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意见》中所说的城镇低效用地,主要指城镇中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包括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布局散乱、设施落后、规划确定改造的城镇、厂矿和城中村等。

X市是湖北省内较大的城市,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作为湖北省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试点市,X市2011年就曾零星开展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回应巨大的民生诉求。国土部《意见》印发后,X市决定借用政策的春风,大规模实施“两改两迁”①工作,以实现城市面貌脱胎换骨的转变。作为典型的中西部农业大市,X市的“两改两迁”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清理X市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逻辑,探讨中西部地区城市低效土地再开发的问题和前景。

一、地产泡沫的若隐若现

2012年,X市启动“两改”工作,计划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按照“旧城更新、组群发展”的总体思路,X市制定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于2012年启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拿到的改造数据显示,44个“两改”项目的总金额为8533.499亿,总还建面积为1379.4764万平方米,总还建套数为135 391套。若按每户3口人计算,“两改”项目牵动40.6173万人。X市的房价为4000~5000元/平方米,按照5000元/平方米来计算,8533.499亿资金可建17 066.99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拆迁安置后剩余15 687.521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按照商业和住宅3∶7②的比例建设,住宅总面积为10 981.2651万平方米,按100平方米/套的住宅面积计算,新建的商品房有1 098 126.51套,需要329.44万人口住进X市区。X市全市总人口近600万,市区人口不到150万人③,意味着X市区要从周边吸纳300多万人口。

X市作为湖北省内的较大城市,城市发展当然会带来人口增加,但它只是内陆的一个三线城市,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都不优越。经济的欠发达及城市发展的渐进性,使其短期内很难辐射周边地市的人口,X市下辖县市的农民工不会过来买房。能承担得起X市区高房价的,多半是占比例较少的城乡富人群体,以及部分公务员和大中专院校教师。我们重点调查的F区,是X市的主城区和商业中心,也是“两改两迁”项目的主要实施区域。2013年市政府确立的31个“两改”项目,F区总共启动了16个项目中的14个。按照政府的统计数字,需征收各类房屋24 113户、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为114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535亿元,我们根据已开工的14个项目情况绘制表格如表1。

F区想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并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一下子启动如此多的项目,F区每年有14亿的财政收入,实难迅速消化537亿的资金流。一个地方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经济总量是相对稳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增长也要有个过程。居民的消费潜力的不断挖掘,难挡商业地产泡沫风险的出现,更有可能连带出城市金融危机。毕竟,大部分企业靠的是以地融资,实施滚动拆迁和开发的模式。F区人口占X市区人口的70%,按照前述的计算方法,F区新增商品房要吸纳19.1875万人。X市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拉力不强,下辖县市的农民多到南方城市打工,获得一定收入后就近购买县市商品房。按每年0.8%的城镇化率来计算,F区每年新增人口为102.9万⑥*0.8%=8232人,消化掉如此多的商品房需要近20年时间。它隐含了一个前提,X经济要持续高速增长20年,且20年内不再有其他房产开发项目。如果中间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则房地产市场必然受冲击,大多数的商品房也将长期闲置。

更要命的是,X市正倾力打造新城区。新城区做了很多概念性规划,如X市大剧院、未来的CBD地区、现代科技、新能源区等。新城区规划建设6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按每套100平方米,每户3口人计算,开发的6万套商品房,可容纳人口180万人。我们调查时,新城区的房价3500元/平方米,远低于主城区的商品房均价,按理说应该能吸引市民前去买房。但有知情者说,开盘三个月,共卖出1300套,主城区老板气得跳楼。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买房需求,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新城区因房价较低、开发力度较大,吸引大量市民到那里置业,必然带来主城区房屋交易的减少,主城区老板的自叹倒霉,与新城区的商品房开发有关系。

新城区规划人口200万,X市“两改”的商品房,需要300多万人消化,而X全市总人口不过597万,如此超前的规划理念,是要将X市所有人口集中起来?这个假设显然不成立。地方领导们解释说,“发展第一产业没有前途,发展第二产业见效太慢,发展第三产业才可以振兴X市”。其意是说,要将X市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先在城市建设上有大的作为。事实就是这样的。

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

“两改”项目和新城区建设,开发出大量的商业和楼盘,其意是通过发展大型商业、服务型产业提高市民的消费水平,同时辐射到周边的其他城市。我们调查时,有干部振振有词地说,“不要害怕百姓的购买力,一要挖掘百姓的消费潜力,二要增加商圈的辐射范围”。

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X市要通过商业和房产成为区域中心,基本不可能。周边县市的居民,既不可能专程到X市买衣服,也不可能大规模到X市买房置业。毕竟,X市不具备如武汉那样的区位优势,如此多的商业和地产只能针对本市人。城市的商业规模由城市经济密度决定,X市的消费能力主导现实消费水平,而不仅仅取决于市民的消费意愿。X市实施“两改”的目标是建设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由写字楼、商铺、住宅等构成。如果说住宅还能靠时间和降价来消化的话,商铺和写字楼会因没有源源不断的客户而空置。如果城市发展还只处在初级阶段,工业水平还没有催生众多中产阶层,市民的消费能力很难被诱导出来,写字楼和商铺的开发前景就会比较黯淡。

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就知道二、三产业的辩证关系。X市的城市发展构想是引进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型。总部经济是在某经济领域或区域的核心,以追求单一产业价值观为目标,将创意、决策、指挥等智能的所有关联环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使之产生极化与聚化效应,由此扩散出彻底颠覆松散经营模式的经济效能和效益,进而带动整个行业领域或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⑦。总部经济如能在欠发达城市――X市区落户,可带来就业和税收的高速增长,城市消费也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我们所担心的商业、地产泡沫就不会实现。问题在于,X市是否有发展总部经济的资源优势。

X市作为三线城市,具有土地资源、交通区位、能源运输等优势,按照一般的欠发达城市的发展路径,X市应该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之地,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武汉、成都等市的产业生产基地。X市的第三产业和城市要想大发展,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只有建设起完善的基础设施,培育好健康的市场经营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与政策优惠,才能带来X市制造业的发展和人流的聚集,X市的经济发展才会有活力,居民消费能力才会快速提高。X市想跨过制造基地的门槛,一步到位成为总部经济城市,但X市与众多的三线城市相比,并无明显的资源比较优势。X市当然可以先打好硬件基础,在市区内建设大量CBD,总部经济一般也发韧于CBD。但大建CBD并不意味着能成就总部经济,城市建设CBD由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能级水平决定,政府积极于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只能起推动作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上马大量CBD空间框架,总部经济的功能若不能很快发挥出来,面临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当属不小。X市政府做好准备了吗?

