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问题;措施 从2009年开始,为了全面掌握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况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全县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下面就本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就目前本县教师而言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2.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本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学校电教处或信息中心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随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和装备要求与现在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为主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相符;三是就本县而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措施一:针对上面的问题,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坚持建、管、用并举,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强化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项职能;实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问题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依托上级教育资源网,采取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主,互联网搜索资源作为拓展,以购买资源和自建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学校的资源库。在两个层面上做好地方资源库建设。一是由教研室牵头,电教人员做好技术支持,建立县级的学科网站群。如:化学、数学、英语网站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动教师利用中央电教馆教育源库、基础教育资源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制作课件,建立校本资源网站。

问题三:教师技能问题

教师素养需要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具有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

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

变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包括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在内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学校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和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并根据学校规模,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思想意识的提高。相信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促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9).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 教育技术创新

如今的教育技术不仅仅是通过PPT、白板与视频开展教学。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互联网、电脑等信息化的到来,教师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信息素养是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

素养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信息素养在素养的基础上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稳定的基础性因素。首先,教师应对充分理解信息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资源,专心的投入到教W工作当中。其次,教师要对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有较强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丰富了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对零散的课时整合成主题单元设计,设计的目标以学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有了新的任务后,会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教师应具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将两种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较高,既要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以便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发掘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中找到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

二、创新素质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作用

当教师为学生设计主题单元后,学生拿到问题该如何对其解决?当然学生有能力寻求一定的办法完成。但是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工具及达到的效果。如此,学生在有目的的自主探索以及创造性的主动完成任务。 主题资源一般以网站的形式出现,载体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这些大量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有评价量规,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利用这种评价量规,能够有效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够对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有效的判断。上述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对社会的需求工作有更好的适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学生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注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受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能力将明显提高。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信息化教育主张早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 加快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具体包括了解基本知识、拥有信息文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现代观念、熟悉应用方法。教师具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途径就是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对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对一些基本技能要进行实际训练,以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使得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整体提高应用教育技术水平。

四、加强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并且具备网络条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合理的分配课时,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更多知识,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对主题单元设计慢慢熟悉。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不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杜绝孩子上网。所以教师改变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看法,进而为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推动学生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仕品,张剑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4).

[2]茹宏丽.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03).

[3]庄艳.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J].教育观察,2012,(08).

[4]赵可云,李晓岩,赵国庆.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看网络课程的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信息化环境;网络教育

“微课”是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从各学科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以及学生对微课程的兴趣来看,“微课”教学比较合适的课程时长一般不超过5~10分钟。目前,微课程在英语、物理、数学、技术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应用。许多院校也正在研发“微课”及微课系列的教研课题,以适应未来教学发展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学生、结构和媒体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需求。目前,电大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成人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基于网络、多种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其意义在于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的新模式。电大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电大的办学应当更加开放,学生的学习应当更加灵活,教学的手段应该更加便利。中央电大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校园”以及“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这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色所在,也是电大综合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就对如何用“微课”推进电大教育信息化发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化环境

1.确立现代信息化教学观念

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学计划、统一课程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教学模式,在各级电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随着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师的思想正在从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为主的观念转变。各级电大应当树立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观念,树立网络环境下的管理观念,树立网上教学的观念,树立多种媒体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观念,以数字化设施、网络系统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为真正实现电大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2.营造远程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以网络教学环境为主的。目前,全国电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网络教学环境还远远没有形成。各级电大应当继续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教育卫星电视和多媒体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能力,当前特别要加紧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校园网建设及升级改造和教育卫星电视设施数字化改造要加快进程,有条件的省级电大可建立连通试点教学点的宽带网或地域网,以及能够进行实时交互式教学的电视或网上直播课堂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

二、用“微课”教学推进电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微课”教学是基于教育信息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各级电大推广和应用“微课”教学设计思想理念已被教师和各级领导广泛认同,正处于“微课”及其系类课程的初始研发阶段。“微课”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点,让一线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了课上课后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同时,微课程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既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收藏,同时也是共享、交流学习。此外,“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将来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符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建立网络教学“绿色通道”

