卡洛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我们通过LR回测技术来检验VaR模型的准确性。检验结果表明基于正态分布、t-分布、GED分布三种不同假设下采用参数方法和蒙特卡洛方法计算出的LR均小于临界值6.635,,说明三种分布假设下均拟合的较好。其中从实际失效比例可以看出GED分布假设下参数方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拟合的最好。

3.实证分析及理论阐述

(1)由于在EGARCH(2,1,1)-t模型中,由于系数α=c(5)=0.510260>0,γ=c(7)=0.160419>o说明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存在杠杆效应,且利坏消息的影响大于利好消息;我们分析认为存在正的杠杆效应,日均隔夜利率的一阶差分对其它期限的利差序列的波动存在一个正向的影响。

存在杠杆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主要子市场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场所,其利率是最敏感的货币市场利率,同其它利率指标相比,它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货币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变化,因此它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中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同业拆借利率作为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综合反映,具有较好的传导性,其变动会迅速波及整个市场利率体系,引起整个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正因为如此,同业拆借利率成为经济中反映整个信贷资金供求状况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也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在EGARCH(2,1,l)―GED模型中,置信水平为99%时,计算2003年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风险价值VaR为0.013611467Pt,说明持有价值为Pt的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在2008年1月1日可能发生的损失不会大于Pt的1.3611467%,这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风险较小。

同业拆借作为临时调剂性借贷行为的特点,具有期限短和利率相对较低,风险相对较小的特点。1.期限短。同业拆借的交易期限较短,属临时性的资金融通。我国目前同业拆借期限最长不超过4个月。2.利率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一般来说,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的。由于拆借双方都是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其信誉比一般工商企业要高,拆借风险较小,加之拆借期限较短,因而利率水平较低。

但是我国拆借利率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99%置信度下VaR风险有接近100BP左右,这即说明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性,所以加快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确定其它金融产品利率的基准利率之一,因此,我国拆借利率的放开也为今后的利率改革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Fraser, Donald R.,Madura, Jeff,Weigand, Robert A.,Sources of Bank interest rate risk,The Financial Review 37,2002,351-368.

[2]Fuhrer,Jeffrey C.,Moore,George R.,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ominal Interest Rates and Real Outpu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No. 1. Mar., 1995, pp. 219-239.

[3]贺国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模型与管理模式研究.博士论文,2005.

[4]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科学知识图谱;热点主题;研究演化路径;CiteSpace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6

〔中D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141-1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It is meaningful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field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volution path.Based on the 472 research papers from CNKI(2002-2015),and by using CiteSpace for counting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mapping all kind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paper could learn the research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pa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e future combined with expert advice.

〔Key words〕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scientific knowledge map;hot topics;research evolution path;CiteSpace

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行政效率、效果成为公众热切关注的核心话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随之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综述相对较少,且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综述,如杨亚莉通过对绩效管理内涵以及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发展历程的描述,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1];胡卫卫,施生旭以2000-2014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288篇文献为样本,从研究类型、研究视角、研究趋势等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主要观点,并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建议作了梳理[2];包国宪、向林科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并对研究前沿论域进行了预测[3]。以上综述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部分成果谱系,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大样本的计量分析等不足。

本文主要以CiteSpace作为分析工具,选取CNKI中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472篇研究期刊为数据样本,通过高频关键词统计及各类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分析,结合专家建议对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及研究演化路径进行细化梳理,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探索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2002-2015”为检索年限,文献类别中期刊的检索条件均为“模糊”,检索得到篇名和关键词中包含“政府绩效管理”的期刊共计472篇。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种用于文献数据识别与可视化其演化动态和研究热点的Java应用软件[4]。其基本原理是对分析单位(文献、关键词、作者等)的相似性分析和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宏观知识测量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因此有其独特的计量指标及含义[5]。自2005年该团队率先在中国命名和引入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6]以来,科学知识图谱或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国内勃然兴起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具体操作上,首先利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分析功能(Refworks),对检索到的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数据资料进行格式转化并导出CiteSpacce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其次,在借助CiteSpacce分析软件对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作者共现、机构共现等技术处理的基础上,分别绘制多元、分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最后,结合高频关键词矩阵、高被引文献等数据资料以及相关专家建议对各类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热点主题。

2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

21文献量变化统计

统计发现,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02-2009年期间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在2009年达到历年研究期刊量的最大值64篇;2009-2015年期间整个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发文量呈波动下降趋势。

22核心作者

作者发文量以及期刊被引频次往往能反映其在相应科研领域的学术贡献与影响力。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统计功能,对发文量3篇以上以及单篇被引频次超过27次的作者进行统计(表1、表2),有助于探寻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和作者群,进而更加准确地挖掘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权威知识体系。

23主要研究机构

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进行机构共现(CiteSpace中Node Types选项设定为Institution)分析,可以得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的排序列表(见表3)。由表3可以发现,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文量相对较高,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24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分析

作者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暗含着学术共同体的演化脉络。通过CiteSpace对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进行共现图谱绘制分析,有助于明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和科研规模,更好地把控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走向。在政府绩效管理领域合作机构与合作作者共现图谱绘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将CiteSpace中的“Node Types”值设定为Institution+Author,“Top N”值设定为30,其他设置选择默认值,经过图谱修剪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出较为理想的科学知识图谱(见图2)。

3研究过程

31关键词抽取与词频统计

关键词作为论文主题内容的代表性词汇,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概括,当某个关键词在该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时,该词就能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动向[7]。高频关键词体现了当前政府绩效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研究者共同注意力的汇聚,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焦点主题。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统计功能,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关键词频统计的基础上,整理出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前30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4)。由表4可知,绩效管理、政府绩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指标、绩效管理工作、评估主体、平衡积分卡等词十分活跃,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32自动聚类标签视图分析

