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训室建设 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 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生产企业各部门输送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本行业的各种操作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各种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了实训室的规模建设上,可见,实训室建设对一个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性。

一、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的意义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效益的重要举措。我院在“十一五”期间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建立了总面积3300平方米的机械加工与自动化校内实训基地,并对原来的实训室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与改造,大大提升了实训能力。该基地由现代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及现代焊接技术三大实训中心组成,共有包括工程制图实训室、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区、CAD/CAM实训室、钳工装配技术实训区、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区、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区、模具加工技术实训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 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PLC技术实训室等22个实训单元(实训区)。

随着我院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实训室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但面对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面对学院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面对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现有实验实训室已不能充分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电子技术实训室创建于学院成立综合高职院校初期,距今已近十五年。经过长期的实验实训教学使用,现有的部分实验实训设备已老化陈旧,相关实验台的电子元器件损坏严重,在日常实验实训教学中故障频发,很难再继续用于实验实训教学。一方面电子技术实训室急等更新,需要新购置一部分最新设备来补充现有设备的落后及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学资金紧张的现状。

在教学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我们可以考虑对旧实训室的改造。在电子信息专业建设过程中,对现有实训基地改扩建是重要内容,而电子技术实训室的改造就是其中一项。在电子技术实训室的改造中,我们可以利用原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让学生利用相关的实训教学中的技能训练项目来对旧设备进行维修。这样既满足了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又使电子技术实训室设备得到维修,实训室改造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两者同时进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实施过程

1.教学情况调研。调研电子技术实训室设备使用情况及学生相关实训课技能训练情况。电子技术实训室通常是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的学生使用,要满足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要学习电子产品制作和电子工艺实训等课程,在这些注重实训技能训练的课程里,就可以让学生把维修电子技术实训室实验台的电路模块作为技能训练项目。

2.查阅、整理相关资料。整理电子技术实训室需要更换的电路模块的资料。这需要与实训室管理老师配合,查阅设备最初安装时的原始资料及实验台仪器安装使用手册,明确各电路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情况,确定电路模块中损坏的具体元器件。

3.方案论证。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收集,收集电路模块的实现方案,通过各种实现方案的对比,在功能、价格、复杂程度、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各电路模块的实现方案。

4.制作实施。依据确定的方案,利用Protel软件进行原理图、PCB设计,加工制作电路板,购买元器件,让学生进行电路的焊接、调试,并最终完成电路模块的制作。这期间从原理图、PCB设计,到电路模块的焊接、调试,整个制作过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除了购置元器件和加工电路板外,只是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在正确的流程下完成全部符合要求的电路模块的制作。

三、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特色

由以上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过程可知:电子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改造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利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板,将元器件焊接、调试电路,经过这样一整套电子产品制作过程,把实训室需要维修的电路模块修好并保证能正常使用。实训室改造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旧设备的维修通过实训教学完成,使课堂教学和工程现场紧密结合,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为学院节省了大量资金。

四、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改造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改造费用问题。由于学院教学经费制度的改革,使实训室改造的资金很难到位,这样会使后续的制作实施很难进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资金问题购买元器件及加工制作电路板;在实训教学中如何组织、引领学生进行电路模块的维修。

为有效地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须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通过不断整合配置实训资源,优化实验实训室的布局,规范和加强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加大实验实训室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学院实验设备和人才优势,使我院实验实训室建设更加适应学院发展的新要求,保证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学院的各方面建设协同进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实训室改造的新模式,在节省大量教学资金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实训室改造与实训教学过程相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浅析项目课程下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J].

电子世界,2013(10)

[2]程丽平,李保银.以培养技能型自动化人才为导向的实训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智能配电网 动模实训系统 主站―子站―终端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智能配电网是配电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集成系统,完成对变电站、馈线、用户组成的配电网的信息搜集、传递、存储并经过处理作出决策和控制的自动化管理。目前,智能配电网建设工作为国家电网工作重点,各种配电网智能化设备也挂网试运行,智能配电网的试点工作也在各地区开展起来,为提高电力企业对从事智能配电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求,我院规划建设智能配电网实训室,该实训室建成之后将用于培训配电网运行管理人员及电力类专业学生的的安装、调试、运维等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员如何应用智能系统正确判断和处理配电网故障的能力。

1 实训室学习情境总体建设规划

实训室要能够实现对真实运行的配电网建立动模,规划建设分三部分:一次动模实训系统、智能系统建设、培训系统建设。借助培训基地配置的一、二次设备及模拟负荷设备,计划同步建设配电网动模实训系统,通过实际等值系统,来模拟实际电力系统的各种运行工况及故障状态,对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保护和控制装置的功能及性能进行考核。配电网智能系统采用由配电主站、通信网络、智能化终端设备组成的主站―子站―终端的模式,配电主站系统安装在培训中心室,实现整个配电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监视控制。

