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离不开相关安全标准体系的支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幵展较早,进展较快。同际上已建立一些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方面的国际及国家技术组织标准,包括1SA-99(即1EC62443)、NERCCIP�NIST:SP800_82、WIBM-2784�IEC62351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力度不断加大,_家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国家重要行业的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制并逐渐部署了相应的工业控制系统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等级保护标准体系框架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我国近年来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内容。但从总体上讲,我国工控信息安全防护的标准体系建设仍明显滞后于工业控制系统的建设,同时在防护意识、防护策略、防护机制、法规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建立覆盖工控应用领域、覆盖工控产品生命周期以及覆盖工控系统业务层次的工控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迫在眉睫,需要从五方面人手:

(1)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结合我同工控领域信息安全问题和现状,分析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工控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整体框架。

(2)开展重点标准的研制规划,逐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工控应用领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3)积极跟踪和参与闰际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实现与国际认证机构的互认,体现我国工业安全意志。

(4)加快推动我同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5)加速人才队伍培养,依据标准建设丁.控信息安全检测认证能力。

2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检测认证工具集

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长期受到核心技术限制、缺乏专业检测认证工具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我国重要基础设施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突破工控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壁垒,研发0主可控的检测认证工具集并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在检测认证工具集方面,闰际上是以ISASecure认证作为工业控制系统领域专业的安全认证标准,它是基于IEC62443标准系列发展安全认证流程的联盟。ISASecure认证包含嵌入式设备安全认证�EDSA)�系统安全认证�SSA)和安全开发生命周期认证�SDLA)三个项目。目前,_际上已经获得ISASecure认证认可的CRT测试工具有芬兰Codenomi⑶n的Defensics�日本FFRI的RavenforICS以及加拿大Wurldtech的Achilles,而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检测认证工具产品。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检测认证工具集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工控信息安全领域缺乏核心技术的现状,提高我同工控系统检测发现和探查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工控信息安全水平。检测认证工具集的研发应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作为技术指导思想,从前瞻性研究人手,研究国际先进的安全技术,研究工控领域安全协议栈,建立典型工控模型库、工控信息漏洞库,对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内部的上位机�PLC)�服务器、网络等资产信息、应ffl软件、服务、开放端口、防火墙、数据库审计等内容进行检测扫描,提供漏洞检测与发现、漏洞风险评估、可视化和漏洞修复建议等功能。通过自主可控检测认证工具集的研发,为我闽工控企业彻底解决生产控制系统内部的信息安全隐患,保证工业生产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3快速推进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为培养高素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相关人才、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我_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培训现状面临着培训主体混杂、未形成规范、培训内容指导性不强、培训基准不够完善以及以传统信息安全为参照物等问题,作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安全培训也处于亟待重视与完善的位置。

(1)以“标准”建设“培训基准”:随着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积极主导、参与各类相关标准的研究、编制、监督等工作,建设可供工控安全领域合理、高效、安全发展的文件环境,进而推动工控信息安全培训基准的建设。

(2)以检测与认证带动安全培训:在自主可控检测认证工具集的基础上,结合工控领域安全评估服务,建设中立性的检测、认证环境,提供国家级的权威检测认证服务,同时为培训业务的开展提供更有指导性、实效性的基础条件。以标准建设和自主可控检测认证工具为基础,从操作层面、技术层面、认证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层面建设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培训体系,提升图3自主可控检测认证工具集研发模型我国工控信息安全领域人员实践操作技术能力和安全技能,加速人才队伍培养。

4全面提供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服务

为提升工控领域信息安全整体服务水平,在不断健全国家相关标准和发展自主可控安全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建设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模拟仿真实验平台服务支撑环境,为行业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安全评估、安全咨询、安全防护等服务。

(1)安全评估:研究制定安全评估的流程和方法,建设完备的安全评估体系;针对在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提出整改、防护方案和建议,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评估服务,规范工控系统的安全建设。最终拥有完备的安全评估方法论,为工业控制领域各行业提供专业的安全评估服务;同时建立国内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评估体系。

(2)安全咨询:研究制定安全咨询的流程和方法,建设完备的安全咨询体系;针对产品研发、系统设计,融入信息安全技术,整体提升新建工控系统的安全性。最终拥有完整的安全咨询体系,为各类工业控制领域提供专业的安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模型库。

(3)安全防护:研发工控领域自主可控的专用信息安全防护产品;全方位、多层次地针对工业控制系统提出信息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工控领域安全防护产品全面国产化;逐步完善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解决方案体系。

5总结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追溯体系;问题;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35

1追溯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与意义

11“追溯”及“追溯体系”的概念

追溯,即追根溯源。指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等,对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销售市场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管,通俗讲就是给产品颁布一个“身份证”。追溯,在中国“溯”指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1]追溯是一种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商品整个供应链的数据库,利用销售终端查询软件,消费者可快速、便捷地查询产品的生产、质量、流通等信息。

追溯体系是指把各环节上企业的各质量控制体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追溯链条,达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追溯是质量安全倒逼机制,而不能代替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追溯上的每个环节企业都有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如种养殖环节的GAP(良好农业规范)、生产环节的GMP(良好操作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分析系统)、销售环节的ISO 9000认证等质量控制体系;把这些环节上的各个质量控制体系连接,将极大地发挥追溯体系的作用。

12追溯体系建立的经济学意义

首先,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指出了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可能对掌握较少信息一方的利益造成损害的问题。一些重要农产品,例如食品、药材等产品在源头生产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劣币驱逐良币”,好的生产者由于定价低被淘汰掉,坏的生产者则浑水摸鱼。而追溯体系的建立可以将所有生产主体置于一个相对透明的环境之中,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各种类产品追溯体系,并且对进口产品严把关,要求进口的产品必须可追溯。因此,在出口的产品中,如何达到相关国家所要求的产品可追溯标准,保证产品安全,并在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后迅速处理、解决问题,对于出口产品品牌的塑造、整个出口的拉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3追溯体系建立的现实性

