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主体性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模式的纷纷涌现正是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模式的改革,但不论如何改革,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培养地方教育师资服务的。为体现师范性和教育性,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师资,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改革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在培养肩负未来地方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地方院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地方师范院校的调查,许多院校只开设了心理学而忽视了教育心理学。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能掌握“学”与“教”的规律,如何能提升自己?如何能更好地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呢?部分地方院校在没有开设心理学的条件下就开设教育心理学,无视课程开设的规律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规律。随着我国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心理学要求的日益迫切,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存在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与专业课相比,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人员的安排上表现出年轻化和低职称化。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对师范生的素质和师范教育的要求知之不多,仅限于书本,更不要说理论联系实践了,不能真正实现高师公共课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即便安排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由于科研任务重,大部分地方院校仍然以科研能力评价教师水平等因素,很少有教师真正乐意为教好该门课程而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本本主义,缺乏针对性等现象,令公共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内容存在问题。大部分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庞杂、安排不一。有的以教育心理学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却添加了许多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及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俨然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大杂烩。由于对部分知识的歧视或偏见,有的学校在自编教材中随意去掉技能学习等部分章节的内容,有的即使教材上有,在教学时也会因考与不考的因素而随意篡改。同时,有的教材观念相当陈旧,知识点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内在联系,学生易产生内容枯燥、无用、难以掌握之感。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各个地方院校的公共课的实际教学看,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少相应的辅教学手段,如实验、课件等,有的即使使用课件也仅仅是文字的呈现,致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也是导致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时数量偏少,一般是36或54课时,这些有限的学时必须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造成时间少、任务紧,部分教学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一点而过,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另外,上课时间安排欠佳,为给专业课让步,大多数上课时间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课或下午甚至晚上,此时,学生精神萎靡,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最后,学生专业混杂,人数较多。目前,各校大量扩招,给学校师资带来了很大压力,教育心理学基本是合班上课,人数特别多,有时甚至专业混杂。面对如此一个超级大班,教师要面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联系、实践运用就显得分散,形式上更抽象,教学实践存在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只能纸上谈兵。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师范生是现在的学生、将来的教师。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将来的授业者。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成了改革的中心内容。自我国1993年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来,教师专业化确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科专业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教育专业知识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它由专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知识构成,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实习等。目前,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用公共教育心理学取代了公共心理学。在此,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教育心理学的改革路径。
(一)调整课程体系的路径。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21世纪规划的教材,也有各个院校的自编教材,各类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繁杂,以概念、原理为主,内容生涩、难懂。在现阶段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以上不足,就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重整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靶子,只有靶子放置到位,射击者才能明确其具置,才有可能射中靶子,实现目标。目前许多人把目标分为三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应调整为:在认知上,重视概念、理论基础,了解新的发展趋势;在能力上,重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在情感上,注重学习过程、培养乐学爱学的主动探究精神。2.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的重构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优化课程结构,将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分解为五大部分:绪论、学生心理、学习心理与理论、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突出心理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厚今薄古,缩小旧理论的篇幅,促进学生了解学习、学会学习。在学生心理部分突出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其将来的教学做铺垫。其次,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吸纳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热点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
一些典型教育问题。同时,一些课程内容(如学习策略)尽量与学生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这样既能指导学生现在的学习,又能为其将来的教学提供参考。3.注重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实践既能检验理论的真伪,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以及如何运用。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活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体系的路径。教学体系的优化主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
1.优化教学方法、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是最佳的,其评判依据有两点:一是适合教学的主题,二是符合学生特点,能抓住学生的眼睛、耳朵。只要能达到这两个方面的就是最好的。因而根据不同的主体及学生的特点,可以随机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传统讲授法,主要针对一些概念性的、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尽量少些,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课堂讲演与讨论。多用于基本理论问题,如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等。(3)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多用于基本规律问题,如学习策略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社会规范的内化等。(4)观察与案例分析。让学生观摩典型的课堂教学录像,或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的优劣,并提交书面案例、分析报告。(5)多媒体技术多用于呈现一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及图片,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使所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6)专题讲座。主要针对一些社会性的问题,如这一章节的学习前,可以针对新一轮的“知识无用论”,开展一次讲座,还可以针对学科专业就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方法的讲座等。
2.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20分)、结业考试(40分)、论文撰写或作业(40分)三个主要形式,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提出创造性见解等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不仅考察知识面,还注重考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情况。
(三)调整、优化师资配置路径。一切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都是教师,因此有人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技能。这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教师之间的团体合作。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经常派遣年轻的老师去观摩、进修。也可以组织教师组成团队,大家互相讨论、协商,共同准备课程教学,共同促进。最后,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教师经常就不同的内容多给年轻老师上观摩课,提升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总之,公共课的师资力量的提升不仅是教师自身业务问题,还与各个高校的科研至上的态度导向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协作才能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心理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1):101.