聚类视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出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类,便于研究者高效梳理冗杂的数据信息。此外,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8]生成知识聚类,继而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经过算法获取标签词,以此来表征对应于相关知识基础的研究前沿。

通过绘制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最终析出排名靠前的11个聚类(见图3)。其前沿标签分别为乡镇政府、考评结果、审计、因果分析、公共部门绩效、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深化改革、工具理性、公共服务型等,这些聚类标签表征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视角。

33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综合知识图谱分析

为了能更直观清晰地挖掘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及潜在热点,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原理,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数据以1年为时间片进行切割,保留每个时间片上前30个关键词,结合图谱剪修及人工调整等技术处理,最终绘制出该领域的综合科学知识图谱(见图4)。

观察图4发现,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管理所对应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最为密集,表明它们是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处在该领域关系网络的核心位置;政府绩效、绩效评估指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绩效目标、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估、绩效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取向、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公信力等词对应的节点也相对较大,表明这些主题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所关注和青睐的研究焦点;电子政府、行政改革、考评结果、公共服务型政府、评价指标、工具理性、公共价值、第三方评价、战略管理等词对应的节点虽相对最小,但基本都处在整个关系网络的连线末端,很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4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主题

综合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统计、自动聚类标签视图、综合知识图谱分析以及相关专家建议,最终将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概括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

41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提升政府绩效的一项主要工具,需要集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宗旨于一体,以公共价值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梳理文献发现,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1994-1999年)、研究的拓展阶段(2000-2003年)和研究的细化和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3个阶段[9];此外,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建立行政决策专家来推行政府绩效评估[10];为什么评估、评估什么、谁来评估、如何评估等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问题探讨[11];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12]以及健全政府绩效管理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优化组织环境;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流程与环图4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综合知识图谱

节;促进政府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绩效管理有机结合[13]等具体理论思考。因此,未来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发展需要立足解决传统行政官本位文化理念、集中发展经济的管理理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长期具有的“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14]等理念困境,寻求彻底解决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内部矛盾的突破性进展。

42政府绩效管理模式

作为解决政府绩效问题的方法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对提高和改善政府绩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主要以福建的“效能考核”、广东的“科学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及深圳的“政府绩效评价”3种模式最为代表[15];基于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视角,学界形成了“下评上”模式、“评估团”模式、“政务公开”模式、满意度调查模式、“万人评议政府”模式以及“第三方评估”政府模式等基本模式和做法[16];u价模型主要包括类指标、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指标要素以及技术指标等5个方面的内容[17]。此外,部分学者针对时下流行的“公众参与”式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与“技术理性”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利弊分析等模式评估,认为前者会因公众的知识限度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后者则会因专家的“经济人”天性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以及公共性。由此,提出建立一种公共政策中技术理性与公共精神相统一的“复合型”绩效评价模式[18]。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以决策战略目标化、指标设置目标化、目标责任明晰化、目标考核综合化、目标过程程式化为特征的南通模式最为代表,是集目标管理与现代绩效管理优势于一体的绩效管理模式[19]。

4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由图4可以看出,学界在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对与其相关的绩效标准、平衡计分卡、政府效能、绩效管理制度等研究热点进行了探讨。梳理文献发现,学者关于该热点研究主题的论域主要集中在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20];绩效指标的地位和功能、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确定指标权重的思路[21];影响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内部因素(政府职能、政府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外部因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公民参与度、文化传统和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与整合)[22]等方面;此外,部分学者针对当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线性化和表象化,提出应基于治理过程对构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考察,利用平衡记分卡合理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以突显其民主行政的价值观[23];为解决现有指标体系设计框架的自适应问题,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基于“绩效维度――层级特征――样本属性”三维立体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逻辑框架[24]。

44政府绩效评估主体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作为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界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探索和争议并存,其研究视野大都集中在对缺乏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有效参与的多以上级评估下级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形式进行多元化重构。具体来看,学者的研究论域主要涉及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构建的观念、制度和技g障碍、价值取向、合法性、结构特点和发展建议等方面。倡导在分析政府、公众、企业作为政府的主要绩效评价主体所蕴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各自的优劣势基础上[25];从规范政府绩效评估主体资质、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流程、增强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回应性等方面增进政府合法性[26];构建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主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有人大、政协、第三部门组织、专业评估机构等参与的、协同共助的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27];坚持公共本位价值取向,突出社会民众、社会中介组织、专家等主体在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建构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系统[28]。

45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

由图4可以看出,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研究同绩效目标和公共服务质量密切关联,正确的政府绩效价值取向往往能够为绩效目标的达成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作用、要求和层次分析;价值扭曲的表现、成因以及确立原则等方面,对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的“民众本位”或“政府本位”等应然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受道德价值观、公共责任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确、目标价值的冲突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往往出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缺失、经济价值的过度泛化、公共价值导向的偏差、对效益原则的扭曲等价值失衡现象[29];此外,部分学者进一步对绩效评估实践中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展开了探微。通过评估主体、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民众满意度4个维度的测量,发现当前的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主体单一化、评估信息封闭性和神秘色彩严重等“政府本位”诟病,并提出专家决策、公众参与、公开评估信息等旨在构建“民众本位”的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30]。

46电子政务绩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这一新技术革命潮流下的衍生品得到了各国不同程度的重视,对其进行绩效评估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主题。比较发现,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都十分重视,并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评价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在研究水平、研究要点、研究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31]。国外的电子政务绩效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埃森哲咨询公司、联合国、美国Brown大学、TNS公司、Jersey Newark大学等机构;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聚集在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研究机构[32]。此外,我国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原理和结构以及评价过程[33]、提高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水平经验与途径[34]、模型比较与本质分析、方法和技术等部分进行了探讨,强调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选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的重点[31]。

