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比较教学法;中职学生;就业观。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76-021.树立正确就业观是中职学生美好职业生涯的前提条件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成功与否与本人的人生规划息息相关。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面人生,如何尽快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华丽蜕变,平稳渡过初入职场的心理"阵痛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挑战的光荣任务。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做好各种心理准备,是每个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中职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指导,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匆匆忙忙,草率地进入职场,就像大海中一艘没有方向的航船,可能迷失方向,遭受严重挫折,甚至可能因遭受沉重打击而留下永恒的心理阴影。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帮助学生搞好职前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成功地搞好初次就业,是很有必要的。本人在多年的就业安置和就业指导中,不断探索,采用"案例比较教学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生受益匪浅,取得良好效果。

2."案例比较教学法"的探索

"案例比较教学法"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不断探索,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案例教学"的新方法,姑且以此命名之。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通常是用一个案例及案例评析来说明一个问题,而"案例比较教学法"是通过多个案例而不是一个案例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案例与案例之间的比较,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出各自的结论,然后进行判断和取舍,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老师在此基础上做出点评,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职业观,起到潜移默化,无声润物之功效。

3."案例比较教学法"之实践

在讲授"就业期望值"时,我通过我曾熟悉的几个已毕业同学的事例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其过程如下:

3.1给出案例

案例A:汽修六班学生赵磊,曾参加省级汽修技能竞赛,荣获省级二等奖,临近毕业时,曾向我说过毕业后准备开汽修厂,我当时并不赞同并与之做了详谈,建议他先找家4S店锻炼,过几年再开厂。他坚持己见,未采纳我的建议。在社会上闯荡一年后再遇到我时,很后悔当初没听取我的意见,结果钱花了不少,浪费了自己一年的时间。

案例B:我以前有个学生曾磊磊,也是汽修专业学生,为人忠厚诚实,能吃苦耐劳,技术过硬,但安于现状,我曾建议他自己开厂。他说风险大,能力不够。毕业十几年了仍在汽修厂当师傅,收入尚好,但他同班同学有的早就是技术总监,有的早已开办了汽修厂,身价不菲,而他现在也就只是小康之家而已。

案例C:我班学生张坤在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时想进大公司当文员。实习时到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上夜班。工作虽累,但心态却好,很快适应了岗位,并协助带队老师经常做好其他学生的稳定工作,表现非常优秀。实习结束后就跳槽到另一家大公司做了文员,很受领导和同事的欢迎,后来上升为人事主管。

案例D:我班有一个同学曹萍萍,学计算机专业,在校时表现尚好,但自视甚高,一心想毕业后找一份收入高又轻松的工作。顶岗实习就提前离厂了,找工作时挑三拣四,去了好多个地方都不满意。回来到学校看我时抱怨没赚到钱,害得父母经常接济她。后来她准备再去外面找份工作,我给她做了诊断,提出了建议,她认为老师分析很中肯,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意见

3.2学生评析。通过对以上四个同学的真实事例,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参照书本知识作出评析,分析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期望值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判断案例中的同学选择期望值时哪些切合实际,哪些高了,哪些低了。

3.3学生提出建议。通过对案例中四个同学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比较,思考案例结果对学生的启迪作用,要求学生给他们每个人分别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希望,帮助案例中的同学去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3.4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设身处地思考自己的将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期望值来面对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并想想将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怎样去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什么时候去调整会比较适合自己,会使自己能发展得更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3.5老师做出针对性点评。老师有针对性的做出点评,不仅要对案例做出点评,更重要的是对现在的学生的评析、建议、解决办法做出点评。点评时要灵活,要多赞美,要针对性强,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学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目的。

3.6作业及学生反思。老师要把作业布置好,让学生到网上查找就业情况,了解目前的就业现状,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仔细思考。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评析建议及解决办法,是否有不足之处,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佳更优。

总之,通过几年的时间的探索,"案例比较教学法"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他们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能冷静理智地处理好各种问题,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较快适应"职业人"的角色,成为真正的职业人,为他们今后的职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期望并相信每个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的明天会更美好。参考文献

[1]廖利华.职业生涯设计.[M].刘新梅.冉茂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徐承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苗其刚.冉启全.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2篇

1 前 言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明确要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等作为重点任务。进而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性,使得其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做法

2-1 注重过程教育,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1-1 课程设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整个创业课程体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起初,只是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学时要求及师资配备上并未有明确的要求,对创业教育也未提及。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逐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学时及学分,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并将大学生创业指导作为一个部分以“探索创业之路”编入了就业指导教材,但当时的创业教育仍然是侧重就业指导。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不断重视,学院及时更新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创业可以有效带动就业、创业是更高质量的就业等新型创业教育观念,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编撰三本教材组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丛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侧重职业规划教育,大二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激情,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侧重职业能力培养及就业择业技巧传授。至此,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并且配有专门的自编教材及相应的师资、设备、场所的投入。

