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的传承

饮食文化的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三、总结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 文化营销 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文化。

四是民族性。饮食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食物摄取、食物原料的烹制技法及食品的风味特色。饮食文化的民族性是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包括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饮食禁忌等方面。

五是审美性。随着调味品的不断发现、人类烹饪经验和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对食物质地的好坏、味道的甘美、食物的色泽和形态等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类便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注入到饮食中去。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在悠久历史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许多民族传统。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以味为本,至味为上”的美食追求、“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以筷进餐,实用独特”的技能餐具、“进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先上酒菜,后用饭食”的就餐习俗、“客来敬茶,清饮热品”的茶事传统、“用膳循礼,讲究客套”的食仪传统(冯玉珠,2009)。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赋予了中国餐饮特别诱人的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有益营养,中国饮食文化一定会继续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起、传播与饮食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饮食文化必须以饮食行业为载体,而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必然促进饮食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即饮食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产生,饮食文化提升了饮食行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安晓,2006)。

(一)饮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弘扬和提升

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弘扬和提升并完善的。随着饮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文化含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人。要加强对饮食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起具有饮食技术、饮食文化和饮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队伍。同时,加强饮食与科技、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旅游、饮食与经济、饮食与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二)促进并完善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的结合

饮食产业是饮食文化的载体,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提升,也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合理构建或调整饮食产业的政策、饮食产业的结构,推广饮食新项目、新方式,引导消费,促进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充分实现构建饮食产业、弘扬饮食文化、繁荣饮食经济的目的(李里特,2005)。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点与措施

发展饮食产业,应找到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经济的融合点,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媒介,如对饮食文化的比较优势加以利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必将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断层;政府保护

云南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从地域的角度来说,云南位于祖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理状况十分复杂。由于云南的地理和气候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云南的物产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同时也决定了云南的可食性资源和人们的口味,从而形成了云南特有的菜肴和小吃。

从历史的角度讲,云南的汉族大都是外来民族,他们的饮食文化世代相袭,因此必然与他们所迁徙而来的那个地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云南的菜肴与湘菜、川菜甚至粤菜颇为相同的原因。但是外来的汉族来到云南后,千百年来由于交通、自我保护等原因,有生活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只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交流,因此他们的饮食菜肴,也满满的有了地方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具有特色的云南民族饮食文化。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

云南是一个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但是由于对其的不重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它消亡的速度。

政府的不重视。至今为止,云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0多项,其中与饮食相关的只有宣威火腿制作技艺一项。并且在云南省公布的20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饮食相关的也只有3项,分别是宣威火腿、过桥米线、宜良烤鸭。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从2004年我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但是大家的焦点是在于戏曲、舞蹈、民俗等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关注是少之又少。在云南省级名录中,饮食类竟被归为传统知识与实践项目一类,这样一来完全忽视了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

自身的不重视。中国近代由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并遭到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因此一些人就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结到传统的文化上。人们一度以为旧的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所以在他们否定中国传统教育,提倡接受新教育的背景下,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断层。比如有的一百多年历史的云南过桥米线,现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但是面对那一碗热腾腾的米线时,已经看不到它所孕育的亲情、爱情,大家对饮食背后的文化已经出现了记忆的断层。

对外来文化冲击的不重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外来文化也在不断的冲击着云南的本土文化,让可乐、炸鸡、汉堡包这些西式快餐日益成为饮食市场的重要角色。并且,西式快餐品种丰富,可谓五花八门,一应俱全,消费者对此充满新鲜感,吸引力非常强。但西式快餐这样融合以后的饮食文化,已经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需要我们保护的饮食文化了。

政府的保护措施

总所周知,云南省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但在全国知名的菜品确屈指可数,没有形成独立流派,更没能在中国菜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切都源于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到位,所以政府应该引起重视。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申报的力度。目前,云南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一共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只有1个。所以,云南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重视文化元素在传统饮食保护中的作用,加强对文献资料、可申报项目的收集和整理,把如何进行饮食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宣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焦点。并且,在云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把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看作为传统知识与实践项目,是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的表现,应该将饮食类文化遗产像传统中医药那样列为大类别,才能避免现在显得零碎的现象。

其次,政府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就能唤起那么多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记忆,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宣传的力量不可忽视,他足能改变一个事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饮食文化素材的投入,利用印发册子、录制音频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并且要加大对网站的建设,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的网站上,很难找到与饮食有关的连接,然而,在华夏遗产网站上,首页就有“饮食”、“酒文化”、“茶文化”等专项的连接。总之,我们应通过各种媒体方式来弘扬云南饮食文化,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位云南人都能为云南拥有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2005年,日本饮食业率先响应内阁府发表的《推进日本品牌战略》研究报告,主张以生鱼片和寿司为先导传播日本文化魅力,增强软实力,提高日本国际地位[1]。随后,由日本饮食和创意等行业知名人士组成“饮食文化推进恳谈会”,提出争取将日本料理通过国际传播成为继中华美食和法国佳肴之后的第三大饮食文化。2010年,我国首届全国餐饮学术年会一致呼吁要“制定实施国家美食促进战略,提升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饮食文化不仅在地区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中成为重要文化资源和品牌形象,而且在国家文化交流和国际旅游领域中愈来愈体现其独具魅力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为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如何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和国际传播来提升其餐饮产业、文化品牌和美食形象,目前已成为业界的关注热点和研究课题。

1饮食文化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中华美食享誉世界,我国素有“烹饪王国”之称,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文化要素和品牌形象功能也日显重要。