2 实训室建设方案

2.1 一次动模实训系统

采用4台变压器分别模拟2台与架空线路连接的10KV室外配电变压器,2台与电缆线路连接的箱变。在实验室内架设模拟配电线路,包含常用的架空线路、电缆线路以及与这相关杆塔、金具等设备。10KV配电线路包括一条10KV架空线路和一条电缆线路构成 “手拉手”环网。配电开关设备在本实训室中主要用接触器模拟或微型断路器替代柱上开关及环网柜。

2.2 配电网智能系统

智能系统由主站、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讯网络三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2.2.1 配电智能化主站层

主站系统是配电智能化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对配电网的数据采集、监控、分析及实现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为配电网的调度指挥和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方案为培训学习的模拟操作、图形显示、系统维护、设备管理、考核、报表打印等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包括:

(1)服务器:主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GIS WEB服务器以及前置机服务器,完成数据采集、处理、数据的网络和共享以及将很多终端连接到主机系统。系统前置通道部分根据设计仿真培训规模,配置16路数字通道。

(2)工作站:配网调度工作站、配电管理工作站、维护及报表工作站 、GIS工作站。

(3)软件:主站系统软件主要包括:①系统平台软件(操作系统平台软件、数据库平台软件、配电智能化主站平台软件);②应用功能软件(通讯管理软件、SCADA功能软件、DA功能软件、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功能软件、远程维护软件、自动抄表功能软件、分布式能源接入管理软件。

2.2.2 配网智能化通信网络

(1)构建自愈型光纤通信网络,用于传输配电终端采集的数据和配电主站遥控命令的下发,选择EPON光纤环网通信方式实现终端与主站之间、终端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包括10KV环网,配电终端经配电智能化子站与主站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除满足配电终端主站的通讯功能的通讯接口预留外,光MODEM或EPON设备还要为视频监控预留通讯通道。(2)构建CDMA或GPRS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主站与智能电表之间的通信完成远程集中自动抄表功能。选择短距离无线射频通信方式,完成单相表与主站之间的通信,实现集中抄表功能。(3)建立电力载波通信系统,实现主站与智能电表之间的通信完成远程抄表功能。本方案采用电力载波通信实现主站与三相表之间的通信,实现集中抄表功能。

2.2.3 配电网终端

配电网智能化系统的最底层,完成各种现场信息的采集、监控并执行上级下发的控制命令的功能;并在通信中断时执行本身赋予的网络重构中的就地智能化功能。

本方案使用继电器组加测量标准源的组合形式模拟实际一次配网负荷开关及断路器。配电终端设备直接与一次开关模拟装置组柜,简化了设备复杂程度,机柜面板提供开关状态、开关闭锁、开关操作等的指示及操作按钮,并可提供通讯终端的电源。

开关模拟装置可模拟实际的一次负荷开关的遥控、遥信及开关闭锁等动作,使用标准源加到模拟装置的对应的继电器触点,模拟一次断路器开断/接通负荷电流或故障电流的能力。

(1)配电开关监控终端 FTU完成遥测、遥控、遥信,故障检测功能,并与配电自动化主站通信,提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和各种参数即监测控制所需信息,包括开关状态、电气参数、故障时的参数,并执行配电主站下发的命令,对配电设备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快速恢复供电功能。

(2)开闭所及用户监控终端DTU与主站进行通信,完成对开关设备的位置信号、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能等数据的采集与计算,对开关进行分合闸操作,实现对馈线开关的故障识别、隔离和对非故障区间的恢复供电。

(3)配电变压器监控终端TTU监测并记录配电变压器运行工况,根据低压侧三相电压、电流采样值,每隔一定时间计算一次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能、无功电能等运行参数,记录并保存一段时间和典型日上述数组的整点值,电压、电流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时间,供电中断时间及恢复时间,记录数据保存在装置的内存中,在装置断电时记录内容不丢失。与主站通信定时读取测量值及历史记录,及时发现变压器过负荷及停电等运行问题,根据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以及负荷特性,并为负荷预测、配电网规划及事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接受主站命令完成对变压器的分接开关的控制。

(4)安装于模拟架空线路上故障指示器 ,用于电力线路中指示故障区段和地点,能够检测短路和接地故障。

(5)安装于负载箱采集器及单相及三相智能电表 ,完成对方案中配网的电能计量,采集器终端应该可根据主站命令,实时抄录电能表数据,如电量(有功电量、无功电量及发生时间)等。定时抄表:终端可根据使用要求,轮询各电能表当前电量、当前电压、当前电流等变量。预约抄表(定时回传):终端可根据主站需求,在指定时间抄录电能表数据,并主动上传给主站。提供两路控制继电器信号输出;可闭/合方式,亦可脉冲触发方式控制高压断路器和低压接触器,用于预付费管理、配电自动化负荷调控。