2-1-2 教育过程从全员到部分,从部分到精英

通过教学实践,学院在创业课程教育过程的设计上,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 的递进式、层次性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即由全员参与的创业通识教育,到部分集中的创业培训教育,再到精英的创业实践指导与帮扶,分别实现由“基础层”到“操作层和提高层”再到“实践层”的递进式转化。对全体大二学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的创业必修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一步集中进行创业模拟培训,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模拟经营业务等模块化实训环节,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创业操作技能,培养创业风险意识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进一步有创业实践需求的同学,进行更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与帮扶,并在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

2-1-3 师资力量专兼结合,注重实践

学院注重创业师资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技术保障。成立创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创业师资培训与管理、创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库,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创业讲师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开展经验交流研讨会,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感悟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讨。组织学院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建。聘请包括政府、教授学者、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社会各方面专家担任兼职创业指导与咨询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帮扶。

2-2 注重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2-2-1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不断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为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院于2009年11月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2013年11月被认定为“苏州市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10月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创业园已整体搬迁至学院产教园(大学科技园),拥有3500平方米的可支配面积,3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

2-2-2 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引入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平台

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了就业创业指导站,与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开设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使参训学员通过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建立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等模块化教学与实训,体会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合格学员还可获得学院公共选修课2个学分,并且在苏州创业凭证书可享受苏州市有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平均每年开设约10期创业模拟培训班,每期40人以上。2013年3月被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高校创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2-3 建设产教园和大学科技园,政、企、校合作共同拓展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学院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并列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引企入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战经验;加强与社会科技创业园联系,建立互通机制,对孵化成熟的创业项目推荐进入社会科技创业园,打开学院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

2-3 注重创业教育与实践载体的建设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1)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团结和组织全校的创业兴趣者,共同围绕创业的话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素质。面向全体大学生定期举办金点子大赛、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创业讲座、启明星交流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以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

(2)借助各种创业大赛,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挖掘创业项目。学院每学期组织新创业项目的入园(入驻创业园)评审,聘请专家组对各二级学院推荐的创业项目进行逐一评审,择优进行项目指导并允许进入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对已经入园的项目,每学期聘请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和指导;组织全国、省级、市级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如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苏州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竞赛等,并借机向全体师生宣传政府及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视,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3)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学院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暑期都要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作为个人综合素质考评的一部分。为此,学院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院团委及各二级学院都在努力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开拓社会实践的空间并提供实践机会。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努力寻求资金支持,或者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学生创业意愿往往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打消,因此为大学生创业寻求更容易获得的资金支持将激发更多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尽管学院有一些创业帮扶基金、政府也有一些小额信贷扶持政策,但若想真正获得这些资金,手续和过程都非常烦琐。因此建议在资金支持方面再多做些思考,将会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

(2)打造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降低学生创业实践的门槛。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探索和构建一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实践平台,如咖啡吧、创客空间等。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库 安全工程 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57

数据库技术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软件学科的重要分支[1],它内容覆盖面广,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而安全工程数据库技术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掌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要求在其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SQL语言,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1 存在问题

由于专业性质、课程特点等因素,在授课与上机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1 课时少

受学校培养计划限制,本课程的课时仅为32学时,其中授课时长22学时,上机时长10学时,也就是说要在短短的十一次课堂授课和5次上机中要让学生既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且能够使用SQL语言、具备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等,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1.2 课程内容和难点多

数据库技术既涉及到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也涉及到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新技术等,需要讲解的内容非常多,而且授课过程中的难点较多,如: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关系运算中的除运算、SQL中的嵌套查询、关系规范化理论等。仅靠单纯的阐述很难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1.3 学生有畏难情绪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缺乏,对数据库是初次接触,而授课过程中难点大都集中于整个学时安排的前半段,有部分学生在听了第一次课之后,或学习到较难的章节时反映听不懂,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兴趣降低、注意力下降,或者干脆放弃了对数据库的学习。

2 教学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每轮课程都会作好授课记录,对学生的反馈作出分析,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并作出下一轮授课方案的修订。经过几年授课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较为适宜的教学思路。

2.1 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编制教学大纲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王珊、萨师煊所著的《数据库系统概论》,该教材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曾多次再版。书中的概念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一致,方便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但该教材中涵盖的内容太多,与有限的学时安排冲突,经过对我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分析,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指导意见,对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确定为:绪论2学时、关系数据库4学时、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6学时、关系数据理论2学时、数据库设计2学时、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2学时、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2学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学时。而上机部分则选择入门较为容易的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安排了5次上机,内容主要为:ACCESS主要特性、表的操作、查询的操作、报表的操作、窗体的操作等。

