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林业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 秀美山川

[中图分类号] S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13-01

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高瞻远瞩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是全国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一场伟大斗争。那么如何进一步,卓有成交地治理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加快建设秀美山川的进程,根据多年的林业建设实践,只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实现山川秀美。

一、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的重要性

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遵循自然规律而进行生态系统改善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修复生态环境的自然举措。其主要优点,一是省时省工。不需要组织专门的绿化队伍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治理,也不必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既减少了劳力投入也节约了治理时间。二是投入小。由于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依靠植物自然生长与发展恢复生态的良性发展,是一种完全依赖于自然界的力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不必采取常规意义下的造林种草,治沟打坝等治理措施,因此相对投入较小,尤其适用于贫困地区生态工程建设。三是可有效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发生。大规模集中连片修田平地、植树造林虽然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使原始地貌植被遭到破坏。而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则可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发生。基于上述优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生态自我修复的重要性,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切实把这项费省效宏的工作抓紧抓好,为再造秀美山川奠定基础。

二、积极培植生态自我修复的典型,辐射带动全局性工作

大力培植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积极培养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自我修复的典型,增强建设秀美山川必须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具体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在宣传引导上下功夫。要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生态自我修复工作的感性认识,牢固树立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有效途径的观念,从而使生态自我修复的概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必须在培养具体典型上下功夫。要对那些思想积极,认识程度高的乡、村、农户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使其尽快形成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的典型,以此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乡村及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此项工作,形成千家万户齐动手,千军万马治荒山的良好格局。

三、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的进程

制定出台一项好的政策和措施,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行这有效的法宝。为此,在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建设秀美山川的过程中,必须出台和配套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才能保证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全面实行封禁治理,认真落实国家以粮代赈政策,及时兑现粮钱。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就封禁工作的进展情况制定必要的处罚措施。对那些对封禁工作认识不高,行动迟缓的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的组织处理从而以铁的纪律保证封禁工作长期、有效开展。二是要明晰产权,以户立业。按照“谁经营、谁受益、子妇女可以继承”的原则,鼓励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内实行封山禁牧,并推行一家一户管理,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到位,以便于管理。三是对依靠生态自我修复恢复植被,绿化荒山的典型,要从勘测规划及资金投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在技术规范方面要坚持整架山、整面坡、整条沟一次到位,集中封育,杜绝东一片、西一片,零敲碎打的不合理行为,确保封育一块见效一块。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要按照“先选后近,辐射周边,网状开发”的指导原则,结合当地退耕情况,制定出科学性强,便于操作的依靠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的中长期规划,依据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予以实施,切不可不讲科学,盲目蛮干,保证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改善植被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开展,并切切实实见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景波. 宜都市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3.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字:水土保持 科技 发展现状 需求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水土流失是我国十分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己达到367×104 km2,每年新增的流失面积为1.5×104 km2,每年流失的土壤厚度平均达到0.012.00 cm,土壤侵蚀的总量达到5×109 t。我国的西南、西北、华南等广大地区都有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 要完成这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把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所以水土保持方面的科技发展以及成果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2.水土保持的科技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2.1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

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特别是开展的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综合考察、遥感普查全国水土流失以及一系列关于水土保持领域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水土保持科技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总体搭建起了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和监测的网络体系。

(3)基本总结出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2.2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复杂,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水土保持领域的科技成果推广明显滞后于生态建设实践,使距离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国家生态建设的总目标、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集中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水土流失的防治速度与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水土流失的防治理论与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水土流失的防治技术推广与社会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3.1崩岗整治技术与开发模式

崩岗是在我国东南地区, 岩石风化壳或山坡土地在重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解、崩塌进而堆积形成的特殊的侵蚀类型。目前,在全国48.34万km2国土范围内,总共存在崩岗约24万座,其中88%是活动型崩岗,仍进一步发育扩张。所以,集成组合现有的针对崩岗治理的先进方法和有效措施,形成崩岗的整治技术体系,建立兼顾农业经济生产和水土流失防治,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生态效益的崩岗治理的开发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水土资源,也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利用,这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崩岗的侵蚀,促进当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生态修复与农牧生产技术

生态修复不仅能够促进大面积植被的恢复,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还能够促进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变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特定意义上说,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下,尽早完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最佳途径。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大,生产力水平低,故对畜牧业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些特点就要求该区的水土保持不仅要着重于快速的防治水土流失,更要着重于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和土地产出。基于这些,进一步提炼和完善以流域封禁治理作为代表的生态修复技术,于此同时,筛选高抗逆性的粮饲牧草,集成繁育、加工与配置技术体系,并广泛进行推广,进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流失防治,提高农民收入和农牧业产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水土保持生态理念宣传与科技示范园推广

水土保持不但是科学事业,也群众性和社会性实践工作。所以,如何使水土保持的技术成果更快、更好的应用到水土流失的防治实践中,如何让公众更透、更深的认识水土保持事业地位与意义,成为最终要决定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取得很多水土保持的科技成果,通过结合国家以及地方重点治理等方式,使得很多科技成果在水土流失的防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探索出了有效生态理念宣传范式,使得社会公众水土保持的理念更加牢固和深化,为最终实现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营造出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3.4坡改梯的关键技术与材料