1.1饮食文化体系

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活习俗差异显著,使得我国地方饮食丰富多彩。以饮食为基础,融合习俗、民族、传统、思想和哲学等人文内涵,饮食文化成为蕴含着科学、哲学、民俗和艺术的一种风格各异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综合而言,饮食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作用下,由人们饮食生产与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人文等结构聚合而成的全部饮食事项[2],它融制作工艺、食俗、食仪、食器、典故传说、诗词歌赋、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于一体,也充分寄寓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而在某一地域,某类饮食及烹饪技术与理念的系统化与知识化即形成地方菜系。由于各地气候、物产和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国饮食形成了精彩纷呈的菜系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湘菜、粤菜、闽菜、鲁菜、川菜、浙菜、淮扬菜和徽菜等“菜系”。饮食文化与餐饮产业关联密切。1987年,国家统计局将饮食业改为餐饮产业。中国烹饪协会将其定义为“通过生产制作加工、商品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手段,向消费者提供饮料、食品、菜肴、消费场所和设备设施的经营单位均属餐饮产业。”从业态来看,餐饮产业有正餐、西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等多种形式。我国特色风味独具魅力,属于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风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资源在餐饮与旅游开发中表现为饮食景观和葡萄酒景观[3],经组合成为消费者品尝美食并体验饮食文化的餐饮与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的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地方小吃、中华菜系、民族饮食、宗教饮食、餐饮老字号,以及养生、医疗、保健和药膳饮食等构成我国饮食文化体系。

1.2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饮食是旅游者六大消费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但饮食和餐饮并不自行生成旅游资源,只有对旅游者产生一定吸引力并为旅游业所用,同时带来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才能成为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地,饮食文化借助器、形、艺、俗等多方面物质形态体现,其商业运作形成以餐饮为核心、以文化为表现、以民族为特征的相关产业,如餐厅建筑、环境、设计、礼仪、服饰、容器、菜肴品种、烹饪方法、就餐方式、民族民俗风情、歌舞演艺等饮食文化旅游景观。旅游地须大力开发当地饮食文化资源,将饮食文化与旅游规划充分结合。旅游者通过领略风味小吃、特色菜肴、名特产品等饮食文化,深入了解旅游地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深刻的感官体验和审美享受。品味异域饮食文化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项支持因素,饮食文化也正以不同形式成为旅游地的重要吸引物[4],构成了诸如芝加哥美食节、欧洲葡萄酒之旅、广东美食旅游线路等专项旅游产品。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地方饮食文化作为旅游活动的一项日益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动机触发器,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开发潜力,须创新餐饮产品和饮食形象[5],以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名菜和名点成为旅游地重要的旅游形象代表,如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成都川菜等。而国内外诸多旅游地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风物特产,衍生出具有现代地方特色的饮食节事,除各地举办不同菜系的烹饪厨艺比赛之外,其它如韩国泡菜节、德国慕尼黑文化啤酒节等,香港、成都、广州、南宁等地的美食旅游节,上海、重庆、信阳等地的茶文化节,普陀山和武夷山的佛茶文化节,青岛啤酒节,盱眙国际龙虾节等成为提升旅游地城市文化魅力与旅游形象品牌的营销途径与平台。以成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构成为例,成都饮食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川菜、火锅、小吃、名茶和名酒,且多历史传说和名人典故,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龙抄手、双流兔头、郫县豆瓣、伤心凉粉、灯影牛肉和担担面等,并策划举办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兰桂坊啤酒节、月饼节、螃蟹音乐节等旅游节事。此外,还建成川菜博物馆和“锦里”小吃街等,再辅以川菜馆、火锅店、小吃铺和茶馆等餐饮产业共同构成成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1.3饮食文化和美食旅游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侧重于美食旅游,起步较早,亦较系统化,主要着眼于美食旅游的概念、功能、开发和运作,尤其对葡萄酒旅游研究情有独钟,较为深入。国内饮食文化及美食旅游开发正如火如荼。我国2003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烹饪王国游”,广州争创“全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成都打造“美食之都”旅游品牌。但美食旅游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国内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饮食历史文化、菜系、菜谱和烹饪技巧等方面,研究方法注重个案或区域饮食文化资源的材料搜集和整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普适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整合。因此,如何有效推动区域旅游与饮食文化的整合开发,既深入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及餐饮业的无限潜力,又逐步培育饮食文化旅游的营销价值与独特吸引物,成为目前及未来旅游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和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拟超越单纯对饮食文化所进行的烹饪学、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等研究范畴,引入“文化创意”这一概念,旨在综合运用文化经济学、旅游学、营销学等学术理论,深入探讨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机制,以获取饮食文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和科学策略机制。