2.2 使用多种授课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由于本课程涉及到的新概念、原理较多,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笔者采取了多种授课方式。

2.2.1 用实例代入的方式讲解定义

课程中涉及到的新定义比较多,且多数定义较为抽象,仅靠在课堂上生硬的复述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利用一些实例代入该定义,把定义中的字母等都换成实例中相应的元素,并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对高度概括的定义进行再次解释,以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外码时,原始定义为:“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如果F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称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在授课时可以先快速通读定义,然后让学生把SC(Sno,Cno,Grade)当做关系R,Student(Sno,Sname...)当做关系S,之后引导学生找出Sno是SC的一个属性,但不是SC的码,Sno是Student的主码Ks,为了表现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联系,需要在关系SC中分别引用Student和Course的主码,由于Sno不是SC的码,它是引用自另一个关系Student的主码,所以我们把Sno称为关系SC的外码。

2.2.2 要重视对知识点进行回溯

对知识点的回溯分为两类,一类是讲到某个新定义时,根据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另一类是讲完某部分内容后,要进行总结,并尽量用浅显的语言梳理出该知识点的规律。如:在第一章绪论中有“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这个知识点,由于当时课时有限,很多同学对此概念没能理解得很透彻,当课程进行到SQL一章时,应结合“表、视图”这些新概念对三级模式这个知识点再重新讲解一遍,以便为学生解惑、加深其理解。在讲到关系规范化理论时,在课程最后要留出一部分时间,归纳出:拿到一个关系,应如何逐步判断其属于哪级范式,若想进一步减弱冗余、更新异常等问题,应进一步消除掉哪些不适宜的依赖关系等。

2.2.3 利用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概念,光靠实例代入和简单阐述无法很好地使学生理解,此时可借助生动、直观的图形、图象等方式将形象思维引入授课过程。如关系代数中的除运算涉及到了象集、交、投影、元组等新概念,且在这些概念中,又出现了象集这个难点,以往即使重复讲上两三遍定义,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因此必须采取能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接受该概念的教学手段。在除运算的概念中,给定关系R (X,Y) 和S (Y,Z),其中X,Y,Z为属性组。R中的Y与S中的Y可以有不同的属性名,但必须出自相同的域集。R与S的除运算得到一个新的关系P(X),P是R中满足下列条件的元组在 X 属性列上的投影:元组在X上分量值x的象集Yx包含S在Y上投影的集合,记作R÷S = {tr [X] | tr R∧πY (S) ? Yx },Yx:x在R中的象集,x = tr[X]。而数据库中象集的概念为:给定一个关系R(X,Z),X和Z为属性组。当t[X]=x时,x在R中的象集(Images Set)为:Zx={t[Z]|t R,t[X]=x}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除运算这个新知识点,可将象集概念中的Zx换做Yx,使之与除运算中的描述统一,简化学生在脑中转换的过程,先引导学生用口语化的语言重述象集的概念,即:“象集是关于属性组Y的分量的集合,如何选出这些行,要看左侧的X属性组中是否包含x。”接下来,板书R和S简化示意图,并让学生边回忆象集的概念,边对照该示意图分析除运算的概念。同时,教师应在R和S简化示意图上标出定义里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和出现的各个元素tr [X]、πY (S)、Yx等,如图1所示。最后,让学生对照定义复述关于除运算的口语化表述。即:R÷S的结果是元组在属性X上的分量,此时关系S中Y的投影应包含于Y在关系R中的象集。套用象集的口语描述即为:R÷S的结果是元组在属性X某些行上的分量,要想选出这些行,需要先看关系R中属性组Y的分量的集合是否包含关系S中Y的投影。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性的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以期对促进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 学生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95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演进,与过去相比高校毕业生数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各级教育机构、高校先后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大量学生的顺利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解决。

1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复杂,涉及的环节、部门及影响因素较多;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 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清晰

当前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说是唯“就业率”是瞻,根本是解决学生就业出路,但却忽视了学生就业质量、学生职业发展及未来一生幸福。甚至部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保留着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解读学生就业政策、办理学生就业手续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意识不足,学校“就业难”问题突出,影响学校社会声誉及未来的发展。

1.2 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

与世界其它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主要表现为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不高。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当前设置的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还是相关软、硬件条件,及相应从业人员数量、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处于弱势地位,不能适应现实工作发展需要。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应专业化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

1.3 就业指导内容与对象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工作事项很多,主要包括手续办理、政策解读、信息沟通、技巧训练、心理辅导、决策咨询、生涯规划和学生素质提高八个大的方面;总体来说,覆盖了学生就业所需的各个方面。但存在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学生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都是相同的,高层次、个性化的指导内容严重不足;并且就业指导内容基本局限于学校的毕业生,对在校的其它学生“就业”的内容关注较少。