追溯体系的建立对于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确保餐桌的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建立有效可行可靠的追溯体系,未来将成为我国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的必然趋势。[2]我们认识到追溯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依赖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在牛奶、猪肉、海产品、有机食品等产品已实施了产业链全程安全追溯,实现了“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追溯体系的建立。

14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中央高度重视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围绕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意见》的印发,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指导追溯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对我国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山东省也相继出台相应指导意见,2014年1月,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集成和创新。加快推进建立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商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5年6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14〕51号文件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意见》文件中,第十一条明确提出构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推进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搭建省级追溯平台,追溯范围由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扩大到全省17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市、区)。

2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现状

21全国试点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农业、商务、药监、财政等部门积极参与到追溯体系的建立中,商务部累计支持58个城市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18个省(市)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8家企业开展酒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财政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15年年底,前四批城市已在135万家企业建成肉类蔬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覆盖20多万商户,初步形成辐射全国、联结城乡的追溯网络,中央平台累计汇总追溯数据近10亿条。茅台、五粮液、古井等8家企业也初步建成追溯体系。

22山东省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探索建立了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模式。城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模式是,肉菜进市检测登记,肉菜出市需记录备案,形成一个“口袋”,通过扎口袋的方式来保障肉菜入市交易前上游信息的真性与准确性。在口袋的入口,将外埠与本市肉菜上游信息记录至市级追溯平台,通过追溯平台系统数据关联与传输组成相关的追溯信息。

二是探索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模式。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与肉菜追溯体系不同,按照中药材不同类别、生产过程与流通方式,对商务部制订的规范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为主的追溯体系建设模式。

三是开展了农贸批发市场的电子结算改造工作,提升了农贸批发市场信息化水平。农贸批发市场是肉菜集中流通的关键环节,但是一般农贸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和人员专业知识低,为了推进农批市场的建设工作,贴近市场运营需求。商务部主导开展推进农批市场的电子化结算工作,山东省各试点城市的批发市场都基本完成电子化结算改造。

3追溯体系建设的问题和不足

31追溯体系建设成本偏高

311源头建设成本

调研发现虽然不同种类的产品大多实现了以乡镇为基础的基地化抱团种植,但种植户依然以家庭种植为主,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大规模农场式种植,而散户种植经营的模式会对追溯体系的建设产生一些障碍。其中,追溯体系建设所要求的技术的运用会加重种植户的生产成本,在没有相应补贴或者种植效益不会提高的预期下,散户因为没有实实在在感受到经济效益的提高。可能不会或者没有积极参与到追溯体系的建设中。

对于在相关生产基地面向散户收集农产品的供货商而言,他们面向多家散户收集产品然后再提供给相关企业。以中药材为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不能够充分掌握不同散户种植的药材的质量,因此他们对于手中收集的中药材进行产品信息识别的成本较高,并且发生问题后追溯的成本也较高,因此这部分供货商也缺乏参与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312相关技术成本

在追溯信息采集过程中,需要采用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源头建设环节将会用到计算机录入和存储技术;在原材料完成加工环节变为相关商品后,消费者将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了解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这一环节将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同时在整个产品供应链中,对产品的跟踪识别需要用到相关技术,例如DNA追踪检测技术、RFID技术。[3][4]另外,a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情况发生,还需要产品质量和真实性检测等技术的运用。综上追溯体系建设的不同环节将会广泛用到不同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无疑会产生高昂的技术成本。

无论是各环节物联网、互联网等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具体运用,还是追溯信息系统的建立、手机App的开发,都将会产生技术成本,技术成本的加大,将会使得产品价格上升,产品价格的上升又会使得消费者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因此如何降低成本,协调好成本和效益问题对于追溯体系最大化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32各个追溯系统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321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以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为例,农产品是具有广义流通性质的产品,流通区域广、流通方式多,从全国开展的试点建设情况分析,每个试点市(含直辖市)都是一个信息系统孤岛,信息与数据无法互连互通从全国开展的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情况分析,每个试点市都是一个信息孤岛,信息与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试点市都要在农贸市场建设外埠肉菜登记点,对进入本市的肉菜进行集中登记,如果肉菜来自其他追溯体系建设城市,会因数据不能互联无法直接读取使用。反之,离开试点市的行政区域,追溯信息就无法共享与使用。这种信息孤岛现象,大大降低追溯体系使用效率、农产品物流效率,增加了企业负担与人工成本。使肉菜追溯信息具有片面性与不真实性,从而导致了行政区域的局限性限制了肉菜农产品的流通性与信息系统的技术扩展性。

322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在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大到试点城市,小到相关企业,大多数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从而造成系统运行效率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系统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主体参与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制约了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和运转。

33技术层面的瓶颈

331追溯系统技术运用精细度问题

对于追溯体系中的不同环节,技术运用的精细度不同。在源头生产阶段,追溯系统需要记录采集什么信息,土壤、大气等基本保持不变的因素是否有必要采集,施肥、施药等信息又该如何采集;同时,采集信息的频度如何选择,是周期性采集还是每天对于种植环境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上传。所以,在源头环节如何把握信息采集的精细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产品深加工阶段,信息的采集需要更高的精细度,要实现一物一码,对每个生产的产品需要设置生产码,而生产码的设置一方面需要生产企业对自己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生产码呈现的信息又是上一环节所采集的关键信息,这对企业数据的采集和上传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2采集数据的类型不统一,存在差异度

