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1篇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 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 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3.室内总结,绘制考察线路图 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典型考察目标,并绘制考察线路图。  

二、野外实践考察方案的设计

1.预期目标

(1)通过对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了解本地该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探究流水溶蚀的过程;

(2)学习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相机拍摄一组反映该地貌的照片,做好考察过程的原始记录;

(3)运用考察素材撰写考察报告,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4)举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和答辩会,提高学生合作与思辩能力。

2.考察前准备工作 相关知识简介及介绍考察方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考察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准备考察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稀盐酸,如有条件可携带便携式GPS等。 3.学生考察学习设计 共分为四组,以组长主持、全组合作的形式,每组分别完成以下其中一项学习内容:

小组

考察内容

收集素材

思考问题

1

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溶洞、石笋、钟乳石,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七星岩喀斯特丘陵上的土壤与植被;用稀盐酸鉴别岩石性质。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石山上的土壤与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

天柱岩不同高度的溶洞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一共有几层溶洞,这些溶洞是通过那些地质作用形成的?

4

石室岩摩崖石刻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这些石刻记录于什么时期?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描述?

4.成果交流 师生共同对本次地理实践课程做出总结和评价。

三、对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感悟与思考    

从教学角度考虑,我认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野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中生学习了很多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课本中抽象出来的符号,落实在不同区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仅仅课堂教学会使实际的生活和书本的内容出现断层。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就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改变了他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单是仅靠耳朵听,还要用手摸、用眼看、甚至用鼻子嗅,面对与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提问,肯定、否定、再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为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野外实践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教师这一知识传授者的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将地理这门学科经典和精髓的学习方法——即野外考察(调查)传授给学生,教师因此也逐渐丧失了野外考察的能力。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野外实践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探究,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改变,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重视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性与即时反馈性。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考察活动;教学实践

一、地理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背景

地理学科以其实践性强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知识运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甘愿担当配角,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启发者。

二、“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活动

1. 选择尧山的原因

旅游地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尧山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地理教学的考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尧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在亚热带与暖湿带分界线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尧山的奇峰怪石、红叶、飞瀑、温泉、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是平顶山人的骄傲。选择此处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显得亲切、真实,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在学习探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领略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又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2. 考察活动的主要内容

(1)考察活动目标:①通过考察,了解尧山旅游景区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和特点;②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尧山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资料,认识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③通过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考察活动过程:

①准备工作。

A.确定活动内容: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

B.进行分组:自愿组合,教师协调不同层次、能力组员搭配。推选组长,确定本组考察研究目标,分配每人的具体工作。

C.活动要求:收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有关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遵守纪律,保证安全。

D.活动成果要求:通过考察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和技能,有什么样的感想?以小论文、考察报告、导游词等形式呈现。

②实施过程。

A.确定小组主题:自然景观考察组、人文景观考察组、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

B.实地考察。

a.自然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了解尧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学生进行观察:植物资源主要树种以松树为主,还有杜鹃和尧山紫荆。动物资源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如金钱豹、金雕、羚羊等,还有大量水生动物。瀑布、温泉、地质遗迹非常吸引游客。

查资料并思考:尧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过程。

b.人文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获知尧山旅游区的历史素材,找出尧山原名及其更名的原因。

通过查访得知尧山的历史资料:尧山也称大龙山,是尧的裔孙刘累立尧祠纪念先祖的地方,为天下刘姓发源地,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尧山更名原因:石人山景区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龙头,未来必将飞速发展,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然而,石人山现在的称谓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蕴,隔断了历史传承的脉络,丧失了宝贵的人文气息。从品牌角度考虑,尧舜文化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把石人山的名字恢复为尧山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对尧山旅游景区的影响,认识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c.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主要内容:考察尧山旅游景区的交通、休闲旅游服务设施。

学生事先设计对游客的访谈内容。

调查结果:多数人认为到达景区的交通非常便利;一部分人认为景区的服务基本完善,安排较为合理;少数人认为服务点较为集中,不利于游客的及时供需。

(3)考察活动总结: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整理出实地观察的情况及结果,经过分析写成实践报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最后每位同学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写出收获。