坡耕地是我国丘陵山地地区主要的生产用地,分布在30个省区,尤其在坡耕地集中地区,水土流失量达全区水土流失的70%以上,成为了山丘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关于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一直都是水土保持科研的重点,且逐步形成了以农艺、工程和生物为基本类型防治体系。其中,坡耕地的梯田改造被实践证明为效益最好、见效最快的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坡耕地类型与特点,要有效集成坡改梯的关键技术,合理筛选坡改梯的优质材料,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步伐,不仅能够保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山区的群众民生 ,而且能够保障粮食的安全、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分关键的时期,为了尽早从根本上实现出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必须要建立一套用于科技成果推广的机制:一要继续开展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研究,来提升科技支撑的能力,使得科技成果的推广和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二要更加重视成果转化以及扩大应用范围,要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管理部门与生产单位结合在一起,形成技术开发、理论研究、试验示范与应用推广紧密联系的机制;三要调动各方参加水土保持实践积极性,以推动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最终,药通过示范、推广以及辐射的作用,不断地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成果在全国生态建设中的贡献。

5.参考文献:

[1]吴佩林,鲁奇.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途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3): 55-61.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3篇

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新举措,最早开展于20世纪末,主要通过封禁治理等措施,充分调动生态系统的演替与自我恢复能力,逐步修复被扰动和损害的生态系统(土壤、植物和野生动物等),使其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的理化和生物学特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地区进行社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是检验生态修复效果的关键,可以为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可依据区域特征和治理目标进行构造,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反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速度和趋势,在空间上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一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治理的规模,在层次上反映流域系统的功能和水平。这样的指标体系就不只是单指标的延伸,而是兼有描述、评价、解释和决策等功能的有机体系}2,。构造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客观性。评价指标选择以生态理论为基础,所选指标能够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态修复的基本特征和整体水平。指标必须客观存在,能够真实反映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指标的名称和含义要客观而明确。

(2)主导性。不同地区的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所产生的效益也不尽相同。在进行评价时,应选择最为主要的治理措施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3)独立性。指标意义必须明确,且具有完全独立的内涵。各指标在统计上独众,相互之间关联度小。指标间不存在因果、矛盾、交义、重复关系。单个指标反映生态修复区域的一个方面,同一层指标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生态修复的特征和本质。

(4)可操作性。指标选取要同时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某些指标在当前阶段能够给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学上的阐述,而在实际获得过程中很难实现,因此,指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是否容易获得。评价指标必需的数据要容易获得、必需的计算方法容易操作,不运用计算复杂、采集困难的指标。

现有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1)指标不全面:目前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指标大多只能反映生态修复的个别方面,不能涵盖全部内容。如治理程度、林草覆盖率、土壤侵蚀模数,侧重反映水土保持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的其它方面。

(2)指标停留在静态层面:目前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的评价都是用若干指标分别进行的,即对在工程实施后单个评价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指标值的变化程度来衡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绝大多数研究采用治理程度、林草覆盖率、土壤侵蚀模数三个指标来反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效益。尽管这三个指标可以直接而准确的反映修复区域的治理效果。但是,仅靠这三个指标为基准的效益评价并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修复区域生态系统的演替情况,不能保证生态系统今后一直保持良性发展。修复目标应该能够动态的衡量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关注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功能和特性。

(3)指标缺乏普适性:目前关于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具体的特定生态修复区域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针对不同修复区域的独有特征筛选的,建立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区域局限性,不具备普遍适应性,难以推厂一到更为J’一泛的空间范围中。

评价指标与标准

1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由生态基础性、生态结构性和生态适应性三部分组成,生态基础性包含治理程度、上壤侵蚀模数、林草覆盖率三个指标;生态结构性包含乡土植物比例、群落结构层次、植物多度三个指标;生态适应性包含抗逆性、生长势、病虫害状况三个指标。评价体系共分二层,即口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指标结构如表4一l所示:杜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并分为优良、达标、未达标三个等级,即目标层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综合指数、准则层中三个模块以及指标层中各个指标得分都用百分数表示,百分数与生态修复等级划分存在对应关系,如表4一2所示:

生态修复评价方法与程序

当面临类型多样含义丰富的内容决策时都要进行比较、过程主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采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判断、评价、最后做出决策。此这些决策系统的各因素间难以完全采用定量的方式进行描述,此时必须将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层次分析法作为系统分析的数学方法之一,可以充分兼顾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有步骤、有层次、全方位的解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决策问题。

1评价建模方法

应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待解决的问题清晰化、条理化、层次化,构造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模型。一般分为上面的目标层,下面的指标层和中间的准则层。同一层次指标隶属于上一层指标或影响上一层指标,同时又支配下层指标或受下层指标影响。上层为目标层,是评价的最终目标,通常只含有一个因素。下层为指标层,含有若干具体指标。中间为准则层,可分为一层或多层,当准则层指标过多时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牡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门对复杂多因素问题进行条理化、层次化,依据其本身的属性和相互关系构造出几个层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¹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º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各层判断矩阵计算出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¼计算出总元素组合的权重,并对总体进行一致性检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设某层有n个因素,X一{xl,x2,……,xn},要比较它们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即把n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比较时取卜9尺度。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一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aji习/aij,A是成对比较矩阵,具有下列性质:aij>0,aji二l/aij,aii=l。层次分析法中所要构造的成对比较矩阵都是正互反矩阵。其中1一9的含义见表5一l2,4,6,8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介于相邻等级之间。成对比较矩阵A若同时满足:aij>o,aji=l/aij,aii一1,则称为互反矩阵。例如,一个正互反矩阵z的构造如表5一2所示。以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为基础构造判断矩阵,再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本层各指标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对于判断矩阵B,有以下公式:式中,A为B的最大特征值,w为相应于A的正规化特征向量。解决问题时常用求和法或求根法来计算特征值的近似值。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利用腼ax与n之差检验一致性,其一致性指标为Cl.,公式为:显然,n值的增加会加大判断误差,因此使用随机一致性比值CR.=Cl.瓜.L一般认为,当C.R.<0.10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接受,否则就需要进行调整,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一致性检验通过后即可计算出各层次下各个指标的权重。

