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农村教师

通过对陇南市的五千多名教师中小学以问卷调查以及针对个别老师访谈等方式,统计了陇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旨在促进陇南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1.研究背景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等方面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城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并且应用于教学过程得到较好效果。但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仍然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从而影响着教育教学。陇南地处西部偏远山区,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还很落后,从而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条件提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对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推进陇南市教育信息化整体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的目的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对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统计,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师培训、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二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汇总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原因,并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供基本依据,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2研究的意义

通过分析得到的统计数据,Y合个别访谈教师对调查数据的看法,此次凋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真卖情况,其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为陇南市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可为欠发达地区制定详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3.研究对象和工具

3.1研究对象

以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次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的500名左右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县区选取5所学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分布比较合理,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

3.2研究工具

根据问卷调查法,结合著名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设计了“关于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有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整套问卷由四部分组成,教师的基本情况、所在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师参与的信息化培训情况。并设计了部分开放式问题,由教师自己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0份问卷,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477份。对所收集的调查问卷,将从学校信息化环境、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信息知识、能力、道德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4.调查结果分析

4.1学校信息化环境急需改善

学校信息化水平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起到重要的平台作用。通过调查显示(表2所示),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在硬件方面设备缺乏或陈旧,在软件方面给老师提供的相关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非常缺乏。由于自身信息化环境落后,学校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较新教学方法配合教学这一方面,只是“提倡在现有水平上结合教学使用,并不强行要求”。

4.2教师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信息意识是教师有效利用信息用于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结果显示,84.2%的受访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79.9%的受访教师愿意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付出努力;91.8%的受访教师认为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素养的认同方面,不管是在教学方面还是自身学习方面绝大多数老师均有较高的认可,但也有个别年龄偏大老师对于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性不太高。

4.3教师信息知识参差不齐

信息知识水平是影响信息素养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2%的受访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比较熟悉”,56.4%的受访教师“了解一点”;在信息技术与相应学科整合的方面“比较熟悉”的仅占9.1%,“了解一点”所占比例为59.6%,“不太清楚”占31.3%,突显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是非常低;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陇南市大部分数教师只是对信息知识仅仅是“知道”或“了解”,说明教师的信息知识仍十分有限,而且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

4.4教师信息能力

1)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对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掌握程度较好的比例比较小,完全不懂和了解一点的比例几乎超过50%;对PowerPoint的掌握情况相比其他两个软件掌握较好,其原因与在平时教学中偶尔使用PowerPoint制作和使用课件有一定的关系。

2)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好的信息共享及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课后答疑,与老师进行教学研讨等活动。如表4所示,教师利用QQ、微信等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进行课后答疑等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老师不使用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14.9%的老师经常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在与其他老师进行网上交流的调查情况显示,同样有约一半的老师从来不用词方式进行教学探讨。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方面使用比例略有提升。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工具在辅助教学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当今,互联网已经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离不开的平台,只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4.5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除了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70.6%的受访教师愿意参加能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培训;虽然已有85.8%的教师参加过各种类似培训,60.3%的教师认为,培训结果对自身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帮助;绝大多数老师希望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面、课后交互方面能够通过培训有更多的学习和提升。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对自身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需求。

5.提高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思考

通过对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陇南市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和发达地区相比落后较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整体不高,为此笔者认为,提高陇南市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要结合陇南市的实际情况,从根本出发解决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各种矛盾,可采取以下策略:

5.1提高思想认识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教育在思想上的认识,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首先,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地方教育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提高;其次,学校领导要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重视信息化教育,从学校方面引导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再次,教师要重视信息意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5.2建立良好硬件环境

信息化硬件建设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与前提,陇南市中小学的信息化在硬件方面已经处于很多的落后地位。但就陇南市现有的经济条件来看,靠自身内力解决教育的硬件建设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争取经费。除了申请当地政府投入外,还需要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项目,通过教育项目解决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5.3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影响陇南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瓶颈。因陇南市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所以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教师从借鉴、学习、更改、再到自创完全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笔者认为,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应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引进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并根据自身特点量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二是继续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三是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实现高度共享,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便利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四是教研组要经常收集整理优秀的教学资源,逐渐积累教学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学校的资源库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而且也越来越符合当地教育特征,这样将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逐渐推广。

5.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学习使用新的技术需要政策的引导、老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感染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信息技术。首先,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经常邀请名校名师来做示范课、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示范课让老师感受信息素养对于教学工作的促进,激发老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其次,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示范,让老师相互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的实例,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另外,学校也应引进专门人才,为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5.5健全培训体系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除了更新观念、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陇南市2004年启动的“英特尔未来培训”项目、2009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2010年启动的“陇南市万名教师岗培训”项目等大型项目。通过以上培训项目,对陇南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笔者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以上三个项目的主讲教师任务。从培训过程中每年参加培训教师的水平来看,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在历年提高。当然在培训中也发现很多问题,但在整体来看,对陇南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教师对培训效果有很好的期望,同时也有个别老师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培训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培训要有操作和管理规范,使得培训能够落到实处,让参加培训老师系统参加完整掌握;二是建立校本培训体系,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使教师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及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的培训流程。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信息系统;系统设计;信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68―04

