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电子政务

最佳解决方案奖

用友政务为吉林省构建的财政一体化系统,不仅满足了吉林省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也起到关键作用,成为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抓手。

北京用友政务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政务)推出的财政一体化业务解决方案,是依据“金财工程”整体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按照统一平台整体规划的原则精心设计与开发,系统能够全面支撑公共财政业务,同时还具备灵活的资金控制机制,适用于各级财政部门进行综合业务信息的管理。

财政一体化业务解决方案主要是基于一个网络,建设一个办公自动化、政务公开、业务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系统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信息互动,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对预算—执行—核算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方案特点:

用友政务财政一体化业务解决方案能够理顺财政主体业务之间的关系,保证财政业务的流畅性;涵盖政府管理的全部财政资金;清晰定义各项业务的外延和内涵,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建立财政的标准总账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增强业务处理的透明度;.生成各种分析报表和报告,为业务处室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事前预算,事中预警,事后分析,一体化实时监管;自动进行财务核算,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多级安全控制,确保数据稳妥安全:使综合业务系统适应不同的软件硬件环境,保护财政原有IT投资;极大地降低软件系统的维护成本;基于整体架构,各层次间通过接口访问、松耦合,可以进行独立的维护、修改和升级;基于J2EE技术架构,系统建设应用B/S与C /S相结合的模式,兼容性良好,平台开发技术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

典型案例:吉林省构建全省财政一体化业务系统

吉林省2007年着眼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构建全省财政一体化业务系统为突破口,建立起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全省财政从顶层到基层实现资金监控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数据流程一体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有力促进了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吉林省、市、县各级财政一体化系统的无缝衔接,使全省财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纵横互联、精细管理”。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示范院校 金融管理与实务人才培养 模式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Reconstruction

Fin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Take National Model Building of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YANG Zewe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Abstract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reflects on the national model institutions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as key professional model 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process and practice, descripe on how to work and study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of the system.

Key wordsdemonstration schools;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ntegration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被列入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的内容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进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通过项目建设把该专业建设成与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全国性示范专业和在广州“区域性金融教育科研中心”中引领一线人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为期3年的建设和项目验收后1年多的反思与调整,我们觉得在示范建设中的一些基本做法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1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专业人才需求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国务院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规划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在现代服务业的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排在第一位。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启动项目建设时,我们在建设方案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规划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在与金融单位更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与金融单位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按照金融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并组织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形成‘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围绕金融行业专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要,将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考证内容结合起来,将专业技能训练与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目标适应金融单位主要业务岗位的需要和证书考试的需要,实现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要求的有机结合。”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理解,现在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岗位能力要求、如何培养职业能力、用什么来培养这些能力以及最终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问题。初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描述为:以服务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为宗旨,以广州金融业“八个中心、四大体系”建设为依托,以与金融单位紧密合作为突破口,面向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部门的柜面业务、营销服务和基层管理三种岗位,在教学内容中融入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式培养为纽带,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成校内模拟项目教学、校内真实项目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三步走的实践教学,重点进行行业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和订单所要求的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配套建设与就业岗位相匹配的包括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内项目中心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实训设施体系,建设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开放式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一支熟悉金融市场运作、操作技能过硬、教学能力强的具备“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形成实训设施、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三方面的支撑,最终实现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如果说原有方案所注重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和方法,那么,现在更注重的是对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原来注重的是核心点,现在则注重的是整体筹划。原来注重的是“技能”培养,现在注重的是涵盖技能的“能力”培养;原来描述的“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订单培养”包含在现在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中,是能力要素的核心和训练的重点;原来注重的是“订单培养”,现在注重的是在订单要求的框架下,通过完成订单单位所规定的真实的工作任务实现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示范建设的核心内容,不论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都必须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方案,新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进行了全新的统筹设计,与岗位对接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各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对应金融行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即: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对应商业银行柜员岗位,证券投资实务课程对应证券营销服务人员岗位,保险实务课程对应保险营销服务岗位,银行信贷实务对应银行信贷客户服务岗位,个人理财业务课程对应理财经理岗位。各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实训室建设对应核心课程改革对教学场所的需要,即5门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的教学分别在与其对应的5个实训室中进行;完成这些课程教学以后,学生需要完成面向市场的金融产品服务营销训练。如果说在5个实训室完成的是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那么在这个环节学生完成的则是全真的生产性实训,最后是与就业相联系的半年顶岗实习。