X市政府在“两改”上的盲目争先、快速推进,将要付出巨大的环境、资源及公共福利代价。若上级部门加强规划的严肃性,对城市发展用地有所控制,X市的城市建设将受到一定约束,X市的“两改”政策也会稳步地推进。现在的情况是,国土部颁布的《开发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意见》,为X市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政策空间,市政府顺势将棚户区城中村全部纳入改造范围,以最大化地实现改善民生、提升形象的建设目标。X市“两改”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予不取、自求平衡”,即城区政府负责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征收补偿等工作。项目摘牌后,土地出让金市级留存部分全部返还给区政府,用于项目内的房屋征收和配套建设。按国家政策必须征收的廉租房资金等专项资金,先征后返给城区政府并按专项资金规定的用途使用。对于房屋征收量过大、项目用地无法平衡的,可在辖区项目内自求调配。

实际的“两改”政策是,市里把好规划关,具体操作在区里。区里先确定要改造的地块,一般不低于100亩,且要连片搞开发,然后以地招商确定投资主体。开发商做具体规划,报市里批准,市里再修改、认证,测算好房屋征收成本、还房面积等。区里与开发商签订开发协议后,房屋征收意见稿及房屋还建方案。开发商垫付征地动迁中的全部资金,区政府主持征地拆迁的全部工作。政府与开发商签定的协议中注明,谁摘牌谁来承担房屋还建资金,若将来投资主体不能摘牌,区里将资金、利息全额返还。开发商将毛地整成净地,最高的成本为800万~900万元/亩。X市“两改”项目的“不予不取、自求平衡”原则,是指政府将潜在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用于房屋拆迁和还建。表面看来,政府没有花一分钱,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开发商也有利可图。但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政府、居民、开发商三方共赢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从政府的土地财政中来。

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益率是一定的,它是X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按照现行土地制度,土地要进入市场必须首先经国家征收,地方政府招拍挂土地所得出让金数量是确定的。棚户区土地是国有划拨地,城中村土地是集体土地,按照正常的房屋征迁程序,政府会从改造中得到土地出让金。但市区政府没有改造的财力,于是借用资本的力量平衡。拿出项目区的其他土地利益,来平衡开发商征迁的资金损失,政府损失了潜在的土地出让金。既然城市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城市建设的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有界限的。X市每年的财政为140多亿元,市政府既要推动“两改”政策,又不愿意损失土地财政,城郊地区土地开发也不会停下来。如此,X市的资金流量会超过既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多出来的1000亿资金流,会演变为一幢幢的城市综合体。政策性供给远大于市场性需求的后果是,房屋卖不出去,商业无人消费,“鬼城”、“空城”很快出现。X市政府当然考虑到后果,有干部对我们这样说,“X市工业化、城镇化速度较快,有效需求可能与供给不匹配,但X市块头比较大,我们不担心住宅的销售,我们只担心商业需求问题。若是开发商一跑,政府还是要兜底”。

三、“两改”政策的实践问题

开发商争取项目是为了逐利,X市搞城市建设的,他们理应了解信息保持克制。但开发商的理性是个体的,对整体经济容量的了解有限,只要挖潜优势(开发地段、自身特色),能赚到大钱,他们难有动力关注同行情势。再加上市政府的积极招商,基层干部的大力配合,他们对X市发展有一定预期,因此,尽管知道潜在的开发风险,市场的盲目性及营利的迫切性,还是带来了开发商的风险估计不足,我们通过一个“两改”项目来说明问题。

南业公司投资X市有两个外在原因:一是近几年X市发展势头好,他们对X市的未来有信心。二是从商业角度看,万达、绿地、恒大等均进驻X市,这些都是巨无霸型的开发商,他们齐聚X市投资说明地产市场前景好。南业公司的信心还来源于自身优势。一是地段优势。该地段处在X市核心区,是人民路、长虹路的交汇处。人民路是X市区最老的主干道,长虹路是目前X市区的主干道。F区领导曾说,如果说F区是X市的皇冠,长虹路片区就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投资该地段会有近300米的沿街展示面。二是开发优势。南业公司调查市场发现,X市写字楼总体欠缺,多数写字楼没有看相,高档写字楼很是欠缺,南业公司因此决定在该地段做5A级写字楼。另外,南业公司主打家居建材,公司调查发现,X市家居市场一线品牌少,公司因此决定做中上等家居项目。三是商业运营优势。南业公司打算出售商场,与买家签订协议,买家不能单独经营,必须接受统一管理,商场租金每年协商。南业打算培育商业市场,保证年租金的增长水平。南业公司卖出一部分商铺,本来是为了平衡资金压力,政府对其运营方式却很认可,政府不希望公司卖房子、店铺后直接走人。X市的土地开发是有教训的,X市核心区有条老街,以前街两边有着琳琅的旧商铺,很是繁荣。政府决定将其开发为高端步行街,开发商卖掉商铺住宅后甩手走掉,现在该地段也成为地摊货的集中地。地方政府领悟出来,做商业开发不自持很难有前景,南业项目经理的自得大抵源于此。

单个地看,南业公司的开发考虑很周全。不过,我们有一次去万达广场吃饭,向餐厅老板了解经营情况,得知他当时与人合伙,买了150平方米的门面,价格为305万元,现在的出租价格为5000元/平方米。万达广场已开建2年多,还有60%的门面没出租出去。由此可估摸出,南业公司的商业地产前景并不明朗。拆旧房子建起高档房子,房价自然会大幅度提高,之前房屋均价是5000元/平方米,南业公司预算房价是6800元/平方米,我们调查的其他“两改”项目,房屋预算价都高于6000元/平方米。问题在于,X市在3~5年内,难有如此多的富裕购房者。

南业公司并不了解市里的发展规划,如此多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不断上马,使南业公司预感到项目完工后的恶性竞争,无论房屋销售还是商业项目都会受到影响。但协议一签订、项目一开发,就不再有回头路,只能尽可能做到科学管理,其他只能听天由命。南业老板调侃地说,“南业的命运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掌握在X市未来几年的发展上”。南业公司较为担心商业项目,住宅的销售不是问题,大不了进行降价处理。商业项目则不然,“两改”凭空多出不少商业项目,南业已感觉到商业规模的失控,且电商崛起对实体店的冲击不小。南业公司听内部消息说,X市规划5年内商业规模超过沈阳,转而认为既然市政府敢做规划,应该对X市的发展有考虑,对城市扩张速度、人口容量有盘算。市场发展的盲目性及开发商的形势估计不清,造成的项目开发过度在X市多个项目片区存在。部分企业知道开发风险,但“只要我的公司能挣钱,其他项目的生死与我无关”。

