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保预算制度

医保预算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保预算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医保;财务风险

一、医院医保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医保财务管理带有特殊性,要在结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前提下采取财务管理措施,尤其要兼顾定额医疗管理、门诊医保限额管理等方面内容,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从当前医保财务现状来看,医院面临着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其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保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在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中,医疗保险机构、定点医院与医保患者是三大主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资金流动关系,主要表现在:医院为医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医保患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医疗保险机构向定点医院拨付医疗统筹费用。医保体系中的资金正常流动不仅关系到医保制度顺利实施,而且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合理权益的维护。但是,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尚未统一细化医保会计处理流程,从而导致各医院在医保会计核算时千差万别,经常出现医保账目模糊不清、医保会计信息不实等情况,导致医院无法了解医保业务的盈亏情况,埋下了医院财务风险隐患。

(二)医保收入超支风险

政府财政是医疗卫生基金的主要构成,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保障了医保制度的有效实施。随着参与医疗保险的人员数量逐步增多,医院接收的医保患者也不断增多,医保患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但是,医保经办机构在拨付医疗卫生基金时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重视对支出的强化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医保财务资金带来了压力。现行的总额预付模式需要根据上报的参保人数、诊疗人次、次均费用等数据资料,对医保基金额度进行测算,进而采取额度控制措施。这种医保支付方式显然会对医院财务风险带来影响,以至经常发生医保收入超支现象。

(三)预算管理形式化

为强化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医疗行为的约束和监管,在医保费用拨付上开始实施以病种、病患数量为依据的费用支付方式,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加强医保财务管理,编制和执行医保预算。但是,在实际的预算管理中,医院财务人员不了解医保政策,往往使总控标准按照配置标准将预算目标划分到各个科室,导致各科室将预算管理与医疗质量相分离,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可执行性,经常出现预算执行偏差。此外,医院尚未针对以病种为基准的支付方式建立起预算控制机制,造成医保费用管理不到位。

(四)财务部门与医保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协作

医院财务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是办理医保审批结算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个部门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医院财务部门只负责对医保收入与支出进行记录,而医保管理部门只负责向医疗保险机构申请医保资金,保证医保款快速收回。在这种运行体制下,医院财务部门无法了解医保欠款催要的具体情况,弱化了对医保资金的全面管理,易出现资金风险。

二、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有效规避方式

(一)加强医保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医保会计核算是规避医保财务风险的基础性工作,能够为制定财务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为此,医院要认识到医保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按照医保政策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起完善的医保财务核算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首先,医院应根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要求,在“应收医疗款”科目下合理设置二级核算科目,如实反映医疗款的回收情况。其次,医保会计核算还要对医保拨款、医保预留风险金、医保扣款、医保超值款进行核算,做好医保资金结算工作,减少结算中出现的偏差。医院要根据医保会计核算信息,及时清理医保欠费问题,避免长久不清账造成呆账、坏账,导致医院财务损失。再次,医院要开展病种成本核算,按照标准化的病理诊断方案核算不同病种的医疗成本,不仅为医保付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执行按照病种实施医保支付奠定基础,保证医院获取足额的财政补贴。

(二)做好医保财务分析工作

对于医院而言,财务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使得医保财务分析成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该项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鉴于此,必须做好医保财务分析工作。1.构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医院应当按照医保统计指标,并结合本院日常管理的具体需要,对相关的医保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再由财务人员对筛选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以此作为主要依据,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并采取动态监督和控制的方法,降低医院医保财务风险。2.细化财务分析周期。当医保财务分析指标正式建立,可在其运行一段时间后,结合与费控之间的关联程度,对医保财务分析指标的分析频次进行细化,具体可分为如下指标:实时、旬、月、季度、半年、年。在此基础上对指标的分析监控周期加以确定,这样除了可以确保违规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被告知以外,还能使违规费用得以及时扣除,有效避免了医保财务风险的产生,也使得医疗费用的稽核有据可依。3.提出财务分析建议。随着医保财务分析指标的建立与实施,财务人员可根据分析结果,定期给院领导提供医保财务经济活动分析,由此可使领导及时了解并掌握医保基金的实际支付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够使医保政策的调整更加到位,有助于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同时,财务人员应当主动参与医保费用的管理和控制,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通过对医保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监控,针对发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向院领导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从而实现医疗费用控制关口的前移,转变财务事后控制的局面,提高财务工作的实效性,为医保财务风险的规避提供保障。这样,除了能够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之外,还能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医保资金预算管理

在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医院要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医保资金预算管理,结合医保费用控制标准,优化配置预算资金,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医院财务部门要将医保财务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使预算编制充分考虑到医保政策,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同时,医院财务部门还要及时公开财务信息,接受医院职能部门以及外部有关部门的监督,实现医院财务透明化,进一步强化医保财务管理,消除医保财务风险隐患。此外,医院要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使财务人员掌握有关医保制度的相关知识,具备准确核算医保科目的能力,提高医保资金预算的编制质量。