47政府绩效审计

20世纪4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逐渐在国外兴起,经济危机后国家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加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得公众开始主张对受托经管其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展开检查。相较而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目标管理。国内外日益常态化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逐渐引起了学界众学者的研究兴趣,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整体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政府绩效审计角色和作用研究3个主要研究领域,且存在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缺少系统性、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整体性不足以及与审计学基本理论系统的衔接有效性不够等现实问题[35];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研讨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深入研究阶段,并在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内容和范围、职能和目标、程序和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审计报告等方面成果显著[36]。未来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在审计主体和对象、审计层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并注重政府绩效审计结果(信息)的价值发掘与应用[37]。

5研究的演化路径与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

51研究的演化路径

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学者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外,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也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为更加清晰地梳理该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轨迹,以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成果峰值的时间节点(2009)为限,分两阶段分别进行归纳梳理(见图5)。

511研究探索阶段(2002-2009年)

统计发现,这一阶段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数占总体的42%,且呈不断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增长状态的临界值。图5显示了2002-2015年政府绩效管理的年度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轨迹,其中2002-2009年期间学者的研究焦图5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时间分区图谱

点重点指向重塑政府、服务型政府、效率政府、电子政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目标和指标;行政体制改革、理性与反思、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行政价值取向、公共支出绩效、公民参与、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政府绩效管理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学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和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多;同时,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探讨投入较多;评估过程开始重视公民参与,在反思绩效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512研究深化阶段(2010-2015年)

较之前一阶段,这一时期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数呈波动下滑趋势,但总体科研数仍占比较大(58%)。图5显示,该阶段学界的研究论域转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公众满意度、政府执行力、第三方评价、绩效评估体系、政府公信力、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职能、法制化等层面;继续对政府效能、绩效标准、绩效评估结果和指标、地方政府绩效、公共价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效目标等研究进行了深化;价值取向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灵魂,长期以来得到了学界的持续探讨,极力倡导构建“第三方评价”等能切实保障公众权益的绩效评估模式;伴随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以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构建成为该领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何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各实施环节纳入到法制的运行轨道,仍需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52未来可能潜在的研究热点

521乡镇政府绩效管理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府组织系统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行政绩效好坏直接关乎国家政策方针的落实程度和水平,对乡镇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和管理,能够督促其行政活动更具效力和活力,提高乡镇政府行政活动的绩效水平。目前,学界关于政府绩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县市级,对乡镇一级的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镇政府现行绩效评估体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功能定位、困境解读、弊端分析和对策建议[38];评估理念、评估要素以及评估结果的运用[39];指标体系构建、问责制度与组织绩效相关性分析等方面。此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过去政绩的考核,不是把评估放在绩效管理的大框架中去操作,而是仅为考核而评估,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乡镇政府的可持续发展[39],需要学者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522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目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型主要有“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权行政思想的影响,政府部门往往乐忠于依靠“技术理性模型”进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而轻视甚至排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活动。伴随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逐渐成为民心所向。当前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主要有行风评议和公众评议机关活动两类。且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政府绩效、公众参与与公众信任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40];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意义与历史沿革[41]、现状与思考[42]、模式及展望[16]等方面。然而,受自身知识水平和利益权衡的影响,单独的“公众参与模型”与“技术理性模型”难免会身陷囹圄,因此需要在重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借鉴“技术理性”之所长,构建“复合型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52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

随着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活动的日渐推广和普及,关于其评估结果信息的运用情况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如Harry所言,“公共管理者是否把绩效数据实际应用于管理过程是绩效管理是否值得投入的最好衡量指标”[43]。梳理文献发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诊断与控制问题、组织学习与发展、配置组织资源、调整工作安排、为预算做准备、改进绩效、与下级沟通和协调工作目标、实施奖惩、激励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向公众公开评估结果等方面[44]。且存在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在预算决策、调整工作安排以及干部培养晋升等方面的使用还不充分[45]。此外,部分学者注意到政府绩效的评估结果与政府绩效的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由价值导向、指标体系设计、绩效立法、评估方法等与评估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评估结果的不准确程度被称作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误差[46],学者分别从评估结果误差的概念、类型和生成机制[47]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的降低甚至消除,仍需学界立足于具体的政府行政环境,综合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

524第三方评估

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家逐渐出现第三方评估的弥端,其实质是由政府以外的学术性组织、研究组织、投资组织、中介组织或民间社团来评估政府绩效[48]。国内的第三方评估发源于2004-200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委托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全省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职能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的“甘肃模式”,此后第三方评估成为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当前第三方评估存在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引导力度不强、评估标准尚显单一、指标设置不够细化、评估方法尚欠科学、评估手段不够先进、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49]等问题;在制度环境建设中主要面临硬制度、软制度和实施机制等3个方面的困难[50]。未来的第三方评估需要兼顾各方评估主体的利益诉求,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二次评估制度建设,加强评估信息公开法制化和透明化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制度,降低政府绩效评估成本,为政府绩效水平的提升继续努力。

6结语

经过学者10多年的学术探索,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样态已呈多样化、纵深化的发展之势,研究视角越发新颖、研究观点更加聚焦、研究论域亦更显广阔,整个学科研究业已形成体系。通过对近年来政府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等7个方面;研究演化路径经历了研究探索及深化两个阶段;未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则更加趋向于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以及第三方评估等主题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亚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165-167.

[2]胡卫卫,施生旭.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综述――基于2000-2014年288篇期刊文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3):8-12.

[3]包国宪,向林科.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知识图谱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6-53.

[4]Chen,Chaomei.Cite SpaceⅢ: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359-77.