南业公司的另一个担忧是征地拆迁问题。有个名为“新天地”的“两改”项目,启动时间早于南业公司。该项目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因钉子户较多且阻力太大,光拆旧就花掉3亿~4亿元,远远超过公司的预算支出。当然,这不是说征迁干部工作不得力,主要是征地拆迁难度实在大。要实施棚户区改造就要拆迁房屋,项目区里60%的居民家庭条件差,80%的居民是破产企业的职工,大多数住户的房屋有50~70平方米,100平方米以上的不到100户,90%左右的房屋是用于自住,在外买房的人家不多,且主要是为小孩买房。棚户区居民的家庭条件差,80%的居民同意进行改造。部分人不同意改造,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想要更多的利益,有居民说,一搬三年穷,旧东西要报废,家具也要更新,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补偿;二是棚户区的房屋产权混乱,有不少房改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居民希望政府先解决房屋归属问题;三是不好找过渡房,棚户区改造是民生工程,大多数百姓积极支持,问题是2013年的《意见》出台后,大量的“两改”项目先后启动,房租价格飙升快且房源紧张,居民寻找过渡房随即成为难事。而2011年1月出台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又使参与征迁干部的工作陷入被动境地⑧。《条例》对地方政府限制较多,对被拆迁户的约束较少,即使被拆迁户漫天要价,政府也不能进行强拆。理论上,政府能申请地方法院强拆,法院担心强拆出现意外事件,一般采取拖延塞责的策略。无理型钉子户的不及时处理,延缓了征地拆迁工作的实施进度,“新天地”项目的地价高达1000多万/亩。南业公司为避免重走“新天地”的老路,与市政府签订协议时规定,如果政府不能如期交付净地,多出来的支出就由政府包干。南业公司原打算2016年3月开业,但棚户区房屋征收困难重重,征迁完成时间估计会成问题。

南业公司实施的“两改”项目,既有城中村又有棚户区。棚户区改造的问题在于如何安置。棚户区的居民住在市中心,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职业,靠着居住地的区位优势,在周边打工或者做小生意。棚户区居民因家庭条件较差,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城郊安置,政府也很乐意在远郊安置困难户。如果仅从利益主体的角度考虑,异地还建对于双方来说都算不错。异地与就地还建的区别在于土地区位。棚户区尽管居住条件差,有各种卫生、安全问题,居民可以依托城市维持家庭再生产。假如安置房挪到城郊地区,居民的就业就将成为问题,就业连带出的生计问题,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安置区也将逐渐演变为贫民窟,那将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大灾难。

相比于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难度更大。城中村与棚户区不同,城中村有两部分居住者。一部分是城中村的原居民,他们基本没有耕地可耕作,所获得的社会保障也较少,通过早年的违建和房屋出租,及社区集体经济的股份分红,他们得以维持家庭再生产,过上体面而优越的生活。一部分是城中村的租房者,城市务工的工资低,且不一定有保障,城中村的房租和生活便宜,正好满足其家计生产诉求。与棚户区改造80%的村民积极支持相比,城中村改造80%的原住民不同意,租房者也不太积极。村民对棚户区与城中村改造的态度差异,主要在于棚户区的土地属于国有,房屋多是自住,房屋建设紧密,居住条件极差,但城中村的土地属于共有私用,房屋除开自住还可用于出租,农民可以无偿分享土地级差地租,城中村改造的还建房虽然是大产权,但那是他们生活必须的栖居之地,土地级差收益都被“住”掉了,城中村村民必须自主谋求职业。城中村改造抬高城区房租价格,使打工者栖身城市更困难,打工者要获得较多的节余,就要到距离更远的城郊村居住,不仅不利于农民的城市就业,还会因就业无保障、人口的集聚,加速城中村的形成。另外,城中村集体经济改造后按商品房价,转化为产业用房和公共服务房。居委会并不情愿,居委会担心的是,还建的商铺和商品房,是否建在路边还不确定,到时万一房价降了怎么办。社区书记会提交申请,要求开发商还建时产业用房优先,以保障集体房屋和商铺尽早出租。

四、中西部城市建设向何处去

低效用地是否低效,取决于采取何种标准。如果仅从土地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城中村、棚户区土地可称得上低效土地。实际上,城中村居民建有不少握手楼、贴面楼,城中村、棚户区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土地利用不仅不低效,甚至可以说很高效。仅从建设容量高低和土地产出率的角度界定低效用地是不完整的。

即使采用“不予不取、自求平衡”原则实施“两改”,也要顾及“自求平衡”的限度。如果项目区内房屋密度较大,实施的房屋征拆补偿会较大,就需要更多低效土地进行平衡。若政府一意孤行地进实施改造,在“不予不取、自求平衡”原则下,村民和集体获得的补偿不会高,房屋拆迁过程中就会有钉子户,博弈的无序化就会带来意外事故,征地拆迁的进度就会受影响,政府后续工作的开展将受阻,开发商与政府的矛盾也会加大。单纯的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会带来低效用地开发的三大问题。一是造成资源浪费。大拆大建生产出大量的垃圾GDP,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背道而驰,是对社会发展成果的严重浪费。二是存在市场风险。大拆是为获取土地,然后大搞商业开发,极易出现政策性供给高于市场性需求的问题,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三是征地拆迁耗费行政资源,易积累民怨民愤,工作稍有不慎,出现拆迁事故,会影响社会稳定。总结起来,土地利用不仅具有经济内涵,而且具有政治内涵、社会内涵。从某个角度讲,土地只是目,经济才是纲,我们应该坚持纲举目张,而不是以目混纲,擅动根本。

X市“两改”政策的设想是好的,政府的城市建设理念也很前卫,但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三线城市来说,单靠城市品位和形象来吸引大企业落户很是困难,“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对城市的经济容量和人才素质有要求。三线城市仅靠优惠政策、公共服务来促成大企业落户和发展不科学。贸然大幅度提高城市环境和品位,将扼杀三线城市自身的发展活力。仅仅因为X市在湖北省内地位较高就大手笔建设,将使城市未来背负巨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从X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X市的城市发展着眼点应是,利用好廉价土地的优势,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企业较低的进入成本,在东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占得先机。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才是推动城市空间变革的重要力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具有历史阶段性,对于中西部的城市发展来讲,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必要的,但通过低效土地再开发来倒逼城市发展,并不合适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城市。

改善民生很重要,但应该循序渐进,科学规划,而不是全面开花,搞城市。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市化过程定阶段的产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与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相契合,且无论原居民还是租房者都不愿意改造,只是为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实施城中村改造不是明智之举。产业升级首先是个市场行为,是企业行为,其次才是政策引导。产业升级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不是建几个CBD、建些写字楼就完事。任何一个成熟的经济体,都不是只有高端产业,而无中低端产业。只有高中低产业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目标。城市发展应该有“市长思维”,不应该有“开发商思维”,没有产业发展的城市快速扩张即是无源之水。“市长思维”指当政者既要考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发展的均衡性及可持续性,要有全局思维,有长远打算,对城市发展有规划有调控,而不是为一己政府得好处而不顾其他。

