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思政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文章阐述教学团队的内涵、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界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二、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国外,专业教学团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强调教师专业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教学团队建设上有着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讨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好学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教学平台、教师团队和课程团队,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对系统内教师资源的整合,更好地推动专业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硬,也要有业务功底的深厚,同时要在教学效果上真正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要实现这一效果,不能仅举个人之力,必须建设团队合作机制,形成高绩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三、思政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提升教师团队意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会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出来。近年来高职学校的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造成了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素养缺失。开展积极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高校也通过让思政课教师为大学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坚定政治信念。然而,如何选题,如何保障讲座的质量,如何组织完成这项工作,大都落在“思政”部。要使这项工作真正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借助骨干力量,依靠思政教师集体的智慧,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实践证明,思政部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专题讲座,必须建立团队工作机制,依靠团队的智慧才能到达最佳效果。同时,以承担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为契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也能教师的团队工作意识。

(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团队实力

建立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目标。尤其是教育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一课”评比活动根据高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需要的多种媒体资源。在资源建设中,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在已建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精品资源”,“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出效益”的要求,每年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规划设计和资源建设一体化系统方案设计,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形成品牌,使其他高职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要力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不断补充和完善网上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和使用。

(三)营造专业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

首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和任课分工,不随意更换课程,不互相抢课或推托课务,要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关系。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心得、学术前沿动态、教改项目、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教学团队的和谐的协作氛围。其次,要引导教师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摒弃以往那种“跑单帮,搞单干”的形式,以团队为单位申报科研项目,努力发挥团队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

要进行教学改革,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十分重要。因此,本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教学业务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等,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同时要开展听课活动,新老教师互听,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五)建立客观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

首先,对专业教师团队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及业绩点考核,要求其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其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专门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若干个方面。通过考核把专业教师的水平和业绩分为不同等级,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诸如课时、职称、学位津贴等)及岗位聘任制挂钩,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1课程体系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园林建筑、园林绘画、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从上述所列课程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虽然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从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较为基础的园林植物栽培和简单的园林设计为主,理论性特别强而且重合率较大,与岗位需求对接不是很顺畅,这样就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践课等都是进行分段排列的,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而且缺乏沟通,并未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2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主要是灌输型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老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学生,虽然这样能够将课程知识较为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但是学生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而且这种枯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如今的园林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但上述这种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园林工艺人才.

3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践课

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学校以实践条件不允许为理由,比如:因设备数量质量问题、校内外实践场所不充足等压缩实践学习时间,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如今学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不能迅速适应工作.

二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规划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1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整合课程,具体的方案设计是:第一,就课程内容的设置来说,首先对学生做一个关于所学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重复度的调查;其次,将调查的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做一个书目的整理;最后,将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要遵循减少基础课的重复度以及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合并成植物与植物生理学,除了保留部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用的基础知识外,不再详细地介绍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践性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植物的一些特性.第二,就课程开设的时间来说,首先,要对各个课程之间逻辑上的联系梳理清楚;其次,根据梳理的逻辑关系再结合课程的时间安排科学地确定每个学期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递进的原则.比如,在制定专业的设计课程中,先学习制图、再学习初步的设计,最后学习整体的园林规划,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很清楚地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思维.

2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如今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还延续着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具体的设计方案,依次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首先,方案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将传统的老师讲述、实际案例教学、实地操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通过实地操作与实际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方案设计的内容是:第一,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老师创新多种课程呈现方式,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的讲解内容;第二,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第三,在课堂学习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地实习.

3加强教学实践的设计方案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校的培养工作与高职院校中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围绕将教学实践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目标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应该是: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以及上课的时间安排;其次,需要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让学生能够找到企业去进行实地操作;最后,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反馈与考核.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的整体框架式的理论分析,下面就对每一部分的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方案的设计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

三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实施

1适应专业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建设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应按照园林工程技术的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工程、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突出“教学做”的一体化,编辑与本地园林行业生产相适应的系列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1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分析

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以此作为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任务,重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并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气象等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将园林制图与园林CAD整合成“园林工程制图”等,使相关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的范围.

