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b)-061-02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支原体肺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国内资料统计其占10%~30%,国外文献报道更高[2-3]。既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红霉素,但具有疗程长,胃肠道反应重等缺点。因此,现对我院儿科2003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13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139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75例,女64例;年龄7个月~13岁,平均6.1岁,其中<1岁2例,2~5岁58例,6~12岁79例;病情1周以内81例,1周~1个月58例;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MP-IgM 4倍增高或降低,血支原体抗体滴度1∶32以上,临床有呼吸道症状,肺部X线有影像学改变,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4]。排除各种临床合并症和其他病菌引起的肺部疾患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中,男36例,女34例,1岁以下2例,2~7岁29例,8~14岁39例;对照组69例中,男37例,女32例;1~7岁28例,8~14岁4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39例主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持续剧烈咳嗽。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WBC正常46例,WBC增高(>10×109/L)89例,低于正常值者(4.0×109/L)4例;血清MP-IgM检测和胸部X线照片检查。X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著。血清MP-IgM检查首次阳性96例,第2次复查阳性者31例,第3次复查阳性者10例。2006~2007年5月,观察41例患儿用药前采用陕西百盛园生物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生产的肺炎支原体快速鉴定培养基进行咽拭子培养,24 h判断结果为100%。

1.3 治疗方法

开始两组均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确诊支原体感染后,治疗组静滴红霉素20~25 mg/(kg・d),热退后即予阿奇霉素静滴,10 mg/(kg・d),1 次/d,连用5~7 d,症状控制后使用阿奇霉素口服序贯疗法,即阿奇霉素10 mg/(kg・d),口服,1 次/d,连用3 d,停药4 d,疗程14~21 d; 对照组单独使用阿奇霉素给药治疗,即阿奇霉素10 mg/(kg・d)静滴,1 次/d,连用5~7 d,症状控制后使用阿奇霉素口服序贯疗法。重症患者辅以短疗程使用地塞米松。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均正常,辅助检查在2周内血象胸片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基本缓解,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病情好转,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均未完全恢复正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治愈+显效)明显大于对照组(χ2=5.72,P<0.05),见表1。

2.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组发热与咳嗽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72,P<0.05)。治疗组肺部炎症吸收和好转时间与平均住院日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5,P<0.01),见表2。

两组相比,治疗组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对比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或缓解的天数均较对照组为优,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说明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较好。

2.3 不良反应

主要有用药后恶心、腹痛、腹胀、厌食、皮疹、静脉炎等症状。139例患儿中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所有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症状较轻,对症治疗均能缓解,无需停药。全部病例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等毒副作用。

3 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分析,现将有关研究资料分析如下: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认为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是至今为止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大小界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具有高度多形性。在其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此结构为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宿主细胞的结合位点,在此部位有一个对胰酶敏感的膜表面蛋白质,即P1蛋白。该蛋白具有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对黏附和致病具重要作用。这种微生物无细胞壁,其体内含有DNA和RNA,因此,仅能阻碍病原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无效。

近年来,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因此,临床上应尽早诊断,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疑似及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无效的患者均应及时行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查。由于血清MP-IgM在感染后第3天可升高,1周左右可查出,1个月左右达高峰。因此,对于首次阴性的患儿,仍须行第2次甚至第3次复查;对于高度怀疑此病的患者,在首次或第2次检查血清MP-IgM阴性者,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无效时,应试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以争取治疗时间。我院2006年起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鉴定培养能较快确定患儿病原体,以确保诊疗方案的正确、及时地调整。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碱性抗生素,作用于支原体核糖体亚单位,阻止蛋白质合成,达到抑菌浓度。因其能维持血清高浓度,所以能较好地控制临床上发热等症状。故临床上怀疑有支原体炎症、出现高热等症状时,应该首先静滴红霉素。但红霉素会影响胃肠道功能,用药时间长或量大会损伤肝功能,副作用较大。而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且由于阿奇霉素在红霉素环9A位上插入甲基取代氮,阻断体内脱水途径,使之化学稳定性增强,化学结构较红霉素更稳定,具有良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口服吸收好,并迅速分布于组织,在呼吸道的组织内浓度约为同期血药质量浓度的50倍,当血药质量浓度降低时,组织器官中药物释放出来,使血液及作用部位的药物质量浓度能够在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其半衰期为35~48 h。根据这些药物动力学特性,采取阿奇霉素静脉给药1次/d的给药方案,即可产生明显临床疗效,又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6]。所以先用红霉素控制支原体血症,再用阿奇霉素治疗肺部炎症最合理,可达到最佳疗效,同时避免了单用红霉素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和肝脏损害的危险。

本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所以,先用红霉素控制支原体炎症,再用阿奇霉素治疗肺部炎症最合理,可达到最大药效。另外,应用阿奇霉素的过程中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仅出现较轻的胃肠道反应。统计发现,治疗组的住院时间短,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有效率,所以先用红霉素再用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耐受性良好,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第四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纪要[J].中国儿科学杂志,1999,33(3):168.