X市的“两改”政策实践告诉我们,一刀切地鼓吹土地高效利用,有时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后果。地方政府应捋清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城市建设的速度,在集约土地利用的基础上推动城市经济总量的提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式的城市建设,应立即停止。

注释:

①此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部地区土地政策实施检测评估”项目。

②我们根据开发商的说法做出商业开发和商品房的比例划分。

③若不将常年进城务工的人口统计在内,X市城区的户籍人口不到120万人,30万左右的农民在X市城区打工。

④所谓城市新社区,也是集高端商业、酒店、办公、休闲、娱乐、居住于一体,与城市综合体差别不大。

⑤所谓现代新城,也是规划建设集大型高端商业、高端办公、文化娱乐、星级酒店于一体的综合体。

⑥X市另外2个城区的人口会到各自城区买房,且它们也在搞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也会有不少城市综合体。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一、适用范围

工业园区红线范围内的王宽村、翁岩村、陈亮村、付关村等村需要拆迁的农房及其附属物。

二、拆迁时间

凡在项目征地红线范围内需要被拆迁的农房及其附属物,应当在拆迁规定时限内完成拆迁。

三、拆迁安置办法

为便于当地拆迁村民居住和生活,在该区域按园区总体规划要求,采用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方式进行安置。

(一)货币安置

被拆迁户选择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按下列方式补偿奖励:

1、在拆迁公告后15天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并交房的,其拆迁房屋价格可在评估价格基础上再奖励600元/㎡;

2、在拆迁公告后25天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并交房的,其拆迁房屋价格可在评估价格基础上再奖励300元/㎡;

3、超出规定时限25日以上的,其拆迁房屋价格按评估价格执行,不再予以奖励。

(二)产权调换

产权调换方式是指根据中央、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按照园区总体规划统一修建安置房对被拆迁户进行妥善安置。

1、对有产权证的农房按照《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采取“拆一还一”的标准进行拆迁安置。

2、按照《市农房初始登记确权工作指导意见》和中央、省、市“住有所居”的政策,按一户一宅(包括一户多宅)的建筑面积最多不超过240平方米(含原有房屋产权不足240平方米)进行确权并按照规定程序补办手续后实施拆迁安置。

3、对一户一宅超出240平方米不能确权的部分,支持配合拆迁工作的给予拆除奖励,奖励标准参照筑府办发(2004)109号文件规定的“土建造价”标准执行。

4、结合安置点的实际情况,修建部分经营性用房(商场、工场或者仓库),采取不高于成本价产权转让或者租用的方式交予村集体经营和管理,用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同时解决安置点内公益事业和被拆迁村民后续扶助等方面的费用。

5、村民在领取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权属证书后,产权人转让房屋且符合条件的,按市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即可上市交易。

四、临时过渡安置方式及奖励标准

(一)临时过渡安置方式

1、按规定足额发放过渡费,自行过渡。

2、安排过渡房过渡。

3、就近修建临时周转房过渡。

(二)临时过渡安置奖励标准

1、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过渡费,由被拆迁户自行过渡,过渡费按拆迁农房面积每月5元∕㎡的标准进行发放,过渡期为二年,不能按期安置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2、选择过渡房过渡的被拆迁户,过渡房面积小于被拆迁户原农房确权面积的,不足部分按每月5元∕㎡的标准进行发放。

3、选择临时周转房过渡的被拆迁户,周转房面积小于被拆迁户原农房确权面积的,不足部分按安置房每月5元∕㎡的标准进行发放。

4、被拆迁户均享受搬家补助费,标准按拆迁农房面积5元∕㎡一次性发放。

5、在拆迁公告后15天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并交房的,按拆迁协议面积和过渡期给予每月7元∕㎡的一次性过渡费奖励。

6、在拆迁公告后25天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并交房的,按拆迁协议面积和过渡期给予每月3元∕㎡的一次性过渡费奖励。

五、拆迁奖励

1、对支持配合拆迁工作并在规定时限签约并交房的五保户、烈属,给予5000元/户的一次性奖励。

2、对支持配合拆迁工作的生活困难无房户,经区民政、房管、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核实认定并公示无异议的,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的标准进行安置。

3、对支持配合拆迁工作并在规定时限签约并交房的家庭生活困难户、住房困难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经区民政、房管、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核实认定并公示无异议的,每户按人均25㎡计算,不足部分按土建造价购买。

4、被拆迁户现状用于生产、经营的农房,具备相关合法经营手续且支持配合拆迁工作的,在货币安置或产权调换后,按用于生产、经营的面积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5、在拆迁公告后15天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的,给予15000元/户的一次性奖励;在拆迁公告后25天内签订房屋拆迁协议的,给予7000元/户的一次性奖励。

6、在拆迁公告后15天内及时交房的,给予6000元/户的一次性奖励。在拆迁公告后25天内及时交房的,给予2000元/户的一次性奖励。

六、未经批准自行修建的违法建筑或违法搭建的附属设施以及房屋装修等,对不符合区农房处理相关规定的,一律不予补偿。

七、对拒不配合拆迁工作的被拆迁户不予任何奖励。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一)各县区要按照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紧密结合,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有机衔接,科学高标准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乡镇为单位,未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或者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未经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二)各县区政府要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规划经费筹集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规划组织体系和规划执法无缝隙、全覆盖的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水平。2012年月底前,各县区优先完成开展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及详细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费用由县区财政负担。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高标准、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按照《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以各行政村的人口与经济社会现状为立足点,综合考虑各行政村在引导发展、聚集发展、整体搬迁和限制发展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划定社区应兼顾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坚持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适度。按照有利于农村居民就近就便得到服务,合理设置新型农村社区。

3.坚持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统筹民政、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现有的村级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

4.坚持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相结合,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各自的发展模式,尊重和保护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三个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指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进行的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布点规划,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位置、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设引导等,也包括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的地域范围,乡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同时编制。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出的安排。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个行政村合并的,应以规划合并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兼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对规划范围内除生产用地外的住宅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四类进行详细安排布置。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按照《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执行。

四、规划编制的实施

(一)编制主体

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审批主体

县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县区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审批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技术评审,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评审。

(三)编制单位

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单位,应取得城乡规划乙级以上资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乡规划丙级以上资质。

(四)成果要求

严格按照《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进行编制。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的督促、指导、协调及考核奖惩工作。