1.2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组织编写园林花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一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

1.3教学内容

将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和种植设计与施工过程,融入行业相关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与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内容专业相结合,同时采用操作过程考核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判定课程成绩.

1.4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包括立体化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现场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采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生产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2校企深度融合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努力搭建起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平台.

2.1校企合作

办学为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此,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开发教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承担教科研项目,同时,可以采取学校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

2.2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了锻炼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帮助其体验企业工作环境以及熟悉园林施工流程,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园林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工程项目的变动性等特点,结合企业工程施工任务,安排二三年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和考核.对于三年级学生,更要做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3专兼结合,建设和完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打造“专家级”师资队伍,树立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的行业影响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培训,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师资队伍.

3.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通过赴相关高校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生产、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园林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指导本专业整体建设规划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课程进修、赴国外进修、到企业蹲点、主持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基础知识扎实、善于组织控制教学过程、起示范表率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

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培养全职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从园林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的第二导师,从而让他们有效地指导校内外基地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配套地建立起一套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

3.3“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台;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69-02

过程控制是以工艺过程为对象、控制理论为基础、常规仪表为工具、生产过程自动化为核心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是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1]。课程学习在于使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投运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本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这样一门重要课程,多年来,课程组从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授课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展开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建设成果。

1 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突出“厚实基础、强化实践、重在应用”特点

针对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站控制需求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据“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立足电力,拓宽领域”的共识,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培养大纲。

在具体内容上,一方面厚实基础,夯实过程控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被控对象特性、典型调节规律,单回路、串级、导前微分、比值等典型控制系统等相关基础理论,并增添诸如大迟延对象控制、分段汽温控制、变速泵控制等知识内容,以期实现学生对常规控制方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强化实践,自行设计、联合加工具有本校和专业特点的实验装置,增设课程设计及专业方向设计,增加“设计性、创新型”实验比重;结合开放式实验、实习和课外科技开发、竞赛等环节和措施,努力营造和改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最终重在应用,增添600 MW机组控制实例、增加电站自动控制新技术等新内容,通过综合型毕业设计、科研课题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跟踪自动化技术及电站控制的新技术。

2 大力推进课程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学院和课程组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根据学校和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培养计划,并严格、认真执行。例如,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包括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的指导、讲授方法的指导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等。要求和鼓励课程组教师深入实验室,掌握实验设备,协助指导实验,锻炼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和带动课程组教师参加教材编写,促进和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水平,提高实际教学能力;组织和带动年轻教师参加教育改革及科研活动。通过参加教改及科研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做到科研和教学互相促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3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在教学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对于某个过程参数的控制,强调教材中给出的只是一种可行的、较为成熟的控制方案,而非唯一的方案,讲授中再给出几种变化方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前续知识分析其对错,提出和探究不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在教授方法上,注重启发式讲授 采用主讲教师讲授的启发式、课堂上师生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积极开展教研、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准备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解自动调节这个概念时,以汽包水位控制为例,由人工调节入手,提问、引导学生人工如何实现控制,必需哪些要素,由眼、脑、手的作用谈到传感器、调节器和执行器,从而水到渠成归纳出自动调节的组成和实现,学生兴趣盎然。

在教学手段上,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过程控制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图表系统多的特点,2006年开始在课程教学中对一些章节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在教学环节管理上,强化教学环节反馈 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反馈环节,及时调控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在课前通过测验或作业考查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基础,以确定一些关键知识是否需要重新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作业或考查内容,将学过的新知识进行整体测试,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程度,避免知识的负积累,又巩固了知识间的联系。

4 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建设与改革,突出能力培养

过程控制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掌握起来很难。为此,课程组充分利用课堂实验、开放式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课外科技开发等环节和措施,努力营造和改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效果显著。

自主设计实验台,精选课内实验项目 在中央与地方共建基金支持下,学院与天煌公司联合设计加工八套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台,这八台综合实验台的设计方案由课程组研究提出,摒弃了市场上常见的三容水箱结构,考虑了对电站汽包、汽温等对象和特性的模拟,具有独创性。目前,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单容水箱液位特性测试、水箱液位与进水流量串级控制等四个课内实验,既覆盖课程重点内容,又有渐进性,自成体系。