(四)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

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医保管理部门的工作,对向医保经办机构申请下发的医保资金进行核实,及时获取医保财务信息,做好相关的账务处理工作。尤其在医保费用结算工作中,财务部门要及时确认医保患者的费用,认真核对银行存款,加大对结算超支的管控力度,避免因财务工作失误而出现医保费用拒付或无法回收等问题。同时,医保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医保患者和医疗行为的监督,避免医保患者出现冒名顶替、挂床套现以及不合理医疗等问题。医保管理部门还要主动向财务部门了解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对医保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医保制度在医院的执行效果,保证医保基金得以有效利用。此外,为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超支风险,医院应于每年年末针对应收医疗款核算科目产生的余额计提坏账准备。若应收医疗款被确认为无法收回,则应将具体情况上报到有关部门进行审批,之后再进行坏账损失处理,从而杜绝会计核算信息中存在不实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医院要贯彻实施医保政策,将医保财务纳入到财务管理范围内,提高对医保财务风险的防控力度。新时期下,医院财务部门不仅要做好医保会计核算工作、医保财务分析工作以及医保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而且还要与医保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作,避免医保收入超支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规避医保财务风险,营造医院良好的运营环境。

参考文献:

[1]代金英,杜春霞,张润娟.关于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6,(7):77-78.

[2]马春晖.关于定点医院医保财务风险的避免措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42-43.

[3]范明珍.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拓展与思路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5):58-59.

[4]肖飞.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56-57.

[5]黄丽容.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师,2013,(2):24-25.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医保制度;精细化管理

要保障一个国家人民基本的医疗需求医疗保险无疑是一个保障,对公民人生健康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每个国家对医疗保障的重视很多的问题得到了很多的就改善和解决,医疗保险、医疗制度不断在改革、完善,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首次将推行精细化管理提到深化公立医院内部改革的重要位置上,以“精、准、细、严”为核心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正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新医改形势下对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措施,使医保财务发挥更大更广的作用。

一、新医保制度下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医保政策实施以来,医院不仅增加了医保人数、还增加了医保种类,在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医院就诊人群变成以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为主的医保患者,这种改变对医疗体制有着重大的改观和优化,但是在医保体制提升的同时也是加大了对财务系统的负担。某家新疆医院2010年度医保种类只有市、区、兵团医保,到2014年全疆各类医保都可即时进行结算,不但增加了医保人数,还增加了医院医保总量。医保财务人员要对参保患者的住院信息进行审核、判定,还要对患者的住院明细、检查用药收费、病种及项目是否为医保范畴进行审核,完成与社保结算后,还要对拨款内容金额和医院报表进行对照,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统计,与医保拨付资金进行对照,这必然增加了医院的人力成本,其次,新医保制度下医保付费机制发生了变化,总额预付制、按人头付费、病种定额付费、等付费机制不但对医院医保支付上限进行控制,也增加了医院的医保拒付风险和坏账成本。

在新医改政策下,政府将会更加注重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一方面会加大医疗投入,另一方面会加大对医院医疗经费合理使用的监管,同时医保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必然会加大监督和检查的力度。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监督作用,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院必将承受来自各方的多重压力,医院不仅要重视公益性,为了医院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重视他的盈利性。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变的前提下,如何控制成本、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不被扣钱、不赔钱,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也是医院领导以及医院财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二、新医保制度下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管理层理念陈旧对政策熟悉程度不足

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都实行了医保的即时结算,以体现公益、民生为主,不计算投入成本,只看当前短期收益,重视社会效益。医院管理者观念陈旧,对医保财务工作不重视,而财务人员又对医保政策掌握不足,忽视了医保审核的重要性和对医保基金运行过程的分析、管理、预算和控制,缺少全面预算,使每年的医保预算超过总控预算,影响医院医保资金的收回,造成大量资金流失,不利于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开展。

2、片面最求经济效益,财务指标定制不合理

有一些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使患者担负过多的医药费用,导致患者的不满和越来越多的社会负面舆论。医院只有宏观管理方式而缺少细节性管理,更缺少精细化管理指标,针对部分医院科室诊治患者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检查、开大处方、滥用药物、不规范治疗等问题需要合理的财务指标进行控制和约束。因此,医院要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加强医院的流程改善和成本控制,制定合理的财务指标引导科室降低成本、增加有效收益。

3、财务分析能力差,没有健全的财务分析系统

大多数的医院财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体现在记账和报账上面,医院的财务收支状况往往只进行一些简单的财务处理,很少运用财务控制和预算对医院财务活动进行分析,这样会使得医院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出基本医疗的保障效用。从而导致医院财务不必要的浪费和资金的流失,使医院一直处于非正常运营。只有财务分析能够客观的总结出当前医院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更加具有有效及时性、科学性的决策依据,从而保障医保制度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4、医保基金的有限性与各社保结算方式多样性