1.4 就业指导手段、方法简单

相对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伴随就业体制的转变,在手段和方法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传统就业体制下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主要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夕,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校友报告会等,内容主要局限于开展就业政策、手续办理、心态调整等所谓“快餐式”的培训。而当前基本所有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将其作为必修或选修内容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就业指导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到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较低因素的制约,师生、校企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指导手段、方法停留于简单的传授与灌输。

1.5 指导不能完全适应学生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完成了从国家统配向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转变,学生都是自费上学,相对来说对高校就业指导抱有很大的期望和需求,但在接受了数年的高等教育后,却发现事实上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并不好;调查发现,学生给予高校就业指导的评价普遍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很难从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中获得帮助或提高。

2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对策

2.1 立足生涯教育,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伴随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的转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为了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还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同时不仅要关注学校学生的就业率,还要关注学生一生幸福。积极充分的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个人生涯发展为着力点,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制定周期相对较长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谋求事业、个人、家庭的和谐发展。

2.2 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指导工作专业化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求相对较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有广泛的涉猎;要求要有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高校要对当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旨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稳定性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高。

2.3 就业指导内容多样化、对象全面化

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内容比较丰富,有就业前关于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的内容,还开展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服务,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内容多样化,旨在适应不同的学生;最好从学生进校伊始,就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关于生涯规划、职业精神、创业精神等的教育,是针对全校所有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而非我国部分高校只针对即将毕业学生开展。国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说内容是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对象覆盖全体学生,重点针对毕业学生;工作更加人性化,服务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2.4 用现代化的手段、方法开展就业指导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化的媒介、技术,构建校内、校际间资源共享学生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与就业指导、用人单位需求等有关的信息服务;以及借助便捷的互联网工具积极的开展学生就业市场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以便及时、正确的掌握当前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策略,不断改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手段,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快、更优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2.5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校还应该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结合学生专业对口的行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合理的设置、调整学生所学专业,旨在构建基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学校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最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同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扩招;新增专业;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几年的招生扩招,导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数目急剧增长。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之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也一些问题。许多大学在扩招中失去个性和特色,造成“千校一面”。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增设热门专业,例如师范类院校开设非师范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外语、财会等文科类专业;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又一拥而上地开设计算机、电子专业等理工类专业,高校增开新专业成一时风气。对于高校兴起的专业增开热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增开专业是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其中暗藏的就业风险不容忽视。面对扩招后新增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如何对新增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实问题。

一、我国目前新设专业及其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自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学生人数增加,如果都挤在原来的专业,每个专业的人数过多,学生毕业的时候就业就会遇到困难。因此要扩招必然就得增加新专业,全国各地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开办了新专业,而且增长迅速。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有1711个本科专业和3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个公安类专科专业;2006年度有2187个本科专业和11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05年度有2594个本科专业和45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04年度有2442个本科专业和2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新专业是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每年增设大量以前从来没有的专业。新专业以其极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类专业一般都是针对目前市场急需人才而设置,譬如数字媒体及动画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等等。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急需时他们就应时而生,适应性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然而,纵观近几年新专业就业率并不像人们期待的那么高。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一些“时髦”专业就业率比较低,诸如:首饰设计、宝石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毕业就业率不足50%,有的甚至更低。而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或者特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同时据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可见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的专业并不是最热门的专业。由此看来,新专业的就业情况也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好。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总量供过于求,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为扩招而扩招,不考虑社会需要,争开新专业,盲目求大求全,一些新专业根本没有成熟的就业市场,一些热门专业过量招生致使人才过剩,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二、对新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当初高考选择新增专业的学子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有的出于爱好,有的是无意之举。经过了大学四年,他们同样面对就业的现实问题。与传统专业毕业生一样,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陈旧。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现在有些省市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50%。然而,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不管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身特长、兴趣爱好,一味地希望到大中城市就业,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公司、大企业就业,希望到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出国机会多,晋升机会大的单位就业。而边远山区、城镇、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尽管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即使有去到边远山区的基层单位工作也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去的。新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如此,因为没有相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毕业找工作这些先例可以参考,许多新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充满迷惑,不清楚从业方向,从而放弃自身的专业特点,跟着别人一起往热门行业、热门企业里钻。

(二)辅导员对新专业的就业市场定位不清晰

在高校的新增专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年的热门专业或急需专业,而有的却是本校过去没有的新专业,甚至是其他高校也没有的新专业。对于新增热门专业或新增与原有专业相近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也许还比较容易上手。然而对于那些本校原来没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主要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连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新专业的专业特点、就业前景、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合适的求职企业对象等等,更不要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了。

