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满腔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那么,教师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在平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其次,预习问题设计趣味化。设计预习问题时,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力求使预习环节的问题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每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比如,在学习图形中的点、线、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制以下预习问题:静静的湖面像什么?河中的小船像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这种预习设计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切切实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可以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再次,预习问题设计具体化。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拓展能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为了避免预习的盲目性,教师在做导学案预习环节设计时要使知识问题化、具体化。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难度大,教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使问题具有梯度和层次。同时,教师在设计预习环节中的问题时要注意灵活性,要体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要体现温故而知新的功能,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要想提高预习效率

仅仅有良好的习惯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不仅仅对当前的数学学习非常实用,而且对其他不同学科的学习也有好处。要想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设置预习导学案。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的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自主预习环节中的问题,让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对导学案中所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一些习题中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从而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其次,结对帮扶教师可以组建预习互助小组进行帮扶,即优生教差生,通过“优生带头,以优帮困”的方法,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从而调动学优生的预习积极性,增强学困生的预习自信心。再次,组内交流预习结果。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按成绩由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组成,并注意性别、性格的搭配,同时兼顾学生个人意愿进行微调。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有小组活动的安排及指挥权,要能维持课堂纪律、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及检查学习效果,特别要检查自主预习效果。在这样的小组中学习,学生对于教材的难点和课前预习中出现的疑惑可利用课余时间与组内其他同学合作、探究、交流,能保证自主预习环节的有效实施。

三、预习结果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一、规范建设“三步曲”,奏响教学常规管理的凯歌

2009年,春姑娘的脚步刚刚抬起,**区教研室各学科便相继出台了“教”与“学”的常规,为全区各校教学规范化管理竖起了标杆。我校全体教师以高昂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探索的精神积极地参与到规范建设的大军中,踏着“三步曲”的节奏,扎扎实实落实学科“教”与“学”常规,奏响了我校教学规范管理的凯歌。

第一步曲,学规范,明确“做什么”。为了使每位教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教”与“学”常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随时比照执行,学校首先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份“教”与“学”常规,并要求教师粘贴于备课本首页;二是分学科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与“学”常规;三是对照规范自我诊断,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反复学习、思考与交流,“教”与“学”常规在教师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六年级的王芳老师说:“教研室推出的‘教’与‘学’常规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为教师规范教学指明了方向。”赵三政老师说:“教师对照‘教’的常规,找出了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查缺补漏,优化教学工作;学生对照‘学’的规范,明确了自己该怎样学。”

第二步曲,执行规范,明确“怎样做”。教学规范落实到位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本学期,在区教研室副主任李圣荣、教研员梅红英、吕国凤、杨文军和蹲点我校的教研员曹玉红等老师的指导下,重点规范落实了常规教学的备、教、批、辅、考、研、评各环节和教研组、课题组建设。边实施边总结,分专题及时推出典型,交流成功经验,形成书面文字材料,为其他教师执行规范,明确“怎样做”提供了参考。譬如3月16日,我校举办了镇小“常规教学经验交流暨作业、教案展示”。六(3)班的数学作业和六(3)班语文教师王惠老师的备课本得到了全体教师的公认和一致好评。在“备”“批”“评”等环节上作了很好的示范,极大地推动了教师对常规教学的重视。同时,吴萍老师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的事迹也得到了教研室和冯发柱副局长的充分肯定,在《**区数学学科执行规范现场会》上做了题为“作业本上的对话”典型发言,其发言材料先后刊登在《**教研通讯》和镇小教科研报《苗圃》上。

另外,教导处、教科室利用调研、教研活动、每日巡堂、推门听课,专项检查等机会,了解教师执行规范的真实情况。做到“检查到位,情况通报到位,问题分析到位”三到位。学校领导也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学生中,查问题、找漏洞,对教学规范跟踪督查,对规范执行不到位的教师和班级,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并限期整改。