随着新医保制度的发展,各类医保人数、种类的增加,医保的各种政策和结算方式也更加细致、完善。参保人员在医院成功的完成医保结算后,医院会根据不同的医保政策以及社保结算政策,由于医保和缴费基数存在着差异,参保人群的分配偿付比例、疑难病、单病种以及卫材拨付款等社保政策和医院的结算反面存在着不统一,这就为医院财务在核算和具体操作中带来了大量繁琐的工作。

三、提高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管理者对财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医院的管理者要认识到财务精细化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认真评价医保是医院长远效益重要因素。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地位,建立、健全医院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医保定点医院在不断的自身学习中应变医保政策的变化,提高财务人员对医保的认识,对业务流程的认识,定期进行医保财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全面业务管理素质,提高预算和管理能力,分析医疗活动、医保财务信息等相关研究,对医保的预算、审核、执行、控制等方面加强合理应用,调整不合理的支出结构,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走向核算管理、精细化管理,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对医院就医患者实行医保医疗,为医院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2、完善财务分析体系,加强医保财务预算审核能力

财务分析为医院未来的财务计划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新医改政策,必须要明确医保财务核算内容,对医院财务进行合理的预算和控制,及时对医院收入变动情况和收支结构进行分析,对医保财务做出准确的预算及核算,为医院管理者得到国家政策性补助提供准确数据,赢得政策倾斜,保证医院医疗活动的正常实施。此外,医院财务人员应及时对医保垫付基金和社保回款基金比例情况进行分析、审核,结合资金的成本、收益、投入和产出,对医院医保各个账款交往业务进行核对,并在每月未对在门诊、住院产生的医保费用进行核算、报表统计,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和控制,及时了解医保超支情况,确保医疗资金的回收。经医保财务分析指标对其预算进行量化,将费用明细和扣款明细进行清算、确认,合理平衡内外部结余和预算控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使医院医保财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监督性,促进医院医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医院财务信息化

医保制度实施建立在医院与医保中心的信息交换基础上,各种医保复杂的结算模式以及各种财务数据的提供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医保改革对医院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但可以为医保提供医保数据,还可以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医院应该通过分析医保市场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全面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医院的卫生资源效应,进而提高医疗效果和经济收入,使医院达到增收节支,良性发展的目的,医院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院财务精细化的作用,迎接医保改革的挑战。

4、加强分工合作,强化团队意识

医院财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他不是单一、孤立的,必须加强统筹协调,让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一体,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有实施好就会导致后面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在新医改制度下,财务精细化管理不但要统筹规划,还需要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统一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了解医保制度对各科室、各指标的要求,最终建立团队协作意识,将增加收入和控制成本有机结合起来,对全场进行监控。不断的改进、完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净化管理的理念,也是医院财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我们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协调各科室,达到精确、协同和高效的运作,使医院每一个部分在医改的大潮中,都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5、完善目标管理机制,营造积极氛围

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医院的职工,员工在精细化管理中至关重要,让职工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骨干,必须要转变人员的思想,依靠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涨的工作热情来实现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目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激发全体人员的内在潜力,让员工参与管理,促进各个单位、部门,以及职工个人明确自己的管理目标和工作目标,使各级各类人员都能尽其所能,勤奋工作,这是医院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新医改的大环境下,要适应改革带来的危机和机遇,必须要转变思想,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法。而达到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总目标,也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管理知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把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建设工程深入下去。(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费结算管理科)

参考文献:

[1] 胡曙疆,何艳,张涛.新形势下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1(34):120.

[2] 孙永生,刘玉娥.加强医院医保资金财务管理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1(S3):172.

[3] 刘晓芳.加强医保资金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经济研究导经刊,2012(36):90-91.

[4] 冯林林.浅谈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20-21.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门诊费用 总额预付制 医保管理

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统筹基金收支平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的关键手段。随着医保政策的改革,医保经办机构在部分定点医院实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总额预付的管理方式,收到了较好成效。在此基础上,我市于2009年又对三级医疗定点机构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门(特)诊总额预付管理,使门诊总量预付管理和有效控制医保基金的使用成为医保管理的重点。现就门诊医疗费用总额预付制下的医保管理分析报告如下。

门诊费用的构成

门诊是患者到医院就医的第一环节,也是人们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诊治的地方。医生开具的检查、治疗费及药品费用是门诊医疗费用的主要构成。