(三)学校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高校扩招之初,一些高校热衷于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只重视招生而不重视就业,对就业工作在机构、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到位现象视而不见。特别是忽视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开展的就业工作。例如经费和人员的不到位、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积极开拓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等等。因而无法为学生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无法保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许多高校仅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浅层次的就业服务,缺乏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四)新专业知名度低,难做就业推荐工作

很多学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及特点,盲目增开与本校特长不相符的专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扩招后各个学校都明显地感到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滞后;不仅公共基础课上的师资不足,新设专业缺少有经验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扩招后校园内的人口过于密集,后勤设施跟不上扩招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设备和用房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急需改善,图书资料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简单来说,盲目扩招导致了教学硬件的不足、教学师资的匮乏、后勤设施的缺乏、教育经费缺口等问题。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对一些新专业,连用人企业也不甚了解新专业适用哪些岗位。有的学校开设的热门专业在该校属于新设专业,师资力量不够,知名度较低,难与其他院校对抗。种种存在的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能力水平不高,相对其他有优势的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能力。

三、新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发展的观念

这几年扩招,毕业生多了,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认为正是扩招才造成了今天大学生的窘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扩招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从人才需求而言,我国对大学生还是有着旺盛的需求的。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也还是很低的。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国家毛入学率则远超过50%,这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见,扩招与就业难没有必然的联系。就业难,最大的问题不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了,而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改变。大学生不当的就业观念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包括: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因此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成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和老师要让毕业生们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类型的单位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才最重要。

(二)辅导员加强新专业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校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辅导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水平高低对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新设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不能简单套用以往的经验,更应该加强对新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拓展视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除此以外,辅导员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所有的辅导员都应该经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规划教育知识。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应针对学生特点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当学生在刚接触一个新专业的时候,应当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专业及从业方向,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学生考虑今后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包括知识结构的准备和经验方面的准备。

(三)学校领导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加强重视针对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是高校办学的龙头,一切从就业出发思考问题。对于新专业的毕业生,就应该有新的就业工作思路。首先要注重专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贴近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其次学校领导、老师高度关注学生就业工作,加大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及新专业毕业生的推荐力度,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动联系企业,为毕业生推荐企业。三是老师应该针对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特长推荐毕业生。四是学校努力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在校大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五是重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可通过举办求职、就业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在扩招工作中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同时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原有专业与新设专业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此外,提高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学校各级领导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根据新专业的实际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整改措施,对于生源、师资、设备、质量、前景较好的专业,要努力创优和创特色;对于师资力量不足、设备欠缺、但生源尚可、前景看好的专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问题;对于连年招生计划未能完成,师资严重欠缺,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前景堪忧的专业,要下决心进行调整;加大引进力度,努力增加教师总量。确保新专业教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大部分专业课应由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与学院的沟通,改善图书资料条件;加强新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优良学风。认真总结新专业的办学经验,进一步做好专业的发展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和辅修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强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宣传,使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增进专业兴趣;要主动了解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5篇

一、领会“中国梦”内涵,明确“职教中国梦”使命

我们要求广大师生深入学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和当后的重要讲话,着力引导大家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明确职业教育肩负“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奋斗的梦,是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融合汇通的时代愿景。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就是要让国人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教育来夯实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应当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梦想和教育自觉。要找准职业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独特位置和重要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培养社会欢迎、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人都享有成才的机会,拥有出彩的能量。

二、借力两大载体,推动“中国梦”教育

三月份是大连市教育系统的调研月,也是职教系统的校园文化月。紧紧抓住这两大载体,我们着力推动“中国梦”教育活动。

在调研月活动中,我们深入县区和学校,走进课堂和德育现场,调研问题、给出建议。我们要求战线同志要把工作放到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来谋划,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推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组织基层干部和教师座谈,深化对“中国梦”的体认,让弱势群体子弟集中的职业教育,共享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成果,充分调动职教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作用,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落到实处。

在校园文化月活动中,大连市统一部署,要求学校结合专业实际和校园文化传统,围绕“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炼学校文化精神”“推进国学进校园”“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体现“三进”要求和“一校一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重点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各学校校园网上普遍开辟“中国梦”专栏,转载的重要讲话和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宣传报道,发表师生感悟和体会文章,全面调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宣教手段,同时还注意发挥学生喜闻乐见的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功能,全面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三、深入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一是知行结合。根据职教学生特点,要求学校在德育中避免空洞说教,倡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各学校大都把专题宣讲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既保持参与热情,又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比如海洋学校开展的“我为实现职业教育中国梦做一件切实可行的事”活动,名称简朴易懂,方式清晰直接,却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轻工业学校、女子职业中专等均在活动中设立圆梦或筑梦等主题,启发思考,注重实践,知行结合,做学同行。