2文化创意概念解析

作为文化经济的一部分,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非独占、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文化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文化资源能否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6]。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正面临着这一困局:如何用文化经济的理论来整合饮食文化,形成一个活力四射、潜力无限的产业体系。解困之道即在于用文化来整合产业,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尤其是须同其他文化产业协同发展[7]。但曾几何时,文化的重复生产和商品化现象日益明显,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创意转向”[8]。因此,能推动饮食文化“整合产业”的重要文化战略手段在创意时代背景下即是“文化创意”。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于1998年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自1990年以来,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创意国家等概念相继出现,创意发展策略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城市和产业发展所采用。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一般涵盖了广告、工艺品、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休闲、音乐、演艺、出版、软件、广播电视等行业。作为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的核心引擎[9],文化创意由思想观念、知识资本、技能服务、创新机制等文化要素构成[10],会衍生出无穷的新形式、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市场。一方面,正如美国理查德•凯夫斯(Caves)从文化经济学角度所定义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只是提供宽泛地与文化、艺术或仅是娱乐价值相联系的产业和服务[11]。文化创意将为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提供重大的战略和机制思考,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创意产业所涵盖的分支行业都可为饮食文化的产业化升级提供手段和平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主导模式在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异常重要[12],为了饮食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制度性的饮食文化创意机制,使其可制造文化创意、输出产业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意更应视为一种产业理念、战略视野、升级途径和具体方式,以促进传统产业的主题商品化、产品产业化、文化资本化、资源景观化、营销整合化和创意品牌化。以文化创意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整合饮食文化资源,创新饮食文化产品,拓展饮食文化产业链,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饮食文化开发模式。文化创意型饮食文化开发模式模型由加强城市饮食创意生成能力、将饮食创意转化为产业现实、连接饮食文化创意、形成饮食创意流动网络、搭建饮食创意流动平台、吸引创意饮食消费人群和构建创意饮食市场等阶段构成。

3基于文化创意的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机制

基于文化创意这一开发视角,旅游地须专注于实现饮食文化资源再整合和优化配置的多元综合创意开发机制。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应贯穿于饮食文化产业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关联到创意产业的各种业态形式,其开发机制可概括为景观化开发、品牌化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

3.1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的景观化开发

旅游地应重视当地饮食与餐饮产业的文化整合,突出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地域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为有效开发地域饮食文化资源,可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和创意升华当地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名品典故、民间传说和私家菜品,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叫化鸡、东坡肉等。为推动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的景观化开发,首先应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地应深度开发体验性饮食文化旅游、特色饮食旅游线路和饮食旅游商品,打造饮食文化节事,建立美食地标[13],并大力扶持餐饮产业,创新旅游产品,强化旅游体验,注重文化营销,创设主题公园[14],从而丰富旅游地饮食文化旅游景观,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得到最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其次,应通过生产专业化、供应规模化、经营连锁化和管理科学化等措施,推动旅游地餐饮产业联动发展。旅游地应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优化餐饮产业结构,如成都正是构筑了小吃、美食节、川菜馆、火锅店和茶馆等由菜系、餐饮企业、美食名品、饮食文化节事等饮食文化餐饮产业联动体系。最后,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美食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促进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地饮食文化产业培育应重视所在城市美食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格局,规划、设计和建设民俗文化街、商业休闲街和休闲娱乐街,置旅游地饮食文化传承、餐饮产业培育、旅游格局规划与城市文脉发展四位一体。

3.2旅游地饮食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塑造

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业态,目前,旅游地饮食文化产业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发展,争创饮食文化品牌效应,如常州“大娘水饺”、上海“杏花楼”、杭州“红泥”、宁波“向阳渔港”等餐饮名店以及其它名茶、名酒、特色招牌菜、知名饮食旅游节事等。为推动地方饮食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化,旅游地须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开展地方饮食名品、名店和名小吃等认定活动,规范发展风味美食游、药膳保健游和农家乐旅游餐饮,增强参与性饮食体验,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而以全国各地的众多茶文化节为例,如何避免同质化,实质上即是一个品牌化的塑造过程,应当以其独特性脱颖而出。在饮食文化产业培育过程中,旅游地应加强对餐饮老品牌和老字号的保护和扶持,逐步聚集名品和名店效应,最终实现饮食文化品牌的打造和运营。如淮扬菜已形成独特的菜品风格和醇厚的文化意韵,产生扬州“富春”、镇江“宴春”、南京“绿柳居”等众多百年品牌名店。而品牌是一种知识产权。在饮食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塑造过程中,旅游地须将饮食文化纳入其保护范围,强化地理标志保护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立体交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保障饮食文化产业在品牌传播和产业竞争中做大做强。

3.3旅游地饮食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和协调使用各种形式的营销传播方式,对准一致目标,通过各种不同传播渠道,传递一致营销信息,树立一致品牌形象,实现与消费者双向沟通,与消费者建立长久密切关系,有效实现营销传播效果最大化。整合营销传播异常青睐于体验营销传播。由于旅游者饮食习惯、饮食独特性、饮食体验、旅游地形象感知等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地饮食评价影响巨大[15],旅游地应着力推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活化、形象化、愉悦化和商业化,实现旅游地饮食文化的体验营销传播。如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旅游者通过观看烹饪比赛、茶艺表演、学做川菜,以及参与美食节、啤酒节、茶文化、水果节等体验性饮食旅游活动,增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体验开发,成都“美食之都”旅游形象的节事和体验营销成效倍增。饮食文化节事为整合营销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推介渠道和营销平台。近几年,旅游地通过特色节事扩大知名度,实现美食的节事和文化营销。如成都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广州美食节、大连美食节和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等。而淮安正是充分利用淮扬美食文化节、盱眙中国龙虾节和涟水白鹭节等文化节事,有效推介和展示淮安传统饮食、菜肴小吃、餐饮品牌等饮食文化,提升了淮安旅游形象和地方饮食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文化创意会令整合营销传播“如虎添翼”。韩剧《大长今》热播使韩国料理及其衍生的药膳饮食在国内掀起了势不可挡的美食“韩流”。因此,旅游地须异常注重饮食、餐饮及其节事的形象设计,借助菜系品牌优势,通过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服饰和戏曲等文化创意达成其整合营销传播目标。如继2007年的《豫菜皇后》之后,河南省又于2010年摄制完成了《糊辣汤》,通过电影弘扬豫菜文化,助推河南餐饮经济发展。河南省社科联、省豫菜文化研究会计划继续与潇湘电影集团和河南影视集团合作,再开发信阳菜、洛阳水席等豫菜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系列。同时,顺应电子商务时展潮流,旅游地须建立诸如菜系网、饭统网、搜饭网等饮食文化及美食旅游网站和餐饮网络平台,实时饮食文化、特色菜式和旅游资讯,实现区域性在线交易和整合营销传播等旅游服务。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6篇