[2]Ouchi K.The role atypical:mycop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 the 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 in childhood[J].Jpn J Antibiot,2000,53(Suppl B):13-21.

[3]Principi N, Esposito S. 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caus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in paediatric patients[J].Curr Opin Infect Dis,2002,15:295-300

[4]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678-679.

[6]张国成,陈彩平,成胜权,等.静脉用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4):357-358.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2篇

1.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广东佛山528308; 2.广州市儿童医院,广东广州510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 该次共选择8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组,就阿奇霉素常规治疗(对照组)与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预后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应用前及应用后8d两组间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用药后1d、2d、4d相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增重症病例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5%;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CRP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消除症状,缩短病程,防控严重并发症,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应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04-02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在临床儿科占有较高的发病比例,是儿童期常见的全年均有散发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病情多呈自限性,症状轻微,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效果显著[1]。但随着近年MPP患病年龄渐趋低龄化,病发比率增多,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并不少见,其免疫明显紊乱、临床表现特殊,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单用效果不佳,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为各界研究重点[2]。为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该次共选择80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研究对象,均为该院儿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组,就阿奇霉素常规治疗(对照组)与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预后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研究对象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5~14岁,平均(8.6±1.7)岁。均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相关诊断标准符合,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均有双侧或单侧异常改变,伴肺部罗音、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道表现,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均有高热,平均发热(10.2±4.1)d,血清MP-IgM阳性,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40例,肝功能异常者49例。依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指标及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国内诊断标准,下列指标符合其一,即可对该病确诊:①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常应用1周无效,或≥38.5°C发热持续10d以上。②行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叶以上范围或一个肺段均被大片状致密影占据,单叶或多叶可累及病变。③伴肺内并发症,如肺脓肿/肺坏死、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行X线胸片检查示合并胸腔积液或双侧多肺叶受累,病变在入院48h内扩大。④有严重低氧血症出现,或伴有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酸碱失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它系统严重损害。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两组在疾病确诊后,均积极应用吸氧、降温、化痰、平喘、止咳等综合治疗方案,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取维生素C及肝泰乐护肝治疗;心肌酶谱异常者取维生素C及果糖二磷酸钠应用营养心肌;电解质或酸碱紊乱的患儿行补钠、补钾、纠酸治疗。对照组:取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应用剂量为10mg/(kg·d),1个疗程为3~5d,第2个疗程在5~7d后开展,取红霉素在间隔期静脉点滴,行序贯治疗,应用剂量为30mg/(kg·d)。观察组: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取地塞米松应用,共用5d,剂量为0.3~0.5mg/(kg·d)。

1.3 观察指标

症状评分:依据4个临床症状即湿罗音、发热、痰鸣音、咳嗽的轻重程度按1~3分划分,对用药前及用药后1d、2d、4d、8d变化加以比较。同时观察两组发热持续时间、治疗后CRP水平、平均住院时间、新增重症患儿病例。

1.4 效果评定

依据“抗菌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国家卫生部药政局颁发)相关标准:痊愈: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后呈正常恢复;显效:痰培养转阴,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炎症经X线胸片检查基本吸收,白细胞计数呈正常恢复;有效:白细胞计数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体温正常;无效:病情在药物应用72h后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效果比较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炎症状评分比较

药物应用前及应用后8d两组间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用药后1d、2d、4d相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期间综合评估

观察组新增重症病例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5%;观察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CRP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研究显示,支原体可在无细胞培养基中生长,属最小的细胞外生存微生物,是主要的对人类产生致病作用的支原体类型之一[3]。全球范围内支原体感染均有一定病发比率,是常见的诱发儿童上、下呼吸道急性感染的病原。每隔3~8年,支原体肺炎可在社区或军队中流行1次,部分情况下可引发严重暴发,但不属主要诱导院内感染的致病原。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支原体肺炎在目前有增多趋势,且重症患儿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对患儿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4]。该次研究应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无效、持续发热、X线胸片检查、严重肺外并发症等作用判断病情指标,符合“我国肺炎诊断治疗指南”及大多数文献报道。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也被公认,有学者认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患儿机体异常免疫应答反应及大环内酯抗生素耐药相关,且存在ESR、CRP升高,故患儿存在的免疫反应较显著[5,8]。