二是把弘扬中国精神与国学进校园联系起来。“国学进校园”是大连市德育特色项目。在开展“中国梦”教育中,大连市把国学颂读、国学校本课程、国学情景剧表演等原有德育载体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体会和领悟中华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使活动向纵深推进,我们计划举办大连市“国学进校园”情景剧比赛和“弘扬中国精神”演讲比赛。同时,我们已将中国梦的内容写入即将出台的《大连市中职德育指导意见》,发挥“中国梦”教育在立德树人上的长效作用。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构建;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69-02

2013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在媒体见面会上曾表示,随着历年未成功就业的大学生人数的累计,2013年将有3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初次就业。2014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伴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上升,各个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岗位却不断减少,这无疑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使得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如何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先人一步,在就业方面取得先机,这就是当今社会对学校-学生-家庭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提出的一个现实课题。

结合当今的就业形式和社会需求,未雨绸缪,全方位的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是我们能够成功应对这一课题的必由之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种系统性、计划性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和拼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组织者和最高领导者是学校,主体是学生,辅导者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人员。体系中的各个机构和成员之间相互影响,这使得整个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

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学校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发展、和在学校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规定。例如明确该工作的任务与内容、工作原则与目标、以及实施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使这些规定和指导意见成为切实推进该工作发展实施的规范和依据。

其次,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由该机构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且高校应根据专业、年级的不同建立多元素、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进行测评。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取向和特长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调查发现,就业岗位范围相对狭窄的专业的学生,或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的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往往表现出比较清晰的倾向;就业岗位相对较宽泛,或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佳,或属于交叉领域的新专业,或就业前景尚不明朗的在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容易表现出犹豫、徘徊的倾向。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清晰度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学校对其进行的职业规划指导也应具有针对性。各系应根据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及培养方式的差异,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设立各系的辅导机构,并根据各个年级职业规划指导的侧重不同,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稳定性、专业性、动态性入手,设立各系专门的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本系的辅导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便学校从更高层面调整职业生涯辅导工作。

第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并在专业课老师的协助下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它要求指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大学生自身条件,引导大学生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选择,进而合理规划整个职业生涯。所以,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同时,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中和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对学生了解更加深刻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更应首当其冲地参与其中,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协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而在如何使专业市场化这一方面,专任老师则更有发言权。因此在第一线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传授的过程中则应潜移默化的穿插本专业的一些新的就业动态及政策,以便学生及时掌握。此外各类专业课教师要注意将职业规划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上有意识地灌输相关职业知识,树立专业课程模块知识体系,并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引导他们处理好主修、选修、辅修或选学第二学位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相关度大的知识或技能为网络结点,按与专业知识关联程度的高低,形成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专业课教师协助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加深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前程的认识。

第四,充分利用大学的各项资源,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学院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校举办启发性、针对性的讲座,提供咨询服务。并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来提升本院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此外,学院的相关领导应该重视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我们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很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的建议对学校改进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实际意义。

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随着学生社团的影响力逐渐增大,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搭建起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职业生涯辅导中心间的交流平台。将学生社团组织纳入到就业指导辅导中心的管理中来,鼓励、指导大学生创办“创业者协会”、“职业发展协会”等有利于自我认知与锻炼的社团组织,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促使其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交流就业感受、共享就业经验的场所。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模拟面试、职业技巧比赛、应聘艺术讲座等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完善社交礼仪、提高就业技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最后,学生组织应充分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认知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运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现实的感性认识。即达到企业培训新员工时常提及的“真实工作预览”的效果。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能及早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外,在这种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大学生应抓住机会,多向相关职场人士交流和学习,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人脉,为将来的就业打下现实基础。

罗欧的需要理论指出,家庭是铸造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影响其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对个人的职业选择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职业的选择,更多得益于家庭。因此,高校可以编写一些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相关材料,让家长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程序、方式和内容,(转下页)

(接上页)只有家长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才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四海.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7)

[2]王攀,王旭辉,李彦琴.大学生就业指导辅导体系的建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

[3]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4]王本贤.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3)

[5]阔雅玲.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J].职业技术教育,2002,(4)

[6]于桂兰,于米.大学本科生职业倾向与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2)

[7]许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M].南京理工大学末刊硕士论文,2005

[8]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思考

Abstract:The employment ideas and pres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nation, the personnel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choosing

standard of employing unit,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ing new stud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can have very big effect to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cing the stern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t needs the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vision and to promote the full employ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building loos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innovat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l,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 employment ; investigation ; Ponder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1.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时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社会和高校的一个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信号,更是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兴旺发展的信号。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一支强大队伍,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需要,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这一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作用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要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方向。

2.调查研究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要素,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收集样本、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我们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校总共抽取了450个大学生样本,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1%。我们还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相关招聘会上抽取70个用人单位样本,回收问卷57份,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6%。同时我们还在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对求职应聘的大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特别留意并记录下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以找出矛盾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要素主要有: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要素

