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11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48-05

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多系统性、炎性、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反复发作性、多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发病率高,国内成人患病率0.32%-0.36%,女性高于男性2-4倍。临床表现为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特征。伴有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麻木不仁、晨僵、关节屈伸不利等。本病属中医的“痹证”、“历节风”等范畴。是难治性疾病之一。

1 病因病机研究

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感染因子:虽尚无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影响RA病情进展。②遗传倾向:HLA-DR4某些亚型的B链第三高变区的氨基酸排列有相同的片断,称之为共同表位(shared epitope),它出现在RA患者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发病与遗传有关。③另外受凉、潮湿、劳累、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关节扭伤、跌伤、骨折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由免疫介导反应引起的。

1.2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虽无RA的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又可称为“周痹”、“历节”、“顽痹”、“骨痹”等。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体虚感邪是RA发生的内在因素。《素问・刺法论篇》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风寒湿邪是RA发生的外在因素。体虚感邪,固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内在因素,但是如果久居严寒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因其他原因;久住潮湿之地;睡卧当风,感受寒湿,日久也可致病。故《症因脉治》指出:“风痹之因”“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寒痹之因”,“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冒风冲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而湿痹之症作矣”。

痹阻不通是RA发生的主要病机。体虚感邪,风寒湿入侵,内外相因,痹阻经络,不通则痛,则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无论感风、感寒、感湿,三者均不离痹阻,而其所产生的痰、瘀又进一步成为新的病因而痹阻脉络,因此不通为其病机要则。故日:“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则经脉闭塞,气血不流,而痹斯作矣”(《顾氏医镜》)。

RA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病之本,风寒湿热痰瘀为病之标。正邪盛衰的动态变化贯穿于疾病始终,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标本特性。就病位来说,其病本在肝、脾、肾,其标在经络、筋肉、关节。

2 治 疗

2.1 西医治疗

2.1.1 药物治疗,目前,西医治疗RA药物的研究取得进展,用药范围扩展。一线药物:即非甾体抗炎药,包括水杨酸类和其他药物(NSAIDs),可以缓解RA症状,是RA的常用药物之一。这类药物对RA的免疫病理机制并无影响,对关节破坏没有治疗效果,副作用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可以表现为消化道溃疡和出血。无成瘾性及依赖性。二线药物:即缓解病情药物,包括改变病情药(DMARDs)和细胞毒药物,为慢作用抗风湿药(SARDs)。适用于早期患者,能够改善关节症状并降低急性期反应。这类药物起效时间较长,除了改善症状外,还能抑制异常的免疫功能,及早使用可以控制骨病变,但是大多是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三线药物:即糖皮质激素(SAIIDs)。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强的抗炎药物,对活动性、多发性关节炎或RA可迅速改善功能,但是不能阻断RA的病程进展和关节破坏,有明显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如果使用不当,其危害甚至大于RA的危害。

生物药物:是新兴的RA治疗药物,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生物制剂具有药理作用选择性高和毒副作用小的优点,预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组织工程载体:此类药物可以缓解RA症状,有一定疗效。辅助治疗:如使用维生素。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围绕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活性和血管翳来展开研究。同位素药品:目前主要为核素一云克,这种药物主要由微量元素锝(Tc)和亚甲基二膦酸(MDP)两种有效成分组成。作为一种新的抗风湿药物,它具有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消炎镇痛效果好,有效率高的特点。

从使用状况以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并无特效药物,在治疗RA中主要以减轻疼痛、控制病情发展为主要目的。传统的西医药物虽然见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①毒副作用较大,②不良反应较多,③用药不够灵活,④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⑤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弹等不足;新近研究的药物,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够相对避免传统用药的弊端,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①偏重实验研究而使临床研究相对薄弱,②实验研究与临床用药相对脱节,③造价较高,④药价较高,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等。这些问题使西医用药及研究方面出现困境。