第三步曲,活动检测,明确“做得怎么样”以活动推进规范的执行,以活动检测执行规范的成效,在活动中促进师生发展。围绕规范建设这一重点,本学期每月推出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二月:文明礼仪规范月;三月:阅读积累月;四月:学科探究月;五月:体健才艺月;六月:质量检测月。先后开展了文明习惯示范班评比、“喜阅书琅”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竞赛、数学计算比赛、英语书写比赛、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趣味运动会、数学优质课竞赛、美术达标课竞赛、教师教案比赛等活动。每次动,做到方案具体,目标明确,反馈评价及时。以活动反观学科“教”与“学”规范落实情况,从而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常规教学。

规范建设“三步曲”,有效提高了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增强了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和过程意识。正如一年级肖蓉老师所说:“‘教’与‘学’常规落实,让我们更加清楚明白了课堂重效益,作业重规范,质量重过程。”

二、课题研究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上。本学期我校仍以市级数学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市级英语课题《小学英语星级评价》为重点研究课题,继上学期“聚焦课堂,关注细节”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本学期提出的口号是:“关注课堂,重塑行为”;关注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设与智慧生成”。以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引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本学期各教研组在进行课题或专题研究时,大多采用的是同课异构或多教多评的研究方式。围绕研究内容,学校引导教师将关注点聚焦在执教者的有效预设与生成上,关注备、教与课堂效果的联系。为引导教师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教科室为执教者和听课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表格,前者是“案例素描”,后者是“课例诊断”。执教者在研讨课结束后反思课堂教学,填写“案例素描”,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的预设和生成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指导后续教学;听课者在研讨课结束后也要思考此堂课的教学,填写“课例诊断”,就课堂教学中某一环节的实际生成情况反思执教者的预设,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并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为使研究活动得到有效落实,也为了给研究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我们不仅在平时的研究中为教师们提高口头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学校教科研报----《苗圃》上及时选登执教者和听课者的“案例素描”和“课例诊断”。当教师看见自己的思考变成铅字时,喜悦之情不溢言表,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从而引导更多的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课堂观察中去。譬如,语文教研组围绕专题《新形势下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教师们认真听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在有效预设和智慧生成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数学课题组围绕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有效倾听与交流的研究》,英语课题组围绕课题《小学四年级英语书写星级评价》集中进行了多节课例研究,课题组听课、评课、研讨氛围浓厚,骨干教师和老教师正发挥着引领和指导职能,青年教师在课题研讨中不断成长起来。

通过引导教师课堂观察,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改善了研究方式,促进了“有效课堂”的形成。

2、为上研究课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在研究课前,教科室组织相关教师为执教者进行导课,分析教材、教法,提出指导意见;研究课后,教科室再次组织相关教师为执教者进行析课,以其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向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升格。

三、以毕业年级教学管理为龙头,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六年级的教学质量。虽然本届六年级学生成绩整体水平较之上一学年起点较低,但学校领导和六年级的教师没有半点懈怠和推卸责任,总是以教师高度的责任心,想方设法,用爱心、耐心、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前进的目标。

2、复习落实在平时。教师边上新课,边整理复习。教导处指导教师系统地梳理出小学阶段知识,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练习。全面巩固知识,从熟练到强化。

3、实施“关爱帮扶行动”。教师在正确分析学生知识缺陷所在的基础上,让一个或多个优等生帮助一个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单位时间内优等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掌握某个知识。为使帮扶行动落到实处,教导处为每一爱心小组建立了“帮扶跟踪记录本”,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实践证明,“关爱帮扶行动”不但双方学生在学习上都受益,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4、实行复习情况周汇报制。教导处指导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明确每周复习内容、复习目标,上好复习课,精心设计复习作业,校正要及时。学校每周一教职工大会结束后实行六年级复习情况周汇报,了解复习进度和复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对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压力给予缓解。

另外,为加强毕业班工作,开展毕业班任课教师协作会议和学生会议,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安全毕业,以较好成绩升入中学。

5、大力宣扬毕业年级教师的敬业、研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校始终鼓励和宣扬毕业年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研究精神,把他们中的优秀教师及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和表扬。譬如,吴萍老师被学校推荐为优秀教师,黄晶老师成为预备党员,王芳、王惠、王斌、付蓉归等老师也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一、问题原因