在现阶段追溯系统建设过程中,不同企业、地区所采集的数据类型不统一、不规范。在实地调研中,我们选取山东省不同城市、行业,分别是烟台市有关海参生产企业、临沂蜜桃种植基地以及德州扒鸡生产企业,调研发现,不同行业、地区,在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采集的数据类型存在差异度,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作为数据采集分析重要载体的企业ERP系统建设也存在差异。

333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

对于可追溯体系下生产的产品,企业最终都会给每个产品贴上追溯码,作为一种查询标识,面临着如何预防假冒伪劣的问题。二维码如果不经过防伪技术的处理,只是作为信息查询的一个符号,本身是没有防伪功能的,因此很多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存在大量假冒伪劣品。大量造假产品的存在损害了企业品牌的形象,打击了企业参与追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破坏了追溯体系建立的目的,使得市场倒逼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34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缺少顶层设计规划

现阶段,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缺少对追溯模式的研究实践,各政府职能部门,从农业、畜牧、药监到商务,并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任务分工,仍然处在各自为政,各自摸索阶段。山东省追溯体系试点工作停留在依靠国家规范指导、各市探索经验、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相关数据关联起来的初级建设阶段。省级相关部门缺少对重要商品生产规模、流通方式与流向、面向的消费群体等基本数据的调研、分析;缺少全省统一的重点产品流通追溯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方案。

35追溯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宣传不到位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面不够宽。如今国家层面只有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保证食品可追溯;没有出台专门的可追溯法律细则。各地虽出台了一些法规,但也较笼统。其次,可追溯体系中各行为主体承担的权利义务不具体。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地方法规中并没有对追溯体系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各个环节经济主体的权益以及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5]最后,宣传力度不够。对于企业来讲,宣传不到位,使得大多数企业对可追溯体系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企业投入追溯体系的热情大打折扣;对消费者而言,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消费者不知道、不会使用已经建成的追溯系统,造成追溯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443推进立法工作,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要积极填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完善法律法体系。[9]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追溯体系中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政府所承担的职责,并制定明确的奖惩体系。其次,理论体系作为山东省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依据与支撑。我们建议相关部门编写追溯体系建设的项目报告,报告编写要剖析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纳好的经验做法;并在理论报告的基础上,编写山东省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顶层设计方案,方案要明确体系建设思路与目标、不同种类商品采用的追溯模式、涉及的节点与数量、应用的技术标准体系等内容,为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志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2]曹海禄,焦炜,黄Z,等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述[J].中国现代中药,2013(3):233-237

[3]张翠萍,李胜旭基于RFID的中药材可追溯系统设计[J].三明学院学报,2015(4):65-69

[4]廖保生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溯源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5]胡求光,童兰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7):30-36

[6]柴毅,牛楠,屈剑锋,等基于RFID 和条码技术的猪肉加工链信息可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流技术,2009(4):127-129

[7]黄叶珏基于NFC的茶叶防伪验证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3):151-152

[8]何莲,凌秋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2):30-33

[9]周洁红,汪渊,张仕都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中的供货商行为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17-125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2018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药品追溯体系正在逐步由“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向“药品追溯体系”过渡。但调研发现,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建设主体不完整。根据《意见》,制药企业成为药品追溯体系的主体责任方,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配合主体责任方建设。如果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监管就可能成为空谈,药品追溯体系建设也会遇到阻力。例如,我国还没有出台针对医疗机构内部药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标准,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也没有集成药品追溯体系。据业内人士反映,真正建设起扫码追溯全流程的药企数量有限,大多数药企还在观望中等待。《意见》出台之后,生产端的附码率相对较高,目前,达到95%以上。但是随着药品进入下游的流通环节,扫码录入信息的数量就大打折扣了,只有40%—50%;到了药店和医疗机构,这一比率衰减得更厉害,95%以上的药品“身份信息”有缺失。

二是追溯标识不规范。一方面,目前的药品追溯码标识方式不统一,有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码上放心追溯码、药品追溯码,且标注形式多样。另一方面,现有药品追溯码涵盖信息不够简单明了,电子界面首页仅显示企业、药品名称、规格、包装规格等信息,但若要查看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批准文号等关键信息则必须进入药品信息核对的二次界面才能看见,操作不是很方便。更重要的是,部分药品追溯码未印制在药品最小单位上,尤其是购买对于非独立包装的注射制剂或散装颗粒药物,在大包装拆除后难以实现药品追溯,导致药品流失和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追溯机能不强大。目前大的追溯平台有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阿里健康等,还有众多企业自建的追溯平台。追溯体系的自主建设不利于统一的药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另外,现有药品追溯过度依赖追溯码追溯,通常信息集中在某单一中心。例如集中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容易由于数据流量过大,硬件条件配备不足,降低药品追溯体系的使用效率。

为此,建议:

一、加大推进应用追溯体系建设。一是依据药品日常管理需求完善建设方案。药品追溯的基本数据集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药品在生产、运输、经营和使用环节中的监管需求,完善追溯机制及监管赋能,提升实用性。二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药品追溯主体建设。利用市场化手段和区块链技术,优化药品追溯体系,提升药品监管水平和追溯效率。

二、完善药品追溯码类型和信息。一是扩展追溯码类型,采用二维码、条形码、OID隐形码等多种技术,弥补追溯码覆盖盲区,在药品拆零,药品分装后仍保持药品可追溯,形成药品的全面追溯体系。二是优化药品追溯码信息,将药品日常管理所需的药品批号、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增加至追溯码显示首页中,方便群众查询,提升药品追溯体系的日常使用率。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原则;思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4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在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客户营销、财务管理以及电网调度等方面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黑客与病毒以及安全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本文将从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在电力企业中建立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原则进行有效性研究。