2.提供优质规划服务。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一是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工作力度,认真了解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摸清农民实际需要,切实解决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制定新型农村社区住宅图集,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加大技术对口帮扶力度,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组织城乡规划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一些村庄对口联系“结对子”,免费为农民提供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四是努力推进规划服务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积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深入村镇和农民当中,为农民提供规划知识普及和咨询服务,增强农民的城乡规划意识,让农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当主人、唱主角,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五年来实施总体情况表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基本实现了构建现代国际城市基本构架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如,首都城市空间战略性调整有序展开,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北京的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以旧城保护为核心的文化名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另外带动了周围区域的合作和协调发展。各项指标实施情况(见表1)反映了总体规划实施五年以来的实施率,实施的机制不断完善,成效明显。

二、对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深化认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于北京城市的定位,是国家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对于城市性质,北京最早并没有提出世界城市的目标,而是现代国际城市,现在才确定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按照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发展阶段目标非常明确: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初步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地位(原文: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总体规划确定了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节奏,北京要带动区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世界城市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借助作为大国首都的影响力,带动大北京地区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世界城市地区之一,为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等方面奠定最必要的基础。并因此提出了六项发展策略,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空间协调等。

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策略

(一)积极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调整

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总体规划提出的策略是: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拓展发展战略空间,塑造有资产的新市民,促进镇村产业升级和集中集约发展,注重发挥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在实现“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时,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完整城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总体规划还提出分类政策和标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彻底解决中心城的城乡结合部问题,5年内实现中心城全面城市化。

在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总体规划提出:一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新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农民有序融入城镇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三是加快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利用政策,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四是高度重视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农民融入城镇创造基础条件。

(二)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北京市人口现状是人口总量规模快速膨胀,外来人口增量逐年加大,常住人口总量接近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的适宜指标。其中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诸多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中心城过度聚集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总体规划确定了北京市人口管理和调控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健全人口综合调控机制,管理与服务并重,通过控总量、调结构、优化布局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使人口增长与首都城市性质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相适应,保障和促进繁荣、文明、和谐、依据的首善之区建设。

一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整治改造;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发挥价格杠杆在引导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和调控人口分布的积极作用,逐步理顺和合理确定公共领域产品价格;重视人口分类细分,增强调控的精确性。

二是加强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服务与管理,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积极稳妥地探索和建立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强就业服务;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健全人口综合管理模式。

三是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产业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人口在市域和区域的合理分布。加强中心城特别是旧城的人口疏解,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加强新城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发挥首都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三)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和深入执行区县功能定位

2005年5月,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充分发挥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 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重庆的目标是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为达到这个目标,公租房建设是关键一环。

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作为住房供应“双轨制”的关键一环

重庆市的基本思路是: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重庆市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作为住房供应“双轨制”的关键一环。重庆公共租赁住房涵盖了过去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并延伸到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实现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一体化。一方面,不再单独新建廉租房,而是包含在公共租赁住房体系中。廉租房居民与公租房居民住同一小区、同一品质的房屋,只是租金有所区别。根据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有关补贴政策,廉租房租金一般只是公租房租金的10%左右。另一方面,公租房租满5年之后,可通过成本价购买,转换成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业主如果转让,只能以购房价加利息升值由政府公租房管理机构回购,再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流转使用。这就从根本上堵塞了经济适用房因退出环节失控而造成的利益输送和灰色交易的通道。

重庆市规划,未来若干年全市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从今年起的3年内每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后几年视社会需求再建1000万平方米或更多面积的公租房。今年上半年,重庆主城区已开工6个片区750万平方米公租房,下半年还将在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璧山等8个郊区区县开建250万平方米公租房。目前,主城区和8个郊区区县的城关镇有城市人口700余万,加上外来打工人群形成的常住人口约达到1000万,今后若干年,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大体可解决200多万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加上历年提供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其他保障性安置房,基本上可以实现中等偏下城市人群住房由政府保障的格局。

公租房不设户籍限制,保障配套设施,坚决防止“贫民窟”出现

重庆公租房的覆盖人群将打破城乡和内外差别,不设户籍限制。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本市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本市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的无住房人员,进城务工及外地来渝工作的无住房人员,均可申请我市的公共租赁住房。衡量准入的标准,目前我们确定为:单身人士月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此外,市、区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在重庆工作的省部级以上劳模、二等功以上复转军人等住房困难家庭,按属地原则申请,可不受收入标准限制。

重庆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商品房、公租房无差别的“混建”模式,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一是布局在轻轨沿线或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容积率约3.8,完全参照商业楼盘的标准,配套学校、医院、商店、银行以及健身、图书馆等设施和场地。二是主城区公租房均布局在内外环线之间的21个人口聚居区中,公租房住户完全与商品房住户有机融合在一起,共享小区环境和专业物业公司的管理与服务,避免社会阶层隔离和形成“贫民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公租房户型面积为35-80平方米,60平方米以下的占85%以上,按建筑面积的10%进行公建配置,并含有400元/平方米的简约装修。这些系统化的考虑,可以保证入住公租房的中低收入阶层,享受到中档商品房的居住标准。

坚持政府主导,公租房姓“公”

从去年10月起,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启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书记先后三次专题研究公租房建设方案,市委常委会两次听取公租房建设方案汇报,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16次酝酿讨论公租房建设的方案。2月28日农历元宵节,首片公租房在渝北鸳鸯片区正式开工,拉开了全市大规模公租房建设的序幕。为确保公租房有效运行管理,我市成立了住房保障局,专司公租房的规划、政策、分配和物业管理等工作。目前,市政府常务会已讨论通过《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目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本文在阐述河南城镇化进程中资金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金融支持我国河南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资金需求对策建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省委卢展工书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丰富、地位重要,它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而是一次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我省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密集,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必将严重影响着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当作探索城镇化发展的重大创举来抓是极其正确的。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核心是把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我省是农业大市、保粮任务重,“三农”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的最现实问题。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才能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改善城镇面貌和形象

当前,在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形势下,国家把河南定位成“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我省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滞后,部分城容镇貌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抓住当前国家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思想观念、城市意识、基础条件、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一是旧,即思想观念陈旧。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视野不宽,思想不明,认识偏颇,不分轻重,缩手缩脚,不善运作,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归根到底在于领导方式的粗放,体制机制的约束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二是弱,即城镇功能弱。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由于我市大部分县经济欠发达,城镇规模偏小,导致城镇功能较弱,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带动力不强,使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是窄,即筹集建设资金渠道窄。目前,城市经营的空间狭窄,资产运营机制不活,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城镇化的现实“瓶颈”,还不能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融资渠道单一,投入相对不足。

四是慢,即城镇化建设速度慢。城镇规划和建设滞后,规划的超前性、前瞻性不强,品位不高,造成城镇建设特色不突出,结构雷同,缺乏活力;还有些城镇规划执行不到位,城镇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道路、给排水、环卫、照明、绿化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全,多年来镇容村貌改变不大。