三、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

1. 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地理考察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迫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从书本里、教室中走出来,贴合实际进行考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探访、讨论分析、交流总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学习。首先,学生学习时心理上是愉悦的。其次,学生可以在选题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地理教育也在向前发展,地理学科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们爱学的学科,成为能够很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参考文献: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3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 %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4篇

1图书馆员专业化实现途径

1.1专业课程认证

目前,取得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学位或文凭已成为进入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入职资格。ALIA作为全国性行业标准组织,负责对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认证。目前有10所大学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认证课程,有17所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层次认证课程。ALIA课程认证与会员类别相关联。已学完认证课程并取得学位或文凭,同时符合ALIA章程的入会申请者可直接获得专业会员资格,其中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获得馆员会员资格,职业技术教育文凭获得者可获得图书馆管理员会员资格。上述两种会员资格通常作为从事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工作的必备条件。

1.1.1认证目标2013年ALIA的课程认证综述表明,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促使图书馆与信息专业教育提高质量,确保学生能体验到高水准的课程,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2]。为使未来的专业人员履行好这一重要职责,专业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和捍卫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伦理价值;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动态的信息环境特点;理解本行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注重专业研究、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3]。

1.1.2认证原则与标准课程认证关注的重点是确保课程质量以及课程与当前和未来专业实践的相关性。认证要求:课程包含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目,以确保最高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项目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和优良的设施设备,制定了质量控制政策;通过课程项目与本行业之间的协商机制,使课程获得来自行业的建议和支持;鼓励和促进教师与本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和交换;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作为审查依据的认证标准包含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入学要求、学生支持。(2)课程内容:科目设置、课程实施、学习活动。(3)学生考评:作业、实习、学前资历认可。(4)师资力量:教师数量和专业水平、授课资格、交流与进修。(5)资源配备:设施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图书馆与信息资源。(6)质量保障:设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开展课程评估。(7)政策机制:课程对学校战略重点的体现、教师科学研究支持[5]。

1.1.3认证方法与流程申请课程认证的学校需要提交回应上述标准的文件,并通过由教育机构相关人员、ALIA教育项目负责人和本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考察小组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ALIA将考察报告提交给该校以正式确认认证结果。课程认证一般为每五年一次,为确保长期质量,已获认证的课程项目还需通过提交“年度课程报告”的方式接受监测。所有认证和监测过程都由ALIA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获准认证的课程会在ALIA网站上进行公布,并与提供课程的学校链接,以供有意注册的学生和有意招聘雇员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选择参考。具体认证流程为:学校提出认证申请ALIA向学校发送文件,包括认证指南和调查问卷确定考察小组成员学校返回调查问卷和有关文件考察小组成员审阅文件向学校发送认证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向考察小组成员发送报告初稿以供审阅和修改向学校发送报告初稿以供事实核查向ALIA理事会提交正式报告向学校提交正式报告和理事会认证决定。

1.2职业资格认证

1.2.1认证条件与方法“职业发展计划”是ALIA开展的一项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学习活动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进而获得职业发展的项目[6]。参与该项目满一年并符合相关条件,馆员或图书馆管理员会员即可将会员类别升级为“注册专业人员”,满三年并符合相关条件,即可获得“注册馆员”或“注册图书馆管理员”专业资格。参与该项目的会员需制订计划并参加相关学习活动以获得规定积分、记录和总结活动情况,并接受抽查。ALIA每年随机抽取10%的参与会员,对其持续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审查,以确保参与会员遵守计划并随时保持记录。