引言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在课堂教学考评、师德评价及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教务系统建设和教学评价平台开发利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评价信息反馈和再利用方面则差强人意,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开发,信息的利用仅仅停留在职称评定,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教师个人评定等较为简单的结论认定,教师在一个学期授课后有时也不能立即了解到学生对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渠道和信息平台的缺失从不同侧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评价应用的发展要求。如何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评价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全面、安全、便捷的评价信息系统,为教师和教育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参考信息,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评价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 教学评价信息的现状

教学评价信息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附加值,信息数据流向,信息开发程度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实效与教学管理的决策。

负责教学评价具体事务工作的机构一般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评价进行时通常利用现有的教务系统,读取学生选课等信息进行评价操作,在汇总校、院两级督导及按比例综合统计结果方面,易用性较差或功能简陋,难以全面直观的反馈评价信息。有的院校因为评价设计较为特殊,甚至不得不独立运行一套评价系统,其生成的统计结果和评价信息在与教务系统或其他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方面,难免会有不兼容等现象,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与讨论较多的教务系统相比,评价信息系统应属于其一个子系统或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一部分,在当前信息管理意识和信息应用经验都还较缺乏的阶段,评价信息的应用实践也存在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1]。

1 技术管理失范

教学评价信息作为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映,需要在单点登陆、数字化校园融合、信息跨部门跨数据库关联、访问权限设计等方面有全面的考虑,尤其对一些评价信息涉及教师个人隐私,需要较好分权查看。然而在经费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评价信息只能停滞在简单的人工查询阶段,即使有相应的查询系统,也与其他的信息系统是相互割裂开的孤立的小网站,信息与共享缺乏整合,局限了评价信息发挥作用的效力。

2 内容单一,信息更新不及时

随着信息查询在教师、管理人员中的普及,制约系统效率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技术的先进或功能融合,而在其内容和服务。教师在获取某一种量化评价的结论后,还希望进一步获悉评价中其他完整的细节,如评价方案中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分,学生的原始评语,督导的听课建议等,这些信息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动力和依据,反馈信息的全面、及时又会进一步要求信息系统能提供个性需求的报表、导出等功能。内容更新和功能扩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以不断完善的认真态度,及时响应教师的需要,从而达到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

3 模式简单,未能体现评价信息的内联性

评价信息系统不同于普通的信息查询系统,它发挥反馈评价信息的基本功能,提供评价结论的基本情况查询,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状态呈现的综合信息平台,即能客观反映评价,也要能在评价之内形成连续的教学工作状态图表或趋势分析,以充分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发现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各种潜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可能。

4 学生获取评价信息的不对称

学生与教师分别作为评价主体和对象,在评价信息获取中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教师作为被评价对象,通过人工或网络查询,均能获知评价的结果,而学生作为参与评价的主体,既是评价结果受益者,也应享有评价信息知情权。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获知是极有限的。一方面,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能及时对等反馈,另一方面,在相应的反馈机制中,也忽视了学生群体,既使有的高校较好的编印了评价结果汇编等物化材料,也由于各种客观限制和顾虑,仅有极少数学生能查阅。评价信息的不对称,使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评价工作的意义与效用,对评价制度产生潜在的负面看法,同时在选课时也无从比较。

二 教学评价信息系统设计

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因素,为决策者提供改革的思路,为教师提供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指向,因此,需要引入评价信息的反馈、分析和诊断的功能。教学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遵循软件、网站的一般流程,即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可行性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编码测试、上线运行等,通过探索尝试和分步骤开发应用,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可为教学相关信息的聚合和应用提供参考。

1 开发模式――二次开发

大多数高校已运行有现成的教务系统或其它数字化平台,评价信息系统中所涉及的师资信息、开课信息、学生信息等已在这些原有系统中存在,并有专人维护,因此若利用原有数据和平台,重点开发评价信息的展示功能和页面,不仅能充分满足数据标准与共享的问题,同时也更容易集中精力在系统自身的兼容和扩展性,与原有数据系统的对接也较好满足单点登陆的要求,在最大限度同步利用已有数据时,使学生对应选课信息查询评价结果成为可能,与原系统的认证模块对接,也能避免上一套系统用一套帐号密码的重复不便和资源浪费。

根据学校的实际,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自主开发或联合校外企业量身定做来实现二次开发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在开发队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后期维护的保障,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都需要有持续的维护和不断完善。

2 技术方案与难点

C/S和B/S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技术模式。基于C/S模式的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中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必须使用客户端这样特定软件才能使用,作为一个查询偏重的系统, B/S模式更具优势,B/S架构位于服务器端,任何一台计算机通过浏览器即可轻松登陆和获取信息。