[2]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3).
[3]邓志军.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浅析[J].抚州师专学报,2001,20(4):94-95.
关键词:职教师范生;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认同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面临深化改革,职教师范专业获得发展的机遇。改革的目标是提升质量,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影响职教教师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其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查阅我国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工科专业师范方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发现,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而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体现职技高师办学特色尤其是师范性特色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技高师培养合格中等职教师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1]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载体,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使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掌握教学心理、学习心理等内容,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教学专业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理想教师提供充分条件。[2]课程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李子建教授认为,课程认同感应该包含“态度”和“行为意向”两个因素。[3]解月光进一步对学生的课程认同作了界定:“指学生对课程所表现出的主观上的接受程度,即正面的态度、行为意向和课程认知。”[4]学生课程认同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可以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对课程认同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4]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考察职教师范专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同,了解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意向,为改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参考,为提高职教生的课程认同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职教师范生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过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为被试,采取随机取样原则选取被试16名,因伦理道德,分别命名为C1~C4、L1~L4、M1~M4、W1~W4。其中女生8名,男生8名。
(二)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作为其辅助工具,采用扎根理论的范式和引入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材料。1.访谈提纲编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编制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通过研究团队多次讨论、修改而确定。访谈提纲包括指导语,开放式的访谈问题等。如:“请问你对教材内容感兴趣吗?”“你觉得这门课对以后你从事职业教师这个职业有用吗?”“对于这门课,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等等。2.预访谈。在正式访谈之前进行预访谈,并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供分析和讨论。以完善访谈提纲。根据预访谈结果,并通过有专家参与的团队讨论,进一步完善访谈内容,将提纲做进一步的修正,形成正式访谈提纲。同时,可以为正式访谈提供经验教训。在预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正式访谈中需要运用的沟通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统一访谈要求,提高访谈技术。3.正式访谈。研究者通过预约安排等,以正式访谈提纲为依据,对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在访谈开始前声明访谈仅是用于学术研究,绝不会用于任何其他的用途。4.转录文本和分析资料。访谈后将录音转录为Word文本,用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对转录文本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和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和本研究预访谈的分析结果,本调查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认同
1.课程价值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就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是指引导未来职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作为职教师范生,应当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有所了解,但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了解的学生有4人,仅占25%。了解一部分的学生有4人,了解一点的有7人,不了解的有1人。虽然对课程价值的了解不容乐观,但是学生还是意识到课程价值的重要性,如L3说:“这门课对于我们还是意义蛮大的,因为我们刚上这门课,很多东西都不懂,所以这门课还是蛮好的。为以后做教师这一行做一些准备。即使自己以后不教书,在心理素养方面或者教育孩子方面,都有一定的好处。”2.课程价值的认同情况很高。虽然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的了解不容乐观,但是在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价值后,认同度很高。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完全认同的有14人,高达87.5%,部分认同的2人。可见学生对课程价值很认同。如C1:“认同,我觉得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就职校生来说,他们的青春期通常比较叛逆。如果说老师不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好他们,职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职校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了解情况不理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引导未来职业学校教师认识职校生心理年龄特征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理解职校生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指导职校生以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并在多样化的教学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应当对课程目标有所了解,但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了解情况也不理想,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了解的学生有6人,仅占37.5%。部分了解的学生有4人,了解一点的有4人,不了解的有3人。虽然了解情况不理想,但是还是有学生意识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如L1:“我们是师范类的,必须要学心理学,所以肯定要开这门课。