要建设一条以网络环境为基础,以“微课”教学为课堂教学补充的信息通道,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个通道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地在网上课堂来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现实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微课”(虚拟课堂)进入学习研究和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和预习。课前与课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微课”及其系类课程的制作,用精品的“微课”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针对远程教育中的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作用,建立起“微课程”学习论坛、微课学习直通车等等快捷的通道,让成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方便地加入到“微课”的学习之中,享受学习知识的愉快。

三、“微课”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1.一线教师是微课教学的主力军

一线教师要有计划地做好以下工作:(1)有计划地设计微课网上教学资源;(2)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微课学习、教学交互活动;(3)组织学生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活动,营造完整的网上课堂教学环境;(4)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5)针对网上学习活动情况,对微课进行考核、评价。

2.网络服务是微课教学的技术支撑

远程教育中要注重网上资源的建设。微课教学更需要营造一个完整的网上课堂教学环境。网上资源建设可以先易后难,逐渐丰富微课学习内容,注重建立畅通的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渠道。同时,一线教师要精心准备出一套效率高、课件质量好的微课程,研发微课教学软件,用以解决微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各级电大网络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微课教学,积极开展微课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定期评价、全程服务、全面支持。

“微课”教学必将在未来电大远程教育资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将依托电大远程教育信息化优势,得到各级电大领导和一线教师的重视,面对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未来的“微课”教学必将成为推动电大教学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78―01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下面,笔者就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2.“技术至上”主义。

很多教师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从而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重技术、轻理论”现象的产生,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窠臼,延缓了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二)师资问题

1.教师素养不足。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以及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教育推进的瓶颈。

2.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有些信息技术课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学与教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难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条件问题

1.硬件资源有限。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在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资源有限。

2.区域发展不平衡。

首先,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大约是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其次,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远比中西部高,这必将导致东南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中西部。

3.教育资源匮乏。

二、对策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学习资料的来源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利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二)围绕教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5篇

刘建同:创新办学模式,切实保证教育质量

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努力推进继续教育加快发展。开放大学在办学上要坚持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高校,与传统大学相比,开放大学应以非全日制教育为主,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在创新办学模式、保证教育质量方面,开放大学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

——在政府指导下,建立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开放共享、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办学模式。

——建立开放大学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开放大学专业教育制定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指导推进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探索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教学与支持服务的新模式,努力创造高效便捷,适合于成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要搭建好教学管理及支持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时效性。

——加快信息化建设。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建立网上教师教学研究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在学科研究、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在线教学等方面各有所长,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要聘请普通高校教师、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术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教师互信共享的工作机制。

——建立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建立适应随时注册入学、随时毕业的学习管理制度。建立本专科学生的毕业统考制度,国家开放大学牵头会同地方开放大学来制定,由教育部批准实施。

——健全质量保证制度。开放大学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过程的内部质量保障,建立信息化质量监管平台,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资格审定过程并考试考核,教学过程质量监管和毕业进行认定的机制和有效措施,同时要严肃考风考纪。建立考试的信息化监管模式,逐步建成政府、行业、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开放大学质量保障制度。

杨志坚:改革创新,探索中国开放大学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在办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学分银行”建设、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基本制度框架建设及相关研究工作等方面的态势是:全面推进、锐意创新、平衡有序、开局良好。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要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解放思想中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全面推进,形成中国开放大学模式。

2013年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以平稳过渡、有机衔接为原则,完成国家开放大学秋季招生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的学习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推进考试改革。制定国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评估体系。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六网融通模式”建设为重点,构建国家开放大学支撑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办学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办学体系专项试点工作。依托分部有序建立学习中心,探索开展示范性学习中心建设工作。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

——基本制度框架建设。修改完成国家开放大学章程,成立国家开放大学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质量保证委员会。