对于二次开发的这样一个B/S系统,可以选择较为流行的Linux+Apache+PHP+MySQL或Windows+IIS+ + SQL Server两种动态网站编程组合。这两种组合都具有快速开发的特点以及与原有数据系统集成的扩展性,对用户基数较为稳定的高校,这种架构完全能满足要求。系统实现过程的典型难点――跨库数据关联。因为评价信息和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来源于现有的评价系统或教务系统,所需实现的信息分析和结果查询需要与原有数据源建立关联。解决办法是设计简化的本地表,在人工操作指令下,选择负载较低的午夜或其它数据系统不活跃的时间进行跨库信息提取,程序将经过运算、分析后的信息以结果形式存储在本地数据表,而不是复制数据源中的基础数据,如此,即避免了使用时再进行运算分析产生的长时间等待,确保了使用数据的唯一性来源,减少了冗余数据,也提高了查询分析效率。

3 设计目标和功能

基于前文分析,本系统基于B/S模式,利用原有教务系统已有数据库和认证模块、评价模块,重新定义数据统计、分权限等功能,使其能在已有系统基础上实现单点登录,并根据不同权限划分,查询当前与历史评价数据的信息系统。

高校教学评价信息系统在功能模块上由网站子系统、评价信息分类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为教学评价信息系统功能框架示意图。

(1)数据处理。数据是评价信息系统的根基,通过跨库关联提取必要的评价原始记录,进行处理形成新的信息集合,存储在本地数据库中,继而作为各种分析和报表的信息来源,数据处理模块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系统发挥效用的能力。

(2)报表。报表的种类和分析的程度需要有充分的设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的分析结果,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将有利于教师或相关部门、领导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报表信息的,基于分权限认证,教师本人、学院领导、职能部门及校领导身份均分配不同范围的查询权限,以全面把握院系或全校的教学状况。基于日常需要,还提供所有历史评价结果汇总打印,详细评价信息打印等实用功能,满足不同情况下数据服务的需要。

(3)网站子系统。主要提供系统前后台信息及权限设置,如操作须知、通知公告、制度汇编等评价相关动态信息,以及不同角色的权限设置。在内容布局和界面设计中,菜单导航以1-2级为宜,页面设计宜以美观、简洁为原则,要能清晰地反映出用户最关心的信息部分。

三 评价信息开发与利用

教育理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能了解到自身与学生所要求的教育之间的差异,并在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获取信息中提升自己和教学的质量,如何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评价中筛选出切中要害的信息,减少无意义的信息冗余,完善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使评价信息更加科学、广泛的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估,同时也有利于职能部门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评价信息本身是零散的,每学期汇总的评价结果只是一次定量评价的量化表现,然而,要实现信息诊断,综合每个学期连续采集的评价数据,则能更科学、动态的反映出教学质量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藏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挖掘的知识表现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数据挖掘的目的在于使用所发现的信息解释当前的行为或预测未来的结果 [2]。评价信息系统中数据挖掘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 课堂教学效果的纵深分析

对某一个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仅仅只有一个量化的结论,还可有许多可挖掘的信息细节,如针对总分所对应评价等级的数量,对每个二级指标对应分值的分班比较,这些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全面,值得肯定的和有所不足的方面都能在分析中体现出来,有利于教师找准课堂问题所在,进行自我改进和提升[3]。

2 评价差异分析

学生、同行、督导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视角的差异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和意见,根据一定的筛选、比较规则,这类差异较大的个案可从数据分析中找出,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和相关领导需要对相应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复查,最终发现和确定产生不同评价的内在原因,并采取措施保障教学质量,同时也发挥出评价信息系统独特的信息发现功能,帮助教学监控及时发现问题。

3 趋势分析

教师每学期面对的学生和展现的授课状态不尽相同,不同年度的评价在不同指标上的评分和结果上将会呈现不同幅度的波动曲线,当教师的教学状态趋势曲线出现较大变化时,则预示着新情况的出现――新教法的尝试,或其它原因导致的不适感等。数据挖掘分析出潜在的影响教学质量变化的因素,体现在趋势图表中,教师个人或教学管理者均能直观的看到潜在的问题,从而起到预警和提示作用,教师和相关部门也能以此为依据,将潜在问题对教学质量的不良影响消除或控制在有限范围。

4 提升信息化水平

评价信息的利用,往往涉及到不同部门,各种评定、考核,要求其信息化程度在交换和共享方面进一步提升,在现行评价信息系统中,相关数据报表的生成、导出和共享等环节,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在相关信息交换标准的指引下[4],开放部分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无缝链接及动态传递。教学评价信息与高校教学质量生命线紧密相连,教育信息化将推动评价信息应用的宽度和广度,而信息应用的深入也将反过来要求信息化向更高领域拓展,信息应用价值也将不断提升。

四 结语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是否能从评价中获取各种有益的信息显得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由技术带来的信息化瓶颈早已不复存在,更加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技术,开发数据价值,不断打造符合高校发展趋势的教学监控与评价手段,提升教学管理决策水平与信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3):140-142.