学习这门课,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气质的学生如黏液质的时候,应对方式也不同;更好地因材施教。”M2也提到:“更多地了解学生心理是怎么想的,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课程目标还有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辅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2.课程目标的认同情况很高。同课程价值的认同一样,虽然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的了解不理想,但是在学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后,认同度很高。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完全认同的有14人,高达87.5%。如C3提到:“我是比较认同这种价值的,因为职业教育心理学不仅是让一个教师懂的如何在自己未来的职业上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同样也是对我们即将成为老师的一种教育,能够拥有一些理论一些必备的素质,能够让我们将来更好地适应这个岗位,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3.课程目标较难达到但尽力还是能达到。课程目标的实现标志这学生教育目的的达成,针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职教师范生普遍表示,课程目标的实现较难。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认为较难的学生有12人,占75%。如M1谈到:“肯定是有难度的,因为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了解他们心理特征这方面我相信我能做到,因为我本身是职教生,职教生爱玩不喜欢学习这点我比较了解,但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让他们爱上学习这点对我来说比较困难。”虽然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容易,但是当问到:“你觉得您能达到这些目标吗?”16名学生中有13名表示如果自己尽力就能达到,高达81.25%。如C3谈到:“对我来说短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是有点难度的,但是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可见,学生认为课程目标虽然有挑战,但是通过努力还是能实现的。
(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认同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是为了传递课程,使文件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课程文本。一个好的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思想和课程内容。因此,教材认同也是课程认同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对教材的了解程度、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程度、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内容实用性以及对教材的整体看法和建议等五个方面来分析。1.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只有系统看过教材,才能把握整个课程的逻辑和内容。当问到学生:“你有系统地看过职业教育心理学这本教材吗?”职教师范生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系统看过的有4人,仅占25%。有12名学生表示没有系统看过教材。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体统看过就表明学生不认同,如L3提到:“没有系统的看过,但是内容还是了解的。每一章大体讲什么内容还是懂得。”2.对教材内容兴趣程度一般。虽然职教师范生对教材不是系统完整的看,但他们对教材内容还是感兴趣的: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9名同学对教材内容比较感兴趣,占56.25%。如L4提到:“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方面,还有如何教导学生方面很感兴趣。”L3提到:“我觉得教材还是比较详细的。一开始看目录的时候还是比较详细的,例如学生的心理归纳的都是蛮好的,还举出一些例子。我们是从职业学校过来的,所以书上说的那些自己深有体会。”3.教材难易程度不是很难。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也影响着学生的课程认同。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5名觉得不难。如L2提到:“教材难易度还好吧,文科东西难易度体现不了多少。”不是特别难得学生有8名。觉得难的同学有2名,如W2谈到:“对我来说,太抽象了。”4.教材内容实用性很高。虽然访谈的同学普遍没有系统的看完教材,对教材内容兴趣一般,但是普遍认为教材内容对于以后成为一名教师有帮助。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4名觉得有用,高达87.5%。如C1谈到:“有帮助。比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学生做了什么事情,有的老师会直接惩罚,但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从他们的内心去考虑,去思考他们在想些什么;还比如,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一些困难之处,我觉得我们了解这些是有好处的。”M4也赞成:“有用,因为以后要接触学生,学生不可能什么话都对老师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判断。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进行教学和班级的管理。”5.教材的整体看法和建议。对于教材好的地方或者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被访谈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方面都可以为我们选用教材和编写教材上提供参考。如M1提到:“教材好的地方就是,它对于整个一些现象或者方法的总结概括的比较好,还有一些相契合的例子,也会给出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非要说问题,就是知识点多,比较枯燥,一些知识点比较有难度。教材例子少,不够结合生活。学术化强。”M4也说:“我大致地看过这本教材。第一次看我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它是纯文字的方式体现在课本上。有一些情景分析会看着联想到自己,贴近生活。希望他多一些图片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而不是要成文字的方式呈现。这样会避免太枯燥。”可以看出,学生需要的教材是结合案例结合生活的教材,过于枯燥会让学生失去看书的兴趣。教材应当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有学者也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特色应注重师范性和操作性。这门课程不仅应当教给师范生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技能。[1]
(四)对教学过程的认同状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对课程的认同中,对教学过程的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学生的视角,从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建议以及教学整体状况和建议上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1.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对教师满意度往往影响着学生上课的兴趣,因此,在课程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6名觉得有用,高达100%。如L3谈到:“我们任课老师特别幽默,对于那些晦涩的概念,用自己的话转述。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从来没有缺过课,都坐在一二排。”L4也说:“他在讲课的时候引入了大量的实例,让我们感觉到与生活息息相关。”可见教师的幽默、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被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提到教师的敬业,如C4提到:“我们的任课老师很敬业。