近几年来,我校后20%学生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个别年级段甚至达到了50%以上,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制约了学校的和谐发展。为此,我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分析,认为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学生层面

泗洲头镇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属于宁波市欠发达乡镇,特殊家庭学生偏多(贫困、单亲、留守),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将近80%。这类学生家庭教育薄弱,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成绩落后,失去了学习信心和兴趣,往往“破罐子破摔”。

(二)教师层面

师资薄弱,缺乏信心,好教师经常外流;学校骨干教师大多是工作五年内的年轻教师;且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以致年级段教师调配难以周全,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常常是顾了这头丢了那头。

(三)学校层面

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难以激发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以上原因,我校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同时进行了回顾反思。

二、目标确定

2012―2013学年,学校制定《后20%发展性项目三年规划》,要求各年级每学期下降6%的指标。经过一年的实践操作发现,6%的下降目标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观性太强。2013―2014学年,经全体教师讨论确定下调为3%,并上报教育局。在第二年的实践中发现3%的指标总体上还是要求过高,与学生实际不符,难以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014―2015学年,又经多次讨论后认为,20%的目标应以学生的现状为基础,依据“跳一跳摘桃子”原理,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达成目标为终极指标,不再设全校统一的指标。

2014―2015学年调整的后20%指标如下。

初一年级:以第一学期的后20%作为以后的参照基数。因为小升初后人数差异较大(总共只有70余位学生,而每年有15名左右的学生到民办初中就读),若以小升初的后20%指标作为基数,要求过高。为了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公正合理地评价初一年级段的成绩,学校就把初一第一学期的后20%作为以后的参照基数。

初二年级:初二年级总体目标要求每学期下降3%。

初三年级:初三四门主要学科,后20%的名次稳定在前八名,比例控制在20%以内。

三、方法措施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1.明确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对照县教育局考核要求和上一学年学校考核结果,进一步明确后20%比例是县教育局考核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校评价学科教师和班级的重要依据。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扎实开展“学生评教师”活动,并与教师评优评先挂钩。

3.加强理论学习。学校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邬云德来校开展后20%的理论专题讲座,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关于后20%的帮扶意义、成因以及操作办法等的培训。还多次邀请各学科教研员来校指导,结合局长蹲点活动、名优教师带徒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改进教学技能。教师利用外出机会交流学习经验。由于后20%学生家庭教育薄弱,因此要求教师要更加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要降低要求,允许反复,多鼓励,少批评。学校还开展了“我的教学观”“再议学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讲座培训。以上各类活动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4.定期分年段组织研讨,剖析原因,查找对策,达成共识。

(二)修订制度,提升动力

评价是导向,要让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校修订了《后20%学生帮扶成效奖励制度》(内容更加细化:既有学科单向奖也有班级综合奖;既有人数减少奖也有名次上升奖,且梯度不同奖励额也不同;名次若无变化,比例有下降,则根据下降的幅度设置不同的奖励额),奖励为主,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德育小组建设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后20%学生的学习品行转变,为后20%学生帮扶落实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三)跟进措施,保障落实

1.制订计划

为更好地落实后20%学生帮扶计划,学校制定帮扶指导意见,要求学科教师制订学科帮扶计划,同时印制教师帮扶记录表、学生帮扶反馈表、后20%学生调查问卷,要求做到后20%学生帮扶有记录,有反馈,有监督。

2.施计划

(1)确定对象

根据上学期期末统考全县统计数据,学校层面分析出各学科后20%学生人数、比例、名次,进而确定各班级后20%学生的人数、比例及名次,将此作为评价各学科教师和班级的帮扶成果的依据。首先学校将分析后的名单下发到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处,然后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比如单科成绩排后20%而总成绩不是后20%),确定学科、班级、年级的后20%帮扶对象。