幻权重计算结果由于认知的差异性,不同专家构造的成对比较矩阵的数据也存在着差异。评价系统评价的结果必须具有较强说服力。本研究将专家构造的所有矩阵得到的权重汇总,计算出最终的权重向量。把不同专家构造矩阵得到的权重向量一一对应,去掉其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将剩下的权重取均值,这样得到一组权重,而该权重某一向量的所有权重的和可能不为1,因此我们还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完成之后得到的权重向量即可作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体系的权重向量。水上保持生态修复评价体系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较为合理。本文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指标层为具体可操作指标,包括治理程度、土壤侵蚀模数、林草覆盖率、乡土植物比例等9个指标。以评价目的为出发点,同时考虑各指标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山具有丰富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水保工作者构建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5一3所示

2计算方法

(l)各层分值计算:¹准则层、目标层以下指标分值计算指标层各指标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_卜层指标可以在下层指标分值基础_卜结合权重,通过加权求和或求积得出。加权求和公式如下:º目标层分值计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分值采用综合指数法得到。根据指标分值和权重逐层计算得出其分值,最后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评价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计算出的目标层得分即该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综合效果。

结论与讨论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矿废弃地 景观修复设计 乡村治理 生态环境 矿山环境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乡村占有我国领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恰恰拥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多数都在有着乡村的山区中。本次案例中的村庄由于二十多年的露天开采,使得整个村庄支离破碎,景观破坏程度很深。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型乡村的转型和景观改造是我国景观行业应该重视的一个新的视角,从村庄的生态环境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更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标。

2.研究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以大冶市石嘴山茅岭吴家村为例,通过实地的考察调研和考察问卷等方式进行深入地由表及里地剖析这种资源型乡村的问题。通过这种研究方式,也可以推动我国乡村区域的发展。这也是提供一种乡村景观修复方法的可能性。

(二)国内外课题的相关研究

国外这类课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乡村自治上,强调通过个人主义的作用来带动集体主义。通过组织每一位村民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去,以此来提高村庄的民主性。我们人类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曾经有英国的学者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四个文化原理:第一,人类的各种人为的甚至破坏生态的活动也会影响到景观的发展,相互地,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意识;第二,村庄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会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三,纯自然的生态功能和人文活动无关;第四,一个地区的景观风貌可以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该资源乡村的研究时间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农村景观的发展和改造。孙碧辉等学者对于乡村景观中的文化景观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在各种环境影响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一些硕博士论文也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景观改造方法的提出。其中,中南林业大学赵晓英的硕士论文就目前我国乡村因不同原因和程度的开采所面临的文化景观困境,提出其应遵循的基本保护原则和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文化所应对的解决方法。

二、矿山废弃地乡村景观设计概述

(一)矿山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1.矿山遗址模式

矿山的废弃地是人类工业工业文明的见证,其遗留的历史价值和工业文化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工业遗址中,废弃地不仅意味着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更是很多村落居民的重要生活支柱。国内的部分地区,为了重现工业景观的遗迹,对一些无法使用的工业设施设备进行修复性设计,这种行为可以最大程度的使人们认识到工业的破坏性后果,了解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如果矿山地区的地表结构十分丰富,很多地质结构可以提供非常不错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也可以建立一些科普性质的博物馆。同时,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也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形成独特的矿山体验之旅,使得旅客感受到矿冶工业文明的魅力。这种工业遗址的形式,不仅保留了当地的工业遗迹,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经济效益。

2.文化景观模式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过程中,文化的依赖性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国内很多矿山地区的废弃地带有建设成为工业文化类的主题公园。例如研究的案例石嘴山茅岭吴湾村的景观改造设计中,不H有悠久的矿冶文化历史,更有玉石文化的传承。大冶作为青铜文化的滥觞之地,上千年的青铜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黄石大冶所位处的地区湖北省,是以朱雀鸟作为图腾,所以凤鸟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保留现有的自然景观形式,还应该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再改造,赋予矿山废弃地一个新的生命。

3.生态修复模式

对于矿山废弃地进行景观覆绿和植物再生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尾砂地段,应该首先覆绿之后进行大地景观的再生设计应用。如石嘴山矿山公园地区,对尾砂地区采取覆绿技术可以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改善。对于乱石采矿区采取雨水花园的景观修复方法,而硬质的水泥厂地带采取修改为采摘园的形式进行生态植被修复。

(二)乡村景观修复的基本措施

1.恢复自然景观

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有着宜人的空气,绿色的居住空间,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每个都市中国生活的居民所精神向往乐园。无论是春天的万物生长,夏日的生意盎然还是秋日的硕果累累,都是一处处绝美的风景线。例如大冶石嘴山地区的油菜花,每逢春分时刻来临,油菜花便漫山遍野地开得灿烂,黄灿灿的一片片油菜花田象征着繁荣昌盛的生命气象,成为当地的景观亮点。

2.改造聚落与建筑

一般而言,典型的乡村聚落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是相对于其他村落而明显存在的特点。而聚落的具体表现形式往往表现在乡村的民居建筑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很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建设。这正是乡村聚落的无声的消亡。浙江的“西塘”就很好的保留了当地的建筑形式,还原了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建筑形式。

3.挖掘并保留本土文化

乡土气息的营造是乡村景观的又一大特色。首先是农耕文化的保留。农耕文化的气息越是浓厚,农村的气质就越是独特,那种牛背横笛,鸡鸣犬吠的景象恰恰是游客们最为喜欢观赏的场所。民族服饰也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风景线。那种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更是为单一的乡村景观增添了一份活力。在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风民俗的建设不可或缺。当地的一些手工艺品正体现出了浓浓的传统文化。