——学分银行建设。完成教育部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依托分部建设一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逐步为社会相关学习者和国家开放大学学生建立学习账户。

——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制定非学历教育工作三年计划,大力推进职业培训项目和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闲暇教育,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办好社区教育网、大学生村官网、阳光学习网等。

杨宗凯:以信息技术支撑开放教育创新发展

21世纪的教育,面临信息化、国际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空前挑战,需要应对经济转型、技术革命、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变迁,进行教育的改革。信息化与国际化使教育环境极大开放,学习方式日趋多元,以信息化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为表现形式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越来越促使教育要个性化、差异化。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而我们面临观念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经费投入问题、队伍建设问题,在推进进程中还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目前还处于新瓶装旧酒的阶段。信息化的“化”意味着重组与流程再造,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注重资源开放、平台开放、体系开放、教师和学生的开放、学习过程的开放,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教育质量,并探索新型的教育业态。要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使开放教育实现从教学的单向传输向学习的全面互动转变,推动开放教育的模式创新;要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开放教育的生态系统。

王键: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关注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防止教育和学习能力的退化,教育教学模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海量的资源是否适用、如何应用,等等。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要把握世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包括宽带移动技术和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带来的影响,“碎片化”趋势,资源、时间和管理的碎片化对学习的影响等。

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最大的难度不在技术,而在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教育教学的观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就要强化应用,创新体制机制,包括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教育需求行政推动结合的机制。应实现从技术主导型向运用主导型转变,要解决资源建设中优质资源选拔汇聚的机制问题,

开放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不是技术、资金的问题,而是利益关系、机制体制和观念的问题。开放大学建设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资源、时间和管理碎片化的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适用的学习资源和教与学互动、人人互动的学习空间,实现师资开放、学生开放、制度体制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发挥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

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标志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转变到以业务为主,应用驱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对教育教学改革支撑服务的作用,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如果在这些方面不能发挥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融合,工作方针是业务驱动和机制创新。

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没有围墙,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保障和提升质量的方法,在提升质量上努力探索、形成特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开放大学建设,特别是在保障提高质量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把信息化建设放在开放大学建设全局当中来思考。这对国家开放大学、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强化应用,以应用为驱动。要转换机制,以信息化的思维推进学习资源建设和学习空间建设。探索可持续的资源建设机制,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要以信息技术支撑开放大学学习空间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交流: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试点

天津电大、云南开放大学、黑龙江电大、西安电大、贵州电大作了大会发言。

天津电大校长冯雪飞认为,构建开放大学体系是国家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布局,是服务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应通过新型大学办学体系的创新探索,使中国开放大学体系自强于国际舞台。他表示,要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指导下,在大力推进与兄弟开放大学、电大的合作共赢中,办好天津开放大学。

云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介绍了云南开放大学的试点建设情况。他着重对办学体制机制,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系建设的情况,对学校内涵建设,包括相关项目和师资队伍、学科、资源、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情况,对学分银行建设和国际化办学模式探索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黑龙江电大校长孙先民认为,要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大学建设之路。他表示,在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试点和国家开放大学粮食学院建设试点中重点关注了错位发展、大学属性、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和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渠道四个要点。他将黑龙江电大的相关实践探索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立足省情校情,锁定错位发展空间;瞄准实体大学,强化专业学科建设;挑战网上实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挖掘资源潜力,广泛开展行业合作 。

西安电大校长张宁就提升内涵与促进转型发展谈了看法。他表示,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应是办学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彰显和办学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他介绍了队伍建设、推进教学及办学改革、明确办学定位和相关基础建设方面的工作思路,认为,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应重视大学本位的回归、大学使命的重塑和大学特色的彰显,并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强化珍惜电大系统、创新电大系统的共识。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6篇