[5]Chen Chaomei,Fidelia Ibekwe-San Juan,Jianhua Hou.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7):1386-1409.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7]张洁,王红.基于词频分析和可视化共词网络图的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对比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76-83.

[8]赵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56-58.

[9]蓝志勇,胡税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J].政治学研究,2008,(3):106-115.

[10]姜晓萍,范逢春.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2):86-90.

[11]刘旭涛.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J].新视野,2005,(6):45-47.

[12]冯伟林,汪攀.论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3):22-23.

[13]蔡立辉,吴旭红,包国宪.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学术研究,2013,(5):32-40,159.

[14]王郅强,文宏.政府绩效:理论期待、内在困境与制度化构建[J].长白学刊,2006,(2):19-22.

[15]方辉,段静.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3):34-38.

[16]桑助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及展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43-45.

[17]卓越.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J].政治学研究,2005,(2):88-95.

[18]王锡锌.公众参与、专业知识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探寻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一个分析框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6):3-18.

[19]臧乃康.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南通模式”:效应、瓶颈及努力方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8-12.

[20]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5-28.

[21]姜仁良.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7):154-155,188.

[22]陈天祥,陈芬.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88-93.

[23]陈天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治理过程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2-87.

[24]彭国甫,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结构与运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0-46.

[25]包国宪,冉敏.政府绩效评价中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7,(1):103-105.

[26]卢小平.从合法性视角看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J].求实,2012,(S2):16-18.

[27]王爱冬.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河北学刊,2006,(6):67-70.

[28]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建构的问题与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8-72,85.

[29]廖晓明,孙莉.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27-31.

[30]陈天祥,陈琦.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偏差性研究――来自广东某市S镇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9-188,208.

[31]马艳霞,顾懿德.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9,(3):55-61.

[32]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9-13.

[33]吴韫夏,龚花萍,吴杰.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13:64.

[34]丁雅敏,孙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与途径[J].行政论坛,2008,(6):63-67.

[35]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07,(1):15-19,85.

[36]周亚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15-21.

[37]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2):76-85,96.

[38]刘华.乡镇政府绩效评估问题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10,(6):23-26.

[39]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2011,20:145-147.

[40]吴建南,高小平.行风评议: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研究进展与未来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4):22-25.

[41]杨永恒.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述评、实践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28.

[42]徐双敏.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与思考――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例[J].行政论坛,2009,(5):15-18.

[43]Harry,H.Performance Measurement:Getting Result[M].Washington,DC:Urban Institute,1999.

[44]⑷铮刘佳,吴建南.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9,(10):19-23.

[45]颜海娜.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现状的实证探索――基于公职人员感知的视角[J].新视野,2014,(6):65-72.

[46]范柏乃,余有贤,程宏伟.影响政府绩效评估误差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软科学,2005,(4):33-35,39.

[47]何文盛,姜雅婷,蔡明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探析:基于PV-GPG模型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0):80-83.

[48]孟惠南.第三方评估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应用[J].领导科学,2012,23:60-61.

网红经济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文/黄莹 王艳辉 来自《V-MARKETING成功营销》

距离北京奥运会只有不到100天的时间了,尽管有一小撮“”分子张牙舞爪地阻挠奥运,但这丝毫没影响奥运会的热度,反而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对中国元素的尊敬、向体育的致敬。尤其是中国市场上的三大体育品牌,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意图借奥运东风,占据江湖霸主地位,成三足鼎立之势。且看,今日之奥运,竟是谁家之天下?

向中国元素致敬

2008年1月,阿迪达斯在北京举行的新品会上,T型台换成了传统的京剧舞台,模特们展示的是奥运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奥运会上所穿服装,这些服装都带有中国传统的“祥云”图案。

2月,耐克别出心裁地推出84复古运动文化系列,向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实现“零”的突破致敬,向永恒的体育拼搏精神致敬,正式拉开耐克中国奥运市场推广的大幕。耐克举行别开生面的活动并邀请“黄金一代”许海峰、郎平和朱建华等上世纪80年代优秀的运动员,共同感怀运动员永恒的敢于挑战、不断突破的拼搏精神,将感怀体育精神和运动员与耐克的深厚感情结合得淋漓尽致。

几乎同时,耐克更是推出了春季“起来前进”系列,耐克设计师受到中国国歌的启发,将“起来前进”这四个字以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印在衣服的后上方,并称这是向中国致敬之作,向体育运动奋勇拼搏的精神致敬。

当然,有成功的也自然有失败的,阿迪达斯为了取悦中国消费者,在香港市场出售以中国国旗“红底黄五星”为基本图案的运动服装,被称违反《国旗法》。尽管是好心办了坏事,但阿迪达斯改走“中国风”的心态则显露无疑。

对于中国本土体育用品品牌李宁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李宁公司的很多产品都有浓重的中国情结,如设计灵感来自于赵州桥的弓减震系统,运用中国古代铠甲和钟鼎结构的篮球鞋,即便在广告中也经常运用墨汁、功夫等中国元素。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前些年阿迪和耐克倡导西方风格为主的营销方式明显不同,这自然是源于中国的崛起、中国年轻人更为自信的心态,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使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于是,综合了奥运元素和中国元素的体育品牌开始成为流行趋势,就连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对此进行了特别报道。

向体育致敬

在所有行业中,与奥运营销最“对口”的无疑就是体育用品行业了。对他们而言,如果中国元素是生存之术的话,那么体育精神的表达则是生存之道,生存之根本。在这一点上,谁比谁都更清楚,也更积极。

2007年11月,在阿迪达斯推出“一起2008,没有不可能”的广告之后,空中优美转身的胡佳、精彩射门的郑智、急扣篮的隋菲菲等就成了阿迪达斯所倡导的体育精神的化身。他们都是中国大众心目中体育精神的杰出代表,而那五万个虚拟人物则很容易让大众看到自己的身影。