三、石嘴山茅岭吴家村景观恢复面临的困境

(一)项目背景

石嘴山茅岭吴家村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西南市郊的矿山开采地带。其东北部是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该村交通便利,毗邻国道和省道。该村西南部山峦起伏,项目基地位于较为平坦开阔的区域。该村原本位于石嘴山之上,之后由于勘探到石嘴山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将该村移至矿山附近。由于露天开采等原因,该村的建筑受到炮震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空心化和老龄化程度高,生存h境不容乐观。

(二)面临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深入的了解得知,由于炮震的影响使得很多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由于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质严重受损,土壤盐碱化程度增高,导致村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曾经的果林已经不复存在,经济竹林无法成活,耕地面积骤减,水资源接近枯竭。除了零散在田间的墓地,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态环境,其余地区都遭受到环境的损坏。因此,控制工业污染和进行生态景观修复是这部分区域的重点。

2.治理成本大

治理成本,往往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乡村景观的改造再生设计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改造的基本目标就是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其对破坏的植被,污染的水体,残缺的山地地形和土壤的恢复。但是破坏容易恢复难,有些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好的,可能需要经过漫长且有效的治理期。那么治理的经费自然不少,包括重新进行水源的引水入村的管道铺设,土壤盐碱度的恢复,都需要高昂的费用来支撑。但目前就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如果地区发展水平不高,乡村的治理就会陷入困境。

四、茅岭吴家村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一)设计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茅岭吴家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最先进行考虑的就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根据当地的水文水系和地理特征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以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应有的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维持发展。

2.地域文化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茅岭吴家村也不例外。其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应给予保留和提升。通过赋予景观历史文化意义以保留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结合当地居民的经验,生活习性和环境背景,把其内在的文化特色加以提炼和运用。同时,在传统文化给予保留的同时应该发展创新,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通过艺术化的再现和创造文化,更加突出乡村景观的独特性,使得乡村景观获得新生。

3.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域的景观自然而然的有着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因此,在茅岭吴家村的改造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不可照搬其它乡村修复案例。应对当地环境进行适当的评估后再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二)生态景观修复

对于茅岭吴家村这样的资源型乡村而言,生态景观的修复是第一步。这是贯穿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要理念的重要准则之一。

从植物修复的角度而言,首先应选择本土的植物种类以还原当地的自然景观。由于露天采矿的原因,石嘴山的边坡毁坏十分的严重。有很多碎石和的岩石,不仅对景观有破坏性,还造成了安全隐患。可首先打掉突出的岩石以确保安全性,废弃的采石场中进行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植物的修复性设计不仅恢复当地的自然景观,还起到了雨水收集的作用。村庄中粉煤灰堆场长期堆积,对于土壤和空气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采摘园的形式成为特色农业发展区。

(三)场所功能定位

考虑到乡村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将整个茅岭吴家村规划为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和乡村聚落区。而在乡村聚落中,曾经的废旧厂房区改为艺术中心活动区,变废为宝。废弃的乱石堆区则是展示大冶的矿冶文化,通过还原当时炼铜时的场景,让游客仿佛亲身经历般穿越回到千年前的青铜时代,成为矿冶文化体验区。建筑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则作为游客歇息餐饮的农家乐体验区。村落东北角空间相对私密性较好,建筑密度不是很大,则作为老年人活动园,中间设有太极广场,下棋广场,健身器材,小型运动场等。

(四)文化精神赋予

由于石嘴山市矿山开采的区域,该地区拥有的气质最为明显的文化即是矿冶文化,而基地毗邻铜录山古铜矿遗址,因此,还带有浓浓的青铜文化的烙印。这里的孔雀石十分的出名,而玉石文化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该地区的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该地区属于湖北地区,而湖北所代表的是楚文化,楚文化的精髓则是凤鸟文化,凤凰所代表的又是火文化,并且代表着涅重生,因此也是该项目所重点提炼的文化。对于一些文化的图腾,例如青铜文化,凤鸟文化,这些传统元素需要化繁为简,有的地方需要提炼元素进行抽象概括创造出理想的效果。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乡村景观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这种资源型乡村更会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师的青睐。在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实地考察研究充分,应该在充分地了解基地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行详尽的评估再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本文对石嘴山茅岭吴家村的景观改造分析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首先,在前期的分析阶段要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完整的调研。改造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性的意见以供参考。当然,这还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去论证才具有实际的可靠性。望本文对于资源型乡村的景观设计具有参考性价值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蒂莫西,博伊德.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孙碧辉.资源型城市景观修复策略和方法[J].科技世界,2013.

[3]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陈志华,李玉样.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罗瑜斌.珠三角历史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廖汉升.资源开采区的乡村治理:困境与出路――基于江西赣南A村的调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4.

[7]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04).

[8][美]丹尼尔・纳德切克撰文.遗产保护:文化景观与美国的风景园林行业[J].杨锐译.中国园林,2009,(12).