一、关于电力信息系统的概述

电力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网络、网络服务系统、应用系统、安全系统、存储与备份系统、辅助系统、终端计算机用户设备等系统及上述系统的附属设备。其所涉及的技术有:数据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访问控制技术以及网络扫描技术等。在网络硬件方面,已基本实现千兆骨干网、百兆到桌面、三层交换以及VLAN等技术的普遍使用;而在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办公信息化系统、一体化整合平台、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电力地理信息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及各专业相关的应用子系统等。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系统在电力生产、调度、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安全生产、节能消耗、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发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因素包括安全架构在设计上出现问题与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二、针对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原则的研究

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能只是简单地局限在电网运行安全这个方面,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二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设;三是信息安全策略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信息安全人士的加深,电力用户对电网的安全管理与用电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先单一的产品逐渐向信息安全的管理与构建转变。由于电力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因此在建设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原则之一——动态性原则

在建设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过程主要坚持动态性原则,主要是因为无论哪个安全保障系统都有可能出现技术或者操作问题,不能为企业运行与管理提供真正的安全。再加上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安全系统的保障能力也逐渐下降。所以,信息安全系统建设计划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为电力信息系统提供安全预防与维护以及应急方案,

(二)原则之二——均衡性原则

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均衡性原则,是因为安全保障体系是根据电力企业的安全生茶目标进行设置的,其中所涉及的各项技术都要经过成本与效益方法的分析,以降低施工成本并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原则之三——立体性原则

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立体性原则,是因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简单地系统建设。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人文与自然环境、管理知识、相关技术以及法律法规等。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横向的方向进行考虑,还需要从纵向的方向进行考虑,以确保电力网络的信息安全。

(四)原则之四——法令性原则

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法令性原则,是源于《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相关规定。管理信息大区要访问电力生产控制大区内的数据,需要在两者之间安装电力专用的横向安全隔离设备,而且这类设备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一旦背离法令性原则的设计施工方案都会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针对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思路的研究

(一)思路之一——采取措施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管理建设

要加强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运行与管理管理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在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动态、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信息中心,有效控制因为安全技术问题所引起的混乱局面,将和体系安全有关的各项技术与方案聚合在一个具有整体性、安全性与系统性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人力因素、策略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的优势,从而提升安全保障体系的质量与水平。

二是要了解并掌握安全管理信息中心的基本内容:设置相关机构、完善相关的技术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培训专业工作人员。

三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研发信息安全的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除了具有分析电网运行信息、监视电网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应急响应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功能之外,还有数据搜集与分析功能、可视浏览功能等。信息安全的综合管理系统在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它可以搜集电力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后进行分析处理,再反馈给管理人员。其中处理的信息包括:统计数据信息、报警数据信息以及历史数据信息等。

(二)思路之二——采取措施加强电力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保障电力信息系统中数据对象的安全,可以采取操作系统加固、数据指纹、主机加固、安装防病毒系统以及数据加密的歌方式对需要保护的对象进行保护,同时要加强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周围环境的安全保护。

二是采取措施保障系统结构的安全,其主要侧重在体系的应用、网络数据的应用以及信息数据的边界界定,或者物理与逻辑方面的规划,它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条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施工与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数据泄密等问题。

三是保障信息系统流程的安全,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利用访问控制与身份识别等技术手段,其次是加强流程管理等方面对信息流程的安全进行审核与风险评估,从而设计出有效进行信息流动控制的方案。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部署要求,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通过建设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建设一批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普及一批成熟配套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示范

(一)节能技术。加强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节能机电产品、建筑节能、绿色再制造、能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监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力支持高新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废弃物能源资源化等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强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开展有关生物质燃料的研究与开发,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垃圾、工矿业废气、废渣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搞好示范带动,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

(二)节水技术。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废水资源回收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资源替代技术等开展攻关研究。筛选和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城市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与器具,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开展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利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智能管理。研究水污染防治技术,缓解水质性缺水。加强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特别对劣质水、海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更好地节约淡水资源。

(三)节材技术。加强原材料消耗大、利用率低的重点行业的产品生态设计技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关键技术、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关键技术、再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木材综合利用及节约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推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以节肥、节药、节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节本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四)节地技术。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搞好土地集约利用、耕地资源替代、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布局、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和技术。大力研发、筛选和推广一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包括果蔬、园艺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加强农田、林草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的推广。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塌陷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强城市及农村节地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五)节矿技术。积极引进和研究开发采、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效降低采矿贫化率,不断提高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开发二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无尾矿及少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矿山“三废”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努力做到矿山尾矿、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六)循环生产技术。以钢铁、造纸、化工、纺织、建材、电力、食品发酵等行业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为重点,合理设计产业链,实现企业、行业、园区内外结合相互承接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研究、引进化工、电力、造纸、医药、食品、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

研究推广生物降解、过滤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脱硫、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环保监测设备、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

研究推广非木材纤维资源的应用以及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技术。应用新型耐磨材料、高速轴承和自控技术,开发新型机器。应用低能耗、少污染染整技术和服装CAD技术,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推广新型农用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建材等新型塑料材料的利用和更新换代。改造现有化肥生产装置,研究、引进、推广关键科技成果,发展生物肥、高浓度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加强重要有机中间体清洁工艺技术的引进推广。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提高对养殖业生产废弃物中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改变“饲料与环境资源—畜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模式,建立“饲料与环境资源—清洁化生产—畜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生产过程中能源与物质的低投入和高效利用,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实现清洁化、资源化生产。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一)加大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市科技发展计划中,设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支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工程示范。引导各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对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将资金更多地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倾斜,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统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各县市区(开发区)要设立相应的应用技术开发专项或奖励经费,为当地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重点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将节约型社会技术创新作为其主要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开展资源节约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市里重点抓好以下机构的建设:以柴动力、中微光电子、北汽福田、赛普电气、华特磁电等为重点的节能产品及装备研发机构,以海化、钢铁、晨鸣纸业、景芝酒业、奥宝化工等企业为重点的节约生产和循环生产技术研发机构,以天元光电、宏力空调、中云机器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机构,以发电厂、热力公司等为重点的节煤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机构。各县市区(开发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借助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的科研力量,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建立资源节约研发机构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使其成为全市资源节约科技研发的重要平台。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市内外的科研机构、院校和科技人员在我市创办和领办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机构,鼓励资源节约型科技力量向有条件的开发区聚集,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资源节约技术孵化器,推动园区资源节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体系。