3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从根本上讲是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行业证书标准是我们间接得到的行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直接的岗位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通过对行业调研结果的归纳,并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的行业专家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我们确定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在11个任务领域完成42项工作任务的172项能力要求(172项具体能力请参阅:121.33.253.215/solver/blob key=4946645&dddatetttime=1246688007671 第四页)。这些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的确定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将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融入过程与方法之中。本专业建立在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包括如下类别:

一是直接对应于岗位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岗位工作内容,按照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运用岗位业务平台进行业务训练,最终达到与岗位对接的要求,这些课程全部为一体化的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对应银行前台柜员岗位)、银行信贷实务(对应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岗位)、证券投资实务(对应证券客户经理岗位)、保险实务(对应保险客户经理岗位)、个人理财业务(对应理财经理岗位)、银行会计(对应银行会计岗位)、国际结算(对应国际业务部结算岗位)、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对应大堂经理和基层管理岗位)。其中,前5门课程因对应主要就业岗位被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是对岗位作理论和知识支撑的课程。这些课程不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但对岗位工作有理论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岗位工作,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由于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的应用理论和专业知识已经体现在一体化课程之中,因而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与工作过程联系不够直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公共理论。这些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基础、财务会计基础、公司理财、国际金融、金融法。

三是对岗位作技能和方法支撑的课程。这是非常具有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特色的课程,由于这些技能基本不直接对应某一个具体岗位,因此,将这些技能训练内容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起来进行专门的训练。这类课程也包括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财经基本技能(点钞、传票算、汉字输入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客户沟通、金融服务礼仪、金融服务英语口语、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应用文写作。

四是对岗位作态度和价值观支撑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廉洁修身、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科技人文和艺术选修课。也包括订单企业文化类课程。

五是对岗位作提升和创新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教学企业项目(证券投资)、教学企业项目(客户理财)、期货与期权、信托与租赁、金融风险管理。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我们在示范建设期间在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整体设计基础上尝试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设置三种不同的实践课程分三步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使教学逐步接近岗位实际,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这三步实践教学是:(1)一体化课程教学;(2)教学企业项目课程教学;(3)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模式可归纳为表1。

5 教学条件建设

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条件:一是实训设施;二是师资队伍;三是课程资源。也就是要解决了用什么来教、由谁来教、教哪些东西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演员、演说家,而是导演、操作示范者、教学工作任务推进者和组织者。课程改革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往往与其理论水平一样重要。我们采取的是两个办法:一是从金融部门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如:从汇丰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引进了多名老师;二是将专业教师派往金融行业锻炼。从招聘和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得“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体化课程、教学项目课程以及按照新的要求组织顶岗实习都是全新的课程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切都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新开发。其工作量十分巨大,对观念的冲击也同样巨大。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开发了主要核心课程的工学结合教材和相应的网络课程,配备了大量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较好地支撑了专业教学改革的进行。

6 特色与创新

6.1 按照项目课程模式编写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示范建设过程中出版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信贷实务》、《商业银行会计》、《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外汇交易实务》、《国际结算》等教材是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和项目模块体例编写的,这些教材以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以业务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顺序来组织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符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是一套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原理重构教学内容的工学结合的教材。本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材的体例扬弃了适应传统知识体系的章节结构形式,改按适应工作体系的项目模块结构形式。教材中的项目来源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教学项目,教材中的模块来源于完成工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教材充分体现了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做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设计思想。按照本套教材组织教学,即可实现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来组织教学进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一个教学项目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一般都会得到一个与实际工作相同的标志性的成果。