[9]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圳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修复;重建

中图分类号 S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90-03

1 引言

流域防护林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净化水质等方面贡献巨大[1-2],对保障流域水环境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且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流域内防护林存在幼龄林比重偏高、树种结构单一及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3-4],是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洪涝灾害频发及水环境恶化等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5-8]。因此,如何构建健康的流域防护林体系,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并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20世纪初,欧洲各国提出通过重建流域植被、恢复缓冲带、修建人工湿地等方式来治理河流流域生态恶化[7]。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构建,已开展了黄河、长江、淮河、太湖、珠江、辽河等大流域防护林工程[9],同时一些小流域也在积极构建防护效益更佳的生态林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3-4]。

东圳水库是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区、秀屿区及湄洲岛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对莆田市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库区流域原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频发及水质下降明显,地区经济发展受阻。当地政府十分重视东圳水库水环境生态变化,2014年推出《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大坝除险加固、保护区内移民拆迁、退耕(果)还林、岸防护带、生态补偿等多方面综合工程[10],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本项工程主要是针对库区流域沿岸一面坡的稀疏林分、经济林、宜林荒山荒地等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块进行恢复,基于工程区植被现状,设计相应的修复与重建技术措施,补充和完善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促进库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东圳水库地处莆田市常太镇境内(25°15′~25°35′N,118°49′~119°02′E),位于木兰溪支流的延寿溪中游。水库于1960年建成,总库容4.35亿m3,集水面积321.2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02亿m3,正常蓄水位80.5m。以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地貌为主,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20℃,年均降雨量1 710~1 970mm。土壤类型以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地质结构疏松,植被一旦被破坏,较易引起水土流失。

2.2 库区植被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植被现状 工程区内林地土壤较肥沃,立地质量等级以II、III级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7.2%。现状植被主要包括经济林、人工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竹林等类型。其中,人工针叶树种(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比例最大,占72.5%,以中、幼龄林为主;其次为桉树,占12.2%,经济果树(包括枇杷、橄榄、柿)占8.9%,阔叶树仅占2.8%,毛竹林占2.1%。

2.2.2 存在问题 (1)林分结构简单,阔叶树比例过低。现有植被以人工针叶纯林为主,阔叶树及针阔混交林比例较低,导致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气候等综合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较差,难以满足水库流域对防护林的要求,此外,群落稳定性也较差,易发生病虫害。(2)生产经营活动较频繁,生态退化严重。工程区内部分经济林及桉树短轮伐用材林,生产经营活动频繁,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经济果园常年施用农药化肥,严重影响到库区水质。据2013年莆田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东圳水库主要指标总磷和总氮有5个月出现超标现象,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BOD5等也出现超标现象,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目前,水库富营养化水平达到中营养状态。(3)林分质量总体不高,龄组结构不合理。据现场调查,库区流域林分稀疏林分占有较高比例,部分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宜林荒山荒地也未及时更新造林。区内幼龄林比例偏高,林分呈现低龄化。(4)区内植被林相单调,以单层林为主,森林层次感较差。

3 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3.1 建设目标 围绕莆田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要求,弘扬“东圳精神”,力争2a内完成东圳库区流域沿岸一面坡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营造生态防护效益更佳的防护林体系,走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东圳水库“环境优美、水质合格”的目标。

3.2 设计原则

3.2.1 科学规划,分类实施 根据区域及地块类型的分类布局进行设计,同时兼并区域的城市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发展相协调,有计划、有重点地分类建设。

3.2.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根据库区自然条件、立地质量及交通区位等环境因子,因地制宜,以适生阔叶树种为主,进行科学造林,形成稳定的森林结构群落,对改善库区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3 突出重点,优化配置 以库区林分建设为突破口,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造林绿化设计,为水环境治理提供帮助。

4 设计思路及主要修复措施

4.1 设计思路 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实地勘察,根据工程区内现状地类、立地条件、林分郁闭度及海拔等因子,选择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效益较好的树种,针对不同的地块采用人工补植、套种、更新造林及封禁管护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以期提升工程区内林分质量及森林覆盖率,促进构建更加稳定、物种丰度更高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保障库区水环境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4.2 主要修复措施设计 经综合考虑,共设计4种修复措施7种造林类型(表1)。稀疏林分修复是补植林中空地,结合具体地块的立地质量及海拔划分为4种造林类型,提升森林覆盖率。由于区内枇杷呈灌木状,生态防护效益不佳,因此经济林修复主要是改造枇杷优势林,根据枇杷所占比例不同划分2种造林类型,优化树种结构,并保留修复地块内其他经济林树种(龙眼、荔枝等)。无林地修复则以宜林荒山荒地、火烧迹地或采伐迹地为对象,通过人工营造混交林,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对工程区内郁闭度≥0.6的林分(枇杷优势林除外)采取的封禁管护措施进行生态保育。

4.3 主要技术措施设计

4.3.1 林地清理 造林前必须进行林地清理,根据造林地块现有植被及坡度、坡位等因子,以经济、有效、可行为原则。林分修复措施采用定点块状清理方式,清理规格为1.0m×1.0m;经济林修复采用对枇杷进行强力修复的方式获取造林空间,清理规格为1.0m×1.0m或带宽1.0m;无林地造林更新可采用沿等高线带状清理方式,带宽1.0m。要清除种植穴(带)周围的块石、碎石及非培育目的植物,挖净茅草头,将剩余物(果树枝条、灌木、杂草)平铺在种植穴下边坡。

4.3.2 整地 采用块状整地。稀疏林分、经济林修复措施挖穴规格为50cm×50cm×40cm;无林地修复挖穴规格为40cm×40cm×30cm。挖穴时应剥离种植穴0.8m×0.8m范围内的表层熟土(厚度0~20cm),拣净块石、碎石、枝桠和根茎等杂物,尤其是一定要拣净芒萁根(防白蚁危害),表土与心土分开放置。施基肥时,基肥与土球底接触之间应铺一层约10cm没有拌肥的干净种植土。林分修复每穴施有机菌肥0.5kg,人工造林更新每穴施有机菌肥0.25kg,与表土拌匀后回填。整地挖穴应在造林前1~2个月结束。