1.建立资源节约型科技示范企业。在冶金、化工、煤炭、造纸、机械、建材等行业,选择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以节能降耗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节约生产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一批在行业内具有推广价值的节能降耗技术。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控体系建设;内控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10-03

凡事以理论为基,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实践创新,可以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促进目标顺利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实务经验,可以为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各层级全体员工提供可参照借鉴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流程设计、文档管理、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工具,减少企业自行探索研究花费大量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有利于顺利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企业切实建立起既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公司价值,又能满足外部监管要求的内控体系,实现为企业防范风险、保护资产安全、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管理和实现发展战略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涉及面广泛的复杂工程。它渗透了企业整个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公司治理和机构设置、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和财务管理、采购和销售管理、预算合同管理和财务报告等诸多领域,涵盖知识面非常广泛。所以,只有在构建内控体系时以先进内控理论为指引,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相关法规、指引,并深刻领会内部控制的精髓,掌握其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避免体系僵化、教条,实现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充分融合。

1 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过去,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的内部行为,企业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执行、是否有效,都无须接受外部监管机构和独立审计机构的检查监督。现在,从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开发、运行维护、信息沟通及内部监控,到对外报送、披露报告均应遵从国家政策、法规、规范要求和公认的内部控制框架。目前,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框架是政府相关部委、机构,本着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惯例而搭建,主要包括《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上述政策、法规、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凡事欲速则不达,何况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更需要周密计划、详细安排、扎实推进,需要在综合考虑自身资源水平后,选择恰当的建设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是为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规范化的目标和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都是在对企业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这些薄弱环节对公司影响的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内控体系建设可分别从公司层面和流程层面两个层面展开,最终实现公司层面风险全流程管理目标。整个构建工作围绕“目标——风险——控制”对应关系,可以概括为搭建流程体系框架与梳理业务流程、建制度框架与制度流程化、流程层面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公司层面重大风险识别与风险要素评估、风险管理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管理建议报告与内部控制手册六个步骤。

2.1 搭建流程体系框架与梳理业务流程

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内容、风险特征、管理战略等,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搭建适合的流程体系框架,该框架以管理职能、业务板块为纵轴,以重要性水平为横轴,形成三级流程体系,以流程体系框架为基础,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流程体系文件,为全面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业务风险打下基础。本步骤具体工作包括:搭建全面、立体的流程体系框架;梳理业务流程,编制流程体系文件;通过流程体系文件,揭示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

2.2 建立制度框架与制度流程化

按照《风险管理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全面清理和评审企业内控制度——企业规章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界定和实际业务活动管理关系,理顺各项规章制度的逻辑关系,清除重复的、存在矛盾冲突的和已部分或全部失效的规章制度,找出管理制度空白,全面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化,为制度流程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了健全的制度基础,将业务事项用流程固化下来,即“制度流程化”。主要是用一种简明、易于理解的图形语言描绘流程中的所有活动及其角色分工,直观地表达业务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及信息的流向,通过流程图直观地分析出流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并清晰地表述出流程化的方向及改进的关键点,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培训和指导每位员工按流程进行规范操作。流程图再配以详细的流程描述,对流程中每一步骤、每一控制及文档进行陈述,把流程的转入、流转、转出或结束说明清楚。该步骤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公司管理需求、业务范围和内容,梳理并审阅体系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规章制度;梳理并搭建《公司制度体系框架》;识别制度体系中的结构型缺陷;实现制度流程一体化管理。

2.3 流程层面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价

围绕重要业务领域和关键职能部门,基于已搭建和梳理的流程体系,识别和评估流程层面业务风险,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控制缺陷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进行管理和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并在优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固化,从而加强规范性操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具体工作包括:编制专业化的流程体系文件(专业部分);从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出发,根据对流程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和概率,识别流程层面的管理和业务风险(而不是依靠经验进行分解),建立流程层面风险数据库;进行流程层面风险评估,并建立流程层面业务风险的评估机制、标准和程序;评价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识别流程层面控制缺陷,针对已识别的剩余风险进行控制措施设计,提出改进建议,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2.4 公司层面重大风险识别与风险要素评估

为有效确定公司层面各风险对公司整体目标所带来的影响,便于公司有针对性对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恰当配置公司资源,节约人、财、物等各项成本,在识别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需要对公司层面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每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

公司层面风险评估过程中,公司要注意紧密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适当评估技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公司层面风险应对提供依据。通过风险评估后,确定风险所处等级,选择恰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具体工作包括:开展问卷调查,结合行业特点收集企业战略、管理信息、业务数据、历史资料、外部环境等相关材料,识别公司层面风险,建立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别从发生可能性和影响重大性两个方面进行公司层面风险评估,对风险进行排序,评定重大、重要风险,绘制风险地图。

2.5 风险管理策略与整体解决方案

结合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和流程层面业务风险的风险类型、风险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评估重大风险的现有管理策略,对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调整和补充;针对公司层面重大风险,结合现有管理资源和管理需求,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工作包括:评估重大风险的现有管理策略;对现有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并且关注重大风险的全流程化管理方针,制定重大风险整体解决方案;根据管理资源配置和管理需求,设计并制定解决方案的实施办法和程序;编制《公司XX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6 管理建议报告与内部控制手册