初次见到任总,是在他西客站附近马上就要开业的舜和国际酒店新店。约在下午三点采访,而此时忙碌的他还没顾上吃午饭。我们应邀在他装修华丽的新店参观的同时,这位拥有四处高档餐饮酒店的董事长,竟然十分钟之内在自己的员工食堂草草填饱了肚子。说到他的新店,刚才还一脸倦容的他,马上喜上眉梢滔滔不绝起来。

自从我拍得“燕喜堂”老字号的商标所有权,很多朋友都建议我要保持传统鲁菜的路线,保证老字号的原汁原味,甚至有的已经说到捍卫传统鲁菜饮食文化的地步。其实我倒是觉得,鲁菜发展至今,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是已经开始衰败,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鲁菜又将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世间万物都是动态发展的,如今社会上各系菜品百家争鸣,山东作为鲁菜的发源地也已经融合了很多其他地方的特色菜品,这是时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济南吃到川菜或者粤菜,这并不代表我们的鲁菜衰退了。菜品也有生命力,也要接受市场化,商业化,专业化的考验。两千年历史积淀的鲁菜文化不会因此而没落。任何事物都是要发展的,但是发展和改革并不意味着背弃,燕喜堂的创始人即便是活到现在也会寻求品牌的发展,也会应对市场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我们做后人的不能把鲁菜馆开成博物馆,只追求回忆,不强调菜品的服务功能。菜品终归是要迎合食客的需求,这才能生存发展。当然,我们一定会保证鲁菜文化的原汁原味,这和菜品的与时俱进并不冲突。

我们舜和的品牌文化就是“与时俱进与事俱进、与市场俱进”。

这次马上就要开业的“舜和国际酒店”就是为了迎合更高标准的餐饮需求而设立的。在这其中“燕喜堂大饭店”将作为一个重点推向市场。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对鲁菜文化的梦想。今后的“燕喜堂”会走精致鲁菜的思路,要做规模大,档次高经营旺的燕喜堂品牌产业。在菜品和服务的种类上我们尽全力满足每一位客人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苛刻要求,在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上增加“燕喜堂”的品牌生命力。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孔府菜;饮食文化;经营现状;市场定位

一、中国孔府菜的经营现状

近年来,“中国孔府菜”的餐饮经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餐饮经营者把“孔府菜”看作是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产品资源。由此在中国餐饮市场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孔府菜”热的浪潮。然而,在当下这股“孔府菜”餐饮经营热热闹闹的背后,却也反应出了许多的问题。

1 对孔府菜缺乏品牌意识与保护意识

中国孔府菜从社会意义来说,虽然属于公共资源,但对于山东人来说,还是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近年来许多人意识到了孔府菜市场的价值,便拿来进行餐饮经营,但在以孔府菜为主要菜式风格的餐饮经营中,真正的成功者甚是寥寥。许多经营孔府菜餐厅的人说,“孔府菜”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但经营起来却并非易事。

这种表现实际上是对孔府菜真正价值的不甚了解,尤其缺乏孔府菜的品牌意识。孔府菜本身具有巨大的文化品牌价值,但需要今天的人们去开发、研究,以便发挥它所应有的品牌价值。所谓“经营”孔府菜,就是这个道理。但当前,许多经营者没有这样的品牌意识,于是也就没有保护孔府菜品牌的意识,导致孔府菜的经营出现了任人糟蹋的局面。

2 良莠不齐,怎一个“乱”字了得

当前,打着“孔府菜”的牌子进行餐饮经营的人和孔府文化主题酒店很多,进行孔府菜创新的人也很多,但却是良莠不齐。有的做得很好,受到了就餐客人的认可与青睐。但有的经营者只是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随意宰割孔府菜,一哄而上的胡乱混搭、瞎编乱造。如一款“带子上朝”就有10余种配伍与做法,让客人无所适从,严重地损害了孔府菜的现象。当前,这种孔府菜经营的混乱局面,对于孔府菜品牌与产品的损伤都是相当严重的。确切地说,当前孔府菜的经营良莠不齐,怎一个“甜”字了得。

3 缺乏规范管理,降低品牌价值,浪费文化资源

笔者曾经听许多外地人讲:山东人把一个好端端的孔府菜给糟蹋了。这话乍一听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沉下心来细细的思考之后,又不无道理。河北人、四川人没有如此好的文化品牌资源,但人家可以进行创意、创新,如河北人创意了“直隶官府菜”、四川人愣是把有限的饮食文化资源,创新经营出了一大堆的川菜品牌企业。而山东人有现成的孔府菜,是一个巨大的餐饮品牌资源库,但至今没有把它叫响。其实,何止没有叫响,因为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和规范管理,近几年的随意经营、任意宰割,已经使孔府菜的品牌影响力大大降低,把孔府菜的文化资源严重浪费掉了。

二、对中国孔府菜内涵的再认识

中国孔府菜诞生于素有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孔府中,它的形成深受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确切地说,包括孔府菜在内的孔府饮食行为,是借饮食活动的种种形式,来反映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思想意识,这是―种民族精神使然。