第二,教材的内容不再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而来源于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建立在行业专家对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和专业教师深入行业进行岗位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由于课程分工的不同,本套教材不涉及到基础理论,对于必不可少的应用理论采取了嵌入相关的工作过程的方法,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通过将行业岗位涉及的新业务、新方法和新工具及时地纳入教材,贴近了行业发展实际,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第三,教材不再停留在对课程内容的直接描述,而是十分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教材的各个项目之前,一般都提出了该项目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该任务可能是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也可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教材注重根据工作情景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活动设计内容具体,较好地模拟了岗位业务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6.2 实训体系的建成对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好的支撑

专业教学实训体系的建成,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由于银行基本技能实训室的建成,使本专业得以开设原来不具备条件开设的“财经基本技能”课程,学生在这里完成的三项财经基本技能达标标准已经成为众多商业银行到我系招收毕业生的重要参照指标。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的建成,为开设原来不具备条件开设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提供了条件,由于实训室建设和课程设置的高起点和高标准,该课程开设3年多就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信贷业务实训室的建成不仅为银行信贷实务课程提供了教学条件,同时也为我院主持国家级的银行授信业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条件;证券业务实训室的建成为证券投资实务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并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提供了条件,同时还为全院学生模拟股票期货交易比赛提供了平台;保险业务实训室的建成为专业核心课程保险实务实现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条件,该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金融业务实训室的建成为外汇交易实务、国家结算、外贸单证等课程建成网络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提供了条件。这一系列实训室的建成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上述实训室完成的都是仿真的教学,为完成真实的业务训练,我们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提出了建设专业项目中心的设想。在五家银行的行长为专业建设支招的座谈会上,金融专业带头人向行长们提出了关于建设能够开展真实业务训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想法,得到了行长们的普遍支持。金融项目中心于2008年3月实现了主要功能并投入使用。以该中心为业务平台,我们引进了多家企业的金融产品,行业专家带着这些产品走进课堂,学生带着这些产品走向市场。在合作中,通过项目中心还开办了大量的订单式培养班。项目中心已经成为金融类专业产学合作的枢纽和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真实项目训练的平台。由于该中心的建成,使金融产品营销和客户理财等以真实工作任务做载体的课程得以开出。

6.3 结合专业改革的自办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在示范建设期间,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既有派往新加坡、香港和国内院校接受培训的,也有派往行业企业锻炼的。我们培训教师的亮点是针对年轻教师比重大的特点,利用本系改革试点(下转第19页)(上接第17页)的探索经验,以本系教师作为培训教师,结合本系的专业特色,注重对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与当时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工作的结合,通过培训促进专业和教学改革。一方面通过学习促进课程改革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又以课程建设任务的高要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把对教师的培训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把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和示范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作为培训的目标。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电一体化;融资优化

近年来,由于燃煤价格不断攀升,导致“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日益突出,火电行业出现大面积的政策性亏损。煤电一体化项目煤源稳定,燃料价格不受煤炭市场制约,不需燃料运输费用,可大幅降低发电成本。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参与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就成为了各地不断涌现出的项目新兵。

1.煤电一体化项目融资的特点

煤电一体化项目初始投资成本大,其投资成本既包括电厂部分投资也包括了煤矿部分投资。以2×1000MW电厂配套年产800MT煤矿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为例,该项目仅电厂部分投资约达70亿元,煤矿部分投资约达40亿元,总投资达110亿元。

投资额巨大是该项目的显著特点。由于项目极大得利用了坑口能源的便利条件,煤炭运输成本低廉,使得作为项目主导产品的电力成本显著降低,因此,该项目往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优势。因此,当前在国家积极推进绿色煤电一体化项目发展的同时,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模式,为项目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至关重要。这里笔者遵循企业融资成本与收益相适应原则,采用啄食顺序理论设计出如下融资途径供煤电一体化项目选择。

项目融资根据融资来源的不同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节约成本的一种方法,大部分煤电一体化项目应该首先选择内部融资。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筹资渠道的财务风险比较小,它使企业的实力增加的同时,相应增加企业的信用度,从而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由于项目投资大,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单纯的电厂项目投资或单纯的煤矿项目投资显著增强,因此,内部投资往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该特点尤其是在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启动阶段凸显。另外,由于内部融资往往无资金成本压力,不会带来项目投资成本的巨额攀升,因而,它是当前煤电一体化项目融资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充分挖掘了项目投资主体的资金潜力后,才可以考虑向外部融资发展。