支原体无细胞壁,应用β2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疗效不佳。许多药物可对细菌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抗支原体作用明显,但因不良反应而在儿科推广受限,故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为主要治疗该病的选择。但受其应用广泛的影响,致使皮类抗生素支原体耐药率迅猛增加,且有交叉耐药的现象存在[5-6]。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相关炎症反应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大量胸腔积液的基础[7]。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可调节机体免疫,减轻致敏效应,抗炎,对炎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聚集产生抑制,且对炎症因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使机体免疫反应最大程度的减轻[8]。重症患儿加用肾上腺皮激素治疗方案已被临床多项研究认可。结合该次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症状消除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预后显著。

综上,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消除症状,缩短病程,防控严重并发症,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清友,王秀丽,杜军保,等.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激素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3):224.

[2]Miyashita N,Kawai Y,Akaike H,et al.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adolesc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BMC Infect Dis,2012,12(1):126.

[3]成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2,39(1):92-93.

[4]俞珍惜,刘秀云,江载芳.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4):246.

[5]Kawai Y,Miyashita N,Yamaguchi T,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macmlide antibiotics against genetically determined macrolide-resistant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paediatric patients[J].Respirology,2012,17(2):354-362.

[6]黄晓夏.吸入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0,30(4):89.

[7]甘文波.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40-41.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78-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1月期间住院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59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2例(54.2%,女27例(45.8%,年龄17个月-14岁,平均9岁;病程3-28天。随机将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两组患儿行支原体肺炎Ig检测均为阳性,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使用阿奇霉素10mg(kg.d注入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0.1为宜缓慢静点,每天1次,连用7天,第8天起改用罗红霉素2.5-5mg(kg.d,每天2次口服,连用7天。

1.2.2对照组使用10mg(kg.d注入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0.1为宜缓慢静点,每天1次,连用5天,停药4天后执行首次治疗方案5天;两组均14天为1疗程。

1.3效果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片阴影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胸片阴影基本吸收;无效:原有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有加重倾向,胸片阴影炎性病变无变化或有加重倾向。

2结果

3讨论

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是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不少见。[1]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能通过细菌滤器,需要含胆固醇的特殊培养基,直径为125-150nm,无细胞壁,形态多样,能耐冰冻,革兰氏染色阴性。

支原体肺炎大多起病缓慢,潜伏期约2-3周,病初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2-3天后出现发热,体温长达39℃左右,可持续1-3周,可伴有咽痛和肌肉酸痛。

咳嗽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一般于病后2-3天开始,初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咳,常带有粘稠痰液,偶带血丝,少数病例的阵咳与百日咳相似,可持续1-4周。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少数可听到干、湿罗音,但都很快消失,故体征与发热、剧咳等临床表现不一致,为本病特点之一。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罗音较年长儿多[2]。

支原体肺炎X线检查[3]动态观察可见病变具有游走不固定的特点,往往一处病变消散而它处又有新的浸润发生,有时呈薄薄的云雾状浸润影,还可有肺不张。约20%的病儿可出现少量胸腔积液。胸部X线表现异常通常在10-21日吸收,完全吸收需要4-6周。约有少数病儿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而X线改变仍可持续数月,提示肺部病变损伤较重,可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肺功能。

此病的诊断要点是:[4]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著,也可发生流行病学。②白细胞大多正常或稍偏高,血沉多增快,Coombs试验阳性。③青霉素类、链霉素及磺胺药无效。④血清冷凝集素(属Ig型大多滴度上升至1:32或更高,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冷凝集素大多于起病后第一周末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时消失。⑤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具有诊断价值,临床常采用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特异性I生较晚,不能作为早期诊断。

支原体肺炎需与肺结核、病毒性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百日咳相鉴别,可根据病史、结核菌素试验、X线跟踪随访、细菌学检查及血清学反应做出鉴别诊断。

支原体肺炎可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部分患儿可有溶血性贫血、脑膜炎、心肌炎、肾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肺外表现。治疗与一般肺炎基本相同,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注意防治肺外并发症。抗生素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笔者应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0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了住院费用,家属及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

[2]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8.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237-02