柯比埃拉(古巴教育部部长):根据古巴的教育信息化计划,信息通信技术(ICT)要应用到全社会,以提升古巴的教学质量,以及保证古巴民众有机会接受ICT培训,这是最重要的。古巴的教育信息化旨在为所有的人建立一个学习平台,其中包含了古巴现行教育计划的所有内容。古巴正在针对学生、家长、教师、科研人员建设一个网络,这个网络能够提供各项资源,如资料、文献、各类教学资源等。然后,我们会用这些资源来完善古巴的教育系统,让大家分享古巴的教育成果。为了更好地提供和分配古巴的教学资源,我们还建设了一个教学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大家可以上传、分享、搜索各种信息资源。该网站已经覆盖了古巴现行教育系统中的所有资源。

主持人:非常感谢!劳卡巴姆巴先生,请与大家分享一下卢旺达对教育的创新实践和经验。

劳卡巴姆巴(卢旺达教育部部长):我想谈一谈ICT在应对教育领域挑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目前,卢旺达的教育系统面临众多的挑战,一是教育资源的获取,二是教育质量的保障。我们已经制定出教育领域的整体规划,明确指出应通过ICT应对教育挑战。而且,我们应该开放教育资源,让所有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教育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所有的教学资料都应该数字化,方便大家的获取。

主持人:谢谢劳卡巴姆巴先生的发言。施莱克尔先生,在你看来,经合组织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是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呢?

施莱克尔(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董事会主任):通过ICT,我们不仅要让大家获取教育资源,还要促进我们的分享。同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技术应该弥补差距,但是,现在的事实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差距与不平等。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越来越发达,而那些没有获得技术和数字资源的国家却遭受着苦难。教育要强调平等。

主持人:中国电信是中国教育部的合作伙伴。请高同庆先生谈一谈电信运营商应在教育领域扮演怎样的角色。

高同庆(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我想就电信运营商在教育领域扮演的角色谈谈我的看法。中国电信和中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我认为,ICT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重要的技术和手段,ICT能让大家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运营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掌握ICT的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通过ICT去实现教育公平。

主持人:谢谢高先生。劳卡巴姆巴先生,你们国家的互联网情况如何?

劳卡巴姆巴:我们将ICT看成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同时,把它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和ICT紧密相关的,政府也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如光纤,希望能够实现覆盖全国的目标。我们已从2G转向3G,现在已经进入4G时代了。预计到今年年底,所有公立学校就都能够连接到4G网络。我们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和阿根廷、巴西的一些公司合作生产ICT设备,到6月份的时候就能够开始生产了。卢旺达政府决定每年购买15万台ICT设备,放到学校中使用。我们希望解决在提供ICT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平问题。

主持人:请施莱克尔先生与我们分享下,经合组织是如何支持成员国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学质量的。

施莱克尔:很多国家的ICT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了,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教学方法。例如,技术怎么使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改善教师之间的合作?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中国上海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实践,有一个整体的战略和规划,并且整个行业都根据规划执行。现在,有些国家拥有ICT的基础设施,但只是把这些基础设施放在学校里面而不去使用,这并没有改善教学质量;还有些国家使用ICT基础设施,但教学方法没有改进,这也没有真正改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

劳卡巴姆巴: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实际上,我们并不缺少硬件,我们缺少的是“软件”,也就是优秀的教师。教师培训非常重要,但很多教师都缺乏培训。

主持人:其实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不仅重视基础设施,还要重视这种软实力。因此,我非常同意两位刚才提到的观点。高先生,您的看法呢?

高同庆:不久前,我到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旁听了一堂课。这堂课很好地将ICT和优质师资相结合。听完以后,我认为ICT完全改变了教学方法,让教学更加生动。那么,如各位所说,我们能通过ICT做到教育资源的共享,我认为这种做法意义重大。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谈一谈ICT在终身学习领域的应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巴的经验。

柯比埃拉:古巴正在逐渐更新现有的设计。我们是从学校开始的,因为学校是信息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然后,我们逐步更新计算机和教学网络,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接。这样就可以完善教育信息化,真正建立起一个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古巴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由国家提供的,惠及所有的学生。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教师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因为教育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