2.2.4 其它辅助设备

包含模拟负载箱、安装金具及材料,各种仪器仪表。其中模拟负载箱能够模拟阻性负载、感性负载等负载,并且能够支持产生持续大电流的能力,支持三相不平衡控制。

2.3 培训系统方案

通过开放相应的培训软件实现配网调度培训、配网智能化终端培训、配网智能化通讯网络培训等。

2.3.1 配电网调度培训内容

(1)培训对配电网的监视:实时或置入的遥测量、遥信状态量(开关、刀闸状态,保护信号、变压器档位信号等)、计算处理量(功率总加,功率因数等)、电度量、时间、设备信息、统计信息、事项记录、潮流变化等;微机保护动作信息,保护定值,保护故障信息,保护自诊断信息等。让学员通过功能软件完成对配网的基本数据的监视。

(2)培训对配电网网络拓扑分析以及动态着色的判断分析。

(3)培训在配网仿真监控界面的操作:包括置入、音响解除,信号复归、查询等。

(4)培训智能部分的操作:对已经实现智能化的线路,具有遥控、升降功能,对满足互联闭锁约束条件并允许遥控的开关、刀闸进行遥控,对主变分接头进行升降操作。并生成操作过程的全部记录(操作人员、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等),所有遥控闭锁条件自动判定。

(5)培训非智能部分的操作:对没有实现自动化的线路,系统能够识别,并禁止遥控操作,但允许置入和挂牌等操作。

(6)培训故障处理:进行常见典型故障的判断分析处理、能配合上级调度制定电网启动方案。典型故障包括:线路故障、变电站母线故障、开闭所母线故障、环网柜母线故障、负荷故障。

(7)反事故演习:及时准确向调度汇报,并在统一指挥下协调地进行事故处理;及时并正确下达或执行调度命令;按正确的步骤进行事故处理;正确进行运行方式、保护装置的变更和调整。(应急预案)

2.3.2 配网终端培训

(1)采用交互式课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FTU/TTU设备遥测、遥控、遥信接线及终端设备供电电源接线进行各类 接口的安装、接线、调试培训;(2)利用试验仪表进行遥测精度测试、遥信信号的连动实验、遥控实验培训;(3)FTU/TTU设备面板的各种开关、按钮、显示器、指示灯等的使用,主要参数(各种运行参数,故障门限参数整定等)设置,FTU/TTU维护软件的使用,常见典型故障及排除等现场的维护技能的培训。

2.3.3 配网通讯培训

对光纤、双绞线、GPRS等通信方式接口进行模拟和实际安装、接线、调试等培训。

(1)采用交互式课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用光MMODEM组成双环、双链、单链等自愈光纤通讯网,光MODEM通讯终端与不同FTU/TTU设备的通讯连接,并能进行数据传输、故障定位及排除;

(2)培训使用光纤交换机组双环自愈光纤通讯网,练习光纤交换机通讯终端与不同FTU/TTU设备的网络通讯连接,并能传输数据到主站前置通道;在不同组网方式下对故障定位及排除;

(3)培训使用RS-485双绞线通讯网,并能进行数据传输;练习FTU/TTU设备的RS-485通讯连接,并能传输数据到主站前置通道;在RS-485组网方式下对不同故障定位及排除;

(4)培训使用TCP/IP双绞线通讯网,并能进行数据传输;连接FTU/TTU设备的TCP/IP通讯,并能传输数据到主站前置通道;在TCP/IP组网方式下,故障定位及排除;

(5)培训使用无线传输(CDMA/GPRS)双绞线通讯网,并能进行数据传输;连接FTU/TTU设备的无线传输(CDMA/GPRS)通讯,并能传输数据到主站前置通道;在无线传输(CDMA/GPRS)组网方式下,故障定位及排除。

3 结束语

本方案规划的建立动模部分包含电缆、环网,虚拟开关站及虚拟变电站,接线方式是目前主流的配网接线方式,并配备模拟负荷单元。考虑操作的安全性,一次系统的电压等级不超过10KV。培训系统所用通信方式包含现在电业局常用的几种通信方式,采用当前福建地区各电业局所使用的通信规约,并考虑将来转换及升级的可能性;智能终端是目前常用的几种智能终端,考虑今后的扩展,考虑将来接入微电网,考虑软硬件的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 郭谋发.配电自动化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3.

[2] 陈奂.配电网自动化仿真培训系统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214-215.