(2)成因分析

根据班主任汇总的后20%学生名单(含学科后20%),借助分析量表逐一归因,具体分析学生是不是因智力、心理、家庭、行为习惯等因素导致成绩落后而成为后20%学生。

(3)对策落实

根据后20%学生的主要成因(有部分学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学科教师制定针对性的帮扶策略。若是智力因素导致的,则要求小步子迈进;若是学习习惯导致的,就多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若是心理性格因素导致的,就多关注其性格,并实时进行心理辅导;若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就多注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若是行为品德方面因素导致的,则通过生活化、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去改变。总之,对后20%学生的帮扶一般分教学线、德育线两方面进行。学校每学期还邀请学科教研员来校为教师的课堂有效性把关,其中就包括后20%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度,并提出课后的帮扶措施。在后20%学生帮扶的操作层面上分课内帮扶与课外帮扶、校内帮扶与校外帮扶、生活上的帮扶与学习上的帮扶、习惯帮扶与心理帮扶、作业帮扶与能力帮扶等,做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帮扶方式。

(4)建档跟踪

为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后20%学生建立个人档案,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建档。学科教师将平时的帮扶工作简要记录在教师业务手册相应的栏目中(其中有专用的学生帮扶记录专栏,留有记录帮扶计划、记录帮扶措施专页)。后20%学生也有专用的每周教师帮扶记录册。做到每天教师有帮扶学生就有记录,哪门学科教师有帮扶记录就记在哪门学科教师名下,帮扶的学科教师与被帮扶的学生都有记录,便于进行跟踪、核对。

(5)定期反

学校教导处对教师的后20%帮扶工作设有专人负责跟踪、检查、反馈。定期对教师的帮扶记录本进行检查,每月一次定期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检查,定期召开后20%学生座谈会、教师质量分析会,在每次召开的年级组成绩分析会议上对后20%进行专项分析研讨,并将学生座谈会内容、后20%指标变化(人数变化、比例变化等)适时向教师反馈以便达成共识,改进措施,以确保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3.适时表彰

年级组对每次质量分析后20%学生的变化适时进行表彰奖励,班级设每月进步奖,进行班级表彰。学校还专门设立后20%学生进步奖,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表彰奖励,激发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德育处根据《德育小组建设方案》在学期底每班评选出1―2组“德育优秀小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表彰,同时还将组织这些学生进行为期两天的外出考察学习,很好地带动了后20%学生的转变。.

四、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 2014―2015学年全校三个年级都达到了预设的指标,有力地激发了全校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2015年中考,初三年级取得了全县第六的好成绩,后20%学生降到了12%,超过了部分城区学校,排农村第一,创历史最高。

2.学风、班风、教风、校风转变明显。学生礼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秩序良好,教师的抱怨声、家长的指责声减少,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上升,各年级段家长会家长到会率提高,由原来的不足40%到现在的95%以上到会。

3.联动效应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带动了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2014―2015学.年,我校学生在县运会中取得全县第6名,县乒乓球赛第4名,县三模比赛中6人次获奖,县三棋比赛中象棋团体第三名,县书画节6人次获奖,宁波市第十七届市运会3人获奖,而参加比赛获奖的大部分学生为后20%学生。

4.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科研意识增强。在课间、中午、晚自修等时间段,在教室、办公室经常会看见教师辅导学生的身影,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了。全校共23位教师,其中就有10多位教师关于帮扶方面的论文在县市内获奖,有多篇在国家刊物发表。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二)反思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1.帮扶主阵地问题。教师的帮扶时间段大多在课外,比如课间、中饭后、晚饭后或者晚自修,压缩了后20%学生的课余时间。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学,然后等教师课后来补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要重视回归课堂这一帮扶的主阵地。

2.帮扶的形式问题。有部分教师帮扶的功利性太强,对自己学科帮扶很上心,却忽视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心理以及家庭等其他因素。而实际上,学生的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帮扶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深入探索帮扶的多种形式,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应只停留在补课、作业辅导等单一的帮扶形式上。

3.帮扶的“两条腿”问题。学生帮扶要坚持德育和智育“两条腿”走。因为后20%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德困生或者行为偏差生,不着手引导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等问题,也就走不进学生的心里,那么后20%帮扶只能是空谈。尤其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使得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任重道远。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 人才培养 人性化管理

