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河流生态修复市场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主要做法
(一)节约能源,发展立体种植。为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充分利用,着力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大力发展农作物轮作、间作、套种模式和棚室蔬菜间作模式,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错时、错位、错用”,巧做“错”文章,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新路。
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错开集中成熟上市的时间,打好“错时”增收牌。引导农民调整果蔬种植结构,发展大棚果蔬、秋延后果蔬和越冬菜。西付店村民云鸿瞄准市场需求,种植名为“满堂红”的桃,果品口感好,成熟期较晚,避开了其他桃类的上市高峰,年收入近2万元。在果树下套种秋花生、小麦、玉米、小豆、大葱等,甩好“错位”种植牌。东付店村果农陈桂珍利用自家的果林,在果苗的空行里种上小豆、花生、白薯等矮秆作物,既利用了果林空间,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
(二)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
1、推广沼气池综合利用。当前,农业生产在受到市场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的制约。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物综合利用后,是转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或方便农民生活的好原料。以往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点火焚烧现象较为普遍,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全区立足自身实际,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倡种植户、养殖户“联姻”等多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自2003年以来,共建沼气池776个,其中200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个,分布在北港镇牙子山、西港镇小乐安、东港镇西付店村。
(1)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小乐安养猪场联户供气沼气示范项目位于小乐安寨村南养猪场院内,距村约1,500米,为解决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养殖场投资约35万元,建有4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并配备沼液沼渣运输车、输气管道等。该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并正常运行,正常运行后,养殖场粪便可以全部入池,既改善了养殖场环境,同时平均每天可产沼气80~100立方米(冬季除外),年产沼液沼渣1,000多吨。沼气除用于养殖场烧水、点灯、给子培室增温外,还可以供应小乐安寨村30多户农户烧水、做饭等;沼液、沼渣供给农户用于给周边的果树、蔬菜及大田施肥,不仅能降低化肥、农药使用率,而且还能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沼液还能用于给育肥猪拌饲料,缩短育肥猪出栏时间,年增效达6.5万元。
(2)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福安养殖场沼气工程位于韩庄村西部福安养殖场院内,养殖场占地面积20多亩,现养母猪200多头。为改善养殖环境,养殖场建设50立方米沼气池4个,对养殖粪便进行处理,现已正常运行,所产沼气除供场区职工烧水、做饭外,还可以给猪舍取暖,沼液沼渣用于院内樱桃树和大棚蔬菜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还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
(3)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蔬菜棚沼液利用示范点。海阳镇鲤畔庄村3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1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所产沼气用于宝洪果菜专业合作社12个蔬菜棚沼液浇灌,面积30亩,示范作物有西红柿、豆角、青椒等果菜类蔬菜及生菜、香菜、油麦菜等叶菜类蔬菜。果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沼液4次,间隔15~20天,叶菜类整个生长期浇灌2次。
通过观察对比,菜用沼液浇灌的西红柿与常规施肥的西红柿相比,沼液浇灌的西红柿长势健壮、叶色深绿、果实圆整、着色均匀、鲜艳、光亮、口感好,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每棚西红柿浇灌一次沼液约省复合肥100斤,同时减少了农药的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增产、增效幅度在20%左右,年增产值约5.5万元。
(4)北港镇魏家沟村户用沼气。建100立方米沼气池1座,基本解决了该户做饭、照明问题,年增产值1万元。
2、制作生物菌肥。海阳镇的鸿腾牧业是比较大型的养牛企业,每天产生达20吨的牛粪,成了令总经理方洪江头疼的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不会产生任何价值,还会成为污染的源头。他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如何打造成环保型厂区,与周围环境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方洪江在积极寻求中找到了一条可以集经济、环保、社会效益“三赢”的道路,与北京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合作,把牛粪变成有机肥。并在原有合作成品的基础上又多加入了3种益生菌,让他的“牛粪肥”更加有了“营养”,这种肥料全部由天然成分结合转化而成,有机质含量高,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增长有很大促进作用。今后主要销售方向是蔬菜、花卉等种植户。消除了粪污,做到了环保。现在牛粪有机肥的市场价格达到每吨1,500~1,800元,净利润能够达500元/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一是结合工程造林,搞好通道、河流及其可视范围内的绿化,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二是结合荒山开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大樱桃为主的热杂果基地及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三是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大四旁植树力度,搞好村庄周围及乡村道路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40%,农村林木覆盖率达到60%,实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良好生活环境。将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村庄绿化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绿化档次,加快步伐,达到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植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周片林合围的景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推广科技,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积极引进技术先进的无公害灭虫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逐步推广诱虫黄板和性诱剂,提高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海港镇小李庄村引进“频振式”杀虫灯7盏,防虫网1万平方米,诱虫黄板2,400张,性诱剂使用范围达10个棚。东港镇东付店村千亩果品示范园里,引进角额墙蜂,11亩大樱桃,既节省了人工授粉花费,又可繁殖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果树的坐果率提高了20~30%。目前,在东港镇像李铁林一样靠循环种养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大力推广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地块为农民定制“营养餐”,改变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农田一年比一年瘦的现状。