[3] 张锦萍,石慧利.35KV/6KV综合自动化仿真变电站培训系统及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8(5):16-18.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 北京 100079)

摘要:以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手机维修实训室为例,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组建手机维修实训室的思路及实训室软硬件的构成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手机维修;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22-03

手机维修实训室是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终端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开展学生实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维修维护通信终端设备、处理移动电话机的软/硬件故障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职业规范的重要场所。随着近年来职业教育及移动通讯业的发展,手机维修实训室逐渐兴起,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且出现时间较短、经验不多,构建的依据和合理性有所欠缺,影响到后期实训室的实际使用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以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为例,对该专业教室的建设进行探讨,供同仁参考。

中职学校手机维修实训室的特点和建设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这一目的的重要体现。因此,中职学校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实施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来实现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而相关实训室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机维修实训室作为新兴的专业实训室,把握其特点和建设思路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十分重要。

(一)工作情境性强

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特征决定了其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具体的工作情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构建手机维修实训室时,中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在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基础上,着力创建与真实工作情境相对应的实训室环境,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工作情境既包含了工作场景,又包含了工作氛围;既指手机维修所涉及的工作环境、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材料对象等,又指手机维修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要求和劳动组织形式等,是一个统一的综合体。

(二)专业性和系统性强

手机作为一种高科技、精密电子类通信用家用电器,近年来更加智能化,更加具有多媒体娱乐性和丰富的网络数据通信能力。手机从初始的移动通讯终端变为现今一个具有较多功能的数据平台,使得手机维修从工作原理、软件和硬件构成到测试、维修工艺、技术标准等方面变得既专业又复杂。以手机维修中的手工焊接技术为例,现在的手机电路以超小型表面贴装器件为主,其体积和重量只有传统插装元件的1/10左右,其电路板的焊点面积较常规电路板要小很多,允许电烙铁停留时间较短,操作要求准确熟练。焊接过程容易出现虚焊的故障,虚焊点往往难以用肉眼发现,一般使用尖头防静电烙铁或热风枪来进行补焊。焊接基本已采用环保的无铅焊接,与传统有铅焊接在焊料、工具和工艺标准上均有所区别。

手机维修实训室应能覆盖不同手机制式、不同软件系统、不同功能电路、不同封装芯片、不同焊接工艺等一系列系统完整的专业训练,要能够满足常见主流机型的软硬件故障检测、维修、升级等多种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与常规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训室相比,手机维修实训室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专业性强是指手机维修工作的专业技术特点突出,系统性强是指手机维修职业工作的系统完整。

(三)更新速度快

手机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手机制造厂商如苹果、三星、索尼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系统如IOS、Android、Windows Phone、Symbian,移动通讯技术如GSM、CDMA、3G、4G,以及各种应用服务不断推陈出新。有的机型,学生在校学习时还是市场主流,等到学生实习工作时就已经退市不再生产了;有些焊接技术工艺也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IC元件封装型式的改变而不断更新。所以,实训室在把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故障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实训项目和技术的及时更新,这样才能满足今后实训教学先进性和实际应用的需要。

中职学校手机维修实训室作为一种专业实训室,除须满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具有上述特点,单独依靠学校来进行构建往往力量不足。因此,中职学校建设手机维修实训室,要结合自身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律,针对其工作情境性强、系统性和专业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构建。

手机维修实训室建设实例

我校于1964年建校,是国家级重点校、高级技工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骨干专业之一,教学力量较强。2012年,学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手机维修实训室建设完成。现该实训室运行情况良好,培养的首批实习生现已全部定向分配到对口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下面,分别从硬件和软件建设情况两方面对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进行介绍。

(一)硬件建设情况

为了突出手机维修实训室的工作情境性,便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训室完成手机维修职业不同岗位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我校在建设手机维修实训室之初,在对手机维修业进行了充分的职业调查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经全面系统考虑,对手机维修实训室整体布局进行了专业的设计,使其能够真实还原相对系统完整的职业活动场景。

我校参照手机维修工厂、品牌手机客户服务中心(网点)的基本构架,结合实训教学的基本需要设计了实训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整个实训室使用面积三百余平方米,划分为客户服务接待区、更衣室、库房、待修区、自动焊接区、维修区、升级区、质检区等多个实训区域,基本覆盖了手机维修从前台接待受理、检测报价、维修、质检到取机阶段的各岗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满足了实训室建设中对创建工作情境的基本要求。