[2] Richard,RJ,Geatz,MW.翁敬农译.数据挖掘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欧少闽,解文明,杨棉华.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构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2010,(8):37-40.

[4] 沈锡臣,蒋东兴.高等学校管理信息体系研究与标准制定[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7):4-7.

Desig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GAO Jie-xin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enter,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范文第3篇

1 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网络辅助管理系统被广泛使用。这类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用户工作量,提高工作率,即便利性好、实用性强。如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不但能减少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负担,更能有效地提高管理与教学质量,为实验室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汇总数据,辅助学校领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为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和学生完成实验目标提供条件和保障。

1.1 研究现状

从出现到发展至今,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通过一代又一代科学技术的革新,发展相对成熟,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步出现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更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不想用”。系统的特点不够鲜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用户对其不感兴趣,更无法认识到系统所带来的好处,认为使用系统是增加其工作量,导致用户不愿意去使用,甚至不愿意去接触。2)“不会用”。管理系统的设计过于复杂,组织培训需耗费较大人力物力,用户熟悉与学习系统时耗时费劲,在操作过程中倍感困难,无法真正地了解系统,也就致使系统无法得到广泛应用。3)“不好用”。系统的开发设计没有经过较好的调查研究,没有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系统功能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致使用户的积极性大大降低。4)“不能用”。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且用户还需在特定的环境下配置安装后才能够使用,使用环境要求过高,便利性偏低。许多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日常运行不够稳定,时常出现“想用而不能用”的情况,同时也给管理人员增加了负担。基于以上的不足,许多高校开始寻求更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辅助工具,或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或通过高端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实验教学工作稳步持续开展。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针对现有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不足,本文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出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的用户类型,设计有三个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学生子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整合实验课程的各个组成元素,以课程为核心建立实验课程、实验资源,实验室、用户的数据关系,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为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实现信息化、高效化,为实验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为学生更好完成实验任务给予有效帮助和辅助。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管理难题,符合学校信息化智慧校园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对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系统分析

通过对本校实验教学业务的跟踪与调研,确定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用户对象分别是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实验课程教师以及学生。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系统提供相应的功能资源。管理系统应当能实现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对实验教学、用户、资源的管理,同时可提供各种数据统计报表;应当能实现实验课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资源、所教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实验室和设备的预约进行审批;应当能实现学生可查看并使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可预约实验室和设备并完成课程考核任务。

在系统非功能性需求方面,系统应能满足长期稳定工作的要求,同时还需考虑后期维护与管理工作的便利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安全性和保密性。在系统遇到网络攻击或设备损坏的情况而造成崩溃时,应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及完整,方便管理员快速恢复。2)便利性和易用性。系统应当能满足用户可在多种不同的运行环境下使用,随时随地地参与实验教学。需把系统的使用者全部假设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及应充分研究大多数人的计算机操作习惯,提供友好用户界面和操作帮助,使用户能快速适应和熟悉。3)先进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的开发应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主流、稳定的技术,保证系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先进性。同时由于系统面向的是全校师生,用户的数量每年都在急剧增加,系统应对此进行部署,提供简单而方便的升级功能。

3 总体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

根据对系统需求的分析研究,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

管理员子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1所示。主要功能包括:1)用户管理。管理系统可与全校师生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接,自动导入完整的师生用户信息。系统设置了超级管理员的角色,可对普通管理员进行管理。普通管理员可对全校的教师和学生用户进行添删改操作。系统还提供了每个用户登录的日志,管理员可通过它来检查错误发生的原因,或者寻找受到攻击时攻击者留下的痕迹。2)教学管理。每个学期开始前,管理员需创建一个新的学期,确定名称、开始日期、学周数量等参数。新学期的系部信息、课程信息、课程安排等数据将从学校教务处课程系统自动读取,管理员可手动对单个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另外可审批师生用户对实验室和设备申请的预约事项。3)资源管理。实验系统与学校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对接,读取实验室所有设备数据进行“入库”,管理员可对其进行分配、借出、维修、报废操作。除了硬件资源,管理员可为实验师生配备各类专业实验软件,组建软件资源库,系统将使用情况列入统计形成报表。4)汇总资源。汇总各种资源统计报表,包括课程统计、课程资料统计、实验项目统计、师资统计、设备明细、资源使用率等等。