1.2.2学习活动类型职业发展计划采取了计分方式,会员可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积分,每种活动都标明了具体得分。主要活动类型包括:(1)ALIA职业发展工具包:利用该工具包制订参加活动计划,并对完成计划情况进行自我评估;(2)短期课程学习:课程由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或ALIA培训项目提供;(3)ALIA任职:担任ALIA理事会或各委员会成员、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等;(4)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研讨会、讲座、自学、远程/网上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5)主持与报告:担任各种研讨会、讲座、培训课程、报告会的主持人或主讲人;(6)专业阅读:阅读专业期刊、专著及其他媒体出版物。ALIA通过网站提供了大量电子版的各种专业读物,如期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标准、指南等;(7)专业写作:在专业期刊上、参与编写专业教材或专著、撰写工作报告和项目报告等;(8)岗位交换:暂时借调到另一部门或机构,从事不同于原岗位的工作;(9)高等教育课程学习:选修单独科目或学习完整课程;(10)专业研究:承担基于工作实践的研究项目。

1.3职业教育培训为使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ALIA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机构、教育机构、有关专家学者等合作,通过开办培训课程、讲座、研讨会等方式,为专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和知识交流平台。所有课程都可以计入“职业发展计划”积分,一些课程甚至可以计入正式大学课程学分。许多课程都采用了自学的方式,以适应当今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所有课程都可进行网上注册。ALIA通过网站对即将开办的课程进行预告,介绍课程主题、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对象与目标、课程内容、主讲人介绍、注册信息、可获得的“职业发展计划”积分等信息。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图书馆与信息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又有其他学科知识;既有现场培训,又有网上授课或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在线交流。

2启示与借鉴

2.1行业协会的作用ALIA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方面,作为制定和维护行业入职标准的专业机构,行业协会通过课程认证的方式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高质量,使教育机构能够培育出合格的毕业生,规范了从业标准,在入职资格的环节上起到了“把关”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使专业人员提高了专业素质,拓展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本行业提供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了行业的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2.2体制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还是以学会系统为主,各级学会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专业会议、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等。但学会属于学术性团体,由于受体制、机构性质等因素限制,还难以充分行使行业管理职能,如专业人员职称评定等工作目前主要还是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主持实施,而专业课程认证、从业标准制定等活动也尚未开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一领域还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主管部门和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可以利用这一良好契机,推进图书馆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学术性行业管理组织向行业协会的方向过渡、重组、转制,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强化行业自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组织在从业人员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建设。

2.3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明确的专业化目标与要求是实现从业人员专业化的前提条件。ALIA制定并向全行业和社会公布了相关政策声明,以实现行业目标为目的,对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应该达到的专业水准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成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的基准。目前,我国图书馆行业管理组织在这方面尚未制定具体政策或提出明确要求,但从业人员专业化问题已颇受关注,如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以“馆员的力量”为征文主题,有多个分主题涉及馆员专业化问题。中国图书馆学会可以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展开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图书馆员专业化目标与要求,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2.4专业教育与认证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从源头上保证从业人员专业化的重要途径,课程认证就是有效的实施方式。对我国图书馆行业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来说,专业课程认证都是一个新领域,可以学习国外行业协会已取得的丰富经验。ALIA课程认证政策完善,目标明确,标准详尽,程序规范,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教育机制、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

2.5职业资格评定目前我国与国外图书馆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类似的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职称)评定制度,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可向国外行业协会借鉴之处。ALIA职业资格认证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激励机制、动态化管理、注重实效、灵活性、个性化、可操作性强等。ALIA十分重视专业人员的持续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要求他们在参与职业发展计划期间不断进取,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这就确保了整个行业始终处于更新、提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状态,而这正是职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学习活动类型既灵活多样又与实际工作相关,避免了单一化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等弊端,可供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积分制”也使计划的实施更为简明清晰,便于操作。这些制度和措施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课程改革;探索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课改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课程标准明确了课改的方向:“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方面,活动课作为开展历史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历史活动课程是当前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科活动课,主要针对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化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上好历史活动课实现其开展创造性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恰当地给自己定位、给学生定位,并不断地充实自我

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历史教学,旨在指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教师作出要求:其一,教师在活动课中应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间的真正交流,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其二,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到多鼓励学生,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用经常性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但却闪烁着创造性火花的一得之见。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活动课堂;其三,活动课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协助,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宏观上对活动思路的指导、活动目的的指导、活动方法的指导以及活动结果评价和表达的指导,还可以在活动中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最后教师在活动课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意识。