其实从一个老师的上课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上课很积极,而且他讲的那么好,一看就知道有充分的备课。”2.教学内容的兴趣较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决定着学生是否认真上课。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9名感兴趣,部分感兴趣的有4名,共占81.25%。如M1提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老师不仅讲知识点,还讲一些案例,而且会调动课堂气氛,当同学们显出疲惫时,老师就会举一些他遇到的典型的有特点的案例,而且他讲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比较有共鸣。另外,老师会做测试,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分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即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4名同学提到教师有理论联系实际,高达87.5%。如M2:“老师联系实际,因为我们本身是职高生,他就会讲一些他接触到的职校生的案例以及职教生遇到的问题,比较有共鸣。”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关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可组织学生到职业学校去参观考察、教学观摩,给学生增加了解职校生的机会,增强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6]3.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从访谈的结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多样。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4名同学提到教师运用PPT讲授,7名同学提到案例法教学,3名同学提到小组讨论。如C1提到:“我们老师案例法用的比较多,我觉得案例法还行,不至于那么枯燥,自己看课本的话可能会比较无聊,但举个例子什么的就会让我们深刻的记住,并且更加容易理解。”可见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4.学生对闭卷评价方式褒贬不一。通过了解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评价方式是期末闭卷和平时成绩结合考察。对于闭卷考试,学生褒贬不一,对建议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期末测评,有7名同学依旧赞成闭卷考试,如C2提到:“我们采用闭卷考试。闭卷考试能够考验学生们的记忆能力,由于老师监考比较严,如果你学的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很难通过。我觉得应该继续执行闭卷考试,如果是开卷考试的话,那么大家就会学得不是那么用心。”有3名同学提出用开放式问题进行考察,用上台论述展示考察的学生有2人。有学者也指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考核形式可由传统的纸质闭卷考试拓展到上机考试、口试、现场教学等。课程考核还可采取“基本分+技能分”,“基本分”是指考察学生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分是考察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7]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会更有利教学的反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5.教学建议可以更灵活。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最有发言权。访谈的学生中提出灵活、有互动、多样教学形式的课题更受欢迎。如L4提到:“我认为加入一些课堂讨论会更好,活跃一下课堂气氛。”C4也说:“我认为就是要灵活一些,多一些案例,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W1提到:“教学方面,我觉得互动应该多一点。互动少,光是听老师讲,会比较乏味。如果调动大家互动多的话,大家会更感兴趣。”C2也说:“我觉得除了课堂讲述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实践。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我们现在不是老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然后提升一下自己。”可见虽然学生对教学较为满意,但是课堂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五)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体认同状况
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必要性,对一门课的课程认同,其实用性和重要性必不可少,所以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体认同状况,本文从实用性和重要性两方面来分析。1.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实用性较高。职业教育心理学授课的对象是职教师范生,他们之后的专业方向是作为一名职业教师,通过访谈他们:“对于你之后从事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你觉得这门课有没有用?为什么?”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5名同学认为有用,高达93.75%。如C1说到:“我觉得学了这门课可以让我以后教学的时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比其他没有学过这门课的老师更加多样。这门课的学习也让我更加了解职教生,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到位,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被教好。”L4也提到:“有帮助的。因为这能帮助我们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他们各方面的反应来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门课使我有意识的观察会更细致一点,也更专业一点。”可见开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2.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重要性高。职业教学心理学开设对于之后成为一名职业教师的职教师范生是否重要,也是学生课程认同的重要方面。如表1所示,在访谈的16名学生中,有12名觉得有用,高达75%。如C1提到:“很重要,非常重要,学了这门课可以更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做一名教师。”W3:“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如果这门课不开的话,我觉得以后步入那些职业学校,是不会理解那些职业学生心理发展。我们也是从职业学校上来的,我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是比较脆弱的,需要这门课知识的引导。还有这门课也讲授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和能力,所以这门课开的还是挺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访谈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认同,从课程价值认同、课程目标认同、教材认同、教学认同和课程整体认同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对课程价值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但认同度很高;(2)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了解情况不理想,但认同度很高,学生认为,课程目标较难达到但尽力还是可以达到的;(3)学生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不理想,对教材内容兴趣程度一般,认为教材不是很难,但认为教材内容实用性很高;(4)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较高,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对闭卷评价方式褒贬不一;(5)职教师范生认为,职业教育心理学开设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都较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04):40-43.