总结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意见,帮助进一步推进流程优化和管理提升。比如:针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明细、操作性不强,制度缺失或已失效;关键或重要控制点匹配的既有控制措施不力,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职能职责界定模糊,不相容职权分离等等情况,逐一提出改进建议,汇总编写《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建议报告》。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作为企业建立、执行、评价及维护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指导和依据。主要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主线,对各要素关注要点进行分析,阐述企业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措施)。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相关业务流程,分解和落实责任,控制企业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与效率,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确保企业资产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发展战略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主要指公司在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基础上,参照《基本规范》以及《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18项指引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实施与标准的比对工作,从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等方面查找公司薄弱环节,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评价工作不仅要体现全面性,突出重点同样重要,如何把握内控评价的重点呢?首先要对公司层面风险进行识别,识别主要基于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操作人员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结合行业常见风险,并且考虑国务院国资委以及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有关风险评估的相关要求,从战略、财务、市场、运营及法律五个领域来进行识别,形成公司风险数据库。然后对风险数据库中列示风险从发生的可能性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识别出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公司层面重大风险采取分解落实方法,将其与流程层面风险进行对应,通过流程层面风险应对策略来降低公司层面风险。与公司重大风险防控相关的业务流程,在内控评价中应予以重点关注,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识别出公司面临的十大重大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绘制成风险坐标图,如下图所示。

那么与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外部劳务使用管理、业务合作伙伴、价格波动、工程项目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声誉及分子公司管理控相关的业务流程与控制要点应该是内控评价予以关注的重点。

4 内控体系建设中需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绝大多数人对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的理解。主要表现有:对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实质和作用认识不清;集团各层级部分领导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视、参与程度不高;各相关业务单位和部门部分人员参与、配合程度不够等。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应付外部监管的需要,而并非真正能防范风险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认为内部控制是一项额外的负担,并非自己的本职工作;认为内部控制体系与公司既有管理体系是“两张皮”等等。因此,要将内部控制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深入每个工作岗位,得到广大员工认可、理解并有效执行,必须从强化集团全员内控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着手,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员工内控意识;需要从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落实各级权利责任方面入手,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使用内部控制真正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S].2010.

[2]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3]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赵立新,程绪兰,胡为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杨清香.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管窥[J].财会月刊,2010,(8):76-77.

[6]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内控体系建设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研究,2010,(4):64-67.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电子商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26

20世o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顺应全球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逐步调整发展方式,改变经济结构。岛内职业院校因应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务能力,在办学层次、学制、课程建设、产教合作、教学模式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举措之一就是建立岛内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大幅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效率,将课程修订的周期由原来的10年缩短为5年左右,课程发展中心规划和实施课程开发,形成一套前后衔接、相互配套的课程开发机制,集中体现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计划方法的具体运用。

1鲁台合作的意义

经过几十年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台湾职业教育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并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其以能力本位和职业证照体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而国内中央或地方还没有成立专门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心,课程建设工作主要依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推进,基于职业、行业来规划、设计课程的制度和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所以,就区域产业发展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动态调整机制的缺失势必影响课程体系建设机制的形成。借鉴台湾经验,从加强体系性建设着手,探索和实践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效衔接、并能自我改革与发展的机制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并迅速提上工作日程。

本次鲁台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合作,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引进借鉴台湾课程体系的开山之作。2014年9月,潍坊市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研室正式启动鲁台职业教育交流对接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市教育局对特色课程开发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全市首批立项9个专业11门课程,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材纲要、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资源开发等。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下简称我校)承担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4门课程的开发工作。自9月份以来,已经两次邀请台湾专家到校交流研讨,指导课程开发工作。通过与台湾合作交流学校的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的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台湾课堂教学,核心团队在认真研究台湾多套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整合研发力量,目前各学科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研发团队。

2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是开发过程充分吸收台湾同类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做法,充分渗透,借鉴吸收,科学设计课程主干内容的结构,在学科内容整合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是以教材建设为抓手,通过对接台湾教材相关内容,体现创新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国内外典型案例相结合、专题讨论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理念。

三是创建鲁台课程建设实验班,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将实验班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验平台,围绕专业特点,突出创新特色。

四是在评价体系改革的框架下,设计课程评价方案和相应的知识技能评价点,促成评价过程的科学化。

五是据此建立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和团队力量。加强对课程管理的组织领导,通过对本轮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逐步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和管理方法。开发过程中,广泛吸纳有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专家、有课程开发经验的相关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和台湾专家,逐步形成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结构优良、素质全面的课程开发团队。

六是结合学校实际,对专业办学基础、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为特色课程开发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按时完成首批立项的特色课程开发任务。

3鲁台携手共建电商的课程体系

31教学模式方面

研发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其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本工程主要涵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的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再制造、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四个领域。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的实施,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的总体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背景情况

(一)国内外发展情况

随着工业化发展,自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对回收利用废弃物中再生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日趋完善,回收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国际回收局统计,目前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产量中,来自于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均超过了30%,同时稀贵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也受到重视。2010年发达国家废旧商品产业规模已达1.8万亿美元。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据初步测算,2013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从业人数2 000万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开发了一系列具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废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我国自主研发创新“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再制造模式,再制造零件尺寸精度、性能指标和质量标准均不低于原型新品质量水平,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等再制造试点;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近20.6亿吨,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尾矿生产加气混凝土技术等1 000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方面,我国2013年废旧商品回收总量约为1.6亿吨,回收总值达4 817亿元人民币,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工艺水平快速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总体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型、骨干型和支柱型企业数量偏少。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以及装备的产业化不足,已成为制约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企业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差,行业内的科技人员比重远低于其他行业,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差,存在着高品质、高性能的优质再生资源作为加工低端、低档次产品的原料使用的现象。另一方面,装备产业化能力不足,先进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自有知识产权不足,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产业化程度较低,使得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质量不高。此外,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促进机制不健全,产学研衔接不紧密,相关技术、装备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规范化发展程度低,难以支撑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三)实施本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实施本工程有助于解决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技术落后,加工利用水平技术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动力不足等问题,形成完善的推进机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升级。