门诊医保总额预付的特点、结算和风险分担方法

门诊医保总额预付特点及结算形式:社保基金先行垫付,缓解了医院垫付基金的现状,使经办机构和定点医院双方相对处于低风险管理状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总额控制、风险分担、结余留用的原则,对医院实行门诊联网医疗费总额预付管理,并根据基金征收规模、医疗机构服务量标准及医院服务能力等确定各医疗机构总额预算基金年度指标。预算指标的确定,应在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略有结余的前提下,同比上一年全部协议医疗机构门诊医疗费支出略有增长,其增幅应控制在5%~10%。社保中心按每月预算额度的94%向医院拨付基金,6%作为考核预留金,半年调整,年终考核结算,根据年终考核情况对医院进行等级评定和拨付考核预留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采取此结算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医院的利益,调动了医院合理控制医疗成本的积极性,使其逐步向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等过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保基金的流失。

风险分担方法:①对医院超额完成年度服务总量导致年度门诊支付总额超标,且人次与人数的比例、次均门诊费用符合控制指标的部分,按规定比例分担,超出控制指标的社保基金不予分担。②对符合规定的超出部分按如下比例分担,一是实际支出超过预算总额10%以内,社保基金应支付超出额70%,医院负担30%;二是实际支出超过预算总额20%以内,超出预算总额10%以内的部分按以上办法拨付,但超过预算总额10%以上的部分,社保基金要支付超出额30%,医院负担70%;三是实际支出超过预算总额的20%以上时,社保基金对超过20%以上部分不再予以分担。

实行门诊总额预付为医院医保管理带来的挑战

医院外部压力:实行门诊医疗费用预付制后,医院将面临医保管理部门、医保患者的双重压力。首先医保管理部门要求医保指标不能超出,而面对医保患者,医疗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不能下降。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如要保证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势必会导致医疗费用增加。作为医院就会控制次均费用和服务数量,但患者来院就诊即使限号也会引起患者的不满,这样就使满意度下降,造成医院复杂的外部压力。

医院内部压力:医院医保总量限制以后,其业务总收入也受到了限制。诊疗过多反而需要医院来承担,医院在日常医保管理中面临更大压力,既要根据医保统计信息及时调控工作策略,防止过度用药和检查治疗,又要保证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费用控制还限制了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科的发展,这些都是医院所面临的内部压力。

门诊总额预付的管理对策

制定医保制度,实行科室绩效管理:首先医院要加强医保规范化管理,严格履行医保服务协议,在费用控制的基础上要求合理的诊治过程,提高社会满意度。其次要完善医院医保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如门诊医生出诊须知、医保药品使用限定、大型设备管理等,同时把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作为考核指标,建立门诊特殊病审核规范及医保目录外项目告知制度,并根据相关内容制定科室绩效奖惩办法,保证医保基金的合理应用。

加强医护人员医保知识培训:要利用局域网或门诊大厅开设医保政策宣传,实时播放最新医保动态,供医务人员和患者了解学习。并将医保相关政策知识装订成册发到每位医生手中,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过程。同时要对医生进行医保政策培训,让医生了解总额预付制的基金给付方式,要求医务人员既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还要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医保基金的使用。

严格控制门诊医保医疗费用:医生诊断检查、治疗费用及药品费用是门诊医疗费用的主要构成,因此应从规范医疗行为、合理用药方面着手,依照医保药品使用规定及诊疗目录,制定门诊医生诊疗规范。杜绝大处方和点名开药及检查,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要将医保合理用药和检查纳入临床科室绩效管理范围,对违规科室及个人给予扣罚,使医保相关违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统计总额预付基金使用情况并及时调控:总额预付基金使用情况是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控制医保医疗费用,医保科对每月上传的医疗费用及上传人次要及时监测,根据次均费用情况反馈科室并及时对门诊用药天数及处方量进行调控。并对重点科室和重点医生要进行实时监控,以控制医保医疗费用。要按月、季度、半年、年等对总额预付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有异常及时纠正和整改,积极调控。

加强与医保管理部门的沟通:①要及时了解医保政策及要求,完善医院医保管理制度,促进医院医保管理工作改进;②让医保管理部门了解医院的学科技术优势、新设备的引进、病种收治特点、影响医院费用的客观因素、医院医保管理的措施以及在医保费用控制方面作出的努力;③在实际运行中,医院应把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社保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医疗保险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保险人群的扩大,门诊医疗服务逐步向定额预付开始过渡。在运行初期,作为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既是先行者也是实施者,因此,医院应积极探索医疗保险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以达到适应医疗保险政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晓祥,陈涛,张亮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医院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2):49.