体育就是这样,难道不是吗?这个广告一播出即获得了极高的赞扬,我们从中也不难理解到阿迪达斯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市场与耐克相比,品牌拥护度稍显逊色的阿迪达斯是多么希望能抓住在中国人家门口办奥运的千载良机,提高品牌在亚洲的整体形象和市场份额,实现2010年在中国500个城市开设5000家专卖店、销售额达到10亿欧元的目标。

与此同时,除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广告宣传,阿迪达斯的奥运推广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阿迪达斯的2008官方网站上,阿迪达斯“有你支持,梦想成真”大型活动正在线下和线上同步进行。“有你支持,梦想成真”的战车开到了中国的各大城市,邀请市民参加体育游戏,赢取梦想,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将目标消费群体更多地锁定在年轻体育运动爱好者的阿迪达斯传达的是体育的生活理念,让体育更多地休闲和娱乐,让运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奥运精神内化为大众的生活态度。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vmarketing.cn

耐克则将其奥运推广活动浓缩为铿锵有力的三个字:“放胆做”,意为以永不褪色的奥运精神号召热爱运动的年轻人,敢于挑战、努力付出、勇敢突破自我、拿出勇气放胆去做。“放胆做”是耐克在中国投入最大的一次宣传。2月以来,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投放耐克旗下“军团”刘翔等新一代优秀运动员所拍摄的电视广告,并将投放大型户外广告和电子显示屏广告、平面广告以及网络互动、主要零售店的陈列串联起来。正如刘翔在耐克的广告中所告诉我们的那样:“这是一场游戏,就看你怎么玩!”

耐克的玩法明显与重视体育爱好者的阿迪达斯不同,它更强调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专业性,将定位对象设定为专业运动员。耐克中国的公关表示,无论如何,耐克运用领先科技为运动员提供顶级装备,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的品牌宗旨坚持不变,而不仅仅是影响消费者。这也意味着在奥运营销上,耐克将持续以倾听运动员诉求,更好地为运动员提供专业装备为品牌卖点,耐克所赞助的22个奥运项目的国家队运动员的备战训练、运动员与品牌的情感故事将是主要的宣传重点。

扎根于本土的李宁则致力于体育大众化,倡导全民共享奥运激情。3月22日,李宁启动了长达300天 的“李宁08中国之旅”奥运全民活动。在这300天中,两辆重达26吨的以“英雄会英雄”为主题的“英雄大篷车”将巡游中国近百座城市。

大篷车将作为移动的“体育博物馆”,通过内部近30平米的宽敞空间,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方式结合的手段介绍奥运知识,讲述奥运冠军的传奇故事,展示李宁品牌赞助的4支国家队(乒乓球、体操、射击、跳水)的奥运“战袍”。

此外,它们还是流动的“迷你运动会”,大篷车车厢一侧可在30分钟内迅速展开成为临时舞台,并以它为中心,在大篷车附近根据比赛项目分为不同区域。也许,在2008年奥运会进行期间,你走出家门就能看到李宁的大篷车停在家门口邀请你参加比赛。

在传播上,李宁成功地拿下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合作的——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记者出镜时身着李宁牌服饰,这招可谓出奇制胜。

此外,李宁还成功地赞助中国国家队之外的瑞典奥运代表团、阿根廷篮球队、西班牙篮球队、苏丹田径队等其他代表队,这些都加强了李宁品牌的曝光度。但李宁若想强化自己专业主流运动品牌的地位,还需要在产品外观和品质上达到顶级运动员的比赛装备的水准,否则李宁还是无法与世界知名品牌抗衡。

催熟在线互动营销

在网络媒体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依赖程度的增强,以及互联网精准定向、互动、体验、分享的天生属性使得2008年奥运会成为催熟在线互动营销的催化剂。三分天下的体育用品品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阿迪达斯为2008北京奥运会所作的网站,设置了许多虚拟游戏和互动环节,网友可以在“奥运挑战”选择将要挑战的奥运冠军,亮出自己的绝活绝招,只要你够有创意,够有热情,就可以通过网友票选的方式,实现奥运梦想,参与《奥运在我家》电视节目的拍摄,和自己喜欢的奥运明星共度一天,并以虚拟情景剧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此外,阿迪达斯还设计了“阿迪卡”这一虚拟在线卡,网友通过参加每月活动,闯关奥运游戏等来赢取阿迪卡,换取奥运门票或是阿迪新款服装。

耐克在2月6日正式启动奥运网络平台“挑战金牌选手”nikegold.com.cn,上面有着耐克旗下“军团”刘翔、易建联、李娜等训练的视频,鼓励年轻人挑战自己,喊出“这是一场游戏,就看你怎么玩!”的口号,并在主要门户网站、运动与青年网站以及视频分享网站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耐克还将邀请消费者加入一个在QQ上的专属社区,用户可以定制聊天用户端的皮肤,并可自由上传或下载内容。

早在2005年,李宁就与网易体育频道合作进行网络营销。在腾讯和校内网上也都开展了以“北京卫冕,谁说不能”的网络主题活动,从所赞助队伍的QQ秀到组建“英雄助威团”的组群,李宁的网络营销技巧也大大提高了。

无论是“放胆做”,还是“梦想成真”,抑或是“北京卫冕”,他们都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毫无疑问,在线互动营销已经成为体育品牌营销的新边疆。

相关链接:

耐克、阿迪达斯公堂抢郑智

近日,耐克状告阿迪达斯和中国球星郑智共同实施违约行为,侵犯了耐克公司的经济利益,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800万元人民币。对于耐克公司的说法,阿迪达斯和郑智均予以否认。阿迪达斯公司认为,郑智与耐克解约在先,这完全是耐克公司的“无理取闹”。郑智一方表示,自己与阿迪达斯签署的合约有效,没有侵犯耐克的权益,他会将合约继续履行下去。据了解,耐克、阿迪达斯这两大国际体育用品与中国国脚郑智之间因赞助协议而引发的纠纷曾在北京朝阳区法院进行过审理,最终耐克因证据不足而自动撤诉。可见,在奥运会开幕之前,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争夺战也在不断升级之中。 100天:消费与奥运营销解读

文/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肖明超 刘佳 来自《V-MARKETING成功营销》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意义非凡,奥运的到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大的一个舞台,在舞台上表演的不仅仅是运动选手,企业、个人、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参与其中。

随着奥运的临近,在这倒计时的100天里,如何巧妙地将自身的营销计划与奥运内核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才是最终决胜奥运品牌与营销的关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08年4月初对中国消费者开展了一项有关奥运的最新研究,通过第一手的奥运近距离数据,帮助品牌主和媒体去思考如何制定100天的奥运营销策略。

2008奥运:触动消费者心弦的奥运

如何看待奥运场景下的中国消费者,事关品牌或媒体是否能够最终赢得奥运市场。因此,想在预热阶段赢得奥运营销的主动权,不单要补上奥运知识这一课,更要看清楚消费者是如何与奥运互动的,了解消费者眼中的奥运和期待的奥运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个人,奥运是全球文化大使,当来自地中海岸边的圣火点燃了火红的中国大地,奥运已经如此真实地影响着每个人2008的外部生活和内心梦想。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8奥运媒介行为与奥运营销效果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围绕奥运发生的个人行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提升,其中有52.9%的消费者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行,会去学习与奥运有关知识的消费者占到39.6%,13.6%的消费者会为奥运学习英语;第二个层面是分享,59.8%的消费者表示会与别人分享奥运话题;第三个层面是纪念,40.3%的消费者购买了奥运纪念商品;第四个层面是参与和奉献,其中21.7%的消费者参加了各种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分别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者和火炬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是6.5%和2.8%。

这些数据说明,2008奥运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围绕为奥运而改变的营销才是真正扣动消费者心弦的营销。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并深入挖掘消费者参与奥运的关键因素,了解消费者的心灵导向,揭示其内在的消费逻辑是奥运营销的核心,谁能够抓住这一点,谁就会最早到达目标。

媒介:时间争夺与新媒体盛宴

2008奥运期间,中国大众将全面参与到奥运比赛中,因此把握奥运期间媒介习惯,将可以找到那些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广告投放媒体,帮助企业在100天的媒体争夺战中获胜。调查显示,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90%的人会增加媒体的接触时间。因此,2008年奥运会也将是各类媒体大显身手比拼实力的机会,媒体如何抓住迸发出来的公众的眼球,并将媒体运营和企业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vmarketing.cn

而在具体的媒介接触行为中,电视、报纸、网络成为中国消费者获取奥运信息的三大主要媒体,互联网的使用比例将与报纸相当,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在媒介争夺中展现出巨大威力。抓住互联网的营销机会,将可以帮助品牌踢好2008奥运的临门一脚。

2008奥运同时还是新兴媒体的孵化器,当人们不能在家中收看电视转播的时候,替代媒体就应运而生。调查显示,消费者在移动场所中对于新兴媒体的使用比例将会增加,例如使用手机阅览奥运资讯的比例达到了13.6%,通过户外移动电视获取奥运资讯的达到了12.4%。“让奥运无处不在”是消费者的期望,而新媒体借此加大一些产品的测试和推广,比如手机的各种增值业务,促进新媒体的使用黏性,将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品牌传播商机。

赞助商品牌价值未充分传播,非赞助商却此起彼伏

奥运营销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专业的词汇,而“奥运会合作伙伴/赞助商”等称号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当问到“如果一个企业是奥运会赞助商,您对这个企业是什么印象”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实力”(45.4%)、“有品牌影响力”(32.4%)和“有品质”(31.0%),其次,有24.1%的人则回答“有钱”,21.1%回答“有信赖感”。

应该说,奥运概念的附加值的确给企业在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上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能够增加品牌实力和影响力,但是,这些价值仅仅基于人们对于赞助商的表层和感性的认知,而与赞助商品牌有关或者是社会价值有关的“科技含量,奥运精神,社会责任感,国际化意识”等等的消费者感知比例却并不是太高。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很多奥运赞助商借助奥运平台的营销,还仅仅是打造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营销,对于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显得依然不足,特别是很多赞助商都在谈与2008奥运倡导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有关系,但是在消费者头脑中,似乎与这些关键词的关联性并不强。

而同样在消费者对奥运营销效果的感知上,也可以看到,多数人感到企业是在传达“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信息,只有15.3%的人认为其在“提高品牌好感度”,而仅有8.4%的人感受到了“让我感受其品牌内涵”。由此,再次证明了赞助品牌对于奥运内涵与自身理念的契合度不高,对奥运平台的利用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现在不仅仅是赞助商企业,各类非赞助商企业也在开展各种与奥运和2008有关的营销活动,到底谁动了奥运赞助商的奶酪呢?此次调查特别让消费者来回答其印象深刻的奥运赞助商,调查显示,在印象最深的前10位奥运会赞助商中,可口可乐、中国移动成为特征鲜明且消费者记忆深刻排在最前面的奥运会赞助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奥运会赞助商认知榜中,“非奥运赞助商”占到了一半,蒙牛、李宁、耐克、百事可乐、肯德基和中国联通这几个品牌作为同类赞助商的竞争对手,取得的营销效果似乎并不逊色。