4.3.3 种苗选择及规格 以同类区域植被现状及工程区内原生天然树种作为参照,以阔叶树种为主,按照因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木荷(Schima superb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macclurei)、杜英(Eleocarpus glabripetalus)、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本项目的造林绿化树种。

稀疏林分、经济林修复选用优良种源培育的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多年生袋苗,苗高≥150cm的苗木;无林地修复苗木应符合I级苗标准,选择袋苗。起苗时,应充分浇水至苗床土壤湿润,带土球捆扎、袋装。运输时,应注意保持苗木湿润,防止土球松散,避免挤压和机械损伤。起苗当天不能造林时,应及时假植。

4.3.4 栽植 3~5月选雨天造林。栽植时必须将塑料袋底袋撕破,袋内土球要压紧,注意不能直接踩在袋装营养土上面,以免踩散营养土,影响成活率。必须从营养土外侧向内压紧,然后培土踩实、覆土,浇透“定根水”。栽植次日,检查树干四周泥土是否下沉或开裂,苗木是否歪斜。

4.3.5 幼林抚育 抚育措施包括带状除草、松土、浇水、扩穴,连续抚育2a,每年2次,时间分别为4~5月、9~10月;翌年4~5月结合抚育追肥1次,每株追有机复混肥0.25kg。当年及时补植缺死株,并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大规模扩散。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应追加抚育1次,主要措施有苗木扶正、培土等。

5 结语

东圳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的修复与重建是一项利民工程和生态保障工程,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福建生态省的重要举措。然而,对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生态工程,作业设计仅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强后期监测与健全管理制度来维系库区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健康发展。建议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巩固:一方面应逐步将库区内商品林调入为生态林,提高生态林占有比例。随着经营目的的改变,能有效控制群众对库区内森林植被的破坏,且便于主管单位对库区内林分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通过量化评估结果使群众更深刻地认识森林功能和作用,提高保护意识,同时可为库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琼阁.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2]王建忠.长江流域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宏观调控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梁文慧.论闽江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J].华东森林经理,2002,01:39-42.

[4]翁友恒,刘荣峰,黄先发.福建省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4,02:63-68.

[5]彭国桢.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的重点与措施[J].林业科技开发,2001,15(S1):16-18.

[6]何智娟,黄锦辉,潘轶敏,等.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及下游生态修复实践[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4:9-13.

[7]张慧.滇池流域综合治理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8]练湘津.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水资源与水生态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9]杨慧玲.蒙阴县毛坪小流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10]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莆田市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4-05-29)[2015-04-05].http:///zwgk/zxwj/sqswj/pt/201406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河道;污染;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402

1引言

河道是包括河堤、护坡、河床、水体、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引水抗旱的重要通道,又是休闲娱乐和观赏旅游的场所。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加上河流管理和维护的缺失,河道普遍出现形状单一、河道结构硬化、水环境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河道景观严重散失等问题[1]。然而,河道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何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是当前河道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进步对于河道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是在坚持自然原则、生态原则、整体景观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改善河流水质、优化河流景观、设计合理的空间的目标[2,3]。

2.1自然原则

自然原则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河道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尽量运用自然材料,例如,运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在河堤上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河道内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来净化河道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河道污染的现状,缓解河道污染的问题。

2.2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在采取因地制宜发展稳定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栅等处理技术的同时,应重视河岸植被建设,为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合理空间,确保水体适合分解微生物的生存。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提高水域生物净化能力,从而有效控制水体污染物,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良性状态。

2.3整体景观原则

整体景观原则,就是从整体景观的宏观概念出发,整体上把握河道景观的现状以及河道污染情况,将治理、修复、净化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结合,进行立体修复,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目标是净化水质、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目前改善河流的水质主要技术手段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种方法,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包括生态工程修复、生态护堤和河道景观设计等措施。

3.1净化河流水质技术

3.1.1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主要是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改善受污染河道的水文条件和底泥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4]。目前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底泥稀释和冲刷、引水换水、机械除藻、水力调度、气体抽提、空气吹脱等技术,这些技术有目的明确、见效快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治理不彻底等不足。

3.1.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就是向受污染的河道中投入化学改良剂,通过药剂学改良剂能够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环境无害的中性物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该方法常用于处理突发性水污染,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治理效果不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化学修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理手段。

3.1.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吸收、降解和转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浓度降至最低,实现河道水质生态恢复的目标。

(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法是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其净化机理是植物的直接吸收、植物根茎部释氧、生物化感、植物根系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水麻、一年蓬等植物能高效吸收重金属镉;水芹菜、马尾草等植物能富集水体中N、P;金鱼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向水体中释放的化感物质能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5]。

(2)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不仅能够清除水体污染物,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有特殊分解转化能力的微生物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倍受欢迎。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加营养物质或曝气增氧等方式,目的是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是直接向水体中投加高效降解菌。目前应用广泛的有:①微生物强化法(通过调控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营养盐浓度等,促进土著微生物吸附、吸收和降解河道中的污染物);②生物膜技术(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组成生物膜,通过与污水充分接触,降解其中的污染物);③投菌法(向污染水体投加针对不同污染物性质的高效菌种,如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些技术在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

(3) 复合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都是单独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发展的河道水质净化技术,单独运用某一种植物或微生物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会将各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整合,多种生物合理配置,从而使修复效果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复合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人工浮岛技术(由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面上供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和人工湿地技术(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上面的多种水生植物组成)[7]。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基质填料、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水体中绝大部分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进行分解吸收,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8]。