2 姜关亮,柴萍,赵江.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中国医院管理,2008,15(1):163.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医疗保险支付机制改革与总额预付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三项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医疗救助、商业医保为辅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由于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机制固有的道德风险及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必然会引发医保基金超支风险,因此时刻防范医疗保险基金超支风险是一个长期任务。修订三个目录、加强医患双方医疗行为监管、改革支付方式、打击违法行为都是防范医疗保险基金超支风险的具体手段。其中改革支付方式又是医疗保险改革的牛鼻子,能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一些弊端:凡是符合三个目录的药品或医疗检查、服务项目均应支付,诱导医疗服务供方出现重复检查、分解收费、大处方、高档医疗或过度医疗等行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也是重数量轻质量,对医疗效果几乎不监管。医疗服务性价比严重失衡,最终即损害参保者利益又大大增加医保基金负担,埋下超支风险隐患;既恶化医患关系又加剧医保机构与参保者矛盾,因为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服务购买者具有政策的垄断性对购买的服务质量必须负责,从现行政策制度看参保者只能在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法律既规定“雇主必须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又规定“必须按照属地原则购买我的”,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之间没有竞争性,与“必须买,买谁的我不管”的竞争机制截然不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大力探索推行包括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制度等医疗保险支付机制改革,由过程控制转向结果控制。所谓总额预付制度就是依据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付金额,综合考虑自然增长率等因素确定下一年度各定点医疗机构支付预算,结余适当奖励性留成,超支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担,各地在制定总额预付制度政策时基本执行上述原则。从理论上讲,总额预付制度具有强烈的内在约束力,加大对医疗机构的制约力量,对降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幅和抑制超支风险有实际作用;从各地实践效果看也的确如此,也达到了初步的预期效果,但其简单粗放管理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

二、总额预付制度环境下的各方行为博弈预期

总额预付制度作为约束力量必然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行为和医生的诊疗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医保基金管理机构自身的管理行为,利弊皆有,这也是总额预付制度的必然效应。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与医保基金机构之间的矛盾和双方自身行为的矛盾。具体表现形式有:

1.医院会自觉加大费用控制力度防止总额预算超支,大量结余可能会有少部分奖励性留成,但同时将影响下年度总额预算;大量超支会增加下年度总额预算额度但也增加医院惩罚性支出。主动节约或贸然超支行为完全取决于医院的净收益,医疗机构与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之间因矛盾而加大博弈力度,并且会调整市场战略,开发非医保业务,减少总额预付制度对医院经营的影响,极端情况下会使总额预付制度因失去靶向而失效。

2.医院的费用控制行为必然通过内部核算机制和分配机制的传导对医生的诊疗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医生会自觉控制费用防止超支处罚;另一方面为增加收益而增加自费项目(尽管新农合有自费比例限制),向病人转嫁费用。

3.与按项目付费条件下的自由诊疗行为相比,费用控制条件下必然诱导产生有限诊疗行为,而有限诊疗行为与病人医疗需求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引发医疗纠纷风险。

4.大量结余或超支都不符合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初衷或基本原则,尽管有历史数据和统计规律指导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做出较科学的预算,由于医疗行为内在高度随机性导致宏观上的所谓合理预算未必能满足微观个体的合理需求,因而参保者与医保基金管理机构之间产生矛盾。

上述各方矛盾必然导致各方按照自利原则进行博弈,通过科学、理性的博弈过程达到一种利益均衡多赢状态:各定点医疗机构展开竞争,通过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效率争取超额医疗保险基金补助,通过争取更多的超额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换取更多的业务量,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医院服务品牌,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但由于有限理性、道德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医疗技术复杂性等因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是利益均衡而是有可能利益均害。从各地实践探索情况看的确由此倾向符合上述分析预测。医保基金管理机构、参保者、医疗机构三方相互推诿责任同时也增加自身风险,持续发展将最终损害社会医疗保险事业。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5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尽管老百姓看病医保报销的比例不断提高,但依然抵不过不断上涨的治疗费,医保基金面临既要保证有效供给,又要控制费用的双重压力。

改革支付方式

有很多医生在微博上都讲过这样的故事,有的患者来就诊之前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看了若干次,患者重复就诊就是为了验证几个大夫的诊断是否一致。先抛开医患间的信任问题不谈,“重复就诊”不仅导致医保资金重复支付给同一患者,而且也降低了医生劳动的效率,加剧了看病难。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健康保险学相关专家研究过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全民医保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发现了一个相同点:当实现全民医保,以及报销比例提高后,全社会人均医疗费用会明显增加。因此,专家把这样的变化称为是“道德风险”对全民医保的影响。费用增加可能同时来自医生和患者,患者可能会重复就诊,而医生可能会开大处方和不必要的检查,最终的结果是社会的医疗成本上升,各国政府不得不寻找一套高效的支付方式。

在中国的医保管理部门看来,虽然中国医保基金实现了较高数额的积累,但在使用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拿出一套高效的医保支付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胡晓义说,我国医保基金各地积累的情况差异较大,以职工医保为例,全国平均结余额可支付16.8个月,最多省份为35.5个月,最少的省份几乎没有结余。再有,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目前有1.85亿人,同时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医保资金筹资和支出压力持续增大。