外部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很难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于是外部融资就成为公司为保持迅速发展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外部融资通常包括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证券市场寻求融资的渠道。

2.煤电一体化项目融资方案的设计

2.1 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包括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也包括企业发行的债券、民间信贷等。债权融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煤电一体化项目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的融资渠道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因为这类融资一般具有利率低、政策性强、公共性特点,其融资成本介于商业银行与财政之间,所以应该是银行贷款的首选。第二,可以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向银行贷款。由于煤电一体化项目往往是国家重点项目,因此可以利用政府的影响力,直接拿到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第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如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等,也是煤电一体化项目可以争取的融资渠道。为鼓励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有些国际金融机构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有资金规划,因此,煤电一体化项目可向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申请国际融资。

2.2 争取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债券融资是长期债务资本融资的一种方式,符合国家要求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政策取向,而且与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筹集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债务结构;(2)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锁定企业的利息费用支出,规避利率风险;(3)以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债券替换其它债务形式,降低综合融资成本;(4)具有明显的财务杠杆作用,同时债券利息在税前列支,可以减少税收支出;(5)避免企业股权被稀释,不影响原有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控制权;(6)债券融资理念具有新意,通过债券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

债券的主要缺点是:必须在约定期限内还本付息,集中兑付,且有刚性,债券额度受国家控制。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推动是对电力建设的有力支持,同时必将为电力债券市场带来活力。煤电一体化项目公司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为公司加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2.3 信托融资

在国外,信托业务是与证券、银行业务并列的三大金融支柱之一。信托的简要含义就是信任委托,它是以信任为基础,以财产所有权为前提,依照一定的目的,委托人将财产、资金或其他资产委托他人代为管理、运营的经济行为。简单地说,信托业务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从业务品种上看,信托业务有资金信托、财产信托、股权信托、债券信托、动产信托等。在我国,信托是委托人将财产委托给信托投资公司,由信托投资公司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收益人或者特定目的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信托能将众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闲散资金集合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资金组合,投资于产业、资本领域,或用于货币市场的运作。信托的投融资功能对拓展社会闲散资金的投资渠道,缓解投资与融资之间的供需矛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合理利用外资

从80年代初开始,多年来电力行业利用外资进行了多种融资方式的尝试,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外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如购买国外设备)、项目融资(包括BOT方式)以及合资或合作、成立合营公司、境外发行股票、项目发债等。不同形式外资各有优劣,如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提供低息贷款,不过常附有购买设备等附加条件。利用外资是对公司电力建设资金的有力补充,此外在引进资金的同时还能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近年来的外汇体制改革更为煤电一体化项目利用外资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连国桢.浅析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及煤电一体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0,03:73.

[2]彭军卫.华泰电力公司融资方案研究[D].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6,11:34.

[3]徐瑞卿,周渝慧,韩正华.我国电网企业融资方式及相关问题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7,01.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三集五大”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重点项目,要提前展开工作,就要以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平台,以做到超前谋划。电网公司为此而开展了运行系统的调研工作并进行了梳理,以使“三集五大”管理体系的建立符合电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对于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电网公司在设计方案以及梳理流程时,围绕着“一强三优”战略目标展开,将电网公司传统的纵向管理转为集约化的扁平化管理。在管理模式上,更为强调专业技术化、管理模式创新化,在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对于促进电网公司的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三集五大”体系的内涵

信息化技术支撑下,国家对于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作为目前电网公司的管理标准,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销售管理进行集约整合。为了提高电网公司的运行能力,还要实施“五大”管理,即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大建设、大规划,使供电公司在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使得资源的可利用率有所提高,从而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推进电力企业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集约了人、财、物核心管理资源,还将电网公司的管理层级和业务链条压缩,使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协同、高效运作。