以笔者浅见,在孔子全部的饮食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孔子的“礼食和德”的思想;二是孔子“饮食养生”的观念。这也是后世中国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精髓所在,笔者把它称之为中国孔府饮食文化精神。孔府菜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在今天弘扬孔府饮食文化、大力促进孔府菜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这两个核心思想为灵魂。

1 孔子“礼食和德”观念对孔府菜的影响

孔子一生恪守周礼,到处宣扬推行周礼。而“礼”的内核反映在饮食生活中,就是有等级、有尊卑、有秩序、有道德、有规范、有礼貌的饮食原则。所谓的“礼食和德”就是始于这样的饮食思想之上。孔子有关“礼食和德”的主要言论散落在《论语》的各篇中,《乡党》篇内容较为集中。

孔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饮食生活中,也要有很高的标准,要讲究食德,要完全按“礼”的规范去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有酒食,先生馔”、“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言论,都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君子遇到美味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并且要请长辈和老师先食,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有道德的人,不仅自身要讲究食礼食德,如果在宴饮中发现不合乎礼仪要求的地方,就应按规定加以制止。“席不正,不做”、“觚不觚,觚哉,觚哉”。宴席摆设的不合乎要求,甚至使用的酒杯不象酒杯的样子,不规则,都是不允许的。这一观点,完全是为了维护他的礼而这样做。事实上,宴席的规格化和程序化,如果不按已有的礼仪规范进行,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中华民族历来所倡导的“礼食和德”可以说是孔子“礼食”思想的生动体现。孔府菜对此是秉承不悖的,今人如果在促进孔府菜的发展中不能够认清楚这一点是不行的。

2 孔子饮食养生理论对孔府菜的影响

中国孔府菜,根植于孔子世家与儒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官府菜肴体系,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府菜与孔府宴席的形成与发展中,饮食养生是它的核心内涵之一,因为它深受儒家饮食养生观念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乡党》中,记录了孔子一段关于菜肴、食馔饮食养生的论述,系统阐述和表达了孔子的饮食养生观。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做”等等。孔子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对于今天人们所食用的孔府菜与闻名遐迩的孔府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正确认识孔府菜“文化遗产”的含义

众所周知,中国孔府菜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时间、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看来,“孔府菜”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因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孔府菜是以“孔府烹饪技艺”的名称出现的,所展示的就是

这样的文化蕴涵。

1 “孔府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包括“孔府菜”在内的中国烹饪技艺都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范畴,无论“孔府菜”还是中国菜系,以及其他各地方饮食风味、各少数民族的饮食风味都是由众多不同风格的菜肴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样一个庞大菜肴体系的形成,肯定不是由―人、在一时、在一地能够完成的,而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以及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形成的。“孔府菜”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它是在经过了千百年来、无数在孔府司厨的劳动者一代代人的心血付出与智慧积累,以及与孔府文化的熏染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菜肴体系。因此说,“孔府菜”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智慧结晶的代表之一。

孔府菜是中国官府菜中传承历史最为久远、风格独具一格、宴饮礼仪风俗与食馔体系完备、影响面最大的菜肴体系。而在历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中,既有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也有孔府与宫廷饮食文化的交流,同时孔府厨房中的厨师又是来自于曲阜周边的省份,其本身就具有融合性。这其间,既有厨艺的交流,也有食材的互通,更有饮食风俗的相互融合。所以说,在孔府菜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饮食文明与饮食文化的所有印记,是一个民族饮食文明的缩影。

2 “孔府菜”是众多饮食风味、烹饪技艺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从孔府菜肴体系中单独拿出某一个或几个菜肴,把它放在其它的任何一个菜肴体系当中,很难分辨出其中哪些菜肴是孔府菜,甚至包括那些具有明显名称标志的孔府菜肴,如“诗礼银杏”、“带子上朝”、“一卵孵双凤”等等,这些是大家公认的“孔府菜”。实际上,这些富有文化含义的菜肴名称都是后人在挖掘整理“孔府菜”的时候根据传说、零散资料更改、创新后添加上去的,在原始的孔府膳食档案和菜单中是根本没有记录的。如“诗礼银杏”的原名是“蜜腊银杏”、“带子上朝”的原名是“百子肉”、“一卵孵双凤”的原名是“西瓜鸡”一类的通俗名称。

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孔府菜”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时开始,就已经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事实上,孔府菜所有的烹饪技艺都是来自于各地方民间的烹饪工艺。今天孔府菜的主体是鲁菜的基础,当年在孔府司厨的那些厨师在明清年间有的来自于曲阜、济宁当地,有的来自于济南、泰安等,是这些有名或无名的厨师把鲁菜的烹饪精华汇集到了孔府的厨房中,形成了孔府菜的基础。其次,明清年间借助京杭大运河的经贸来往与人员交流中,具有江浙风格的众多菜肴传进了孔府,使孔府菜在鲁菜粗犷雄壮之美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江浙菜肴细腻精致的特点。再次,更有清朝年间孔府与宫廷交流的密切关系,使清朝宫廷菜肴的制作技艺也传进了孔府中。

综上所述,孔府菜的形成,是汇集了包括宫廷御膳与众多民间烹饪技艺在内,并且汲取了各地方风味的烹饪精华所形成的一种官府饮食文化代表,是若干烹饪技艺与菜肴制作的集合体。因此,“孔府菜”就产品意义来说,是一个不能够被支离破碎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整体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笔者认为,经营者对这一含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从这个层面上看,任何餐饮酒店只制作提供单个或者是少量的孔府菜肴作为提高招徕客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整体策划全面展示孔府饮食文化风貌的经营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