整个手机维修实训室配备防静电测试系统、中央空调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排风系统,设置了安检、监控、门禁、考勤装置,模拟手机维修企业的整体工作环境。各实训区域内的硬件装备都是根据对应岗位实际的工具设备情况来进行构建的。例如,维修区根据每个工位配备了防静电桌椅、维修台、防静电箱、零件盒、测试专业夹具、组合工具、万用表、热风枪、焊接预热台、可调温电烙铁、无铅电烙铁以及工作台抽风排气口等,还配备了计算机终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地调阅系统的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文档;质检区配备了电池检测仪、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2G、3G、4G)、频谱分析仪、手机综合测试系统(可由计算机软件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等设备,可完成标准的手机质检测试工作;自动焊接区配置了BGA返修焊台,可以实现对手机维修中的重要球栅阵列封装(BGA封装)元件的进行自动拆焊、自动对位、自动贴装和自动焊接;更衣室区还准备了无尘衣柜、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鞋、防静电腕带、防静电鞋套等配套实训装备等,在硬件设备上确保了实训室建设的专业和规范。

此外,实训室内还配有移动白板、摄像头、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可在本实训室接受手机维修完整、系统的职业活动训练,实现了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二)软件建设情况

主要介绍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首先,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在构建伊始,就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方式,广泛邀请行业企业参与。我校与多家手机制造厂商、手机维修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手机维修实训室建设、实训教学课程开发、实操教学,提供相关最新的技术资料文件(校方签保密协议)、技术指导,并在合适时机提供一些真实的维修项目,而校方则根据企业需求成立定向班,安排优秀实习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并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服务。

其次,构建手机维修实训室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对于发挥实训室硬件设备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在实训室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构建其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工作。由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该项工作得到了企业方的大力协助,进展比较顺利。通过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确定一体化课程框架、编制一体化课程方案、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手机维修项目一体化课程现已基本成型,从手机维修前台接待、库房管理、手机维修到质量检测不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方案已逐渐形成体系。

再次,考虑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其职业行动能力,即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的本领和状态。在手机维修实训室不仅要传授学生实践性知识、培养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而这也正是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在教学管理方面的重点。所以,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引入了企业工作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6S管理制度;在实训教学时,安排学生担任不同岗位角色,“复制”了实际工作现场的工作流程和劳动组织形式;实训室每个工位上都安装有手机维修数据系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维修过程管理、主板IMEI管理、库存附件管理、客服维修接待管理、三包换机管理、基础数据统计和分析等;课余时组织学生成立“小公司”,依托实训室承接校园乃至周边社区的免费或公益手机维修等实际工作任务。

综上所述,我校手机维修实训室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和工作为一体的工作情境、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平台,为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要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提高设备利用率,还需要加强对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精心安排每个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只有上好每一堂课,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36-37.

[2]邓自佑,皇清华,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初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4.

[3]龙承海,张军,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8):60-61.

[4]刘勇,孟建民,等.《手机维修》“教、学、做、练”四位一体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2(14):124-125.

[5]李翊.“手机维修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29.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建设数控一体化实训室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职校数控专业的课程结构多年不变,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现代数控技术知识与实验内容。再加上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造成教学整体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满足社会与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岗位需求。因此,建设数控一体化实训室,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交叉性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更有益于数控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数控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路径

1.打造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室,为技能教学与训提供支持

实训室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因此职校在满足数控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增设相关数控专业培训设施,完备实训室所需基础器材。比如,建立数控实验操作、工业检测技术、编程控制、电力自动化与继电保护操作等多项实用技能的应用型实训室,为数控一体化教学提供实践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校外对口企业合作,以“订单班”“合作伙伴”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纽带”,将相关数控设备的生产加工、维护、技术更新、故障检修等岗位要求引入具体教学中,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2.创建数控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为学生岗位技能提升提供支持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数控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现实中相关数控专业的工作岗位很多,涉及设备操作、调式、维修、设计、管理等多个范畴。对此,数控专业一体化综合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根据岗位和工作需求,将专业内容划分为开发机设计模块、数控机床维修模块、工业机器人模块等多个板块,同时支持模块化教学,以实现多模块交互,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全面支持综合实训室的建设。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操作过程中,应结合项目驱动法来引导学生参与数控项目设计、履行、管理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制定项目计划,展开项目分析,并对工艺流程的编制、程序的编制以及加工等关键环节进行操作示范,以保证学生实训项目操作的规范完成。

3.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是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在建设数控一体化实训室的过程中,技校还应关注教师实践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对外学习、企业联合强化等手段创建一支理论教学强劲、实践操作熟练、技术掌握灵活、理实转化自如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转变自身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以实现兼具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现代教师角色。

三、小结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我院新能源应用技术(风力发电方向)专业于2009年获得河北省教育厅的批准,2010年正式招生,现有3个年级共147名学生在校学习。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力发电方向)专业自设立以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创建特色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大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强素质,重技能,专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一、风电专业定位