2 “三集五大”体系结构分析

2.1 大运行体系

大运行体系是将电网公司的各项业务统一调度、一体化运作,其中的内容包括公司调度与设备运行的整合、调度体系功能结构的调整、组织架构的变革、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管理创新等,将输电设备运行的监督管理控制融合于其中,形成一体化调度控制,并实施国调、分调相结合,确保电网运行顺畅。

2.2 大检修体系

大检修体系实现了检修与运维一体化,其中的内容包括人力、物资、设备、技术等,同时还要对社会资源以有效利用,使得电力运维的检修工作不断深化。要实现大检修体系的全面推进,要对于有关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并逐步完善,同时还要实施必要的培训考核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得业务平稳过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要充分地利用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并建立监督机制,以为新的体系运行创造条件。对于工作人员的作业装备以及检测仪器,要注重科技含量,确保设备高效而适用。

2.3 大营销体系

大营销体系是对于组织机构强化指挥协调能力,使各项方案不断细化,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管理体系的协调有序性。营销的效果在于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因此,建立跨专业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不仅可以实施标准化设计,使营销业务系统更为完善,而且还使配电、调度系统集成化管理,促使服务支撑能力有所提高。相应地,人力资源、资金运作以及各项培训工作都会有序展开,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

2.4 大建设体系

大建设体系就是要对电网公司的建设实施专业化管理,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建设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管理流程,同时还要对各项建设职能、工程项目以及工艺水平实施管理。此外,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节点以有效控制。

2.5 大规划体系

大规划体系,就是要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注重人才素质培养、业务水平提高、建立合理的结构都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这其中,提升规划设计理念是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标准和设计技术标准,建立闭环管理控制机制。此外,还要对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地完善,提高规划计划的科学性,以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级规划的有效衔接。

3 支撑“三集五大”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将“三集五大”体系引入到电网公司的运营管理中,堪称是一次管理变革。要确保“三集五大”体系有效运行,就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强化风险防控效力,确保企业在和谐的环境中稳步前行。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不仅促进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还提高了运维水平。

3.1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管理平台工作内容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应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目前的国家电网公司实施智能化管理,通过建立空间信息平台,对于有关设备的三维模型进行研究,在人机交互环境中,信息管理平台的全景模拟。为了实现一体化运维管理,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接入监控设备和预警设备,形成一体化运维综合监管系统。各种设备职能的整合,有效地消除了信息与设备资源管理之间的壁垒,实现运维各个环节包括制定运维计划、运维工作安排以及全过程管理控制、运维结果的验收的统一管理。

3.2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基于各项资源全面整合而建立起来的,与传统的电网运营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所不同。传统的电网运营中,也实施了信息化管理,但是作为独立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其中的信息资源没有与设备以及各项资源构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更不会形成一体化的人员培养机制。建立信息化平台,可以是“三集五大”体系建立在各项资源融合共生的基础上,推进电网公司快速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所建立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标准化信息管理流程,信息技术资源、标准化信息管理流程、物联网的技术维护等在信息平台上集成,同时还可以将平板电脑利用起来,以实时上网巡查机房设备、设备运行状态,实现设备标准化作业,精益化运维、业务处理整合优化。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资源库,对于日常工作中的设备故障处理以及标准化检修等工作内容记录下来,储存在信息资源库中以备参考之用。

3.3 建立信息化平台的规范体系

电网公司要正常运行,就要在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同时,将有关规范体系建立起来。对于信息化电网建设而言,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国家电网公司要对于整个智能电网系统以规划部署,与各个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商讨,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的信息体系以及通信标准,从而促进发电与用电之间的无缝链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起来,并根据实际制定方案,可以对于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隐性问题以挖掘,为电网的信息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信息化平台的运作可以促进用电系统与经济的协调性

对于电网公司而言,安全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有效的经济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电网的系统运行效率,以制定出良好的控制策略。为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还要在信息化平台上引进通信控制技术和信息支撑技术,强化仿真技术的应用,并建立系统风险机制,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投资与理财;专业特色;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58-02