3 “孔府菜”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品牌资源

毋庸置疑,从现代餐饮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孔府菜”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文化品牌资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孔府菜的本身而言,他的独特性很难从技术层面、或者是菜品层面与其他菜肴明显分化出来。笔者认为,“孔府菜”与其他风味菜肴体系真正不同之处是因为“衍圣公”府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孔子后裔传承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孔府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文化背景,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孔府菜至高无上的历史角色地位与知名度。因此,我们说,“孔府菜”就整体来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品牌资源。资源是需要后人去开发利用的,是需要进行传承创新的,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一味的去复制它、模仿它。否则就会把“孔府菜”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凝固与定格,这可以说是目前许多“孔府菜”经营者的一大误区。

四、孔府菜的创新与品牌经营

关于孔府菜的创新发展,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笔者首先要给大家两个警示:第一,不能把孔府菜“博物馆”化、文物化。不能受历史性的局限,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第二,不能够把孔府菜支离破碎、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笔者认为,孔府菜的创新发展,必须首先要走出这两个误区。

与此同时,在促进孔府菜的创新发展中,还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运用民族智慧与创造精神,去创意孔府菜;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以孔府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品牌。通过一个“创意”和一个“创新”来提升孔府菜的餐饮品牌价值与产品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把“孔府菜”真正视为一个具有无限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的文化品牌资源来认识的话,成功经营孔府菜就有了起码的基础条件。但这需要文化产业经营者、广大餐饮经营者、广大烹饪工作者,以及其他众多关心孔府饮食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去创意孔府菜,从“孔府菜”这个巨大的文化品牌资源宝库中去寻找、发掘有价值的产品资源,并通过资源整合来创新以孔府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品牌,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孔府餐饮文化品牌经营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市场运作的情况下,孔府餐饮文化品牌的经营也是需要按照品牌经营的理念进行,包括一个完整意义的品牌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策略等。任何仅仅想依靠某种孔府菜的单个菜品来赢得市场机会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孔府菜”经营模式包括:一是创意富有不同审美风格的孔府文化主题餐厅,如孔府养生馆、孔府礼食体验馆、孔府满汉大筵馆等;二是创意不同风格的孔府文化主题宴席,如孔府千秋宴、孔府海参宴、孔府喜宴等;三是创意其他能够展示孔府文化主题的餐饮项目,如孔府茶馆或茶吧、孔府酒廊、孔府快餐店、孔府面点房、孔府民俗大厨房、孔府粥铺等等。

从餐饮品牌创新与经营的角度来看,数百种孔府菜肴的生产销售与客人的消费,是需要进行文化包装的,需要进行市场运作与品牌传播的。一旦以“孔府菜”为主打产品的餐饮企业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其品牌企业的形象有了一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时候,每一个孔府菜肴才真正具有无限的市场价值与发展空间。

2 在品牌经营的旗帜下进行孔府菜的创新

由于“孔府菜”近年来的实际经营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许多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府菜的创新问题,而且有许多厨师对此付诸实施,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样意义上的孔府菜品创新,毕竟是仅仅从菜品或烹饪技艺的层面来进行的,不是完

整的文化品牌资源意义上的创新,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致使孔府菜品的创新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局面。如前所说,孔府菜中的一些菜肴,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菜肴多达十余种的配料与做法,可谓五花八门,各用奇招,简直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烹饪专业工作者进行菜肴创新的本意是无可置疑的,但如此以来,却把孔府菜的本来面目搞的一塌糊涂,使消费者如坠云雾之中,无法分辨孔府菜的“真伪”,无疑是对孔府菜这一餐饮文化品牌资源的损伤。

其实,就菜肴食品而言,孔府菜是没有真伪区别的,问题是所有的孔府菜肴一旦失去了孔府文化背景与孔府文化元素的包装,其光芒就不复存在。所以,孔府菜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在孔府主题文化餐饮品牌的大背景下进行创新才有意义。有人问:川菜可以成为孔府菜吗?笔者的回答是:如果所经营的孔府文化主题餐饮酒店,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餐饮企业,经过创新、赋予川菜一定的孔府文化元素,它就可以成为孔府菜。一如麦当劳、肯德基制作销售中国的“油条”、“煎饼卷”一样,此时的油条、煎饼卷就属于麦当劳、肯德基的产品。当然,道理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但实际运作起来又是如此的艰难困苦。

3 充分发挥“孔府饮食文化”的符号效应

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创新与成功经营,不仅仅完全依靠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全面的文化包装与经营策略。“孔府菜”的市场运作与经营,需要在酒店形象上全面运用“孔府饮食文化”的元素,充分发挥“孔府饮食文化”的符号效应。包括餐厅的装饰、餐桌台面的摆设、餐具的设计使用、桌上用品的设计、服务员服装的运用等等,无不具有品牌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从品牌战略方面来看,这需要一个完整意义的文化包装与品牌策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VI”系统。由于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从创新“孔府菜”经营的角度以给大家提示。

4 在时代背景中体现孔府菜的原生态

如何在符合现代饮食消费者的需求与符合时代餐饮业发展潮流中,把孔府菜经营成为具有文化品牌价值的产品体系,可能有很多值得经营者去研究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回归孔府菜原生态、养生态的本质特征与工艺方式,这是保持孔府菜饮食文化精神的最好办法。今天孔府菜的制作,虽然避免不了应用新的技法与原料,但最大限度的保持孔府菜制作中的原生态特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过分使用添加剂、任何过分的掩盖装饰、任何背离孔府菜基本技法特色的改造,以笔者看来都是要不得的。因为如此以来,不仅失去了孔府菜的本真,也失去了孔府菜饮食养生的目的。