与此同时,医保基金逐渐成为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统计的数据是,医疗保险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资金已经占到全国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6%。

胡晓义认为,对医保部门来说,在保证供给的同时,更要控制费用。医保虽然实现了广覆盖,但却是一个低层次的覆盖,要提升医保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支付方式。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手段,加大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姚宏介绍,在国际上,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的趋势是,首先,要对医院进行总额预算管理和控制;其次,对住院病人,报销的方式是按病种组进行付费,对门诊,报销方式是按人头付费。

而在我国,从2011年起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也框定,医疗付费改革的大方向是,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并在此基础上,对医院进行预算精确化管理,探索总额预付。

按病种付费可能是改革中迈出的较大步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教授顾昕把这种付费方式称为“一口价”的打包付费模式。也就是说,某一种病,医保机构和医院谈判出一个价格,以后,凡是遇到这种病,医保就以这个价格为基础,加权病人年龄、并发症的因素,来进行支付。

顾昕认为,这种支付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控制诊疗费用,因为过度诊疗的费用必须由医院来扛,但也有可能出现推诿病人的现象。

两种支付模式试水

在北京,从2011年起,已经在6家三甲医院,对108个病组,试水住院病人按病种付费的医保支付模式,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邓小红说,试点的病种都是一些常见病,占到目前医院住院病例的40%、费用的50%。

邓小红介绍,6家医院陆续展开住院按病种付费的试点,截至5月31日,按病种付费的病例已经有1.6万余例,覆盖了106个病组。最重要的效果是,医院平均医疗支出下降了18%。

按照制度设计,下降的18%可以交由医院支配。在邓小红看来,从现有的效果看,按病种付费实现了政府和病人没多掏钱,但医院却有了盈余的三赢效果。

邓小红认为,这笔收益如果用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按照北京市发改委对医院劳动力成本的核定,一个一级护理的护士,一天的费用7元钱。

卫生部门曾多次要求价格管理部门提高诊疗费用,但由于有药品、检查、耗材在拉升着就诊费用,要价格管理部门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费用不现实。价格部门对卫生部门要求提高诊疗费用的报告也屡屡不做回应。

邓小红说,2011年,她曾和德国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进行过交流,在德国医院的支出中,61%的费用是支付给医生护士的人工成本,药品和耗材的支出只占4%。而在北京,支出比例正好与德国相反,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北京医疗支出中,护理费、手术费、诊查费等医护人员的费用才占到9%,药品和耗材,占到了67%。

现实的情况是,护理费、手术费、诊查费等诊疗费较低,要想通过价格管理部门调整医护人员的诊疗费用可能性不大。所以,在邓小红看来,按病种付费带来了就诊费用的总体下降,如果用于弥补诊疗费用的不足,比让大夫通过卖药、卖耗材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

邓小红表示,过去医院都有“好科室”和“坏科室”的差别,好科室是指外科、骨科这些可以做手术,用耗材,开检查的科室,而坏科室是指儿科、皮肤科、精神科等开药和做检查不多的科室。而试点按病种收费后,好科室和坏科室的的差距在减小,也提供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北京的按病种付费方式不同,上海尝试的是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模式。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周海洋说,2001年,上海市取消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全面推行职工医保制度,当年医疗费用增长超过30%。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上海市对医保费用推出总量控制。在随后的几年又不断完善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的制度,其中包括总额预算按月预付、按季结算、风险共担的制度,也有医院提出医保预算,和医保机构谈判总额的做法。

直至2011年,上海全市的三级医院都实现了总额预算和预付制度。同时在总额预付的大框架下,也有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位付费作为细化的管理手段。

周海洋认为,上海医保支出采用总额预付模式的效果是,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近几年,上海市医保预算的增长是11.5%,远低于2001年那次30%爆发式的增长。

费用控制会不会导致推诿病人

一些专家认为,不管是北京的按病种付费,还是上海的总额控制,都在给医院传递一个信号,要控制费用,不然超出部分就得自己扛。这类信号背后的风险是,医院有可能为了控制费用,推诿病人,抑或是医疗质量受到影响。

对此,不管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政策的执行者医院或医保部门都认为,在制度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礼来公司中国副总裁邢军博士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建立监管部门保证医院的服务质量,防止推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教授顾昕进一步给医保支付改革提出细化的建议。比如,住院按病种付费的模式,会不会导致给医院这样的暗示,收一个病人,就可以得一份钱,所以该不该住院的,都安排住院。

在顾昕看来,这样的问题很好化解,如果病人在短期内两次住院,那么就要对住院效果进行评估,如果是第一次的原因,没治好病人,就让病人出院,那么就可以拒付第一次住院费。如果是第二次的原因,没有住院必要却收治病人,那么就可以拒付第二次住院费。