3.2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

3.2.1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生态工程修复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边坡坡度;二是配置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三是修建池塘。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的交替出现,一方面增加流水的紊动,促进了河水充氧,另外,浅滩、深塘和池塘的底层有大量底沙和淤泥,为水生动物提供了主要栖息地和保护区,以及觅食空间,保护了生态多样性[3]。另外,河坝、混凝土河道等对河流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应尽量避免。有很多新兴生态环保材料,如生态砖、生态水泥和生态混泥土等都能够提高河流的生态效益。

3.2.2生态护堤技术

生态护堤技术分为植物护坡技术和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植物护坡主要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和水文效应(降低孔压消弱溅蚀和控制径流)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还能进行景观造景[5]。生态护堤技术可以防止单一工程型护坡技术带来的呆板和负面生态效应,极其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同时也具备传统护坡的防范、保护功能。生态护堤技术将河流的安全防护和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是确保河流安全和生态环保的良好措施[7]。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廖思红,等: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自然与生态

3.2.3河道景观设计

河道道景观设计包括河道形态设计和河岸的绿化美化。河道形态设计首先保障河流安全防护,降低河水流速、削减洪峰流量,在此基础上应提高河流的空间异质性,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9]。例如横断面上避免混凝土和浆砌石的硬质护岸;纵断面上设置蛇形曲线,合理布置深潭浅沟,尽量恢复河流的生态原貌[10]。在流经城市的河流修复中,河流绿化应考虑将河水和植物合理搭配,从而使得河流生态与城市整体景观和谐统一。

4展望

河流的污染和结构的破坏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加强河流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热点问题。鉴于每一条河道治理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应充分考虑“一河一策”的修复理念,关注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作用。尤其倡导以生物修复技术法为主导,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最大程度实现河道的污染治理、河道景观美化和沿河居民生活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明生,陈振楼.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1~142.

[2]Cechtv.Principles of water resourse history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policy[M].NewYork:JohnWiley&Sons,2003:101~135.

[3]王春亚,徐剑.浅析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2013,13(2):68~69.

[4]江惠霞,肖继波.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3):138~143.

[5]王雪芬,李志炎.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11(2):97~101.

[6]马媛媛.城市河流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65:120.

[7]William.Mitsch,Jean Claude Lefeuvre,Virginie Bouchar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pplied to River and Wetland Restor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2,(18):529~541.

[8]伍亮,成水平.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90~16792.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近些年,人们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开始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目前我国众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涵义

所谓水土保持是指对土质比较贫瘠的一些山陵及风沙地区或是土质遭到破坏的一些地区,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改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或维持其土地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在顺应我国环境发展现实需求的前提下,形成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使之有效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实现二者之间的“共同繁荣”,进而加速我国生态建设最优模式的成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要防治水土流失,包括防治土地荒漠化,蓄水保湿等内容。二是提高或维持其土地生产力,可通过化学或植物侵蚀的方法;三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美化环境,这涉及到植树造林等内容。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牵涉到多个学科以及多个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其建设工作的展开必须以对水土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评价为基础,以《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为根据,做到科学、合理、有规划地建设。对于少数比较贫困的地区而言,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帮助其尽快脱贫,甚至致富。而对于其他大多数地区而言,则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我国的水土资源,预防并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逐步改善我国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共同发展。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的过程。

影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我国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应对较小程度的伤害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够得到自我修复,但是若是其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超过了其自我恢复的限度,就会造成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进而对其他环境如社会、经济、文化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因此,为防止水土流失,我国应该采取多种控制措施,加大对森林植被管理的力度,禁止并严厉打击滥砍滥伐的行为,形成健康的森林植被体系。二是工程建设的影响。近年来,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政策。然而在推进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一些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它们在施工期间,往往对水土自然资源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合理利用,使得生态系统遭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城市建设的各种废弃物品如废水、废气、废渣等肆意流入生态环境,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使得水土对生态平衡的保持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及灰尘、汽车尾气等,都会给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正确有效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集中治理与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之间的关系,进行水土防治,要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治理,实现治理与修复之间的有机结合;第二,人们的生活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只有切实解决好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才能更好地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当地政府的脱贫致富政策有机结合;第三,治理和管护之间的关系,要改变重建轻管的现状,在稳固原有水土流失防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有机结合;第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发展社会经济要以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偕同发展;第五,教育培训与执法监督之间的关系,要想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上取得好的成果,政府必须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人们保持水土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落实执法监督工作,实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教育培训与执法监督之间的有机结合。

综合考虑以上几种关系,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水平、推进水土保持的制度创新。

(1)在政策上进行宏观调控。为了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有所作为。首先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其次应该对我国现有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体制进行改革及完善,改变原来过分注重经济指标的评价制度,提出包括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新指标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国民经济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对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进行扶持;各行业部门包括农、林业、水利等要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以实现各部门间集中、统一地治理水土流失,确保治理工作不交叉,也不遗漏。

(2)对工作机制进行大胆创新。机制创新是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必须切实执行政府进行有效领导、主要机构执行监管工作、各部门合理分工、企业进行治理、全社会集体参与、广大公众进行共同监督的治理体制;坚持谁治理,谁获益的方针,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治理企业化、筹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并在此机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价格,对价格体系进行有效管理;必要时,根据需要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来调整资金配置,获得更高的使用效率; 逐步内化水土流失治理的外部效果,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3)改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应采用传统的耕作技术与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变遭到破坏的土地状况,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改善土壤的蓄水保湿能力,提高其抗腐蚀、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使改善后土地的生产力得到大大提高。

(4)组织建设。各级政府应该集中全社会的力量,组成一个联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庞大体系,确保水土流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覆盖;同时,注意将其他业态(如林业、牧业及渔业等)的开发工程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应该对农户或者企业治理水土流失的规模进行有效控制,在坚决不搞平均主义的前提下,防止因治理规模过分悬殊而产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引发利益冲突的情况。

(5)完善制度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制度上,我国应认真总结前几十年进行水土流失治理获得的宝贵经验,同时仔细分析国外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合理借鉴其可行部分,完善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的的政策以及法规,规范水土流失的治理行为。

4结论

实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稳步地向前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顺利进行,必须在政策上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在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加强制度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景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2(35).