Clinical analysis ofmycoplasma pneumonia

LI Jing, YAN Haiq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MedicalCollege, Henan Province, Weihui45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standard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of children. Methods: The data of 64 case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May 2007 to November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mycoplasma pneumonia of children included cough, gasp, fever, dyspnoea and concominant other organ dysfunction exclusive of lung included emesia, diarrhoea, creatase heighten, epileptic attack, blood urine, anaemia, pleural effussion etc. Elisa test was used to detect MP-IgM in blood serum. The treatment applied azithromycin 2-3 weeks. 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suffer from serious condition and long course of disease, some of them only display other organ dysfunction exclusive of lung, special, effective and early stage diagnosis should be applied to detect MP-IgM in blood serum, the treatment should apply azithromycin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Mycoplasma pneumoniae; Therapy

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支原体肺炎占各类肺炎总数的15%~20%[1]。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肺炎支原体感染报道日渐增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为多,它不仅引起肺部感染,而且常伴有或只有肺外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现将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6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6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0~1岁8例,2~3岁20例,4~6岁17例,7~13岁19例。春夏季发病22例,秋冬季发病4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2]。

1.2 临床表现

1.2.1 肺部表现55例:有发热55例,其中>38.5℃者49例;咳嗽40例,喘息14例,呼吸困难7例;血常规:WBC>10×109/L 15例,(4~10)×109/L 34例,

1.2.2 神经系统表现12例:惊厥发作4例,口角歪斜、失语2例,意识障碍6例。脑脊液(CSF)检查中,WBC增高10例,蛋白轻微升高6例,糖及氯化物基本正常,脑脊液MP-IgM阳性10例。头部CT或MRI:脑室扩大、脑沟改变4例,累及基底节2例,脑梗死2例。

1.2.3 血液系统表现13例:其中贫血10例,轻度贫血(90~110 g/L)7例,中度贫血(60~89 g/L)3例。血小板减少3例。

1.2.4 心血管系统表现11例:心肌酶谱检查CK-MB、肌钙蛋白异常6例,心电图异常3例,心力衰竭2例。

1.2.5 胸腔积液5例:中等量以下积液3例,大量2例,胸腔穿刺放液查 MP-IgM阳性。

1.2.6 消化系统13例:腹泻伴呕吐7例,肝功能异常6例。

1.2.7 泌尿系统4例:镜下血尿3例,伴一过性蛋白尿1例,肾脏彩超弥漫性损失2例。

1.2.8 其他:皮疹6例,丘疹、丘疹样荨麻疹多见。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用阿奇霉素10 mg/(kg・d)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治疗,滴注时间不少于60 min,1次/d,疗程2~3周,并相应对症处理如营养心肌、脑细胞,脱水、降颅压、镇静等,除5例神经系统表现有意识障碍患者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外,均获临床治愈。复查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正常,血常规正常。各种肺外表现均在4周内消失。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所导致的呼吸道感染在儿科发病逐年增多,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DNA和RNA,无细胞壁。近年研究认为MP感染后可产生体液、细胞免疫应答及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靶器官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肺内或肺外损害[3-4]。肺炎支原体抗体与人体的脑、肺、心、肾、肝以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的抗原,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的损害,表现受累器官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组资料中30例有肺内表现的同时伴有肺外表现,9例仅有肺外脏器受累,无呼吸系统症状。因此对不典型肺炎合并肺外并发症,或以上述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要想到MP感染的可能性,应及早做胸片、冷凝集试验,痰Mp-PCR、血Mp-IgM、脑脊液Mp-IgM等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在治疗上,本组患者经用阿奇霉素治疗2~3周后,全部有显著疗效,提示大环内酯类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特效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是与细菌白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转肽作用及信息核糖核酸(mRNA)的移位,从而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起到抑菌的作用[5]。部分患儿用阿奇霉素后有恶心、呕吐、纳差、腹泻等副作用,经停药后很快消失,在积极控制感染的同时应根据肺外损害的部位及程度,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案,如营养细胞、抗免疫、利尿、脱水等,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小儿支原体感染患者的逐年增加且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延误治疗时机,部分较大患儿肺部体征较轻,易并发肺外病变,多以肺外病变为就诊原因。故对于遇到用病毒、细菌感染不能合理解释的患者[6],要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都应当进行特异性MP-IgM抗体测定。但值得注意的是,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并不意味着肺炎支原体的当前感染,需临床综合判断,以免贻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兴矗,殷敏,梁志强.某地区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4,27(2):66-67.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1-1172.

[3]张战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1):9-11.

[4] Malerba G,Pignatti PF.A review of asthma genetics: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and recent candidates[J].J Appl Genet,2005,46(1):93-106.

