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会专业 大学生就业 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应届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应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财会专业,提高培养质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能力培养不足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误区,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而高校对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方面也存在问题。高校所构建的财会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不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与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知识结构比较狭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过分重视专业化程度,对知识结构的通用性重视不足。二是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指导。三是课程结构设置多年不变,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财会发展趋势的把握。

(三)财会专业教学力量薄弱

随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思想的深入人心,财会专业学历教育发展迅猛。一方面培养了大批财会专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等,又未做好充足准备,特别是师资方面,教学水平的受限明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使毕业生的实操能力不高,影响了就业前景。

(四)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财会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熟练地掌握并准确地加以运用,课堂教学之余还需要实践过程。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表现在:财会岗位是单位中的特殊岗位,岗位责任重大,很少有单位为财会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校只好在校内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演练。但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单一、模拟资料不够完善、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等,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二、毕业生能力与培养质量的分析

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麦克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将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共35项;职业工作能力根据中国大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分为621个职业。笔者参照麦克思-中国2009-2011届大学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工作能力的主要内容

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包括:理解和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解和交流能力包括:理解性阅读、积极聆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学习方法、理解他人和服务他人;科学思维能力包括:针对性写作、数学解法、科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管理能力包括:绩效监管、协调安排、说服他人、解决复杂的问题、判断和决策、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分析能力包括:新产品构思、技术设计、设备选择、质量控制分析、操作监控、操作与控制、设备维护、疑难排解、系统分析、系统评估;动手能力包括:安装能力、电脑编程、维修机器和系统。

(二)本科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重要度和满足度分析

麦克思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毕业生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也有所不同,下表是毕业生普遍认同的重要部分能力的评价。

(三)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大学生毕业工作三年后,基本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步入较稳定的职业生涯,能对自身应具备的工作能力有较客观的评判。调查显示,毕业三年后的本科生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等。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协调安排、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分别被不同专业毕业生列为第三重要能力。毕业生对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的分析,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提高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制定出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科学方法,通过进行培养质量跟踪研究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使用评价的跟踪研究,为设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一)做好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1.制定科学、实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财会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在制定与修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首先,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对于同类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其次,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第三,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课内与课外学时比例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时比例等。鼓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相关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选择权、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和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重点把握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模块的设置。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大体由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课程体系组成。适度调整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确保必修学分不受影响;完善素质拓展课模块课程体系,探讨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和学分获取方式,缓解课程容量不足与学生的选课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增加“特色化课程”模块,充实“创新与创业”课程模块。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必修学分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设计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的体系和知识;拓展专业课程平台,加大专业选修课实际开课门数,拓宽学生的选课范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二)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

1.继续推进公共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压缩课内学时学分,科学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缓解教学时数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2.积极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改革,用经营、管理科学及社会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教育取代传统单一的纯财会教育。探讨和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方案,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运用数学思维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就业市场的不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用案例法、分析法、思辩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三)加强财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财会专业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双重角色意识。财会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从业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始终把握财会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政策,保证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高校应出台相应制度,规范财会专业教师在校授课、企业在会计师事务所挂职等校内外行为。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增加阅历、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也可积累丰富的案例,提高专业教学水平。高校在财会专业教师职称评定、考核时,不仅只针对教学,还应将教师在企业挂职的表现和业绩进行加权加以考核。同时向教师出台优惠的津贴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减轻教师参与产、学、研的成本。

2.拉长企业导师在校授课时间。为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许多高校会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业界精英为学生做讲座和报告。高校应专门设立一门课程,让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向学生传授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强调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各种社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同时参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物色企业所需人才,并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加强对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引导,提升就业力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财会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维,知识的全面发展会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会计作为一种较为严谨的经济活动,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2.拓宽就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建立“一站式”服务,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广泛的招聘信息、实施应聘技能培训等,帮助毕业生成功获取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成本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实习,是财会专业实践学习的重要环节,天目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通过依托母体及自身的摸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成本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成本会计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校内成本会计模拟实习是天目学院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会计人才需求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对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已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它的局限性以及与素质教育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较低,涉及面较窄。在校内教室来模拟企业的某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还是目前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教学层次尚处于成本会计工作的最基础层即成本会计核算这一层次,虽说成本核算在成本会计、成本控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毕竟还很不全面。成本会计的其他应用领域,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计划及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还较少或基本没有涉及。