2.1.2 外科及其他治疗①关节病变手术治疗:外科疗法包括滑膜切除术、关节清理术、关节囊剥离及肌腱延长术、关节融合术、截骨术、关节成型术、关节切除术和人工关节。②免疫抑制性手术:双重血浆置换术即血液免疫净化治疗。这种手术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RA。③光量子血液疗法。对于多种疗法治疗无效和迅速恶化的重症类风湿病人,如Felty综合症患者,除了用免疫抑制药物外,还可进行胸导管和胸腺切除以及切除脾脏。

从外科治疗来看,现代医学仍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传统的手术治疗只是对已经出现的单个症状的针对干涉疗法,进行手术治疗受到病情发展的局限,是对已经形成的病理变化和功能受阻的一种补救措施;新的手术手段在临床中的有效性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手术带

来的经济负担也是需要考虑的环节。另外,术后感染、运动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等生存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医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面虽然存在成效,但是某些不足仍然不可避免;虽然外科、药物治疗双重人手,但是仍然只能缓解目前症状而不能彻底根治;虽然运用不同的手段介入治疗,但是还是不能脱离药物维持;虽然暂时缓解症状。但是患者的经济、心理、生理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亟需摆脱困境。

2.2 中医治疗

祖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祖国医学的很多文献古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所记载,同时,对其治疗也不断深入。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展现中草药高效低毒等特色,可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有所收获,中医药界也正在从不同侧面为此努力。

2.2.1 内服用药①单味药物:研究表明,许多中药确有抗RA的物质基础,如雷公藤多苷、青藤总苷、昆明山海棠生物碱和总萜类内酯等,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使中药对RA的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临床已经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优势。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治疗RA大有前景。②经方治疗:目前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方研究主要为:当归四逆汤、桂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四妙散和四物汤等。如当归四逆汤具有散寒除湿止痛、补益肝肾、阴阳双补之功,运用于RA病至后期,多表现为肝肾阴阳气血不足之证,疗效确切;桂乌汤在消除关节疼痛、缓解关节僵硬等方面有独到疗效;桂枝芍药知母汤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而改善症状;防己黄芪汤祛风除湿、清热通络、化瘀止痛、补肝肾强筋骨;四妙散合四物汤用以治疗湿热或热毒阻络的RA。从文献整理中发现,通过辨证加减使用经方治疗RA确有疗效,用药灵活多变,毒副作用较小,可以长期服用,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足:起效慢;实验室研究受限;仍然需要结合西药治疗;虽然对单位药物的药理机制等比较明确,但是对于整个方剂的研究不够等。③自拟汤剂治疗: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症状,病情的发展而因人治疗,与此同时,灵活的运用方药也是确保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随着对传统医学的逐步深入,很多医家不断探索,根据不同的病情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因素干扰、个体差异等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方药,充分体现的中医药的优势。如自拟一白二乌汤治疗寒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药为:白芍12g,制川乌(先煎)9g,制草乌(先煎)9g,当归10g,雷公藤9g,桂枝6g,防风12g,羌活12g,青风藤15g,乌梢蛇9g,伸筋草12g,生甘草6g。根据风寒湿实证与风寒湿虚证而灵活用药,随证加减。用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本方能改善本方能改善晨僵时间、关节痛数、关节肿数、疼痛指数、肿胀指数,能降低ESR,使得RF因子转阴。

自拟汤方的研究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灵活多变,随证加减,与西药相比较疗效更好,但是在研究中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观察指标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医家存在不同的理论指导、治疗方向与侧重点的差异而产生分歧。

在剂型方面,除了传统汤剂以外,还有中药口服液、散剂、药酒、片剂、膏剂、胶囊、饮剂、颗粒剂、丸剂、注射剂等。

由此看出,各种剂型方便患者用药,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利用度,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医德;但是由于研究水平的差异,研究设计的不统一性,辨证用药的模糊性,疗效指标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医内服用药提出了问题。