增加实验开设方式,积极开放实验室 结合装置状况,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控制和调节器硬体控制两种方式开设实验,使学生不仅能熟悉实验装置、完成实验控制任务,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留有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装置上实现滞后控制、解耦控制等实验项目,以促进对相关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改革成绩考核及评判办法 在课程考核上,除实验外,增加实践操作环节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实验成绩+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办法,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和考核,通过布置一些结合教学内容的思考题以及创新研究室立项研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强化生产实习环节 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与本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主要包括有关专业新技术的专题报告,电厂、化工厂等相关生产过程的企业参观,单元机组检测、控制系统及机组启停运行基本过程的仿真培训。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课程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课外创新实践能力 为培养锻炼更多的学生,学院成立自动化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其中,“建模与仿真研究室”“创新制作研究室”直接与本课程相呼应。例如,“建模与仿真研究室”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建模、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先进控制算法的仿真研究。课程组均参与学生创新实践指导。近几年,所指导的学生在罗克韦尔过程控制夏令营、火电机组集控运行操作技能竞赛、西门子过程控制大赛等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5 结论

过程控制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厚实基础、强化实践、重在应用”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特色。课程2010年获批为吉林省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获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相关研究2014年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毕业生普遍反映本课程是到工作现场后最直接用得上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实施方案,工程任务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工业企业供电》作为电气类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对其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服务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力。作者通过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归纳出《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按照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改思路,结合企业供配电设计生产的实际需要,总结了以模块化划分的《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方案,用于教学实际中,以提高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1《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开设至今,其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两点:一是采用单一工厂供电组件原理分析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弱;二是对这门课程在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了解不足,课程讲解与工作实际对接点把握不好。首先,近年来我国工厂供电的自动化、程序化控制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使原有的工厂供电技术已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工业企业供电》课程还局限于工厂供电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介绍,由于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方式的采用不当,导致《工业企业供电》与专业应用脱节,使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专业领域中。

“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法它是将企业实际的工程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企业中的实际工程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由学生亲自进行工程任务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工程任务相关内容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工程任务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为企业提供优秀应用型人才。

本文就是将“工程任务课程化”借鉴到《工业企业供电》的课程教学中,并结合教学实际做了相应的改进,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科学设定课程教学方案

基于以上对《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教学实际的差异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工业企业供电》的课程目标,即以专业就业方向为依据,培养工厂供配电技术的综合应用基础能力。为此,提出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模块式的《工业企业供电》课程教学方案,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与工厂实际需要作为分析对象,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工程任务模块,并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技能模块,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工作。

2.1制定实施方案

2.1.1工程任务模块。经过分析,确定《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四个主要工程任务的教学模块,一个拓展模块。四个主要工程任务模块分别为:模块一变压器的选择应用、模块二主结线方案的设计、模块三导线与电缆的选择应用、模块四控制系统方案设计,拓展模块为新能源发电模块。按照相应的工程任务模块来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并在基础工程任务模块完成后,开展实际工程训练与企业工厂供电系统实地参观分析,让学生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2.1.2课程优化设置。一般高等院校《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基本上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总课时为64学时,后期开设该课程的课程设计40学时,通过模块进行讲练结合共同推进,最终实现课程设计与有效教学的融合。(见框图1)。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消化知识,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考虑上述情况,在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同一个学期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课程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此阶在教学过程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电气设备小视频、照片等,以PPT形式,每人上台讲解,教师当场点评(此阶段对教师专业知识面要求较高,学生搜集的信息非常丰富,教师也不尽了解)。通过此种方式即加强了学生关注身边用电设备应用情况,又培养了对专业知识自学能力。第二阶段进行课程工程任务模块训练,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包含课程设计)。为了达到实际的生产设计效果,教学团队利用收集的大量实际生产设计资料,某些企业的实际电气生产系统资料,为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教学中修改了资料中相关的技术参数,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企业电力生产设计;同时,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将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作为学徒工人,安排到专业公司参与供配电设计施工工作,以提升学生对工厂供配电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2.2方案实施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制定了具体任务,包括科学制定工程任务课程化模块,将安全生产的理念贯穿各教学模块、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企业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使《工业企业供电》课程真正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2.2.1安全教育贯穿工程任务课程化模块。为了更好的使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课程组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科学合理的划分工程任务课程化模块,始终将企业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江安全生产“渗透”在各模块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此环节的实施以学校具有安全教育资质的教师和聘请企业安全员进行讲授指导。各模块中计算、设计、选型中,强调对比校验内容的重要性,达到各电气设备安全、科学、合理。