(1)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既存在着理念滞后现象,也开始趋向理性务实。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未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环境做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估,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过于苛求。如有37.8%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择业去向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10.9%的大学生选择去江浙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县城、乡镇或西部地区。一些毕业生(占被调查学生的31.9%)表示,即使不能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也要逗留在这些大城市,成为大城市的“漂流一族”。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了大学生浓重的“精英情结”。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就业难的严峻现实也促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已不再死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其他中等城市和西部地区、基层和农村以及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趋向。这说明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实际,也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2)薪资期望。 根据调查,薪酬福利仍然是时下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把薪酬福利排在就业考虑要素的第一位。并且,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薪资期望普遍过高,如有31.9%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应付给他们的薪酬范围为2000~2500元/月,14.8%的大学生认为薪酬范围应为2500~3000元/月。而通过对57家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调查,我们了解到有60%的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范围为1000~1500元/月,有27%的用人单位定出1000元以下的薪酬。在一些人才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了不少以月薪500~600元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让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一些用人单位面前望而却步。

(3)实践经验。 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获得了相应文凭的大学毕业生们,原本以为从此可以驰骋职场,结果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4%的用人单位把“具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排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要素的第一位,51%的用人单位一定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一些招聘单位在校园招聘时都会问到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哪些项目工作,在所参加的项目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就使得初入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也表现出更多的无奈。

(4)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系统的规划,对于就业准备大多属于“临阵磨枪型";30%以上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在进大学后甚至在中学时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明确的设计和规划,不到5%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由于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多数大学生出现就业恐慌,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没有目标、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全凭运气碰,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什么挣钱就做什么,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些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把握机会,签约快,也容易因后悔而违约,从而导致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不高。

转贴于 (5)面试技巧。根据我们对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以及高校就业办的老师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试水平比较低,面试时不知道怎么向用人单位推销、展示自我,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时光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从学识、才华、为人、品格等方面强调自己的优势,不会有效地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到一种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6)就业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而这基本上又是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因而就导致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选才难”。一些用人单位对调查者抱怨说:“现在好人才是越来越难找了。”一位企业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企业并不认为工作经验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学业成绩、综合技能也同等看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以及相关的能力,未来才具有竞争力。”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

(7)个性品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6.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37.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不重视实干精神,有24.5%的用人单位认为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应聘单位的忠诚度。据我们了解, 用人单位接收的大学生在就业一两年时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劳动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要素

(1)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我们在与有关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63.4%的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愿意招聘大学生。一些用人单位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就业培训,多数存在着缺什么岗位就找什么人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24.8%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不重要,有15.4%的用人单位竟然表示不会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长沙某设计公司的老总告诉调查者,像他们这样的小规模单位,根本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消耗的成本。

(2)就业政策。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如户口、院校、档案、外语、干部身份、用人指标等政策壁垒)仍然存在,阻断了毕业生的平等竞争之路,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访谈中说到这个问题时都面有难色:在择业时真正双选难以实现,某些接收大学生的单位需要进人指标,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如果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都不能够保证顺利实现就业。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也谈到了他们因为没有干部编制,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也不具备保管大学生档案的资格,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的苦衷。

(3)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调查中,有30.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中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而我们在与一些负责学生分配工作的老师交谈中也得知,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大多是在“临阵磨枪”,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学生就业礼仪;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结合;没有建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网络。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就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难度。用人单位在双选会短短的时间里要对成百上千的毕业生进行筛选并找到满意的人选,也是相当困难的。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对大学生而言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诸如“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大型企业的商业宣传活动”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求真务实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过剩只是表象。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就业力”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4)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2.对高校而言

(1)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大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实施有效的人生发展;还要根据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的变化,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双赢的“供需基地",或是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2)面向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服务,创新就业指导。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面向就业市场,以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举措,创造一切条件和可能,加强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将社会各方关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以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竞争,正确面对就业中的逆境和顺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信而不自负自傲。另外还要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获取可靠就业信息辅导、个人资料准备辅导、国家就业政策辅导、面试技巧辅导、手续办理辅导、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协助指导大学生按照个人的资历条件,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对社会而言

(1)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就业市场体系的高效资源配置。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把经济增长、人才资源配置和大学生就业三者综合起来,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同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要相应地配套出台一系列对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指导意见和倾斜政策,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引导、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导,尽快出台、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涉及教育、劳动、人事、户口等事项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消除一些制度性的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引导支持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拓宽大学生下基层的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政府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4)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用人和育人。因此,用人单位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选人、用人等问题上形成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合理择人、科学育人的习惯,使其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5)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沟通。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联系和合作,交流双方供需信息,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与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就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郦波.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6,(4):50.51.