2.2.2 中医外治除了中药的内服用药以外,中医外治也是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包括针灸治疗、外敷、药浴、推拿等手段,以下分述之。①针灸治疗:研究证明,这种治疗手段可以调节免疫机制,影响体内自身激素分泌,调节神经传导。文献整理使用方法有:单纯针刺,灸法治疗,温针疗法,蜂针疗法,穴位注射法,火针疗法,埋线疗法,特殊疗法,有耳贴压穴法,激光治疗法等。②熏蒸与熏洗:熏蒸,即让患者接触煮沸的中药蒸汽一定时间的一种治疗方法。熏洗,是通过蒸汽和热水的渗透途径经使药物之间作用于病变组织,发挥药物及物理温热作用,另外,药物煎煮中产生大量中药离子,以离子特性渗透皮肤,进入体内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③药浴。④外敷:热敷,即将中药熏蒸所用纱布与一定时间,再用这种纱布敷于病变部位,反复更替药袋的一种治疗手段。药敷,即将药物粉碎,用姜汁等将其调为糊状。均匀摊于纱布上而敷于病变部位或有效穴位的方法;也可以将药物经过处理,用胶布固定于有效穴位。热矿泥外敷。⑤推拿:推拿有一定的手法,运用揉拿法类可以消炎止痛,使炎症产物随血液循环而排出。搓抖法类能促使局部发热,起到通经活络、疏风散寒。⑥穴位注射。此外,还有新近研究的汽化疗法、烫疗等,与以上提到的外治疗法在原理上有相同性,不再做述。

中药的外治法可以使药物直接接触患者病变部位或有效穴位,可以起到内病外治的效果,使药物直达病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易于操作,充分调动机体内外环境,安全可靠,奏效迅速。但是由于RA疗效标准不够统一,操作范围较广,研究机理不够充分,所以,这些外治法很少单独使用,多配合内服用药治疗,这样就增加了疗效评价的难度。

文献整理中发现,传统医学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手段治疗RA。中药内服加外治,可以更有效的加快、增强疗效,标本兼治,充分调动机体的积极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2.3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临床中也发现,RA的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而西药起效快,缓解症状迅速,可以较快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也存在:①需要长时期服药;②毒副作用比较大;③不良反应多;④存在药物依赖性;⑤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等弊端;中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用要灵活多变,毒副作用低,适合长期使用,但是直到目前为止:①中医在认识RA及RA的症状分型上仍然不能统一;②诊断不很明确、具体;③不管是外治还是内治,虽然各具特点,也还是因为诊断标准、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的不统一性而影响推广;④实验研究较少;⑤重复性较差,缺乏足够样本;⑥近期疗效观察较好,远期疗效观察不足等不足。

近年来,不少同行清楚地认识到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各自的局限性,提出中西医结合或综合治疗RA。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①要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②早期发现进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③早期联合应用病情缓解药;④注意新药物的作用;⑤中西医结合;⑥观察远期疗效。

3 辨证分型

在辨证分型方面,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仍然存在较大

分歧。

3.1 传统医学研究

目前中医对于RA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依据将本病分为:①热毒内盛型,治以清热解毒,方用《证治准绳》犀角散加减;②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方用《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③寒湿阻络型,治以温经散寒,通络除湿,方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④正虚邪恋型,治以扶正祛邪,方用《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通过整理文献,辨证分型整理如下。

①活动期:风寒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等。代表方剂有防风汤、小活络丹等。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肿胀、肢体沉重、恶风、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濡紧。治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秦艽、薏苡仁、苍术等。代表方剂有蠲痹汤、七圣散等。

寒湿痹阻证: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则痛剧、硬僵屈伸不利、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治宜疏风散寒,除湿通络。常用药物如桂枝、白术、乌头、独活等。代表方剂有乌头汤、麻黄加术汤等。

风湿热郁症: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治宜疏风清热。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黄柏、薏苡仁、生地、赤芍等。代表方剂有宣痹汤、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等。