三、工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基本形成适应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推广和装备产业化能力,攻克一批技术障碍,技术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主要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的成套化生产能力。

(二)分项目标

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到2017年,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化技术及装备20项,企业拥有及新申请相关专利50项以上。

再制造:到2017年,机械产品再制造损伤检测、体积修复等再制造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取得突破,实现再制造成套装备的完全国产化和体系化,再制造纳米电刷镀技术装备、电弧喷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装备得到大范围示范应用。

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在共伴生矿产资源、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建筑废物等领域研发60~7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推广50~60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到2017年,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设施完备和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回收分拣中心和回收分拣集聚区,对电子废弃物等品种开展智能回收试点。

四、重点任务和领域

(一)城市矿产(再生资源)

1.废钢铁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废钢破碎料提纯、制块、增加体密度的加工技术、超大超厚型废钢加工解体技术设备,研发废钢尾渣有色金属提取技术、不锈钢机械化拆解及分离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普及剪切机、抓钢机和防辐射设备、合金快速分析仪等机械化、自动化检测设备,在年加工利用能力100万吨以上的废钢铁回收利用企业推广超宽履带输送装备、预碾压设备、磁力分选设备等。

2.废有色金属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突破废杂铜制备空心异型铜合金材料技术、废旧铅酸电池清洁回收和强化熔炼关键技术与设备、废弃纸铝塑复合包装物再生利用技术、废铝预处理及废铝罐低烧损还原技术,加强废有色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研发。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废有色金属机械化拆解预处理技术、废电线电缆自动筛选分离处理设备。

3.废稀贵金属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稀贵金属再生和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金、银、铂、钯、铑、铟、钴、镍等稀贵金属的高效回收、精细分离和提纯等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开发废电器电子产品、感光材料、化工产品、医药材料中的稀贵金属高附加值加工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废旧稀贵金属成分快速检测设备、高效电解银工艺技术和工业废料中多金属复合回收技术。

4.废塑料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废塑料改性等高值化利用技术、废塑料回收利用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阻燃塑料、纸塑、铝塑、钢塑复合材料等分离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废旧塑料破碎分选改性造粒生产线、废塑料自动识别及分选技术。

5.废橡胶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废橡胶新型环保再生技术与装备、废轮胎常温粉碎和深加工技术与装备、活化胶粉改性道路沥青技术与装备。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废旧轮胎回收精细胶粉全自动设备、硫化橡胶粉常压连续脱硫成套装备。

6.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报废手机、液晶面板、复印机和荧光灯管预处理与分离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电路板元器件高效脱除及贵重金属提取技术、废锂电池金属提取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的非金属材料拆解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废冰箱整体拆解与多组份资源化利用一体化设备、废印制电路板粉碎分离回收技术及成套设备。

重点领域

1.报废手机。研发报废手机高值化回收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突破报废手机中稀贵金属快速识别及回收利用技术,报废手机液晶屏幕检测及再利用技术,废手机电路板回收及处理处置技术等,开发专用拆解处理线及设备,依托企业建设100万部/年报废手机一体化回收处理示范中心。

2.废电池。针对报废一次性干电池、废铅酸电池、废锂电池,研发废电池处理利用技术及专用设备,重点研发废镍镉电池、锌锰电池、锂电池中金属高效提取及非金属材料处理处置技术及专用装备,建设5 000~10 000吨/年废锂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废镍镉电池及锌锰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

(二)再制造

1.再制造高效无损拆解方面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可拆解性设计、产品结构干涉分析等方法研究,研发废旧复杂机电产品拆解工艺,开发针对大型、复杂和高端装备的再制造生产技术与自动化装备。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快速、无损、自动化拆解装备。

2.再制造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方面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多参量多信息融合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及设备,建立高可靠度的再制造毛坯件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研发适用再制造产品表面涂覆层残余应力状态及与基体结合强度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发再制造专用寿命评估设备。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涡流/磁记忆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超声/相控阵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

3.再制造先进成形与加工方面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制智能化、自动化纳米复合再制造设备,研发自动化再制造成形加工系统,实现再制造加工过程的一体化,具备表面再制造与三维立体再制造的能力。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全自动化纳米复合表面工程技术装备。

重点领域

1.再制造专业技术装备生产。提供再制造技术装备生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研发再制造旧件拆解、清洗、无损检测、装配、再制造品检测等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激光熔覆、喷涂等表面修复的成套技术设备。

2.培育再制造服务产业。支持专业化公司利用表面修复、激光等技术为工矿企业设备的高值易损部件提供个性化再制造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

(三)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共伴生矿产资源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低品位共伴生矿高效选冶、稀贵金属分离提取等技术,研发弱磁性铁矿高梯度磁选抛尾技术,推进低品位铝土矿浮选脱硅工艺技术优化,开发黄金尾矿硫化物深度分选及有价组分提取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微细粒磁铁矿全磁分选、贫磁铁矿预选、贫磁铁矿弱磁-反浮选技术,推广异步混合浮选、电化学控制浮选、低品位铜、镍、铅、锌、铝等矿产加压浸出技术,复杂难处理金矿循环流态化焙烧等工艺技术,推广大型机械搅拌

式充气浮选机等高效选矿装备。

2.尾矿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尾矿中有价非金属矿物的高效分离提取技术、生物技术回收有色多金属矿尾矿中有价元素的共性技术、尾矿中残余贵金属提取过程中氰化替代技术、黑色及有色金属选矿尾矿连续充填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铁尾矿有价元素综合利用技术、有色多金属矿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富硅尾矿生产超耐久性尾矿高强混凝土技术、尾矿高效充填采空区技术应用。