另外,教师应拥有多方面的教学技能,上好一节活动课,往往要用一般课程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活动资料、教参提供的素材和知识背景材料,而且还要博览群书,了解世界文化,对学生的知识状况才能有所掌握,在获取信息后,要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敬业、创业精神,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我。

二、开展历史活动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自主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参与活动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

全体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做到人人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全体学生活动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兴趣性原则: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开展活动课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顾名思义是以活动为主,要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以活动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课时,注意实现课程活动和空间时间的开放,尽量使学生有选择具体活动内容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合性原则: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因此,应该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方法提供素材和契机。

三、根据活动课类型,围绕活动目标精心设计活动进程

历史活动课类型有很多种:研讨交流类、演讲表演类、竞赛闯关类、观摩鉴赏类、访谈调研类、编辑撰写类、制作展示类等,每种类型有不同的活动流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活动课的类型进行精心设计,活动课进程也就是活动目标实施的具体步骤,将活动目标进行分解以阶段性目标的方式引导学生活动的进行,确保活动目标的实现。在活动课进程设计时一般应有以下六个阶段:

(1)展示活动目标――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

(2)选择活动主题――由学生根据活动目标选定自己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向。

(3)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选定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明确其在活动中的任务。如果是以小组活动为方式的活动课,还须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小组,进行小组分工。

(4)感知活动阶段――从直观认识出发,让学生初步接触自选活动主题的内容,以活动实例演示、实地考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丰富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形成活动成果――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实践考察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或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自己的观点组织成活动成果,如:小论文、考察报告、网页、课件等。

(6)活动总结――活动课的总结活动一般放在课内进行,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升华,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和交流合作的空间。活动总结可分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评价、活动延伸三个部分进行。

总之,可以说这一环至关重要,关系着活动课将达到的深广度,影响着活动课的成败,精心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首先,对学生历史学业成绩的评价中,应该包括学生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即使是书面测试,也可以考虑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使学生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其次,对教师的评价,除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以外,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教学指导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具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总之,历史活动课的积极开展将成为激活历史课教学的催化剂,成为历史学科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选择。所以做为初中历史教师应适应新时期历史教学观念的改变,树立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课,为学生创造历史学习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教学策略

艺术史论课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常是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对于史论课的讲解来说,学生更看重动手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入校时的文化课分数普遍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还走以往“满堂灌”的路子,势必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史论课教学多年,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等。为了使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跟上新时代,本文提出转换教学策略的思路。

一、教学策略:由“教导性”教学转换为“发展性”教学

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艺术史论课的教学大多是“教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动地位,多为讲述艺术史内容、传达艺术事实、提供正确答案,重在知识输出。在课堂上,教师的“讲”很重要。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聆听者的角色,部分学生会在无意间依赖教师的督促,因为教师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和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发展性”教学则强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者与积极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治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学习。教师不再是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学生研究思维的建立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依赖教师的教导。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发掘答案。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手,除了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外,练习、作业、考试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

二、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

发展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最关键的要素,它决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艺术史论课教学都以知识输出为主,即以教授艺术史知识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旁涉文化、习俗、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目标固然没错,但在当今时代,通过各种电子媒体获得知识已经非常便捷,课堂上单纯的知识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新意,甚至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势在必行,其优势在于:第一,符合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按照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知识输出型的理论课教学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续。尽管课程更专业、教师级别更高,但从教学本质来看,高校的课堂教学几乎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差别。唯有研究思维培养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中小学大多没有研究思维培养的意识,以致学生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维。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是具备独立学习和问题研究的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艺术设计创作和创新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课以技能培养为主,不注重研究思维的培养;而在艺术史论课上,研究思维培养却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学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发生、创作和发展过程,并由此提高学术研究意识。第二,符合“用较少的课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时量占较大的比重,而作为基础课的艺术史论课一般课时安排较少,通常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在目前一般大学的低年级基础课教学中,英语、体育、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等必修课程往往占据一学期的主要学时,这样,留给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艺术史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在有限的课时里,所教授的内容要涵盖中外艺术史的大部分知识是有难度的。知识输出型教学重在知识的教授,因此“获得多少知识点”就成了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估指标,而有限的课时是这个教学指标的瓶颈。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教学则可以轻松化解这个难题,因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维的建立,可以使知识的获得、选择与利用变得长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础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设计实践结合的要求。高校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更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研究、思考和创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艺术史教学,可以从艺术、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多维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进而成为有独立创造能力的设计师。