    (2)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目前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成本会计的操作规程进行的一般简单的动手能力的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成本会计的实训课程中很难体现。实训内容是以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为主,核心是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运用,实施的是如何计算成本、如何记账的训练。这些实践训练,一般是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设计的,行业单一,内容简单,对学生业务训练的程度远远不足。实践教学缺少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各种方法手段创造性地分析复杂现实问题并分别情况提出不同决策方案的内容,欠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的技术方法落后。虽然学院配置了相关的成本会计实习软件,但由于场地及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限制,目前本院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是手工模拟作业,教学情景与实际成本会计岗位尚有较大距离。教学内容反映信息化、网络化和综合分析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

    (4)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欠缺。我院没有配备专门的成本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性教学活动往往是由财会专任教师来完成的,而这些财会专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系统的财会工作的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会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出色完成指导任务。

    (5)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够。我院成本会计的课程实习安排在临近期末考试前的一两周内进行,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要进行实习又要准备专业考试,压力很大。因而,有些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往往很难集中精力来搞好模拟实习,甚至会出现对模拟实习敷衍了事的情况。

    总之,现行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基层业务数据的操作,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业提出的要求,需要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二、改进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时间

    天目学院《成本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临近期末考试,学生因此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学生的培养方案着手,改变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将其分散安排在1—16周,或者是将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课程,使实践教学能够与理论教学同步。

    这样一来,既能避免与复习迎考的时间冲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又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成本会计理论教学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与手段进行广泛、有效地应用,同时,由于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1-16周,学生便可错时使用成本会计的实习软件,实习模式不再局限于手工模拟,运用专门的实习软件,能拓宽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范围,除了成本核算以外,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及考核和成本分析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融合进来,加大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2、“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必须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为了给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二、改进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时间

    天目学院《成本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临近期末考试,学生因此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学生的培养方案着手,改变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将其分散安排在1—16周,或者是将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课程,使实践教学能够与理论教学同步。

    这样一来,既能避免与复习迎考的时间冲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又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成本会计理论教学的事前、事中与事后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与手段进行广泛、有效地应用,同时,由于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1-16周,学生便可错时使用成本会计的实习软件,实习模式不再局限于手工模拟,运用专门的实习软件,能拓宽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范围,除了成本核算以外,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及考核和成本分析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融合进来,加大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计人才培养;高校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新式产业的不断出现,财会人员仅具有简单的出纳和记账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于现阶段企业的需要,现如今企业需要财会人员是知识面广、实务操作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创新型人才,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难以追随政策改革的脚步,这就造成了高校作为供给方与社会这一需求方产生了矛盾。这种现实情况更倒逼高等院校要做出改变,从人才供给的角度完成人才教育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越性,为我国的会计人才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通过结合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与调查到的企业需求状况,研究分析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普遍问题是否也存在于高校会计人才中,希望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来化解矛盾,对高等院校可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会计人才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人才的供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才的培养层次区分及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中。会计学一直被定义为传统应用型学科,需要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由于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没有推陈出新,依旧把教学重心放在学术理论上,使得高校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很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培养层次区分模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会计高等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在纵向方面也就是培养层次上,划分出了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阶段。根据我国在2018年12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可知,国家对于高职高专、专科、硕士和博士这四个学历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明显的层次区分,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但是反观实际情况,高职高专类院校与本科院校甚至是硕士培养院校所制定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没有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有明显的分层,企业发现招聘不同学历的财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没有大的差距,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社会上的初级会计人员供给过剩,而能担任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岗位的高层次会计人员严重短缺。在横向上,也就是在同样办学层次的高校,也存在培养层次划分模糊的问题,以地方类院校举例说明,例如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以及河北农业大学基本属于同一办学层次的院校。从三所院校的校名就可以直观发现,他们分别以财经、铁路和农业为特色进行办学,但是反观他们三所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叙述内容同样存在趋同并且模糊的问题,这就无法体现院校特色办学所带来的优势。