再有,据顾昕了解,在一些改革试点的地区,预算外结余的资金并不都留给医院,最多只有40%留给医院支配。40%的资金难以调动医院的积极性。有的试点地区,即便超了预算,也不是医院完全埋单。最终的结果是,超支了医院不负全责,结余了也不能全部支配,医院控制费用的积极性不高。顾昕建议,应该通过提高医院的责权利,来倒逼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控制费用。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6篇

本文把我国社会中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实际运行情况结合,将着重体现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监管,医疗保险基金在社会实际情况中的缺陷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希望能为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

二、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中的问题

1.职工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以保持

在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转型期,存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给基金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极少部分地区出现了当期赤字。究其原因:

收入方面:一是城镇职工医保在职人员转退休增幅加快,实际缴费人员占比下降;二是受经济形势的影响, 我国小型企业的实际的参保程度较低,有些企业即使参保了,仍未能做到全员参保。三是医保险种的多样化,特别是列入民生工程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低,享受待遇高,致使企业的农民工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积极性不高。

支出方面:一是退休人员不缴费,但随着退休人员占比的提高,平均每月从统筹基金划入退休人员个人账户占统筹基金比重上升;二是2015年职工医保新施行的大病保险,加大了职工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三是随着大病保险政策的出台,医疗需求得到极大释放,达统筹基金封顶线人数明显增加;四是医疗费用的刚性增长尤其是外转院的次均费用增长明显。

2.骗保现象时有发生

在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进行报销的过程中,有进行骗保与贩卖药品的现象。部分患者到医院就诊与医生进行合伙开出由医保基金所承担的药品,开出的药品非本人服用或由药贩进行收购。

三、加强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监管的对策

1.加强基金收入的监管

对于申保单位,医保机构应加强参保人员、征缴基数的稽核力度,派专人到实地考察,根据申保单位与职工签订的劳务合同、申保单位的工资记录等信息,严格核对职工人数、工资基数,打击那些少报、瞒报参保人员、基数的行为,实现基金征缴的有效管理。

2.加强基金支出的监管

医保经办机构应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完善的网络平台,对本区域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督体系,实时监控每位患者的医疗费用、药物费用以及各项服务费用,监测医保基金的动态情况,同时确保患者享有正常的医保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合,将两个部门中的优点进行双向管理,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更加合理的进行。针对高速增长的医疗需求,医保经办机构应积极推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单病种付费等结算方式,以取代以实际发生额支付的结算方式。使医疗机构能主动从源头上控制降低入院标准、过度检查、出院过量带药、长期挂床住院现象。为医保基金正常、有序的运行提供基本的保证。

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

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在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对全面提高各级经办机构的业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实事求是地编制基金预算,确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分析、检查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通过基金的预算管理,可以形成部门间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从而把基金收支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做好基金的预算和分配,严格控制基金的使用,避免基金高额的结余或超支,力争做到基金收支保持平衡。

4.加强财务部门内控制度

医保机构应加强单位财务部门的内控制度,医保基金纳入“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使领导者能够全面、客观的了解基金的运行状况。银行票据由专人负责保管,领用、填开按规定登记办理;制定印鉴管理制度;建立与财政、税务、银行的定期对账制度。

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加强业务技能的考核,还要重视职业道德的考核。激发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除了管好钱、记好账外,还要提高医疗费发票真伪辨别能力,加强责任心,较大额费用主动与医疗机构联系核实。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职业修养以及法律意识,在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时,敢于指出,用法律武器加以抵制,成为医保基金安全的内在保证。 财务部门的基金管理工作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配合行政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医保机构要加大内控的力度,对于基金的收缴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审核制度,对于医疗费用的核报实行初审――复核――稽核――审批四级把关制度。总之,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会计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确保基金财务的安全管理。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财务管理 措施

医疗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医保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在“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保证基金安全完整、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一、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基金管理程序复杂、难度大

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类,由于政策的影响及参保群体的差异,基金征缴分门别类,收缴方式多种多样。医保基金在征缴、管理、发放过程中需要涉及人社、财政、卫生(包括定点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金融、审计等多部门、多环节,由于管理工作缺乏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直接导致医保基金收、支、管工作流程不顺畅,加大了医保基金的管理难度。

(二)基金管控制度不健全、欠规范

医保基金相关业务科室分工、权责不明确,管理单位内部审计不重视,经办机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制度不健全,甚至会出现少数经办人员违规操作现象。医疗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给患者多检查、多开药、多治疗,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甚至存在拖延出院、虚假使用等行为。另外,医保卡使用缺乏约束机制,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无医保者冒用医保卡就诊,在职者借用退休人员的医保卡就诊,甚至出现全家共享一张医保卡的情况,使有限的医保基金被冒用、占用,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给医保基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医保基金增值效益低,未实现效益最大化