1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首先,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理念落后,难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由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才理念比较落后,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不能适应事务所发展的需要,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缺乏正规而长远的培养规划。多数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当作福利或者是支出而不是投资,进而不愿为员工培训“买单”,降低对培训的投入,从而造成了员工的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缺乏发展空间与安全感。

其次,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管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员工人数较少,流动性较大,由于事务所业务的紧急需要,对于人员的招聘、录用、留用、解聘基本上都是几个合伙人作决定,并没有正规的程序。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了对于员工任用的盲目性,这既使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会给事务所的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再次,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人才培训体系。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都是非注册会计师。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培训大都针对的是中小事务所合伙人和注册会计师,但这部分人在规模不大的事务所里面人数较少,而更多的员工得不到相应的培训机会。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人员较多,在校生、毕业生、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规划的新手等等,这些实习人员理论和事务经验比较欠缺,由于缺乏正规的培训计划,他们往往不能很快的融入到新工作。

2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首先,企业要塑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事务所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其核心就是知识,而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知识型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应该认识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地“管人”,更重要的是关怀人和重视人。因此,企业应该改变用人理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服务员工来换取员工的忠诚服务。

其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要考虑“双赢”,激发员工的动力。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上,组织的首要任务是动态地创造职业发展空间,以空间激发员工自我发展的动力,以机制促进组织与员工和谐发展,以培训作为员工发展的阶梯。通过培训晋升是职业发展中对员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除以个人工作业绩为基础外,还应综合考虑员工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以工作业绩作为晋升的惟一依据,很可能做出不恰当的晋升决定。

再次,创新培训方式,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第一,对新员工的帮扶。进入事务所的员工都要经历实习阶段,由于新员工对于会计实务不熟悉,这就需要老员工的帮扶。为此,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帮扶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员工较快进入工作状态,也可以加强事务所内部的交流和融合。在帮扶方面,事务所不仅要指导新员工的实务操作,也要引导他们自我学习和提高。

第二,加强在职培训工作。做好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都必要要求员工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而就职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大多没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职业规划的必经阶段。为了加强在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当呼吁行业协会开展针对非注册会计师员工的培训,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业务淡季时为员工开展讲座或业务经验交流会,主讲人可以是主任会计师、优秀员工或者高校教师。这样就能做到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第三,提供员工培训平台和机会。事务所作为知识性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应当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而高校里财会专业的学生又需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和提高。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和高校就有了相互合作的动机。高校在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实习基地,一方面这样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事务所可以作一定的人才储备。而且,高校可以为事务所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的合作是“双赢”的。

最后,正视事务所人才的流失。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知识型员工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所以,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企业组织的承诺。对于员工的离职,事务所应当保持一种宽容和支持的态度。

3 关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培养的思考

虽然早在200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就印发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2007年财政部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的通知,以及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和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的通知,这些通知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培养作了详细的指导和规定,但其中的主要意见都是针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而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里这部分是少数,而大多数员工还没有达到注册会计师水平,那么如何全面提高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人才质量,加快发展,不仅要呼吁注册会计师协会协调相关资源加强指导,更重要的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制定这种准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德斯靳,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1).

[2] 赵伟,任冀湘.知识型员工培训[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06).

[3] 郑国怪.企业激励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 宋太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1 前 言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明确要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等作为重点任务。进而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性,使得其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做法

2-1 注重过程教育,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1-1 课程设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整个创业课程体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起初,只是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学时要求及师资配备上并未有明确的要求,对创业教育也未提及。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逐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学时及学分,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并将大学生创业指导作为一个部分以“探索创业之路”编入了就业指导教材,但当时的创业教育仍然是侧重就业指导。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不断重视,学院及时更新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创业可以有效带动就业、创业是更高质量的就业等新型创业教育观念,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编撰三本教材组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丛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侧重职业规划教育,大二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激情,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侧重职业能力培养及就业择业技巧传授。至此,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并且配有专门的自编教材及相应的师资、设备、场所的投入。