[2] 王鸿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2).

[3] 黄成森.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

[4] 曲雪峰,于雷,王景琴.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05).

生态修复治理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词语;辨析

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学科,与水文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农学、林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各种专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对水保工作要求的严肃性、复杂性、紧迫性,传统的水保治理摸式正受到冲击,新时期水保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现代水土保持模式上来。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能和诣共处,实现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观念的转变。生态修复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许多关于生态修复方面的新名词、术语、观念、思想、理论正在生态建设领域得到普及和应用,使生态建设科学体系日趋完善,了解一些生态修复方面的名词、术语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1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

生态修复是根据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原理,采用人工治理与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涉及内容广泛,它需要生态水文学、植物地理学、资源生态学、森林园艺学、地质学、环保学、材料工程学、生物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相互渗透。生态修复不仅是水土流失地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广大城市、农村河流、沙漠、森林、矿山、海洋等区域开展生态治理的重点,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空间性,其外延已扩展到对空气大气层污染的修复[1]。

生态恢复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以及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对某一生态区域采取简单的封禁措施,让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的进程,一般仅指恢复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态,其外延较小[2]。因此,应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区别开。

生态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地区进行修复治理,使其恢复原貌和改善生态的生态活动。如对因战争、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天灾人祸而造成破坏的地区进行建设治理、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一个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和文化遗址的修复,也属于生态重建的范畴。

2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组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构成。生态环境按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态修复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工环境,又不能以损坏原有生态为代价[3]。

自然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由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整体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不能叫做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反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生态移民、生存移民

生态移民是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既考虑移民能脱贫奔小康,又考虑保护迁入地近期和中长期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属多目标移民。生存移民则着考虑增加移民经济收入、解决温饱,不太关注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短期和长期的损害,属于单目标移民。生存移民迁入地多居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或荒漠地区。

从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应实行生态移民。对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单一的生存移民,以开辟新的“生态家园”。无论何种移民方式,都应保护好当地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生物入侵、植物侵蚀

生物入侵指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引进外来生物品种和生物品种自然入类,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在健康上带来威胁的生物侵害行为。它危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物污染,能压制和排挤本地种群,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严加预防和控制。

植物侵蚀指引种不良植物和品种或不良物种自然传播,而造成某一地区土壤结构层次和肥力受到破坏,植被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过程。相对于生物入侵,它的影响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我国有1/2以上的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必须加强执法监督,认真贯彻实施《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做到防治结合,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制止生物入侵,如充分种植皇竹草就能大大减轻紫茎泽兰的入侵。

5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下到数十千米的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层。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即任何一个地方的生命体都不是孤立的,都与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即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体现,同时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以达到生物多样性。

6水华、赤潮、富营养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域荒漠化的体现。携带营养物质的泥沙进入水域或有机物附着在泥土中吸入水中,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营养化的特征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营养物质的污水不断排入湖泊、河道、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水体中藻类及浮游生物和绿色植物迅速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减少,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时,随着藻类及浮游生物数量的不同,水体出现不同种类的颜色,如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洋则叫“赤潮”。

7绿色住区、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住区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多样化建筑结合体,是一个被赋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和充满想念空间的生态概念,它是按照住宅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绿色住区不是单纯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模式,关键是住区内综合素质的提高。

绿色生态建筑也称可持续性建筑,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在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在某一区域开发、建设的具有生态示范园区保护特生的生态范围或设施。生态建筑讲求材料的严格筛选、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环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绿色的建筑就是生态建筑,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可以称得上典型的生态建筑。

8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个从德国引进的新的生态文化概念,是指由“资源—产品—废物”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它包含了人类发展观念的变革。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内地各省市身体力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发展观念的载体。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进行生态工程示范区试点,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问题,改善和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成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资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工程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即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态修复的原则,在河岸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形成生物堤坝。生物堤可以约束河道摆动,缓洪落淤,避免洪水冲淘,省工效宏。对于新型河道两岸的混凝土堤坝,可以按照“技术本土化”的要求,建造“绿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使树木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土壤层,达到枝繁叶茂、连成一片,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个由美国、加拿大生态学家提出的新的生态术语,它不同于山区、高海拔区域的天然林、原始林,是直接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群,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维持大气圈的碳氧平衡,缓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汉、重庆这类“火炉”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森林与郊区森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水下森林”是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手段,即在水面以下种树,以解决河道里黑臭问题。在水面下种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将河水变清50 cm,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适当放养一些鱼、蚌、螺蛳类水生动物,达到动植物和谐共生、净化水质,从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0效益监测、预防监督

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区,通过科学监测,以“3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态自我修复的规律和效果,为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在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的同时,各部门在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把生态修复纳入水保监督执法的日常工作,要有专门队伍和人员负责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护工作,充分发挥乡村管护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试点工程区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效益监测和预防监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结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新兴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增强了人类知识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生态修复工作在各地的迅速开展,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观念在实践中涌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会掌握和接受更丰富、更实用的新名词、术语,以指导生态修复领域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12参考文献

[1]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2] 何发钧,徐洁,杨永辉,等.宁夏彭阳县土石质山区生态修复技术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17-21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