0 引言

专业特色是指在专业发展建设中积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学校专业的特征,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优质性(“人有我优”)、创新性(“人优我特”)。具体而言,专业特色表现为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建设应紧紧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质量,二是特色。质量是前提,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建设要根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要求和作为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特色是核心,是专业获得优势发展、形成横向竞争力的关键,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与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特征。本文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探讨专业特色建设的措施。

1 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遵循学院“立足行业来办学,立足市场设专业,立足‘外’字育人才,立足实践抓教学,立足质量促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环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和培育投资与理财人才专业的特色和优势,适应广西经济金融发展对投资理财的人才要求。

2 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根据行业(企业)岗位基本要求,完善投资与理财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开设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投资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财务分析、投资原理与实务、个人理财、公司理财、金融服务营销等专业技能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投资咨询和规划、保险咨询和规划、理财咨询和规划、公司理财、客户开发和客户服务能力,使学生胜任金融理财行业的基本岗位要求。二是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细分要求,细化专业限选课程的专业方向。将投资与理财专业的限选课程细分为涉外会计方向、证券方向和保险方向,每个方向设置多门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完共同的专业基础课后,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可根据所选专业方向进一步学习相关核心课程,强化提高学生在细分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掌握程度。三是加强指导学生制定和履行学业规划。每个班级配备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引导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科学指导学生选课,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四是形成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建立专业建设咨询机构,按照专业性与广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切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3 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实现课岗证相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推进“双证书”教育。一方面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的一体化知识结构,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支持学生以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依托,参加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提高专业培养的宽口径。另一方面是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将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充分考虑银行从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等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把《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原理与实务》、《理财规划师实务》科目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学生取得助理理财规划师证书、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得率。实行素质学分制,将实践性教学纳入学生考核。学生毕业必须完成一定的素质学分,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促进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根据行业(企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调整课程内容,编写专业课程教材,提高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开展专业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邀请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组织开展大学生模拟证券投资大赛、金融知识学术沙龙等各类投资与理财课外活动,交流经验,丰富学生实践。开展高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倡导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等方法的应用,倡导“教、学、做”融为一体,适应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4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建设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将“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办学生理财工作室,面向校园和社会开展一定的金融服务和理财金融培训,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在校内感受真实的企业管理,能够满足培训实际操作和熏陶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借助学院金融实训室、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金融理财工作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在校内接受实训实习的机会。加强与银行证券、金融培训机构合作,校企共建一批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完成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为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制定“双导师制”,明确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同时,强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将校内学习成绩考核与企业顶岗实习考核相结合,以评促管,以评促学,通过考核评价规范实习环节的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效果。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相结合。一方面,重视引进具有较强从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培训。通过外派学习、自办培训等途径培养教师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业务工作,不定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实际,及时跟踪行业对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教研室定期教研活动,开展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聘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兼职教师,根据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专兼职结构。

6 结束语

投资与理财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跟踪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育特色的思路。由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投资与理财特色专业的建设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1)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时间、机构设立情况及机构人员数。我县于2002年在会计委派的基础上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2005年7月我县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收付改革,成立了宝丰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支付中心根据支付中心工作重心的转移,撤消会计核算股,设立稽查审核股,当前支付中心共设4个股室,即办公室、受理股、资金股、稽核股,办公室主要负责后勤及综合协调工作;受理股负责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自有资金支付、备用金核算及财政工资统一发放业务;稽核股负责审核支付单据,配合有关股室对单位资金支付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资金股负责管理纳入支付中心管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及自有资金账户,详细记录资金支付的有关帐户资金情况,及时与国库和银行对账,做到账实相符。(2)纳入改革的财政资金范围。支付中心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统一开设各单位银行帐户,集中办理各核算单位资金收付业务。(3)支付中心账户情况。目前,支付中心共在银行开设3个账户,分别是财政零余额账户、清算账户及自有资金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帐户主要用支付和清算财政直接支付资金和财政授权支付的预算资金,实行先支付后清算方式,包括预算内和非税资金。其他资金帐户主要用于用于办理、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往来款项等一些非财政性资金。