五是差,即经济基础条件差。经济的不发达,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成熟。一些应当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难以上马,造成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形成对产业、人口等生产要素的吸纳集聚能力,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上档次,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既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也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只要正视困难,把握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发挥后发优势,预期的新型城镇化等“三化”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1.坚持观念的更新。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不断创新城镇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城镇只能政府建、政府管和只注重城镇“外壳”建设而忽视城镇经济内涵发展的状况,改变封闭的、纯行政式的做法,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新观念,把城镇视为财富,当作资本来运营,用现代的、市场化的观念看待城镇建设。在规划方面,树立“规划也可以创造财富”的思想,注重城市规划的经济性;在建设方面,以市场经济的方法运作和筹集资金,实现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在管理方面,从行政指令方式转变为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法治管理;在城镇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加快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切实将城镇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效。

2.坚持高标准建设。牢固树立开放思维和现代城镇理念,坚持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率搞好城镇建设,不断推陈出新,出亮点、出精品。着力加强新规划区建设,重点搞好道路、给排水、照明、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大型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改旧城、保古建、创精品,实施大规模、高品位的生态建设,使一批“城中村”、“城郊乡”、“棚户区”和违章建筑得到彻底改造,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形象。通过高标准建设,进一步发挥市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县城的辐射影响作用,形成乡镇的载体平台作用,确保市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整体推进,促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

3.坚持高强度投资。加快城镇经济建设步伐,资金是关键,这也是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障碍。解决这一难题,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建设。

4.坚持高效率管理。城镇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城镇的品味和对外形象。管理水平高,就意味着这个城镇环境优美,对外吸引力就大,因此,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培养一支懂建设、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把握现代城镇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进城镇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把从严管理贯穿到城镇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高依法管理水平。三是开展城市文明教育。使城镇居民不断增强文明、生态、卫生和城市意识。四是大力改善镇容村貌。以城市的标准管理村镇,坚持不懈地治理城镇“脏、乱、差”现象,使镇容村貌有明显的改观,真正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过上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7篇

转变理念:秉承“两个理念”,把握“五大关系”

“两个理念”:银行监管部门要秉承科学发展理念,将监管工作置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局中来审视和谋划,努力加强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督促引导银行机构树立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信贷制度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与水平;银行机构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从战略层面认识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好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结合本机构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特点,从信贷政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品牌建设、功能板块、业务单元、风险管理等方面多维度制定战略规划,严格考核制度,增强执行力,建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大关系”:一要正确把握“大”与“小”的关系,既要充分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推动小城镇产业化发展,又要合理满足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融资需求,力求在培育新优势上取得新突破;二要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既要大力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积极支持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力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三要正确把握“城”与“乡”的关系,要改变传统城镇化过于强调城市对发展要素集聚的状况,要做到既要积极支持推进新型城市化,又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力求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四是正确把握“舍”与“得”的关系,既要坚决压缩“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又要引导资金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经济领域流动和聚集,力求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五要正确把握“守法”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依法严格监管,对银行业机构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又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护创新、支持创新、促进创新,力求在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发挥优势:把握助推城镇化主攻方向

着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功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入点,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之一,对道路建设、市政建设、用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给予重点倾斜,提升城镇文化设施、医疗条件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促使城镇规模扩大,完善功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要有效做好“城中村”、棚户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促进供电、供热、供气、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

着眼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信贷催化促进作用,有效增强城镇承载现代工业的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建设集群型、科技型、低碳型工业的发展思路,加大对产业集群区中新型城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发挥新型城镇承接产业集聚的载体作用。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信贷资源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新兴、先进、绿色产业,不断提高绿色信贷的发放比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支持生态化城镇建设和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流动资金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做优做大,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点。要重点支持信用情况好、资源优势强、市场影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发展。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扶持力度,夯实城镇化发展根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坚持把支持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大力支持“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信贷规模,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要重点支持符合贷款条件,技术力量强、经营成绩突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研及新技术推广运用项目,促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化载体的建立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形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着眼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对城镇第三产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增强城镇经济发展后劲。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创造了大量需求,服务业也就起来了。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发展的潜力很大。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择优大力支持商业、餐饮、旅游、文化产业及其他生产生活业;要加大面向城镇中小微服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促进中小微服务企业规范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中小服务企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购房需求和消费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进个人信贷投放,择优支持个人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

着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改善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增加小城镇机构网点、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要顺应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电子渠道建设,重视互联网金融、电子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扩大有效服务覆盖。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竞争。

强化激励:为银行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被赋予全新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项重大制度改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从金融、财税等各方面不断完善配套机制和政策措施,为银行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尽快出台城镇化发展规划。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立足国情,需要有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因此,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尽快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长远方向和战略任务,提出一些重大思路和举措,以指导全国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在市县层面,也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以便更好地把各方面工作统筹起来。

加强监管政策引领。监管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银行信贷资金运行的新特点、新规律,比照鼓励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做法,制订出台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考核要求,对参与城镇化建设力度较大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准入、新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提高风险监管指标的容忍度。同时,要始终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督促银行机构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坚决守住风险底线,通过科学、合理的贷款组合分散风险,防止信贷风险向某些行业、地区、项目和客户过度集中。要引导银行机构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严格客户准入筛选,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向

的跟踪监测以及异动数据和苗头性变化的深入分析,从机制上、细节上强化“三查”,堵住漏洞,及时预警和处置相关风险,做到在信贷高增长中有效防控潜在风险,在信贷结构调整中提高银行业运行质量。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范文第8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商业贿赂和行风职业道德建设三项联动,促进卫生系统内涵建设

医疗服务质量和卫生行业作风是卫生系统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今年上半年,卫生局强化措施,从五方面入手,全面启动和深入实施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商业贿赂和党风廉政卫生行风三项建设,以多项抓手联动,促进卫生系统医疗质量和行业作风的全面好转:一是召开卫生系统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商业贿赂暨行风职业道德建设动员大会,对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商业贿赂和行风职业道德三项建设进行全面部署;二是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不同的工作机构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做好工作;三是制订并下发了《卫生系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细则》等文件,对不同的活动明确不同的工作重点,使三项建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互补性;四是设立专用的银行帐户和举报电话,并派出督查组对全市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督查和指导,目前已完成了第一轮督查任务;五是在医疗卫生行业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增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目前卫生系统各单位已按照卫生局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一些单位三项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商业贿赂现象被有效遏制,群众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有所提高。