[2]张长英.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职教通讯,2007(10):65-66.
[3]李子建.香港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目标为本课程与常识科的比较[J].课程论坛(香港),1998(2):71—83.
[4]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20—23.
[5]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Z].[2011]6号文,2011-10-8.
譬如,许多人认为戴眼镜的人智商较高、有学问,其实那不过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知觉,亦即刻板印象;又如,某本书本来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成为“禁书”之后人们反倒争相传阅,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再如,一个人如果害怕另一个人,他反倒可能对那个人特别友善,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反常行为,人们笑是因为快乐,人们哭是因为伤心,人们战栗是因为恐惧……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行为的各种诡谲,由此我们得以卓有成效地揣度人们
心灵深处的欲求,洞察人的行为,最终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意义!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
有自信地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些迷茫和疑惑,而通过学习心理
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收获良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逐渐理清思绪,慢慢地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
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能够成为自己未来的设计师。
一、对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学校教育心理学旨在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主要分为两
个部分:一是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即学习心理;另一个就是教师是怎样教学的,即教学心理。学校教育心理学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习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心理学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把握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点。
二、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新认识
除上述教学理论层面的收获之外,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还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
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
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就必须懂得和熟练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
3.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与学的知识作指导
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从教育心理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措施
通过心理学老师的讲解和对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焦急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1)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学生学会竞争。
(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3)进行多指标竞争。
(4)提倡团体竞争。
(5)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懂得了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
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说教育教学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洛扎诺夫认为,暗示是一种经常性的交流行为,它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心理创造条件,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愉悦地接受暗示。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教学管理
一、引言
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应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有效指导,引导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因此,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对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作用,细致研究如何深入开展教育心理学工作。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一些了变化。如现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且思维相对超前,有勇气对旧观念说不,且对自身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等。此外,其还有一些问题,像攀比和过度追星等。伴随着“90后”的成长,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大力推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较长,采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够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教育领域应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已经得到大部分院校的支持,且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高校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的教育行业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上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应用于教育工作中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心理W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其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教师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遭遇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促进人才的成长。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愿意同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只有让学生真真正正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才能促使教学工作取得最好效果。教育心理学就像是黏合剂,它能让学生更理解教师,从而更专注地学习,对教师的认同感才能更强。学生认可教师,自然参与度就会相应提高,也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但有心理学方面的性质,也包含教育学性质。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成熟,有自己的认知和“三观”。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一昧地采用过时的教学方法教学,会在心理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不利影响。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科学地将教学内容和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使整个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我国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这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加入,没有这部分优秀人才对世界的不断探索,我们不可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果。而这些优秀人才,都是由我们的教师培育成才,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
现代信息化发展迅猛,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将更加多样,不仅有国内的,国外信息他们也能轻易得到,因此他们也会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所以当代教师要想更好地教好学生,就要事必躬亲,自己先充分了解教育心理学这门学问,并且熟练运用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要想方设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这对教育行业主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工作者在传递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现在我们生活的节奏很快,我们的学生也会变得十分前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想同样也会得到更快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社会化行为。影响他们社会化的原因不仅有万千世界,还有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由于这些社会、家庭因素的存在,会让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毫无疑问,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四、如何实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1.精确掌握教师期望效应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充满期望,同样,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同样甚至更大的期望。学生如果长时间从教师的神情动作当中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这类学生就会陷入恐慌,从而在别的方面顶撞教师,甚至会彻底影响一些性格原本就内向的学生,使他们的未来生活留下阴影,这样一来,更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关注学生,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细心观察,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期望值,给以前深陷学习困境的学生一些关心,使他们提高自信,让他们慢慢成为更好的人。然后是确立积极的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对教师期望进行了阐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期望植入学生学习目标中,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向着教师的期望前进。因此,教师在进行期望设定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既能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又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影响。在设定教学期望目标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对应的目标。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略高的期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欲望;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设定低一些的期望,且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这样既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人员的核心任务,但是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条件,师资力量又不同,基于这些因素,大部分教育主体都不能系统化地落实这项工作指标。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性格特点,之后再对教师的期望值进行设定,随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方面教育工作。