2.2.2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为提高学生工厂供配电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关键。随着工厂供配电技术的发展,教师除了要熟悉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外,还需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考取电气类岗位认证,不断扩充相关工厂供电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相应的科研项目、教研活动来带动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在全面掌握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

2.2.3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整个课程改革建设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优化课程团队的组织,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验强的教师担任课程团队负责人,围绕课程建设,以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本过程有执教《工业企业供电》课程多年的教师,且具有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资质的教师带领开展课程建设。其次,教学团队开展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最后,为了适应工程任务模块教学的需要,以工程任务模块作为划分依据,将在该领域水平突出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课程团队内的多个模块小组,进行小组专项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块实施,采用聘请了供电公司的高工进行变配电站的运行、继电保护等内容的生产案例分析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工业企业供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提升教学团队在各领域的整体教学水平。

2.2.4校企合作建设。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有效的组合,关键点在校企合作建设上。在我校“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向引导下,依托于地区工业生产和新能源及发电工程的建设,利用企业的参观和实习,加强学生的现行先进电力企业的认识和了解。目前,结合地区优势,已于石嘴山大武口热电厂、平罗光伏电站、石嘴山供电公司、吴忠太阳山风电建设项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模块实习奠定基础。同时与标准化安全生产企业埃肯碳素建立安全实习基地,为学生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此外,将企业电气扩建或已建成的项目资料拿来,调整参数,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进行设计改造,加强专业设计的真实性。

2.2.5信息资源建设。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学习交流资源,本课程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依托,建立强大的专业讨论群,该群主要以我校电气类专业在校学生、历届毕业生、合作企业电气工程师、学校专业教师组成,毕业生可上传大量的专业生产案例,企业工程师可提供实际生产规范、专业教师可提供正确严谨的专业体系指导,共同上传专业资料和生产案例。目前该群已有学生达到400余人,上传资料达到1T,为在校学生《工业企业供电》课程的学习和工程任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有力的促进学生课下对课程专业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3结 语

将《工业企业供电》课程主要分为五个工程任务模块,结合工程训练和企业实践,将实际的工程任务和安全生产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际工程任务、生产设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知识时密切结合实际生产,让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工程完成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培养、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为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超群,浅析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教材

教法,2011,67-68

[2]葛淑环,杨凤义 工程任务课程化在教学中的分析.教材教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团队;打造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53-02

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在“十五”期间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职业学校要上水平、有成效、大发展,就离不开一支业务精、技能强、理念创新、善于合作、师德崇高的高效专业师资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学校做大、做强的精神动力,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是建设教师队伍的灵魂。

一、打造中职优秀教师团队的必要性

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型学校的组织基础和保障。

1.教师团队是学校组织的核心能力。教师对于全社会的智力再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是社会生产的加速器和推进器,建设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会有效增强学校组织的核心能力。知识和技能是有形的资本,精神和信念是无形的财富。―个学校的成长,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因素,更离不开团队精神的铸造。中职学校优秀的团队精神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真正追求在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健康的人生理念、充分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及由团队精神和完善人格相所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

2.教师团队是学校效能改善的核心。在现代教育理论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简单地说,若三个教师组成一个有机团体,其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三个人发挥的作用之和。充分发挥每个学校成员创造性的能力,使学校绩效得以大幅提高,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学校的成功不仅在于人才的多少,更在于能够协作的人才有多少。中职学校的核心精神和能力的关键在于组织成员间的组织学习,让组织成员融入到团队学习中,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最终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每个个体将会积极主动地挖掘各种因素的最大效能,合理地将这些效能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校的整体效能。