(五)完善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管灌渠灌,完善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引导农民改漫灌、串灌为小畦灌溉,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1998~2008年间,不断加强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实施11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涉及17个村,节水灌溉面积达2.07万亩,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48%,年节水达到400余万立方米。
在“储”和“节”上下工夫。东港镇投资150多万元,修建了2,300多延长米的排灌渠,充分利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解决了3,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水稻亩产达600公斤,比以往增收30%。东寨村投资40多万元挖建蓄水池11个,可储水1万立方米,解决了100多亩稻田浇灌难题。
(六)源头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在治理河道污染方面,全面排查汤河两岸22家企业排污情况,并对汤河流域的排污口进行定期检查;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从城市河道和农村河道两方面入手,每天有13人负责河道保洁捞漂工作。针对农村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通过规划养殖区域范围,对河道周遍、汤河沿岸等重点地段进行定期检查等手段,确保畜禽养殖业建设远离重点区域,防止畜禽污染事件的发生。对东牛、鸿腾和远朋3个奶牛养殖小区完成了规范整顿。
(七)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旅游生态农业。依托地域优势,延伸产业化链条,完善农家饭庄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我区以中央和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为载体,先后谋划了小李庄蔬菜采摘观光园、东连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港镇归提寨村莲花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润绿色农林观光游园等项目,促进了旅游生态农业发展。小高庄村百果园已取得A级资质。
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海岸带森林不仅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保育野生生物[1]、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一般性生态功能,而且在沿海地区还能起到护堤固坡、消浪减灾[2-4]、防风固沙[5,6]、保持水土、防护农田、涵养水源[7]、减少旱涝灾害威胁等作用,从而改善和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分布密度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低。通过绿化造林,在海岸带城镇、农田、荒坡山地、交通路网等因地制宜地构建各种林带、林网,有利于改善、美化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沿海风景林的发展,不但增加了沿海旅游业的经济收益,而且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反过来也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协调发展。
增加森林碳汇,减缓温室效应CO2排放量不断增长,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权威机构预测,随着气温和海平面的上升,许多滨海城市和沿海地区将消失,到2035年,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难民”,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并造成灾难性的经济损失。我国海岸线长,海岸带森林面积广,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有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m3的蓄积,约吸收1.8t的CO2,释放1.6t的O2[8]。海岸带林业的持续发展,将大大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为维持全球气候的平衡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增加林副产品,促进沿海经济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比重大,能源需求量相应较高。薪炭林的栽植,为沿海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大大降低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减少对天然林、人工防护林林下枯落物的人为掠夺破坏,促进森林养分归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我国木材及其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海岸带用材林的栽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供需缺口,增加社会经济收入;在海岸带经营经济林,不仅可以为沿海工业、农业生产提供原料,为人民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各种产品,如增加食品种类,缓解粮油供需矛盾和保障人民健康等,还可使海岸带荒山丘陵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是搞好我国沿海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增加外贸商品出口的重要途径。
海岸带林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海岸带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加强了沿海防护林带的建设。但是,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小,生产力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海岸带森林结构较为单一,生态功能不高沿海地区除风景旅游区和天然林外,人工林普遍存在造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林分更新困难和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其中以沿海人工防护林最为突出。一方面结构简单的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干扰破坏而发生退化,致使防护林生态功能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沿海防护林大多营造时间早,很多都已老化退化,病虫害危害严重,加之经过多年的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林木受损严重,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口断带,致使生态功能后天受损。另外,海岸基干林带普遍宽度不足,大多数不到100m;农田林网不够完善,整体控制率较低;城乡绿化,特别是护村片林零碎不齐。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
沿海防护林总量不足,难以有效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从森林资源情况看,沿海防护林工程范围内221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为35.7%,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林种结构不尽合理,与沿海地区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相比,与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还算不上高水平。有些省份的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本省平均水平,沿海防护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看,还没有实现完全合拢,特别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基干林带还是空白。
海岸带森林的人为破坏严重,林木保存率较低沿海地区经济活动频繁,森林植被极易遭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如毁林采沙挖矿,围滩养鱼养虾,砍伐红树林搞经济开发,甚至出现了毁掉基干林带来修建堤防工程的情况,造成湿地、林地的大量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原有红树林6万多hm2,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80年代的围海养殖、90年代的开发建设,目前仅剩下2万多hm2。另外,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后,很多地方把建设用地转向了林地和湿地,这对海岸带森林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沿海地区每年造林面积大,但保存率低,究其原因就是只重视造林而忽视管理,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少数地区出现对森林乱砍滥伐等现象,致使林木保存率低。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沿海地区建设用地、规范滩涂种植养殖、制止毁林采沙挖矿、遏制无序开发等,都缺乏法律支持,严重影响了海岸带林业的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的海岸带林业建设与发展