[5]金有豫.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9-332.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5篇

1962年,两位科学家成功分离培养出这种疾病的病原体并命名为肺炎支原体(MP)。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有细胞膜无细胞壁、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有100余种,肺炎支原体是其中的一种。

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情大都轻到中度,但严重者也可导致死亡。但迄今为止,肺炎支原体感染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也就是说。当今还没有一个诊断试验,一次检测的阳性结果就可以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做出经验性的初步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可作出经验性的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特点

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引发肺炎,尤其是儿童患者。

一般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是发热和咳嗽;儿童患者白天咳嗽剧烈,但夜间入睡后不咳嗽或很少咳嗽——这是一特点,肺部听诊体征少。

根据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进一步诊断病原学检测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肺炎支原体实验室诊断方法。

直接病原体检测 主要有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DNA(MP-DNA)。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和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也就是说,理论上任何病原体感染都会有相应的抗体产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即一种抗原通常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因此,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说明发生过这种病原体的感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所以,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试验通常采用血清,故也被称为血清学检测。

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用已知的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血清标本中其特异性抗体是否存在。由于目前尚无抗肺炎支原体抗体的国际参考血清,因此,目前所有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都还是定性或者半定量的。传统、经典及常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方法有4种,为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其中以ELISA法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敏感性、特异性较好,操作便捷。

冷凝集试验:仅有50%左右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一般在发病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时出现,2—3个月后消失。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风疹、腮腺炎、腺病毒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也可出现低效价阳性,因此,冷凝集试验的特异性不高,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参与反应的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琐并且要求十分严格,稍有疏忽便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实际临床也已基本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具有快速、敏感、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的实验设备等特点,但易受外在因素影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可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特点,是免疫学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病原学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

重点摘要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无论何种方法)是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最可靠的,在目前是唯一的、已得到国内外公认的确诊方法。

尽早采血进行第1次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缩短采血间隔(最短可2天),儿童在起病8天后、成人在起病6天后第2次采血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即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同时要注意,上述任何一种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方法一次检测的准确可靠的阳性结果都不能确定提示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呼吸道分泌物肺炎支原体DNA的结果与临床符合率低由于存在着高比率的无症状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携带者以及感染与治疗后的肺炎支原体携带,因而呼吸道分泌物的肺炎支原体培养、聚合酶链反应阳性结果也可见于肺炎支原体携带者。辛德莉等报道,即使正规抗生素治疗痊愈后口咽部带肺炎支原体最长可达4.5个月。

肺炎支原体IgM一次检测阳性不是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的标志特异性IgM是感染发生后首先出现的抗体,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感染痊愈后数月内消失,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患病后获终身免疫不会得第2次麻疹,因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一次阳性即可确诊为急性感染。但多个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肺炎支原体kM可持续存在1年,最长可达9年;而很多人尤其是儿童,一年可多次呼吸道感染,因此单次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并不能区分哪一次呼吸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因此,无实际临床意义。在笔者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中发现,3例3个月-3年后复查肺炎支原体抗体仍>1:1280,提示单份血清抗体高滴度也不能确定提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美国2007年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中指出,基于一次急性期抗体滴度管理患者是不可靠的。

双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是唯一可靠诊断方法双份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4倍升高(无论何种方法)是目前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唯一可靠的实验室病原诊断方法,确定是全身性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包括隐性感染)。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是感染性疾病最可靠的病原学确诊方法之一,以往常取急性期血清及发病2-3周后的恢复期血清平行检查,因此,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近几年,我们对以缩短采血间隔的改良双份血清方法确诊的成人和儿童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呈现出了规律性,临床医生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经验性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

笔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传统双份血清方法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过大与第2份血过于强调在恢复期采集有关。以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成人最早起病5天后,儿童最早起病8天后采第2份血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即可出现抗体滴度的4倍及以上升高而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大多在起病4~5天门诊治疗效果不佳而做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炎时住院,因此缩短采血间隔的改良双份血清的方法有临床实用性。

专家寄语

病例确诊是质的高度对临床诊治帮助很大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难治性;小儿肺炎;肺炎支原体;糖皮质激素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P)肺炎中难治或重症病例逐渐增多,但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尚无统一确切定义,通常是指病情进展迅速、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合并肺外并发症、甚至发生ARDS、抗支原体治疗10-14天体温无法控制、肺部病变累及双侧或单侧多叶、甚至出现坏死性肺炎、合并中-大量胸腔积液[1]。我科在近四年间共收治58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8例难治性肺炎支原性肺炎,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1-3岁10例,3-5岁18例,5-10岁27例,10岁以上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均有高热、剧烈咳嗽、经抗支原体治疗3天无法控制体温、出现肺外并发症、肺部病变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叶高密度阴影、炎症指标升高、CRP>40mg/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超过年龄组正常高限。