在这些教育工作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因为此类群体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健全,他们的个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很差。所以,针对这部分群体,班主任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多元化的心理学理论,要熟练、正确地把它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让那些陷入困境的学生建立自信。
2.科学灵活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我们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以前教师往往只充当一个教者,而学生只充当接受学习的配角,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更好地沟通,互相都不够了解,造成两者关系很疏远。教师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片迷雾区,无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生更不会理解教师对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所以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从而会做出很多冲动行为。尤其是那些没有成功考上大学的职高学生,他们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负面想法也会更多,其心理问题会更严重。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一定要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就会与教师更亲近,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效率。
暗示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时,特别有效的沟通方式,暗示就是指教师用特定的人或者环境作为模糊的线索,慢慢地向学生传替某种指导类信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与之产生“化学反应”。很多实验表明,这类方法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生,无论是对学习成绩优异的还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都有不错的效果。
作为现代教师或者辅导员,我们要运用语言、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积极诱导,让他们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消除自己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敢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改变自己,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越战越勇。
3.广泛深刻地使用各类鼓励性语言
每个人都喜欢听鼓励性的言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积极鼓励的语言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当中,对如何评价学生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鼓励性评价,并且也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一起完善这个缺陷,这对以后开展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高考失利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智力因素不够,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才是更好的教学目标。
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多情况下,教师喜欢指责学生,而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方面的一大弊端。教师有时候也会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但是其初衷也是为了学生。但是有时候这部分学生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厌恶心理,以后学习中就会丧失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班主任要科学正确地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自信,因为学生如果得到老师的夸奖,就会心情愉快,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学习的欲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指出,师生关系指的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通过这一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情感交流,从而促使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变化,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找到更好的倾诉对象,这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等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生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一方面是教师更新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法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放在教师手中,这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权受到较大限制,但教育活动的本身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成长,因此,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讲解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学习特点和不足,从而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融洽,对学生学习自信心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在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日益密切,如此,学生也乐意向教师倾诉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甚至向教师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而这在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5.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关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充满关爱,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消除自身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将自身情感进行完美表达。如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和感恩。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外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等慈善机构慰问,让学生感受到帮助老人带来的快乐。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才会接受教师。反之,如果学生发现教师不是完全理解他们,他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建议产生疑问甚至抵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个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让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卸下思想包袱。如可以让他们组成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独立思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归根结底,心理学的灵活应用对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就要全方位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并且能够熟练加以应用,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6.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德育作为教育之本,德、智、体、美劳,德字为先,这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关键地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会进入社会就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强道德品质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面对社会、面对工作岗位,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品质的需求。而在某些毕业学生中通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与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有关,还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漏洞。脱离学生生活、学习时的空洞说教并不利于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而企业或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甚至遭遇失业。综上所述,要想真真正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的道德,什么是不正确的,就要在课堂上及时开展道德评价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此同时,要树立榜样,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学习,使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W工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参考文献: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2).
[2]柴连琴.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3(22).