三、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进

(一)教师教授方法的改进

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身份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无需在意自己讲得有多好,而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碰到针锋相对的讨论或问题时,教师在教学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学生,而是要以谦卑与宽和的心态,激发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力图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学语言口语化,尽量使用易懂易记的语言讲解枯燥难懂的学术内容,让学生把握艺术史的整体脉络与课程重点;第二,注重图例分析,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控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第四,运用艺术史上艺术作品的古今、中外对比,提升学生对艺术史的整体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五,强调学有所用,培养发散思维和设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设计创作能力。

(二)学生的课堂讲解与分享

学生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进行讲解和分享是课程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笔者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负责教授艺术史的整体内容,而学生负责讲解艺术史上的一个知识点,即某时期的某个艺术流派,或某位艺术家作品的分析。学生的讲解不仅能反映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效果,也能够使他们加深印象与发现问题。对教师而言,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样即使是一名教师教授不同班级,也可以掌握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此外,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在课外下了大功夫,他们所呈现的讲解内容往往非常丰富,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的讲解有几项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选择的讲解内容要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要在课前先掌握这些知识,杜绝讲解时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学生在学习和讲解的时候,必须从一个问题出发,把握一个中心,所讲解内容不求多,而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励通过简短的视频资料来丰富所讲解的内容。

(三)课外考察

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各种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艺术院校的展览馆、艺术区画廊等。课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学习研究工作。以学习中国园林史的学生考察颐和园为例,在考察前应阅读教材中关于颐和园兴建与演变的历史,掌握各时期的园林规划平面图,并观看一些关于颐和园的视频。二是有主题地进行考察。以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学生考察北京故宫为例,可以有意识地重点考察故宫的规划布局与主轴线设计、建筑中的伦理规制、宫与殿、大门和门院、屋顶与脊兽、建筑与花园等;三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能表达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维导图,根据教材内容和网上的辅助学习资料,结合具体考察经验与实地照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反映课外学习研究与考察的结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绘的图例;四是根据考察和研究设计创作方案,画出草图或实际效果图。

(四)课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艺术史论课的考核应是提交论文报告,但真正潜心于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只占少数。笔者经过多年课程考核的实践与总结,发现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虽是闭卷考试,但试题的设计不是传统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题等。试题应是一个大题,侧重于考核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对教材范围内的艺术史纲要的掌握,要求学生能掌握艺术史的主要脉络,并进行艺术古今中外的对比;二是能用艺术史的眼光来分析当代艺术的问题;三是能从所学知识中有所领悟,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通过课程考核的特别设计,能督促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重点,并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思考艺术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开发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

(五)网络课程

艺术史论课程可以配套建设网络课程。如果教师在不同的学期教授不同的艺术史论课,并建设有相应的网络课程的话,这些艺术史论课程可以在网络上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如笔者建设有中外工艺艺术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园林史的网络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资料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互为补充,不仅能提供课堂教学的基础资料,也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管理;对标;措施