(二)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4月10日,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还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责任书》,明确各乡镇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各乡镇都按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建立乡镇公共卫生领导小组和村公共卫生工作小组,各乡镇村分别确定一名公共卫生管理员和公共卫生联络员具体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全市市、乡、村公共卫生管理组织已基本落实到位。在业务工作方面,卫生局将农民健康工程相关任务进行分解,进一步明确了局机关各科室和卫生系统下属单位责任。目前,农民健康工程在我市实施顺利,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在当地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积极开展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等前期准备工作,部分乡镇已启动和实施体检工作,建立了动态管理的健康档案。截止4月10日,全市共完成参保农民体检98543人,占应检人数的22.8。面向群众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省里的有关要求,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进一步细化指标,并列入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年终考核标准中,大部分工作已规范开展。

(三)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扎实开展医政管理和无偿献血工作

上半年,在狠抓诊疗技术规范、临床质控、药品质量、招生体检等日常性医政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急诊急救工作。组织医疗单位对急诊急救有关规定和规范进行学习,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加强急诊设施建设,同时专门对中心卫生院以上的所有医疗单位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工作开展了突击检查,针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全系统内进行通报,并提出了整改要求,目前我市急诊急救工作规范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各医疗单位的应急抢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村卫生室的整治工作。上半年,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市所有村卫生室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内容包括诊所面积、内部布局、医疗设施配置、诊疗规范、执业合法性等,对发现的问题下发了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这次共检查村卫生室252家,下发整改意见书172份。通过整治,使全市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三是配合

残联完成了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以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了石门镇溪底等八个村(点)的6岁以下儿童全部进行了残疾筛查,对7岁以上的疑似残疾人进行残疾鉴定,共调查4000多人。四是认真调研,做好出台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医师外出会诊、临床用血、部分临床检验检查项目结果互认以及支持民营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相关政策计划于年内出台。

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工作,1-5月份全市无偿献血共2020人次,献血量达496.8升,满足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的要求,临床成份输血率达98.1,完成了市政府下发的无偿献血指导性计划。

(四)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载体,扎实推进爱国卫生工作

确保今年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确认,是20__年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的基础。今年创卫工作的重点,一是按照省级卫生城市的要求,确保通过复查验收;二是制订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完成今年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其他任务。作为创卫工作的主要职能机构,今年上半年,市爱卫办积极履行职责,主动当好参谋,充分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成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方案制订,制定了统一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台帐资料管理标准,下发了《关于做好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台帐资料工作的通知》。二是开展了多期健康教育培训班,全面部署和规范市区各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三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江山市巩固灭鼠灭蟑先进城区工作方案》,开展了灭鼠宣传发动、鼠密度监测、灭鼠投药员分级培训等准备工作,目前市区大部分部门单位按照“四统一、三不漏”的原则,于4月24-26日开展了统一投药灭鼠工作,共投放灭鼠药物2.05吨。四是组织卫生、工商、街道等部门人员20人,对市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城中村、个体工商户等176家单位进行了划片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并发放督查单。五是为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广泛发动各部门单位大力开展了第十八个爱国卫生月活动,进一步美化、洁化城乡环境。这次活动领导重视,宣传发动到位,措施得力,群众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五)加强以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疾病防治工作

血吸虫病是我市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市再次发现大面积有螺环境,位于虎山街道的前井村、坛石镇的中心村和横渡村,面积达12.02万平方米,具有有螺环境复杂、钉螺密度低、隐蔽性强、灭螺难度大的特点。螺情发现后,卫生局主动与水利、财政、林业及疫区乡镇联系,充分发挥部门、乡镇协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灭螺工作,目前已完成该地区的灭螺任务,灭螺效果令人满意。在疫区乡镇继续实施以兴林抑螺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为主要措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并按照《赣浙两省四县(市)20__年血防联防实施计划》,加强省际合作,做好血防联防工作。据统计,全市共查出有螺乡镇(街道)6个,有螺村13个,螺点21处,有螺面积14.215万平方米,累计灭螺面积29.3万平方米,实际灭螺面积11.5万平方米,巩固及扩大灭螺面积49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已连续14年无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例,无阳性钉螺,无阳性病畜,血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全面落实肺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认真做好江山中学、滨江中学聚集性肺结核疫情控制工作,目前,结核病疫情被有效控制。按照艾滋病项目工作要求,重点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在公共场所、服务行业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在市疾控中心成立了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对公共场所开展行为干预,实施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工作,接受自愿咨询检测132人次,发现1例输入性HIV感染者。开展门诊性病病人HIV监测工作,共采集251份血清样品,未检出阳性。抓好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在市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上专门邀请了省艾滋病防治策略讲师团举办了一场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加强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管理,定期随访,目前二例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情况稳定。

强化肠道传染病防治,在中心卫生院以上单位开设了肠道门诊,以主动监测肠道传染病病人。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全市27家预防接种门诊重新进行了验收和确认,对经培训合格的326名预防接种人员发放了《预防接种资格证书》和《预防接种上岗证》,全面有效落实以免疫接种为主导措施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六)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证为抓手,认真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前提是卫生行政部门能取得客观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评价数据。为增强卫生监督能力,从去年起,卫生局以“建立集职业病预防与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健康监护与监测,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职业卫生技术指导、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市疾控中心”为目标,加大投入,全面启动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申报工作,从仪器购置、质量体系建立、人员培训、检测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强化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各方面努力,5月30日顺利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证书,成为衢州地区疾控系统中首家通过认证的单位。

针对我市工业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为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预防各种职业有害因素危害,我们强化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突出 监督管理重点,开展各项工作。今年上半年着重组织了竹木深加工等行业调查、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和劳动者健康监护等,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围绕《职业病防治法》对企业主进行宣贯与现场指导,使企业主的职业病防治意识明显提高。对其他行业按照重宣传、重培训、重监督、重指导、重整改和慎处罚的工作思路,加大职业卫生日常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举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培训班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卫生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七)以学校食堂卫生整治为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是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食堂卫生是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主要环节。今年上半年,卫生局把学校食堂卫生监督作为食品卫生许可整治工作的重点,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历时2个月,对全市所有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根据每个学校食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指导意见,对于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给予相应的现场技术指导,甚至直接参与食堂改造设计。为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卫生局还举办了三期由学校领导和食堂从业人员参加的卫生知识培训班,就学生食堂卫生管理规范、食物中毒预防控制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培训。为建立学校食堂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5月23日,我们与教育局联合下发了《江山市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和规范学校食堂卫生工作。目前,各学校正按照卫生部门的指导意见加快食堂硬件设施的建设改造。

上半年,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一是首次在我市食品行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其中江山国际大酒店等6家单位成为第一批获得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B级单位荣誉;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熟肉制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效净化了我市餐饮业及熟肉制品市场;三是为防止“春节”、“五一”期间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分别对有关商场、超市、批发部、副食品店、餐饮单位进行节前专项执法检查,防止各种劣质不安全食品上市。通过上述措施,我市目前食品安全形势良好,未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八)、开通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孕产妇继续保持零死亡