寒热错杂证: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有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但发热恶寒、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清热除湿。常用药物如生石膏、黄芩、栀子、桂枝、麻黄、制附片、生姜、芍药、知母等。代表方剂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三妙丸等。

热毒痹阻证: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便秘小便短赤,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常用药物如水牛角片、生石膏、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丹皮、生地、玄参、紫草、板蓝根、桑枝等。代表方剂有清瘟败毒饮、银翘散、白虎汤等。

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舌质紫黯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赤芍、香附、当归、地龙、白芥子等。代表方剂有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桃红四物汤、桃红饮加减等。

此期病理特点是邪气盛、病势急、关节症状明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化指标如: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等多表现为明显异常。

②稳定期:病情虽然好转,但因病人本身气血不足,或肝肾亏损,再加上活动期的攻邪治疗,使邪气未尽、正气更虚,因而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症状复杂多变的表现,其各项生化指标可轻度异常改变。

痰浊痹阻型:证见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疼痛固定不移,肢体重着。伴胸闷、痰多、困乏无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治则:化痰通络,佐以活血止痛,予蠲痹汤加减。

气血亏虚型:证见肢体肌肉酸痛乏力、活动后加剧、或关节变形僵硬,伴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气短、自汗等证。舌淡舌体瘦,或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脉细涩。治则:补气养血、通经活络,予独活寄生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证见久痹不愈,关节热痛,昼轻夜重,伴有腰膝萎软无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嫩无苔。脉细数或弦数。治则:滋补肝肾、养阴通络,予虎潜丸加减。

肾阳虚衰型:证见久痹不己,关节筋骨冷痛、麻木昼重夜轻,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伴面色咣白,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小更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则:温补肾阳、宜痹通络,予金匮肾气汤加减。

③缓解期:此期病人一般无典型症状与体征,偶因天气变化、而关节再次出现疼痛。其病机主为正虚为主,因而治则应以扶正固本为主,肾虚者补益肝肾,血虚者养血益气,方药以六味地黄汤、金匮肾气丸、人参养荣汤之类。

在辨证分型方面,由于两种医学有着不同理论基础,于是临床分型上始终不能得到统一,就使得诊断标准、试验病例标准、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方面的不统一。现代医学主要侧重于实验室研究,而传统医学侧重于临床表现,二者在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向方面各有不同,也增加了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的难度。

3.2 现代医学研究

目前比较承认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略,不再作述)。

对于RA的临床研究,不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且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不论是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都存在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弊端,于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呼之欲出。在不断的研究与比较中,已经慢慢摸索出治疗RA较为全面的方法,两种不同理论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并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讲,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地解决了彼此的难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确诊、早期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RA的最关键的问题。

4 突破口

目前,中医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乏比较统一的标准,给研究和比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研究文献不难发现,2003-2005年这段时间中,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层出不穷,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就其水平而言,有辨证论治的疗效分析,有相关病例的报道,有专方、验方、自拟方及病案分析,也有实验研究。虽然也有部分研究采用了对照的方法,但是却没有比较严谨的科研设计、随即分组、盲法的前瞻性研究,这样就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与可比性的相关评价。于是,尽可能的应用盲法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

4.1 实验研究

在实验设计方面,有学者研究已经研究出适用于中医药评价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即分层随机化、单个病例的随机对照试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和集团随机试验。其中,分层随机化与单个病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于RA的中医方面的研究意义比较大。

随机临床试验的方法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药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相关思路,这也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对话的一个切合点,为中医药的现代化铺路。

4.2 评价方法

4.2.1 证候诊断证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据,也是中医认识生明机体的方法。中医证候诊断,能够体现中医的特色,也是进行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中医始终是一门经验的临床学科,所以,其主观性也就不能避免、消除,只能尽量降低。

因此,证候诊断标准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证、不同的发病阶段、不同的病理表现而制定、修改。