2-1-2 教育过程从全员到部分,从部分到精英

通过教学实践,学院在创业课程教育过程的设计上,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 的递进式、层次性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即由全员参与的创业通识教育,到部分集中的创业培训教育,再到精英的创业实践指导与帮扶,分别实现由“基础层”到“操作层和提高层”再到“实践层”的递进式转化。对全体大二学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的创业必修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一步集中进行创业模拟培训,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模拟经营业务等模块化实训环节,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创业操作技能,培养创业风险意识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进一步有创业实践需求的同学,进行更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与帮扶,并在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

2-1-3 师资力量专兼结合,注重实践

学院注重创业师资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技术保障。成立创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创业师资培训与管理、创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库,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创业讲师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开展经验交流研讨会,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感悟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讨。组织学院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建。聘请包括政府、教授学者、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社会各方面专家担任兼职创业指导与咨询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帮扶。

2-2 注重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2-2-1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不断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为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院于2009年11月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2013年11月被认定为“苏州市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10月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创业园已整体搬迁至学院产教园(大学科技园),拥有3500平方米的可支配面积,3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

2-2-2 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引入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平台

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了就业创业指导站,与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开设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使参训学员通过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建立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等模块化教学与实训,体会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合格学员还可获得学院公共选修课2个学分,并且在苏州创业凭证书可享受苏州市有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平均每年开设约10期创业模拟培训班,每期40人以上。2013年3月被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高校创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2-3 建设产教园和大学科技园,政、企、校合作共同拓展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学院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并列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引企入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战经验;加强与社会科技创业园联系,建立互通机制,对孵化成熟的创业项目推荐进入社会科技创业园,打开学院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

2-3 注重创业教育与实践载体的建设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1)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团结和组织全校的创业兴趣者,共同围绕创业的话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素质。面向全体大学生定期举办金点子大赛、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创业讲座、启明星交流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以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

(2)借助各种创业大赛,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挖掘创业项目。学院每学期组织新创业项目的入园(入驻创业园)评审,聘请专家组对各二级学院推荐的创业项目进行逐一评审,择优进行项目指导并允许进入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对已经入园的项目,每学期聘请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和指导;组织全国、省级、市级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如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苏州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竞赛等,并借机向全体师生宣传政府及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视,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3)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学院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暑期都要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作为个人综合素质考评的一部分。为此,学院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院团委及各二级学院都在努力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开拓社会实践的空间并提供实践机会。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努力寻求资金支持,或者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学生创业意愿往往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打消,因此为大学生创业寻求更容易获得的资金支持将激发更多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尽管学院有一些创业帮扶基金、政府也有一些小额信贷扶持政策,但若想真正获得这些资金,手续和过程都非常烦琐。因此建议在资金支持方面再多做些思考,将会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

(2)打造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降低学生创业实践的门槛。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探索和构建一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实践平台,如咖啡吧、创客空间等。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6篇

一、安全方面。李老师指出我们的工具,尤其是锉刀没有手柄,极易造成学生的手受到伤害。我们的砂轮机安放的位置,是极不合理的。我们车间的照明设施太过简陋,阴天时根本不起作用。我们的台钳工作桌面太轻,不能起到固定的作用,保证不了加工的稳定性。

二、工量具的使用方面。我们的设备在保养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比如划线平台和钳台不能及时上油。量具的使用存在不少问题,这在教师实习中也凸显出来,不能够按要求使用。工作面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三、管理方面。作为这次钳工实习我校的指导老师,我在钳工方面的知识还是有欠缺的,一个人带40个学生的实习,对我来说困难比较大。另外我也想积极的参与实习,积累经验,以便以后更好的教学和实习,但实习过程中,只有楚主任在时还帮着管理,其他老师没有帮助我一起参与学生的管理。所有事情由我一人去做。我本身也需要系统的学习钳工,因此问题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还有我们的实习材料,工量具均由学校提供,也加大了管理的内容。

四、学生方面。我们的学生属于一个特殊人群,机电专业的知识也是比较琐碎的,各专业基础课在实习中都要用到,但学生的基础大多比较差。在实习中好多知识都必须在实习中在重复讲好多遍,学生才能够理解。这本身就加大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而我们的学生又经常借故偷懒,耍滑,在车间里面乱跑,一个人管理我有困难。加之钳工又是很累很辛苦的的活,学生越发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调节这些问题与矛盾方面,我的经验尚不足。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想干钳工,可能需要思想教育,对之改观,但能者不为之,有些问题不能从我们这次特殊实习看出来。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扶贫模式 农村金融扶贫 模式创新