同业对标工作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巩固一流建设成果,促进创先争优的一项深入而持久的企业管理活动,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管理办法和过程控制要求,建立健全同业对标管理机制,创新对标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县供电企业实绩指标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从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健全常态管理机制,明确对标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常态管理机制,实现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程序。为切实组织开展好同业对标工作,应成立同业对标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同业对标工作的日常主管部门,细化落实每项对标指标、每项业务工作的责任部门和配合单位。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各职能部室的职责、权限进行了具体规定,对同业对标日常工作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掌握上级要求。每年至少应组织两次创一流同业对标知识专项培训,组织学习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关于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指标体系和文件、标准、制度等,了解和掌握上级最新要求,保证各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三是建立创一流同业对标例会制度,及时协调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至少开一次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例会,调度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计划进展、重点对标项目实施、指标提升目标完成和保证措施落实等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同业对标信息后,及时加开会议进行公布、传达,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查询、研读和分析。四是制订方案、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应制订并实施“同业对标改进提升工作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通过深化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总目标,确定年度提升目标和工作计划,分别制订单项指标及专业评价、综合评价的对标提升目标及保证措施,保证同业对标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贯彻四大工作原则,创新对标方式方法

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同业对标工作管理办法》,针对《管理办法》所提出的“全面开展同业对标”、“动态比较”、“指标与管理兼备”和“创特色、讲方法、计成本、重实效”等四项同业对标原则,深入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诠释和发挥。在同业对标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突出“指标与管理兼备”原则,拓展和创新了同业对标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力求全面对标,坚持动态比较

开展同业对标工作,旨在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效益和一流的服务。因此,必须坚持“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对标”的对标工作思路,不局限于几个部门、几个专业、几项指标的单一对标比较,而是将对标的理念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做到每项业务都有对标目标,每个岗位都有对标责任。把同业对标作为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任务,确立对标工作的长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以持续取得发展进步为目的,不断修正对标目标,根据上级的同业对标信息,及时更新各项指标和各项业务的标杆单位,进行动态比较,促进公司始终处于赶超先进、永不停顿的状态。将长期发展目标、远期发展规划细化分解为可量化、易操作的阶段性目标,筑牢基础,循序渐进,以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最终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标与管理兼备,过程与结果并重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指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尺度。通过指标对标,分析差距、查找不足、确定目标,从而持续提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先进性,是同业对标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指标是管理的结果,指标的先进与否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公司采取“以指标对标明确差距,以管理对标缩短差距”的对标策略,使指标与管理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在指标对标方面,一是加强指标数据的统计、审核,保证数据质量。各项指标数据的统计、审核工作分三个层次进行:先由各职能部室进行单项指标统计、审核,再由专业小组进行专业审核,最后由公司组织全面审核。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对标数据真实可靠,为后续工作有效实施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认真研读对标信息,了解自身水平。通过对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的对标信息进行查阅、研读,全面掌握指标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水平的排序情况,分析差距,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三是落实保证措施,促进指标提升。由各专业小组、各职能部门分别针对各个专业、各项指标提出提升目标,制订保证措施并进行细化分解,并逐条逐项进行落实,确保先进指标得到巩固,落后指标得到合理提升。

在管理对标方面,除通过实施重点对标项目,现场交流学习等方式外,创造性地通过最佳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引进吸收实现低成本、宽领域、快节奏、高效率的管理对标。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建立了县供电企业同业对标最佳实践库,开展最佳实践评估认定和推广应用工作,给各个县供电企业之间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运用最佳实践库开展管理对标,采取“引进来”和“拿出去”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吸收入库最佳实践经验。密切关注省公司最佳实践每年一度的更新情况,结合实际,根据必要性、迫切性决定引进吸收的专业范围、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制订学习计划,细化学习内容,从“管理目标”、“工作流程”、“方法措施”和“绩效评价”对入库最佳实践进行系统地学习借鉴,与本公司相同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相对比,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消化、吸收。二是总结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最佳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在专业管理工作中,具备流畅、完善的业务流程,优于同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并且经过实践证明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总结提炼最佳实践的过程也是深化企业管理,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过程。积极参加省公司组织的评审,与兄弟单位进行直接对标比较,借此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实现持续改进。同时,应高度重视最佳实践成果的转化,将最佳实践总结提炼与引进、吸收过程中所改进的工作流程、管理方法更多的固化到企业标准体系中,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三)外部对标与内部对标相结合,激发全员创先争优活力