施莱克尔:我们要在终身学习领域充分发挥ICT的作用。ICT能够使全世界的人们自主决定在何时学习、何地学习、学习何种内容、通过何种方式学习等。在终身学习领域,我们认为技术马上就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了。技术产生的影响有可能超出预期,因为技术能让人们了解到最新的内容、最新的知识,使人们能够为未来做好准备。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想让所有人都实现终身学习的话,就要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搜索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几万个答案。这时我们就必须分辨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在网络时代,如果人们没有搜索、分辨、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技术对于人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困惑。因此,要让人们掌握这些技术,要让他们有能力利用这种技术实现终身学习。

主持人:两位部长先生,请问你们国家在推广终身学习方面有什么策略吗?

劳卡巴姆巴:我们希望在卢旺达建立开放大学,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像大家所提到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开放教学能够提供更多资源,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人们甚至可以学习国外的课程,并获得学位。还有一些在职人员,如果他们想换一份工作,就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但有些公司不提供技能培训。这时,就需要人们从其他的途径获得所需技能,如开放在线课程。总而言之,我认为终身学习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施莱克尔:我觉得开放教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各个国家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之所以现在没有实现,是因为各个国家都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没有团结起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国际合作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得教学资源变得更开放,并且有统一的标准。

高同庆:技术在终身学习领域的应用问题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增加了选择性,包括国际教育资源的选择性、个人兴趣的选择性等。

主持人:谢谢!请问观众朋友们有什么问题?

观众1:有些国家面临着贫穷、冲突、饥饿等问题,他们对于教育资源的享用并不是特别充分。我想问的是,我们如何让ICT成本更低一些,以便得到更好的应用?

劳卡巴姆巴: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把它视为国家的优先问题予以重视。如果一个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问题优先解决,那么肯定能得到一些资源。卢旺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卢旺达一直在和疾病、贫穷作斗争,之前还经历过种族屠杀的梦魇,这使我们国家几乎陷入了废墟。但是,我们意识到,如果能够拥有先进的技术,我们就能发展得更快。因此,我们决定重点关注技术领域,并将ICT用于国家发展之中。我们知道自身资源有限,必须将资源放在最重要的领域。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教育服务,还能够提供医疗、金融服务等。这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

观众2: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将ICT应用在教学领域,而有些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取得进展。请有相关经验的国家与我们分享一下经验,谈一谈如何充分利用ICT,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劳卡巴姆巴:仁川会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互相学习的例子。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学习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然后在本国进行本土化的调整。我认为,互相学习和我们刚才提到的优先重视同等重要。通过ICT改善教育体系,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要充分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而且,政策制定者很重要,政策的实施者也非常重要,如校长、教师。

观众3:我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位官员。请问,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我们原本的能力会不会慢慢退化,如以打字替代书写?

高同庆:技术的进步确实会带来很多的变化。这位先生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技术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比如打字影响书写能力。我认为不会,因为书写本身也是一种思维,传统的和进步的东西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主持人:今天上午的论坛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发言。我想请四位嘉宾各说一句话来展望教育信息化的未来。

施莱克尔: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拥抱技术,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关在门外。

劳卡巴姆巴:将来要有更多的全球合作,更多的全球化的学习、全球化的教学环境、全球化技术的应用等,各国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我们需要在教育领域作出努力。

高同庆: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字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58-02

1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

校长作为学校教学和发展的“舵手”,其信息化领导力对本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对全国各地区校长领导力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访谈记录可知,目前我国校长领导力的状况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

首先是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因为各自发展速度不同,其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亦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容易接受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强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更强;而西部地区因为相对闭塞,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偏低,并不能形成有效的领导力。

其次是区域内部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以北京市为例,虽然北京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但山区面积占比大,山区乡镇学校及其在校学生占全市学生总数的近一半,可优质的教学资源却集中在少数城市学校,这样的情况成为制约农村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高的瓶颈。此外,城市学校校长除重视升学率外,更注重学校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对学校的长期发展做了详细规划,而乡镇中学校长所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成绩,因为各自的关注点不同,故而校长之间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各有高低。