3.教师团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平台。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事务性的组织,教师的角色是事务性工作的执行者,这一点在职教尤显突出,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团队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动力基础,同样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团结有力的团队可以令身在其中的教师获得更多专业技能的帮助,而合作探讨、反思分享以及专业评价等则必须在专业团队中得以实现。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回归教育教学生活,在团队中得以提升。教师要逐步形成在团队中学习、工作的新方式。

二、打造中职优秀教师团队的迫切性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目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师资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数量严重短缺。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计划招收学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如果按照1:20的比例计算我们的专业教师至少缺额在15万人以上。据职成司2009年对中职师资状况的整体调研显示:中职教育师生比是1:25,普通高中是1:16,在各类教育中,能够超过1:25的只有幼儿教育,师资的严重缺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短板。

2.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就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身又具有投入大、周期慢、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等特点。在我国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授课水平高、人员数量相对较多,而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则呈现出数量严重不足、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普遍偏低、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技巧和理念相对陈旧等问题。总体来说中职的师资在基本结构上分布不尽合理。

3.教师素质不够理想。从供给结构上看,中职师资供给主体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占到80%,而像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样的专门化机构培养的师资大约l万人,只占到增量的20%,学校急需的、拥有行业企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在一些职教专家看来,过多引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冲淡了中职教育的“职业”特色。缺少了专业培养环节,他们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职教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如“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与中职师资结构有一定关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普通基础教育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转行过来的。再加上近年来教师数量的补充使教师队伍的梯队不够合理,年轻教师比例大,断层现象比较明显,各专业(学科)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能力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学科)教师严重缺编,新开设专业的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偏低,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严重不足。外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强化,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三、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途径

根据《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及国家、省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相关精神与要求,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教师动态管理及教学质量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1.以打造高水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今后10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从2011年至2015年的5年时间里,全国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同时进一步完善专业负责人、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课程首席教师的认定工作,建立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首席课程教师轮训制度,分期分批参加培训、研修。

2.重视梯队建设,迅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和稳定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除保证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外,应积极争取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尤其应鼓励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学位)水平。

3.实施“双师型工程”,根据“职校教师要姓职”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必须达到技师水平,所有文化课教师都必须了解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技能。加强“双师型”素质的培训力度,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备高级工及以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4.抓名师的培养。借助于中职学校名师工作室,积极培养在一线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教师,出台《关于名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和方案》,确定名师和名师培养对象、培养要求,建立名师培养档案。要大力营造名师成长的良好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名师培养对象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出点子、厚底子、压担子、架梯子、搭台子,引导、激励、帮助教师向名师的目标迈进。可通过安排专业带头人进修学习、出国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等举措,提升其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素质。使专业带头人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理念领先,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及组织管理能力,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名师。力争培养、引进和聘请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

5.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应不断完善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通过结对培养,签订拜师协议,老教师对新老师在备课、上课、学习理论与技能等各方面要进行指导,传授经验。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及校内领导和教师讲座,要开展上汇报课、研究课和各种比赛活动,积极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培养期内过好“五关”,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育学生能力、专业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6.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抓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兼职教师队伍,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的意见,通过公开招聘,引进高水平的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校任教,充分利用当地知名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及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成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专业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兼专职教师人数比大于1∶1。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制度。注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7.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学校制定“十二五”师资建设发展纲要,修订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及评比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首席实训教师评聘办法》、《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名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和方案》等制度,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学校师资建设有序、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建芳.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建构理念与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6篇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行业实习、就业意愿底

以兰州市部分四星级以上酒店为例,酒店需求量较大的职位集中在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究其原因酒店企业客房、餐饮这些部门的业务量大。而酒店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基础岗位,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却对这个行业和岗位缺乏正确认知,心理上难以接受基层岗位的服务工作。所以最终学生还是眼高手低,经常见到实习中途退出或者就业后频频跳槽的现象。

(二)缺乏高质量“双师”素质教师

近年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师资,但是从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素质”结构上来看仍未达标。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学历水平上,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仍用普通高校的标准。而民办高职专任教师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兼任班主任等工作,民办高职院校资金支持力度也非常有限,老师们很难有机会到酒店一线锻炼和提高,这导致“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无法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加之民办院校的课酬低,他们还须按照课程表上课、准备教案等,使得学校工作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不高,甚至觉得是麻烦事。