当前,医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盈利能力有限,且医保基金未列入财政补助范围,因此仅仅依靠其自身运行收益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的收支平衡。由于医保基金采取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而参保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由于经济利益因素,缴费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当前务工人员对医疗保险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基金收缴比较被动,拖欠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保值增值,未实现基金的效益最大化。

(四)基金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缺乏,财务管理职能不到位

医保经办机构一般对基金财务管理工作都比较重视,能选派一些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进行基金管理,但就综合素质而言,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比较匮乏,部分财务人员满足于本职工作的完成,缺乏风险与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的水平。另外,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仍停留于记账、报账、算账、报表等基础性工作,对于基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风险的规避、预测、预警等问题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与分析,明显滞后于当前医疗保险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完善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基金财务管理体制

为解决和打破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多头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格局,需要建立统一的医保基金管理体制,这样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基金运行成本。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需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金的征收过程必须统一由特定的组织和机构实行监督。财务管理部门要对用人单位医保预算进行督查,加大医疗保险费用的征缴力度。同时,可协调多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采取地税协议方式收缴医保基金,有效降低收缴成本,提高基金征缴率。

(二)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根据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应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责任分离、授权审批、重点岗位定期轮换等内控制度,形成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格局,从源头上遏制违规现象的发生。医保经办机构要定期与财政部门实行对账,提高医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同时改进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简称“双定”单位)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定期核对基金数据,针对门诊、住院、转院、处方、医疗审核结算等环节制定细致的规定,完善住院病人、住院人次、人均费用抽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三)拓宽医保基金筹集、使用渠道,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医保基金的投入,确保财政预算安排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医保经办机构应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老百姓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同时要用科学、严格的管理措施避免骗取、挪用医保基金的事件发生,加强与财政、金融部门的协调对接,抓好医保基金保值增值精细化核算,在保证基金正常支付和安全运行的情况下,适时将部分医保基金转存定期存款或购买特定国债,以实现基金收益的最大化。

(四)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

由于医保覆盖面的增大及人口的流动化、筹资对象的多元化与支付的电算化,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配备具有财务、保险、统计、医疗、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应通过不同途径的培训,建立一支高标准、高要求、高素质的专业化基金财务人员队伍。要加大投入,建立适应性强、通用性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实现独立运行的财务软件系统与医保前台业务数据的衔接,加强财务分析和管理。要坚持和执行财务公开公示制度,将财务活动置于行政和社会监督之下。要建立医保基金财务分析、预警、预测机制,以规避、防范医保基金运行存在的风险。

总之,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复杂化工程,只有通过规范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财务监督、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基金安全、平稳、有序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尹维红.论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医保预算制度范文第8篇

一、新医改形势下的公立医院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发生变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消了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促使公立医院的补偿由过去的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加成收入及财政补助收入三个渠道转变为医疗服务收费、财政补助两个渠道,使得公立医院盈利能力大大降低,最终使公立医院真正实现公益性回归,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公立医院就诊患者发生变化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医保体系逐渐完善,参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的患者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就诊来源,医保资金也逐渐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使得医院财务收入结构及预算工作等发生了重要变化,医院财务由过去的直接结算的医疗收费模式逐步转变成预支付制度,增加了医保患者报销、与医保管理部门的医保资金管理工作等新财务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公立医院要建立健全新医改形式下的财务管理体制。

(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发生变化

过去,公立医院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通过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为主,医疗服务收入为辅,因此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没有合理的收费标准,这也导致新医改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后,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一时难以定型,使得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偏离其服务成本。因此,在实施药品零加成制度后,如何合理制定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二、新医改形势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目前,许多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认为自身的工作重点是财务核算,以医院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缺乏对财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的认知,更没有正确认识到财务风险及对重要财务问题的监督和有效预防措施。由于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也就导致医院整体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从而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少定期的、系统性的财务培训。当前的很多公立医院都不重视财务管理问题,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的财务管理等意识不足,给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导致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不利于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也不利于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财务工作人员缺乏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财务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公立医院缺乏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意识,认为只要进行资金投入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但事实并非如此。公立医院管理者与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的预算和控制认知不足,导致医院无法正常有效的运行,使得医院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当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对财务预算和经济效益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时,就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出现不能及时解决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三)成本管理力度不足导致财务控制受到影响

就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来说,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力度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给医院的基本财务控制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使得财务部门形同虚设,从而不能有效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

三、新医改形势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

首先,医院要加大财务管理的重视力度,提高财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其次,针对新医改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后的医院财政收入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合理完善的补偿机制,其中包括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及财政补助收入水平。最后,加大对违规药品等的管理控制力度,不断完善合理补偿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和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管理人员应增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并积极广泛地参与医院的各项决策,把财务风险意识贯穿于医院的每项管理工作当中去,真正发挥监督核算作用。

其次,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意识。医院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培训,以强化财务人员资金预算管理意识,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得预算管理从编制、审批、执行、分析到绩效考核能够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