2.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在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许多高校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学术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知识灌输的方法,高校在学术理论层面的教导相比于实务操作方面的培养更加看重,导致学生在实务操作上有着明显不足。同时,大部分高校忽略了社会对于会计毕业生的要求,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实习和招聘过程中企业最看重的能力并不是“专业能力”,反而是“人际沟通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这应该让高校认识到对于会计人才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而需要对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重视,防止毕业生出现知识面狭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这种状况,这些非专业能力正是未来企业需要会计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上出现偏差,会导致会计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课程结构设置和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存在不足

第一,高校的课程设置脱离实践。在高校中学生只能是以简单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通过实践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连接点,这样的培养体系,带给学生的只是零零散散的碎片知识点。所以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学习存在着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关系,只有把两者都把握好,才会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会计人才。第二,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在专业理论课程上,存在课程数量安排过多以及课程结构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导致有的专业课程过度耗费高校资源和学生的时间成本,有的专业课程还存在知识盲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知识不匹配。例如:《公司财务学》和《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在净现值计算、财务分析和资本结构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

2.会计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并未发生改变,高校对于学生的主要评价方式仍然是期末考试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为“考”而教的问题,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授,同时对学生的考核重点偏向于记忆力和应试能力,对实践操作方面的考察过于忽视。这种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公正客观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判定,也无法让会计毕业生满足市场的要求。

二、供给侧视角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基于当前会计人才供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高校需要从自身出发进行供给侧角度的改革,充分了解社会需求,逐步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培养优势,为社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会计人才。

(一)完善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

1.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财会人才市场的主要供给方,高校需要细分财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结合院校本身的办学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横向上,同等办学层次的高校更需要明确自己的培养重点和层次。例如,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与铁路相关,那么在会计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把本校的优势继续放大,同时还要在会计人才培养水平上做到领先和优秀,这样该学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就具有其他院校毕业生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由此可见,高校建立具有独特优势的培养目标体系,可以使学生更受到企业或招聘人员的青睐。

2.重新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观念需要转变,要明确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体系。高校在向学生传授学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应该只局限于培养会考试的传统优秀学生,更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高校基于社会需求确定自身的培养目标时,高校所供给的会计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互匹配,这样供需结构矛盾才能得到缓和。

(二)高校要对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做出调整

1.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原则,需要加强通识课的比重,适当减少专业课的类别。课程体系从广义上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两类,理论课教材内容需要适当压缩和整合,防止出现僵化和重叠的问题;实践课程是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不仅需要高校扩大实践应用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还需要高校把专业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精确匹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2.建立综合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的系统,因此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各项评判指标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从供给侧角度出发,为适应企业对于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时,应当改变现有的考核评价模式,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测验上。具体来说,全面的评价体系应结合企业需求来设置指标,不能仅以学生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依据,还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其中对实务操作的考核更是重中之重。高校建立综合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助力院校培养出创新实践能力强和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高校培养的传统财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导致财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这说明高校会计高等教育在结构、质量和效率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各高校作为主要供给方需要明确并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和改革会计教学方式,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天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会计人才就业能力提升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21):129-130.

[2]陈和平,蒙怡霏.基于供给结构视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大众投资指南,2020(06):249-250.

[3]朱惠花,张建华.供给侧视域下提升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2020(02):112-113.

[4]刘霞.浅谈中职校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1):129-130.

[5]陈燕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创新发展分析[J].财会学习,2019(35):117-118.

[6]刘庆志,张晓凌,国凤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268-269.

[7]王瑶,吴秋生,黄贤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会计之友,2018(24):149-153.