(三)高职专业技能教材匮乏

很多高职院校现在用的教材和本科院校相同,重视理论而偏离了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且书中内容陈旧,早已跟不上酒店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而新出版的一些教材要么没有实践经验,模仿抄袭严重;要么知识框架不清晰,拼凑数量,编写出来的内容没有实践指导性。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不到位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国家的很多资源并没有向其倾斜,科研资金不到位,实习实训建设、教师培训经费也没有,社会支持就更是少之又少,民办高职院校不可能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获取全部的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加之酒店管理专业在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定位不清晰,对其行业有偏见更导致该专业发展缓慢。

二、民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酒店管理专业想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考虑校企合作的方式。除了实习酒店外,还可以考虑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进行合作。在专业建设时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改革。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修订专业课程标准

不断结合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将“对准岗位设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行业企业专家和实习基地职业经理人直接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我们提供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设置。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能发挥指导性作用。

(二)完善教学团队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必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师资改革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聘请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既是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带头人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教学组织,专业学生管理(包括专业思想巩固、专业学风建设、专业就业目标确立)、专业就业市场开拓等工作。2.完善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以校企合作作为契机,培养教师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高职学生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教师队伍。3.引进行业企业专家。由实习基地指派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由于企业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需根据教学大纲,以实训内容为核心确定其授课内容;授课时间灵活安排,优先考虑兼职教师,由企业、系部、兼职教师共同协商。

(三)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中厂;工作站;校企合作;教学项目

“校中厂”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地和必要条件。教高函[2010]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学院的场地及人力资源,通过引企入校,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与勘察设计市场监督处、山西省建筑装饰协会、省城乡建设规划研究院、建筑事务所等山西省大中型优秀装饰企业组成专业建设联合体,引企入校,共建“家装工程工作站”“公装工程工作站”“幕墙工程工作站”“城镇规划工作站”等“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核心的,专业建设联合体参与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中厂“工作站”的内涵及功能

工作站(Workstation)原指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类似于“结点”。将这一专业术语内涵延伸、应用于校中厂实训基地中,其内涵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等机构。类似于企业下设的分支机构,与学校签订协议,移植到学院内,简称“工作站”。其功能是通过建筑产品设计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校中厂“工作站”是强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切入点

校企共建“工作站”是建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建筑设计院、事务所、规划院及装饰公司是建筑技术前沿的实践者,是最新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者。学院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引企入校,提供场地、服务和管理;合作企业,按建筑行业、企业运作模式扩大再生产。企业与学院合作的利与赢在于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的保障供给,减少工作场所的投资,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利与赢在于给实训基地注入带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实训教师,增加了“造血”活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问题。

2.校中厂“工作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支撑点

(1)校中厂“工作站”通过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使学生具有两个学习场所。“工作站”既是学生工作实践的场所,也是学习场所。学生在工作站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的应用者,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

(2)学生在工作站实训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3年期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集员工和学生两种身份于一身,打破了学生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学会了用“企业人”意识来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

(3)学生在工作站能亲身经历接待客户、洽谈业务、构思设计与客户交流设计成果、施工图绘制、出图、收取实际工程款、后期服务等设计内容的全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时效性。

3.校中厂“工作站”是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手段

通过校中厂“工作站”的实践平台,与“政”“行”“企”“校”专业建设联合体紧密合作,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客座“工作站”,聘任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带项目进“工作站”。专业教师轮岗“工作站”,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并带项目进课堂,逐步形成优秀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二、校中厂“工作站”的教学内容

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高职院校目前最难把握的课题。难在何处?难在教学与项目实施结合处,难在企业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学院重视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不一致性上。“工作站”作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一种创新模式,坚持在承担真实工程项目任务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全面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将项目实施过程的分项工程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程序。“工作站”教学内容设计程序如图1所示:

1.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提炼工作项目

工作项目是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分部分项工程。提炼工作项目首先要将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派到工作站的能工巧匠、工程师、设计师组成项目教学团队,分析岗位及岗位群所包含的项目,归纳出完成项目的具体步骤。如家装工作站,以家装工程为对象,提炼出以下工作项目:家装设计准备、家装方案设计、家装施工图设计、家装技术交底、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管理及验收。