我院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风力发电方向)专业培养风力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风电场运行与管理、风电设备总装与调试等专业技能,完成风力发电设备运行、检修、维护,风电设备制造、组装与调试,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等主要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设置坚持“立足市场,面向社会,服务行业”,以河北为核心,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满足区域风电资源开发、风电设备制造对风电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风电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服务风电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密切关注和跟踪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专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已做到至少牵手一家企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强化推进“内涵”及“质量工程”建设,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和岗位师傅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生产一线专家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使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切合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与企业专家一起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教学内容,用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培训师资、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提供实习机会及就业机会;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内容,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

建立实施了三岗实习制度,“识岗(认识实习)”、“顶岗(综合实习)”、“上岗(顶岗实习)”交叉进行。

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与实习指导工作。注重过程监控,校企共同参与指导和考核。

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科技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承担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仪等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格执行运行检修操作规程,强化安全制度,珍惜学习机会、服从管理的学习态度,敢于负责的工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坚持“面向市场设方向、瞄准职业定目标、对准岗位取技能、按照技能开课程、依据工种考证书” 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打破“学科中心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首先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必须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汇总构成专业基础课程(1~2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主要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项目,可夯实学生在风力发电领域的专业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3~4学期),即以主干核心课程来支撑每个主要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并引入相关职业证书的考核内容及标准,构建“课、岗、证”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该课程群可培养学生面向风电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再次,针对具体岗位对专项技能的特殊要求,制定 “专业综合实习课程+顶岗实习”强化课程群(5~6学期),形成特色职业技能,突出岗位专长的强化培养。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模式

(1)学校、企业两个课堂交替。利用学校课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训练娴熟的职业专项技能;借助企业课堂,加深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识,训练他们应用专业理论解释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职业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强,真正做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2)学生、“准员工”两类角色交融。在校内模拟的生产现场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采用“岗位团队模拟”的方式开展课程学习,通过引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使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以职业人的角色,开展职业化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以职业化的考核方式检验学习成果,真实地体验“职业人”的要求。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目标达标率和学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学生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形成。

(3)模拟、真实两种场境交互。一方面,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大多涉及到风力发电机组、变电站等大型设备,它们的生产情境无法在校内实训基地再现,这势必对学生职业核心岗位技能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借助企业认识实习、校外综合实习,开展专业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生产现场安全操作要求高,很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场操作机会来练就娴熟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风力发电机组缩比模型、供配电设备、气动液压系统、变电站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大量技能训练机会,再进入生产现场检修维护和提升。两种场境的交互,为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教学方法上,专业核心课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虚实交替、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充分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仿真教学、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出发,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应用虚拟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并采用现场教学、基于案例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利用仿真软件提供了与生产现场一致的操作环境,基本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生产现场的一致性,集“教、学、做”为一体,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教学评价对接岗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课程考核职业化,将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职业资格标准及考核内容结合到专业运行类课程、检修类课程内容中。做到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一致,将职业技能鉴定引入教学评价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结合。

(4)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形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将部分课程安排到企业开展教学,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加强学生现场认知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生产性实习的比例,切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教学资源

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安全规程、运行规程、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电子版教材、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已建成电机运行与检修、变电运行技术2门院级精品课程,通过建立风电信息资源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教研、科研以及学习提供优越的资源条件。

目前已完成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与调试、风电机械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等多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六、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

近3年来,通过“引聘专才、分层培养、校企双栖”等途径,优化教师结构,培育出一支德才兼备、教研双长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由20名成员组成,高级职称比例为35%,中级职称比例达3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来自企业占50%,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有力地保障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新能源应用技术(风力发电方向)专业具有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现有风机测试与检修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传感器应用技术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电机检修实训室、控制原理与系统实训室实训室、220KV变电站运行与仿真实训室等7个专业实训室,计划2013年完成风场测试实训室、风电运行与仿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成后可以基本满足学生及企业员工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鉴定的教学要求,校外还建有承德红松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保定联合动力、大唐国际等多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八、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每两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审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分析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

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建设,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实施教师帮带工作,指派的指导教师应具备多年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一、当前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量作为电力营销基础的环节工作量大幅增加,熟练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计量工作人员岗位流动快,技能知识要求高,使得计量培训工作变得更加迫切。但是纯理论的培训和培训设备的单一,现有条件已不能很好地胜任计量培训工作。所以建设专用的计量实训室变得十分必要。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一个从理论知识学习现场实际操作,计量设备测试到培训评价涵盖计量工作全过程实训基地。能满足企业发展对高技能计量人员培训工作的要求,为基层从事计量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从学习实践的场所,为计量新设备、新技术提供一个试验场所。

三、建设方案

强调计量培训实际操作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计量工作培训重点。根据电能计量中心场所现实状况,计划建设面积180平方米。实训基地分为2室;操作培训室和电教室。操作培训室由3个区组成―设备原理展示区;现场规范模拟演示区;操作培训区;在操作培训室建设高10厘米长设备放置平台,台面为木质地板,在室内立柱建电视隔断柜,将操作培训室分为展示、操作两部分。多媒体教学区接入网络、电视能进行电视多媒体教学。各区分布功能详细情况如下:

1、设 备 原 理 展 示 区

在实验室西墙设长5m、宽0.6m、高0.8m,距离北边墙壁2.1m的展示台。

展示台上自南向北分别放置干式组合互感器、油浸式组合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各一台实物刨面,其中心分别放置在 台子的1/8、3/8、5/8、7/8位置处。

背景墙用挂图形式展示上述四种互感器的原理和内部构造,挂计量设备实物原理图,后设灯箱的高度为0.75m,宽1.0m。灯箱的底端距离地面1.6m。达到对现场设备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灯箱的上面是4盏射灯,其光射在正下方的互感器上。通过计量设备实物刨面、原理展板学习,了解计量设备原理及内部接线。

2、组合式计量装置现场仿真展示区

根据现场计量装置的现场实际情况安装运行情况,用5面柜体组合成组合式计量现场仿真装置,培训计量安装人员提供了高供高计、高供低计、低供低计各种计量方式组合式计量现场仿真装置。具体如下:

在组合式计量现场仿真装置加入220V、100V操作电压,给操作系统,计量表计终端,提供工作电压,在仿真装置一侧电视屏幕上,显示后台抄表数据,控制回路操作过程,培训流程框图。

1) 制作10kV G1高压进线柜一台,柜内高压负荷开关为电动合闸,操作电源来自进线侧控制电源,柜子上端LED屏显示,本柜运行状态,显示操作系统状态。

2) 制作10kV G2高压计量柜一台(符合现场实际状况),柜内放置供电公司专用高压计量箱一台,一次由铜排连接至高压计量箱。计量二次电缆线由高压计量箱引至柜前上门内电能表室。上门留大观察框(玻璃采用内压接式),能在柜前看到电能表室内电能表及现场服务终端。柜子上端LED屏显示,本柜运行状态,先是操作系统状态。

3) 制作10/0.4kV G3高供低计量柜一台,柜内放置SC9-30kvA干式变压器一台,一次铜排由G2柜高压计量箱连接至SC9-30kvA干式变压器。在变压器低压出线侧安装供电公司专用低压计量CT三只,计量二次电缆线由计量CT引至柜前上门内电能表室。

4) 制作0.4kV P1低压出线柜一台,柜内安装CDW1-1000万能式断路器一台,为高供低计方式提供控制开关,一次铜排由G3柜SC9-30kvA干式变压器连接至P1低压出线柜。

5) 制作0.4kV 低压出线柜一台,柜外上侧安装按照国网公司标准的设计的4表位表箱,配合GPRS抄表终端。柜外下侧安装国网公司标准的设计的4表位表箱,实现集中抄表系统。

五台柜的后门做成一整扇玻璃门(玻璃采用内压接式),这样可使四台柜内的元器件及一次系统、二次控制更加直观地展现。

3、实际操作培训区

在实训室的东半部分(中间立柱设隔断)用两台现场模拟操作台,为现场工作人进行各种计量装置高、低压错误接线判断、电能表现场校验的培训。并通过场模拟操作台的考试题库,对培训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

4、多媒体教室

计量中心三层东侧党团活动室,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配备液晶电视、投影仪、音响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改造为一处可容学员30人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培训人员通过理论计量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计量政策法规、专业规程、计量基础专业知识。计量中心组织有关人员,结合现场工作经验,针对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历时半年编纂出一套5万多字,涵盖计量全方面的电子教材,并且用powerpoint形式制作成幻灯片,方便教学、演示。

电力实训室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牵引变电所 实践教学 电气主接线 二次接线 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lectrified Railway Professional

Traction Substation Teaching Practice

YANG Dali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raction subst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skills the main jobs of this course require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analyz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traction subs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pecific projects and integrated project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with a strong operational.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lectrified railway traction subst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traction substation; practice teaching; main electrical wiring; secondary wiring; troubleshooting

“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是电气化铁道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成为从事电气化铁道专业教学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1.1 建设思路

校企共同建设集课程的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两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开发建设“校中厂”(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在实际工作环境都难以完全展现的真实现场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则依托各个铁路局供电段,开发建设“厂中校”,让学生在现场掌握专业所需技能。

1.2 建设项目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建设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在实训周到模拟变电所进行电气主接线的认知、模拟倒闸操作,仿真现场的各种生产操作和故障处理。有了这样的“校中厂”,就能形成一个集生产、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模拟牵引变电所实训基地主要包括高压设备实训室、模拟变电所主控室、仿真变电所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进程,结合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兼顾教学条件、职工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因素,建立“综合型”的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课程综合实训和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考证训练,促进学生技能提升。