[8]祝婷婷.高等院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7.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即指ERP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实现针对市场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与ERP课程相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以下简称“ERP资格认证”)。该认证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国家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中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该认证能够说明毕业生对信息化的基于ERP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证明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利用该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具有该证书的学生还能够进入用友公司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库,进而获得全国几十万家实施了用友ERP企业的聘用机会。因此,基于该资格认证进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RP认资格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培养目标为: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管理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实践操作,熟练完成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功能模块、分配权限、登录账套、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和编制输出各种报表等操作,并可以对工资、固定资产及往来账业务进行专项核算与管理,具有利用用友ERP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教学内容为:(1)总账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总账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出纳和会计。(2)UFO报表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UFO报表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会计。(3)工资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工资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薪资管理人员。(4)固定资产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固定资产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5)应收应付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应收应付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采用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实行统一网络在线考试,各模块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通过2—5个模块即可通过该认证,获得全国通用国家级权威认证“ERP资格认证”的证书,并以学生考证的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基于ERP资格认证的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根据该认证制订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根据考证内容制订教学内容,实行考证即考试,以学生考证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实现学生毕业时具有多张证书,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增加毕业即就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讨论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如下:(1)建设能够互动的动态ERP课程网络学习网站。(2)由主讲教师及实验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3)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统一登录网站,督促学生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学习与交流。(4)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利用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5)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数据完整、实验形式生动、专业关联紧密和岗位划分细等特点。例如,以制造业为例,案例部门设有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具体岗位角色包括总经理、行政助理、营销部经理、市场专员、销售专员、生产计划部经理、计划员、车间管理员、仓储部经理、仓管员、采购部经理、采购员、财务部经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学生可轮流训练各种岗位角色。(6)学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7)学生可在网上查询证书及期末考试成绩。4结束语根据提出的课证融合方案和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ERP操作技能等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信息化水平。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其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课证融合方案,适当改变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即可实现基于课证融合的相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6篇

1.我国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核心能力内容的八项规定,结合财经行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财会专业学生应主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 即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自律和耐挫能力等,才能适应财经行业工作的复杂局面,更好地发挥职业专门能力的作用。

1.1 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根据对近几年我院财会专业学生的调查,接近 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调查显示,只有 13. 39%的学生觉得自学能力很强, 13.86%的学生对学习感觉轻松。90. 2%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生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抱怨学习条件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1.2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在自我封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方式,既不愿意和父母、老师交流, 与他人交流也比较少,多数同学喜欢网络交流。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全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l现,就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 35项基本工作能力看,高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 5项能力中“有效口头沟通”排第一,但通过几年学习这种能力得到的满足感却排在后两位。这种现象在财会专业的学生中表现也比较突出。

1.3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财经行业,每一项业务或重要工作都会涉及对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市场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对市场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

造成上述职业核心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多方面,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力度、教师的课程设计与组织等方面存在缺失。例如,在培养方案设计上,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本质改变。训练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平台较少,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核心能力等方面不足,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制度设计,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我国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培养工作面临着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等。如何做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手,高职院校要改变职业教育观念,构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理论体系,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铺厚加宽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石。没有适应未来发展的厚实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没有高品位的人格素养,而仅仅注意培养职业专门技能,学生在未来长远的就业道路上就很难厚积薄发,展现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事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毋庸置疑,但专门技能的培养、应用和发挥离不开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根据财经类相关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搭建公共基础课平台,激发兴趣, 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自律和自控能力、语言沟通与合作能力等。

2.2 在专业课教学中凝练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学科体系讲授一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弄懂重点与难点。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加强专门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体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同时,得到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3.财会专业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革探索

3.1强化实践环节教学。财会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应遵循的总体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应该能够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应是:第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践教学应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出发点。第二,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学校与企业应相互沟通。

3.2岗位实习。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在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个问题找到了新的答案。无论从培养 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丰富案例取材的角度来看,开展校企协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都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是整个专业教学的最终环节,是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的桥梁,是从学校教学顺利地过渡到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 现阶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

每一所院校都会根据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对会计专业设定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财经大学注重培养研究性人才和高级管理者,普通院校注重培养一般会计人员,还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弄清会计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些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只注重讲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是没有经验,二是无法适应岗位,大大降低了就业率。

2、缺乏严密性的课程体系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依据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由于多数学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设计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造成了课程之间大量重复和严重脱节现象非常严重。另外,课程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多学科、多专业的有效融合,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缺乏严密性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严重不足。