教师子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2所示。主要功能包括:1)实验课表。教师可查询本人各个学期的实验课程安排。2)课程基础文件。包括:教学计划、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进度表、课件、教案、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等,由教师录入或上传,提供给学生查看使用。3)学生管理。可查看课程对应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课堂考勤情况及各类成绩。在成绩管理界面,教师可对该门实验课程的考勤、实验报告、练习、考核分值权重进行设置,系统自动生成总成绩。4)互动交流。包括课程解答和班级互动。课程解答与“论坛”相类似,问答双方不需同时在线,教师可进行提问和解答。班级互动由教师发起,可按实际登录情况或学生学号分组进行即时讨论。5)实验作业。由实验报告、课堂练习、实验考核组成。三者的区别在于实验报告的布置需对应实验项目,而实验练习不需要。实验报告的批阅需添加评语,课堂练习不需要。实验考核用于考查学生操作过程的关键点、知识点、结果等,所以学生提交考核时需进行截图上传,系统对所有的截图附加上学号和姓名的水印,防止抄袭。6)预约管理。教师可对学生预约实验室、实验设备的申请进行第一阶段的审批。教师本人亦可提出预约申请,系统将提交至管理员进行审批。7)个人信息设置。可修改个人信息,如密码、联系方式等。8)软件资源。教师可调用由管理员提供的软件资源库,管理系统将统计使用情况,生成报表。

学生子系统功能模块如下图3所示。主要功能包括:1)实验课表。学生可查看每个学期所修习的实验课程安排。2)课程基础文件。由教师录入或上传后,学生可浏览教师开放的数据,包括被教师评为优秀作品的实验作业。3)课堂考勤。显示每次实验课的考勤情况。4)互动交流。课程解答,学生可提出关于此门课程相关的问题,亦可回答其他同班级同学的提问。班级互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编好的组别里与其他组员进行即时讨论。5)实验作业。与教师子系统的实验作业模块相对应,学生查看到教师布置的各类作业,并可进行提交、修改操作。6)成绩管理。可查看教师后的各类成绩,包括考勤成绩、实验报告成绩、课堂作业成绩、实验考核成绩以及课程总成绩。7)预约管理。学生可查看管理员设置开放申请的实验室和设备,并对其进行预约。预约申请先发送到任课教师端进行第一阶段审批,通过后转至管理员做最终审批。8)个人信息设置。可修改个人信息,如密码、联系方式等。9)软件资源。学生上课使用的软件资源库,使用情况会列入系统统计范畴。

3.2 系统业务流程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反映了系统应该遵循的规程,是系统分析的依据,详见下图4。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范文第4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情况,我们对全国高校进行了网络调查。主要采用两种网络调查方式。一是进入高校校园网查看。首先打开某大学的主页,看主页上是否有“搜索引擎”功能模块。若有,则输入“形势与政策”检索字段,查看该校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报道,了解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学考核、形势报告与专家讲座等。若无“搜索引擎”,则查找“院系设置”或者“机构设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或“学院”,看其中的机构设置中是否有“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或者通过该校教务部门网页上的“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专栏查看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二是用题名为“形势与政策”的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某某大学(或某某学院)形势与政策”,搜索关于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新闻报道页面,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情况。另外,通过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检索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或者校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的情况。

通过网络搜索调查并汇总整理资料后显示,截至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校共有“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共约58个,其中“211工程”高校占7个,普通本科高校占36个,高职高专类高校占15个。相对于全国2300所左右的高校而言,也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的总量偏少。就精品课程的级别来说,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还没有评上一门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在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有11个为省级精品课程,有5个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他的还没有评上各级精品课程。从创建时间上看,2006年建站的有5个,2007年有8个,2008年有10个,2009年有12个,其余的为2010年及其以后开始建设的。由此可知,在58个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中,有半数以上是前几年为了参评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开始建设的。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重“格式化”克隆,轻个性功能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学科内容,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实效性和专题性等特点。作为功能完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还要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网络教学功能模块。检索到的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其中有80%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中的栏目设置模式来制作网络课程。主要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题库资源等功能模块,其中添加“动态信息”的比例约20%,添加“交流答疑”约15%,添加“其它模块”约20%。网络课程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都没有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特点,突出课程的优势。设计“格式化”,课程结构、功能设置和呈现方式等缺乏多样性,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功能模块设计不完善,比如,有的只是将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等上传网络,无音频、视频资料;个别有音频、视频资料,但声音及视频的播放不流畅、不清晰;有的设置了目录菜单,却无内容链接;有的模块内容空白,网络课程变成传统课堂的“电子翻版”;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内容缺乏时效性,拓展性知识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2.重教学信息呈现,轻导航系统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良好的导航系统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地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学习。调查表明,一些“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主体的感受,不注重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导航系统,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多媒体动画大多只强调画面呈现,教师电子讲稿内容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资源庞杂,追求信息的呈现;导航设计偏平化,致使课程内容埋藏的深,浏览路径较长等。由于只注重学习内容的呈现,忽略了导航功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信息大量呈现的压力下,不但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目前尽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逐渐显示出来,由于网络课程导航功能的不完善,加之多数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方法不甚了解,网络课程学生的点击率不高,使得网络课程的独特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人气难以汇聚。