1.2辅助检查:①MP-IGM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发热7-10天后采血,血清MP-IGM抗体滴度>1:160为阳性。58例病例45例阳性,其余13例两周后复查抗体滴度,上升4倍(7例),或下降到原来的1/4(6例)。②全胸片:全部病例病侧肺野见密度增高影,单侧42例,双侧16例,其中肺实变10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肺不张2例,对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病例行CT检查,可精确到肺叶病变,肺门淋巴结情况,可发现节段性肺不张。③血常规白细胞正常38例,升高17例,下降3例,血CRP正常32例,升高26例,肝功能异常3例,心肌酶普异常2例,肾功能均正常。

1.3症状和体症:入院前发热3-9天,热峰均大于39度,咳嗽剧烈,痉挛性咳,影响睡眠,痰粘稠。所有病例病侧呼吸音降低,逐渐出现湿罗音甚至哮鸣音,体症相比症状较轻。

1.4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常规使用红霉素30mg/kg.d,分2次静滴,根据白细胞高低选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3天仍高热、咳嗽剧烈、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肺不张等。即随机分成两组①激素组:加用地塞米松0.3mg/kg.d,连用3天停用。红霉素疗程7-10天后改用阿奇霉素10mg/kg.d,连用3-5天②非激素组:继续红霉素治疗。疗程10-14天后改用阿奇霉素10mg/kg.d,连用3-5天。以上两组同时给予其他治疗:氨溴索、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采用序贯疗法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一天一次,连用3天,停4天,共2-4个疗程,门诊随访,肺部体症均逐渐消失,未有复发。

2、结果

激素组均于使用激素后1-4天退热,平均退热时间5.28±0.71天、平均肺部罗音消失时间11.86±1.17天、平均住院天数12.6±1.21天,未使用激素组20例于使用红霉素8-14天退热,8例仍发热,因家属要求,加用地塞米松后也于1-3天后退热,平均退热时间8.88±2.12天、平均肺部罗音消失时间15.75±4.67天、平均住院天数16.4±5.99天,由上表可见,激素组和未使用激素组入院前发热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肺部罗音消失时间等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支原体已逐渐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文献报道支原体肺炎的感染率为9.6%-66.7%[3]。支原体肺炎每隔3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4]。人类对支原体感染有普遍易感性,4-20岁是最易感染人群,支原体感染可以发生在婴幼儿甚至是新生儿,但高峰发病年龄依然是学龄前和学龄儿[5]。本研究的病例学龄前和学龄儿为82.76%(48/58),发病年龄特点也符合上述特点。近年来,难治性病例越来越多,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尚无统一标准,通常理解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病情重,病程长,迁延不愈。具体特点:热程长,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肺部大面积受累,易合并胸腔积液和肺不张,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不佳,治疗难度大,感染症状常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直接损害和免疫机制:目前公认支原体直接损害和感染后免疫反应是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病机制,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制,支原体可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TNF-∝,IFN-r,IL-4,IL-6,IL-8,IL-10,IL-18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这些细胞因子受转录因子NF-kB的调节,从支原体中提取一种脂蛋白,能激活NF-KB引起许多细胞因子释放。激素可抑制NF-kB的活性,抑制免疫反应。据此,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基本上在48小时退热,并可抑制分泌物产生,促进肺部实变吸收,减少肺不张及支气管扩张症等后遗症的发生[6]。支原体感染的免疫病理反应过程,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7]。另国外学者证实支原体可产生毒素MPN372,可能与高热、肺坏死有关[8]。(2)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合并肺炎链球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或者微小病毒感染,这也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3)耐药机制:耐药株的出现可能是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但糖皮质激素可促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提示至少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支持耐药机制。(4)粘液-纤毛系统损害及肺不张。临床可见患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影像学易出现肺不张,胸部X正侧位片是目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可观察疗效,修正治疗方案,但有局限性。CT则能发现更多病变细节,如肺内气体潴留、间质改变、肺泡炎症、能观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可以发现X线片难以观察到的节段性肺不张。

免疫炎症反应过强是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本研究中激素组较非激素组的退热时间、住院天数、肺部罗音消失时间等均明显缩短,咳嗽气促症状很快改善。因此激素在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壮 陆权 万莉雅,等.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70-571.

[2]杨锡强 易著文主编 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8.

[3]陆权 车大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中的若干问题[J].国际儿科杂志,2007,34(1):235-238.

[4]Yu J,et al.Distribution lf antibody titers to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Koream children in 2000-2003.J Korean Med Sci,2005,20(4):542-547.