做好外部对标工作,通过学习和赶超先进标杆实现自我提升是同业对标工作的目的所在。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开展外部对标的同时,不可忽视内部对标工作,因为内部对标是激发员工潜力,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手段,探索内部对标的方式方法,将成为深化企业管理的新领域。公司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专业部室之间、供电所之间、车间班组之间不同层次的对标比较,在公司内部营造争优良创优的浓厚氛围,激励基层单位和员工主动采取措施提升工作质量。公司探索了分专业进行内部对标的方式,由各职能部门牵头,在分管业务范围内,选择部分可比指标,建立“内部对标专业指标体系”,确定与各自业务有关的基层单位,分专业进行内部对标。外部对标方面,不断拓展和创新对标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的同业对标信息系统和典型经验库、最佳实践库进行全方位的指标对标和管理对标;二上组织对标项目小组到各个标杆单位进行现场对标,实地考察学习标杆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三是主动邀请标杆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本公司来指导、交流,传授经验,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

三、落实过程控制要求,实施对标重点项目

在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对标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工作思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同业对标工作过程控制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针对薄弱环节,确定重点项目,认真实施同业对标过程控制各阶段的工作。

(一)认真开展现状分析。每当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年度或半年同业对标信息后,立即开展现状分析工作,梳理和掌握每个专业、每项指标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山东电力系统以及同等电量规模企业中所处的位次,深入分析相对落后专业、相对落后指标的影响因素。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每年在省公司同业对标信息之后,组织编制形成公司《综合评价分析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的整改方向及目标等。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查找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针对亟待改进提高的关键指标或重要事项,一般每年研究确定3-5项重点对标项目,并组织实施。

(二)适当选择标杆单位。针对通过现状分析确定的重点对标项目,分别选择、确定标杆单位。标杆单位的选择按照指标结果和管理过程并重的原则,通过广泛调研、咨询、日常信息积累,以及电力报刊、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的对标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确定。公司的选择、确定标杆单位一般为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选树的同业对标标杆单位,针对一个重点对标项目省内、省外各选择一个。标杆单位的选择同时还坚持以下几个标准:一是与重点对标项目相对应的专业指标水平较高;二是相关专业有一项或多项典型经验、最佳实践入选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典型经验、最佳实践库;三是与公司处于相同规模、具有相似特点。在选择重点对标项目标杆单位的同时,一般每年选择1-2个与公司规模相似、环境相似、供电量相似,但综合绩效优于公司的县供电企业作为综合标杆,组织开展全方位对标比较。

(三)有序进行对标比较。针对重点对标项目,组织对标项目小组实施对标比较和改进提升工作。公司每年组织的对标项目小组分别由分管领导任务组长,项目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重点项目的对标比较工作以现场学习参观为主,结合近年来山东电力开展的“三走出活动”,在每年5、6月间集中进行。为保证对标学习的实际效果,应专门制订《“三走出”对标学习活动工作规则》,对于对标学习的程序、内容以及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规范。各项目小组外出前制订《“三走出”对标学习项目计划》,报同业对标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学习结束后,分别撰写《“三走出”对标学习考察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标杆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特色亮点;对标学习的主要收获;在所选对标项目方面,公司与标杆单位的差距何在,对方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根据对标学习到经验做法,结合公司实际,提出本专业的改进项目和改进措施。为督促提高对标学习效果,各项目小组的考察报告经同业对标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报销差旅费用。

(四)持续实现改进提升。重点对标项目的实施和改进实践工作,是同业对标过程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决定着同业对标工作目标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首先是制订重点对标项目的改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除通过现场对标学习借鉴标杆单位先进经验外,公司还通过前述的指标对标、管理对标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搜集有用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在改进措施的制订过程加以参考和采纳。其次是制订改进计划,进行改进实践。各对标项目小组围绕项目改进措施,于每年6月份前制订完成项目改进计划,进行改进任务分解,明确量、质、期要求。每年第三季度为集中改进实践阶段,各个项目的改进计划纳入公司月度生产经营计划,由各项目小组及相关部部门进行改进实践,同业对标工作小组负责跟踪监督改进效果,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协调”,确保改进效果。最后是进行改进评价,验证改进措施的可行性。每年10月份,同业对标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各个对标项目的改进效果评价工作,对于改进措施实施以后的绩效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对于实施有效的改进措施作为重要的对标成果,固化到企业标准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中。对于改进效果不理想,未实现预期目标的改进措施,区别不同情况,或者加以改进继续实践,或者放弃实施。通过开展改进评价工作,实现持续提升工作业绩的同业对标工作目的。