最后是业内校长领导力的不均衡。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小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之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这样的原因除了校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因素影响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高等院校处于学术前沿,更加重视校长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及构建,能够实时获悉最新动态,使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完善;而普通中小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更加侧重实践,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认知多来源于实践经验,未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造成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展滞后这一局面。

综上所述,正是基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无论是从整体还是部分的不均衡状态,在寻找其提升策略上应该从内部和外部双向入手,而具体策略可以分为校长自身能力提高、团队建设和打造协作平台三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策略

校长自身能力提高 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规定了校长应当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这四个维度同样适用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

在调查中研究者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不少校长在谈及学校教学信息化程度低和自身信息化领导力欠缺的情况时,总把它归结于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以及学校缺少相关人才。根据研究者的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分为上级拨款和学校自筹。而从校长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行为仍然局限于传统的“上传下达”和“等、靠、要”,并且他们工作的重点偏向于外事,对于具w教学不少校长认为不必亲力亲为。这反映出校长们思想僵化,从意识和态度上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并不重视。同时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校长的基本信息技术素质堪忧,而且对于学校信息化愿景规划模糊。这反映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不均衡局面得以改善的重要因素。

因此,校长作为学校行政的主脑和外界学校形象的代表,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和具备前瞻意识与全局眼光。比如:关于资金短缺问题,这考验的是校长的人际交往能力,除了上级拨款,校长应该借助类似“众筹”等社会力量和新兴形式,拓宽解决问题的门路;针对人才短缺,校长理应做出表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起到领导和号召的旗帜作用,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发现人才。此外,在对学校的长期规划中要逐渐构筑起教育信息化发展愿景,并在鼓励学校师生共同实现这一愿景中体现自己的领导气质。打铁还需自身硬,从自身出发,这才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能够得以提升的根源。

团队建设 校长毕竟不是全方面人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高离不开团队的群策群力。所以,建设一个高素质团队,对于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同样不容忽视。

在学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校长会组织资深的老教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以便于新教师熟悉业务,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同理,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颖的教育信息技术,具体应用能力相对更高。校长可以丰富互助小组的任务内容,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这一课题进行学习交流探讨,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提升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此外,校长应重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待遇和在学校中的地位,把他们塑造成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愿景的“尖兵”,对互助组进行监督和指导。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自觉性。只有教师素质提升,才能群策群力,结合集体智慧,从内部驱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团队建设过程中也应当结合外部力量,比如定期请相关专家来校做报告和讲座,以便于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更新校长的管理理念,增进校长对于信息化领导力的新认识。巧妙地借助外力,才能使得整个团队更加规范,从而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和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实现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打造协作平台 针对上文中涉及的三个层面的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不平衡,打造协作平台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地区、区域、行业联动协作,才能改变目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均衡的状况。

首先,在地区和区域范围内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处于落后地位的单位和人员要主动赴东部大城市先进单位进行参观学习,总结经验以及对比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其次,东部地区的研究人员要多去西部和乡镇考察,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外,亦可借助远程技术进行实时指导,密切双方联系,共同解决在协作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最后,高校和中小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加强协作。高校的理论离不开实际案例的支撑,而后者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亦离不开正确系统理论的指引。对于高校而言,中小学和职校可以为他们的研究课题提供更多的样本,使结论更加严谨可信,并且一些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可以提供新思路和新课题,丰富研究内容,促进学术进步和创新;而针对中小学及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领导力发展目标不明确、总体滞后的情况,高校的理论可以为此指出具体方向以及今后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对症下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平台的打造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不仅是在资金方面要加大投入,还要在提供交流机会上下功夫,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营造开放、包容、自由、普惠的气氛,对社会和学界积极的力量加以引导,以期实现共同愿景,有效提高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3 结语

总之,在学界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以及其内核的研究发展到一定水平之时,一定要结合研究成果丰富对其提升策略的探索,要加强与一线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得出有特色、效果好的策略,充分发挥校长的带动作用,通过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来增强全校师生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祯祥,唐文华.基于技术变革教育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2):46-50.