奥运会赞助商需要反思自己的营销策略,是不是抓住了消费者,这些非赞助商,有很多品牌依靠巧妙的营销创意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比如蒙牛的“城市之间”,百事可乐的“敢为中国红”等,这些非赞助商的出现再次提醒赞助商企业,奥运营销不仅仅是出了赞助费用之后,换换标识就可以,而是需要将奥运营销活动开展到每个消费者的心中,可口可乐与中国移动之所以可以赢得头彩,就在于其从广告到促销,从产品到服务的系统的奥运营销策略的执行,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其奥运赞助商的风采。

虽然奥运营销战场上已经杀进来了千军万马,但可挖掘的空间依然十分充足,企业应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去制定和修订奥运营销策略,并要对奥运前、中、后各阶段的全面有效的营销管理,才能实现奥运为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品牌内涵和目标群体带来最大并且是持久的价值。奥运是短暂的,但是围绕奥运的营销是一次长期的演习,将品牌文化以奥运为平台进行超越和探索仍将继续考验着中国营销者们的智慧、判断和学习能力。 100天:让奥运营销星火燎原

文/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兼研究总监 肖明超

日历一天天被撕下,2008奥运会一天天临近,奥运会赞助商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100天的时间,对于那些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奥运营销并取得了较大收益的赞助商来说是一个冲刺的时间,而对于那些还没有理清头绪的赞助商而言,却是最后能抓住的“稻草”了。100天的时间,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还有哪些营销机会呢?

赞助商不能再默默无闻

有太多的奥运会赞助商默默无闻了,赞助商权益的钱代价是不菲的,单纯只是拿到一个奥运会的LOGO,什么也不做,这对于品牌是一种极不划算的行为。在100天的时间中,无论是属于奥运会哪个级别的赞助商,都不能再静默下去了,务必抓住这最后的时间制定出一个快速反应的奥运营销策略并坚决实施它。

事实上,100天虽然看起来很短,但是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时间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时间,因为人们在内心呼唤着奥运的赶快到来,人们也在为自己2008年的愿望和梦想在加油。作为奥运会的赞助商,在这个时候开展一些和消费者互动的活动,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针对性的广告投放,将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奥运会的竞猜,或者是为奥运会许愿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将消费者带到奥运会的场景中,从而实现心灵的共鸣,奥运营销一定要叩击消费者的心弦,赞助商不能再吝惜自己的广告费,而应该在100天中真正地“搏”一把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抓住媒体,抓住内容商机

人们离2008奥运的时间越近,对于奥运的关注度就越高,中国消费者很少提前做出周密计划的,他们常常会在一个热点事件快要来临的时候才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这倒计时的100天中,消费者通过奥运来获取奥运资讯的主动性将会提高。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刚刚完成的奥运营销效果评估报告中,90%的消费者表示在奥运期间媒体的接触时间会增加,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2008年奥运会对于媒介市场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哪里有挑战哪里就有营销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100天中传播品牌,与媒介紧密相关,机会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媒介的传播策略。调查显示,电视、报纸、互联网是消费者奥运资讯获取核心的渠道,而手机、户外移动电视也成为了消费者户外移动中的互补渠道,这个结果已经展示了消费者的眼球所在,企业需要根据最新的媒介接触行为趋势去进行媒介的组合,地方卫视、地方性报纸以及互联网都是值得增加投入的媒介平台,毕竟CCTV的容量有限且价格昂贵;第二,企业要从媒介的内容中寻找营销机会。消费者关注的奥运会资讯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核心的一些奥运信息,很可能出现媒体报道雷同的现象,如何在内容上实现差异化成为媒体之间抢夺受众眼球的竞争要点,从这点上来看,企业可以联合媒体策划一些专题报道以及一些内容纵深,并设置一些与媒体和品牌互动的活动,将有助于提升品牌的曝光度。

让消费者真的为你而动

消费者100天之中会干什么?为奥运而改变是中国消费者2008年奥运会的真实写照,为奥运而改变包含的有自我提升、消费等很多话题,而其中,感受100天的奥运氛围变化是消费者等待奥运到来期间的一个关键点。这是让消费者感知价值的最佳机会,企业不妨也从一些更能带给消费者感知价值的角度来开展一些营销活动。在最临近奥运会的100天中让消费者看到你为他们而改变,将会让消费者印象深刻,如果你还借此推出了一系列100天内回馈你的消费者的活动,那你将会赢得消费者的爱戴,企业可以在此期间推出一些类似“百日金牌服务计划”、“关爱顾客”等营销活动,或者是以100天为标志和界限的促销活动,甚至还可以策划组织一些主题性社会公益活动,让消费者深切感受到奥运的热闹氛围,以及奥运会正在向他们走来。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vmarketing.cn

奥运营销要营销奥运之“势”而不是打各种擦边球,比如,招商银行的2008年“红动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既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同时又跟奥运之“大势”相吻合,而家电、IT电信、服装、日用品等企业,可以在这个时候大胆推出一些限量版的产品或者特别设计的精致产品,让消费者为你真正的“动”起来,消费者将会因此而感激你的品牌。

让100天变成N个100天

2008年奥运会,中国队预期将会在奥运会上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而言,中国队的表现将推动他们的奥运会情绪走向。而通过此次奥运会,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将会产生一些新的体育英雄,以及对运动元素新的理解。

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这种共鸣将会持续几个月,因此,企业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这100天,不能就100天看起来时间很短就草草了事,企业要将这100天和后来的100天甚至更多个100天联系起来,奥运会是一个推动人类体育和运动精神的盛事,2008奥运会将会对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对于体育的重新诠释,因此,奥运会结束,人们所理解的运动精神和文化并不会结束,企业要能够将营销活动贯穿到更远的时间跨度中。