3.重静态教学模式构建,轻师生交流互动

静态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师生定位关系在每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不会随便改变的,是静态、不变的。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 不仅要有静态的教学内容模块, 还需要动态的交互功能模块。如讨论区、交流区、在线答疑、虚拟情境等等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如同进入真实的课堂进行学习。从现存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来看,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交互功能模块的只占20%。大部分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师生互动环节缺失现象。主要表现 为:网络课程虽然有影像视频、动画素材等多媒体元素,但是课程网页仍以以简单的静态网页形式呈现,缺乏交互、反馈的功能模块,课程与学生互动考虑得不够充分,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导致通过网络课程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求教的学生少。有的学校的网络课程显示,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结束了,但是学生在学期中提出的问题,都还没有教师回答,互动功能模块一片空白。网络教学之教与学的时空是分离的,网络学习过程中信息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乏信息交流,则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在于:一是网络技术支持不够;二是和常规教学比较,网络教学管理规范尚在建立中, 因此,教学管理脱节、失范、滞后现象较普遍。

4.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理

经常保持对网络教学信息的更新,是网络教学的生命所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重视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管理的问题。在检索到的网络课程中,“更新频繁”的比例约20%,“经常更新”或“多次更新”的比例约20%,“每期更新”的比例约20%(参见表1:网上搜索到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网站及其更新情况);“基本没有更新”的比例约20%,“从没更新”的比例约20%。较多的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更新速度慢或者基本没有更新的其原因在于:几年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想搭上评选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末班车,为评而建,疏于管理。有的在当年申报建站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课程内容,有的甚至出现网络课程的课件不完全或网页链接不上的现象。教学信息更新慢,信息陈旧,学生不愿意再访问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违背了国家鼓励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

1.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网络课程质量的优劣最终要通过评价来实现。但是,从1999年至今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于2002年6月正式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外,对网络课程评价仍未正式出台相应标准。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来说,应该尽快出台科学、规范而又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机制,使高校在设计、开发、优选、评价网络课程时有据可依,以评促建,评建结合。

从高校管理层来说,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课程的运行环境,既要重视课程的前期建设,又要重视后期管理,杜绝“虎头蛇尾”现象。

从课程的具体建设层面看,既需要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积极投入,也需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教学内容多等特点,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由教学骨干、信息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精干的教学团队。

2.强化“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化教学资源用来支持学生的学,而非用于支持教师的教;要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尤其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1]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导航系统的作用。通过合并项目,打破从属关系等方法,缩减导航最大宽度,优化设置可视化的教学信息导航系统,引导学生快捷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自觉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

3.夯实“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要发挥网络课程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势,第一,要把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方便教师修改和更新教学信息;第二,加强资源库的可操作性设计,设置有科学的导航和查询检索系统, 使学生能简便地选择所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可视性。如,以知识系统的框架结构为基础,构建主要知识点,形成单元教学模块,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利用流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通过引人入胜的色彩、动感的画面、新颖的内容、闪耀智慧火花的观点,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网络课程的点击率。第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及时更新,保持资源的活力,充分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色,使师生适用、好用和爱用这些资源。

4.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最终质量与效益。为此,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特点,确立教学信息的扩充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合点,优化设计师生网络交互界面,如开辟集中答疑、教师信箱和常见问答库等交互操作模块,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重点、难点解答;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知识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利用BBS、E-mail、QQ、电子公告牌等方式,随时交流,通过实体课堂与虚拟网络两个课堂的互动,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5.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的网络素养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教育教学功底,而且要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汇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Web2.0;高职;网络学习

一 研究背景

Web2.0是近几年来互联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Web2.0没有权威的定义,一个比较接受的定义是Blogger Don在 “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对Web2.0的描述:“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省略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1] 因此,Web2.0既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应用,也是一种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Web2.0有许多表现形式和典型应用,包括支持个人出版和聚合,如Blog(博客)、RSS(简易信息聚合);提供社会协作式写作,如Wiki(维客);支持用户参与,如TAG(标签)、SNS(社会网络软件);促进人际沟通交流,如P2P、IM(即时通讯)。

对于二十岁左右的高职学生,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每天平均上网时间达到2-4小时,每月2-4次修改个人空间或博客,对虚拟校园社区感兴趣,熟悉百度百科,喜欢协作式写作。但高职学生是否已经从Web1.0情景下网络资源的简单利用者发展到Web2.0时代网络资源的构建者和分享者?是否已经将Web2.0作为新的有用的个人学习工具?我们教师是否顺应时代潮流,为高职学生的在线学习和群体学习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对单位所在的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高职学生做了Web2.0环境下高职学生上网习惯和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参考“Web2.0用户行为调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学生使用社会软件为例” [2]和“中国青少年网络生活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old.省略/OnLineSurvey/View.asp?Id=11),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

2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样本特征相似的高职学生,主要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一年级高职学生。学生均为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半年左右,年龄范围18-20岁。所学专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心理咨询、证券与期货、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等。生活中心以学习为主,或住宿或走读,主要上网地点是家庭和学校图书馆,部分学生开通手机无线上网。