4.2.2 证候计量方法 目前,证候计量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主症+次症法,②症状积分法,③综合评分法:将证候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评分。将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结果均进行评分,最后综合后进行计量。

同时,为了减少计量方法的人为偏倚,国内外都在探索临床症状计量诊断的新方法。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2篇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的发病原因:①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②药物:分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及组胺释放剂两类;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③吸入物:花粉、灰尘、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⑤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⑥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⑦遗传因素: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⑧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目前西医对荨麻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以内服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临时抑制为多。长时间或大剂量外用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成瘾导致药物依赖性,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好转,一旦停药后,用药部位原发病变加重。当重新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2002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荨麻疹患者362例,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42例,女205例,男137例;年龄5~75岁;病程1天~22年。342例中因为药物原因引起72例,花粉及其他吸入刺激物引起49例,动植物昆虫叮咬、接触原因引起31例,食物过敏原因引起65例,感染原因引起36例,精神因素引起15例,物理因素引起48例,遗传因素引起15例,其他原因引起11例。

诊断标准:荨麻疹根据皮损为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征,再根据各型的特点,不难诊断。寻找病因比较困难,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全面综合分析病情,并结合各型特点努力寻找发病有关因素,甚为重要。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及有关试验及变应原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治疗方法:⑴西医治疗:①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2ml+马来酸氯苯拉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1次/日。②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维生素B6注射液0.3g。静滴,1次/日。③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2.0g。静滴,1次/日。急性荨麻疹经上诉治疗方案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采用以下中医方法巩固疗效。⑵中医治疗:基础方为消风散:荆芥10g,白鲜皮20g,防风10g,当归10g,苦参6g,白蒺藜15g,地肤子15g。辨证用药加减:发于上部加桑叶10g,10g,蝉衣10g,祛风清热;发于中部者加用龙胆草10g,黄芩10g;发于下部者加用车前子15g,川牛膝10g,泽泻10g,利湿;皮损鲜红加用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清热凉血;痒甚重用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皮损肥厚加丹参10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活血化瘀;慢性荨麻疹瘙痒甚导致失眠者加珍珠母10g,牡蛎15g,钩藤10g,夜交藤15g,镇静安神。另外,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在用药时证属风寒型可酌加麻黄3~6g,牡蛎30g;胃肠型者加紫苏15g,防风15g;湿热型者加鱼腥草30g,白鲜皮15g;血热或血瘀型者加徐长卿15g,丹皮10g;阴虚火旺顽固型可加乌梅15g,五味子10g。上诉方药经辨证后,所开处方日1剂,水煎服,根据情况治愈为止。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者,则根据病情灵活中西医配合使用,直至取得实质性疗效而痊愈。禁忌:①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饮食应注意节制。②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刺激。③得知致敏原后,应绝对避免接触。④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损增加,瘙痒加剧。⑤皮损部位不要热敷,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疹块消退,瘙痒消失,急性1周以上无发作,慢性半年以上无反复;②显效。疹块消退,瘙痒基本消失。急性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块,有轻度瘙痒,慢性者发作次数减少,时间间隔延长,瘙痒明显减轻,半年后仍有小发作;③有效。慢性经治疗,疹块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间隔时间略长,瘙庠减轻;④无效:急性1周内、慢性者3天内疹块与瘙痒无改善。

结果

本组342例患者经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35例,显效77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8%。

讨论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有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休克毒素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其次是激肽。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①甘草酸铵配合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抗组胺作用。②西咪替丁即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本品通过竞争性抑制机制最先用于阻断组织胺对壁细胞H2受体的作用。维生素B6具有维护皮肤整体结构的功能。③10%葡萄糖酸钙中的钙离子具有能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管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起抗过敏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具有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④中药基础方:防风祛风清热,

有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荆芥解表散风,透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白鲜皮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苦参清有肯定的止痒及抗过敏作用。地肤子清热利湿;法风止痒。主治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其水提物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当归的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0-131.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3篇