5 回归孔府饮食的礼仪文明,但又不失时代精神

山东大学教授袁澍在主编的《餐饮(论语)――孔子礼食箴言》一书中,对孔子当年所提倡的“食礼”文明与儒家的“礼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阐述,作者倡导把孔子的“食礼”与儒家的“礼食”思想运用到现代的中餐宴席服务当中去,对此笔者是非常赞同的。一如山东济南珍珠泉宾馆徐总经理在该书的序中所说的那样:“中餐走向世界,孔子是最亮的旗帜,温饱后的中国,‘国学’是必要的精神美味。如果让我们的菜品说话,把儒学的价值观念在餐桌上表现出来;让我们的服务流程说话,把儒学的礼仪规范用服务手势、语言、程式在餐桌上展现出来;让我们的就餐环境说话,把儒学的治国安邦、修性养生的功能用装饰符号、古音雅乐烘托出来,那么酒店餐饮一定会增加更多的文化亮点和竞争力。”

回归孔府饮食的礼仪文明,在孔府主题餐厅或宴席的宴饮服务过程中,融合孔子的“礼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各种礼节礼俗等,是促进孔府菜餐饮发展的重要元素。现代孔府菜的宴饮过程,不仅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服务礼仪,也需要融合孔子“饮和食德”、“礼仪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满足当代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五、孔府菜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孔府饮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孔府菜”只是这颗辉光闪烁明珠上的一个最熠熠闪亮的点,而且可以说是在我国当代餐饮市场上最富有文化创意价值的部分。我们需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在传承儒家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赋予孔府菜更加丰富的文化精神与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这也正是孔子当年所提倡的“不舍昼夜”、不断奋进的创新精神。

1 孔府菜热已然形成

如前所述,当前在我国餐饮市场上、特别是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孔府菜”热的浪潮。在孔府所在地山东济宁市,旧有的阙里宾舍、杏坛大酒店和新落成的儒家东方花园酒店,都是以孔府菜为餐饮经营的主体,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了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更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形形的社会类餐馆,也以经营孔府菜为其招徕。近几年在北京重现的孔府文化主题酒店“儒宴”,已经以其良好的菜肴品质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秀的管理水平赢得了北京就餐客人的喝彩。与此同时,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山东省鲁菜研究院联合在济南大学成立了孔府菜开发研究基地,拟定了孔府菜推广培训计划,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实施。

为了全面促进孔府菜健康、有序的发展,山东省济宁市烹饪协会、济宁儒家酒店管理公司、济宁市旅游局、济宁市商务局等于2011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孔府菜发展联盟”,为孔府菜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生活品质的提升与饮食养生的需求

孔府菜是一个健康养生、温文尔雅的食馔体系,有以“饮和食德”为核心的礼仪文明服务形式,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与生活积累,有道德文章与文人指点的审美背景,有高尚优雅与种类繁多的宴饮程式……这一切,无不与当代人高品质的生活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孔府菜的健康养生特质与独特的儒家文化底蕴,是进行餐饮品牌运营与吸引当代客人消费的最佳资源。生活品质的提升基于饮食健康与饮食文明之上。我国明清年间宫廷饮食与官府饮食,之所以以鲁菜为其主要食馔体系,其原因之一就是鲁菜与孔府菜一样,具有良好的健康养生底蕴。而饮食中的礼节礼仪、筵饮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的内容之一。从这样的意义来看,仅仅从满足人们对饮食的健康与养生需求方面而言,孔府菜在当代餐饮市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与诱人的发展前景。

3 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重视

饮食文化的传承范文第8篇

成都“鬼饮食”种类众多,风味各异。老成都人当年爱吃的春熙路三益公门口的烤椒盐粽子是成都“鬼饮食”的一个代表。可以拿着边走边吃的常见的食品种类如鸡翅膀、蒸蒸糕、马蹄糕、鸭脑壳、卤肉锅盔、卤猪蹄子等。沿街边坐着吃的如“华兴煎蛋面”,除了煎蛋面,也卖些凉菜卤菜和水酒;成都人都知道的“老妈蹄花”,最早是在西御街和半边街的交接口处,一个大妈,把自己炖的猪蹄花,摆到街上卖;学道街东口的邓抄手,他的抄手佐料除了寻常都有的之外,还有冬菜末和混有酥香油渣的猪油,抄手吃过仍觉意犹未尽。现在成都夜晚的小吃更加的丰富,卤兔头,麻辣烫,香辣炒龙虾,烧烤,夜蹄花,冷啖杯等。“鬼饮食”发展至今,除了夜半街头的串串香和麻辣烫,也有了与国际接轨的酒吧或咖啡店。

2成都鬼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数量众多,分布散乱成都鬼饮食大多数分布在交通繁华、商业发达