2 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

2.1 设计的总体原则

设计的总体原则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首先,让学生对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有一个整体认知,从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整体了解,对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会有一定认知。再从整体分解到局部,训练学生熟悉牵引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所需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点。例如:高压设备的认知与日常维护、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识图与倒闸操作、二次接线的识图分析与安装调试、牵引变电所主控室的日常操作与维护、牵引变电所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最后,设计牵引变电所综合性实训项目,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

2.2 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设计

2.2.1 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整体认知

在高压设备实训室,采用实际设备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可靠方便、操作性强的装置,真正达到培训学生的目的。综合考虑教学与现场结合的真实性和实训室建设的经费要求,为获得尽量高的性价比,牵引变电所的整体构造采用仿真模型,直观且能动态模拟牵引变电所整个送电过程,让学生有一种整体的感觉。对于检修比较频繁、故障率高的设备采用和现场完全对应的实际设备,例如:断路器、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动隔离开关。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节约了成本。电气化铁道专业就业岗位和核心课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的整体构造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与维护、高电压试验、接触网的安装与维护。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明确所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要求学生了解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有哪些主要电气设备、功能、操作规程,并与实际高压开关设备的安装接线建立对应关系。

2.2.2 根据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岗位需求,分步设计实际操作技能点

(1)高压设备的认知与日常维护:在高压设备实训室,利用仿真模型进行一次设备的认知、巡视和日常维护;利用断路器、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动隔离开关这些真实的设备训练学生进行一次设备的安装、维护和故障处理。实训时要能够填写一次设备巡视记录表,判断一次设备工作是否正常,对于工作不正常的设备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2)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识图与倒闸操作:这项操作是作为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和电力调度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应该重点训练。在模拟变电所主控室,把电气主接线图板和主控室的测控保护装置结合,让学生熟悉牵引变电所各一次设备的符号功能、分析常见电气主接线的结构,对比分析高铁和普速铁路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异同,以适应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学生了解倒闸操作含义、熟悉倒闸操作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掌握倒闸操作的原则前提下,根据电气主接线图填写倒闸操作票并在主控室测控保护装置上实施倒闸操作。

(3)二次接线的识图分析与安装调试:在模拟变电所主控室,根据典型牵引变电所的控制信号回路图纸,认知展开接线图的构成及各符号含义,分析断路器的手动合闸、手动跳闸、自动合闸、自动跳闸的动作过程和指示信号,再按照展开图进行二次接线图的安装调试,利用万用表测试和故障排查,直至调试成功。

(4)牵引变电所主控室的日常操作与维护:在模拟变电所主控室,判断模拟盘与实际运行方式是否相符,试验信号装置和光字牌显示是否正确;检查下列几项装置,要求工作正常:表计指示、蓄电池切换器位置正确,浮充电流、自动记录表计运行正常,交直流绝缘监视表指示情况正常;转换开关、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压板以及切换开关的位置、标示牌应正确,并与记录相符;继电器内部无异音,接点无抖动、位置正常,信号继电器无掉牌,成套保护、故障点探测仪工作正常。

(5)牵引变电所常见故障的处理:此项操作通常在仿真变电所实训室进行,在仿真平台中实现在实际工作环境都难以完全展现的真实现场工作任务。学生在熟悉故障处理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在仿真平成牵引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及事故处理和抢修实训。实训过程中要能够填写事故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2.2.3 设计牵引变电所综合性实训项目,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

近年来,电气化铁道专业面向的各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带证才能上岗。“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课程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通过对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点。参照变电所值班员和变配电检修工所需的技能,可以设计变电所值班员考证和27.5KV高压断路器检修两个典型的实训项目,同时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方案和课件。在经过两周左右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后,学生考证通过率大幅度提高。

3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的组织:分组法。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带动全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践教学时,考虑到模拟牵引变电所各个实训室的造价较高,所以一般高压设备、模拟变电所主控室都只配一套实训设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实训项目可以分组完成,同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指导书上任务资讯中设置与该实操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先完成资讯任务的同学先实施,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既能把理论知识和实操结合,又能解决实训设备套数较少的问题。

实施方法:按照“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引导实施,在评价时引进过程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确定最后得分。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长,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实训过程中,强化“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素质,对于不服从指挥或胡干蛮干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明确不服从指挥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针对“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的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所需建设的基地主要是高压设备实训室、模拟变电所主控室、仿真变电所实训室。实践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先让学生对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有一个整体认知,再从整体分解到局部,训练学生熟悉牵引变电所值班员、变配电检修工所需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点,最后进行牵引变电所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训练,满足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和对口企业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习实训的大力支持,相信“牵引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实践教学条件会越来越成熟,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学生在校所学就是企业上岗所需,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