加强妇幼保健管理,保障孕产妇安全是母婴健康工程的重点内容。今年以来,卫生局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妇幼卫生的大众宣教,并以发放宣传资料、母婴保健墙报及健康处方等形式为目标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另一方面,认真实行孕产妇高危筛查制度,严格孕产妇分娩分级管理,在全市建立了一条快捷、有效的危重产妇、新生儿联合抢救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孕产妇、新生儿抢救中心作用,上半年10例产后大出血、8例重度妊高症、4例内科合并症等共22例危重孕产妇和18例危重新生儿全部抢救成功,继续保持孕产妇零死亡。

据统计,1~5月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4.96,孕28周市级高危筛查率71.9,高危孕产妇检出率28.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7.1%,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7.5,各项工作较往年取得了新的进步。

(九)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现计算机联网和实时结报

从去年年底起,我市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与市内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计算机联网。目前,除桃源骨伤科医院外,全市其他所有定点医疗机构都实现了合作医疗的门诊费用即时报销和住院费用出院结算时的实时报销。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已有61102名门诊病人和5038名住院病人享受到实时结报的好处,大大方便了参保农民的医药费报销,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市合医办还自主研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上办公系统,为各乡镇合医办提供政策宣传、筹资进度上报及参保人员信息查询、录入、统计、下载、打印等功能,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据统计,今年1~5月,参保人员中已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70084人次,报销金额921.97万元;其中乡镇卫生院门诊报销61102人次,报销金额31.76万元;住院和特殊病种门诊报销8982人次,报销金额890.21万元,其中报销金额达万元以上的有155人,有40人达到封顶2万元,参保人员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25.03,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十)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灵活的、有生机的用人机制,是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上半年,卫生局按照卫生部、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是完成卫生系统第一家事业单位——参药商行的改革,参药商行因连年亏损、不适应市场经济法则、无法继续经营而实施体制改革,三名职工身份转换并予以妥善安排,单位自行解体,安置后的职工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在原地新办了药店。参药商行的改革,为今后卫生系统产权制度改革中如何破解安置金的制约,妥善处理改制单位职工安置问题积累了经验。二是在内部运行机制上,率先在淤头中心卫生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职工双向选择,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机制,下一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各医疗单位推广。三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完成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分院增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牌的前期筹备,部分农村卫生院结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主动对接有关政策,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成立了社区责任服务小组,制定医生联片、驻村、巡查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实现从“坐等病人”到上门服务和预约服务等服务模式的转变,让群众享受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宣教等“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

(十一)强化服务,严格管理 ,民营医院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会办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院是我市卫生事业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加快民营医院发展,今年以来,我们继续从多方面做好民营医院的扶持工作:一是在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的框架内放开医疗市场,凡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条件的,一律同意开办。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我们多次派出专家组到民营医院进行检查指导,通过几次的整改,目前民营医院在医疗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三是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有意愿到民营医院工作的,只要不影响医院正常运转,全部同意。四是对民营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政策知情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的政策。五是鼓励民营医院参加卫生系统的各类学术会议,为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提供在医院管理、学术等方面双向交流机会的平台,促进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六是组建了包括民营医院在内的信息员队伍,与《今日江山》、江山电台合作,开辟卫生专栏,加强对民营医院的宣传,提高民营医院的知名度。

目前,我市民营发展势头良好,桃源骨伤科医院已成为衢州市有特色的专科医院之一,贝林医院是衢州市最大的综合性民营医院,大陈乡大唐村卫生室其蛇伤和肝炎病人的治疗,吸引了周边县市区的众多患者。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医疗市场公平有序竞争、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统筹做好其它各项工作

进一步加强财务建设,规范卫生系统固定资产购置审批和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推行药品和医疗设备招投标,积极做好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上半年卫生系统无火灾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6月上旬,共受理各类案件38件次,卫生“对话平台”反映问题180余条,全数如期报(审)结。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卫生系统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做好市政府年度“310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中涉及卫生项目的建设工作,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基本完成装修,预计7月份能投入使用,第四专科医院已进入代建中心建设,正在进行预算编制、招标工作,市公共卫生中心(含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卫生进修学校及卫生局机关等单位)正在选址。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卫生院农民健康体检仪器设备短缺

按照农民健康工程的要求,各地承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体检的医疗单位,必须配备“新六件”,包括B超、心电图、X光机等,但目前我市具有体检能力的农村卫生院除5家中心卫生院以外,基本上没有配齐相关的医疗设备,不能按规定完成农民体检的任务。据统计,全市农村卫生院要配齐相应的医疗设备,需要投入239万元,经费的不足与工作的紧迫性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面临较大困难

从20__年起,我市农村卫生院停止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加上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目前我市农村卫生院不仅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而且专业人员的断层现象严重。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困难不仅影响了农村医疗工作的质量,而且已影响到一些边远山区基本医疗的可及性,一些群众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民健康工程相关任务也难以落实到位。

(三)经费不足,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财政对卫生的投入与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与中央、省有关卫生工作政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影响了一些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进度,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农民健康工程、基本医疗服务等,建议市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

(一)继续推进医疗卫生单位体制改革

加强卫生体制改革,尽力破解安置金难题的制约,采取多种方法,灵活处理改制单位职工安置问题,年内继续启动1—2家卫生单位改制,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内部运行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为主的人事分配制度,逐步推广淤头中心卫生院中层干部、职工双向选择的经验,逐步建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更有效地防止人才流失。

(二)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下半年要对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公共卫生管理员、村公共卫生联络员进行农民健康工程相关文件、公共卫生管理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组织在公共卫生和农民健康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要抽调专人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加强对各乡镇落实3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各地实施情况,并制订考评细则,开展对实施情况的考核,督促、指导各乡镇全面完成农民健康工程各项任务。

(三)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争取年底前在全市建立5—6个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确保机构、编制、人员、场所和经费落实到位,完成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工作。

(四)集中精力开展创卫工作,确保年内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确认

年内要确保通过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验收,主要做好六项工作:一是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灭鼠工作,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补投灭鼠药物,有效地降低市区鼠密度;二是开展灭蟑工作,做好灭蟑宣传发动、分级培训灭蟑技术员、蟑密度监测、灭前环境卫生整治等准备工作,按照灭蟑的分工原则和要求,统一于7月25日和8月15日分两次做好灭蟑投药和物理防治等综合灭蟑工作;三是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六小行业”治理;四是市爱卫办和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台帐资料,并装订成册,做好迎检准备;五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发动,营造创建卫生城市的良好氛围;六是结合节假日组织市区环境卫生大扫除,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