2.分析真实工程项目结构,开发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是以工作项目为基础、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把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由于工作项目类型与高职教育教学项目类型不能一对一地对接,因此,所需学时数也不尽相同。为此,工作站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根据家装工程、公装工程、幕墙工程、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等工作岗位的专业性,按照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紧密结合的原则,将工作项目组合成教学项目,最后形成项目教学的实践体系,在工作站实施项目教学。例如:对公装工程工作站的工作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转化为教学项目的内容有:楼地面工程施工、墙柱面工程施工、顶棚工程施工、门窗工程施工、轻质隔墙工程施工、油漆、涂料、裱糊工程施工、幕墙工程施工。

3.分析真实工程项目内容要求,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对“工作站”承担的工程项目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完成真实工程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制定教学项目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工作站”的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安排,使学生在“工作站”实习期间的学习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设计出符合工程项目要求的方案图、施工图,产生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例如:城镇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站”参与广灵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调研、测绘、方案设计等工作,经历详细规划的基本过程。专业教师按详细规划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系统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形成了详细规划教学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校中厂“工作站”的教学组织

“工作站”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目标,以合格的建筑产品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基地。其教学组织是紧密围绕设计、施工真实建筑产品来进行的,是要将项目教学的过程直接与工程的实施过程完全一致,真正实现“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链接”“企业需求与专业设置链接”“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链接”,实现“项目教学”的真正内涵。

学生在“工作站”的学习形式是工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学生面对一个实践性、开放性的工作任务,要经历“项目引入项目解析项目探索与实践项目提交与展示项目评价”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以“吊顶工程”施工图设计为例,说明教学项目的教学组织模式(见表1)。

四、校中厂“工作站”实施成效

校中厂“家装工作站”“公装工作站”“幕墙工作站”“城镇规划工作站”运营以来,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其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立了专业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型小模式。目前,该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学生就业率高

通过“工作站”实训基地训练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的“香馍馍”,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而且学生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就已被用人单位预定。

2.实践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与共赢有特效

师生理论联系实际共同承接工程项目如下:

(1)山西建院新教学楼主楼室内门厅方案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2)山西建院新教学楼主楼11层的东、西会议室室内装饰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

(3)九一小学教学楼外立面装饰设计;

(4)平遥古城建筑保护测绘资料汇编;

(5)铁路技校职工住宅区入口大门设计,庭院绿化设计;

(6)农科院办公楼门厅室内设计。

以上工程的设计费用来补贴实训中耗材的费用,维持其他正常运行的开支。另外,结合教学计划师生还免费共同对外承担多项不同户型的家装设计,发挥了“工作站”的功能作用。

五、结束语

校中厂“工作站”是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校中厂“工作站”的建设要体现“真”―真实的职业环境,“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开”―具有社会的开放性,为社会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如何将“工作站”的工程项目实施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系统地组织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院在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上探索“政”“行”“企”“校”专业建设联合体搭建平台建设校中厂“工作站”实训基地,发挥了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经费筹措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学院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品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团队建设方案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辅导员 培训体系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并吸收社会资金举办的一种国有民办本科教育机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以后,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办学形式首先在江浙地区崛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独立学院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愈十年。至2008年,在校生已达186.6万,占民办高校的53.4%,至2009年5月,中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招生规模占本科招生的三分之一。在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时刻,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管理办法》,这是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问题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独立学院因其资金来源、办学体制和机制与公办院校有很多的不同,使它一方面,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需要一支职业素质高、业务素质硬的辅导员队伍,两者的有效契合,才能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健康、快速的稳步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独立学院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自2005年至今,是独立学院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阶段逐步转变的时期,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录取的本科新生,毕业时要统一授予独立学院学士学位,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至此,独立学院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特色化将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一本层次学生而言,三本层次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薄弱,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更是为付出高额学费、代表学院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的第一直接提供者,因此,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要有爱心、责任心等职业素养,更要有紧紧围绕独立学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相比较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办学历程短、校区新、学费高,大多数是年轻的校区,辅导员队伍缺少“以老带新”的经验传承,培训体系也极不完善,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最初选聘辅导员的目的,是为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招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以本专科为主,年龄层次也普遍在22~25岁。由于缺乏对职业的长期认同感,又找不到职业方向,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出了流动性大,极不稳定的状况。因此,目前的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现阶段竞争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科学规范、与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相适应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科学化、系统化是独立学院特色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前提