中医药要走产业化道路

郭小平(临汾市中医院院长):生存还是死亡?姓“中”还是姓“西”?这是当前很多中医院面临的困惑。在西医成为主流医学的大背景下,中医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全国大多数中医院处境艰难,“西化”现象严重。中医院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重大课题。这次会议明确提出的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为我省医学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比如我们医院目前的中医药产业化道路的探索,开发一些中医药边缘产品,比如我院内部中药制剂的研发和饮料厂合作的保健饮料项目等。中医的发展不要在外伤和急症里钻牛角,要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

目前,中医院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主要做两方面工作。第一是中医康复。对于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后期康复上,相比西医,中医的诊疗费用可以说少得很多。第二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治未病”思想。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健康医学已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人的身体会经常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解决。如果能在病变出现之前,重视预防保健并及时导入医疗手段,对患者来说十分有益。“治未病”的“治”其意思是治理、调节,顺应自然。这也说明“治未病”首先就是要达到养生保健,未病先防。随着人们对减少疾病的重视超过治疗疾病本身,“治未病”也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指导思想。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张秋万(阳泉市中医院院长):目前我院150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已经开始分两批投入建设,力争使医院达到地市重点中医院的基本要求。我院已成立有三十多年,由于资金的缺口,前期发展受到了很多制约,2006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和我院职工自筹资金的努力下,医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很大改观。我院的专病专科目前已经颇具规模,肝病、中风、针灸、皮肤科、小儿推拿等已成为我院中医特色科室。面对中医药振兴工程,我们已经做好全面发展的准备。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我院已经着手准备开展“治未病”理论体现的冬病夏治工作;老中医看病时,以弘扬传统中医医术为特色,坚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以中药饮片治疗为主。由于价格低廉,疗效又好,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尤其是不孕不育专科,利用中药灌肠和内服中药,不仅治愈率高,而且费用上相比西医治疗节省很多;目前在探索阶段的蜂疗,治疗风湿、糖尿病等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阳泉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通过“治未病”,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李祥林(运城市中医院):运城市中医院成立于1984年,现共有135张床位,由于硬件条件不够完善,使医院专科发展受到制约。可喜的是,在振兴中医药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近7年来,从2002年至今,我院在建设重点中医院方面发展的不错,住院人数也将近增长了150%,但还是存在住院难的问题。目前总体来说,财政投入没有到位,使中医院经营上出现瓶颈。希望我省卫生厅能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简、便、验、廉”的特点,继续推进“三名三进”工程(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具体措施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建设新型医院。引进一些先进设备;第二,建立中医治疗结肠炎、肾炎、不孕症等中医特色治疗科室;第三,举行运城市名老中医评选,在政策上给予老专家鼓励和肯定;第四,拜师带徒。我院5个老中医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如何传承下去是重中之重;第五,组建一个脊椎病患者专科门诊,运用中医综合疗法通过按摩、药物治疗,和一种特殊的牵引床等方法使患者康复。

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考虑建立“治未病”的预防体系。比如预防小儿感冒,我院已经建立了固定处方;在所有疗法中,针灸、按摩治疗的费用低廉,尤其是针灸治疗脑病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再比如,我院治疗一例不孕症的病人,全部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内,这是西医治疗不孕症不可比拟的。

辩证论治发挥强项

柴瑞霭(运城市中医药研究所):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来,中医药事业底子薄,基础差,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省制定的中医药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为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振兴中医药的发展。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并给予我院大力支持,为我院投入资金建设7000多平米的的住院大楼。

中医院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的辩证理论,运用到诊断疾病上,使得疾病的康复时间缩短,费用减少,给病人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医学要发展,没有中医的参与是不行的,这尤其体现在农村的医疗建设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运用中医治疗普通疾病,比如胃痉挛,感冒,很简单的汤药和针灸就可以治愈。我院在临床治疗中,60%采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真正做到中医辨证论治,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