[3]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18).
[4]王 娜.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4).
[5]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2).
[6]周 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与创新版),2009(1).
[7]叶浩生.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 学生 心理学 教育 中心
学生时期是青年人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阶段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对青年人养成良好心理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教育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区域主要有三个,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其中,学习者无疑是最重要的,是“焦点区域中的焦点”。所以要真正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必须先了解有关学习者的知识。
在历史上,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把学生单纯地看成教育的客体,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另一种是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的发展看成一种“自然”的过程、“自动”的过程,教师只能是这一过程的“仆人”,把学生地位抬到绝对高度。这些观点和理解都会影响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生关系问题,直接关系教学计划是否能得到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我们的理解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中心”的关系,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个别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让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顷刻间灰飞烟灭。分析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个别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每一天都会有微妙变化。每个上过学的人都经历过中学时代,肯定会有跟学生相同的感受。从成为中学生起,他们就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即将从中学步入梦想中的“象牙塔”这一阶段性变化,首先是身份的变化,也是更高追求的起点。他们会逐渐形成青年人自己的特点和品质――培养他们的倾向性、能力、自觉性、责任感、纪律性、与别人共处的技能和自我批评的能力等。因此,无论是中学老师,还是高校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有效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要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考虑学生心灵特征、年龄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时时处处关爱学生。同时由于不同阶段学校教育都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变迁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实施还需要与社会心理学结合进行。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实施中,要始终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中心”的工作思想与教育理念,首先做到“以人为本,做好人文关怀”,其次进行“科学辅导,帮其认知领悟”,还有就是“找准要点,提高交往能力”。特别对于存在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性格暴躁、单亲家庭等突出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做到细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点滴学习与生活中改变学生心理及行为习惯。
1.以人为本、全人教育。“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来说,老师面对的是年轻的学生,做的工作是育人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都应是“以人为本、全人教育”。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就是人之为人,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第三才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各级学校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培养,在健全人格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2.主动工作、深度关怀。老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确有教学、管理等许多繁杂的事情要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在关注这些显性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心理健康等隐性问题。有时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有压力时并不会主动找老师,尤其是因家庭原因、性格特点、交往问题等造成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日常生活中重点关注存在“异常”表现的同学,给其以关注与关怀。同时发动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心理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洞悉学生各方面情况,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尤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能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想方设法给之以关怀,主动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家长既能积极治疗,又能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令我们高兴的是,目前各级学校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正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越来越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高校等各级学校开始增设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学或指导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专职辅导员、心理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学校社会工作者等,以及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开始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如焦躁、逃避和防卫、敌对性、自我惩罚、压抑、羞怯等,使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大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学生阶段的教育心理学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正在慢慢地成长起来,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呵护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代表们向会议提交的研究报告有八十多篇。报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和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具体课题(如算术运算、有理数、立体图形、解问题等)的特点和规律,另外一些则是通过某一课题的教学研究数学教育心理的一般规律或专门问题,如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课程的认知要求之间的配合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认知(metacognition)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数学成绩的评价,计算器、计算机(重点是LOGO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等。
大部分代表分成八个课题研究组,着重研究以下几个课题:16岁以上至大学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能力和几何知识,几何中的表象、概念和几何概念的形成的理论;数学教育的认识论的研究;表述(representation)对获得数学知识的影响;教学设计(teachingdesign)的原理;比和比例的理解;数学教育心理和数学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社会的动机,社会的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认知)。
另有部分代表则就以下一些专题交换经验和看法:数学教师的准备和发展;探索数学课录象带;性别与数学;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变化;培训数学教师的心理学等。
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以一个个经典的小故事、小案例为切入点,加以简明而深刻的心理学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没有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我们身边常见到的教育教学案例,透过案例科学巧妙的渗透了心理分析。通过学习,我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许多。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七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待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有效的心理预期
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之,师生沟通不畅,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偏差、感情对立和行为的反常。对缺点较多而又缺乏改正自觉性的学生,一味的批评,持有成见,甚至歧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大忌。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四、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和学习心理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教师必须学好教育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学习,收获很多,学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我们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教育心理学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