[2]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3.

[3]张金芬.大学生就业中难解精英情结的原由及对策探析[EB/OL].cycs.org.

[4]赵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2):109.110.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第8篇

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和低创业率具有极大关联性,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忽视与就业创业局面的发展变化互为因果,本文立足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现状和医学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困境的原因,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课堂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关键词】

医学;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现状

上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展开,不断将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政策引导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创业人数连年攀升。1998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局面,经过近20年发展,创新创业精英教育逐渐达到顶峰,当下已经与相亲、文艺赛事、娱乐晚会一起跻身于四大电视节目热门。各医学院校在团中央、教育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参与到历届创业计划大赛之中,甚至还摘得奖项名次,但面向包括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高校学生普惠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然欠缺。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呈上升趋势,医学专业是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很少有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个别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设为选修课,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仅有2-3课时。身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如何在课时少、学生轻视和科目专业性低的多重困难下保障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困境分析

1.医学生就业率高,创业动机弱

医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压力与创业率关联性低,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关注度低。由于医院偏爱高学历人才、大中型医院人力饱和等原因,有人认为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专业是就业热门专业。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扩大了卫生人才需求,国民健康意识觉醒、老龄化加剧和对生存安全的担忧,使医疗卫生行业大发展、就业形势大好。教育部2015年报告指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两个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则集中于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原因。医学生大多将自身置于稳定职业、技能型行业发展路线,缺少创业动机和激情,在缺乏创业技能的情况下创业比就业难度更大。

2.学业负担重创业精力不足

医学专业是极其务实的学科门类,培养年限比一般大学本科专业更长,不仅需要学量科学知识,还需经历多个科室见习、实习以及两次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医学生不仅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牢固基础,还要掌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仅化学就分有机、无机、医学、分析等多个细分学科,课业压力极大。随着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越发看重,医学生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增加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次延长医学生的培训年限。综上所述,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边缘化

就业率被高度关注、社会分工更迭频繁,许多大学专业被窄化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不能正确运用汉字、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为重要的地位无可厚非,但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有极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纠纷引发大量伤医悲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创新组织课堂

(1)充分利用视音频等直观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不仅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也兼具人文课程特性,可利用的影像素材十分丰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插入富有趣味的图片和视音频,用比语言文字更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理念,包括各类影视作品和名人影像资料等。(2)差异化设置课堂互动环节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是医学专业教学的必经途径,以往的教学互动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差异化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组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减少医患纠纷”的“头脑风暴”;让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从提升个人形象魅力角度出发,对身边人提出改善外在形象的建议;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吐槽”一下学习中的特殊见闻。(3)积累贴近医学专业的教学案例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案例数不胜数,医学院校教师应从中梳理出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案例,供课堂使用。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新药赢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非典斗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在首届全运会打破四百米栏全国纪录;欧洲“医者之父”阿维森纳竟然是一个阿拉伯人;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称谓的由来;阿维森纳体格健壮所以生活颠沛依然有精力留下大量著作,而南丁格尔因体弱差点死于疾病等等。

2.从基本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1)开发医学生记忆中枢之外的大脑创新创业课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传授创业技能。而医学生在繁重的“内外妇儿”课业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记忆知识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十分陌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逐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利用华罗庚“烧水泡茶”典故来解释创新概念中“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常规”,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为题来做语言创新的练习,立足护理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创业项目的征集等等。(2)传播创业知识为辅,授予创新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最初号召创业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能力,多方位开发个人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跳出创业知识局限,拓展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更要提示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彰显文化素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3)有技巧地寻找医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类似,要触动他们的内心,就要寻找贴近他们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例如:药学专业学生在医药生产和销售甚至研发方面有独到优势,护理专业学生更适合养老项目的开发,而淘宝、微商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他们更有发言权。教师还可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创业中的不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教授的创业理论进行检验,将创业经历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和校内外其他创新创业教师交流探讨。

3.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1)利用“互联网+”手段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联系方式已经从信件、电邮、电话发展为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网店、个人网页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已普及,在较短的创新创业课时之外的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长久的师生联系,加入学生班级、兴趣小组等群体交流平台,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2)围绕校园生活圈与学生进行交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能来自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园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教职岗位,教师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指导、专业授课的机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运动会、“三下乡”、迎新和毕业等主题晚会等校园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示范的好机会。(3)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包括受家长影响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经营、在校园生活中参与了企业校内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等情况,更有不少学生是通过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启发后而进行的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也让这些学生互相发现、“抱团取暖”,并在课后进行追踪指导,从技能和政策上给与更多的扶持,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和辅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付恩砚 单位:川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等.西部区域基层医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882-885.

[2]方丹敏.就业率稳定自主创业大增——《2015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J].大学生,2015(15):114-117.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4]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