依据教育部24号和2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工作部门必须将辅导员培训工作作为中心重点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在培训计划确定前先行进行需求分析,确立目标,分层次、分方向、有步骤地实施培训工作。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来确保培训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辅导员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专门部门和相关责任人承担培训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而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工作规范、有效进行的前提。如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的制定,培训的组织机构和实施方案设计、培训的内容和模块设计、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反馈制度,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的制度建设,等等。具体举例来说,培训效果反馈不仅是反映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的有效保证。因此,必须从培训效果的硬指标、软指标共同反馈培训的质量。鉴于高校和企业的不同,培训效果的硬指标可以设定为辅导员出勤率、培训内容的有效性等,软指标可以设定辅导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上课方式、培训师上课风格的认可度等指标。每次培训结束后,一方面,我们都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分析培训中好的方面及不足之处,形成分析报告,以便在下面的培训中,加强对培训效果的控制;另一方面,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培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我们将辅导员参加专题培训的情况明确纳入到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当中,鼓励辅导员认真研究参与培训内容,并将培训的重要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能力。对积极参加各类校内专题型课程培训和各类交流型实践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辅导员将作为评优和外出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以此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从而使辅导员培训工作能够科学化、系统化地构建。

三、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块化设计

1.围绕独立学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适应的辅导员培训目标

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只是帮助辅导员厘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策略。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决定了辅导员培训目标也必须特色化,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架和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有特色,最终将体现在对学生的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育服务工作的水平上,亦能促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特色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培训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有专门的工作领域;三是要强调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四是要有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培养的设施;五是要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六是要有过硬的专业团队;七是要具有企业家的创新进取精神。其中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就需要辅导员获得相关专业资质的认定,才能从事相关的学生咨询服务工作。与此同时,获得相关专业资质认定也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激励辅导员朝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有效策略。

2.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进行特色化的培训模块设计

除鼓励辅导员进修高一级的学位以外,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培训应该更强调实践性和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性。南航金城学院积极探索独立学院辅导员特色培训体系,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施,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以模块化运作的培训体系。一方面,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向为系统培训的着力点进行团队建设,每学期初形成专题培训方案,按学期对辅导员进行分方向的校内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实行学分制,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帮助辅导员系统的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让辅导员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学习兴趣选定自己的主修方向,从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鼓励辅导员在该方向上进修高一级的学位或者取得相关的权威从业资质认定。另一方面,我们搭建了横向和纵向的团队交流学习平台,横向上建立辅导员年级组论坛制度,不仅加强了同年级不同专业辅导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帮助辅导员掌握各年级学生工作的共同特点及规律,而且能开拓辅导员的工作视野,汲取其他辅导员的成功经验,从而梳理出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纵向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人力资源管理四个职业发展方向组建团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为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和与企业社会的融合搭建平台。

仅靠简单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辅导员对培训效果的诉求,基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经验性、业务型、开拓型等特点,我们在培训方法上还采用案例研讨、学术沙龙、《他山之石》简报制作、月讲评公开课、同行交流、走进企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发职业发展主题沙龙、地区家长会、企业家沙龙、校企合作见面会、辅导员暑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型的学习交流平台,及时帮助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

我们在实施辅导员专题培训的同时,与相关专业资质认定相结合,为辅导员的职业通道发展开辟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专业资质认定过程中,采用了校内资质认定和校外资质认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辅导员在通过校内各类专题培训取得相关资质认定的基础上,推荐其参加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省级和国家级专业资格的认证培训,费用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取得不同等级相关专业资质的辅导员可以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或者开展不同等级的相关专业的工作坊、团体辅导、咨询等工作,增强了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增强了队伍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修正模块化的培训体系内容和形式,方可加快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进程,让辅导员们在培训中提高素质与能力,掌握新理念和新管理方法,不断推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