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衔接

(1)预算单位在县财政局批准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

内,按预算内、预算外及自有资金分别填制《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向国库支付中心办理授权支付申请。(2)支付中心受理柜按规定程序对预算单位填制的财政授权支付申请及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无误后,根据批复的分月用款计划录入《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稽核柜对原始凭证、及财政授权支付申请书与受理柜录入《财政授权支付凭证》进行复审,加盖“受理审核专用章”,然后由受理柜打印《财政授权支付凭证》。(3)资金柜终审并加盖银行印鉴送银行。(4)行根据国库支付中心已打印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经确认无误后,当日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及时办理资金支付,银行付款后,将《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第二联盖章后退给支付中心。(5)行填制支付申请划款凭证向人民银行进行清算,人民银行根据国库支付中心开具的《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通知单》将国库资金划入行,行将支付后的回单传送至国库支付中心。(6)行及时向国库支付中心提供日、月报。

三、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2011年1月1日,支付中心全面启用“河南省财政预算执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省厅统一布置的财政一体化数字平台系统。2011年初,我县将老系统的结余指标全部导入新的平台系统,年初预算批复后,所有的预算指标也全部导入平台系统。

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建设情况

2005年6月宝丰县支付中心制定了《宝丰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0年8月,结合我县实际,又制定了《宝丰县财政局金财工程实施方案》,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办法对账户设置、支付流程、资金清算、凭证审核、结余资金处理及内部业务操作规程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重新制定了支付中心的工作职责、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规范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五、对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统领,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大力加强政法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建设、业务建设、保障建设,努力推动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创建目标

过开展创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村(社区)活动,实行村(社区)“一委一居一办一站”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一体化运作、综治维稳力量资源一体化管理、社会管理和平安法治工作一体化安排,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实现基层平安法治组织更加健全、治安防范更加严密、服务管理更加规范、机制保障更加有力、法治环境更加优化、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六个更加”的目标。

三、主要内容

1、无刑事犯罪

(1)村:无刑事案件。(2)村(社区):无连续财案件(指7天之内发生侵财性案件超过3起的);无重大暴力恶性案件;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无特殊人群犯罪;无本辖区常住人口犯罪。

2、无有影响事件

(1)无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2)无进京赴省集体上访;(3)无其它有影响的事件。

3、无矛盾激化

全年无因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引发的矛盾纠纷激化事件;无致人重伤或死亡的重大民转刑案件;无10人以上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

4、无非法场所

无黑恶势力团伙滋生发展、“”等活动和聚众赌博、、吸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及其活动场所;无生产、储存、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商品等各类非法场所;无收销赃、黑网吧及传销窝点。

5、无安全事故

无死亡1人或重伤3人以上火灾、交通事故;无死亡1人以上或重伤3人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无死亡1人以上或伤害30人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无其它重大治安灾害事故。

四、考核命名

平安和谐村(社区)由各级政法委负责牵头考核。镇成立创建平安和谐村(社区)活动考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公室),成员由镇综治办、法制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办、安监所、610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平安和谐村(社区)的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平安和谐村(社区)创建活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平安创建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把创建平安和谐村(社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力量,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深入动员部署,层层宣传发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营造浓厚创建氛围,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思想和舆论基础。

(二)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创建活动目标,抓措施任务落实,抓重点难点突破,抓规范化运作,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要加强村(社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综治办、调委会和社会管理服务站等政法综治机构;要加强矛调维稳力量建设,配齐综治专职干部和专兼职调解员,不断壮大维稳信息员队伍;要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专兼职群防群治队伍数量、技防物防入户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要加强多元化服务管理,着力解决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服务管控实效;要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分析、特殊人群帮教、经费保障、情况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在规范化运行和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出成效。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一、集约化管理概述

(一) 集约化管理的内涵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他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二) 集约化管理的特征集约化管理,是进一步深化“四化”工作,推进“两个转变”的现实需要,也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公司实施集约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以增强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为目的,以财务资源的集团化管理、集约化运作为中心,已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科学高效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财务与其他业务纵向集约、横向融合、重点集中为基础,以优化调整财务职责权限及组织结构为组织保障,以公司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全面推行财务管理“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成本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组织体系)、“五集中”(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有效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集约化管理总体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从过去“扩大外延”的经营思路转向“强化内涵”,着重提高资产质量、管理质量。二是由原来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局面转向集中优质资源,统一调配,形成经营的集团化、规模化。三是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节约开支,减少浪费。四是以企业级一体化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信息流动的高效性。