构筑以纵深防御型沿海防护林为核心的生态体系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林业产业,是沿海地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沿海防护林的定位应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在建设内容上,要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
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为海岸林的第一层次,是在潮间带或潮上带的盐渍滩涂上造林种草,以消浪、促淤、造陆和护堤为目的的一个特殊林种。由红树林、柽柳、芦苇等植被和湿地构成,是破坏性海浪的“缓冲器”,能起到消浪护堤保滩的作用[9]。我国滨海湿地资源丰富,在湿地构建以红树林为主的沿海防护林,可以防风消浪,造堤护堤,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海岸带景观。对适宜红树林等植被生长的滩涂,加快人工造林、封滩育林,有利于提高消浪林带的减灾功能。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水松林,暖温带则以柽柳林、大米草为主。防浪林的宽度一般均在数百米至千余米,具体宽度根据海岸线以下适宜造林种草的宽度和消浪护堤的需要而定。
海岸基干林带的构建海岸基干林带为第二层次,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核心,是沿海防护林中最基础、最主要的骨干林带,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骨干屏障和生态防护线。海岸基干防护林带建设,包括对已有基干林带加宽,断带处填空补缺、填空,低效林带的改造修复等内容。根据我国沿海地带的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海岸带可划分为沙质海岸、泥质海岸、岩质海岸3个类型区,其中沙质海岸类型区重点建设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海岸基干林;泥质海岸类型区重点建设以治理盐碱、抗旱防涝、防护农田、保护湿地为主要功能的海岸基干林。针对岩质海岸的海风、海雾、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较多、土壤干瘠、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特点,岩质海岸应建成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海岸基干林。基干林树种的选择根据我国沿海地区的气候、地质、土壤和动植物区系等特点,以长江入海口为界,将我国的基干防护林划分为渤海黄海段防护林体系和东海南海段防护林体系。每个类型区海岸基干林带依此为据,进行树种配置和防护林带构建。
纵深防护林网的构建沿海纵深防护林为第三层次。从海岸基干林带后侧延伸到工程规划范围内的广大区域,按照“以面为主、点线结合、因害设防”的原则布局,共同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海岸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即以沿海乡(镇)、村屯为“点”进行绿化美化;道路为“线”建设护路林,平原农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广大工程区域为“面”,对宜林荒山地进行造林绿化。坚持以防护林建设为主,同时与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景观林等多林种结合:在小块平原区,充分利用沟、渠、路营建农田防护林网;在低山丘陵中上部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地块营造水土保持林,在山丘下部坡度较小、土层较厚地块和条件较好的荒滩地,大力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在风景名胜区和森林旅游区主要搞好风景林和生态林建设;在山顶和山脊上,采取封造结合方法培育水源涵养林;在河流、干道两侧进行通道绿化,营造丰产用材林或经济林;在城镇和村庄周围,加强环城防护林和“四旁”绿化建设。
构建海岸带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体系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构筑雄厚的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快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切实解决木材供需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发展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逐步缓解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南方地区,要以建设短周期纸浆原料林基地为主,适量发展周期较长的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珍贵用材树种。中部地区,要培育以欧美杨和松类、竹类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兼顾周期较长的大径级用材林基地建设。北部湾地区,要切实加快以现有中幼龄林改培为主的原料林基地建设,同时注重珍贵大径级材的培育。平原地区,要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大量木材,逐步形成我国新的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充分借助市场需求的力量,切实推进经济林产业尽快迈上新台阶。发展经济林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的一条战略途径。我国沿海山地面积大,经济林树种丰富,许多木本粮油、干鲜果品独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实现经济林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品牌型的转变,下大力气调整经济林的品种结构,培育发展名特优新品种;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产品深加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林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积极发展以种植养殖业、非木质采集业为主的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产业。要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农、林草、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地立体复合经营,积极推进林下种植养殖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林地产出率。努力探索适合区域特点的林间种养模式,推进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要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业的大发展来带动林下经济的大发展。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中心环节。要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工艺,大力培植一批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沿海地区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的新趋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据统计,近年来,全球生态旅游的年增长率高达30%,美国每年有20多亿人次到森林中旅游,是全国人口数量的7倍左右。我国有1.8万km的海岸线、有300万km2的海域面积、有6500多个岛屿,北至辽宁大连、天津、山东青岛、烟台,南到上海、浙江舟山群岛、广东深圳、广西北海、海南,各种各样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及海洋旅游项目的开发层出不穷,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10]。要加大对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打造许许多多各具特色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精品线,形成大大小小的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森林之家”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