一、前言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贵州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来,贵州经济发展更加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产业政策的倾斜,使得贵州经济取得巨大进步。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53元,相比2011年的4145元,增加608元,同比增长14.67%。但是对比周边其他省份,贵州省仍是我国西部地区较落后的省份。尤其贵州农村还面临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等问题。因此,研究贵州省新型扶贫模式尤其是金融扶贫关系着贵州省能否实现后发赶超,意义重大。

二、贵州省传统扶贫模式分析

(一)贵州省传统扶贫模式特征

贵州省的传统扶贫工作的模式主要是“政府为主,社会为辅”,整个扶贫工作过程中来看政府始终扮演的是最重要的角色,涉农资金和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的决定权,使用权、控制权都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效率不高。

(二)贵州省主要传统扶贫模式的类型

1.信贷扶贫。贵州省2012年度涉农贷款总计为2862.74亿元,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分别为393.4亿元,870亿元335.34亿元,1264亿元,贷款余额总计较上年增长22.5%。贵州信贷扶贫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提供,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资金要占到大部分,政策性银行居于其次,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比较少。

2.产业化扶贫。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和地区优势资源,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自我脱贫的扶贫方式。贵州省根据自身优势相继发展了草地畜牧、核桃产业、中药产业、蔬菜产业、油茶产业、甘蔗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特种养殖产业、茶产业、精品水果产业和薯类等12个产业。

3.对口帮扶。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贵州。意见公布后,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大连市对口帮扶六盘水市,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青岛市对口帮扶安顺市,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市。以上东部8个市每年从财政支出安排总计27496.37万元对口帮扶贵州。该《意见》的最终目标是力求在2020年贵州受帮扶地区城乡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贵州省传统模式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贵州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推进产业化扶贫,贫困面貌逐渐改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贵州扶贫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扶贫资金不足,2012年贵州省涉农财政支出仅仅为275.3亿元,仅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2.26%。第二扶贫资金来源单一,扶贫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支出、信用社或者政策性银行贷款,很少涉及商业银行。第三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东部产业向贵州转移的产业,部分产业是东部地区淘汰产业。第四产业化扶贫不易处理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二者容易发生矛盾。

三、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现状分析

目前贵州省金融扶贫基本上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这种模式下政府始终作为一个主角在运作,通过指导性的贷款进行扶贫资金配置,因此扶贫资金基本上脱离市场资源配置,虽然这种扶贫方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事效率高,但是这种模式往往会带来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长远来说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正常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市场操作行为,更糟糕的是还会出现寻租行为。

(一)小额信用贷款供给不足

目前贵州省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均开展了小额信用贷款业务,2013年贵州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1.62亿元,虽然较2012年的59.42亿元增长了20.5%,但还远不能满足农户的强大的资金需求,而且小额贷款一方面贷款期限偏短,手续较为繁琐,另一方面贷款业务授信额度偏小等系列问题都亟须改善。

(二)农业保险发展快总量小

近些年贵州省大力发展保险业,在农村先后推行了农房保险、种植养殖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贵州保险行业还以规范促发展,引导行业牢固树立“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强化内控、改善服务、规范经营、提高效益”的理念,统筹好业务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使得贵州涉农保险得到较大的发展,截止2012年上半年贵州省全省实现保费收入81.11亿元,同比增长11.34%,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但是虽然增速在全国排名第8,但是涉农保险的绝对额在所有保费中所占比率还是比较低,涉农保险的绝对额也比较低,涉农保险费仅仅为0.68亿元,和农业比较发达的山东省的8.6亿元相比起来差距还很大。

四、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扶贫资金供需失衡

贵州省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为50%左右,而生活消费、必需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到了很大比例,刚性需求大,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具有总量大、额度小、分散、市场面广且需求层次日益多元化,资金需求季节需求明显,这需要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有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涉农农村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佳,存多贷少,农村资金外流,金额小。