[5]袁壮 陆权 万莉雅,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62-563.

[6]袁壮 陆权 万莉雅,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72-573.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7篇

20世纪60年代初,当肺炎支原体被分离培养首次命名后不久,就有一些观点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是不必要的,尤其是轻型感染,因为本病死亡率低,大多数时候病情是自限性的。

此后不久便有学者对治疗和非治疗组进行比较研究,治疗组呼吸道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非治疗组显著缩短。广州儿童医院173例因重症肺炎死亡儿童的尸检肺组织标本,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总阳性率为92.4%。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易导致肺炎,笔者报告的一组双份血清确诊的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病例,体温峰值≥39℃者占91.6%,全部x线诊断为肺炎;笔者已报告的两组成人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病例,X线诊断肺炎比率分别为77%和92%。依照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社区获得性肺炎应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因此,对症状明显且来到医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肺炎支原体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支原体是能够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义上属于细菌类,也被称之为缺细胞壁的真细菌。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药物选择:依据药效和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两个方面考虑决定,即药效(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不良反应。多种抗菌药物对肺炎支原体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范围见表1。

药效:只要不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均可能有效因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无效。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糖肽类的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从理论上说,只要不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均可能有效,但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磺胺类、嘧啶类、多黏菌素、萘啶酸和利福平对肺炎支原体均无效。体外药敏试验林可霉素(洁霉素)无效,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有效;但有限的报告提示,克林霉素在体内可能没有作用。

不良反应:谨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酰胺醇类的氯霉素)最低抑菌浓度虽在敏感范畴,但在敏感的临界值区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任何一种氨基糖苷类的任一品种均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老人、小儿患者尽量避免使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作用差,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因此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宜选用本类药物治疗。同样,由于氯霉素对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低,且又有血液系统毒性,故也不建议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的抗菌治疗

重点摘要

治疗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国内外推荐和常用的只有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首选大环内酯类。我国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肺炎支原体菌株比率>69%,但对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都敏感。

若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72小时体温不降,应考虑可能感染了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18岁或骨发育已成熟青少年可以换用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8—17岁的患者,可以换用四环素类;

抗菌药物首选大环内酯类

口服药物红霉素、螺旋霉索、琥乙红霉素是第一代(天然),对胃酸不稳定,胃肠反应大,制成肠溶剂型后,其生物利用度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口服效果受限。

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属于第二代(半合成),能耐胃酸的降解,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1~2次/日),胃肠道不良反应低。

第三代是把14元大环内酯C-3上的红霉糖基替换羟基而得到的酮内酯类,如泰利霉素,其对野生型核糖体的结合力较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分别强约10倍和6倍;但美国FDA对此药可能引起致死性肝衰竭发出了强烈警告,加拿大卫生部也因此取消了其部分适应证。

静脉用药

可静脉用药的大环内酯类的药物中,主要是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阿奇霉素抗菌活性高于红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小,每天只需用药1次,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好于红霉素,在临床被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但笔者的一组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显示,静滴足量红霉素的效果好于阿奇霉素,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四环素类药物口服制剂应用较多四环素类中,抗菌作用的强弱依次为米诺环素(美满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应用较多的是口服制剂。

喹诺酮类药物为杀菌药。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等,由于显著提高了对肺炎链球菌、厌氧菌和对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因而被称为呼吸喹诺酮类。虽然所有喹诺酮类的最低抑菌浓度比大环内酯类高,但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是杀菌作用,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大都是抑菌。喹诺酮类药物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因此,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莫西沙星口服吸收好且迅速。

儿童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选择

四环素类可沉积于牙齿和骨中,造成牙齿黄染,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

喹诺酮类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我国《新编药物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都规定该类药物避免用于3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中,对于骨骼发育成熟的青春期少年,可以给予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疗(口服和静脉)。

在我国,对于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可以覆盖肺炎支原体的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依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个体情况,或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或门诊口服药物治疗或者是住院治疗。

口服药物轻症患者或停止静脉用药后的延续治疗,首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中的1个;可选择或替换的药物有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儿童支原体阳性治疗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哮喘;咳嗽变异性;诊断,治疗

本文就我院和阳江市人民医院儿科 1999年 1月~ 2003年12月收治的6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诊疗体会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 40例,女 28例,年龄 1岁 6个月 ~ 12岁,以干咳为主要症状。冬春季发病38例,夏季 11例,秋季19例。病程均大于 l个月,其中25例持续2 ~3个月, 4例持续约 6个月。