及住宅集中的地方,一般在天黑以后出来摆地摊经营。虽然大街上依然餐馆林立,但“鬼饮食”以价格低廉,味道可口,赢得众多食客的青睐。常见的流动鬼饮食的摊点里面的有烤红苕,“串串香”、抄手、烤鱿鱼、蛋烘糕等各种小吃,经常把不宽的通道塞得水泄不通。另外开在各大广场上的夜啤酒、冷啖杯等,成千上百的人在里面享受美食,有兔头、麻辣烫、香辣炒龙虾、烧烤、老妈蹄花等,品种齐全,花样百出。如在玉双路口“,鬼饮食”摊子一摆出来,就一桌一桌的客人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塑料小凳,吃着冒着热气的各种饮食,老板忙碌地穿梭在顾客之间,热闹非凡。成都的夜晚有众多的“鬼饮食”,但都散乱的分布在大街小巷中,有的在商业街区,有的在居民楼下,有的立交桥下,有的在公交站处,四散各处,给慕名前来找寻的“好吃嘴”们带来诸多不便。

2.2缺乏管理,经营者素质不高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需要培养具有相关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的人员,而目前“鬼饮食”大多数的经营者,都是由城市下岗工人或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人员组成,一般以地摊的形式经营。因此普遍存在经营者素质不高,卫生意识不强,占道经营、缺乏管理、发展不成规模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也破坏了公共卫生。如何能让鬼饮食合法化,让鬼饮食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让成都成为真正的饮食文化的不夜城,是目前一个很突显的问题。

2.3经营场所不固定,营业时间不确定

成都鬼饮食分布于各条大街小巷,有些是拖着三轮车来摆摊子、有的是小推车、有的是挑着担子、有的在夜市口做买卖、有些是摆在街头巷尾的流动摊点,因此存在经营场所不固定,营业时间也不确定的问题。例如有川大郭家桥西街,有一个放着推车卖凉面的;玉林菜市场门口卖蛋烘糕的小摊点;倪家桥十字路口卖铁板兔的摊点等,都是成都很美味的鬼饮食,但由于属于流动型摊点,因此没有确定的出摊时间和营业场所。

3成都鬼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3.1开发成都“鬼饮食”文化特色集中饮食圈

成都“鬼饮食”遍布成都市区各大街小巷,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开发适合的饮食圈旅游路线。如利用目前在成都市初具雏形的饮食地,打造如下饮食文化旅游圈。3.1.1成都玉林酒吧圈玉林路最出名的是酒吧,每逢周末、假日之时,这里必然人潮涌动,在呼朋唤友一顿豪饮之后,再来一点美食自然是锦上添花的好事,玉林附近的美食圈也就应运而生,为“夜猫子”们通宵营业的“鬼饮食”遍地可寻,如沱江鱼府、盆盆虾、魏鸡肉等。3.1.2成都高校学府圈如电子科大周边的烤蹄花、鸡翅包肥肠、特色牛杂米线,四川大学周边的耙泥鳅、凉拌米凉粉、土豆饼等,不仅可以感受成都高校夜间的热闹生活,更可以品尝学校附近特色又实惠的“鬼饮食”。3.1.3成都著名街区夜市圈如文殊坊夜市,街区里有各色街头小吃麻辣兔脑壳、蹄花、伤心凉粉、肥肠粉等,还可以欣赏民间艺人表演,参观工艺品土特产、古玩字画等,好吃又好玩;又如锦里,成都著名步行商业街,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街区全长350余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其中的小吃更是一大特色,如荞面、三大炮、牛肉焦饼、黄醪糟、糖油果子、甜水面等等,是品尝成都“鬼饮食”的一个好去处。3.1.4成都中心春熙路圈春熙路,成都市的中心地带,也堪称成都的美味小吃云集之所,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还有街边的麻辣烧烤和串串香,绝对可以大饱口福。利用以上饮食圈,可以由政府制定统一的规划,划定“鬼饮食”街区,将附近散布的“鬼饮食”都集中于该区域内,实行统一管理。这样方便了游客及本地的食客寻找美食,也可以让“鬼饮食”合理化、合法化,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固定的营业时间。

3.2培养饮食文化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成都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而鬼饮食又是本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规范鬼饮食行业的经营,打造成都特色美食旅游品牌。一、重视饮食文化人才培养,建立饮食人才培训中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培养从业人员健康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开发健康饮食,并积极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三、发展鬼饮食旅游文化教育,培养兼具旅游知识及烹饪技术的人才,满足旅游饮食业人才的需求。

3.3体验式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现在新型的旅游,除了满足游客体验对异地美食的需求,更要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游客体验川味美食的制作,激发游客的参与乐趣,更好的感受成都特有的“鬼饮食”文化的特色。如制作“三大炮”时,亲手将煮熟的热糯米抓出揉搓成团,用力摔向案板中央,案板两边的钢碟受到震动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其乐趣自然随之而来,而糯米团飞向装满芝麻粉、黄豆粉的竹簸后,将裹满了粉末糯米团捡入盘中,浇上浓稠的红糖汁,再品尝一下自己动作的杰作,由手到胃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三大炮”之类操作简单且乐趣十足的鬼饮食制作非常适合游客参与体验。开发成都特色型的体验式饮食文化旅游,让游客参与制作,既能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同时能享受美食,更能体会到成都独特的“鬼饮食”文化。

3.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成都“鬼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依托现有旅游景点进行统一宣传,如前文所提到的成都市春熙路、盐市口、玉林路旅游圈等。好的旅游宣传对人们旅游动机的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2]。对成都“鬼饮食”文化要合理利用多种媒体、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拍摄纪录片《成都鬼饮食》,通过平面广告、电视、网络、报刊成都“好吃嘴”收集的饮食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展现成都“鬼饮食”文化的特色。

3.5重视“鬼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饮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并非用之不尽的,因此在开发“鬼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同时应做好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要注意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合理取材,特别要注重饮食卫生与健康问题,使饮食文化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有效地可持续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