(二)风险防范机制缺失保险制度不完善

贵州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省份,而且农业本身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农民极易因灾返贫或者因灾致贫。一方面贵州省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农民极有可能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直接导致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在贵州省涉农保险在保险公司各项业务中占比很低,农民不愿意投保,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农民就很有可能违约,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三)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贵州省涉农金融扶贫贷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一种贷款行为,政府管不住自己的手,在贷款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政府在对扶贫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进行贴息补偿,但是这种金融贴息扶贫模式本质上就是违背市场竞争原则,不能合理的配置资金,也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另外一方面这金融扶贫模式也会造成寻租行为。

五、金融扶贫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构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积极指导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并且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强涉农保险宣传力度,是农民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还有保险机构应该开发涉农贷款保险业务,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风险。

2.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风险对冲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县市,推出期货、期权产品,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开展涉农贷款的证券化业务,降低农民财产风险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违约风险,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资产,提高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保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政府与市场间的边界

1.积极推进小额贷款的专业化发展。贵州省截止2013年已经有256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71.56亿元。但是这还远不能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还是普遍出现贷款难等问题,因此贵州省需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支持相关的专业化产业发展。

2.坚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可持续发展。新型金融扶贫最重要的是要将输血式扶贫转换为造血式扶贫,转变政府扶贫职能,履行好政府的基本职责,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金融扶贫市场进行调节,让农民和金融机构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主角,使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博弈,政府只是适时对双方行为进行调节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志伟.新扶贫标准下贵州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4).

[2]杨国涛,尚永娟.中国农村产业化扶贫模式探讨[J].乡镇经济,2009(9).

[3]张天明.国家新一轮对口帮扶贵州工作启动[J].当代贵州,2013(13).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8篇

一、分析情况、找准定位

创新社会管理,中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加强和完善。初步一看,与司法行政职能都有关;但仔细一分析,都不够紧密。客观地讲,司法行政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职能所限,宏观指导多,直接操作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幕后的多,前台的少。县局机关实际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并不重。这几年,在市局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学习兄弟县区经验,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重心下沉,窗口前移,使得专业队伍有了增强,阵地有了扩大,业务有了拓展。特别是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特殊人群的管控以及基层司法所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平台,打下了基础。司法行政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抓住关键,就会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大局中,具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抓得住契机,自身发展也会加速度;抓不住,不进则退。因此,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围绕大局,发挥职能

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首先要围绕大局,发挥好三项职能。一是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这两种保障性管理职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因素,最直接地维护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活动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能够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个案的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协调市场主体平衡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三是发挥社会矛盾的预防职能。通过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公证制度介入民事、商事和经济活动,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政府担当法律顾问,有效降低政府决策风险、行政执行风险,这些工作发挥着独特的预防功能。

三、整合力量,重点突破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最近省厅专题召开了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大投资力度。考虑长远发展的重要会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做的最好的不仅政法机构互通,而且一直延伸到律师事务所和司法所。一个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技术装备。司法行政机关在案件办理、矫正对象依法监管、律师公证监管等还主要靠手工操作,容易造成信息不灵、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建立健全政法维稳系统相互联结的数字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把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作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开创数字管理新局面。

其中包括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的帮扶管控、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等等。司法行政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广泛。应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松散型队伍大而且都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优势,着重在距离群众最近和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下功夫,来整合力量,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配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一是司法所队伍。认真贯彻市两办文件精神,1.抓基层一线。每个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3-5名政法专项编制的队伍,成为基层政府实施维稳、化解矛盾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现在要做的完成直派所的建设,着重向基层倾斜人财物,积极争取直派所的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局机关专业队伍。特别是直接面向群众的援助中心、服务中心、矫正办的建设要加强。这三个机构是与公检法、维稳、工青妇合作配合的重要平台。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已经成为直接引导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权的重要渠道。去年,共接待咨询1900多人次,办理援助案件495件,按法律程序平稳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虽然我工作繁了压力大了但通过平台建设,也还有很多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