1.2临床表现:患儿以慢性干性咳嗽为主,时轻时重,早晚明显,夜间频繁,阵发性咳嗽 38例,晨起干咳 30例,其中运动或受凉后咳嗽加重 10例。 68例均无明显发热、咳痰及喘憋症状。 14例仅伴有极少量稀薄白色痰。体征:双肺呼吸音增粗 52例,仅闻及少许干罗音 16例。X线胸透及胸部正位片正常 40例,肺纹理增粗 28例。

1.3诱发因素:与过敏因素有关者30例 (44.1%)其中不同程度湿疹 15例, 13例为婴幼儿,过敏性鼻炎 10例,血清检查花粉、尘螨过敏者 28例。病初有呼吸道感染史者 35例(58.3%),血清检查合胞病毒 IgM阳性 17例,支原体 IgM阳性 18例。

2 治疗结果

确诊后选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剂(必可酮、普米克)和β2受体激动剂(喘乐宁气雾剂,舒喘灵气雾剂或片剂)为基础治疗,按不同病因及个体情况分四组治疗方案,疗效判断以治疗2周症状缓解、咳嗽明显减轻为有效,坚持治疗1~3个月停药后无反复为治愈。①与过敏因素有关者在吸入治疗基础上加酮替酚 15例,此组婴幼儿 13例,有效 12例 (80%),坚持治疗10例,症状控制后停用β2受体激动剂,减量继续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剂半年无复发 9例即治愈 9例(9/10,90%)。②长期应用抗生素及全身糖皮质激素者 18例,排除双重感染及依赖症,停用与治疗无关的药物,采取吸入治疗加用维生素A和免疫增强剂,有过敏者加酮替酚。有效15例 (83.3%),坚持治疗 12例,治愈 9例(9/12,75%)。③夜间咳嗽者加用氨茶碱缓释剂15例,有效10例(66.7%),坚持治疗 8例,治愈 5例(5/8,62.5%)。④确有病毒感染者2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病毒唑或更昔洛韦,避免滥用抗生素。有效14例 (70%),坚持治疗12例,治愈 8例 (8/12,66.7%)。

3 讨论

3.1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性哮喘,过敏性咳嗽,是一种潜在形式的哮喘。这组人群偶尔有或根本没有典型哮喘的喘息症状、呼吸困难和肺部体征,极易误诊,耽误治疗。临床诊疗中凡符合如下标准者即可确诊。①持续咳嗽或反复发作大于1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痰少,受凉或活动后加重,无明显感染迹象,用抗生素治疗无效。②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咳嗽缓解(基本诊断标准)。③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气道呈高反应性及变应原阳性等可辅助诊断[1]。

3.2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理生理与哮喘相同,均以外界致敏性和 /或非致敏性物质刺激支气管粘膜产生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为特点[2]。其诱发因素多为各种致敏原和 /或呼吸道病毒感染[3]。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上与哮喘相似,主要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抗变态反应及稳定肥大细胞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等[2]。本文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 68例患儿治疗结果表明:有效者 51例,有效率达 75%,坚持治疗≥ 1个月治愈者 31例,治愈率45.6%。充分说明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与哮喘一样,应早期诊断,坚持治疗,指导正确吸入方法,防止中途停药,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全身糖皮质激素,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的发生。

3.3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由于症状,体征不具备典型表现,易被误诊为多种呼吸道疾患所致的慢性感染后咳嗽。本文 68例曾先后误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慢性咽炎、免疫功能低下等。慢性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鉴别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认为,采用Pin等报道的 4.5%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的诱导痰方法,采取外周气道至中央气道的分泌物进行痰液炎性细胞测定,可直接反映气道炎症的发生状况及其严重程度,可作为对间断持久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一项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4]。有研究比较了慢性咳嗽中感染后咳嗽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间痰液炎性细胞的特征,发现感染后咳嗽患儿气道内炎症主要呈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并无嗜酸细胞性炎症发生,但咳嗽的持续时间却明显长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儿童。这可能与感染后咳嗽的儿童免疫力在受病毒感染后明显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不断发生,以致经久不愈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道内的炎症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细胞和肥大细胞,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直接抑制气道内的嗜酸细胞、肥大细胞等变态反应性炎症细胞水平,是缩短这组患儿咳嗽持续时间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5]。临床儿科医生诊疗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从而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早期确诊率,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 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试行方案). 中华结核及呼吸杂志,1998,16 (哮喘增刊):10

[2]李明华,殷凯生,朱栓立主编. 哮喘病学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4~496

[3]吴宏君,吴燕,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过敏、环境的关系. 中原医2001,28(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