3 问卷设计

调查研究采用“Web2.0 环境下高职学生上网习惯和学习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设计分七个部分:①个人基本情况和上网习惯调查,如年龄、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等;②关于博客、个人空间等应用情况和认知调查;③在线交友社区(包括校园社区)应用和认知调查;④在线课堂应用和认知调查;⑤“百度百科”使用及认知调查⑥即时通讯软件使用调查;⑦个人通讯工具使用调查,共28题。部分问题允许学生多选,并以开放形式出现。

4 数据采集

作者将问卷在课堂上面对面发放,由学生填写后回收。共发放问卷244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

三 调查和分析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作者从高职学生上网习惯、博客及个人空间认知和使用、虚拟交友社区认知和使用、在线课堂认知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数据整理和汇总,并进行数据分析。

1 高职学生上网习惯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所填具体网龄,作者将学生上网经验划分为五档,即2年以下网龄、2-5年、5-8年、8-10年和10年以上。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高职学生有丰富的上网经验, 50%学生的网龄超过5年,网络生活与学习生活同步。57%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家庭是上网首选地点(89.2%),其次是学校图书馆(20%)和利用手机无线上网(15.6%)(表1)。

由于上网目的多样性、个性化、综合性,问卷将上网目的分为学习目的、娱乐目的、生活目的和个性展示四方面进行调查,并允许学生多选。由数据分析可知(图1),学习目的方面,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是主要目的,其次是收集考试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学术研究和合作学习的需求不高。娱乐目的方面,听音乐、看影视、玩游戏是学生热衷内容。生活目的方面,网络聊天是学生闲暇时沟通的主要渠道,学生们通过聊天解决学习问题、放松心情、交流感受、结交朋友;网络交友和购物也是生活目的之一。个性展示方面,71%学生使用个人空间,55%的学生喜欢浏览个人空间、博客,有27%学生撰写个人博客。

2 博客及个人空间认知和使用调查与分析

在240份有效问卷中,197位学生表示拥有个人博客(个人空间),占学生比例的82%,有近5%学生表示正在创建博客,因此拥有博客(个人空间)已成为高职学生的普遍现象。对于博客或个人空间的更新频率,48%学生每月更新2-4次,每天更新的学生仅占3%,不定期更新则高达13%(表2)。这与学生追求新奇、学习生活单一、缺乏更新资料等原因相关。

学生的个人博客主要用于发表日志(85%)、发贴留言(71%)和管理相册(69%),其他如组织圈子、信息搜索、下载资源、即时通讯、视频展示等功能运用较少。对学生来讲,博客、个人空间或主页之所以吸引他们,主要原因是可以和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朋友、老师交流(80%);可以结交校外朋友创建个人社交圈子(43%);学生也不否认拥有个人博客的部分原因在于追求新兴网络文化、体现新潮流(35%);或展示个性获得别人认可,提高个人知名度(26%)。调查可知:31%的学生认为曾经有少数老师通过个人空间或博客与学生进行课外知识共享和实时交流;而63%学生认为从没老师通过个人空间或博客与学生进行课外知识交流和共享。这是值得探究的矛盾:高达82%学生拥有博客,但利用博客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只有少数。如果老师没有掌握运用Web2.0学习的技能,没有掌握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与学生沟通的技能,将难以为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素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虚拟交友社区认知和使用调查与分析

社会网络交友网站依据六度分隔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从而扩展自己人脉和关系,如豆瓣网、开心网、天际网等。虽然高职学生有结交朋友的愿望,但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社会交友社区的注册用户,他们更多地选择登录校园社区与学生群体分享和交流。这与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交友社区对学习仅有一点帮助(70%)和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19%)的认识是一致的(表3)。对于校园社区,学生们感兴趣的是通过校园社区这一平台和同学分享日记照片、与外校学生交流、提供兼职就业信息、组织聚会等(图2)。对于我校即将推出的集学习、娱乐、交友、工作于一体的校园虚拟平台,有70%以上学生感兴趣。

4在线课堂认知和使用调查

问卷从英语学习途径开始,旨在了解学生是否使用多种方法学习英语,包括是否使用在线课堂。数据显示,就英语学习而言,教师课堂讲授、利用传统书本知识学习是主要途径,比例高达90%以上;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55%学生认为观看原版影视对英语学习有帮助;参加课外机构培训的学生也有一定比例;但仅有9%的学生曾利用在线课堂学习英语。除英语学习外,专业知识、计算机类课程、证书类课程、专升本课程等在线课堂学生都会涉足(表4)。本题是开放式调查,乐器、第二外语、论文写作等在线课堂在个别学生中有所使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关于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特点,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在线课堂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优势(85%),同时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69%);但学生也认为在线课堂更依赖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47%),学习效果易受计算机硬件、网速等影响(29%);虽然有近一半学生(47%)认为参与同一在线课堂学习会使学生之间合作更为紧密、关系更好,但也有18%的反对者认为在线课堂会使同学之间缺乏面对面沟通,彼此关系不紧密。总之,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在线课堂特点的认知是全面、客观的,在线课堂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但可以成为传统课堂的补充。