100天不是奥运营销的终极梦想,但是一定是奥运营销的决胜战场,及时反思和改变,快速反应和执行,抓住100天和100天后的商机,让你的奥运营销之音更加久远。  用激情点燃奥运商机

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信息部副主任 江伟华

奥运营销商机

余下的几个月,将是奥运营销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奥运营销周期带来的商机将集中爆发,奥运经济最为活跃、最让人心动的时期即将到来。本人将奥运营销周期奥运冲刺期的商机的特点总结为“三性一型”。

集中性:随着奥运场馆的投入使用与奥运会开幕式的临近,奥运商机的构成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期的商机主要是奥运营销带来的。奥运赞助商与非奥运赞助商上演的攻防艺术将为相关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如广告、礼品、零售、家电、饮料、食品、交通、旅游等行业带来巨大的短期消费,其消费时间主要集中在近期的3个月之内,后奥运时期的商机主要来自奥运城市旅游业所带来的诸多商机。

流动性:奥运举办期间的人数将达55万人,全年海外来华游客达407万,国内有1.1亿游客来京旅游,这些庞大的人群从四面八方向北京集中,因此,庞大的旅游会带来庞大的消费。以每人每天在北京消费1000元为例,奥运会举办期间,每天55万全部人员的一天消费总额将会达到5.5亿元人民币,实际上,消费基础要远远超过1000元。

消费性:庞大的来华来京人流,将带动北京的旅游、零售、礼品(民俗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多个关联行业的发展。

服务型:指这些行业的商机主要与第三产业有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奥运会的举办将会带动北京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既然奥运营销商机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来北京开设零售商场、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家电连锁等行业将会获得巨大商机。

品牌进军北京真的可行吗?

就中国的中小企业从一线市场营销来看,很多企业将广告与产品销售重点放在北京。可见,国内企业在奥运面前,又打起游击战,而忘掉了企业自身的战略。奥运在北京举办,产品就一定会在北京大卖吗?借势奥运,不是这样借。

现阶段企业奥运营销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奥运,就一定要使用奥运的标识;(2)、参与奥运,就一定要来北京卖产品;(3)、参与奥运,只要短期利润,不要企业长远利益。

奥运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奥运赞助企业主要是参与了北京奥运的赞助商计划,对于广义的奥运,多数企业存在认识不足,导致了很多机会的丧失。广义奥运,与奥运知识产权无关,它主要是由于北京举办奥运而带来的无形与有形的衍生商机。这些商机的捕捉主要在于企业经营者的智慧。如,奥运会在8月8日举行,对于饮料企业来说,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商机,开发防暑降温、清新宜人的新口味饮料,或许能够一炮打响。

用激情点燃奥运商机

重大的事件年份,本身就为企业提供了无穷的事件营销机会。奥运营销作为最为重大的事件营销之一,企业在奥运年份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应要坚持几大原则:

1.合理布局,重点市场重点谋划

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北京,赢一把奥运。如此孤注一掷,营销中的风险在所避免。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圈定自己的目标区域市场,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与大企业争夺媒体资源。区域市场布局要合理,以集中战术迎战分散战术,做大重点市场份额才能获得丰厚利润。

2.集中兵力,要做小池塘的大鱼

奥运大企业,四处出击,必然存在市场的盲区。中小企业应当创新营销模式,以灵活性攻击为主,在针对大企业薄弱的市场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做小池塘的大鱼。

3.尊重奥运知识产权,合情合理合法赢商机

奥运营销的核心是知识产权营销。因此,奥运营销与常规营销相比,在法律的保护下,采用了最为严格的方式阻击了竞争对手,但反过来,非奥运赞助企业不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就可以获得商业利润。

侵权、游击战不应是企业营销的常用手段,从产业角度来看,如何占据产业的高端市场才是关键。因此,开创产业竞争的新格局,应当要采取新的产业创新理论——以创新理论为基础,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动力,以服务为法宝,全面推动产业的升级,占据产业竞争的高端市场,使企业摆脱常规市场混乱无序的竞争,使产业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发展境地。

或许,通过强化企业的战略意图,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模式,才能实现长远的利润。 历史上的奥运效应

整理/《V-MARKETING成功营销》实习记者 何敏

1964年,东京是第18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为此日本一举投入30多亿美元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带动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通讯等行业的强劲发展,使日本出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GNP从奥运会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16.1%,史称“东京奥林匹克景气”。

1988年,汉城是第24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1981年~1988年间,筹备奥运会共给韩国带来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年均经济增速达12.4%;1985年~1990年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至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史称“奥林匹克生产效应”。

日本在举办奥运前十年GDP年均增长10%,在举办奥运后10年GDP 年均增长8%。韩国在举办奥运前十年GDP年均增长7.7%,在举办奥运后10年GDP 年均增长6.0%。但就举办城市汉城(首尔)来说,其GDP在奥运当年经济增长速度稍有放缓。赛后前两年未出现“奥运低谷效应”,直到1990年之后经济增长率才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

1992年,巴塞罗那举办了第25届奥运会,其入境游客增加了4.25%,1992年之前巴塞罗那在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目的地排名是16位,到1993年已经跃居到第3位。虽然宾馆的供给量在奥运当年并未达到峰值,但在奥运年宾馆的供给增速达到25.4%,1992年以后,宾馆的供给量保持平稳的增速。1990年四星级以上宾馆占宾馆总量的33%,1997年为34%,结构变化很小。1992年以后,房间总量的变化趋势和宾馆总量的增速逐步放缓。房间供给量赛前增长迅速,1990~1992年床位增加了35%。由于需求不能和供给保持同步增长,供给的迅猛增长导致了入住率的下降。后来由于供给增长十分缓慢,需求稳步增长,1998年入住率已经由1994年的54.6%上升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