二、集约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集约化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对集约化管理认识存在三个误区:

(1)片面认识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集中,集中是手段,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集中不是全面集中,是对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运作、风险监控等重点领域的集中。

(2)集约化管理是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应该分头推进。人、财、物是企业最基本的三种要素,企业所有的资源最终可归结到这三个方面。但―个企业不仅仅只有人、财、物三要素,企业的核心工作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组织各项活动,还需要对企业的资源和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集约化管理涉及发策、计划、基建、生产、营销等各个职能部门和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人、财、物分头推进的方式不仅会人为造成人、财、物三个生产要素和发策、计划、基建、生产、营销等各个职能部门相脱节,更会引起与具体业务活动相脱节。

(3)基层市(县)公司成为财务执行单元后,对前端业务的控制会削弱。目前基层单位对集约化以后市(县)公司的财务职能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重要的财务职能向上集中后,市(县)公司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力量就可以弱化。实际上,财务集约化不只是原有管理职能的重新划分,更要高度重视基层和前端业务的深化管理。确保重要的管控职能上移后,市(县)公司对前端业务的精益化控制,特别是预算管理、工程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等必须进一步加强。

(二) 集约化管理推进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

(1)集约化的部门缺少统筹。公司各级会计主体多,管理链条长,内部利益主体分散,会计政策不统一,各单位执行政策差异大,造成单位之间的诸多不平衡,内部信息流转不畅,信息化支撑能力还比较弱,预算主导能力发挥不足,资源调控配置能力有待提升,资金集中管理和资本协同运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财务风险的有效监控和防范还不到位,财务和关联业务的集成和融合存在壁垒,一体化运作水平不高。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司体制、机制创新成果的充分显现。

(2)规范、高效的流程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公司已认识到统一业务流程对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组织协同的重要性,井在不同层面和范围上开展了部分流程的梳理和规范工作,但由于流程规范和梳理更多是由职能部门策划,缺乏公司整体层面对跨部门和跨会计主体流程协同的综合考虑。

三、集约化管理实施与推进建议

(一) 高度重视集约化管理,积极宣传贯彻通过组织学习和调查活动使集约化方案深入人心,获得全体员工的高度认同,使广大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施集约化方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必要途径,是创新体制、机制公司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理解和掌握集约化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精心组织,积极准备,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按照实施方案的进度安排,尽快开展工作。认真梳理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制定风险控制方案,保证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重组的顺利进行。

(二) 统筹安排集约化管理,实现协同推进

(1)优化组织体系,适应集约化工作的开展。按照“纵向压缩管理层级,横向归并会计主体的”原则,调整财务机构和会计主体架构,构建统一、高效的财务组织体系。以核心业务流程再造为主线,打破业务交叉、条块分割的现状,将业务流程管理作为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现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总部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同运作,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2)推动标准化从技术领域向管理领域延伸。建立公司的标准成本体系,具体量化使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有效解决预算编制依据和标准问题。建立公司管理标准体系和岗位标准体系,为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功能合理、整体协调、运转高效的公司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3)“六统一”、“五集中”的部分措施需加快推进。内控制度的建设尚需完善,对大额资金支付、预算执行、政策执行风险等关键节点的风险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储备库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对基层上报的项目计划应采用动态评审和定期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集中评审,对项目储备库中的项目信息和评级信息进行更新,将项目储备和评审日常化。

(4)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大信息集成力度。进一步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在应用范围上横向覆盖电网、产业、金融和辅业单位,纵向贯通各级分子公司,在功能设计上要增加系统灵活性、实用性,结合财务集约化新增需求,做好深化应用需求分析、工能设计、系统开发、部署应用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信息集成力度,规范财务与业务信息集成标准,尽快统一信息接口,实现财务与营销、工程项目、物资、计划、合同等业务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