四、引入二维对标理念,提高对标效率效益

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职高专楼宇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重点课程课程之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整个课程集中了大量的术语、概念,而对这些术语和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其他网络知识的前提条件。

计算机网络课程整体要求学生要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即要理解相关术语及概念的含义,又要能与实际的应用相互联系。针对此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网络实践能力。

2 授课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按以往模式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按照既定的大纲完成授课,对基本概念的阐述、术语含义的解释是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对于专业课老师来说,本身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些概念及术语的理解是很轻松的,但是让一个初学者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那是相当困难的,虽然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好,由简到难,单纯的理论教学,没有实践相结合,好不容易理解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还不懂,但是,教师要按大纲完成任务,在学生没有弄懂一些问题时去讲新课了,这样不懂得问题就会被积攒,出现的问题就是与之相互联系的下一个知识点也不可能理解,久而久之,困难重重,老问题得不到解决,新问题又出现,慢慢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疑难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完全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旦学习兴趣失去了,后果就是学生放弃了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乃至放弃对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教学失败;之后会有一连串的负面影响,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更会影响院系的声誉。

针对以上的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完全适应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那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上好这门课程呢?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倡导的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思考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2.1 传统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被公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在很多学科教学过程中,一直是被视为最落后的教学方法,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的、也不可避免的将一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必须要进行知识填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也不例外,对于一些固定的概念,必须要传授给学生,只不过在填喂的过程中,要注意填喂的量,量少了,达不到课堂的预期目的,填多了,学生肯定要厌烦,影响知识的消化。所以只要掌握度,注重知识点的衔接,适当的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是必须的,也是可取的。两年的教学经历,我注重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的使用此方法,学生没有产生厌烦情绪。

2.2 形象举例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OSI参考模型工作的原理的理解,是重中之重。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就可以采用形象举例法,将日常生活中邮政管理体系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将写好的信放入信封,在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足够的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政局的邮递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带回总局,与其他的信放在一起,根据地点将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邮政局的运输部门,再按相关要求分类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政局进行拆包,分类。同时在目的地邮政局盖邮戳确认,并由目的地的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这个恰当的事例让本来很抽象的OSI参考模型变的非常直观,很好的解释了在OSI中的几个点,分层体系,数据的封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从而学生可以真正理解OSI参考模型的工作原理。

MAC地址、IP地址 、域名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正确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对整个网络课程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中,我将MAC地址中国人,IP是俄罗斯人,域名是美国人,如果三个人要进行交流与沟通,势必就要有相应的翻译过程,如果翻译不好呢,就会影响交流与沟通,通过此形象举例,阐述了MAC地址、IP与域名三者横向与纵向之间的关系。在知识延展过程中,介绍了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如何防止家庭无线路由器被其他人使用,MAC地址是计算机的硬件地址,这时我们可以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一个或者几个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此问题。从而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者理解效果。

2.3 启发式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虽然实践课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实践课确是学好这门入门课程的关键,局域网组建就是一个,正确的理解局域网及局域网组建的相关知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网络工程课程的成败,所以必须要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局域网组建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事情,所以要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要制作合理的项目任务,搭建实验环境,对学生采用分组式模式,让学生动手去做,亲自验证实验结果,让组与组之间比较实验结果,之后教师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综合的评价。

2.4 实地考察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楼宇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每个专业培养学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胜任相关的工作岗位,组织学生实地观摩、考察时必要的,也是接触真是工作环境重要的第一步,考虑本校的校园网功能比较完善,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核心机房、监控室、楼层的弱电井,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考察报告,对实际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敏珍.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杂志,2009总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