3.煤矸石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煤矸石低温活化矿井填充技术、煤矸石生态治理技术、煤矸石制岩面保温材料及提取超细纤维造纸技术、煤矸石制备环保材料技术及尾渣利用技术、煤矸石代替粘土烧制彩瓦等技术、煤矸石生产复合净水剂等高值产品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煤矸石不上井置换煤柱技术、煤矸石生产硅酸铝纤维技术、煤矸石烧制空心砖和陶粒技术、含白矸(硬岩)和黑矸(可燃煤矸石)混杂煤矸石分选技术。

4.粉煤灰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路面材料技术,突破粉煤灰提取碳粉、玻璃微珠等高值产品技术及装备、粉煤灰制备环保材料技术,开发高铝粉煤灰大规模生产氧化铝联产化工、建材产品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高铝粉煤灰低能耗冶炼硅铝合金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粉煤灰分选和粉磨等精细加工技术、粉煤灰筑高速公路路堤技术、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技术和少熟料粉煤灰胶凝材料技术、粉煤灰超细化及改性升级技术。

5.工业副产石膏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脱硫石膏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加强低能耗磷石膏制硫酸钾副产氯化铵等技术和利用副产石膏改良土壤的技术研发。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湿法磷酸萃取工艺控制和优化技术、低能耗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磷石膏制硫酸钾副产氯化铵技术、低品质磷石膏生产矿井充填专用胶凝材料技术。

6.冶炼渣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冶炼渣热能回收技术、冶炼渣熔态利用技术、压罐式钢渣余热自解稳定化处理工艺技术、微膨胀型充填采矿专用胶凝材料技术、铜镍冶炼冷态渣深度还原磁选提铁综合利用技术、铜镍冶炼渣热态提铁和深度综合利用技术、铅电解阳极泥中提取金银的工艺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高钛高炉渣提钛技术、钢渣棒磨机宽带磁选提纯技术,推广采用选矿法从冶炼渣中回收金属铜技术、铜冶炼阳极泥及废渣(料)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锌浸出渣中提取铟技术及装备。

7.赤泥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赤泥低成本脱碱技术、高铁赤泥及赤泥铁精矿深度选铁技术、赤泥中多组分回收技术、脱碱赤泥无害化制环保建材及环境修复材料技术、赤泥制备路基固结材料技术、赤泥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赤泥生产复合材料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拜耳法赤泥旋流分级综合利用技术、赤泥胶结充填技术、拜耳法高铁赤泥砂浆生产铁质原料技术、拜耳法高铁赤泥高效选铁技术、赤泥制备新型燃煤脱硫剂技术、赤泥制备工业窑炉用耐火保温材料技术。

8.建筑废物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建(构)筑物的拆除技术、建筑废物的分类与再生骨料处理技术、建筑废物资源化再生关键装备、新型再生建筑材料应用技术工艺。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制备关键技术、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施工关键技术、再生无机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9.废矿物油

关键装备技术研发:研发重金属添加剂高效分离及综合利用技术、物理破乳技术、微乳化、固相催化等精炼技术、废油生产微乳柴油技术、废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废油高速离心沉降预处理技术装备、废矿物油蒸馏—加氢再炼制技术装备、废油絮凝吸附分离技术、餐厨废油脂肪酸固体酸催化气相反应制备生物柴油技术装备、餐厨废油气相脂化反应技术装备。

重点领域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针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尾矿、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赤泥、建筑废弃物、废矿物油等领域,研发各类产业废物回收利用成套设备,推广应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建筑垃圾、道路沥青处理及利用设备。

(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

1.回收交易环节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发大宗废弃物、易污染环境的重点废旧商品回收技术,研发自动回收机等先进废旧商品回收设备,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监测技术和传感识别装备,推动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改造标准化居民固定或流动式废旧商品回收网点,安装自动回收设备,建设网上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平台。

2.分拣加工环节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研发PET瓶、PS泡沫塑料、农地膜等废塑料的分拣加工技术,废玻璃光学分拣技术和设备,废纸脱墨技术和设备。

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推广分拣加工拆解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推进产业化。

重点领域

建立完整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产业链。推动智能化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建设智能回收设施、信息平台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回收体系。支持废旧商品分拣加工处理企业采用现代分拣分选设备,推动废旧商品分选、拆解、破碎、加工利用的技术和装备升级,逐步实现废旧商品自动化、精细化分拣处理。

五、组织实施

坚持企业为主,地方具体组织推动、国家引导及培育示范的实施格局。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中强化对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广的要求,支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任务目标完成。结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科研统筹,实施“十三五”循环经济科技行动计划,推动重点任务中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各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发挥各自职能,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突出各自优势,推动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组织相关示范和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工作,推动形成产学研机制,强化各领域标准制修订,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确保本实施方案确定各项工作重点落到实处。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开展实施方案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地方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地方实际,抓好任务的分解落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落实相关保障措施。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发挥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配合有关管理部门开展技术咨询论证、政策解读、方案评审、技术筛选和推介等工作,为企业开展相关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提出有力支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投入

各地方应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通过各自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本工程涉及研发的相关任务,需要财政资金支持的,按照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纳入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给予支持。创新支持方式,组织示范推广,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

(二)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相关标准的设定,为在各行业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提供倒逼机制。研究采取综合措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装备的产业化。将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技术纳入《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等给予引导支持。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减少各类风险的影响。

(三)创新体制机制,发挥目标导向作用

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技术创新和转让平台,组织联合攻关,共同解决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中的关键和共性问题。推动专业化技术研发机构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支持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公司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挥资源产出率的目标导向作用,建立企业、园区的资源产出率统计评价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增强企业加强废弃物利用的积极性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