3、不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很多学校没有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教学仍然保持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始状态,实践教学只是作为附属品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并行教学体系,以至于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知识陈旧、教学方式脱离实际、实践层次较低,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4、没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衡量会计专业人才的标准较高,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要具有较好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然而高校并没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创新项目严重匮乏。所有同一专业背景下的学生都接受统一的和标准化的教育,背离了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的发展要求。

2 如何建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经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养训练活动以后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培养目标是建立培养模式的前提,是构建培养模式的方向和目的。应用型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在教和学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理论,还要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还要初步训练和掌握研究方法,实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目标。

2.2设计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战略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规划和计划。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会计专业的特色,使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更具个性。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职业资格与就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素质培养、毕业标准、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配置、师资要求、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观念、财务核算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预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调整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紧接着要调整知识结构,避免重复性教学,增强会计教学的连贯性,优化会计课程知识体系。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然而,仍然停留在原始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进步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2.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应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形成两个并行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会计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形成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践教学内容推陈出新,避免内容单一、方法脱离实际。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分成专业基础模块、技能拓展和创新活动模块、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将学生所学会计基础和会计理论知识应用到特定的经济环境,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

2.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丰厚的教育技能。所谓“双师素质”教师,即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既具备了教师资格,又有了相关行业技能的资格证书或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工程师”。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展业务能力,增加教学经验,将知识、能力、技术以及工作作风和做事态度等融于一体,圆满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明确职业发展道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

会计专业重视实践性的专业特点,只有传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联系才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辽宁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辽宁;沈阳;110000)

参考文献:

[1] 肖淑兰,陈晓丹.创新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讨.商业会计,2010,6

[2] 巫绪芬,魏朱宝,李道芳.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中国大学教学,2010,2

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8篇

>>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传媒精英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DS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实践助益文化创意精英人才培养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贵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该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经验总结,为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6-02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在不同的层面上更加需要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国家、地方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层面而言,这体现在能否通过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对专业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开展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整合高职院校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水平优秀、能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该校在文科专业上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拥有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金融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教学企业、市场调查与统计实训室、国际合作办学学习资源中心等10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为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因此,针对以上专业设置,该校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分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按照该校文科专业设置特色,把文科专业划分为财经类和管理类2大类,每一类各建立4个专业班。财经类班别分别为1班(财务会计方向)、2班(金融国际商务方向)、3班(电子商务方向)、4班(市场营销方向)。管理类班别分别为5班(物流管理方向)、6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7班(社会组织管理方向)、8班(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第一,每班按一定的甄选形式组成30人的小班作为第一方向班进行授课,第一方向班上的学生来源必须为高考录取专业。各班大一大二学生人数参考比例为1∶1.5。

第二,第一专业班上的学生必须修读本班课程,并在所属类别的其余3个方向中选取一个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班进行修读,最终成绩考核:第一方向班成绩占70%,第二方向班成绩占30%。

第三,课程设置: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难度设置应适当比学生平时课堂接受的课程难度稍高;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由各专业负责人制定,但必须要结合一定学时的实训;授课时间应与学生平时上课的时间不相冲突。

2.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各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至少1项的专业技能大赛,级别可以为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不等。班级负责老师应详细记录班上学生参与比赛的情况,没有参加竞赛经历的学生不予课程培训合格。

3.举办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定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专业应在每学年组织至少1场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而学生必须听取2个以上讲座才算课程合格。

4.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参观校外著名企业的形式为主,必要时可辅之以短期的企业实习。旨在让学生走出校门,提早与社会接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总结

1.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第一,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精英人才的一个特色,即通过整合学院内、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外的企业资源,以课程教授和量化指标考核为主,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见习,最终达到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第二,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生,有助于整合大学生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密切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整体教育网络。

第三,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随着顺德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相应发生变革。教育本身就要分类型、分层次,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各类人才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储备精英人才,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

2.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丰富实用的培训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发展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及企业家团队导师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运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实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促进企业、家长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及家长委员会,结合校内专业老师,为学生创造了“校企家”携手培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参与到学生培育上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为企业发掘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