[2]孙祯祥,郭张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72-81.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

1、前言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信息技术在考试领域也逐渐应用到各类考试中。自20世纪九十年代末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考试阅题、考试报名等方面以来,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现代考试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从考前、考中到考后,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教育考试信息化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考试的各个环节中,来提高考试工作的效率,促进教育考试改革发展的过程。结合多年的教育考试工作实践经验,本文就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探讨自己的看法。

2、当前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教育考试信息化的需求下,全国各省、市都大力开展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各省的招生考试院都建立了自己门户网站并向考生服务,极大的方便了考生,受到考生的好评。但目前很多省市的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教育需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是打破传统的考试方式,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因此,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要在思想方法上要解放思想。但是很多招生管理部门对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持怀疑态度,认为将钱花在无形的东西上不值得,在全面推动教育考试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重要作用上认识不足,甚至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

2.2 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教育考试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够。由于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部平衡,对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对教育考试信息化的投入是不足的,很多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考试信息化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地方花费了大量资金去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而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开发各种教育考试应用平台,或者因没有足够资金而购买现成的软件平台,造成应用方面的问题。

(2)部分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成本过高。近年来,教育考试信息化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存在一些考试信息化项目的软件平台重复开发,各自独立运行,不能实现考试资源共享,浪费了有限的资源,造成建设成本过高。

(3)考试试题库资源不足。实现无纸化考试最基本的条件是有大量的试题资源,试题库是支撑无纸化考试最为关键的一环,拥有海量的试题是无纸化考试权威性、科学性的主要依据。但是很多地方的无纸化考试的试题库重重复复都是考一些相同的试题,考试没有了科学性,因此,不断丰富试题库,满足无纸化考试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3教育考试信息资源开发能力薄弱,利用率低。

虽然我国各个省的招生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招生考试网站平台,方便了广大考生进行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等服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大量成本。但是很多网站平台和软件大部分都是采用外包方式建设,缺乏开发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能力,一旦平台出现重大问题,处理故障的速度很慢,软件升级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网站的考试资源大部分比较匮乏,考试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共享工作还有待加强。

2.4 教育考试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

由于各个省市的教育考试项目都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进行,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忙于组织考试、考试管理、考试评卷等工作,对考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档案信息资料的管理不到位,资料的收集不完整,整理工作更是很少有人去做,没有进行存档备案,这对建立完整的考试档案是极为不利的。

3、加强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对其建设和规划不但要定性,还要定量,既要有指导性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终落到实处。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考试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建立教育考试信息管理应用平台

    教育考试工作强调的是效率和质量,考试工作涉及考生的前途命运,考试中间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提高教育考试的效率成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为了加强与下级教育考试管理部门的联系,快速沟通,及时掌握各地的教育考试工作开展情况,建设一个高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教育考试信息管理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3.2开发教育考试各种软件应用平台

    一是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力量开发考务管理应用平台,实现考务管理电子化。

    二是配置先进的阅卷设备和软件系统,逐步完善和加强智能评卷工作,。

    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集网上报名、电话报名和其他社会报名方法于一体的考试报名平台,为广大考生提供人性化、便捷的服务。

    五是加强考前的管理,考中的监控和考后的成绩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预防各种考试舞弊行为的出现。

3.3加强教育考试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一是建立信息化的教育考试技术人才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定向培养、业务培训和专业讲座多种形式,并加强与同行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具有一定教育考试应用平台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与此同时,对管理人员和考试工作人员进行一些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是通过社会招聘和培养的方式打造教育考试信息化团队,逐步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教育考试技术队伍,在研发各类教育考试软件的同时,保证教育考试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

4、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考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到国家的教育考试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国要深化教育考试的技术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考试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广大考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我国教育考试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岚.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南昌:南昌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