表4 在线课堂使用分析

5 “百度百科”使用及认知调查

高职学生对协作式写作平台wiki的概念不是很熟悉,但他们对wiki应用实例之一“百度百科”并不陌生。调查显示,37%学生很了解百度百科功能,47%学生对百度百科有所了解,不清楚占16%。对十分了解百度百科的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78%的学生仅限于利用百度百科浏览词条,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有15%左右的学生参与协作式写作,编辑补充词条或评价反馈信息;有7%的学生会创建新词条供大家交流(表5)。

由此可见,即使相当了解百度百科的学生,其知识共创分享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更多地处于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个特点在百度百科有所了解的学生身上同样得到证实。

表5 百度百科认知和使用

6 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调查

学生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是普遍现象,有超过97%的学生经常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是QQ( 95%)和MSN(26%)。超过半数学生认为即时通讯软件可以放松心情(65%)和交流感受(56%),也承认有时候聊天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53%)(表6)。

表6 即使通讯软件认知和使用

7 个人通讯工具使用调查

由于手机和个人电子设备的普及,本调查将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开通手机无线上网功能和使用手机的目的性方面。57%学生表示已开通手机无线上网功能,10%学生有打算开通计划,不开通为43%。

除打电话和发短信等传统的通讯功能外,收看即时新闻(52%)、下载网上资源(47%)、群发聚会信息(44%)均是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图3)。手机上述功能的发挥(收看即时新闻或下载网上资源)与多数学生已开通手机无线上网数据相一致。

图3 手机功能使用调查

四 研究结论与启示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Web2.0环境能为学生创造校园之外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互动与分享[3]。本次调研显示Web2.0离我校高职学生还有一定距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研究启示。

1 研究结论

(1)Web2.0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及特点

调研显示高职学生有丰富的网络经验,他们会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收集考试信息,也通过网络听音乐、看影视,或通过网络聊天、购物,但利用网络进行学术研究和合作学习的需求不高。高职学生的个人博客以发表日志、发贴留言和管理相册为主要目的,较少用于个人知识管理。他们对社会交友社区兴趣不大,更愿意登录校园社区与同辈分享照片、交流日记、获取就业信息。在线课堂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但在线课堂更依赖学习者个人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高职学生对在线课堂热情不高,较少利用web2.0下的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高职学生主要以知识接受者的身份使用“百度百科”,参与知识共创分享的意识不强烈。无论是及时通讯软件还是个人通讯工具,主要用途是交流感受、放松心情、解决学习问题,对学习帮助相对有限。

(2)Web2.0下社会软件还未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可以发现, Web2.0下的社会软件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被高职学生应用到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没有起到明显的知识传播价值。Web2.0的参与性和共享性没有在高职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2 研究启示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在Web2.0环境下的现状和特征,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Web2.0在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教育叙事、教育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推动Web2.0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加强对高职学生Web2.0环境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对web2.0社会软件的认知偏差,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网络与学习相结合,缺乏网络学习技能。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Web2.0网络环境的信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首先,通过讲座或选修课普及Web2.0基础知识,使学生对Web2.0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其次将社会软件应用渗透到专业学科教学中,如教师将最新专业成果在博客上,或要求学生就某一专业问题在wiki上协作探讨,或指导学生使用TAG寻找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等。

(2) 发挥教师在Web2.0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作用

教师不应成为Web2.0的免疫者,而应成为Web2.0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教师承担着指导和引领学生的职责,要为学生提供基于自身经验的网络学习引导和支持。在Web2.0网络学习环境中, 教师一方面要以引导者、管理者的身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各种帮助,另一方面要适当引入、融合基于Web2.0的网络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法于传统教学中, 让学生逐渐学会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最终过渡到完全自主学习[4]。

(3) 实现Web2.0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建设

Web2.0的许多应用使得网络信息源的主体发生变化, 网络用户(包括高职学生)“读”信息的比重下降, 而“写”信息的比重日益上升,他们在继续将网络作为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 也对网络赋予更多的输出功能,经过主体鉴别、理解、筛选的信息作为新信息在网络传播。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尤为重要。根据陈向东[5]的观点,Web2.0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建设应体现教育资源管理社会化、教育资源开放性以及提供长尾化服务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与web2.0相关部分软件简介[EB/OL].

< it.省略/s2005/web2info.shtml,2008-12-08>.

[2] 顾立平.Web2.0用户行为调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学生使用社会软件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101-104.

[3] 杨炯照,何莉辉.发掘下一代网络―Web2.0 的教育价值[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65-167.

[4] 张新贤.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7,(31):14-15.

[5] 陈向东.基于Web2.0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58-60.

The Survey of Study Habits abou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n Web2.0 Environment

ZHANG Li 1,2LI Shao-Qiang 2

(1.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062,China ; 2. Shanghai Youth Management Institute,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habits and learning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in Web2.0 environment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the articl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We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